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文章讀后感(優(yōu)秀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6 19:43:21
林清玄文章讀后感(優(yōu)秀15篇)
時間:2023-11-26 19:43:21     小編:靈魂曲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后對所讀書籍的體驗、感受和思考的一種表達方式。它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同時也可以激發(fā)我們對于文學藝術的獨到見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讀后感已經成為學校教育和閱讀推廣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文學素養(yǎng),還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寫作能力和觀察思考能力。所以,當我們讀完一本好書后,為什么不寫一篇讀后感呢?讀后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發(fā)現(xiàn)和表達內心世界,也可以讓別人分享我們的閱讀體驗和感悟。讀后感是讀書的美妙延伸,讓我們所讀之書與自身深度融合,成為一種難忘的閱讀過程。因此,寫讀后感是我們閱讀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寫讀后感時要注意結合書中的具體情節(jié)和細節(jié),提煉出深入思考的問題和觀點。這些讀后感范文或許能夠引發(fā)我們對于文學作品的深層次思考和研究。

林清玄文章讀后感篇一

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煙波浩渺的佛教藝術和佛教哲學的海洋里潛游泅渡,將之化為氣息,化為血脈。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冷峻中保持著溫煦,流動中體現(xiàn)著凝注。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于是,我們得以看到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為一體、禪的機鋒和日常生命體悟為一體的杰作。正如《黃昏菩提》中寫到:“凡是樹,就會努力生長;凡是人,就不會無端墮落。凡是人,就有人的溫暖,凡是樹,就會有樹的風姿?!?/p>

“感恩這人世的缺憾,使我們警醒不至于墮落。感恩這都市的污染,使我們有追求明凈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無知的花樹,使我們深刻地認清自我。最大的感恩是,我們生而為有情的人,不是無情的東西,使我們能憑借情的溫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亂或骯臟或匆忙或無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絕的生命之泉。”

讀畢林清玄的散文,豁然開朗,生命的價值別有洞天。“且讓我們在卑濕污泥的'人間,開出柔軟清靜的智慧之蓮吧?!?/p>

林清玄文章讀后感篇二

關于母親,歷來是文人們愛的寫作題材。林清玄也不例外。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些林清玄關于母親的文章吧。

浴著光輝的母親。

在公共汽車上,看見一個母親不斷疼惜呵護弱智的兒子,擔心著兒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車受到驚嚇。

“寶寶乖,別怕別怕,坐車車很安全?!薄悄赣H口中的寶寶,看來已經是十幾歲的少年了。

乘客們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著那浴滿愛的光輝的母親。

我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親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親也是那樣充滿光輝。

那對母子下車的時候,車內一片靜默,司機先生也表現(xiàn)了平時少有的耐心,等他們完全下妥當了,才緩緩起步,開走。

乘客們都還向那對母子行注目禮,一直到他們消失于街角。

我們?yōu)槭裁磳σ粋€人完全無私的溶入愛里會有那樣莊嚴的靜默呢?原因是我們往往難以達到那種完全溶人的莊嚴境界。

完全的溶入,是無私的、無我的,無造作的,就好像燈泡的鎢絲突然接通,就會點亮而散發(fā)光輝。

就以對待孩子來說吧!弱智的孩子在母親的眼中是那么天真、無邪,那么值得愛憐,我們自己對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則是那么嚴苛,充滿了條件,無法全心地愛憐。

但愿,我們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親一樣,完全無私、溶入,有一種莊嚴之美,充滿愛的光輝。

母親的期待。

有時候回想起來,我母親對我們的期待,并不像父親那么明顯而長遠。小時候我的身體差、毛病多,母親對我的期望大概只有一個,就是祈求我的健康,為了讓我平安長大,母親常背著我走很遠的路去看醫(yī)生,所以我童年時代對母親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趴在她的背上,去看醫(yī)生。

我不只是身體差,還常常發(fā)生意外,三歲的時候,我偷喝汽水,沒想到汽水瓶里裝的是“番仔油”(夜里點燈用的臭油),喝了一口頓時兩眼翻白,口吐白沫,昏死過去。母親立即抱著我以跑一百公尺的速度到街上去找醫(yī)生,那天是大年初二,醫(yī)生全休假去了,母親急得滿眼淚,卻毫無辦法。

“好不容易在最后一家醫(yī)生館找到醫(yī)生,他打了兩個生雞蛋給你吞下去,又有了呼吸,眼睛也張開了,直到你張開眼睛,我也在醫(yī)院昏過去了?!蹦赣H一直到現(xiàn)在,每次提到我喝番仔油,還心有余悸,好像撿回一個兒子。聽說那一天她為了抱我看醫(yī)生,跑了將近十公里。

四歲那一年,我從桌子上跳下時跌倒,撞到母親的縫紉機鐵腳,后腦殼整個撞裂了,母親正在廚房里煮飯。我自己掙扎站起來叫母親,母親從廚房跑出來。

“那時,你從頭到腳,全身是血,我看到第一眼,浮起心頭的一個念頭是;這個囝仔無救了。幸好你爸爸在家,坐他的腳踏車去醫(yī)院,我抱你坐在后座,一手捏住脖子上的血管,到醫(yī)院時我也全身是血,立即推進手術房,推出來時你叫了一聲媽媽,呀!呀!我的囝仔活了,我的囝仔回來了……我那時才感謝得流下淚來。”母親說這段時,喜歡把我的'頭發(fā)撩起,看我的耳后,那里有一道二十公分長的疤痕,像蜈蚣盤據(jù)著,聽說我摔了那一次,聰明了不少。

由于我體弱,母親只要聽到有什么補藥或草藥吃了可以使孩子的身體好,就會不遠千里去求藥方,抓藥來給我補身體,可能補得太厲害,我六歲的時候竟得了疝氣,時常痛得在地上打滾,哭得死去活來。

“那一陣子,只要聽說那里有先生、有好藥,都要跑去看,足足看了兩年,什么醫(yī)生都看過,什么藥都吃了,就是好不了。有一天有一個你爸爸的朋友來,說開刀可以治疝氣,雖然我們對西醫(yī)沒信心,還是送去開刀了,開一刀,一個星期就好了。

早知道這樣,兩年前送你去開刀,不必吃那么多苦?!蹦赣H說吃那么多苦,當然是指我而言,因為她們那時代的媽媽,是從來不會想到自己的苦。

過了一年,我的大弟得小兒麻痹,一星期就過世了,這對母親是個嚴重的打擊,由于我和大弟年齡最近,她差不多把所有的愛都轉到我身上,對我的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并且在那幾年,對我特別溺愛。

例如,那時候家里窮,吃雞蛋不像現(xiàn)在的小孩可以吃一個,而是一個雞蛋要切成“四洲”(就是四片)。母親切白煮雞蛋有特別方法,她不用刀子,而是用車衣服的白棉線,往往可以切到四片同樣大,然后像寶貝一樣分給我們,每次吃雞蛋,她常背地里多給我一片。有時候很不容易吃蘋果,一個蘋果切十二片,她也會給我兩片。如果有斬雞,她總會留一碗雞湯給我。

可能是母親的照顧周到,我的身體竟奇跡似的好起來,變得非常健康,常常兩三年都不生病,功課也變得十分好,很少讀到第二名,我母親常說:“你小時候讀了第二名,自己就跑到香蕉園躲起來哭,要哭到天黑才回家,真是死腦筋,第二名不是很好了嗎?”

但身體好、功課好,母親并不是就沒有煩惱,那時我個性古怪,很少和別的小朋友玩在一起,都是自己一個人玩,有時自己玩一整天,自言自語,即使是玩殺刀,也時常一人扮兩角,一正一邪互相對打,而且常不小心讓匪徒打敗了警察,然后自己蹲在田岸上哭。幸好那時候心理醫(yī)生沒現(xiàn)在發(fā)達,否則我一定早被送去了。

“那時莊稼囝仔很少像你這樣獨來獨往的,滿腦子不知在想什么,有一次我看你坐在田岸上發(fā)呆,我就坐在后面看你,那樣看了一下午,后來我忍不住流淚,心想:這個孤怪囝仔,長大以后不知要給我們變出什么出頭,就是這個念頭也讓我傷心不已。后來天黑,你從外面回來,我問你:‘你一個人坐在田岸上想什么?’你說:‘我在等煮飯花開,等到花開我就回來了?!@真奇怪,我養(yǎng)一手孩子,從來沒有一個坐著等花開的?!蹦赣H回憶著我童年的一個片段,煮飯花就是紫茉莉,總是在黃昏時盛開,我第一次聽到它是黃昏開時不相信,就坐一下午等它開。

不過,母親的擔心沒有太久,因為不久有一個江湖術士到我們鎮(zhèn)上,母親先拿大弟的八字給他排,他一排完就說:“這個孩子已經不在世上了,可惜是個大富大貴的命,如果給一個有權勢的人做兒子,就不會夭折了。”母親聽了大為佩服,就拿我的八字去算,算命的說:“這孩子小時候有點怪,不過,長大會做官,至少做到省議員?!蹦赣H聽了大為安心,當時在鄉(xiāng)下做個省議員是很了不起的事,從此她對我的古怪不再介意,遇到有人對她說我個性怪異,她總是說:“小時候怪一點沒什么要緊。”

偏偏在這個時候,我恢復正常。小學五六年級我交了好多好多朋友,每天和朋友混在一起,玩一般孩子的游戲,母親反而擔心:“唉呀!這個孩子做官無望了。”

我十五歲就離家到外地讀書了,母親因為會暈車,很少到我住的學??次?,我們見面的機會就少了,她常說:“出去好像丟掉,回來像是撿到?!钡看挝一丶?,她總是唯恐我在外地受苦,拼命給我吃,然后在我的背包塞滿東西,我有一次回到學校,打開背包,發(fā)現(xiàn)里面有我們家種的香蕉、棗子;一罐奶粉、一包人參、一袋肉松;一包她炒的面茶、一串她綁的粽子,以及一罐她親手腌漬的鳳梨竹筍豆瓣醬……還有一些已經忘了。那時覺得東西多到可以開雜貨店。

那時我住在學校,每次回家返回宿舍,和我住一起的同學都說是小過年,因為母親給我準備的東西,我一個人根本吃不完。一直到現(xiàn)在,我母親還是這樣,我一回家,她就把什么東西都塞進我的包包,就好像臺北鬧饑荒,什么都買不到一樣,有一次我回到臺北,發(fā)現(xiàn)包包特別重,打開一看,原來母親在里面放了八罐汽水。我打電話給她,問她放那么多汽水做什么,她說:“我要給你們在飛機上喝呀!”

高中畢業(yè)后,我離家愈來愈遠,每次回家要出來搭車,母親一定放下手邊的工作,陪我去搭車,搶著幫我付車錢,仿佛我還是個三歲的孩子。車子要開的時候,母親都會倚在車站的欄桿向我揮手,那時我總會看見她眼中有淚光,看了令人心碎。

要寫我的母親是寫不完的,我們家五個兄弟姊妹,只有大哥侍奉母親,其他的都高飛遠揚了,但一想到母親,好像她就站在我們身邊。

這一世我覺得沒有白來,因為會見了母親,我如今想起母親的種種因緣,也想到小時候她說的一個故事:

有兩個朋友,一個叫阿呆,一個叫阿土,他們一起去旅行。

有一天來到海邊,看到海中有一個島,他們一起看著那座島,因疲累而睡著了。夜里阿土作了一個夢,夢見對岸的島上住了一位大富翁,在富翁的院子里有一株白茶花,白茶花樹根下有一壇黃金,然后阿土的夢就醒了。

第二天,阿土把夢告訴阿呆,說完后嘆了一口氣說:“可惜只是個夢!”

阿呆聽了信以為真,說:“可不可以把你的夢賣給我?”阿土高興極了,就把夢的權利賣給阿呆。

阿呆買到夢以后,就往那個島出發(fā),阿土賣了夢就回家了。

到了島上,阿呆發(fā)現(xiàn)果然住了一個大富翁,富翁的院子里果然種了許多茶樹,他高興極了,就留下做富翁的傭人,做了一年,只為了等待院子的茶花開。

第二年春天,茶花開了,可惜,所有的茶花都是紅色,沒有一株是白茶花。阿呆就在富翁家住了下來,等待一年又一年,許多年過去了,有一年春天,院子終于開出一棵白茶花。阿呆在白茶花樹根掘下去,果然掘出一壇黃金,第二天他辭工回到故鄉(xiāng),成為故鄉(xiāng)最富有的人。

賣了夢的阿土還是個窮光蛋。

這是一個日本童話。

母親常說:“有很多夢是遙不可及的,但只要堅持,就可能實現(xiàn)?!彼约菏莻€保守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婦女,和一般鄉(xiāng)村婦女沒有兩樣,不過她鼓勵我們要有夢想,并且懂得堅持,光是這一點,使我后來成為作家。

作家可能沒有“作”官好,但對母親是個全新的體驗,成為作家的母親,她在對鄉(xiāng)人談起我時,為我小時候的多災多難、古靈精怪全找到了答案。

——摘自:林清玄散文選《你心柔軟,卻有力量》。

林清玄文章讀后感篇三

最近讀到魏晉時代藝術家阮咸的傳記,阮咸是魏晉南北朝最重要的七位詩人作家之一,這七人在當時號稱為“竹林七賢”,但是他沒有其他六賢有名,因為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一點也沒有保留下來,我們幾乎無法從文字上去追探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

阮咸死的時候,以一件琵琶樂器殉葬,這使他成為中國音樂史上少數(shù)可以追思的偉大音樂家之一。伴隨阮咸長眠于地下的琵琶,經過從西晉到唐朝的五百年埋藏,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有人在古墓里挖掘到一件銅制的正圓形樂器,經過弘文館學士元行沖的考證,才證明它是阮咸的遺物。

這一件冢中琵琶因為五百年的沉埋,已經不堪使用,元行沖叫技巧高明的樂匠依其樣式仿制了一具木制樂器,稱為“月琴”,音調雄亮清雅,留傳至今,不但成為宮廷中的樂器,也成為后來民間最常使用的樂器。

到了唐德宗時代,著名學者杜估鑒于“月琴”原是阮咸所創(chuàng)制,為了懷念他的遺風逸響,將月琴定名為“阮咸”,自此以后,凡是中國琵琶樂器全得了“阮咸”的別名,阮咸于是得以與中國音樂史同垂不朽。

阮咸與琵琶的故事是宜于聯(lián)想的,經過時空一再的洗煉,我們雖無幸重聆阮咸的絲竹之音,但我們可以感受到一顆偉大的藝術心靈的不朽。藝術心靈的'偉大縱使在地下數(shù)百年,縱使他手中的樂器弦敗質朽,卻仍然能在時空中放光,精燦奪目。阮咸死時以琵琶殉葬,做為惟一的知已,這種藝術之情使他恒常令人懷念。

千古以來,被認為是中國音樂最高境界的名曲《廣陵散》便是阮咸的創(chuàng)作,隨著阮咸的逝世,《廣陵散》成為中國音樂上的絕響,我們如今眼望廣大的土地,傾聽歷史的足音,在夏夜星空的月下,仿佛看見阮咸在竹林下彈月琴自娛,或者與嵇康的古琴(嵇康是古琴的高手,古琴狀似古箏)相應和,在琴聲響過,箏聲戛然而止的時候,他們縱酒狂歌,大談圣人的明教與老莊的自然,然后長嘆一聲“禮豈為我輩設耶!”

那是一種什么樣的境界呢?

阮咸的音樂天分幾乎是與生俱來的,他很年輕的時候就被稱為音樂的“神解”,任何音樂到他的耳中馬上分辨出高低清濁,絲毫不爽;因此他不但彈奏月琴時能使人如飲醇酒,沉醉不已,他還是個音樂的批評家,對音樂的鑒賞力當世無有其匹。沒想到他的音樂批評,竟得罪了主掌全國音樂行政的大官茍勛,他向晉武帝進讒言,革去了阮咸的官職。

阮咸丟官的時候,官位是“散騎侍郎”,這個職銜我們不用考證來解釋,而用美感來聯(lián)想,就仿佛看見一位卓然不群的流浪琴師,騎著驢子到處彈琴高歌的樣子。

事實上,阮咸對當世的禮法非常輕蔑。他曾在母喪期間,身穿孝服,騎著驢子去追求自己私戀已久的胡婢,引得眾人大嘩,這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事,如今想起來卻特別具有一種凄美的氣氛。

我一直認為像阮咸這樣的人,他是可以做到忘情的境界,但是他不能忘情音樂,以琵琶殉葬卻是不可解的謎,難道這位“神解”能料到千年之后,人們能從冢中的琵琶懷想起千年之前,曾在他手中傳揚的《廣陵散》嗎?阮咸給我們的啟示還不只此,他和當時的藝術家給我們一個視野廣大的胸懷,也就是“以大地為棟宇,屋室為禪衣”的胸懷,因為這種胸懷,他們方能體會到生活的樂趣,發(fā)出藝術的光輝。

我最喜歡“竹林七賢”的一則故事是:有一天嵇康、阮籍、阮咸、山濤、劉伶在竹林里喝酒,王戎最后才到。阮籍說:“這個俗氣的東西,又來敗壞我們的樂趣!”王戎回答說:“你們的樂趣,豈是可以敗壞的嗎?”這則故事正道出了“竹林七賢”藝術生命的真正所在,你看阮咸留在墳墓中的琵琶,它雖朽了,卻永遠不會敗壞;因為那一把琵琶,曾經屬于一個偉大的藝術心靈,注定了它在人心里永不敗壞的玄想——如此說來,琵琶恐怕也是有心的吧!

林清玄文章讀后感篇四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林清玄的散文。他的文章有如遠方走來的一位女子,初時,不能讓人有驚艷之感,再看,就如一道山泉,緩緩地向我們的心中滲透,自有一種感人的力量在其中。

恬淡自然,蘊涵佛理,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他的文字猶如一股真淳的涼風,讀完之后,能讓人心平如水。如此智慧清新的散文,在如今的文壇并不多見。他主張人心應“如水”、“如鏡”,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這對滌人心上的塵土,開啟人性的靈智很有益處。

讀林清玄會讓我們看清很多事情,會讓我們變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種淡淡的香,看完之后會有感恩與善良的感覺。常常與他一起進入那富有禪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凈化自己的心靈,讓我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他別樣的文字,猶如混沌人世間的一片凈土,一縷蓮花的馨香。

林清玄的書,小故事里有大智慧,平淡而雋永,值得一遍遍的去回味,輕松自然,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最細膩的內心感覺中把你打動。

他的辭藻很樸素、淺顯,更注重對思想、生活的感悟。就如同他本人所說:“美麗的辭藻是比較短暫的,只有真正的思想觀點才可以恒久。”

林清玄文章讀后感篇五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就感覺到花是非常奇怪的,因為在家院的庭前種了桂花、玉蘭和夜來香,到了晚上,香氣隨風四散,流動在家屋四周,可是這些香花都是白色的。反而那些極美麗的花卉,像蘭花、玫瑰之屬,就沒有什么香味了。

長大以后,才更發(fā)現(xiàn)這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凡香氣極盛的花,桂花、玉蘭花、夜來香、含笑花、水姜花、月桃花、百合花、梔子花、七里香,都是白色,即使有顏色也是非常素淡,而且它們開放的時候常是成群結隊的,熱鬧紛繁。那些顏色艷麗的花,則都是孤芳自賞,每一枝只開出一朵,也吝惜著香氣一般,很少有香味的.。

“香花無色,色花不香”,這真是一個驚人的發(fā)現(xiàn);“素樸的花喜歡成群結隊,美艷的花喜愛幽然獨處”也是驚人的發(fā)現(xiàn)。依照植物學家的說法,白花為了吸引蜂蝶傳播花粉,因此放散濃厚的芳香;美麗的花則不必如此,只要以它的顏色就能招蜂引蝶了。

我們不管植物學家的說法,單以“香花無色,色花不香”就可以給我們許多聯(lián)想,并帶來人生的啟示。

在人生里,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非凡的素質,有的香盛,有的色濃,很少很少能兼具美麗和芳香的,因此我們不必欣羨別人某些天生的素質,而要發(fā)現(xiàn)自我獨特的風格。當然,我們的人生多少都有缺憾,這缺憾的哲學其實簡單:連最名貴的蘭花,恐怕都為自己不能芳香而落淚哩!這是對待自己的方法,也是面對自己缺憾還能自在的方法。

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很少能欣賞素樸的事物,卻喜歡耀目的風華;但到了中年則愈來愈喜歡那些真實平凡的素質。例如選用一張桌子,青年多會注意到它的顏色與造型之美,中年人就比較注意它是紫檀木或烏心石的材質,至于外形與色彩就在其次了。

我時常有一種新的感懷,就是和一個人面對面說了許多話,仿佛一句話也沒說;可是和另一個人面對面坐著,什么話也沒說,就仿佛說了很多。人到了某一個年紀、某一個階段,就能穿破語言、表情、動作,直接以心來相印了,也就是用素樸面對著素樸。

古印度人說,人應該把中年以后的歲月全部用來自覺和思索,以便找尋自我最深處的芳香。我們可能做不到那樣,不過,假如一個人到了中年,還不能從心靈自然地散出芬芳,那就像白色的玉蘭或含笑,竟然沒有任何香氣一樣的可悲了。

林清玄文章讀后感篇六

林清玄的散文創(chuàng)作,以悲天憫人的情懷關注世界、關注人生,以或深或淺的佛語禪趣提點眾生,以明晰的哲理啟悟人生。本文從林清玄文章的選材和獨特視角,淺析林清玄散文中折射出的真情、佛趣和哲理以及它給人的提點和引領作用。

一、充滿溫馨的人文情懷。

林清玄的散文多取材身邊的小人物,有流浪漢、街頭藝人、小商販、種樹人等,用他獨特的視角關注這些小人物,從他們身上發(fā)掘人間的真善美。例如在《好雪片片》中寫了一個衣著污穢、行動不便的街頭流浪漢,這樣一個生活困頓的老人,卻有著一顆感恩的心,為所有買他獎券的人套上一個“祝君中獎”的紅色封套;有著一顆善良的心,用不靈便的手,為作者扣扣子。這暗示讀者無論處境如何,都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浴著光輝的母親》則寫在公共汽車上,一個母親因擔心弱智的兒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車受到驚嚇,不斷疼惜呵護兒子,乘客們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著那浴滿愛的光輝的母親。作者因此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親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親也是那樣充滿光輝。林清玄正是用他獨特而真實的筆觸和眼光來寫這些普通的小人物,呼喚起人們內心最美好的感情,從而引領讀者感悟人間最真最淳最美的人情,享受人間醇美真情帶來的溫暖。

二、佛語禪趣的妙用。

林清玄的散文尤其是“菩提系列”的散文有大量的佛語禪趣的妙用。有對佛經的引述、注釋,有對佛門典故的介紹、解說,還有對高僧、名師、居士的言行的闡述贊許。這些佛語禪理,用得恰到好處,有的是點明主旨,有的是深化主題,有的是對人的困境的點化——或醍醐灌頂,或發(fā)人深思。如在《好雪片片》的結尾處引用居士龐蘊的話“好雪片片,不落別處”,就是對人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境況如何,都要有一顆善良的心這一主題的深化。他告訴人們,美好的事物到處都有,只要我們善于發(fā)現(xiàn),美好的東西就在眼前。又如在《空出我們的杯子》中寫道:“如果眼睛向外追尋,腦子里就會充斥糾纏的識見,就無法做自我的反省與開啟了?!痹凇秲蓚€湯圓》中談到人的貪欲時,引用呂洞賓收徒弟的典故。呂洞賓化身賣湯圓的老人,在攤前放著“一文錢吃一個,兩文錢吃到飽”牌子。攤前吃湯圓的人絡繹不絕,都吃兩文錢的。突然,一個年輕人吃了一文錢的。呂洞賓趕忙問原因,年輕人說:“可恨啊,只剩一文錢了!”由此推知貪欲是人的本性,而人卻渾然不知。這些佛語禪理的運用,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是匠心獨運。這是作者對生活的認知、理解、感悟,借佛語禪趣對眾人的提點、開導。

三、哲理性的思考感悟。

林清玄的散文常常從一個現(xiàn)象、一個場景、一個小故事中幻化出玄妙的哲理,或是對人生偶遇、生活片斷、自然萬物經他巧妙點染,迸發(fā)出智慧的感悟。例如在《天堂的位置》一文描繪了一幅純真潔凈的兒童心理圖畫,在孩子們單純幼稚的心靈中,天堂充滿了美好與歡樂,地獄彌漫著苦難與不幸。作者對孩子們的忠告卻是:“人間不介于天堂與地獄之間。人間既是天堂,也是地獄。當我們心里充滿愛的時候就是身處天堂,當我們心里懷著怨恨的時候就是住在地獄!”他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引導著孩子們摒棄怨恨,用愛心建造屬于自己的天堂?!饵S金鼠》一文則是看到街頭賣黃金鼠而引發(fā)的哲理性的思考。文章感慨道:貓鼠原沒有固定的價值,只是由于人的好惡而顯出貴賤。當我們買高價的老鼠之際,我們是真愛那只老鼠,還是重視那個價錢?進而引申到“在人世里,我們重視一個人不也如此嗎?往往重視的是附加在人身上的名利、權位,甚至衣服,只有一個人能看透外在的虛妄,進入內在的照見與品質,才是真正的智者呀!”在《桃花心木》一文中,種樹人說:“如果我每天澆水,每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木就會養(yǎng)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jié)菜瑯淠揪蜁菸酶??!弊髡哂纱艘甑健安恢皇菢?,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總之,真情、佛趣、哲理在林清玄的散文俯首皆是,而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給人以正面引導,教人向善,引領人們用積極的態(tài)度看待問題,以積極的心態(tài)解決問題。這種引導不是牽強生硬的說教,而是水到渠成的提點引領。這種自然流露的善良的人性的力量,遠勝于刻意的說教。

林清玄文章讀后感篇七

在公共汽車上,看見一個母親不斷疼惜呵護弱智的兒子,擔心著兒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車受到驚嚇。

“寶寶乖,別怕別怕,坐車車很安全?!薄悄赣H口中的寶寶,看來已經是十幾歲的少年了。

乘客們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著那浴滿愛的光輝的母親。

我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親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親也是那樣充滿光輝。

那對母子下車的時候,車內一片靜默,司機先生也表現(xiàn)了平時少有的耐心,等他們完全下妥當了,才緩緩起步,開走。

乘客們都還向那對母子行注目禮,一直到他們消失于街角。

我們?yōu)槭裁磳σ粋€人完全無私的溶人愛里會有那樣莊嚴的靜默呢?原因是我們往往難以達到那種完全溶人的莊嚴境界。

完全的溶入,是無私的、無我的,無造作的,就好像燈泡的鎢絲突然接通,就會點亮而散發(fā)光輝。

就以對待孩子來說吧!弱智的孩子在母親的眼中是那么天真、無邪,那么值得愛憐,我們自己對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則是那么嚴苛,充滿了條件,無法全心地愛憐。

但愿,我們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親一樣,完全無私、溶入,有一種莊嚴之美,充滿愛的光輝。

與父親的夜談。

我和父親覺得互相了解和親近,是在我讀高中二年級的時候。

他說:“就在我們睡的這張床下,冬天有許多蛇爬進來盤著冬眠,半夜起來小便,都要踞著腳才不會踩到蛇?!?/p>

父親告訴我:“年輕人最重要的就是打拼和勇氣?!?/p>

那一夜,我和父親談了很久很久,才沉沉睡去。

醒來后我非常感動,因為我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和父親單獨談超過一小時的話,更不要說睡在一起了。

在我們的父母親那一代,由于他們受的教育不多,加上中國傳統(tǒng)和日本教育使他們變得嚴肅,不善于表達感情,往往使我們有代溝,不能互相了解和親近。

經過三四十年的努力,這一代的父母較能和子女親近了,卻因為事情更繁忙,時間更少了。

從高中時代到現(xiàn)在已經二十幾年了,我時常懷念起那與父親秉燭夜談的情景,可惜父親已經過世,我再也不會有那種幸福了。

我們應該時常珍惜與父母、與子女親近的時間,因為好時光稍縱即逝!

心田上的百合花。

在一個偏僻、遙遠的山谷,有一個高達數(shù)千尺的斷崖。不知道什么時候,斷崖邊上長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剛剛誕生的時候,長得和雜草一模一樣。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內心深處,有一個純潔的念頭:“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證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開出美麗的花朵?!庇辛诉@個念頭,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著胸膛。終于,在一個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頂部結出了第一個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興,附近的雜草卻很不屑,它們在私下嘲笑著百合:“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說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頂上結的`不是花苞,而是頭腦長瘤了?!惫_場合,它們則譏諷百合:“你不要做夢了,即使你真的會開花,在這荒郊野外,你的價值還不是跟我們一樣!”

百合說:“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于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么看我,我都要開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釋放著自身的能量。有一天,它終于開花了。它以自己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花。這時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兩朵地盛開著,花朵上每天都有晶瑩的水珠,野草們以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極深沉的歡喜所結的淚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開花、結籽。它的種子隨著風,落在山谷和懸崖上,到處都開滿潔白的野百合。

幾十年后,無數(shù)的人,從城市,從鄉(xiāng)村,千里迢迢趕來欣賞百合開花。許多孩童跪下來,聞嗅百合花的芬芳;許多情侶互相擁抱,許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無數(shù)的人們看到這從未見過的美,感動得落淚,觸動內心那純凈溫柔的一角。

不管別人怎么欣賞,滿山的百合花都謹記著第一株百合的教導:

“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p>

心里的寶玉。

一位想要學習玉石鑒定的青年,不遠千里去找一個老玉石家學習玉的鑒定。

他見到老師傅,說明了自己學玉的志向,希望有一天能像老師傅一樣,成為玉石的專家。

老師傅隨手拿一塊玉給他,叫他捏緊,然后開始給他講中國歷史,從三皇五帝夏商周開始講,卻一句也沒有提到玉。

第二天他去上課,老師傅仍然隨手交給他一塊玉,叫他捏緊,又繼續(xù)講中國歷史,一句也不提玉的事。

就這樣,每天老師都叫他捏緊一塊玉,光是中國歷史就講了幾個星期。

接著,老師向年輕人講風土人情、哲學思想,甚至生命情操。

老師幾乎什么都講授了,關于玉的知識卻一句也不提。

而且,每天都叫那個青年捏一塊玉聽課。經過了幾個月,青年開始著急了,因為他想學的是玉,卻學了一大堆無用的東西。

有一天,他終于鼓起勇氣,想向老師表明,請老師開始講玉的學問,不要再教那些沒有用的東西。

他走進老師的房間,老師仍然像往常一樣,交給他一塊玉,叫他捏緊,正要開始談天的時候,青年大叫起來:“老師,你給我的這一塊,不是玉!”

老師開心的笑起來:“你現(xiàn)在可以開始學玉了。”

這是一個收藏玉的朋友講給我聽的故事,我很喜歡。一個人不可能什么東西都不懂,而獨獨懂玉的,因為玉的學問與歷史、文化、美學、思想、人格都有深刻的關系。而這個世界的學問也不是有用、無用分得那么明白的。

其實體味人生不也像學著去懂一塊玉嗎?一個對人生沒有深層體驗的人,是無法獲得人生的真諦的。

沒有深陷于生命的痛苦的人,無法了解解脫的重要。

沒有深陷于欲望的捆綁的人,不能體會自在的可貴。

沒有體會過悲哀的困局的人,不會知道慈悲的必要。

沒有在長夜漫漫中啼哭過的人,也難以在黎明有最燦然的微笑。

人生就好像手中的一塊玉,如果沒有握過許多泛泛的石頭,就不能了解手中的玉是多么珍貴了。

所以,要學玉的人,應該先認識人生。

林清玄文章讀后感篇八

在為玫瑰剪枝的時候,不小心被刺刺到,一滴血珠滲出拇指,鮮紅的血,顏色和盛放的紅玫瑰一模一樣。

玫瑰為什么要有刺呢?我在心里疑惑著。

我一邊吸著手指滲出的血珠,一邊想著,這作為情侶們愛情象征的玫瑰,有刺,是不是也是一種象征呢?象征美好的愛情總要付出刺傷的代價。

把玫瑰插在花瓶,我本想將所有的刺刮去,但是并沒有這樣做,我想到,那流人玫瑰花的汁液,也同樣流人它的刺,花與刺的本質原是一樣的;就好像流入毛蟲的血液與流入蝴蝶的血液也是一樣的,我們不能只欣賞蝴蝶,不包容毛蟲。

流在愛情里的血液也是一樣呀!滋潤了溫柔的玫瑰花,也滋潤了尖銳的棘刺。流出了歡喜與幸福的,也流出了憂傷與悲痛。在閃動愛的淚光中,也閃動仇恨的綠光。

但是我始終相信,真正圓滿純粹的愛情,是沒有任何怨恨的,就像我們愛玫瑰花,也可以承受它的刺,以及偶然的刺傷。

林清玄文章讀后感篇九

比翼鳥飛久了,總會往不同的方向飛,連理枝老了,也只好在枝椏上無聊地對答。鴛鴦香爐不同,因為有火,它們不老。

——《鴛鴦香爐》。

見過鴛鴦嗎?擁有鴛鴦香爐嗎?一切盡在不言中。

我雖然沒有鴛鴦香爐,但林清玄有。對于他來說,或許羨慕香爐上的鴛鴦,因為它們,無論經過多少劫難,他們總是永不分離,就好像劫難后的它們連得更緊了,是無論如何都是分不開的。而他?它的雌鴛鴦與他說了聲:“再見。”或許正因為這樣,才使他回想起了‘鴛鴦香爐’。拿出雙入對,比翼雙飛的鴛鴦香爐。

醉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

生命中中得很多事,你錯過了一小時,很可能就錯過了一生了。

林清玄文章讀后感篇十

少年時讀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并不能體會其中的意境,只是單純地覺得好。

“醉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生命中有很多事,你錯過了一小時,很可能就錯過了一生。”他在《少年游》里如是說。

年輕時有怎么樣的豪情?是英雄系馬,壯士磨劍,還是江湖夜雨十年燈?不管如何,他終究是葉著自己的葉花著自己的花結自己的果子,生命成自己的生命。

很喜歡讀他的那篇《旅店》,其中很多句子爛熟于心。“前人有前人的旅店,在我們的馬蹄還沒有邁步,那些旅店就存在,且永遠地存在下去。”那么,我又要開成什么樣的旅店,在旅店的墻壁上記錄些什么樣的事情來,能豐富這世間的記憶呢?夜那么長,我不能夠把每一盞燈都點亮,但由于寂靜,由于安寧,由于放松而不再執(zhí)著,心也開始變得開闊起來了。

小時候,喜歡在老爸藏書的白色封面上亂畫,老爸并不在意,后來搬家時,我更為大膽地在墻上畫滿了荷葉荷花。不知為什么,對這種植物存有莫名的喜愛,說是受《愛蓮說》的影響,也不盡然,只是對那種似紅非紅,似粉非粉的顏色相當著迷,而那些寬大的荷葉又有種淡淡的清香,持久、沁人心脾。

用怎樣的心境和著怎樣的情意來下酒?蘇東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東坡因問曰:“我詞何如柳七?”幕士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棹板,唱‘大江東去’?!睎|坡為之絕倒。我是不善飲酒的,但如林先生所說,喝酒不在格調,而在性靈、風趣。在無關風月的夜,臥席,斯時彼時、斯地彼地,快樂、憂愁,朋友,讓我們溫壺月光下酒。

曾經在日記本的扉頁上寫著這樣一句:青山元不動,白云自去來。我不信佛,也不參禪,從字面來來理解,就是相對于不動的山來說,云是流動的。時隔經年,重新看這句話,有著更深的體會:世事并非都刻意,多數(shù)乃隨緣。

林清玄文章讀后感篇十一

我喜歡《讀者》里邊的每一篇文章。因為每讀一篇,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都會受到一些啟發(fā)。尤其是讀到了這樣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讓我一天都念念不忘........

她就是林清玄的《四月》。

簡簡單單的六個小段。每一個小段僅有就是一句話,一句話一小段。就是一句話有的短一些,有的稍稍長一些。

我喜歡四月的陽光.......

四月的陽光........

四月的`陽光........

四月的陽光........

四月的陽光.....

四月還是四月,溫暖的陽光還在,可嘆的是我們都不再是赤子了。

前五句的環(huán)境描寫,語言通俗易懂,我每一個字每一個詞語每一句話都可以讀懂。

簡潔的描訴、極為妥帖的比喻把不溫不火的四月里的陽光寫的恰如其分。仿佛我們就被那溫潤的陽光沐浴著一樣,四月的陽光中草原、樹木、溪流、石頭都是凈土。作者順其自然的總結著:所以,不論什么宗教,都說我們應該胸懷一如赤子,才能進入清靜之地。

就在我被作者描訴勾勒的美景所吸引的流連忘返的時候,突然最后一句話,峰回路轉,讓我的心頭深感一種震撼,并且心悅誠服的認同著作者的觀點。

“四月還是四月,溫暖的陽光猶在,可嘆的是我們都不在是赤子了。”

不禁感慨,林清玄散文最大的特色:恬淡自然、蘊涵佛理。值的一次次的去品味。

林清玄的書,小故事里大智慧,平淡而雋永,值的一遍遍的去回味,輕松自然,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最細膩的內心感覺中把你打動。

我好喜歡。

林清玄文章讀后感篇十二

臺灣登山界流傳著一個故事,一個又美麗又哀愁的故事。傳說有一位青年登山家,有一次登山的時候,不小心跌落在冰河之中;數(shù)十年之后,他的妻子到那一帶攀登,偶然在冰河里找到已經被封凍了幾十年的丈夫。

這位埋在冰天雪地里的青年,還保持著他年輕時代的容顏,而他的妻子因為在塵世里,已經是兩鬢飛霜年華老去了。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時,整個胸腔都震動起來,它是那么簡短,那么有力地說出了人處在時間和空間之中,確定是渺小的,有許多機緣巧遇正如同在數(shù)十年后相遇在冰河的夫妻。許多年前,有一部電影叫《失去的地平線》,那里是沒有時空的,人們過著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一天,一位青年在登山時迷途了,闖入了失去的地平線,并且在那里愛上一位美麗的少女;少女向往著人間的愛情,青年也急于要帶少女回到自已的家鄉(xiāng),兩人不顧大家的反對,越過了地平線的谷口,穿過冰雪封凍的大地,歷盡千辛萬苦才回到人間;不意在青年回頭的那一刻,少女已經是滿頭銀發(fā),皺紋滿布,風燭殘年了。故事便在幽雅的音樂和純白的雪地中揭開了哀傷的結局。

本來,生活在失去的地平線的這對戀侶,他們的愛情是真誠的,也都有創(chuàng)造將來的勇氣,他們?yōu)槭裁床荒苡袌A滿的'結局呢?問題發(fā)生在時空,一個處在流動的時空,一個處在不變的時空,在他們相遇的一剎那,時空拉遠,就不免跌進了哀傷的迷霧中。

最近,臺北在公演白先勇小說《游園驚夢》改編的舞臺劇,我少年時代幾次讀《游園驚夢》,只認為它是一個普通的愛情故事,年歲稍長,重讀這篇小說,竟品出濃濃的無可奈何。經過了數(shù)十年的改變,它不只是一個年華逝去的婦人對鳳華萬種的少女時代的回憶,而是對時空流轉之后人力所不能為的憂傷。時空在不可抗拒的地方流動,到最后竟使得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時間”和“空間”這兩道為人生織錦的梭子,它們的穿梭來去竟如此的無情。

在希臘神話里,有一座不死不老的神仙們所居住的山上,山口有一個大的關卡,把守這道關卡的就是“時間之神”,它把時間的流變擋在山外,使得那些神仙可以永葆青春,可以和山和太陽和月亮一樣的永恒不朽。做為凡人的我們,沒有神仙一樣的運氣,每天抬起頭來,眼睜睜的看見墻上掛鐘滴滴答答走動匆匆的腳步,即使坐在陽臺上沉思,也可以看到日升、月落、風過、星沉,從遠遠的天外流過。有一天,我們偶遇到少年游伴,發(fā)現(xiàn)他略有幾莖白發(fā),而我們的心情也微近中年了。有一天,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院子里的紫丁香花開了,可是一趟旅行回來,花瓣卻落了滿地。有一天,我們看到家前的舊屋被拆了,可是過不了多久,卻蓋起一棟嶄新的大樓。有一天……我們終于察覺,時間的流逝和空間的轉移是哪些的無情和霸道,完全沒有商量的余地。

中國的民間童話里也時常描寫這樣的情景,有一個人在偶然的機緣下到了天上,或者游了龍宮,十幾天以后他回到人間,發(fā)現(xiàn)人事全非,手足無措;因為“天上一日,世上一年”,他游玩了十數(shù)大,世上已過了十幾年,十年的變化有多么大呢?它可以大到你回到故鄉(xiāng),卻找不到自家的大門,認不得自己的親人。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里很能表達這種心情:“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數(shù)十年的離鄉(xiāng),甚至可以讓主客易勢呢!

佛家說“色相是幻,人間無常”實在是參透了時空的真實,讓我們看清一朵蓓蕾很快的盛開,而不久它又要調落了?!端蝹鳌返淖髡呤┠外衷谠摃淖孕蚶镉卸潭痰囊欢卧挘骸懊抗秩搜?,某甲于今若干歲。夫若干者,積而有之之謂。今其歲積在何許?可取而數(shù)之否?可見已往之吾悉已變滅。不寧如是,吾書至此句,此句以前已疾變滅,是以可痛也?!?我常對于別人說“某甲現(xiàn)在若干歲”感到奇怪,若干,是積起來而可以保存的意思,而現(xiàn)在他的歲積存在什么地方呢?可以拿出來數(shù)嗎?可見以往的我已經完全改變消失,不僅是這樣,我寫到這一句,這一句以前的時間已經很快改變消失,這是最令人心痛的。)正是道出了一個大小說家對時空的哀痛。古來中國的偉大小說,只要我們留心,它講的幾乎全有一個深刻的時空問題,《紅樓夢》的花柳繁華溫柔富貴,最后也走到時空的死角成水游傳》的英雄豪杰重義輕生,最后下場凄涼;《三國演義》的大主題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金瓶梅》是色與相的夢幻散滅;《鏡花緣》是水中之月,鏡中之花;《聊齋志異》是神鬼怪力,全是虛空;《西廂記》是情感的失散流離;《老殘游記》更明顯的道出了:“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我們的文學作品里幾乎無一例外的,說出了人處在時空里的渺小,可惜沒有人從這個角度深入探討,否則一定會發(fā)現(xiàn)中國民間思想,對時空的遞變有很敏感的觸覺。西方有一句諺語:“你要永遠快樂,只有向痛苦里去找?!闭莱隽藭r空和人生的矛盾,我們覺得快樂時,偏不能永遠,留戀著不走的,永遠遠是那令人厭煩的東西——這就是在人生邊緣上不時作弄我們的時間和空間。柏拉圖寫過一首兩行的短詩:你看著星么,我的星星?我愿為天空,得以無數(shù)的眼看你人可以用多么美的句子,多么美的小說來寫人生,可惜我們不能是天空,不能是那永恒的星星,只有看著消逝的星星感傷的份。

有許多人回憶過去的快樂,恨不能與舊人重逢,恨不能年華停佇,事實上,卻是天涯遠隔,是韶光飛逝,即使真有一天與故人相會,心情也像在冰雪封凍的極地,不免被時空的箭射中而哀傷不已吧!日本近代詩人和泉式部有一首有名的短詩:心里懷念著人,見了澤上的螢火,也疑是從自己身體出來的夢游的魂。我喜歡這首詩的意境,尤其“螢火”一喻,我們懷念的人何嘗不是夏夜的螢火忽明忽滅、或者在黑暗的空中一轉就遠去了,連自己夢游的魂也趕不上,真是對時空無情極深的感傷了。

說到時空無邊無盡的無情,它到終極會把一切善惡、美丑、雅俗、正邪、優(yōu)劣都滌洗干凈,再有情的人也絲毫無力挽救。那么,我們是不是就因此而捻頹喪、優(yōu)柔不前呢?是不是就坐等著時空的變化呢?我覺得大可不必,人的生命雖然渺小短暫,但它像一扇晴窗,是由自己小的心眼里來照見大的世界。

一扇晴窗,在面對時空的流變時飛進來春花,就有春花;飄進來螢火,就有螢火;傳進秋聲,就來了秋聲;侵進冬寒,就有冬寒。闖進來情愛就有情愛,刺進來憂傷就有憂傷,一任什么事物到了我們的晴窗,都能讓我們更真切的體驗生命的深味。

之翔在眼前亂飛,也能有一種自在的心情,不致心亂神迷。有的人種花是為了圖利,有的人種花是為了無聊,我們不要成為這樣的人,要真愛花才去種花——只有用“愛”去換“時空”才不吃虧,也只有心如晴窗的人才有真正的愛,更只有愛花的人才能種出最美的花。

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五日。

林清玄文章讀后感篇十三

鵝黃色的封面上,幾支蒲公英隨風飛揚,上面齊齊地印著幾個大字——《林清玄散文集》。翻開書頁,閱讀著一個個細膩的文字,飽含著一個作家純善而不被這渾濁世俗污蝕的心。他的文字如同他的名字一般——林清玄,清新淡雅。用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人們內心的柔軟。他的文章不像張曉風的那般華麗、生澀難懂像是霧里看花;也不像畢淑敏的一般篇篇都驚乍地發(fā)現(xiàn)些什么。他的文字細膩而樸素,令我在一瞬間中認定他是一位極有才氣的女作家,直到瀏覽了他的`簡歷才驚愕地發(fā)覺林清玄是一位男作家。

而在他眾多散文中,我尤為鐘愛《尋找四葉草》一文?!靶膲驅拸V堅持”“情夠細膩柔軟”“一直保持自由的生命姿勢”這便是作者總結出找到四葉草的法寶。

想起兒時的自己也在那一片密密的濃綠中,尋找四片心形,給予幸福。

但當我讀到這段話時,心中仿佛釋然了。兒時一直執(zhí)著的尋找也豁然開朗。那一片葉子便是開啟幸福的大門,但終有一天我們會尋覓到付出的快樂,希望的黎時,財富的珍貴。而幸運草的第四片葉瓣則是我們苦苦尋覓的愛。心中充滿愛了,在這偌大的世界中,那一株幸福的媒介在千千萬萬棵平凡的三葉草中終究是不存在的,它只在我們的心中。找到那一葉綠,縱然找到的機遇只有萬分之一,但也因為這渺茫的機遇,四葉草才被稱為幸運草。讓更多人感到幸福,明白自己是幸運的,所以這小小的植物才會被寄予美好的感情。但當我們真正明了,尋覓到幸福,那時的自己總會釋然,找到答案,因為幸運草并不在草里,我們心中已長出四片宛然的草兒時,幸運也會伴隨著你一生。

或許如書上所說:“相契的草一旦宛然,相契的人不也宛然了嗎?”

林清玄文章讀后感篇十四

然而,我記憶最深的是“水終有澄清的一天”。那足有半人高的水缸和母親的話常常在焦躁時提醒了我一次又一次。在作者所生活的“三合院”中,擺了一排大水缸,因為讓水污濁只要一下子,但要澄清卻要等上好幾天,所以規(guī)定他們不可以玩大水缸里的水。

可是他們家正巧坐落在去中學的必經之路上,每逢有調皮好動的學生經過的時候,都會沖進院子,把水攪得渾濁。以至于不能一直守在院子里的他們憤怒又緊張。這時,母親心平氣和地對他們說:“水,終有澄清的一天”。是的,他們開始做好自己的事,不再去理會那些調皮的孩子。水,終究是澄清了。

母親雖然是一位十分平庸的農村婦女,但是說的話簡明卻又富有哲理。母親是一位潔身自愛的人,以至于使作者終身受益。

任誰身上都會發(fā)生誤會、錯誤。但有人平靜、理智的面對了;有的人卻急于辯解。而那安靜如實的人呢,微笑著繼續(xù)了自己的好日子;過度緊張的人卻落了一個一無是處的下場。當我們的心清明,問題也就清晰了。正如林清玄所說:“心境就像水缸里的水,來自天地,自然澄清”。

林清玄文章讀后感篇十五

《林清玄散文集》?!绷智逍??好名字!想必文章也不錯吧!“《心田上的百合花》”夷?真奇怪百合花怎么不是長在土里的,而是長在心田上的?這怎么種得了花呢?“我小聲的嘀咕著,于是帶著好奇心,開始了閱讀之旅。

”不管別人怎么欣賞,滿山的百合都謹記著第一株百合的教導:‘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爱斘易x完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話,輕輕地合上了書。文章說的是一株百合花和一片的野草在一起生長,飽受野草和蜂蝶的鄙夷,而百合卻說:”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于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么看我,我都要開花!“最終百合花綻開了美麗的的花朵,并把種子撒向大地,多年后漫山遍野都是野百合,引來了人們的觀賞。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又令人感動故事。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具體的記敘、細膩的描寫,層層襯托,塑造了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作者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xiàn)。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欲望,物質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林清玄相信”盡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的體現(xiàn)了靈性、精神的美。

讀著林清玄優(yōu)美的語句,和他一起追求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障礙。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538492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