淺談經濟法的論文(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5 23:33:16
淺談經濟法的論文(模板18篇)
時間:2023-11-25 23:33:16     小編:薇兒

完成一項任務后,做好總結是對自己和他人的負責,更是為了日后的進步和成長。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并保持身心健康?范文展示了不同種類的總結,可以幫助我們拓寬總結的思路和方式。

淺談經濟法的論文篇一

近年來,中等職業(yè)學校在德育隊伍建設、工作機制建設、德育溝通協調、養(yǎng)成教育培養(yǎng)、德育體系完善、德育課程構建等方面都做出了大量努力,學校德育常規(guī)工作日臻完善,許多學校也在不斷地探索幸福教育德育工作,并有了一些新思路、新方法。筆者通過多年的中職學校幸福教育工作經驗,構建了幸福教育理念下的三年德育工作整體思路和方案,以供職業(yè)學校的德育工作者借鑒和思考。

一、德育目標。

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德育能力和學生綜合素質,實施班主任能力提升工程,推進幸福德育活動課程,形成德育體系化、規(guī)范化、課程化,培養(yǎng)“幸福的平凡人”。

二、實施策略。

1.實施素質提升工程。

開展專題培訓、組織觀摩考察、組織專題大賽、實施名師培養(yǎng)工程、實施“六個一”工程(如表1)。

2.樹立全員德育理念。

實施全員德育工作管理方案。中職學校要形成全員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機制。建立健全由校領導、部門負責人、德育骨干、學生家長及學生干部等組成的全員德育領導小組,負責學校全員德育的領導與協調;成立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全員德育的理論研究、實踐指導和考核管理。

3.完善九大活動課程體系。

實施校本“幸福德育活動課程”,致力于德育工作體系化、規(guī)范化、課程化建設,培養(yǎng)“幸福的平凡人”。德育課程體系具體內容詳見圖1。九大活動課程是:

(1)升旗課程。升旗儀式規(guī)范的程序、厚重的底蘊、宏偉的場面,能震撼學生的心靈,是非常重要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陣地。

(2)主題課程。主題班會是中職學校為學生們開設的一門專題德育教育課程,是我們育人的.重要載體,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設置的主題班會課程,內容豐富、注重理論與案例相結合,在方式方法上有別于一般課程,講求計劃性、適度超前性、強化針對性、提升實效性。

(3)社會實踐課程。社會實踐課程著力引導學生深入社會,仔細觀察社會,發(fā)現利弊,解開疑難,以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形成正確的三觀。中職學校的實踐課程主要包括入學教育、職業(yè)體驗、專業(yè)實習、頂崗實習等。

(4)社會服務課程。實施這門課程,旨在通過學生在社區(qū)的服務活動,使學生關心社區(qū)建設,主動參與社區(qū)的公益活動,獲得服務他人的情感體驗,同時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生活和社會環(huán)境,增長從事社會活動所需的知識。課程包括:志愿者公益活動、宣傳教育活動、幫貧助困、社區(qū)民俗活動。

(5)儀式教育課程。儀式教育是我校開設的一門重要的人生洗禮課程。中職學校的儀式教育課程主要包括入學禮、結業(yè)禮、成人禮、畢業(yè)禮等。具體安排如下表2:

(6)榮譽課程。榮譽課程著重培養(yǎng)和開發(fā)學生的思辨批判能力、藝體素養(yǎng)、審美情操。榮譽課程主要包括技能節(jié)(每年5月)、讀書節(jié)(每年10月)、體育節(jié)(每年11月)、藝術節(jié)(每年12月)。

(7)陽光心靈課程。陽光心靈活動課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基本學習形式,教師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為學生們提供引導自學的“導學案”,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檢測評估等基本學習環(huán)節(jié),學生們在學習共同體的交互作用下,學習知識,掌握技能,體驗過程,最終總結出一套學習方法,培育形成積極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8)社團活動課程。學生社團活動是學生自發(fā)自主開展的校園活動,只有給學生以極大的發(fā)展空間才能使社團活動發(fā)揮最大作用。學校要構建體育競技類、學術研究類、文藝表演類、志愿服務類四大類社團,建立星級社團的評比制度,落實社團學分的制度,打造品牌社團,注重特色發(fā)展。

(9)職業(yè)規(guī)劃課程。對于中職學生來說,有明確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對自己的未來職業(yè)發(fā)展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職學生大多是在初中畢業(yè)時被分流出來的群體,這些學生的普遍特點是在求職中不切實際,眼高手低,就職后缺乏吃苦耐勞以及合作精神。所以,通過職業(yè)生涯活動課程,可以幫助學生真正了解自己,為自己定下事業(yè)大計,籌劃未來,擬定一生的發(fā)展方向。

參考文獻:

[5]adelabu,d.h.(2008).futuretimeperspective,hope,ducation,43,347c360.

淺談經濟法的論文篇二

摘要:目前,哲學教育面對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做到與時俱進的革新。在此前提條件下,簡單分析了當前我國哲學教學困境,并針對教學困境,積極地探索問題的突破路徑,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哲學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

關鍵詞:有關教育哲學的論文。

在全球一體化時代,我國的哲學教學必須與世界接軌,才能促進我國哲學教育事業(yè)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然而,面對哲學教學現狀,我們發(fā)現其教學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需要以長遠發(fā)展的視角,積極探索哲學教學的突破路徑,全面提升我國哲學教學水平,促使其與世界接軌,提升我國哲學教學的國際競爭力。

一、我國哲學教學困境分析。

(一)教學觀念落后。

目前,我國哲學教學依舊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育理念,硬性地將抽象的哲學知識灌輸給學生,而且我國的哲學教學往往與政治思想緊密相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哲學知識,大多硬性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只要在應試考試中學生獲得優(yōu)秀的成績,便覺得“灌輸式”的哲學教學理念是對的。在難以理解哲學知識的狀態(tài)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便會受到打擊,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嚴重阻礙我國哲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教學手段單一。

信息時代,教學資源的共享性獲得了極大程度的提高,且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為哲學教學提供了更加優(yōu)質、便捷的服務。但是,目前我國哲學教學手段依舊采取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板書教學模式),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教材誦讀方式,向學生傳達哲學信息,與學生保持“距離”。這難以形成良好的教學互動,學生對哲學知識的疑惑越積越多,最終產生厭學情緒,導致哲學教學難以繼續(xù),對提升我國哲學教學質量及與世界的接軌度具有嚴重的負面影響。

(三)教學內容不與時俱進。

我國哲學教學內容依然停留在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上。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缺乏中國現當代特色。而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已不能完全涵蓋中國哲學。所以,應積極探索與時俱進且能展現中國哲學特色的教學體系,在教學內容上加大現代哲學、中國特色哲學的比重。但目前我國的哲學教學尚未達到這一點,因此,難以有效提升我國哲學教學質量,且不利于我國哲學教學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四)師資力量薄弱。

目前,我國哲學教學缺乏強大的師資團隊,而且現有的哲學教師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較差,與國際水平具有相當大的差距。哲學教學師資一般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哲學相關愛好者、其他專業(yè)的教師等構成,缺乏系統性的哲學知識且哲學知識的科學傳授技巧不足,往往使得哲學教學流于形式,難以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二、針對教學困境,積極探索問題的突破路徑。

(一)革新教學理念。

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技巧,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宗旨,注重審核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哲學知識,摒棄一味地追求考試成績的觀念,并在考試成績的評定中加大學生日常學習能力、哲學知識的悟性等內容的比重。讓學生感受到哲學知識的重要性,摒棄死記硬背教學理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全面提升教學質量,縮小與國際水平之間的差距。

(二)豐富教學手段。

信息化時代,教學資源的共享性得以提高,因此,哲學教學在傳統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可以增加互聯網教學。教師將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投放到網絡上,與學生保持密切聯系,進行線上線下的哲學交流,并積極吸取國外哲學教學經驗和手段,有機融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從而提升哲學教學質量。

(三)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說服力。

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才能抓住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在教學內容上應積極注入現代因素。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哲學知識的說服力,從而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

(四)強化師資團隊建設。

師資力量是提升教學質量的保障,也是促進我國哲學教育事業(yè)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因此,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如崗前培訓、定期進修和審核等,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強化教師的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以便能夠將新的哲學內容帶入到教學中。我國的哲學教學現狀不容樂觀,與國際水平具有較大差距,需要不斷革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手段、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說服力、不斷的強化師資力量,與時俱進地提升我國哲學教學的活力,縮小與世界水準之間的差距,促進我國哲學教學事業(yè)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曉丹.走出哲學教學困境彰顯思辨精神魅力:關于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34(1):155-157.

淺談經濟法的論文篇三

在理論法學的領域中,法的價值一直被學者所關注,在部門法學中,其仍處于初始階段。國際法與其余部門的法律相比,在價值問題方面表現更為突出。價值需求的滿足更為復雜、困難,所以國際法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從本質上來講,這一問題的產生與其價值特殊性有著直接的關系。人作為價值的主體,超越了民族、國家的范圍,導致其在擁有共同價值時形成較為困難。所以國際經濟法在價值主體方面構成的價值需求是否相同,有哪些需求,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系列問題是本文對國際經濟法價值探究的主要目的,也是本文的立意之所在,為日后國際經濟法價值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一)含義的闡述。

通常來講,國際經濟法價值主要指的是國際經濟法對于人所表現的意義。主要涵蓋兩部分,其一,“人關于國際經濟法的絕對超越指向”;其二“國際經濟法對人的需要的滿足”。就前者來講,因為在需求方面,沒有止境,所以法的價值與現實相比,必然存在超越性,也成為人們對自身理念以及信仰的表現方法。所以法的價值在現實中與理想狀況只可以無限的接近,而不能統一。如果二者統一,法也就喪失意義了。就第二部分來講,因為價值取決于主體,所以國際經濟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是最基本的任務,也是其根本意義的體現。在實際中,人的需求得到滿足分為兩部分,第一,人們將特定需求進行法律化,受法律保護,第二,將法律保護的需要轉向現實化。就前者來講,需要通過立法實現,而后者需要守法、執(zhí)法進行實現。總結以上兩部分可知,國際經濟法價值將人作為主體,并將人們的一些期望融入進去。它對國際經濟法存在于社會的規(guī)律、形式等方面不在關注,而轉向關注于其理想狀態(tài)。以此作為參照物,對國際經濟法實際的實施進行思索及評價。

1.獨特性。

就國際經濟法來講,其價值目標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其在經濟與國際之間立足,所以其價值目標與非經濟以及國內兩種法律存在差異。在國際法的`領域中,國際經濟法與國際私法以及公法進行對比,前者對經濟主權也較為側重,而且其在發(fā)展以及合作兩方面的闡釋也并非后者能夠媲美的。

2.價值主體具有多元性。

就共同價值來講,其特殊的文化背景、歷史發(fā)展環(huán)境、經濟條件等方面是共同價值構建的主要因素。就國際經濟法價值來講,其關系主要因為文化、地域等方面存在較大距離造成共同價值的構建非常困難。

3.價值設定具有復雜性。

就價值實現而言,在法律制度中將其價值目標滲透進去是首要條件。但是因為價值主體具備多元性,所以在價值觀方面也各不相同。在每個國家里,每位公民在價值目標的珍視程度方面各不相同,而且都希望設置到法律法規(guī)中,這就導致價值在設定方面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4.價值認同具備自愿性。

對價值體系以及特定價值進行認同主要有兩種方法,分別是強迫與自愿。和國內法進行對比,認同國際經濟法價值以及其本身以自愿為主,存在很多任意的慣例便是主要表現。

5.價值實現具備困難性。

價值實現因以上特點的存在,所以其實現非常困難,也就造成國際經濟法的實際與理想狀況存在很大的差距,國內法中非常少見。

(三)法的價值探究的重要性。

對法的價值而言,對其重要性進行探究首先應對其自身重要性進行研究。價值追求是法律認知以及實踐的重要基礎及起因。其并不是單一的校正惡法,還是促進法律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滲透于法律的整個環(huán)境。如果缺乏法律價值,其發(fā)展一定會受到阻礙。其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余方法不能進行替換。在法學研究中,法律的現象以及價值的研究非常重要。就前者來講,其主要功能是對人在法律中處于主導地位進行確定,其目標主要是為了更好的駕馭法律,更好的為人們服務。就后者而言,其認為主要是對法律現象進行解釋,主要探究目標是如何采用法律合理的對人們進行統治。

(一)秩序。

就國際經濟法而言,其秩序主要表現在國際經濟秩序方面,是國際經濟新秩序。與國內進行對比可知,在國際中,人們更迫切的需要秩序,而確立秩序的難度卻非常大。主要原因是在國際社會中,沒有很好的保障各國利益以及意志,造成各國在利益的劃分以及調整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問題也就直接造成混亂無序的局面。國內與國際相比,國內在秩序方面通常較好,主要原因是為了避免出現無序狀態(tài),以國家的強制力為意志,通過法來劃分利益,并使其擁有法律化,合理化。

(二)正義。

在上文中,從秩序的分析可知秩序主要是國際新秩序。主要原因是只有國際新秩序才能具備真正的正義。就國際經濟的舊秩序來講,其構建的基礎主要是歧視以及強權政治,所以其正義性非常欠缺。就正義而言,其屬于歷史范疇。著名學者恩格斯曾經說過,正義不會永遠存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正義的含義也在不斷發(fā)生著改變。而國際經濟法也在不斷的進行演變。就國際經濟法而言,當前從強調法律外在的平等性以及統一性向其內在的奮斗性逐步發(fā)展,這一發(fā)展也是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之間的轉變。

(三)主權。

站在國際層面的角度分析,國際社會主要由民族與國家組成。如果國內法沒有主權庇護,那么其追求的價值也很難實現,所以人們對于主權有很強的依賴性。在國際經濟的范圍內,經濟主權是其主要體現。這就表明在其國內,各種資源與活動都擁有永久主權。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表現了各國在主權的平等性。在國際經濟法的各項原則中,經濟主權這一原則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構建國際經濟的新秩序時,起到基礎性作用。但是因經濟的發(fā)展產生主權過時的言論。所以,對于主權應給予重新審視。

(四)安全。

就安全而言,其余秩序、正義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如果秩序的正義性較強,那么其必然屬于安全秩序。就安全來講,將其作為實質性價值。在社會的關系中,正義是安全必須融入的東西。所以站在這個角度來講,法律規(guī)范與安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們重點關注的內容是避免人們受到各種侵害。站在緩和的視角來講,安全還與人們的困苦、偶然事件等方面有密切的關系。就國際經濟法而言,安全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當前,國際經濟法得到調整,在國際金融、貿易以及投資三方面中,安全價值都非常重要。

(五)自由。

人們對自由都存在著渴望,也有很多學者對自由進行探究。通常來講,自由的含義涵蓋三方面,其一是字面,其二是哲學,其三是法學。如果想擁有自由,就必須認同客觀規(guī)律。對于社會生活來講,人們的社會生活一定要有組織,被秩序所制約。因此,人們必定受到一定的拘束,以此來換取一定的自由。所以自由只是相對而言,與限制緊密聯系。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總是采用各種秩序以及機制的構建來確定自由。因此,在法的價值中,自由必定占據一席之地。但是對于自由的理解不能過于簡單,而是從社會以及個人的角度出發(fā)進行全方位的解釋,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自由的價值。

(六)效率。

就效率而言,其通常指的是在投入量確定的前提下能夠獲取的產出量。換而言之,就是通過最少的資源消耗換取相同的效果。亦或者采用相同的資源,獲取最好的效果。效率與自由、秩序等特征相同,在法律價值的目標中,也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內容。就社會來講,如果其各方面較為優(yōu)秀,那么其不僅在秩序、公正以及自由等方面較好,而且還存在較高的效率。如社會較為完善,那么如果其一定要擁有高效率。

(七)其余價值目標。

在本章節(jié)中,國際法價值除去以上六方面價值目標之外,還涵蓋其余價值目標,例如人權、合作,發(fā)展、理性、人權等方面。

就法的價值而言,其目標將人們對法期望的形態(tài)展現出來。他在社會的實踐過程中,經過不斷概括以及后人的精煉而形成。對于法的價值來講,其實現主要表現人類期望的現實化。但是因為其目標存在超越性,所以其價值實現只能無限接近。國際經濟法與其余部分法相比,在價值實現方面相同,與法律實踐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通過法律監(jiān)督以及人們自覺遵守才能將法的價值體現出來。因此,法在自身實現以及價值實現方面相同。

(一)實現條件。

對于價值而言,人們對其渴望程度與其實現的難度幾乎成正比例。法對秩序追求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往往缺乏秩序。同樣,法對于自由以及平等追求也是因為人們沒有獲得理想的自由,沒有得到理想的平等。人們無法實現理想價值的原因就是因為這些阻礙因素造成的。消除阻礙因素需要三方面條件。其一,對于法律制度來講,其應該擁有良好的設置。任何國際經濟法在制定制度的過程中因為價值存在爭議。如果立法較為成功并得到完善,那么國際經濟法在價值表現方面獲得統一。其二,需要徹底的實施法律制度。國際經濟法因保障機制的欠缺導致其價值實現主要有國家的政府以及自愿來完成。而其實施主要是通過每個國家制定特定的規(guī)則來實施。其三,國際經濟法的價值獲得認同。就國際社會來講,如果人們對國際經濟法在價值方面的認同逐步提升,那么其價值定會實現。

就價值主體來講,其具備多元性以及復雜性,這就是國際經濟法在價值的實現方面較為困難的主要原因。因為價值主體實質特性即為人們因價值觀念不同而產生的沖突。站在“應然”的視角分析,法的價值在體系方面較為和諧。換而言之,法的制定要遵守完善的規(guī)則,各種價值的目標也都融入進去。保證各種價值目標最大限度的實現而彼此之間不會產生沖突。那么沖突只能來源于人們對法的價值準則、價值目標、各種目標的認識程度。在法的價值探究范疇中,對價值準則產生的沖突研究極其重要。只有對實際生活中產生的價值沖突進行研究,才可以尋找沖突產生的根源以及具體的解決措施。這對價值目標的實現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當前,在國際經濟法中,產生的沖突主要有四方面。

1.正義和秩序。在國際經濟法中,對正義秩序的追求較高,但是在實際中,正義和秩序卻在很多時候背離。因此,只有國家得到不斷發(fā)展,提高國際地位。在國際制定新規(guī)則時,融入自身利益以及意志,進而獲取新秩序。

2.秩序和自由。首先在秩序范圍內,自由屬于個性發(fā)揮,但并不是任意發(fā)揮。其次,在人們實現自由價值與其余價值時存在沖突。所以,秩序與自由在國際經濟法范疇內產生沖突的根源是自由和秩序的不合理性產生的。

3.效率和公平。為了實現公平而犧牲效率,但是因效率的犧牲又造成公平的喪失,這就產生了沖突。為解決兩者間的沖突,著名學者奧肯提出因社會領域的差異采用不同的解決措施。此種區(qū)分解決的措施對二者沖突的解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合作與主權。如果合作雙方以獨立及主權為基礎進行合作,那么主權與合作將不會產生沖突。如果因為強權的威脅而進行合作,那么主權與合作之間極易產生沖突。所以,只有各國共同努力,制定新規(guī)則方能解決兩者沖突。

四、結語。

在本文中,通過相關概念的闡述、國際經濟法價值、價值目標以及價值實現對國際經濟法價值進行深入的探究。就法而言,應該是公平、善良的,與價值理想相符合。但是在實際中,因為邪惡的存在,造成其與價值目標相悖。就本文的研究意義而言,因為國際經濟不斷發(fā)展變化,所以并不是解決經濟交往中存在的問題,而是促進國際經濟法的發(fā)展。使其擁有一個較好的發(fā)展方向,從而構建良好的國際經濟環(huán)境。

淺談經濟法的論文篇四

本文涉及對他人產生有害影響的那些工商業(yè)企業(yè)的行為。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某工廠的煙塵給鄰近的財產所有者帶來的有害影響。對此類情況,經濟學的分析通常是從工廠的私人產品與社會產品之間的矛盾這方面展開的。在這一方面,許多經濟學家都因襲了庇古在《福利經濟學》中提出的觀點。他們的分析結論無非是要求工廠主對煙塵所引起的損害負責賠償,或者根據工廠排出煙塵的不同容量及其所致損害的相應金額標準對工廠主征稅,或者最終責令該廠遷出居民區(qū)(當然也指煙塵排放對他人產生有害影響的地區(qū)),以我之見,這些解決辦法并不合適,因為它們所導致的結果不是人們所需要的,甚至通常也不是人們所滿意的。

問題的相互性。

傳統的方法掩益了不得不作出的選擇的實質。人們一般將該問題視為甲給乙造成損害,因而所要決定的是:如何制止甲?但這是錯誤的。我們正在分析的問題具有相互性,即避免對乙的損害將會使甲遭受損害。必須決定的真正問題是,是允許甲損害乙,還是允許乙損害甲?關鍵在于避免較嚴重的損害。我在前文中列舉了糖果制造商的機器引起的嗓聲和震動干擾了某醫(yī)生的工作的事例。為了避免損害醫(yī)生,糖果制造商將遭受損害。此事例提出的問題實質上是,是否值得去限制糖果制造商采用的生產方法,并以減少其產品供給的代價來保證醫(yī)生的正常工作。另一事例是走失的牛損壞鄰近土地里的谷物所產生的問題。倘若有些牛難免要走失,那么只有以減少谷物的供給這一代價來換取肉類供給的增加。這種選擇的實質是顯而易見的:是要肉類,還是要谷物?當然,我們不能貿然回答,除非我們知道所得到的價值是什么,以及為此所犧牲的價值是什么。再舉一例:喬治·j·施蒂格勒教授提到的河流污染問題。如果我們假定污染的有害后果是魚類的死亡,要決定的問題則是:魚類損失的價值究竟大于還是小于可能污染河流的產品的價值。不言而喻,必須從總體的和邊際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

對損害負有責任的定價制度。

我想以一個案例的剖析作為分析的起點。對此案例,大多數經濟學家可能都同意以下觀點,即當造成損害的一方陪償所有損失,并且定價制度正常運行時(嚴格地說,這意味著定價制度的運行是不需成本的),這一問題就會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

走失的牛損壞鄰近土地的谷物生長一案,是說明我們所要討論的問題的很好例子。假定農夫和養(yǎng)牛者在毗鄰的土地上經營。再假定在土地之間沒有任何柵欄的情形下,牛群規(guī)模的擴大就會增加農夫的谷物損失,牛群規(guī)模擴大產生的邊際損失是什么則是另一個問題,這取決于牛是否習慣于相互尾隨或并排漫游,取決于由于牛群規(guī)模的擴大和其他類似因素,是否使牛變得越來越不安定。就眼前的目的而言,對牛群規(guī)模的擴大所造成的邊際損失的假定是無關宏旨的。

為簡化論述,我嘗試運用一個算術例子。假定將農夫的土地用柵欄圍起來的年成本為9美元,谷物價格為每噸1美元,并假定牛群數與谷物年損失之間的關系如下:

牛群數目谷物年損失每增加一頭牛所造成的谷物損失(頭)(噸)(噸)。

111。

232。

363。

4104。

假定養(yǎng)牛者對所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如果他將牛群數目從2頭增加到3頭,他現追加年成本3美元。在決定牛群規(guī)模時,他就須聯系其他成本來考慮這一因素。這就是,除非追加生產的牛肉(假定養(yǎng)牛者宰殺牛)價值大于包括增加的損壞谷物價值在內的附加成本,否則他不會擴大牛群。當然,如果利用狗、放牧人、飛機、步話機和其他辦法可減少損害,如果其成本低于免于損失的谷物價值,這些辦法就會被采用。假定圈圍土地的年成本為9美元,養(yǎng)牛者希望有4頭或更多的牛,當沒有其他更便宜的方法可達到同樣目的時,養(yǎng)牛者愿支付這筆費用。當棚欄圍起來后,由于損害責任而產生的邊際成本為零,除非牛群規(guī)模擴大而不得不加固并建造花費更大的柵欄,因為養(yǎng)牛者有責任依靠這些柵欄管好更多的牛。當然。對養(yǎng)牛者而言,不設柵欄而支付谷物的損失費也許更合算,就像在上述算術例子中牛群只有3頭?;蚋僖恍r那樣。

人們可能會想,養(yǎng)牛者將支付所有谷物損失這一事實會促使農夫增加種植量,假如養(yǎng)牛者逐漸占據了鄰近土地的話。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如果以前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出售谷物,邊際成本等于已種谷物數量的價格,生產的任何擴張都會減少農夫的利潤。因為在新的`情況下,谷物損害的存在意味著農夫在公開市場上出售谷物量的減少,但既然養(yǎng)牛者將為損失的谷物支付市場價,所以農夫從既定產量中得到的收入不變。當然,放牛一般都會造成谷物損失,因此養(yǎng)牛業(yè)開始出現時會抬高谷物的價格,那時農夫就會擴大種植。不過,我只想將注意力限于單個農夫的情況。

我說過,養(yǎng)牛者占據鄰近土地不會促使農夫增加產量,確切地說是種植量。實際上,如果說養(yǎng)牛會有什么影響的話,那它只會減少種植量。理由是,就既定的某塊土地而言,如果受損害的谷物價值是如此之大,以致于從未被損害的谷物的銷售中得到的收入少于耕種該塊土地的總成本,那么對于農夫和養(yǎng)牛者來說,達成一筆交易而不將這塊土地留作耕種是有利可圖的。通過一個算術例子可以清楚地說明這個問題。假定起初耕種某塊土地所收獲的谷物價值為12美元,耕種成本為10美元,純收益為2美元。為簡明起見,假設農夫擁有土地?,F在假定養(yǎng)牛者開始在鄰近的土地上經營,谷物損失的價值為1美元。在此情況下,農夫在市場上銷售谷物獲得11美元,因蒙受損失得到養(yǎng)牛者賠償1美元,純收益仍為2美元。現在假定養(yǎng)牛者發(fā)現擴大牛群規(guī)模有利可圖,即便損害賠償費增加到3美元也不在乎,這意味著追加牛肉生產的價值將大于包括2元額外損害賠償費在內的追加成本。但是,現在總的損害賠償支出是3美元。農夫耕種土地的純收益仍是2美元。如果農夫同意在任何損害賠償低于3美元時就不耕種他的土地,則養(yǎng)牛者的境況就好轉了。農夫為任何高于2美元的陪償費都會同意不耕種那塊土地。顯然,使農夫放棄耕作而達成滿意交易的余地還是有的。但同樣的觀點不僅適用于農夫耕作的整塊土地,而且也適用于任何分成小塊的土地。例如,牛有相當固定的通往小溪或樹萌地帶的路線,在此情形下,沿途道路兩旁的谷物損害量也許較大,因此,農夫與養(yǎng)牛者將發(fā)現,達成一項農夫不耕種這塊狹長土地的交易會對雙方擁有利。

然而,也可能出現另一種情況。假定牛有一條相當固定的路線,再假定耕種這一狹長土地所獲谷物價值為10美元,但耕種成本為11美元。在沒有養(yǎng)牛者的情況下,土地就會荒蕪。然而,當出現養(yǎng)牛者之后,如果耕種這塊土地,所種谷物很可能會被牛損壞。在此情形下,養(yǎng)牛者將被迫支付給農夫10美元,誠然,農夫會損失1美元,但養(yǎng)牛者則損失10美元。很明顯,這種狀況不會無限期地持續(xù)下去,因為任何一方都不想這樣做。農夫的目的是要養(yǎng)牛者支付賠償,作為對農夫同意不耕種這塊土地的報答。農夫不可能獲得高于用柵欄圈圍這塊土地的成本的賠償費,以致于使養(yǎng)牛者放棄使用鄰近的土地。實際上,賠償費的支付額取決于農夫與養(yǎng)牛者進行討價還價的本領。但這筆費用既不會高得使養(yǎng)牛者放棄這塊土地,也不會隨牛群規(guī)模而變。這種協議不會影響資源的配置,但會改變養(yǎng)牛者與農夫之間的收入和財富的分配。

我認為,如果養(yǎng)牛者對相應的損害承擔責任,而且定價制度運行正常,在計算牛群規(guī)模的擴大所包含的附加成本時顯然須考慮其他方面產值的減少這一因素。該成本應參照牛肉生產的附加價值來衡量,并假定養(yǎng)牛業(yè)處于完全競爭狀態(tài)時,養(yǎng)牛方面的資源配置將最佳化。需要強調的是,在養(yǎng)牛的成本可能低于通常牛對谷物的損害時,要考慮其他方面產值的下降,因為市場交易的結果可能引起土地耕種的停止。在牛引起損害且養(yǎng)牛者愿意支付賠償費的情況下,這筆賠償費超過農夫使用土地的支出總是令人滿意的。在完全競爭條件下,農夫使用土地的支出等于該土地上生產要素的總產值與其在次優(yōu)使用狀態(tài)下的附加產值之間的差額(而農夫不得不為這些要素支付費用)。若損害超過農夫使用土地的支出,則要素在其他方面使用的附加產值將超過在考慮到損害后使用該土地的總產值。因此,人們就會放棄耕種這塊土地而將各種要素投到其他方面的生產中去。僅規(guī)定牛損害谷物必須賠償但不允許終止耕種,會導致養(yǎng)牛業(yè)中生產要素過少和谷物種植業(yè)中生產要素過多。但如果存在市場交易,則對谷物的損害超過土地租金的情況不會持久。不論是養(yǎng)牛者支付給農夫一筆錢讓他放棄土地,還是養(yǎng)牛者支付給土地所有者一筆稍高于給農夫的錢(若農夫自己正式租地的話)而自己租下土地,最終結果都一樣,即使產值最大化。即使農夫種植在市場上無利可圖的谷物,這也純粹是短期現象,而且可以預料農夫與養(yǎng)牛者將達成一項停止種植的協定。但養(yǎng)牛者仍將留在原地,肉類生產的邊際成本依然如故,因此,對資源配置沒有任何長期影響。

對損害不負責任的定價制度。

現在,我轉向分析這類案例:在這些案例中雖然假設定價制度運行順利(即成本為零),但是引起損害的企業(yè)對損害結果并不承擔責任。它不必對其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支付賠償費。我要說明的是,在這種情況下資源的配置同在引起損害的企業(yè)承擔損害責任時的情況一樣。由于我在前一例中指出了資源配置是最優(yōu)化的,因此沒有必要再重復這一論點。

我仍以農夫與養(yǎng)牛者為例。農夫的谷物損失隨著牛群規(guī)模的擴大而增大。假設牛群頭數為3(這是假設不考慮谷物損失時維持牛群規(guī)模的數量)。

如果牛者將牛減為3頭,農夫愿支付3美元,如果減為1頭,則支付5美元;如果減為零,則支付6美元。因此,如果養(yǎng)牛人將牛群頭數保持在2頭而不是3頭,那么他從農夫那里可得到3美元。這3美元就成為增加第3頭牛所需成本的一部分。養(yǎng)牛人在增加第3頭牛時是否付出3美元(如果養(yǎng)牛人對相應的農夫谷物損失負責),或者他不增加第3頭牛時是否收到3美元(如果養(yǎng)牛人對相應的農夫谷物損失不負責),這些都不會影響最后的結果。在這兩種情況下,3美元都是增加第3頭牛的成本一部分,并和其他成本一起被考慮。假如通過將牛群規(guī)模從2頭增至3頭,養(yǎng)牛業(yè)產值的增加大于不得不支出的附加成本(包括支付3美元谷物損失費),那么,牛群規(guī)模將擴大,反之則反是。無論養(yǎng)牛者是否對相應的谷物損失負責,牛群規(guī)模都將一樣。

有人會提出,這種假定的出發(fā)點——3頭牛的牛群——有點武斷。確實如此。但農夫并不愿花錢去避免養(yǎng)牛者引起的谷物損害。例如,能勸說農夫支付的最高額每年不能超過9美元,這是每年用柵欄圈圍土地的成本。只有當這筆費用不會使農夫收入減至放棄耕種一塊特定土地的水平時,他才愿意支付。進而言之,只有農夫相信,在他沒花錢的情況下,養(yǎng)牛者會使牛群規(guī)模保持在4頭或更多,他才愿支付這筆費用。

讓我們假定情況是這樣的:如果養(yǎng)牛者將牛減至3頭,農夫愿付3美元;如果減至2頭,愿付6美元,如果減至1頭,愿付8美元;如果取消養(yǎng)牛業(yè),愿付9美元。必須注意,出發(fā)點的變化沒有改變對養(yǎng)牛者來說自然增長著支付金額,如果他以任何既定的數量減少牛群規(guī)模的話。如果養(yǎng)牛者同意將牛從3頭減至2頭,他將從農夫那里收到額外的3美元,這3美元表示增加第3頭牛將毀壞的谷物的價值。雖然就農夫而言,由于養(yǎng)牛者在沒有從他那里得到費用的情況下在保持牛群數目上各執(zhí)己見(無論是否得到證實),也許會影響他愿意支付的總費用,但實際上。這種不同看法對養(yǎng)牛者將實際保持的牛群規(guī)模沒有任何影響。如果養(yǎng)牛者必須支付牛引起的損失,結果也一樣,因為從既定數目中的收入相當于同樣數目的支出。

人們可能會想到,一旦交易達成,就應支付給養(yǎng)牛者因增加超出他想維持的牛群規(guī)模之外的頭數所化的費用,以勸說農夫支付更大的總支出。這也許是真的,作為與養(yǎng)牛者達成協議的結果,農夫在最終將放棄的土地(包括在沒有養(yǎng)牛業(yè)時完全不耕種的土地)上的耕作行為(當養(yǎng)牛者承擔損害的責任時),其性質也與此類似。但這種策略是協定的前提條件,并且不影響長期的均衡狀況。不論養(yǎng)牛者是否對他的牛引起的谷物損失負責,情況都一樣。

有必要知道損害方是否對引起的損失負責,因為沒有這種權利的初始界定,就不存在權利轉讓和重新組合的市場交易。但是,如果定價制度的運行毫無成本,最終的結果(產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狀況影響的。

問題的重新說明。

工商業(yè)活動的有害影響可謂形形色色。英國早期的一個案例涉及一幢建筑物阻礙空氣流通,從而影響一座風車的運轉。最近在佛羅里達州的一個案例則涉及一幢房子在毗鄰的旅店的日光浴場、游泳池和帳蓬上投下陰影。雖然走失的牛群和谷物的損失問題作為上兩節(jié)詳細說明的題目似乎是特殊的例子,但實際上是一種以不同形式出現的問題的典型。為了闡明我的論點的本質,并表明其普遍適用性,我將著手分析四個實際案例以對此作出新的說明。

淺談經濟法的論文篇五

完善的法律是維護國家穩(wěn)定和社會繁榮的重要基礎,是保障社會經濟良性運行的重要手段之一。民商法和經濟法作為重要的法律部門,是保障我國市場經濟活動有效開展和進行的重要前提。民商法注重社會公平,講究個體條件平等,可提供自由的市場交易環(huán)境,提升個體效益;而經濟法重視社會整體效益,采用經濟法手段進行經濟干預,從而實現市場的持續(xù)發(fā)展。

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市場經濟體系的健康發(fā)展。針對我國的市場經濟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純粹的市場調節(jié)經濟,同時也不屬于單純的國家干預經濟,屬于市場調節(jié)和國家干預這兩者之間相結合的混合經濟。這種混合經濟的兩方面產物,不僅具有著差異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同時也具有協調以及互補性。這兩者之間各自有各自的分工,并且又相互配合。

1.主體意思限度不同。

針對民商法而言,作為私法進一步的要求任何市場主體在進行經濟活動的過程中,只能按照自己個人意志對行為內容進行決定,對任何形式下的意志強制進行有效的排除。例如: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識對法律進行選擇,看其適用于否。在進行訴訟提起以及責任追究的過程中,是需要當事人對權利進行主動行駛才能夠實現的。而針對經濟法來說,它主要是從社會公共利益進行出發(fā)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以社會整體平衡以及收入分配公平這些公共利益的體現作為調整的主要目的。對國家權力進行利用,對于不利于社會公共利益的市場一定給以限制,主要表現為:個人自由爭取社會整體利益進行限制,對社會發(fā)展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擴寬。實質就是經濟法產生的過程以及經濟法發(fā)展的過程,也就是法律從個人權利本位進一步到社會權利本位的過程,但是針對社會權利而言,本位所需要實現的法律手段就是限制個人的權利。

2.穩(wěn)定性不同。

民商法在一定程度上把市場經濟中最一般的要求對市場經濟活動中較為基本的主體民事主體的資格以及身份進行確定,對民事主體基本權利范疇進行有效的確定,并且以法律的形式進行確定,相對來說比較穩(wěn)定。經濟法中的大多數內容,例如:鼓勵外商進行投資的法等,對經濟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進行預測,對計劃法進行引導,國家并且以法律強行的手段對原有私法財產進行改變,如:國有化法等,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都不具有長期的穩(wěn)定性。

3.效率價值兩者的表現是不同的。

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是效率的低級層次,效益以及效率這兩者之間不僅有個體之分,同時也有整體之分,民商法進行保證的主體驅利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低層次的效益追求,是個體效益和個體效率,但是它們的追求不一定就會對整體的效益以及效率進行提高,在經濟法中的效率價值主要就是整體效益和效率。

4.目標內容不同。

民商法的方法論及其個人主義的觀念是其具有個人本位的特性,這些表明民商法除了重視個人經濟的短期利益之外,還鼓勵積極追求更大的自身財富,就像個人主義倡導的:人是一種具有自我意志的高級動物,可以自己決定利益的選擇。所以,民商法更加重視個人的利益,追求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經濟法與之相反,其所注重的是整體的、長期的.利益效果,經濟法認為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部分,只有社會整體強大,個人利益才會提升。因此,經濟法注重社會、經濟和資源環(huán)境的長期發(fā)展,其目標是實現全人類的大發(fā)展。

5.權利保護的特點不同。

作為民事主體自然人以及其它一些組織合法民事權利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受到民法的保護,不僅組織不能夠進行侵犯,其個人也不能侵犯,對所有人賦予同等的權利和義務。經濟法主要是從國家角色、企業(yè)角色以及個人角色之間的不同進行區(qū)別的對待,也就是按照市場主體的經濟境遇以及地位的不同,對其賦予不同的權利以及義務,主要表現在:壟斷行業(yè)中企業(yè)與普通行業(yè)企業(yè)、消費者等。

1.兩者在調整對象交叉。

在當代市場經濟中,市場和國家在一定程度上有著同樣重要的作用。市場調節(jié)以及國家干預過程中,其覆蓋面會對全社會進行涉及,也就是說市場調節(jié)以及國家干預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及于整個市場,因此,和市場調節(jié)能夠相對應的民商法以及國家干預發(fā)所對應的經濟法,在調整的過程中,其范圍必然會有一個交叉。也就是民商法對微觀經濟關系進行調整,經濟法不僅對微觀經濟進行調整,同時也能夠對其宏觀經濟關系進行調整。

2.取向相對來說比較趨同。

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是法的根本取向,民商法和經濟法同樣如此。民商法賦予各個市場主體同等程度的保護,同時給予每個人相同的權力與義務,而不會受制于不同市場主體關系強弱影響。而經濟法卻會根據不同市場主體的不同實力給予不同力度的權力與義務保護。雖然民商法與經濟法分別個人權利和社會權利為主,但個人本與社會共處于同一個整體之中,兩者相互交叉而又趨同,都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的公平的共同目標而努力的。民商法和經濟法兩者在維護社會平等中各自扮演重要的角色,各自維系各自主體的權利與義務的平等,更好地維護不同市場主體的不同權益。在這個市場經濟日益繁盛的時代,民商法和經濟法是規(guī)范社會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法律手段,他們相互依托共同肩負起構建和諧市場的重任。

3.職能能夠互補,要素通用。

針對民商法而言,它是市場經濟常態(tài)性法律,它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其任意性的規(guī)范,對無形之手的要求進行體現,對市場機制的內部化進行不斷的強調,市場主體的能動性進行充分的發(fā)揮,同時也具有一些強行性規(guī)范,對市場主體進行導向,并且能夠對市場規(guī)則自覺的遵守,不僅能夠對市場的競爭有促進的作用,同時還能夠追求經濟效益。經濟法它屬于市場經濟非常態(tài)的法律,一般情況下,能夠通過強行性規(guī)范,對市場機制的外在化進行不斷的強調,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具有干預性規(guī)則、整體性規(guī)則以及政策性規(guī)則等,對市場的失靈進行有效的解決,對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fā)展起著促進的作用。在民商法以及經濟法中,有些要素不僅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通用,同時還能夠在一定條件下通用。

三、結語。

針對經濟法而言,它屬于一種新興法律部門,由于其發(fā)展的時間相對來說比較短,在其中有著比較多的問題值得去探討以及研究。民商法和經濟法接觸相對比較近的法律部門,因此,他們之間必然有著一定的聯系。民商法和經濟法它們就像一對同胞兄弟,它們之間不僅有著共同的血脈,同時也有著不同的性情。由于微觀上利益的實現以及宏觀利益的平衡,在一定程度上讓他們各司自主,各得其所。他們的利用為經濟發(fā)展提供法律保障的同時,也為社會文明提供法律保障。

淺談經濟法的論文篇六

所謂國際經濟法,就是指根據一定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性概念,對相關事實構成的性質做出定性或者分類,再將其進行范疇內的定義化和歸類化,最終明確規(guī)定應該援用其中哪一個沖突規(guī)范的法律性認識過程。為此,可以看出,正確認識國際經濟法中相關性事實的定性問題,對這些事實的理解和認識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也只有認識國際經濟法中相關性事實的定性問題,才能對一些事實進行充分理解,并確定出相適應的可援用沖突規(guī)范。根據可援用沖突規(guī)范的定位正確化以及一些相關性的國際經濟法律,可最終解決相應的法律問題。

國際經濟法中的識別問題大多都是因為在認識方面沒有正確認識本質屬性和定位錯誤、歸類措施引起的。國際經濟法中的識別問題是一個十分廣泛化的問題,其中所包括的認識內容具有廣泛化和具體化的特點,其中蘊含著關于法律事務的識別問題,也蘊含著相關性范疇和判斷方面的識別問題,也就是指法律理論方面的識別問題。

國際經濟法在一定意義上來講屬于“跨部門法”,其包含的內容所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所以,在實際生活中就應當時刻注意我們所面臨的問題真正是針對國際經濟法中的哪一個方面或者哪一個領域,以便更好地解決問題。另外,國際經濟法是一個比較巨大且極其繁雜的規(guī)則性體系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工作人員在認識方面的困難性,所以,在進行識別的過程中,應當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并且以實際生活為依據進行細致的觀察和研究,以便正確理解問題。國際經濟法是一個比較年輕的體系結構,一些理論性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還不能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也無法保證定位的準確性,國際經濟法還受到語言文化差異性的影響,很可能在同一件事上產生不同的歧義,所以,應當結合實際生活,必要情況下應當理解和認識法律的特點和內涵。

淺談經濟法的論文篇七

干部的選拔使用問題,是干部隊伍建設中的核心問題.用什么人,怎么用人,決定著干部隊伍的組成和干部努力的方向.用好一個,激勵一片;提錯一個,挫傷一群.從近幾年一些干部暴露出的`問題看,有許多與識別考察不準和使用不當有關.有的領導干部在被考察時各方面反映都不錯,而任職后卻表現一般,思想政治素質不高,工作能力不強,不能服眾;有的領導干部在被考察時“政績顯著”,但這些“政績”卻成為后任沉重的包袱;還有的領導干部到任不久,便暴露出嚴重的思想作風和違法違紀等問題.這些都說明,選人失準、看人失真、用人失察的問題依然存在.一般來說,用錯人往往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用人的思想作風不端正,也就是用人不公;另一個是用人的思想方法不對路,即用人不當.

作者:來禎作者單位:中共陜西長武縣委刊名:領導科學pku英文刊名:leadershipscience年,卷(期):2008“”(18)分類號:c93關鍵詞:

淺談經濟法的論文篇八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部門法,應當有其特有的調整原則。在研究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構成時,首先應對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概念予以明確。由于經濟法成為一個獨立部門法較晚,對于其有哪些基本原則學者們眾說紛紜,提出了諸多學說,頗為混亂,有必要進行梳理。

(一)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概念。

(二)經濟法基本原則研究狀況評析。

自改革開放以來,學界對于經濟法基本原則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雖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未達成基本共識。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主要有以下幾種代表性的觀點。

李昌麒認為經濟法基本原則包括資源優(yōu)化配置原則、國家適度干預原則、社會本位原則、經濟民主原則、經濟公平原則、經濟效益原則、經濟安全原則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2]史際春、鄧峰認為經濟法基本原則包括平衡協調原則、維護公平競爭原則、責權利相統一原則。[3]顧功耘認為經濟法基本原則包括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原則、經濟民主原則、經濟公正原則、經濟安全原則。漆多俊認為經濟法基本原則是注重維護社會經濟總體效益,兼顧社會各方經濟利益公平原則。[4]邱本認為經濟法基本原則包括市場競爭原則和宏觀調控原則。單飛躍認為經濟法基本原則包括促進市場效率原則、政府經濟行為正當原則、社會公平原則以及經濟安全原則。劉水林認為經濟法基本原則包括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有效原則和交叉公平原則。[5]魯籬認為經濟法基本原則包括適當干預原則和合理競爭原則。[6]程寶山認為經濟法基本原則包括社會本位原則和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原則。

上述各種代表性的觀點都有其可取之處,極大的豐富了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研究,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第一,有的學說將非法律原則表述為經濟法基本原則。如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yōu)原則,資源優(yōu)化配置原則,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原則等,這些都是經濟學的概念,并未反映權利義務關系的要求或特點。第二,有的學說將法律的一般性原則表述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如公平原則、責權利相統一原則。公平原則不僅是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也是其他部門法都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將其作為經濟法基本原則無法體現經濟法的特性。第三,有的學說把其他部門法的基本原則當作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如社會本位原則,社會本位原則是以解決就業(yè)、社會保障等問題為目標的社會法的基本原則,將其挪用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并不恰當。第四,有的學說將經濟法部門法的原則機械組合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如市場競爭原則和宏觀調控原則,這分別是市場競爭法和宏觀調控法的基本原則,反映不出整個經濟法體系的特征。第五,有的學說將經濟法的價值、理念作為經濟法基本原則。如經濟公平、經濟民主、經濟效益原則等。民主、公平、效率均屬于法的價值,法的原則應當體現法的價值,但并不等同于法的價值,因此不宜將經濟法的價值理念照搬為基本原則。

在提煉經濟法基本原則時必須遵循一定的標準,否則基本原則的確立就會形成上述混亂的狀態(tài),失去其應有的本原性和準則性??傮w來講,作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既要具備一般法律原則的規(guī)范性,又要反映經濟法的本質屬性。具體而言,應當有以下幾條標準。

法律規(guī)范性標準。所謂法律規(guī)范性標準,主要是針對當前一些學說把經濟學中的基本概念、原理照搬為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現象而提出。法的原則作為法的三大要素之一,本質上是法律規(guī)范,是法言法語。作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也應如此,即首先必須先具備法的規(guī)范性,然后再反映其調整經濟領域的立法特性。

高度抽象性標準。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必須要有一定的高度性,要在經濟法的體系中起到一種提綱挈領的作用。法的基本原則往往體現著一個部門法的基本的精神、價值與本質,它不同于一般的法律規(guī)則,而是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與抽象性,作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應該具有一定的高度。

特定性標準,即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應體現經濟法本質,經濟法本質上是國家干預經濟之法,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立,要能夠從理論上強調經濟法的這一本質屬性。這一方面表明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只適用于經濟法,另一方面也表明其他部門法的基本原則也不適用于經濟法。

普遍性標準,即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應符合經濟法調整對象。與一般的經濟法的法律條文不同,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應該具有一定的普遍適用性。一方面,經濟法的基本原則要貫徹在經濟法的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的整個動態(tài)的過程中,而不能僅僅適用于某一個環(huán)節(jié);另一方面,經濟法基本原則普遍適用于經濟法的整個領域,涵蓋了經濟法總論、宏觀調控法及市場規(guī)制法等部門法。

價值性與指導性標準,即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應有指導性的價值,這可以說是經濟法基本原則必須遵循的價值性標準。一方面,由于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反映著經濟法的基本精神、價值和理念,因此,經濟法基本原則成了經濟法規(guī)則和價值的交匯點,它體現著經濟法對于經濟法主體的作用意義;另一方面,作為對經濟法的一種理論的抽象,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經濟法的最高規(guī)則,從法院適用法律的角度看,它是能夠克服經濟法作為成文法的局限性的彈性規(guī)定,對法院適用法律起到指導作用。

三、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構成。

根據上述標準,筆者認為經濟法基本原則應由維護社會整體經濟效益原則、國家適度干預原則及經濟法主體利益協調原則構成。

(一)維護社會整體經濟效益。

經濟法是一種能夠兼顧各方利益的平衡協調的新制度,經濟法旗幟鮮明地以維護社會利益為己任,即所謂的“社會本位”。同時,鑒于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之法,經濟法對于社會利益的維護主要是指社會的經濟效益,而對于其他社會利益的維護則由社會法等其他法的部門承擔。

正因為經濟法以維護社會整體經濟效益為根本任務,才使得經濟法區(qū)別于以國家利益為主導的行政法和以當事人利益為主導的民商法。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市場主體法律形態(tài)不斷創(chuàng)新,資本、信息、抗風險能力在市場主體間分配不均衡,出現了壟斷、低價傾銷、不正當競爭等市場行為,對于經濟領域中的這些問題僅靠民商法中的權利義務機制、平等自愿原則或者侵權、違約責任等手段來解決,有時是無能為力的。在私法的保護顯現出不足和軟弱的情況下,就需要公法的介入,從經濟發(fā)展的全局出發(fā),為了維護社會整體的經濟效益,在市場主體間進行權利義務的再平衡。

(二)國家適度干預原則。

經濟法本質上即為國家干預經濟之法,國家適度干預原則既強調國家應對進行干預,又強調國家的干預應當適度。國家的適度干預是維護社會整體經濟效益以及實現經濟法主體利益協調的方法和手段,國家適度干預包含以下兩點。

首先,適度干預應當合法。任何類型的國家干預必須在主體、內容以及程序方面具有法律依據,具體來講,合法干預的內容包括:干預主體合法,即干預主體必須是法定的,除此之外,任何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不得為國家干預行為;干預行為合法,即干預主體必須依據憲法、法律規(guī)定或者授權為國家干預行為,不得與法律相抵觸,干預主體不得為自己或者特定機構創(chuàng)設無法律依據之干預行為;干預程序合法,即國家干預行為必須符合程序法規(guī)范的要求,使干預行為具有程序性,它是正確行使干預行為的根本保證。

其次,適度干預應當合理。所謂合理干預,是指國家干預行為必須尊重市場經濟規(guī)律,凡是市場自身能夠調節(jié)的就無需進行干預,否則,必然會破壞市場經濟的基礎性作用。這是在合法干預基礎上更進一步的要求。合理干預主要包括干預范圍合理以及干預力度合理。干預范圍合理是指國家干預的范圍不應超出市場失靈的領域,包括信息失靈、壟斷、外部性、公共產品供應等問題。干預力度是決定干預績效的關鍵,力度不足必然導致預期的干預效果無法達到,力度過大則會影響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轉,這就需要政府根據市場失靈的程度,從維護社會整體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fā),權衡考量。

(三)經濟法主體利益協調原則。

經濟法主體利益協調原則體現了經濟法實質公平的理念。民法的公平以個人主義為指導,在法律上規(guī)定按照統一無差別原則對待一切經濟主體,這種公平是一種形式公平,它對實質性的社會正義問題,如貧富差距、壟斷等問題無能為力。經濟法從社會整體經濟效益目標出發(fā),在形式公平的基礎上進一步追求實現社會范圍內實質性、社會性的正義和公平,強調不同情形的人享受不同的待遇,予以不同的法律調整。經濟法追求的這種公平,稱為實質公平。

上述三條原則具有各自特定的內涵,相互之間也具有一定的邏輯關系。維護社會整體經濟效益原則體現了經濟法社會本位的理念,強調維護社會整體經濟效益是經濟法的根本任務。國家適度干預原則反映了經濟法為國家干預經濟之法的本質,認為國家適度干預是維護社會整體經濟效益和實現經濟法主體利益協調的根本方法。經濟法主體利益協調原則體現了經濟法實質公平的價值追求,在經濟法主體之間以及經濟法主體與社會整體之間尋求利益的平衡點,是經濟法的根本目的。

淺談經濟法的論文篇九

: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經濟呈現了高速增長的趨勢,因而使得我國的經濟向全球發(fā)展。在世界經濟與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條件下,在發(fā)展過程中,經濟全球化成為了主要的趨勢,所以發(fā)展趨勢有所轉變,經濟全球化對國際經濟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針對此情況,為了維護經濟的穩(wěn)定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法律也發(fā)生了變動。因此,本文針對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法問題進行了分析,為解決相關矛盾提供借鑒。

:經濟全球化;國際經濟法;問題。

在國際經濟交往過程中,商品、服務和技術等在流通結算、稅收和信貸等方面需要國際經濟法的約束與規(guī)范,那么,在國際經濟活動以及關系中國際經濟法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對國際經濟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隨之而來的就是一些矛盾與問題?;诖耍仨殞洕蚧c國際法的問題加以思考,通過協調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法之間的關系,不斷完善國際經濟法,從而為規(guī)范國際經濟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1、國際經濟法中國際法規(guī)范與國內法規(guī)范之間關系變化在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趨勢下,需要對國際經濟法進行調整,使得國際經濟法更為規(guī)范。通常情況下,國際經濟法不但指的是國際經濟的關系,而且還包含了國內法規(guī)范以及國際法規(guī)范。在對國際經濟法進行調整使其更加規(guī)范時,必然造成國際經濟法當中的國內法規(guī)范和際法規(guī)范間的關系發(fā)生一定的變化。

第一,“wto”組織的成立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標志[1]。wto的建立原來屬于國內管理和控制的經濟活動,其在wto管理的范疇內,所以國際經濟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第二,經濟全球化需要經濟發(fā)展和規(guī)范保持一致性。對于國際經濟法中國際法規(guī)范和國內法規(guī)范之間關系變化而言,體現了國內法規(guī)范要與國外法規(guī)范可以形成一體,確保全球經濟的目標與步調具有一致性,當全球的經濟發(fā)展能夠趨于同化,繼而使得經濟全球化處于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

第三,國際經濟法規(guī)范的范圍逐步擴大。當前,各個國家對經濟全球化予以了高度重視與關注。通過建立wto,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傊诮洕蚧蛍to發(fā)展的過程中,使得國際經濟法規(guī)范的范圍逐漸擴大,國際經濟法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2、國際經濟法各部門間的聯系十分密切目前,經濟全球化深受人們的支持和關注,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更為提倡經濟的自由化,為各國的各種經濟貿易和活動能夠相互促進與融合,繼而為刺激經濟的增長發(fā)揮重要作用。由于經濟全球化為多種形式的經濟發(fā)展提供比較自由和寬泛的交流平臺,基于此平臺,國際經濟法要順應發(fā)展的趨勢,有關部門間能夠緊密的連續(xù)在一起,為不同經濟的發(fā)展和融合提供保障,具體表現如下:首先,投資和貿易措施的關系較為密切。一般來講,貿易和投資措施間的`關系十分密切,投資是向市場提供服務和貨物的有效途徑,直接影響到貿易的規(guī)模和構成,也影響到貿易的發(fā)展方向。此外,貿易發(fā)展對投資的方向以及規(guī)模等也有深遠的影響。其次,投資貿易和環(huán)境間的關系比較密切。當前,環(huán)境是國際性的問題,人們在從事各種活動時,均考慮環(huán)境的問題,在發(fā)展經濟的基礎之上,要充分考慮對環(huán)境所產生的影響。環(huán)境問題和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緊密的聯系起來,wto已經將環(huán)境問題納入到討論的范圍中,在發(fā)展貿易時,盡管有利于全球經濟的發(fā)展,然而,在發(fā)展期間,產生了資源濫用或者是開發(fā)過度等現象,造成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破壞。投資貿易和環(huán)境問題的關系顯得尤為緊張,協調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是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法面臨的主要問題。最后,投資和服務貿易、金融服務間的關系較為密切。在經濟發(fā)展中,金融業(yè)是發(fā)展的核心,金融服務是服務貿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是金融業(yè)重點工作的方向與內容,因為金融服務所涉及的領域比較廣泛,包含了證券、銀行和保險等,諸多領域均和投資貿易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金融服務采用的有伏案政策、措施等與投資貿易發(fā)展互相影響、作用[2]。

通常情況下,在實施經濟全球化以前,在國際經濟法中,由于國際法規(guī)范相對缺乏較為有力的執(zhí)行機制,并且經濟全球化導致全球經濟的格局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使得國際經濟法的作用更加具有現實與實踐意義,所以對國際經濟法提出了嚴格的要求,特別是需要具備有關機制確保相關規(guī)則能夠順利實施。

1、wto規(guī)則實施的方式通過組織和建立wto,對協調國際經濟法和經濟全球化的問題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規(guī)定中的有關規(guī)則就顯得尤為重要,針對于wto對規(guī)則的實施方式而言,wto要求各國的經濟法措施不允許和其規(guī)則發(fā)生沖突,從而維護其他國家的根本利益。另外,wto要求其遵循公正和統一等原則實施其規(guī)則。

2、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在執(zhí)行經濟全球化期間,如果想實現不同國家間的經濟相互交流比較困難,主要是國家間的信仰以及法律等有所區(qū)別,諸多差異性導致各國之間在經濟貿易時容易產生爭端。針對該情況,wto通過構建比較有力的解決爭端機制,該機制是國際經濟法發(fā)展過程中重要的突破。當發(fā)揮了解決爭端機制的監(jiān)督作用,一些違反國際經濟法的國家必然遭受國際社會的譴責,并且經濟發(fā)展也受到相應的影響,甚至是受到有關經濟的制裁[3]??偠灾?,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對解決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法之間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由于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法之間是相互作用的,而且相互影響,那么,當世界經濟格局處于不斷的發(fā)展和轉變過程中,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法間也隨之發(fā)生相應的變化,或者是存在一些問題。為了解決一系列的變化和問題,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法充分利用各種執(zhí)行機制,通過發(fā)揮執(zhí)行機制的作用,有效的運用國際經濟法的規(guī)則,最終確保全球經濟可以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營造公平、公正的環(huán)境奠定良好基礎,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順利發(fā)展。

淺談經濟法的論文篇十

法定義務是從法定學對法律責任的定義,法律責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實引起的對損害予以賠償、補償或接受懲罰的特殊義務。這種把法定義務作為經濟法責任的基礎、本質特征、邏輯起點的學說,從法律規(guī)范的層面對經濟責任進行了規(guī)范性的要求,維護了經濟體系的規(guī)章制度使其能夠更好的運行。但是研究者對經濟法責任的研究往往過于注重從一般的法理上進行演繹,忽略了經濟法責任的自身特點。

這種研究將使研究者難以把經濟法責任和其他法律責任作出明確的區(qū)別。其次就是這種法定義務說對經濟法的責任界定過于淺顯,難以從經濟法責任的角度把握經濟法的深層次內涵。這種法定義務分析經濟法的形式過于注重實然狀況從而導致忽略了應然的責任形式,由于法律特別是經濟法相對于現實生活的滯后性,難免會對一些實質違法行為缺乏相應的形式規(guī)定,法定義務學說很難解決這一問題。

1.2經濟責任的社會公共利益學說。

社會公共利益學說是從社會學和政治學中的社會利益出發(fā),使社會公共利益作為經濟法的基本范疇、基本價值、基本原則等理論的基點。表達的主要思想就是社會公共利益是從社會公眾生活的角度出發(fā),為了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正?;顒犹岢龅脑竿托枨?。經濟的發(fā)展離不開公共秩序的發(fā)展,經濟的秩序、自然資源的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對社會弱者利益的保障,這些都是人類經濟社會發(fā)展所必須要經歷的。

現代經濟社會的產生源于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宏觀調控和市場規(guī)劃,社會公共利益的確體現了現代經濟的本質層面的屬性。但是社會公共利益學說并不能直接作為經濟法固有的、內在的范疇,在當代社會法治背景下,民事法律責任以及行政法律責任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但是真實的經濟法責任要通過分析社會公共利益在經濟法中存在的形態(tài),提煉出經濟法責任的中心思想為人們所用。

2經濟法責任與傳統的法律責任。

在生活中眾多的法律責任中,對人們貢獻最大的要數民法。法律責任通常可分為三大責任,即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這種責任的劃分通常是以部門法為基礎的,與各部門的法則都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但是經濟法作為新興的法律部門,在司法實踐中經濟法往往都是在借鑒各種傳統法律責任形式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違反經濟法應承擔的責任形式往往表現為非單一的特征也就是“綜合責任”,即經濟法主體所承擔的責任表現為多種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形勢責任、違憲責任)的結合。這種責任形式打破了傳統責任意義對應的思維定式,形成了具有經濟法責任的特色責任制。由此可見通過傳統的法律責任來劃分經濟法責任是很難進行研究的,因此為了探尋經濟法責任的獨特性,經濟學者們提出了很多的劃分標準。

經濟法責任包括了功法責任以及司法責任,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根據追究責任的目的可分為賠償性責任和懲罰性責任;依照承擔責任的主體,可分為調控主體責任和調控受體責任。還可以細分為國家責任、企業(yè)責任、社團責任、個人責任等等。我國經濟法責任力圖突破傳統的“三大責任”“四大責任”分類方式,在有助于我們認知經濟法責任的特殊性和程序性的同時,也存在法理學支撐不足的缺點,很難融入到傳統的法律責任中去。

在對于經濟法責任的認識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對傳統的法律進行補充、超越以及創(chuàng)新。經濟法責任對傳統的法律責任有模仿的形式,經濟法責任自身也有其獨特的責任形式。這就意味著違反經濟法承擔責任的.形式并不是對傳統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等的簡單相加,而是對三者的綜合化系統化進一步的改進,提取出經濟法責任所需。

經濟法責任是在新時期社會經濟飛速發(fā)展下,為人們生產生活經濟利益提供保障的。經濟法責任的具體形態(tài)有多少,至今無法準確的定論??偨Y以往的研究結果可以初步確定如下的典型責任,即政府經濟失誤賠償、懲罰性賠償、實際履行、信用降低、資格減免、頒發(fā)禁令等。在宏觀的調控中,應以規(guī)定的經濟管理和調節(jié)主體的義務為主,更好地保證經營主體的合法權利,確保經濟法律、法規(guī)能夠達到有效的實施。

淺談經濟法的論文篇十一

摘要:伴隨著互聯網的崛起以及計算機的全面普及,移動通信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為信息產業(yè)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我們已經逐漸步入了“信息即財富”的信息化社會。信息資源取代了傳統的經濟產業(yè)中物質資源的地位,給受縛于傳統經濟觀念的企業(yè)和工業(yè)化國家注入了活力,在促進經濟發(fā)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信息通信技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闡述了信息通信技術對于經濟增長的效應。

關鍵詞:信息通信技術;經濟增長;效應。

傳統的經濟產業(yè)往往都是建立在物質資源的消耗至上,而當前人類社會已經步入信息化時代,以高知識含量為特點的信息通信技術產業(yè),給受縛于傳統經濟觀念的企業(yè)注入了活力,悄然改變了世界的經濟產業(yè)結構,產業(yè)結構、產業(yè)技術需求、勞動方式等應聲而變,成為了當今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信息通信技術從制造、運營到信息服務,與經濟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已經滲透到了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當前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和發(fā)展正在引領著世界經濟高速飛升,成為了帶動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

1信息通信技術簡介。

信息通信技術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增長速度驚人,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新的機遇,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發(fā)展支柱產業(yè)的態(tài)勢。當前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較多,勞動力和成本以及全要素生產率是增強潛力的主要因素。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針對信息通信技術對于經濟增長手段開發(fā)所發(fā)揮的作用開始研究。根據中國產業(yè)發(fā)展研究網數據顯示,計算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計算機發(fā)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但是從另外的角度來看,信息通信主要影響因素是投資因素而非計算機。信息通信行業(yè)本身作為我國經濟的一個增長點,還帶來了資本運轉的變化。尤其是在我國經濟體系中,20xx年通信大數據產業(yè)市場規(guī)模將達342億元,所占比例較大,規(guī)模將達207億元,對經濟的效應比較明顯。移動互聯網覆蓋了大分部城市和地區(qū),帶動國民經濟整體發(fā)展水平,這也使得整個國家的經濟產品投入增多,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出現使得互聯網進入嶄新的時代,除了直接的創(chuàng)造出經濟利潤之外,對經濟發(fā)展的滲透效應表現的更加明顯。尤其是在當前信息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在勞動者就業(yè)、基礎設施建設、國家科研能力水平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一些專家還通過對資本市場的組成要素進行分析,在我國經濟取得可喜成績的背后是諸多因素合力推動的結果,也為提高生產效率和整體經濟發(fā)展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信息通信技術提高勞動者資本。

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fā)展離不開人力資源的投入,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在于勞動者素質的高低,人力資源的高效產出受到數量和質量雙方面的制約,高素質人才將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在實際生活中,足夠數量的高新技術人才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保障,勞動者素質的高低主要體現在勞動者所擁有的知識文化水平,一個重要指標便是對信息、知識的獲取能力,立足于勞動者對信息片段的采集,所以信息可以視為知識的載體。信息通信技術使得信息的供給量和傳輸速率不斷增強,以網絡為代表的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客觀上為勞動者獲取信息提供了便利,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提高了勞動者信息獲取的效率。原始的知識傳輸量小且出錯率高,知識的汲取受到了經濟狀況、地域交通等多方面限制,然而信息通信技術尤其是在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之后,知識逃離了原始載體的桎梏,人們獲取知識的內容和途徑極大的得到了拓展和豐富,通過數字化的傳輸技術,突破了對傳統的紙質媒介信息知識獲取途徑的束縛,大量、準確地得以傳遞。同時,縮短了勞動者對客體的認知和熟練程度,實現知識共享,有利于擴大共享者雙方的知識量,使得勞動力要素以最快、最精準的速度融入到生產過程中。而現在網絡數據庫已經實現全球共享,無論是對科學研究還是勞動生產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人們可以真正做到足不出戶,縮短了勞動者對客體的認知和熟練程度。信息知識獲取的高效便利,使得社會整體信息生產和傳播速度加快,優(yōu)化著勞動者整體的知識結構,日益擴充著勞動者的知識儲備。只有勞動者不斷更新升級知識儲備,不斷的為經濟的發(fā)展注入新鮮血液,才能推動經濟發(fā)展。

3信息通信技術促進交易效率。

電子商務及各類線上交易平臺在信息通信技術下正在實現高速的發(fā)展,作為信息化時代最具代表的新興交易方式,網絡購物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且偏愛。信息通信技術的發(fā)展為電子商務提供技術保障及信息發(fā)布、信息處理的方式,極大提高了買賣效率。

3.1保證了買賣雙方的收益。

對比起電視廣告,網絡宣傳支出成本低,廣告效應好,被越來越多的商家采用。網店從根本上免除了高額的店鋪租金,在寸土寸金的今天使得經營成本大大降低。同時,避免了中間轉賣過程,減少了由于多層轉賣導致的成本虛高;而對于消費者來說,網店線上商品的價格常低于實際店鋪的相同商品,既保證了賣家的收益又迎合了消費者的需求,提高了買賣成交的效率。

3.2交易快捷方便。

世界各地的商品通過電子商務,在網上交易平臺上簡單幾步,顧客所購買的商品就會送到家中。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解決了顧客沒有時間去商場購物的難題,在手機客戶端上即可選購需要的商品,這個過程解決了現實中所有問題,作為消費新方式,極大的提高了交易完成的效率,在總消費額上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

4信息通信技術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提高產業(yè)效率。

4.1優(yōu)化產業(yè)格局擺脫市場制約。

經濟的增長必然帶動產業(yè)結構的轉型升級,依存于物質資源的傳統工業(yè),各行各業(yè)面臨著產業(yè)轉型升級的一大瓶頸,無法實現發(fā)展和資源的可持續(xù)性使用同時達成,實現平穩(wěn)過渡成為每個市場參與者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為了幫助傳統工業(yè)、農業(yè)擺脫市場容量與資源投入的桎梏,信息通信技術的出現和發(fā)展無疑是給產業(yè)結構的改革調整帶來了希望,只有改變其原始產業(yè)格局。計算機行業(yè)、互聯網行業(yè)、移動通信行業(yè)在農業(yè)、工業(yè)及服務業(yè)各領域的普遍采用,正是在信息通信技術的推動下催生的,有效促使這些傳統產業(yè)優(yōu)化調整,尤其是移動通信行業(yè),正逐步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yè),向產業(yè)結構高級化發(fā)展。

4.2信息通信技術提高了管理水平。

高效科學的管理離不開對信息的有效運用,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離不開高效科學的管理水平。管理者科學合理的決策需要及時準確地掌握市場和企業(yè)的各種信息,進而推動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升。信息通信技術通過強大的網絡信息供應量為管理者獲取信息提供了便利,為管理者提供及時、準確的市場供需關系信息,從而為更好的進行宏觀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使管理者更好的掌握生產與市場之間的動態(tài)聯系。

5總結。

在現代化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信息化的經濟活動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對于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從多種機制協同影響社會經濟情況,發(fā)揮著愈加關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蘇惠香.信息技術擴散方式的經濟學分析[j].現代情報,20xx,4.

[2]劉文波.信息通訊技術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xx,12.

作者:宋玲玲單位:中國聯通許昌市分公司。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淺談經濟法的論文篇十二

論文題目(xx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1班李xx(5號宋體,加粗)(空1行)4號宋體,1.5倍行距,標準字間距)。

標題,用4號宋體,加粗,并留出上下間距為:段前0.5行,段后0.5行)。

1.1××××××(作為正文2級標題,用小4號宋體,加粗)。

×××××××××(5號宋體,1.5倍行距,標準字間距)××××××............

1.1.1××××(作為正文3級標題,用5號宋體,不加粗)。

×××××××××(5號宋體,1.5倍行距,標準字間距)×××××××××××××××××××××××××××.........

2×××××××(作為正文第2章標題,用4號宋體,加粗,并留出上下間距為:段前0.5行,段后0.5行)。

×××××××××(5號宋體,1.5倍行距,標準字間距)×××××××××××××××××××××××××××××××××××.........

注:1.正文中表格與插圖的字體一律用5號宋體;。

3.為保證打印效果,學生在打印前,請將全文字體的顏優(yōu)麥電子商務論文色統一設置成黑色。

(空2行)。

參考文獻(4號宋體,居中)。

(1]×××××××(5號宋體,行距18磅,標準字間距)×××××。

(3]××××××××××××××××××××××。

淺談經濟法的論文篇十三

摘要: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業(yè)管理行業(yè)越來越被人們關注,呈現出了生機勃勃的發(fā)展趨勢,與此同時也面臨著不少的威脅和挑戰(zhàn)。作為中小型物業(yè)服務企業(yè)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物業(yè)市場上立足,提升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促進企業(yè)可持續(xù)地發(fā)展,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物業(yè)服務企業(yè);問題;發(fā)展策略。

1物業(yè)服務企業(yè)。

物業(yè)服務企業(yè)是指按照物業(yè)服務合同的約定,專門進行房屋及配套的設施設備和相關場地的維修、養(yǎng)護、管理,維護物業(yè)管理區(qū)域內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和秩序,為業(yè)主和使用人提供服務的企業(yè)。物業(yè)服務企業(yè)的經營宗旨是“綜合管理,全面服務,為業(yè)主和用戶提供安全、整潔、方便、舒適的工作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

2中小型物業(yè)服務企業(yè)發(fā)展現狀。

物業(yè)管理從20世紀80年開始進入我國大陸沿海地區(qū),經過三十多年的發(fā)展,人們對物業(yè)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多,物業(yè)管理的社會地位也顯著提高,整個物業(yè)管理行業(yè)呈現出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截至底,我國已有10.7萬家物業(yè)服務企業(yè),從業(yè)人員達到600多萬人。去年全行業(yè)營業(yè)收入已超過8100億元。但在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問題,特別是中小型物業(yè)服務企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更是舉步維艱。

2.1服務內容單一,企業(yè)盈利能力較低。

大多數中小型物業(yè)服務企業(yè)的經營模式比較單一,主要提供住宅物業(yè)的服務,而其他物業(yè)類型如寫字樓、商場、工廠等較少涉足。同時主要提供一些常規(guī)性公共服務,對于專項服務和特約服務項目較少,不能有效地滿足業(yè)主個性化需求,使得物業(yè)服務企業(yè)的創(chuàng)收能力不強,限制了企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

2.2培訓力度不夠,物業(yè)服務人員素質偏低。

由于中小型物業(yè)服務企業(yè)利潤偏低,為了節(jié)約成本,企業(yè)直接招聘一些文化水平較低,專業(yè)技能不強的人員;同時企業(yè)對上崗員工的培訓力度不夠、培訓方式陳舊、內容單一,只強調技能培訓而忽視職業(yè)素養(yǎng)培訓等,流于形式的培訓使員工整體素質偏低。

2.3企業(yè)文化欠缺,服務意識不強。

大多數中小型物業(yè)服務企業(yè)提出了企業(yè)核心價值觀,并制定了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但企業(yè)員工并沒有真正把它實踐到日常服務行為中;其次,企業(yè)員工服務的主動性不夠,責任心不強,對業(yè)主的需求關注度不高,不能及時為業(yè)主提供優(yōu)質高效的服務。

3中小型物業(yè)服務企業(yè)發(fā)展策略。

3.1打造特色服務,增強核心競爭力。

在激烈的物業(yè)市場競爭中,中小型物業(yè)服務企業(yè)只有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打造特色服務,增強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真正實現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考慮。一是服務內容多元化。隨著社會經濟地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日益豐富,對物業(yè)管理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性。因此中小型物業(yè)服務企業(yè)不能只提供綠化、保安、清潔、設施設備維護養(yǎng)護等常規(guī)性服務,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和業(yè)主的需求有針對性地為業(yè)主提供專項服務和特約服務,如家政服務、室內裝潢、房屋租賃、信息咨詢、電子商務等。

該滿足業(yè)主的個性化需求,以多樣化服務來提高企業(yè)核心競爭力,贏得更多的物業(yè)市場。二是服務方式專業(yè)化。專業(yè)化是社會分工細化的產物,它可以彌補中小型物業(yè)服務企業(yè)人力資源和技術能力不足的缺陷,為業(yè)主提供更細致的服務。因此中小型物業(yè)服務企業(yè)可以把一些專業(yè)性較強的項目承包給專業(yè)服務公司,如保安秩序、園林綠化、清潔衛(wèi)生等,由專業(yè)服務公司向業(yè)主提供物業(yè)服務,充分發(fā)揮其專業(yè)化優(yōu)勢。三是服務手段信息化。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中小型物業(yè)服務企業(yè)可以利用互聯網建立網上服務平臺,在企業(yè)內外部及時傳達信息,實現資源的共享;同時還可以通過app等核心載體向業(yè)主提供在線增值服務,如在線水電煤繳費、手機充值、生活信息查詢及在線預約下單等服務,滿足業(yè)主對居家生活和社區(qū)商務的多元需求。

3.2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員工素質。

中小型物業(yè)服務企業(yè)大部分員工的文化素質偏低,尤其是高級物業(yè)管理人才缺乏。為優(yōu)化企業(yè)的人才隊伍建設,可以采用“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法對員工進行培訓。一方面可以邀請物業(yè)管理方面的專家和學者到企業(yè)來講座,加深員工對物業(yè)管理行業(yè)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派一些優(yōu)秀的員工到其他物業(yè)服務企業(yè)參觀學習或到高校進修深造,有利于員工服務能力的提升。同時還要按照不同崗位有針對性地為員工安排培訓內容。比如物業(yè)服務企業(yè)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應接受物業(yè)管理政策制度、戰(zhàn)略管理、知識管理、危機管理、創(chuàng)新管理等方面的培訓;基層管理人員應進行管理職責、物業(yè)管理法律法規(guī)、人際溝通、服務禮儀等方面的培訓;而一線操作人員應強化具體崗位技能、職業(yè)道德及管理規(guī)章制度的培訓。

3.3加強企業(yè)文化建設,提升服務意識。

加強企業(yè)文化建設,有利于企業(yè)價值觀和個人價值觀的統一,增強企業(yè)的凝聚力,實現企業(yè)的.戰(zhàn)略目標。一是企業(yè)與員工之間建立共同的愿景。由于中小型物業(yè)服務企業(yè)員工的文化素質、經驗閱歷、社會地位有差異,這也決定了他們的價值取向不盡相同。因此,企業(yè)要樹立“以人為本”“以業(yè)主需求為導向”“全心全意為業(yè)主提供優(yōu)質高效服務”的核心價值觀,并且要得到全體員工的認可和支持,自覺把這種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具體的日常服務工作中去,共同為實現企業(yè)目標而努力。二是建立“顧客滿意”的企業(yè)文化。

顧客滿意文化是指企業(yè)以提高顧客滿意指標和顧客滿意等級度為核心,從顧客的角度出發(fā),分析、判斷、調整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活動的文化。中小型物業(yè)服務企業(yè)要以顧客為導向,切實把顧客滿意理念運用到物業(yè)服務中去,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會等方式了解業(yè)主的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服務。同時還要處理好業(yè)主的投訴。物業(yè)服務企業(yè)應建立暢通的信息接收通道,如設立公眾意見箱,開通投訴熱線等,使業(yè)主投訴更便捷。面對業(yè)主的投訴時,物業(yè)服務企業(yè)更要認真對待,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盡快做出解決方案,并把處理完畢的結果及時回復給業(yè)主。

參考文獻。

[1]王曉輝.物業(yè)管理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龍玉來.淺談物業(yè)管理企業(yè)核心競爭力的塑造[j].經營管理,(2).

[3]張文利.構建顧客滿意的服務營銷戰(zhàn)略[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

淺談經濟法的論文篇十四

很多學者試圖在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之外尋找專屬于經濟法的經濟責任,但是目前認知到的經濟法責任都是在這三大法律責任體系內。事實上各種違法之間都是有聯系的,因此各種法律責任之間也是有一定聯系的。

3.1經濟法運行的研究。

經濟法律程序并非“法的可訴性”原理的當然適用,在相應的理論學說構建中,經濟法律程序是下位于經濟法運行的概念。具體的研究將經濟法的運行置于整個社會體系中來考察,指出影響經濟法運行的因素很多。從經濟運行的角度來看,司法只是影響經濟法運行的一個因素,執(zhí)法才是經濟法在現代的主要方式。

司法因素對于經濟法運行的影響必然會越來越大,隨著經濟立法日益完備,其中的法律責任的規(guī)定也日益完備,解決了經濟法的可訴性從而就可以為司法因素影響的擴大提高條件。同時法治的進步、體制的完善更有利于調制主體的責任,就可以依靠司法程序進行追究。對于當前的經濟法某些領域如宏觀調控領域特別是對于宏觀調控主體的抽象行為可訴性缺失,并非應然狀態(tài)。也就是說,只要解決了經濟法可訴性這個前提,經濟法運行最終還是要走上依賴司法的程序之路。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現階段由于經濟法概念和價值研究的薄弱,在經濟調整對象不明的情況下,要識別經濟法實踐本身就是個困難的任務。對于經濟法研究而言,公益訴訟的存在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并非是個人的糾紛,否則傳統的法律責任就足夠了。還有就是公益訴訟真的就能保證公共的利益嗎?事實上對公共利益認識本身也許和經濟法所要實現的整體經濟利益是有沖突的。

4結語。

經濟法責任是社會上的焦點問題,要想明確的建立經濟法責任制度,就要對現有經濟法責任理論研究中已經提煉、歸納、總結出來的經濟法部門特有的責任形式開展類型化分析,使得經濟法責任的獨特性問題在邏輯上顯得更加周密。

淺談經濟法的論文篇十五

一、案件回放:

20xx年5月18日上午,一則消息稱因懷疑有“內鬼”,故宮建福宮下屬的北京故宮宮廷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已開除大部分員工。宮廷文化發(fā)展公司解雇員工的理由是:一是被解雇員工本來就未與公司建立勞動關系,只有當建福宮有重大活動時才來臨時幫忙;二是公司是以公司“項目停止運營”為由解除勞動關系。一名剛剛被辭退的員工透露,公司的一部分員工包括他在內確實已被辭退,但辭退原因是“公司發(fā)生重大變化”。他還向記者透露,建福宮的“私人會員”制度實際上還僅是一個嘗試,到他離職為止,還沒有人真正辦理過入會手續(xù)。關于故宮豪華會所的傳說,集中在網友爆料的開幕典禮富豪名單、高達百萬元的會員費設置以及“500席位全球發(fā)售”。特別是一張包括電影、時尚、傳媒、投資界等諸多知名企業(yè)家在內的名單一出,引來網絡瘋狂,更有網友認為,這個名單或許就是建福宮這個豪華會所的會員名單。國家文物禁地,變身富豪餐廳,故宮“有關部門”渾身是嘴也很難撇干凈。在輿論的群轟下,故宮顏面丟盡,為懲罰爆料者,不惜“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人”。

二、爭議焦點。

1、公司是否可以有“內鬼”就可解雇員工?

2、公司所稱“臨時幫忙”是否形成勞動關系?

3、公司是否可以“項目停止運營”可以解雇員工嗎?

三、對爭議焦點的分析。

1、公司是否可以以有“內鬼”解雇員工取決于員工是否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guī)章制度。我國《勞動合同法》第39條規(guī)定,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guī)章制度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不過,法律對何謂“嚴重”未作明確規(guī)定,一般來說,用人單位以嚴重違紀解除勞動合同,必須符合三個條件:其一,勞動者的“泄密”行為違反了用人單位的規(guī)章制度;所謂商業(yè)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以及經權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其二,勞動者的“泄密”行為在勞動合同或規(guī)章制度中被列為應當解除勞動合同的行為;其三,有關規(guī)章制度合法有效并告知勞動者。

的,用人單位應當繼續(xù)履行;勞動者不要求繼續(xù)履行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已經不能繼續(xù)履行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經濟補償金標準的兩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賠償金的計算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計算。

所以,故宮宮廷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以有“內鬼”開除大部分員工必須符合上述條件。

2、至于宮廷文化發(fā)展公司的“臨時幫工”是否可以隨時終止勞動關系,要看其屬于“全日制用工”還是“非全日制用工”?!秳趧雍贤ā穼Ψ侨罩朴霉び刑厥庖?guī)定:“非全日制用工雙方當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隨時通知對方終止用工。終止用工,用人單位不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含義,《勞動合同法》明確規(guī)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時計酬為主,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小時,每周工作時間累計不超過二十四小時的用工形式?!薄胺侨罩朴霉趧訄蟪杲Y算支付周期最長不得超過十五日。對于“全日制用工”,就不能像對“非全日制用工”那樣“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不僅解除勞動關系需有法定理由,用人單位還有依法書面簽訂勞動合同的義務和責任?!秳趧雍贤ā芬?guī)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所以,如果公司能夠證明被解雇勞動者在該公司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個小時,每周工作時間累積不超過二十四小時,則所述理由成立,解雇員工的行為合法。

3、公司以“項目停止運營”解雇員工是否合法取決于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是否發(fā)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終止勞動合同。如果確因建福宮“項目停止運營”,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宮廷文化發(fā)展公司首先應與職工就變更勞動合同進行協商,如果職工不同意變更勞動合同,原勞動合同所確立的勞動關系已沒有存續(xù)的必要,公司可與職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第三項規(guī)定,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fā)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后,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其實對企業(yè)而言,客觀情況變化解除一般只能適用于個別解除勞動合同,如一次性解除人數超過20人或者雖不足20人但超過勞動者總數的10%的,均應當按照《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一條規(guī)定的經濟性裁員程序執(zhí)行,而不能使用客觀情況變化解除。宮廷文化發(fā)展公司清退了三分之二員工,自然應走經濟性裁員這條路。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第三項規(guī)定,企業(yè)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后,仍需裁減人員的,應當提前30天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后,裁減人員方案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可以裁減人員。對于宮廷文化發(fā)展公司來說,建福宮“項目停止運營”,也許可視為“經營方式調整”,但也只有在變更勞動合同后,仍需要裁減人員,才可進行裁員。

需注意裁減人員時,應當優(yōu)先留用下列人員:(一)與本單位訂立較長期限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二)與本單位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三)家庭無其他就業(yè)人員,有需要扶養(yǎng)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在六個月內重新招用人員的,應當通知被裁減的人員,并在同等條件下優(yōu)先招用被裁減的人員。還需注意以下幾類人員不能適用《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解除勞動合同:(1)從事接觸職業(yè)病危害作業(yè)的勞動者未進行離崗前職業(yè)健康檢查,或者疑似職業(yè)病病人在診斷或者醫(yī)學觀察期間的;(2)在本單位患職業(yè)病或者因工負傷并被確認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3)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guī)定的醫(yī)療期內的;(4)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的;(5)在本單位連續(xù)工作滿,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

盡管用人單位裁員只要按照相應的程序上報,而無需獲得勞動行政部門的批準,但為了有效防范企業(yè)裁員出現違法及損害職工利益的情況,對于用人單位未經法定程序即實行經濟性裁員,有關部門應當從嚴掌握執(zhí)行口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規(guī)定,“發(fā)現裁員方案與法律法規(guī)抵觸的,應當告知用人單位予以糾正?!睂τ跊]有經過集體協商,沒有聽取職工意見或聽取職工意見距離報告送達勞動行政部門少于三十日的等不符合程序的裁員,有關部門可以予以退回,要求企業(yè)履行相應程序后再次遞交。而宮廷文化發(fā)展公司顯然沒有履行規(guī)定的裁員程序。

四、上述案例給我們的啟示。

首先,用人單位應當建立健全符合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章制度,并將規(guī)章制度內容告知單位員工或者組織員工學習。用人單位規(guī)章制度的內容不得違反我國現行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更應避免用人單位假借遵守保密制度之名限制勞動者的自由表達,妨害公眾知情權、監(jiān)督權的實現。特別是涉及維護國家、集體及公共利益的信息,勞動者有權向第三方透露,用人單位不應因此以嚴重違紀解除勞動合同。對于違法解除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規(guī)定:勞動者要求繼續(xù)履行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繼續(xù)履行;勞動者不要求繼續(xù)履行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已經不能繼續(xù)履行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經濟補償金標準的兩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賠償金的計算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計算。

其次,用人單位應當明確與勞動者間的勞動關系。不論是全日制用工還是非全日制用工,用人單位都應當留存用工時所簽訂的協議、合同等相關證據,以避免發(fā)生糾紛憑借維護己方的合法權益。

再次,用人單位應當及時將單位規(guī)章制度、集體勞動合同、裁員方案等報送勞動行政部門等審查備案。同時,用人單位內部應當建立工會組織以維護廣大員工的合法權益,也有利于發(fā)生影響大范圍員工權益事件時,用人單位及時與代表全體員工利益的工會協商解決。另外,用人單位辭退個別員工或者裁減較大數量員工時必須嚴格依照法定程序,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盡到一定的社會責任,這樣也有利于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wěn)定。

淺談經濟法的論文篇十六

論文關鍵詞:次貸危機解析中國經濟啟迪。

1.次貸危機的原因。

1.1表面上看: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聯儲加息導致房地產市場下滑,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xù)降溫。

1.2而分析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的潛在原因是在于。

由于美國長期以來的貿易狀況的赤字狀況,美元持續(xù)貶值,使得人們對美國經濟的信心產生的從來沒有過的消極預期,美國為了維持美國經濟霸主的形象,為了防止經濟衰退。

首先就需要要保持國際資本的凈流入,來禰補經常項目下的赤字,只有這樣,才能維持它美元堅挺,進而保持美國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美元現在的對手是歐元)。

1.3歸根結蒂,我們認為美國這次由“次貸危機”引發(fā)的“金融風暴”是人為的阻礙經濟周期所造成的,用中國的一句古話:“寅吃卯糧總是要還的”。

金融危機之所以發(fā)展到目前階段,與美國政府沒有很好處理互聯網泡沫破滅有關。

“當時泡沫破裂美國經濟就應該陷入衰退,但那次衰退很短。

為什么那么短?因為美聯儲用降息來刺激房地產經濟,(林毅夫,10月,達沃斯論壇)”。

美國在經歷了大約的經濟持續(xù)繁榮(高就業(yè),低通脹)之后,經濟管理畢業(yè)論文早在20就出現了經濟周期調整的跡象(當時的“網絡泡沫”的破滅),而那時正逢小布什上臺后的第一年,這時的政府正是需要一個“繁榮”的經濟來表明政府的有效和能力,網絡經濟破滅了,經濟還需要其他的部分來拉動,所以當時的美聯儲便通過了減息來刺激經濟,而減息政策在當時正好就促進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在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國住房市場持續(xù)繁榮,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平較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fā)展,最終導致了不良貸款的大量衍生,帶來了經濟“繁榮”的局面。

因此,今年危機產生和發(fā)展,我們也不能完全看經濟方面的問題,政治方面也是有其發(fā)生的土壤的,例如今年的大選年的影響也不能忽略,兩黨都試圖與次貸危機的責任劃清界限;同時,同時又都指責對方是導致今天這種局面的罪魁禍首。

這樣的一種局面,也從某種程度上放任了次貸危機的發(fā)展。

也為今天席卷整個美國經濟金融風暴埋下了伏筆。

2.次貸產品產生原理解讀。

2.1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

利息上升,導致還款壓力增大,很多本來信用不好的用戶感覺還款壓力大,出現違約的可能,對銀行貸款的收回造成影響的危機。

3.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3.1本次次貸危機的最大警示在于,要警惕為應對經濟周期而制訂的宏觀調控政策對某個特定市場造成的沖擊。

在次貸**爆發(fā)之前,美國經濟已經在高增長率、低通脹率和低失業(yè)率的平臺上運行了5年多,有關美國房市“高燒不退”的話題更是持續(xù)數年。

美國房市降溫前的經濟圖景和當前的中國房市存在一定相似性。

導致美國發(fā)生次貸危機的直接原因在于美聯儲加息導致房地產市場下滑。

加息導致次級債購房者無力歸還貸款,引發(fā)資金鏈的斷裂,從而使得在這方面投入巨大的銀行和金融機構大量倒閉破產。

對于中國的啟示就是:由于中國面臨著通貨膨脹加速的情況,如果央行為了遏制通脹壓力而采取大幅提高人民幣貸款利率的對策,那么就應該警惕兩方面影響:第一是貸款收緊對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的影響,這可能造成開發(fā)商資金斷裂;第二是還款壓力提高對抵押貸款申請者的影響,可能造成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

而這兩方面的影響都最終會匯集到商業(yè)銀行系統,造成商業(yè)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作為抵押品的房地產價值下降,網絡暴力論文最終影響到商業(yè)銀行的盈利性甚至生存能力。

3.2美國次級債危機正導致美國消費市場出現疲軟跡象,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的中國企業(yè)受到了牽連。

“首當其沖的是美國零售商。

”而零售商的壓力直接傳到了中國出口企業(yè)。

在中國制造受次級債危機以及內部成本壓力之際,國際訂單的轉移正在加速。

跨國公司紛紛將訂單從中國轉移到越南,印度,孟加拉國等更具備成本優(yōu)勢的地區(qū)和國家,對我國的出口加工也影響巨大。

即使在國內的還在接受訂單的企業(yè),也很有可能接受不了跨國公司的低價要求而倒閉關門。

3.3雖然達目前為止,美國次級債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具體影響還不明朗。

但從宏觀上看,央行研究顯示美國經濟放慢1個百分點,我國出口就會下降6個百分點。

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公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計全球經濟將增長5.2%,其中美國經濟將增長1.9%,比去年低1個百分點。

3.4貨幣政策不是萬能藥降息雖然現在看來似乎是的經濟發(fā)展好于預期,但是由于人們對于房地產市場和債券市場的信心已經見底,所以有可能會出現流動性陷阱,這種前景還是不容樂觀的。

危害有可能蔓延,最終解決方案還有待遇綜合的宏觀政策的出臺。

4.我國經濟現狀的根本原因:出口導向和沒有按市場供求的利率體系。

4.1次級債危機殃及中國出口,是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而這種經濟增長方式賴以生存的法寶,就是出口退稅與本幣低匯率,而今年以來的出口退稅降至最低水平,人民幣的穩(wěn)步升值,使得占我國貿易出口主要部分的制造加工企業(yè)的利潤空間一壓再壓,這時再加上這次“次貸危機”帶來的作為中國商品最大的出口國的美國整體消費需求的劇減,無疑又是雪上加霜。

4.2我國所面臨現狀的根本原因:我國沒有按供求形成利率,本國貨幣規(guī)定的匯率很低,使得外匯存底大量積累,貿易摩擦加劇,貿易條件變差。

借助低要素價格和低附加價值產品的出口,花費很大的氣力,搭上了資源和環(huán)境,但得到的實惠不多,東西賣得很便宜。

所以在美元儲備大量積累的情況下,美元一旦貶值,辛苦賺來的錢就縮水了。

為了對付這種情況,我國現行的辦法,是由央行入市干預。

我國央行的入市干預實際上是造成了流動性泛濫的惡果。

所謂入市干預,就是收購外匯,把本幣壓住,不讓其升值。

做到這一點,各方面都很高興,出口企業(yè)產品也很容易出口了。

但是由于大量地釋放貨幣,到月,論文網我們的外匯儲備就到了1萬億美元,這1萬億美元,需要中央銀行拿出大約8萬億的中央銀行貨幣即“高能貨幣”,這種“高能貨幣”,由于乘數效應,1塊錢在國內市場上大概會形成5塊錢的購買力。

8萬億的高能貨幣形成的購買力就是40萬億人民幣,40萬億貨幣的出現,就形成了流動性泛濫。

實際上這種手痛醫(yī)手,頭痛醫(yī)頭的措施是不足取的。

而流動性泛濫最終還會導致三種可能:第一種可能,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暴漲,造成股市樓市的泡沫。

第二種可能,就是消費物價上漲。

消費物價的上漲,一般時滯比較長,起碼兩年以上。

還有第三種可能,就是資產泡沫和物價上漲同時來了,兼而有之。

我國這兩年經濟中的的問題,就是第三種可能性成為現實,問題集中爆發(fā)了。

本次美國次貸危機也給中國宏觀調控(macro-economiccontrol)提出了啟示。

主要有方面:

第一,有必要把資產價格納入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時的監(jiān)測對象。

因為一旦資產價格通過財富效應或者其他渠道最終影響到總需求或總供給,就會對通貨膨脹率產生影響。

第二,進行宏觀調控時必須綜合考慮調控政策對某些具體市場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淺談經濟法的論文篇十七

人們之所以要明確責任,是為了“定紛止爭”,而各類紛爭實際上都與一定的利益相關。當某種利益獲得法律上的保護之后,它就被稱為法益。不同的法律保護不同的利益,即法益。為了使其所保護的法益不受侵犯,法律通常會確定侵犯法益后所應承擔的責任,而這種責任的確定必須符合該法律的宗旨。這種違反法律后所應承擔的責任被稱為法律責任。從法理上講,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違反法定義務后所應承擔的否定性法律后果。[1]而實際上,對義務的違反就意味著對法益的侵犯。由于各種法律所要保護的法益不盡相同,它們賦予其相對人的義務也就不盡相同,那么違反義務后所承擔的責任(即所稱的否定性法律后果)也就會不盡相同。

在確定違法者對其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責任時,我們首要考慮的是其行為所造成的影響(即損害結果)。在評估此種影響時,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個體主義與整體主義。個體主義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只會對與其直接交往的人產生影響,對第三人則不會產生多大影響。因此我們在考慮一個人的行為,或者兩個人之間的交互行為時,無須考慮所有的其他人。個體主義對民法的影響較深,最明顯的是合同的相對性。整體主義則認為,一個人的行為或者兩個人之間的交互行為,必然會影響到社會中的其它人,這種影響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間接的,可能是現實的,也可能是潛在的。

在考慮經濟違法行為的影響時,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究竟應該從個體主義出發(fā),還是應該從整體主義出發(fā)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先分析經濟法的立法本位和經濟違法行為的特征。首先,經濟法是以社會本位為主導的,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出發(fā)點,這是經濟法區(qū)別于其它傳統部門法的本質性原則。其次,經濟違法行為有其特殊性,即顯著的負外部性,這就決定了經濟法在考慮其主體的行為時,必須從整體考慮,不僅要考慮其行為的直接作用對象,而且還要考慮其行為的外部性,考慮其行為對不特定的其它經濟主體或者整個社會有機體、市場秩序的間接影響。比如企業(yè)間的合并,從民法上看,也就是說從個體主義看,是企業(yè)本身所享有的、自由的經濟決定權的行使,此種自由權利的行使,只要不侵犯他人的合法利益,就無可厚非。但是我國的反壟斷法卻規(guī)定,當企業(yè)間的合并達到一定標準時,必須向主管機構申報,不申報不得合并。從表面上看,這是對企業(yè)自由經營權的一種干涉,不過,如果從整體主義出發(fā),從企業(yè)合并所產生的負外部性出發(fā),某些企業(yè)間的合并雖然短期看來沒有產生任何的不利影響,反而促進了規(guī)模效應,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合并可能會導致經營者的過度集中,獨立利益主體的減少,進而破壞市場原有的競爭狀態(tài),損害市場秩序。所以,經濟法在對其主體的行為進行評估時,總是會以社會本位為指導,并注重經濟行為特有的外部性。

我們知道,經濟學最重要的假設就是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其實,人的理性假設是客觀存在的,經濟學只是發(fā)現了它,并不是創(chuàng)設了它。人不僅在進行經濟行為時是“理性”,在實施任何其它行為時也是“理性”。[2]也就是說,“理性”只是人本身的一種決策機制,它決定人們如何做出決定,做出何種決定。我們的有些決定是理性的(通常認為是正解的決定),有些決定是感性的(通常認為是錯誤的決定)。但值得注意的是,“理性”只能相對于某一個人來說,不能相對整個社會來說。

因此,本人認為人在實施違法行為時,也是具有理性的。也就是說違法主體也是具有理性的利益主體,他在實施違法行為時,也會有成本與收益的考慮。如果他看到違法的成本低于其違法收益時,他會繼續(xù)實施該違法行為。法律在確定違法主體的法律責任時,就必須使違法成本高于違法收益。

如何才能保證違法者違法的成本高于其違法的收益呢?首先,我們應該準確地分析違法行為可能帶來的各種成本。違法成本指的是組織或個人在實施違法行為后所應付出的代價。一個違法行為往往存在著兩種成本。一種成本是指違法主體在實施違法行為時所考慮的、法律強加于其身各種“處罰”,另一種成本是指違法行為客觀上造成的影響或損害。[3]法律的目的是通過明確前一種成本(即法律責任),來防止后一種成本的產生(預防功能)或彌補后一種成本(彌補功能)。由于經濟違法行為顯著的負外部性,它不僅會造成個人成本(對個人利益的損害),還會造成社會成本(對社會利益的損害)。所以經濟法在進行成本彌補時,不僅要彌補個人成本,還要彌補社會成本。由于經濟法是以社會本位為主導的,它更注重的是社會成本的彌補,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會忽視個人成本。例如,反壟斷法規(guī)定,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里的民事責任就是一種對個人成本的彌補。經營者在實施壟斷行為時,不僅會直接損害其它經營者與消費者,還會對整個市場秩序與競爭機制造成不利影響。同時,在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為后,整個社會會因此而增加一種風險:即其它經營者可能進行的仿效。所以,這種風險也是一種社會成本。我們知道,彌補是指使受損害的.利益恢復到違法行為發(fā)生以前的狀態(tài)。反壟斷法在彌補違法行為造成社會成本時,采取的是表現為“懲罰性”賠償的“少額”賠償。[4]雖然這種賠償額高于壟斷行為所造成的、直接的、可見的損害,但是相對于壟斷行為對市場秩序與競爭機制所造成的損害,以及給社會帶來的“仿效”風險而言,這種賠償是不足的,是“少額”的。

如前文如述,法律是為了使其保護的法益不受侵犯,才規(guī)定法律責任的。因此,法律在確定法律責任時,總是以其背后的利益為考量的。由于各個部門法背后的利益考量不同,其法律責任也不盡相同。但是,我們這里所講的法律責任,不是指的如“罰款”等責任形式,而是各種具體的責任形式,從一定的利益考量出發(fā),按照一定的邏輯組成的責任系統。就一個具體的部門法而言,它不可能只采取某一種責任形式,而只是對某一種或一些責任形式更加偏重,這種偏重恰恰是由其背后的利益考量驅使的。例如在反壟斷法中,罰款條款占整個法律責任條款的比例高達55%。[5]因為反壟斷法要通過“罰款”這種責任形式,來保護競爭秩序――其背后的利益考慮。

經濟法責任不同于其它部門法責任表現在,其責任系統是行政類責任形式在先,民事類責任形式在中,刑事類責任形式在后,市場主體的責任在先,主管機關的責任在后。這不僅體現了經濟法的社會本位,而且體現了經濟法先規(guī)制市場失靈,再控制政府失靈。例如,反壟斷法第46、47、48條規(guī)定的是罰款,第50條規(guī)定的是民事責任,第52、54條規(guī)定的刑事責任,同樣也是先規(guī)定了市場主體的責任,再規(guī)定主管機關的責任。因此,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表現在它具有獨立的責任體系。

淺談經濟法的論文篇十八

出生年月:1985年4月。

工作經驗:應屆畢業(yè)生。

畢業(yè)年月:2010年6月。

最高學歷:碩士。

畢業(yè)學院:安徽大學。

所修專業(yè):法學國際經濟法。

居住地:安徽省合肥市。

籍貫:安徽省安慶市。

求職概況/求職意向。

職位類型:全職。

期望地點:安徽省合肥市,江蘇省蘇州市,浙江省寧波市。

期望職位:法務、合規(guī)、律師助理教師。

意向概述:希望能找到一份有發(fā)展空間的工作。

自我評價。

認真負責、踏實穩(wěn)重。

教育培訓經歷。

2007年9月至今,安徽大學研究生部2003年9月至2007年6月,南陽師范學院。

工作實踐經驗。

職業(yè)技能特長。

已獲證書。

國家英語四六級證書。

計算機國家二級證書。

律師資格證書a證。

聯系方式。

電子郵箱:

手機:

qq/msn: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10790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