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還可以幫助教師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教案的編寫還需要注重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氛圍的營造,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請大家看看下面這些教案樣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摩擦力教案示例之一篇一
活動目標:
1、在園內尋找春天,能發(fā)現(xiàn)初春景色的細微變化。
2、會用形容詞描述春天的景色,如嫩綠、暖洋洋等。
活動過程:
一、感受初春陽光的溫暖。
將幼兒帶到室外陽光下,請幼兒說說太陽照在身上有什么感覺?你知道什么季節(jié)來到了?
二、交待觀察要求。
老師:請小朋友們找一找春天里的變化,找到了就等一會兒相互談談,比一比誰發(fā)現(xiàn)得最多。
三、幼兒分散尋找春天的變化。
老師與幼兒共同活動,了解幼兒觀察的情況,講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觀察幼兒能否從草地、樹葉發(fā)芽、蚯蚓翻出的小土堆等發(fā)現(xiàn)春天的到來。
四、小結。
老師象大家介紹個別幼兒的發(fā)現(xiàn),請個別幼兒講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分析與反思:
在活動中我創(chuàng)設了寬松自由的探究氛圍,促使幼兒能自主地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建構經(jīng)驗,激發(fā)幼兒探索的欲望,體驗探究的樂趣。通過本次活動,增強了本班幼兒對大自然的觀察。我引導幼兒自己去獲得經(jīng)驗,提供幼兒更多的機會和充足的活動時間,使幼兒有體驗的機會。幼兒通過自己的實踐與對比,體驗了成功的快樂和不易。作為教師,應盡量地少干預,但是少干預不等于不指導,教師適時適當?shù)闹笇怯變好媾R困難時的“及時雨”。
摩擦力教案示例之一篇二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什么是彈力;。
(2)知道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3)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4)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實驗分析過程。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
一、彈力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跳水,蹦床,蹦極,射箭……學生觀察實驗,對彈力有了初步認識。
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1)鋼尺壓彎反彈;。
(2)拉伸或壓縮彈簧。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對彈力進一步了解。
老師引導學生得出彈力概念。
回憶力的作用效果,悟出發(fā)生形變的物體會對施力物體產(chǎn)生作用力,即彈力。
二、測力計及其使用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學生實驗:拉伸彈簧,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
說明彈簧測力計原理:在一定范圍內,受到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學生知道彈簧測力計原理。
投影儀展示彈簧測力計,請學生觀察,介紹彈簧測力計結構:
(1)最大刻度的意義;。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調整。學生了解彈簧測力計結構。
投影儀展示各種彈簧測力計。
老師講解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及其注意事項:
(1)如何調零;。
(2)測量范圍;。
(3)測量方法(伸長方向與測量方向一致,彈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并對學生進行指導,糾正。學生實驗:
用彈簧測力計測鉤碼重量;。
用彈簧測力計測自己的一根頭發(fā)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與同學進行比較。
三、實驗探究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拔河,牛拉車……等圖片;。
提問:以上兩邊的力相等嗎?學生觀察錄像,思考。
引導學生做教材25頁圖8-3-8實驗并填空。
學生做書上實驗,補全結論。
引導學生對拔河、牛拉車進行分析。學生分析討論總結:只要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受力物體反過來也肯定會給施力物體一個力。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條直線上。
四、課堂小結通過多媒體展示,老師講解,以及學生自己動手試驗,使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彈力,掌握了彈簧測力計的原理以及用法;通過實驗探究對相互作用力的關系有一定了解。
五、課堂作業(yè)課后發(fā)展空間中的練習。
【實踐活動】。
課后“發(fā)展空間”中的自制橡皮筋測力計。
【教學反饋】。
本節(jié)教學活動應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在參與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己動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觀察中思考、學習。
摩擦力教案示例之一篇三
教學要求:
1.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對牛頓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
2.知道彈簧測力計是測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構造.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
教具:拉力器,彈簧測力計。
學生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木塊,長木板,一根頭發(fā)、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5分鐘)。
請一位男同學和一位女同學到講臺前,分別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學觀察,然后回答:
1.彈簧為什么伸長了?
2.兩位同學拉彈簧時,彈簧的伸長相同嗎?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學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歸納:拉力使彈簧伸長;拉力大小不同,彈簧的伸長不同;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大.利用彈簧的伸長可以測量力的大小。
二、力的單位(5分鐘)。
國際上通用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為紀念牛頓而命名。
板書:1.力的單位;牛頓。
拿起2個雞蛋的力大約是1n。
提起質量為1kg的物體的力約為10n。
舉起20kg的小孩的力約為200n。
三、彈簧測力計(10分鐘)。
說明彈簧測力計是測量力的工具.根據(jù)拉力越大彈簧伸得越長制成。
讓學生拿起彈簧測力計,觀察它的構造:彈簧、指針、外殼、刻度、掛環(huán)、掛鉤。
介紹使用方法:
2.使用注意事項: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能超過量程、
3.討論“想想議議”中的問題.。
四、學生實驗: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20分鐘)。
讓學生先閱讀課本實驗部分,然后按步驟進行實驗,并把數(shù)據(jù)記在筆記本上.實驗中教師巡回檢查,及時解決問題。
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分度值:
水平拉木塊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塊的力:
拉斷頭發(fā)的力:
五、小結。
摩擦力教案示例之一篇四
4、知道影響動摩擦因數(shù)的因素;
能力目標。
情感目標。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3、兩個物體間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這兩個物體接觸面間的壓力大小成正比.。
4、動摩擦因數(shù)的大小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有關.。
5、摩擦力的方向與接觸面相切,并且跟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6、靜摩擦力存在最大值――最大靜摩擦力.。
二、重點難點分析:
教法建議。
一、講解摩擦力有關概念的教法建議。
1、可以讓學生找出生活和生產(chǎn)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2、讓學生思考討論,如:
(1)、摩擦力一定都是阻力;
(2)、靜止的物體一定受到靜摩擦力;
(3)、運動的物體不可能受到靜摩擦力;
二、有關講解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教法建議。
3、動摩擦因數(shù)()是一個無單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和受力情況.。
摩擦力教案示例之一篇五
能力目標。
滲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體所受時,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無關因素,總結出產(chǎn)生的條件和規(guī)律.。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3、兩個物體間的滑動的大小跟這兩個物體接觸面間的壓力大小成正比.。
4、動摩擦因數(shù)的大小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有關.。
5、的方向與接觸面相切,并且跟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6、靜存在最大值——最大靜.。
二、重點難點分析:
探究活動。
課題1:
內容: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研究,寫出對于我們日?;顒用芮邢嚓P的摩擦的認識。
可以選擇的課題建議:
1、“如果沒有,世界將會怎樣”,關于本課題,可以讓學生查找一些類似的文章并寫出感想……,對于本文的寫作形式可以不加限制。
2、“關于在生活、生產(chǎn)中的作用”,本課題具有專題性質,可以針對某一方面詳細敘述,如“摩擦在體育運動中”;“摩擦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等等。
課題2:
內容:通過實驗研究影響滑動大小有關的因素。
1、實驗驗證影響滑動大小的因素。
由于教師在課堂上已經(jīng)詳細的講述了影響滑動大小的因素,因此學生在用實驗研究滑動時往往對實驗的原理忽略,而注重實驗的過程和實驗的準確性,因此可以要求學生自己提出實驗方案并說明為什么要如此設計,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實驗后寫出詳細的實驗報告。
2、測量滑動。
摩擦力教案示例之一篇六
1.結合實例理解功率的意義,建立功率概念,得出計算公式。
2.了解功率在實際中的應用,能進行簡單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建立功率概念的過程,學習比較的方法。
2.通過實踐活動,滲透sts的觀念。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2.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樂于探索日常生活現(xiàn)象中的物理學道理。
教學重點:建立功率的概念,滲透建立概念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功率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按照書上的情境引入。
我們來觀察下面這幅圖,這是在日常生產(chǎn)生活中需要注意到的問題。
吊車和人都是在對磚頭做功,但是有快有慢,今天我們就主要來研究做功快慢的問題。
摩擦力教案示例之一篇七
課時:1課時.。
教學要求:
1.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對牛頓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
2.知道彈簧測力計是測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構造.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
教具:拉力器,彈簧測力計.。
學生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木塊,長木板,一根頭發(fā).。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5分鐘)。
請一位男同學和一位女同學到講臺前,分別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學觀察,然后回答:
1.彈簧為什么伸長了?
2.兩位同學拉彈簧時,彈簧的伸長相同嗎?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學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二、力的單位(5分鐘)。
國際上通用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為紀念牛頓而命名.。
板書:1.力的單位;牛頓.。
拿起2個雞蛋的力大約是1n.。
提起質量為1kg的物體的力約為10n.。
舉起20kg的小孩的力約為200n.。
三、彈簧測力計(10分鐘)。
說明彈簧測力計是測量力的工具.根據(jù)拉力越大彈簧伸得越長制成.。
讓學生拿起彈簧測力計,觀察它的構造:彈簧、指針、外殼、刻度、掛環(huán)、掛鉤.。
介紹使用方法:
2.使用注意事項: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能超過量程.。
3.討論“想想議議”中的問題.。
板書:2.測量工具:彈簧測力計.。
四、學生實驗: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20分鐘)。
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分度值:
水平拉木塊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塊的力:
拉斷頭發(fā)的力:
五、小結.。
教案示例·力的測量由收集及整理,請說明出處。
摩擦力教案示例之一篇八
一、活動目標:
1、了解物體間相互摩擦會產(chǎn)生摩擦力。
2、能與同伴合作實驗、觀察、記錄不同材質對摩擦力大小的變化。
二、活動重難點:
重點:了解物體間相互摩擦會產(chǎn)生摩擦力。
難點:能與同伴合作實驗、觀察、記錄不同材質對摩擦力大小的變化。
三、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
1、兩種不同表面的“斜坡滑梯”。
2、粘有狐貍的木塊16塊。
3、普通木塊、粘有光滑即時貼的木塊、粘有砂紙的木塊、粘有皮筋的木塊總共16塊。
4、光滑斜坡與草地粗糙斜坡玩具4組、光滑斜坡玩具4組。
5、記錄表、活動課件。
經(jīng)驗準備:
1、活動前教師可讓幼兒體驗摩擦力現(xiàn)象,如:嘗試在草場地面上推小木箱,可以用什么方法讓小木箱更好推?(可放進小推車里)初步感受摩擦力產(chǎn)生時是什么樣的,有什么感受,初步了解身邊與其相同現(xiàn)象的事物。
2、幼兒有用各種符號記錄來表達自己想法的經(jīng)歷,會用符號以及數(shù)字等方式進行記錄。
3、家長在家中與幼兒通過觀看新聞等方式對中國的科學技術有所關注和了解。
四、活動過程:
1、出示《母雞蘿絲去散步》圖片,教師講述故事引出科學實驗。
(1)出示母雞蘿絲和狐貍路過稻草堆、路過池塘的故事圖片,教師講述故事。
(2)出示母雞蘿絲和狐貍越過柵欄的故事圖片。
提問:狐貍跳進了山坡上的小車里,你們猜,狐貍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2、實驗:小狐貍滑斜坡,探究不同光滑程度的滑道摩擦力是不同的。(1)教師出示教具,兩個相同高度的斜坡,一個斜坡表面光滑,一個斜坡表面是人造草地,引導幼兒猜測實驗。
提問:如果你是狐貍,你會選擇從哪個斜坡上快速的滑下來抓住母雞蘿絲呢?為什么?那就讓狐貍來試一試吧!
(2)教師提出實驗要求,幼兒進行實驗驗證。
提問:狐貍在哪個斜坡上滑的快?跟你們剛剛猜測的結果相同嗎?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要求:狐貍要從紅色線的起點同時出發(fā),來比較一下哪一個斜坡滑的快,哪一個斜坡滑的慢。
(3)教師梳理提升幼兒經(jīng)驗。
小結:當狐貍從斜坡滑下去的時候,就會產(chǎn)生一種阻礙它下滑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因為長滿草地的斜坡表面粗糙,所以它的摩擦力大,狐貍下滑的就慢;而狐貍從光滑的斜坡滑下去時,所產(chǎn)生的摩擦力就小,所以狐貍下滑得快。
3、分組實驗:小狐貍有辦法,發(fā)現(xiàn)不同材料所產(chǎn)生的摩擦力大小不同并記錄表格。
(1)幼兒自由討論增加摩擦力的方法。
(2)出示光滑斜坡玩具,幼兒分組用不同材料底面的小狐貍操作實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表格。
提問:哪些材料下滑的比較慢?哪些材料下滑的比較快?誰來與小朋友們分享一下你的實驗結果?(請2~3名幼兒上來介紹自己的實驗結果)。
小結:原來橡皮筋、砂紙這些材料表面粗糙,下滑時增大了與光滑斜坡之間的摩擦力,下滑速度就會變慢,而光滑的即時貼和小木塊等材料表面光滑,下滑時減小了與光滑斜坡之間的摩擦力,下滑速度就會變快。
(3)幼兒分組比賽游戲,找出摩擦力最大的材料和摩擦力最小的材料并用數(shù)字排序的方法表征在表格里。
(4)幼兒分享游戲結果,教師小結提升。
4、結合故事情節(jié),嘗試運用摩擦力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1)講述故事結果,提升幼兒繼續(xù)探索的興趣。
(2)觀看圖片,嘗試運用增大或減小摩擦力的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觀看視頻,了解摩擦力更廣泛的應用。
小結:摩擦力的本領真大!隨著我們中國科技發(fā)展的不斷強大,科學家運用減少摩擦力的方法制造出了高鐵、動車、磁懸浮列車等,我們國家自主設計的空中客車也是利用減少摩擦力的方法使空中客車又快又穩(wěn)的飛行,把我們安全的送到目的地,我們中國的科學家真是太棒了!希望小朋友們長大后也能像他們一樣,運用身邊的科學現(xiàn)象為我們偉大的祖國出一份力,使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課后反思。
《摩擦力》選自大班《山東省幼兒園主題活動課程——教師用書》。
第六主題《世界真奇妙》中的一節(jié)科學活動,是幼兒在對周圍常見的科學現(xiàn)象了解的基礎上又加深了探索的興趣。
本節(jié)活動讓幼兒通過“猜一猜、試一試、玩一玩、比一比”,發(fā)現(xiàn)摩擦力這一科學現(xiàn)象,通過探索實驗知道摩擦力與物體表面粗糙程度有關,并能遷移經(jīng)驗,回憶起生活中運用到的摩擦力現(xiàn)象。
活動亮點一:故事貫穿,增加活動趣味性。
《指南》中指出:“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币虼宋以诒敬慰茖W活動中,我運用了繪本故事《母雞蘿絲去散步》中的故事情節(jié),沿著“狐貍從山坡上滑下來”引起小朋友們猜測:狐貍從光滑的山坡上滑下來速度快還是從長滿草地的山坡上滑下來速度快?引發(fā)幼兒動手操作實驗的興趣。
活動亮點二: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摩擦力產(chǎn)生的原因。
《指南》科學領域中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痹诨顒拥倪^程中,幼兒對摩擦力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幼兒之間在反復探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原來“小狐貍”從山坡上滑下來的時候就會產(chǎn)生一種阻礙下滑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
活動亮點三:游戲實驗,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表面粗糙程度的關系。
《指南》科學領域中指出:“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被顒又?,將幼兒分組進行游戲比賽,來實驗一下粗糙程度、光滑程度不同的材料,下滑速度的快慢,在幼兒激烈的比賽聲中,孩子們得到了答案,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原來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而表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
活動亮點四:多媒體感官,回憶已有經(jīng)驗,感知摩擦力在身邊的用處很大。
活動最后,請幼兒回憶在生活中自己見到的摩擦力現(xiàn)象,再次提升幼兒對摩擦力的興趣,通過播放視頻,豐富幼兒對摩擦力更多更廣的認識,了解中國科學家運用摩擦力為我們制造出來的動車、高鐵、磁懸浮列車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捷,感受中國科技發(fā)展的偉大,產(chǎn)生熱愛祖國的情感,并體會到摩擦力的本領真大!
本次活動還存在不足之處:應給幼兒充足的時間探索實驗,充分驗證自己的猜測;最后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缺乏趣味性,在運用視頻的基礎上,添加一個游戲情境讓幼兒在結束活動后還有繼續(xù)探索摩擦力的興趣。
摩擦力教案示例之一篇九
知識目標。
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
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
(3)會正確讀數(shù)并記錄測量結果.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和使用,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項羽與文弱書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們就是利用力產(chǎn)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本節(jié)主要講述力的單位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教材首先通過文字和插圖說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進行測量,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大小.對于力的單位,課本中只講了牛頓,因為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由于初中無法講解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guī)定的,課本中只是給出了單位的名稱、符號,并通過例子使學生認識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簡單介紹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jù)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并通過幾個插圖說明彈簧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點講解了學生實驗——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有關“彈簧測力計”的教學建議。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fā)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對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可作簡單的說明:在一定的范圍內彈簧的伸長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幾倍,伸長也增大幾倍.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shù)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shù)據(jù).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有關“力的單位”教學建議。
教師可向學生直接說明國際上力的通用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并通過舉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還可以讓學生拿起兩個雞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guī)定的,就不必講了.
有關課堂實驗的教學建議。
本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再按實驗步驟去做.2、3、4、5步都是為了讓學生多使用幾次彈簧測力計.實驗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和讀數(shù),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在做第3、第4步時,要向學生說明勻速的要求.對于程度好的學生,在實驗基礎上可讓他們思考為什么第3、第4步兩次拉力大小不同,啟發(fā)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把測出的自己頭發(fā)拉斷時的力跟課本中給出的各年齡組的頭發(fā)的`數(shù)據(jù)比較,以提高興趣.
本節(jié)后面的“想想議議”問題,可在學生開始實驗前討論,來回拉動幾次掛鉤,可以避免彈簧破殼子卡住.如果彈簧測力計使用前指針不指在零位置,應進行校正.對程度好的學生可以提出:除調零外,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提示:可以作零點誤差的調整.)。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測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彈簧伸長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區(qū)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chǎn)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組織學生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會正確讀數(shù).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彈簧秤、木塊、長木板、一根頭發(fā)、拉力器。
(一)引入課題。
測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為了直觀,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彈簧為什么伸長了?
2.兩位同學拉彈簧時,彈簧的伸長相同嗎?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學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歸納:拉力使彈簧伸長;拉力大小不同,彈簧的伸長不同;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大.利用彈簧的伸長可以測量力的大小.
由為什么彈簧伸長的長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區(qū)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chǎn)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體發(fā)生形變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二)新課教學。
1.力的單位。
教師可直接向學生說明國際上通用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教師可以準備兩個普通雞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
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guī)定的,就不必講了.
2.彈簧測力計。
有了力的單位還不夠,要測量力的大小還需要有測量工具.測量力的工具是測力計,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1)彈簧秤的原理。
教師可準備一個彈簧,找學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彈簧.
教師講解:我們知道,彈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長,拉力越大,彈簧伸長的越長.彈簧秤就是根據(jù)這個原理制成的.
(2)彈簧秤的構造。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fā)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shù)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shù)據(jù).
(3)學生實驗:練習使用彈簧秤。
讓學生先閱讀課本實驗部分,然后按步驟進行實驗,并把數(shù)據(jù)記在筆記本上.實驗中教師巡回檢查,及時解決問題.
彈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平拉木塊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塊的力:
拉斷頭發(fā)的力:
教師在總結學生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解.同一個木塊在空中靜止和勻速直線上升時,拉力大小相等.拉著木塊在桌面上勻速直線運動時所需要的力遠比拉著它勻速上升時的拉力小得多.正因為這個道理,很多沉的東西我們搬不動,但是可把它推動.人的頭發(fā)的強度隨人的年齡大小而變,成年人的頭發(fā)強度大,小孩和老人的頭發(fā)強度小.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三)總結,擴展。
可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科學家胡克和牛頓的生平,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探究活動。
測力計的發(fā)展。
【課題】測力計的發(fā)展。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利用網(wǎng)絡查找相關信息;調查市場上測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況.總結測力計的發(fā)展概況.
【備注】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fā)現(xiàn)新問題.
體驗力的大小。
【課題】體驗力不同大小的感覺。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用測力計等工具體驗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覺;調查市場上測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況.
【備注】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fā)現(xiàn)新問題。
摩擦力教案示例之一篇十
(1)輪船用空心辦法,增大體積,增大受到的浮力。
問:如果一只輪船,它本身和裝的貨物總重100000牛,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開的水重多少牛?它排開的水的質量是多少噸?(簡單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2)潛水艇。
演示:潛水艇掛圖,潛水艇模型。(邊講解邊板書)。
用改變水艙中水量的辦法,使?jié)撍艿降闹亓Υ笥?、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來實現(xiàn)下潛、懸浮、上浮。
(3)氣球和氣艇(讓學生看課文而后問學生)。
問:氣球、氣艇采用了什么辦法使它能夠受到空氣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
用充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的辦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三、小結(略)。
四、布置作業(yè)(略)。
摩擦力教案示例之一篇十一
閱讀:指導學生閱讀本節(jié)課文第一段和圖11―9。讀后回答:
(1)離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氣壓強的大小有什么變化?
(2)發(fā)生這個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2.演示:
(1)介紹自制的水氣壓計:看課后“小實驗”和圖11―19,看后老師講解。
(2)演示:請各位同學看準水管中水的位置;教師做好標記后,然后請一位同學拿住這個水氣壓計到樓上(或樓下),并做好玻璃管中水面變化后的位置的標記,回到教室后告訴全班同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室內的其余學生可閱讀課文)。
(3)小結:根據(jù)圖11―9和剛才的實驗表明:大氣壓強隨高度的增加而減?。ń處煱鍟@一結論)。講述:大氣壓強隨高度而變化的原因。
3.氣壓計講述:測大氣壓強的儀器叫氣壓計。氣壓計有水銀氣壓計和金屬盒氣壓計。(教師板書)。
(1)結合掛圖介紹水銀氣壓計,這是根據(jù)托里拆利實驗裝置而制成的,由于不方便攜帶,常豎直掛在實驗室內使用。
(2)結合掛圖和模型介紹金屬盒氣壓計(又叫無液氣壓計):先講述它的簡單構造,指著掛圖、模型讓學生看它的部位,接著講它的工作原理。由于大氣壓強的變化使盒的厚度變化,隨著彈簧片的彎曲程度變化,通過傳動機構帶動指針旋轉,指出大氣壓強的值。如果在刻度盤大氣壓強的值的對應位置刻上高度,就成了航空、登山用的高度計。
4.講述標準大氣壓:大氣壓強不但隨高度變化,在同一地點也不是固定不變的,通常把760毫米水銀柱的大氣壓叫標準大氣壓,1標準大氣壓一般取1.01×105帕,如果粗略計算可取105帕(或100千帕)。(教師板書)。
5.沸點與氣壓的關系。
(1)講述:由于大氣壓強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小,在同一地點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對人們的生活,健康有重要影響。請同學們先觀察一個實驗。
(2)演示:演示課本圖11―11的實驗。
先介紹實驗裝置。然后演示氣壓增大,水的沸點升高。將備用開水倒入燒瓶,加熱燒至沸騰,測出此時的溫度,即沸點。用兩用打氣筒向燒瓶內打氣(注意:水停止沸騰,就停止打氣,避免氣壓過大燒瓶不能承受而爆破)。講述,要使水重新沸騰必須再加熱,使溫度升高。表明,氣壓增大,水的沸點升高(教師板書)。
接著讓水的溫度降低后,測出水的溫度(低于100℃),用兩用打氣筒對燒瓶內抽氣,觀察到水又重新沸騰。表明,抽出一部分氣體,瓶內氣壓減小,水的沸點降低(教師板書)。
(3)講述:以上實驗,用其他液體,可得到同樣的結果。表明:一切液體的沸點,隨氣壓增大而升高,隨氣壓減小而降低(教師板書)。
四、歸納本課內容和鞏固練習:
1.歸納本課內容。
(1)大氣壓強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小,測量大氣壓強的儀器叫氣壓計,氣壓計有水銀氣壓計和金屬盒氣壓計。1標準氣壓約為105帕。
(2)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2.鞏固練習:
(1)讀節(jié)后練習第1題,查一查圖11―9,看誰先回答出這個題的結果。
(2)課堂討論:討論節(jié)后練習第2題??凑l的辦法好?而且理由又恰當(組織學生不離位進行討論)。
討論后教師評講。
五、布置作業(yè):
1.閱讀課文。閱讀課文時,還要注意看圖11―9和圖11―10。
2.閱讀課文以后,把章后的習題第4題做在作業(yè)本上。
(四)說明。
1.引入新課的方法很多。本課采用溫故知新,復習提問的辦法來引入.我覺得對于本課來說,這樣引入比較自然,在舊知識的基礎上提出質疑,把知識引入一個新的課題,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渴求知識的愿望。
2.課本圖11―11的實驗,是一個重要實驗,要保證做好。在增大氣壓,向燒瓶內打氣時,酒精燈不要熄滅,而要繼續(xù)加熱,使學生觀察到本來已沸騰的水,為什么一打氣就停止沸騰,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同時,打氣不能過量,此時瓶口密閉,又在不斷加熱,如果氣壓過大,燒瓶不能承受而爆裂會傷著學生,實驗時一定要考慮到這點。
在做減小氣壓沸點降低的實驗時,如果讓水溫降低到低于100℃,所需時間較長,可另外換用備用開水(此時保溫瓶內開水已低于100℃)測出溫度,立即抽氣就能觀察到水在低于100℃時沸騰,這一實驗本人做過多次,都能成功,效果很好。
3.為了減輕學生負擔,凡是在課內練習或討論過的題目,一般都沒有要求學生再寫到作業(yè)本上(重要的基礎知識、需要理解或掌握的物理概念、規(guī)律除外),這樣學生就有充分的時間閱讀課文,閱讀課外讀物或完成其他學科的作業(yè),對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身心健康都有好處。
摩擦力教案示例之一篇十二
2.能解釋一些有關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相互轉化的簡單物理現(xiàn)象。
(二)教具。
滾擺。單擺,斜槽,彈簧片,木球,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掛圖等。
(三)教學過程。
1.復習。
手持粉筆頭高高舉起。以此事例提問:被舉高的粉筆具不具有能量?為什么?
2.引入新課。
學生回答提問后,再引導學生分析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首先提出,當粉筆頭下落路過某一點時,粒筆頭具有什么能量?(此時既有重力勢能,又有動能)繼而讓學生比較在該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筆頭的重力勢能和動能各有什么變化?(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加)。
3.進行新課。
在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重力勢能和動能都有變化,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變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們共同觀察滾擺的運動,并思考動能和勢能的變化。
實驗1:滾擺實驗。
出示滾擺,并簡單介紹滾擺的構造及實驗的做法。事先應在擺輪的側面某處涂上鮮明的顏色標志,告訴學生觀察顏色標志,可以判斷擺輪轉動的快慢。
引導學生復述并分析實驗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開始釋放擺輪時,擺輪在最高點靜止,此時擺輪只有重力勢能,役有動能。擺輪下降時其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少;擺輪旋轉著下降,而且越轉越快,其動能越來越大。擺輪到最低點時,轉動最快,動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勢能最小。在擺輪下降的過程中,其重力勢能逐漸轉化為動能。
仿照擺輪下降過程的分析,得出擺輪上升過程中,擺輪的動能逐漸轉化為重力勢能。
實驗2:單擺實驗。
此實驗擺繩宜長些,擺球宜重些。最好能掛在天花板上,使單擺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動,以便在黑板上記錄擺球運動路線中左、右最高點和最低點的位置。分析單擺實驗時,擺球高度的變化比較直觀,而判斷擺球速度大小的變化比較困難,可以從擺球在最高點前后運動方向不同,分析擺球運動到最高點時的速度為零,作為這一難點的突破口。順便指出像單擺這種往復的運動,在物理學中叫做振動。
摩擦力教案示例之一篇十三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組織活動形式】學生小組。
【輔導參考】。
1,觀察和實踐蹦床運動,分析在接觸蹦床過程中,蹦床發(fā)生彈性形變的過程和能量轉化.。
2,拆開一個玩具小車,觀察上弦時,發(fā)生的彈性形變,以及它在恢復原狀過程中的特點.。
【評價方案】。
1、學生自評.。
2、寫出分析和觀察的過程.。
3、應用到其他的實例.。
摩擦力教案示例之一篇十四
問:如果一只輪船,它本身和裝的貨物總重100000n,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開的水重多少牛?它排開的水的質量是多少噸?(簡單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2)潛水艇。
演示:潛水艇掛圖,潛水艇模型.(邊講解邊板書)。
用改變水艙中水量的辦法,使?jié)撍艿降闹亓Υ笥?、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p>
(3)氣球和飛艇(讓學生看課文而后問學生)。
問:氣球、飛艇采用了什么辦法使它能夠受到空氣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
用充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的辦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三、小結(略)。
四、布置作業(yè)(略。
摩擦力教案示例之一篇十五
課題:功率(第一課時)。
課型:新授課上課時間:20xx年4月17日。
課標要求:理解功率,關心生產(chǎn)生活中機械功率的大小及意義。
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利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功率,理解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理解功率與速度的關系。
2、能力目標:體驗功率概念的形成,體會比值法建立物理概念的過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應用,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重點:功率的理解。
平均功率與瞬時功率的計算。
難點: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的計算。
教學手段:多媒體與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教學方法:講授法、問答法、歸納法。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創(chuàng)設情境。
二、溫故知新。
三、新課教學。
1.功率概念。
2.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
3.額定功率和瞬時功率。
4.功率和速度的關系。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yè)。
聯(lián)系生活。
思考回答。
思考計算。
對比。
聯(lián)系實際。
做題練習。
激發(fā)興趣。
探究。
鞏固。
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板書設計。
7.3功率。
一、功率二、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
1、物理意義平均功率——時間。
2、定義瞬時功率——時刻。
3、定義式:
t
w
p?三、額定功率和瞬時功率。
4、單位四、功率和速度的關系。
5、功率是標量?cosfvp?
教學反思。
摩擦力教案示例之一篇十六
空氣的密度小,所以晴天的大氣壓高,陰天的`大氣壓低,冬天的空氣干燥寒冷,空氣的濕度小,水汽的含量少,空氣的密度大,而夏天空氣的濕度大,水汽的含量多。
空氣雖是含有多種氣體的混合氣,但可簡單分為水汽和不含水汽的其他干空氣兩個部分。當把大氣變化視為準靜態(tài)過程并且無熱量交換,即不考慮云霧雨雪等形成的,大氣壓就由這兩部分產(chǎn)生的壓強相加而成,即為上述氣柱中水汽重量與干空氣重量之和。
摩擦力教案示例之一篇十七
1.從實驗和實例中,能概括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明確功的大小是由這兩個因素的大小所決定的。
2.寫出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
3.能在具體事例中指出是什么力做功,誰對誰做功。
4.初步學會用公式w=fs及變形式計算。
二、教學過程。
(一)引人新課。
提問:平時,我們常用力去移動物體,使其位置改變。下面請同學們一起做三個小實驗。(學生實驗手勻速將放在桌旁地面上的書包和4本書分別提到桌面上。)。
問:兩次移動的距離怎樣?哪次“累”一些呢?為什么?
答:兩次移動的距離相同,提書包“累”一些,因為提書包需較大的拉力。
[附板書1]移動相同的距離,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學生實驗用手將放在桌旁地面上的書包分別勻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問:哪次“累”一些呢?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為移動的距離較大。
(附板書2)用同樣的力移動物體,移動的距離越大越“累”。
[學生實驗3j用手將書包提5厘米左右和將4本書從地面提到桌面上。
問:哪次“累”一些?為什么?
答:無法比較,因為兩種情況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動的距離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動的距離不同,無法比較哪次更“累”。
講述:由此,人提物體“累”的程度,不能僅僅單獨由力的大小或單獨由移動的距離大小來比較或表示,所以我們引人一個新的物理量――機械功(簡稱功)。
板書:。
一、功。
(二)講授新課。
設問:功這個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關呢?請同學們看圖。
(用幻燈片打出課本70頁圖4-2人推小車,圖4-3起重機吊重物。)。
問:這兩幅圖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體都移動了一段距離。
問:移動的距離和力之間有何關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講述:在物理學中就說這兩幅圖中的力對物體做了功。如圖,人的推力對小車做了功。是因為小車移動的距離是在推力的作用下,沿推力方向移動的。同樣,因推力是人施加的,也可以說人對小車做了功。
請同學們觀察圖4-3,什么力(或什么物體)對何物做功?
答:起重機的拉力(或起重機)對重物做功。
問:由此物理學中必須滿足什么條件才算對物體做功?
答:物體必須受到力,而且還要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了一段距離。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5436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