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張連印個人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熱門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8 06:04:09
時代楷模張連印個人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熱門15篇)
時間:2023-11-28 06:04:09     小編:雅蕊

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中,總結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成長和進步。寫心得體會時應注重文字的節(jié)奏和節(jié)制,使文章具有一定的音樂感和感染力。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給你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示。

時代楷模張連印個人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一

關于這些樟子松的來歷,左云縣群眾口口相傳:“2003年,有位將軍退休回鄉(xiāng),脫下軍裝、扛起鋤頭義務植樹18年,種下了200多萬棵樹。”

這位種樹的將軍,就是被當?shù)厝朔Q為“綠化將軍”的x省軍區(qū)原副司令員張連印。戎馬倥傯40年,退休回鄉(xiāng)后的他,不顧疾病纏身,奮戰(zhàn)在綠化荒山、防風治沙一線,書寫了堅守初心本色、不懈奮斗奉獻的精彩人生。

“作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樹造林作為自己的下一個‘戰(zhàn)場’”

張家場村位于我國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區(qū)域。早年的張家場村,大部分區(qū)域都是荒山荒坡,黃沙肆虐、塵土飛揚。“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白天點油燈,晚上堵門風”是這個小村曾經的真實寫照。

有村民回憶,小時候每天早上起來,透過油紙窗往外看,屋外漫天黃沙,上學走路都要用胳膊擋住臉,風沙刮在身上噼啪作響。

時過境遷,村里的生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遍地是樟子松、云杉、油松。記者行走在林間,陽光穿過樹葉打在臉上,讓人感到暖意融融,天空在綠樹的掩映下藍得耀眼。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啥好都不如空氣好!自從有了這些樹,我們村也有了湛藍的天?!币晃幻嫔詈?、頭發(fā)花白的老人說。

這位老人就是張連印。他身著舊迷彩服,手上拿著鐵鍬,一眼看上去,更像是一名樸實的農民,而不像退休的將軍。

就在這片綠樹成蔭的茂林中,張連印將他植樹的故事娓娓道來……。

2003年,張連印退休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xiāng)。站在山上,望向河尾灘旁的荒山禿嶺,他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用自己所有的積蓄,在這3000畝荒山上種樹!

簽合同那天,他當場表態(tài):“我一不要林權,二不要地權;30年后無償交還集體。作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樹造林作為自己的下一個‘戰(zhàn)場’。”

2004年春,張連印在一片荒灘上建起平房安營扎寨。幾間低矮的平房,既是他的家,也是庫房。院里停放著一輛已經掉漆的面包車,是張連印在2015年花4萬多元買的,也是最值錢的家當。這些年,他就開著這輛面包車,每天帶著鎬、鍬和樹苗,翻山越嶺上山植樹。

除此之外,張連印連政府提供的退耕還林補助都交給了鄉(xiāng)親們。修路、通電、打井、修渠……很快,老兩口的積蓄就花光了。

資金有缺口,全家人傾囊相助,找親戚朋友,多方籌措,大女兒用剛買的新房抵押貸款了20萬元;兒子拿出了僅有的10萬元積蓄;小女兒將3萬元轉業(yè)費和訂婚時公婆給的2萬元一并貢獻了出來,這才湊夠了啟動資金,解了張連印的燃眉之急。

時代楷模張連印個人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二

“不管你多富有,不論你官多大,到什么時候也不能忘咱的媽……”

18年間,就在這片腳下的土地,他帶領鄉(xiāng)親們植樹1.8萬畝,其中6000畝是義務植樹,1.2萬畝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

200余萬棵樹,他分文不取,簽下協(xié)議:“一不要林權,二不要地權,30年后無償交還集體?!?/p>

創(chuàng)業(yè)初期,張連印拿出了全部30萬元積蓄,大女兒張曉梅用房子抵押貸款20萬元,兒子張曉斌拿出積蓄10萬元,小女兒張曉花將3萬元轉業(yè)費和訂婚時公婆給的2萬元墊入。后來張連印又兩次向銀行貸款。

然而,村子里張連印自家的老屋,卻坍塌得不像樣子。

本族的老人勸他:連印啊,你就不想想自家?你家的老屋還是花些錢翻蓋一下吧。

張連印卻說:“我還是把有限的資金用在綠化荒山上吧!”

生態(tài)改善后,鄉(xiāng)親們感念張連印的事跡,自發(fā)籌錢建了一座涼亭,想取名叫“將軍臺”,卻被張連印**止,后來立起來的是“張家場鄉(xiāng)萬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紀念碑”。

2015年,兒子張曉斌離開部隊選擇自主擇業(yè),回村跟著父親種樹。

有人不解:“難道您就沒想過利用自己的資源讓兒子在部隊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嗎?”

張連印回答:“百姓的認可、良好的家風,就是我留給子女最好的‘財富’。曉斌和鄉(xiāng)親待在一起,做這樣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很好?!?/p>

他和群眾打成一片,吃農家飯、干農家活、說農家話,誰家有個家長里短,都請他出面主持。在他資金短缺時,3位村民貸款30萬元借給他,連借條都不用打。

村民們都說他,“從來不擺譜,看不出是個將軍?!?/p>

而妻子王秀蘭最明白他,“如果鄉(xiāng)親們覺得他和他們一樣,他就高興。”

在張連印的日記本上,記錄著一些點滴小事——。

“拿完藥,在醫(yī)院門口點了一碗面,自己來了個光盤行動!”

“從左云去x,坐了公交車,又一次低碳出行。”

時代楷模張連印個人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三

六一兒童節(jié),多么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節(jié)日,然而,今年的“六一”卻有著悲壯與偉大:

二零二一年六月一日十八時左右,兩名兒童在x大渡口萬發(fā)碼頭長江段沙灘邊玩耍,不慎落水。危急時刻,王紅旭老師以百米沖刺跳江救人,傾盡全力將孩子往岸上推,在數(shù)十名群眾聯(lián)手接力下,這兩名落水兒童被成功救起,他卻因體力不支,不幸被江水沖走,英勇犧牲,年僅三十五歲。

三十五歲,風華正茂;三十五歲,教書育人;三十五歲,責任與擔當。王紅旭老師被定格在三十五歲的光輝年齡,他的英雄事跡傳遍全國,他的高貴精神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愛孩子深深的印入王紅旭老師的心靈。當一聲求救映入耳際——“救命哇,救我的娃兒?。 蓖蝗宦牭降囊宦暺鄥枒K叫,年輕的媽媽癱軟在沙灘,眾人目光驚愕,而王紅旭老師正從百米之外,奔過一片草叢,狂奔沖向江邊……這是王紅旭老師留給我們最后的背影。救出一名孩子,他又不假思索去救另一名孩子……兩名孩子得救了,他卻被無情的江水……正是愛孩子的思想使他義無反顧,英勇救人。

“愛孩子是老師的天職?!弊鳛橐幻蠋熞龅健安煌跣?,牢記使命?!边@也是黨和國家對我們老師的基本要求。王紅旭老師將人生追求融入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yè),體現(xiàn)了崇高的精神追求;以舍己救人的英勇壯舉,深刻詮釋了人民教師的精神品質;以至誠至深的教育情懷,彰顯了教育世家的精神風范;以胸懷大愛的師者仁心,鑄就了師愛永恒的精神豐碑。

品味著王紅旭教師的英雄事跡,我們在工作中要做到愛崗敬業(yè),要熱愛教育事業(yè),對教育事業(yè)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地完成每一項教學任務,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我們必須知道愛學生是立業(yè)之本,讀書是立身之本,我們的學習是為了更好的肩負起我們的責任。教育要讓學生終身受益,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甘為人梯、樂于奉獻,要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我們要做到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用師愛鑄就崇高的師魂,在教育中做到嚴中有愛、愛中有嚴。相信有我們全力的付出,教育事業(yè)的明天一定會更加光輝燦爛!

來源:網絡整理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content_2();。

時代楷模張連印個人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四

裝在心里的一抔“連根土”

“小苗帶著連著根的土栽下去,成活率才高,長得才好。就像咱們人一樣,得有根,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p>

今年暑期的一天,左云縣東南小學學生來到清風林教育基地苗圃參觀?;貏?chuàng)辦人張連印左手舉著一棵樟子松幼苗,右手托著根部的泥土,對這群“紅領巾”說。

這是張連印回村植樹造林收獲的經驗,也是他76年執(zhí)著人生的寫照。

1964年2月,村民們敲鑼打鼓,送騎著大馬、戴著紅花的張連印去參軍。一個備嘗艱辛的苦孩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光榮。

他4歲時父親去世,6歲時母親改嫁,13歲時奶奶離世范文寫作,16歲時爺爺病重,成績優(yōu)異的張連印初二時不得不輟學回村。他干過木匠,抬過轎子,“護秋”掙工分,編筐還欠債。

爺爺病逝后,張連印獨自過活。那時候,村里誰家日子都緊巴??磸堖B印常常吃不飽,鄰里總想辦法勻碗飯給他。村干部看他有文化、會珠算,腦子靈、品行好,安排他當小隊記工員,后來又當大隊會計和村民兵連指導員。

19歲那年,張連印被村里推薦入伍,圓了從軍夢。

“你們給我戴紅花,我把決心來表達。到了部隊聽黨話,黨叫干啥就干啥!”在左云縣東街禮堂召開的歡送會上,張連印代表新兵發(fā)言。

這個無數(shù)次在腦海中閃回、對無數(shù)人講述過的場景,對張連印來說,是裝在心里的一抔“連根土”。

“不當個好兵,對不起村里對我的培養(yǎng),對不起鄉(xiāng)親們對我的恩情,對不起生我養(yǎng)我的這片土地。”

入伍第一年獲評“五好戰(zhàn)士”“技術能手”,第二年入黨,第三年提干當排長,第四年當副連長,第五年當指導員,營長、團長、師長、副軍長、省軍區(qū)副司令員,張連印在軍營這片沃土扎根拔節(jié),一步步成長為軍隊高級干部。

鄉(xiāng)親們都覺得他很了不起,他卻不這么認為:“我從小生在張家場村,喝十里河的水、吃左云縣的糧長大,在部隊40年,沒有各級黨組織、各級領導的培養(yǎng)關心,沒有群眾的支持,就沒有我的今天。”

退休前一年,張連印回張家場村探親,看到很多鄉(xiāng)親住上了大瓦房,開上了摩托車,可放眼望去四周幾乎看不到綠色,風沙還是拍得窗戶“啪啪”作響。

“荒山禿嶺和尚頭,有河四季無水流”。左云位于我國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區(qū),地處京津沙源風口,沙塵暴危害嚴重,植樹種草成活率低,生態(tài)環(huán)境一直沒有得到較大改善。

張連印登上村里的北梁,回想起另一片山坡。

2003年,從x省軍區(qū)副司令員崗位上退休后,張連印把3個兒女召集起來,開了一次家庭會議:“我準備回老家張家場村植樹造林?!?/p>

樹高千尺不忘根?!拔沂且幻h員、一個軍人,退休后身體還行,做點社會需要、家鄉(xiāng)需要的事,是我的本分?!?/p>

將軍解甲,落葉歸根。

來源:網絡整理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content_2();。

時代楷模張連印個人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五

“作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樹造林作為自己的下一個‘戰(zhàn)場’”

張家場村位于我國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區(qū)域。早年的張家場村,大部分區(qū)域都是荒山荒坡,黃沙肆虐、塵土飛揚。“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白天點油燈,晚上堵門風”是這個小村曾經的真實寫照。

有村民回憶,小時候每天早上起來,透過油紙窗往外看,屋外漫天黃沙,上學走路都要用胳膊擋住臉,風沙刮在身上噼啪作響。

時過境遷,村里的生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遍地是樟子松、云杉、油松。記者行走在林間,陽光穿過樹葉打在臉上,讓人感到暖意融融,天空在綠樹的掩映下藍得耀眼。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啥好都不如空氣好!自從有了這些樹,我們村也有了湛藍的天?!币晃幻嫔詈凇㈩^發(fā)花白的老人說。

這位老人就是張連印。他身著舊迷彩服,手上拿著鐵鍬,一眼看上去,更像是一名樸實的農民,而不像退休的將軍。

就在這片綠樹成蔭的茂林中,張連印將他植樹的故事娓娓道來……。

2003年,張連印退休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xiāng)。站在山上,望向河尾灘旁的荒山禿嶺,他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用自己所有的積蓄,在這3000畝荒山上種樹!

簽合同那天,他當場表態(tài):“我一不要林權,二不要地權;30年后無償交還集體。作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樹造林作為自己的下一個‘戰(zhàn)場’?!?/p>

2004年春,張連印在一片荒灘上建起平房安營扎寨。幾間低矮的平房,既是他的家,也是庫房。院里停放著一輛已經掉漆的面包車,心得體會是張連印在2015年花4萬多元買的,也是最值錢的家當。這些年,他就開著這輛面包車,每天帶著鎬、鍬和樹苗,翻山越嶺上山植樹。

除此之外,張連印連政府提供的退耕還林補助都交給了鄉(xiāng)親們。修路、通電、打井、修渠……很快,老兩口的積蓄就花光了。

資金有缺口,全家人傾囊相助,找親戚朋友,多方籌措,大女兒用剛買的新房抵押貸款了20萬元;兒子拿出了僅有的10萬元積蓄;小女兒將3萬元轉業(yè)費和訂婚時公婆給的2萬元一并貢獻了出來,這才湊夠了啟動資金,解了張連印的燃眉之急。

來源:網絡整理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content_2();。

時代楷模張連印個人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六

余元君同志,湖南省水利廳副總工程師、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總工程師。201月19日下午,余元君在岳陽市君山區(qū)現(xiàn)場辦公時突發(fā)疾病,不幸辭世,年僅46歲。余元君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勤勉務實、刻苦鉆研、甘于奉獻、碩果累累,他的人倒下了,但卻樹起了豐碑。他被湖南省人社廳、省科協(xié)追授“湖南省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稱號,湖南省水利廳黨組號召全省水利系統(tǒng)向他學習,余元君同志的一言一行充分體現(xiàn)了“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質。

把事情做到“極致”,要運籌帷幄、把握全局。25年來,余元君的足跡遍布洞庭湖3471公里一線防洪大堤、226個大小圩垸、11個重點垸、24個蓄洪垸……70多本筆記本詳細地記錄著自以來,他和摘錄的洞庭湖治理關鍵信息;在他的辦公電腦里,一幅幅洞庭湖水系、堤垸、工情、水情圖片及說明,分門別類,整齊明了;移動硬盤里,上千g的相關資料,整理得清清楚楚。余元君被同事形象稱為一本“行走的洞庭湖水利百科全書”,由他整理完成的《洞庭湖治理工程建設與管理適用文件匯編》,也被譽為“洞庭寶典”。這種內心深處的敬畏、極高的贊譽來自余元君腳踏實地的深入調研,來自于他對洞庭湖的全面了解。我們抓工作不能浮在表面、“蜻蜓點水”,做決策不能“屁股決定腦袋”,而應沉下心去抓調研,深入一線摸實情,要善于將黨的理論與基層實際結合起來,善于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

把事情做到“極致”,要“拘于小節(jié)”、注重細節(jié)。,屈原垸西大堤堤防加固項目中,有一段護坡的初步設計方案計劃拆除重新施工,余元君看了方案后不放心,又帶隊重新勘查。經仔細核查,他們發(fā)現(xiàn)這段大堤幾十年來陸續(xù)護坡,厚度達80厘米,初步方案明顯不合理。于是,余元君研究制定了新的設計方案:上部平整后縫隙灌入細石混凝土,下部平整后現(xiàn)澆混凝土板護坡。這樣既避免了大拆大建,加快了進度,又節(jié)省了國家資金。因為余元君對細節(jié)的專注,為國家節(jié)省了建設資金。我們在做事過程中不能有“成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的想法,而應常懷“細節(jié)決定成敗”的心態(tài),既要在事關全局問題上“把脈定向”“行穩(wěn)致遠”,也要在具體事情上“謹小慎微,慎終如始”,不輕視小節(jié)、不忽略細節(jié)。

把事情做到“極致”,要xx如磐、久久為功?!?990年,適逢大旱,莊稼無收,深感中國農業(yè)之‘靠天’原始落后,以優(yōu)異成績第一志愿考入天津大學水利系水工專業(yè),希望能為家鄉(xiāng)有所貢獻?!边@是余元君的為民xx,為此他將人生最精彩的華章譜寫在洞庭湖畔,將最美的洞庭湖留給了洞庭人?!笆刈o好一江碧水的重擔,首先得我們‘洞庭人’來挑。”余元君生命最后的三天,馬不停蹄地奔波在長沙進行工程評審、華容縣檢查指導洞庭湖治理、協(xié)調蓄洪垸相關事宜、檢查大通湖東垸分洪閘施工、協(xié)調錢糧湖分洪閘工程建設等水利事情上,他用25年“連日奔波”挑好“守護重擔”,并開發(fā)了“千里眼”系統(tǒng),制定了“數(shù)字洞庭”規(guī)劃。有人說這個社會太浮躁,人心太急躁,古人云“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我想主要還是沒有堅守xx,功利心、貪心、灰心成分過重,缺了做事的決心和恒心,多了“濫竽充數(shù)”的“投機取巧”。我們做事要多一點“久久為功”,少一點“急功近利”,遇到困難,既要停下腳步來思考,更要重整行裝再出發(fā)。

時代楷模張連印個人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七

8月9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fā)布余元君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狈Q號。他生前是湖南省水利廳副總工程師兼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總工程師,他在工作中手握洞庭湖上百個技術評審和重要的招標工作,經手大量資金,面對這樣大的利益誘惑,他始終恪守原則,堅守心中的那一抹明亮,從來不徇私謀利,按規(guī)定辦事,以國家的利益為目的,清廉正派就是大家對他的印象。他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一晃眼就是25年,然而在2019年1月19日,他因連續(xù)多日高負荷工作,不幸殉職在水利工程施工現(xiàn)場,年僅46歲,他為中國的水利工程事業(yè)傾盡了一生的精力。

余元君先生出生于洞庭閭道水河畔一個清苦人家,從小品學兼優(yōu)。在求學的道路上遇到的諸多阻礙和在生活中遭到的種種不快,并沒有影響他的求知求真之路,反而練就了他堅毅的性格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他不僅在工作上勤勉,業(yè)余時間還善于思考,不斷充實自己。他立足崗位,從工作中不斷了解洞庭湖、研究洞庭湖,結合實際工作,他撰寫了大量的報告和學術論文,填補了中國水利事業(yè)的知識空白,也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的專業(yè)水利工作團隊,這更是不可估量的隱形財富。

余元君的離去,是我們莫大的損失,余元君的精神,是對我們最好的引領。在他的身上完全體現(xiàn)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他將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到事業(yè)發(fā)展中,在平凡的崗位上腳踏實地做出驚人的成績。我們對于自己的崗位,思考自己是否熱愛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是否抱有堅定的信念不畏名利誘惑,是否在工作中腳踏實地不眼高手低。我們對余元君精神的學習,是對他最好的祭奠。

時代楷模張連印個人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八

余元君生前系省水利廳副總工程師、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總工程師。2019年1月19日下午4時許,因連日超負荷工作,在洞庭湖區(qū)錢糧湖分洪閘工程建設工地現(xiàn)場辦公時突發(fā)疾病,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年僅46歲。他從事水利工作25年,始終牢記“希望將來能為家鄉(xiāng)有所貢獻”的初心,為“治水興湘”奮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對黨忠誠、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優(yōu)秀品格,是新時代水利科技工作者投身水利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的優(yōu)秀代表。通過認真學習這位優(yōu)秀專家型人才、專業(yè)型領導干部生前的先進事跡,讓同為水利工作者的我們受益匪淺。

學習余元君同志,就要學習他刻苦勤奮的奮斗精神。他立足崗位,腳踏實地,深入洞庭湖、了解洞庭湖、研究洞庭湖,是洞庭湖保護治理的專家;他勤于思考,結合工作實際撰寫了大量論文和學術報告;他善于創(chuàng)新,組織和參與了許多項科研項目。我們要以余元君同志為榜樣,愛學習、講奮斗、肯鉆研,不斷提升業(yè)務能力,為水利改革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學習余元君同志,就要學習他愛崗敬業(yè)的高尚情操。他始終兢兢業(yè)業(yè),認真工作;他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既是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行家里手,也是防汛搶險的技術專家;他任何時候都盡職盡責、用心用力,深入研究蓄洪垸安全建設比選方案,為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我們要以余元君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履職盡責,在平凡的崗位上努力做出不平凡的業(yè)績。

學習余元君同志,踐行新時代水利精神,樹牢“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發(fā)揚“勤奮、敬業(yè)、奉獻”的拼搏精神,為水利事業(yè)發(fā)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時代楷模張連印個人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九

克服困難,在風沙中打響造林綠化的硬仗。

有著多年領導工作經歷的張連印,非常明白凡事“予則立”的道理,一開始他就堅持以科學的態(tài)度開展工作。他首先在省林業(yè)勘測設計院專家的幫助下,制定了《張家場生態(tài)園林村建設總體規(guī)劃》,將對村子周圍1.1萬畝荒山的綠化繪制成藍圖。他與鄉(xiāng)村兩級簽訂了合同,明確提出一不要地權,二不要林權,30年后植樹造林成果無償交給鄉(xiāng)村。同時,張連印多方籌集資金,雇傭工人,為在嚴酷的自然條件下綠化荒山打好了基礎。

真要在荒山荒坡上植樹造林,比想象中要難得多。第一年栽下的樹苗,成活率還不到50%。

堂弟張連茂勸他說:“大哥,風沙地里難栽樹,村里種了幾十年的樹都沒活幾棵,咱就別費心思了?!笨蓮堖B印不信邪,他坐在成片枯死的樹苗前苦思冥想:“很顯然,腳下的高原風沙源地吸水速度快,水分保養(yǎng)能力差,樹木成活率低,沒有科學的栽植辦法不成。”隨后,他走大同,上北京,四處求教,終于掌握了在沙化地嚴重地區(qū)植樹造林的要領。

左云縣的氣候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無霜期短,每年適宜栽樹的時間非常有限,必須搶在的幾天內完成。每到這時,張連印早晨5點就起床帶領工人上山植樹,午飯就在山上與工人一起吃干糧,每天都干到夜幕降臨才收工。由于技術得當、功夫下到,樹苗的成活率不斷提高,張連印暗自高興。不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fā)生了。

2004年下半年,由于沒人看護,正在瘋長的幾萬株樹苗兩天之內就被牛羊啃得殘缺不全??粗豢惺车臉涿纾瑥堖B印眼含淚花,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放牧的人啊,你可知道這幾萬株幼苗的成活比養(yǎng)羊賺錢更加艱難!”事后,張連印沒有聽從別人在林地撒毒藥、設柵欄的建議,也沒有向鄉(xiāng)親們索賠,他找到村里的干部,把本村的牛倌、羊倌集合起來開了一次會。張連印在會上說:“我是農民出身,知道鄉(xiāng)親們生活不容易,我回來種些小樹就是要改善家鄉(xiāng)的環(huán)境,希望大家能幫一把。”會后,張連印又從有限的資金中為他們每人買了一雙膠鞋。

張連印以德報怨的做法感動了飼養(yǎng)牛羊的鄉(xiāng)親們,從那以后,每次放牧他們都非常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樹苗,幼林逐漸茁壯成長起來。

時代楷模張連印個人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

河北省軍區(qū)原副司令員張連印,退休后回到故鄉(xiāng)植樹造林。綠化荒山18000多畝,植樹200多萬株,和鄉(xiāng)親們一起將昔日的荒山頭建成如詩如畫的美麗鄉(xiāng)村。

這兩天正是秋冬森林火險期,為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張連印正忙著跟值班人員一同在林間巡查。張連印的故鄉(xiāng)山西省左云縣是典型的黃土丘陵區(qū),常年受風沙侵襲。為了改善這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退休后的張連印沒有在省城安度晚年,而是返回家鄉(xiāng),立志讓左云縣綠起來。

可聽說當了將軍的張連印退休要回家鄉(xiāng)種樹,鄉(xiāng)親們并不相信。面對質疑,張連印承諾,一不要林權,二不要地權,30年后生態(tài)建設成果全部無償交還集體。

萬事開頭難,張連印和家人第一批栽種的1萬棵樹苗幾乎“全軍覆沒”。為了搞清楚來龍去脈,他虛心向苗木專家請教,終于使沙化土地栽下樹苗的成活率達到了85%以上。,張連印被確診為肺癌中期,隨后幾年,又相繼查出腦梗、肺癌骨轉移等多種病癥。面對疾病的折磨,張連印沒有畏懼退縮,病情稍有好轉就又回到了“戰(zhàn)斗崗位”。

十多年來,他通過不懈努力,和鄉(xiāng)親們一起將昔日的荒山頭建成如詩如畫的美麗鄉(xiāng)村。為人民謀幸福的路上沒有終點,為了喚起全民綠化意識,張連印建起清風林黨性教育基地,先后為省市縣黨政機關、各類學校和企業(yè)作報告200多場,他還優(yōu)先吸納貧困人口在造林基地務工,既促進了貧困人口增收,又促進了荒坡荒地增綠。

時代楷模張連印個人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一

2019年1月19日下午4時左右,湖南省水利廳副總工程師、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總工程師余元君同志在岳陽市君山區(qū)取土料場工棚協(xié)調指導洞庭湖蓄洪安全建設工作中突發(fā)疾病,經搶救無效,不幸因公殉職,年僅46歲。

余元君同志逝世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省委副書記、省長許達哲作出指示,省委副書記烏蘭,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謝建輝,副省長隋忠誠等領導表達了哀悼并慰問家屬。為弘揚、學習余元君同志先進事跡,引導全省水利系統(tǒng)廣大黨員干部切實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激勵水利干部新時代新?lián)斝伦鳛?,爭做新時代治水興湘的奮斗者,省水利廳黨組決定,在全省水利系統(tǒng)開展向余元君同志學習活動。

學習余元君同志對黨忠誠的優(yōu)秀品格。他始終愛黨敬黨,堅定政治立場,樹牢理想信念,對黨無比忠誠,去世前公文包里還放著工作記錄本和黨費證;他牢記入黨誓詞,嚴格執(zhí)行黨的決定,堅決服從組織安排,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為黨奉獻了25個春秋;他顧全大局,關心全局,積極踐行黨中央新時代治水工作方針,切實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治水興湘決策部署,為科學治理保護洞庭湖傾注了畢生心血;他為人淳樸,不計較個人得失,不追求個人名利,從不向組織提任何個人要求。

學習余元君同志干凈干事的清廉作風。他始終嚴以用權、為民用權,先后主持了洞庭湖區(qū)數(shù)百個項目的技術評審和招投標工作,經手的資金、合同金額不下百億元,從沒有一例違反黨風廉政規(guī)定的舉報和負面反映;他始終從嚴自律、嚴守規(guī)矩,干干凈凈干事,清清白白做人,在洞庭湖治理項目建設中沒有為親屬朋友打過招呼,更沒有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和親屬朋友謀取私利。

時代楷模張連印個人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二

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從保家衛(wèi)國到植樹造林,時代楷模張連印在不同的戰(zhàn)場,踐行著同一個初心,守護著同一個家園。在40年的軍旅生涯中,他鐵心跟黨走,一心謀打贏,把全部青春獻給了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事業(yè)。退休后,他深念組織培養(yǎng)之恩,心懷鄉(xiāng)親養(yǎng)育之情,抱定治理風沙、植樹造林、為民造福的如磐信念,舍棄舒適的城市生活,毅然扎根在風沙漫天的毛烏素沙漠邊緣植樹造林18年,將昔日連綿的荒山禿嶺變?yōu)榫G水青山,即使身患癌癥,依然奮斗不止,被譽為“新時代的甘祖昌”“穿軍裝的楊善洲”,成為新時代領導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一個生動縮影。

作為一個56年黨齡的老黨員,張連印對黨和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從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后參軍入伍保家衛(wèi)國,是黨和人民把他從一個孤苦的放牛娃培養(yǎng)成一名軍隊高級領導干部。戎馬倥傯40載,每個崗位張連印都成績斐然。退休以后,本可以選擇安度晚年,他卻飲風咽沙、傾盡所有,身患癌癥仍然植樹不已,在家鄉(xiāng)建起了一道造福百姓的“綠色長城”。他的事跡直白地告訴我們,“不管你多富有,不論你官多大,到什么時候也不能忘咱的媽……”這是黨員干部的立身之本、立業(yè)之基。

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為人生信條,用在植樹造林這個“戰(zhàn)場”上,張連印以軍人特有的勇氣和毅力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和鄉(xiāng)親們一起將昔日的荒山頭建成如詩如畫的美麗鄉(xiāng)村。尤其是面對疾病的折磨,他沒有畏懼退縮,病情稍有好轉就又回到了“戰(zhàn)斗崗位”。從張連印身上,我們真切看到一名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折射出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蘊含著牢記宗旨、服務群眾的為民情懷,見證了勇挑重擔、開拓創(chuàng)新的奮斗意志,彰顯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境界,這是黨員干部砥礪初心、奮楫篤行不可或缺的精神營養(yǎng)。

多年來,張連印吃的是土豆白菜豆腐,最喜歡穿的就是一身舊款迷彩服;逢年過節(jié),他都要買東西去看看村里的困難戶……為了種樹,他動員家人解囊拼湊啟動資金,堅持不要林權、不要地權,承諾30年后無償交還集體……這種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毀其節(jié)的高尚情操,描繪了最坦蕩無私的人間大愛、人性光輝,永遠鐫刻在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美麗中國的記憶中,為黨員干部崇德向善、見賢思齊,以忠誠干凈擔當?shù)膶嶋H行動服務社會、造福人民提供了最好的路標、最好的鏡鑒。

時代楷模張連印個人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三

“一個人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眾人拾柴火焰高?!睆堖B印當初回鄉(xiāng)造林,就是為了帶動大家共同來綠化荒山。

除了和鄉(xiāng)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奮戰(zhàn)在荒山造林第一線,他還干了三件有口皆碑的事:

第一件事,張連印先后籌措資金數(shù)十萬元,在家鄉(xiāng)的荒山、荒嶺上打了8眼機井,修了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3400多米長的灌溉渠,為村里綠化荒山打下了基礎。

第二件事,在荒廢的河灘上建成了300多畝的苗木繁育基地,將自己摸索出的適合家鄉(xiāng)自然環(huán)境的20多個樹種,育成樹苗近200萬株,提供給全村、全縣綠化荒山。

第三件事,將自己綠化荒山的經驗進行系統(tǒng)總結,使張家場村形成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種苗繁育基地、農業(yè)科技苑、村莊改造”的經驗在全縣進行了推廣。2007年7月,這個村被確定為山西省生態(tài)園林示范村。

2011年,張連印被檢查出患有肺癌,卻仍在第二年開春堅持從治療地回到荒山造林的一線。“我得讓大家都看到我,這樣才能發(fā)動集體的力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張連印持之以恒的開荒造林精神感染了全縣干部群眾,使荒山綠化隊伍形成了百萬之眾,縣、鄉(xiāng)、村、集體、個人綠化工程,在塞外高原星羅棋布,方興未艾。

張家場村的鄉(xiāng)親們還自發(fā)捐款,在張連印植樹的一個山包最高處,建起了涼亭,取名“將軍臺”,以感激他對家鄉(xiāng)人民的貢獻。

也似乎是命運的眷顧,癌癥確診已經過去10年了,張連印的肺癌已經鈣化,身體逐漸健康起來。

有人戲稱,卸了甲的“愚公司令”是光桿司令了。張連印卻幽默地說:“我的麾下有著百萬兵呢,你們看那滿山的樟子松、云杉,油松、胡楊、側柏、沙棘,一行行,一列列,漫山遍野,不都是我的兵嗎!”

如今,數(shù)不盡的樟子松、油松、沙棘,已經把荒山、荒坡變成了林地。張連印說,“我在這里多種一棵樹,就多培養(yǎng)一名環(huán)境‘衛(wèi)士’?!彼脖痪W友親切地稱呼為麾下205萬個環(huán)境衛(wèi)士的“樹司令”。

時代楷模張連印個人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四

寒風凜冽,殘雪點點。山西省左云縣張家場村的山山梁梁,云杉、樟子松、新疆楊等樹木傲然挺立,奮力抵御著來犯的風沙。

穿行在山林間,63歲的張連印仿佛在檢閱士兵,又像是在看望兒女。他撣撣這棵樹上的雪,摸摸那棵樹的枝丫,輕輕地說:“好好長吧,北京要舉辦奧運會啦,你們要在外圍筑起綠色長城哩!”

2003年5月,戎馬半生的張連印退休了。

家人高興地說:聚少離多的日子終于過去了,這下子,一家人可以享享天倫之樂啦。

老家的領導則輾轉捎來口信,希望他這個全縣唯一的將軍利用自己的影響,幫著家鄉(xiāng)搞搞招商引資,或者干脆給哪個企業(yè)當當顧問。

可兩個月后,張連印作出了一個誰也意想不到的決定:回家鄉(xiāng)義務植樹。

兒女們不理解,家鄉(xiāng)人也納悶兒??蓮堖B印有他的道理。

左云縣是京津風沙源綜合治理重點縣之一,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白天點油燈,晚上堵風門。張連印清晰地記得,小時候大風刮得他站都站不穩(wěn),沙塵打在臉上生疼生疼。雖然這些年來,當?shù)匾恢痹谂χ矘湓炝?,可由于無霜期短、干旱少雨,林木成活率很低,除了稀拉拉的"老頭兒樹",荒山禿嶺和尚頭的現(xiàn)象仍沒多大改變。

"再不能讓鄉(xiāng)親們過喝風吃沙的日子啦!植樹造林,治理風沙,既能讓子孫后代受益,又可為即將舉行的北京奧運會添點綠色屏障,受多少罪也值啊。"張連印意志如山。

說干就干!為籌備資金,他把全部積蓄拿出來,又動員家人"贊助"。大女兒用新房作抵押,貸款20萬元支持他;兒子"貢獻"10萬元;小女兒也把3萬元轉業(yè)費和一些積蓄"捐"了出來。

2003年10月,張連印回到家鄉(xiāng),緊鑼密鼓地準備起來。白天,他到荒山坡上察看地形、挨家挨戶了解情況;晚上,他躺在炕上學習種樹知識、思考綠化辦法。他四處奔波,取得縣鄉(xiāng)領導的支持,請來有關專家?guī)椭朴喩鷳B(tài)園林村建設規(guī)劃,又多方化緣尋求資金支持。為趕工期建苗圃,他不顧已經上凍,在野外搭個窩棚就住了進去,組織施工。

張連印拍著胸脯說:"誰的地誰所有,種誰的地樹歸誰,以后上級下?lián)艿耐烁€林補助也歸土地承包人所有!"。

為給鄉(xiāng)親們吃定心丸,他主動與鄉(xiāng)、村簽訂合同,明確提出,自己"一不要林權,二不要地權,30年后林木無償交還集體。"。

事無巨細,他都得操心,常常早上5時多就從炕上爬起來,和鄉(xiāng)親們一道上山摸爬滾打,午飯、晚飯都在地里湊合。幾天下來,臉就被吹得黑黑的,由于風大又著急上火,嘴唇干裂,不住地流血。

農時不等人。樹苗拉到山梁上,必須當天栽完、當天澆水。栽樹那天,他們一直忙活到深夜一兩點。回到家,樓都差點上不去,進屋倒頭就睡著了。

"五一"長假,女兒張曉梅去看他們。往山上走的時候,迎面看見一群身著迷彩服的鄉(xiāng)親扛著鍬、拎著桶,說說笑笑地走來,她正想該不該打個招呼,忽然聽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定睛一看,原來就是爸、媽。他們的頭發(fā)被風吹得蓬亂,臉色又黑又紅、嘴唇干裂。"爸!媽!"張曉梅哽咽著喊了一聲,眼淚便撲簌簌地掉下來。

按說天道酬勤,可誰知,首批栽下的1萬多棵樟子松,到夏天竟死得沒剩下幾棵。張連印仿佛被當頭澆了一盆涼水。

鄉(xiāng)親們勸他:咱這兒就是難栽活樹,你就別折騰了,安安穩(wěn)穩(wěn)在家過幾天好日子吧。

張連印走大同、上北京、跑沈陽,虛心向苗木專家請教,并購買了幾十本有關書籍。許多專家被張連印的精神所感動,有的教給他"營養(yǎng)袋育苗法",有的住到村里現(xiàn)場指導。漸漸地,他摸到了種樹的門道:從外地買回的樹苗要帶母土,買回后先在苗圃緩上一陣兒以適應本地土質和氣候,栽樹苗時還要帶母土……這樣,2005年4月,新栽下的樹苗成活率達到了96%。

雖然山西省、左云縣、張家場都給了張連印一定的資金支持,他還是感到錢緊。為了節(jié)省苗木成本,張連印承包了一塊河灘荒地,建成了300多畝的苗木繁育基地,自己繁育樹苗,除滿足張家場綠化需要外,還可低價供應給周圍的群眾,以實現(xiàn)"以樹養(yǎng)樹"。

4年多來,張連印先后籌資180多萬元,打了8眼機井,修了一條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一條3400多米的灌溉渠,植樹20多萬株,綠化荒山荒坡3000多畝。

以往肆虐的"黃風怪"溫順了,絕跡多年的黃鸝、杜鵑、黃羊又回來了。

張連印原以為,自己能在有生之年為家鄉(xiāng)綠化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就夠了。

可后來發(fā)生的一件小事,卻改變了他的想法。

2004年冬天,離村子較近的北山梁的數(shù)萬株樹苗,幾天之內就被村里的牛羊啃得殘缺不全。摸著被啃食的小樹苗,將軍一陣心酸,卻又無計可施。

村里窮啊!鄉(xiāng)親們養(yǎng)點牛羊補貼家用,也不容易,能去責怪他們嗎?但不提高大伙兒的生態(tài)文明意識,動員每個人都自覺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種再多的樹也難見效。

于是,他沒有像別人一樣在林地里撒毒藥、設柵欄,也沒有埋怨誰一句,而是走東家、串西家,宣傳起種樹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樹,咱村遲早會讓沙子給埋了,你沒看見有些地方的沙窩窩很深嗎……看到牛倌、羊倌們鞋子破舊,張連印給他們每人買了雙膠鞋,逢年過節(jié),還去看望看望。

"人家一名將軍,寧可受罪也要種樹,都是為了大家的生活環(huán)境越來越好啊。"漸漸地,村里人都被張連印的誠心打動,自覺護綠的人越來越多。牛倌、羊倌們放牧時,都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樹苗。村里新栽的幾百棵小松樹,再也沒有孩子們破壞了。

一有空閑,張連印還走出張家場村,到左云縣有關部門和單位"游說",宣傳植樹造林的好處。

人愛護自然,就會獲得自然的慷慨饋贈。隨著昔日的荒山禿嶺披上綠裝,張家場村的鄉(xiāng)親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以往肆虐的"黃風怪",如今最多只能在村邊打個轉轉,就乖乖地溜走了。村里絕跡多年的黃鸝、杜鵑、黃羊又回來了。

為感謝張連印,鄉(xiāng)親們瞞著他,自發(fā)捐款捐物,打算在他綠化的山坡上建一座涼亭,題刻"將軍臺"石碑以記之。

聽說這件事后,張連印再三阻攔??舌l(xiāng)親們執(zhí)意建碑亭,沒辦法,他找鄉(xiāng)領導做工作,最終在石碑上題刻了"張家場鄉(xiāng)萬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幾個字。但背后,村民還是稱之為"將軍臺"。

后來,左云縣在張家場村召開了植樹造林現(xiàn)場會,并投資300萬元,在全縣開展了植樹造林、綠化家鄉(xiāng)活動。

事事往前沖的張連印自然不甘落后,他思謀著,今后幾年,要爭取再綠化荒山2000畝,建設高效農業(yè)示范區(qū),讓鄉(xiāng)親們生活得更美好,讓大地更富生機!

時代楷模張連印個人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五

退休18年來,“老兵”帶領鄉(xiāng)親們已為家鄉(xiāng)種下200多萬棵樹?!袄媳泵袕堖B印,今年76歲,河北省軍區(qū)原副司令員,少將軍銜。他戎馬一生,本可以選擇安度晚年,卻飲風咽沙、傾盡所有,身患癌癥仍植樹不已,在家鄉(xiāng)建起了一道造福百姓的“綠色長城”。共產黨員的人生底色:“為黨和人民做事不覺得辛苦,反而很快樂”“為何選擇了這條千辛萬苦的植樹路?”有太多的人不解。

“植樹造林、防風治沙,利國利民,造福子孫?!睆堖B印說。2003年,山西省左云縣,張連印退休后返回家鄉(xiāng)。出人意料,卸下鋼槍的張連印竟扛起了鐵鍬。這位從張家場村走出的軍隊高級干部,退休后要回鄉(xiāng)種樹?!“植樹可以防風固沙,改善家鄉(xiāng)自然環(huán)境。我沒有萬貫家財,植樹造林是最現(xiàn)實的選擇,有多少錢種多少樹?!狈磸妥聊?,張連印選定了這條路。

當時,沖著他的名望,企業(yè)紛紛拋來橄欖枝,“想要賺錢很容易”??蓮堖B印心里,通透如鏡:“我只想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圍內為家鄉(xiāng)人民做點事。”

張連印的家鄉(xiāng)左云縣張家場村,位于毛烏素沙地邊緣地帶,屬于京津風沙源治理區(qū)。全村土地超過一半都是荒山荒坡,風起沙揚。

幾十年過去,鄉(xiāng)親們雖然從原先的土坯房搬進了磚瓦房,但光禿禿的荒山野坡卻沒有改變?!熬G化家鄉(xiāng)、造福鄉(xiāng)親,就是我‘人生最后一個戰(zhàn)場’?!碑斈?0月,張連印帶著妻子王秀蘭回到家鄉(xiāng),打響了植樹事業(yè)的“第一戰(zhàn)”。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591891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