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閱讀一本書或文章后,對其內(nèi)容、觀點、主題等進行思考和評價的一種表達方式。寫讀后感最重要的是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思考,不要拘泥于形式和模板,注重個性化和獨特性。推薦一些精選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能為您的寫作提供靈感。
地下室手記讀后感篇一
《漂泊手記》,安妮·麥珂爾斯著。我在書店打開后就很難放下?!拔覠o法把痛苦從死亡的一瞬轉移開。我被迫關注著那歷史性的一秒鐘:那縈繞于心的三位一體畫:罪犯,受害者,證人?!边@是最初撞入我眼簾的一段話(我從當中翻開書),也像是我后來每讀這本書時的心情寫照。它并無完整的故事和奇巧的情節(jié),只有一個個片斷,像陷在泥沼里,刻在巖石上,被風暴裹挾著:屠殺,猶太人尸體,囚犯,亡魂,音樂,詩歌,痛苦,愛……那些緩慢漸進的一個個歷史和心靈的時刻,如時斷時續(xù)的悲歌,有著最慘痛的底色,而記憶的天空上仍現(xiàn)出一朵花的影子,那么頑強地綻放著,朝向愛。很難想象在人類最大的暴行面前,仍有這么一種博大、溫暖的情懷存在。這是小說主人公雅各積60年的經(jīng)歷和思考所達到的。但絕不是建立在對歷史、記憶的忘卻和背叛上。恰相反,自從7歲時他在墻縫中目睹父母姐姐被納粹殺害,慘景就沒有一天離開他。他們生長在他的身體里,先是死去的親人,后是無數(shù)被殺害的猶太人。他每次進門都要略作停頓,好讓死去的姐姐貝拉的亡魂先進去。他在最幸福時也會看到亡魂的眼睛。私人記憶在對歷史的尋找中漸上升為人類記憶的一部分。拯救并收養(yǎng)了雅各的學者阿索斯對他說:“你的記憶就是你的未來。”阿索斯領引雅各進入人類的歷史和地球的歷史——這本書里有最美的關于地球自然現(xiàn)象的文字——告訴他:“我們無法控制生命中的偶然小事,這些細小的東西湊在一起,就成了我們的命運:你重新回去拿忘記帶的東西的這段額外的時間或讓你躲過了一樁禍事,或為你帶來了災難。但我們每天都可以堅持最高的法則,那是最高的人類價值觀,是我們唯一可見的法則?!毖鸥魇沁@么做了。他在目睹耳聞納粹的暴行也看到普通人救助猶太人的善行。他得到阿索斯及其希臘朋友們(無論學者還是平民)的小心呵護。他在到處搜集納粹對猶太人暴行的過程中看到人類生命(包括生命的愿望、人性)是怎樣被拒絕、蔑視、踐踏、毀滅。他在墮落最甚的地方尋找靈魂。他學會尊重并愛護有人性、有渴望的生命,從人類的最高價值觀上、也出于本心這么做。這是艱難而緩慢的過程,悲痛需要時間,但是他終于看到亡魂們“在銀河系的某個角落,正一刻不停地朝贊美詩篇飛去”。
這本書里有憤怒,有關于罪惡的描述,卻找不到任何卑瑣的字眼。
愛終結了全篇。在第一部的末尾,雅各對尚未出生也不知性別的孩子這么留言:“我的兒子,我的女兒:愿你們永不會對愛無動于衷?!痹诘诙恐?,一個猶太集中營幸存婦女在日常生活中對曬過太陽的被單氣味的珍愛(她總愛去嗅一嗅那上面的陽光味),在烘烤面包時悄聲說出的話語(那么細小的對生活的愿望),都被詩一樣的語言寫出,令人心痛和心動。她的兒子在最終理解了父輩(他們保持記憶的方式,他們在現(xiàn)世生活中的緘默),尋找到雅各的心靈軌跡后,發(fā)出的懺悔就像是對雅各留言的呼應:“我荒擲了愛,我荒擲了愛啊。”他開始柔軟而豐盈,愛充實了他。
地下室手記讀后感篇二
《地下室手記》不像是一本小說,沒有用故事結構、語法修辭將內(nèi)核層層包裹起來,相反,它是那么的露骨與坦蕩。然而這才是它最具迷惑性的地方,這個可憐的地下室人哪怕是在最私密的日記里都會不自覺的言不由衷。
矛盾時時刻刻存在于手記里。前一秒他自詡是心懷歹毒的人,下一刻便謙虛地承認無法變成心懷歹毒的人,甚至還有些遺憾。這種反復也出現(xiàn)在更大的行文里,可以說,整部作品就是矛與盾的不斷刺探。不停地用話語織起一張張堅不可摧的盾,再用一把把更尖銳的矛去刺破它,然而不管孰是孰非,結局都是兩敗俱傷。這個可憐的地下室人指著滿目狼藉的一地破碎,說他愛這破碎的一切。但是真的是這樣嗎?他出于一種非理性的、純真的、自然的惡意,損害著自身的利益。他沾沾自喜地向世人炫耀,他說自己以此為樂,但他何嘗不明白那不過是自欺欺人。他是那么的向往“美與崇高”卻不得不面對深陷泥淖的自我?!叭说囊磺型纯啵举|上都是對自我無能的憤怒。”那是做不了偉大的英雄的自暴自棄,于是斷然走向對立面的不歸路。
地下室人對愛終極的幻想是虐待和征服。他渴望愛,他將虐待他的皮鞭拱手呈上,企圖從中獲得卑鄙的、不正常的樂趣。然而他卻忘了,沒有人會愛他,甚至連羞辱也不屑。這場愛的搏斗從未開始,他已被流放。這場自導自演的戲,既沒有對手,也沒有觀眾。
《地下室手記》里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部作品源泉的東西,所帶來的震撼絲毫不亞于五六十萬字的長篇作品。各種千奇百怪的謎面,赫然發(fā)現(xiàn)原來它們蘊含著同樣的謎底。也許陀翁一生都在書寫同一個故事。地下室人是千面人,他是娜斯塔霞、伊波利特、德米特里、伊萬,還有梅詩金、阿遼沙,甚至太宰治的葉藏,契訶夫的套中人。地下室人有著全部人性的特性,也許他是阿萊夫。
地下室手記讀后感篇三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信念誕生和蛻化的歷史,對他自己以及對讀者們有著很大的決定意義。要說清這一問題只有一條途徑:敘述自己的歷史。《地下室手記》中的主人公正是這么做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固然一直都在完成這一綱領,但卻一直在用小說人物的虛構的姓名來加以掩飾。
在《地下室手記》的注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堅持“手記的作者和手記本身一樣都是虛構的”。而他自己的唯一任務就是描寫“行將死亡的一代中的一個代表”。這種手法的作用卻恰恰相反,因為讀者一讀便知,虛構的不是手記及其作者。而是注釋。他所描寫的地下室正是他自己的地下室。他害怕他所經(jīng)歷過的那些可怕情景,不得不創(chuàng)造了梅思金公爵、阿廖沙·卡拉馬佐夫等一系列理想人物來抵抗。
有一些方法來區(qū)分正文和注釋。例如,老套話一定是借用來的。另一種是根據(jù)敘述的形式:只要在對話中看到歇斯底里的發(fā)作、不自然的喊叫,就可以斷定這是開始“注釋”了。
但這些方法還不夠精確,在解釋整本小說的時候就可能出現(xiàn)錯誤。那么怎么辦呢?辦法就是:任意想像。如果讀者猜出了寓意,那么這種任意想像就不再是隨意的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僅憎恨自己過去的.信念,而且唾棄它。他加入別林斯基小組時所相信的一切,后來一點也沒有了。人們習慣把被推翻的偶像還看做上帝,把被保留下來的寺院看做教堂,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卻不是這樣,他詆毀過去所崇拜的一切。尼采說要重新評估一切價值,這是同一種過程。如果使人親近的不是血緣、性格或生活背景,而是內(nèi)部經(jīng)驗的一致,那么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必然是一對孿生兄弟。尼采用自己的作品揭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的許多秘密。
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愛預言,俄羅斯一定會把在那里被遺忘的博愛思想還給歐洲。他本人就是對歐洲人有影響的第一批歐洲人中的一個,然而又被漸漸遺忘。歐洲從俄國接受的第一個禮物卻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學”,也就是底下人及其變種——拉斯柯爾尼科夫們,卡拉馬佐夫,基里洛夫們。命運最愛嘲笑凡人的理想和預言。
地下室手記讀后感篇四
把地下室手記看完了,它開頭寫過關于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問題,我這段時間剛好也在思考這個問題,還是給了我一些參考。之后講了三個故事,其實我覺得自己的心理跟這位主人公是非常相似的,只是他被刻畫的更為精準一些,我自己可能還處于自我認知的某種混沌之中,因此在這種精準刻畫下,每每看到覺得非常相似,我們一樣,同樣擁有極其脆弱和敏感的自尊。
他同樣也處在極其強烈的身份認同和身份焦慮之中,我自己在人生的過程中有了一些顛簸,導致在本來應該走的路上拐了一個彎,從此下墜,而那些焦慮也來源于此。
主人公的性格特征非常明顯,集齊報復性和一些病態(tài)的享受型,這其實是正常人不太會有的一種性格。
正如主人公所說的,這并不是他內(nèi)心有意要做,只怪這可惡的大腦。我其實也差不多,幾乎跟他就是一樣的,內(nèi)心其實自認為是善良的,但是大腦它卻會以一種病態(tài)的腦回路,控制你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比如對親近的人,用一種報復性的方式去表達你對他的信任和愛,而這個是自己在當時是過于沉浸在某種幻想或者是對事物的情緒性放大之中,是不能自控的。
對我代入感和共鳴太強。他其實不能給我更大的參考,往往都因為他描寫人性之過于深刻,反而刺痛著我,也無暇去顧及其文學價值如何如何。我可能還要放緩一緩,我還是更喜歡加繆。暫時喜歡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他可能對我的生活有一些指導性的作用,而我也不敢去把加繆的書全部看完,我很擔心這個指導性的作用會被破壞,或者說他在年輕時所寫的東西,在上了年紀之后,是否有否認這種理論呢?我也還是挺擔心的。所以加繆的東西暫時也不看了,同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也暫時不打算再看。
我很喜歡這位作者,尤其是上次看了死屋手記再看三體,更覺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人性洞察之深。
地下室手記讀后感篇五
“但我當時還不知道,即便十五年后,我所想起的麗莎,依舊恰恰帶著那一刻出現(xiàn)在臉上的那種可憐的、扭曲的、不必要的微笑?!?/p>
奇怪的是當我在讀完后回顧整篇《地下室手記》,最為清晰的不是一張理應被想象得苦大仇深的地下室面孔,卻是主人公在黑暗中點亮火柴,照見麗莎“受苦受難的目光”,仿佛那“不必要的微笑”確曾浮現(xiàn)在鏡中我自己的臉上。這“不必要”精確得如此經(jīng)絡分明,帶著同情、討好的變味笑容被拒絕,是地位上的不必要,也是需求上的不必要:屬于地下室的人并不真的需要一個微笑?;蛘卟蝗缯f,他從來都不需要一個微笑,畢竟,“須知我寫的是極其丑惡的真實。”
《地下室手記》的主人公毫不避諱手記所展現(xiàn)出的人性丑陋,正如晚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信中寫道:“您認為我是解放心靈、拯救靈魂、驅趕痛苦的人嗎?許多人給我寫信,但是我相信,我恐怕只能引起他們的失望和厭惡。”寫作者深知訴諸筆端的這些信念指引的不是一條通往天堂之路,事實上,地下室人的丑陋如此真切,如此暴烈,以至于他那拒絕一切摧毀一切的沖動裹挾著讀者去相信唯一真實的不是生活,不是幸福,而是苦難。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永恒的追問:
“哪一個更好些——是廉價的幸福,還是崇高的苦難?”
《卡拉馬佐夫兄弟》里,伊萬被心底罪惡的告白逼得發(fā)瘋,從他身體中分裂出的魔鬼嘲諷道:“因為苦難就是生活。沒有苦難,生活還有什么樂趣?”而伊萬無助地坦白,“我也在受苦遭罪,可我仍然不算活著。”伊萬聰明精干的外在幾乎正是地下室人的一個理想形象,擁有可見的“高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本質上,他們無從和解的自我卻深信自己無力抵抗,只能屈從于內(nèi)心的惡。
地下室人的形象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形象,因為人只要存在,便永遠為那存在之所在而焦慮。這種焦慮促使人的意識發(fā)出吶喊,促使個性反對理性,促使沖動抹除判斷,對于那仿佛已經(jīng)確信無疑的屬于鐘表里的一枚齒輪、管風琴上的一枚銷釘?shù)奈恢?,對于那無法推翻的'“二二得四”,以超越理智的渴望吶喊——“我是人”。地下室人過于清醒地認識到,“我尊重自己,是因為我自己身上至少還能夠擁有懶惰”,這尊重是可悲的,因為他在自己身上已再難找到身為獨立個體更為積極的確證,但我們卻無法否定這一尊重,因著這懶惰、這自主的墮落,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他在為自己爭取一種哪怕是無益的渴望的權利,以此證明自己的生活是誰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
“須知我在這里并非崇尚苦難,也并非崇尚幸福。我主張……捍衛(wèi)自己的任性,并且捍衛(wèi)那在我需要時能為我的任性提供的保障?!?/p>
地下室人并不成熟。1864年,陷入債務糾紛、面對妻子和兄長相繼去世的多重打擊,陀思妥耶夫斯基寫出了《地下室手記》。與《死屋手記》不同,《地下室手記》更純粹,但卻更陰暗,仿佛是對從流放苦役中解脫后曾寫下“至少,我已經(jīng)生活過了;我痛苦,但我畢竟生活過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的一番否定:
“我們甚至都不知道,那活生生的生活現(xiàn)在究竟在哪里,它是什么樣子,叫什么名字?”
但紀德卻認為,《地下室手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學生涯的頂峰,“不行動的思想者”在地下室人身上尋找到他們逃不出的宿命。正如《地下室手記》全篇咬文嚼字的獨白所彰顯的,主人公只是傾訴,只是倒毒水——與言語相比,他的行動近乎愚蠢。他懷著異乎尋常的仇恨周密策劃了對陌生軍人的報復,而一切的結果只是兩個人在大街上“扎扎實實地撞了一下”,于是主人公回到家里,“深感大仇已報”;他強行要求參加一場未被邀請的宴會,試圖向一群過去的同學證明自己并不比他們卑微,卻備受侮辱,以至于他堅信“我們將在黎明時決斗”,直到鬧劇隨著夜晚來臨不了了之。
一切都是攻防,都是權力的`游戲。在地下室人眼里,似乎沒有他人,只有敵人。他在暗室中與麗莎的初遇就像是一場劍拔弩張的戰(zhàn)爭,從“怒形于色”,到“勃然大怒”再到“自衛(wèi)”,到“粗魯”,到“某種權威的口氣”,到最后“你就等著吧”,仿佛人際交往只是你來我往的耍花招,只談技巧,毫無真實。而在這種虛假、造作的交流中,他竟然還妄想著愛與被愛,妄想著情節(jié)發(fā)展將如某首備受他嘲諷的流行詩,奔向純潔的愛帶來的互相拯救。
“您有點……像是從書上搬來的?!?/p>
這幾乎令人啞然失笑,麗莎不經(jīng)意間說出了真相,地下室人的面具被戳破,露出他脫離真實生活、沉醉于精神世界的可悲嘴臉。不是不允許做夢,可憐的是連做個夢都如此傲慢的做夢之人。無怪乎到了最后仍然是必敗的戰(zhàn)爭,那張?zhí)稍谧郎媳蝗喟櫫说乃{色五盧布鈔票,成為“卑劣的感傷靈魂”拒絕被侮辱、因而獲得不比他卑下的尊嚴之證物。他已經(jīng)無法再從旁人身上,找尋到自身生命的確證。
“愛就意味著虐待和精神上主宰一切。”
我們看到,地下室人對愛的定義已經(jīng)只剩權力,只剩游戲。而這并不僅僅是他這一類人的危機。這已成為現(xiàn)代人的危機。伊格爾頓從《簡·愛》中找到sm的身份替換,從《呼嘯山莊》中挖掘自然與教化的權力斗爭,感情淪為實用主義的道具,我不打算反駁他的理論工具,只是愛若僅是如此而已的事物,人的追求或者奮斗在價值體系之外便終究只能成為一場空夢。
“最主要和最珍貴的東西,也就是我們的人格和我們的個性。”
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為他筆下另一個從未停止的追問,提供的一個可能性。
“因為我在這樣的時刻已開始意識到,我永遠不能開始過真正的生活,因為我已經(jīng)意識到,我完全失去了應有的分寸,失去了對真正實在的事情的感覺?!?/p>
在早期的中篇小說《白夜》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幻想家”的形象,浪漫,明媚,但卻早已隱隱有了“不行動的思想者”的雛形。他們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擁有的太少”的那一類年輕人,“空虛而憂郁”,也正因為年輕,所以他的幻想還不會遭遇嘲諷,他甚至是迷人的,走在大街上,看見房屋、看見風景也是可愛的。他還沒有遭遇到困擾地下室人終生的自我認同危機,也仍然相信著人際關系的可能性,相信即便注定只是一場幻象感情也有著存在和被表達的必要,于是他行動,雖然失敗,但依然天真可愛?;孟爰遗c地下室人最大的區(qū)別也正在于此,在于并未也不會對人際關系感到絕望,因為在幻想家的生命中,已經(jīng)確確實實地有過那樣一刻,那“夠一個人受用整整一輩子”的“足足一分鐘的欣悅”,那與所愛之人心意相通的時刻。在那一分鐘的欣悅中,幻想家完成了與自我的和解。
這一瞬間是可以拯救世界的?!兜叵率沂钟洝返淖詈螅魅斯烦鲩T去,麗莎卻早已消失在雪中。彼時,“萬籟俱寂,大雪漫天,朵朵雪花幾乎垂直地墜落地面”,卻令人想起喬伊斯《死者》那無聲的結尾,“雪花穿過宇宙輕輕地落下……落到所有生者和死者身上”。肩負著生命中、生活中“不堪承受之重”,所有人奔向那唯一且共同的歸宿。隨身攜帶著對那可能存在或已經(jīng)存在的一瞬的懷念,我們奔向永恒。
“我永遠、永遠也不會麻木不仁地回憶起這一時刻?!?/p>
地下室手記讀后感篇六
稻草人望了望那一小片還在田里的麥子,不放心的說“再守幾天吧,說不定鳥兒們還會來偷食呢!”
麻雀張狂地啄著稻草人的帽子,而這個稻草人,像沒有感覺似的,直直的張著自己枯瘦的手臂,眼睛望著那一片金黃色的麥田,當晚風拍打著他單薄的破衣服時,竟露出了那不變的微笑來。
這是三毛的《稻草人手記》的序言。
初讀時,我不懂這本書何以以《稻草人手記》作為書名,我也不明白這個序言和整本書有什么聯(lián)系,讀完后反復咀嚼,才恍然大悟。
三毛的《稻草人手記》不過是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平凡記憶。在這段回憶里,有她和荷西平淡的夫妻生活;有她和‘假想敵’婆婆之間由心存芥蒂到和睦相處的婆媳故事;有加納利群島上熱情友善、無私奉獻、樂善好施、熱愛生活的一群老人,有尖刻自私、惡意敲詐的賣花女,也有讓三毛忙得像“女傭”般無奈的“招待”生活……但不管是喜是憂、是善是惡、是好是壞,三毛都把它們寫的生氣勃發(fā)、灑脫渾厚,表達了她對他人的誠懇、對生活熱愛和對生命的思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種種磨難,生命的堅強和脆弱,憤怒和平靜,愛和恨,樂和痛,歡笑和淚水,在她的筆下都成為了“溫柔的微笑”。
試想,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也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不如意的困難,碰碰磕磕,跌跌撞撞總是在所難免的,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也許會磨蝕我們生活的激情,但不管怎樣,我們依然要像三毛筆下的稻草人一樣,即使衣服破了,掛著枯枝般的手臂,看著美麗的麥田,露出的依然是虔誠的微笑。
此時,我才明白序言中的稻草人原來是堅守、樂觀、自信、曠達等的象征,這大概就是三毛想通過《稻草人手記》傳達的思想吧。
地下室手記讀后感篇七
活中,稻草人是用稻草做的,它孤零零的站在稻田的中央,用來驅趕叼稻谷的麻雀等。寒假里,我讀了葉圣陶爺爺寫的《稻草人》。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稻草人不能走,不能說,不能動,和現(xiàn)實生活中似乎也沒有什么很大的區(qū)別。唯一不同的是他有思想,一心想幫助受傷害的人們。
這個故事十分感人。稻草人的主人是個年邁的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兒子都生病去世了,老太太因為傷心過度,她落下了動不動就流眼淚和心痛的毛病。再加上前幾年鬧水災,莊稼收成又不好,老太太干癟癟的臉上布滿了歲月的皺紋。這一年,稻子長得很壯實,而且雨水也不太多。眼看今年有好收成,她笑了!可是稻子的天敵——一種灰色的蛾子飛來了。它們在稻葉上安了家,肆無忌憚地下了很多卵。稻草人慌忙地扇扇子,但蛾子們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稻草人想到主人傷心的臉,又想到了主人不幸的命運,心里像刀割一樣。稻草人多想告訴老太太,可他不會說話,他好難過……可能是想到老太太的遭遇,也可能是感受到了稻草人內(nèi)心的痛苦,我的鼻子在這時突然有些酸,這一切都是因為那只蛾子,想到這里我也想起了生活中和老太太,稻草人有同樣遭遇的人。躺在床上的老爺爺呻吟著,但他家太窮了,沒有錢治病,他的家人只能在一旁陪伴著,沒有任何的辦法。
地下室手記讀后感篇八
因之你在暗默的無能中咬牙切齒,沉入奢侈的怠惰,感到連一個讓你仇恨的對象都沒有,你甚至永遠找不到一個人讓你發(fā)泄你的惡意。于是你了解它只是一個面具、一個戲法、一個騙局,它只是一個謎團,既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也不知道它是什么人。但姑且就這一騙局不說,在你之內(nèi)仍舊已有一種疼痛,而你對它越是不能了解,你內(nèi)心的疼痛就越是厲害。
剛看第一章的時候,我以為主人公是因為追求所謂的美與崇高而感到這個世界處處令人厭惡。以為這本書的中心是社會的倫理與人內(nèi)在意志的沖突。我相信人有天生的共情能力,那種浪漫的色彩,也相信人有無知的惡,專門搞破壞的天賦,也許是因為人有思想吧??吹竭^一句歌詞“他時刻需要對岸,無論是哪一邊”。
第二章真的是把主人公的內(nèi)心剖析的很干凈,我感覺他有點像高階版阿q。紀德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揭示了“心理與道德范疇的某些真理”。我可能看人太“靈肉分離”了??一個人的思想和身份地位一定要是正比嗎?而且為了對自己的恥辱而去傷害別人,而變的發(fā)狂。生活中每個與“自在的善”不和諧的瞬間,一定都會對自己產(chǎn)生影響,也許是更瘋狂,也許是更緘默。(我更喜歡后者吧)。
總要去試著忍受,顧城在他的書里寫“滿世界都是吃來吃去的嘴巴”,可是做一個人,就是一個必須吃東西的東西。
地下室手記讀后感篇九
假若你似我一般百無聊賴,在呢喃三遍沙漠、三毛以后,你或許就能理解我突然生出的這種冥冥之中的感覺。沙漠終究化成一杯土;世上叫作三毛的人,縱然免不了千千萬萬。
而我不能忘。
說起沙漠,你最先想到什么?還記得《東邪西毒》中油畫般濃烈的顏色嗎?金黃、銀白、鮮紅。蒼茫戈壁,大漠孤煙,黃沙漫卷西風。驛站里刀客冰冷,枯樹下女子孑然……隨沙飄舞的自由任歐陽鋒變成循循善誘的西毒。他是孤星入命的人,一心要獨守空曠寂寥。其實那邊也不錯,可惜已經(jīng)不能回頭,將就罷了。千方百計地選擇卻不是因為歸宿,拿捏得不錯,大漠果然容他任性。
當年誓言錚錚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如今也只孤零零地站立著斷斷續(xù)續(xù)的古國墻垣。地處絲綢要道,加上水土肥美,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城,歷史的車輪碾過只留下滿目黃沙。繁華靡麗,過眼云煙。沙埋古城就像是海市蜃樓般的傳說。
千百年來不斷有人向往著沙漠的生活,他們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對沙漠之心的朝圣之旅。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幸領略在沙漠扎根的風塵仆仆,但,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片大漠。
那年抱著而立之年的流浪情懷,只身搭上了飛往撒哈拉的大鐵鳥?!斑h方”似乎永遠是個令人著迷的詞匯,午夜的火車行駛聲在似夢非夢中響起,只緣起于無意看到的一組撒哈拉圖片。正如三毛所說:“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釋的,屬于前世冋憶似的鄉(xiāng)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天地?!焙靡粋€率性的女子。
至此,小她六歲等她六年而后結伴生活六年上帝就把他搶了去的西班牙男孩荷西終于帶著苦守的承諾又出現(xiàn)了。這次他緊緊捉住了三毛,二話不說就獨自提前去撒哈拉安置新家。相濡以沫,成為彼此生命中最美的橋段。三毛也幵始安心創(chuàng)作,其敏感善良一步步邁進人們的視野。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文藝風情盛行一時的華語世界里,她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為所有封閉的人們打幵一扇閃耀著遠方色彩的窗戶。在她閃爍著新鮮光澤的文字里,所有蒙塵的心靈都會發(fā)出“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喟嘆。至今他們的故事仍是人們心中的一段沙漠佳話,歷久彌新。
荷西與她,一個神往著大海,一個醉心于沙漠。眾人從生而來,向死而去,為的是要活成所追求的樣子。為了精神自由死去怎么能不算一種圓滿?屈原為國,黛玉為情,太白為月,志摩為云。荷西游蕩在深海,三毛被孤獨湮沒。
那又如何呢?不虛此行。
記得余秋雨曾在游歷西班牙時,在巴塞羅那寫下一篇《流浪的本義》,其中有些句子讓我在三毛身上找到了契合點:
除了少數(shù)逃罪人員和受騙人員,正常意義上的遠行者總是人間比較優(yōu)秀的群落。他們?nèi)绻麤]有特別健康的情操和體魄,何以逃離早已調適了的生命溫室而去領受漫長而陌生的時空折磨?天天都可能遭遇意外,時時都需要面對未知,許多難題超越精神儲備,大量考驗關乎生死安危,如果沒有比較健全的人格,只能半途而返。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地下室手記讀后感篇十
三毛的作品曾經(jīng)行銷海峽兩岸,感動了無數(shù)讀者。這是與她廣讀群書有著密切聯(lián)系。大量的中外書籍開闊了她的眼界,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她的文學修養(yǎng),還有她那率性而為的性格,這些都在她的作品中有反映。在國外的留學生涯,三毛是通過一種童心愛玩的角度去觀察的,這使得她的作品生動有趣。我覺得她的生活就像一場游戲,她在當中扮演了一個用自己的認知去截取其中有趣,美好部分的導游角色。我說三毛是生活的藝術家。以前讀她的《撒哈拉的故事》的時候,她能把家打理得像藝術品,足見她內(nèi)心對生活的熱愛。小時侯,三毛調皮好動,做許多親近自然的事情,比如回家路上經(jīng)過田地就好好貪玩,用她的話,她覺得現(xiàn)在的孩子是塑料兒童,其實,這是現(xiàn)在孩子的悲哀,用考試評測優(yōu)良,不注重培養(yǎng)個性與對美得觀察,我心里是極不贊同的。試想如果三毛當初也像現(xiàn)在的孩子一樣整日在教室度過,每日與考試為伴,她沒有自己的個性,那么她還會有她后來感動許多人的作品嗎?我覺得是不大可能的。
如果是考試讀書,摒棄個性,那么失去了觀察美好事物,領略生活的能力的孩子就是很不幸的。從三毛身上我看到的是她堅持自己個性,善于發(fā)掘興趣的優(yōu)點,這啟發(fā)了我,作為一名師范生,我想的是,對我的學生,以后的孩子,我想讓他們擁有發(fā)現(xiàn)的能力,這種能力是能夠快樂生活,發(fā)掘自己的能力。我要他們有領略的能力,有自我的能力。
如果說這本書還有什么感動了我,那就是父母之愛。三毛把父母比做天使,是守望的天使。
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在于你怎么去打理。面對騙人的賣花女,三毛沒有過多批評,她只說每次一知道賣花女將要來,便拉響警報防備,多么有意思的說法啊,她還把婆婆比做假想敵,多么有意思的生活片段啊。
我想生活無非是自編自導的。
一千個讀者心目中,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心目中的三毛就是這樣子的。
地下室手記讀后感篇十一
之前,有兩個女人的作品,我是從來抗拒的,一個是張愛玲,一個是。張愛玲的東西太陰郁,我承認這種陰郁的確帶來一種與眾不同的魅惑,這個女人就好像穿梭在時代黑洞中的妖精,帶著她心里某些缺失的部分,潮濕了很多人的情緒。她是一個有心病的女人。很多人給過類似的評價,臆想癥,抑郁,等等。固然是非常好看的作品,但是太折磨人的心緒。
而三毛,因為潛意識的抵觸,我并沒有真正讀過她的文字。說來好笑,抵觸她的原因只是覺得她懦弱和言不由衷。她曾經(jīng)說自殺的人是最懦弱的人,但是最后卻選擇這條為她自己所鄙視的道路。讓我非常不屑。盡管她留下很多傳奇,卻在我心里總帶上了秀的成分。
但非常喜歡伊能靜,喜歡這個在演藝圈中還能有幾分輕靈的女子,喜歡這個說不喜歡化妝,因為化妝為掩蓋孩子氣表情的女子。而我喜歡的這個始終有著少女一樣清澈眼神的女子卻那樣愛著三毛。這不得不讓我心里好奇的難受。
于是,一口氣讀完了三毛的《稻草人手記》。只是序言。就讓我不愿意放手。
這個心始終在流浪的女子,竟然有那樣桀驁的自我。她的旅行,她和荷西的愛情,都讓我無法不顛覆之前的所有看法,去開始深深喜歡這樣的三毛。
偶然間看到一段話,說世界上就是有這樣連走路都不發(fā)聲音的精靈般的女子。始終愛著自己愛的人,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說著自己想說的話。
我想,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上,即使是身為精靈的女子,也要面對一些無法輕揮翅膀或者踮起腳尖就能避過的沼澤吧。我其實沒有權利去不屑于三毛的選擇。就好像地鐵里常常有人自殺,我難過他們選擇這樣凄厲的死法,卻終于明白人生始終有太多無奈,已不是勇氣就能抗衡。三毛,應該有她的理由。
是非常自然的文字。卻訴盡一個叛逆女子的率真無邪,以及她的瘋狂和沉溺。真的就像獨自職守麥田的稻草人,別人眼中的凄涼確是它臉上最甜蜜的微笑。
她筆下的人,真實動人。那些生活中細微的情節(jié),被合理的放大呈現(xiàn)。以一顆包含愛的心,觀察著別人愛的生活。喜歡這本書里關于老人的描寫。讓人動容。不自覺聽到心臟變?nèi)彳浀穆曇?。有人說,一個人不管如何,她能活到80歲就是英雄?;钪娜艘阉廊サ膼廴说哪前胍黄鸹詈?。他們不能忘記過去的愛,卻也要讓生活在愛中繼續(xù)。這已無關生存,而只是生。所以,老人的微笑總是格外平和卻也格外深邃吧。
也喜歡她最后的那個故事。一個被領養(yǎng)的孩子,卻那樣愛著他的養(yǎng)父母,竟然是愛的那樣不遺余力。這般年輕的心,卻已經(jīng)可以如此成熟的對待人生。沒有埋怨,只有感恩。便光是這種力量,已然超越一個孩子的極限。你怎能不深深欽佩。
想說謝謝,對三毛。把這樣的愛寫給我們。盡管我們都是人生的稻草人,卻有不一樣的微笑。而你,在天上,看得到吧。
地下室手記讀后感篇十二
在讀完了作家三毛的《哭泣的駱駝》,再讀完了她的《稻草人手記》,感觸良深。
稻草人的執(zhí)著與無私讓人想起家中的父母,難過得想哭。
在愛情中的纏綿中,在婚姻的束縛下,失去了自我的米蓋讓人想起戀愛中的我們,無奈把握理智的難度。
賣花老太婆欺騙的嘴臉,讓人想起可惡的奸商,無奈得搖頭,嘆息得無力,憤怒得抓狂。
達尼埃巨人般的精神與支柱,毫無血緣關系的親情,艱難的生活倔強的支撐,苦難的貧窮善良的回贈,讓人想起那顆感恩的心,那份早熟的重,那片高貴的情,那株叫苦難的生命之樹。
留學他鄉(xiāng)所遇見和感知的所有,讓人想起南京的屠殺,圓明園的毀滅,東亞的病夫,恥辱的關檢,膚色的歧視……三毛是好樣的,因為她用自己的方式換回了做人的尊嚴和人格的關鍵,她只不過是換了一種適合自己也適合別人的方式而已。
公婆的來訪打破三毛平靜的生活,讓人想起三毛、荷西留給彼此自由的空間是多么的令人遐想和神往,想起三毛荷西對愛的豁達和心靈的那份自由。
三毛,一路走好。
地下室手記讀后感篇十三
稻草人對麥田的堅守,在理想前面的懦弱和肯定,投射出的是你如草般易散卻堅韌的決心,結果呢,你可知道你用絲襪結束生命的選擇令我多么心痛。
如若你在,我一定要告訴你,“塑料兒童”已經(jīng)越來越嚴重了,三毛啊三毛,你倒是想想辦法啊。
我親愛的三毛,如若你在,一切安好。
地下室手記讀后感篇十四
《稻草人手記》的開篇,從空心的稻草人視覺贊美了父母的正義善良、博學儒雅,贊美弟弟的勤學積極,諷刺了不學無術、崇尚虛偽勢力的現(xiàn)象。
“我——是——假——的?!蔽也坏羌俚模锩孢€是空的,不但是空的,我空得連幅壁畫都沒有。我沒有腦筋,沒有心腸,沒有膽子,沒有骨氣,是個真真的大洞口。
三毛把自己比作稻草人,說自己心是空的,急需要偷點東西,這分明寫出了她對新知的渴望,對未知的好奇,想盡力去探索新奇的世界。她想尋一片凈土,三毛是幸運的,她找到了屬于她的撒哈拉沙漠。
結婚以前大胡子問過我一句很奇怪的話:“你要一個賺多少錢的丈夫?”
我說:“看得不順眼的話,千萬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億萬富翁也嫁?!?/p>
“說來說去,你總想嫁有錢的?!?/p>
“也有例外的時候。”我嘆了口氣。
“如果跟我呢?”他很自然地問。
“那只要吃得飽的錢也算了?!?/p>
他思索了一下,又問:“你吃得多嗎?”
我十分小心地回答:“不多,不多,以后還可以少吃點?!?/p>
就這幾句對話,我就成了大胡子荷西的太太。
三毛與荷西的愛情,被人們傳頌為美到心碎的愛情?!拔冶绕鹚麃恚谌烁裆侠硐肷鲜歉咚坏?,在能干上不及他一半。”給盡他要的自由,而不是將他緊在身邊當自己的附屬品,自己也能享受高貴難得的孤獨。荷西過分的大男子主義,讓人不免心疼一人操持家事時的三毛。但誰又能做到完美呢。三毛沒有抱怨,而是極力夸贊自己有個值得驕傲的好丈夫。
曾經(jīng)看過一段話,大致意思是說戀愛雙方不吝嗇的表現(xiàn)出自己對另一半的小崇拜,可以更好的保護維持一段感情。這大概就是彼此欣賞的魅力吧,多一些理解和包容,畢竟細水長流的平淡才最真切。
對生命執(zhí)著的熱愛,對生活真切的有智慧的安排,哪怕是生活贈與的苦痛,也努力報之以歌。像麥田里的稻草人,亦或是像三毛一樣,帶著虔誠的微笑,堅韌地守望著,用力地愛著。
荷西的好友米蓋,婚前婚后形成對比,單身的米蓋飛揚自由,婚后的他如同行尸走肉,成為了貝蒂的私有物品,貝蒂變成了拴住他的繩索。
米蓋當初總想找足夠的錢讓貝蒂過上幸福的生活才愿意娶貝蒂。在荷西和三毛親自說教加撮合下米蓋貝蒂走到了一起??韶惖俸兔咨w的婚姻觀與荷西三毛的婚姻觀截然不同。
我親眼見到一個飛揚自由年輕的心,在婚后短短的時間里,變成一個老氣橫秋,凡事怕錯,低聲下氣,而口袋里羞澀得拿不出一分錢來的好丈夫。
“哪個米蓋?”
“三毛,你怎么了?”
“米蓋沒有了,在他娶貝蒂的那一天開始,他已經(jīng)死了?!?/p>
“那么那邊站的男人是誰?”
“他不叫米蓋,他現(xiàn)在叫貝蒂的丈夫?!?/p>
失去自由的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希望我們都不會成為書里的貝蒂,也不要成為米蓋,其實誰都希望經(jīng)營好婚姻,誰也不希望把日子過成一潭死水。
一個做太太的,先拿了丈夫的心,再拿他的薪水,控制他的胃,再將他的腳綁上一條細細的長線放在她視力所及的地方走走;她以愛心做理由,像蜘蛛一樣地織好了一張?zhí)鹈鄣木W(wǎng),她要丈夫在她的網(wǎng)里面唯命是從;她的家也就是她的城堡,而城堡對外面的.那座吊橋,卻再也不肯放下來了。
喜歡三毛,她的文字樸實無華,處處透著溫情和教養(yǎng),一如她本人。
更加喜歡三毛與荷西的婚姻觀:尊重對方的喜好與選擇,給對方足夠自由的空間,容忍對方的缺點并嘗試接受。婚姻并不是愛情的墳墓,而是愛情的延續(xù)、愛情的結晶。
地下室手記讀后感篇十五
這本書是三毛的作品之一。作品主要描寫了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所見所聞,以及他們在沙漠中幸??鞓返纳?。在沙哈拉沙漠中,沒有大都市的喧囂,沒有城市的擁擠,有的只是那一份清淡的寧靜,保留的是原始田園牧歌式的快樂。
在“杏花春雨下江南”中三毛描寫環(huán)島南部的景色時,曾有這樣的描寫“漫山遍野的白色杏花,像迷霧似的籠罩著這寂靜的平原,一幢幢紅瓦白墻的人家,零零落落的散布在錄得如同絲絨的草地上。細雨里,果然有牛羊在低頭吃草,有一個老婆婆在喂雞,偶爾傳來狗叫聲,跟陳除了這個村落的寧靜。時間,在這里是靜止了,好似千萬年以來,這篇平原就是這個樣子,而千萬年以后,它也不會改變。河西和我輕輕地走進夢想中的大圖畫里,我清楚的明白,再溫馨,再甜蜜,我們過了兩小時總要離去的,這樣的悵然,使我更加溫柔的注視著這片杏花春雨,在我們中國的江南,大概就是這樣吧!”這段對非洲鄉(xiāng)村圖景的唯美描寫,正體現(xiàn)了三毛對鄉(xiāng)村田園牧歌是生活的眷戀,她憧憬美麗恬靜的鄉(xiāng)村生活。杏花微雨,迷霧朦朧,農(nóng)夫帶月荷鋤歸,阡陌交通,偶有犬吠,三毛對這田園生活的極力歌頌,背后是對大都市喧鬧,紛擾的排斥,也許人們在每天行色匆匆的都市生活中丟失了快樂,迷失了自我,在寧靜單純的鄉(xiāng)村生活中,尋找最本真的人性。
在那段讓三毛最為快樂的沙漠生活中,她結交了許多朋友,認識了許多新的鄰居?!耙粋€陌生人的死”中描寫到這樣一位老人,他不會講西班牙話,很久不出門,身邊沒有任何親人,他得了壞疽,全身不斷腐爛,住進醫(yī)院后護士因為他散發(fā)出來的氣味而嫌惡他,最終他還是去世了。三毛在最后寫道“醫(yī)院的大門外,陽光普照,天,藍得好似一片平靜地海,路上的汽車無聲的流過,紅男綠女,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一群群的走過,偶爾夾雜著高傲的笑聲。這是一個美麗動人的世界,一切的悲哀,離我們是那么的遙遠而不著邊際!”他們是天使,他們常常流淚,因為他們太愛自己的孩子,因為翅膀要護這孩子,因為他們怕孩子淋浴生病。孩子長大后,對天使說,他要走了,天使們便把身邊最好的東西給了孩子他們看著孩子越。走越遠連忙飛到高一點的地方,即使他們老了,他們還是掙扎著拼命向上飛,當孩子漸漸看不到了,他們才慢慢回家去。越不善待,不贍養(yǎng)老年年人,已經(jīng)不是近些年熱議的話題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將他們的孩子,孫子養(yǎng)大,自己慢慢也就變成了老年人。當孩子們都長大成人為了自己的事業(yè)而遠走他鄉(xiāng),老年人只能在家中默默守望,等待孩子歸來,全家團聚,老人的一生都是為孩子在毫無保留的付出,而我們卻只能看著他們一點點變老,能做的就是給他們多一點關愛。
在《稻草人手記中》著重描寫了三毛生活中最幸福的日子。當三毛給荷西留下一封信,獨自飛往故鄉(xiāng)時,荷西對她又愛又恨,甚至編造了他與卡羅的關系,卻引得三毛敗興而歸。荷西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遇到了想搭車生前的鄰居就果斷拒絕,看到鄰居加力生病身邊沒人照顧時就為加力墊付醫(yī)藥費,親自照顧他。他們都是熱愛生活,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單純善良。正如三毛所說“我們都有過去,我們一樣懷念著過去的那一半。只是,人要活下去,要再尋幸福,這并不是否定了過去的愛情?!?/p>
看慣了世事滄桑,看透了世間的冷漠。在我們還在討論人間是否還有溫暖,人與人之間能否拋棄隔閡時,在沙漠的深處,還隱藏著人最淳樸的情感。一個夜晚,一條狗撲向了三毛,因此三毛認識了它的主人……達尼埃。他和他的家人來自瑞士,他的母親得了肝病,父親雙腿癱瘓。一個十四歲的孩子承擔了全部的家務,自己做蛋糕,替母親養(yǎng)雞。他清早六點起床,喂雞,掃雞房,拾蛋,洗衣服,喂貓狗,做父母的飯和自己的午飯,然后上學。放學后,買菜,回家,收衣服,做晚飯,給父母擦身子,帶狗散步,才能上床。一個孩子的娛樂在他是不存在的。而他是在八歲時被父母領養(yǎng)的。他用稚嫩的肩膀撐起了道德的力量,溫暖了冷漠的心靈。
生活不需要有多少大風大浪,平淡質樸才是本真。三毛和荷西在沙漠中體驗了之前從未有過的人生奇遇。他們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的考驗,看過了人情冷暖,享受著沙漠中的美景。這一切讓他們愛得更堅定,也許愛情終歸會回歸平淡,當初的激情會被習慣慢慢吞噬,可生活在鋒利的磨去我們的棱角的同時,也讓我們變得更強大。認認真真的生活,勇敢地接受生活所給予你的一切。生活是公平的,他給與你一個陰暗困惑的現(xiàn)在,積極的面對,他必定在不遠處播撒下燦爛的陽光。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5743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