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集讀后感(通用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6 08:35:10
汪曾祺作品集讀后感(通用15篇)
時間:2023-11-26 08:35:10     小編:飛雪

讀后感是我們內(nèi)心深處對書籍情感的表達和反思。怎樣才能寫出一篇獨具個人風格和深度的讀后感呢?讓我們共同分享經(jīng)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讀后感,希望對大家在寫讀后感時有所啟發(fā)和幫助。

汪曾祺作品集讀后感篇一

金庸先生的全集,一箱子書快遞到家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房里的五層小書架根本擺不下這么一大箱子書,于是放在小書桌下面搭腳的踏板上。4月初買的這套書,到目前為止看了大概16本,還有二十本沒看。之前有寫過單本書的讀書筆記,現(xiàn)在整套書讀一小半的時候,覺得自己頗有一些膚淺的感受,于是便以讀書感的形式記錄下來,此為上篇,文字膚淺,也為后面的讀書留有余地。

最開始看金庸,不知道從何下手,電視劇大多都看過,書嘛有幾冊略為翻過。后來,反其道而行之,倒著來看。于是打《鹿鼎記》起頭,開始慢慢往下看。這樣看,剎車便有點剎不住了。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寫的著實精彩。故事情節(jié),無一不讓人沉迷其中,一捧起書便難以放下。這么多年來,雖然也有個別時候廢寢忘食看書,但是,成套成套這么看下來,歷時這么久,看金庸的書還是頭一次。從來沒有這么著迷,鐘愛看書,這是其一。其次呢,金庸先生的小說故事情節(jié),基本上沒有重復的。你看的時候,不會感覺到,這故事情節(jié)太假,刀斧痕跡太明顯怎么樣。相比較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小說,雖然熱門,但是你會明顯感覺到就是虛構(gòu),太假,而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卻不如此。經(jīng)典就是經(jīng)典。

看著看著,越發(fā)佩服金庸先生!真是學識淵博,文學大家不為過!書中的各門各派,武功招數(shù),天下大事,講的是有理有據(jù),各有出處,絕不是信口雌黃,亂編一同。舉個例子,《天龍八部》里面的喬峰所使丐幫神功——降龍十八掌,那是出自《周易》?!敖谍埵苏啤敝械摹皶r乘六龍,潛龍勿用,見龍在田,終日乾乾,或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群龍無首”...這些耳熟能詳?shù)奈涔φ惺侥銜粫X得很親切?其實,十八掌的全部招式除第十式“雙龍取水”出處不明以外,其它十七掌皆來自《周易》。除此之外,在金庸作品中出現(xiàn)的歷史事實,歷史人物,都是有跡可循。金庸先生作品中地域跨度極為遼闊,要想寫好各個地方的地理地貌,風俗習慣,人文風景等等,這都需要有極為深厚的文學功底,非學識淵博無以成此書。

另外,在人物塑造方面,大家應該是了解較多。金庸筆下所寫的眾多人物(極其次要的人物除外),各個是有自己的.特點的。可以說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極為成功!你談論起這些人物中的任何一個,腦海之中無不浮現(xiàn)出這個人物來,長相如何,武功如何,性和如何,經(jīng)歷如何,獨具特色,幾乎沒有重樣!15部書,人物幾何?這恐怕真是難以做到吧!

看了十來本,只是有了上述一點薄見,如食美味佳肴,我現(xiàn)在只是剛嗅到它傳出來的香味,看到它的模樣,卻還沒真正嘗到其中的滋味。慢慢來吧,書,是越品越香,越讀越有滋味的!

汪曾祺作品集讀后感篇二

如果說這世上有一個讓我喜歡、尊敬到扼腕嘆息的作家,那就是三毛。與其說我是被她筆下肆意輕快的文字所吸引,倒不如承認我是徹底拜倒在她感性的靈魂腳下。我羨慕她有說走就走的流浪,也向往她的用心去活。三毛對于我這個讀者來說絕不僅僅是一位作家,她是我對人生幻想的實踐者,她對自己生活的描寫強烈吸引了我這個牢籠里的人的眼球,我想要走近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女子,就好像越來越接近我真實而不自知的內(nèi)心。

獨一無二的三毛。

我想大多數(shù)愛上三毛的人,都是從她的“撒哈拉”故事開始的,至少我是這樣。和每一個愛聽故事的人的心理一樣,《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記》《哭泣的駱駝》《溫柔的夜》的敘述者三毛讓我在青年時代重溫了幼時對睡前故事的狂熱情感。經(jīng)過后來的了解,我很難相信那些我之前一口氣看完的作品竟然是散文集,因為散文給我的信號向來是拖沓冗長的句子,意識流的自白后我的不知其所云和似懂非懂。三毛這個階段的這些散文作品集確實是自我意識的表達,但她運用小說的創(chuàng)作手法來復制生活原型,使得作品雖然記敘的是身邊的瑣事,卻輕快自然,純真有味,從某種程度上稱其為“私小說”也有一定道理。

三毛在流浪之前,也是有“意識流的自白”的。她那一時段的感想隨筆收錄在《雨季不再來》里。這本集子的文風和“撒哈拉”系列迥然不同,不像后者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它整個透出的是憂郁、迷茫、陰冷和些許空靈,簡直判若兩人。其實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都有這樣一個時期,沒有到“強說愁”的程度,但就是格外敏感,那么一個青澀、幼稚的時期。就如我熟悉的散文隨筆一樣,《雨季不再來》中,三毛用隱諱的寫作筆法,并不直言內(nèi)心情感,而是將自己投影于書中人物,更多的表達個人化的遐想、傷感和初期對人生的思考,但文字反應出的那時三毛心境的成長,卻比一般正常生活中的同齡女孩要敏感、早熟。印象深的有《惑》《極樂鳥》,內(nèi)容蒼白多幻象,充滿對生命、真理固執(zhí)的探索,它是三毛寫作歷程起步的回顧,是曾經(jīng)失學、病痛帶給她的直觀印記,正如三毛自己所說,“它代表了一個少女成長的過程與感受”。

三毛最初決定出國游學,用她自己的話說,“我因為自以為會說了幾句外國話,所以一心要離開溫暖的家,去看看外面那批黃毛碧眼青牙血嘴的鬼子們是怎么個德性”,她果然是一個像空氣一樣自由的人,當妨礙她心靈自由的時候,她的做法必定是“絕不妥協(xié)”。她之所以輾轉(zhuǎn)各國,永遠有看不完的風景,是因為對于三毛來說,旅行真正的快樂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在它的過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遭遇的奇奇怪怪的事??朔N種困難,聽聽不同的語言,在她都是很大的快樂。我們在旅途中,總是無法真正從所見所聞中體會到心靈深處的快樂,那些紛繁的游記總也傳達不出親切自然的感受,或許就是因為,每到一個地方,我們自始至終都把自己定位成一個過客,一個觀光的人,而非像三毛一樣真正的“走一遭”,如同面對故鄉(xiāng)一樣扎進撒哈拉。三毛的一些朋友將她的向往沙漠解釋為看破紅塵,自我放逐,一去不復返,三毛說:“這些都不是很正確的看法”?!拔沂且粋€浪子,我喜歡這個花花世界”,浪子三毛隨著年歲的增長,越覺得生命的短促,越覺得要做的事實在是太多。“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么滋味,才不枉來走一遭”,歐洲到非洲,經(jīng)歷的越多,她的情感世界就越豐富,而人的可貴,就在于因時光環(huán)境的改變而逐漸蛻變。創(chuàng)作初期憂郁而感傷的風格淡去,灑脫不羈的一系列“撒哈拉”故事受到了眾多人的喜歡。面對眾說紛紜的評價,三毛坦然道:“天賦努力不可強求,盡其在我,便是心安”,強調(diào)寫稿真正的起因是寬父母心,也是興趣所在,只是將個人的生活做記錄。三毛確實做到了“盡其在我”,不同的環(huán)境給了她異樣的心境,讓她骨子里的熱情得到釋放,使她從感傷的“水仙花”,一變而為快樂的小婦人。她對游歷、生活的記敘,對情感的記敘,不是為了創(chuàng)作而創(chuàng)作,她坦白的寫出自己,讓讀者知道,世界上有人可以活的這樣自然,親切。雖然三毛自身對這種變化有過消極的看法,“我忽然有一種說不出的傷感,我變了,我所寫的,不再是我過去關心的人生,現(xiàn)在所寫的,都是我的生活,技巧上不成熟,只是平鋪直敘述說生活”,但文字中透露出的純摯情懷,讓人耳目一新,這種奇特的親和力是獨一無二的,它只屬于三毛。我們透過三毛的眼睛,看到的異國他鄉(xiāng)的生活是有聲有色的,艱難的撒哈拉的日常被鍍上了溫暖的色調(diào)。精神上的苦悶抵不上三毛對漂泊的喜愛,我們看到的都是她深嘗悲劇后沉淀出的喜劇,眼淚中體會出來的微笑。

三毛一生都在追求真,“不是我,我覺得很苦”,她的文字是這樣,她的人亦是。從她給自己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來,“三毛是一個最簡單、通俗的名字,大毛、二毛,誰家都可能有,我要自己很平凡”。她在浪漫的流浪里展現(xiàn)出人性美,對婚姻的態(tài)度,對生活真義的認知。她能把很多凄愴的際遇,寫得生動灑脫,不是她不知憂愁傷感,而是在生命里還有比傷感更強的東西,人的環(huán)境和追求并不只有那么一條狹路,怎么活,都應該是一場人生。

三毛的創(chuàng)作的清新自然。

三毛注重通過對生命的體驗來詮釋生命的意義,形形色色的生活感受使得這些詮釋不是無病呻吟,文章并不求其深刻,但總能讓人感到別有意味。三毛內(nèi)心的敏感和細膩在樸素浪漫的筆調(diào)中傳達出動人的情感,一些不經(jīng)意間流露的感情措不及防的和我們引起共鳴,一針見血的扎進心底,在她的作品中我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獨白,樸實而精確?!昂⒆诱媲榱髀兜臅r候,好似總是背著你們”,這是三毛在《背影》中對父母的告白。簡單的一句話,幾次和父母告別后轉(zhuǎn)身潸然淚下的回憶閃進腦海,我曾經(jīng)懷疑那一轉(zhuǎn)身分秒不差落下的淚水是不是我言情劇看多的后遺癥,直到后來,三毛讓我明白,面對摯愛的人,歡笑還來不及,哪里舍得去悲哀。她的抒情和議論總是在無意間劃過,順其自然,卻厚重有力,就像微涼的秋天里,突然落下的杏花春雨,溫暖的浸潤我們的面頰。

賈平凹曾經(jīng)評價三毛,“藝術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羨著三毛這位真正的作家”。三毛的真實表現(xiàn)在她不刻意追求某一種技巧和風格,文字都是生活的積淀,是內(nèi)心感受的自然流露,所以讀來淳樸而平實。三毛對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多進行正面、積極的描寫,雖然描繪上多使用白描手法,但她敏銳而細膩的感知能力,總能準確捕捉住寫作對象的特征,并融入自己獨特的感受,使其具有生動的感染力。每一個篇章的表現(xiàn)手法相似而不雷同,筆調(diào)肆意,不同的敘述角度使得文章新鮮不單調(diào)。在《警告逃妻》中,用荷西的書信來敘述三毛回國探親后發(fā)生的事情,以及《守望的天使》中,通過三毛與鄰居小男孩的對話抒發(fā)感情,文章簡單直白。即使是平鋪直述,也適當摻雜對比描寫,或者人物對話。俗語、古詩詞就那么揉進句子中,或隱或顯的出現(xiàn),文白交雜,雅俗交匯,古文詩詞的深厚功底可見一斑。描述異域風土人情時,她的比喻新奇生動,語言俏皮、詼諧,別具韻味的短句不僅沒有帶來紛亂的效果,反而生出一種內(nèi)在的節(jié)奏感。無痕跡的鋪墊,快速的收尾使得一個個篇章的主題鮮明而又真實的散落在每一句中,“形散而神不散”,讀罷才恍然大悟。說藝術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存在于藝術技巧之中,但三毛這種寫作手法,清淡到可以稱之為“無技巧”,或者說,清新自然,本身就是一種鮮能達到的技巧。

三毛在《送你一匹馬》的序言中曾說到:“堅持看守個人文字上的簡單和樸素,欣賞以一支筆,只作生活的見證者。絕對不敢注釋人生,讓故事多留余地,請讀者再去創(chuàng)造”,這樣的堅守使得她的每一篇文章都逃不出她自己這個永恒的主人公。一派自然本色地去展現(xiàn)她身邊的一切事物,絕不是單純膚淺的再現(xiàn)生活,而是融入骨子里的情懷,浪漫,人性,她能把庸俗擾人的事情變成一個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也能將艱難困頓的沙漠生活過得溫馨甜蜜,她淘洗了生活,也淘洗了自己。

三毛用她撲向生活的情懷向我們解釋生命,解釋人生。就像一位讀者所說,“三毛的流行說明我們都曾愛飄逸的云,但終于我們愛上了雨,低低地,把自己貼向大地貼向人生的落了實的一滴雨”。

汪曾祺作品集讀后感篇三

在閱讀《戴望舒詩選》之前,我對戴望舒的印象只是停留在中學語文課上的《雨巷》。不得不佩服戴望舒的文筆,雖然全文沒有直接說一個美字,但“丁香花一樣的姑娘““這樣的字眼就讓我腦海里浮現(xiàn)出一個美好純潔的姑娘撐著油紙傘的畫面,中學的時候課本上說這位“姑娘”象征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于是我當初也懵懂地這么以為,也沒有再去了解戴望舒。

如今,捧起《戴望舒詩選》,我進一步地去了解他。有一首詩我是真的被撩到了,這首詩是《煩憂》。這首詩很短,只有兩節(jié)。但這首詩很有意思,兩節(jié)詩的文字和句子是相同的。僅僅是在詩句的順序上不同。首節(jié)的尾句,是第二節(jié)的開頭;第二節(jié)的尾句,是首節(jié)的開頭。如此回環(huán)往復間,將思念的憂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拔椰F(xiàn)在過得很好,只是有一點點的寂寥。至于這顆心,依然是明朗而熱烈的。因為一個秋要來了,我又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去懷念過去,并自由的想念你了。”就好像東方人暗戀對方的樣子——你的名字,我的心事。“假如有人問我煩憂的原故,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边@句話直到現(xiàn)在還被飯圈的迷妹們引用著,高度概括了對喜歡的人深深的思念。

后來我去了解了戴望舒的情史,不得不說他在感情上是有缺陷的。他的三段感情,都不完美。三個女子最終都移情別戀,他人格上是有缺陷的。讀后感也許是上帝開了一扇窗也會關另外一道門。賦予他寫出浪漫的詩的能力,卻不讓他擁有浪漫的愛情。總希望愛情里有天長地久,琴瑟和鳴,可是世事總無常。他在感情中以死相逼,家暴,封閉交流,極端的相處方式令他被動分手。

殘花落絮,芳華黯然,終究不如意。

歲月汀痕,訴說心事,但,事與愿違,非我本意,無心至此。

戴望舒說,也許活著的人疲憊的生活下去倒不如死去。在45歲,他去世了,帶著關于愛情所有的遺憾離開。不置可否,他是個優(yōu)秀的詩人。他的詩文在詩壇上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但談戀愛是另一回事,能夠?qū)懗隽妹玫脑捙c在感情上表現(xiàn)優(yōu)秀是不掛鉤的,所以希望女讀者們理性對待撩妹的文字,小心渣男。

汪曾祺作品集讀后感篇四

幾個月來終于斷斷續(xù)續(xù)地看完了三毛的大部分作品,我實在很想寫一寫三毛。

三毛的前期作品有種奇妙的力量,讓我無論在什么心境下去讀都能愉快地笑起來。

在沙漠里,面臨各種各樣的困境,三毛總有辦法讓它們變成有趣的事。有山羊從他們的屋頂?shù)暨M家里,洗澡時涂了滿身泡沫卻發(fā)現(xiàn)沒有水了,鄰居家的姑娘們借東西從來不還……這些在常人看來遇上任何一件都要皺眉頭的事,在三毛的筆下卻成了輕松幽默、帶有一種漫畫般的奇特的效果的生活喜劇。

只有內(nèi)心真正堅強樂觀、并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在此時三毛的心里,沒有絕望和痛苦,一點小小的傷心事也只是幸福生活的調(diào)劑品,她有荷西,有親手建成的一方小天地,幸福和快樂像沙漠里的甘泉源源而來。她愛家人、鄰居,也愛所有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給予他們幫助,為他們流淚,為他們微笑。她也將幸??鞓返母事?,溫柔地注入撒哈拉。

恐怕在撒哈拉的所有故事里,最讓人心碎的便是《哭泣的駱駝》了。在那之后,三毛與荷西移居加納利群島。沙漠仍舊是她心目中最美的地方,但在加納利群島的生活也同樣快樂。若說沙漠是熱情的白日,那么加納利就是溫柔的夜。三毛用她獨特的溫柔,感受著周圍的一切,品嘗著生活的滋味。她這一時期的作品,雖沒有在沙漠里的神采飛揚,但卻有另一種溫暖而充滿愛的情感。

然而當不幸降臨,這個樂觀堅強的女子也崩潰了?!秹衾锘渲嗌佟芬欢茸屛也蝗绦脑僮x下去。荷西帶走的是她所有的快樂,那個我們熟知的三毛不見了。三毛在書中一遍遍敘寫著對荷西的懷念,她說在夢中荷西會來看她,有時荷西會對她輕聲絮語,但她顧念著年邁的父母,不能隨他而去。

這樣的三毛令人心疼,但我不得不說,三毛的作品從此失去了靈魂。三毛之所以是三毛,因為她流浪,她快樂,她細膩卻不矯情,她溫柔卻不做作,她有著化麻煩為幽默、化痛苦為幸福的神奇力量。但現(xiàn)在三毛只是陳平,是一個內(nèi)心的悲傷永遠無法化解的女人。她依舊流浪,依舊細膩溫柔卻很真實,但她不快樂,并且失去了那種神奇的力量。

作者寫作時情感,能夠通過書這個神奇的紐帶不怎么打折扣地傳遞給讀者。因此我更偏好三毛前期的作品,讓她神奇的力量和快樂的靈魂來撫慰我的心靈。但不管怎么,三毛在我心目中都是一名奇女子,獨一無二,千古難尋。

誠愿三毛能在天堂與荷西重逢,寫下我們看不見的幸福故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汪曾祺作品集讀后感篇五

它講述著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一只年輕健壯,訓練有素,對主人依戀而衷心的狗名叫文爾內(nèi),它的主人是邊防哨所優(yōu)秀的軍犬引導員dd斯達羅。

故事發(fā)生在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前夕的.一天,斯達羅在與敵人交戰(zhàn)中犧牲了。文爾內(nèi)為了報復,八年之久一直記著敵人的氣味。最后為主人報了仇,而它自己也死去了。

剛讀完這個故事時,我的眼淚在我眼圈里直打轉(zhuǎn)。八年前,他年輕健壯,訓練有素,為主人身負重傷。八年后的它,已經(jīng)不再年輕,而且身體殘疾。但是它,卻憑著敏銳的嗅覺,對主人的忠誠,以及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做出了不尋常的舉動,舍生忘死,咬死了殺害主人的仇人。文爾內(nèi)的確是條義犬,義在正義,義在忠誠,義在有著非凡的本領,敏銳的嗅覺和驚人的記憶......

我常常想起這篇課文,使我知道了什么叫感恩,什么叫堅韌不拔!

汪曾祺作品集讀后感篇六

《五味》中,只聽得汪老把中華美食,各地小吃小菜娓娓道來,不僅講它們的做法,還講它們的來歷。我驚訝于他的博學,好像一本活字典,不需要百度?;蛘哒f,他的腦子里有無數(shù)的線。線頭往外一扯,就扯出很多很多相關的知識。關于美食,奇聞趣事,古今中外,出來很多嚴肅的論證。

在對待食物歷史的考證上,汪老是一副老學究的摸樣,嚴肅的很。一轉(zhuǎn)身,你又會看到這樣的句子:“我曾經(jīng)夸口,說我什么都吃,為此挨了兩次捉弄,一次在家鄉(xiāng),我原來不吃芫荽(香菜),以為有臭蟲味?!佒泄苁屡艘淮笸霙霭柢据?,說:‘你不是什么都吃嗎?’我一咬牙吃了。從此,我就吃芫荽了?!边@一段讓人大有惺惺相惜之感。因為我也不喜歡吃香菜,原因也是有股臭蟲味。一個可愛的逞強的老頭就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我也驚訝于他的閱歷,四方食事,娓娓道來,他吃過這么多菜!他真敢嘗!

汪老的故鄉(xiāng)在江蘇高郵,講起故鄉(xiāng)的食物,他又是那么深情款款含情脈脈。他有多愛家鄉(xiāng)啊。故鄉(xiāng)的炒米和焦屑、端午的咸鴨蛋、咸菜茨菰湯、虎頭鯊、昂嗤魚、硨螯、螺螄和蜆子、野鴨、鵪鶉、斑鳩、鵽、蔞蒿、枸杞、薺菜、馬齒莧,都留在他的記憶里,留在他的筆下。《故鄉(xiāng)的野菜》中細說了薺菜、蔞蒿、馬齒莧、莼菜,還提及了一個故鄉(xiāng)在明朝時的`散曲作家王磐,重點介紹了王西樓的《野菜譜》,有圖有配詩,多寫人民疾苦。“江薺青青江水綠,江邊挑菜女兒哭。爺娘新死兄趁熟。止存我與妹看屋——江薺”,“抱娘蒿,結(jié)根牢,解不散,如漆膠。君不見昨朝賣客船上,兒抱娘哭不肯放——抱娘蒿”。汪老說,這些詩的感情都很真摯,讀之令人酸鼻。的確,汪老告訴我們他的家鄉(xiāng)有一位用野菜記錄百姓疾苦的散曲家,他把他的感動帶給了讀者,也把他對故鄉(xiāng)這片土地的愛帶給了讀者??拷耖g的作品,總有人間煙火的味道,說盡世間人情冷暖,說盡百姓疾苦。

汪老年輕的時候在西南聯(lián)大讀書,那段在昆明的日子我想他也是印象深刻吧。不然就不會有《昆明菜》、《昆明的吃食》這些文字了。《昆明的吃食》里描寫飯館“映春時”里的一位堂倌,很有小說人物的味道?!斑@是一個兩層樓的飯館。樓下散座,賣冷葷小菜,樓上賣熱炒。樓上有兩張圓桌,六張大八仙桌,座位經(jīng)??偸菨M的。招呼那么多客人,卻只有一個堂倌。這位堂倌真是能干??腿它c了菜,他記得清清楚楚(從前的飯館是不記菜單的),隨即向廚房里大聲報出菜名。如果兩桌先后點了同一樣菜,就大聲追加一句:‘番茄炒雞蛋一作二’(一鍋炒兩盤)。

聽到廚房里鍋鏟敲炒的聲音,知道什么菜已經(jīng)起鍋,就飛快下樓,(廚房在樓下,在店堂之里,菜炒得了,由墻上一方窗口遞出)轉(zhuǎn)眼之間,又一手托一盤菜,飛快上樓,腳踩樓梯,登登登登,麻溜之至。他這一天上樓下樓,不知道有多少趟。累計起來,他一天所走的路怕有幾十里。客人吃完了,他早已在心里把賬算好,大聲向樓下賬桌報出錢數(shù):下來幾位,幾十元幾角。他的。手、腳、嘴、眼一刻不停,而頭腦清晰靈敏,從不出錯,這真是個有過人精力的堂倌??吹揭粋€精力旺盛的人,是叫人高興的?!爆F(xiàn)在到哪里去看這樣麻溜的堂倌呢?有的話,我還真想見識見識,絕對的俗世奇人吶!

回憶了故鄉(xiāng)的食物和昆明的食物,汪老說,食物和文化一樣,要多嘗一嘗。由《五味》這本書的開篇《葵·薤》為證:

我寫這篇隨筆,用意是很清楚的。

第一,我希望年輕人多積累一點生活知識。

古人說詩的作用: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還可以多識于草木蟲魚之名。這最后一點似乎和前面幾點不能相提并論,其實這是很重要的。草木蟲魚,多是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對于草木蟲魚有興趣,說明對人也有廣泛的興趣。

第二,我勸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嘗嘗,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異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點。一個一年到頭吃大白菜的人是沒有口福的。許多大家都已經(jīng)習以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萵筍,其實原來都是外國菜。西紅柿、洋蔥,幾十年前中國還沒有,很多人吃不慣,吃吃,就吃出味兒來了。

你當然知道,我這里說的,都是與文藝創(chuàng)作有點關系的問題。

汪老把對食物的態(tài)度延伸到對人生的態(tài)度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上。他也講過這樣的話“總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這位被稱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作家,我覺得他的思想要比現(xiàn)在很多的人先進的多。

汪曾祺作品集讀后感篇七

一是學到一些理論知識。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國漢字的獨特性和意義,他說中國漢字是用來看的,不是說的。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以前的東西,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的認真扣字眼,沈從文的《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的字來看沒有什么獨特。但當放到一起那種行云流水的灑脫真的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應該描寫太多,而應該從環(huán)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寫和烘托。如何組織文章?他說他是先在頭腦里面對整個文章有輪廓以后才寫的。要先有個整體的構(gòu)思。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靜坐時想出來的。

二是他的散文風格樸素、簡練。人人看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沈從文的`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和大師的本領,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說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學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小學時,他的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我上小學時,除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的東西是絕緣的。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應該讓我們這些后輩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現(xiàn)在好多人寫的文章喜歡辭采華麗,但內(nèi)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別扭,不真實。由于愛好廣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寫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的回憶文章寫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現(xiàn)出他的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的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自由、平等、融洽?!段业哪赣H》中對三位母親的回憶。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對西南聯(lián)大的諸多師友的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養(yǎng)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師的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yǎng)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磿褪菍W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

汪曾祺作品集讀后感篇八

近來讀書頗多,主要以散文為主,也兼讀些小說。因為工作和家庭各方面的壓力漸長,即使小說也只看了些篇幅不長的。其中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受戒》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口有余香??傮w來說,無論文筆還是故事都寫得很美,有點沈從文小說《邊城》的感覺。小說里世界仿佛夢里桃源,只是里面人并非為了避世,而是本來就生長在那里,俗世中人有的他們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采用的是回憶式開頭:“明海出家已經(jīng)四年了。他是十三歲來的?!边@與法國作家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開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頗為神似。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創(chuàng)作此篇時是否受到了這位法國文豪的啟發(fā)。如果是,那么此作可以說既有中國傳統(tǒng)文學作品中的詩情畫意,又有西方意識流的不拘一格,堪稱是一篇中西合璧的文學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鄉(xiāng)管“出家”叫“當和尚”,感覺就像我們今天去“當老師”、“當記者”、“當編輯”似的。只是一種可以賺錢的職業(yè),并沒有太多神圣的味道。而且明海出家是早就計劃好了的,因為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夠種的了,他是老四。于是在他七歲那年,家里人便決定讓他當和尚。當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關系。文中說道:“當和尚有很多好處。一是可以吃現(xiàn)成飯,哪個廟里都是管飯的。二是可以攢錢,只要學會了放瑜伽焰口,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錢。積攢起來,將來還俗娶親也可以;不想還俗,買幾畝田也可以?!睋Q做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包吃包住,收入不菲,工作不累?!边@樣好的工作,就連明海自己也覺得在情在理。這是小說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說是“受戒”的緣起。

到了小說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場了,文章寫道:“到了一個河邊,有一只船在等著他們。船上有一個五十來歲的瘦長瘦長的大伯,船頭蹲著一個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剝一個蓮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船里,船就開了?!边@個女孩子就是小說中的女主角,這一段描寫確實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邊城》中那只渡船上的老爺爺與翠翠。也許這篇小說起初就是汪曾祺向其恩師沈從文的敬禮之作吧。

在船上,女孩問明海是要去當和尚嗎?明海點頭。女孩問明海當和尚要燒戒疤,怕不怕?明海含糊地搖了搖頭。女孩又問,你叫什么?明海。在家呢?明子。小明子,我叫小英子!我們是鄰居。我家挨著菩提庵?!o你!小英子就把吃剩的半個蓮蓬扔給明海,小明子就剝開蓮蓬殼,一顆一顆吃起來。這就是小明子與小英子的第一次邂逅。一個小和尚和一個小女孩的懵懂愛情就此泛起了漣漪。

汪曾祺后來在關于《受戒》的感言中寫道:“因為我的老師沈從文要編他的小說集,我又一次比較集中,比較系統(tǒng)的讀了他的小說。我認為,他的小說,他的小說里的人物,特別是他筆下的那些農(nóng)村少女,三三、夭夭、翠翠。是推動我產(chǎn)生小英子這樣一個形象的一種很潛在的因素。這一點,是我后來才意識到的。在寫作過程中,一點也沒有察覺。大概是有關系的。我是沈先生的學生,我曾問過自己:這篇小說像什么?我覺得,有點像《邊城》。”

但是我覺得,《受戒》雖然脫胎于《邊城》,但卻比《邊城》更貼近現(xiàn)實的生活,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邊城》里的世界幾乎完全是如詩如畫的,是脫離了現(xiàn)實世界的另外一個世界,里面無論人物還是景物都是那么唯美。而《受戒》里的人即使入了佛門,也根本不受清規(guī)戒律的約束,打紙牌、吃水煙,吃肉不瞞人,年下還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只是殺豬時多了一道儀式,要給即將的豬念一道“往生咒”,并且總是老師叔念,神情很莊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來從虛空來,還歸虛空去,往生再世,皆當歡喜。南無阿彌陀佛!”這是當和尚嗎?拿著善男信女的錢,卻做著吃喝玩樂的事。難道是作者在小說中孕育著莫大的諷刺嗎?我不敢想,又不能不想,經(jīng)歷不同則感受不同,也許每個讀過這篇小說的讀者心中都會有自己的一番認識吧。

小說的第三部分,明子要去“受戒”了,英子問他:“你真的要去燒戒疤呀?”“真的”“受了戒有啥好處?”“受了戒就可以到處云游,逢寺掛搭?!薄笆裁唇小畳齑睢?”“就是在廟里住。有齋就吃?!薄安话彦X?”“不把錢。有法事,還得先盡外來的”“還要有一份戒牒?!薄棒[半天,受戒就是領一張和尚的合格文憑呀!”當和尚也要文憑,有了這文憑,不僅在本寺,到外面寺廟混飯更容易,明子當然要去搏一搏,同時也為了完成家里人的期望。

小說的最后,小明子“受戒”歸來,小英子劃船去接他,這一段寫得極美:他們一人一把槳。小英子在中艙,明子扳艄,在船尾……劃了一氣,小英子說:“你不要當方丈!”“好,不當”“你也不要當沙彌尾!”“好,不當?!庇謩澚艘粴?,看見那一片蘆葦蕩子了。小英子忽然把槳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邊,小聲地說:“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澳阏f話呀!”明子說:“嗯?!薄笆裁唇小拧?要不要,要不要?”明子大聲地說:“要!”“你喊什么!”明子小小聲說:“要——!”“快點劃!”英子跳到中艙,兩只槳飛快地劃起來,劃進了蘆花蕩。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fā)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jié)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只青樁(一種水鳥),擦著蘆穗,撲嚕嚕飛遠了……”

小說的結(jié)尾,作者這樣寫道:“一九八零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原來這都是作者的一個夢啊,怪不得寫得那么美,只是這夢后來怎樣了,明子會為了娶英子,剛“受了戒”又馬上去“破戒”嗎?抑或這個結(jié)尾還蘊含著更深遠的寓意?作者沒有再寫下去,對比《邊城》的結(jié)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都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思索空間。

汪曾祺作品集讀后感篇九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是陸放翁的詩,與他廣為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閑適的心情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脫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愛這首詩的,不如說是他喜愛這種心情,這種心情是具有生活氣息的,他想展現(xiàn)給我們的就是他的帶著心情的生活。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略有逃學孩子的清閑。世界也就這么大:嘴里叼著的微甜的草根、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嬌嗔柔和的“賣楊梅——”聲、在窗臺上悄悄“吸著水”的繡球花,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他真實地、切身地享受這種藝術。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里或辦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jīng)幾近被絡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里行間散發(fā)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為了一小盤帶著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為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東方古訓。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大多數(shù)人為了擺脫平庸而奮斗,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經(jīng)歷了暴風雨也見過了彩虹后,往往不再好高騖遠,而是理解平淡、用這種平淡的心境熱愛著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實從他的文章里得以體現(xiàn)的閑適之美正是他經(jīng)歷了人事浮沉后所潛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給我們看到的是那種能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可惜現(xiàn)在人們大多沒有精力和心情去關注這些看似瑣碎的美,他們大多腳步匆匆,厚重的鏡片竟把人們的心與社會、與自然隔離,太多的金屬制品竟把人們的心層層包裹,作者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著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里。真美。真美?!?/p>

汪曾祺作品集讀后感篇十

好的文學作品,應該是“讀著不累、合卷含味”的作品,尤其是有“形散而神不散”標志的散文,更應是如此。最近,我讀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深感他的散文匠心獨具,充滿著淡、雅、趣、情,應是這樣好作品的代表。

有二十世紀“最后一個士大夫”之稱的汪曾祺先生,其散文語言個性突出,看似不經(jīng)意,實則細經(jīng)營,往往在娓娓道來中蘊含著詩情畫意。正如湖南評論家凌宇說:“汪曾祺的語言很奇怪,拆開來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有一種韻味?!弊x汪曾祺的散文,淡、雅、趣、情皆突出。淡,就是語言恬靜質(zhì)樸,讀之有一種平靜之感,有心靜如水之境,而這種平淡之中卻藏大韻味,尤其從他的大多散文開頭部分,就可感知深刻,讀如在《趙樹理同志二三事》一文中寫道:“趙樹理同志身高而瘦,面長鼻直,額頭很高?!痹凇队^音寺》一文中寫道:“我在觀音寺住過一年。觀音寺在昆明北郊,是一個荒村,沒有什么寺?!边@好似在與友拉家常,平平淡淡,清清爽爽,有一種寧靜之美,而這種寧靜,正是先生對語言駕馭的嫻熟高超與生活體驗的細膩感悟。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比大白話還大白話”,讀后卻又感到很“雅”,雅在大俗之中。如在《金岳霖先生》一文里,有這樣一段文字: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講的題目是《小說和哲學》。不料金先生講了半天,結(jié)論卻是:小說和哲學沒有關系。有人問:那么《紅樓夢》呢?金先生說:“《紅樓夢》里的哲學不是哲學?!彼v著講著,忽然停下來:“對不起,我這里有個小動物?!彼延沂稚爝M后脖頸,捉出一個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為得意。還比如,在《跑警報》一文中,他引用了兩副對聯(lián):“人生幾何,戀愛三角”、“見機而作,入土為安”。汪曾祺先生這種通過敘述白描,把“雅”藏在“俗”中,“俗”中現(xiàn)大雅,是先生散文的高明之處。

讀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感到“不累”的另一個原因是文章飽含著趣味性,如他一組寫飲食、寫果實的作品,寫的有味兒,把生僻的名詞插上情趣的翅膀,讓人增知識、見世面、添口味,寫長沙的臭豆腐還引用了“最高指示: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這句“大白話”,更為文章通篇添趣兒。在《天山行色》一文里,寫吐魯番葡萄,“吐魯番的葡萄全國第一,各種品種無不極甜,而且皮很薄,入口即化。吐魯番人吃葡萄都不吐皮。因為無皮可吐——不但不吐皮,連核也一同吃下,他們認為葡萄核實好東西。北京繞口令曰: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兒,未免少見多怪。”從文境趣味性這方面相對比,汪曾祺先生應比同樣寫飲食聞名的大師周作人先生略高一籌呢。

文無情難為好文,散文貴在抒情。情在文中,文中含情,是散文的一種至高境界。有“抒情的人道主義者”美名的汪曾祺先生更是“理情”高手。他寫家鄉(xiāng)江蘇高郵、寫西南聯(lián)大老師、寫同學、甚至寫飲食都把“情”注其中。他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中,飽滿情深,寫父親,“父親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是畫家,會刻圖章,畫寫意花卉。圖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漢印。他會擺弄各種樂器,彈琵琶,拉胡琴,笙簫管笛,無一不通?!睂懜改傅南嘤H相愛之情,“母親去世后,父親親手給她做了幾箱子冥衣――我們那里有燒冥衣的風俗。按照母親生前喜好,選購了各種花素色紙做衣料,單夾皮棉,四時不缺。”筆中有情,“情”現(xiàn)紙上,這種“情”,不僅是一個作家對親人、故鄉(xiāng)的愛,更展現(xiàn)了作家對生活的體味和筆法的把握。

汪曾祺先生1997年5月離世,在七十七歲生涯中,以寫短篇小說聞名見長,寫散文自己評價“是副業(yè)”,但他的散文卻有返璞歸真的境界,有靜幽致遠的雅致,有淡定從容的文華,在我國文壇上應該是別具一格,聞名遐邇,這與他對創(chuàng)作的認識、坦誠的態(tài)度是一體相通的,他說:“淡泊,是人品,也是文品。一個甘于淡泊的作家,才能不去搶行情,爭座位;才能真誠地寫出自己所感受的那點生活,不?;ㄕ?,不欺騙讀者。”這應是汪曾祺先生散文的內(nèi)置特色。

汪曾祺作品集讀后感篇十一

這篇文章整體來說是一片彌漫著鄉(xiāng)土氣息的文章。作者汪曾祺分了三個部分來描寫他故鄉(xiāng)。這次,我分析的是第一部分——“打魚的”

鄉(xiāng)村中的人們是淳樸的。盡管漁船的船主是小財主,但他們也隨船下湖,駕船拉網(wǎng),而且他們的勇敢麻利之處不必雇來的水性極好的伙計差到哪里。這應該是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鄉(xiāng)村的人們的淳樸。不像是城市中的有錢人,只會雇傭一些人,然而自己卻既什么也不會,也從不體貼手下的人。而像鄉(xiāng)村的財主卻不會。他們會跟著自己手下的人一起下湖,這也是他們能和睦相處的一個原因吧。

鄉(xiāng)村中的人們又是悲傷的。

一對夫婦在一條小學校葦塘后的臭水河里打魚??吹贸鰜?,他們應該是生活很窘困的。他們沒資格也沒條件去像船主一樣,在大湖中捕魚,他們只能在臭水河中,打點小魚,也就想填飽肚子吧。再看看作者描寫他們夫妻二人的神態(tài):他們的臉上及看不出高興,也看不出失望憂愁,總是那樣平平淡淡的,平淡的幾乎木然。這應該是典型的貧苦人民的神情。生活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包袱,壓得他們喘不過來氣,想必,他們應該剛開始是很傷心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麻木了,沒有了情感。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魯迅筆下的閏土。面對日漸窘困的生活,他反抗過,他努力過,但最終,還是屈服在了生活面前,麻木的生活,仿佛他沒有了情感般,如同行尸走肉地活著。

然而,無聲無息的,女子因為在水中的時間太長,得傷寒死去了。然而這也映出了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她十五六歲的女兒,代替了她,跟著父親一起捕魚了。最令人看著心寒的,就是對女兒外貌的描寫。那臃腫的大衣,那不合身的皮罩衣,那不符合她年齡的捕魚的動作,看出了日子的凄涼。她按著梯形竹架,一戳一戳的戳著,那動作,仿佛是戳在了我們讀者的心上。

而最后一段,更是顯得凄涼。那一身濕了的皮罩衣,那已經(jīng)變涼的秋天的河水,壓在了女兒身上,也仿佛是壓在了讀者心上。明明還是應該無憂無慮的與同齡人一起上學玩耍的時候,明明這么沉重地生活還不是她該承受的,但只因為社會的壓迫,擔子全都壓在了她和她父親身上。本身就沉默寡言的父親,因為生活和情感的雙重壓迫,也變得更加沉默了。對于他來說,可能生活早已不是為了自己,只是希望能養(yǎng)活自己的女兒就行了吧,而對于自己,卻早已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

農(nóng)村人民的生活是快樂與悲慘交織在一起的。因為遠離城市,身上生活的擔子也變的更重了。但悲慘的生活卻壓不倒某些人對生活的渴望與希望。我想作者在后文就是提到了那些對生活充滿希望和善良的人民。

汪曾祺作品集讀后感篇十二

讀完汪曾祺的《受戒》,我的心竟有一絲顫抖,一些形象化的激動凸起在我的皮膚上,雖然我知道天氣并不冷——那是內(nèi)心的震動造成的。

“是有路的地方,我都要走遍。”初見這樣的豪言,我感動了,想到自己僅為剛剛邁出的一小步而沾沾自喜,卻空抱著一腔愿望,便在心里暗暗責備自己的淺薄。我不想將自己封在一個小小的空間里,我知道自己的天地應該很大,也一定會很大,但立足于此,我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雙腿并不強壯,就算是心,也沒有偉岸到可以俯視天下的地步。那么,我的路在哪里呢?我的方向呢?我不知道,我沒有明確的目標,雖然我渴望流浪的灑脫,但我也明白,自己并不會灑脫地自我放逐。但是此時,我確是失去方向了。

故事臨近結(jié)束,我又看到了“走遍沒有路的地方”的言語,我在覺得自己悟性太低的同時,也體味到一絲禪機。走遍有路的地方固然了不起,但那畢竟是是沿襲別人的老路,并不是在創(chuàng)造自己,而走沒有路的地方,則完全是在走自己的路,并且用自己的手去打拼、去開創(chuàng)。如果說,走別人的路是在圖紙上加深一道劃痕的話,那么,走自己的路便是增加一道劃痕了,勿用贅言,后者才稱得上是真正偉大的選擇。

魯迅曾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蔽乙恢币詾轶鹧浴H欢?,一直以來,我想到的卻只有別人是怎樣開路的,而自己,只是在做一個置身事外的旁觀者。此時,我終于感覺到了自己的存在,然而我惶惑了,一直以來只會縱向切蘋果的我,面對橫向放置的蘋果束手無策,即使我知道那里面一定有另一方天地。

《受戒》的故事中,本是仇敵的青年人和頭陀共同開辟了“沒有路的路”,即使青年人“很快似乎忘記身邊有個頭陀”,“正如頭陀忘記身邊有一個帶劍的年輕人”,但是起碼“丁丁的聲音有了和應”。而我,注定只能一個人走,走自己的路,即使唱歌,也只能聽到自己的回音。

但是,誰又不是如此呢?

汪曾祺作品集讀后感篇十三

今天老師讓我們寫一篇讀后感,我絞盡腦汁想了好久,決定寫《義犬復仇》著篇課文的讀后感,因為這篇課文讓我很感動,讓我流出了淚水。

課文的主人公是一條狗。它的名字叫文爾內(nèi)。它是一條年輕健壯,訓練有素的軍犬,在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前夕親眼目睹了敵人殺死主人的整個經(jīng)過,于是對敵人有了刻苦的仇恨。想要殺死敵人,但沒有成功。8年后,文爾內(nèi)憑著自己敏銳的嗅覺找到了敵人,殺死了他,自己卻為主人犧牲了。

文爾內(nèi)重情重義。8年來,它一直在為主人報仇。8年,一個不短的時間,一個人的思念也許都沒有這么長。但是文爾內(nèi)做到了。它憑著自己的堅持、嗅覺和記憶找到了兇手,并殺死了他。文爾內(nèi)雖然是一條狗,但他能分辨是非,8年來一直沒有忘記過給主人報仇,并且一直想著這件事。文爾內(nèi)真不愧是一條義犬!

汪曾祺作品集讀后感篇十四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說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狹義上的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行的一種文學體裁。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他的語言很怪,拆開來沒什么,連起來就有味道。“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放在一起就像“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相關”。喜歡的地方就在此:簡單、流暢,不嬌柔,一氣呵成。

汪曾祺作為當代著名短篇小說家、劇作家已是公認的事實,特別是他執(zhí)筆的`《沙家浜》家喻戶曉。而我從知道他的名字起就把他當做散文家,讀的第一篇文章是“大淖紀事”,說不出的散淡、精致,就連青石板的苔蘚都滑爽地讓人想念。

《人間草木》從大量散文中精選而成,最早的寫于四十年代,大部分寫于后半生,風格依然樸實,技巧臻于至境,很多文章我第一次讀到。分別寫了花草景致、各地風物、故鄉(xiāng)美食、游記采風、難忘歲月、故人師長、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寫景是汪曾祺的長項,不枯燥、不艱澀,伴隨著時代的印跡,老宅的每個角落都有奇特的故事。雖然過去了半個世紀,其聲音、顏色、氣味都已歸于平靜,但我們?nèi)詮淖掷镄虚g看到從手心里滑過的歲月,想得起來都是溫暖,懷舊的調(diào)子不可阻擋的在陷逸的老房子里漫延。汪曾祺寫景懷舊的文章節(jié)奏緩慢,情景交融,敘事方法有點像舊小說。由于他熟讀古文,文中比喻、懷舊、信手拈來,時不時跳出一些奇句、古句、拗句,風格如《夢溪筆談》、《容齋隨筆》。

寫人的文章卻情緒活躍、調(diào)子輕快,是一種極簡的水墨摹寫人物傳統(tǒng)模式。一個個至親人物出場,鏈接了他背詩、臨貼、品茶、作畫、寫文的成長足跡,并理解其淳厚文學功底的源泉。

最喜歡他寫美食和各地小吃的章節(jié)。偏偏他好象知道女性讀者的愛好,只要提到美食,一定要細細介紹味道和制作過程,然后將成品認真形容一番,不但色彩斑斕還有立體感。

汪曾祺曾自謙地說寫不了像伏爾泰、叔本華那樣閃爍智慧的論著,也寫不了蒙田那樣淵博的長篇散文。他也不寫抒情散文,覺得這個歲數(shù)感情過于洋溢,有點像老年人寫情書,“不好意思”,所以他的散文都不長,“歪打正著”適應這個“快餐年代”的閱讀習慣。短短的,散淡的小美文,讀著不累,尤其適合春日午后散淡的陽光灑在身上,多數(shù)時候讀著讀著睡著了,在夢中體驗“字字磯珠,句句灼灼”的意境。

好的文章是托著讀者一路讀下來“喲,完了,后來呢?”意猶未盡是也,這本散文集就有這效果。

汪曾祺作品集讀后感篇十五

有幸領到了汪老先生的《生活家》,看了以后,感覺平淡如水,意蘊無窮。

上大學時,有傅瑛老師講的《受戒》,感覺汪老先生的文章淡淡的,水水的,同時也暖暖的。后來看了他其他的小說和散文,才知道他喜歡吃,也會吃,而且會做吃食。我就覺得他真的很會生活,而不僅僅是活著。

在《四方食事》中,各種各樣的口味,各種各樣的調(diào)味品,各種各樣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歡,但吃著吃著就愛上了。如同生活,我們不嘗試,不體驗,怎么會知道生活的多樣性呢?還有你不喜歡的東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對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異,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生活,應該多種體驗,就如作者說的,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要雜一點。對食物,對文化,對生活都如此。

《五味》一文中,講到了山西的酸醋。我們家喜歡吃恒順的陳醋。另外就是我喜歡吃酸菜魚。而甜食則是南方人的最愛。記得舌尖上的中國里講過無錫人愛吃甜食。我愛吃甜品,吃菜卻不喜歡太過甜??辔秳t想到苦瓜,我不愛吃,也不明白為何有水愛吃,好像苦味可以降火。喝過苦丁茶,居然喝了很久,可能是因為提神醒腦??Х让牢?,不覺得苦,只覺濃香。臭則很奇特,皖南臭鱖魚是徽菜代表,算是拿得出手的硬菜了,而臭豆腐也是路邊攤小吃了。臭味也能這么普及到大眾吃食。辣曾經(jīng)也是最愛,最近三年因為懷孕加哺乳期,不吃辣,現(xiàn)在也習慣了,不能吃辣了,也不能吃咸了??谖督咏⒆拥妮o食,基本上吃食物本身的原味。

《故鄉(xiāng)的食物》一文中,我有共鳴的是鴨蛋和薺菜。高郵的鴨蛋的確很有名氣,我們這里也愛吃咸鴨蛋,只是我們稱之為青皮。小時候記得家里人會像隨園食單上說的,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我們家也是這種切法,基本上配白粥或饅頭一起吃。不過孩子們總喜歡吃蛋黃,蛋白總是大人吃。讓我想到了有的家長能力有限,但她們總是在能力所及的地方,給我們提供最好的。還有就是我的一個好朋友是淮安人,她就教我用筷子敲破空頭,用筷子挖出來吃?;蛟S都是南方人的吃法,竟有相同之處。她還給我寄過咸鴨蛋和燒賣,這又讓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薺菜我們這也有,基本上做包子餃子吃,香味奇特,卻很好吃。有了薺菜餡,其他我都不會選。不過好像只有清明前可以吃。我愛吃,卻不認識。有點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我和桃桃媽媽曾帶著孩子一起去挖薺菜,可是一直不認識。像我們又不去菜市場,超市又不賣,今年我們又沒有認識薺菜。

生活中總是有著小美好,小期待,小確幸,我們不僅僅為了活著,不必辛苦恣睢的謀生,而要有趣的活著,做一個能感受溫暖美好的生活家。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5207100.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