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教案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教學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編寫教案前,需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明確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要求。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可以從中借鑒一些好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通過學習這些范文,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案的編寫原則和技巧,從而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大家一起來看看吧,相信一定會對我們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虞美人教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的脈絡線索及象征手法的運用。
2、品味作者沉靜、淡然的語言風格所具有的情感張力。
3、體驗并感悟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母子深情,引導學生學會愛、學會感恩、學會珍惜。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合歡樹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和象征意義。
2、品讀淡然的敘述背后的情感張力。
教學方法:
以朗讀帶動理解;師生共同研究、探討。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983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的頒獎典禮上,人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有一位獲獎者是坐著輪椅來領獎的。第二年,這個殘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說獲得該項殊榮。他,就是史鐵生,他自雙腿癱瘓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二十多年來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并多次獲得各項文學創(chuàng)作獎。那么他是怎樣克服了身體上的殘疾而獲得寫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在支撐著他、激勵著他?今天就讓我們隨著《合歡樹》走進史鐵生的世界,走進史鐵生對于他母親的沉甸甸的回憶中。
二、品味母親的愛。
問題:能回憶懷念母親的物品想必有很多,史鐵生這篇文章為什么選擇合歡樹來悼念母親?
明確:母親對合歡樹的精心照料是她呵護關心我的寫照。
交流要點:
對合歡樹希望的表現(xiàn):
“第二年合歡樹沒有發(fā)芽,母親嘆息了一會,還不舍得扔掉,依然讓它長在瓦盆里?!?/p>
“她把合歡樹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時念叨,不知道這種樹幾年才開花?!?/p>
對“我”的希望表現(xiàn):
1、對治好“我”的希望:
“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我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
“‘再試一回,不試你怎么知道會沒用?’她說,每一回都虔誠地抱著希望?!?/p>
2、對“我”從事寫作的希望:
“她到處去給我借書,頂著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電影,像過去給我找大夫,打聽偏方那樣,抱了希望。”
母親的話中體現(xiàn)出的小心翼翼又滿懷希望,一方面盡力維護殘疾兒子的尊嚴,一方面激勵和鼓舞兒子寫作的信心。
比較第一段和第三段母親對我寫作的表現(xiàn)的不同態(tài)度。
交流后明確:母親對“我”對合歡樹都抱有無限的希望,希望合歡樹能開花,希望“我”由寫作闖出一條路以獲得生活的信心。
三、品味“我”的悲傷和思念。
明確:忘記找借口不看老惦記著主動想去看。
追問:為什么“我”會有這樣的變化?
交流后明確:
忘記:“悲痛弄得我們都把那棵小樹忘記了?!?/p>
還有什么地方能看出我的這種悲痛?
“我搖著車躲出去”“我搖車離開那兒,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找借口不看:“抖”字體現(xiàn)出我的難以抑制的悲痛和深深的愧疚。
對愧疚的理解:同樣被母親寄予希望的合歡樹終于開花了,而我卻尚未成功。(“后悔兩年前沒有自己搖車去看看。”)。
老惦記著:體現(xiàn)了思念之深。
主動想去看:注意是在什么情況下想去看的,我在寫作上取得了成功想去看看合歡樹告慰母親在天之靈。
小結:“我”之所以對合歡樹有這樣的態(tài)度變化主要是因為在“我”對母親的無盡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愧疚。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親當初的希望都實現(xiàn)了,她卻不在了。
拓展《我與地壇》中的相關語段,加深體會。
四、主題深化。
總結:
通過我們的分析品讀,發(fā)現(xiàn)這棵合歡樹并不是一顆平常的樹,它牽系著史鐵生母子之間的深情,真可謂是:“亦母亦子合歡樹,一枝一葉總關情?!倍髡咭院蠚g樹為題想必是為了借“合歡”寄托他們母子之間無法實現(xiàn)的遺憾,在這樣的一歡一悲的兩極間那份母子深情更令人為之震撼。
再聯(lián)想到我們自己,我們每一個人又何嘗不是由父母親精心呵護成長起來的樹呢?我們的父母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同樣也傾注了心血寄托著深切的希望。
虞美人教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1.體會無私的母愛,把握母親的形象以及作者對母親濃濃的思念和沉重的內(nèi)疚交織的感情。
2.理解“合歡樹”在文中的寓意。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體事件,從而體會母子深情。
教學難點:。
“合歡樹”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和象征意義.
課時安排:1課時。
授課方法:頌讀法,歸納法,探討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983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的頒獎典禮上,人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有一位獲獎者是坐著輪椅來領獎的。第二年,這個殘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說獲得該項殊榮。他,就是史鐵生,他自雙腿癱瘓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二十多年來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并多次獲得各項文學創(chuàng)作獎。那么他是怎樣克服了身體上的殘疾而獲得寫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在支撐著他、激勵著他?今天就讓我們隨著《合歡樹》走進史鐵生的世界,走進史鐵生對于他母親的沉甸甸的回憶中。
二、?課文分析。
(一)?通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學生默讀《合歡樹》。
熟悉文本,看作者寫了人生中哪幾個年齡段的哪些事情,以理清課文思路。
明確:年齡???????????“我”???????????母親。
十歲???????????作文獲獎???????驚喜,有活力。
二十歲?????????雙腿殘廢???????嘆息,不放棄。
三十歲?????????小說發(fā)表???????去世,沒看到。
三十多歲???????事業(yè)有成???????已死多年。
(聊起合歡樹)。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本文是以時間為線索。
2、通過行文思路可以看出文章先后寫了哪些內(nèi)容,作者想借此表達什么?
母親???????合歡樹。
主題--母愛。
(二)?分析把握母子間的親情。
母親對兒子。
1、在這篇描寫母親的文章中,你認為最能體現(xiàn)母愛的是哪些段落?
明確:第2、3兩段,也就是作者二十歲的時候。
(學生一起誦讀此兩段)。
2、在這兩段中寫母親為“我”做了哪些事情?
明確:為“我”治?。粸椤拔摇苯钑?;推“我”看電影;鼓勵“我”寫作。
(生找出原文相關句子)。
小結:可以看出母親不僅關心“我“的身體,更關心“我”的精神,這正是母親的偉大之處。
3、這兩段運用了怎樣的人物描寫方法?各找出相應的句子來。
明確: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肖像描寫;心理描寫??句子(略)。
4、通過這些事情體現(xiàn)了母親怎樣的性格?找出相應的句子來,全文還體現(xiàn)了母親怎樣的性格。
明確:樂觀、堅強、執(zhí)著?聰明?美麗?善良?熱愛生活。
兒子對母親。
1、對這樣一位為自己付出太多的母親,在母親死后多年,兒子對母親又是怎樣的感情呢?找出相應的句子。
明確:感激、內(nèi)疚、???句子(略)。
重點分析內(nèi)疚之情:
(1)母親原本是一個聰明、愛美、善良、熱愛生活的人,在自己沒得病的時候,他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突如其來的災難讓母親陷入了無止境的忙亂,一次次的失望,而且,史鐵生的母親在49歲時就死去,他一直覺得母親的早死與自己有關,所以,對母親,史鐵生是懷有深深內(nèi)疚的。
(2)對母親住過的房,栽種的合歡樹,作者的態(tài)度是有變化的。從不愿去到想去看看一直到后悔沒早看。不愿去既是無法從失去母親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也是無法面對自己深深的內(nèi)疚之情。想去看,表明作者從內(nèi)疚中解脫出來,終于可以理智的接受現(xiàn)實。因為他覺得母親太苦了,死亡或許是一種解脫。
1可以表現(xiàn)母愛的東西很多,作者為何獨選“合歡樹”?
合歡樹與母親、與我的關系:
“合歡樹”???“我”?????????????母親。
誤種花盆????作文獲獎????????驚喜,有活力。
沒有發(fā)芽????兩腿殘廢????????嘆息,不放棄。
茁壯成長????開始寫作????????高興,常侍弄。
花繁葉茂????事業(yè)有成????????去世,沒看到。
母親的恩澤。
明確:合歡樹是作者情感的一種寄寓,并折射作者對母愛對命運對生命的感悟。?合歡樹,落葉喬木,夏天開紅色的花。得名由來:對稱的葉子,入夜就兩兩相合的緣故。而作品中的合歡樹是這篇抒情作品中的外界景物。
2、文章主旨是母愛,合歡樹與母愛有無聯(lián)系?這運用的是什么寫法?
明確:有聯(lián)系,合歡樹是母親親手栽種。運用的是象征的手法,也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寫人的手法。(象征手法是根據(jù)事物之間的某種聯(lián)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象征體),以表現(xiàn)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
3、你認為合歡樹象征的是誰,為什么?
明確:合歡樹既象征母親也象征作者。
合歡樹是母親親自栽種,寄托著母親的希望,所以象征著母親。同時,合歡樹從弱小到花繁葉茂,象征了作者的成長。
總結:
通過我們的分析品讀,發(fā)現(xiàn)這棵合歡樹并不是一顆平常的樹,它牽系著史鐵生母子之間的深情,再聯(lián)想到我們自己,我們每一個人又何嘗不是由父母親精心呵護成長起來的樹呢?我們的父母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同樣也傾注了心血寄托著深切的希望。
所以不管母愛是以何種方式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我們都應該珍惜,感謝史鐵生,他提醒了我們要用心去感受愛,用理解去培養(yǎng)一棵愛與被愛的合歡樹ジ惺馨,用理解去培養(yǎng)一棵愛與被愛的合歡樹,為了不要失去后才感?nbsp;“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感嘆“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所以,愛?你們也需要懂得,希望大家做一個懂得愛別人,也懂得回報別人愛的人。
五、布置作業(yè)。
課外閱讀史鐵生的文章,體會其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板書:
(感情)感激、內(nèi)疚??(性格)樂觀?堅強?執(zhí)著?聰明。
合歡樹象征?母親。
作者??誤種花盆???十歲??????作文獲獎????????驚喜,有活力。
沒有發(fā)芽???二十歲????雙腿殘廢????????嘆息,不放棄。
茁壯成長???三十歲????小說發(fā)表????????去世,沒看到。
花繁葉茂???三十多歲??事業(yè)有成????????已死多年。
(聊起合歡樹)。
母親的恩澤。
聶棋。
虞美人教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篇三
一、知識與技能:體會作者選材組材的技巧,理解合歡樹在文中的深刻寓意以及象征手法的運用。
二、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具體深入理解文章。
教學重點與難點:
引導學生和作者的情感發(fā)生共鳴,探討合歡樹豐厚的象征意義,解讀作者復雜的心理變化。
1、理解合歡樹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和象征意義。
2、品讀淡然的敘述背后的情感張力。
教學方法:
以朗讀帶動理解;師生共同研究、探討。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與過程:
一、導入:
雙腿癱瘓史鐵生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二十多年來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并多次獲得各項文學創(chuàng)作獎。那么他是怎樣克服了身體上的殘疾而獲得寫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在支撐著他、激勵著他?今天就讓我們隨著《合歡樹》走進史鐵生的世界,走進史鐵生對于他母親的沉甸甸的回憶中。
二、(1)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主題是什么?
明確:兩部分母愛。
(2)思考:哪一處細節(jié)最讓你感動?通過這些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怎樣的一種母愛?
明確:無私無怨堅強執(zhí)著寬厚仁慈犧牲自我的愛。
三、文章是寫母愛,為什么以《合歡樹》為題?思考下面的.幾個問題。
1、合歡樹是怎么來的?經(jīng)歷了怎樣的生命歷程?
2、為什么課文在第7段才提到合歡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明確:母愛樹希望樹思念樹。
3、作者多次寫到那個剛來到世上“瞪著眼睛看樹影兒”的孩子,有什么作用?
明確:文中三次提到那個“剛來世上的孩子”,前兩次說他“不哭不鬧,瞪著眼睛看樹影兒”,這里的“樹影兒”,這里的“樹影兒”就是合歡樹的影子,合歡樹上處處是母愛的影子,作者始終對合歡樹懷著一種復雜的感情,一方面找借口不肯去看,另一方面“挺后悔前兩年沒有自己搖車進去看看”。也許是他不知如何去面對失去這一份厚重的母親吧。也許他只想把這一切深深地藏在心底,獨自咀嚼,“悲傷也成享受”吧。
四、小結:
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小小的合歡樹,凝聚了史鐵生如此深沉濃厚的情感,我們的生活里也不乏細節(jié)的感動,當心中某根柔軟的琴弦被觸動,不要吝惜,把情思凝于筆端,美好就會在一剎那收藏。
五、作業(yè):
一、背有關贊美母親的名句。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羅曼.羅蘭(法)。
母親的愛是永遠不會枯竭的?!獙炻宸?俄羅斯)。
媽媽,你是母親、知己和朋友的完美合。-----泰戈爾(?。?/p>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ㄒ獯罄?。
花從春走過,留下縷縷花香;葉從夏走過,留下片片蔭涼;風從秋走過,留下陣陣金浪;雪從冬走過,留下種種希望。
虞美人教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篇四
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關于美學的一些知識。通過閱讀學習,提高審美素養(yǎng)。培養(yǎng)追求美的積極人生觀。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距離美與曲線美的形式與內(nèi)涵,提高審美素養(yǎng)。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距離美與曲線美的形式與內(nèi)涵,提高審美素養(yǎng)。
教學方法自讀品味法、討論交流法學法設計研究討論--分析歸納。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詩。從思想內(nèi)容上說,它從審美的角度給人以人生的感悟和啟迪。從寫法上說,它感性形象極其豐滿、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兼?zhèn)洌勺匀幻肋^渡到社會美、人生美。本節(jié)課擬通過適當點撥,合作學習,體會文中處處閃現(xiàn)的.語言美、形象美、距離美與曲線美,讓學生在審美的過程中陶冶性情、凈化心靈。
課前預習。
1.熟讀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找出最欣賞的語言和有關形式與內(nèi)容的疑難問題。
2.結合生活實際,收集有關“美”的名言和實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作者及作品(《一個女大學生的手記》)簡介。
三、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教師語)大家課前已經(jīng)預習了課文,現(xiàn)在我們首先明確幾個問題:
1.本文主要寫哪些方面的美?
2.文章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怎樣的女性形象?(學生談感受略)。
四、學習交流,欣賞探究。
1.本文有哪些美點?
2.你對文章有哪些困惑?
小組討論,然后每組推薦“最有價值的欣賞點”和“最有價值的質疑”,然后進行全班交流。
(提示:文章語言、結構、手法、主題等方面進行)。
(集體研討過程貫穿精彩語句的朗讀。)。
五、體驗反思,拓展發(fā)現(xiàn)。
聯(lián)系個人實際,談對“距離美”、“曲線美”的認識,并舉實例。
六、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即將結束,但對美的探討與發(fā)現(xiàn)需要不斷延續(xù)……因為世界萬千變幻,美無處不在,美在大自然里,在生活里,在距離中,在聯(lián)想中,在發(fā)現(xiàn)中,在創(chuàng)造中……感慨之余,送給大家一句話:熱愛生活,以美的心靈去領悟美,以美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美,以美的行動去創(chuàng)造美。
六、課后作業(yè)。
稼軒從大漠上走過,看到俊彩飛馳盧馬的美;摩詰從大漠上走過,看到的是長河落日,大漠孤煙的美;三毛從大漠上走過,看到的是堅韌甜蜜愛情的美;我們從大漠上走過,看到的是折戟沉沙的美。請以“生活中的美”為話題,寫一篇散文。
分類作業(yè)a類:再讀課文,完成練習。
b類:請以“生活中的美”為話題,寫一篇散文。
預習布置《都江堰》。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體會文章對美的詮釋,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觀。
虞美人教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篇五
生:讀過。
師:我們先一起來了解一下史鐵生。
生:從他的微笑中,我感受到了他的樂觀。
生:一個坐在輪椅上的人能發(fā)出發(fā)自內(nèi)心的微笑,我覺得他是個堅強的人。
師:兩位同學都觀察得很到位。那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這笑容背后到底會有多少不為人知的艱難;又是什么力量支持著這么燦爛的微笑。希望通過我們今天的學習,找到答案。
評析一:俄國大作家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庇行У膶дZ,能讓學生趣味興起,喚起他們求知的欲望,使每一個人都積極思維,全身心投入到課堂中來。因此,導語設計我就采取了圖片切入,情感設問的做法,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激情。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就導學案上的題目進行討論。時間為10分鐘。
(學生全體起立,分小組激烈討論;教師巡視全場,指導解疑)。
師:各小組派代表上黑板展示課內(nèi)探究的題目。其他同學思考“我的疑問”中你們自己課前提出的問題。
(四位同學上黑板展示小組討論后的答案,其他同學獨立思考)。
師:好,接下來請a層同學上來點評。同學們給點掌聲鼓勵一下。(熱烈鼓掌)。
生:沒有。(齊說)。
生:謝謝大家!
(熱烈鼓掌)。
評析二: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我們做過試驗:如果設計的導學案學習內(nèi)容偏難(特別是學困生)、學習內(nèi)容過于繁瑣、學習要求很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激情會馬上消失;反之,如果難度適中,?每次完成導學案學生都感到力所能及而且有成就感,就很容易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導學案探討第一題,我在設計的時候給了插圖提示,學生在完成題目的時候感到既有趣味,又有把握。
師:xxx同學既對這道題的答案做了一個直觀又直接的講解,又對這種類型的題目做了一個宏觀的指導,非常好!
師:接下來有請下一位同學上臺,掌聲鼓勵?。崃夜恼疲?/p>
生:大家好!我是來自xx組的xxx,現(xiàn)在為大家點評“課內(nèi)探究”部分的第一題。這道題為“文章以寫人記事為主,以寫樹為輔,可又取名‘合歡樹’,談談你對‘合歡樹’所包含的情感和其所具有的象征意義的理解?。”這道題其實涵蓋兩個問題,一要回答情感,二要回答象征意義。這個組的同學給出的答案把這兩個部分混在一起了,答案顯得沒有層次。情感應該有兩層,一是母子之間的深情,二是作者思念母親又無以為報的愧疚之情。象征方面,合歡樹是母愛的象征,也是“我”個人命運的寫照。合歡樹和我都是曾經(jīng)奄奄一息,如今生命力頑強,健康向上。這與母親對我的深情投入,密不可分。我的點評結束,請問大家有沒有疑問和補充?(邊點評,邊將要點寫在黑板上)。
生:我覺得合歡樹曾是母親的精神寄托與希望。它是母親親手種下的,在母親的眼里,它與自己的孩子一樣需要呵護。
師:同學們對這個說法認同嗎?
生:認同。(熱烈鼓掌)。
師:這位同學是從母親的角度去思考合歡樹的象征意義,很好。還有其他同學有補充嗎?
師:同學們覺得這個想法合理嗎?
生:很合理。(熱烈鼓掌)。
師:我真的很開心,我們班有同學能夠對這個問題有這么深入的思考,得出這么棒的答案。我再一次用掌聲鼓勵你。(師鼓掌)通過我們的分析品讀,發(fā)現(xiàn)這棵合歡樹并不是一顆平常的樹,它牽系著史鐵生母子之間的深情,真可謂是:“亦母亦子合歡樹,一枝一葉總關情?!倍髡咭院蠚g樹為題想必是為了借“合歡”寄托他們母子之間無法實現(xiàn)的遺憾,在這樣的一歡一悲的兩極間那份母子深情更令人為之震撼。
評析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上課睡覺,也反映出他們對課堂不感興趣,不“好之”,更談不上“樂之‘了。語文課文姹紫嫣紅,風光無限,學生只要全身心投入,自主閱讀,親自和作者交流,用心感受欣賞,就能領會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美妙意境!教師應利用一切可行手段,巧妙組織課堂教學,變”苦學“為”樂學“,用真情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讓語文課多一些精彩!
師:接下來有請下一位同學上臺,掌聲鼓勵!(熱烈鼓掌)。
生:大家好!我是來自xx組的xxx,現(xiàn)在為大家點評“課內(nèi)探究”部分的第二題。這道題為“文中有幾處使用了對比手法,找出來,并試著分析其藝術效果。”對比手法是本文的重要特色。本文是通過兒子與母親的對比來表現(xiàn)母愛的?!拔摇彪p腿殘廢之后心情沮喪,對母親四處奔波的辛苦不僅不予理解,反而認為這是浪費時間的徒勞之舉。對此,母親依然堅持奔波,直到那次危險事件發(fā)生之后,母親才對藥物治療“終于絕望”。當發(fā)生危險之后,“我倒沒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親卻“驚惶了幾個月”,差點兒發(fā)瘋。文章通過這些對比,有力地表現(xiàn)了母愛的博大、深厚與無私。情節(jié)對比--殘廢前的快樂斗嘴,殘廢后母子二人失望、絕望與悲傷。母親生活重心的轉變,性格的轉變。“我”在不同時期對母親的感情也有對比,之前不理解、不珍惜,之后后悔,愧疚。這組同學的答案找到了“我對母親態(tài)度的前后對比”;“母親前后性格的轉變”都是正確的。但是回答不夠全面。我的點評結束,請問大家有沒有疑問和補充?(邊點評,邊將要點寫在黑板上)。
生:沒有。(熱烈鼓掌)。
師:那我補充一點。本文還體現(xiàn)了現(xiàn)實與“合歡”的對比,寄托了無限的遺憾。
(生議論了一下,紛紛點頭)。
師:剛剛xxx同學的點評思路清晰,表達明確。讓我們再次用掌聲鼓勵一下他到位的點評。(熱烈鼓掌)。
生:接下來到我了。
師:這位同學好積極啊。
(全班大笑)。
生:我補充一點。小院里,那個剛出生的小男孩也表現(xiàn)了母愛的深遠、延續(xù)。
師:點評和補充的同學,都說得非常準確!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鼓勵一下他們。
(全班熱烈鼓掌)。
師: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是處理“我的疑問”。這是同學們初步閱讀本文之后提的問題。我特別想問問大家,之前的問題,現(xiàn)在你們心里有沒有篤定的答案了。
(生議論)。
師:我們還是發(fā)揮一下小組的力量,大家踴躍討論!
(生熱烈討論)。
師:怎么樣?有沒有答案了?
生:有!
師:太好了!今天我們通過自己提問,自己解答,學習了史鐵生的《合歡樹》一文。相信同學們收獲不淺。好,同學們,這堂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課后反思:
激情在心理學里是一種爆發(fā)快、強烈而興奮的情緒。課堂激情是指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出來的強烈的參與欲和求知欲。這篇課文閱讀起來并不難,怎么能讓學生學精、學深,又不感覺枯燥,并且在課堂上保持較高的學習激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對此,我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調(diào)動學困生的學習激情。每個班,優(yōu)生、中等生,學困生都以一定的比例存在著。學困生總把學習當做一件苦差,對學習產(chǎn)生厭倦感,毫無激情。因此,調(diào)動學困生的激情,對整個班級學習情緒的調(diào)動尤為重要。在本科導學案編制上,我特意思考了這個問題。讓有繪畫特長的學困生,在閱讀本文后,設計四格漫畫,并且把最后選定的作品,印在導學案上。在全班征集關于本課的問題,傾向學困生,把他們提的問題也印在導學案上。這樣,學困生有了很強的參與感,上起課來,積極性也高很多。
第二,理性冷靜思考的必要性。高效課堂,有一處空白。在部分學生展示的時候,有一些學習自覺性不強的同學,無所事事。在這堂課上,這樣的時間段,我就安排學生就之前他們自己提的問題進行理性、冷靜的思考。既保證了課堂的高效,又調(diào)動了絕大多數(shù)同學的激情。
第三,課堂評價的技巧。在問卷調(diào)查中,學生都談到了老師對自己的評價與自己的學習積極性有著直接的關系。然而,在之前教學中,大部分老師會忽視這個問題。學生回答正確,我們通常都會給一個正面的評價,“不錯”、“很好”等等,這樣的語言有一定的激勵性,但用久了,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課堂評價應該因人而異,因事而異,高中生有一定的思想,他們更愿意聽到老師表揚的同時,給出中肯的意見。在本課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的回答都不錯,我在給出正面評價的同時,更多地側重總結他們的優(yōu)點,即回答究竟好在哪里。有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課堂評價語,使被評價的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最后,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愉快的心理環(huán)境,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激起學生的興奮情緒使其產(chǎn)生持久、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從而抑制不良情緒的產(chǎn)生,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優(yōu)化課堂教學。
王婷。
虞美人教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篇六
1、領悟小說的多重主題。
2、了解小說的虛構和情感的真實的有機結合。
教學重點。
1、老板娘到底有沒有看到騎桶者。
2、騎桶者的形象。
課前準備。
1、發(fā)給學生有關卡夫卡生平介紹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卡夫卡的《騎桶者》??ǚ蚩ㄊ?奧地利人),他是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的宗師和探險者,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是(表現(xiàn)主義),是表現(xiàn)主義作家中創(chuàng)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主要時期是在一戰(zhàn)前后,當時,經(jīng)濟蕭條,社會腐敗,人民窮困,這一切使得卡夫卡終生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于是,對社會的陌生感,孤獨感與恐懼感,成了他創(chuàng)作的永恒主題。美國詩人奧登評價卡夫卡時說:“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xiàn)代人的困境?!蹦敲础厄T桶者》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的什么困境呢?下面我們來學習《騎桶者》,先請同學們談談你們的讀后感受,你們覺得卡夫卡描寫騎桶者這個形象想表達什么?(請學生具體談談)。
學生可能答的答案:揭示貧困者的窘狀和有產(chǎn)者的自私無情;表現(xiàn)人民生活的艱難和社會的冷酷;表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
二、主題分析。
明確:家里無煤,天氣寒冷,因此“我”必須快馬加鞭。顯然“飛”著去比“走”著去要快。
(1)如果拎著桶走著去賒煤,情節(jié)走向必然是怎樣的?
明確:“我”拎著桶去賒煤,被拒絕,作品可能會是慣??匆姷摹翱卦V型”小說:主人公是值得憐憫的,老板娘是值得譴責的,作者和讀者的態(tài)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
(2)卡夫卡讓騎桶者騎著桶飛著去賒煤,情節(jié)走向是怎樣的?
明確:學生復述故事情節(jié)。
(3)小說中“我”認為老板娘看見了自己,老板娘說“我什么也沒有看到,什么也沒有聽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沒有聽到“我”的呼喊看到“我”這個人呢?請同學們從文中找理由。(討論法)。
明確:兩者皆可。
聽到看到的理由:小說中說“她當然馬上看到了我”,“她把圍裙解了下來,并用圍裙把我扇走”,從中可見,老板娘看到了“我”。
沒有聽到看到的理由:“我”從未下降到齊房屋大門那么低,老板娘上來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見“我”。如果她看見“我”了,發(fā)現(xiàn)“我”騎著桶在空中飛翔,應該會驚訝新奇,說不定會用煤換“我”的會飛翔的桶。而老板娘解下圍裙扇可能是老板娘覺得圍裙上有毛線絨想通過扇這個動作把毛線絨抖掉。而“我”的喊聲和鐘聲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為“我”的喊聲就是鐘聲。
明確:“我”盡管貧窮,但“我”有強烈的自尊心,“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觸,害怕看到老板娘聽說“我”沒錢付時那種鄙夷的神色。因為貧窮“我”已經(jīng)變得畏縮自卑了。
明確:拎桶走去,作品內(nèi)涵單一;騎桶飛翔,作品內(nèi)涵豐富。
小結答案:創(chuàng)作意圖的角度:
拎桶走去,作品內(nèi)涵單一。
騎桶飛翔,作品內(nèi)涵豐富。
騎桶者的角度:
自尊心強,畏懼交流。
明確:揭示了當時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缺乏關愛、缺乏溝通這樣一個社會現(xiàn)實。這也是小說的主題之一。
明確:人與人之間真誠溝通,互相關愛的和諧的人際交往環(huán)境。
三、虛構分析。
明確:小說中“我”的飛翔,老板娘用圍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區(qū)域,不復再見,這些情節(jié)是虛構的?!拔摇钡奶幘?,老板伏案寫字,老板娘織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對話,這些都是現(xiàn)實生活場景。這些現(xiàn)實生活場景讓“我”的飛翔也顯得像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一樣合情合理。虛構嵌入現(xiàn)實,就和現(xiàn)實渾然一體了。
小說還展現(xiàn)了“我”的心靈的真實。小說開頭寫“我”家里沒有煤時,“我”眼中的景物都帶上了悲涼的色彩?!盎馉t里透出寒氣,屋子里充滿了嚴寒;窗外的樹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猶如一塊銀色的盾牌,擋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必須有煤!我不能凍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爐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边@都展現(xiàn)了“我”內(nèi)心的悲涼?!拔摇彬T著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沖進店里,展現(xiàn)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觸,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縮自卑心理。老板娘沒有借給“我”煤時,“我”喊著“你這個壞女人”,表現(xiàn)了“我”對老板娘的憎恨。小說借助飛翔這一虛構情節(jié)真實地展現(xiàn)了“我”心靈的真實。心靈的真實才是最重要的真實,也是更為深刻的真實。
四、改寫小說結尾。
下面我們通過改寫小說結尾,再來體會一下《騎桶者》虛構的魅力。假設老板娘走上地窖后發(fā)現(xiàn)了騎著桶飛翔的“我”,那么故事會怎樣發(fā)展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改寫小說結局,然后派一位代表用幾句話簡述你們組的改寫方案,同時說說為什么要這樣改寫。
《騎桶者》全文閱讀。
所有的煤都用光了;煤桶空了;鏟子沒有用了;爐子散發(fā)著涼氣;屋子里充滿了嚴寒;窗外的樹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猶如一塊銀色的盾牌,擋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必須有煤!我不能凍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爐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因此,我現(xiàn)在必須快馬加鞭,到煤販子那里去尋求幫助。對于我一般的請求,他一定會麻木不仁。我必須向他非常清楚地表明,我連一粒煤渣都沒有了,而他對于我來說簡直就是天空中的太陽。我必須像乞丐一樣前去,——當那乞丐由于饑餓無力地靠在門檻上,奄奄一息的時候,主人家的女廚師才決定給他喂點殘剩的咖啡——煤販雖然很氣憤,但他一定會在“不可殺人”的戒律光芒的照射下,不得不把一鏟煤扔進我的煤桶里。
怎樣前去無疑會決定此行的結果,所以我騎著煤桶去。像騎士那樣,我雙手抓住桶把手,——一個最簡單的轡具,費力地轉下了樓梯。但是,到了樓下,我的桶就上升起來,了不起,真了不起!那些伏在地下的駱駝,在指揮者的棍棒下晃晃悠悠地站立起來時,也不過如此而已。它以均勻的速度穿過了冰冷的街道,它的高度好極了,有幾次我被升到了二樓那么高,但從來沒有下降到門房那么低。我異乎尋常地高高飄浮在煤販的地下室門前,那販子正蹲在地下室的一張小桌子邊寫著什么。為了放掉屋里多余的熱氣,他把門敞開著。
“煤店老板!”我急切地喊,低沉的聲音剛一發(fā)出便被罩在呼出的哈氣中,在嚴寒中顯得格外混濁?!袄习澹竽憬o我一點煤吧!我的煤桶已經(jīng)空了,所以我都能騎在它上面了。行行好,一有錢,我馬上就付給你?!?/p>
煤販把手攏在耳朵邊,“我沒有聽錯吧?”他轉過身問他妻子,她正坐在爐邊長凳上織毛衣,“我聽得對嗎?有一個買主?!?/p>
“我什么都沒有聽到?!蹦菋D人說,她織著毛衣,平靜地喘著氣,愜意地背靠著爐子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一個老主顧,忠誠老實,只是當下沒有法子了?!?/p>
“老婆,”煤販子說,“是有一個人,我不會弄錯的;一個老主顧,肯定是一個老主顧,說話才這么中聽?!?/p>
“你這是怎么了,老頭子,”婦人把手中的活貼在胸脯上,停頓了一下,說:“誰也沒有,街道是空的,我們給所有的顧客都供了煤,我們可以把煤店關幾天休息一下子?!?/p>
“可我還在這兒,坐在煤桶上?!蔽液爸?,沒有知覺的眼淚冷冰冰的,模糊了我的雙眼,“請向上面看一下,你們會立刻發(fā)現(xiàn)我的,我求你們給我一鏟煤,如果你們能給我兩鏟,那我就會高興得發(fā)瘋。其他顧客確實都關照了,但還有我呢,啊,但愿能聽到煤在桶里發(fā)出格格的滾動聲。”
“我來了,”煤販子說著便邁起他那短腿上了地下室的臺階,可那婦人搶先一步站在他面前,緊緊抓住他的胳膊說:“你呆著,如果你堅持要上去的話,那就讓我上去吧。想想你夜里那嚇人的咳嗽聲,為了一樁生意,而且是臆想出來的生意,就忘了老婆孩子,也不想要你的肺了。好,我去?!薄案嬖V他我們倉庫中所有煤的種類,價格我在后面給你報?!薄昂冒?,”婦人說著,上了街道。當然她立刻就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問你好。我只要一鏟煤,一鏟最次的煤,就放在這桶里,我自己把它拉回去,我當然要如數(shù)付錢,但現(xiàn)在還不行,現(xiàn)在不行。”“現(xiàn)在不行”這幾個字如同一聲鐘響,它又剛好和附近教堂塔尖上傳來的晚鐘聲混合在一起,足以令人神魂顛倒。
“他想要點什么?”煤販問道,“什么都不要,”婦人向下面大聲喊,“外面什么都沒有,我什么都沒有看見,什么都沒有聽見,除了6點的鐘響。我們關門吧,天太冷了,也許明天我們又該忙了?!?/p>
她什么也沒有聽到,什么也沒有看到,但她卻解下她的圍裙,試圖用它把我趕走。遺憾的是她成功了。我的煤桶具有騎乘動物的一切優(yōu)點,它沒有反抗力,它太輕了,一個婦人的圍裙就能把它從地上驅趕走。
《騎桶者》是卡夫卡一篇現(xiàn)代派小說,在“虛構”這個單元話題之下。《騎桶者》教學活動的失敗,讓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單元話題對課文教學的干預。
為了緊緊扣住單元話題,這堂課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虛構的內(nèi)容。目的在于了解小說情節(jié)。很容易,沒有任何難度。
第二、虛構的內(nèi)涵。即對小說內(nèi)涵的解讀:溝通的無效造成人的孤獨和異化,無法逃避。
第三、虛構的意義。小說為何有如此的魅力,是因為虛構手法的運用。目的在于了解虛構這樣一種藝術手法的用處。
教學活動進行中,我發(fā)現(xiàn),如果緊緊扣住單元話題“虛構”的話,有以下幾個問題無法解答。
第二、所有的小說都是虛構,最起碼,都有虛構的成分。虛構是小說的靈魂。哪怕是現(xiàn)實主義小說如《白鹿原》,也是虛構而得。那么虛構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手法,如何說它對于《騎桶者》這一篇的意義?虛構對于《騎桶者》的意義是否與對《白鹿原》的意義無甚差別?相對二者,我想,荒誕才是《騎桶者》特色吧。
由此看來,單元話題過多干預課文教學,很容易導致講話題而忽略文本特色的現(xiàn)象,在教學活動中應加以注意。
虞美人教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篇七
張九齡的《望月懷遠》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雌饋砥降瓱o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
教學目標。
1.注意詩中的用詞。
2.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境界。
教學重點:詩歌的境界。
一、導入。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關于寫月的詩,不勝枚舉。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或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或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或抒寫他們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詩人們借著那輪高懸蒼空的明鏡,洞徹肺腑地進行天地對讀,自然與人情互釋,,內(nèi)心與外界溝通的幻想創(chuàng)造,從而為后世詩詞開發(fā)了一個韻味清逸而美妙絕倫的靈感源泉.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體會張就齡筆下那一夜之間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歷程吧.
二、作者介紹: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唐中宗景龍初中進士,玄宗朝應“道侔伊呂科”,策試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諫,舉賢任能,為一代名相。曾預言安祿山狼子野心,宜早誅滅,未被采納。他守正不阿,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貶為荊州長史。開元末年,告假南歸,卒于曲江私第,謚號文獻。他七歲能文,終以詩名。其詩由雅淡清麗,轉趨樸素遒勁,運用比興,寄托諷諭,對初唐詩風的轉變,起了推動的'作用。有《曲江集》20卷傳世。
三、指導誦讀。
讓我們通過反復朗讀吟誦詩歌那形象、生動、立體的語言,聆聽它內(nèi)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韻律,體會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學生自由誦讀,結合詩歌注釋解決疑難,整體感知詩歌。
2.教師范讀,喚起學生的審美感知。
3.誦讀指導。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nèi)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xiàn):語音、語調(diào)、表情、動作、音樂。
4.師生共讀,用情感去點燃情感。
四、詩歌解讀:
1.本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什么?
明確:由題目“望月懷月”可見是借助月亮懷念遠人,表達思念之情。
2.那么,整首詩是如何借助意象表達這種感情的?試結合詩句分析。
明確:通過明月寄托相思的詩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謝莊《月賦》。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白居易。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diào)歌頭》。
3.首聯(lián):“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虞美人教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篇八
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語言自然渾成而不露痕跡,情意纏綿而不見感傷,意境幽靜秀麗,構思巧妙,情景交融,細膩入微,感人至深。
教學目標。
1.了解與作者的生平。
2.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境界。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的境界。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入。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關于寫月的詩,不勝枚舉。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或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或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或抒寫他們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詩人們借著那輪高懸蒼空的明鏡,洞徹肺腑地進行天地對讀,自然與人情互釋,,內(nèi)心與外界溝通的幻想創(chuàng)造,從而為后世詩詞開發(fā)了一個韻味清逸而美妙絕倫的靈感源泉.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體會張就齡筆下那一夜之間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歷程吧.
二、作者介紹: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唐中宗景龍初中進士,玄宗朝應“道侔伊呂科”,策試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諫,舉賢任能,為一代名相。曾預言安祿山狼子野心,宜早誅滅,未被采納。他守正不阿,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貶為荊州長史。開元末年,告假南歸,卒于曲江私第,謚號文獻。他七歲能文,終以詩名。其詩由雅淡清麗,轉趨樸素遒勁,運用比興,寄托諷諭,對初唐詩風的轉變,起了推動的作用。有《曲江集》20卷傳世。
三、初讀感知。
1.學生自由誦讀,結合詩歌注釋解決疑難,整體感知詩歌。
2.教師范讀,喚起學生的審美感知。
四、詩歌解讀:
1.本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什么?
明確:由題目“望月懷月”可見是借助月亮懷念遠人,表達思念之情。
2.那么,整首詩是如何借助意象表達這種感情的?試結合詩句分析。
明確:通過明月寄托相思的詩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謝莊《月賦》。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白居易。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diào)歌頭》。
3.首聯(lián):“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蹦饲Ч琶洌迷谀睦?“生”字好在哪里?
明確:“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雌饋砥降瓱o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
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鮑照《歲暮》“明月照積雪,北風勁且哀”謝朓《暫使下都夜發(fā)新林至京邑贈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生”寫出明月從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動感。
4.“天涯共此時”:由景入情,轉入“懷遠”。
虞美人教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篇九
3、對比閱讀,體味不同詩人在詩歌詩境及風格方面的獨特性。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品評名句置身詩境;
2、對詩人情感的理解。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宋人方回曾上岳陽樓,見右壁寫杜甫的《登岳陽樓》,左壁寫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詩,便說:“岳陽樓天下壯觀,孟杜二詩盡之矣?!庇终f:“后人不敢復題矣”。
二、背景簡介。
大歷三年(768)冬,杜甫從公安(今湖北公安)到達岳陽,到達之時正是深冬。此詩為詩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
三、思考探究。
1、“昔聞”“今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各抒己見,可以有不同理解)。
參考:(1)表現(xiàn)杜甫終于實現(xiàn)登樓宿愿的愉快;(2)過去只聽說有洞庭水,到遲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樓。這是沉郁之感,而非喜悅之情。
2、頷聯(lián)寫出了洞庭湖怎樣的自然景象?試置身詩境,談談自己的感受。
提示: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個地飄浮在湖水之中一般。頷聯(lián)10個字逼真地描畫了洞庭湖水勢浩翰、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置身在這樣的`詩境,觀者的心靈受到震撼,胸襟為之開闊,精神境界也得到提升。
延伸:(1)與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對比,品味詩歌煉字之妙;(2)曹操《觀滄?!罚骸叭赵轮?,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迸c之相比,壯闊之景相同,而詩人心情各異。
3、頸聯(lián)“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詩的意境由寬闊突然轉入狹窄,聯(lián)系尾聯(lián),試分析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提示:從頷聯(lián)到頸聯(lián),詩的意境從寬闊轉到狹窄,但這兩聯(lián)是相輔相成的。浦起龍說:“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到尾聯(lián),意境又轉到寬闊,詩的前后相互襯托,全詩意境構成一個整體。杜甫為什么“親朋無一字”,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因為“戎馬關山北”,于是杜甫只能“憑軒涕泗流”了。詩人面對浩淼的洞庭湖,抒發(fā)的是憂時傷世的感情。
四、對比閱讀:比較此詩與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進行比較,說說它們在詩境和風格方面的不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參考:李白這首詩寫于乾元二年,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陽時。開頭寫岳陽樓四周的宏麗景色;接著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的景色中去:雁兒高飛,帶走自己的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銜來好月;然后浮想聯(lián)翩,在岳陽樓住宿、飲酒,仿佛在天上云間一般;最后寫樓上涼風習習,衣袖飄飄起舞,多么瀟灑自如。這首詩寫岳陽樓、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麗美好,人的心情輕快歡樂,交融成一個似真實似夢幻的迷人境界。這個意境與杜甫《登岳陽樓》的沉郁悲壯有很大不同。
在藝術風格上,杜甫的《登岳陽樓》基本寫實,意旨深厚,又多變化,可用沉郁頓挫來概括。李白這首詩用陪襯、夸張和烘托等手法,想像奇特,筆法灑脫,可用豪放飄逸來概括。
虞美人教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篇十
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意境,把握詩歌主題。
2、體會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特點。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寫作背景。
大歷三年(768)冬,杜甫從公安(今湖北公安〕到達岳陽,到達之時正是深冬。此詩為詩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具體分析。
1、“昔聞”?“今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悲涼,早就聽聞,現(xiàn)在才去,有沉郁之感,應和詩人懷才不遇、壯志未酬、漂泊天涯等感觸。也與結尾相合。
2、賞析?“坼”、“浮”二字。
“坼”字,詩人寫得有力,仿佛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qū)域沖開、分裂,寫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tài)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一派壯闊的圖景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
景?????????????????????????????????情。
洞庭湖廣闊無垠,煙波浩淼。???????詩人有不滅的濟世的博大胸襟。
詩人眼中不只是一個洞庭,而是整個吳楚乃至乾坤;詩人胸中不僅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這就使他的這兩句詩比起孟浩然的兩句詩更顯得氣勢不凡,驚天動地。
3、第五、六句寫什么?
轉寫自己的凄苦情狀。
4、第七、八句寫什么?
三、總結。
這首詩寫詩人登樓時所見所感。詩人把個人命運和國家憂患聯(lián)系起來,把對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壯闊的自然景色相映襯,意境宏大,情調(diào)悲壯,是登岳陽樓的千古名篇。
虞美人教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篇十一
課時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來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2、學會通過反復誦讀、聯(lián)想想象去置身詩境,通過意象聯(lián)綴、補充聯(lián)想、煉字煉句緣景明情。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做到導而不牽。
2、改寫。描寫詩中最有意蘊的詩句,引導學生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以便對詩歌的意境美有更深入的品味。
3、比較閱讀。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詩的意境和創(chuàng)作風格,把李白的詩歌創(chuàng)作特色進行比較無疑是切合實際的作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理解和體會杜甫懷才不遇的憂憤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重點通過學習本詩了解鑒賞古典詩歌要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難點“坼”“浮”字妙處的理解。
教學方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內(nèi)容教學活動及時長安排二次備課。
第1課時。
一、導入:
【回顧導入】。
告別張若虛筆下那美輪美奐的春江月夜美景,走過孟浩然那心馳向往的鹿門,翻越李白那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天姥山,今天,讓我們跟隨“詩圣”杜甫一起登上岳陽樓,感受那里別樣的風采。(板書:登岳陽樓)。
【圖片導入】。
以岳陽樓圖片(見ppt)導入。
二、整體感知:
(一)作者簡介(師生共同回顧)。
(二)寫作背景:大歷三年(768)冬,杜甫從公安(今湖北公安)到達岳陽,到達之時正是深冬。此詩為詩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
(三)誦讀感知(以讀帶悟,把握感情基調(diào)):
1、生自由讀;
2、抽生讀,給出相應評價;
3、師范讀,并指導。
這首詩所包含的內(nèi)容極為豐富,感慨也極深沉,要讀得緩慢些。首聯(lián)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shù)十年,已包含著人世滄桑的感慨,讀得快了則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頷聯(lián)寫岳陽樓景色,讀時須有縱目遠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應慢讀--似乎說“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了”,這是為下文蓄勢,讀出氣勢。下面兩聯(lián)說感慨,要用深沉的語調(diào)讀:頸聯(lián)說個人,有無限辛酸,調(diào)子低些為好;尾聯(lián)說國家,有滿腔悲憤,調(diào)子稍稍上升--這是全詩高潮所在。
4、生帶感情再次誦讀。
三、賞析內(nèi)容:
(一)初知意象:
【參考譯文】。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nèi)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zhàn)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主要意象】。
洞庭水、岳陽樓--遼闊雄偉。
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博大。
孤舟--孤單漂泊。
(二)置身詩境:
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置身詩境,描繪詩歌意象和畫面。
【方法點撥】。
有的詩歌意象常見,且通篇基調(diào)一致,這樣的意象所構成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相對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陽樓》,用到的是比較少見的意象,而且這些意象之間,具有較大的跳躍性,尤其是從開闊博大的“吳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狹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這就要求我們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將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一一再現(xiàn)到自己的腦海中,使整個心靈沉浸在一個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審美享受。這就是置身詩境的方法。
【參考畫面】。
早就聽聞洞庭湖水的波瀾壯闊,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陽樓來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見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一分為二,分布于東南兩邊,蒼茫無際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過一浪,向天邊洶涌而去,大地長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蕩著,景象壯美極了!回頭想一想自己,親朋故舊竟無一字寄給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過這浩渺無邊的洞庭湖,遙望關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馬亂、戰(zhàn)火紛飛;一想到這,靠在窗軒之上的我不禁涕淚交流。
(三)品詩(緣景明情):
首聯(lián)“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p>
1、你感受到作者登樓的感情怎樣呢?
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xiàn)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此時的詩人,經(jīng)歷了歲月的滄桑,面對山河破碎的祖國,自己壯志未酬,國家前途渺茫,可謂百感交集。
2、這種情感是怎么表現(xiàn)的呢?
虛實交錯,今昔對照。
頷聯(lián)“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p>
1、最傳神的兩個字是?
“坼”、“浮”。
2、寫出了洞庭湖怎樣的景色特點?
“坼”:洞庭湖波濤萬頃、巨浪千層,方圓數(shù)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為兩片,剎那間,乾坤搖動、天崩地解--顯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
“浮”:動態(tài)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包容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一派壯闊的圖景。
景色特點:氣勢磅礴,宏偉奇麗。
頸聯(lián)“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p>
3.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坝H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過渡】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只是感嘆自己的身世嗎?(不是)從哪句可以看出?(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如果說,前三聯(lián)是句句寫景,句句含情的話,那么這一聯(lián)則是直接抒情。
尾聯(lián)“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p>
品味其中的情感(生探討,自主發(fā)言。)。
【明確】。
因而這涕淚之中,有對親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獨的悲傷,有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也有無以報國的自悼。
(總結:身世之悲,家國之痛,憂國憂民。)。
四、作業(yè)布置:
1、背誦這首詩;
2、完成世紀金榜25~26頁預習部分。
第2課時。
一、導入:
檢查背誦以導入。
二、詩歌小結:
1、本詩標題是《登岳陽樓》,但詩歌并不局限于寫“岳陽樓”和“洞庭水”。詩人摒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系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身世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三、課外拓展--感悟杜甫:
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結論】杜甫是一個偉大的詩人。
四、遷移訓練(二選一):
(一)自主賞析:
通過《登岳陽樓》的賞析,我們又一次學習運用了詩歌鑒賞方法--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下面請運用這種方法自主賞析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完成后面的幾個題目。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點擊】開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陽樓樓詩,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
1、第三聯(lián)“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做簡要分析。
【明確】第三聯(lián)運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云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像神奇,在云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2、詩人筆下的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是什幺?抒發(fā)了詩人的什幺情感?
【明確】詩人筆下的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是“高”。
情感是歡樂喜悅,超脫豁達。
(二)比較閱讀:
試對比兩詩頷聯(lián)描寫洞庭湖景觀的妙處,并評論兩詩的主題思想。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明確】杜詩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寫出來了;孟詩寫湖的豐厚蓄積,澎湃動蕩,極為有力,不僅寫出其廣大浩渺,還充滿了活力。
杜詩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凄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的憂慮和關心。孟詩表達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個人前途,希望張丞相引薦出仕的主題。
五、作業(yè)布置:
1、默寫;
2、完成世紀金榜27頁《為農(nóng)》。
六、板書設計:
景:沉雄悲壯博大深遠。
情:身世之感國事之憂。
風格:沉郁頓挫。
教學反思:姜睿艷。
虞美人教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篇十二
《望月懷遠》是唐代詩人張九齡的作品,提供了《望月懷遠》教案,歡迎挺同學們學習參考!
教學目標。
1.了解張就齡的生平。
2.注意詩中的用詞。
3.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境界。
重點教學詩歌的境界。
板書設計。
詩意:首聯(lián).望月懷遠自然渾成。
頷聯(lián).流水對,自然流暢,古詩氣韻。
頸聯(lián).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尾聯(lián).構思奇妙,意境幽清。
教學過程設計使用個性化修改。
一導入: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關于寫月的詩,不勝枚舉。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或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或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或抒寫他們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詩人們借著那輪高懸蒼空的明鏡,洞徹肺腑地進行天地對讀,自然與人情互釋,,內(nèi)心與外界溝通的幻想創(chuàng)造,從而為后世詩詞開發(fā)了一個韻味清逸而美妙絕倫的靈感源泉.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體會張就齡筆下那一夜之間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歷程吧.
二作者簡介:。
唐玄宗開元時宰相。韶州曲江(今廣東曲江北)人。一名博物,字子壽。弱冠登進士。曾上書唐玄宗李隆基,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歷。其文才為宰相張說器重。開元十一年(723)被任為中書舍人。張說罷相,受累外遷。十九年,玄宗召為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二十一年,以中書侍郎為相。時玄宗的寵妃武惠妃,謀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命宮中官奴游說九齡,九齡叱之。
玄宗欲以范陽(今北京)節(jié)度使張守為相,以朔方(今寧夏靈武南)節(jié)度使牛仙客為尚書,九齡都反對,玄宗不悅,李林甫更進讒言,遷九齡為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不久又因他薦舉的監(jiān)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觸怒玄宗,貶為荊州長史。二十八年卒。初,安祿山討奚、契丹,戰(zhàn)敗,被執(zhí)送京師。九齡主張按軍法處以極刑,玄宗不從。及安祿山反,玄宗奔蜀,思及此事,為之流涕,遣使至曲江祭九齡。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有《曲江集》20卷傳世。
三、詩歌美讀。
可以說:“詩歌是文字的音樂”。它有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有內(nèi)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韻律。讓我們通過反復朗讀吟誦詩歌那形象、生動、立體的語言,聆聽它內(nèi)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韻律,體會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學生自由誦讀,結合詩歌注釋解決疑難,整體感知詩歌。
2、教師范讀,喚起學生的審美感知。
3、誦讀指導。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nèi)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xiàn):語音、語調(diào)、表情、動作、音樂。
4、師生共讀,用情感去點燃情感。
四、意境賞析。
首聯(lián):這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鮑照的“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蘇軾《水調(diào)歌頭》詞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現(xiàn)方法,表現(xiàn)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格。
頷聯(lián):從月出東斗直到月落鳥啼,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詩中說是“竟夕”,亦即通宵。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說,可以說是漠不相關的,而遠隔天涯的一對情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為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以“遙夜”與“竟夕”呼應,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這兩句采用流水對,自然流暢,具有古詩氣韻。
頸聯(lián):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誰呢?是屋里燭光太耀眼嗎?于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么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這里的“滋”字不僅是潤濕,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奥蹲獭倍謱懕M了“遙夜”、“竟夕”的精神?!皽鐮T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尾聯(lián):相思不眠之際,有什么可以相贈呢?一無所有,只有滿手的月光。這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安豢啊眱删?,構思奇妙,意境幽清,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這里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余輝。
教學反思:
這是為學校骨干教師示范課所做的教學設計與教學課件。授課前,我就鼓勵自己要在兩方面做到示范性:一、課件設計的簡潔性、嚴謹性。二、課題容量的適度性和集中性。實施后,我覺得自己在這兩方面都做得不錯。
我一直覺得,我們應該用拿來主義的精神對待來自各個渠道的、魚龍混雜的課件,適合自己的,適合學生的才是最好的?!澳脕怼焙?,還得滲入“原創(chuàng)”的精神,要像斟酌論文一樣去設計我們的課件。要記得給每張幻燈片加個小標題或加個序號,這樣讓自己授課方便,也方便聽課者、看課者記錄。
我也一直試圖只給每一節(jié)課確定一個教學重點。這樣的考慮,主要基于我校學生知識基礎薄弱、接受能力不強的學情。而且我也覺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適度性和集中性會使課堂的生成更順暢更堅實。
虞美人教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篇十三
1、品味詩歌意境,把握詩歌主題。
2、自主閱讀,理解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賞析方法,體會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特點。
3、分析所用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
這首詩前兩聯(lián)以寫景為主,而后兩聯(lián)以抒情為主。注意體會作者是如何運用觸景感懷這一手法。
[教學難點]。
如何品味“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一句?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課型]。
詩歌鑒賞。
[教學方法]。
誦讀、質疑、探究法。
[教具]。
多媒體設備。
虞美人教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篇十四
1、初步熟悉張九齡的生平事跡及其詩歌的主要特征。
2、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體會詩歌的意境。
3、了解本詩是如何緊扣“望”和“懷”來寫景抒情的。
【學習重點】。
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意境。
【學習難點】。
了解本詩是如何緊扣“望”和“懷”來寫景抒情的。
【學法指導】。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知識鏈接】:
作者簡介: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世稱張曲江。唐中宗景龍初中進士,玄宗朝策試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諫,舉賢任能,為一代名相。曾預言安祿山狼子野心,宜早誅滅,未被采納。他守正不阿,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貶為荊州長史。開元末年,告假南歸,63歲卒于曲江私第,謚號文獻。他七歲能文,終以詩名。其詩由雅淡清麗,轉趨樸素遒勁,運用比興,寄托諷諭,對初唐詩風的轉變,起了推動的作用。后人評論唐詩的轉變,多以陳、張并稱,“獨能超出一格,為李、杜開先”。
【預習檢測】。
一、想一想并寫出通過明月寄相思的詩句。
二、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覺()滋()盈()。
堪()還()。
三、結合注釋,解釋下列詞語。
懷遠:遙夜:
竟夕:情人:
憐光滿:
不堪盈手贈:
【自學導航】有感情地誦讀本詩。
1、個人體驗朗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詩歌情感基調(diào)。
2、同桌對讀。小組內(nèi)交流朗讀,用自己的語言敘述詩歌的內(nèi)容。
【亮點探究】小組合作,解決下列問題。
2、頷聯(lián)“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中的“怨”什么,為何怨?
4、尾聯(lián)“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不堪盈手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愿望?
5、全詩是如何扣住“望”和“懷”來表達思念之情的?
【拓展閱讀】。
閱讀《望月懷遠》和杜甫的《月夜》,比較兩詩的情感和抒情技巧的異同。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鬢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p>
【課外探究】結合你所學過的詩文,搜集與月有關的詩句,歸納明月這一意象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學習反思】。
【美文鏈接】。
黃詩婷。
不知什麼時候,陣陣的蟬鳴漸漸安靜了;不知什麼時候,片片的綠葉悄悄枯黃了;不知什麼時候,徐徐的涼風輕輕的來訪了.不知不覺中,夏帶著熱情,暑氣完美落幕,秋領著涼爽,愜意隆重登場--秋來了,跟隨秋的腳步,月亮更積極闖進你我的心扉,相同的月亮,不同的季節(jié),更牽引人們思念的心.
一輪晶瑩剔透的明月高掛在星空的畫布下,它的光茫不像太陽那樣強而有力,卻多了一分小鳥依人的柔美,少了一分豪放粗獷的熱情.
古人總是舉頭凝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頭創(chuàng)作流芳百世的詩詞,回頭思念遠在天邊的戀人,張九齡望月懷遠,因月光灑落憶佳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蘇軾水調(diào)歌頭,因月亮「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歐陽修玉樓春:「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將中國人含蓄的愛恨情仇刻畫得如癡如醉,更將中國人對月光的著迷,月色的浪漫,月亮的幻想自筆下流瀉出一股懾人的靈氣,彷佛身歷其境,迷失在文人雅士悠悠愛戀的情懷,頗有山在虛無縹渺間的隱約.
古今中外,對月亮的綺麗遐想各有所好,東方人將月的美用文字譜出凄美動人的千古詞句,西方人將月的好用色彩繪出屏息凝神的不朽畫作.星夜--梵谷最富想像力的作品,朦朧黑夜籠照大地的深色調(diào)襯托出節(jié)奏感十足的星與月,像漩渦一樣的旋轉著,在目不轉睛之於,令一抹微笑似的彎月在漆黑中「綻放」光茫,閃耀在月明星稀的鄉(xiāng)村稻野中.
劉敏娜。
虞美人教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篇十五
一、教案設計理念:
從20xx年開始,廣州市已經(jīng)連續(xù)兩年的中考古詩鑒賞題都涉及到課后的十首自讀的古詩??梢姡踔械墓糯谋镜拈喿x、鑒賞已經(jīng)具有向課外轉移的趨勢。
古詩本來就是教學上的難點,再加上課外古詩也要考,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都很犯難:如果一課一課講,沒有時間,而且學生死記硬背消化不了;如果完全不講,學生無法落實知識點,讀不懂,自然無法得分。在反復地教學探索中,我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就是與其吃力不討好地一課一課教,不如教會學生讀懂古詩的方法,給學生探究學習的“抓手”,引導他們一步一步“往上爬”。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堂課——通過一首課內(nèi)古詩的講授,概括出讀登臨類素材古詩的基本方法,從“初讀,把握基調(diào)”到“再讀,賞景悟境”,“三讀,探究主旨”,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緊扣,共同指向“讀懂”的目標,為下一階段“鑒賞”奠定基礎。在課堂設計中,我還安排了拓展運用的環(huán)節(jié)。通過類似題材的課外登臨詩歌的閱讀,學生運用歸納的方法自行解讀、學習,實現(xiàn)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這堂課的內(nèi)容充實,能將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化繁為易,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有效教學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登岳陽樓(其一)》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學期第六單元《詩四首》中的一首詩。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陳以義,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在經(jīng)歷靖康之難后,他的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開始效仿老杜,將個人的遭遇和國家的命運相結合,寫下了系列膾炙人口的愛國詩篇。
這首詩情境相容,既有登高懷古又有借景抒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登臨類詩歌創(chuàng)作。
四、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初步具備讀詩的感性基礎,能通過朗讀,找字眼感受到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基本把握詩意。而且從7年級開始通過課內(nèi)外的詩歌學習,學生也具備詩歌解讀的基本方法,但是這些方法欠缺系統(tǒng)化,缺乏對登臨類主題的詩歌進行整理歸納。
五、教學目標:
以《登岳陽樓(其一)》為例,教會學生閱讀登臨類詩歌的方法,并能運用方法自主解讀同題材的詩歌。
六、教學重點:
1、掌握詩歌的解讀方法,能自行解讀詩歌。
2、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
七、教學難點:
1、結合時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較陳與義和杜甫詩歌的特點。
八、教學流程。
(一)導入:
在這個單元,我們通過文本和古代文人賢達一同領略祖國的名山大川,在優(yōu)美風光中,體會文人詩情。這一站,我們一同與他們登高遠眺。
登高這個傳統(tǒng)自古就有,“高”寓意著國人步步高的美好祝愿,它已經(jīng)深深扎根到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古人有句話說得好“登高則可遠望,望遠而致深思”,由此也衍生了登臨這個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什么是登臨詩(展示ppt),今天我們以陳與義的《登岳陽樓》為例,共同解讀登臨類詩歌。
(二)詩歌朗讀,把握詩意。
1、朗讀《登岳陽樓(其一)》(落實常識: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并稱江南三大名樓)。
2、整體感知:感情基調(diào)——悲。
1)從何處感受到悲情?——老木滄波無限悲(悲是全詩的“詩眼”)。
板書:方法一抓詩眼定基調(diào)。
2)再次朗讀全詩的結尾句,體會情感的抒發(fā)。
3、梳理詩意,體會意境。
1)登臨何處何時?——岳陽樓(洞庭之東、長江西面)黃昏(夕陽、湖山欲暮時)秋天(風霜)。
2)目見何景何物?——簾旌(近景)夕陽(遠景)老木滄波。
板書:方法二理詩意悟詩情。
4)這些內(nèi)容和詩歌抒發(fā)的悲情有什么樣的聯(lián)系?
a、時間、地點——觸動——悲情。
b、景物(環(huán)境)——烘托——悲情(簾旌不動夕陽遲渲染了冷清的氛圍)c、聯(lián)想——誘發(fā)——悲情(萬里遠游,三年磨難)。
d、意象——表現(xiàn)——悲情(風霜:雙關;老木:作者自喻)。
板書:方法三抓意象品意境。
5)探究主旨:為什么生如此之思?——知人論世。
指導:可以從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見、所思中尋找線索。
知人:陳以義——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經(jīng)歷了靖康之難,北宋滅亡)從萬里來游(從北方逃難來到南方)三年多難。
論世:北宋滅亡,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國家內(nèi)憂外患,岌岌可危。
結論——作者抒發(fā)的是國家滅亡的.悲憤,自身經(jīng)歷的感傷。
板書:方法四思背景探主旨。
4、拓展運用。
這種歷經(jīng)國破家亡的悲憤和我們之前接觸過的哪些作品有相似之處?——杜甫《春望》這種沉郁頓挫的風格和心系家國的精神是兩位詩人共同的追求。也表現(xiàn)出陳以義對杜甫詩風的學習。
學生根據(jù)登臨詩的閱讀方法,自學杜甫《登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1)登臨何處何時——岳陽樓。
2)目見何景何物——洞庭湖的浩大吞吐日月(浩大壯闊的氣勢)。
生發(fā)何感何思——思:國家內(nèi)憂外患(國)感:悲(涕泗流)。
自己年老多病,親人音訊全無(己)。
4)主旨:抒發(fā)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對自己身世際遇的感傷,對親人的思念。
5)比較兩首詩歌主旨上的異同。
6、探究登臨的文化內(nèi)涵為什么生發(fā)此感?
——沈約“高臺不可望,望遠使人愁”,孔子家語“登高望下,使人心悲?!?/p>
1)登高為了排遣抑郁的心情;
2)登高吊古(《登幽州臺歌》);
3)重陽節(jié)登高(《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4)登高抒壯志(如《望岳》)。
《觀滄?!?、《望岳》、《黃鶴樓》、《登飛來峰》。
九、板書設計:
何時何處——岳陽樓秋天黃昏(觸動)——悲。
何景何物——簾旌不動夕陽遲(烘托)——悲。
何感何思——萬里磨難(誘發(fā))——悲。
老木滄波(表達)——悲。
虞美人教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篇十六
1、促進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
2、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并能進行恰當?shù)脑u價。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豪放飄逸的浪漫主義風格。
2、領悟詩人“狂歌痛飲”豪放外表下的憤激之情。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質疑法。
3、比較法。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講課之前,我們先來背誦幾句詩句?!皠窬M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薄皩飘敻?,人生幾何?”“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薄俺榈稊嗨?,舉杯銷愁愁更愁?!睆倪@些詩句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寫的都跟酒有關。中國詩人大多愛喝酒,喝酒想起吟詩,吟詩想起喝酒,所以由酒產(chǎn)生了很多好詩。喝酒作詩最杰出的要首推李白。他號稱“詩仙”,自稱“酒中仙”,當時人也稱他為“酒圣”。有人評價說,李白詩中有濃濃的酒味,若抽掉他詩中酒的成分,色香味都大大減少。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李白詠酒詩中的代表作〈將進酒〉。(板書題目)。
二、解題。
《將進酒》是“勸酒歌”,將,(qiang),請、愿的意思。與“呼兒將出換美酒”的“將”(jiang)意思不一樣。
三、研習課文。
(一)整體把握。
1、請一位學生朗讀全文。
2、聽朗讀帶,要求注意節(jié)奏。
(二)具體分析全文。
1、李白的詩風是豪放的,那么哪些詩句體現(xiàn)了他豪放的風格呢?
生:“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學生齊讀)。
2、這些詩句,你覺得詩人的感情是怎樣的.?
“人生”六句的心情是歡樂的。盡管詩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來,朋友間的聚會也用樣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興興地痛飲一場呢!想到這,他頓生豪情,相信自己將來必能作出一番事業(yè),對區(qū)區(qū)金錢也毫不在意。于是連呼“烹羊宰?!?,準備“一飲三百杯”?!搬蜃印本?,他本是客人,這兒卻反客為主,對著好友高聲勸歌,將他的灑脫與狂放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拔寤R”句,寫詩人要將一切價值昂貴之物都拿來“換美酒”,是狂放到了極點。
3、詩人的感情是復雜的,除了歡樂、狂放,詩中還表現(xiàn)了詩人的哪些感情呢?
悲傷(“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保嵓ぃā扮姽酿傆癫蛔阗F,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薄芭c爾同銷萬古愁?!保?/p>
4、為什么說悲傷呢?
“君不見”兩句寫了黃河源頭之高,似乎從天而降,東入大海,勢不可回;接著“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备袊@人生易老不過朝暮之間,因而“不復回”又隱含了韶光易逝,青春難再之喻意。雄偉永恒的黃河尚且如此,人生更是渺小短暫,所以開頭四句頓生悲意。
5、為什么說憤激呢?
因為他要借酒氣把長期郁積在胸的不平之氣一齊宣泄出來。他鄙棄那結黨營私、排斥賢能的豪門貴族集團,因而說“鐘鼓饌玉不足貴”;他憎恨這些人的黑暗卑劣行徑,因而說“但愿長醉不愿醒”--這兩句詩可以說是集中地體現(xiàn)了他自離開長安至今的憤激之情。但這又不僅是為了一己遭遇,他還想到了“古來圣賢”(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類人,有屈原一類人),他們有經(jīng)天緯地的才能而不為統(tǒng)治者所用。詩人說他們“寂寞”,不是否定他們,而是為他們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贊揚曹植的豪華酒宴,其實是為曹植的懷才不遇抱恨終生而惋惜,兼以自況。這就加深了詩人的憤激之情。
7、詩人感情發(fā)展的脈絡又是怎樣的呢?
詩的開頭悲嘆人生短促,接著因悲而生尋歡之意,準備痛飲一場,然后借酒抒發(fā)其憤世嫉俗之情,到結尾更將這種復雜的心情統(tǒng)一為“萬古愁”,使抒情達到了高潮。
8、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什么?
憤激。詩歌中詩人的憤激之情是占主導地位的,豪放只是它的外殼,憤激才是它的內(nèi)核。
9、這首詩的藝術手法。
夸張、比興。
10、齊讀全詩。
四、課外延伸。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提問:同是詠酒詩,找找感情變化上的相似之處。
開頭兩句顯示出詩人郁積好久的憂憤的心情,接著完全撇開“煩憂”,放眼萬里長空,從“酣高樓”的豪興到“攬明月”的壯舉,展示出詩人的豪邁的胸襟,然后詩人又自比小謝,極為自信,然后,卻又迅速地陷入“不稱意”的苦悶中。感情也是起伏變化,也是憂憤苦悶中顯現(xiàn)出豪邁的氣概。
五、背誦全文。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試將《夢游天姥吟留別》和《將進酒》在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手法上加以比較,寫一段鑒賞短文。
板書:
將進酒李白。
悲傷明鏡悲白發(fā)。
歡樂人生得意須盡歡。
憤激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狂放呼兒將出換美酒。
憤激與爾同銷萬古愁。
虞美人教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篇十七
1.了解張就齡的生平。
2.注意詩中的用詞。
3.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境界。
二.重點教學。
1.詩歌的境界。
一.者簡介:。
唐玄宗開元時宰相。韶州曲江(今廣東曲江北)人。一名博物,字子壽。弱冠登進士。曾上書唐玄宗李隆基,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歷。其文才為宰相張說器重。開元十一年(723)被任為中書舍人。張說罷相,受累外遷。十九年,玄宗召為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二十一年,以中書侍郎為相。時玄宗的寵妃武惠妃,謀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命宮中官奴游說九齡,九齡叱之。
玄宗欲以范陽(今北京)節(jié)度使張守為相,以朔方(今寧夏靈武南)節(jié)度使牛仙客為尚書,九齡都反對,玄宗不悅,李林甫更進讒言,遷九齡為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不久又因他薦舉的監(jiān)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觸怒玄宗,貶為荊州長史。二十八年卒。初,安祿山討奚、契丹,戰(zhàn)敗,被執(zhí)送京師。九齡主張按軍法處以極刑,玄宗不從。及安祿山反,玄宗奔蜀,思及此事,為之流涕,遣使至曲江祭九齡。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有《曲江集》20卷傳世。
二、詩歌美讀。
可以說:“詩歌是文字的音樂”。它有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有內(nèi)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韻律。讓我們通過反復朗讀吟誦詩歌那形象、生動、立體的語言,聆聽它內(nèi)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韻律,體會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學生自由誦讀,結合詩歌注釋解決疑難,整體感知詩歌。
2、教師范讀,喚起學生的審美感知。
3、誦讀指導。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nèi)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xiàn):語音、語調(diào)、表情、動作、音樂。
3、師生共讀,用情感去點燃情感。
三.賞析。
1.賞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意境美?
雄渾闊大(海上、明月、天涯)。
2.此兩句是如何扣住題目“望月懷遠”的?
“海上生明月”緊扣“望月”字,“天涯共此時”扣住“懷遠”。起句自然。
3.此句使用的藝術手法?
a.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懷遠之情。
b.實虛結合:望月是實景,懷遠是設想遠在天涯的友人也共對這輪明月在懷念自己。深化了懷遠的深情,也留下聯(lián)想和想象的空間。
4.“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如何理解“怨”和“竟夕”兩詞所包含的情感?
是說多情人怨恨著這漫漫的長夜,對月相思而徹夜不得入眠。這里寫出多情人由懷遠而苦思,由苦思而難眠,由難眠而怨長夜的種種連鎖動作過程,也包含著有情人的主觀感情色彩。這一聲“怨長夜”,包孕著多么深沉的.感情!
6.“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如何理解蘊含其間的情感?
寫因思念遠人而不得相見,故面對月華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把月贈送遠人的想法。晉人陸機擬古詩《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本洌娭械摹安豢坝仲洝奔从纱嘶?。隨之而來便產(chǎn)生尋夢之想。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癡念。但借此更襯托出詩人思念遠人的深摯感情,使詩的懷遠更為具體、更有含蘊。詩便在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讀之尤覺韻味深長。
四.總結。
詩題《望月懷遠》,全詩以“望”、“懷”著眼,把“月”和“遠”作為抒情對象。所以詩中處處不離明月,句句不離懷遠,把月寫得那么柔情,把情寫得那么沉著,詩的情意是那么纏綿而不見感傷。語言自然渾成而不露痕跡。這種風格對以后的孟浩然、王維等詩人有著深遠的影響。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5723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