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jié)能夠幫助我們理清思路,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6、提煉出關(guān)鍵信息是一篇完美總結(jié)的關(guān)鍵??偨Y(jié)是一種對經(jīng)驗和教訓的歸納和總結(jié),以下是一些總結(jié)范文,供您參考和學習。
論語為政以德心得篇一
《論語》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儒家經(jīng)典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智慧。閱讀《論語》可以為人提供許多人生的智慧和啟示。在我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我深深地被其中的理念所感動,獲得了很多寶貴的心得體會。下面我將分享我對《論語》的心得體會,分為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首先,《論語》教導了我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性。在《論語》中,孔子強調(diào)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性,他認為個人的修養(yǎng)和口德不僅影響到自身的成就,還會影響到整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例如,他說:“君子和而不同?!边@句話告訴我們,雖然每個人有自己的觀點和意見,但與人交往時,我們應該保持和睦相處,以達到協(xié)調(diào)共贏的目標。這個理念讓我明白,在人際關(guān)系中,與人保持良好的溝通和合作,是實現(xiàn)個人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基礎(chǔ)。
其次,《論語》啟發(fā)了我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在《論語》中,孔子強調(diào)了學習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扔^點。這些觀點都在告訴我們,學習是一種終身的追求,只有不斷地積累和學習,才能不斷提升自己。同時,《論語》也告訴我們,學習并不是僅僅停留在書本上,而應該與實踐相結(jié)合。正如孔子所說:“不學禮,無以立?!边@句話告訴我們,學習不僅是獲取知識,更是培養(yǎng)我們的品德和能力,使我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第三,《論語》啟迪了我對品德修養(yǎng)的重視。在《論語》中,孔子提出了許多品德修養(yǎng)的觀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觀點都強調(diào)了一個人應該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觀念,關(guān)注他人的感受,并始終秉持公正和誠實。這些觀點給我?guī)砹松羁痰膯⑹?,讓我明白了人的價值不僅在于個人的成就,更在于其道德和品德的修養(yǎng)。通過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我將有能力為他人帶來更多的幫助和貢獻。
第四,《論語》教會了我正確面對挫折和困難的態(tài)度。在《論語》中,孔子告訴我們:“古之學者必有師?!边@句話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我們應該尋求他人的幫助和指導。同時,《論語》還告訴我們,挫折和失敗并不可怕,關(guān)鍵在于我們?nèi)绾握J識和面對它們。正如孔子所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梢园簿雍酰靠梢园采砗??”這句話告訴我們,只有正視自己的缺點和失敗,才能不斷地向前邁進。
最后,《論語》也啟迪了我對于領(lǐng)導和責任的認識。在《論語》中,孔子對于領(lǐng)導和責任的觀點給予了很多的闡述。他認為領(lǐng)導者應該以身作則,努力給予他人正確的引導和指導。同時,他還提到了領(lǐng)導者應該具備的品質(zhì),如誠信、慎思、公正等。這些觀點給我深刻地啟示了作為一個領(lǐng)導者應該具備的責任感和品質(zhì)。通過學習《論語》,我明白了作為一個領(lǐng)導者,不僅要關(guān)注自身的成就,更要關(guān)注他人的發(fā)展和利益。
總之,《論語》是一本充滿智慧和道德教誨的書籍。通過閱讀《論語》,我深刻地認識到了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性、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品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正確面對挫折和困難的態(tài)度,以及領(lǐng)導和責任的認識。這些心得體會將指導我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發(fā)展自己并為他人做出貢獻。我相信,《論語》將繼續(xù)為人們提供智慧和指導,引領(lǐng)我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論語為政以德心得篇二
《論語》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儒家經(jīng)典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學生的言行和思想。《論語》中的每段話都富含著深刻的智慧和人生哲理,讀者通過閱讀可以獲得很多啟發(fā)和感悟。本文將從幾個方面談談我對《論語》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二段:修身篇。
在《論語》中,孔子關(guān)于修身的觀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強調(diào)“力行”、“君子”等概念,提倡去追求內(nèi)心的道德與精神的升華。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普遍追求物質(zhì)利益,而忽視了內(nèi)心的提升和修養(yǎng),因此很多人在享受富有的同時卻感到內(nèi)心的空虛。孔子告訴我們,真正的財富來自于自己的修身。我意識到只有通過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和修養(yǎng),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第三段:治國篇。
孔子對于治國的思考也給了我深刻的啟示。他認為“政”是一種道德管理的手段,而不僅僅是權(quán)力與權(quán)謀的工具。在現(xiàn)實中,作為一個普通公民,我不能直接參與國家的決策,但我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和言辭去影響身邊的人,并為社會的進步盡自己的力量。孔子提倡“以君子效法,則民從之”,這讓我明白到一個好的領(lǐng)導者首先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民眾的信任和支持。
第四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論語》中,孔子還提到了一個重要的觀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以四個方面闡述了一個人的全面發(fā)展。首先是修身,也就是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和修養(yǎng);其次是齊家,是指要成為一個好的家庭成員,關(guān)愛親人,維護家庭和睦;再次是治國,是指領(lǐng)導者應該具備的能力和素養(yǎng);最后是平天下,是指追求社會的公平和安寧。通過研究《論語》,我認識到每個人都應該以修身為先,在這個基礎(chǔ)上再去關(guān)注家庭和社會的發(fā)展,使自己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進步相互促進。
第五段:實踐指導。
《論語》中的智慧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更多的是提供了實踐的指導。盡管書中的情境和背景與現(xiàn)代社會有所不同,但其中的原則和道德準則依然適用。例如,在與人交往中,孔子對于待人和寬容的建議相當有啟發(fā)性。他認為人之相處需“忠信、和睦、自強不息”,并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觀點正好可以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幫助我們處理人際關(guān)系,改善與人溝通的技巧。另外,孔子還提倡“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讓我認識到只有堅持不懈地學習和實踐,才能取得進步。
總結(jié)。
通過研讀《論語》,我不僅對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對如何做一個有價值的人有了更多的思考。無論是在修身、齊家、治國還是待人接物方面,《論語》都為我指明了正確的道路。讀《論語》是我獲得智慧和指導的一種途徑,它不僅讓我感受到了古代智者的博大胸懷和智慧,更加堅定了我在當代社會追求真善美的信念。
論語為政以德心得篇三
我覺得(論語)在今天最重要的的是給了我們現(xiàn)代人一雙眼睛,一雙看心靈的眼睛,讓我們在這個物化的時代,了解到在我們的內(nèi)心其實還有一片廣闊的天空。我們的快樂其實來自于這片還未開墾的土地。教我們自己為自己營造一片精神的樂土,讓我們把目光由只向外看轉(zhuǎn)為向內(nèi)看,完滿自己的內(nèi)心,做一個心胸開闊,心境敞亮,心態(tài)坦然的人。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追蜃诱且源藖碛绊懰牡茏印?/p>
孔夫子的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nèi)心傳導出來的一種飽和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后來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nèi)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人對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
(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承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學習(論語),學習任何經(jīng)典,所有古圣先賢的經(jīng)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縮短歷程,使我們盡早建立一個君子仁愛情懷,能夠符合社會道義標準,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于社會崗位,都有一種無愧的交待。
一、天地人之道
二、心靈之道
三、處世之道
四、君子之道
五、交友之道
六、理想之道
七、人生之道
我想我們不應該在怨天尤人了,因為這個社會是要發(fā)展的,在發(fā)展中與我們個人的利益出現(xiàn)沖突是必然的。在面對這種沖突的時候我們怎樣讓自己的工作、生活變的快樂?讀了這本書我覺得我們既然無法改變自己周圍的環(huán)境,只能去適應環(huán)境,無法阻止社會的發(fā)展,只能加快腳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把自己周圍環(huán)境、自己生存的社會給予的壓力變成一種生命的張力,做到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以德心得篇四
我覺得,君子不僅是體現(xiàn)于外在,而是一種自然的心境。而成為一位君子最重要的一點,我想在這里談談寬容。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里散步,突見墻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違犯寺規(guī)越墻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墻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墻,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
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fā)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jié)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并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diào)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們可以想像聽到老禪師此話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徒弟不是被他的錯誤懲罰了,而是被教育了。這是一種多么寬容的無聲的教育,卻可使他受益終生。
有時候我們就該以一種寬容的,溫和的態(tài)度去對待他人。我想這是一種君子的態(tài)度。當別人傷害到你的時候,也許你會悲哀,會憤怒。但過后轉(zhuǎn)念一想,這對你的生活又有什么意義呢?也許對方只是無心之失,何必又整日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呢?這只會讓我們承擔更多的痛苦而不堪重負,最終無力地倒下。
有個失戀的女孩在公園里傷心地哭泣。一位老者知道原因后不但沒有安慰她,還取笑她。女孩很生氣。老者說:“你不過損失了一個不愛你的人,而他損失的是一個愛他的人。他的損失比你大,你傷心做什么,應該傷心的人是他呀?!?/p>
永遠以一種樂觀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相信總有一天能夠峰回路轉(zhuǎn),柳暗花明。讓自己的心境變得平靜,祥和。這樣你就能夠包容和理解那些冒犯過自己的人了。
當你能夠真正擁有“不怨天,不尤人”的廣闊胸襟的時候,才能成為一個正直敦厚的真君子。而那些被你寬恕的人,也會從心底里敬佩和感激你的。
論語為政以德心得篇五
《論語今讀》是儒家原典思想的現(xiàn)代闡釋,李澤厚先生提倡古為今用。一方面,李澤厚先生讓孔子復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們言說;另一方面,他又憑其獨特的方式針對孔子的問題給予回答。通過閱讀《論語今讀》,值得我們思考的不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澤厚所闡釋的孔子的思想,是現(xiàn)代的孔子思想。粗略的閱讀了一遍之后,最為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數(shù)李澤厚先生對論語中孝道,讀書,以及為人修身養(yǎng)性之道所做的闡述。
《論語》作為儒家學說的代表作,有著包羅萬象的價值觀念,如“孔顏”一樣的的人格,自古以來都有著獨特的感召力,其積極進取的入世精神,始中激勵著人們不要碌碌無為的虛度人生。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鬃又毖圆恢M:“道不行,乖桴浮于?!保@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chǎn)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論語”中有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倫理觀念,品德修養(yǎng)諸多環(huán)節(jié),孔子以自己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在現(xiàn)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jīng)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jīng)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鬃又v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薄笆赂改改芙咂淞Γ弧钡?。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边@里講了什么是孝,同“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zhì)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叭诵校赜形?guī)熝?。”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nèi)粘I钪校刻於家佑|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nèi)W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yǎng)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R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蓖瑫r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chǔ)。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于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xiàn)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fā)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于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于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nèi)心的安寧、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tài),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論語》所創(chuàng)導的道德修養(yǎng)理論與方法是:自省、克己、慎獨、忠恕、中庸和力行。自省是在思想意識、情感態(tài)度、言論行動等各個方面去深刻認識自己、剖析自己;克己仍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約束能力的影響,使自己的言行舉動都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促進社會的和諧;忠恕便是根據(jù)自己內(nèi)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更好地處理人際關(guān)系;而深度則是在自省和克己基礎(chǔ)上,使自我修養(yǎng)達到更高境界的一種修養(yǎng)方式;中庸就是寬容和接納異己,設身處地為人著想,聆聽別人的心聲,和諧人際關(guān)系。這些豐富的思想就是在現(xiàn)代的中小學政治思想教本中也有不少引入。它對青少年健康道德觀與世界觀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論語為政以德心得篇六
公冶長,姓公冶名長,齊國人,孔子的弟子。
本篇主要還是以仁德為主,從各個方面去探討仁德的特征。其中有很多著名的句子,如:“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g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思而后行”等。這些在以前的教材中都出現(xiàn)過,對人們的影響還是很深遠的。
第一個評論人物就是公冶長,雖然坐過牢,但是并不是他的罪過,所以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對于公冶長的了解,孔子是他的師父,我想他肯定做了全面的了解和評價,所以才會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看待一個人不是去在乎身份、地位、錢財,而是去看他是否具有最基本的仁德。
第二個評論人物是南容,姓南宮名適,他也是孔子的弟子。雖沒有具體說明他到底是哪方面突出,但還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無形中對他也做出了很高的仁德評價。
第三個評價的.人物是子賤,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啊,如果魯國沒有君子,那他的優(yōu)秀品德又是從哪里學來的呢?言外之意說自己就是個君子,子賤是他一手調(diào)教出來的有仁德的弟子。
………………。
論語為政以德心得篇七
印象中,自己以前從沒有完整地讀過《論語》,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_句。這次寒假,利用學校開展“同讀一本書”的活動機會,我才能靜下心來系統(tǒng)地讀了一遍《論語》。語錄體的《論語》文字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內(nèi)容包羅萬象。除了記載_教育、政治、文學、哲學、藝術(shù)這些大的方面之外,還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其中不乏閃爍智慧、蘊含精深思想的語句。所以,它不愧為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至于“《論語》之在中國,猶如《圣經(jīng)》之在西方”、“半部《論語》治天下”等相關(guān)贊譽,并非沒有根據(jù)。
讀《論語》,各方面的收獲太多了,三言兩語是講不清的。這倒頗像該書語言簡練而精髓不斷的特點。俗話說,文能會人,讀著《論語》,孔子的偉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兩千年的時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懷各種謀生技能、又對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見的能人;一個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隨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偽存真,終生提醒自己除惡向善的高尚賢人(我覺得稱為“圣人”還是夸大了點);一個平生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論語》就讓后人受用終生,并因之敬仰和傳誦的奇人;一個自強不息,處于亂世而不放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來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廣闊地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因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思想得以在中華大地生根發(fā)芽,長久而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的歷史。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與人類文化長河中的其他現(xiàn)象一樣,雖歷經(jīng)滄桑,卻總是生命之樹常青,不斷創(chuàng)造著人類文化的奇跡。所有的一切,皆得益于多才多藝的孔子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個人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大智慧。
讀《論語》,不外乎在讀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當然,這期間要辯證地看待這些學說,棄其糟粕,取其精華;要獨立思考一些自古以來有爭議的處世交友論調(diào),比如“中庸之道”,比如“無友不如己者”。而且,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當今許多為人、治學、從政的原則都出自古老的《論語》。譬如:父母在,不遠游。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C舳脤W,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道不同,不相為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勝枚舉。于是乎,對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幾份敬仰之情。
“在其位,謀其政”。身為教師,讀《論語》過程中我最感興趣、最為關(guān)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論和實踐。事實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為輝煌。從教育的視角來理解《論語》,我們就會領(lǐng)悟到孔子智慧中的個體價值,以及孔子尊重個體、弘揚主體,限度實現(xiàn)個體社會價值的良好愿望。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yǎng)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tǒng)一的。他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君子儒”,為此孔子將教育內(nèi)容分為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而置德行于諸科之上。孔子認為要變“天下無道”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個體的修養(yǎng),不斷完善自我,以達“仁”的境界。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個關(guān)于仁的重要定義來看,孔子顯然是把“學會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礎(chǔ)或首要的地位來強調(diào)的。記得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的這種教育理念,和孔子提出的“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前后相隔兩千多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教育的首要目標,不斷提高學生的修養(yǎng)與品德。把德育放在首位,這種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所以,我們也要牢記教育的使命,努力培養(yǎng)當今社會主義需要的人才,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畢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則是危險品。
孔子主張,教育對象“有教無類”。即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華夏與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類的“豺狼”的時代,孔子能對教育對象有如此認識,并能在實踐中始終以此作為辦學方針,無疑需要極大的革命勇氣與魄力,值得后人欽佩。由于孔子教學是來者不拒,多多益善,故此,相傳他門下的學生竟達三千人之多。
學生眾多,可能是促生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原因之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對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為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了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論語·雍也》,在此基礎(chǔ)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孔子還重視誘導式的啟發(fā)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孔子特別強調(diào)“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時,我不去啟發(fā)他,不到他想講而講不明白時,我不去開導他。舉一個道理而他不能類推出三個道理,我就不再教誨他了??鬃舆€強調(diào)在實行啟發(fā)誘導的基礎(chǔ)上,注意循序漸進,“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鉆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啟發(fā)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具有重要地位。
再來看看孔子的切磋討論、教學相長。子貢請教孔子說:“窮而無謅,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說:“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子貢于是說:“《詩經(jīng)》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孔子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學而》由此可見,孔子與他的_在教學上是互相啟發(fā)、取長補短的??鬃诱J為只有師生之間互相啟發(fā),才是的教學方法。反過來,顏回在孔子面前從來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評說:“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笨鬃犹岢爱斎什蛔層趲煛?《論語·衛(wèi)靈公》,認為求學者要有強烈的主體精神和求學要求。孔子還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論語·公冶長》,這是以強烈的求知進學精神啟迪學生。
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循循善誘、循序漸進,教學相長……凡此種.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無不給我們帶來啟迪和思考,它們至今仍在我國甚至世界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中發(fā)揮作用。可以說,孔子在政治上雖然沒有達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卻是成績卓著的。正因為他將畢生精力貢獻給了教育事業(yè),所以他對后世的教育活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世界教育有著崇高的地位。
讀《論語》,老師們請多關(guān)注孔子作為“教師”形象出現(xiàn)的精彩言論??梢哉f,孔子是中國歷教師的典范,他所體現(xiàn)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已成為中國教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他是一個“以德服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對于社會和個體人生都具有無限的價值和意義。當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歷史的屬性,但辯證地、客觀地分析評價其價值和內(nèi)涵,發(fā)揮其合理的、普遍性的價值意義,對于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以及教學思路的開拓必將具有積極的意義。
論語為政以德心得篇八
斷斷續(xù)續(xù)的讀了《論語》及多家對于論語的注釋和分析,這個斷斷續(xù)續(xù)有時間上的間隔,也有地域上的跨度,有經(jīng)濟上的懸殊,也有地位上的變化,而讀書的心情和理解方向也隨著自己的心情像過山車一樣發(fā)生變化甚至逆轉(zhuǎn),但是對于《論語》的理解始終有一條主線沒有變過,這就是《論語》里面所倡導的“公道――仁德”,這體現(xiàn)了古斯塔夫。榮格在《尋求靈魂的現(xiàn)代人》中所描述的一樣“每一個文明人,不管他的意識發(fā)展程度是如何的高,但其心理的深層,他仍然是一個古代人”(古代人和現(xiàn)代人具有共同的機械屬性)。隨著對于論語了解的深入,在論語的內(nèi)容的理解上也出現(xiàn)許多矛盾的地方,也可以認為是更加深刻。
論語的本身并不是孔子教學的課本,他是不系統(tǒng)的。其產(chǎn)生的原因,應該是他的學生在他死后的某個晚上或者中午的同學聚會上,已有幾分醉意的某個(或某些)有錢有閑的學生,回憶起孔子的教誨,提出了一個建議,大家約個時間,來討論一下如何編纂一本老師的語錄。
這種建議很容易得到響應,又隔了一段時間,來了很多同學,每個同學都分別把當年孔子對自己或更多人說的什么,一一奉上,然后交給那個倡導者審閱并出版發(fā)行,也許那個時候還有做出貢獻者根本就沒有拿到這本書。當然費用是要有權(quán)有錢的學生出的,包括出版費。形式上是否有點像現(xiàn)在的同學會,開始大家踴躍,后來慢慢的轉(zhuǎn)變?yōu)橥惥蹠诤髞砭颓臒o聲息了,這里面的道理很簡單,成功者往往是召集者,是炫耀的,而其他人都是參與者,是陪襯的,孔學里的同學會是否如此不得而知。
因為是一種回憶,就有了不確定性,因為有人從中撮合,就有了強加于孔子及其弟子頭上的意見和建議,這是一種在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或轉(zhuǎn)化性創(chuàng)造中的整合。我們也沒有任何必要對這種“有限可能中的無限追求”而強求。
回憶起來的都是過去記憶的片段,是不連續(xù)的,因此,就會出現(xiàn)前后不通,同章節(jié)里面自相矛盾的問題,這要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一是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等孔子的弟子從各自的國家過來團聚的時候,大家的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狀況都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有的人是開寶馬來的,有的人是走路來的,有的人趾高氣昂,有的人垂頭喪氣,前者想到的都是孔子如何如何好,而后者可能會有所保留,不過如此啊,給你了那么多束修,也沒有給推薦個好的工作,也有的是從大國來的,非常牛氣,有的是從方五六十里的小國來的,甚至路費都是大國贊助的,就有點提不起精神,兩者加在一起,就產(chǎn)生了話語權(quán)的問題,誰的聲音高誰的觀點就占上風;二是產(chǎn)生的方式。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本來只是好好的來悼念一下老師,結(jié)果船載以入的東西鼓搗出這么個事來,讓我們這些衣食無著的人怎么辦,據(jù)說還要集資出版,老婆孩子養(yǎng)活都成問題,哪兒來的錢???有不要面子的甚至出言不遜:我沒有錢,要出你們出,我不反對,也可以把老師說的話告訴你們,隨你們吧。這正是許多學生的心聲,他們只是礙于面子沒有說而已,這樣的方式產(chǎn)生的論語,不免有人胡說八道,不免有人斷章取義,也許有惡作劇者將自己的言行也冠以“子曰”;三是流傳幾千年中的斷層謬誤。過去的傳媒?jīng)]有現(xiàn)在這么發(fā)達,傳媒工具也比較落后,比如辦報紙要開一個木片加工廠,還要請許多的雕刻師,如果分工較細的話,還要有紡線的,穿線的。特別是穿線的,如果沒有點文化,只是為了掙工資,就不會那么虔誠,就會偷工減料,就會違反操作規(guī)程,就會將前后順序顛倒,這是出廠前就亂的。而后代得到的,多數(shù)是憑一代代的老師記憶的,或者是得到古墓中出土認證的,亂七八糟的都可能出現(xiàn)。
再從教學的方式分析,孔子是不看人的,叫做有教無類,什么樣的人來了我都教,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學費是一定要交的,而且應該是根據(jù)交的多少和干肉質(zhì)量的好壞來分班的,盡管你天資聰穎,如果你只拿很少的干巴巴的肉的話,也只能給你分到普通班,讓那些研究生來教你。他也許是按照現(xiàn)在的文憑級別分的,設定一個束修的標準,從中專到博士以此類推。因為有了分別,在教授的時候也就有了高低貴賤之分,孔子也是根據(jù)交的學費多少來定心情的,見了家境富裕且屬于官宦的,就高興,說得就多一點,就深刻一點,也許會有蹭聽的窮學生在此受益,但是不會太多,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么。而見了那些老是拖欠學費的,就沒有好臉色了,而且在多層次的學生之間,所教的理念是不一樣的,對窮學生就教他們“殺身以成仁”,讓他們?nèi)ニ腊桑鴮Ω粚W生則叫他們“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教點裝傻充愣的本事“明哲保身”,且特別強調(diào)“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你們要好好的活著,我什么時候打秋風也可以舒服一點。
因為有臨場發(fā)揮,也就有了區(qū)別,前后矛盾也就在所難免。由于受竹簡或刻簡的限制,沒有可能將說每句話的時間、地點、場合、所處的國家、社會背景等交代清楚,這就留下了許多難解的東西,也就是文化的陰暗面。后人在對論語進行研究(不如說是推測――引經(jīng)據(jù)典,猜測――斷章取義,揣測――胡思亂想)時,難免出現(xiàn)戲說的成分,因為陰暗面越多,被猜想的余地越大,這也是文章的魅力值所在,一共只有二十篇的文章能夠被人傳頌研究幾千年,難說沒有這方面的原因。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的年代,民不聊生,顛沛流離。我們的至圣先師也是常人,他也有機械屬性,也有七情六欲,也需要吃喝拉撒睡,他的思想也會隨著經(jīng)濟狀況的時好時壞、社會地位的時高時低出現(xiàn)波動,也會在“畏于匡”時,因為“顏淵后”而子曰:“吾以汝為死矣”。就出現(xiàn)了一個多向度的孔子。這是非常正常的,如果我們有幸將其請下神壇,坐在我們面前進行一次學術(shù)探討,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并不是總板著臉說著“吾誨汝”的老夫子,而是偶爾也會說上一句“由也不得其死”的玩笑的和藹可親的老教授。
人在學習的時候都受前面教育的影響,往往都是帶著情緒(基本上都是抵觸情緒)來學習的。他在向后人學習的時候一定會用前面的東西來比較、驗證,并不時的排斥后面的,除非后面的東西能夠與他產(chǎn)生共鳴(潛意識中存在的不敢或者不能暴露的某個部分)。也就是說,斷章取義是非常正常的,這是一種文化的運用方式。
而我們在讀一些學術(shù)性的、經(jīng)典的文章的時候,我不主張背著沉重的壓抑來解讀。應該超越于自我,超越于現(xiàn)在,將自己融入,融入到那個時代的大環(huán)境中去,看他當時為什么這么說,這么說的背后到底是什么,這樣才能理解,才能運用,才能吸收,讀論語也好,讀孟子也罷,都是一樣的。如果你深刻細致的去體會,你會發(fā)現(xiàn),同時代的經(jīng)典中的內(nèi)涵,幾乎是一致的,被雅斯貝爾斯稱作“軸心時代”產(chǎn)生的釋、道、儒、墨、法、縱橫等皆有共通之處。
論語之為經(jīng)典,就在于論語里面的溫情,我們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有血有肉的孔子,可以發(fā)現(xiàn)一群有思想有理想善于想入非非的學生,我已經(jīng)多次在夢中聽到了孔子的循循善誘,看到了老子的和藹可親,孔子就是一個常人,也會發(fā)脾氣,也喜歡美女,比如南子(衛(wèi)靈公的夫人,是當時有名的美人,據(jù)說是孔子青梅竹馬的初戀情人)就可能賞心悅目,他就多次去會南子,導致“子路不悅”,孔子為了表明自己是清白的,甚至對天盟誓,我如果有什么心,“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表現(xiàn)了孔子可愛的一面,我甚至從中看到了一個有了愛美之心的男人向自己的妻子發(fā)誓的情景。但是孔子面對的是子路??鬃邮且粋€高明、幽默、嚴肅、溫和的老師,還是一個可以圍爐夜話、互相打趣的鄰居。
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理論》中說,“凡不可說的,應該保持沉默”,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面也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又說“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佛教里面更是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錯”,論語里面也有多處提到“慎言”。我在這里都說的太多了,罪過,只是自己的夢中囈語。
論語為政以德心得篇九
學,是孔子教書的首要。每一個人不論他是職位高低貴賤,只要他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們的老師??鬃釉唬骸叭诵校赜形?guī)熝?。”不恥下問如今成為一種擺設。不懂得你問了嗎?如果你覺得像別人請教問題就低人一等,那你這樣的學習態(tài)度永遠也學不好。真正的學習是用自己的主動,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去請教,達到學習的態(tài)目的。
學會了學習,學到了知識,接下來就是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落到實處,正處。不要讓知識去支配你!不要做一個被動者,同時也要學會權(quán)變,讓學習的知識,智慧,品德融為一體!
還要善于反省自己,該說的話該做的事,說了沒有做了沒有;不該說的,不該做的是不是也去說了也去做了!要以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覺得這點對我影響很大!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淺的閱讀可能都不能體會其精神的九牛一毛但是《論語》告訴我要做一個有理想有智慧,有誠信的人,一個守恒的,內(nèi)心忠誠的人,這樣才能安安心心,堂堂正正的行走于人世間!
論語為政以德心得篇十
首段:引言(200字)。
為政以德是一種行使政權(quán)的方式,是指政治家或領(lǐng)導人在執(zhí)政過程中堅持道德規(guī)范,用德治國、以德公正執(zhí)政的理念。這種政治理念凸顯了政府的誠信和公信力,深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認可。我在長時間的從政經(jīng)歷中深切體會到,為政以德不僅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而且是實現(xiàn)公平正義和實現(xiàn)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
首先,為政以德可以樹立正面形象。做為一名政治家,必須具備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才能給人民樹立良好的榜樣。我們必須以身作則,讓人民看到我們的高尚行為和價值觀。其次,為政以德有助于贏得人民的信任。信任是政府治理的基礎(chǔ),只有人民對政府充滿信心,才能保障社會穩(wěn)定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最后,為政以德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一個廉潔、正直、道德高尚的政治生態(tài)可以吸引更多有能力、有道德的人才加入政治事務,為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提供更多助力。
三段:為政以德的實踐方法(300字)。
首先,政治家要堅持守法行政。一個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可以有效約束政治家的權(quán)力行使和政府的集權(quán)思維,確保政權(quán)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其次,政治家要注重公正處理事務。在執(zhí)政過程中,我們必須以公正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個政策和決策,不偏私、不徇私、不以私。最后,政治家要注重道德修養(yǎng)。只有有了德才能有權(quán),只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價值觀,才能使政治家在面對誘惑和利益時保持清醒和廉潔。
四段:為政以德的局限性(200字)。
然而,為政以德并非萬能。在現(xiàn)實世界中,政府的決策和行動仍然會受到各種復雜的外部因素的影響。有時政府需要做出犧牲、妥協(xié)和權(quán)衡,為了整體的利益可能不得不偏離一些德行。在特殊情況下,道德原則可能不能完全適應政治現(xiàn)實,此時政府需要在道德和政治之間找到平衡點。
五段:總結(jié)(200字)。
為政以德的理念在現(xiàn)代政治中有著重要意義。這種理念帶給政府更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給人民更多的信心和希望。在我多年的從政經(jīng)歷中,我深刻認識到,政治家不僅要有才能,更要有道德修養(yǎng)和良好的行為榜樣。只有將為政以德視為人生準則,才能真正做到以德治國、為民造福。我們應該不斷完善政府治理體系,提高政府的道德底線,以實現(xiàn)國家繁榮和人民幸福。
論語為政以德心得篇十一
原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我的理解:謹慎地思考人生天地間的意義,效法古圣先賢,
每個人如果都這么思考,人們的道德意識就敦厚了。
靈活運用:這話有爭議,有人解釋為謹慎的處理老人的喪事,虔誠的追祭祖先。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解釋很可笑,我們追溯的是古圣先賢,而并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已??山忉尀樯衔乃?。那樣應該比較恰當吧!
論語為政以德心得篇十二
孔子是非常重視友情的,朋友在他心目中占據(jù)著很高的地位。他關(guān)于“友情”、“朋友”的言論,在我們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孔子認為,“道不同,不相為謀”,如果不是志同道合,根本就不會在一起策劃,就更談不上交友了。因此,有著相同的追求,共同的愛好、志趣,才有可能成為朋友。曾子是孔子的學生,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他曾經(jīng)說過,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他認為,朋友之間交往,還應當有利于培養(yǎng)提高彼此的道德素質(zhì)。
當今社會生活節(jié)奏加快,人們靜下心來思索的機會越來越少,從而帶來情緒上的浮躁,情感上的淡漠。真正的友情、朋友,才顯得如此珍貴。我非常贊賞劉心武先生的說法:友不過三。他認為,在人的一生中,真正的朋友不會超過三位。檢視自己,在蕓蕓眾生中走過了幾十年,其實真正能夠稱得上“朋友”二字的尚不足三位,人來人往,常不過是泛泛之交,過眼煙云。正因如此,我們更要學會珍惜,好好把握。在生活中一旦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實屬不易,一定要認真交往,用心呵護這份友情。如果缺少機緣,無緣相逢,也不必過于急躁,擁有一份寧靜的心情不被打擾,也是一件美麗的事情。世間事大多是不能夠強求的。
其實,只要我們用心感悟,用心尋覓,真正的友情一定在不遠處微笑著等待我們。
以上是《教師學習《論語》心得》的詳細內(nèi)容,主要描述朋友、我們、友情、真正、孔子、認為、用心、交友,看完如果覺得有用請記得收藏。
論語為政以德心得篇十三
今天在備《論語選讀》的時候,一直在看孔老夫子的“為政以德”的良苦用心。
孔老夫子認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意思呢,就是說,用道德來治理國政,就好像北極星一樣,安居其所,而其他星辰都環(huán)繞著它。
治理一個國家,以德治國,立在人性為善;以法治國(注意不是依法治國),立在人性為惡。
根據(jù)朱熹的解釋,政,正也。為國者,首先自身要正,其次,沒有必要“殺無道以就有道”。這就是解釋“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句話的意思。更明白點講,引用程子(程頤、程顥)的話來說就是“為政以德,然后無為”。講明白了就是首先要有一個圣君,然后圣君講究高尚的道德來感化百姓,百姓都是有道德的人,“然后就會擁護著皇帝。
儒家認為,擁有一個圣君,選出一批賢能的大臣,然后天下百姓就可以歸附了?
憑什么?
于是亞圣就說,要給他們一點田地,讓他們有飯吃,有衣服穿,不會餓死,就是實現(xiàn)最基礎(chǔ)的溫飽。再教給他們一點知識,禮義廉恥,然后他們就歸附了。
說到底還是在“道德”的框架下打轉(zhuǎn)。
憑什么認為每個人都學得進“禮義廉恥”呢?
所以儒家是本著“人性本善”的觀點。這是他們的立足點。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這種問題好像討論起來很累,各種累,而且不會有結(jié)果。
我鬧不明白的是,我該把這種思想講到哪一個層次呢?
說到“以德治國”和“以法治國”的問題,我沒有系統(tǒng)讀過法家著作,不好說。但是我還是比較傾向于“以法治國”。
將“德”作為一個國家的根本基礎(chǔ)我不知道是多么天真才能提出這樣的.方針。不要忘記,這種政策是建立在“愚民政策”的基礎(chǔ)上。
其實這不就是一個披著所謂道德外衣難看的腐化之極的社會。
道德要求畢竟是軟性要求,用“道德”這種軟性標尺去衡量一種現(xiàn)象一種行為有點像是天方夜譚。
要讓我們的學生潛移默化地學習這些東西是有何居心呢?
尚德么?
尚德的同時也在向?qū)W生暗示這種極其卑鄙以及天真做法的“正確”之處?
有時候我真不愿意講《論語》。
這個難看的社會有多少的弊病出自于論語!
論語不是宗教不是bible,不作道德的要求但是卻在血液中影響著我們,連擺脫都擺脫不了。
根基不好,道德上的要求其實真的很難。
我倒是愿意講《禮記》。
論語為政以德心得篇十四
我們努力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而真正的和諧是什么?它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包括大地上萬物和諧而快樂地共同成長;人對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這是一種力量,我們?nèi)绻麑W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因為其中有一種強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
物質(zhì)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而真正從內(nèi)心感到安定和對于政權(quán)的認可,則來自于信仰。這就是孔夫子的一種政治理念,他認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即使一個社會物質(zhì)文明極大繁榮,享受著這種文明成果的.現(xiàn)代人仍然有可能存在極為復雜的心靈困惑。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zhì)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
其實,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nèi)來,無限深刻地去發(fā)現(xiàn)內(nèi)心。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nèi)心的安寧。
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diào)整心態(tài),并且調(diào)整與他人的關(guān)系。你自個兒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干。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盡量寬容。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其實,《論語》告訴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孔子也罷,莊子也罷,陶淵明、蘇東坡直至泰戈爾,古今中外圣賢的意義是什么呢?就是用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出一些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的道理。
論語為政以德心得篇十五
《論語?學而》中有這么一句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就是”仁“的根本。我的理解是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同學是每一個當代學生必須做到的事。而在當今的現(xiàn)實生活中很需要對孩子進行這種”孝弟“的教育。因為在我們同學當中很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yǎng),孩子在家中的地位是最高的,爺爺奶奶都得順從小孩,家庭里的中心就是孩子。久而久之養(yǎng)成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任性妄為的壞毛病。小則對父母的說話語氣不好,瞧不起父母,對父母不尊重。大則一言不合,與父母吵鬧,離家出走。
是呀,我們在慢慢長大,逐漸有了自己的思想、主見、自己的小秘密,也慢慢進入到了青春叛逆期,可也要明白父母也在慢慢變老。我們?nèi)绻麤]有”孝弟“思想,就不能做到理解、體貼父母,與父母就會有隔閡,甚至產(chǎn)生矛盾。話說回來,如果我們孝敬父母,理解父母,這些現(xiàn)象就不會發(fā)生,我自身也有這樣的經(jīng)歷。
爸爸每次喝酒回家,就會找我講話。在我眼里,爸爸和我講的都是“廢話”,我是聽不懂的,也聽不進去,甚至有點反感。
讀了這則《論語》后我開始反思自己對爸爸的態(tài)度,也在學會思考:爸爸為什么喝酒?為什么要喝完酒回來和我講“廢話”。
慢慢地我明白了父親在外喝酒,其實是為了工作,之所以和我講“廢話”,是因為他平時不善表達自己的愛,只有喝了酒才吐”真言“于我。但我,卻覺得這是“廢話”,覺得父親的“酒后真言”十分無趣。那是我不理解父親,不懂父親的愛呀。
什么是孝道,怎樣行孝道?看似很高深的話題,其實都源于我們生活中的小事,我們以”孝弟"為尺子把小事做好就可以了。如在掛電話之前跟父母說聲拜拜,回到家主動跟父母打個招呼,在外玩耍向父母報告行蹤,不讓父母擔心,靜心傾聽長輩的教誨……記得爸爸和我說過,一個人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一家人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在我看來,只有牢記孝道才是一家人快樂的根本。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論語為政以德心得篇十六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第二)。
這里講的是如何調(diào)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fā)現(xiàn)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鉆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論語為政以德心得篇十七
學,是孔子教書的首要。每一個人不論他是職位高低貴賤,只要他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們的老師??鬃釉唬骸叭诵校赜形?guī)熝?。”不恥下問如今成為一種擺設。不懂得你問了嗎?如果你覺得像別人請教問題就低人一等,那你這樣的學習態(tài)度永遠也學不好。真正的學習是用自己的主動,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去請教,達到學習的態(tài)目的。
學會了學習,學到了知識,接下來就是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落到實處,正處。不要讓知識去支配你!不要做一個被動者,同時也要學會權(quán)變,讓學習的知識,智慧,品德融為一體!
還要善于反省自己,該說的話該做的事,說了沒有做了沒有;不該說的,不該做的是不是也去說了也去做了!要以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覺得這點對我影響很大!
論語為政以德心得篇十八
為政以德是一種傳統(tǒng)價值觀,強調(diào)在政治領(lǐng)域中以道德為本。作為執(zhí)政者,要以德治國、以德施政,始終堅持正直、公正、誠實的品德,以此來引領(lǐng)國家和民眾的發(fā)展。通過近年來的政治實踐,我深深認識到了為政以德的重要性和積極影響。下面將從以下五個方面,分析我對為政以德的心得體會。
論語為政以德心得篇十九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給予比獲得更能使我們充滿幸福感。
孔子說,真正有仁愛之心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為仁之方也。托爾斯泰的一個小寓言,從前有一個國王,他每天都在想三個最終極的哲學問題:在這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是最重要,什么時間做事是最重要。這三個哲學問題使國王冥思苦想,舉朝大臣沒人能回答出來,有一天他很苦悶,微服私訪去了。
國王走到一個很偏遠的地方,投宿于一個陌生老漢家。到了半夜國王被一陣喧鬧聲吵醒,發(fā)現(xiàn)一個渾身是血的人闖了進來,說后面有人追他,問能否收留他一會兒,老漢也談談的叫他進來了,說就在這躲一躲吧,就把他藏了起來。國王嚇得不敢睡,沒多久追兵來了,問老人有沒有看見一個人跑過來,老人說不知道,這里沒有人,后來他們鬧鬧就跑了。那個人洗干凈血跡后感恩戴德也走了,老漢關(guān)上門就睡覺了。
第二天國王不安地問為什么敢收留那個人,就不怕惹上殺身之禍,就那樣放他走了,不問問他是什么人?老漢淡淡地回答,其實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眼下需要你幫助離你最近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也不能拖延。國王恍然大悟,老人把三個哲學問題都解決了。其實這個故事又做了論語的注腳。
論語為政以德心得篇二十
《論語“學而”》中曾子每日從“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三方面自省其身,我們每天也可以從這三方面入入手進行自省。
“為人謀而不忠乎?”要自省的就是“忠”,我給別人做事,給社會做事,我忠于職守了嗎?真正的忠誠不是忠于一個外在標準,真正的忠誠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忠于內(nèi)心的良知?!爸摇痹谖覀兠恳粋€人的內(nèi)心,能夠?qū)ψ约旱牧夹挠兴淮?,就是最大的忠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要自省的就是“信”,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譽了嗎?信守承諾,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也是需要我們時常反問自己。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會接受他,所以一個人不可沒有信用。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信”是多么重要,只有守信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傳不習乎?”要自省的就是“習”字,意思是說,老師教授的知識,你認真學習了嗎?對于知識,我們需要把它融進自己的生命里,這個過程才叫“習”。學習之后要復習,學習之前要預習,溫故而知新。學習,其實不光是孩子的事,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要活到老學到老,要把知識的學習真正融入生命,時時不忘記學習,如此我們才可以說,我們真正有所長進了。
論語為政以德心得篇二十一
“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睆纳闲W一年級開始,教師讓我們每星期做讀書筆記積累好詞好句。教師告訴我們讀書必須要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樣才能把書讀好,做一個充滿智慧的.人。
我讀過一本書《論語》這是儒家經(jīng)典。書中既有對社會、人生完美藍圖描繪,又有人性與政治、道德文化里面故事十分精彩讓我異常喜歡。
記得有一篇是這樣: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他的祖先是名門,到了父親那代家敗了。張衡從小就生活得十分清苦,雖然家境貧寒,但張衡從不自暴自棄,放縱自我,反而更加努力他天生聰明,十分好學。經(jīng)過各種辦法找書來讀,他對知識十分渴望。他喜歡晚上一個人對著天空數(shù)星星,滿天星星吸引他漸漸地他對天文學產(chǎn)生濃厚興趣。他喜歡聽祖母講嬋娥奔月的故事,他邊聽邊思考,為什么晚上會有月亮,白天月亮到那里去。祖父留下好多書,他用幾年時間就全部讀完。張衡和書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我讀了這篇故事深有感觸,我想一想平常就有些慚愧。以前爸爸媽媽讓我多寫一些字,我就不高興,一會兒跑來跑去,一會兒看電視。不聽爸爸媽媽的話心里總有委屈,就明白讓我寫字。有一次,我把作業(yè)本上的字寫得東倒西歪。媽媽看見了讓我擦掉重寫,我不但沒有寫好,反而把作業(yè)本弄破了,媽媽狠狠地打了我,讓我道歉,我也要把自我想法說出來,才認錯。可我想如果不是爸爸媽媽嚴厲也寫不好今日的字,我決定以后必須要聽爸媽的話做一個學會感恩的好孩子。
書,使我開動腦筋,使我歡樂,使我分真假,理解善惡,書增長我知識開闊了我眼界,學會了感恩伴我成長。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374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