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記公開課教案(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7 00:45:06
登泰山記公開課教案(通用18篇)
時間:2023-11-27 00:45:06     小編:琴心月

教案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根據(jù)教學目標、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等制定的一種教學計劃,它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案可以起到指導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教案的編寫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和要求,可以幫助教師有條不紊地進行教學活動。我們每一次的教學都需要有一個合理的教案,它不僅可以提升我們教學的質(zhì)量,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編寫教案時,要注重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包括教材、多媒體設備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yōu)秀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這些教案包括了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教學內(nèi)容,涉及了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要點。希望對大家編寫教案提供一些啟示和幫助。通過學習這些教案,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案的結構和要求,提高自己的教學設計水平。希望大家在教學工作中能夠編寫出更加科學、合理、有針對性的教案,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登泰山記公開課教案篇一

《登泰山記》是語文必修上第七單元的一篇古文,本文屬于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在寫景的同時,表達出作者對人生、世事的感悟。學習本文,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領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壯麗,開擴胸襟,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陶冶情操。

1、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3、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陰”“始”“望”“坐”“視”等文言詞語的含義。掌握通假及詞類活用。學習本文烘托、動靜結合的寫景方法。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自主合作探究,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xiàn)手法。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體會課文景、情交融的特點,反復朗讀,整體理解,了解全文的結構和主要內(nèi)容。

文化傳承與理解: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積極意義。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領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壯麗,開擴胸襟,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陶冶情操。

1、賞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寫片斷。

2、學習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

3、結合本文寫景狀物的寫法,進行藝術審美,從而能夠知識遷移。

本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jīng)學過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能閱讀淺顯的文言文。但本文在文言字詞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學生要在課前預習中反復誦讀,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一、導入新課。

由杜甫的《望岳》引出姚鼐的《登泰山記》。

二、作者介紹(投影)。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櫆、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依據(jù)節(jié)奏推知句意。

2、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討論,揣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shù)勒摺В浩А?/p>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3、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確。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nèi)容要點是什么?學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思路(板書)。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yè)。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一、導入新課。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四、齊背課文,進一步體會以上特點。

五、布置作業(yè)。

1、熟練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一(3)。

3、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登泰山記公開課教案篇二

2、學習記事、寫景、議論緊密結合的寫法,學習精煉、生動的語言;培養(yǎng)翻譯和朗讀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的政治主張。

4、背誦全文教學

重點:掌握重要加點字詞,背誦課文

難點:

1、學習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

2、抓住本文駢散結合的寫法。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合理停頓,抑揚頓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達到順暢地背誦全文的目的。

本課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的文學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譯理解外,還要學習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因此學習中把重點放在文言知識的掌握上,難點放在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2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封建時代許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窮則獨善其身,大則兼濟天下”當作自己的人生信條。他們?yōu)楣贂r積極從政,力主改革,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貶時,則寄情山水,獨善其身。蘇軾、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別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更是表現(xiàn)出了闊大的胸懷和遠大的抱負。成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名篇《岳陽樓記》。

二、作家作品簡介

1、作家簡介:

《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歲登進士第,因敢于直言強諫,屢遭貶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間任西溪鹽官,建議在泰州修捍海堰。

寶元三年,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副使,加強對西夏的防御,屢立戰(zhàn)功。慶歷三年,西夏請和,范仲淹還朝,任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蔭”為官,選用干練的人員、嚴格執(zhí)行政令導項,又主張興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對罷政,于慶歷五年貶放鄧州,以后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穎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歲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張,深受當世和后人稱道。文章和詩詞俱脫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

2、背景資料: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被罷去參知政事而貶官河南鄧州時,應好友滕子京之請而寫的。膝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的岳陽樓寫記,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jù)此圖,憑著豐富的想象,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滕子京與范仲淹同年舉進士,因才華出眾但豪邁自負,被權貴所嫉,貶謫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經(jīng)常想勸慰他,卻一直無機會。適逢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請范仲淹代筆記勝,這就給了范仲淹一個規(guī)箴知己的好機會,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貶中,亦有抒發(fā)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寫下了這篇抒發(fā)自己胸襟、規(guī)勸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陽樓:

岳陽樓在湖南省岳陽市巴丘山下,原來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

閱兵

臺。唐朝張說在

閱兵

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人雅客登樓賦詩。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孟浩然等詩人相繼登樓吟詠,岳陽樓聲名鵲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讀第1段。教師范讀課文,從情感上抓住學生。

1、對照書解釋,理解重要的詞句。

詞:越明年、謫、守、增、制、屬、作文

句子: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2、思考與討論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內(nèi)容?

明確:交代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的緣由。

滕子京雖被貶岳州,卻積極從政,政績斐然?!罢ㄈ撕停購U具興”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既是為了稱贊好友不以個人沉浮為意,一心寄情與民的高尚情懷,也是為了勉勵他像“古仁人”那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同時,作者自己在慶歷五年也遭貶謫,也是為了自勉勉人。

(二)教讀第2段。先指定學生朗讀朗讀,然后學生合作解決重要的詞句。

1、要著重理解的詞句。

詞:夫、勝狀、暉、備、然則、極、騷人、得無異乎

句子: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2、思考與討論。

這一段寫“岳陽樓之大觀”,雖然概括,卻寫得富于形象,氣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寫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確(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重點句子的賞析

如:“銜遠山”洞庭湖中有許多小山,用“銜”字形象地寫出湖與山的關系?!巴涕L江”長江流經(jīng)洞庭湖,用“吞”字,不僅形象地寫出湖與江的關系,而且“吞”字聲音寬舒洪亮,讀來氣勢磅礴。“銜”、“吞”字連用,化靜為動,使描寫的景物富于動態(tài)和活力,“浩浩湯湯”字音響亮,疊字加強氣勢,形容水大流急,既繪聲、又繪形?!皻庀笕f千”寫洞庭湖上景象變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橫無際涯”的“橫”,顯得境界開闊而有氣魄,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煉字的功力。

(2)這一節(jié)的寫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從岳陽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開闊的景致描寫,引出“遷客騷人,多會于此”,由此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問題,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異”和感受之“異”為結尾的議論作了鋪墊。

大聲朗讀這兩段,在熟練的基礎上背誦

四、總結:重修岳陽樓的背景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五、作業(yè)設計: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板書設計:

岳陽樓記

范仲淹

作記的緣由屬予作文以記之。

洞庭全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一、導入新課:

岳陽樓的景致宏大而又氣象萬千。它的早晚景致有什么不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二、復習舊知。

1、重點詞句翻譯。

2、檢查1、2兩段的背誦。

三、講讀第3、4段。

1、指明同學朗讀第3段課文,討論解決重要的字詞及句子翻譯

2、學生齊讀第3段。

3、講析第3、指明同學朗讀第3段課文,討論解決重要的字詞及句子翻譯

4、學生齊讀第3段。4段。

重要的句子: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四、合作探究

這一段描寫了洞庭湖景色陰晴的變化以及遷客騷人登樓時不同的心情。這段內(nèi)容緊扣上段概述的洞庭湖“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和“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意思來寫:

先寫了霪雨霏霏中洞庭湖上蕭條凄涼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遷客騷人遠離京都,懷念故土的失意、憂慮、悲苦的情感。表現(xiàn)了遷客騷人“物悲則己悲”的思想感情,照應上文“異”字的一個方面。

其次,描寫洞庭湖春和景明時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遷客騷人此時的喜悅之情。這一段主要表現(xiàn)遷客騷人“物喜則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應上文“異”字的又一方面。

(2)作者寫遷客騷人們或悲或喜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文章的第五段。

五、教讀第5段,學生齊聲朗讀課文,掌握重要的詞句及翻譯。

1、要重點理解的詞句。

詞:嘗、求、古仁人、心、或、、為、以、是、進、退、然則、先、后、微

句子: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這一段是學習的難點所在,教讀應著重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確:(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他們“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是憂“民”,便是憂“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來;他們“進亦憂,退亦憂”,可見他們的“憂”跟個人的進退、榮辱都沒有關系。他們是為民生疾苦而憂心忡忡。

4、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樂后古仁人才會快樂??梢娝麄兊膽n樂完全是隨天下人的憂樂而轉移的。這就是作者所認為的“古仁人之心”。

5、這種“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者以天下為己任,常說“土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他借滕子京囑寫《岳陽樓記》的機會,表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同時也包含著對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以問句的形式表達,自勵勵人,委婉含蓄。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對岳陽樓周圍景物的描寫,以及對“遷客騷人”“覽物之情”的分析,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也表示了對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今天學完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們知道封建士大夫們尚且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胸懷天下,以天下事為己任,努力成才,勇?lián)熑?,為國家的富強作出貢獻。

登泰山記公開課教案篇三

2.突出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注重朗讀和背誦、積累。

1.知識技能。

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識記本文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熟讀課文,能用通俗的語言準確流暢的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圖景,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zhì)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2.查閱資料,了解作者陶淵明的相關常識,和有關歷史戰(zhàn)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里老街桃花源記的歷史背景;反復朗讀課文,利用字詞典結合課下注釋掌握本文詞匯,疏通課文大意。

1.文言文中字、詞、句的含義,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翻譯全文。

理解陶淵明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目的,引導學生再現(xiàn)桃源,感知桃源。

:學習字詞、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課文誦讀。

師:你能讀懂他們的眼淚嗎?

生討論。(對戰(zhàn)爭的控訴。)。

師:是啊,他們的淚水中也充滿了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戰(zhàn)爭的惡魔四處流竄,人們卻總想找一個沒有戰(zhàn)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之地生活。在中國,有一群人在秦朝時代躲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時起,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東晉末年才被一個漁人發(fā)現(xiàn)。這個隱匿了五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讓學生介紹,并互相補充。(出示幻燈片加以強調(diào):)。

安排學生自學,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相互討論,學習字詞,教師指導、點拔.

(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句讀分明;二節(jié)奏合理;三語速適中,四語句流暢;五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

對照注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

(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

字詞訓練(投影)。

1.重點實詞和虛詞:緣、窮、然、屬、聞、具、足、之、志、規(guī)、尋、向、詣。

2.古今異義詞:鮮美、交通、妻子、絕境、間隔、無論。

3.特殊用法字詞:異:意動用法;通:使動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義詞:都:悉--咸--皆--并;邀請:要--延。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2.概括文章各段內(nèi)容(學生討論、歸納,教師總結)。

教后感。

登泰山記公開課教案篇四

1、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預習安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開朗(hu)屋舍儼然(yn)阡陌交通(qinm)。

黃發(fā)垂髫(tio)便要還家(yo)。

劉子驥(j)詣太守(y)。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正課。

(一)導語:

————桃花!

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

你能不能說一說你的感受?

好!下面我們來欣賞兩幅桃花開放的美景吧?。ù虺鎏一▓D片)。

(打出伊拉克戰(zhàn)爭圖片)。

同學們,看了這一幅圖片,你又想到了什么?

這幅圖片提醒我們,現(xiàn)代世界里仍然存在著殘酷的戰(zhàn)爭,很多人因此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東晉末期圖片)。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zhàn)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元代詩人張養(yǎng)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fā)出了這樣的慨嘆: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說,和平,是每一個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xiàn),它就是————世外桃源!

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zhàn)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打出文章題目:桃花源記)。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

登泰山記公開課教案篇五

一、分析作者游覽泰山的經(jīng)過及登山的路線。

二、教學有關字詞了解有關字詞的古今不同意義。

三、了解有關特殊句式。

了解作者登山的路線。

一、了解有關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關字詞的古今不同意義。

一、復習鞏固:

抽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關回答下列問題。

1、詞語的古今意義:陽。

2、了解詞語的活用:西,東。

3、了解特殊句式: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二、講授新課:

抽學生朗讀條二自然段并回答下列問題:

本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

明確: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這是本文敘寫的重點。(本段的行文思路:先寫由京師到泰安,點明游覽的時間和節(jié)令——再寫登山的過程——再寫所見的美景。)。

講授有關字詞:`世皆謂之天門云——云,語氣助詞。今一般用于名詞,云層。句意——世人都有稱之為“天門山”

至于泰安——“至于”是動詞,“至”與介詞“于”的連用,不是今表示另提起一件事的連詞,其義是到、到達。句意是:到達泰安。

是月丁未——是,這、此。今常用作判斷詞。句意是:這月丁未。

復循西谷——復、再、又之意。再沿著西面的山谷向上走。今常用義為:往復、重復等。崖限當?shù)馈蓿洪T檻,名詞。當、擋住,動詞。有高崖橫在路上的地方。越長城之限——限,界限,名詞。越過長城的界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其級七千有余。(幾,表示整數(shù)后面不定的余數(shù)。那臺階有七千多級)。

及既上(及:等到,介詞。等到登上山頂。)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及:和,連詞。現(xiàn)在經(jīng)過的中嶺和山巔)。

世皆謂之天門云。(云:語氣助詞,表示不肯定的語氣。世人都稱為天門山的。)。

特殊句式: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斷,句意為:我沒有到達那里。)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用皆、表判斷。句意為:亭東從腳下都是彌漫著云霧。)。

省略句:與子穎坐日觀亭等日出(省略主語:余。句意:我同子穎坐在日觀亭上等待日出。)。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后一分句前承前一分句賓語省略主語:雪?!吧n山”前面省略謂語:見。句意: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燭:名詞動用,照。)。

三、翻譯第二段: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出發(fā),冒著風雪,經(jīng)過齊河、長清,穿過泰山西地的山谷,越過長城的界限,到達了泰安。這月的二十八日,與朋友知府朱孝純字子穎,從南面的山腳攀登。全程四十五里,路都有是石頭砌的石階,那臺階有七千多級。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條山谷。中間的那一條山谷繞著泰安城邊流過,這就是酈道元所說的環(huán)水。我們一開始就沿著這條谷進了山,走了一小半路程,越過中嶺,再沿著西面的山谷向上走,就到了它的頂峰。古時登山,沿著東面的山谷進山,天門就在道中。東面的山谷,古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們沒有到達的地方?,F(xiàn)在經(jīng)過的中嶺,和山頂有高崖橫在路上的地方,世人都稱為“天門山”。一路上云霧彌漫冰滑難走,臺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頂,青山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城郭,在夕陽的照耀下,汶水、徂徠好像一幅圖畫,半山腰停留的云霧,好像一條腰帶似的。

四、抽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一)、登山的過程怎樣?

明確:由南麓登,始循(中谷)進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評:僅用十九個字便寫出登山的全過程。)。

(二)、沿途和登上山頂以后見到了什么景色?

明確:上了山頂,只見青山鋪著白雪,雪光映著南天。遠望夕陽下的照著的城郭,汶水和徂徠活像一幅山水畫,半山腰還停留著霧氣,像腰帶似的。

歸納:這一部分可分三層:一、寫京師到泰安的旅程。二、寫從泰山南麓到山顛的路線,三、寫登上泰山山頂,極目遠眺泰山南部的景色。(旅途遠,登山難,景色秀)。

五;作業(yè)設計:熟讀課文。

六、板書設計:

一、寫京師到泰安的旅程。旅途遠,登山難,景色秀。

二、寫從泰山南麓到山顛的路線。

三、寫登上泰山山頂,極目遠眺泰山南部的景色。

登泰山記公開課教案篇六

《觀舞記》寫于上世紀50年代,當時,中印兩國人民的關系正處于“蜜月”時期,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卡拉瑪姐妹來北京表演,在目睹了她們的精彩表演之后,冰心先生飽含深情地寫下了《觀舞記》。下面一起來看看最新《觀舞記》教學教案范文吧!

知識目標:1、理解、積累“靜穆、粲然、妥帖、叱咤風云、盡態(tài)極妍、渾身解數(shù)”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精妙的語言魅力。

能力目標:1、研習精彩語段,品位本文優(yōu)美生動的描寫。

2、通過反復吟詠作者觀舞后的感受,調(diào)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初步培養(yǎng)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廣泛接觸吸收外國優(yōu)秀文化,開闊視野,陶冶性情。

教學重、難點:1、研習精彩語段,品位本文優(yōu)美生動的描寫。

2、通過反復吟詠作者觀舞后的感受,初步培養(yǎng)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教學方法:情境導入法、誦讀教學法、聯(lián)想想象法。

教具:多媒體。

課時:1課時。

同學們,上課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段帶有異國風情的舞蹈片斷,請大家用心欣賞這段舞蹈,觀后試著說一說你觀后的感受。(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印度舞蹈《檸檬樹》)

觀賞這段舞蹈后,大家內(nèi)心的感受怎樣呢?哪位同學試著用一二句話描述你剛才觀看的這段舞蹈或是談談你觀后的感受。

生:

同學們,動人的音樂,優(yōu)美的舞姿,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僧斠覀冇谜Z言文字來描述這種美好的享受時,許多同學為難了,為語言的匱乏而苦惱。那么,如何將這種藝術享受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呢?同學們不用著急。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冰心奶奶記敘自己觀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觀舞記》。希望學習這篇文章后,大家會有許多收獲。(屏幕出示課題)

1、走近作者:

冰心(1900.10一1999.2),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福建長樂人,現(xiàn)代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家。“五四”時,她開始寫小說、詩歌。她的散文語言清新秀麗,自成一體,稱為 “冰心體”,影響很大。許多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等多種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詩歌《春水》《繁星》等。

2、指名讀、齊讀下列詞語:

請大家打開課本。閱讀之前大家先想一想:冰心奶奶會運用什么樣的語言來描繪這舞蹈藝術呢?現(xiàn)在請大家?guī)е蓡柭犝n文,感知文章的內(nèi)容。

1、作者寫此文送給誰呀?

2、作者為什么要寫此文送給她們呢?

3、說得很好!作者說卡拉瑪姐妹的舞蹈藝術是驚人的!那么,卡拉瑪姐妹的舞蹈有什么特點呢?(師稍停)請大家齊讀第10自然段,從文段中找出一個點明她們舞蹈的特點的短語。(生齊讀第十自然段,然后找出點明卡拉瑪姐妹舞蹈的特點的短語——“飛動的美”。)

1、作者認為卡拉瑪姐妹的表演是一種“飛動的美”。那么,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向我們展示卡拉瑪姐妹舞蹈 “飛動的美” 的?現(xiàn)在請大家自讀11-18自然段,讓我們在作者的引導下,盡情欣賞卡拉瑪姐妹的精彩表演吧。在感受舞蹈美的同時想一想: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xiàn)卡拉瑪姐妹舞蹈的“飛動的美”的?(屏幕出示問題)

生:。

生:

3、很好!如果冰心奶奶能聽到你們的發(fā)言,一定會很欣慰的。不錯!卡拉瑪姐妹的表演的確很精彩。她們的服裝絢麗、神態(tài)多變、舞姿優(yōu)美……觀看她們的表演,的確是一種美的享受。下面,讓我們在作者的引導下,再次感受那“飛動”的舞蹈美吧。(配樂朗讀:師朗讀第16自然段,一二小組朗讀第17自然段,三四小組朗讀第18自然段)

1、同學們,我們沒有親眼目睹卡拉瑪姐妹的表演,但我們能感受到那“飛動”的舞蹈美。這是為什么呢?(稍停)這都源于作者用語言來表現(xiàn)舞蹈藝術,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讓我們獲得了美的享受。本文是當代散文中用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來寫視覺形象的'絕妙佳作。文中有許多優(yōu)美的語句值得我們品讀、積累。現(xiàn)在,請大家再讀讀課文,在欣賞舞蹈美的同時來體會作者的語言美吧。(屏幕出示問題:從文中找出你認為寫得最為精妙的句段,說一說寫得“精妙”的地方。)并在文中勾畫標注。小組同學討論,交流體會。(本文語言搖曳多姿。作者巧妙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長短句交錯使用,有的段落單句成段;富有感染力,讀來也具音樂美……像這么優(yōu)美的文章,建議大家課后再行品讀,最好是摘抄加以積累。)

2、學習過程中,有沒有疑問的地方?

好,如課后發(fā)現(xiàn)疑問我們再一起探究……

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回顧全文吧!(出示板書設計,師引導生總結全文)

這篇文章是作者自己一次觀看印度舞蹈后寫下的一篇散文。文章開篇直抒贊美之情,接著描繪精彩的表演過程,最后總寫觀后的感受;正面和側面相結合,集中生動地展示了卡拉瑪姐妹舞蹈 “飛動的美”。(稍停)用語言來表現(xiàn)藝術形象是件困難的事情,但作者巧妙地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把視覺感受轉化為語言形象,使讀者透過文字發(fā)揮想象,獲得了語言和舞蹈形象雙重審美的享受。學習這篇文章,我們既感受到舞蹈之美,又體會到語言之美。

下面,我們來欣賞一段舞蹈,一起來感受我們中華藝術文化的精妙吧。請欣賞舞蹈《千手觀音》(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舞蹈《千手觀音》,待播放一半時,師操作停止播放。)同學們,觀看了這段舞蹈,大家內(nèi)心是否也被這群無聲天使的精彩表演所震撼呢?請大家仿寫,拿起筆來,運用語言來表現(xiàn)藝術美吧。(繼續(xù)播放《千手觀音》;有靈感的開始寫作,沒有靈感的繼續(xù)觀看,)

同學們,我們中華的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樣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21世紀的青年,應當熱愛、學習、弘揚這些優(yōu)秀文化,才可能真正成為一個高素質(zhì)的現(xiàn)代人,才可能創(chuàng)造出更優(yōu)秀的現(xiàn)代文明!未當堂完成寫作的同學于課后完成。

1、積累本文自己不懂的生字詞,摘抄本文中出現(xiàn)的關于對歌舞描寫的精彩語段。做一點語言積累。

2、課后閱讀、觀看或聆外國文藝作品(舞蹈、文學、繪畫、音樂等),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描繪出你的感受。

登泰山記公開課教案篇七

1、培養(yǎng)學生的現(xiàn)代生活意識。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縮短學生與古代文學作品之間的距離。

依照課文,重組教學內(nèi)容。請學生以導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紹泰山,為游客設計登山線路,安排行程起居,介紹重點景觀。

(一)導語激趣:

我們都有過旅行的經(jīng)歷,山光水色,美不勝收,可我們常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風物,豐富燦爛,可我們又有“身在寶山不識寶”之憾。這時,我們便想到了導游。導游,能帶領我們探幽發(fā)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導我們尋根問祖,得文化之精髓。導游之功在于“導”,閱讀《登泰山記》,請你也當一回導游,帶領我們?nèi)ヮI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廣告激興。

根據(jù)課文第一段內(nèi)容,參考有關資料,寫一段介紹泰山的文字,為泰山作廣告,激起游客的興趣。

示例(多媒體課件顯示):

泰山,古稱岱山,又稱岱宗。位于山東省中部,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條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東流去的濟水。南北水域的分界處有春秋戰(zhàn)國時齊國所筑的長城遺址。泰山的最高處是日觀峰。

泰山雄偉壯麗,氣勢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歷來有“五岳獨尊”之譽。泰山自然景觀獨步天下,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玉帶、云海玉盤被稱為泰山四絕。泰山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把它當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歷代文人的禮贊,山上留有上千處題詠刻石,泰山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寶庫。

杜甫有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山泰山極頂,能識盡泰山真面目,無限風光盡眼收。

(三)設計線路。

根據(jù)課文第二段內(nèi)容,讓游客從南面登山,設計好登山線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嶺——西谷——山巔(全程四十五里)。

2、東谷登山:

泰安城——東谷——天門。

(四)安排游程。

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

第一天:從泰安城出發(fā),登山至南天門,觀賞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頂。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觀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下午返程途中觀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點景觀介紹。

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向游客介紹泰山的重https:///點景觀。要求解說得詩情畫意,讓游客陶醉,讓游客留連忘返。

1、蒼山負雪圖(泰山夕照圖)。

姚鼐描述: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請學生用現(xiàn)代散文的語言描述這種奇觀。

參考文字(多媒體課件顯示):

登上山頂,極目遠望,群山背負著白雪,蒼茫圣潔;虬枝上掛滿了銀條,粉妝玉砌。山的連綿增添了雪的氣勢,雪的潔白增添了山的明凈。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給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著群峰,給白雪覆上了一層淡紅的輕紗。紅妝素裹,分處妖嬈。半山的云霧絲絲縷縷,纏繞山間,像粉妝女子輕歌曼舞。山水雪霧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織,形成一幅壯麗優(yōu)美的山水畫。

2、泰山日出圖。

姚鼐描述: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請學生用現(xiàn)代散文語言描述日出奇觀。

參考文字(多媒體課件顯示):

冬日清晨,天色剛泛出魚肚白。一行人便攙扶著登上日觀峰,腳下云霧漫漫,耳畔松濤陣陣,坐在日觀亭上,有騰云駕霧之感。遠方的山巒在霧氣中隱現(xiàn),似海市蜃樓,近處的山峰在云濤中出沒,似博戲爭賭。注目東方,海天之間浮出一條彩線,頃刻時,彩線擴大了它的范圍,變?yōu)榻k麗的彩帶,彩帶慢慢擴大為紅色的海洋,紅光洶涌著,搖蕩著。太陽像是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從海中升起。一剎那間,這深紅的東西,便發(fā)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紅了,雪峰被染紅了,日觀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紅色的朝陽中。

(六)送客(作業(yè)):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腳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憶,什么也不要帶走”,作別泰山,留下什么樣的回憶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記》,泰山的美麗風光,泰山的燦爛文化,就會長留你的心中。

1、優(yōu)化教材。

古文教學最忌串講,事無巨細,重點常被淹沒。采用導游的方式處理教材,既能突出重點,又脈落分明。比如,讓學生為泰山作廣告,實際上是讓學生疏通第一段課文,同時讓學生多方向獲取資料,培養(yǎng)自學能力。課文第二段內(nèi)容比較繁瑣,而讓學生設計出登山線路,牽一線而帶全段,并完成了課后相關練習。介紹重點景觀,實際上是學習課文的二三兩段,這是全文的精華所在。

2、角色扮演。

學習心理學中有一條很好的教育方法是角色扮演,也即讓學生模仿別人的角色來行事。實驗表明,在角色扮演中所花的力氣越大,改變態(tài)度的效果就越好,取得的學習成效越高。學生坐在課堂上,他們已經(jīng)厭倦了旁觀被動的角色。讓學生當一回導游,將艱深的古文學習與鮮活的導游工作結合起來,既能讓學習在一種輕松形象的情境下進行,又能增添他們新的生活體驗。

3、讀寫聯(lián)袂。

為泰山作廣告,用現(xiàn)代散文語言介紹泰山景觀等,就不是簡單的古文翻譯,而要調(diào)動文學描寫的手法,才能介紹得詩情畫意。讀了一篇古文,也寫活了幾處景物。

登泰山記公開課教案篇八

在古代山水游記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本文敘述了作者冬日登覽泰山和觀日出的全過程,再現(xiàn)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異景色以及日出時的壯觀瑰麗的場面。全文不足千字,其內(nèi)容很豐富。作者先總寫了地理位置及形勢,首選為我們勾勒了泰山的輪廓,采用點面結合寫法。然后寫登山的具體經(jīng)過,詳略地描寫了途中的艱險和初登頂峰的所見。蒼山、白雪、紅日、云霧、流水、城廓,絢爛如畫,盡收眼底。接著濃墨重彩地描寫了作者泰山之巔觀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時間順序?qū)懥巳粘銮?、日出時、日出后的景觀,寫景層次分明,多角度地給我們描寫了一幅瞬息萬變的綺麗圖景。最后略寫了登山所見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文章以時間為經(jīng),以泰山景為緯,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層層深入地描寫景物,結構完整嚴謹,語言簡潔,生動形象,體現(xiàn)了姚鼐散文的風格。

本文內(nèi)容簡單,語言文字淺顯,在預習的基礎上,我主要從文章描寫景物的特點和手法入手,從文章寫作借鑒的角度和審美的角度去欣賞文中的景物描寫(“泰山日出”、“泰山夕照”),從而學習借鑒大家的大手筆,感悟作者的大情懷。具體教學中,我主要以第三段寫景為重點引導學生鑒賞,培養(yǎng)學生的知情意行及審美感受能力。先引導學生賞析文本經(jīng)典,通過討論獲得寫作借鑒和人生感悟。再補充同題材內(nèi)容比較閱讀。最后讓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訓練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

教學中采用鑒賞法、討論法,擬定用一課時完成。

1、賞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寫片斷,學習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重點:賞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寫片斷,學習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

難點:結合本文寫景狀物的寫法,進行藝術審美,從而能夠知識遷移。

一、導入。

二、學生朗讀全文。

三、教師總體分析本文構思。

四、重點欣賞文中第三段“泰山日出”片斷。

1、請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其余學生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和相應的景物,填出黑板上的表格。

時間景物特征描寫角度藝術手法及效果。

五鼓寒風呼嘯。

積雪擊面。

云霧彌漫近/動景側面烘托。

為日出蓄勢。

稍見山白若樗蒱。

云一線異色遠/靜景烘托蓄勢。

須臾云霧幻成五采遠/動景烘托蓄勢。

日上日正赤刀丹。

紅光下承之遠/動景。

虛實結合正面描寫。

回視絳皓駁色。

山皆若僂遠/靜景。

色彩/情態(tài)。

側面烘托。

拓展意境。

登泰山記公開課教案篇九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

1、導入新課。

中國版圖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為有名,被稱為“五岳”,它們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為“五岳”之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記》,領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2、寫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歲,以養(yǎng)親為名,告歸故里,途經(jīng)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潁)同上泰山,登日觀峰之后,寫下了這篇游記。

3、作者介紹。

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也稱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記名御史等,參與編修《四庫全書》。辭官后,先后在江寧、揚州等地講學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詩文集》、《九經(jīng)說》等書。他編選的《今體詩選》《古文辭類纂》,歷來負有盛譽。在創(chuàng)作方面,姚鼐師承劉大櫆,劉大櫆師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辭著名,世稱桐城派(但后來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姚鼐治學以經(jīng)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作品多為書序、碑傳之類。他的文筆雅潔、嚴謹,自成一格。

4、層次結構。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一—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5、全文分析。

1、如何理解“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句話?

這是作者初登山巔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著青山,卻說青山背著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照亮了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如畫”“若帶”使用比喻修辭。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不僅把動態(tài)的物寫成靜態(tài),使人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皆若僂”使用比喻修辭,寫出了西南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蜂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動。

4、既然作者是從第2段敘述開始登山,那么文章第1段是否是多余的?

文章開篇介紹“泰山之陽”“其陰”“古長城”“日觀峰”的位置由面——線——點為下文描寫登山所見營造氛圍埋下伏筆;也正因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人文自然景觀才吸引著四方游客,吸引著作者頂風冒雪而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見一斑。沒有此段后面的內(nèi)容就顯得突兀而模糊。

6、寫作特點。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登泰山記公開課教案篇十

《岳陽樓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范仲淹繼承了孟子“樂以天下,樂以天下”的民本思想,又將其發(fā)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并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在當時乃至今天都有其深遠的影響。范仲淹在表現(xiàn)這種抱負時,沒有空發(fā)議論,而是在敘事、描寫的基礎上借題發(fā)揮,將敘事、描寫、議論和抒情自然結合在一起,由此形成這樣一個基本構思:由敘事入手說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喜一悲的情懷,最后將這種情懷和“古人仁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說明作記的意圖??梢哉f《岳陽樓記》是層層鋪墊、卒章見志的典范。

范仲淹(989—1052)

北宋中葉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官到參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青少年時期,在日食兩餐冷粥的困境中堅持刻苦攻讀,甚至五年未嘗解衣就枕,這番艱苦生活的磨煉,使他后來始終能以清廉律已,關心人民疾苦,不忘“憂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后,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后得罪宰相呂夷簡,貶饒州??刀ㄔ?1040),邊事緊急,召為龍圖閣直學士,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號令嚴明,訓練有方,又能團結當?shù)厍既耍厰?shù)年,名重一時,羌人尊呼為“龍圖老子”,西夏稱為“小范老子”,贊其腹中有數(shù)萬甲兵。慶歷三年(1043),呂夷簡罷相,范仲淹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建議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頓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蔭官,引起腐朽官僚勢力的不滿,攻擊他引用朋黨,迫使離朝,“慶歷新政”即此結束。后于赴穎州途中病死。

岳陽樓始建于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其間又幾經(jīng)擴建,規(guī)模宏闊,氣勢壯觀,而且它又地處“銜遠山,吞長江”的洞庭湖濱。

范仲淹受友之拜托,為岳陽樓作記,我們知道,范仲淹少時有大志,雖吃粥度日,仍苦讀不倦,慨然“以天下為己任”。舉進士后,曾帶兵邊塞,屢建大功,西夏稱他“胸中有數(shù)萬甲兵”,相戒不敢犯邊。在朝廷中,他積極主張改革朝政,為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因提倡改革被貶知鄧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個銳意革新的有才能的人物,被人誣告“前在汪州費公錢十六萬貫”(《宋史》卷三百三),于慶歷四年(1044)春天,降官知岳州。作為一個封建文人,遭到貶謫,不能不產(chǎn)生“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的憤懣、頹喪情緒。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曾說:“放臣逐客,一旦棄置遠外,其憂悲惟悼之嘆,發(fā)于詩作,持為酸楚。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陽樓,或贊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憑欄大懶數(shù)場!”等樓修好后,他要痛哭幾場哪!范仲淹深知這位平素“尚氣,倜儻自任”(《宋史》卷三百三)的朋友的思想和性格,因此,擔心他鬧出事來,經(jīng)常想勸慰他,卻一直無此機會。現(xiàn)在,滕子京知岳州,兩年時間,政績卓著,“乃重修岳陽樓”,便馳書前往鄧州請范代筆,屬文以記勝。這樣一來,范仲淹受朋友委托為岳陽樓作記,就成了規(guī)箴知己的絕好機會,同時,自己也在遭貶中,亦有抒發(fā)自己理想之必要。于是范仲淹便把這篇文章的主題定為抒發(fā)自己的胸襟懷抱,達到規(guī)勸朋友的目的。

學習要求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檢查預習。

注音

滕謫屬銜湯暉述瀟騷霪霏耀

檣楫摧冥讒蕭瀾芷汀偕嗟噫

3、課文朗讀

要求

(1)讀得流利,讀音正確。

(2)讀出句中停頓和語調(diào)。

(3)讀出文章中所表達的作者的情感志趣。

(教師組織學生自讀后巡視,解答學生隨時提出的問題)

誦讀交流:比一比,看誰說的準。組織學生采用個人、小組、或男女生對抗等形式,反復誦讀,在誦讀中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問題。

4、作業(yè):完成《練習冊》第156頁

學習要求

理解詞義,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解釋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翻譯課文

方法:組織學生結合頁下注釋疏通文義,理解課文內(nèi)容。用現(xiàn)代漢語復述內(nèi)容或者請學生一人問、一人譯,或者一人讀,一人譯的形式。

(附名句)

1、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2、屬予作文以記之。

3、前人之述備矣。

4、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5、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6、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

7、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8、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1、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3、在翻譯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課后學習:鞏固課文翻譯。完成《練習冊》課堂練習部分。

學習要求

梳理課文思路,把握結構,通過誦讀體會語言之美和作者的情懷。

教學過程

1、復習檢查

2、梳理思路

方法:組織學生合作討論,梳理文章結構思路,小組派代表發(fā)言。(提示:全文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3、精讀品析

(3)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談作者的憂樂觀在今天還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嗎?

(4)根據(jù)你的積累,你能說出幾個符合作者悲喜觀的古仁人嗎?

4、課后學習完成《練習冊》p159課后測評

登泰山記公開課教案篇十一

1、整體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2、了解寫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學習品味、鑒賞課文。

4、體會課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1、整體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體會課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件

一、回顧復習。

二、學習最后一段,體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內(nèi)蘊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陽樓的概況,記了登樓所見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為一篇“記”,寫了這些也夠了,但作者的本意卻不在寫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聾發(fā)聵的討論來。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筆鋒突轉,提出了一個“古仁人之心”來,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與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1、小組學習討論。

(1)古仁人之心與遷客騷人有何不同?

(3)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

(4)作者為什么要議論這種也許實際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2、交流:

(1)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確: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觸化而發(fā)生變化;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明確:他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是憂“民”,便是憂“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來;他們“進亦憂,退亦憂”,可見他們的“憂”跟個人的進退、榮辱都沒有關系。他們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國家命運相關的。

(3)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

明確:有。在天下人感到快樂后古仁人才會快樂??梢娝麄兊幕驊n或樂完全是隨天下人的或憂或樂而轉移的。這就是作者所認為的“古仁人之心”。

4、這種“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實際也許并不存在。聯(lián)系第一課時介紹的有關作者的資料,說一說作者為什么要議論這種實際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為己任,常說“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這種“先憂后樂”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囑寫《岳陽樓記》的機會,提出這種理想化的人物來,正是為了“假托古人,自寫懷抱”,表明自己本來就不為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悲喜,雖遭貶謫,但憂國憂民之心決不改變,同時也包含著對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問句的形式表達,自勵勵人,委婉含蓄。

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fā)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并以此規(guī)箴友人。文章先由敘事入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說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后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說明作者意圖。

1、分析課文各段之間的關系。

第一段敘事:是全文的引子,簡介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緣由,下文的寫景、議論、抒情都圍繞如何對待貶謫而展開。

第二段寫景:總寫洞庭湖的景觀,并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問題。

第三、四段寫景、抒情:分寫洞庭湖或陰或晴的不同景色和“覽物”者的不同感受,為下文發(fā)表議論、申述抱負作好鋪墊。

第五段議論、申志:緊承上文,借“古仁人之心”表達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抱負。

2、理清課文思路: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段為第一部分,交代出寫作背景、作記緣由。

第二部分(二至四段)為全文主體,第二段寫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第三、四段兩個排比段分寫“覽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發(fā)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3、如何評價作者的思想觀點和現(xiàn)實意義?

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并以此作為仕途進退的原則,這是他有遠大政治抱負的表現(xiàn)。他的憂君思想固然帶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他那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積極向上,奮發(fā)有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鑒和教育意義。

4、了解寫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簡介背景:滕子京與范仲淹同榜考中進士,兩人的友誼是從這時開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終于被貶謫守岳州,心里很憤慨。

范仲淹很擔心他惹出禍來,想找機會勸他,恰好趕上他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作記。范仲淹就借題發(fā)揮,寫出自己理想的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勉勵滕子京學習古代有修養(yǎng)的人,不計較個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當時范仲淹的處境同滕子京一樣,寫此文是勸友也是自勉。

(2)概括中心:文章通過對遷客騷人登樓時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的分析議論,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和“先天下之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政治抱負。

“古仁人”思想。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唐李賀)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宋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唐杜甫)

讀一讀品一品: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

儒家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

明朝東林黨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清朝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孫中山:天下為公

毛澤東:糞土當年萬戶侯

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中國共產(chǎn)黨人:解放全人類

(3)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所體現(xiàn)的作者的政治抱負及其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多方面的意義,激發(fā)學生走出自我,胸懷天下,以利民為己任,以強我中華為宗旨,積極進取,大膽開拓,做一個精彩的人,做一個大寫的人。

1、欣賞課文錄音。

(1)立意、構思、章法。

(2)意境美(情景交融、詩情畫意)

(3)語言美(用詞、句式、修辭、節(jié)奏)

(4)表達方式。

3、小組學習、討論。

4、集體交流。

5、教師小結。

(1)課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

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fā)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并以此勸慰友人。文章先由敘事入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說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后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說明作者意圖。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起來。

(2)駢散結合。

駢偶句:是指結構相似、內(nèi)容相關、行文相鄰、字數(shù)相等的兩句話。

散句:是相對于駢偶句而言,駢偶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句式上駢散交錯,節(jié)奏不斷變化,流利暢達,又簡潔凝煉,讀起來聲調(diào)鏗鏘,使人產(chǎn)生審美的感受。

1、新市長上任兩年,全市面貌大變,干群同心,社會安定,各項建設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真是:(用《岳陽樓記》中兩個相連的成語填寫)。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2、《岳陽樓記》選自《》,作者,字希文,宋朝家、家。

3、《岳陽樓記》為歷代名篇,文章以凝練優(yōu)美的語言勸勉友人學習古仁人的“”的高尚情操,并抒發(fā)了“”的遠大政治抱負。

4、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對對聯(lián)。

(1)一心為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范仲淹書寫岳陽樓

(3)春和景明畫霪雨陰風圖

(4)遷客因物而喜騷人為己而悲

(5)為國為民:要學仁人志士莫做遷客騷人

登泰山記公開課教案篇十二

1.把握全文思路,學習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2.深刻體會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3.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1.結合時代背景,體會范仲淹的豁達胸襟和遠大抱負。

2.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3.流暢地背誦課文。

理解文中記敘、寫景、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的關系。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聽說過“斷齏食粥”的故事嗎?它說的是我國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故事。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千古名作《岳陽樓記》。

二、作者和寫作背景簡介。

1.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死后謚號文正。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中進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書,提出許多革除弊政的建議,遭到保守勢力的打擊,一再貶官。后來負責西北邊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功績。一度調(diào)回朝廷擔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的職務,可是在保守勢力的攻擊與排擠下,于慶歷五年又被迫離開朝廷。寫《岳陽樓記》時正在鄧州做知州。以后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潁州任途中病死。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

2.寫作背景

北宋慶歷四年(1044)的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州,第二年春重修岳陽樓,6月寫信給貶官在鄧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圖》一幅,請他寫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到慶歷六年9月,范仲淹便寫了這篇著名的《岳陽樓記》。

三、朗讀。

1.播放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注意字音、停頓、語氣、感情。

2.朗讀指導。朗讀時應注意節(jié)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其余按意義劃分,不要讀破句。相鄰的兩組駢句之間要有稍長的停頓。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朗讀對抗賽。教師對個別朗讀錯誤給予糾正。

四、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1.默讀,學生參照注釋翻譯課文。

2.結合注釋,找學生說出每段應該注意的重點字詞句,并說出全段大意,教師給予補充。

3.采用分組挑戰(zhàn)式提問,進一步檢查掌握情況。

五、課文分析。

1.解題:“記”是一種怎樣的文體?

古代的“記”是一種不定體,敘事、寫景、狀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發(fā)作者的情操和抱負,或闡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觀點。在寫法上常常是多種表達方式結合運用。

2.默讀全文,說說本文都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

敘事:第1自然段記述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

描寫:第2自然段描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

第3自然段描寫湖上久雨陰晦的凄涼景象。

第4自然段描寫湖上春光明麗的歡快景象。

抒情:第3自然段抒“遷客騷人”登樓睹此的傷感心情。

第4自然段抒“遷客騷人”登樓覽之的喜悅心情。

第5自然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礪友人同道。

議論:第5自然段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負(以“古仁人”為楷模,憂國憂民),表露其博大襟懷、堅強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六、布置作業(yè)。

1.熟讀并背誦全文。

2.抄寫重點實詞和句子。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測。

二、品讀第3、4兩段,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這兩段在情感表達上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學生朗讀,教師指導讀出感情。)

不同點:第3自然段描寫的是凄涼、昏暗、處處險惡之景;產(chǎn)生悲傷之情。第4自然段描寫的是晴朗、開闊、充滿生機之景;產(chǎn)生喜悅之情。

相同點:都是遷客騷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

三、品讀第5自然段。作者對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持什么態(tài)度?請說明理由。

作者并不贊賞遷客騷人的這種覽物之情,他贊賞的是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

四、討論: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為誰而寫的?

1.為岳陽樓而寫。

屬予作文以記之。

2.為滕子京而寫。

分析第1自然段:滕子京的處境(謫守),才能(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引入材料:滕子京對自己的無端遭遣始終耿耿于懷,常??诔鲈寡?。據(jù)說,岳陽樓落成之日,他的部下前來祝賀,他卻說:“落甚成!待痛飲一場,憑欄大慟十數(shù)聲而已?!北井敻吲d之際,滕子京卻萬般悲傷涌上心頭,可見他還沒有走出謫官帶來的打擊。作者寫此文有對滕子京的一份勸勉之意。

3.為自己而寫。

引入材料:《宋史》記: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發(fā)憤苦讀,憊甚,輒以涼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人不堪其憂,仲淹不堪其樂也。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讒受貶,慶歷五年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勤愛民,有政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弊髡邔懘宋氖潜砻髯约阂簧淖非?,是一種自我激勵。

五、文中記敘、寫景、抒情、議論是怎樣結合在一起的?

全文先以敘事帶出寫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議,點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議的高度融合。

六、總結。

《岳陽樓記》的著名,首先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边@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采取獨善其身的態(tài)度,落得清閑快樂。可是他不肯這樣,仍然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來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

本文全篇僅360多字,卻內(nèi)容充實,情感豐富,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自然結合起來,既有對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對湖光水色的描寫;既有精警深刻的議論,又有惆悵悲沉的抒情。記樓,記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七、布置作業(yè)。

1.熟練地背誦全文。

2.仿照課文第3、4兩段,寫一段即景抒情的文章。

板書設計

岳陽樓記

范仲淹

重修岳陽樓及作記緣由(敘事)

登泰山記公開課教案篇十三

教學設計:

一、背景資料。

二、學情分析與教學對策。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一篇游記,寫于其被貶滁州的第二年全文不過。

八年級的學生經(jīng)過一年的文言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掌握并明。

三、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1、借助提示、注釋和工具書,初步感知內(nèi)容大意;。

2、通過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疏通疑難字詞;。

二、教學準備。

三、教學過程。

(一)講述本事,導入課題。

——《滁州志》。

設計說明:從本事導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期待,快速進入課題。

(二)自主學習,感知大意。

1、初讀文本,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明確語音。

2、再讀文本,借助提示、注釋和工具書,初步感知內(nèi)容大意,并圈畫出疑難字詞。

3.生生合作,師生合作,解決疑難字詞。

4.第三次朗讀課文,鞏固疑難字詞,再次整體感知。

(三)自主品析,質(zhì)疑問難。

反復默讀、細讀課文,寫下自己的閱讀初感,并且就文章理解和寫法提出自己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

1、比較品讀關鍵詞句,體會作品的語言特色,感受其樂觀曠達和與民同樂的情懷;。

2、補白作者相關資料,把握作者亦醉亦醒的心態(tài)。

二、教學過程。

(一)呈現(xiàn)學生問題,明確教學內(nèi)容。

2、初步探討交流主問題,形成學路。

(二)誦讀品析想象,感悟醉翁之樂。

1、讓學生根據(jù)關于醉翁的句子,簡要談談對醉翁的第一印象。

2、呈現(xiàn)學生相關的閱讀初感,反復誦讀品析語言,欣賞山水之美。

(1)自由地誦讀山水文字,說一說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2)用感受到的情感再一次朗讀文字,思考作者是怎樣寫出這些感受的呢?

3、補白背景,生活聯(lián)想,感受山水之樂。

(2)同學們在生活中也有類似的體驗吧?

(三)誦讀探究品析,感悟太守之醉1、關于太守,同學們在自學的時候讀懂了哪些?

3、組織學生通過多種朗讀、思考、合作學習和交流對學生或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

(三)誦讀補白品析,品悟歐陽修之醒。

1、找到關于歐陽修的句子,通過比較朗讀體會其中的自得之情。

2、聯(lián)系上文,是什么讓歐陽修如此自得呢?

此環(huán)節(jié)需要補充曾鞏《醒心亭記》的相關文字,幫助學生理解。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回味醉翁的樂,太守的醉,歐陽修的醒。

(五)課后拓展研讀《歐陽修傳》(王水照崔銘著)《清醒的醉翁》(康震著)。

登泰山記公開課教案篇十四

1.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預習安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開朗(hu)屋舍儼然(yn)阡陌交通(qinm)

黃發(fā)垂髫(tio)便要還家(yo)

劉子驥(j)詣太守(y)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正課

(一)導語:

----桃花!

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

你能不能說一說你的感受?

好!下面我們來欣賞兩幅桃花開放的美景吧?。ù虺鎏一▓D片)

(打出伊拉克戰(zhàn)爭圖片)

同學們,看了這一幅圖片,你又想到了什么?

這幅圖片提醒我們,現(xiàn)代世界里仍然存在著殘酷的戰(zhàn)爭,很多人因此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東晉末期圖片)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zhàn)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元代詩人張養(yǎng)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fā)出了這樣的慨嘆: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說,和平,是每一個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xiàn),它就是----世外桃源!

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zhàn)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打出文章題目:桃花源記)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

登泰山記公開課教案篇十五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文章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與世人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xiàn)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xiàn)實的不滿與反抗。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八年級下《桃花源記》公開課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背誦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

2.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及句法。

1.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

2.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及句法。

1.透過文章內(nèi)容,結合時代背景,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

2.了解文言詞語,尤其是本課中古今異義的詞。

 導讀法、討論法

2課時

 

師:同學們,大家還記得七年級時學過的《飲酒》這首詩歌嗎?

生:記得……

師:那我們一起把這首詩歌背一遍。

師生齊背詩歌: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師:好,那還記得這首詩歌的作者是誰嗎?

生:陶淵明……

師:對,陶淵明,哪個朝代的人呢?

生:東晉。

師:對,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是一個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詩人。相傳陶淵明在40多歲時在朋友的勸告和幫助下,曾第二次擔任彭澤縣令,在他上任81天時,剛好郡里的一個督郵下來視察工作,這個督郵是一個極度貪婪的家伙,他經(jīng)常以視察作為借口,要下面的縣令給他送禮,如果有誰不送或者送的不夠的話,他就會栽贓陷害這個縣令。有屬下對陶淵明建議要他“束帶迎之”,也就是要穿戴的整整齊齊的,準備一份厚禮去參見這個督郵。沒想到陶淵明一聽居然說:“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說完就掛冠而去,辭職回家了,從此以后,他再沒有出來做官,一邊讀書,一邊耕作,過著清貧的日子。人們都感慨于陶淵明這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精神,尤其是后世的知識分子,更是將這種精神奉為道德行為的楷模,成為千古佳話。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來學習他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記》,請大家打開課文25課,把這篇課文齊讀一遍,注意讀準字音。

生:(齊讀課文)

師:先來看課文的題目“桃花源記”,大家說說看“源”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源頭/水的源頭……

生:(講述一個漁人發(fā)現(xiàn)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的故事)/一個漁人捕魚時無意間闖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受到了桃花源村民的熱情款待。出了桃花源后,想帶其他人重新去尋找桃花源,卻再也找不著了。

生:開頭第一段。

師:哦,僅僅是開頭第一段嗎?開頭第一段結束時漁人就發(fā)現(xiàn)了桃花源嗎?

生:還沒有發(fā)現(xiàn)。直到第二段的“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才發(fā)現(xiàn)了桃花源。

師:對了,第一段只是說漁人對發(fā)現(xiàn)的情況感到奇怪,想要去探索一下到底是什么東西,只是起了好奇心,還沒有發(fā)現(xiàn)桃花源。直到第二部分的“豁然開朗”才可以說真正發(fā)現(xiàn)了桃花源。那請大家把漁人發(fā)現(xiàn)桃花源這部分內(nèi)容齊讀一下。

生:(齊讀“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到“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師:好,漁人發(fā)現(xiàn)了桃花源,那他所見到的桃花源是什么樣的景象呢?

生:“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p>

生:房屋布局嚴整、環(huán)境優(yōu)美、勤勞善良、衣著獨特、悠閑舒適……

生: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生:外面世界的人/桃花源外面的人/東晉朝代以外的人……

生:大吃一驚/感到非常吃驚……

師: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來呢?

生:見漁人,乃大驚……

生:都不是,是熱情的招待漁人。

生: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生:善良、好客、熱情……

生:……/穿著秦朝的衣服,用秦朝以前的禮節(jié)跟漁人交談。

師:哦,有同學說穿的是秦朝以前的衣服,行的可能是秦朝以前的禮節(jié),你是怎么知道的?課文又沒有告訴我們。

師:哦,這句話什么意思呢?能否說說看?(提問學生翻譯這句)

師:這里的“妻子”、“絕境”是什么意思呀?與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意思一樣嗎?(視學生翻譯情況分析這個句子)

生:不一樣/……

生:告訴我們桃花源的由來/告訴我們他們?yōu)槭裁磿淼教一ㄔ催@個地方。

生:不想/沒有……

生: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薄?/p>

師:哦,“不足為外人道也!”也就是說桃花源里的`人在漁人離開時還特意叮囑他不要跟外面的人說這件事呀!看來桃花源的人的確不想跟外面的世界有什么聯(lián)系。到這里為止,漁人在桃花源中渡過的美好的幾天已經(jīng)過去了。請大家把二三兩段再齊讀一遍。

生:(齊讀二、三兩段)

生:不舍得/舍得……

生:在路上到處做記號。

師:哦,處處做記號,文中寫到“扶向路,處處志之”,他做記號想干嘛呢?

生:再來桃花源……

生:報告給太守,讓太守派人跟他一起去找桃花源……

生:非常吃驚/很高興/很好奇/立馬想去找這個地方……

生:找不到了,他們迷路了……

生:劉子驥……

師:對,南陽劉子驥,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聽說了這件事也想去找桃花源,結果也沒找到。桃花源就這么平空消失了。漁人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桃花源,特意做記號想再去一次卻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讓我們感覺桃花源里的人好像是神仙一樣,見首不見尾,就像后人詩中所寫的那樣“竊怪當日仙人,獨思漁父。遍尋此中村落,不見桃花?!?/p>

師:到這里為止,課文內(nèi)容我們基本上已經(jīng)有個大致的印象了。而課文最后是寫別人包括漁人都再也無法找到桃花源了。那我們假設如果漁人等人順著記號再次來到了桃花源,會是怎樣的情景呢?下面給大家?guī)追昼姇r間,發(fā)揮你們的想象力,寫一段假如漁人發(fā)現(xiàn)了桃花源之后會是怎樣的情景。請大家動筆寫,看看大家誰的想象最奇特。

生:(擴寫想像的內(nèi)容)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對課文的內(nèi)容做了分析,這篇文章的故事很神奇,除了剛才的練習外,還有很多地方可以發(fā)揮想象:比如桃花源里的人見到漁人時他們之間會有怎樣的對話?漁人回到郡里時會怎樣跟太守回報?如果你是桃花源里的人,聽了漁人的描述之后你想不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俗話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篇課文有這么大的想象空間,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嘗試著寫寫看,小說、戲劇等都行,這也是對文本的一種理解,一種再創(chuàng)造。

通過這節(jié)課的分析希望有助于加深大家對課文的理解,也有助于大家背誦課文。剩下時間請大家齊讀全文,會背誦的可以合上課本齊背一遍。

生:(齊讀全文)

 

1.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冊課內(nèi)部分。

 

桃花源記

陶淵明

發(fā)現(xiàn)桃花林——異

進入桃花源——驚

離開桃花源——不舍

再尋桃花源——不見

登泰山記公開課教案篇十六

教學目標:

通過《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的對比閱讀,了解二者的異同;欣賞二者的立意美、結構美和語言美;背誦這兩篇課文。

教學重點:

同“教學目標”前一項。

教學時數(shù):

3~4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都是歷代傳誦、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這兩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導改革當時弊政而被貶官降職后的作品。這兩篇佳作在立意和藝術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處,又有迥然不同之點,可以說是異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們把這兩篇世人公認的優(yōu)美散文放在一起來比較閱讀,通過比較來提高我們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和欣賞能力。

(二)學生泛讀課文及閱讀提示與全部注釋。

(三)簡介兩篇散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四)學生試讀課文。

(五)正音正字。

(六)欣賞兩篇散文的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

(七)學生分小組討論兩篇散文在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技巧方面的異同點。教師巡回指導和啟發(fā)。

(八)各組代表發(fā)言論述本組集體意見或分歧。

(九)教師總結討論情況并歸納兩篇散文的異同。

相同點:兩篇散文都是借觸景生情來抒發(fā)自己的抱負和情懷,都表述了自己雖遭貶謫卻仍懷濟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兩篇散文的語言都非常優(yōu)美,讀起來瑯瑯上口。

不同點:1.結構技巧有別。《岳》文開頭扼要記事,中間生動寫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議論,點明主旨。作者把記事、寫景、抒情、議論四者巧妙融合,從而使得文脈結構嚴謹而不板滯、條理清晰而有波瀾,行文變幻跌宕,曲徑通幽,引人入勝。有時明明要酣暢淋漓地描繪一番,卻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徑;有時似乎文章已經(jīng)寫盡,卻又峰回路轉,柳暗花明。洋洋灑灑鋪陳的,卻非要旨,但也并非閑筆;鄭重感慨議論的,貌似正確,卻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論,精辟入理,一鳴驚人?!蹲怼肺膭t以“樂”字提挈全篇,環(huán)環(huán)相扣,構思精巧。開篇用長鏡頭層層推進的寫法,點出“醉翁亭”,以后又從解釋“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樂”,接著連用幾層描寫和敘述來抒寫“山水之樂”。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照應和伏筆。細品全篇,“醉”字或隱或現(xiàn),聯(lián)前顧后;“樂”字或明或暗,前伏后應??傊?,整篇文章以“樂”“醉”來貫通,不蔓不枝,一氣到底,形成了嚴謹而完整的藝術構架。

2.語言表述有別。《岳》文在語言上駢句散句結合,抑揚頓挫,參差溢美;四字短語成雙成對,瑯瑯上口,婉轉有力。文章既整飭嚴密,句麗辭暢,又張弛有度,議論縱橫。且立意深刻,造詞精警。讀之,音調(diào)鏗鏘;思之,文情壯美?!蹲怼肺碾m也使用駢散結合的句式,但多用長句,且又有創(chuàng)新。僅用對偶句式就別具一格,獨領風騷。有單句成對的,有雙句成對的;還有三句成對的。醉翁用它敘事,則明快簡潔;用它寫景,則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則深沉含蓄。特別是二十多個“也”字的運用使得文章層次分明,聲律節(jié)奏起伏,音韻和諧悅耳。這些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飛升。

3.主題深度有別?!蹲怼肺谋硎鲋黝}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與民同樂”的濟民之情隱含在描寫敘述之中,沒有一語道破,而是在醉中寫樂,在樂中寫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達主題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較了“遷客騷人”的仕途進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懷,并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高風亮節(jié)。這精警之句振聾發(fā)聵,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奮進。從這一點來說,范公明顯高出醉翁一籌,也是醉翁難以企及的。

由此可見,《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堪稱兩首異彩紛呈的名曲,是散文藝苑中明艷絢麗的奇葩。

(十)學生反復朗讀、背誦。

(十一)檢查朗讀與背誦。

(十二)完成課文后書面作業(yè)。

(饒杰騰主編《中學語文教參新編》初中第五冊)。

登泰山記公開課教案篇十七

把同學放在一個大的學習情境中學習,把這個單元的語文學習變?yōu)橥瑢W語文實踐的過程,讓學習變成一個讀書交流的多種形式的活動。每一課的學習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單元,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活動。

文本成為學習活動的載體,而不是學習活動的最終目的,這樣設計始終把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放在顯著的位置。同學時刻處在學習過程中,每個人都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在學習過程中會有積極的思維活動,并且始終隨同著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反思,不時調(diào)整自身的學習思路,使用多種學習戰(zhàn)略,同學真正成為學習者。

設計說明

單元學習活動名稱為:“俺愛閱讀”

學習活動貫穿整個學習單元,分四個板塊:

1.“讀書交流會”。

(1課時)同學對于讀書有自身的認知,也了解一些關于讀書的名人名言,也有自身喜歡的`作者、作品,有自身的讀書經(jīng)驗……單元學習開始尊重同學的學習經(jīng)驗,布置一次交流活動。給同學一個自由交流的空間,能夠看到同學已有的效果,也可以看到同學在讀書方面的欠缺,有利于教師了解同學的起點,有利于調(diào)整教學思路,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順學而導。

這一局部就布置綜合性學習,提出活動話題,設計方案。讓綜合性學習貫穿整個學習單元。

2.“品讀書滋味,悟讀書樂趣”

(1-2課),目的是通過兩課的學習,讓同學和文本作者對話,獲得和作者大體相同的感受,對文本由基本的認同感,獲得閱讀感受;讓同學和文本對話,學習文本語言及基本的表達方式;讓同學和自身對話,提出文本的限制,在生活中、在閱讀中找到自身的感受;讓同學之間相互對話,學習者之間的交流,有助于提高認知,獲得新感受新體驗。

3.“學讀書故事,習讀書方法”

(3-4課),目的是通過兩課的學習,讓同學從文本中獲得基本的讀書方法,同時慢慢總結自身的讀書方法,對自身適合什么樣的方法有所感受,有所領悟。

4.“匯報與展示”。

把口語交際·習作和交流平臺、展示臺中的內(nèi)容進行整合,組織一次交流活動,分為“談體會”(讀書感受、讀書方法、讀書樂趣等)“講故事”(自身的或者他人的)“爭辯會”(開卷是否有益),這三個小活動可以根據(jù)同學的實際情況,有所偏重,關鍵是引導同學反思學習過程,養(yǎng)成善于考慮,善于總結的習慣。同時,對學習方法、學習體會做必要的總結;同學根據(jù)交流的情況,完成一篇習作;組織一次效果展示,包括展示臺中提示的讀書記錄卡、班級圖書角、習作、訪談記錄、心得體會等。

登泰山記公開課教案篇十八

1.知識目標:了解文章結構,把握中心,掌握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法,積累名言和議論文素材,熟讀成誦。

2.能力目標:學會將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的寫法;學習駢散結合的句法,煉字煉句。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的曠達情懷和“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重點:理解作者在文中抒發(fā)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復雜情感。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難點:理解本文從“樂”和“醉”所抒發(fā)的政治理想。

1.對文章字詞的學習,用自主參與教學法,充分利用課內(nèi)時間,學生進行閱讀思考,教師解疑釋難,減少講解和分析。

2.通過示范朗誦、自讀和齊讀等環(huán)節(jié),掌握“也”和“而”字的語氣,了解本文語言駢散相融,節(jié)奏富于變化的寫法。

3.理清文章脈絡、理解文章的主旨,從而背誦全文。

1、導人新課。

師:同學們,我說一個古代的年號,看看你們能聯(lián)想起哪一宗歷史事件?!皯c歷四年”。

生: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師:滕子京是因為什么事而“謫守巴陵郡”的呢?

生:參與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師:非常正確。實際上,這次改革,受貶謫的不止滕子京一個人,范仲淹本人在慶歷五年也被貶到鄧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在同一年被貶謫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貶謫鄧州的第二年,也就是慶歷六年,寫下了《岳陽樓記》,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歐陽修也在滁州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2、簡介作者。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后來他考取進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蹲砦掏び浘褪撬毁H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歐陽修在歷史上以獎掖后進著稱。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曾鞏,還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門下,得到過他的栽培。

歐陽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曉暢,委婉多姿,自成風格,在北宋以至后來的文壇上產(chǎn)生過很大的影響。我們通過《醉翁亭記,對歐陽修作品的風貌也可窺見一斑。歐陽修不僅以散文著稱,他的詩詞、文評也有很高的成就。歐陽修還是著名的史學家?!岸氖贰敝杏袃刹渴撬幾?,即新五代史》新唐書》,歐陽修稱得上是飽學之士。他一生對我國的文學、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教師范讀(或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音。

2.學生試讀課文。

3.學生互讀課文。

方法:二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4.請一位學生讀書,集體糾正讀音。

(或請四位學生,每人讀一段。)。

(從正音入手,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是為了熟悉課文內(nèi)容。)。

1.通讀全文。

要求先不看課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詞、句標出。然后對照注解再讀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記號。還可查古漢語詞典,自己解決問題。

(教師在巡視中發(fā)觀較普遍的問題作篩選,尋求教學的針砷洼。)。

2.集體解決疑難。

方法:教師對在巡視中發(fā)現(xiàn)的較普遍的問題進行點撥或給予解答。

(篩選問題,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然后教師小結,歸納正確的意見,體現(xiàn)出教學民主和教學相長。課堂上情緒活躍而融洽。)。

3.學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課文的意思用白話說一遍,要讀出聲。

4.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

要求在理解文章的構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礎上,能讀出詞語、句子、段落之間的邏輯停頓和邏輯重音,恰當?shù)乇憩F(xiàn)文脈的貫通和文章的層次,要讀得流暢,重音、停頓、速度、節(jié)奏得當。

(按大綱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順暢地朗讀文言文,讀準字音是最基礎的,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頓適當;處理好重音;富有感情。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文言文的朗讀訓練,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要求:各自放聲讀。注意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個字,畫出來。

1.熟讀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46458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