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跡心得(匯總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6 09:13:08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跡心得(匯總19篇)
時間:2023-11-26 09:13:08     小編:筆塵

說明是一種通過直觀的事實、數(shù)據(jù)等進行解釋和闡述的文字形式,旨在讓讀者了解事物的原由和規(guī)律。寫一篇完美的總結,我們也可以借鑒他人的經驗和方法,融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這些總結范文經過認真挑選,包含了一些典型的寫作要點,供大家參考。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跡心得篇一

吳天一院士在青藏高原工作和生活60多年,從他身上折射出來的就是堅定和堅守。吳院士是我們新中國第一代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大學畢業(yè)之后到現(xiàn)在60多年,一直工作在青藏高原,推動了我國高原醫(yī)學從無到有、由弱變強。_世紀50年代末,吳院士和他的妻子響應黨的號召,來到高原建設青海,新中國成立之后,全國各地五湖四海建設大軍來到青海建設青海,吳院士發(fā)現(xiàn)這些建設者都不同程度的有高原不適癥,特別是心慌、頭疼、胸悶等高原反應而痛苦不堪,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作為一名醫(yī)生的他,當時他下了一個決心,說我要攻克高原病,我要守護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設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這個決定他矢志不渝,正如他個人所言:“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高原醫(yī)學研究。”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一生的價值追求。

當時高原病在我國醫(yī)學研究領域還尚屬空白,在超過半個世紀的高原醫(yī)學研究的生涯中,吳院士常年與高山、冰川、雪地、草地為伴,遭遇過多次的車禍,他本人也有14處骨折,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剛才短片里他也說到,耳朵鼓膜曾經被擊穿,40多歲的時候就罹患白內障,這60年來他不僅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qū),還在安第斯山、洛磯山、天山、帕米爾和喜馬拉雅等地進行了長期的綜合考察和探索,不畏艱險、嚴謹治學的求學精神,使他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高原人。可能大家也注意到了,吳院士的民族是塔吉克族,所以他大學畢業(yè)后回到了新疆,又來到了青海。20世紀80年代,吳院士父母、妹妹都去了美國,而且定居在美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和玻利維亞高原所都曾邀請他去那里工作,但他毅然放棄了美國綠卡。他說我的一生要奉獻于青藏高原。2010年,青海玉樹發(fā)生了7.1級的強烈地震,年逾古稀的吳院士,不顧同事和家人的勸阻,帶領醫(yī)療隊連夜奔赴災區(qū)。他說,這是世界最高海拔地區(qū)的地震,我們要以共產黨員的精神戰(zhàn)勝高原地震災害,在災區(qū)他往返救治點,指導搶救高原病患者,輾轉醫(yī)療點講解高原病防治救援知識,深入臨時居住點宣傳防病科普知識,并在震后全面總結面向國際介紹高原醫(yī)學救援的經驗。吳院士就高原醫(yī)學知識宣傳、防治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但是吳院士為什么要扎根在青藏高原投身高原醫(yī)學研究?

我想正是因為他為民服務的初心,矢志報國的理想,求實進取的追求和甘于奉獻的品格。在漫長艱辛的奮斗歷程中,他用腳丈量大地,用心服務人民,用科學報答祖國,用最真實的經歷和最昂揚的精神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展現(xiàn)了一名高級知識分子赤誠的家國情懷,詮釋了一名醫(yī)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的職業(yè)精神。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跡心得篇二

吳天一院士投身高原醫(yī)學研究50余年,他開創(chuàng)“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藏族群眾上萬名。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chuàng)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世界屋脊上,這位80多歲高齡的老人帶領醫(yī)學團隊,常年跋涉在離藍天、白云最近的天路。50多年來,他推動我國高原醫(yī)學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在漫長艱辛的奮斗歷程,踐行著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他的名字,深深烙在青藏高原各族群眾心中。

多年在高原的奔波和實驗室實驗,讓吳天一遭遇了很多困難,曾多次死里逃生,全身14根骨頭斷裂,右耳鼓膜前后4次破裂,雙眼在強烈的紫外線刺激下得了白內障。即使是這樣,六十多年的時間里,吳天一始終在青藏高原生活、科研、戰(zhàn)斗,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在低氧生理和高原醫(yī)學領域填補了世界空白,構建起高原生存安全的科學體系。

“沒有全民的健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為高原醫(yī)學的研究,吳天一院士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半個世紀來,他始終堅守在青藏高原上,守護著高原人民的健康。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跡心得篇三

9秒99,中國選手第一次殺進了田徑世錦賽百米決賽,翻開了中國田徑歷史性的篇章。從第一個跑進10秒的亞洲本土選手,到第一個晉級百米決賽的中國選手,這個身高只有1米72的廣東小伙子,已經成為了中國速度。

1989年8月,小個子的蘇炳添出生于廣東中山古鎮(zhèn)。父母在家務農,小時候的蘇炳添就在泥巴地里亂跑。不過,在蘇炳添的家族里,可是有不少出色的運動員。表哥蔡健發(fā)比蘇炳添大9歲,是中山古鎮(zhèn)的百米賽跑冠軍,也是蘇炳添最早追逐的目標。那時候的蘇炳添還是跟著表哥屁股后面,在外公家外面空地四處追逐打鬧的。

玩耍打鬧,直到上了初中,蘇炳添因為陰差陽錯的選擇,才真正開始練起短跑來。那是在初二的時候,學習成績不太好的蘇炳添被老師要求留下來補課。那時候的每天放學后,老師都會把一些學習不好的孩子留下來進行例行的“留堂補課”。

不想“留堂補課”,蘇炳添想方設法加入了學校的田徑隊。因為每天下午都要定時訓練,蘇炳添也就可以避免“留堂”。啟蒙教練楊永強成為解救蘇炳添的“恩人”。楊永強老師透露,當時在上體育課,發(fā)現(xiàn)蘇炳添爆發(fā)力、彈跳力特別好,就有心收下這個孩子,“個頭不高的蘇炳添跳起來竟然可以摸到籃板,我就留意了下,后來經過觀察,發(fā)現(xiàn)他彈跳力和爆發(fā)力都特別好,所以才把他吸收進了學校的田徑訓練隊。剛開始,我還想讓他練跳高呢。”

其實啊,初二時候的蘇炳添已經展現(xiàn)出小小的短跑天賦,在他們村里的比賽里,身高只有1米5多的蘇炳添已經可以超過很多大孩子,拿到第一名了。剛剛進入田徑隊,還沒有經過什么系統(tǒng)訓練,蘇炳添在泥巴地里跑都跑得非???。參加當?shù)氐闹袑W生運動會,在跑道上有很多石子上都能跑到11秒多。

不過,真正的體育訓練并非那么輕松。蘇炳添在20__年代表古鎮(zhèn)參加了中山市運動會,被當時中山體校的教練發(fā)現(xiàn),并將蘇炳添從鄉(xiāng)下中學帶到了中山市體校。剛到體校的時候,蘇炳添對于每天早上5點多就起床訓練并不適應。而且,由于剛到市體校,又沒有朋友,蘇炳添一個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個人3次從體校跑回家。體校教練發(fā)現(xiàn)后,就動員楊永強教練再去蘇炳添家里做說客,勸說蘇炳添回去。

之后隨著成績越來越好,蘇炳添在新學校也開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來。20__年,蘇炳添代表中山市參加了廣東省中學生比賽,暫露頭角。于是,蘇炳添成為了廣東省田徑隊的一員,真正進入了專業(yè)運動員的行列。

即便成為了專業(yè)運動員,蘇炳添也一度險些放棄。在田徑隊成績中游,蘇炳添一年之后遭遇成績瓶頸,甚至還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過放棄。后來很多人都勸他留下,幫助他堅持渡過瓶頸期。這才有了后來短跑名將袁國強發(fā)掘出蘇炳添,一路成就中國速度的故事。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跡心得篇四

從嬰兒的“哇哇”墜地到哺育他長大成人,父母親們花去了多少的心血與汗水,編織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從上小學到初中,乃至大學,又有多少老師為他嘔心瀝血,默默奉獻著光和熱,燃燒著自己,點亮著他人。

感恩是發(fā)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备螞r父母親,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大海。是否你在父母親勞累后遞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他們往往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們又何曾記得他們的生日,體會他們的勞累,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為有名的科學家,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但她在會上看見自己的小學老師,用一束鮮花表達她的感激之情;偉人也同樣在佳節(jié)送上對老師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來的偉人無不有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驚天動地,只需要你的一句問候,一聲呼喚,一絲感慨。

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親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條隔離帶,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親的付出,忘記了那一聲聲快樂,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親,看待親朋,你將會發(fā)現(xiàn)自己是多么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跡心得篇五

得知自己獲得“七一勛章”,吳天一不禁想起前的那一天: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讓他感到無比欣慰。

作為青藏鐵路二期工程建設高原生理專家組組長,吳天一曾數(shù)次帶隊奔波于青藏鐵路沿線,研究確定了一整套衛(wèi)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推動工程全線配置了17個制氧站、25個高壓氧艙。5年里,14萬人的筑路大軍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地區(qū)連續(xù)高強度作業(yè),沒有一人因高原病死亡,被譽為“高原醫(yī)學史上的奇跡”。

14萬人,當時人手一本高原病防護手冊。手冊上“吳天一”的名字,猶如“生命的保護神”。

4月14日,玉樹發(fā)生7.1級地震,年逾古稀的吳天一請纓帶領醫(yī)療隊直奔災區(qū),奮戰(zhàn)了整整7天。

扎根高原、懸壺濟世,吳天一并未獨行——1958年,他和同為醫(yī)生的妻子攜手奔赴青海,這一待已是六十三載。在二老的以身作則、家風熏陶下,女兒、外孫選擇在西寧扎下了根,一家三代四人都在高原上從醫(yī)。

今年春天,吳天一欣然應邀到青海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講了開學第一課。面對臺下“00后”學子們的青春面龐,這位“80后”老人堅持站著講演。講稿是他自己寫的,結束語為:“青藏人民正展開雙臂迎接你,你的事業(yè)就在這里?!?/p>

這句對孩子們的殷殷寄語,在吳天一心頭,回響了一生。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跡心得篇六

國賓護衛(wèi)隊護航,禮兵護送勛章入場,國家最高禮遇、黨內最高榮譽致敬最閃亮的星。這些功勛黨員來自人民、植根人民,終其一生許黨報國,不負人民。他們是無數(shù)平凡英雄的杰出代表。每一枚沉甸甸的勛章,都是對他們、對所有平凡英雄的崇高禮贊。

吳天一,塔吉克族,新疆伊犁人,1982年5月入黨。他投身高原醫(yī)學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國際標準,開創(chuàng)“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藏族群眾上萬名。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chuàng)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跡,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

辛育齡,河北高陽人,1939年7月入黨。他是新中國胸外科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戰(zhàn)爭時期,他曾與白求恩并肩戰(zhàn)斗,多次沖上前線救治傷員。和平年代,他長期致力于我國胸外科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是中國人體肺移植手術第一人,在胸外科領域多個方面取得“從0到1”的突破,為我國衛(wèi)生健康事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作出卓越貢獻。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在吳天一身后,是許許多多跟他一樣立足本職、默默奉獻的黨員醫(yī)務工作者。他們有的一生扎根在艱苦偏遠的邊疆、山村,默默守護當?shù)匕傩盏慕】灯桨?有的日夜奮戰(zhàn)在寂靜的實驗室里,在技術攻關和藥械研發(fā)路上披荊斬棘;有的常年與蚊蟲、釘螺、病毒打交道,用堅韌與汗水筑起防控疾病的銅墻鐵壁……他們心中裝著人民、工作為了人民,在各自崗位上頑強拼搏,不計較個人得失,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崇高情懷。他們都是可愛可敬、值得銘記的平凡英雄。榮光,同樣屬于他們。

致敬英雄,最好的方式就是向他看齊。這些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就在我們身邊,他們的事跡可學可做,他們的精神可追可及。他們用行動證明,每名黨員都能夠在民族復興的偉業(yè)中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yè)。今天,衛(wèi)生健康事業(yè)在迎來巨大發(fā)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各種風險挑戰(zhàn),需要黨員醫(yī)務工作者以先進典型為榜樣,繼續(xù)錘煉堅強黨性,牢記初心使命,用忠誠與堅韌,用專業(yè)與仁心,為衛(wèi)生健康事業(yè)發(fā)展作出新的貢獻,在平凡崗位上鑄就醫(yī)者的光榮與夢想。

章體采用黨徽、五角星、旗幟、豐碑與光芒、向日葵、大山大河、如意祥云等元素。黨徽體現(xiàn)黨的領導和核心地位,五角星象征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與薪火相傳,豐碑與光芒寓意黨的輝煌歷程與豐功偉績,大山大河體現(xiàn)黨員的理想和追求,如意祥云寓意祖國繁榮昌盛、和諧發(fā)展,旗幟寓意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xiàn)革命理想而永遠奮斗。寓意在黨的陽光沐浴下,勛章獲得者一心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跡心得篇七

吳天一院士投身高原醫(yī)學研究50余年,他開創(chuàng)“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藏族群眾上萬名。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chuàng)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世界屋脊上,這位80多歲高齡的老人帶領醫(yī)學團隊,常年跋涉在離藍天、白云最近的天路。50多年來,他推動我國高原醫(yī)學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在漫長艱辛的奮斗歷程,踐行著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他的名字,深深烙在青藏高原各族群眾心中。

多年在高原的奔波和實驗室實驗,讓吳天一遭遇了很多困難,曾多次死里逃生,全身14根骨頭斷裂,右耳鼓膜前后4次破裂,雙眼在強烈的紫外線刺激下得了白內障。即使是這樣,六十多年的時間里,吳天一始終在青藏高原生活、科研、戰(zhàn)斗,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在低氧生理和高原醫(yī)學領域填補了世界空白,構建起高原生存安全的科學體系。

“沒有全民的健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為高原醫(yī)學的研究,吳天一院士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半個世紀來,他始終堅守在青藏高原上,守護著高原人民的健康。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跡心得篇八

彭士祿,1925年出生于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是革命先烈彭湃的次子。作為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彭士祿主持了我國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裝備、試驗以及運行的全過程,參加指揮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調試和試航工作。改革開放后,他負責我國第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的引進、總體設計和前期工作,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秦山核電站二期,為我國核事業(yè)發(fā)展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

他能從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槳”

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上有4.6萬個零部件,全部由我國自主研制3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土、我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核動力專家彭士祿在京逝世,享年96歲。生命的最后歲月里,彭士祿的病房中始終掛著一頂海軍軍帽,帽子上繡著中國的核潛艇。幾個月前過生日那天,他的病房里擺放的也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模型。核潛艇、核事業(yè),是彭士祿一生的牽掛。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被徐徐推向大海。艇上有4.6萬個零部件,全部由我國自主研制。至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fā)。核潛艇技術極為復雜,全艇設備、儀器儀表等多達2600多項,近5萬臺件,電纜總長近百千米,管道總長30余千米。作為核潛艇心臟的動力裝置,反應堆的研制更是難上加難。

當時中國在核潛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識近乎為零,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都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到底長什么樣。這種條件下怎么開展工作?彭士祿說:“我們這批人有學化工的,有學電的、儀表的,我們大多數(shù)人不懂核,搞核潛艇全靠4個字-一-‘自教自學’。”

沒有資料、圖紙、設備,沒見過實物…彭士祿帶領科研人員用簡陋的計算工具計算了十幾萬個數(shù)據(jù),建立起中國核動力裝置主要參數(shù)的計算方法,并最終確定了100多個參數(shù)。有時為了驗證一個參數(shù),科研人員沒日沒夜地“三班倒”,用僅有的一臺手搖計算機和幾把計算尺,連續(xù)算上好幾天。有的人手臂搖腫了,有的人手心磨起泡,仍然堅持搖下去,直到驗證準確為止。

彭士祿主持了核動力裝置的擴大初步設計和施工設計,攻克了諸多重大技術關鍵一一不到3年,就完成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基本設計方案;僅用不到6年,我國建造的1:1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成功實現(xiàn)滿功率運行。

他能從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槳!”如今,82歲的熱功專家黃士鑒回憶起與彭士祿共事的經歷,做出這樣的評價。那時的彭士祿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一生也離不開核事業(yè)!”

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

經?!案矣谂陌濉保I我國核工業(yè)從無到有、由弱變強,賦予國家自立、民族自強以無窮的力量。

核潛艇是大國重器,于無聲處壯國威;核電則是戰(zhàn)略性高科技產業(yè),事關國計民生。和平運用核能,將核能服務于社會,是彭士祿的畢生心愿。他曾說,自己一輩子干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

中國發(fā)展核電,究竟該走哪種技術路線?上世紀70年代,熔鹽堆方案和壓水堆方案如何取舍,一時成為爭論的焦點。經過科學論證和調研,彭士祿力排眾議,提出應采用國際上技術成熟的壓水堆并充分利用我國剛建成的陸上模式堆技術經驗及其工業(yè)配套設施,容量可暫定為30萬千瓦。

壓水堆方案很快得到認可。這一方案也為我國核電走“以壓水堆為主的技術路線”起到了關鍵作用,使我國核電走上了健康發(fā)展的道路。

回顧彭士祿的一生,像這樣“敢于拍板”的事例不勝枚舉。“時間很緊,總要有人拍板,不能無休無止地討論呀!”彭士祿曾對其他科硏人員說,“做實驗用數(shù)據(jù)說話,最后我來簽字。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

雖然經?!芭陌濉?,但工作中的彭士祿卻絲毫沒有領導的“架子”。他曾說:“凡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數(shù),一點兒也不能馬虎。但人總不完美,對事物總有幾分模糊。這時就要不恥下問、調査硏究、收集信息,通過試驗等來搞清楚。”

1983年,彭士祿被任命為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建設總指揮,為我國核電事業(yè)發(fā)展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1988年,彭士祿又擔任核電秦山聯(lián)營公司董事長,成功實現(xiàn)了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幾十年來,我國核工業(yè)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從自主成功硏制原子彈、氫彈、核潛艇,到建設秦山、大亞灣等一批先進核電站,再到自主研發(fā)三代核電“華龍一號”……以彭士祿為代表的核工業(yè)人,用自己的韶華與汗水,賦予國家自立、民族自強以無窮的力量。

“活著能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他心里揣著兩筆賬,一筆是公事的“明白賬”,另一筆則是私事的“糊涂賬”

很長時間以來,彭士祿的事跡,甚至連他的名字都鮮有人知。有人叫他“中國核潛艇之父”,被他嚴詞拒絕:“核潛艇工程是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不是我個人的創(chuàng)造,是千萬科技工作者和干部、工人集體努力的結晶。我不過是與同事合作,為中國的核事業(yè)做了該做的事?!?/p>

3歲時母親犧牲,4歲時父親就義,兩次被捕入獄……這讓彭士祿從小就過著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15歲輾轉來到延安后,彭士祿常對延安中學的同學們說:“我們的父母經過殘酷的斗爭,有的流血犧牲了,要不好好學習,怎么對得起自己的父母親,怎么對得起黨?”

1951年,彭士祿以優(yōu)異成績獲得留學蘇聯(lián)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后又因國家建設的需要,改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yè)。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彭士祿和同事們“吃著窩窩頭搞核潛艇”,有時甚至連窩窩頭都吃不飽。糧食不夠,他們就自己動手挖野菜、白菜根吃。

為了建造核潛艇陸上模式堆,他“打起背包就走”,在四川的一個偏僻山溝里,一干就是好幾彭士祿心里揣著兩筆賬,一筆是公事的“明白賬”,另一筆則是私事的“糊涂賬”。他說:

“做一個明白人談何容易?要有超前意識,對問題有新思路、新見解;對工程技術能親自計算主要數(shù)據(jù);對工程進度能說出某年某月應辦哪幾件關鍵事;對技術攻關能親自掛帥出征,出主意,給點子……但當一個糊涂人則更難,凡對私事,諸如名利、晉升、提級、漲工資、受獎等,越糊涂越好?!?/p>

49歲時,彭士祿就在一次核潛艇調試工作中突發(fā)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3/4??墒鞘中g后,他僅僅住院一個月,就又開始了工作。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道:“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著能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跡心得篇九

2000年,在云南兒童之家工作的張桂梅看到了很多農村貧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創(chuàng)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徹底解決山區(qū)貧困問題。

2007年,張桂梅成為黨的十七大代表,她向公眾講述了自己的夢想,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2008年,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成立,這是全國唯一一所免費女高,專門供貧困家庭的女孩讀書。學校建校12年以來,已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從這里走進大學完成學業(yè),在各行各業(yè)做貢獻。

華坪女高佳績頻出之時,張桂梅的身體卻每況愈下,患上了10余種疾病。張桂梅說:“當聽到學生大學畢業(yè)后能為社會做貢獻時,我覺得值了。她們過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這是對我最大的安慰?!?/p>

在頒獎現(xiàn)場,因為關節(jié)痛,張桂梅的手上貼滿膏藥;早上要吃十多種藥,中午吃五種藥……主持人白巖松說:“大姐這是在拼命啊”。張桂梅說:“拼就拼一點吧,現(xiàn)在是當媽的感覺……”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跡心得篇十

武漢抗疫最前線的金銀潭醫(yī)院就在汪勇的服務區(qū)。2020年除夕晚上,汪勇得知金銀潭醫(yī)院的護士約不到車回家,在線求助。他就說服家人,趕到金銀潭醫(yī)院,把護士送回家。看到那么多醫(yī)生護士在抗疫一線連續(xù)奮戰(zhàn),連睡個安穩(wěn)覺的地方都沒有,汪勇心一橫不再回家團聚,新年第一天他連續(xù)送了30名醫(yī)護回家。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他就發(fā)動朋友圈來幫忙。司機缺口太大,汪勇就聯(lián)系上了多家企業(yè),最終讓醫(yī)護人員有了保障。

出行問題解決后,汪勇又多方聯(lián)絡,讓便利店再次開工,解決了很多醫(yī)護人員的用餐需求。疫情期間,汪勇專門建了一個醫(yī)護服務群,只要醫(yī)護人員在群里喊一聲,汪勇和他的志愿隊就會出來搞定。

【頒獎詞】。

沒有人能百毒不侵,熱血可以融化恐懼;沒有人是生來的勇者,責任催促你重裝上陣。八方統(tǒng)籌百般服務,你以凡人之力書寫一段傳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跡心得篇十一

偉大的精神總有催人淚下的力量。正是靠著百折不撓、英勇頑強、團結奮斗的拼搏精神,中國女排在極其艱難的情形下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奇跡,贏得了一場場蕩氣回腸、慷慨壯烈的史詩般勝利,最終在里約賽場贏得金牌,再次在奧運賽場奏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高高升起五星紅旗。

這種感動整整綿延了35年。從1981年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杯女子排球賽冠軍起,拼搏精神一直深植于中國女排,成為這支光榮集體的強大基因。盡管其間幾經挫折、磨難、沉浮,但中國女排的拼搏精神一直洋溢于國際賽場。在最艱困的情況下,我們看到的是一次次奮起,而沒有絲毫放棄。這種愈挫愈奮的堅強,鑄就了幾代中國女排的精神氣質,在漫漫歲月中豐富了中國女排精神的,成為一代代中國觀眾熱愛女排、支持女排、守望女排、將女排視作“英雄之師”的重要理由。

一支英雄之師需要一代代人去奉獻和傳承。在中國女排漫長的奮斗歷程中,有一位代表性人物需要我們銘記,她就是郎平。在中國女排最需要、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她一次又一次放棄個人利益,不計榮辱得失,毅然走向一線,擔當起國人的期望與重任。

幾個普通鏡頭,留下了這種精神的感人瞬間:上世紀90年代中期,郎平從大洋彼岸歸來執(zhí)教陷于低谷的中國女排,首都機場歡迎的人群中,有她當年五連冠的老戰(zhàn)友,她遙遙地向著戰(zhàn)友們揮手示意,無聲宣示著振興這支英雄之師的意志。幾年前,老隊友陳招娣去世,郎平在深深的悲慟中堅定了重回中國女排、續(xù)寫中國女排輝煌的信念。她忘不了,30多年前,正是陳招娣忍著傷痛,與大家奮戰(zhàn)到奪冠的最后時刻,更忘不了女排姑娘誓把受傷的陳招娣“背上領獎臺”的骨肉相連、榮辱與共的戰(zhàn)斗情誼。這一切,賦予女排精神鮮活、實在的內容,成為郎平的生命意志。

奧運賽場,向來是最高強度的競技比拼,但是也是精神意志的較量。競技者自身的潛力與能量,往往在拼搏中激發(fā)、昂奮、高漲、磅礴,形成氣吞山河的力量。靠著“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韌勁,中國女排硬是咬下了這一場場硬仗,贏得了最后的勝利,寫下了新的傳奇。這是拼搏精神的勝利與壯歌!

中國女排在里約再度奪冠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在日益崇尚訓練條件、獎金待遇的當下體壇,拼搏精神彌足珍貴、永不過時、必須弘揚!

中國女排在奧運賽場寫下的新的壯歌,將鼓舞國人在感動落淚之時,用踏踏實實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點滴奉獻匯入時代大河。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跡心得篇十二

xx月xx日,在央視播放的“感動中國”的頒獎盛典上,我們的杜富國同志——傷情牽動國人心的排雷戰(zhàn)士,在邊境的掃雷活動中,面對復雜雷場中的不明爆炸物,他沒有退后,而是勇敢的向前邁進腳步,導致嚴重負傷,并把自己的雙眼和雙手奉獻在這次的邊境掃雷活動中,杜富國同志面對危險,舍己救人,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使命擔當。

平凡的軍人擁有一顆不平凡的心。在此之前,杜富國先后進行掃雷xx多次,拆除雷xx枚,每一次的`掃雷活動無疑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但之前的每次掃雷活動都安全渡過,最后一次掃雷活動卻讓他永遠的失去雙眼和雙手,再也無法擁抱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再也無法看見那一片由雷區(qū)變?yōu)榫G油油的莊稼地。

他不僅是一名軍人,還有另一個身份——共產黨員。在入伍之前,杜富國還不是一名共產黨員,但加入掃雷大隊一年后,他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成為了一名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因為他看見出任務時,在前面的戰(zhàn)友都是共產黨員,他們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安全留遺憾,對未來充滿向往。當我看到朱光亞的一幕情景之后,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直流著。

一個肝膽醫(yī)生,不畏手術的風險,執(zhí)意的來策劃手術計劃。當一個女孩生命垂危時,眾多醫(yī)生都不敢為她醫(yī)治,而他卻不管如何都要試試,進行了9個小時的手術終于結束了,女孩已經好了起來;他還常常為別人著想,為病人們擺鞋怕病人晚上下地時找不到鞋……他就是吳孟超,把病人當做是自己的親人一般對待,而且他要求的手術費是十分便宜的。

劉偉對未來的向往,使他一次又一次的擊破了他面前所存在的困難。他這種向往使他有了自己的天空。最后用腳彈出了一首首優(yōu)美動人的鋼琴曲。

這三個人物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們是我最敬仰、最崇拜的感動人物。不論是殘疾人還是四肢完好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天空。為別人所著想、為他人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這是吳孟超和朱光亞。而劉偉是為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堅持不懈闖出了一個只屬于自己的夢想。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跡心得篇十三

【頒獎詞】: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y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你是仁醫(yī),是濟世良藥。

【事跡介紹】:

胡佩蘭,女,98歲,解放軍3519職工醫(yī)院和鄭州市建中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坐診醫(yī)生。

1944年,胡佩蘭畢業(yè)于河南大學醫(yī)學部,70歲時才從鄭州鐵路中心醫(yī)院的婦產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堅持坐診。

胡佩蘭生活節(jié)儉,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錢。但她經常大方地給病人墊付醫(yī)藥費。她還拿出微薄的坐診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個“希望書屋”.

胡佩蘭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進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歲胡佩蘭心臟病突發(fā),經搶救后,第二天她依然準時到醫(yī)院坐診。

胡佩蘭根據(jù)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平時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儀器。因為慕名找上門的病人多,胡佩蘭每天都會堅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對患者也極有耐心,給病人開藥,很少超過一百元。如今,胡佩蘭的記憶明顯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況她卻記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著助聽器,聽不清的地方,便由旁邊的學生解釋。

胡佩蘭對病人的態(tài)度有目共睹,她經常說:“醫(yī)患關系搞不好是因為交流不夠,醫(yī)生只要對病人認真負責了,病人也自然會對醫(yī)生極力配合,不管面對哪一個病人,都要把患者當成自己的第一個病人來對待?!?/p>

直至今日,胡佩蘭已經在一個工廠職工醫(yī)院和現(xiàn)在的地方,連續(xù)坐診20年,堅持每周出診6天,風雨無阻。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跡心得篇十四

【頒獎詞】:山梁擋住了陽光,你用肩膀剛起鄉(xiāng)親的盼望。村莊在漸漸豐滿,你的身體卻慢慢柔弱。莊稼,總要把一切還給泥土。你貼工,貼錢,貼命,你還貼近百姓的心。

【事跡介紹】:

段愛平,女,57歲,山西長治市襄垣縣王橋鎮(zhèn)返底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1998年,段愛平嫁進了返底村。為改善生活,她借錢做起了焦炭生意,兩年下來賺了幾十萬元。當時的返底村是個名副其實的窮村,村小學的教室是危房,孩子們沒有教師上課。沒上過學的段愛平決定出資為村里建一所新小學。

1999年,段愛平在沒有參加候選的情況下,高票當選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段愛平先后給村里蓋了學校,建了養(yǎng)老院。為了建養(yǎng)老院,她沒時間陪肝癌晚期的老伴,為了使村民發(fā)家致富,她帶領村民種植藥材,改造全村電網,投資園林建設,栽植樹木,而這些項目中段愛平自己就貼了十幾萬。

去年,段愛平被診斷為淋巴癌,經過化療、電烤,她的脖子已經看不到完整的肌膚,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藥度日,身體已經到嚴重透支的地步。就是這樣,她也沒有離開工作崗位,每天想著的是要盡力再為村民做更多的事。

5、沈克泉、沈昌?。骸坝筒嘶ǜ缸印?5年追夢路。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跡心得篇十五

6月17日9時22分,他和戰(zhàn)友聶海勝、劉伯明乘坐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火箭的托舉下飛向太空。

這是湯洪波的首次太空飛行。

湯洪波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個小鄉(xiāng)村,從小聽著毛澤東、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故事長大,心里早早種下一個英雄夢。

1995年秋,校園里的一紙招生通告讓湯洪波心潮澎湃:空軍招收飛行學員。

“我要守衛(wèi)祖國的藍天?!斌w檢、考試、政審,一路“過關斬將”后,湯洪波順利被錄取。

可入學后,湯洪波遭遇了學業(yè)上的“攔路虎”——體能成績班里墊底。如果體能通不過,就會被淘汰。怎么辦?一個字,練!湯洪波每天風雨無阻,在操場上一圈一圈地跑。一年后,他的體能成績從墊底“跑”到了優(yōu)秀。

“我一直加倍努力,爭取實現(xiàn)更大進步?!睖椴ㄕf。

空閑時,他總是拿著飛機模型一遍遍比劃起飛降落;夜深人靜時,他還在腦子里一次次“演練”操作飛行,琢磨眼手腳如何更好地協(xié)調。就這樣,他的飛行成績經常獲得滿分,戰(zhàn)友們都評價他是“教科書式的飛行員”。

畢業(yè)時,隊長跟他進行了這樣一番對話。

“選擇飛直升機還是戰(zhàn)斗機?”

“戰(zhàn)斗機!”

“你選擇留在內地但飛行次數(shù)少的地方,還是偏遠但飛行次數(shù)多的大西北?”

“飛行員生來就是要飛行的。”湯洪波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西北大漠。

20__年,我國開始選拔第二批航天員。此時已經擔任飛行大隊大隊長的湯洪波義無反顧報了名,并于20__年成功入選。

“我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遠?!睖椴ㄕf。

天空太空,一字之差,卻是巨大的跨越——航天員要完成體質訓練、航天環(huán)境耐力與適應性訓練、航天專業(yè)技術等8大類上百個課目的訓練。這些訓練既挑戰(zhàn)學習能力,更挑戰(zhàn)生理與心理極限。

20__年12月,湯洪波夢想成真,入選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乘組。

可模擬失重訓練,一度是湯洪波“邁不過去的坎”。

“訓練服加壓后像一艘人形飛船,硬邦邦地套在身上,限制了四肢的活動。”湯洪波說,“剛開始,我一穿上訓練服,心里就特別煩躁,恨不得馬上出來?!?/p>

那段時間,湯洪波寢食難安?!坝柧毝纪瓿刹涣耍€談什么飛天呢?”他心里暗暗自責。

起初,湯洪波不敢把這種自責和痛苦告訴家人和同事,怕大家替他擔心。后來,他請教執(zhí)行過出艙任務的劉伯明,并且請工作人員把訓練服的溫度盡量調低,讓心情冷靜下來。經過多次訓練后,他終于越過了這道難關。

“經歷過這些極限考驗,以后哪怕再難再苦,也都能扛過來。”湯洪波說。

對于這次飛行任務,湯洪波很有信心。他說:“首先,我一定要確保每個步驟都零失誤。其次,保證每天身心健康,以免讓地面的工作人員擔心?!?/p>

一路走來,妻子夏宜一直給予湯洪波支持和鼓勵。

來到航天員大隊后,大量的學習訓練使得湯洪波沒空照顧家庭,夏宜獨自一人邊工作邊帶孩子,從不給他拖后腿。

夏宜在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服工程室工作,她參與了這次任務艙內工作服的研制過程。

“航天員在我心中,航天員的安全在我手中。這是航天員中心科研人員對航天員的莊嚴承諾,也是我最真摯的祝福?!毕囊苏f。

妻子愛寫毛筆字。這次湯洪波上太空攜帶的個人物品中,有妻子貼心制作的小卡片,上面寫滿寄語。

兒子是名中學生,從小就崇拜爸爸,立志要當飛行員。這次出征前,兒子鄭重地對湯洪波說:“爸爸,你要安全回來?!?/p>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跡心得篇十六

(于敏,中國科學院院士,89歲,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學,1951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進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開始參與科學家錢三強組織的氫彈技術理論探索。 在中國核物理的幾位開創(chuàng)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沒有留學背景的人。在氫彈的理論探索中,于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依靠自己的勤奮,舉一反三??朔刂乩щy,自主研發(fā),解決了氫彈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礎問題。1967年,中國完成了氫彈核爆實驗。從原子彈到氫彈,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氫彈研制過程中,于敏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成為中國氫彈研制中的關鍵人物。從20世紀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學者一起倡導、推動加快我國的慣性約束聚變研究,并將它列入我國高技術發(fā)展計劃,大大推動了我國國防科技的進步。從60年代開始,于敏放棄了個人熱愛的基礎物理專業(yè),此后30年一直隱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兩次公開露面,一次是1999年,國家為兩彈一星元勛授獎,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國家科技獎頒獎,于敏成為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

木拉提西日甫江:大漠“獵鷹”

西日甫江,男,38歲,維吾爾族,新疆和田地區(qū)公安局民警。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區(qū)的一名公安民警,曾榮立個人二等功兩次,個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讀書期間,木拉提就多次參與警方的反恐行動,擔當臥底和翻譯。從警14年來,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終堅持戰(zhàn)斗在打擊暴恐犯罪活動第一線,用熱血和行動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與社會和諧穩(wěn)定,被當?shù)厝罕娮u為大漠“獵鷹”(維吾爾語的尊稱,傳說中老百姓的守護者)。

2015年4月,木拉提獲得重要情報,一伙隱藏在和田農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彈,準備實施多點連環(huán)襲擊。秘密偵查發(fā)現(xiàn),暴恐分子有很強的反偵查意識,布置了大量機關,還在制爆窩點的內部和周邊預埋了遙控啟爆的炸藥,事情一旦敗露,就打算和警察同歸于盡。情況緊急,木拉提和戰(zhàn)友們沒有猶豫,在摸清位置、確定時機后,果斷行動,擊斃了歹徒。當場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彈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殺傷力巨大的汽油炸彈。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爭的前沿陣地,面對艱巨繁重和復雜危險的維穩(wěn)任務,木拉提西日甫江與犯罪分子機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數(shù)十次將暴恐犯罪活動打擊在預謀之中。

戰(zhàn)友的犧牲、親人的牽掛讓木拉提更加堅定。他說,我們的這個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個未來。因為我們就愛我們的祖國,愛我們的新疆。

師昌緒:光耀人間

師昌緒,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兩院”院士,曾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48年,師昌緒赴美留學。50年代開始,師昌緒為爭取回國,進行了長期斗爭。1955年6月,師昌緒回國,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從1957年起便負責“合金鋼與高溫合金研究與開發(fā)” 成為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領導開發(fā)中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自主開發(fā)這一關鍵材料技術的國家。 師昌緒對國家科技政策的制訂及科技機構的設置和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倡導并參與主持了中國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國材料領域發(fā)展規(guī)劃。師昌緒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享有很高聲譽,多次擔任國際材料領域學術會議主席或顧問。

他時常說,他已經90多歲了,還有兩件事需要盡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為科普事業(yè)多做事。中國的科普工作還沒有完善,大眾需要更多的科學知識。二是希望在大飛機工程材料科學方面做點事。只要材料不過關,他決不罷休。

2015年11月10日晨7時7分,師昌緒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歲,聞訊委托工作人員打電話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親屬表示慰問。

“作為一個中國人,就要對中國做出貢獻,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彼畛Uf的這句話,雖然樸實無華,卻凝聚著一位飽經滄桑的老知識分子大半個世紀以來投身科學事業(yè),矢志報國的赤子情懷。

朱敏才、孫麗娜:老驥伏櫪

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

孫麗娜,女,退休高級教師。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孫麗娜曾是一名高級教師,退休后兩人沒有選擇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貴州偏遠山區(qū)支教。9年來,他們的足跡遍布貴州的望謨縣、興義市尖山苗寨、貴陽市孟關等地。2015年兩夫婦扎根遵義縣龍坪鎮(zhèn),繼續(xù)他們的支教生涯。

生在貴州黃平,長在貴陽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鄉(xiāng)師資嚴重缺乏,退休后放棄在北京悠閑自在的生活,去山區(qū)義務支教。盡管已經古稀之年,但他們表示:“只要我們還能動,就希望在這里繼續(xù)教下去,讓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樣,能大聲流利地說好英語、學好英語”。 山區(qū)洗澡難、買菜難、乘車難、看病就醫(yī)難,各方面都極不方便。臥室跟男廁所共用一面墻,夏天臭氣熏天,孫麗娜晚上要戴著兩個口罩才能睡覺。因為長時間在山區(qū)生活,加上高原強烈的紫外線照射,現(xiàn)在孫麗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視力只剩下0.03,檢查身體時還發(fā)現(xiàn)體內重金屬超標。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暫停綜合征等危險疾病。但他們依然堅守崗位,帶給孩子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

他們義務執(zhí)教不拿一份報酬,在省吃儉用資助貧困生的同時,還在積極為學校建電腦教室、修學生食堂四處聯(lián)系爭取支持和幫助。夫婦兩在北京治病期間,仍心系山區(qū)的孩子,為他們捐來了20臺電腦。孫麗娜還將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獎給她和丈夫的10萬元獎金轉贈給了學校,用于建電腦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們被中央電視臺評為“最美鄉(xiāng)村教師”。

朱曉暉:最孝女兒

朱曉暉,女,黑龍江綏芬河市民。

朱曉暉的父親在2002年患彌漫性腦梗塞,從此癱瘓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為了更好的照顧父親,朱曉暉辭掉了在報社的工作。為了給父親治病,她不但賣了房還欠下一身債務。因為不堪重負,朱曉暉的丈夫帶著孩子離開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區(qū)的車庫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2年。

朱曉暉曾是一位有才氣的詩人,詩歌在全國獲得過很多獎。父親生病前,她喜愛讀詩、寫詩;而現(xiàn)在她看得更多的是醫(yī)學護理和養(yǎng)生方面的書籍。老人患病后落下了癱瘓的毛病,腿腳不便,大小便也不能控制。朱曉暉幾乎每天都要給他擦洗身體。在她的細心照料下,老人臥床12年都沒有得過褥瘡。但常年的操勞,使得才41歲的她早已滿頭白發(fā)。

境艱苦,但朱曉暉一直努力讓父親生活的更舒適些。老人因為心疼女兒,常常痛哭。

除了每天照顧父親的起居外,朱曉暉在周末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給三四個“債主”的孩子補習。對于別人的幫助,朱曉暉感恩在心,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動把愛和善意傳遞給更多人。

張紀清:大愛深沉

張紀清,74歲,江蘇江陰市市民。

2015年11月,在郵局突然暈倒的老人張紀清被送到醫(yī)院。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秘密。人們發(fā)現(xiàn),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黃。

1987年,祝塘鎮(zhèn)政府收到一筆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設,捐款人署名是“炎黃”。當時這筆捐款相當于一個人一年的工資。從此以后的27年間,無論是希望小學還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災區(qū)都曾收到過署名“炎黃”的捐款。27年間,江陰人一直在尋找“炎黃”這位好心人,當?shù)厣踔吝€建設了一個“炎黃陳列館”。

2015年11月,這位好心人“炎黃”終于現(xiàn)身了,他就是張紀清。張紀清出生貧苦,改革開放后成了鎮(zhèn)上首個萬元戶。手里有了些錢他就開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會計,拿的是死工資,可是捐款卻沒有中斷。張紀清在家里明確表態(tài),錢會用到別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錢自己去掙。現(xiàn)在張紀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當教師的老伴還有些退休金,兩口子一直生活儉樸,現(xiàn)在還住著過去的老房子,但是依舊捐款。

張紀清坦言署名“炎黃”是不想讓被幫助的人有負擔,他說“我們做一點點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張紀清就是“炎黃”,這個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著他。這份堅持27年的凡人善舉成就了大愛,在這個冬天帶給很多人溫暖。

隴海大院:愛意滿園

鄭州市二七社區(qū)有個和諧的老院落,隴海大院。

二七區(qū)隴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農場插隊時,突患急性橫貫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癱,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覺。隨后,命運的打擊接踵而來:1983年,家里的頂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親患結腸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15年,父親患上老年癡呆;2015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繼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當不幸開始籠罩這個家庭的時候,大院里的鄰居們就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一個自發(fā)形成的愛心群體自覺承擔起照顧他的義務——洗澡、理發(fā)、上車下床生病時,大家不分晝夜輪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從沒間斷。

年夜飯到高新海家吃,這個傳統(tǒng)有好多年了。高新海說:“不光是年夜飯,遇到世界杯、歐洲杯等大賽時,我家也是鄰居們聚在一起看球的地方,其實,我知道,鄰居們就是為了陪陪我,怕我寂寞,跟我說說話?!比缃?,高新海學會了騎電動三輪車,他用這輛三輪車免費接送社區(qū)趕著去辦急事的人,誰著急上班,誰趕著去火車站,誰要去醫(yī)院看病,高新海聞訊會立馬趕到。

隴海大院的故事在當?shù)厝罕娭蟹错憦娏遥?015年榮登中國文明網“中國好人榜”,榮獲2015年河南“十大愛心集體”、2011鄭州市“首屆慈孝集體”、2012年“感動鄭州”愛心集體,2015年該事跡被翻拍成電影《好好的活著》。

肖卿福:不懼麻風

肖卿福,男,66歲,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皮防所支部書記、皮防科科長。

肖卿福自1974年從衛(wèi)校畢業(yè)后,走上麻風病防治的崗位。他獨立確診、治療麻風病新發(fā)、復發(fā)患者300多人,矯正康復手術100多例,從未出現(xiàn)過醫(yī)療事故。他在盡心盡力做好麻風病防治工作的同時,還利用各種機會宣傳麻防科普知識,到全縣各醫(yī)療單位進行皮防知識講座近百次。

說到麻風病,許多人都會望而生畏,肖卿福卻和麻風病打了40年的交道。于都縣黃麟鄉(xiāng)安背康復村正是一個麻風村,醫(yī)療條件相對落后。在村里,肖卿福既要當醫(yī)生又要當護理員,不管是看病還是病人的日常料理都是他一個人在做。他為病人打針、敷藥、清洗潰爛的傷口,護理眼、手腳畸殘的病人,給他們喂飯、喂水、抹身子,將救治麻風病人之責時時記在心上,從沒有過任何埋怨。

“當好麻風病醫(yī)生,比當好其他醫(yī)生確實更難。麻風病人也都是人,既然我選擇了當醫(yī)生,不管怎么樣就是要為病人服務?!毙で涓_@樣說過。現(xiàn)如今66歲的肖卿福,仍然還在麻風病防治一線奮斗著。2015,肖卿福是全省麻防專業(yè)技術學科的帶頭人,先后榮獲全國麻風戰(zhàn)線突出貢獻獎——“馬海德獎”“全省麻風病防治先進個人”。

趙久富:心有清泉

趙久富,男,60歲,湖北團風鎮(zhèn)黃湖移民新村。

2015年,南水北調移民工作正式開始,湖北十堰市鄖縣余嘴村成為被定為當?shù)厥着徇w的移民試點村,村支書趙久富以大局為重,主動放棄留下來的名額,告別80歲高堂,認真細致作好移民工作,代領61戶村民搬遷到團風鎮(zhèn)移民新村。

2015年,跨世紀工程南水北調正式通水。此時,南水北調移民第一村十堰鄖縣余嘴村支書趙久富帶領著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來,大家也都找到比過去更多的致富出路。 50年前,南水北調一期移民開始時,七歲的趙久富跟隨父母搬遷到了余嘴村,2015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責任人。這里有61戶要外遷到千里之外的黃岡。家園難舍,故土難離,移民工作最難張嘴。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干部,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遷的標準,趙久富可以選擇留下,但他還是主動選擇了外遷黃岡。趙久富80多歲的父母親決定不跟兒子外遷到黃岡,但他們支持兒子帶頭外遷。

村支書帶頭外遷,61戶村民陸續(xù)簽了搬遷協(xié)議,2015年的4月30日,移民搬遷對隊伍就要出發(fā)了,家家戶戶開始收拾家當裝車。趙久富黨旗掛在了自家外墻上,這是他在余嘴村當村支書的第26個年頭,也是他在余嘴村當村支書的最后一天。趙久富的母親拄著拐杖步行了5公里,來到了移民現(xiàn)場。母-子遙望,趙久富不敢流淚,怕耽誤了移民的行程。

2015年,余嘴村變成蓄滿清水的庫區(qū)。而移民們在趙久富的帶領下,在新的家園也走上了致富路。

陶艷波:同桌媽媽

陶艷波,48歲,女。

48歲的陶艷波,每天從早到晚,幾乎都要陪伴在兒子楊乃彬身邊,和兒子一起學習,

做兒子的老師、陪讀。

在楊乃彬一歲的時候,因為一次發(fā)燒導致耳膜出血,最終導致他失去了聽說功能。這給了陶艷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擊。

為了給孩子治病,他們走過了很多地方,但醫(yī)生的結論始終讓他們失望。很多人勸陶艷波把孩子送到聾啞學校,但是陶艷波沒有放棄。為了兒子,她專門從老家黑龍江到北京去學習唇語,然后一點點地教兒子說話、識字。

陶艷波堅持讓兒子上正常學校,為此她做出了一個難以讓人理解的決定:辭職陪著孩子一起上學。就這樣,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學習。陶艷波就是兒子的耳朵,就是兒子的向導。楊乃彬的老師、同學也都為這對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條件。經過不斷練習,楊乃彬也能比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楊乃彬已經考上了大學,成為了河北工業(yè)大學機電專業(yè)的學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報父母,回報老師,回報所有幫助他們的人。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跡心得篇十七

【頒獎詞】:殘年風燭,發(fā)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

【事跡介紹】:

劉盛蘭,男,91歲,山東省煙臺市蠶莊鎮(zhèn)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劉盛蘭是位普通村民,年輕時在外打工,后來在一家企業(yè)作保管員。73歲的時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為了讓自己老了無力行動時,身邊會有一個照顧他的人,他開始了助學。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來,他助學的規(guī)模遠遠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從那時起,73歲的他就將自己微薄的工資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學生,也逐漸從周邊幾個地市“擴張”到全國各地。最多的時候,他同時資助著50多名學生。

每天清早,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著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17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舍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7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yǎng)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這些錢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

劉盛蘭唯一珍藏的是一個深藍色布袋,里面裝滿了匯款單和回信。這么多年過去了,老人也不記得匯出去多少錢、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為腎病,劉盛蘭住進了醫(yī)院,但他仍然惦記著捐資助學,擔心匯款中斷和沒到位會斷了孩子們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資助的孩子回來看望他,照顧他。

3、陳俊貴:守墓老兵。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跡心得篇十八

萬佐成和熊庚香是一對生活在江西南昌的普通夫婦。他們年過六旬,在江西省腫瘤醫(yī)院附近經營一間露天廚房。從2003年起,這里也是一間共享“抗癌廚房”。

最初,老兩口在腫瘤醫(yī)院旁的小巷里經營油條攤位。每當收攤時,總有患者家屬前來借鍋灶炒菜,夫婦倆從不拒絕。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求助,萬佐成和妻子就買了10多套廚具和煤球爐,多的時候,一天有近三百人來炒菜。因為設備大家共用,所以這個廚房被親切地稱為“抗癌廚房”。

為了讓“抗癌廚房”能維持下去,萬佐成夫婦開始收一點成本錢,炒菜收0.5元,后來,煤球漲價、電費漲價,二人難以支撐,炒1個菜就收1元,維持收支平衡。每年過年期間,廚房免費使用。

萬熊夫婦的初心十分簡單:“有的'病治不好了,但是能讓病人吃的好一些,家屬的遺憾也能少一些”。他們還經常開導、幫助病人,讓大伙感受到家的溫暖。

在這間廚房的墻上,密密麻麻寫滿了電話號碼。這些都是使用廚房的患者家屬留下的,他們?yōu)榱吮磉_感謝,邀請老兩口將來到自己家中作客。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天一事跡心得篇十九

萬佐成和熊庚香是一對生活在江西南昌的普通夫婦。他們年過六旬,在江西省腫瘤醫(yī)院附近經營一間露天廚房。從2003年起,這里也是一間共享“抗癌廚房”。萬熊夫婦的初心十分簡單:“有的病治不好了,但是能讓病人吃的好一些,家屬的遺憾也能少一些”。他們還經常開導、幫助病人,讓大伙感受到家的溫暖。

頒獎辭。

微弱的燈,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紅的灶,氤氳出親情的味道。這陋巷中的廚房,烹煮焦慮和苦澀,端出溫暖和芬芳,慣看了悲歡離合,你們總是默默準備好炭火。

適用話題。

樂觀向上,助人濟世,對抗病魔,人情溫暖,陪伴相守。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21809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