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讀后感(專業(yè)2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7 10:15:07
雅舍讀后感(專業(yè)22篇)
時間:2023-11-27 10:15:07     小編:夢幻泡

讀后感是一種培養(yǎng)自己獨立思考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方法。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這是一個需要細心思考和深入閱讀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經典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伎己透形颉?/p>

雅舍讀后感篇一

拿起了《雅舍小品》,它分為若干小篇,每篇都記錄了作者的'一些感受,或是一些世相百態(tài),各地美食。當我捧起它的時候,一切都淡忘了,也算是正式打響了我寫作甚至人生,極其重要一課的上課鈴。

這節(jié)課的第二講是細致觀察。例如他講擁擠:“既上車之后,不消說可以聽到下列各種的呼聲:‘哎呦!你看看我的腳’‘別擠喲!’‘喂,你趴在我的身子上了!’‘沒得辦法!’‘你倒是拉住上面的把手啊’”這般細致的描寫,光憑想象可是達不到的,“汽車尚未停穩(wěn),一群人蜂擁而上,結果是車上的人不得下來,下面的人也不得上去,一陣混戰(zhàn)之后,上面的人倒是下來了,下面的人除了儒弱文雅的之外到也都上去了。然而費掉‘民力’不少?!奔氈碌赜^察品味會讓生活更加豐富,寫作更有素材,而不是亂七八糟地瞎想。當你致力于觀察生活的一點一滴時,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很多平時未注意到的有趣的事情。就比如擁擠,我從來沒有認真觀察甚至從來沒有注意到它,可它確確實實地存在著,當梁實秋娓娓道來之時,方是“噢,原來如此!”

下次坐公交、擠地鐵,再觀察觀察印證印證,豈不有趣?

雅舍讀后感篇二

我最近剛閱讀了《雅舍小品》。這本書是梁實秋先生1939年在北碚雅舍所寫的小品文的結集。當時,劉英士在重慶辦《星期評論》,邀請作者寫稿,作者用筆名一連寫了10篇,即名為“雅舍小品”。刊物停辦后,他又寫了10篇。戰(zhàn)事結束后,作者又應張純明之邀,繼續(xù)以“雅舍小品”的名義在《世紀評論》上陸續(xù)發(fā)表了14篇小品文。本書全部收錄了這些文章。

“雅舍”雖然是一棟陋居,但在梁實秋先生的筆下寫來,卻是如此的美麗而優(yōu)雅。一個人有許多方面可以表現(xiàn)他的才華。畫家拉斐爾不是也寫過詩嗎?詩人但丁不是也想畫嗎?“雅舍小品”不過是梁實秋先生的一面。許多人喜歡他這一面,雖然這并不是他的全貌。梁實秋先生還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獨立完成莎劇莎詩漢譯工程的翻譯家。

從《雅舍小品》中,我讀到了梁實秋先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雅舍讀后感篇三

(一)。

有時候一篇文章,一個故事就能讓人的一生改變,希望有關于讀梁實秋的《雅舍》有感的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

工作之余、閑暇之時,讀點書,寫點字,別有一番情趣,也算沒有枉度時光。我的書架上經常擺幾本自己喜歡看的書,名人傳記、歷史小說、雜文趣事、唐詩宋詞之類。不知何時梁實秋的散文,也跑到書架上來湊熱鬧,也許是被魯迅罵得無處藏身了吧!也好,使我大飽眼福,一睹大家的風范。說來,敢和魯迅對陣的梁先生也真算不簡單,文章寫的樸實無華,既無嘩眾取寵之意,又無刀削斧斫之痕;諷刺詼諧、妙趣橫生,家常小事,娓娓道來,令人耳目一新;觀察人物是那么細致,闡述觀點是那么獨到,引經據(jù)典不雅于魯迅,真可謂是博學多才。

他的《雅舍》讓我想起劉禹錫的《陋室銘》何陋之有?比之,似乎有點不“雅”,況且,“雅舍”還并非梁先生所有,他只是客居而已。請看他的雅舍:“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如此說來,還不如劉禹錫的“陋室”。說梁先生不簡單,還因為,就憑寄居在這雅舍幾日,竟然寫出那么多膾炙人口的大作。

今天,恐怕無處尋覓雅舍了,難怪很多人住在舒適的高樓大廈里,寫不出好的文章來,是因為再也沒有雅舍那樣“好”的'環(huán)境了。雖然,我也有意識想多讀點好的文章、好的散文,來補充點先天不足的文學素養(yǎng),遺憾的是,再也找不到雅舍似的理想處所,怪哉?說怪,是因為自己曾幾何時,自嘆條件不好,而影響了寫作的興趣。那時,幾點熱血,幾點激情,怦然心動,理想憧憧,大有作為之勢,參加過“春風”函授文學講作學習班,學過作詩、寫文章,但是,嘆息沒有舒適的書房,感慨沒有像樣的書桌,甚至,沒有臺燈都能成為放棄的理由,還時時告誡自己,將來有了!一定能寫出幾部,不,幾篇、幾首像樣的文章、小詩。后來,一切都有了,又沒有時間了,等等吧,一等就是幾十年,隨著時光的流失,已到中年,半百已過,人的年輪一圈一圈地在增加,時間有了,臺燈、書桌,甚至書柜都有了,可稱得上書房了吧!為什么單單又沒有了雅舍呢?真是見怪不怪。

(二)。

最近中我有幸閱讀了梁實秋的散文集《雅舍》,一下子被他清新的文筆、優(yōu)雅的語調所吸引。幾個下午,坐在朝南的落地窗前,一邊享受冬日的溫暖的陽光,一邊品味《雅舍》的悠閑,可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有個學者曾經說過:““五四”以來,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現(xiàn)代散文,大致可分為兩代流派。一派繼承“載道”的傳統(tǒng),直面現(xiàn)實而發(fā)出進擊的純響,如魯迅所言“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同時也不斷錘煉散文的藝術;一派延伸“言志”的脈絡,倚湖海身世山林性情書寫“美文”,融人生思辯、處世智慧和脫俗情調于一道,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地顯現(xiàn)生命氣象和人生百態(tài)。這兩派散文各有側重、異質同構、互補共榮,合而為一道現(xiàn)代散文亮麗多姿的風景。”梁實秋的散文當屬后者。

綜觀梁實秋的散文小品,無論是記敘個人經歷、民俗風情、還是回憶親朋師友,雅趣苦事;無論是紀游、雜感、札記,還是小品、隨筆,都體現(xiàn)了“以理節(jié)情的心態(tài)、恬靜安詳?shù)男木撑c平和沖淡的心氣”。梁實秋的散文,其精神資源來自西人的新人文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的儒釋道。梁實秋曾自述:“一個地道的中國人,大概就是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產物。”又說:“我的散文在思想方面、形式方面受英文文學影響不少,但是在文學方面如何遣詞造句等等是中國文學影響……”

梁實秋生平有三好,“好交友、好讀書、好議論”。歷史上的梁實秋霸才橫溢:五四大潮,演講鼓吹;八年清華,三趕校長;辯駁問難,拳打周作人,腳踢吳稚暉等等。早在20年代,梁氏就在一次辯論中說,“我梁實秋是把文學當做獻身的事業(yè)的,凡是以正當?shù)膽B(tài)度研究文學的都引為同志。文藝里有主義的不同,沒有偏僻的黨見。梁實秋生就的一身硬骨頭,不怕嘲罵,不避嫌疑,不惜費紙費筆費精神!……”好一個“一身硬骨”!梁實秋后來和魯迅論戰(zhàn),無疑便是這身傲骨的自照。與魯迅交手,是梁實秋第一大敗著,兩雄相撲,傲骨對傲骨,此時便要看大勢所趨了。梁實秋最終被魯迅釘上“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恥辱柱,終其一生都掙扎不脫。

雅舍讀后感篇四

我最近剛閱讀了《雅舍小品》。這本書是梁實秋先生某年在北碚雅舍所寫的小品文的結集。當時,劉英士在重慶辦《星期評論》,邀請作者寫稿,作者用筆名一連寫了10篇,即名為“雅舍小品”??锿^k后,他又寫了10篇。戰(zhàn)事結束后,作者又應張純明之邀,繼續(xù)以“雅舍小品”的`名義在《世紀評論》上陸續(xù)發(fā)表了14篇小品文。本書全部收錄了這些文章。

“雅舍”雖然是一棟陋居,但在梁實秋先生的筆下寫來,卻是如此的美麗而優(yōu)雅。一個人有許多方面可以表現(xiàn)他的才華。畫家拉斐爾不是也寫過詩嗎?詩人但丁不是也想畫嗎?“雅舍小品”不過是梁實秋先生的一面。許多人喜歡他這一面,雖然這并不是他的全貌。梁實秋先生還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獨立完成莎劇莎詩漢譯工程的翻譯家。

雅舍讀后感篇五

梁實秋(1903~1987),名治華,字實秋,北京人,原籍浙江杭縣。一生著作甚豐,散文集《雅舍小品》一、二、三集行世,文學批評論文集多種,經近40年的時間獨立翻譯完成莎士比亞全集40卷。他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學者、文學家和翻譯家。

《雅舍》是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的小篇之首。本文寫于1938年,當時抗日戰(zhàn)爭已經爆發(fā),國難當頭,大學教授到重慶只能住陋室。明明是陋室,卻偏偏稱“雅舍”,這表現(xiàn)了作者對戰(zhàn)爭年代的無奈,對自己生活環(huán)境的自我調侃,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天朗樂觀的心態(tài)和曠達超脫的情懷。

文章開篇簡潔自然,像是閑來之筆,但在讀到“磚柱”、“木頭架子”、“瓦”、“竹篦墻”、“泥灰”時,我們能從“孤零零”、“瘦骨嶙峋”、“單薄”、“可憐”等詞語中體會以作者不滿的情緒。即不滿卻又對它的“好感油然而生”,可見其文風之幽默。由此我們便能理解作者為什么評價四川人造房子用“經濟”一詞,為什么在寫到“雅舍”的時候用了引號。

在作者眼中,“雅舍”各有它的個性和風格。其一、“雅舍”筑在半山腰,前臨稻田,后接榛莽,圍以竹林、水池等,是一亦俗亦雅之地。由此,作者得出為友之道,“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其二,“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后鼓腹而出是下坡。這樣的句子用詞逼真、細膩,真實地再現(xiàn)了房子的簡陋和不方便,字里行間又表現(xiàn)出作者處之泰然的幽默感。堂堂知名教授居此陋室,本已無限辛酸,而他卻以曠達超然的胸襟從容視之,以寬緩舒和的語氣予以調侃,自具雅人情致,別有況味。其三,和人共一套房,常有“隔壁戲”:“鄰人轟飲作樂,咿唔詩章,喁喁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脫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戶壁的隙處蕩漾出來,破我岑寂”。陋室多有不便,但作者卻以審美的眼光,從中挖掘出它的許多可人之處,聽話聽聲,言外之意也很有分寸地表現(xiàn)著作者閑適、散淡、不與人爭的生活態(tài)度。其四,居此“雅舍”,又有鼠、蚊相擾,我們看到作者用了“騷擾”、“猖獗”等詞語,這或可理解為作者內心的不滿,對生活、對戰(zhàn)爭的不滿,卻沒有直抒胸臆的憤怒和反抗,所有的語句仍然是對“月夜”、“細雨”的欣賞,對“簡樸”之風的追求,對“似我”、“非我”境界的陶醉。其五,盡管條件簡樸,但“一事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從俗”。文中以戲謔的語言說壁間不掛顯要的照片,也沒有牙醫(yī)的博士文憑,更不需要張貼電影明星影片等,表明作者對物質需求不存奢望,堅守獨立的人格,不攀附權貴,不隨意從俗。

本文語言典雅清朗而又富于幽默感,偶用文言詞句,也是信筆而至,娓娓道來,明白流暢,雅俗共賞。

雅舍讀后感篇六

文章給人整體的感覺多是用輕快,一本正經的語氣來陳述事例等,卻表現(xiàn)出諷刺的意味。有些幽默??側莵頍o奈一笑??吹贸鰜碜髡邔τ趪鴮W和外國文學都有很深的造詣,可以隨便拉出《尚書》一類書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國文人或思想家的話語和做法。

隨筆描上寫的都是本身所想,實際經歷,世間百態(tài)。具有濃厚的時代特點,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現(xiàn)象與揭露的事實一直存至今日。作者選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過的事物,卻寫出豐富的內涵,看見我們沒有看見的東西,做出聯(lián)想??梢娮髡咚伎紗栴}的深入,全面。和對事物的了解之深。

我讀《雅舍》并未覺出有多少晦澀難懂,卻依舊覺得讀得很累,或許是人生履歷不夠。沒讀一篇文章都要想許多,其中有問題,還有許多深刻的地方沒能理解。

雅舍品人與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品人中開頭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齡寫,按職業(yè)寫,再到具體的五個人?;颈磉_了他對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著重以諷刺去了。如男人這篇,開頭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臟!”。下一段開頭則是“對了,男人懶?!痹偃缡恰澳腥硕喟胱运健!?/p>

至于品世,作者選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說出自己的觀點。舉得事例是我們熟悉,卻又不常用的。寫得很真實。如“音樂”疑問。很是實在,“音樂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笨炊嗔四切└哐潘囆g,什么歌劇,古典音樂會后,只能讓人有些許愉悅,可是花了多久的時間,受了多少磨礪才會這樣。我呢,沒有什么藝術細胞,就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畫了什么,我真沒啥感覺,連歷史書介紹它時都是用的“據(jù)作者介紹”如何如何。如果聽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著自己,音樂和繪畫都是寧缺毋濫的。

再到雅舍談吃,就多是一些沒事的出處,做法以及世人對其的觀點,還聯(lián)系了許多生活上,作者經歷過的事情。想想,也許作者是在懷念友人,回憶當初??粗?,還覺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內就讀不出許多了。

至于海外擷英,多是寫作者在美國的所見所聞,語言風趣幽默。一“豆腐干風波”為例,描寫的是作者踏上美國本土,與美國海關的一些故事。把當時美國人對中國的不了解寫了出來。至于有個美國作家寫的那本書,就像是個笑話,作者也僅是說自己孤陋寡聞而一笑而過了。有很典型的美國人形象。對于美國人的人情味,則有一種反諷的意味。

這本隨筆,對人生,對世間百態(tài)的看法。有許多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也許再過很多年再去讀,味道就不同了。

雅舍讀后感篇七

寫《雅舍小品》的時候,梁實秋已近不惑之年,各方面修養(yǎng)較為深厚。小時親炙故都風情,身經兵亂之災;年輕時幸逢“五四”新潮,眼界大開,個性張揚,又漂洋過海,游學美國,領略異域風物,飽嘗離愁別緒;回國后涉足社會,南來北往,看夠了世事變幻,嘗遍了人生五味,見識日增,年事漸長,不知不覺間,就到了中年,春華消退,秋思老成,委實能夠“相當?shù)恼J識人生,認識自己”了。梁實秋不僅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又有真才實學。

清華8年的正規(guī)教育打下了他國文、英文堅實的基礎,清華文學社的活動培養(yǎng)了他的文學愛好和寫作才能;留學3年又主修英美文學,師從新人文主義批評家白璧德教授,青春的浪漫才情受到古典理性的洗禮而獲得升華;學成歸國后,歷任南北數(shù)所大學教授,編過《新月》等報刊,卷入文壇風波,從事文學批評,講授英美文學,譯介莎翁戲劇,堪稱才學過人,詩書滿腹。因而,中年時代的梁實秋,可說是才學識兼?zhèn)?,積累豐富,修煉到家,不鳴則已,一鳴自能驚人。其學養(yǎng)、閱歷、性情、氣度,就充分體現(xiàn)在《雅舍小品》之中,他在20世紀中國散文史上大家的位置,就是從這里開始奠基的。

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悅目的情景時,作者的情趣之雅,飄飄然有出塵欲仙之感。不禁插敘一段遇有暴雨則滿室狼藉的鏡頭,回到雅舍之陋,對比如此之鮮明,令人忍俊不禁。

在談感受時作者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逼溟g自然存在著作者對所處戰(zhàn)爭年代的無奈,但更多地表現(xiàn)了作者隨遇而安、豁達樂觀、苦中作樂的生活態(tài)度。

孔子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雅舍小品》一文在內容與形式上取得了和諧的統(tǒng)一,集中體現(xiàn)了一個“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宏的雅量,在語言風格上的典雅的文氣和蘊藉的辭采,可謂“文質彬彬”的典范。

雅舍讀后感篇八

品讀《雅舍》,梁實秋老先生以寥寥幾筆將珍饈美味擺在眼前,又用平淡樸實的筆觸將喝茶飲酒、下棋遛彎再到談及世情百態(tài)、故都風物的日?,嵤職w于溫柔敦厚、中庸平和之間。

中華文化的意義不僅是它淵源的歷史文明,更重要的是它重視人的內在修養(yǎng)和精神世界,摒棄貪婪與粗俗。中華文化帶給華夏兒女的除了豐富多彩的戲曲書畫,富麗堂皇的名勝建筑,更深刻的是教會我們處世的禮與仁,引導我們立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志。這也是中華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并能在世界長河中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雅舍》仿佛就是《陋室銘》的衍生——展現(xiàn)了儒家文化里的“安時處頓”“獨善其身”以及“中和之道”。其中既有儒家的沖和,又有莊子的通達,以平凡的瑣事表達對于生命的悲憫、個體的尊重、常態(tài)的向往。雅舍之“雅”并非在物質上的精致與富足,而在于性情的高雅和操守的堅持。且不談陽春白雪,即便是最普通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其中都透露對生活從容灑脫,對世情百態(tài)誠敬謙讓的文化精神。

時下,社會浮躁的心態(tài)處處可見。年富力強的人不甘于誠懇踏實地勞動,而追求急功近利;富有的人揮金如土,用炫富來吸引眼球;學術研究者不肯下苦功夫掌握知識或課題,而用小聰明找捷徑……社會的浮躁,終究還是精神的迷茫與缺失。

有從容的態(tài)度才能夠對流言蜚語,不辯不爭;對逆境不公,不怨天尤人;對誤解委屈,不自怨自嘆。有灑脫的精神才能遇事不亂陣腳,能控制情緒做到榮辱不驚。憑借一份從容灑脫,諸葛亮舌戰(zhàn)江東群儒談笑自若;憑借一份從容灑脫,關云長單刀赴會豪氣干云;憑借一份從容灑脫,居里夫人能在面對成為千萬富翁的機會淡然而笑,將自己畢生獻給科研事業(yè),驚嘆世人;憑借一份從容灑脫,陜西師大手寫4500份通知書,以抱樸守拙的治學態(tài)度得到社會的敬佩……從容灑脫便成了一種必勝的信念,一種自信的威儀,幫助我們釋放自己,讓自己自由,不淪為金錢和欲望的奴隸,讓我們不局限在利益得失,在簡單的生活中找到快樂。

除了從容灑脫的生活態(tài)度,中國誠敬謙讓的美德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而這正是傳統(tǒng)文化思想對人們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的影響。

傳統(tǒng)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xù)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便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引以為傲,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以京劇大師梅蘭芳來說,他不僅在京劇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還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畫家齊白石為師,虛心求教,總是執(zhí)弟子之禮,經常為白石老人磨墨鋪紙,全不因為自己是外名演員而自傲;就像梁實秋所說“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之后,也許對于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爭權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不知不覺的也舉行起謙讓的'儀式?!眰鹘y(tǒng)禮俗中誠敬謙讓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

傳承中華文化,我們不需要絞盡腦汁在藝術建筑里下功夫,只需要時刻不忘圣賢給予我們的從容灑脫,誠敬謙讓的文化精神,在言行舉止間謹記禮儀仁愛的處世之道。只有先修身才可立世,文化只有扎好思想之根才能更好地被弘揚。

雅舍讀后感篇九

最近在讀梁實秋的《雅舍小品》一書,感覺到很有風趣。

初看書之目錄,感覺都是很平常的題目,如:《孩子》、《衣裳》、《男人》、《女人》、《理發(fā)》、《下棋》等。待讀上一兩篇,就會從心中發(fā)出感嘆:作者確實具有獨特的智慧、過人的洞察力和超強的表達力。

《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實的小品,所取的題材都屬于隨手拈來的生活瑣事,初看題目時給人的感覺是平凡,但細看內容后,卻令人感到別具風趣,讀來一點也不乏味。書之內容涉及的題材都是平凡不過,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就是這樣平凡的題目,作者竟然能寫出這么豐富的內容,而且別饒趣味,平凡中蘊含哲理,令人在作者那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幽默和趣味的文字上體會人生,感悟“生活點滴都可入文”之真諦。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1939年在四川北碚雅舍所寫的小品文的結集。雖然事隔七十多年,今日讀來依然倍感親切,絲毫沒有時過境遷昨日黃花之感。

作者在《雅舍》一篇中說,他的作品是“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的,至于書名用“雅舍”二字,只在點明寫作的所在地而已。

雅舍讀后感篇十

梁先生這本《雅舍談吃》談的雖是食物,但是更多的是記載他記憶中故鄉(xiāng)的熟悉的味道,一位老人在海峽的另外一側,念想著老北平的各種味道,對味道的最深的記憶便是最濃的鄉(xiāng)愁。以下內容是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雅舍憶舊讀后感,歡迎參考!

《雅舍談吃》這本書是偶爾在公司的小圖書館瞥見的,因云姐上次談起梁先生講起這本書里的金華火腿,遂便借來準備得閑時讀讀。

最近在讀《傳習錄》《中國通史》,通篇的文言文,猶如吃七分熟的牛排一樣要細嚼慢咽,簡潔的古文字中蘊涵的哲理需要反復咀嚼方知其滋味,那天讀的實在是乏味厭倦的時候,便捧起了這本《雅舍談吃》,剛讀過兩篇便樂不釋手,遂感覺吃了很久牛排之后突然吃到新鮮爽脆可口的蔬菜一樣,大口大口的往嘴里送,不到兩天便讀完這本書的第一輯《雅舍談吃》。

《雅舍談吃》收錄的是梁實秋先生的散文和雜文,分為上下兩輯:第一輯便是《雅舍談吃》,主要是收錄了梁先生關于各類中國傳統(tǒng)食物味道的記憶;第二輯是《雅舍散文》,收錄了梁先生關于民國時期的許多物件和韻事的記憶。

對于梁實秋先說句實話實在無太深的印象,應該只有在高中那會為解備考煩悶看《讀者》時不經意間讀過幾篇講人生哲理的散文,那是為激勵備考士氣而讀,所以至此已然印象不深,但捧起《雅舍談吃》這本書再讀的時候,留在腦海里的那些模糊的風趣幽默又富含哲理的文字仿佛被喚醒了,讀梁先生的文字仿佛像與久別的一位年長老友交談,如沐春風一般的感覺。

這才開始認真的去了解這位梁實秋先生,才知我們讀的許多英國文學譯品均出自梁先生之手,如大家熟知的《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呼嘯山莊》等,說來慚愧,這些文學作品竟均未拜讀過,下次如有閑讀英國文學,必定是尋梁先生的譯本來讀。梁先生是民國許多大師的摯友,如胡適和徐志摩。他更是與"左翼作家"魯迅曾筆戰(zhàn)不斷,中學時多讀的是魯迅先生的作品,梁先生的文字卻是很少有機會讀到的,可幸的是在《讀者》上還是偶爾能讀到一些,不由可悲自己中學時課外書籍讀的太少,最適合讀書的時光卻白白浪費了。

先談談梁先生的文字,梁先生的文字極其簡潔干凈,絲毫不見當今"作家"文字里的那種繁贅,可見先生遣詞造句文字功底的深厚,舉書中一個小例子:在《筍》這一篇的末篇,梁先生特意加上一段友人陸國基先生的一段補正,梁先生原文為,"冬筍不生在地面,冬筍時藏在土里",陸先生建議更改為"冬筍是生在在土里"更為簡明,梁先生欣然接納并將此韻事附言與文章末篇并向讀者解釋冬筍的生長過程并特向陸中基先生鳴謝。從此則小故事可見梁先生對于語言簡潔的追求和造詣以及胸懷的豁達。

正是梁先生簡潔的語言,讓美味的食物的色和形躍然于紙上,讓我們這些"吃貨"讀者雖未見其物,卻早已默吞口水了。例如梁先生描述他在上海的大馬路上所見的金華火腿是"瘦肉鮮明如火,肥肉依稀通明",描寫北京錫拉胡同的水晶蝦餅"炸出來如凝脂,溫如軟玉,入口松而脆。"如描寫酸梅湯"上口冰涼,甜酸適度,含在嘴里如品純醪,舍不得下咽。類似的描寫書中比比皆是,讀起來仿佛親臨其境,正在和梁先生一起在吃這些美味可口的食物。

當然梁先生并不是一個饕餮之徒,只貪圖食物的美味,梁先生更注重的是食物背后的講究的精致的做法及其蘊含的各區(qū)域的飲食的差異性,所以可以說這本書是一本"食譜",例如紅燒獅子頭的第一道工序講究:"首先取材要精。細嫩豬肉一大塊,七分瘦三分肥,不可有些須筋絡糾結于期間。切割之際最要注意,不可切得七歪八斜,亦不可剁成碎泥,其秘訣是"多切少斬".挨著刀切成碎丁,越碎越好,然后略為斬剁。"后續(xù)的炸和蒸的工藝也是需相當細致完成,這樣的獅子頭才是佳品。在先生看來已經有很多食物已喪失對食材,火候及烹飪工藝的追求,反而更多的便是粗制濫造,對于先生這種"知味"的人,每次嘗到這種食物時總是"一看就不起眼,入口也嚼不爛,令人敗興。對于大蔥,先生卻這樣寫到,"我的同學張心一是一位奇人,他的夫人時江蘇人,家中禁食蔥蒜,而心一事甘肅人,極嗜蔥蒜。他有一次過青島,我邀他家中變化,他要求大蔥一盤,別無所欲。我也如他所請,特備大蔥一盤,家常餅數(shù)張。心一以蔥卷餅,頃刻而罄,對于其他菜肴竟未下箸,直吃得他滿頭大汗。他說這是數(shù)年來第一次如意的飽餐!"讀到此處便忍俊不禁,區(qū)域的飲食差異性真的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例如在家鄉(xiāng)湖北炒菜口味偏重,偏好辣且咸的,而唯獨豆腐腦我們喜歡放糖,而且越甜越好,而在江南城市口味清淡或偏甜,但豆腐腦卻是放醬油和辣椒的,這樣的豆腐腦自從有次抱著好奇心嘗過之后再也不愿去試,這種又甜又咸的味道著實讓人敗興,所以在中國有句古話叫"眾口難調",區(qū)域飲食文化的差異性可見一斑。

飲食文化中另外的.一個重要部分餐桌文化,梁先生也在書中略有提及。先生對吃八寶飯時"若是舍大匙而不用,用小匙直接取食,再把小匙直接放在口里舔,那一副吃相就令人不敢恭維了。"以及先生談及在小時在餐館等菜的時候,用筷子敲擊碗邊的時候,被父親制止:千萬不可敲碗盤作響,這是外鄉(xiāng)客粗魯?shù)谋憩F(xiàn)。我想諸如此類的餐桌文化,我們卻早已淪失,君不見在熙熙攘攘的餐廳,有人赤膊上陣,有人抽煙,有人攜帶寵物,服務員稍有怠慢,便是厲聲大罵,遂服務員與顧客發(fā)生沖突的這種丑事屢屢見于報端,而國人卻早已棄中國傳統(tǒng)的餐桌禮儀文化于不顧,當然更不顧梁先生所言的那些精致美味的食物了。

書中的食物大都是民國時期北平的街頭特色小吃,如豆汁兒,酸梅湯和冰糖葫蘆,顯然先生筆下的這些食物在北京再也找尋不到。梁文道先生四十年前從香港第一次到北京時,便去梁先生筆下的尋豆汁兒和酸梅湯,卻驚訝發(fā)現(xiàn)北京人甚至不知豆汁兒為何物,酸梅湯也再不是裝在桶里冰鎮(zhèn)的,梁實秋先生筆下所記錄的那些北京的老味道早都不復存在,味道連同記憶都已被鋼筋水泥埋入了土里。所以,梁文道先生說,北京早已不是北京,那個記憶中的北京。

梁先生這本《雅舍談吃》談的雖是食物,但是更多的是記載他記憶中故鄉(xiāng)的熟悉的味道,一位老人在海峽的另外一側,念想著老北平的各種味道,對味道的最深的記憶便是最濃的鄉(xiāng)愁。

猶記初讀梁實秋老先生的文章是在教科書里,雅舍談吃讀后感。課外閱讀里一小節(jié)。講迎新年團圓的吃食,一大屜一大屜的紅米、雜燴,滿漲的,是人們映著火光紅潤的臉。記得大鍋的燉肉燉雞,亂舞的粉絲,鋪著油布的木板桌。是北國冷冽的風,揚起的塵沙直刮面角。

去年看了一次北京,是在盛夏滿耳蟬鳴時去的,帶著雅舍這本書,走倦了看看讀讀,有日,趕了地鐵去故宮,累極渴極了也不消停,吃一大片一大片的鹽味蘇打餅,牛嚼牡丹一樣盡數(shù)咽了,也還渾身無力??吹揭患倚〉辏贾藐愒O已舊了,但一塵不染。老板娘一團和氣,裝了一碗酸梅湯給我,清香清香的,片了幾塊檸檬,甚是好吃。我便倚在門口,學著梁老先生的樣兒,半瞇眼,一手端碗,一手支頭,一小口一小口灌飲,那烈日灼陽照在身上,竟是十分愜意!我飲過好多酸梅湯,甘苦皆有,有十幾錢一瓶的,也有三錢一杯的,大酒館里,街邊小巷角的,皆比不上故宮的酸梅湯,陽光雨露沉積起來的,冰甜沁口。

回到正題,《雅舍談吃》書寫舊年北平的各色吃食,皆有特色,染了北國的鄉(xiāng)鎮(zhèn)風情,使人回味無窮。書中寫了好幾個制美食的好地,如東興樓、致美齋、玉華臺等,最愛的還是那道燒鴨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北京烤鴨,片得飛薄,有溫溫熱熱的面皮,一大卷蔥絲黃瓜之類的,一碗烏黑的醬,鴨子帶油,油皮肉,拈兩片放到面皮上,夾了蔥一大捆,包上,沾汁吃,尤其美味。那些舊年的吃坊或是在歷史中湮滅,或已舊貌換了新顏,縱使街巷是對的,也尋不到了。我是吃過全聚德,對此也是感同身受。

梁實秋的文筆,是像水一樣清淡的,每一道豐肥或爽口的菜食,皆在他的回憶里徐徐地闡述出來,我更喜歡的,是他將故鄉(xiāng)的思念情懷一同融進去了,讀著倍感親切,也朗朗上口。

我有些想回舊年的北京望望了。

雅舍讀后感篇十一

拜讀梁實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劉禹錫的《陋室銘》。暫且不看《雅舍》,我們先看看劉禹錫要想表達什么思想。

劉禹錫通過《陋室銘》表現(xiàn)的主題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淡泊明志、不為物所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與權貴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懷著這樣的崇敬之情我繼續(xù)往正文看。第一段主要講“雅舍”的特征:簡陋,不能避風避雨,風雨來往無阻。此段作者在介紹木頭架子時,用了一個擬人的句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使得雅舍的簡陋形象化、具體化。第二段主要講的是“雅舍”的地理位置,雅舍位居半山腰上,以及雅舍旁邊的風景,還有客人來的話要上幾級階梯。第三段作者以幽默詼諧的口吻訴說了雅舍的簡陋,可以與鄰居互通聲訊,特別是講到蚊子和老鼠,以其幽默看出作者是個生性樂觀之人。如果說前幾段都是講雅舍的基本特征的話,這段講的就是雅舍的“思想”了。最喜“雅舍”的月夜,細雨蒙蒙之雅舍,以其凝練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月升中天,細雨蒙蒙,大雨磅礴下的“雅舍”圖,又通過雅舍陳設之簡,表達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由得又想起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卑炎约褐蒙碛谑劳猓吮愠幻撍琢?,不為世事所累,這不是陶潛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雅趣嗎?“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雅舍啊,何陋之有?何陋之有??!

由此我感慨良多,當今時代下,能居陋室者,能安雅舍者,少也!現(xiàn)代的人往往只看得到物質上的東西,精神上的東西也越來越物質化,利益化。再難有那些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言“君子食不求飽,居無求安”的雅致,靈靜致遠、志存高遠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雅舍讀后感篇十二

于我而言,幽默本是一件復雜的事,因為它既不是嘩眾取寵的行為,亦不是網絡上爆紅的“金句”,它是一種內在的東西,需反復咀嚼,方可知其味。而藝術的幽默愈發(fā)困難,但梁實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中生動地詮釋了何為“藝術的幽默”。

先來淺談幽默吧,梁實秋先生的語言看似幽默,讀來令人忍俊不禁,實則盡帶對社會、對自我的譏諷,不然“雅舍”何能稱“雅室”而非“陋室”呢?就單說那“能滲雨的房頂”與那“滿室狼藉,灰泥崩裂”的畫面吧,何以稱“雅”?只是作家對自身的解嘲罷了。還有排隊時的“那只長鼻猴似的胳膊”,女人的那些“東挑西揀,批評得人家一文不值”,男人的“泡菜梅干菜再加糖蒜的味道的腳”,讀后自能使人會心一笑,卻又不禁慨嘆梁實秋先生的用心良苦,如明鑒一般,照著自己,然后羞紅了臉。

再者是藝術,《雅舍小品》中雖有許多口頭語,但也不乏有較多的文言詞匯。像雅舍的月夜——山頭吐月,紅盤乍涌,清光四射。乍一看,不像是梁實秋先生的風格了,如此素樸、淡雅。又見“寂寞是一種清福”,“焚一柱香,能使空氣靜止”,這大概是梁實秋先生真實的心境吧。于是,還有一些頗具情懷的食物:味濃而釅的酸梅湯,透明雪亮的糖葫蘆,皮薄汁多的包子,皆令人垂涎三尺。到后來再翻閱《雅舍小品》時,我已不敢再看后面幾篇了,到底還是怕自己會忍不住再去北京游覽一番。

幽默與藝術,就這樣結合成了《雅舍小品》,結合成了梁實秋先生,走進了我的心里,讓我領略到百味人生。世間百態(tài),雖然參差不齊,有些令人愉悅,有些讓人傷感,但只要擁有一顆有趣的心靈,你就能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好。

雅舍讀后感篇十三

《雅舍談吃》這本書是偶爾在公司的小圖書館瞥見的,因云姐上次談起梁先生講起這本書里的金華火腿,遂便借來準備得閑時讀讀。

最近在讀《傳習錄》《中國通史》,通篇的文言文,猶如吃七分熟的牛排一樣要細嚼慢咽,簡潔的古文字中蘊涵的哲理需要反復咀嚼方知其滋味,那天讀的實在是乏味厭倦的時候,便捧起了這本《雅舍談吃》,剛讀過兩篇便樂不釋手,遂感覺吃了很久牛排之后突然吃到新鮮爽脆可口的蔬菜一樣,大口大口的往嘴里送,不到兩天便讀完這本書的第一輯《雅舍談吃》。

《雅舍談吃》收錄的是梁實秋先生的散文和雜文,分為上下兩輯:第一輯便是《雅舍談吃》,主要是收錄了梁先生關于各類中國傳統(tǒng)食物味道的記憶;第二輯是《雅舍散文》,收錄了梁先生關于民國時期的許多物件和韻事的記憶。

對于梁實秋先說句實話實在無太深的印象,應該只有在高中那會為解備考煩悶看《讀者》時不經意間讀過幾篇講人生哲理的散文,那是為激勵備考士氣而讀,所以至此已然印象不深,但捧起《雅舍談吃》這本書再讀的時候,留在腦海里的那些模糊的風趣幽默又富含哲理的文字仿佛被喚醒了,讀梁先生的文字仿佛像與久別的一位年長老友交談,如沐春風一般的感覺。

這才開始認真的去了解這位梁實秋先生,才知我們讀的許多英國文學譯品均出自梁先生之手,如大家熟知的《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呼嘯山莊》等,說來慚愧,這些文學作品竟均未拜讀過,下次如有閑讀英國文學,必定是尋梁先生的譯本來讀。梁先生是民國許多大師的摯友,如胡適和徐志摩。他更是與"左翼作家"魯迅曾筆戰(zhàn)不斷,中學時多讀的是魯迅先生的作品,梁先生的文字卻是很少有機會讀到的,可幸的是在《讀者》上還是偶爾能讀到一些,不由可悲自己中學時課外書籍讀的太少,最適合讀書的時光卻白白浪費了。

先談談梁先生的文字,梁先生的文字極其簡潔干凈,絲毫不見當今"作家"文字里的那種繁贅,可見先生遣詞造句文字功底的深厚,舉書中一個小例子:在《筍》這一篇的末篇,梁先生特意加上一段友人陸國基先生的一段補正,梁先生原文為,"冬筍不生在地面,冬筍時藏在土里",陸先生建議更改為"冬筍是生在在土里"更為簡明,梁先生欣然接納并將此韻事附言與文章末篇并向讀者解釋冬筍的生長過程并特向陸中基先生鳴謝。從此則小故事可見梁先生對于語言簡潔的追求和造詣以及胸懷的豁達。

正是梁先生簡潔的語言,讓美味的食物的色和形躍然于紙上,讓我們這些"吃貨"讀者雖未見其物,卻早已默吞口水了。例如梁先生描述他在上海的大馬路上所見的金華火腿是"瘦肉鮮明如火,肥肉依稀通明",描寫北京錫拉胡同的水晶蝦餅"炸出來如凝脂,溫如軟玉,入口松而脆。"如描寫酸梅湯"上口冰涼,甜酸適度,含在嘴里如品純醪,舍不得下咽。類似的描寫書中比比皆是,讀起來仿佛親臨其境,正在和梁先生一起在吃這些美味可口的食物。

當然梁先生并不是一個饕餮之徒,只貪圖食物的美味,梁先生更注重的是食物背后的講究的精致的做法及其蘊含的各區(qū)域的飲食的差異性,所以可以說這本書是一本"食譜",例如紅燒獅子頭的第一道工序講究:"首先取材要精。細嫩豬肉一大塊,七分瘦三分肥,不可有些須筋絡糾結于期間。切割之際最要注意,不可切得七歪八斜,亦不可剁成碎泥,其秘訣是"多切少斬".挨著刀切成碎丁,越碎越好,然后略為斬剁。"后續(xù)的炸和蒸的工藝也是需相當細致完成,這樣的獅子頭才是佳品。在先生看來已經有很多食物已喪失對食材,火候及烹飪工藝的追求,反而更多的便是粗制濫造,對于先生這種"知味"的人,每次嘗到這種食物時總是"一看就不起眼,入口也嚼不爛,令人敗興。對于大蔥,先生卻這樣寫到,"我的同學張心一是一位奇人,他的夫人時江蘇人,家中禁食蔥蒜,而心一事甘肅人,極嗜蔥蒜。他有一次過青島,我邀他家中變化,他要求大蔥一盤,別無所欲。我也如他所請,特備大蔥一盤,家常餅數(shù)張。心一以蔥卷餅,頃刻而罄,對于其他菜肴竟未下箸,直吃得他滿頭大汗。他說這是數(shù)年來第一次如意的飽餐!"讀到此處便忍俊不禁,區(qū)域的飲食差異性真的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例如在家鄉(xiāng)湖北炒菜口味偏重,偏好辣且咸的,而唯獨豆腐腦我們喜歡放糖,而且越甜越好,而在江南城市口味清淡或偏甜,但豆腐腦卻是放醬油和辣椒的,這樣的豆腐腦自從有次抱著好奇心嘗過之后再也不愿去試,這種又甜又咸的味道著實讓人敗興,所以在中國有句古話叫"眾口難調",區(qū)域飲食文化的差異性可見一斑。

飲食文化中另外的一個重要部分餐桌文化,梁先生也在書中略有提及。先生對吃八寶飯時"若是舍大匙而不用,用小匙直接取食,再把小匙直接放在口里舔,那一副吃相就令人不敢恭維了。"以及先生談及在小時在餐館等菜的時候,用筷子敲擊碗邊的時候,被父親制止:千萬不可敲碗盤作響,這是外鄉(xiāng)客粗魯?shù)谋憩F(xiàn)。我想諸如此類的餐桌文化,我們卻早已淪失,君不見在熙熙攘攘的餐廳,有人赤膊上陣,有人抽煙,有人攜帶寵物,服務員稍有怠慢,便是厲聲大罵,遂服務員與顧客發(fā)生沖突的這種丑事屢屢見于報端,而國人卻早已棄中國傳統(tǒng)的餐桌禮儀文化于不顧,當然更不顧梁先生所言的那些精致美味的食物了。

書中的食物大都是民國時期北平的街頭特色小吃,如豆汁兒,酸梅湯和冰糖葫蘆,顯然先生筆下的這些食物在北京再也找尋不到。梁文道先生四十年前從香港第一次到北京時,便去梁先生筆下的尋豆汁兒和酸梅湯,卻驚訝發(fā)現(xiàn)北京人甚至不知豆汁兒為何物,酸梅湯也再不是裝在桶里冰鎮(zhèn)的,梁實秋先生筆下所記錄的那些北京的老味道早都不復存在,味道連同記憶都已被鋼筋水泥埋入了土里。所以,梁文道先生說,北京早已不是北京,那個記憶中的北京。

梁先生這本《雅舍談吃》談的雖是食物,但是更多的是記載他記憶中故鄉(xiāng)的熟悉的味道,一位老人在海峽的另外一側,念想著老北平的各種味道,對味道的最深的記憶便是最濃的鄉(xiāng)愁。

雅舍讀后感篇十四

梁實秋老人是個懂得品味生活的人。作為一個北平人,他所著的作品多帶有老北京的影子關于生活,老先生寫得很廣,上至國事民生,下至衣食住行,所有關于生活之事,盡皆有之。

在《雅舍小品》之中,談得最多的是吃的?!独削衣P》之中,講了數(shù)十種吃食,還有十數(shù)家館子飯莊,其中亦不乏故事。三言兩語,將讀者作食客又將之數(shù)十年前,恰又合時宜地早早跳出。但無論多短小精悍的文字,不是思故,就是思鄉(xiāng),追憶故人。在如此垂涎欲滴、興奮不已的話題中道出己愁,卻又并不讓人知覺真是令人稱奇除了一個“愁”字,當然更是些哲理,卻全無大哲之架,似只是在講故事之余講講奧妙。

《雅舍小品》中,上首既是關于說話的,且竟有一篇是講如何罵人的!的確,罵人,尤其在盛怒之下,實乃人之常情,不發(fā)泄卻也不可能。但在盛怒之下冷靜罵人,恐怕只有那些“傻子”天才才會在罵人時這么做。不過此篇也并不止講如何罵人,還說算揭了張黑幕給人瞧瞧;抑或是說例“焦躁時罵人都罵不了還能干什么”之類的話題。這些個罵人的法兒,用了些個成語取了幾個小標題,讓人發(fā)現(xiàn)再小之事都可用計,不是隨便玩兒玩兒就好的,著實給人清風而令人一驚而醒。

余亦曾怨世之不公,怨時間何必其速?尚不能輕松度日。倘非作業(yè)頭疼吾必日夜行吾所欲,不必似此般浮躁,但因有作業(yè)為工作,卻時??床豁樠墼S多事物。自從看了《雅舍小品》之后對其中許多篇章中坦露出之平淡的生活態(tài)度及令人深思的哲理十分感到內心的共鳴與渴望。是啊,切不可把世上萬物皆灌以主觀情緒,應以平和之心面對,不急不躁,方為正策。

在有所悟后,我覺著,看事應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淡定,少一份憂慮,不必想不開;惋惜之至亦應將心放下。待人接物不妨寬厚,不必斤斤計較,指不定人有所難。把紅塵看得太破不好,但裝得太糊涂以至于真糊涂也不行。凡事不可至極,至極則至不極,然折其中,看破、糊涂亦有度,方為全策。

雅舍讀后感篇十五

品讀《雅舍》,梁實秋老先生以寥寥幾筆將珍饈美味擺在眼前,又用平淡樸實的筆觸將喝茶飲酒、下棋遛彎再到談及世情百態(tài)、故都風物的日?,嵤職w于溫柔敦厚、中庸平和之間。

中華文化的意義不僅是它淵源的歷史文明,更重要的是它重視人的內在修養(yǎng)和精神世界,摒棄貪婪與粗俗。中華文化帶給華夏兒女的除了豐富多彩的戲曲書畫,富麗堂皇的名勝建筑,更深刻的是教會我們處世的禮與仁,引導我們立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志。這也是中華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并能在世界長河中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1/。

4__來源網絡整理,僅作為學習參考莊子的通達,以平凡的瑣事表達對于生命的悲憫、個體的尊重、常態(tài)的向往。雅舍之“雅”并非在物質上的精致與富足,而在于性情的高雅和操守的堅持。且不談陽春白雪,即便是最普通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其中都透露對生活從容灑脫,對世情百態(tài)誠敬謙讓的文化精神。時下,社會浮躁的心態(tài)處處可見。年富力強的人不甘于誠懇踏實地勞動,而追求急功近利;富有的人揮金如土,用炫富來吸引眼球;學術研究者不肯下苦功夫掌握知識或課題,而用小聰明找捷徑……社會的浮躁,終究還是精神的迷茫與缺失。

2/4。

__來源網絡整理,僅作為學習參考脫便成了一種必勝的信念,一種自信的威儀,幫助我們釋放自己,讓自己自由,不淪為金錢和欲望的奴隸,讓我們不局限在利益得失,在簡單的生活中找到快樂。

除了從容灑脫的生活態(tài)度,中國誠敬謙讓的美德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而這正是傳統(tǒng)文化思想對人們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的影響。

3/4。

__來源網絡整理,僅作為學習參考提倡。

傳承中華文化,我們不需要絞盡腦汁在藝術建筑里下功夫,只需要時刻不忘圣賢給予我們的從容灑脫,誠敬謙讓的文化精神,在言行舉止間謹記禮儀仁愛的處世之道。只有先修身才可立世,文化只有扎好思想之根才能更好地被弘揚。

4/4。

__來源網絡整理,僅作為學習參考。

雅舍讀后感篇十六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先生的隨筆錄。分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談吃》《海外擷英》四個部分。

寫《雅舍小品》的時候,梁實秋已近不惑之年,各方面修養(yǎng)較為深厚。小時親炙故都風情,身經兵亂之災;年輕時幸逢“五四”新潮,眼界大開,個性張揚,又漂洋過海,游學美國,領略異域風物,飽嘗離愁別緒;回國后涉足社會,南來北往,看夠了世事變幻,嘗遍了人生五味,見識日增,年事漸長,不知不覺間,就到了中年,春華消退,秋思老成,委實能夠“相當?shù)恼J識人生,認識自己”了。梁實秋不僅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又有真才實學。清華8年的正規(guī)教育打下了他國文、英文堅實的基礎,清華文學社的活動培養(yǎng)了他的文學愛好和寫作才能;留學3年又主修英美文學,師從新人文主義批評家白璧德教授,青春的浪漫才情受到古典理性的洗禮而獲得升華;學成歸國后,歷任南北數(shù)所大學教授,編過《新月》等報刊,卷入文壇風波,從事文學批評,講授英美文學,譯介莎翁戲劇,堪稱才學過人,詩書滿腹。因而,中年時代的梁實秋,可說是才學識兼?zhèn)?,積累豐富,修煉到家,不鳴則已,一鳴自能驚人。其學養(yǎng)、閱歷、性情、氣度,就充分體現(xiàn)在《雅舍小品》之中,他在20世紀中國散文史上大家的位置,就是從這里開始奠基的。

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悅目的情景時,作者的情趣之雅,飄飄然有出塵欲仙之感。不禁插敘一段遇有暴雨則滿室狼藉的鏡頭,回到雅舍之陋,對比如此之鮮明,令人忍俊不禁。

在談感受時作者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逼溟g自然存在著作者對所處戰(zhàn)爭年代的無奈,但更多地表現(xiàn)了作者隨遇而安、豁達樂觀、苦中作樂的生活態(tài)度。

孔子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薄堆派嵝∑贰芬晃脑趦热菖c形式上取得了和諧的統(tǒng)一,集中體現(xiàn)了一個“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宏的雅量,在語言風格上的典雅的文氣和蘊藉的辭采,可謂“文質彬彬”的典范。

雅舍讀后感篇十七

最近中我有幸閱讀了梁實秋的散文集《雅舍》,一下子被他清新的文筆、優(yōu)雅的語調所吸引。幾個下午,坐在朝南的落地窗前,一邊享受冬日的溫暖的陽光,一邊品味《雅舍》的悠閑,可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有個學者曾經說過:““五四”以來,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現(xiàn)代散文,大致可分為兩代流派。一派繼承“載道”的傳統(tǒng),直面現(xiàn)實而發(fā)出進擊的純響,如魯迅所言“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同時也不斷錘煉散文的藝術;一派延伸“言志”的脈絡,倚湖海身世山林性情書寫“美文”,融人生思辯、處世智慧和脫俗情調于一道,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地顯現(xiàn)生命氣象和人生百態(tài)。這兩派散文各有側重、異質同構、互補共榮,合而為一道現(xiàn)代散文亮麗多姿的風景?!绷簩嵡锏纳⑽漠攲俸笳?。

綜觀梁實秋的散文小品,無論是記敘個人經歷、民俗風情、還是回憶親朋師友,雅趣苦事;無論是紀游、雜感、札記,還是小品、隨筆,都體現(xiàn)了“以理節(jié)情的心態(tài)、恬靜安詳?shù)男木撑c平和沖淡的心氣”。梁實秋的散文,其精神資源來自西人的新人文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的儒釋道。梁實秋曾自述:“一個地道的中國人,大概就是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產物?!庇终f:“我的散文在思想方面、形式方面受英文文學影響不少,但是在文學方面如何遣詞造句等等是中國文學影響……”

梁實秋生平有三好,“好交友、好讀書、好議論”。歷史上的梁實秋霸才橫溢:五四大潮,演講鼓吹;八年清華,三趕校長;辯駁問難,拳打周作人,腳踢吳稚暉等等。早在20年代,梁氏就在一次辯論中說,“我梁實秋是把文學當做獻身的事業(yè)的,凡是以正當?shù)膽B(tài)度研究文學的都引為同志。文藝里有主義的不同,沒有偏僻的黨見。梁實秋生就的一身硬骨頭,不怕嘲罵,不避嫌疑,不惜費紙費筆費精神!……”好一個“一身硬骨”!梁實秋后來和魯迅論戰(zhàn),無疑便是這身傲骨的自照。與魯迅交手,是梁實秋第一大敗著,兩雄相撲,傲骨對傲骨,此時便要看大勢所趨了。梁實秋最終被魯迅釘上“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恥辱柱,終其一生都掙扎不脫。

雅舍讀后感篇十八

梁實秋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閑適小品”聞名于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萬象,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

1939年5月,梁實秋隨教育部中小學教科書編委會遷至重慶北碚,秋天,梁與吳景超夫婦在北碚主灣購置平房一棟,遂命名為“雅舍”。此屋結構系磚柱木架,瓦頂篾壁,有房6間,高低兩蹬,梁實秋住一室一廳。然而.梁實秋住進后,賓客盈門,騷人墨客,常聚會于此,吟詩作畫,彈琴對弈,熱鬧非凡。梁實秋在雅舍蟄居7年(1939-1946),其間翻譯、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這里寫就的。

雅舍雖以“雅”為名,實乃是一棟典型的“陋室”,缺點多多。大致有:1、結構簡陋,2、風雨難避,3、地點荒涼,4、行走不便,5、門窗不嚴(隔墻傳聲),6、鼠子瞰燈(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關于其結構簡陋,作者剛剛說它“瘦骨嶙峋”、“單薄得可憐”,便一轉曰:“但是……沒有人能說不像是房子”。“像”一座房子,就是說它實際上并不是一座“房子”(連起碼的磚墻也沒有!)。這話說得俏皮,表現(xiàn)了梁實秋從容的文風,也包含了作者對人生各種窮愁況味的感慨。接著寫它的“不避風雨”,他用整飭、雅致的駢句寫房屋的破舊、殘損,是承認它的“丑”,但肯定它的“個性”,表現(xiàn)了梁先生超脫、豁達的性格。明明是“地點荒涼”,卻冠以“若說”,似乎“荒涼”只是別人所說,自己未必這么認為;明明屋內地板是個斜坡,連來客也“無不驚嘆”,卻說“亦不覺有大不便”。寫門窗不嚴,雜音擾人;鼠子瞰燈,破壞嚴重,都不厭其煩地用排比來鋪敘,極言環(huán)境之不寧,而最后的結論卻是“沒有法子”,表現(xiàn)了一種自嘲和無奈。寫蚊子騷侵,用了兩處夸張,強調蚊子的厲害,結果卻是“我仍安之”。真是“以不變而應萬變”,對環(huán)境的惡劣始終安之若素,不是別有旨趣是無法想象的。

“雅舍”既有那么多缺點,也并非一無好處。從文中看,至少有兩大優(yōu)點:一是地勢較高,得月較先,便于欣賞自然美景;二是陳設簡樸,易于安排,最能彰顯主人個性。物質形態(tài)未能盡如人意,作者就從自然界去找快樂,覓情趣。正如李白詩云:“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蘇軾賦曰:“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為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種面對困境的釋然、達觀的態(tài)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喪、頹廢,總是要積極得多。

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弊髡呱钌畹母袊@,蘊含于字里行間。

雅舍讀后感篇十九

猶記初讀梁實秋老先生的文章是在教科書里,雅舍談吃讀后感。課外閱讀里一小節(jié)。講迎新年團圓的吃食,一大屜一大屜的紅米、雜燴,滿漲的,是人們映著火光紅潤的臉。記得大鍋的燉肉燉雞,亂舞的粉絲,鋪著油布的木板桌。是北國冷冽的風,揚起的塵沙直刮面角。

去年看了一次北京,是在盛夏滿耳蟬鳴時去的,帶著雅舍這本書,走倦了看看讀讀,有日,趕了地鐵去故宮,累極渴極了也不消停,吃一大片一大片的鹽味蘇打餅,牛嚼牡丹一樣盡數(shù)咽了,也還渾身無力。看到一家小店,布置陳設已舊了,但一塵不染。老板娘一團和氣,裝了一碗酸梅湯給我,清香清香的,片了幾塊檸檬,甚是好吃。我便倚在門口,學著梁老先生的樣兒,半瞇眼,一手端碗,一手支頭,一小口一小口灌飲,那烈日灼陽照在身上,竟是十分愜意!我飲過好多酸梅湯,甘苦皆有,有十幾錢一瓶的,也有三錢一杯的,大酒館里,街邊小巷角的,皆比不上故宮的酸梅湯,陽光雨露沉積起來的,冰甜沁口。

回到正題,《雅舍談吃》書寫舊年北平的各色吃食,皆有特色,染了北國的鄉(xiāng)鎮(zhèn)風情,使人回味無窮。書中寫了好幾個制美食的好地,如東興樓、致美齋、玉華臺等,最愛的還是那道燒鴨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北京烤鴨,片得飛薄,有溫溫熱熱的面皮,一大卷蔥絲黃瓜之類的,一碗烏黑的醬,鴨子帶油,油皮肉,拈兩片放到面皮上,夾了蔥一大捆,包上,沾汁吃,尤其美味。那些舊年的吃坊或是在歷史中湮滅,或已舊貌換了新顏,縱使街巷是對的,也尋不到了。我是吃過全聚德,對此也是感同身受。

梁實秋的文筆,是像水一樣清淡的,每一道豐肥或爽口的菜食,皆在他的回憶里徐徐地闡述出來,我更喜歡的,是他將故鄉(xiāng)的思念情懷一同融進去了,讀著倍感親切,也朗朗上口。

我有些想回舊年的北京望望了。

雅舍讀后感篇二十

經過修繕后的雅舍顯然不會再有“風來則洞若涼亭,雨來則滲如滴漏”的景象出現(xiàn),但墻上掛著的老照片、陳列柜中擺放著的舊物以及梁老筆下供他酣睡讀寫的一幾一椅一榻卻依然在靜靜的向我們訴說著那些關于雅舍可愛的個性。

劉禹錫《陋室銘》中曾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本佑诜比A鬧市里的雅舍,因著濃厚的文化底蘊而顯得分外不同,而梁老所著《雅舍小品》讀來更是別有風味。

文房四寶、結婚典禮、我看電視、理發(fā)、洗澡、垃圾……以前從未將這類詞與散文相聯(lián)系過,卻在看完“人間煙火”這一輯中得到感悟,原來散文也可以如此接地氣。而讀“世情百態(tài)”這一輯時,又仿若在和一個老友或是長者閑談,親切卻也受益匪淺??础肮识监l(xiāng)情”,聽梁老將故都的風情娓娓道來,可以清楚的感受到身處異鄉(xiāng)的游子內心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早起最快意的一件事,莫過于在案上發(fā)現(xiàn)一大堆信?!绷豪显凇缎拧愤@一章中如此寫道。書信作為最溫柔的藝術,的確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但如今隨著網絡的迅猛發(fā)展,聊天工具層出不窮,我們在享用著網絡便捷的同時卻也很難再感同身受“從前車馬很遠,書信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唯美畫卷。

若偶有閑心,執(zhí)筆書信,你最想寫給誰呢?遠方的親人,心中的那個他,還是昔日的同窗好友……離開校園已有一年多時間,但翻看到《同學》這一章時仍有莫名的情緒觸動著我。文中梁老提及同窗共硯的深厚情誼,談到令人記憶猶新的同學外號,感慨走出校門,各奔前程后的所遇種.種……讀著讀著便勾起了我對校園、對同學的記憶。小學同學像是玩伴,嘻嘻鬧鬧,互相見證彼此的成長;中學同學像是戰(zhàn)友,一起熬過中考、高考的磨礪,更有革命的情懷;大學同學像是伙伴,相伴走過青澀,邁向成熟;離開校園后,同學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通訊錄中一直保存著電話號碼卻甚少聯(lián)系,但卻絲毫不會影響“同學”這個詞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與分量。

談及同學與校園,總是伴隨著回憶的美好與分別的感傷,這種情緒在看“故都風情”這一輯時也曾有過。在我看來中國人最有“故鄉(xiāng)情懷”,本著“故鄉(xiāng)即是根之所在”的意念,總是會對故鄉(xiāng)的風土人情格外有感覺。梁老用簡潔而平和的文字,無比溫情的向我們講述著北平的年景、冬天、街道甚至連樹、雪、垃圾都不容錯過。我想“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此時此刻最是應景。

雅,古正也。身居陋室,卻鴻儒相交;身處鬧市,卻靜雅于心。這便是梁實秋先生雅之所在。

雅舍讀后感篇二十一

讀后感,希望對您有幫助!

本文是關于讀后感的,僅供參考,如果覺得很不錯,歡迎點評和分享。

讓我最為深刻的是香妃鏈,因為我是一個丟三落四的人,一直希望有一件寶物能將我的東西找回。

香妃鏈的有緣人蘇晚落在一次偶然,也不應該說偶然,應該說是命中注定的機會下,她從啞舍得到了一條寶石手鏈,而這條看似平常的寶石手鏈,竟是清朝乾隆皇帝為寵妃香妃打造的手鏈,上嵌蛋白石、青金石、托帕石、月光石、橄欖石、石榴石、黑曜石七顆寶石,傳說戴上它便可找回七樣失去的東西。

蘇晚落首先失去的是寓意為不再哭泣的黑曜石,但她丟失的寵物。

讀后感,希望對您有幫助!

狗狗——可樂回來了,可是她卻發(fā)現(xiàn)可樂當初并不是走丟了,而是被父母給丟棄了。她第二次失去的是譽為友誼之石的托帕石,她當年的生日會錄像帶找到了,她以為找回了珍貴友誼時,卻發(fā)現(xiàn)很久很久以前就被丟棄了——當年那些所謂的朋友根本沒有把她當做朋友看。她第三次失去的是被譽為戀人之石的月光石,找回了同桌的傘,但她卻不知道,最后丟失的究竟是他的傘還是他……三次的找回,三次的失去,得到美好的同時,她也看到了美好背后的黑暗,這些使她明白了:失去的東西,其實從來未曾真正屬于我,我不會追悔,也不必惋惜。

事實證明其實失去的東西反而會顯得分外美好,而得到以后卻不知道珍惜。失去的東西真的是美好的么?我的心中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其實丟東西是人的天性,而擁有自己得不到的東西是人的欲望。淡淡的遺憾總是流連在腦海之中,但是有時候去可以的找回來,反而沒有記憶中的美好。

讀完啞舍我發(fā)現(xiàn)我其實不需要一個找回東西的寶物,因為我可以將自己對丟失東西的美好的回憶記放在心中,想象著這個樣東西被怎樣的一個人撿到,過著被人珍惜的生活。

啞舍里的古物,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承載了許多年,無人傾聽。但是,它們都在等待……雅舍讀后感(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題記。

拜讀梁實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劉禹錫的《陋室銘》。暫且不看《雅舍》,我們先看看劉禹錫要想表達什么思想。

讀后感,希望對您有幫助!

劉禹錫通過《陋室銘》表現(xiàn)的主題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淡泊明志、不為物所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與權貴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懷著這樣的崇敬之情我繼續(xù)往正文看。第一段主要講“雅舍”的特征:簡陋,不能避風避雨,風雨來往無阻。此段作者在介紹木頭架子時,用了一個擬人的句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使得雅舍的簡陋形象化、具體化。第二段主要講的是“雅舍”的地理位置,雅舍位居半山腰上,以及雅舍旁邊的風景,還有客人來的話要上幾級階梯。第三段作者以幽默詼諧的口吻訴說了雅舍的簡陋,可以與鄰居互通聲訊,特別是講到蚊子和老鼠,以其幽默看出作者是個生性樂觀之人。如果說前幾段都是講雅舍的基本特征的話,這段講的就是雅舍的“思想”了。最喜“雅舍”的月夜,細雨蒙蒙之雅舍,以其凝練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月升中天,細雨蒙蒙,大雨磅礴下的“雅舍”圖,又通過雅舍陳設之簡,表達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由得又想起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卑炎约褐蒙碛谑劳猓吮愠幻撍琢?,不為世事所累,這不是陶潛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雅趣嗎?“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毖派岚。温??何陋之有??!

由此我感慨良多,當今時代下,能居陋室者,能安雅舍者,少也!現(xiàn)代的人往往只看得到物質上的東西,精神上的東西也越來越物質化,利益化。再難有那些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言“君子食不求飽,居無求安”的雅致,靈靜致遠、志存高遠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讀后感,希望對您有幫助!

因此,當我們居于陋室,當我們身處困境,不要埋怨,不要浮躁,我們要懂得享受生活,享受上天給予我們的一切苦難和幸運。不管幸福,不管困難;不論貧窮,不論富有;不在乎你身在何處,我們都懂得這是上天給我們生存的恩賜。我們再窮也不能窮到思想?yún)T乏,再累不能累到只認識錢,再困難也不能難到泯滅了人性。

讀后感,希望對您有幫助!

雅地縈繞著,隨著香茗飄到陽光的笑容里。

那陽光下的陋室和雅舍,笑得好甜,好甜!雅舍讀后感(三)。

讓我最為深刻的是無字碑。

名利榮華皆是空夢一場,何以沉迷,失了本性,動了野心,最終無力自拔,一生沉迷浮華,最可憐但是如此,最終鬧了個不得安寧。

啞舍里的古物,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承載了許多年,無人傾聽。但是,它們都在等待……,希望能幫助您!

雅舍讀后感篇二十二

大凡世間之物,多數(shù)都可冠以“雅”字,至少這在文本上是數(shù)見不鮮的。但此雅非真雅也。一處風景,一件器物,被涂抹得濃艷之至便趨向平庸,外在的裝飾固然有幾分意義,可一旦失了本性,便再難稱雅。

雅舍之名,世上怕是不止一處,但梁實秋筆下的雅舍,卻是僅此一家的絕景。梁先生的文字,是我在初中畢業(yè)后,才偶然在書架上欹斜的書堆里觸及,初讀便有文言之味,二讀尚有入俗之氣,三讀始覺淡雅之風。在雅舍中尋雅委實不易,幸得梁先生一支生花妙筆,如此飄搖的現(xiàn)狀能描繪成這般大雅。

雅舍之雅,在于其簡陋。篦墻不固,門窗不嚴,風雨不避,寒暑不擋,夜有鼠子作亂,空有群蚊為害,這興許是雅舍最鮮明的特色。依山勢而鋪,隨坡而起,房間雖然不大,但也排布有致,書房飯廳分置上下兩處,往來奔走爬坡之勞,足以讓人將“自然”二字了然于胸。而最具體的表現(xiàn)物,當屬屋內陳設,徒有一幾一椅一榻,以供自己寫之用,其余的,各處凈無纖塵,四壁之內均無他物點飾,格局卻不單調,依先生所言,“喜歡翻新布置”,如此一來,人屋看似從俗,其實具有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之靜,恐怕難得一回,戶壁多隙,鄰里間已可“互通聲息”。唯有華月輪空,興闌人散之時,雅舍才初顯寧靜安詳?shù)恼婷?,清光篩灑,陰影斑斕,幽絕之時,亦為思鄉(xiāng)之時,是乎月光“逼進窗來,助我凄涼”。悄然播灑的無奈,猶似一夜難卻。那破頂而注的大雨來曾使人懊惱,而那皎潔的明月卻教人隱生閑愁,古今中外,超然物外者大抵莫不如此。

《雅舍》之雅,在于其樸實,雖然初讀《雅舍》,總覺得有不少難懂的奇字,涵義也未必如現(xiàn)在的諸多文章那樣一目了然,但我們要贊它樸實。一如第二節(jié)對于雅舍周邊環(huán)境的描寫,一個“糞坑”擱在那里總覺得特別礙眼,再往后看,鄰人的脫皮鞋聲亦可順著窗隙“蕩漾而來”,那景象快教人無可想象了,簡直近乎悲慘,真的是“隨想隨寫”。但漸而漸之,久而久之,便不再覺得有多少奇怪的地方,那些筆直的文字,其實是樸實的另類體現(xiàn),不單是行文的樸實,亦是種為人的樸實,人之所居不在于住所華麗與否,這才是“人屋合一”的最高境界,而這種樸實,深層次的便是種豁達,因而《雅舍》之雅,亦在于其豁達。種種常人所見的不幸,據(jù)作者所言俱成了從現(xiàn)實中汲取的樂趣。人亦傷別,我亦傷別,到頭來揀得了一身困惑,卻不如看透人似寄,尚且活得明白。

讀書時,注意到雅舍一詞始終為引號所縛,也不知是先生特引還是自嘲。當然,我更傾向于前者。所以在這里,我將雅舍外的引號悉數(shù)除去,雅舍便是雅舍,自然之雅,方為至雅。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60858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