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玩偶作文教案設計(三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15 06:58:12
我的玩偶作文教案設計(三篇)
時間:2023-03-15 06:58:12     小編:zdfb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的玩偶作文教案設計篇一

1、初步學會觀察一個物體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的興趣。

2、初步學會按先總的敘述,然后分幾個方面把一個物體寫具體的方法。

培養(yǎng)觀察的興趣和能力,指導用總起分述的段式寫一段花。

2課時

1、明確本次習作的要求是用總分段式介紹自己喜愛的玩具。

2。初步學會觀察一個物體的方法,并能按要求口述自己的玩具。

1、揭示課題

(1)啟發(fā)談話:小朋友們都帶來了自己喜愛的玩具,你能給同學們介紹一下嗎?

(2)幾生上臺介紹自己玩具的名稱,特點,玩法等。

(3)簡單評議。

(4)出示課題。

2、明確習作要求。

(1)復習回顧:

①出示總分段式“翠烏的顏色非常鮮艷……赤褐的材衫”讀一讀。

②討論:這段話第1句寫了什么?第2、3、4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和第1句話有什么關系?這樣的寫法叫做(先總起后分述)

(2)提出習作要求:

①有條理地仔細觀察自己的玩具,想想可選哪些內容作介紹;

②先用一句話總的說一說你的玩具是怎樣的(可愛,有趣,漂亮等);然后圍繞總起句把意思、具體。

3,按要求說玩具。

(1)仔細觀察,小聲試說。

(2)指名說,按習作要求評議。

(3)同桌互說。

圍繞總起句,分幾個方面把自己喜愛的玩具寫具體,寫清楚。

1、回顧本次習作訓練的要求。

2、按要求邊仔細觀察玩具,邊打作文草稿,教師巡回指導。

3、習作講評。

集體講議(可評議兩篇習作)。

我的玩偶作文教案設計篇二

1、學習1—3的唱數,鞏固對1—3字形的掌握。

2、學習3以內數的等量對應。

3、培養(yǎng)手口一致的點數。

準備:1—3數字圖卡、小熊圖片、小鴨圖片、氣球、區(qū)角內的實物。

1、學習1—3的唱數。

(1)通過游戲,練習1—3的順唱數。

師:孩子們聽一聽老師拍了幾下手?跟著我一起做。(幼兒跟著老師一起數數,數量控制在3以內)

(2)通過圖示,鞏固復習1—3的手口一致地點數。

師:剛才我們是拍手的方式,你還有其他辦法表示嗎?(幼兒舉手示意)

老師根據班上3以內的物品進行點數。

2、感知1—3的等量對應。

(1)復習鞏固對1—3字形的掌握。

師:剛才我們拍了一下手,那我們用數字寶寶幾來表示呢?(出示數字卡片)

(2)學習“1”的等量對應。

a、師:請小朋友看一看,圖片上有幾只小熊?(出示有1只小熊的圖片)1只小熊用數字寶寶幾來表示?(將數字卡片放在小熊卡片的下面)

b、師:數字“1”還可以表示1個什么呢?(出示一只小鴨的圖片)

c、教師小結:一只小熊和一只小鴨都可以用數字“1”來表示,所以1只小熊和一只小熊是一樣多。

(3)學習“2”、“3”的等量對應,步驟同上。

3、進行1—3的等量對應練習。

(1)師:數一數桌子上有幾個氣球?那你們可以用什么東西來表示和它一樣多?

(2)師小結:三個氣球和三個。。數量一樣多,那我們用線連起來。

4、操作幼兒用書。

師提要求并對作業(yè)評價。

5、小結。

我的玩偶作文教案設計篇三

能描述自己喜歡的玩具,知道玩具不同的玩法。

(認知準備)知道自己帶來玩具的玩法

(材料準備) 幼兒自帶一個玩具,不同型號的電池

初步了解不同材料的玩具玩法不同。

以參觀玩具店的方式觀察各種玩具,說說各種玩具的名稱和材質。

討論:怎樣才能把玩具放的整整齊齊,哪些玩具可以放在一起。

嘗試將玩具按照電動玩具、塑料玩具、發(fā)條玩具、毛絨玩具等不同分類要求分類擺放。

說說自己會玩哪些玩具,可以怎樣玩,怎樣才不使玩具損壞。

每人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玩具玩一玩,找出不同的玩法。

介紹:剛才玩的是什么玩具?怎么玩的?

共同尋找一種玩具的幾種玩法。

小結: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的玩法,同一種玩具也可以有不同的玩法。

談論:電動玩具為什么不能動起來?

分辨電池:

1、找出電池的相同處:電池的兩頭,分別表示不同的兩極(正、負極)

2、比較各種電池的不同(如:顏色、大小、高低、粗細等)

試著裝電池:

1、說說有什么好辦法能把玩具肚子里的電池換成新電池。

2、個別幼兒嘗試裝裝電池

在個別化學習活動中為幼兒創(chuàng)設更換玩具電池的環(huán)境。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59340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