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可能性教案(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7 20:46:13
小學數學可能性教案(模板16篇)
時間:2023-11-27 20:46:13     小編:翰墨

良好的教案能夠提供清晰的指導方針,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教案的編寫應該注重教學過程的評價和反思,以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請注意教案范例中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策略,可以借鑒和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

小學數學可能性教案篇一

批注。

教學目標:

1.運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方式,能自主地設計一些活動方案。

2.能對實際生活中的事件與現象,運用可能性的知識進行合理的設計。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觀察、討論,小組合作。

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專題的“設計活動方案”教材呈現的編寫的內容主要為三個部分:一是提出設計方案的要求。在學生學習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礎上,提出讓學生自主地設計活動方案,其目有兩個方面,一方面進一步鞏固對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式,另一方面能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所學的知識,設計符合實際的活動方案,以增強學生學習的樂趣。在提出設計的方案后,教材呈現幾種提示性的設計情況,這是反映了學生在設計中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當然,在學生的實際設計中,各種方案會豐富得多。“練一練”是通過另一個實例進一步讓學生嘗試設計。而“實踐活動”的內容,則是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件,請學生根據相關的條件,運用可能性的知識,設計一個促進銷售的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

二、提出設計方案的具體要求。

由于學生是第一次開展自主的設計,因此,可以把這一設計活動安排在小組的討論中進行。

各小組充分發(fā)揮想象力,設計出各種與眾與不同的方案。

開展交流,首先請各組匯報設計的方案并說一說設計時的想法。對于學生設計出的不符合設計要求的方案,教師也不要急于否認,讓學生說一說他們的想法,并從他們的想法中加以引導。學生在交流匯報后,把每一種方案的設計均用分數的形式表示出來,并引導學生觀察各種不同方案中的共同點,從中發(fā)現設計的基本特點。

三、做一做。

學生獨立設計正方體,并表述清楚,怎樣能使3朝上的可能性為1/2。

四、鞏固練習。

在開展練習中,如果學生能比較好地理解與掌握,那么可以把練習作為學生獨立的設計活動。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仍可以補充一些相關的內容,供小組共同設計,以便每個學生都能理解與掌握。

五、實踐活動。

本題的設計是呈開放性的,每個學生都可以從自己的經驗中進行合理的設計。設計的種類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一是打折的銷售設計。二是摸獎銷售設計。摸獎銷售也可以分為兩種,三是打折與摸獎混合的銷售設計。即商品先打折一部分(在10%以內),剩余部分的讓利進行摸獎。對設計的結果盡可能開展交流,以拓展學生的設計思路。

板書設計:

二、提出設計方案的具體要求。

三、做一做。

四、鞏固練習。

小學數學可能性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fā)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3、通過學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轉一轉、說一說等活動,增強學生間的交流,培養(yǎng)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可能性”舉例子說明。

2。、談話導入: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關于“可能性”的知識,板書課題。

二、探究體驗。

1、出示例3,觀察、猜測。

(1)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數量(四紅一藍)。

(2)如果請一位同學來摸一個球,你們猜猜他會摸到什么顏色的球?

(3)和同桌說一說,你為什么這樣猜?

2、實踐驗證。

(1)學生小組操作、匯報實踐結果。

(2)匯總各小組的實驗結果:幾組摸到紅,幾組摸到了藍色。

(3)從小組匯報中你發(fā)現了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

(4)小結:摸到紅色多,摸到藍色的少,因為盒中球紅多藍少。

3、活動體驗可能性的大小。

(1)小組成員輪流摸一個球,記錄它的顏色,再放回去,重復20次。

(2)活動匯報、小結。

(3)實驗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到兩點:一、每次摸出的結果是紅色還是藍色,這是隨機的,不以人的主觀意愿而變化。二、但摸的次數多了以后,在統計上就呈現某種共同的規(guī)律性,就是摸出藍的次數比紅多。

4、小組實驗結果比較。

(1)比較后,你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

(2)展示多組實驗結果,雖然數據不一致,但呈現的規(guī)律是相同的。

三、實踐應用。

1、完成p106“做一做”

(1)學生可以用數份數的方法來看三種顏色所占的區(qū)域大小。

(2)利用分數的知識讓學生說一說每種顏色占整個圓面的幾分之幾,為以后學習可能性的精確值做鋪墊(因為概率與這些分數相等)。

2、生獨立完成p109第4、5題,然后集體講解交流。

四、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新的知識?

2、師總結。

小學數學可能性教案篇三

1.在具體情境中,通過現實生活中的有關實例使學生感受簡單的隨機現象,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確定的,有些是不確定的。

2.通過實際活動(如摸球),使學生能列出簡單的隨機現象中所有可能發(fā)生的結果。

3.通過試驗、游戲等活動,使學生感受隨機現象結果發(fā)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對一些簡單的隨機現象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和同伴進行交流。

1.教學內容和作用。

對于紛繁的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如果從結果能否預知的角度出發(fā)去劃分,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現象的結果總是確定的,即在一定的條件下,它所出現的結果是可以預知的,這類現象稱為確定現象。例如,拋一個石塊,可預知它必然要下落;在標準大氣壓下且溫度低于0℃時,可預知冰不可能融化。另一類現象的結果是無法預知的,即在一定的條件下,出現哪種結果是無法事先確定的,這類現象稱為隨機現象或不確定現象。例如,擲一枚硬幣,我們無法事先確定它將出現正面還是出現反面。在現實世界中,嚴格確定性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論正是研究不確定現象的規(guī)律性的數學分支。

《標準(2011)》將“概率”作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內容“統計與概率”中的一部分,并將《標準(實驗稿)》中的核心概念“統計觀念”修改為“數據分析觀念”,具體闡釋為:“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應當先做調查研究,收集數據,通過分析做出判斷,體會數據中蘊含著信息;了解對于同樣的數據可以有多種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選擇合適的方法;通過數據分析體驗隨機性,一方面對于同樣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數據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就可能從中發(fā)現規(guī)律。數據分析是統計的核心?!?/p>

為了體現課標的要求,本套教材從第二學段開始安排“概率”的學習,并且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第二學段稱為“隨機現象發(fā)生的可能性”,第三學段稱為“事件的概率”。因此,本單元知識內容的學習對學生后續(xù)概率知識的學習有很重要的作用。

本單元內容結構如下:。

在具體編排上,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分為兩個層次。

一是初步感受隨機現象中數據的隨機性(例1)。在概率學習中,幫助學生了解隨機現象是非常重要的。教科書第44頁呈現了學生熟悉的“聯歡會上抽簽表演節(jié)目”的場景來引入例1的學習,通過小麗、小雪、小明三位同學抽簽的活動,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驗事件發(fā)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感受在相同的條件下重復同樣的試驗,其試驗結果不確定,以至于在試驗之前無法預料哪一個結果會出現。

二是在不確定的基礎上體會隨機現象的統計規(guī)律性(例2、例3)。隨機現象雖然對于個別試驗來說無法預知其結果,但在相同條件下進行大量重復試驗時,卻又呈現出一種規(guī)律性,我們稱它為隨機現象的統計規(guī)律性。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和思維特點,他們一般只能在感性的層面理解概率的知識。因此,教科書第45頁例2,通過討論“摸出一個棋子,可能是什么顏色”,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認識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fā)生的結果,并通過“重復20次”的試驗統計,初步感受隨機現象的統計規(guī)律性,知道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例3通過讓學生根據摸球試驗的統計結果來推測袋中何種顏色的球多,進一步深刻體會隨機現象的統計規(guī)律性。

練習十一中的練習形式多樣,層次分明,通過“說一說”“擲一擲”“連一連”“涂一涂”“猜一猜”“填一填”等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積極思考、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的空間,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本單元所學知識。

需要說明的是,在義務教育階段,所涉及的隨機現象都基于簡單隨機事件,即所有可能發(fā)生的結果是有限的,每個結果發(fā)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2.教材編排特點。

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有以下特點。

(1)運用數據分析來體會隨機性,強調對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

關于“可能性”這一內容,原來的實驗教材分兩次進行了集中編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級上冊,主要是讓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知道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第二次在五年級上冊,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學會用分數描述事件發(fā)生的概率。

但教學實踐表明,第一學段學生理解不確定現象有難度,不容易理解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小學階段設置簡單的“概率”內容,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隨機思維,讓其學會用概率的眼光去觀察大干世界。因此,在可能性知識的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概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增強學生對隨機思想的理解,使學生充分感受和體驗簡單隨機現象中數據的隨機性,能對一些簡單的隨機現象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而不要把豐富多彩的可能性內容變成了機械的計算和練習。鑒于此,在這次課程標準修訂中,學生在第一學段中將不再學習概率,將不確定現象的描述后移到第二學段,即使對于隨機性的學習,《標準(2011)》中也提出運用數據分析來體會隨機性,并且強調對可能性大小的理解,而不是對可能性本身的理解,使這部分內容更具可操作性,符合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特點。

(2)提供豐富的現實學習素材,促進數學知識的理解。

《標準(2011)》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彼^“經歷”,是指“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獲得一些初步的經驗”。因此,要“經歷”就必須有一個現實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聯系自己身邊具體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學知識的含義,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本單元教材注意體現這一理念,不僅利用豐富多彩的呈現形式,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有趣的學習素材,同時注意所設計的教學活動能使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首先,教材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為教學素材,以“聯歡會上抽簽表演節(jié)目”(例1)、大量的活動(做一做、例2)等來豐富學生對不確定現象的體驗,使學生初步了解現實世界中存在著的不確定現象,并逐步知道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其次,教科書中設計了多種不同層次的、有趣的活動和游戲,如摸棋子試驗、涂色活動、抽簽游戲、拋硬幣、擲骰子等,這些活動都特別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不但便于教師組織教學,更使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試驗、思考與交流的數學活動中,逐步豐富對隨機現象和可能性大小的體驗,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再次,教科書第49頁編排了“生活中的數學”,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學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3)注重方法的指導和知識的整理。

要體驗隨機現象中數據的隨機性,就要求學生在進行相關試驗活動或游戲活動時必須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例如摸球時不能看著球摸,也不能摸完一次后不搖勻球就接著摸,這樣都不能很好地體現隨機性。教科書在相關例題及習題中明確提出了“放回去搖勻再摸”“按要求涂一涂”“隨意摸一張”等要求,對學生的試驗和游戲活動進行方法的指導,使學生能更好地體驗數據的隨機性。

另外,本單元雖然內容較少,但仍然編排了“成長小檔案’’這一內容。通過“本單元結束了,你有什么收獲?”一問,幫助學生回顧和梳理對可能性的認識,并通過兩位學生的表達“根據可能性的大小來涂色很有意思”“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可能性的問題”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1.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實際的問題情境。

對于不確定性現象和可能性,第二學段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和體驗。在教學中,不管是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還是感興趣的游戲活動中(如擲硬幣、玩轉盤、摸卡片等),教師都應注意創(chuàng)設各種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親自動手試驗,在試驗中體驗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并主動與同伴交換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在觀察、猜測、試驗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充分感受和體驗不確定現象和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2.引導學生收集和積累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的例子。

修訂后的教材中,本單元是學生第一次正式學習“概率”,因此,提供豐富的隨機現象實例,無疑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充分感受和體驗不確定現象和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教學本單元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收集和積累一些教材上和生活中遇到的不確定現象的例子,并引導學生進行展示交流。例如,現在很多超市或商店在節(jié)假日時都會設計一些摸獎和轉盤游戲,教師可以把它們引入到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交流、思考,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3.組織開展簡單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為了培養(yǎng)學生主動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能有意識利用所學數學知識進行解釋和解決的能力,《標準(2011)》中增加了核心概念——應用意識。但課堂教學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于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在教學本單元時教師可以適當地設計一些簡單的實踐活動(如為班級或學校元旦聯歡會設計一個搖獎轉盤等),將課內外學習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4.把握好教學要求。

本單元主要是讓學生對隨機現象“初步體驗”和“感受”,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感受“確定事件”“不確定事件”以及“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時,只要讓學生能夠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用“一定(肯定)”“不可能”“可能”“經?!薄芭紶枴钡仍~語來描述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學生使用有關術語進行解釋,也不必要求學生求出可能性的具體大小。

5.建議用3課時教學。

小學數學可能性教案篇四

1.組合(兩個骰子上的數字之和)。

2.事件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列舉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每個骰子上可能的結果是1至6六個數,組成的和可能是2至12的所有數,不可能是1或13等數。)。

3.可能性大小(組成的和是2至12中任一個數,但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

二、活動步驟。

(一)示范游戲。

1.體驗確定現象與不確定現象,列舉所有可能的結果。

(運用組合的知識,判斷哪些和不可能出現,哪些和可能出現。)。

2.教師提出游戲規(guī)則,學生猜想結果。11個可能結果中教師選5個,學生選6個,學生錯誤地認為贏的可能性比教師大。

3.開始游戲。學生總是輸,產生認知沖突,從而引起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組內游戲,探索結論。

通過小組內游戲的方式,進行實驗,利用統計的方式呈現實驗的'結果,初步探索教師總能贏的原因。要引導學生在實驗的結果中尋找統計學上的規(guī)律。

(三)理論驗證。

通過組合的理論來驗證實驗的結果??梢杂貌煌姆绞絹磉M行組合,讓學生探討每個“和”所包含的組合情況的多少與這個“和”出現的次數之間的關系。

小學數學可能性教案篇五

把當時的情形與今天的課作一個比較,我的感觸很深。我們應該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數學?過去,我們常常把數學描述成為計算加證明,好像公式、計算、法則就是數學。其實,數學是非常飽滿豐富的,像“觀察物體”就是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的課例,但是,有人認為它不是數學。我們這套新教材有很多課,像觀察物體、設計圖形等,與美術有很密切的聯系,但這些課是教學生們用數學的眼光重新去看待世界,與純粹的美術要求,運用一定的藝術手法表現世界是不一樣的。我們的數學就是要讓學生有這樣一個豐富的數學學習經歷,使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加完整。數學可以給學生豐富多彩的知識,不像過去,只是單一的計算加證明?!稑藴省穼υ瓉淼臄祵W知識刪減了很多,也增加了很多內容來擴大學生的視野,給他們更多接受數學,尤其是現代數學的機會。我欣喜地看到,今天的這節(jié)“觀察物體”課,學生離開了座位,在課堂上有了更大的活動空間。而傳統的課堂上,學生是規(guī)規(guī)矩矩坐在座位上的,老師是絕對的權威,老師可以背著手到處巡視,但是學生是不可以動的,甚至有的學校還要求學生上課時小手背在后面。這應該引發(fā)我們的思考,在課堂中,我們究竟應該關注學生什么?哪些是非本質的東西,我們應當把它淡化?《標準》頒布之后,隨著大家的討論、交流,給我們帶來了許多觀念上的變革,尤其體現在教學方式、教學方法上。我們在座的每一位老師,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通過我們的努力,為學生一個幸福的學習數學的環(huán)境。這也是每一位數學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標。

今天這三節(jié)課,由于三位老師的辛勤勞動,使我們覺得有所感悟。這些課都是研究課,不是評優(yōu)課。既然是研究課,有一個片斷也好,有一個話題也好,或者積極的地方也好,不足的地方也好,只要我們因此有所感悟,就說明我們老師的勞動是非常有價值的,非常有創(chuàng)造性的。應該看到,現在學生的發(fā)展不應該再沿用我們那時的模式了。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講例題,學生模仿、練習,這是過去的一個最基本的學習方式。但是在信息時代,再沿用這樣的學習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了。所以,《標準》中非常強調通過變革教師的教學方式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觀念。也就是說,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更加具有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探索性,更加具有合作與交流的意識。過去我們將學生獲得知識的多少作為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而今天我們更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一種社會化的發(fā)展,這也是當今社會更加關注的一個方面。

我們要處理好教師、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關系。這三個要素之間相互依托的關系如何處理呢?不同的教育觀念帶來了不同的處理方法。我們首先應該思考一個問題:教師是什么?新大綱寫得非常清楚:教師是合作者、鼓勵者、指導者等等,定位很多,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在實際操作中卻非常困難。這三節(jié)課都較好地體現了教師的這種角色轉變。正是由于這種轉變,我們的課堂開始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在課堂上表現活躍,這說明他們喜歡上數學課了。首先喜歡上課,才能喜歡學數學。這三節(jié)課都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這體現了我們一再強調的現實性,這個現實不是我們成人眼中的現實,而是學生眼中的現實,這個現實既有與我們成人相同的,也有學生所處的特定年齡階段的,如童話故事、游戲等等。在“可能性”這節(jié)課中,學生做了很多游戲;“觀察物體”中,讓學生用手勢表示自己看到了茶壺的哪個方位。這些游戲都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興趣,學生會覺得學習數學并不是高深莫測的,有時就像玩耍似的。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不要老是談課堂教學,應該把課堂教學規(guī)范為一個詞,叫課堂生活。如果我們用課堂生活的觀點來看待課堂教學的話,傳遞給學生的東西就會更貼近他們的現實心理。

小學數學可能性教案篇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雨后清新自然的色彩,能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在詩歌優(yōu)美的旋律中體會小主人公復雜的心理活動。

三.教學準備。

掛圖。

四.教學時間。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讀課題。

2.雨后的景色是怎樣的?(讓學生口頭描述。)。

六、作業(yè)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組詞。

彩()嬌()梢()滑()。

踩()驕()稍()猾()。

3、填量詞。

一()大雨一()孩子一()褲子一()淚水。

一()海洋一()笑臉一()辮子一()微風。

七、教學后記:這是一篇十分貼近學生生活的詩歌,活潑又清新,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雨后地兒童嬉戲圖,展現了兒童的天真之態(tài)、嬉戲之樂,我很喜歡冰心的這首詩,孩子們也很喜歡。課中我讓他們讀讀、說說、演演,學生們很感興趣,我自己也感到快樂,仿佛回到了童年,多么希望多教這樣的好文章,讓身心得到舒展,讓情感得到抒放。

板書設計。

小學數學可能性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和整理,進一步認識《觀察物體》、《統計與可能性》及植樹問題的相關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通過復習和整理,進一步理解知識間的相互聯系,提高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的價值,增強數學意識,發(fā)展數學思考。

教學過程:

先和同桌進行交流。

然后集體交流。

1、請你找出書本上相關的《觀察物體》、《統計與可能性》的題目。

2、完成書本第9、15題。

3、交流題目。

第一部分:統計與可能性。

(一)連線。

10個紅球摸出的肯定不是紅球。

8紅2綠摸出的紅球可能比綠球多。

5紅5綠摸出的肯定是紅球。

1紅9綠摸出的`紅球和綠球可能差不多。

10個綠球摸出的紅球可能比綠球少。

(二)應用題。

3、手工組做了50朵花,送給幼兒園14朵,剩下的每3朵裝一盒,可以裝多少盒?

6、養(yǎng)場有奶牛200頭,肉牛的頭數比奶牛的3倍還多50頭,肉牛有多少頭?

7、每輛面包車坐22人,每輛大客車坐49人三年級有100名學生去公園游覽。

(1)5輛面包車夠嗎?

(2)2輛大客車夠嗎?

(3)2輛面包車和1輛大客車行嗎?

第二部分:植樹問題。

先填空,再列式計算。

1、把一根木料鋸3次,能鋸成()段。如果要鋸成6段,需要鋸()次。

2、把一根木料鋸成4段,每鋸一次要3分鐘,一共要鋸()分鐘。

3、在20米的路邊種樹,從一端隔4米種一棵,一共要種()棵。

4、6只兔子一排做操,每兩個兔子之間相隔2米。隊伍長()米。

5、一條走廊15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如果兩頭都放,一共要();如果兩頭不放,一共要();一頭放一頭不放,一共要()。

6、小明家住四樓,他每上一層樓要走12級臺階,小明從一樓到四樓要走()級臺階。

7、一條馬路長56米,從頭到尾共插8面彩旗,相鄰兩面彩旗之間相距()米。

8、一座樓房每上一層要走18級臺階,小明家住四樓,要走()級臺階。

9、一個正方形花圃周長20米,在它的四周每隔2米放1盆花,一共可以放()盆。如果在一個長20米的跑道一邊,照這樣放,一共可以放()盆。

10、一根50厘米的鋼條,鋸成5厘米長的小段,一共要鋸()次。

11、學校通道的一側插紅旗,每隔5米插一面。從起點到終點共插了10面,這條路有()米長。

1、通過今天對這些知識的復習,你在原來學習的基礎上有什么進步?

2、你認為今天誰的表現不錯?為什么?

小學數學可能性教案篇八

教學目的:

1.幫助學生建立事件發(fā)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概念,數學-可能性的大小。

2.學會初步判斷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

3.結合生活實例,進一步讓學生體驗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

教學工具:多媒體展示儀,因特網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1.多媒體展示:

情節(jié):同學們在開聯歡會,老師要求每人表演一個節(jié)目,用抽簽的方法決定。

小莉在抽簽之前想:我是金嗓子,最好讓我抽到唱歌………。(停)。

2.置疑:同學們,你們說,小莉肯定能如愿以償嗎?

生發(fā)表意見:

繼續(xù)放情景:(兩個結局)小莉抽到了表演唱歌的簽;小莉沒有抽到。

師:我們不能確定這類的事情,它有可能發(fā)生,也有可能不發(fā)生。

3.情景2:過年了,放鞭炮,小剛又蹦又跳,還大聲叫著:我又長大一歲嘍。

畫外音:小明每年都肯定會長大嗎?

生發(fā)表意見:

小結,媒體展示: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一定會發(fā)生或一定不會發(fā)生,例如,太陽肯定會發(fā)光,地球肯定每天都在轉,月亮不可能從東方升起。我們稱這類事件叫做“確定事件”;而有些事情可能發(fā)生,也有可能不發(fā)生,我們稱這類事情叫做“不確定事件”

二.探索:

1.初步判斷:(利用電腦選題系統來選擇)。

(1)人只要活著,總會變老。

(2)三天后會下雨。

(3)地球每天都在轉。

(4)一個人從出生現在沒吃過一點兒東西。

(5)吃飯時,人用左手拿筷子。

(6)每天都有人出生。

(7)在地球上,拋一塊石頭,它必然會向下落。

(8)拋一枚硬幣,它出現正面。

學生邊討論邊完成。

2.反饋:

用可能,不可能和肯定的詞語來匯報完成的結果,小學數學教案《數學-可能性的大小》。

3.科學探索:

多媒體播放紀錄片:(片斷一)自然界中的花有很多種,有的花有濃郁的香氣,有的花沒有香味,還有的花有很刺鼻子的味道。

(片斷二)天文知識記錄片,太陽系中的衛(wèi)星和恒星的科普知識。

(片斷三)人們在廣場上放風箏。

銀幕顯示選擇牌:一定不可能可能。

事項:花是香的月亮繞著地球轉石獅子在天上飛。

師;用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來定義事件。

4.摸棋子游戲:

電腦展示:兩個透明的箱子,一個里面都是紅棋子,一個里面有紅,蘭,黃三色棋子。

畫外音:小朋友,讓我來摸以摸,猜一猜。

那個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紅旗子:

哪個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綠棋子?

哪個盒子里可能摸出綠棋子?

生討論:確定出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

并說明理由?

三.鞏固聯練習:

1.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說一說。

出示練習3;學生自由討論,生活中,自然界中,哪些事件一定發(fā)生,哪些事件不可能發(fā)生,哪些可能發(fā)生。

2.用電腦操作系統完成涂色。

(1)要求摸出的一定要是紅色的方塊。

(2)摸出的不可能是蘭。

(3)摸出的可能是黃色。

用“紅色”,“藍色”,“黃色”來做題。

四.總結。

小學數學可能性教案篇九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象。

根據結果設計放球方案,,說一說怎么想的,并摸一摸。

1.一定能摸到紅球;。

2.可能會摸到紅球;。

3.不可能摸到紅球。

猜一猜:東方超市的老板會怎樣放球為什么每種顏色的球放多少。

[設計意圖]設計第三次摸球和猜一猜的練習,讓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又有新的認識,學生的思維能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并且為下一節(jié)課學習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筆。

小學數學可能性教案篇十

1、能列出簡單實驗所有可能發(fā)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學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轉一轉、說一說等活動增強。

學生間的交流,培養(yǎng)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可能性教案篇十一

學生有的猜..有的猜...

提問:一定是嗎?(不一定)。

小結:也就是說,現在你們只能是猜測,可能會是...,也可能會是...,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可能性”(板書:可能性)。

二、摸球游戲。

1.用“一定”來描述摸球的結果,體驗事件發(fā)生的確定性。

談話:那么袋子里究竟是什么呢?

引導:怎么他每次摸到的都是紅球呢?(生猜測:里面都是紅球)同意他的猜測嗎?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吧?。ㄕ坸xx把里袋拎出來)。

小結:對了,你們真聰明,一下就猜到了。袋子里裝的都是紅球,那我任意摸一個球,結果會是?(紅)一定嗎?(板書:一定)。

2.談話:你們也想來玩摸球游戲嗎?好,請組長拿出袋子。不過,在摸球之前先講清楚摸球規(guī)則:由組長先摸,摸前手在口袋里攪幾下,然后任意摸出一個,并告訴你們小組的同學摸到的是什么球,再把球放入袋中并做好記錄,依次傳給其他組員摸,明白了嗎?就讓我們比一比哪組合作得最好?開始吧!

(讓學生分組摸球,教師巡視指導)。

匯報摸球情況:每組派代表說一說,你們一組摸到了什么球呢?(黃球和綠球)。

猜一猜,袋子里是什么顏色的球?(黃球和綠球)。

組長倒球驗證,(師作出摸球的動作)輪到我摸了,我從這個袋里任意摸一個,結果會是?(黃,綠)一定嗎?(不一定)那要怎么說?(可能是黃,也可能是綠)(板書:可能)。

提問:那能在這個袋子里摸到紅球嗎?為什么?(板書:不可能)。

3.小結:通過摸球游戲,我們發(fā)現如果袋子里都是紅球,任意摸一個,一定是紅球。

如果袋子里有黃球和綠球,任意摸一個,可能是黃球,也可能是綠球。但不可能是紅球。

三、實踐拓展。

1.練一練。

(2)(出示有2個綠球和3個紅球的袋子)那從這個袋子里一定能摸出黃球嗎?為什么?

(3)(出示裝有5個黃球的袋子)這個袋子呢?為什么?

小結:讓我們來看看現在各小組的得星情況,問:猜一猜哪組有可能奪得今天的最佳合作獎?那這一組一定會是今天的冠軍嗎?對!在比賽還沒有結束前,我們每個小組都有可能獲勝,大家可要繼續(xù)努力??!

2.裝球游戲,小學數學教案《數學教案-可能性的教學設計》。

談話:前面我們玩了摸球游戲,接下來我們要來裝球,根據老師出示的要求,請先在小組內討論,應該放什么球,不應該放什么球。討論好了請組長把小籃里的球裝在透明袋里,比一比哪個小組合作得又好又快!

安排3次裝球活動,依次出示要求:

(1)任意摸一個球,一定是綠球。該怎么放呢?(學生討論,放球,師巡視)。

說說你是怎么放的?放3個5個都可以嗎?

師表揚,說的好,只要全部是綠球,那摸到的一定是綠球。

(2)任意摸一個球,不可能是綠球。該怎么放呢?(學生討論,放球,師巡視)。

誰愿意來說一說?這么多放法都對嗎?只要怎樣?(不放綠球)。

交流:任意摸一個,不可能是綠球,應該怎樣裝?裝球時是怎樣想的.?

小結:任意摸一個,不可能是紅球。有很多種裝法,可以裝一種、兩種、三種甚至更多種顏色的球,但是不能裝綠色的球。

(3)任意摸一個球,可能是綠球。

(每次裝球后,請組長把透明袋舉起,展示本組裝球情況,并說說為什么這樣裝球,老師相機引導、鼓勵)。

3.轉盤搖獎活動。

1、猜測:(師出示紅黃藍三色轉盤)觀察轉盤,有幾種顏色?想一想,轉盤停止轉動后,指針會指在哪里?能肯定嗎?那應該怎么說?(轉盤停止轉動后,指針可能會指著紅色,可能會指著黃色,還可能會指著藍色。)。

4.聯系生活。

談話:小朋友們,今天我們通過玩一玩、猜一猜、說一說,學會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來表述游戲中的各種情況,那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樣有些事情是一定會發(fā)生,有些事情是不可能發(fā)生,也有些事情可能會發(fā)生。下面請小朋友們舉例說說!

四、總結談話。

1、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了“可能性”的問題,你學得開心嗎?學到了哪些新知識?

2、回家后把學到的新知識講給爸爸媽媽聽,再調查一下,看看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可能發(fā)生,哪些事情不可能發(fā)生或一定會發(fā)生,一星期后舉行一個交流會,比比誰講得多講得好!

小學數學可能性教案篇十二

組織匯報,說說判斷的理由。

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現象的結果是確定的,哪些現象的結果是不確定的。

[設計意圖]借助現實世界中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判斷和列舉哪些事件的發(fā)生是確定的,哪些事件的發(fā)生是不確定的。在描述、思考、討論和交流的活動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學生對確定和不確定事件的認識。

小學數學可能性教案篇十三

1、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fā)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3、通過學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轉一轉、說一說等活動,增強學生間的交流,培養(yǎng)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可能性教案篇十四

認識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影響后一次摸球。

學生猜一猜會摸到什么顏色的球?請猜的同學摸一摸。

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繼續(xù)猜一猜,摸一摸,當學生摸出一個球后,把這個球拿出,讓學生再猜會摸到什么顏色的球,并摸一摸;當學生摸出一個球后,把這個球又拿出,讓學生再猜會摸到什么顏色的球,再摸一摸……讓學生感悟到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可能”也會變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會變成“可能”。

[設計意圖]可能性作為一種隨機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觀愿望控制的。但許多學生有這樣的錯誤認識,即第一次摸到紅球,第二次就該摸到白球。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我設計了第二次摸球活動,讓學生先猜再摸,暴露學生的認識,并讓學生親自動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對于某一次摸球來說,會摸到什么顏色的球,事先是無法確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會對后一次摸球產生影響。通過逐步拿出球,讓學生感悟到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可能”也會變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會變成“可能”。

小學數學可能性教案篇十五

教材p110—111。

1、通過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鞏固本單元知識。

練習二十四。

第8題,擲骰子游戲,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事件發(fā)生的等可能性。

進行方法同第6題。

第9題,[1]通過有趣的抽簽游戲,讓學生體會不確定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讓學生用“最不可能”和“最有可能”說一說其他兩個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

第10題,猜一猜。

[1]猜硬幣在哪個盒子里。

[2]簡單統計猜測情況。

[3]揭示結果。

[4]說說為什么猜錯的比猜對的多。

第11題。

開放題,學生會有多種涂法,只要涂色后正方體的紅面比藍面多就可。

小組合作,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和實驗情況,在全班交流。

第12題。

讓學生設計一個方案,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小學數學可能性教案篇十六

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預知,即確定現象;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無法事先預知,即隨機現象(不確定現象)。為了幫助學生認識現實生活中的確定現象和隨機現象,《課程標準》第一學段新增了屬于概率知識范疇的內容《可能性》。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fā)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教材選取了“新年聯歡會上抽簽表演節(jié)目”的現實情境,引入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通過主題圖及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78066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