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讀后感的寫作,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之處,并通過對作品的深入理解來豐富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見解。寫讀后感時,可以適度結(jié)合相關(guān)背景知識和文學(xué)常識,展示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學(xué)識水平。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讀后感的寫作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參考和學(xué)習(xí)。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一
一開始覺得無聊,中間終于像以前一樣被小說里的人物楊百順牽住了,最后看得心里又不舒坦。
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曹青娥卻成了以前她以前討厭的媽媽的那副樣子,老曹也變得像他老伴當(dāng)初那樣,牛愛河的經(jīng)歷也是與楊百順的經(jīng)歷驚人的相似,幸的是何玉芬對他說了那句“人過的是以后不是過去”,可是他好像也并沒有領(lǐng)會這句話的意思,又或許章楚紅的話永遠(yuǎn)不知道那句話就會永遠(yuǎn)壓在他心頭,可是這樣又何時是個盡頭呢,剪不斷理還亂,豈不是還是活在過去。
“一句頂萬句”這句話充分說明了一句話的重要性。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和一個人成為患難之交,一句話可以成為一件事的惡緣根本,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走出深淵。
書里零零散散的道理太多。我盡著幾點還記得的寫。
劉震云用了如此復(fù)雜的人物關(guān)系,是想以此說明什么?“一件事總得繞幾個彎”“知其一不知其二”,人與人的關(guān)系是極其復(fù)雜的,一件事情的發(fā)生也是由無數(shù)個小事件導(dǎo)致的,別埋怨,有時候出事了不怪別人怪自己,為何偏偏找人商量還聽了別人的話還把自己的心腹之話傾訴盡,結(jié)果別人挖了坑專讓你跳結(jié)果別人告訴了他的好朋友結(jié)果別人哪里管你只顧了自個兒的小心思。聽別人的建議,然后自己做決定,而不是直接用別人的建議作為自己的決定。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二
這本書最初讀時就有一種濃濃的苦澀味道。語言很樸實簡單,就像鄰居的大爺和你閑扯,叨叨幾句家長里短,講講村里其他人的.事情似的,格局也不大,三言兩語盡是“口頭話”??梢豁擁摲氯?,故事又不簡單,劉震云說到的這些人:賣豆腐的、販驢的、殺豬的、剃頭的……這些似乎毫不相干的人的命運,卻莫名其妙地交織在一起。無論是幾十年前的爺爺輩兒,還是80年代的新中國,人們的生活變了,可人的內(nèi)心卻沒有變。有的僅是為了維護(hù)那一份能“說得上話”的友誼,與一個在背后語人是非的人交心,乃至受傷。寫到最后,這些人之間的關(guān)系,無非是分成“說得上話”和“說不上話”兩種。書里的每一個人,都為了和別人“說不上話”苦了一輩子。試想,當(dāng)年老時身邊無一人可述說心事,那該是多么可嘆可憐呀,不是指單純的跟人講話交流,而是講得上話,說得出心事!
作者啰啰嗦嗦反反復(fù)復(fù)絮絮叨叨,是很詳盡的敘述。如果不是這樣,真記不住理不清如此錯綜復(fù)雜的關(guān)系的。有幾處讓我印象很深。最開始的一句話,“不拿你當(dāng)朋友的人,你趕著巴結(jié)了一輩子,拿你當(dāng)朋友的你倒不往心里去”。誒,交心會傷心吶!有沒有這樣一個人,你屁顛顛去巴結(jié),結(jié)果人家根本不把你當(dāng)回事。外界的紛繞太多,誘惑、陷阱、虛榮、攀比、虛情假意、逢場作戲會迷了本該清澈的雙眼,麻木、冷漠、提防不應(yīng)過多占據(jù)淳樸善良的心。你不得不去想每一句背后的意思,你不得不想每個人的動機,你不得不學(xué)會保護(hù)自己。
其次是小說里面反復(fù)提到的“和誰說的上話”的問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交朋友的標(biāo)尺,作者的標(biāo)尺應(yīng)該是“說的上話”,很低的要求。這么低的要求放在現(xiàn)實中仿佛高不可攀的峭壁,有多少是能說的上話的,懂你的朋友呢。隨著年齡的增長,當(dāng)年的小伙伴各自成家,上班養(yǎng)娃,還不忘自我投資,自己轉(zhuǎn)得跟陀螺一樣,哪有那么多心思去關(guān)心別人,有,可是很少。許久不聯(lián)系的朋友,可能不聯(lián)系就是一輩子,是啊,朋友總是一波來一波去,不是不想聯(lián)系,是怕聯(lián)系后只有“最近好嗎,忙不忙?”回答“還行”或“挺好”,隨后就是尷尬的“呵呵”,便無話可說。人是會孤單,與此書為友,他能和你說得上話。
《一句頂一萬句》的源頭,是劉震云故鄉(xiāng)的一個故事:祖母有一個叔叔,一輩子單身,未娶親,無朋友,獨來獨往,只與一頭老牛,成了至交。有一天,這頭牛死了。叔叔三天沒有說話。第四天凌晨,他離家出走了。后來,四鄉(xiāng)八鎮(zhèn)都找了,所有的井也打撈了,河沿也瞧了,仍不見叔叔的身影。他就這樣消失。從熟悉的故土離開。從能掌控、能安心、能溫暖身心的民間煙火中離開。他要去找一句話,一句能和他“說得著”的話。這句話在哪兒,他不知道,但是,他得去。人生就是百年孤獨。越是辛苦謀生,越接近孤獨的實質(zhì)。放牛的、賣豆腐的、剃頭的、殺豬的、販驢的、喊喪的、染布的……其生活的深處,都是真實的、不摻水的孤獨。對于他們而言,這是與生俱來的負(fù)重,是踽踽前行的長嘆息,淚滿襟,是油鹽醬醋的底味——除了孤,還有苦,世間諸事,件件藏著心酸。
讀這本書之前,本來以為這種苦只有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才有。在家里做著各自的事情,一晚上可以互相之間一句話不說,這似乎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曾經(jīng)一起吃飯聊天吹牛逼的高中同學(xué),進(jìn)了大學(xué)就沒怎么再說過話;也同樣因為說不上話,身邊的一對對分分合合……看了小說才知道,原來從兩千年前中國人就都因為這個原因心里苦著。這種苦不是別的,就是孤獨。孤獨是不可避免的,沒有辦法拯救的,無法改變的人生常態(tài)。喧囂熱鬧背后本質(zhì)全是孤獨。中國人喜歡熱鬧,是因為一大幫人鬧哄哄的時候可以暫時忘了孤獨,當(dāng)曲終人散不得不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又要覺得孤獨了。書里面牛愛國陷入困境的時候曾經(jīng)琢磨過:這世上的人有千千萬,可能去投奔的卻只有兩三個。平日里和老婆說不上話,已經(jīng)覺得孤獨了,遇到走投無路的情況,就更加覺得孤苦無依,只好去千里之外找曾經(jīng)“說的上話”的戰(zhàn)友??捎械臅r候,離家已經(jīng)千里之外,卻還是“心里亂”,只好走得更遠(yuǎn)。孔子兩千年前就曰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我們都以為是老朋友從大老遠(yuǎn)的地方趕來,心里很開心??蓵锢贤粽f得好:你們都不明白孔老夫子的心思。從遠(yuǎn)方來的這個人,是不是朋友還兩說著呢,反倒是因為和自己沒什么關(guān)系,才能放心地把心里話說給他聽。心里話說了,就舒坦了。
“世上的事情都經(jīng)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都藏著委屈”書中反映的說話情況是某種程度上的中國現(xiàn)實,大家噼里啪啦說很多話,總想講明白理清楚,結(jié)果越來越亂越來越亂。這世上的許多事,等到理清,就不可能明白了。曾經(jīng)很羨慕那種一兩句話輕描淡寫卻互相講到心坎上的狀態(tài),想在生活中找,卻很難找到。為了多點了解或者僅僅是消除誤解,總免不了嘰里呱啦說一大堆話,最后越說誤解越多了解越少。但又能怎樣呢,話總不說實在憋得難受,說了又只會越說越孤單,一輩子也說不出個朋友,這就是全部的現(xiàn)實了。
劉震云先生用很樸實的大白話講出了許多一針見血戳人心眼的道理。
“人要一賭上氣,就忘記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氣著別人,忘記也耽誤了自己。”
“挨打不算受欺負(fù),被人蒙了,就算受欺負(fù)了?!?/p>
“一個人總順著別人的心思來,自己心里就有些別扭;但一個人自己別扭,也比再讓別人別扭自己強。”
“人是掰扯不得的,掰扯了別人,就是掰扯了自己?!?/p>
“順著你說的人,心里就是憋著壞。”
“人是掰扯不得的,掰扯了別人,就是掰扯了自己?!?/p>
“我活了七十歲,明白一個道理,世上別的東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沒法挑。 我還看穿一件事,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p>
“他在世界上主要急兩件事。一是人說話不算話;二是遇事認(rèn)死理兒,一件事,理兒事先在那里擺著,人變了,理兒變了?!?/p>
其實大道理講再多都沒用,自己心里都很清楚,只有當(dāng)自己真正經(jīng)歷了事,才能深刻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一句頂一萬句,一句頂一萬句,一句頂一萬句,能說句話就能解決的事何必說一萬句呢,能講一句就能點明的肯定要比講一萬句都扯不清楚來的好啊。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三
《一句頂一萬句》是一部劉震云歷時三年的傾心之作,獲得了茅盾文學(xué)獎。以河南延津為背景,小說分為兩部分,出延津記和回延津記。楊百順、牛愛國分別的一出一回,好像總是在重復(fù)相同的故事,從起點繞了一圈又回到了起點,兩人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皆因說得著說不著而起。展現(xiàn)的是中國鄉(xiāng)村最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現(xiàn)實,書中人物命運循環(huán)往復(fù),一句閑話就割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盡管有時候是說者無心,但無論怎樣都壞在了說的上面,而有時又翻山越嶺只為探求一句話,楊百順因為一句話離開了延津,而牛愛國又因為一句話回到延津。
“全不知她不是上了吳摩西的當(dāng),是上了縣長老史的當(dāng);不是上了縣長老史的當(dāng),而是上了省長老費的當(dāng);也不是上了省長老費的當(dāng),是上了總理衙門的當(dāng)。不管是上了誰的當(dāng),吳摩西成了吳摩西?!蔽恼掠泻芏噙@樣的句型、段落,初讀時一段話要看半天才能理順,給人感覺就像在湊字?jǐn)?shù),不過好在多了些趣味性,像極了現(xiàn)實吵架中的理;再讀時有點窺見其中的高明,通過否定后又確認(rèn)原因的方式,反映人物經(jīng)歷或心理活動,這樣一來,人物之間那復(fù)雜又糾結(jié)的關(guān)系,讀者也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十六歲的楊百順要出楊家莊,出楊家莊是因為自己恨老楊,恨老楊是因為老楊把上學(xué)的機會給了楊百順的弟弟,讓自己磨豆腐??赡ザ垢矝]那么恨,更恨的是老楊聽了老馬的話算計自己??衫像R并不是故意要算計自己,老馬是嫌老楊煩,隨口說了個餿主意??衫像R煩老楊并不是因為這個人煩,而是老楊總想著聽老馬的主意,老馬覺得老楊占了他便宜。于是當(dāng)楊百順情緒爆發(fā)要去殺人時,居然不知道該去殺誰,好像自己跟這莊上的人其實都有仇,這才一怒而走。
文中的一句話不是一句話,一句話能繞出十句話,十句話能繞出一萬句話,一個人和事繞出另一個人和事繞,而人和事繞也不是人和事本身繞,是人和人互相繞。人和人不交心,心里是一個意思,講出來是另一個意思,意思和意思不一樣,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如同一個毛線團(tuán)一樣,彎彎繞繞,最終揉作一團(tuán)。有一個人不繞,就是傳教的老詹。他要教導(dǎo)別人信主的理由是主能讓你明白,“你從哪里來,你往哪里去。”可他一輩子只有八個半信徒,延津人不信他,延津人覺得自己已經(jīng)明白了。
“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蔽闹兴茉炝嗽S多平凡的老百姓,每個人都在尋找一個可以說上知心話的人,找一個好朋友已經(jīng)很不容易,你可能跟某個人是好朋友,但是你們在一起未必就能說得上話,比人找人更不容易的就是話找話,無法言傳,像影子一樣跟著人的苦悶和孤獨。我們希望有人能說得上話,希望擺脫孤獨,希望被理解,希望得到人與人的溝通、溫暖的撫慰,都處在擺脫孤獨的努力之中,以致不惜制造某種虛假的響動和聲音。
為什么每個人都在找可以說話的人,而自己身邊的父子、夫妻不是可以說話的人呢,父母不愛子女而愛養(yǎng)女,夫妻不愛彼此而出軌,逃避處理關(guān)系而去找其他的關(guān)系,可能和一個人能不能說得著不是給他天天做魚,或是生過他養(yǎng)育過他,而是要注重人與人的交流、將心比心。
之所以不斷的尋找說得著的人,是因為我們不僅需要基本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還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在物質(zhì)生活條件得以滿足的條件下,就開始尋求精神的愉悅,然而大多數(shù)情況下二者不可兼得,相比物質(zhì)而言,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這種滿足和愉悅的獲得需要人與人精神上的溝通與交流,能說得上話的人的“一句話”。
文中的各種人物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最平凡、最普通的平民形象,包括殺豬的、打鐵的、剃頭的、賣饅頭的、耍猴的、喊喪的、賣豆腐的、傳教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作者真正還原了這些平凡小人物的日常生活,關(guān)注他們?nèi)粘,嵥樯钪械木袷澜纾瑥牡讓用癖姷慕嵌葧鴮懥艘环N平民的孤獨。
孤獨這一略顯矯揉造作的詞并不是知識分子、精英們的專有,平凡的小人物同樣在心靈深處存在著孤獨,像楊百順,為了逃避孤獨,他不斷的改名為楊摩西、吳摩西、直到羅長禮,這其中包含的辛酸和無奈,可以看作中國底層民眾悲愴命運的縮影。孤獨雖然是一種主觀感受,但是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知己伯樂的渴求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文中“孤獨——尋找一一尋不得一一孤獨”似乎成了一種不可改變的輪回,為了“說得著”,主人公不停地苦苦尋找,驀然回首,那人卻已不是以往的那人,于是又陷入了孤獨的深淵。他們不斷尋找,想要跳出這個輪回,找到一個“能說得著的人”,最終卻總也逃不過宿命的力量?!肮陋殹笔且l(fā)尋找“說的著”的原因,而“說不著”又喚醒了內(nèi)心的孤獨,主人公一生的漂泊都是在這個圈中,拼命奔跑,卻總也擺脫不掉,在尋找的過程中品味著人生的孤獨。
書中精神世界最豐富的人可能就屬傳教的老詹,他沒有妻兒,只有花費一輩子發(fā)展起來的八個半不誠心的教徒,但是至少他還有信念與執(zhí)著。而信仰的缺失,造成的傷痛無法撫慰,只能任由自己不愛該愛的人,壓抑,沉默,爆發(fā),再次壓抑,在沉默中爆發(fā),在沉默中滅亡。
“出延津”與“回延津”之間歷經(jīng)百年,三代人的拼命掙扎、尋找,形成了宿命式的循環(huán)?!耙痪湓挕笔且粋€象征符號,一個需要解開的密碼鎖,為了擺脫孤獨,吳摩西離開了這個地方,為了擺脫孤獨,牛愛國又回到了這個地方。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四
《一句頂一萬句》這本書以洗練的語句,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和巧妙的敘事安排很好地將充滿八十年代中國鄉(xiāng)村氣息的平民日常生活刻畫了出來。在書中出現(xiàn)的人物充滿了各自的特點,從市井小民到地方官員人生的刻畫和描寫都隨著主人公的場景移動輪流敘說,對當(dāng)時百姓的生活狀態(tài)進(jìn)行了多角度的描寫,也塑造出了一批令人感嘆的孤獨者的形象,眾多豐滿的形象為文學(xué)藝術(shù)帶來了新的風(fēng)氣。
文本中,人與人有說得上話與說不上話的關(guān)系,說得上話的少,說不上話的多。說不上話的又可以大致分為向外尋找說得上話的以及自己想象“噴空”兩種。例如書中的兩個主人公楊百順和牛愛國都屬于與人說不上話、向外尋找與自己說得上話的人,而楊百順的弟弟楊百利則是靠自己想向“噴空”來與自己對話,與同樣喜歡用這種方式與自己對話的人對話。在這本書中所出現(xiàn)的人物,大多都面臨著同樣一個問題,與旁人無法進(jìn)行合乎心靈的溝通,也就是說都沒有能夠進(jìn)行有效的、有意義的交流。無關(guān)誰對誰錯,只是彼此內(nèi)心的世界不能處在同樣的水平線上。
比如說一開始,賣豆腐的老楊和趕大車的老馬,老楊跟老馬過心,因為他覺得自己跟老馬是可以說得上話的??墒抢像R卻不跟老楊過心,因為老馬打心底里看不老楊,但他說起話來又離不開老楊。老楊“事不拿人話拿人”的感嘆更是表現(xiàn)了人與人的對話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起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這樣的安排更具有點睛的效果。
看這本書聯(lián)系到我們的生活,很容易讓人想到“尬聊”一詞。何謂“尬聊”?即雙方之間極其尷尬的聊天。為什么是很尷尬的聊天?因為聊天的話題并不是雙方都很想就此深談的內(nèi)容,又找不到很好的談話方向所以只能選取一些雙方都比較熟悉的比較日?,嵥榈脑掝}繼續(xù)聊天,這種情況屬于雙方說不上話的范疇。人們的生活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也變了,可是人內(nèi)心的渴求還是沒有變。以前,鄉(xiāng)里鄰里之間走家串戶地四處聊天,只為尋找可以說得上話的人和表達(dá)自己內(nèi)心想說的話?,F(xiàn)在,由網(wǎng)絡(luò)連接的各頭通過各種聊天軟件表達(dá)自己,尋找說得上話的人。不過都是為了避免沒有說得上話的人的孤獨感罷了。
可是,無論是從前還是現(xiàn)在,這些方式都奏效了嗎?并沒有。那種與人說不上話的孤獨感還是伴隨在人們的身旁,沒有消失;那種困擾了人們千年的孤獨依然籠罩在人們的頭上,沒有消失。書中八十年代的中國鄉(xiāng)村,兩個主人公的出走、私塾先生老汪的出走、“噴空”的楊百利都是在為了擺脫說不上話的孤獨。
現(xiàn)實中,同一屋檐下的人們可以很長時間都不用話語交流已成為一種常見的場景,取而代之的是手機里的各類軟件。在聊天軟件上,對著熟悉的人不能有話直說,也不能有事說事,不然會容易變得生疏,因為要有所顧忌;對著陌生人的時候反而可以高談?wù)撻?,無話不說,不必忌諱什么東西。無論是有所忌諱還是無所顧忌,都是為了能夠擁有能說得上話的人而采取的方式??墒枪陋毜膯栴}依然揮之不去,人們都希望可以無話不說,卻只能無話可說。為了尋找而尋找,為了說話而說話,這種可怕的心靈孤寂讓許多人都在迷茫中丟失了自己,迷失了前路。
精神上的孤獨存在于各個階層、各個時代之中,有些人比較清楚自己為何而孤獨,可有些人卻弄不明白那就是孤獨,盡管不明白,也不妨礙他們對這種感覺的深刻體驗。人多喜歡熱鬧,在喧囂的環(huán)境下最是容易擺脫孤獨的情緒,可也是這樣喧囂的環(huán)境中最能凸顯人的孤獨。俗話有說“話不投機半句多”,一萬句不過心的話語始終也比不過一句能夠暖心的話,這就是“一句頂一萬句”。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五
小說的前半部份講述了吳摩西(楊百順)年輕時孤苦無依的苦難人生,最后弄丟了養(yǎng)女而出走延津,后半部分講述了吳摩西養(yǎng)女的兒子牛愛國為了擺脫孤獨的人生而走入延津,一出一入,延續(xù)百年,講述了四代人的孤苦人生,描述了普通百姓的千姿百態(tài)。作者用簡潔直白的語言來敘述故事,卻將每個人物的形象和內(nèi)心刻畫的如此豐滿,寫盡了世間百態(tài),人生孤苦和滄桑。非常驚嘆作者的文筆和經(jīng)歷。一直在想,作者都經(jīng)歷了什么才寫出這么沉重而帶著點希望的作品??赐赀@本書內(nèi)心非常沉重和痛苦,觸及心靈,同時也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執(zhí)著和頑強。
話,一旦成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心靈的疲憊和生命的頹廢,以及無邊無際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隨形地產(chǎn)生了。明明就是一句話,一件事,可是中間卻拐著好幾道彎兒,最終就不是一句話一件事了。因為誤會和賭氣,成為了孤苦的源頭,讓原本的說的著變成一輩子不說話,變得孤獨。把的好的是病,猜不出是人心,有時候順著你說的人心里確憋著壞,表面上為你出主意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發(fā);而人一旦有了隔閡,便無做的對地方,本來是為對方考慮,也變成了別用意。多么諷刺!曹青娥說她活了七十歲,明白了一個道理:別的東西能挑,唯獨日子沒法挑,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的確,人生苦短,原來世上的事情件件藏著委屈,看透了,心就不苦了。
讀完小數(shù)讓人感知的是數(shù)不盡的無奈和孤苦,但是最后的結(jié)束的一句“不,得找”又象征著生活的希望。書中人物他們的人生,他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我們的寫照!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身邊重要的人,經(jīng)營好自己的生活!也許我們正在經(jīng)歷著委屈,正在經(jīng)歷的不如意和各種誤會,也許現(xiàn)在的你無能為力。但請心中一定要有光!也許現(xiàn)在的你無法把生活的每一步都走的很好,但是請堅持用自己的力量朝著光向前走吧!在還能走的年紀(jì)盡情往前走!就這么一直堅持就好。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六
“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那些表面上嘻嘻哈哈,說說笑笑,交往甚多,賓客盈門的人其實骨子里最孤獨!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既是感情動物,也是利益的動物。人與人的關(guān)系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利益的關(guān)系。被現(xiàn)實的諸多利益所羈絆著,有些人就逐漸變得不好意思說,不往深處去說,不敢說。因為假如好的時候,你說了心里話,到不好的時候,你的話有可能被歪曲,被利用,成為別人攻擊你的把柄和武器。而往往能傷著你的人,卻正是你身邊的那些“哥們”、“閨蜜”們。冤枉你的人比你自己還知道你有多冤!于是人們就只能藏著掖著憋著忍著。久而久之,許多心里的委屈,心里的苦悶,心里的寂寞,心里的壓抑都無處傾訴。又不能像有宗教信仰的人那樣,可以跟上帝去說,跟主去說。所以雖身處熱鬧,心卻孤獨!找個能說話的人容易,但找個能說得上心里話的人確實不容易!話,一旦成為了心與心溝通的最佳方式,尋找和孤獨便會伴隨人的一生。
劉震云老師的《一句頂一萬句》給我的最大心靈震撼是原來人的孤獨竟如此巨大!兩個很熟悉的人,甚至是生活在一起的兩口子,雖近在咫尺,心也可能會隔著千山萬水。也可能無話,也可能說不上話!這不,為了找話,書中的主人公牛愛國一個人翻山越嶺,從河南滑縣到延津,又從延津來到陜西咸陽。最后還是何玉芬戳中了牛愛國的心事。何玉芬說,就算你找到了這些,也解不了你的心煩。的確,牛愛國的心事就是要找回章楚紅說的話,因為章楚紅沒說出的話,和吳摩西(楊百順、楊摩西、羅長禮)臨終前要對巧玲(曹改心、曹青娥)說的話同樣重要??墒钱?dāng)牛愛國再想去找章楚紅,這個唯一能和他說得上心里話的女人卻去了北京或者不知去向了。其實此時的牛愛國只是想要告訴章楚紅一句新話,那就是他想好了,可以帶她走!
這部小說語句洗練,干凈利落,三言兩語就說清一件事,可謂字字珠璣,句句戳心。故事情節(jié)也很簡單,上篇是寫吳摩西為了尋找丟失的養(yǎng)女巧玲走出延津,下篇是寫牛愛國(巧玲的兒子)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能說的上話”的人走向延津。主人公吳摩西和牛愛國以及由這兩個人牽扯出來的眾多人,都是在“找話”。老汪說,有朋自遠(yuǎn)方來,樂個啥?恰恰是圣人傷了心,要是身邊有朋友,知心的話都說完了,遠(yuǎn)道來個人,不是添堵嗎?看來找個朋友難,找個能說上體己話的朋友更難??傊?,人生來就是孤獨的。人永遠(yuǎn)不能被徹底理解,心與心之間可以無限接近,但卻永遠(yuǎn)都無法無縫銜接。“親密無間”或許只是人類的一個愿望,“肝膽相照”也不過是人類夸下的一個???。因為還有“同床異夢”“貌合神離”“陰奉陽違”“口蜜腹劍”“兩面三刀”“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等等。
對于“一句頂一萬句”的理解,我認(rèn)為,有時候關(guān)系再好,一句話,就可能把人得罪了;而一個外人的一句話,也有可能就改變了你的人生方向。關(guān)鍵時候關(guān)鍵人物的關(guān)鍵的話,一句就頂一萬句。比如《水滸傳》里鄆哥給武大和武松說的話,比如《三國演義》里貂蟬對董卓和呂布說的話;比如《紅樓夢》里秦可卿給王熙鳳托夢說的話;比如《西廂記》里小紅娘對崔鶯鶯和張生說的話;再比如書中馮修文和崔立凡對牛愛國說的話。這些話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都影響著或決定著人物的命運。
再來分享書中的兩個小細(xì)節(jié):一是吳摩西本來想在火車站殺死出軌的吳香香和老高,但看到他們恩愛著吃白薯,老高能降得住吳香香,他們能說上話。他們騙了吳摩西,但沒有騙他們自己。吳摩西頓悟了,放下了屠刀。那么是不是就可以給吳香香和老高打個對號了呢?是該喝彩還是該詛咒?二是章楚紅破釜沉舟,與李昆各奔東西,為什么沒去山西找牛愛國,而是割斷過去,去往他鄉(xiāng)。難道她和牛愛國能說上心里話也是假的?是該可憐還是該可恨?我想還是要回到本書的主題。劉震云老師的《一句頂一萬句》被稱為中國的《百年孤獨》。全書主要就是在講孤獨。在講中國人的“千年孤獨”、心的孤獨,在講孤獨的歷史,孤獨的輪回,孤獨的世代延續(xù)。書中所有的人最終都是孤獨的。孤獨似乎貫穿著他們悲苦的一生,無法抹去。
既知孤獨,便守孤獨。但是“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彼匀诉€是要活在當(dāng)下?!安粊y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币郧暗亩鞫髟乖苟家磺须S風(fēng),遇事想開點,看淡點,看遠(yuǎn)點,不要把悲傷和苦難刻意放大化,心也就寬了,氣也就順了。其實人這一輩子,真正屬于自己的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心情。有一個棒棒的身子骨,再有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想不長壽都難!也就不要再管他孤獨不孤獨了!
當(dāng)然,您也可以繼續(xù)選擇快樂的孤獨著。也許孤獨并不可怕,也許孤獨本來就是人生的一個常態(tài)吧,既然不能徹底消除孤獨,那么就強大內(nèi)心,去享受孤獨吧,您說呢?!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七
《一句頂一萬句》,小說的前半部寫的是過去:孤獨無助的吳摩西(書中男主,這不是男主一開始的名字,因為好些事,改了好多次的名字)失去了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小養(yǎng)女,為了尋找,走出家鄉(xiāng)延津;小說的后半部寫的是現(xiàn)在,吳摩西養(yǎng)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
剛看到小說名字的時候,我就想一句什么話呀,怎么有這魔力,頂一萬句?當(dāng)然了,一翻開,我就被書中所描繪的我所熟悉的那種濃濃人間煙火氣給吸引了,已無暇尋寶,特意去找這一句話??赐?,書從頭到尾都沒直接寫有這么一句話,可以頂一萬句,但是智慧的作家已經(jīng)默默告訴我們生活在世間,確實一句是可以頂一萬句的。
這樣的句子,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就我而言,是下面的感受。
第一個是“說得上話”
小說寫的是中國最底層百姓形形色色的生活,生活本身透著孤獨的哲思在里面,我們生活在千年孤獨中,無邊無際的茫然和如影隨形的疲憊,生活中能夠說貼心話,慰藉靈魂的朋友和親人并不多,因為說不上話。真正說得上話的人,可以溫暖疲憊的心靈,振作生命的頹廢,化解彼此的沖突、激發(fā)情欲等等。
與一般人說話,高興的事說得高興,不高興的事說得敗興,但是說得上話的人,不高興的事,也能說得高興。
有些人說得著,有些人說不得著;有些人現(xiàn)在說不得著,將來或許能說得著;有些人現(xiàn)在說得著,將來未必能說得著;有些人這一輩子也說不得著。找一個能說得著的人過一輩子是福分,不管是愛人、朋友還是親人。當(dāng)然了,說得著說不著也不是永恒不變。
小說從頭到尾都是寫著市井中如你我在街角所看到的一切人,人間煙火氣的聲響和熱鬧一直在你耳邊和眼前,作家是不是想說最是這樣的人間煙火氣,最慰凡人心呢。
第二個是“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
就像書中一個主角說的:“我活了七十歲了,明白一個道理,世上別的東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沒法挑。”、“我還看穿一件事,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p>
小說就是寫的一些家長里短,充滿了瑣碎,街角發(fā)生的事一件是一件,家里發(fā)生的事一件牽扯到八件,就看你怎么選擇過日子了。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八
這本書分了兩部分來寫,在決定買這本書來讀時,看過這本書的簡介。第一部分說是寫吳摩西出延津找與他能說到一起去的養(yǎng)女,名為出延津記;第二部分是寫吳摩西養(yǎng)女的兒子回延津?qū)ふ覅悄ξ鞯墓适?,名為回延津記?/p>
既是掃完這簡介,開讀的時候便也依著簡介的思路在探究書里的故事。我開始讀這本書,是我在理發(fā)店做頭發(fā),理發(fā)師說得要三四個小時,另外一起買的《一個人的朝圣》有兩本,想著《一句頂一萬句》會不會正好就讀完。然后就在人來人往,嘈雜的環(huán)境下翻開了。看著看著便四周的聲音都消散了,一心沉靜在繞亂的小說里;不是沉靜在小說里,而是在糾結(jié)簡介里人物怎么還沒出現(xiàn);也不是糾結(jié)人物還沒出現(xiàn),而是被作者鋪天的不是而是的排比句給繞昏了。四個小時,愣是沒將出延津記這部分讀完,也沒有讀到吳摩西的出場;吳摩西也不是沒出場,而是他出場的時候叫楊百順。
看完第一部分才知道吳摩西原是姓楊,是賣豆腐的老楊的兒子,因為當(dāng)了“殺人犯”,“殺”了老楊和老馬而逃出;也不是真殺了老楊和老馬,而是在心里殺了他們,自此就離開了楊家莊。后來傳教的老詹給他改名為楊摩西,并為他的第9個發(fā)展的信徒,雖然楊摩西還是離開了老詹的破廟,但是大家都叫習(xí)慣他的名字,便也不再改回楊百順了。為何他又改姓吳了,原來他后來嫁給了吳姓寡婦,改了姓,也有了與他說的上話的養(yǎng)女巧玲。他與寡婦說不著,寡婦后來與人跑了,便有了他出延津,且把巧玲丟了的事。
整本書雖然在話上不是直戳要點的寫著,有很多繞饒彎彎,但也正是這些繞饒彎彎讓人有著一直讀著丟不開手的魔力。
第二部分的回延津記,牛愛國,也就是曹青娥的三兒子,曹青娥也就是當(dāng)初吳巧玲。曹青娥一開始與三兒子并說不著,但是六七十歲后就與牛愛國說的著了,將吳摩西的事情都說與了牛愛國聽,但是牛愛國與母親又說不著,每次也就是聽著。后來牛愛國離開沁源,曹青娥又與三兒子說不著了,與孫女百慧說著了。曹青娥病危時的只言片語,百慧將奶奶平時與她說的事說出來,牛愛國便明了了曹青娥的'意思。用了一個故事,才能讓兒子懂她的意思,便也是一個費勁。后來,牛愛國的老婆與人跑了,牛愛國本不想找,但姐姐說要找,就算是假找。與七十年前一樣的情形,當(dāng)他決定要帶百慧去的時候,我心中不忍擔(dān)心悲劇的重演。但在走前夜里,百慧竟生病,牛愛國便就一人踏上假找的路。一路走,一路想可以去的地方,本是假找,走著走著倒成了真找,也不是真找,因為不是找的龐麗娜;也是真找,因為他突然想找到有關(guān)母親養(yǎng)父吳摩西的故事,就有了回延津這一出;后來又變成了找章楚紅,倒也是成了真正的找。
說得著的也都漸漸生疏,或是鬧了矛盾了;說不著的卻又變得說得著,然后走走又說不著了!一輩子都在尋找,能解孤獨的人,經(jīng)心活過,才知道,人呀,總有不可避免的孤獨時光。近來不是有句話說的很好么,你的孤獨,雖敗尤榮!一句頂一萬句,是不是也有另一層含義,人一輩子尋尋覓覓那個能說一萬句的人,還不如自己在孤獨中清醒的一句話呢!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九
這本書大概讀了一個半月,很喜歡這種題材,平鋪直敘,每個人物都各有性格。只是這個故事吧感覺完整度不太夠。
從楊百順到楊摩西到吳摩西到羅長禮;遇到的一個又一個的人,經(jīng)歷的一樁又一樁的事兒看罷不禁讓人唏噓不已。正如文里那句:世上的事情,原來件件藏著委屈。
摘一下喜歡的句子吧:曹青娥講,我活了70歲,明白一個道理,世上別的東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沒法挑。
我還看穿一件事,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
感覺這本書講的分離聚散,皆是起源于人與人說不說的著。
之于牛愛國和龐麗娜結(jié)婚,是因為之前說的著。龐麗娜跟人跑了,又是因為日子過了八九年,和牛愛國說不著,遇到了一個說的著的小蔣。
之于章楚紅和李昆和牛愛國。
牛愛香42歲嫁給56的宋解放,說她結(jié)婚不是為了結(jié)婚,是想找一個人說話,單身到42,整個一個人要被憋死了。和宋解放結(jié)了婚之后,說沒嫁他之前,我見他就笑,自嫁了他之后,我一次也沒笑過。對老宋來說,這段婚姻給他最好的一個結(jié)果就是認(rèn)識了百慧。
很推薦吶,已經(jīng)是下半年看過可讀性很強的書啦!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
“我原來殺豬時,聽你說過,信了主,就知道自己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前兩件事我不糊涂,知道自己是誰,從哪兒來,后一個往哪兒去,這幾年愁死我了?!睏畎夙槍险舱f。
楊百順最想跟羅長禮一樣喊喪,可惜這活兒不常有。他想上學(xué),被父親的假抓鬮戲碼陰了。離開賣豆腐的老楊,他跟老曾殺豬,師傅有了續(xù)弦,利益分配的不均等。來到染坊挑水,誰知“放”走掌柜的猴子,逃離時遇上意大利的傳教士老詹,改名“楊摩西”,跟老魯破竹,鬧翻后在蔣家莊挑水,社火里扮的“閻王”被縣長看上,就在縣政府種菜,還“嫁”給了賣饅頭的寡婦吳香香,改姓“吳”。吳香香和人私奔后,吳摩西帶著繼女巧玲被迫假裝尋人,誰知弄丟了巧玲,他又從新鄉(xiāng)去了開封、洛陽,尋不得人,回不了家,他改名“羅長禮”,最后落根咸陽。
從楊百順到楊摩西,從吳摩西到羅長禮,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了父子、兄弟、師徒、雇傭、夫妻關(guān)系的叛離,顛沛流浪。
在他遇到的眾多人物中,可分成了兩類,“說得上”的和“說不上”的。說得上話的,無論親疏,隔千山萬水、跨重重關(guān)系,冒天下人之大不韙也要和他說上一句話;說不上話的,枕頭挨枕頭睡著,吃一碗飯、流一脈血也心隔著心。
為了這個“說得上”的人,“說得上”的一句話,好“噴空”的楊百利從賣豆腐的兒子成了火車司爐,龐麗娜舍下為他做魚的牛愛國跟人跑了兩次,姑娘牛愛香到了四十歲才嫁人,曹青娥一生都想回延津找繼父吳摩西,臨死也沒有見上繼父的孫子……愛好、愛情、知己……大家都在尋尋覓覓。
劉震云用“噴空”(河南話,聊天,但比聊天熱情奔放)的形式給我們講了老百姓百十年來尋找的一個“說得上”話的人,一句“說得上”話的故事,似乎我們從生到死走過的路吃過的飯都是為了找到這一份精神的.慰藉,或知心,或家常,或有見識,或能碼清事情,或只是一句“你說呢”,或是他和她的話,或是我們誰都等待的一句話。
牛愛國還在找,蕓蕓眾生都在找,全書中獨有老詹不用找。從意大利來中國四十多年,他只發(fā)展了八個教徒,每天被自行車馱著去各個地方布道但沒有人聽,可是他并不孤獨,他有一幅畫,畫著宏達(dá)的教堂,開著明堂的窗戶,里面裝的是他不滅的信仰,背面寫著“惡魔的私語”,縱然你有幾百次想殺人想放火,但畫在、信仰在,你的心就明堂堂。(李萌)。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一
開始讀劉震云的書,不是因為知道有這個作家(請恕我的無知)或知道他這本《一句頂一萬句》的評價有多高,是前幾個月朋友圈里發(fā)的個頭條消息上,看到有人整理了他的一些名人名言,這些所謂名人名言,其實就是他多部小說中的一些經(jīng)典語錄,看了之后感覺說的特別有道理有意思還特別接地氣!于是讀了他的這本書!
小人物的平凡生活展現(xiàn)紙上,讓人不禁就這么走了進(jìn)去,開始讀時人物繁多,關(guān)系紛雜,腦子一直跟著在畫人物圖譜,慢慢的人物事件主線清晰起來,也被人物命運牽引著看下去!三代人在不同時空,卻又有著相似的命運,都在找這世上最難的'事,就是找到個說得著的人,不光要說得著還要能一直說得著下去才好,可惜很多人經(jīng)過他自己的一段人生后變成了另一個人,不再是那個能說得著的人了,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所以人就總是不斷地尋找!書里說的到老了后就明白一個道理,世上別的東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沒法挑……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以前!還真是這么回事!別跟自己較勁,人人都有委屈,再孤獨也要走下去!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二
這本書我在2016年的時候看過,當(dāng)時我寫的書評是:
楊百順一輩子都在找找這個找那個把自己找成了楊摩西又找成了吳摩西最后找成了羅長禮他的女兒也在找他的外孫也在找找到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找的就是一句話也不是為了一句話而找找不到這句話就活不下去了而是以為自己想找一句話為了這句話他自己卻說了一萬句話也不是一萬句話就抵不上要找的那一句而是找到了那句話找就沒有白找話就沒有白說。
按照劉震云給自己的評價,他的作品屬于“現(xiàn)實魔幻主義”,與魔幻現(xiàn)實主義相反,是把玄之又玄的東西,借最平常的人和最樸實的事給說出來,說白了就是用一幫土得掉渣的農(nóng)民當(dāng)主角寫了個寂寞。但這寂寞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寂寞,而是讓許多讀者情緒里產(chǎn)生共鳴的寂寞,這樣一來,一群人的寂寞就成狂歡了。
這也太魔幻了吧,看完《一句頂一萬句》,我對兩個詞印象深刻。一個是“說得著”,一個是“碼放好”。
說得著這個詞,聽上去就有一種中原地帶渾實粗獷的氣質(zhì)——兩個膀?qū)嵮鼒A,滿臉黃土的漢子并肩而坐,或端酒夾菜,或吞云吐霧,操著十足侉味的河南方言推心置腹,相當(dāng)有畫面感。我向來對三四線小縣城有種理想化的好感,看《地球最后的夜晚》時迷上了凱里,聽五條人的歌曲對海豐充滿向往,讀到本書中的延津也不禁神馳。在我看來,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已經(jīng)被展示得太過充分,只有在地圖上都不具名的小小城鎮(zhèn),才得以保留其自身獨特的神秘感,而這種神秘感作為培育魔幻念頭的土壤,再合適沒有了。
這樣一位傾聽者無疑是優(yōu)秀的,也是務(wù)實的。可是對于能把一切都碼放好的人來說,這種能力反而就成了負(fù)擔(dān)——不僅要像樹洞一樣接受別人的負(fù)能量,還要不負(fù)眾望地給出自己的分析,說完還不算完,一旦出的主意沒真正解決問題,反而還會受牽連。
很多人都覺得劉震云不是個能把故事骨肉碼放好的作者,他寫的東西啰里八嗦,盤根錯節(jié)相互勾連,車轱轆似的來回轉(zhuǎn)??晌矣X得還挺有趣,就像是吃魚要擇刺,嗑瓜子要剝皮,嚼甘蔗要吐渣,從稍顯粗糙的表達(dá)里對作者思路求索,反倒讓人更加甘之如飴。
我覺得,假如劉震云真的坐到我身邊,切上一盤淋上香油的涼拌豬心豬耳朵,我倆絕對說得著。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三
有幾句話沒說清楚。吳摩西想對晚輩說的那句話,張楚紅想對牛愛國說的那句話。我大膽猜測,全是那句話“活著就是未來,不是過去”。因為一句話抵萬句。
作者很貼心??偸前堰^去翻來覆去。并且上下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以,不知道以后牛愛國會怎么樣。牛愛國的過去可以追溯到楊百順,但我不知道。過去的事情太過曲折,根本不可能說清楚。
嗯,簡單來說,就是祖孫三代,還有一個“講道理”的人,從延津出去又回來的故事。劇情曲折離奇,驚心動魄。同時,最大的感受是命運的無奈和做人的孤獨。
楊百順,本是在楊家莊買豆腐的老楊之子,最先喜歡上了叫喪的羅長禮。七十年,卒于咸陽。他死的時候,他的子孫都姓羅,因為他說自己叫羅昌禮。書外的人永遠(yuǎn)記得他叫楊摩西、吳摩西,跟老曾學(xué)殺豬,跟老詹信神。他有一個很有名的繼女,名叫巧玲。后來,巧玲迷路,巧玲,即曹青娥的兒子牛愛國辛,回到了延津。沒看過書的人一定不明白人物關(guān)系。
楊百順是寂寞的,牛愛國也是寂寞的。他們的'孤獨是不同的,也是不同的。與能說會道的人做朋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事,但要知道,人總是會變的,就像主人公經(jīng)常更名更姓一樣。沒關(guān)系,現(xiàn)在褪色了,也許這就是生活吧。這也是為什么你不能在你的生活中總是想起過去的原因。過去的人就像死了一樣,再也回不來了。唯有前行,結(jié)交新朋友,下一段旅程找到對的人陪伴,才能過好這一生。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四
剛開始讀時頗不順利,感覺是翻開了一本百家姓,老張講故事牽出了老李,老顧的攤子左邊是老王,右邊是賣豆腐的老孫,還有剃頭的老關(guān),老啥啥,老啥啥,人物太多混淆不清,說不清誰是主,就像一部鄉(xiāng)村記事。
適應(yīng)了本書這樣的人物出場安排后,也慢慢縷清了人物主線是誰,抱歉我已經(jīng)忘記了他的名字,似乎是叫楊百順吧?后來改名為吳摩西。其實每個人的命運就是這樣,在不同的.階段遇到不同的人,發(fā)生不同的改變,一步一步走完了一生,那些出現(xiàn)在你生命里的過客,一刀一刀給你刻畫出一輩子。
書中出現(xiàn)的小角色頗多,可以說每一個都性格鮮明,不知道為什么,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染坊里的那個老板,熱愛猴子,愛尋思事,有工人犯了錯就愛盯著他看,再低下頭想,這個一想,就把人給想怕了,比罵你打你還難受。
前半部分取名“出延津記”,后半部分取名“回延津記”,前半部分講的是一個男人從少年到中年,離開延津去外面打拼,后半部分講的是跟這個男人有瓜葛的一個小姑娘,被賣到外地,長大后想回到生她長她的故鄉(xiāng),顧為“回延津記”,布局結(jié)構(gòu)有點像《燦爛千陽》,兩個有關(guān)聯(lián)的人,分別占據(jù)書的一半。但不同于《燦爛千陽》的是,這本書沒有明確的結(jié)局,楊百順的子孫(楊百順生前最愛的,因為長得像老詹)究竟想問那個小姑娘什么話,那個小姑娘的兒子的情人想跟他說什么話,都不知道,故事就這么結(jié)束了,也許正應(yīng)了書名,這沒有說出來的一句話,頂一萬句。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五
開始看這本書時很蒙圈,記不清人名,于是開始備注記人名和人物關(guān)系,上次為記人名發(fā)愁還是讀《百年孤獨》的時候。只不過這本要比《百年孤獨》好記得多,然而巧的是這本書居然被稱為中國的《百年孤獨》。同樣恢弘大氣、人物眾多,結(jié)構(gòu)復(fù)雜但脈絡(luò)清晰。同樣作品時間跨度近百年。同樣體現(xiàn)了“孤獨”和想“擺脫孤獨。
之所以寫篇讀后感,也確實是因為看時有些感受如鯁在喉,雖然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有些道理是感同身受。題目《一句頂一萬句》,感覺像是我們在人海里千辛萬苦地尋著,尋著,只為找到那個給你說一句頂一萬句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5782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