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與最樂教案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7 06:43:13
最苦與最樂教案大全(19篇)
時間:2023-11-27 06:43:13     小編:MJ筆神

教案包含了教師所設計的課程內(nèi)容、學習活動、教學方法和評估方式等。教案的編寫需要不斷反思和改進,提高教學效果和滿足學生需求。教案的優(yōu)化和調整,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反饋和評價進行。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一

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苦樂觀是一種人生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樂觀。那么學者、思想家梁啟超在本文中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苦樂觀的?(板書課題、作者)。

作者沒有一般的談苦與樂,而是把論題集中在“最苦與最樂”上。(在“最”字上加點)。

二、快速閱讀,整體理解。

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樣得出答案的?(從第1、2段中找答案)。

2、人生什么事最樂?作者是怎樣引名言來論述的?(從第3段中找答案)。

3、人們應該怎樣對待責任?(從第14、15段中找答案)。

提示:

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設問句,提出了關于人生痛苦的許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觀點,自然貼切,水到渠成。

2、責任盡了,算是人生第一樂事。作者引用古語、俗語、孔子的話,從解除心理負擔,體會有活力的人間趣味這個側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3、應該像君子那樣,“把這種種責任攬在身上”、“日日在那里盡責任”,而不是“將責任卸卻”。

三、精段研讀,品位語言。

研讀第四段,明確如下要點:

1、“然則”--過渡銜接詞語。(聯(lián)系前一段的“翻過來看”,理解銜接嚴密的特點。)。

2、“為什么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設問句、句中引用名言。(聯(lián)系1、3段開頭的設問體味大處著筆、語言凝重的特點;孟子的話“終身之憂”與前面“苦后是樂”說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確理解。)。

3、“曾子還說哩”--敘述語句,帶上語氣助詞“哩”。(聯(lián)系其他處的語氣助詞品位凝重中的輕靈。)。

4、“那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那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對偶句。(從內(nèi)容角度體味凝重;從詞句的容量角度體味簡練)。

5、“苦中真樂”--苦樂觀。(與“苦樂循環(huán)”、與“盡責任”聯(lián)系起來看)。

四、聯(lián)系生活,思考討論。

1、聯(lián)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談談你對文中“苦樂循環(huán)”一句話的理解。

2、“知足常樂”的說法與本文中講的苦樂觀是否一致?為什么?

3、你所希望的的快樂是什么?你認為如何實現(xiàn)?

(要求聯(lián)系生活實際,鼓勵各抒己見)。

五、課后研習,整理心得。

1、搜集整理與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語、名句,注明出處;試試用來證明作者的苦樂觀。

2、寫一篇心得體會。

【板書設計】。

梁啟超。

貧?失意?老、死?知足、安分、達觀(不苦)現(xiàn)象。

欠錢沒還如釋重負。

負恩惠未報盡心安理得。

責得罪人沒賠禮責吃苦--真樂。

任該做沒做任(苦樂循環(huán))本質。

勇于責任,不逃避責任,能享受真樂!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二

生1:是一個并列短語。

生2:前后兩個詞語之間意思相反。

師:像這樣的標題大家還見過嗎?

生3:本冊還有一篇課文《重復與變化》。

師:大家覺得這樣的標題好嗎?

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夠引起讀者對內(nèi)容的思考,思考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師:它們之間是有一定的關系,如果我們將這個題目改為“樂從苦中來”,行不行?

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寫苦與樂的關系的。

師:那就改成“苦與樂”,可以巴?

生7:也不行,改后的題目太寬泛了。作者談的不是一般的“苦與樂”,而是苦與樂的典型情況,也就是“最苦”和“最樂”的事。

生8: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最苦和最樂的事各是什么。

師:作者認為最苦與最樂的事到底是什么呢?

生9‘:最苦的事是未盡責任,最樂的事是盡了責任。

師: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證據(jù)嗎?

生11:還是不能改,因為文章的順序是先寫最苦,后寫最樂。

師:除了順序原因外,還有其他原因嗎?

生12:一般說先苦后甜,先寫苦,再寫樂,符合人們的思維規(guī)律。

生13:這種“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體會,放在前面寫引入注意些。

生14:第l、2段寫最苦,第3段寫最樂。

師:第4、5兩段是在寫什么呢?(生概括不上來。)請同學們一起將這兩段文字再默讀一遍吧!

生15:進一步論述人應該勇于承擔責任,不能逃避責任。

師:這與課題有關系嗎?

生16:這是對文章中心論點的深化,道出了作者的寫作目的。二、文本解讀觸心靈。

師:通過大家對文題的審讀,我們基本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但是這不算讀懂了課文。真正讀懂課文還得走進作者的思想,走進作者的情感,從文中讀出自己的影子來。怎么讀出自己的影子來呢?比如老師讀“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這句話,就想到我今天上這節(jié)課,這么多老師來聽課,給了我壓力,我就有了一種責任。要是我推掉這節(jié)課,身體可能會輕松些,但是我就會擔心其他老師們會怎樣評價我,也許就有人。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三

1、理清本文的結構,感受文章嚴密的論證。

2、明確作者的觀點,理清文章的脈絡。

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從論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論點。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責任的含義。引導學生樹立對家庭、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1、學習文章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

2、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苦樂觀的深刻內(nèi)涵,理解責任的含義。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體。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為了誰》引出“責任”這一話題。

二、檢查字音(課件出示)。

三、出示學習目標(課件)。

1.明確作者的觀點,把握文章的脈絡.

2.理解文章所運用的論證方法.

3.理解責任的含義,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四、學習課文,整體把握。

(一)我是課堂小主人。

學習方式:學生根據(jù)所學課文的情況質疑,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1、對字、詞、句的'理解方面。

2、從議論文的三要素考慮。

3、從文章內(nèi)容與結構思考。

(二)師生合作探究,解決課文的重、難點思考:

1.用自己的話說說文章表明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2.作者是如何來論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任?

3.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么?作者為證明它引用了那些古語、俗語?

4.人生應該怎樣對待責任?

(學生分析討論后,讓學生分組競賽回答)。

五、總結課文,梳理結構(課件出示)。

六、鞏固練習(課件出示)。

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顦贰?/p>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羁?。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顦贰?/p>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羁?。

七、思維拓展:

(一)我說你說明責任。

作為我們中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責任究竟有些什么呢?請照仿例句說話。

例句:責任是一絲不茍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

責任是“。

(二)品嘗人生苦與樂。

討論:給你一串葡萄,有酸有甜,你是先品甜的還是先嘗酸的?

八、結束語。

九、作業(yè):

1、積累:

請摘抄日常生活中與“苦、樂”相關的詞語、俗語、諺語。

2、寫作:

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選擇其中一種責任寫一寫你感受到的苦與樂。

十、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四

梁啟超,我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散文家。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師從康有為,與他一起成為我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并一起領導了著名的“戊戌變法”。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合集》共計149卷,1000余萬字,被譽為中國“百科全書式”的巨人。

2.主題解說。

本文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論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盡到責任,人生最大的快樂是盡到了責任。同時告訴我們,必須要對國家、社會、家庭乃至自己勇于擔負責任,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3.重點突破。

(1)課文為什么在第1自然段不直接提出觀點,而先否定其他答案?

提示:因為把貧、失意、老、死當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許多人的想法。如果否定了這些答案,讀者就會尋找新的答案。否定其他答案,再提出自己的觀點,就不會顯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以設問開頭,還能引發(fā)讀者思索,激起讀者的共鳴。

(2)在作者筆下,“最苦”與“最樂”之間是什么關系?依據(jù)是什么?

提示:兩者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未盡責等于痛苦,盡責等于快樂,相輔相成。依據(jù)是“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里去”“翻過來看,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4.難點攻克。

提示:只要看一看“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個分論點的論據(jù)就不難明白,第二部分中的痛苦是作者針對“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個分論點提出的。

論據(jù)是“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原來,作者所談的快樂是與痛苦分不開的,或者說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礎之上的。正因為這樣,在談快樂的時候就必須聯(lián)系到痛苦。也正因為這樣,在談痛苦的時候就必須聯(lián)系到快樂。第一部分已經(jīng)用不少筆墨談痛苦。那么,第二部分來談快樂就無須再多用筆墨,而只要說清快樂與痛苦的關系就可以了。

5.結構圖解。

6.學法點津。

如何找準文章的中心論點。

把握議論文的中心論點,是閱讀議論文的關鍵,也是中考議論文的必考題型之一。

【典型例題】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參考答案】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盡到責任,人生最大的快樂是盡到了責任。

【技法點睛】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在形式上應該是完整的句子。有的文章標題就是中心論點,有的文章開頭就提出中心論點,有些文章的中心論點則在文末,有些文章則是在論述的過程中提出中心論點,也有些文章的中心論點不是一目了然,是要通過歸納概括才能得出來的。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學習本篇課文應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脈。

?學習文章流暢凝練的語言。

?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及語言表達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樹立對他人社會及自己的責任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難點:苦樂觀的深刻內(nèi)涵。

三、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交流。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F(xiàn)在,我告訴你們:放假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生活中什么最苦?讓大家一起分擔。生活中什么最樂?讓大家一起分享。

二、導入課文。

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fā)言,他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六

在人生的旅途上,盡管人人盼望快樂,無人喜歡憂傷,但“痛苦與快樂”本是一對孿生姐妹,永遠伴隨在生活的舞臺上。我們學習知識也是如此,為了那眼花繚亂的“數(shù)字迷宮”,而嘔心瀝血;為了那令人心痛的作文而費勁心思。這些表面上看來確實辛苦,然而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們的將是一串歡樂的音符。相信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對責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切實感受到了自身的責任,當責任向我們走來時,我們應該勇于盡責,就讓我們在盡責任的同時感受人生的最樂吧!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內(nèi)容,理清作者的思路與文章的脈絡。

2.學習作者如何講責任與未盡的苦處與樂處,讓學生理解人生的最苦與最樂,鼓勵學生勇于承擔責任,學習待人處世的正確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文章提到的責任的觀點,理清文章結構與脈絡。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說苦樂。

1、談話導入新課。

2、讀課題看看標題的組成有什么特點?

二、自讀自悟。

1、介紹略讀方法。

2、給出自讀提示,學生自讀學習。

自讀提示內(nèi)容:用換標題的方式理解文章。

《苦與樂》――結合課文內(nèi)容找觀點。

3、學生自讀學習。

三、互動質疑。

1、既然講的是苦樂,為何標題不是《苦與樂》?

2、《最苦與最樂》能表現(xiàn)作者思想,為何標題不是《最苦與最樂》?

教師圍繞自讀提示,引導學生交流探討,明確課文內(nèi)容與結構。

四、點撥反饋(結合實踐,談苦樂)。

1、結合學生實際,引導學生解讀文本。

2、圍繞“你還覺得苦嗎?”談苦樂。

五、感悟分享(補充資料,自主展示,說責任)。

1、根據(jù)課后閱讀提示明確“責任”。

2、給出梁啟超的資料,感知“責任”。

六、總結拓展(學生自主總結,教師引導拓展)。

談收獲,明責任。

1、微作文: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談談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2、作者是如何把責任與苦樂這么大的話題說的入情入理、讓我們感同身受?再讀課文,找一找你最喜歡的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試從寫作上分析一下(提示:可從修辭手法、論證方法、語言特點等方面入手)。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八

:對文章關鍵句進行揣摩、理解、體會寫作風格。

:理解文章的宗旨。

1、作者先肯定讀書當然要下苦功夫。

2、但否定那種為世俗功利而讀書的態(tài)度。

作者舉陶淵明的例子,有什么作用?輕嘲當世的弊病。這是楊絳語言的特點,諷刺點到即止,絕不批判到淋漓盡致。分辨“下苦功夫”和“苦讀”的區(qū)別。對下苦功夫,作者是贊同的,認為讀書就要用功,而對苦讀,作者是不贊同的。

因為苦讀不符合作者對讀書的認識,作者認為應是樂讀書,而不是苦讀書。作者的讀書之樂有哪些?樂在其中:是身心的自由投入。樂在可以自由地拜見、請教古今中外的師長和學者。書籍包羅萬象,讀書可以去除幾分愚昧,多長幾個心眼。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备ダ饰魉埂づ喔倪@句名言被很多人當作讀書的動力。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九

生1:是一個并列短語。

生2:前后兩個詞語之間意思相反。

師:像這樣的標題大家還見過嗎?

生3:本冊還有一篇課文《重復與變化》。

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寫苦與樂的關系的。

師:那就改成“苦與樂”,可以巴? 生7:也不行,改后的題目太寬泛了。作者談的不是一般的“苦與樂”,而是苦與樂的典型情況,也就是“最苦”和“最樂”的事。

生8: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最苦和最樂的事各是什么。

師:作者認為最苦與最樂的事到底是什么呢?

生9‘:最苦的事是未盡責任,最樂的事是盡了責任。

師: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證據(jù)嗎?

生14:第l、2段寫最苦,第3段寫最樂。

師:第4、5兩段是在寫什么呢?(生概括不上來。)請同學們一起將這兩段文字再默讀一遍吧! 生15:進一步論述人應該勇于承擔責任,不能逃避責任。

師:這與課題有關系嗎?

生16:這是對文章中心論點的深化,道出了作者的寫作目的。 二、文本解讀觸心靈

師:通過大家對文題的審讀,我們基本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但是這不算讀懂了課文。真正讀懂課文還得走進作者的思想,走進作者的情感,從文中讀出自己的影子來。怎么讀出自己的影子來呢?比如老師讀“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這句話,就想到我今天上這節(jié)課,這么多老師來聽課,給了我壓力,我就有了一種責任。要是我推掉這節(jié)課,身體可能會輕松些,但是我就會擔心其他老師們會怎樣評價我,也許就有人。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十

1.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2.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xiàn)中心論點的寫法。

3.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1.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2.苦樂觀的深刻內(nèi)涵。

一、導入新課。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現(xiàn)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么最苦,什么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fā)言,他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二、作者簡介。

教師可結合課文注釋,明確有關要點。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練。著作:《飲冰室》。

三、教師范讀課文,學生再分段落讀。

朗讀時教師加以指導,明確一些較難的字詞的音義。

四、師生討論課文內(nèi)容,理清文章結構,整體把握。

(一)先由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然后填寫以下空格,填寫后互相交流訂正。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當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

(二)分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責任未了的?

4.到底什么叫責任?它的范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

5.作者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系的?結論是什么?

明確:

第1題:最大的痛苦是應盡的責任未盡。

第2題:最大的快樂是完成了責任。

第3題:作者通過與貧窮、失意、意志、死亡進行對比,說明這些痛苦都有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擔壓在肩頭,無處可逃,從而說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責任未了。

第4題: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沒責任的表現(xiàn)。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于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兩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

第5題:作者認為: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則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脫痛苦,就要盡責,想卸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循環(huán),人間趣味。結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

五、研讀課文。

1.指名學生讀第1~2段。

2.為什么說“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最苦呢?

(先引導學生找出論說的句子:正:凡人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做的事。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壓在肩頭。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責備,而且無處逃躲。)。

3.責任有多種,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哪幾種責任嗎?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4.精讀第4段,領會“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是真樂。人生須知道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huán),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這句話的含義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這句話是對上文中“最苦”與“最樂”的深層的分析,點明了三者的關系:苦中有樂,苦樂循環(huán)。同時又是下文中“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這一論斷的前提和基礎。)。

(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名言:孔子――無入而不自得;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曾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六、布置作業(yè)。

1.就下面幾個問題的情境,體驗“最苦”與“最樂”的感受,寫一篇小作文。

(1)完成某一學科的學習任務。

(2)完成長輩托付的某項任務。

(3)完成班集體或學校布置的某項工作。

2.完成學生用書練習題。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十一

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苦樂觀是一種人生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樂觀。那么學者、思想家梁啟超在本文中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苦樂觀的?(板書課題、作者)

作者沒有一般的談苦與樂,而是把論題集中在“最苦與最樂”上。(在“最”字上加點)

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樣得出答案的?(從第1、2段中找答案)

2、人生什么事最樂?作者是怎樣引名言來論述的?(從第3段中找答案)

3、人們應該怎樣對待責任?(從第14、15段中找答案)

提示:

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設問句,提出了關于人生痛苦的許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觀點,自然貼切,水到渠成。

2、責任盡了,算是人生第一樂事。作者引用古語、俗語、孔子的話,從解除心理負擔,體會有活力的人間趣味這個側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3、應該像君子那樣,“把這種.種責任攬在身上”、“日日在那里盡責任”,而不是“將責任卸卻”。

研讀第四段,明確如下要點:

1、“然則”--過渡銜接詞語。(聯(lián)系前一段的“翻過來看”,理解銜接嚴密的特點。)

2、“為什么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設問句、句中引用名言。(聯(lián)系1、3段開頭的設問體味大處著筆、語言凝重的特點;孟子的話“終身之憂”與前面“苦后是樂”說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確理解。)

3、“曾子還說哩”--敘述語句,帶上語氣助詞“哩”。(聯(lián)系其他處的語氣助詞品位凝重中的輕靈。)

4、“那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那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對偶句。(從內(nèi)容角度體味凝重;從詞句的容量角度體味簡練)

5、“苦中真樂”--苦樂觀。(與“苦樂循環(huán)”、與“盡責任”聯(lián)系起來看)

1、聯(lián)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談談你對文中“苦樂循環(huán)”一句話的理解。

2、“知足常樂”的說法與本文中講的苦樂觀是否一致?為什么?

3、你所希望的的快樂是什么?你認為如何實現(xiàn)?

(要求聯(lián)系生活實際,鼓勵各抒己見)

1、搜集整理與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語、名句,注明出處;試試用來證明作者的苦樂觀。

2、寫一篇心得體會。

【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

梁啟超

最苦最樂

貧?失意?老、死?知足、安分、達觀(不苦)現(xiàn)象

欠錢沒還如釋重負

負恩惠未報盡心安理得

責得罪人沒賠禮責吃苦--真樂

任該做沒做任(苦樂循環(huán))本質

勇于責任,不逃避責任,能享受真樂!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十二

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苦樂觀是一種人生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樂觀。那么學者、思想家梁啟超在本文中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苦樂觀的?(板書課題、作者)。

作者沒有一般的談苦與樂,而是把論題集中在“最苦與最樂”上。(在“最”字上加點)。

二、快速閱讀,整體理解。

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樣得出答案的?(從第1、2段中找答案)。

2、人生什么事最樂?作者是怎樣引名言來論述的?(從第3段中找答案)。

3、人們應該怎樣對待責任?(從第14、15段中找答案)。

提示:

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設問句,提出了關于人生痛苦的許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觀點,自然貼切,水到渠成。

2、責任盡了,算是人生第一樂事。作者引用古語、俗語、孔子的話,從解除心理負擔,體會有活力的人間趣味這個側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3、應該像君子那樣,“把這種.種責任攬在身上”、“日日在那里盡責任”,而不是“將責任卸卻”。

三、精段研讀,品位語言。

研讀第四段,明確如下要點:

1、“然則”--過渡銜接詞語。(聯(lián)系前一段的“翻過來看”,理解銜接嚴密的特點。)。

2、“為什么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設問句、句中引用名言。(聯(lián)系1、3段開頭的設問體味大處著筆、語言凝重的特點;孟子的話“終身之憂”與前面“苦后是樂”說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確理解。)。

3、“曾子還說哩”--敘述語句,帶上語氣助詞“哩”。(聯(lián)系其他處的語氣助詞品位凝重中的輕靈。)。

4、“那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那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對偶句。(從內(nèi)容角度體味凝重;從詞句的容量角度體味簡練)。

5、“苦中真樂”--苦樂觀。(與“苦樂循環(huán)”、與“盡責任”聯(lián)系起來看)。

四、聯(lián)系生活,思考討論。

1、聯(lián)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談談你對文中“苦樂循環(huán)”一句話的理解。

2、“知足常樂”的說法與本文中講的苦樂觀是否一致?為什么?

3、你所希望的的快樂是什么?你認為如何實現(xiàn)?

(要求聯(lián)系生活實際,鼓勵各抒己見)。

五、課后研習,整理心得。

1、搜集整理與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語、名句,注明出處;試試用來證明作者的苦樂觀。

2、寫一篇心得體會。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十三

人生什么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雖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做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為什么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里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為什么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因為自己對于他的責任還沒有解除呀!不獨對于一個人如此,就是對于家庭,對于社會,對于國家,乃至對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jiān)督在后頭。

這種苦痛卻比不得普通的貧、病、老、死,可以達觀排解得來。所以我說人生沒有苦痛便罷,若有苦痛,當然沒有比這個加重的了。

翻過來,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比说竭@個時候,那種輕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語形容。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乃越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是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huán),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卻是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十四

如果你選擇了陽光,就不要奢望萬里晴朗;如果你選擇了大海,就不要渴望風平浪靜;如果你先擇了樂,就不要希望人生毫無荊棘,只有遭遇過挫折,苦難,我們才能體會到人生的最苦與最樂。

愛迪生說:我生命中的樂,就是發(fā)明了燈,照亮了這黑暗的人生,盡管我失敗了很多次,但那些滿是我成功路上應該收獲得結晶”貝多芬說:“我生命中的樂就是給后人留下許多作品《月光曲》《吶喊》《英雄》等,他們就是我生命中的快樂,為后人做貢獻的快樂’海倫說:’我是一個不向命運屈服的人,即是黑暗奪走了我的光明,但快樂給了我陽光,這快樂源自‘不屈’‘堅強’‘光明’他們雖無聲,但給我勇氣‘人生沒有荊棘,怎么彰顯我們的快樂,毛澤東說過;人民生活苦,條件苦,但始終為人們,為國家獻出自己的`一份力,為革命獻出自己的寶貴年輕的生命,卻從未叫過一聲苦,從未說過一句放棄的話,八年抗戰(zhàn)雖苦,但比起人民美好的生活,這又算個啥呢’林肯講過‘美國奴隸沒有自由,沒有權利,他們被鞭子無情地鞭打著,他們苦,那暗無天日的生活摧殘多少幸福的家庭,而我們過著皇家的生活,有什么臉面去面對他們呢。

-快樂源自生活,痛苦也來源生活,而我們?nèi)ゲ恢郎械那G棘給予我們的究竟是快樂,還是痛苦,最苦的生活也是最快樂生活,因為它教會了我們什們是樂觀,什么是勇敢!最苦與最樂,其實就是一種心態(tài),關鍵,是取決于我們,時機絕不會敲兩次門。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十五

責任心,其實是人人皆有的。就一般人而言,誰沒有家庭責任心?誰沒有對學習、對工作、對事業(yè)的責任心?誰沒有對國家的責任心?問題是在責任與享樂、安逸之間,有時候我們心靈的天平會向后者傾斜。于是,責任就被我們淡忘了,被我們暫時的拋在腦后了。

《最苦與最樂》的作者是梁啟超。他是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也是近代中國著名的大學者?!蹲羁嗯c最樂》是他的一篇演講詞,所談論的中心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責任”。所謂最苦與最樂,無不和“責任”二字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別開生面的苦樂觀,在作者的筆下,不僅闡發(fā)得今人令人由衷的信服,而且令人肅然起敬。

這篇文章從最苦與最樂的角度來探討人生的價值,言近而旨遠,既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又賦予其嶄新的現(xiàn)代意識。特別是“盡得大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責任就得小快樂”、“快樂之權,操之在己?!边@些認識超越了古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民同樂”之類的苦樂觀,將承擔社會責任,完成社會責任作為一件最大的樂事來談,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梁啟超之所以要把人們的“苦樂觀”與責任聯(lián)系起來,就是要強調我們所肩負的責任,要我們把這種責任放到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這樣,我們才能念念不忘我們的責任,才能真正盡到我們的責任,這種積極進取,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觀即使在今天仍有其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

在我們青年學生的心目中,家長有撫養(yǎng)自己的責任,老師有教育自己的責任,他們都應該盡心盡責地關愛自己,唯獨自己卻無須對長輩,對集體,對社會承擔責任。這種責任意思的淡薄,在在青少年中可以說是相當普遍的。所以,青少年感受不到未盡責任的痛苦、盡了責任的快樂。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肩上沒有任何責任。所以,青少年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樹立責任意識,學習這篇課文就有十分必要。

點評:作者對原文的解讀和觀點的闡釋頗有見地,娓娓道來。且能聯(lián)系當下的學生對責任的態(tài)度和苦樂觀的認識提出了個人的思考,感受深刻、真實可信。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十六

1.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2.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xiàn)中心論點的寫法。

3.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

1.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2.苦樂觀的深刻內(nèi)涵。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F(xiàn)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么最苦,什么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fā)言,他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教師可結合課文注釋,明確有關要點。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練。著作:《飲冰室合集》。

朗讀時教師加以指導,明確一些較難的字詞的音義。

(一)先由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然后填寫以下空格,填寫后互相交流訂正。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當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

(二)分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責任未了的?

4.到底什么叫責任?它的范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

5.作者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系的?結論是什么?

明確:

第1題:最大的痛苦是應盡的責任未盡。

第2題:最大的快樂是完成了責任。

第3題:作者通過與貧窮、失意、意志、死亡進行對比,說明這些痛苦都有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擔壓在肩頭,無處可逃,從而說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責任未了。

第4題: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沒責任的表現(xiàn)。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于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兩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

第5題:作者認為: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則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脫痛苦,就要盡責,想卸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循環(huán),人間趣味。結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

1.指名學生讀第1~2段。

2.為什么說“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最苦呢?

(先引導學生找出論說的句子:正:凡人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做的事。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壓在肩頭。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責備,而且無處逃躲。)

3.責任有多種,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哪幾種責任嗎?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4.精讀第4段,領會“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是真樂。人生須知道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huán),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這句話的含義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這句話是對上文中“最苦”與“最樂”的深層的分析,點明了三者的關系:苦中有樂,苦樂循環(huán)。同時又是下文中“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這一論斷的前提和基礎。)

(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名言:孔子——無入而不自得;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曾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1.就下面幾個問題的情境,體驗“最苦”與“最樂”的感受,寫一篇小作文。

(1)完成某一學科的學習任務。

(2)完成長輩托付的某項任務。

(3)完成班集體或學校布置的某項工作。

2.完成學生用書練習題。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十七

梁啟超先生的最苦與最樂令我感慨萬千,我的最苦與最樂是什么?是責任嗎?是考試嗎?是成績嗎?不是,是那一段永遠也不會被抹去的記憶。

小時候我因為體質不好,從小就生病,可以說小時候我和生病就是“親戚”,我到現(xiàn)在還記得那段痛苦的歲月。到了城關一小,我十分憧憬美好的校園生活,可惜好景不長,那一天早上我喉嚨不舒服,請了一天的假,在家里病情越來越嚴重,我第一次有知覺的發(fā)燒,那種感覺十分痛苦。媽媽急忙把我送去醫(yī)院,說我是小發(fā)燒沒有什么事,可是回家之后我越來越冷,神志越來越模糊,一量39度了,媽媽急忙給爸爸打電話,爸爸開著車把我們帶上了安康。去了一查說要做很疼的檢查,聽完爸爸解釋我哭了,因為我害怕,可是回到病房休息了四五分鐘,醫(yī)生就讓我和爸爸去手術室里等候。我看見醫(yī)生拿了許多針,開始,先打麻藥沒有多痛,醫(yī)生拿一個細針穿進我的腰里,那感覺就是你骨頭中有縫隙,正好被那個針穿過,那一晚上我只能躺在床上,連身都不能翻,手上還打著針,當時真得是我人生中最煎熬的一次。

在我小時候,這種事情,也不是一次兩次了。記得,二年級時,去交大醫(yī)院治病,醫(yī)生告訴我媽媽,過敏性鼻炎這個病是一個慢性病,只有長大免疫力好了,這個病就好了。那一段時間,每天都要扎很多針(因為我血管薄,老是容易跑針),那一段時間,我記得手都被扎腫了,醫(yī)生建議我休息兩天,多吃點有營養(yǎng)的東西,當時我輕易我不敢看自己的手,腫的像個包子。直到五年級,我就很少生病了,但是小時候痛苦都一一印在我的腦子里。

俗話說“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給你啟一扇窗”,雖然在小時候的身體并不好,但是從小到大我的視力,一直沒有變過。能有人會說:“那你肯定很少寫作業(yè),不熬夜,吃的.也好,所以才沒有近視?!卑?恰恰相反,我經(jīng)常晚上寫資料,寫到了11-12點,然后睡覺.可能真的是上天眷顧我吧!給我了一雙好的眼睛,讓我珍惜世界上的一草一木。我保持眼睛的方法其實非常簡單,每天下午(指周末下午)作業(yè)做完了,我都會去體育場,打一場籃球,既鍛煉身體又保護了眼睛。

快樂源自生活,痛苦也來自生活,而我們卻不知道生命中的荊棘是快樂還是痛苦,最苦與最樂,其實是一種心態(tài),關鍵是取決于我們,自己對事情的判斷。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十八

作為一名學生什么事最苦呢?沒有一個聰明的大腦嗎?不是??荚嚂r失意嗎?不是。數(shù)學題不會做嗎?筆記背不過嗎?不是。對我來說,學習生涯中最苦的事,莫過于學不好語文。

小學時期,一百分的語文卷子,我隨隨便便就能考九十多分;可上了初中后,我拼盡全力也只能考九十多分。每次發(fā)語文試卷時,我總會被上面紅戳戳的分數(shù)灼傷眼,實在是太不堪入目了些。而那些成績優(yōu)異者呢?他們臉上總會掛著喜悅又滿意的笑容,像是一支鋒利無比的羽箭,從我身前穿膛而過,在靠近心臟的房留下一個血淋淋、黑漆漆的.大窟窿,余下無盡的疼痛。

我的閱讀理解能力很差,一做起來就會錯得慘不忍睹。信心滿滿地填上自己內(nèi)心的答案,收獲的卻是一個個紅叉。平日里寫得不錯,總是會成為老師夸獎的對象,文筆也很滿意,可是怎么考場作文寫得那么差呢?語句顛三倒四,找不著閃光點,題意理解偏差,就連書寫都有幾分凌亂。多虧了閱卷老師的菩薩心腸,我才能次次得到四十分以上。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的道路自然是遍生荊棘,可是奮力劈開尖刺,總會看見那嬌艷美麗的薔薇??嘀袑?,苦盡甘來,倒是我們學習途中頗為有趣的一番景致。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十九

最苦與最樂在學習中有苦嗎?有。那學習中的苦從何而來呢?是作業(yè)太多嗎?是的。是老師要求的每天晨跑嗎?是背書嗎?都是的。我認為人生最苦的事就是學習了,學習,不學習,難以絕則,很苦。

選擇學習,就要沒日沒夜的學,要想著打敗所有的同學“唯我獨尊”將所有同學視為挑戰(zhàn)者,然而想要學好知識就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意志。選擇學習就意味著有寫不完的作業(yè)、背不完的書和學不完的知識,就有不盡的苦。

若是選擇不學,就沒有寫不完的作用,背不完的書,也不用學了。這樣就整天游手好閑,吃喝玩樂無所是事,但這所得到的只是短暫的快樂。在這快樂的后面呢?有多少人對自己年少的不學無數(shù)而煩惱,有多少人看不起你,唾棄你。虛度光陰只能被社會淘汰,老來后悔,這比死還痛苦,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后悔莫及。

有的人說“既然學習很苦,那就干脆不學唄?!辈粚W?可以嗎?可能嗎?一個人不學科學知識就意味著這個人將會是被世人唾棄的人,社會的敗類,也將會被社會所淘汰。人不可不學,要句話說“人活到老就學到老?!?/p>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555143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