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匯總1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7 04:54:06
最新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匯總11篇)
時間:2023-11-27 04:54:06     小編:薇兒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一

1、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探索自主探究的開放的課堂模式。

2、以語言材料為載體,以課文為例子,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位學生樂學、善學。

1、認知目標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分清文章的詳略,讀懂重點句子。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為突破口,研究劉備等人物形象,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3、情感目標學習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

4、發(fā)展性目標學會學習(自讀自悟)、學會合作(研討交流)、學會做人(尊重他人以誠待人)、學會做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特點。

理解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一)復習導入,披文入情。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還深入地學習了劉備一訪諸葛亮。

2、你想進一步研究劉備嗎?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劉備,還涉及到他的弟弟張飛,那么,我們怎么來研究這兩個人物呢?讓學生說,通過閱讀,抓住人物言行、神態(tài)等來理解。

(二)自主選擇,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人物,深入學習課文,完成填表。(把表格發(fā)給學生。)

一顧

二顧

三顧

怎樣一個人劉備

(言、行、神態(tài))

問又問

失望而回

張飛

(言、行、神態(tài))

失望而回

(1)如果對張飛感興趣,找出描寫張飛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對劉備感興趣,找出描寫劉備的言行、神態(tài)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巡回,了解學情。

2、研讀劉備、張飛的句子。(按學生回答的順序講)

(1)研究劉備的同學交流。

按學生交流的情況分別投影,重點落實字詞,這些句子要具體講,認真讀,讀出感情。隨機板書:斥責張飛、下馬步行、階下恭候、趕緊謁見。

學生另外找出的有關劉備的句子,讓學生說說讀讀就可以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歸納劉備是個怎樣的人。

(2)研究張飛的同學交流。

用同樣的方法投影出示,讀讀議議,可以看出張飛是個怎樣的人?

(3)文章主要是寫劉備,但同時也把張飛寫進去了,這是否多余?分小小組討論。

然后交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點撥,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隨機板書:反襯

(4)對比朗讀,愿意朗讀張飛的讀出他的莽撞無禮,愿意朗讀劉備的讀出劉備的誠心誠意。

(三)課外延伸,激發(fā)興趣。

引導課外閱讀《三國演義》,尤其是這篇課文的有關章節(jié),以更好地理解課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二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三國演義》,把握整體內容。

2.掌握小說中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征。

3.體會烘托這一寫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體會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特點。

教學重點

1.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特點。

教學難點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課時安排

3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方面:

了解《三國演義》的相關知識及“三顧茅廬”故事梗概。

教師方面:

1.準備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影音資料片段。

2.閱讀《三國演義》中關于“三顧茅廬”這一情節(jié)的前后內容,查閱關于劉備及諸葛亮的評價,以便給學生以適當?shù)闹笇Ш脱a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片段“三顧茅廬”。

剛才我們觀看的“三顧茅廬”的故事是歷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話,是導演根據(jù)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片段改編而成的,生動地再現(xiàn)了劉備三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說是如何表現(xiàn)這一情節(jié)的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原作,共同去體會和感受其感人之處。

二、研讀課文。

1.朗讀,教師可安排學生以分角色的形式進行朗讀。強調加點字字音。

拜謁?? 嘔心?? 寰宇?? 荷鋤?? 篡逆?? 猝定?? 斡旋??

匡扶?? 朔風?? 邂逅??? 不省?? 慵懶?? 千仞??? 不棲 熟諳

薰沐?? 鄙悃?? 悒怏??? 荏苒?? 揲蓍? 愧赧存恤

2.學生概括主要情節(jié),要求說出每一個情節(jié)的主要內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劉備拜訪諸葛亮之前,司馬徽贊諸葛亮。

劉備一顧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論天下事。

劉備二顧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書信。

劉備三顧諸葛亮,孔明隆中對策,感其誠,出山輔佐。

三、作業(yè)。

熟讀課文,分析諸葛亮、劉備二人的形象。

第二課時

一、繼續(xù)研讀課文。

1.結合文章具體內容分析劉備、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劉備:謙虛、禮賢下士、不恥下問、求賢若渴、氣度寬宏。

手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襯托(張飛、關羽)。

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門便知曉天下事、足智多謀。

手法:語言描寫、外貌描寫、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襯。

(此處具體分析見教參。)

2.文中詩詞對于表現(xiàn)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從不同的方面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才華和人生追求。(具體分析見教參。)

3.小說在塑造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時情節(jié)是如何變化的?有什么特點?

情節(jié)曲折,懸念迭起,結構精巧,跌宕多姿。(具體分析見教參。)

4.怎樣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話?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內容是:“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shù)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意思是現(xiàn)在的天下形勢是歷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變,這與司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來小說的結局的確如二人所預料的那樣。

5.分析司馬徽所言“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輔佐之人——劉備;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臥龍雖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即使得到劉備這樣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時,縱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嘔心血”,卻不能改變天命,即不能如劉備所愿“興復漢室,還于舊都”。雖然是對諸葛亮的才華得以施展感到一絲慰藉,但更慨嘆他多舛的命運。(具體分析見教參。)

6.概括歸納文章主題。

小說通過劉備“三顧茅廬”,既表現(xiàn)了他為興蜀漢大業(yè)而禮賢下士的寬宏氣度和不恥下問、求賢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曉天下事的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業(yè)。

課下查找諸葛亮、劉備以及其他自己感興趣的三國人物及故事,下一節(jié)課同學間進行交流。

第三課時

一、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關于諸葛亮的故事?怎樣評價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來的失敗?

2.你還知道哪些關于劉備的故事?怎樣評價劉備?

4.介紹你喜歡的《三國演義》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談談你對這些人物的認識。

5.教師補充其他重點知識,如《三國演義》的作者、思想內容、藝術成就等等,給學生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二、總結。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名著之一,走進其中,不僅能讓人認識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更能從中認識到歷史的規(guī)律和進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按規(guī)律辦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學們能認真品讀《三國演義》,品讀名著,做一個認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三、布置作業(yè)。

利用課余時間讀完《三國演義》。

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羅貫中

劉 備 謙虛、禮賢下士、不恥下問、求賢若渴、氣度寬宏

諸葛亮 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足智多謀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三

《三顧茅廬》是第十一冊最后一組教材的第二篇重點講讀課文。本課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的。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這是一篇落實本單元重點訓練項目,發(fā)展語言、啟發(fā)思維、培養(yǎng)能力的好課文。

1、揭題解題,介紹課文的時代背景。

2、初讀課文,以初步感知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脈絡,知道劉備是三次拜訪諸葛亮。

4、學習劉備第一次拜訪諸葛亮。

(一)揭題解題。

1、解釋顧、茅廬的意思。

2、簡介課文時代背景。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要求: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2)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3)談談你對劉備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脈絡。

可以問:你讀懂了什么?學生可能說,我讀懂了劉備是三次拜訪諸葛亮,再問:還有哪些同學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誰來告訴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脈絡。

(四)學習一顧。

1、指名讀第一段,其余同學劃出劉備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再讀讀第一段。

4、談談你對一顧中劉備的印象。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作業(yè)本1、2、3題。

1、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探索自主探究的開放的課堂模式。

2、以語言材料為載體,以課文為例子,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位學生樂學、善學。

1、認知目標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分清文章的詳略,讀懂重點句子。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為突破口,研究劉備等人物形象,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3、情感目標學習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

4、發(fā)展性目標學會學習(自讀自悟)、學會合作(研討交流)、學會做人(尊重他人以誠待人)、學會做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特點。

理解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一)復習導入,披文入情。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還深入地學習了劉備一訪諸葛亮。

2、你想進一步研究劉備嗎?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劉備,還涉及到他的弟弟張飛,那么,我們怎么來研究這兩個人物呢?讓學生說,通過閱讀,抓住人物言行、神態(tài)等來理解。

(二)自主選擇,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人物,深入學習課文,完成填表。(把表格發(fā)給學生。)

一顧二顧三顧怎樣一個人

劉備(言、行、神態(tài))問又問失望而回

張飛(言、行、神態(tài))失望而回

(1)如果對張飛感興趣,找出描寫張飛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對劉備感興趣,找出描寫劉備的言行、神態(tài)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巡回,了解學情。

2、研讀劉備、張飛的句子。(按學生回答的順序講)

(1)研究劉備的同學交流。

按學生交流的情況分別投影,重點落實字詞,這些句子要具體講,認真讀,讀出感情。隨機板書:斥責張飛、下馬步行、階下恭候、趕緊謁見。

學生另外找出的有關劉備的句子,讓學生說說讀讀就可以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歸納劉備是個怎樣的人。

(2)研究張飛的同學交流。

用同樣的方法投影出示,讀讀議議,可以看出張飛是個怎樣的人?

(3)文章主要是寫劉備,但同時也把張飛寫進去了,這是否多余?分小小組討論。

然后交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點撥,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隨機板書:反襯

(4)對比朗讀,愿意朗讀張飛的讀出他的莽撞無禮,愿意朗讀劉備的讀出劉備的誠心誠意。

(三)課外延伸,激發(fā)興趣。

引導課外閱讀《三國演義》,尤其是這篇課文的有關章節(jié),以更好地理解課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四

1.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方式,了解與《三顧茅廬》有關的,但課文中沒有的內容,如故事作者、故事背景,故事的前因、后果,文中人物的其他故事等。

2.學生介紹:

本文作者羅貫中,內容選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

3.故事的背景了解:

當時劉備依附于劉表,劉表割荊州給劉備鎮(zhèn)守,曹操有意攻打荊州,派曹仁設下烏龍八卦陣,劉備派關羽前去攻破,結果失敗?;貋砗蠼?jīng)徐庶指點,識破陣法缺陷。關羽帶一百精兵前去,不傷一兵一卒,得勝歸來。曹操聞得徐庶的才智,又知他是出名的孝子,于是設計把徐庶拉攏到身邊為自己謀事。徐庶無奈母親被曹操所挾,在去曹營之前,他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接下來便有了“三顧茅廬”的歷史故事。

4.了解古今詞義有一定距離的詞語:三顧茅廬、行蹤不定、謁見、行禮、草舍等。

1.看《東方小故事》中的《三顧茅廬》,初步感知故事內容:

啟發(fā)學生按一顧、二顧、三顧茅廬的順序口述故事內容。

2.自由輕聲讀課文,然后小組討論完成下表:

順序 準備 劉備的態(tài)度

(關鍵詞語)

關羽、張飛的態(tài)度

(關鍵詞語) 結果

一顧

二顧

三顧

總的說明什么

(通過看電視、讀課文,討論、填表讓學生大致了解了故事情節(jié)以及人物的個性,總的說明劉備是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成就大業(yè)的。)

1.默讀課文找出表現(xiàn)劉備“誠心誠意”的詞句,然后自己試著讀一讀。

2.交流點撥,對比研讀:

a:三顧茅廬時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

第二次拜訪時:當時正是數(shù)九寒天,雪花紛飛。三人冒雪走到臥龍崗。

(借助這些環(huán)境描寫的襯托,反映出劉備請諸葛亮決心大,心意誠。)

b:劉備的語言與關羽、張飛的對比。

劉備a.劉備說:“我冒著風雪正是為了讓孔明知道我的誠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b.劉備大聲斥責說:“你怎么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云長同我一起去?!?/p>

c.劉備趕緊下拜說:“久聞先生大名,曾經(jīng)兩次謁見,都沒有遇到?!?/p>

張飛a.張飛埋怨說:“天寒地凍,還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b.張飛說:“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條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就是了!”

c.張飛對關羽說:“這個先生怎么這樣傲慢!等我到草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

(張飛的粗魯、莽撞反襯出劉備的謙恭態(tài)度。)

c:劉備的行為與關羽、張飛的對比。

劉備:a.劉備叫人立即備馬。

b.劉備輕叩柴門……

c.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口等著,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寺站在房門臺階下午等孔明醒來。

d.他懇請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創(chuàng)大業(yè)。

張飛:a.關羽、張飛都不耐煩了。

b.見劉備還站著等,張飛氣極了。

(正是劉備這種禮賢下士的態(tài)度感動了諸葛亮,才使退隱山林的諸葛亮答應出山輔佐劉備。)

d:指導感情朗讀。

a.自由組合,分角色朗讀。

b.分角色表演性朗讀。(讀得好的,及時表揚)

3.學生小結:劉備是個求賢若渴,禮賢下士之人,結果他的誠意打動了諸葛亮,諸葛亮從此下山輔佐劉備。

1.出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句名句。

a.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b.這句話是誰說的?

2.出示諸葛亮的名作《出師表》?!熬瞎M瘁,死而后已”是此文中的名句。

3.教師講解《出師表》的大致意思。學生小結:《出師表》最終表達了諸葛亮對劉備的一片忠心。

4.從諸葛亮下山到諸葛亮最后寫出名作《出師表》以表對劉備的耿耿忠心,是什么讓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難道僅僅是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嗎?課余閱讀《三國演義》通俗讀物,了解劉備其人、其事。重點評價劉備性格特點。

1.本設計緊緊圍繞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形成了“課前引導——課中指導——課后延伸”的整體探究教學模式,突出了以課本為憑借,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fā)展的現(xiàn)代教學理論。

2.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盡可能地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搜集信息、整體把握、對比研讀、引導閱讀,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是以人為本的,教學結構緊湊、扎實、有效。

3.以讀代講。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讀,而且讀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在讀中理解、感悟積累,運用課文語言,把握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五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三國演義》,把握整體內容。

2.掌握小說中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征。

3.體會烘托這一寫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體會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特點。

教學重點

1.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特點。

教學難點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課時安排

3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方面:

了解《三國演義》的相關知識及“三顧茅廬”故事梗概。

教師方面:

1.準備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影音資料片段。

2.閱讀《三國演義》中關于“三顧茅廬”這一情節(jié)的前后內容,查閱關于劉備及諸葛亮的評價,以便給學生以適當?shù)闹笇Ш脱a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片段“三顧茅廬”。

剛才我們觀看的“三顧茅廬”的故事是歷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話,是導演根據(jù)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片段改編而成的,生動地再現(xiàn)了劉備三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說是如何表現(xiàn)這一情節(jié)的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原作,共同去體會和感受其感人之處。

二、研讀課文。

1.朗讀,教師可安排學生以分角色的形式進行朗讀。強調加點字字音。

拜謁?? 嘔心?? 寰宇?? 荷鋤?? 篡逆?? 猝定?? 斡旋??

匡扶?? 朔風?? 邂逅??? 不省?? 慵懶?? 千仞??? 不棲熟諳

薰沐?? 鄙悃?? 悒怏??? 荏苒?? 揲蓍? 愧赧存恤

2.學生概括主要情節(jié),要求說出每一個情節(jié)的主要內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劉備拜訪諸葛亮之前,司馬徽贊諸葛亮。

劉備一顧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論天下事。

劉備二顧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書信。

劉備三顧諸葛亮,孔明隆中對策,感其誠,出山輔佐。

三、作業(yè)。

熟讀課文,分析諸葛亮、劉備二人的形象。

第二課時

一、繼續(xù)研讀課文。

1.結合文章具體內容分析劉備、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劉備:謙虛、禮賢下士、不恥下問、求賢若渴、氣度寬宏。

手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襯托(張飛、關羽)。

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門便知曉天下事、足智多謀。

手法:語言描寫、外貌描寫、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襯。

(此處具體分析見教參。)

2.文中詩詞對于表現(xiàn)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從不同的方面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才華和人生追求。(具體分析見教參。)

3.小說在塑造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時情節(jié)是如何變化的?有什么特點?

情節(jié)曲折,懸念迭起,結構精巧,跌宕多姿。(具體分析見教參。)

4.怎樣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話?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內容是:“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shù)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意思是現(xiàn)在的天下形勢是歷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變,這與司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來小說的結局的確如二人所預料的那樣。

5.分析司馬徽所言“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輔佐之人——劉備;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臥龍雖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即使得到劉備這樣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時,縱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嘔心血”,卻不能改變天命,即不能如劉備所愿“興復漢室,還于舊都”。雖然是對諸葛亮的才華得以施展感到一絲慰藉,但更慨嘆他多舛的命運。(具體分析見教參。)

6.概括歸納文章主題。

小說通過劉備“三顧茅廬”,既表現(xiàn)了他為興蜀漢大業(yè)而禮賢下士的寬宏氣度和不恥下問、求賢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曉天下事的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業(yè)。

課下查找諸葛亮、劉備以及其他自己感興趣的三國人物及故事,下一節(jié)課同學間進行交流。

第三課時

一、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關于諸葛亮的故事?怎樣評價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來的失???

2.你還知道哪些關于劉備的故事?怎樣評價劉備?

4.介紹你喜歡的《三國演義》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談談你對這些人物的認識。

5.教師補充其他重點知識,如《三國演義》的作者、思想內容、藝術成就等等,給學生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二、總結。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名著之一,走進其中,不僅能讓人認識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更能從中認識到歷史的規(guī)律和進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按規(guī)律辦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學們能認真品讀《三國演義》,品讀名著,做一個認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三、布置作業(yè)。

利用課余時間讀完《三國演義》。

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羅貫中

劉備謙虛、禮賢下士、不恥下問、求賢若渴、氣度寬宏

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足智多謀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六

《三顧茅廬》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的。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王老師的這一節(jié)課主要抓住了劉備在三顧茅廬中給人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這個問題而展開的,學生得出是誠心誠意,然后王老師讓學生在一顧和二顧中找出相關的語言和行動體會其情和其心到底有多誠,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個性化的閱讀。

在與學生交流時,王老師.整體把握得很不錯,圍繞劉備的.語言、行動和文中的環(huán)境以及各自的身份來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采用了對比研讀、引導閱讀等方式。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七

《三顧茅廬》是蘇教版第七冊的一篇課文。它取材于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是一篇具有很強的人文性的文章。不過,這種歷史題材的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難而上,選擇這篇課文上了一堂公開課。在“大語文觀”的指導下,本著“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統(tǒng)效應,我課前了解情況,課中多法并用,課后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不打無準備之仗。一開學,我就作了一個小小的調查。發(fā)現(xiàn)我們這些剛升入四年級的農村孩子,讀過大部頭的《三國演義》的幾乎沒有,看過電視連續(xù)劇或者少兒版的《三國演義》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學搜集過大量的三國人物卡,對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針對這種情況,如果我們拉出來就上這篇課文,很可能出現(xiàn)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的現(xiàn)象。作為課堂主人的學生無法真正進入角色,無法真正體驗感悟到文章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項長時間的預習作業(yè):建議同學們自己去閱讀《三國演義》;建議同學把搜集過的三國人物卡帶到學校,在課間玩耍時互相交流;同時,我也利用晨會課、中午午讀時間給同學講三國故事。雖然,孩子們只是模模糊糊、囫圇吞棗地了解了一些三國內容,不過,這樣做,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探究課文的欲望。這正是我所期望的。

1、上課伊始,在悠悠的古樂中,我抱著一本《三國演義》走出,并緩緩敘述:“《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書中有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p>

2、拿出“諸葛亮、張飛、關羽、曹操、孫權、劉備”這些人物的卡,通過實物投影放大,讓學生根據(jù)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誰,并作簡單介紹。

3、轉入課題:“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劉備胸懷大志,急于尋求人才輔助自己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于是歷史上就有了《三顧茅廬》這個故事。”

(悠悠古樂把學生帶入了歷史的情境,三國人物卡把學生的目光集中到幾位重要人物的身上,教師的敘述把學生自然地領入本課的學習。)

“三顧茅廬”是什么意思呢?你能通過朗讀課文來解釋嗎?讓學生自由讀課文。

生1:劉備三次到茅廬去。

生2: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

生3:劉備、關羽、張飛三次到茅廬去拜訪諸葛亮。

生4:桃園三結義三次拜訪諸葛亮。

(以往的解題,往往是直接讓學生說說課題是什么意思,或者讓學生根據(jù)題目質疑,而這次是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來釋題。實踐證明,這一富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各種答案噴涌而出。課堂上的熱鬧已不是流于形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精神真正得以體現(xiàn)。)

1、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都沒有見著諸葛亮。課文重點寫了第三次拜訪的經(jīng)過。第二自然段寫了去之前張飛和劉備的對話。

4、師生合作讀對話,同桌合作讀,體會張飛、劉備不同的性格。

(多形式的評讀、賽讀、合作讀,增加了讀得趣味性。加上一開始老師的范讀就比較夸張到位,學生易于摹仿,學生自然地體會到張飛這個人個性比較豪爽、魯莽,劉備比較穩(wěn)重,尊重人才,為學習后文奠定了基礎。)

1、看一看:劉備究竟是怎么拜訪諸葛亮的呢?請看錄像。(播放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中的一段,與課文內容相當吻合。)

2、議一議:欣賞完畢,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議一議你看到了什么?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全班匯報。

生1:離諸葛亮家很遠,劉備就下馬步行。

生2:劉備敲門很輕。

生3: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于、張飛在門外等著,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上等候。

生4:他們等了很長時間。

生5:一聽到諸葛亮醒來,劉備就快步走進草堂,與他相見。

3、讀一讀:再來讓學生讀課文。學生的腦海猶如放電影一般全活了。

4、悟一悟:此時,請學生談你體會到了什么?學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劉備等人十分耐心,其實他內心急切,足可以看出劉備待人的真誠。

課文里有三個比喻句:

1、那里的山崗蜿蜒起伏,好似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

2、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3、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

它們分布在課文的三個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句一句教,既繁瑣,學生又不易理解。于是,我在講到劉備終于見到諸葛亮后,把這三個比喻句連成一串珍珠一塊兒教:“劉備的誠意終于打動了諸葛亮。劉備如此虔誠邀請的人肯定是個了不得的人物?!保ń痰?句)“諸葛亮出山后是怎樣輔佐劉備的呢?”(教第2、3句)這樣既節(jié)省了時間,有前后貫通,融為一體。

課文學完了,但我在想,我們難道僅僅是告訴學生這樣一個歷史故事嗎?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們不僅要知道這樣一個三國故事,還要繼續(xù)閱讀《三國演義》,了解三國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國的燦爛文化。我設計了以小隊為單位出一期“話三國”手抄報,舉行一次班級“講三國”故事比賽。

(可喜的是教完這篇課文,班級里幾乎人人有了一本《三國演義》。連平時成績較差的同學也課間放棄休息,捧著《三國演義》如饑似渴地讀著。在教學這一單元后面練習中的“熟記成語”時,有同學發(fā)現(xiàn)這八個成語(初出茅廬才華橫溢/ 料事如神膽大心細/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獨木難支回天無力)就是諸葛亮一生的寫照,給我們構建了一個鮮活的多維立體的諸葛亮形象。

1、“生活處處皆語文?!闭n堂上的40分鐘,就是學生生命里的40分鐘,學生是在學語文。而課前的預習,課后的鞏固,各種實踐活動,學生都在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老師應該充分理解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緊密銜接。老師不單是完成指定的教學任務,而應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的求知欲。特別是像這一類歷史性題材而且是選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應該引導學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創(chuàng)造,讓知識內外溝通。這樣的教學才具有可持續(xù)性。

2、“功夫在課外,得法于課內?!币寣W生在廣闊的天地里學語文,首先必須上好語文課,使學生愛語文。這節(jié)課較好地改變了目前教學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的現(xiàn)狀,摒棄繁瑣的分析,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為重點,讓學生自讀自悟、樂于探究、主動求知,體現(xiàn)了新課程倡導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學習中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fā)展。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八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難點:通過劉備的神態(tài)、語言和動作描寫,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

主要板書:

7、三顧茅廬

劉備 諸葛亮

誠心誠意 雄才大略

教學過程:

師: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引導學生接答:《三顧茅廬》,已板書好課題)

師:“三顧茅廬”這則故事講了什么內容?

……(學生回答)

師:第三次去隆中,劉備是憑什么打動諸葛亮.

……(引導學生說出劉備是憑他的“誠心誠意”來打動諸葛亮的)

(板書:誠心誠意)

教學板塊之一

師:劉備是怎樣打動諸葛亮的?

……

附:引導要點:

生一:上路之前:當張飛嚷著要用一根麻繩把諸葛亮捆來時

出示: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生:學生練讀

指名讀,其他學生評讀

角色讀,評讀

齊讀

生二:見面之前,劉備的所作所為。

分析:

你能找出一些關鍵詞嗎?(生找,師劃)

這些詞反映了劉備什么樣的心情?

生答……

師:你們能讀好這些話嗎?請練幾遍

生:練讀

師:指名讀

評讀,

讓學生體驗劉備為了見到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內心。

師:還有那些描寫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和賞識

教學板塊之二

師:請看劉備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風景

出示:(生讀)

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師: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師: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諸葛亮)

師:人們稱諸葛亮為——(臥龍先生)

教學板快之三

見面之后,劉備如魚得水。

你知道劉備在見到諸葛亮之前對自己的統(tǒng)一大業(yè)處在什么樣的迷茫之中嗎?

生……

所以聽諸葛亮這么一分析,他——(學生接讀……)

再讀劉備的話……

學生練讀

指名讀

齊讀

生:學生交流

……(學生的回答可能會是書上的,也可能是課外的)

出示: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這句話特別嗎?

生:這句話用了比喻

師:“茅塞頓開”就是——(生接:撥開云霧見青天 )

師:我們也有過“茅塞頓開”的時候嗎?

(生交流……)

有了這樣的體驗一定能把劉備的這句話讀好!

學生練讀

指名讀

出示:一首詩

教學板塊之三

遷移練習

師:隆中美不美?

生:……

師: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作者為什么會寫得這么美?

生:學生默讀研究

交流……

(交流時教師把握:寫了哪幾個景物?它們各有那些特點?)

讀,讀出美感

師:我們也來寫一處景色!

出示:課后練習

師:你最想寫哪一處景色?

交流后學生習作。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九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能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有條理地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掌握多音字:“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4、通過朗讀,對學生進行理解性診斷與矯治,使學生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體會劉備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讀出劉備虔誠的心情。

一、揭題,基礎性診斷

1、板書課題,解題:“茅廬”即“草房子”;“顧”即“拜訪”

2、你知道“三顧茅廬”的故事嗎?說說你搜集到的有關資料。

二、初讀課文,自主性學習診斷

1、自由讀課文,讀通課文中的生字,語句。

2、檢查,進行群體性診斷與矯治。

(1)認讀生字。

(2)認讀詞語。

(3)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4)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3、朗讀課文。

三、精讀感悟,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一)學習第1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2、討*,群體診斷與矯治。

3、集體朗讀。

(二)、學習第2自然段。

1、看多媒體.課件。注意人物各自的性格特點。

2、討論:張飛魯莽劉備對諸葛亮敬重

3、讀課文,同桌討論,課文是怎樣描寫人物的。

4、討*:群體診斷與矯治

張飛:嚷、捆

劉備:第三次拜訪,訓斥張飛

5、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你讀懂了什么?

2、討*:群體診斷與矯治。

環(huán)境烘托:

a、看圖,感受景色宜人,出示比喻句“那天的山岡……臥龍”把什么比作什么?體會諸葛亮的性格及胸才大略。

b、感情朗讀。

細節(jié)描寫:

a、從哪些詞看出(諸葛亮是劉備訪求的賢士)劉備對人才的尊重。虔誠。

(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的走進、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進)

b、看多媒體.課件,進一步感受。

c、指導朗讀

(四)、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你讀懂了什么?

2、討*:群體性診斷與矯治。

“劉備聽了……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的朗讀。

(五)、學習第5自然段。

1、自由讀,你讀懂了什么?

2、討*:群體性診斷與矯治。

“我得到……,就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讀。

四、指導復述課文,自主性診斷與矯治。

1、師引述,學生接著往下說。

2、同桌練說。

3、指名復述。

五、課外延伸,發(fā)展性診斷。

你還知道《三國演義》中關于諸葛亮的故事嗎?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十

《三顧茅廬》是第十一冊最后一組教材的第二篇重點講讀課文。本課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的。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這是一篇落實本單元重點訓練項目,發(fā)展語言、啟發(fā)思維、培養(yǎng)能力的好課文。

一、教學目標:

1、揭題解題,介紹課文的時代背景。

2、初讀課文,以初步感知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脈絡,知道劉備是三次拜訪諸葛亮。

4、學習劉備第一次拜訪諸葛亮。

(一)揭題解題。

1、解釋“顧”、“茅廬”的意思。

2、簡介課文時代背景。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2)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3)談談你對劉備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脈絡。

可以問:你讀懂了什么?學生可能說,我讀懂了劉備是三次拜訪諸葛亮,再問:還有哪些同學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誰來告訴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脈絡。

(四)學習一顧。

1、指名讀第一段,其余同學劃出劉備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再讀讀第一段。

4、談談你對一顧中劉備的印象。

(五)布置作業(yè):完成作業(yè)本1、2、3題。

一、教學理念:

1、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探索自主探究的開放的課堂模式。

2、以語言材料為載體,以課文為“例子”,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位學生樂學、善學。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分清文章的詳略,讀懂重點句子。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為突破口,研究劉備等人物形象,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3、情感目標——學習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

4、發(fā)展性目標——學會學習(自讀自悟)、學會合作(研討交流)、學會做人(尊重他人以誠待人)、學會做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三、教學重點:

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特點。

四、教學難點:

理解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披文入情。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還深入地學習了“劉備一訪諸葛亮”。

2、你想進一步研究劉備嗎?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劉備,還涉及到他的弟弟張飛,那么,我們怎么來研究這兩個人物呢?讓學生說,通過閱讀,抓住人物言行、神態(tài)等來理解。

(二)自主選擇,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人物,深入學習課文,完成填表。(把表格發(fā)給學生。)

一顧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十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間的關系,并通過朗讀體會比喻的作用。

學習課文中景色秀麗宜人的有關語句,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通過劉備的神態(tài)、語言和動作描寫,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

多媒體

劉備

諸葛亮

誠心誠意

雄才大略

教學過程:

師: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引導學生接答:《三顧茅廬》,已板書好課題)

師:三顧茅廬這則故事講了什么內容?

(學生回答)

師:第三次去隆中,劉備是憑什么打動諸葛亮.

(引導學生說出劉備是憑他的誠心誠意來打動諸葛亮的)

(板書:誠心誠意)

教學板塊之一

師:劉備是怎樣打動諸葛亮的?

生一:上路之前:當張飛嚷著要用一根麻繩把諸葛亮捆來時

出示:

張飛嚷道: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劉備責備張飛是因為怕張飛的魯莽誤了他的大事,通過比較朗讀突出了他對諸葛亮的敬重,對賢才的渴求。

指導學生反復閱讀,旨在讓學生通過劉備的語言,理解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和對賢才的渴求。

生:學生練讀

指名讀,其他學生評讀

角色讀,評讀

齊讀

生二:見面之前,劉備的所作所為。

(引導學生讀讀,找出關鍵詞語,反復誦讀。從而領悟劉備對諸葛亮態(tài)度認真,恭恭敬敬,體會他尊重人才、呵護人才,求賢若渴的品質。)

你能找出一些關鍵詞嗎?(生找,師劃)

這些詞反映了劉備什么樣的心情?

生答

師:你們能讀好這些話嗎?請練幾遍

生:練讀

師:指名讀

評讀,

讓學生體驗劉備為了見到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內心。

師:還有那些描寫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和賞識

教學板塊之二

師:請看劉備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風景

出示:(生讀)

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師: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師: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諸葛亮)

師:人們稱諸葛亮為(臥龍先生)

師小結:諸葛亮雖然身居隆中,其實他時時關注國家大事,等待時機出山,為統(tǒng)一中原出力。

見面之后,劉備如魚得水。

生:劉備聽了諸葛亮對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劉備感到茅塞頓開,像撥開烏云見青天。

你知道劉備在見到諸葛亮之前對自己的統(tǒng)一大業(yè)處在什么樣的迷茫之中嗎?

所以聽諸葛亮這么一分析,他(學生接讀)

再讀劉備的話

學生練讀

指名讀

齊讀

師:諸葛亮出山后,劉備把他當做(師引讀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備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

師:老師知道我們班很多同學都讀過《三國演義》,我們一起來說說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生:學生交流

(學生的回答可能會是書上的,也可能是課外的)

生: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出示: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這句話特別嗎?

生:這句話用了比喻

師:茅塞頓開就是(生接:撥開云霧見青天)

能使迷茫中的劉備茅塞頓開這樣的計謀肯定很高??梢娭T葛亮很有才華,用一個成語那就是(生接:雄才大略)

師:我們也有過茅塞頓開的時候嗎?

(生交流)

有了這樣的體驗一定能把劉備的這句話讀好!

學生練讀

指名讀

如: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敗夏侯淳,接著又在新野把曹軍燒得焦頭爛額(即火燒新野)草船借劍的成功;巧設空城計等故事都證實諸葛亮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膽大心細。

諸葛亮確實是一位曠世奇才他(學生接一些成語)為輔助劉備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原的目標,竭盡全力,最后戰(zhàn)死疆場,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出示:一首詩

教學板塊之三

遷移練習

師:隆中美不美?

生:

師: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作者為什么會寫得這么美?

生:學生默讀研究

交流

(交流時教師把握:寫了哪幾個景物?它們各有那些特點?)

讀,讀出美感

師:我們也來寫一處景色!

出示:課后練習

認真讀讀課文中描寫隆中景色秀麗宜人的有關語句,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師:你最想寫哪一處景色?

生:學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點:這一處景色有哪幾個重點景物?它們各有那些特點?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學生習作。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552043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