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后感了!好的觀后感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觀后感文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挠^后感優(yōu)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第一課堂直播觀后感篇一
長征五號是實現未來探月工程三期、載人空間站、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保障。按計劃,20__年嫦娥五號落月采樣返回、20__年發(fā)射空間站核心艙、20__年發(fā)射火星探測器等任務都將依靠長征五號來實現。
從20__年立項至今,長征五號沖刺了20__年。但是,從提出論證到如今,長征五號整整走了30年,可謂30年磨一“箭”。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時任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帶領團隊深入研究國際航空發(fā)展方向,結合我國當時的技術基礎,提出了發(fā)展大火箭的設想。從那時起,中國開啟了大火箭的漫漫征途。
1986年,在國家“863”計劃支持下,我國開始了論證研制新一代運載火箭。
1995年,我國開展新一代運載火箭方案論證以及液氧煤油與氫氧兩種大推力火箭發(fā)動機關鍵技術研究。
20__年,120噸級液氧煤油發(fā)動機立項研制。
20__年,50噸級液氫液氧發(fā)動機立項研制。
20__年,國務院正式批準新一代運載火箭基本型長征五號立項研制,從此開始長達20__年的攻堅磨礪。
航天科技一院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李東告訴記者,僅就火箭捆綁結構而言,由于長征五號火箭芯級推力每個捆綁點高達330噸,比以往的中型火箭增加了3倍多,這就意味著大火箭必須采取全新的設計。在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的設計人員,進行了上千次的結構模型分析和優(yōu)化,歷時數年終于完成了“大推力捆綁結構設計”,實現了我國火箭結構設計史上的重大突破。
5米直徑大型箭體結構為我國運載火箭首次采用,是火箭實現運載能力重大跨越的基礎,無論是設計、制造還是試驗,難度都極大。據科研人員介紹,僅新型貯箱的焊縫就有近2公里長,是長征二號和長征三號兩種火箭的總和。這2公里的焊縫,可謂是長征五號集夢想與艱難于一體的攻關之旅的生動寫照
作為中國大運載時代的“開拓者”、深空探測的“主力軍”,長征五號開啟的未來將會更加精彩。展望發(fā)展前景,欒恩杰院士充滿信心。他設想:有了大火箭,中國將來還可以建設太空望遠鏡、太空發(fā)電站等設施。長征五號執(zhí)行“一箭多星”式發(fā)射任務的能力更強,未來構建全球定位系統(tǒng)、全球通信系統(tǒng)等,所花費的時間將大幅縮短。
第一課堂直播觀后感篇二
11月3日20時43分,中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fā)射場點火升空,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fā)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20__年10月17日07時30分31秒,神舟十一號飛船搭載著長征二號fy11火箭在酒泉發(fā)射場成功發(fā)射,入軌后完成與天宮二號的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航天員將在組合體中工作30天。中國空間站建設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今天,中國最大重型火箭長征五號整裝待發(fā)!而在此之前,我國已經先后成功發(fā)射新的長征六號、十一號、七號等新一代火箭,形成完整的體系。
每逢出現此類新聞,總會有人問,太空離我們那么遠,值得我們花費那么多金錢,冒那么大風險去探索嗎?航空航天技術又能為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什么改變?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特意撰文,深入淺出地解讀了這個問題,看看吧!
航空航天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綜合集成的體系,如阿波羅計劃是人類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耗資最多的科技項目之一。參加阿波羅計劃的有2萬余家企業(yè)、200多所大學、80多個研究所,總人數超過40萬。
阿波羅計劃的實施,促進了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的巨型火箭、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合成材料、計算機、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真空技術、低溫技術、半導體技術、制造工藝等一大批高技術領域的發(fā)展。阿波羅計劃產生了3000多種新技術,推動了科技的進步和工業(yè)的繁榮,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航空航天活動推動了一系列高新技術的誕生、成長、推廣和應用,催生了一大批新學科的形成、創(chuàng)新、開拓和發(fā)展。
航空航天活動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改變了世界的面貌。航空的發(fā)展不僅改變了交通運輸的結構,還廣泛應用于空中攝影、大地測繪、地質勘察、資源調查、播種施肥、除草滅蟲、森林防火和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對傳統(tǒng)生產方式的變革產生了深遠影響。
航天技術直接服務于國民經濟的眾多領域,衛(wèi)星通信、衛(wèi)星廣播與電視、衛(wèi)星氣象預報、衛(wèi)星導航、衛(wèi)星資源勘查、災害預報和環(huán)境監(jiān)測等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各種科學探測衛(wèi)星、天文觀測衛(wèi)星和科學實驗衛(wèi)星的應用,拓展了人類的視野,獲得了大量的新發(fā)現,更新了人類對地球空間、太陽系和整個宇宙的認識,產生了一系列的新興學科。
第一課堂直播觀后感篇三
繼9月15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成功之后,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成功發(fā)射,將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開啟了我國時間最長的載人太空飛行旅程。這是中國的航天史上又一大突破!
這一空間技術領域的重大進展,不但是科學上實質性的進步,也是我國綜合國力提高、科技實力提升的體現。
70,一代代航天人自強不息、接續(xù)奮斗,創(chuàng)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為代表的輝煌成就,實現了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空間科學的長足發(fā)展。
繼往開來,中國航天人的夢想不斷向太空延伸。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將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實現對接,長征五號劃時代重型運載火箭即將首飛,硬_射線調制望遠鏡探測衛(wèi)星等空間科學新型衛(wèi)星發(fā)射在望……宇宙無窮無盡,探索無窮無盡,造福人類無窮無盡。中國航天正在續(xù)寫新傳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力量,為增進人類的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航天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實現了航天研發(fā)、制造、應用能力的整體躍升,帶動了信息技術、微電子、新材料等領域一批新技術及其產業(yè)化發(fā)展,推動著經濟、社會、生活多方面的進步。展示了偉大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
放眼未來,站在邁向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起點,中國航天已經踏上“加快建設航天強國”的新征程。用五到七年時間完成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tǒng)等現有的重大科技專項;20__年前后,全面建成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推動空間信息應用規(guī)?;I(yè)務化、產業(yè)化發(fā)展;2030年實現整體躍升,躋身航天強國之列。
可以相信,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和快速發(fā)展的航天事業(yè),必將激發(fā)全民族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熱情,鼓舞全國人民奮發(fā)圖強,強勁助推中國夢。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564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