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應明確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以保證教學有序進行。教案的編寫要融入創(chuàng)新元素和多樣化教學方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動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借鑒學習吧。
聽聽那冷雨教案篇一
《聽聽那冷雨》先從故鄉(xiāng)的冷雨說起,回憶著在下雨的季節(jié)一位姑娘撐著一把油紙傘心平氣和的向小巷深處走去。她的腳步是那樣的寂寥而凄清,滴滴答答的雨滴聲敲打著高低不平的石板路。隨即,作者筆鋒一轉(zhuǎn)向我們展示了廈門之夜的雨,并以兩位主人翁的形象敘述了一種淡淡的相思之愁。之后再次進一步的描述江南的雨,進而更深一步的刻畫了女性獨有的溫柔。
雨氣得空濛而迷幻,輕輕地嗅一下,便可發(fā)現(xiàn)一種帶有個性的味道,是淡又是香,讓人不覺得感受到清爽的氣息撲面而來。
而身在美國的余光中,再次望著窗外的雨,卻少了些許的清淡多了些迷離的情調(diào),這不禁會讓人的思緒飄落在梧桐相思樹上,并不像驟雨打荷葉那樣,總有一種淡淡的凄涼。可遠在殘等古屋下,這種凄慘的景象就變得越加的濃厚了。
春雨的綿綿;秋雨的瀟瀟;夏雨的磅礴;冬雨的冰涼,這也會一個人聯(lián)想到人的成長從青絲少年到白發(fā)長者,伴隨著無數(shù)次的雨滴,慢慢的老去。此情此景傳遞著無論是對故鄉(xiāng)、還是對人事物的留戀,都伴隨在著冷冷的雨聲,透漏著一絲低迷的回憶。
雨既能夠是一個人的情緒變好也能夠給一個人增添不少憂愁,也流漏著點點滴滴的回憶,這種記憶一向伴隨在凄迷的大地上久久會散去。
聽聽那冷雨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2、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3、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借鑒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qū)懗銮榫敖蝗诘奈亩巍?/p>
4、通過反復朗讀,進行整體感知,從而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
重點難點: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主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我知道,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之于我們,就如同母親一樣。曾經(jīng)愛過,就永遠愛過,永遠不能忘懷。盡管可能會因為歲月的漂泊而變得滄桑,但那曾有的思戀,卻永遠不會改變,因為它藏在心的深處,時不時的浮上來,溫暖我們一生的夢。那么在這種思戀中再加上一點雨呢?一點冷冷的雨,又會怎樣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尋找那一份久違的感動。
(二)作者介紹: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遷居臺灣,之后,就一直在臺灣、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zhuǎn)漂泊,他是中國文壇杰出的詩人與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并于同年寫下了《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1992年,終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陸。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說“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其實,我們對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就學過他的一首詩——《鄉(xiāng)愁》(投放課件)。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三)夯實基礎,檢查字詞。
驚蟄倉頡氤氳米芾羯鼓寒瀨驚悸淅瀝滂沱。
揪(揪住)鍬(鐵鍬)啾(啁啾)愀(愀然)。
(四)我們接觸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接觸的是它的題目,因為,題目中往往包含著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這篇文章的題目具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呢?(具備)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總體把握,有的放矢。
大家預習了這篇文章,覺得好懂嗎?它的語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的作者不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詩人,他是用一種詩歌的語言來寫詩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許多的傳統(tǒng)文化。但是它的主旨卻是十分明確的,因為無論他寫到美國、還是臺灣,最后他的落腳點總是回到中國,回到大陸的,這就很好的表現(xiàn)了他的那種深深的家國之思。
那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進入今天的學習。
(六)內(nèi)容解析。
明確:以雨開頭,告訴我們,有時雖然可以暫時排遣心境,但是那分游子思鄉(xiāng)的牽掛卻是無處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2、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緒跳一下了,看第二段前六個字,跳到了哪里?(臺灣)這一段作者寫了現(xiàn)實中的雨嗎?(不是,而是寫了與雨有關的字。其實我們漢字是世界上表意最豐富的一種文字,比方說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麗,雷電霹雹的駭人。在這里作者就以對漢字的鐘愛來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3、那么就讓我們來聽聽那冷雨吧。讀第三段找出里面表現(xiàn)雨的感性的句子。“空蒙而迷幻”是視覺;“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氣”是嗅覺;“冷”是觸覺。講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場多情的雨。
明確:此處寫了美國西部多沙漠,干旱,落基山勝在石,在雪,在紅的土,白的云。雖然這里很美,但是畢竟是在異國他鄉(xiāng),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沒有寄托的,只有當他的腳步站在中國的土地上心里才覺得踏實。只有那種“白云回望合,清靄入看無”的境界才屬于中國,這里用美國反襯出臺灣“云氣氤氳,雨氣迷蒙”的情調(diào),又一次回到了我們中國。而且講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畫,只有這種情調(diào)才更像我國的山水畫,才更有古中國的情韻。這里作者有一次借傳統(tǒng)文化表達了對大陸的眷戀。
5、如果上面四段主要寫了雨的視覺和嗅覺,那么下面的部分將主要寫到“聽雨”。(找學生閱讀第五段)回答問題:
(1)從聽覺上來說,作者聽出了什么?
明確:首先是美感,然后聽了“疏雨滴梧桐”和“驟雨打荷葉”是一種凄涼、凄清、凄楚。島上聽雨則多了一層凄迷。
(2)這兩種感覺是否相同呢?
明確:不同。凄迷更多了一種懷鄉(xiāng)之痛在里面。
(3)作者寫到了少年聽雨,中年聽雨和白頭聽雨實際上表明的是什么?
明確:其實作者聽雨,何嘗不是聽得人生呢,這三個階段給人的感覺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時候,年幼無知,在燈下聽著雨聲,聽著故事,給人一種溫馨,中年聽雨,一個“客舟”表明了那種漂泊異鄉(xiāng)的滄桑,老年聽雨在僧廬下,卻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國的分裂狀態(tài),心中多一種濃濃的傷感。
(4)思考最后一句話“窗外在喊誰”?誰在喊呢?
明確:是故鄉(xiāng)在呼喚漂泊的游子。
明確:不是。前一種聽到的是臺風臺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寫到了凄涼的秋意,聽到這些的時候,作者那顆平靜的心再也無法寧靜,只剩下了一份凄涼,惆悵,冷濕的情懷。后者從春雨綿綿,聽到了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雨是一種單調(diào)而耐聽的音樂,而且是回憶的音樂,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夢總會醒的,是回憶總會回到現(xiàn)實的,于是他又無法不回到70年代的臺北,回到那個黑白的公寓時代,瓦的音樂成了絕響,美麗的蝴蝶飛入了歷史的記憶,現(xiàn)在真的不需要了嗎?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卻單一了,情韻沒有了,只剩下一張黑白的默片,表達了作者的一種深深的遺憾,一種家國之痛的遺憾。
(七)內(nèi)容小結(jié),重申主題。
聽聽那冷雨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2、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3、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借鑒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qū)懗銮榫敖蝗诘奈亩巍?/p>
[過程與方法]。
1、了解余光中的創(chuàng)作成就,體會文章中體現(xiàn)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思。
2、通過反復朗讀,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從而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愫。
2、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教學設計:
(一)課前預習。
1、學生自讀課文,排除閱讀障礙。(新課堂同步學習與探究p78)。
2、熟讀課文,劃出自己感興趣的、感到困惑的語句或語段。
(二)第一課時。
目標:了解余光中的創(chuàng)作成就,體會文章中體現(xiàn)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思。
教學設計:
(一)以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導入:。
1、小時候。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和在里頭。
而現(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注:“鄉(xiāng)愁”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個亙古不衰的主題。余光中說:“大概作單純的鄉(xiāng)愁應該就是同鄉(xiāng)會式的鄉(xiāng)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長的故鄉(xiāng),離開了若開歲月,油然而生的一種感懷,當然這中間還加上對于親人、鄉(xiāng)人的感情在里面,這是最基本的。不過呢,對于讀書人來講,鄉(xiāng)愁可能是更豐富、更復雜的一種文化感。因為鄉(xiāng)愁不僅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還包括歷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僅僅是個人的情緒,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個背景在里面?!?/p>
2、余光中,1952年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shù)碩士。先后任教臺灣東吳大學、師范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期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授。期間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彼f:“藍墨水的上游的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杰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目前仍在“與永恒拔河”。
3、寫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離開廈門去香港,1950年到臺灣,本文創(chuàng)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說,離開大陸已經(jīng)25年了。幾十年來,余光中經(jīng)歷了離別家園的痛苦,浪跡天涯的辛酸,卻始終在精神上與祖國血脈相連。他的作品,無論散文、詩歌,都充滿濃郁的傳統(tǒng)意識和鄉(xiāng)土觀念,抒發(fā)出濃濃的去國懷鄉(xiāng)之感,強烈的思鄉(xiāng)思親之情。本文作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達了流落在臺灣的大陸游子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把握文章脈絡。
(三)小組討論交流。
(四)明確。
(一)由雨季的開始,滿懷深情地聯(lián)系到祖國。(1)。
(二)由“雨”展開具體的想像,描寫獨特的體驗,抒發(fā)濃濃的相思。
1、(2-4)寫在文化、文字方面對祖國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寫,突出了聽雨的主題,描寫了殘缺的回憶,抒發(fā)了深藏的哀愁。
(三)思緒回到現(xiàn)實,將對故鄉(xiāng)的思慕、回憶埋入心底,沉淀。
聽聽那冷雨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通過體味文中的意象“冷雨”把握作者的情感。
體味文章語言,感受意境之美。
課時:一課時。
設計思路:本文融注了濃厚的情感,體現(xiàn)了作者高超的行文技巧。學習此文重在感受,因此我設計此課盡量多的運用詩意的語言、貼切的音樂、深情的朗誦來讓學生沉浸于其中,達到以情動人的目的。在設計中原則是緊扣文本教學和學生主動感知相結(jié)合。
步驟:
預習:早讀課深情朗讀本文,初步感知課文。
音樂:播放佟鐵鑫演唱的《鄉(xiāng)愁》,讓學生跟唱一遍。并且說說自己的感受。
過渡:解釋鄉(xiāng)愁中的意象與情感關系,由此提問本文運用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沉浸:播放馬思聰?shù)摹端监l(xiāng)曲》,配樂讓學生自由的朗誦本文。
交流:學生互相交流朗誦感受。
發(fā)言:學生挑選最受感染的段落,談感受,并且配樂深情朗誦。
過渡:文中寫“聽雨”的段落在哪里?
感受:教師配樂范讀部分段落,學生配樂朗讀。
串講:共同分析這幾段中的意境之美,扣住文本來分析。(具體略)。
拓展:展示古典詩文中運用意象“雨”的例子,略加分析。
展示表達思鄉(xiāng)愁緒的常見意象。
朗誦感受。
聽聽那冷雨教案篇五
余光中(1928-),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批評家、翻譯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蘇南京,曾就讀于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zhuǎn)入廈門大學),1952年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lowa)藝術(shù)碩士。先后任教臺灣東吳大學、師范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現(xiàn)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臺灣所有重要獎項,已出版詩文及譯著共40余種。
二、讀課文,掌握本文的生字解詞。
驚蟄()滂沱()霏霏()偁()椽()嚙()吟哦()羯鼓()驚悸()寒瀨()冥想()舐()擎()料料峭峭()滂滂沛沛()蠢蠢而蠕()叩吧撻撻()。
寒瀨吟哦。
鏗鏗料料峭峭。
霏霏滂滂沛沛。
想入非非。
三、再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感悟作者的感情。
課文內(nèi)容提示:
《聽聽那冷雨》這篇詩質(zhì)的散文,以聽雨(清明時節(jié)的雨)為主線,將橫的地域感(從美國,到臺灣,到大陸)、縱的歷史感(從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時代)、和縱橫交錯的現(xiàn)實感(人到中年滄桑過后的洞明人生,現(xiàn)代都市對傳統(tǒng)意趣的破壞,對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書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不管歲月的漂泊帶給人們多少的滄桑,但那種家國之思卻永遠都不會改變。作者在中間各段采取時空交錯的寫法:忽而過去,忽而現(xiàn)在;忽而故國,忽而異域,又隨時回到臺灣,回到廈門街,文理之錯綜,是作者企圖以此表達訴說不盡的復雜情緒;而其無礙的文才,足令讀者的心情隨作者的心靈轉(zhuǎn)換而起落,卻不會感到凌亂無章。細讀之后發(fā)現(xiàn)主旨、內(nèi)涵很簡單,都在表達作者的中國意識、對中華文化的贊美與眷戀。該文特殊之處其實在于形式,解構(gòu)文字,打破書寫的秩序,以敲打樂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長短組合變化,達成絕對的音樂感。大量運用中文的長短句,造成結(jié)構(gòu)上的美感,又用同音異義的字造成錯綜變化。一氣呵成,不能中斷,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這季雨”忽然收短,與之前的長句一同形成強烈的節(jié)奏感,以及無限的感嘆,句子的長正好表現(xiàn)出雨下個不停,形象上的淅淅瀝瀝呼之欲出。
三、教師總結(jié)。
這冷冷的雨聲里有余光中從孩童走到中年甚至百發(fā)蒼蒼的人生歲月。
這冷冷的雨聲里有余光中遙望故鄉(xiāng)母親永遠不滅的鄉(xiāng)愁。
這冷冷的雨聲里有余光中身上涓涓流淌著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血液。
這冷冷的雨聲里有余光中見證古文明漸漸消散的無盡悵惘。
這冷冷的雨聲里有……。
“鄉(xiāng)愁漸生燈影外,客情多在雨聲中”,張詠在《雨夜》里怕聽雨聲,因為那揪心的鄉(xiāng)愁;余光中要聽聽那冷雨,也是因為鄉(xiāng)愁。但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不僅僅有一個漂泊游子“同鄉(xiāng)會”式的鄉(xiāng)愁,更有一個讀書人特有的文化鄉(xiāng)愁。一花一世界,一雨蘊情懷,這世上的點點滴滴都有無限的風景,就需要我們“慢慢走,欣賞啊”
聽聽那冷雨教案篇六
1、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2、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3、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借鑒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qū)懗銮榫敖蝗诘奈亩巍?/p>
[過程與方法]。
1、了解余光中的創(chuàng)作成就,體會文章中體現(xiàn)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思。
2、通過反復朗讀,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從而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愫。
2、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教學設計:
(一)課前預習。
1、學生自讀課文,排除閱讀障礙。(新課堂同步學習與探究p78)。
2、熟讀課文,劃出自己感興趣的、感到困惑的語句或語段。
(二)第一課時。
目標:了解余光中的創(chuàng)作成就,體會文章中體現(xiàn)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思。
教學設計:
(一)以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導入:。
1、小時候。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和在里頭。
而現(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注:“鄉(xiāng)愁”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個亙古不衰的主題。余光中說:“大概作單純的鄉(xiāng)愁應該就是同鄉(xiāng)會式的鄉(xiāng)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長的故鄉(xiāng),離開了若開歲月,油然而生的一種感懷,當然這中間還加上對于親人、鄉(xiāng)人的感情在里面,這是最基本的。不過呢,對于讀書人來講,鄉(xiāng)愁可能是更豐富、更復雜的一種文化感。因為鄉(xiāng)愁不僅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還包括歷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僅僅是個人的情緒,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個背景在里面?!?/p>
2、余光中,1952年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shù)碩士。先后任教臺灣東吳大學、師范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期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授。期間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彼f:“藍墨水的上游的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杰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目前仍在“與永恒拔河”。
3、寫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離開廈門去香港,1950年到臺灣,本文創(chuàng)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說,離開大陸已經(jīng)25年了。幾十年來,余光中經(jīng)歷了離別家園的痛苦,浪跡天涯的辛酸,卻始終在精神上與祖國血脈相連。他的作品,無論散文、詩歌,都充滿濃郁的傳統(tǒng)意識和鄉(xiāng)土觀念,抒發(fā)出濃濃的去國懷鄉(xiāng)之感,強烈的思鄉(xiāng)思親之情。本文作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達了流落在臺灣的大陸游子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把握文章脈絡。
(三)小組討論交流。
(四)明確。
(一)由雨季的開始,滿懷深情地聯(lián)系到祖國。(1)。
(二)由“雨”展開具體的想像,描寫獨特的體驗,抒發(fā)濃濃的相思。
1、(2-4)寫在文化、文字方面對祖國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寫,突出了聽雨的主題,描寫了殘缺的回憶,抒發(fā)了深藏的哀愁。
(三)思緒回到現(xiàn)實,將對故鄉(xiāng)的思慕、回憶埋入心底,沉淀。
(五)小結(jié)與作業(yè)。
《聽聽那冷雨》作為一篇抒情散文,寫了他在美國、在臺灣、在大陸的感受,思緒超越遼遠的時空,但總是流淌著古中國的記憶和情韻,并以這種記憶和情韻去觀察,去體會美國西部丹佛山難以體驗到的中國韻味和意趣。落磯山的奇巖怪石,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均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在臺灣溪頭,他枕著潤碧濕翠蒼蒼交疊的山影,聽聽那冷雨,只覺其凄迷,感覺不到在大陸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的美感。暴雨摧殘中,更思念“杏花、春雨、江南”。文章選材雖然很散,但一根內(nèi)在的家國之思的感情線索貫穿其中。課下繼續(xù)讀課文,劃出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或語段,進一步體會這種家國之思。
聽聽那冷雨教案篇七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里,也似乎有把傘撐著。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里風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這樣子的臺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這種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從安東尼奧尼那里來的。不過那—塊土地是久違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紀,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十五年,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里,被她的裙邊掃一掃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nèi)?,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漢族的心靈他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視覺上的這種美感,豈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滿足?翻開一部《辭源》或《辭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nèi)f化,便悉在望中,美麗的霜雪云霞,駭人的雷電霹雹,展露的無非是神的好脾氣與壞脾氣,氣象臺百讀不厭門外漢百思不解的百科全書。
聽聽,那冷雨??纯?,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該最富于感性。雨氣空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fā)出草和樹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氣,也許那竟是蚯蚓的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緊,那腥氣。
雨不但可嗅,可親,更可以聽。聽聽那冷雨。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臺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于今在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再籠上一層凄迷了,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jīng)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三打白頭聽雨的僧廬下,這更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場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窗外在喊誰。
雨打在樹上和瓦上,韻律都清脆可聽。尤其是鏗鏗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樂,屬于中國。王禹的黃岡,破如椽的大竹為屋瓦。據(jù)說住在竹樓上面,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而無論鼓琴,詠詩,下棋,投壺,共鳴的效果都特別好。這樣豈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細脆的聲響,怕都會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過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濕濕的流光,灰而溫柔,迎光則微明,背光則幽黯,對于視覺,是一種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夾著一股股的細流沿瓦槽與屋檐潺潺瀉下,各種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wǎng),誰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輪?!跋掠炅恕?,溫柔的灰美人來了,她冰冰的纖手在屋頂拂弄著無數(shù)的黑鍵啊灰鍵,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黃昏。
在古老的大陸上,千屋萬戶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來這島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來,城市像罩在一塊巨幅的毛玻璃里,陰影在戶內(nèi)延長復加深。然后涼涼的水意彌漫在空間,風自每一個角落里旋起,感覺得到,每一個屋頂上呼吸沉重都覆著灰云。雨來了,最輕的敲打樂敲打這城市。蒼茫的屋頂,遠遠近近,一張張敲過去,古老的琴,那細細密密的節(jié)奏,單調(diào)里自有一種柔婉與親切,滴滴點點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時在搖籃里,一曲耳熟的童謠搖搖欲睡,母親吟哦鼻音與喉音?;蚴窃诮系臐蓢l(xiāng),一大筐綠油油的桑葉被嚙于千百頭蠶,細細瑣瑣屑屑,口器與口器咀咀嚼嚼。雨來了,雨來的時候瓦這幺說,一片瓦說千億片瓦說,說輕輕地奏吧沉沉地彈,徐徐地叩吧撻撻地打,間間歇歇敲一個雨季,即興演奏從驚蟄到清明,在零落的墳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億片瓦吟。
在舊式的古屋里聽雨,聽四月,霏霏不絕的黃梅雨,朝夕不斷,旬月綿延,濕黏黏的苔蘚從石階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聽臺風臺雨在古屋頂上一夜盲奏,千層海底的熱浪沸沸被狂風挾挾,掀翻整個太平洋只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壓下,整個海在他的蝎殼上嘩嘩瀉過。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煙一般的紗帳里聽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撲來,強勁的電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彈動屋瓦的驚悸騰騰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墻上打在闊大的芭蕉葉上,一陣寒潮瀉過,秋意便彌濕舊式的庭院了。
在舊式的古屋里聽雨,春雨綿綿聽到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聽聽那冷雨。雨是一種單調(diào)而耐聽的音樂是室內(nèi)樂是室外樂,戶內(nèi)聽聽,戶外聽聽,冷冷,那音樂。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谷咕咕的啼聲,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因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樂從記憶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樂器灰蒙蒙的溫柔覆蓋著聽雨的人,瓦是音樂的雨傘撐起。但不久公寓的時代來臨,臺北你怎么一下子長高了,瓦的音樂竟成了絕響。千片萬片的瓦翩翩,美麗的灰蝴蝶紛紛飛走,飛入歷史的記憶?,F(xiàn)在雨下下來下在水泥的屋頂和墻上,沒有音韻的雨季。樹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楓樹,柳樹和擎天的巨椰,雨來的時候不再有叢葉嘈嘈切切,閃動濕濕的綠光迎接。鳥聲減了啾啾,蛙聲沉了咯咯,秋天的蟲吟也減了唧唧。七十年代的臺北不需要這些,一個樂隊接一個樂隊便遣散盡了。要聽雞叫,只有去詩經(jīng)的韻里找?,F(xiàn)在只剩下一張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正如馬車的時代去后,三輪車的夫工也去了。曾經(jīng)在雨夜,三輪車的油布篷掛起,送她回家的途中,篷里的世界小得多可愛,而且躲在警察的轄區(qū)以外,雨衣的口袋越大越好,盛得下他的一只手里握一只纖纖的手。臺灣的雨季這么長,該有人發(fā)明一種寬寬的雙人雨衣,一人分穿一只袖子此外的部分就不必分得太苛。而無論工業(yè)如何發(fā)達,一時似乎還廢不了雨傘。只要雨不傾盆,風不橫吹,撐一把傘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韻味。任雨點敲在黑布傘或是透明的塑膠傘上,將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噴濺,傘緣便旋成了一圈飛檐。跟女友共一把雨傘,該是一種美麗的合作吧。最好是初戀,有點興奮,更有點不好意思,若即若離之間,雨不妨下大一點。真正初戀,恐怕是興奮得不需要傘的,手牽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輕的長發(fā)的肌膚交給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qū)Ψ降拇缴项a上嘗涼涼甜甜的雨水。不過那要非常年輕且激情,同時,也只能發(fā)生在法國的新潮片里吧。
大多數(shù)的雨傘想不會為約會張開。上班下班,上學放學,菜市來回的途中?,F(xiàn)實的傘,灰色的星期三。握著雨傘。他聽那冷雨打在傘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濕濕的灰雨凍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結(jié)晶體在無風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來。等須眉和肩頭白盡時,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沒有受故鄉(xiāng)白雨的祝福,或許發(fā)上下一點白霜是一種變相的自我補償吧。一位英雄,經(jīng)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額頭是水成巖削成還是火成巖?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蘚?廈門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與記憶等長,—座無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盞燈在樓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
余光中人物評價。
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梁實秋評)。
余光中以詩歌創(chuàng)作為主,復以散文及評論揚名。其詩作多發(fā)抒詩人的悲憫情懷,對土地的關愛,對環(huán)保的指涉,以及對一切現(xiàn)代人事物的透視解析與捕捉。作者自傳統(tǒng)出發(fā)走向現(xiàn)代,復又深入傳統(tǒng)。(中國臺灣網(wǎng)評)。
從詩歌藝術(shù)上看,余光中被譽為“藝術(shù)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tǒng)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xiāng)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
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且兼有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xiàn)代文學之精神,創(chuàng)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雕細刻,抒情細膩纏綿,一唱三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yōu)美,節(jié)奏感強。他因此被尊為臺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他強調(diào)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于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人民網(wǎng)評)。
余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他寫作風格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中國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后回歸。上世紀八十年代后,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xiāng)愁詩,對鄉(xiāng)土文學的態(tài)度也由反對變?yōu)橛H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臺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中國臺灣網(wǎng)評)。
在新詩領域,余光中是藝術(shù)至上的擁護者;而在散文中,他認為,通過教育的普及,在大眾化的基礎上,文學是有機會兼顧藝術(shù)化的。他將五四運動以來的散文,以口語入文的散文和大眾化劃上等號,而稱藝術(shù)化的散文為現(xiàn)代散文,意味著這類散文兼具現(xiàn)代人的生活內(nèi)涵和創(chuàng)作形式上的現(xiàn)代手法。(中國新聞網(wǎng)評)。
余光中教授是一位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學大師,以現(xiàn)代詩和散文享有盛譽。余教授的詩作多抒發(fā)詩人的悲憫情懷,對土地的關愛,以及對一切現(xiàn)代人、事、物的透視、解析與捕捉。此外,余教授還從事評論、編輯、翻譯,皆有杰出成就。余教授畢生創(chuàng)作、治學,誨人不倦,于藝文,于學術(shù),于社會,貢獻深遠;哲人其萎,范典永垂。(香港中文大學悼文)。
余光中走了,在七十年的臺灣文化史上,是一個時代的結(jié)束。從疼痛徹骨的遷徙流亡思鄉(xiāng),到意氣風發(fā)的“希臘天空”的追尋,到回眸凝視決定擁抱枋寮的泥土,到最后在自己擁抱的泥土上又變成異鄉(xiāng)人,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紀的疼痛文化史。(龍應臺評)。
余光中先生才兼詩文,情系兩岸,學融中西,為人溫良敦厚,是中國當代文學燦爛群星之一。巨星殞落,我心悲傷。今夜星光,地久天長。(韓少功評)。
聽聽那冷雨教案篇八
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nèi)?,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漢族的心靈他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視覺上的這種美感,豈是什么英文,日文,俄文所能滿足?翻開一部《辭源》或《辭?!罚鹉舅鹜?,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nèi)f化,便悉在望中,美麗的霜雪云霞,駭人的雷電霹雹,展露的無非是神的好脾氣與壞脾氣,氣象臺百讀不厭門外漢百思不解的百科全書。
聽聽,那冷雨??纯?,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下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該最富于感性。雨氣空蒙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fā)出草和樹林沐浴之后特有的腥氣,也許那盡是蚯蚓和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那腥氣。
雨不但可嗅,可親,更可以聽。聽聽那冷雨。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臺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于今在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再籠上一層凄迷了,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jīng)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三打白頭聽雨的僧廬下,這便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他曾在一場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在窗外喊誰。
雨打在樹上和瓦上,韻律都清脆可聽。尤其是鏗鏗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樂,屬于中國。王禹偁在黃岡,破如椽的大竹為屋。據(jù)說住在竹樓里面,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而無論鼓琴,詠詩,下棋,投壺,共鳴的效果都特別好。這樣豈不像是住在竹筒里,任何細脆的聲響,怕都會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過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濕濕的流光,灰而溫柔,迎光則微明,背光則幽黯,對于視覺,是一種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夾著一股股的細流沿瓦槽與屋檐潺潺瀉下,各種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wǎng),誰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輪?!跋掠炅恕?,溫柔的灰美人來了,她冰冰的纖手在屋頂拂弄著無數(shù)的黑鍵啊灰鍵,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黃昏。
在古老的大陸上,千屋萬戶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來這島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來,城市像罩在一塊巨幅的毛玻璃里,陰影在戶內(nèi)延長復加深。然后涼涼的水意彌漫在空間,風自每一個角落里旋起,感覺得到,每一個屋頂上呼吸沉重都覆著灰云。雨來了,最輕的敲打樂敲打這城市。蒼茫的屋頂,遠遠近近,一張張敲過去,古老的琴,那細細密密的節(jié)奏,單調(diào)里自有一種柔婉與親切,滴滴點點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時在搖籃里,一曲耳熟的童謠搖搖欲睡,母親吟哦鼻音與喉音?;蚴窃诮系臐蓢l(xiāng),一大筐綠油油的桑葉被噬于千百頭蠶,細細瑣瑣屑屑,口器與口器咀咀嚼嚼。雨來了,雨來的時候瓦這么說,一片瓦說千億片瓦說,說輕輕地奏吧沉沉地彈,徐徐地叩吧撻撻地敲,間間歇歇敲一個雨季,即興演奏從驚蟄到清明,在零落的墳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億片瓦吟。
在舊式的古屋里聽雨,聽四月,霏霏不絕的黃梅雨,朝夕不斷,旬月綿延,濕黏黏的苔蘚從石階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聽臺風臺雨在古屋頂一夜盲奏,千層海底的熱浪沸沸被狂風挾持,掀翻整個太平洋只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壓下,整個海在他的蝎殼上嘩嘩瀉過。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煙一般的紗帳里聽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撲來,強勁的電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彈動屋瓦的驚悸騰騰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墻上打在闊大的芭蕉葉上,一陣寒潮瀉過,秋意便彌漫舊式的庭院了。
在舊式的古屋里聽雨,春雨綿綿聽到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聽聽那冷雨。雨是一種單調(diào)而耐聽的音樂是室內(nèi)樂是室外樂,戶內(nèi)聽聽,戶外聽聽,冷冷,那音樂。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谷咕咕的啼聲,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吧那冷雨。
因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樂從記憶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樂器灰蒙蒙的溫柔覆蓋著聽雨的人,瓦是音樂的雨傘撐起。但不久公寓的時代來臨,臺北你怎么一下子長高了,瓦的音樂竟成了絕響。千片萬片的瓦翩翩,美麗的灰蝴蝶紛紛飛走,飛入歷史的記憶。雨下下來下在水泥的屋頂和墻上,沒有音韻的雨季。樹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楓樹,柳樹和擎天的巨椰,雨來的時候不再有叢葉嘈嘈切切,閃動濕濕的綠光迎接。鳥聲減了啾啾,蛙聲沉了咯咯,秋天的蟲吟也減了唧唧。七十年代的臺北不需要這些,一個樂隊接一個樂隊便遣散盡了。要聽雞叫,只有去詩經(jīng)的韻里找。只剩下一張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正如馬車的時代去后,三輪車的時代也去了。曾經(jīng)在雨夜,三輪車的油布篷掛起,送她回家的途中,篷里的世界小得可愛,而且躲在警察的轄區(qū)以外,雨衣的口袋越大越好,盛得下他的一只手里握一只纖纖的手。臺灣的雨季這么長,該有人發(fā)明一種寬寬的雙人雨衣,一人分穿一只袖子,此外的部分就不必分得太苛。而無論工業(yè)如何發(fā)達,一時似乎還廢不了雨傘。只要雨不傾盆,風不橫吹,撐一把傘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韻味。任雨點敲在黑布傘或是透明的塑膠傘上,將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噴濺,傘緣便旋成了一圈飛檐。跟女友共一把雨傘,該是一種美麗的合作吧。最好是初戀,有點興奮,更有點不好意思,若即若離之間,雨不妨下大一點。真正初戀,恐怕是興奮得不需要傘的,手牽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輕的長發(fā)和肌膚交給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qū)Ψ降拇缴项a上嘗甜甜的雨水。不過那要非常年輕且激情,同時,也只能發(fā)生在法國的新潮片里吧。
大多數(shù)的雨傘想不會為約會張開。上班下班,上學放學,菜市來回的途中。現(xiàn)實的傘,灰色的星期三。握著雨傘。他聽那冷雨打在傘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濕濕的灰雨凍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結(jié)晶體在無風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來。等須眉和肩頭白盡時,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沒有受故鄉(xiāng)白雨的祝福,或許發(fā)上下一點白霜是一種變相的自我補償吧。一位英雄,經(jīng)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額頭是水成巖削成還是火成巖?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蘚?廈門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與記憶等長,一座無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盞燈在樓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
作品賞析。
《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賦》之于楊朔一樣,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創(chuàng)作主張及藝術(shù)風格。
文章雖說通篇寫雨,寫愁,寫離怨,但決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來晦澀自己的觀點,他勇敢地涉足以讓庸人卻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讓作品的社會意義、美感價值經(jīng)歷洗禮和考驗。此文開篇,作者便將在凄風冷雨中產(chǎn)生的單調(diào)感順勢行延為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喟嘆:“雨里風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這們子的臺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边@妙喻準確、簡賅、新鮮,下筆時全然不想著會開罪于何人,只是讓藝術(shù)把真情實感饋返給現(xiàn)實——它的母體。大凡真愛,便不必諱言,無須粉飾,且讀這一句吧:“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里,被她的據(jù)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這聲音來自臺北,1974年。不是“箴言”,卻是“真言”!想當時,正統(tǒng)作家群中詩以“鶯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殺,愧殺!用藝術(shù)偽裝現(xiàn)實,藝術(shù)只能淪落。
余光中正視現(xiàn)實的勇氣還表現(xiàn)在他不沉灑于歷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輕信來自官邸或酒肆的傳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夢的那片究竟在那里呢?”“在報紙的頭條標題里嗎?還是香港的謠言里?還是傅聰?shù)暮阪I白鍵馬思聰?shù)奶瓝芟摇彪y怪他要寫冷雨,聽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絲能清醒頭腦,“淅淅瀝瀝”的雨聲能增聰聽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則沁心潤脾。冷雨,冷語,冷靜的肺腑之語。
行文中,作者決不忽略文字的美感價值。冷雨中誘出了祖宗的詩韻,君不見“渭城朝雨邑輕塵”、“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都以“變奏曲”形式流韻在字里行間。作者的“情絲”與雨絲始終交織著,在冷雨中憶起了初臨孤島時的“凄迷”,也憶起了初戀時的溫馨,也講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許在四川的池塘里。他相信“商略黃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國方可盡享。他想起辭書中“雨”部字塊的繁壇,米家山水畫的云情雨意,王禹冉為聽雨而造的竹樓以及現(xiàn)金雨城中千個萬傘的奇觀。雨連著臺島與大陸,連著悠悠的歷史與難盡人意的現(xiàn)實。盡管為文的契機是感慨于海峽兩岸“參商太久”,但此文的審美對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來濯滌自己的愁緒,用雨來勃發(fā)讀者的情趣。至于載什么“道”,完全沒必要讓藝術(shù)去屈就。真正的藝術(shù),本身自有揚善祛惡,昭示美于光明的功能。關鍵是那藝術(shù)要真,不要偽,每個藝術(shù)品種都要遵從自身規(guī)律去反映現(xiàn)實。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和當代生活節(jié)奏同步了。余光中的散文創(chuàng)作實踐對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讀者對中國文字和現(xiàn)實文學的表現(xiàn)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辟一境?!边@評論有深刻的見解,也很公道,會引起作家與散文愛好者的思考。讀《聽聽那冷雨》還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對散文藝術(shù)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開拓散文“可讀性”的范圍。所謂“讀”,不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還講求易誦之于口,悅之于耳。為此,他十分注意詞語的音韻美,化古求新,別具一格。疊字疊句的用法在他筆下出神入化了,讓人一看便不禁吟哦。余氏對李清照的詞風是偏愛的,“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則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這句話師承《聲聲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fā)展。這句,“譬如憑空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淪淪,淅瀝淅瀝淅瀝,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疊字連綿,表態(tài)、動態(tài)、聲響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質(zhì)感寫活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善用疊字,“詩化”散句,似乎也可稱作“余光中現(xiàn)象”,讀起來有醉人的韻味,那巧構(gòu)的諧音辭格又毅出一連串的遐想。再如“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個萬傘”一句,“山”、“傘”湘諧,借喻妥帖,寄寓著無盡的憂思與遺憾。桐城文人“因聲求氣”的觀點,在余光中的散文里得到的印證和發(fā)展。
有時,作者也排出個把長句,但不累贅,仿佛如歌的行板。他拿手的還是讓短語、短句參差跳躍產(chǎn)生出珠落玉盤的效果,讀這句便知此說不謬:“聽聽,那冷雨??纯矗抢溆?。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辈粌H可誦簡直可唱了。人們得到了啟示:詩句要有節(jié)奏,散句也要有節(jié)奏;而這節(jié)奏千變?nèi)f幻,調(diào)度得當便是藝術(shù)。
同類語或近義詞的連用在文中也不乏見?!安贿^說到廣義,他同樣也是廣義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兒,五陵少年?!币幌伦訏哌^萬千山水,大陸風情,如數(shù)家珍。再看這句;“大陸上的秋天,天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于今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更籠上一層凄迷。一字之別,入木三分。
讀余光中的散文,對于愛好古典文學的人來說,則常有會心,時而頜首;對于發(fā)蒙于新文學的青年來說,則知、美兼得,受益匪淺。當然,細心者也會發(fā)現(xiàn)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雜陳其間,另有意趣。這表明在對待“民族化”的問題上余光中既堅持主腦又不偏頗自囿,至于文中大跳躍式的聯(lián)想和具有現(xiàn)代風格的“情影置換”更能證明這一點。
聽聽那冷雨教案篇九
人們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現(xiàn)在想來是對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在用自己的心眼看世界,去體會其中的含義,所以看到的也就不同了。
正如我們文中的人物一樣:父親的心里因為始終記掛著田里未干完的活兒,所以生性樂觀堅忍的他也變得惆悵起來了;母親因為心里惦記著田里的活,因為看到父親的無奈,所以她的臉也因一天天纏綿不斷的雨而越發(fā)惆悵了;而我們則因為看到每天對著雨發(fā)呆、臉斜成一個弧度的父親和惆悵的母親,所以我們無心去應和雨給我們帶來的快樂,雨在我們眼中成了“該死的雨”、“令人討厭的雨”。因為我們憎恨雨,期盼陽光,所以“我們真希望雨能馬上?!?,也同時把童年中的雨“調(diào)成了金黃色”。而這一切產(chǎn)生的源泉無非是因為他們的心。
禪語中有一句話說“不是旗幟在動,而是你的心在動?!笔堑?,因為我們看世界看事物并非真正用我們的眼在看,而是用心體會的。所以即使一直被人們認為“貴如油”的雨,“滋潤萬物”的雨,因為打心眼里不愿意它的出現(xiàn)而變得可惡、該死起來。
但是如果它出現(xiàn)在干旱以后,那我想文中的人物又會有另一種表情了:也許父親那粗糙的被太陽曬成黝黑的臉會因為雨的出現(xiàn)而再次傾斜成45度角;也許母親也會因為它的出現(xiàn)而掃去連日來的惆悵,雨開始滋潤母親的心田,使母親變得更加婉約動人;也許我們會因為雨的出現(xiàn)而變得歡呼雀躍,會在小水坑玩耍,會應和著雨點打擊小花傘的節(jié)拍翩翩起舞,也希望它可以下個不停。那時的雨也許就不再是該死的、令人討厭的了,也許會是可愛的、令人喜滋滋的了;那時也許在我們的童年記憶中,雨真的是金黃色的了。而這一切一切的“也許”,都是因為我們的那顆心??!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聽聽那冷雨教案篇十
《聽聽那冷雨》在文中幾乎把聽覺、視覺、嗅覺甚至味覺都調(diào)動起來,和觸覺的“冷”融為一體。可是,這些都是為了陪襯聽覺,在聽覺上表現(xiàn)雨的美感,也就是鄉(xiāng)愁的詩意?!坝晔且环N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的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谷咕咕的啼聲。”
作者借鑒漢賦的鋪排手法,并且駢散結(jié)合,長短參差,力求行文節(jié)奏緩疾有致,如歌行板。讀者從字里行間獲得的感覺就像是作者記憶中江南的秋雨,或長或短,或緩或疾,文字的節(jié)奏就像是合著秋雨的節(jié)拍,隨之跳動,隨著情感的需要,跌宕起伏,當情到濃烈時,甚至連標點符號都能夠省去,連成一氣,讀來音律優(yōu)美,情韻俱生。
又如:“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于今在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更籠上一層凄迷了。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jīng)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薄笆栌辍钡温湓谖嗤┤~上的聲音和“驟雨”敲打在荷葉上的聲音,對于俗心人聽來,兩者并無殊異,可是爾爾。但在作者敏感的心中,“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且“更籠上一層凄迷了”。這種“凄迷”的美感,我們讀來似曾相識,因為它來自中國古典美學傳統(tǒng)。
“疏雨滴梧桐”喚醒了我們對李清照詞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記憶。而雨打荷葉之聲,則能夠認為是化用了元好問《驟雨打新荷》的詩句:“驟雨過,瓊珠亂撒,打遍新荷?!背酥?,文章中引用或仿用中國古典詩詞典故就有十多處,能夠說是信手拈來,涉筆成趣,表現(xiàn)出作者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由此可見,余光中的愁悵是一種鄉(xiāng)愁,并且不是一般的鄉(xiāng)愁,而是一種文化鄉(xiāng)愁,是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愛與眷戀。
然而,讓人痛心的是,這些慰藉心魂的“美”的雨聲,最終也消失了,“瓦的音樂成了絕響。千片萬片的瓦翩翩,美麗的灰蝴蝶紛紛飛走,飛入歷史的記憶?!迸_北迎來了“公寓的時代”,所謂的現(xiàn)代禮貌一步步地擠壓著傳統(tǒng)文化的空間,“美”也一步步逝去。閱讀至此,似乎有一股隱然其中、苦澀悲愴的意味自心間溢出,又似乎聽到有悠悠鐘聲自曠遠山寺飄然而來,將不盡之意寄寓在言語之外。
聽聽那冷雨教案篇十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2、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3、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借鑒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qū)懗銮榫敖蝗诘奈亩巍?/p>
[過程與方法]。
1、了解余光中的創(chuàng)作成就,體會文章中體現(xiàn)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思。
2、通過反復朗讀,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從而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愫。
2、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教學設計:
(一)課前預習。
1、學生自讀課文,排除閱讀障礙。(新課堂同步學習與探究p78)。
2、熟讀課文,劃出自己感興趣的、感到困惑的語句或語段。
(二)第一課時。
目標:了解余光中的創(chuàng)作成就,體會文章中體現(xiàn)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思。
教學設計:
(一)以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導入:。
1、小時候。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后來呵,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和在里頭。
而現(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注:“鄉(xiāng)愁”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個亙古不衰的主題。余光中說:“大概作單純的鄉(xiāng)愁應該就是同鄉(xiāng)會式的鄉(xiāng)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長的故鄉(xiāng),離開了若開歲月,油然而生的一種感懷,當然這中間還加上對于親人、鄉(xiāng)人的感情在里面,這是最基本的。不過呢,對于讀書人來講,鄉(xiāng)愁可能是更豐富、更復雜的一種文化感。因為鄉(xiāng)愁不僅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還包括歷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僅僅是個人的情緒,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個背景在里面?!?/p>
2、余光中,1952年畢業(yè)于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shù)碩士。先后任教中國臺灣東吳大學、師范大學、中國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期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授。期間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彼f:“藍墨水的上游的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杰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目前仍在“與永恒拔河”。
3、寫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離開廈門去香港,1950年到中國臺灣,本文創(chuàng)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說,離開大陸已經(jīng)25年了。幾十年來,余光中經(jīng)歷了離別家園的痛苦,浪跡天涯的辛酸,卻始終在精神上與祖國血脈相連。他的作品,無論散文、詩歌,都充滿濃郁的傳統(tǒng)意識和鄉(xiāng)土觀念,抒發(fā)出濃濃的去國懷鄉(xiāng)之感,強烈的思鄉(xiāng)思親之情。本文作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達了流落在中國臺灣的大陸游子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把握文章脈絡。
(三)小組討論交流。
(四)明確。
(一)由雨季的開始,滿懷深情地聯(lián)系到祖國。(1)。
(二)由“雨”展開具體的想像,描寫獨特的體驗,抒發(fā)濃濃的相思。
1、(2-4)寫在文化、文字方面對祖國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寫,突出了聽雨的主題,描寫了殘缺的回憶,抒發(fā)了深藏的哀愁。
3、(11-14)寫臺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種記憶。
(三)思緒回到現(xiàn)實,將對故鄉(xiāng)的思慕、回憶埋入心底,沉淀。
(五)小結(jié)與作業(yè)。
《聽聽那冷雨》作為一篇抒情散文,寫了他在美國、在中國臺灣、在大陸的感受,思緒超越遼遠的時空,但總是流淌著古中國的記憶和情韻,并以這種記憶和情韻去觀察,去體會美國西部丹佛山難以體驗到的中國韻味和意趣。落磯山的奇巖怪石,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均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在中國臺灣溪頭,他枕著潤碧濕翠蒼蒼交疊的山影,聽聽那冷雨,只覺其凄迷,感覺不到在大陸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的美感。暴雨摧殘中,更思念“杏花、春雨、江南”。文章選材雖然很散,但一根內(nèi)在的家國之思的感情線索貫穿其中。課下繼續(xù)讀課文,劃出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或語段,進一步體會這種家國之思。
第二課時。
目標:品味文章豐富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教學設計:
一、導入。
1、通過不同的文學作品不同的語言風格導入余光中散文語言的欣賞。
2、展示目標。
品味文章豐富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1、自學成果交流。
要求學生將上節(jié)課作業(yè)對于本文語言的一些精彩之處拿出來和本組同學共同賞析。
2、同學代表發(fā)言。
要求在一同學發(fā)言時,其他同學簡單記錄該同學的發(fā)言要點,以便做進一步的補充或提出不同意見。(在同學發(fā)言時教師板書其發(fā)言要點并做適當點撥)。
3、共同欣賞文章第四段。
a、學生齊讀。
b、學生自主賞析。
c、教師講解。
三、提問:通過學習本文有何收獲?通過學生談收獲總結(jié)本文語言特點:
1、句式長短變化多端,文言口語和歐化語法參酌互用,伸縮自如而緊湊連貫。如:“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吧那腥氣?!?/p>
2、大量疊音詞的使用,不僅增強了散文的節(jié)奏和韻律,而且描寫感覺十分細膩,引起讀者感官刺激,使人如聞如見,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
3、在修辭方法的運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擬人、排比等手法,別致恰當?shù)睾嫱谐鏊枷肭榫w。
四、學習之后要學以致用,請同學們也像余光中那樣高速的聯(lián)想,展開充分的聯(lián)想與想像,借鑒本文的表達技巧,描寫一個雨景,300字左右。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交流寫“雨”詩句。
教學設計:本節(jié)課主要有學生自主完成。先讓學生自己找,然后在班內(nèi)交流。如果學生找的不全,教師可以補充。學生找出后也可適當講解。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輕塵也都已不再。
相關詩作:
1、《絕句》志南(宋)。
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2、《送元二使安西》王維(唐)。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清明》王維(唐)。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劍門道中遇微雨》陸游(宋)。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原文:中國詩詞里“蕩胸生層云”,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是落磯山上難睹的景象。
相關詩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點絳唇》姜夔(宋)。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往。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原文:不過要領略“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須回來中國。
相關詩作:《鐘南山》王維(唐)。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關詩作: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小結(jié):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希望大家注意積累,學會搜集同題材資料,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聽聽那冷雨教案篇十二
《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作者經(jīng)過對臺灣春寒料峭中漫長雨季的細膩感受的描述,真切地勾勒出一個在冷雨中孑然獨行的白發(fā)游子的形象,委婉地傳達出一個漂泊他鄉(xiāng)者濃重的孤獨和思鄉(xiāng)之情,表現(xiàn)了一個遠離故土的知識分子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情依戀和贊美。
作者調(diào)動了聽、視、嗅等多種感覺方式,將少年生活的回憶、古詩畫的意境和現(xiàn)實觀感等匯聚在一齊,編織成一曲情感委婉濃郁、意境深廣幽遠、旋律節(jié)奏優(yōu)美的文字樂章。作者經(jīng)過嫻熟的語言手段,突出了冷雨的聽覺感受,大雨滂沱,小雨淅瀝,其精妙可與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媲美。文章想象奇麗而多變,并多處采用了比喻、對照、聯(lián)想、烘托等表現(xiàn)手法;文字典雅而富于彈性,巧妙地將熔古典語與白話于一爐,擅于經(jīng)過雙聲疊字的運用、長短時間的句式和綿密的意象疊加來渲染情感和把握徐疾交錯的節(jié)奏,是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
聽聽那冷雨教案篇十三
教學目標:
1、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章中體現(xiàn)的淡淡的鄉(xiāng)愁。
2、體會文中的雨情、雨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3、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借鑒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qū)懗銮榫敖蝗诘奈亩巍?/p>
教學重點:
體會意境,鑒賞語言。
教學難點:
鑒賞表達技巧,學會表達。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學習方式:
活動體驗。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二、課文分析:
1、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把握文章脈絡。
2、品讀嗅雨、觀雨、聽雨的相關文字,體會意境、情思。
三、品味語言:
本文語言凝練華麗,文字典雅而富于彈性,巧妙地熔古典語匯與白話于一爐,善于通過漢語的象形和音韻特征來渲染情感,把握徐疾交錯的節(jié)奏。
四、借鑒運用:
1、借鑒表達:作者在本文采用了多種表現(xiàn)手法,來渲染和強化對大陸故鄉(xiāng)、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念之情。首先,作者將敘述、描寫、議論和抒情緊密結(jié)合,穿插運用。其次,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對照、聯(lián)想、烘托等表現(xiàn)手法。
(順及:余光中散文的特點)。
2、體驗運用:聽相關雨聲,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口頭表達。
五、布置作業(yè):
1、展開充分的聯(lián)想與想像,借鑒本文的表達技巧,描寫一個雨景,300字左右。
2、找出文章中寫雨的詩句,注意積累。
聽聽那冷雨教案篇十四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里,也似乎把傘撐著。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蕭蕭的冷雨,也躲可是整個雨季。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p>
“驚蟄”雖過,料峭春寒,撲面而來不是溫暖的楊柳風,而是那淋淋漓漓、淅淅瀝瀝的“蕭蕭的冷雨”,這“冷雨”的意象給人潮濕凄冷的感覺,一時間,“天潮潮地濕濕”,仿佛這天與地,還有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甚至“思想”都浸潤在潮濕的雨氣之中。文章一開始,就這樣把讀者“扔到”了鋪天蓋地的雨的世界,徹頭徹尾地淋上一個“雨季”的冷雨,讀來頓感“寒”入骨髓,“潮”潤心靈,在雨里風里,跟著作者“走入霏霏更想入非非”。
這“霏霏”的感覺讓人產(chǎn)生“非非”的遐想,它不僅僅使人感到“冷雨”的形象鮮明生動,更使人聯(lián)想到在這冷雨中情感蘊藉的作者,以及作者心中濃郁的鄉(xiāng)愁。如此,從感覺出發(fā)的描述就產(chǎn)生了諸多“象外之象”、“味外之味”。
二.雨之色———黑白灰暗。
我們知人論世,溯流尋蹤,探尋語言和語言傳遞感覺背后的答案,最終在一番“尋覓探訪”之后發(fā)現(xiàn),之所以全文籠罩在黑白灰暗的色調(diào)之中,那是因為:一是臺灣的雨季很長,雨天總是灰蒙蒙、霧蒙蒙的。
二是對七十年代大陸的文革政治滌蕩文化,感到痛心憂懼。三是安東尼奧尼的片子所傳遞出的信息也呈現(xiàn)出灰暗的色彩。四是母親去世,自我悲痛欲絕,眼中一切景物都失去了顏色?!耙磺芯罢Z皆情語”,我們緣文入景,由景入情,從感覺出發(fā),細細品味,一步步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聽聽那冷雨教案篇十五
二.敲打樂式的音樂美感?。
三.?纏綿悠長的形象?。
四.朦朧迷幻的意境?。
“鄉(xiāng)愁漸生燈影外,客愁多在雨聲中?!痹娙擞喙庵幸云錈o礙的文才,以文為詩,化雨成淚,凄凄切切的訴說那鄉(xiāng)愁難擱的苦楚。讓人哀惋,讓人嘆息。
聽聽那冷雨教案篇十六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師:有一個人曾深情地說過這樣的話:
[幻燈片]“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同學們,從這三句話當中,你能否猜測一下這應該是怎樣的一個人?找同學來說說。
生1:中國人,懷有強烈愛國情懷的人。
生2:詩人,浪漫的人(笑)。
生3: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
二、簡介作者及創(chuàng)作情況。
師:誰能談談你所了解的余光中?
生6:我再補充一點,他的詩《鄉(xiāng)愁》寫得很好。
師:你能給大家朗誦一遍嗎?
[生6:背誦《鄉(xiāng)愁》其他同學也跟著背誦了起來。]。
三、進入文本。
師:同學們,當你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時,你心中有什么樣的疑問?
生7:他為什么要聽雨?
生8:為什么聽到的是冷雨?
生9:他聽到了什么?
[全體學生大聲朗讀課文5分鐘]。
師:誰愿意來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師:她說得有道理嗎?文中哪里有體現(xiàn)?
師:說得非常好。我們來梳理一下。
[板書:冷????凄涼???鄉(xiāng)思鄉(xiāng)愁]。
師:作者說: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那么走入霏霏冷雨他想到了什么?
生13:想到了“那一塊土地是久違了”
生16:想到了:“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
師:是的,作者想了許多內(nèi)容,老師也歸納了一下,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幻燈片]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的那一塊土地。
江南的杏花春雨。
叫赤縣神州的那片土地,
領略“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須回中國。
瓦屋聽雨,回憶的音樂。
公寓時代的臺北沒有音韻的雨季,黑白的默片。
師:這都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生17:鄉(xiāng)思、鄉(xiāng)愁。
師:我們看作者在雨中還想到:
[幻燈片]中國美麗的方塊字。
宋代米芾父子的山水畫。
南宋詞人蔣捷的《虞美人?聽雨》。
王禹偁的聽雨竹樓《黃岡竹樓記》。
這都是什么內(nèi)容?
生18:中國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師:這表明作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懷有什么感情?
生19:向往、熱愛、眷戀、思慕。
師:好極了,雨下得綿長,作者的感情也可謂綿長。
[板書:雨????綿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眷戀、思慕]。
師:我們看余光中先生的思鄉(xiāng)與我們同學們一月回家一次的想家完全一樣嗎?
生(集體):不一樣。
師:我們來看看余光中先生對鄉(xiāng)愁的理解:
[幻燈片]。
[幻燈片]眼觀其文領略其視覺美。
口誦其聲領略其音韻美。
心惟其意領略其情理美。
大聲地,聲情并茂地朗讀自己最喜歡的文段(3分鐘)。
師:現(xiàn)在,找同學來讀你所喜歡的文段,然后我們找同學來評價一下他讀得如何?
生20:(舉手)老師,我每一段都喜歡(笑)。
[生20讀第10段]。
[生21讀第10段]。
[播放名家范讀2、3自然段]。
[生22讀第5段]。
師:誰愿意來點評一下,來,同桌吧,近水樓臺(笑)。
師:好,真是優(yōu)秀的點評家,那請你再來試試。
[生23讀第5段](掌聲)。
聽聽那冷雨教案篇十七
教學目標:
1、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2、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3、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借鑒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qū)懗銮榫敖蝗诘奈亩巍?/p>
4、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愫;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品讀課文,緊扣文字,體會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 。
2.感受文章的情感美,把握作者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
教學時數(shù):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
1、學生自讀課文,排除閱讀障礙。(新課堂同步學習與探究p78)。
2、熟讀課文,劃出自己感興趣的、感到困惑的語句或語段。
二、以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導入:。
1、小時候。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和在里頭。
而現(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注:“鄉(xiāng)愁”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個亙古不衰的主題。余光中說:“大概作單純的鄉(xiāng)愁應該就是同鄉(xiāng)會式的鄉(xiāng)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長的故鄉(xiāng),離開了若開歲月,油然而生的一種感懷,當然這中間還加上對于親人、鄉(xiāng)人的感情在里面,這是最基本的。不過呢,對于讀書人來講,鄉(xiāng)愁可能是更豐富、更復雜的一種文化感。因為鄉(xiāng)愁不僅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還包括歷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僅僅是個人的情緒,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個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畢業(yè)于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shù)碩士。先后任教中國臺灣東吳大學、師范大學、中國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期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授。期間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彼f:“藍墨水的上游的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杰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目前仍在“與永恒拔河”。
3、寫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離開廈門去香港,1950年到中國臺灣,本文創(chuàng)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說,離開大陸已經(jīng)25年了。幾十年來,余光中經(jīng)歷了離別家園的痛苦,浪跡天涯的辛酸,卻始終在精神上與祖國血脈相連。他的作品,無論散文、詩歌,都充滿濃郁的傳統(tǒng)意識和鄉(xiāng)土觀念,抒發(fā)出濃濃的去國懷鄉(xiāng)之感,強烈的思鄉(xiāng)思親之情。本文作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達了流落在中國臺灣的大陸游子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三、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把握文章脈絡。
四、小組討論交流。
五、明確。
(一)由雨季的開始,滿懷深情地聯(lián)系到祖國。
(二)由“雨”展開具體的想像,描寫獨特的體驗,抒發(fā)濃濃的相思。
1、(2-4)寫在文化、文字方面對祖國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寫,突出了聽雨的主題,描寫了殘缺的回憶,抒發(fā)了深藏的哀愁。
3、(11-14)寫臺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種記憶。
(三)思緒回到現(xiàn)實,將對故鄉(xiāng)的思慕、回憶埋入心底,沉淀。
六、小結(jié)與作業(yè)。
《聽聽那冷雨》作為一篇抒情散文,寫了他在美國、在中國臺灣、在大陸的感受,思緒超越遼遠的時空,但總是流淌著古中國的記憶和情韻,并以這種記憶和情韻去觀察,去體會美國西部丹佛山難以體驗到的中國韻味和意趣。落磯山的奇巖怪石,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均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在中國臺灣溪頭,他枕著潤碧濕翠蒼蒼交疊的山影,聽聽那冷雨,只覺其凄迷,感覺不到在大陸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的美感。暴雨摧殘中,更思念“杏花、春雨、江南”。文章選材雖然很散,但一根內(nèi)在的家國之思的感情線索貫穿其中。課下繼續(xù)讀課文,劃出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或語段,進一步體會這種家國之思。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通過不同的文學作品不同的語言風格導入余光中散文語言的欣賞。
2、展示目標。
品味文章豐富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1、自學成果交流。
要求學生將上節(jié)課作業(yè)對于本文語言的一些精彩之處拿出來和本組同學共同賞析。
2、同學代表發(fā)言。
要求在一同學發(fā)言時,其他同學簡單記錄該同學的發(fā)言要點,以便做進一步的補充或提出不同意見。(在同學發(fā)言時教師板書其發(fā)言要點并做適當點撥)。
3、共同欣賞文章第四段。
a、學生齊讀。
b、學生自主賞析。
c、教師講解。
三、提問:通過學習本文有何收獲?通過學生談收獲總結(jié)本文語言特點:
1、句式長短變化多端,文言口語和歐化語法參酌互用,伸縮自如而緊湊連貫。如:“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吧那腥氣?!?/p>
2、大量疊音詞的使用,不僅增強了散文的節(jié)奏和韻律,而且描寫感覺十分細膩,引起讀者感官刺激,使人如聞如見,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
3、在修辭方法的運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擬人、排比等手法,別致恰當?shù)睾嫱谐鏊枷肭榫w。
四、學習之后要學以致用,請同學們也像余光中那樣高速的聯(lián)想,展開充分的聯(lián)想與想像,借鑒本文的表達技巧,描寫一個雨景,300字左右。
第三課時。
一、交流寫“雨”詩句。
先讓學生自己找,然后在班內(nèi)交流。如果學生找的不全,教師可以補充。學生找出后也可適當講解。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輕塵也都已不再。
相關詩作:
1、《絕句》志南(宋)。
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2、《送元二使安西》王維(唐)。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清明》王維(唐)。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劍門道中遇微雨》陸游(宋)。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原文:中國詩詞里“蕩胸生層云”,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是落磯山上難睹的景象。
相關詩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點絳唇》姜夔(宋)。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往。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原文:不過要領略“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須回來中國。
相關詩作:《鐘南山》王維(唐)。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關詩作:
《虞美人聽雨》蔣捷(宋)。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二、學生自主欣賞6-10節(jié)。
三品味文章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討論交流)。
明確:學生將本文語言的一些精彩之處拿出來和本組同學共同賞析。
要求在一同學發(fā)言時,其他同學簡單記錄該同學的發(fā)言要點,以便做進一步的補充或提出不同意見。
四、本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1)句式長短變化多端,文言口語和歐化語法參酌互用,伸縮自如而緊湊連貫。如:“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吧那腥氣?!?/p>
(2)大量疊音詞的使用,不僅增強了散文的節(jié)奏和韻律,而且描寫感覺十分細膩,引起讀者感官刺激,使人如聞如見,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
(3)在修辭方法的運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擬人、排比等手法,別致恰當?shù)睾嫱谐鏊枷肭榫w。
五、總結(jié)歸納:
這篇詩質(zhì)的散文,以聽雨(清明時節(jié)的雨)為主線,將橫的地域感(從美國,到中國臺灣,到大陸)、縱的歷史感(從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時代)、和縱橫交錯的現(xiàn)實感(人到中年滄桑過后的洞明人生,現(xiàn)代都市對傳統(tǒng)意趣的破壞,對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書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不管歲月的漂泊帶給人們多少的滄桑,但那種家國之思卻永遠都不會改變。
聽聽那冷雨教案篇十八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聽聽那冷雨》是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二“慢慢走,欣賞啊”專題第四模塊“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文章。作者調(diào)動了聽、視、嗅等多種感覺方式,將少年生活的回憶、古詩畫的意境和現(xiàn)實觀感等會聚在一起,編織成一曲情感委婉濃郁、意境深廣幽遠、旋律節(jié)奏優(yōu)美的文字樂章。通過對中國臺灣春寒料峭中漫長雨季的細膩感受的描寫,真切地勾畫出一個在冷雨中孑然獨行的白發(fā)游子的形象,委婉地傳達出一個漂泊他鄉(xiāng)者濃重的孤獨和思鄉(xiāng)之情,表現(xiàn)了一個遠離故土的知識分子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情依戀和贊美。
“慢慢走,欣賞啊”這一專題的學習關注學生通過活動體驗的方式對文學作品之美的鑒賞品味,關注學生在鑒賞活動中的個性解讀、多元解讀,和對閱讀的空間的開拓創(chuàng)新。而《聽聽那冷雨》一文的學習在這一指導思想之下尤其側(cè)重于對文學作品的意境美的鑒賞。
鑒于以上我對教材的認識,我把這篇課文的三維教學目標確定為:
1、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2、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借鑒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qū)懗銮榫敖蝗诘奈亩巍?/p>
自主學習,反復誦讀,與文本直接對話,并結(jié)合自己的體驗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深沉的鄉(xiāng)愁和強烈的愛國情思,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
體會意境,鑒賞語言。
教學難點:
鑒賞表達技巧,學會表達。
今天我們提倡并需要的課堂師生關系,是“共享”關系?!肮蚕怼钡倪^程就是“對話”的過程?!皩υ挕笔请p方共同在場、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參與以至共同分享。在“共享”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既是學習者又是建構(gòu)者。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思想碰撞,應該是“對話”的主旋律。在“對話”與“共享”的過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他在“對話”與“共享”中發(fā)揮著其他參與者(學生)所無與倫比的引領作用。
那么,在教學中我們不應把學生的大腦當成一個個被動接受知識灌輸?shù)目帐幨幍娜萜?,而應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們?nèi)c燃的火炬,它一旦被點燃必將閃爍著智慧的火花、創(chuàng)新的光芒。因此,教師的引導點撥,更多的是體現(xiàn)在尊重學生思考的權(quán)利,并給學生提供一個個發(fā)表獨立見解的機會。正如點撥教學法的倡導者蔡澄清先生所說:“點者,點要害,抓重點也;撥者,撥疑難,排障礙也。既點且撥,導引學者自求而頓悟也?!?/p>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p>
強調(diào)反復閱讀,是為了讓學生深入到文本內(nèi)部,打消與文本的陌生感,與文本建立起親密無間的對話關系。這是學生實現(xiàn)對文本個性解讀、多元解讀的基礎,也是促成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前提。在教學中我把它分解為體驗性默讀和多形式朗讀。
互動討論則是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主要形式。通過傾聽、理解、反思、交流的這個對話過程,學生實現(xiàn)了心靈的遠游,建構(gòu)了對文本的多元解讀。
本課的教學中設計了涵泳美讀、品味賞析、體驗描述等活動體驗的方式,分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讓學生與語言“親密接觸”,在品味中積累,在鑒賞中應用。從而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fā)展,使學生充滿興趣地感悟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
從經(jīng)典古詩中體會意象的主觀色彩。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歸納:心喜而雨潤。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歸納:心樂而雨酥。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p>
歸納:心苦而雨寒。
蔣捷《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p>
歸納:雨作為抒情物象貫穿一生一世。
過渡:何時暖,何時寒?——心暖時暖,心寒時寒。
1.是誰在聽?聽者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2.“冷雨”是本文的一個核心意象,作者為什么要寫“冷”雨?是怎樣來描寫的?
3.在冷雨中,聽者聽到了什么?
1.自由誦讀。
2.學生大聲地、聲情并茂地讀自己喜歡的語段,然后說出喜歡的理由。
a再現(xiàn)情景b賞析手法c品味語言d體味情感。
3.引導學生鑒賞語言,體味意境美。
a句式特點b修辭手法c關鍵詞句d朗讀吟誦(美讀)。
語音的輕重語速的緩急斷句、停頓。
當我們戀戀不舍地從《聽聽那冷雨》的藝術(shù)世界里走出的時候,心中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冷雨”,請根據(jù)自己的閱讀感受口頭描述“我心中的冷雨”。(提醒學生既要深刻感悟文本,又要緊扣活動要求中的關鍵詞——“我心中的”,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和理解。)。
1、展開充分的聯(lián)想與想像,借鑒本文的表達技巧,描寫一個雨景,300字左右。
2、找出文章中寫雨的詩句,注意積累。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5839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