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后所產生的,包括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和個人的感悟,通過讀后感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認識書籍,請問大家有讀過好書嗎,有沒有想寫一篇讀后感?寫讀后感時,我們要始終保持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注重對作品的分析和評價。小編為大家收集了一些不同類型作品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guī)硪恍┧伎己蛦⑹尽?/p>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篇一
有的人,不擇手段沽名釣譽;而有的人,卻千方百計要摘下頭上的桂冠。國人稱他是“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而他要一辭二辭三辭。
他就是已故的北京大學著名教授季羨林先生。
花了近十天的時間,看完了厚厚的這本季羨林《我的自傳》。他的散文我很喜歡。所以在網上看見這本書,我自然是不肯放下的!季老一生所取得的成就無數,單就《東方學》中的梵文這一項,就足以使后人仰慕了。這是一種極難懂的印度佛教文字,至今國內以幾乎無人識得了。也就是這種文字,季老潛心研究數年,在文革期間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傳達室里翻譯了數百萬字梵文作品。其他各門類學科均有建樹,幾十年研究學問筆耕不已,孜孜不倦終成大家。是當今國內文史類公認的大師。其實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對于季老的任何評價,再多的贊美之詞都是徒勞的。我能做的不過是想抒發(fā)我的一些感受吧。
翻開中國的近代史,凡成就大學問者,出身不是書香門第,便是沒落的官宦人家,像季老這樣出身貧寒的真是少之又少!他出身一個北方的農民家庭,沒有良好的文化教育環(huán)境,除了一個有遠見的叔父鼓勵他讀書外,其他與一般的普通農民無異。他是怎么從一個農民的兒子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這一點給我的感觸頗深!在《季羨林自傳》開篇第一章“我的童年”中介紹自己出生在最窮的村中最窮的家,生活最高的享受就是一年吃一頓白面。這個從貧困山村走出來的窮孩子卻一路跋涉,走到了北京,走出了國門。用他的話說:“在這一條十分漫長的路上,我走過陽光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旁邊有深山大澤,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復,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絕處逢生。路太長了,時間太長了,影子太多了,回憶太重了……”
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說:“苦難是人生的財富?!边@話的'確不假,在季老先生身上體現得如此完美。所以我們身處逆境之中,千萬不要怨天尤人,我們要懷著感恩的心,感謝命運,感謝苦難的生活。”無論生活有多么艱難,只要我們堅信自己并堅持下去就可以譜出生命的樂章。
季羨林先生就是這樣做的。他幾十年如一日,每天養(yǎng)成黎明即起的習慣,他戲稱自己是起得最早的人,每天吃的是早飯前的早飯。四點按時起床,前后一般不會超過幾分鐘。起床后的工作就是爬格子。這個習慣一直堅持了70多年。溫家寶總理稱贊季老學貫中西,筆耕一生。即使在文革期間,受沖擊中他還克服種種困難偷譯出了印度古代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文革結束,季老已經步入老年,當時67歲,但自那時起,季老每年都有學術論文或專著,直至進入耄耋之年,90多歲高齡,他還對自己說“我不能封筆?!?/p>
讀了季老的自傳,似乎讓我們明白了,大師不是天生的,而是用心血和汗水澆灌出來?!肮湃藢W問無遺力,少年工夫老始成。”青壯年時期是打基礎的時候,要像季老那樣虛心好學,不知滿足。到了老年,才是出成果的黃金時期。人生的老年不是退休,而是農忙中的收獲時期。我想季老的一生對后人的啟示實在是太大了,讓我們重新反思人的一生應該怎么度過。
我們都是蕓蕓眾生,但讀一讀《季羨林自傳》,仿佛在傾聽一位老人在給我們講述著他的故事,他是文學大師,但他的語言卻像老百姓那樣的樸實無華,絲毫沒有半點向人炫耀的感覺。聆聽的時候覺得他很普通,很率真,就像自己身邊的父輩門,但掩卷沉思,其中有很多的東西讓人終身受用。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篇二
“聽雨”這樣一個簡單的題目,作者卻圍繞著它寫了這么多,主要內容為自己喜歡聽雨,關于雨聲的詩詞,聽雨時的心情,聽到雨聲時的聯想。
雨聲是多種多樣的,只有雅人才能聽懂。聽雨聽出了一生,心情頗為復雜。
雖然我從小在城里長大,但我也有在農村生活的經歷。所以我對農村里的一切一切都還蠻熟悉,也很親切。那里有綠油油的麥田,白花花的棉花。
當初在農村住的那段時間里,如果說那些綠的莊稼需要水分滋養(yǎng)的時候,看到下雨,聽到雨聲,我就很高興,無論我在哪里。有時候有些小孩說下雨吧,就不用去地里干活了。唉,但我卻有另一番感受。我會因下雨而高興,也會因下雨而憂愁。高興是因為雨水的降臨,解決了燃眉之渴,凈化了空氣,到處一片清新;憂愁是因為,許多棉花成熟之際,是不需要水的。那是更需要陽光,其實我也很喜歡陽光的味道。
現在無論在哪里,我也不會忘記我曾經在農村生活的那段日子和對農民、農村的深厚感情。雖然我沒有蔣捷那樣很復雜的心情,也不可能像季羨林那樣把自己的心情表達的淋漓盡致,但我同樣知道下雨時,我會為麥苗感到高興,也會為棉花感到憂慮。
這就是雨,這就是聽雨。
“天義有意,聽者有情?!?/p>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篇三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tǒng),把心留在東方。季羨林,一位受人敬仰的國學大師,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長者。
開卷有益,掩卷有味。從季羨林先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對待工作和學習的勤奮鉆研、謙虛謹慎,身處逆境的泰然處之,面對學生的平易近人、和藹可親,這些都讓我感觸頗多。
季老的一生,幾度起伏,也正是人生坎坷而豐富的經歷,成就了他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的品格。不經歷風雨,又怎么見彩虹。只有在風浪中不斷磨礪自己,才能成為對單位、對社會有用的人。讀季老的自傳,不僅可以了解他豐富的人生經歷,更可以學以致用。
學習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我們身處一個日新月異、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來充實自己,才能更好地工作,才能跟得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季羨林先生一生都沒有停止過學習的腳步。無論是在日本侵略,時局動蕩不安的清華園,還是在被饑餓和戰(zhàn)爭陰云籠罩的德國小城哥廷根,無論是在幽靜的朗潤園,還是在破敗的.牛棚中,他都始終堅持學習、寫作,幾十年來筆耕不輟。這也使得他日后能夠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12國語言,博學多才,在東亞語系與印度佛教等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一生都沒有停止學習的步伐,更何況是我呢?自從去年來到市政府辦公室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單位濃郁的學習氛圍。辦公室許多有著豐富工作經驗的領導、同事依然堅持學習,這種學習熱情也無時無刻不在激勵鼓舞著我。他們對業(yè)務的鉆研精神,對知識的渴求和熱情,都讓我欽佩不已。
來到辦公室近一年來,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學習的益處。其實,學習是無處不在的:不僅源自書本,更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對工作的實踐與感悟。以前,我覺得學習知識是為了在別人面前更好的展示自己,但是,現在我認為:學習更是為了拓展眼界,豐富人生,讓自己樂在其中,而不是過多地關注外物的變化?!墩撜Z》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偉大總是寓于平凡之中,只有真正享受學習,每天積累一些,學習一些,才能聚沙成塔,成為一名業(yè)務精通的優(yōu)秀干部。
在治學態(tài)度上,季羨林先生勤奮嚴謹,一絲不茍。在擔任北大東語系主任和北大副校長期間,他時刻把學生的訴求放在首位,謙虛和藹、平易近人。有一個故事曾在北大流傳多年:有一個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始了,一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他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一位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包,而自己則輕裝去辦理手續(xù)。老人爽快地答應了。近一個小時過去,學子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謝過老人,兩人分別!幾日后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fā)現,主席臺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我不知道當時這位學子的心情如何,但是聽完這個真實的故事,讓我感受到了大師的謙虛和藹、可親可敬。另外一個故事則讓我看到了季羨林先生勤奮刻苦的工作態(tài)度:季老每天早上四點鐘起床工作,風雨無阻。他到北大工作后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圖書館度過的。他曾在自傳中寫道:“我也知道每天遛彎、下棋是舒服的,但是幾十年來,每個清晨,我都不曾留戀朗潤園秀美的景色,直奔圖書館。如果一日不做研究,一日沒有收獲,晚上躺在床上,我便會惴惴不安,覺得自己在荒廢光陰”。已入耄耋之年的季老,卻依然如此勤奮的工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人生在世,不過短短幾十年,所以我們更加不能虛度光陰,而在這幾十年中,有多一半時間是在工作的,所以,勤奮進取、謙虛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和作風是取得成績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來辦公室工作之前,我就聽說這里工作忙。但來了之后才有更深的體會。這里大到市領導、秘書長,小到科長、科員,晚上加班、周末加班是家常便飯。領導、同事對待工作的兢兢業(yè)業(yè),勤奮進取,不計回報,深深感染了我。我想,正是有全市這么多領導干部的默默奉獻,才成就了莆田今天的發(fā)展成就。
季老在書中寫道:“經歷過這么多困苦,回頭再看,我成了陶淵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詩,我很欣賞:‘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我知道未來的路也不會比過去更筆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懼”。季羨林先生曾經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東語系,并于畢業(yè)后遠赴德國著名學府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曾經以勤奮、鉆研的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一手創(chuàng)辦了北大東語系,為我國乃至世界的梵文、吐火羅文、佛教等學科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曾經經歷了浩劫,被抄家、批斗,在牛棚里一住就是幾年;也曾經在平反后先后擔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北大副校長等職,蜚聲中外。季老的一生,幾度起落,無論是無人問津、受人唾棄,還是備受推崇、萬人矚目。在大風大浪中,他始終不喜亦不懼,淡然面對得失。
改革開放以來,不少為國家發(fā)展做出了貢獻的人卻因為敗墮落而倒下了,邱華、志軍……他們的人生軌跡讓人不勝噓唏,說到底還是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把個人榮辱與黨和國家的事業(yè)牢牢地聯系在一起。作為辦公室的一名干部,我要時刻以這些反面典型警醒自己,沉下心來,踏實工作,在失敗面前不氣餒,在成績面前不驕傲,在工作中不斷鍛煉能力,磨礪品格,完善自我。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季羨林先生之所以被世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更是因為他寵辱不驚,始終如一的高尚品格。他在“文革”期間依然堅持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給后世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財富。季老雖然走了,但是他的精神和品格將會永遠地留在我們的心間。
人生只有一次,能在辦公室這個團結進取、富有凝聚力的團體工作,我倍感榮幸。領導的諄諄教誨,同事的殷殷幫助,都讓我受益終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把遇到的每一個困難都當作是鍛煉能力、磨礪品格的機會,不斷超越自我,用勤奮和汗水書寫人生的嶄新篇章。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篇四
《季羨林自傳》內容簡介:季羨林先生的人生道路坎坷艱辛又豐富多彩,在本書中,季羨林先生用自己的筆,講述了他從山東臨清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長為學貫中西、享譽海內外的學術大師的人生歷程及感悟,幫助讀者了解季老從一個農村的苦孩子成長為學貫中西的著名學者所走過的路。通過講述他九十多年人生中遇到的人和事,展現了他的個人奮斗經歷和內心情感世界。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來自當當網上書店的網友:季羨林先生1911年8月6日生于山東臨清,7月11日在北京逝世。他的一生坎坷艱辛而又豐富多彩,在他98載的人生道路中,有過晴空萬里,也有風雨如晦;有過鮮花如海,也有荊棘叢生。正如他自己說過的,“我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有時候歪打正著,有時候也正打歪著”。在《季羨林自傳》中,季羨林先生用手中的筆描繪出了自己這坎坷曲折的一生。書中講述了季羨林先生從一個山東臨清鄉(xiāng)下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長為學貫中西、享譽海內外的學術大師的人生歷程。全書內容詳盡,情感真實,通過講述他九十多年人生中遇到的.人和事,展現了他的個人奮斗經歷和內心情感世界。更難等可貴的是,書中還收錄了近五十張出自季羨林家庭相冊的珍貴照片,其中多張是首次公開,記錄了季先生人生各個階段的精彩瞬間,能夠幫助我們更加詳盡而直觀地了解季先生的生活細節(jié),感受一代大師的風范。季老雖已遠去,但是風范品格永留世人心中。這個老人,留給了我們無盡的精神財富。請不要說,季老的文字過于樸實,文學的最高境界就是通過樸素與樸實表達出藝術,季老做到了,因為季老真誠!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來自卓越網上書店的網友:季老一生都在說他自幼并無大志。但是縱觀他的一生卻又如此輝煌。在他的一生中我看到的只有永久的勤奮,還有靜如止水的生活態(tài)度。在治學的態(tài)度上他是嚴謹的、求實的;即陳寅恪先生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篇五
作者:蘇云。這本書是關于季羨林老先生的一本自傳,剛開始知道季羨林老先生是在一檔叫做《東方之子》(這檔節(jié)目基本絕版了,只能看一些片段,還能看到白巖松年輕的時候)的欄目上知道的。我對他在節(jié)目中說過一句話印象很深刻:“就是感覺一天24小時,必然是在科學研究中有點進步,這是我自己定這么一個規(guī)律。如果這一天耽誤太多,沒達到我預期的目標。晚上躺在床上就愧疚難安,認為是慢性自殺。”
我也尤其喜歡季羨林老先生的“真實”,季羨林在大學時寫的《清華園日記》曾寫道:
“考大學,不過為了搶個能夠吃飯的鐵飯碗?!?/p>
“說實話,看女人打籃球,不是去看打籃球,是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學大腿倍兒黑,只看半場而返?!?/p>
“今天看了一部舊小說,《石點頭》,短片的,描寫并不怎么穢褻,但不知為什么,總容易引起我的性欲。我今生沒有別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幾個女人?!?/p>
“沒做什么有意義的事——媽的,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氣,還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東西?”
“開始作論文,真是論無可論。晚上又做了一晚上,作了一半。聽別人說,畢業(yè)論文至少要座二十頁。說實話,我真寫不了二十頁,但又不能不勉為其難,只好硬著頭皮干了?!?/p>
2003年,這本日記出版時,編輯認為這些邊角料太露骨,建議季羨林刪減掉,季羨林拒絕了。
“這些話是不是要刪掉呢?我考慮了一下,決定不刪,一句話也不刪。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將來也不會成為圣人。我把自己活脫脫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p>
這本書里面詳細的談了一些有關季羨林老先生的生平,其中有關“文革”那一段的歷史實在是讓我印象深刻,看完有關那一段的歷史,我只有一個感受:能經歷過“文革”活下來的人,都太偉大了。我給大家放兩個片段感受下:
“我記得在二十八樓南頭的一間大房子里,堆滿了雜物,亂七八糟,破破爛爛,什么都有。我忽然發(fā)現,在一個破舊的蒸饅頭用的籠屜上有幾塊已經發(fā)了霉的干饅頭。我簡直是如獲至寶,拿來裝在口袋里,在僻靜地方,背著監(jiān)改的工人,-一個人偷偷地吃。什么衛(wèi)生不衛(wèi)生,什么有沒有細菌,對一個“鬼”來說,這些都是毫無意義的了。”
“我干了幾天活以后,心理的負擔,身體的疲勞,再加上在學校大批斗時的傷痕,我身心完全垮了。睪丸忽然腫了起來,而且來勢迅猛,直腫得像小皮球那樣大,兩腿不能并攏起來,連站都困難,更不用說走路。押解人員看到我實在難熬,便命令我到二百號去找大夫。我爬了兩個小時,才爬到二百號。那里確實有一個解放軍診所。里面坐著一個穿軍服的醫(yī)生。我必須執(zhí)行押解人員的命令。我高聲說“報告!我是黑幫!”這一下子壞了。醫(yī)生臉上立刻晴轉陰,連多云這個階段都沒有。我在他眼中仿佛是個帶艾滋病毒的人,連碰我一下都不敢,慌不迭地連聲說:“走吧!走吧!”我本來希望至少能把我的睪丸看上-一眼,給我點止痛藥什么的。現在一切都完了,我眼前的紅色也突然暗淡下來。我又爬上了艱難的回程?!?/p>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篇六
季羨林的大名如雷貫耳,只是這樣一位國學大師究竟有著怎樣不平凡的人生,一直不甚了了。最近,用了近一個月的晚間時間閱讀了《季羨林自傳》,對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季羨林(1911、8、6―20xx、7、11),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中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教授、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
說來,和季老倒還是同行,只是咱教是的小朋友。季羨林6歲離開父母,跟叔父到濟南讀書。從私塾、一師附小到新育小學,因為認識“騾”字而直接讀高小。12歲考入正誼中學。15歲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山東大學的校長是前清狀元、當時的教育廳長王壽彭。季羨林因第一學年連續(xù)獲得兩個甲等第一名,得到了校長獎勵的兩件墨寶,“從此才有意識地努力學習”。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得到國文老師、著名作家胡也頻、董秋芳等人親切教誨和鼓勵。這里學習的一年,是他一生中一個重要的階段?!拔抑晕辶陙砦韫P弄墨不輟,至今將過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于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可見,好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教育事業(yè)是天底下最陽光的造福工程,人民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肩負著創(chuàng)造人類未來的歷史使命。為人師表率先垂范是老師共有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老師能夠幾十年如一日不但為人師表,還為學生以后的道路鋪滿陽光的紅地毯,就更值得可敬可親了。
縱觀古今中外的教育史,無論是孔子還是陶行知,是蘇格拉底還是蘇霍姆林斯基,他們之所以能名垂史冊,除了在教育理論與實踐上的貢獻,更重要的一條就是他們都有崇高的人格。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教師是學生心目中最親切、可信而又十分具體的榜樣。因此,教師崇高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影響是長遠而深刻的。人格魅力是指人的政治道德素質、知識水平、美感形象等方面綜合起來對他人的感染力,這些方面又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其中又以政治道德素質為主要的、決定的因素。教師應該脫離低級趣味,樹立良好形象,即高尚的政治道德形象、淵博的智能形象、高雅的美感形象。政治道德形象是指作為新時代的人類靈魂工程師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處處身體力行,真正為人師表,讓學生敬重。智能形象是指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精湛的業(yè)務能力,善于學習和創(chuàng)新,對學生循循善誘,讓學生信服。美感形象是指教師不但要注意儀表、語言美,更要注重心靈美,全心全意熱愛每個學生,讓學生愿意親近。這三種形象綜合起來形成教師的人格魅力,變成“跟我做”的無聲命令并內化為學生向上的動力,這就是教師的影響力。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篇七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zhèn)。又是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季羨林6歲離開父母,跟叔父到濟南讀書。從私塾、一師附小到新育小學,因為認識“騾”字而直接讀高校12歲考入正誼中學。15歲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山東大學的校長是前清狀元、當時的教育廳長王壽彭。季羨林因第一學年連續(xù)獲得兩個甲等第一名,得到了校長獎勵的兩件墨寶,“從此才有意識地努力學習”。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得到國文老師、著名作家胡也頻、董秋芳等人親切教誨和鼓勵。這里學習的一年,是他一生中一個重要的階段?!拔抑晕辶陙砦韫P弄墨不輟,至今將過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于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p>
可見,好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教育事業(yè)是天底下最陽光的造福工程,人民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肩負著創(chuàng)造人類未來的歷史使命。為人師表率先垂范是老師共有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老師能夠幾十年如一日不但為人師表,還為學生以后的道路鋪滿陽光的紅地毯,就更值得可敬可親了。
季先生一生對親人和朋友都是十分真誠的。他多次提到自己的母親,他在自述中說到“母親的娘家姓趙,門當戶對,她家窮得同我們家差不多,否則也決不會結親。她家里飯都吃不上,哪里有錢、有閑上學。所以我母親一個字也不識,活了一輩子,連個名字都沒有。她家是在另一個莊上,離我們莊五里路,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里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赣H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欢@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母親去世時卻不在身邊是季羨林心中永遠的痛。季老在晚年每當談到母親就會淚流滿面。
季老文章里最大的特點是樸實,看他的散文就如同與一位熟悉的老朋友侃侃而談。你不會有生疏難懂的感覺,而且文字又不失優(yōu)美。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我想季老的文風與其他人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這樸素了。這樣的文風不知是否與他的出生與人品有關呢?我認為是有關聯的,另外留學德國10年也是有一定關系的。日爾曼民族就是一個很樸實講究規(guī)矩的民族,10年也許會在他身上有一定影響。
文化老人季羨林先生20xx年7月11日逝世了,享年98歲。如此高齡去世,在過去被看作“喜喪”。老人一生歷經滄桑,有起有落,憂患過,也歡喜過,走時終究福壽全歸、功德圓滿。
季羨林先生走了,他也帶走了的一段讓人唏噓感慨的歷史。他漫長的一生經歷過清末、民—國和共和國幾個完全不同的時代。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他仍筆耕不輟,思想常新,保持著良知與清醒,成為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導師。對于這個時代來說,相信大多數人看到他逝去的消息時,都會感到他音容宛在。那個可愛的老人形象,在我們心中一定很久都不會磨滅。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篇八
《季羨林自傳》季羨林先生用自己的筆,講述了他從山東臨清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長為學貫中西、享譽海內外的學術大師的人生歷程,記述了他九十多年來所遇到的人和事,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展示了他個人的奮斗經歷和情感世界。
內容簡介。
季羨林先生的人生道路坎坷艱辛又豐富多彩,本書真實而完整地體現了季老對自己一生的記錄,幫助讀者了解季老從一個農村的苦孩子成長為學貫中西的著名學者所走過的路。
作者簡介。
季羨林。
山東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1935年留學德國,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精通12種語言,“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曾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國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1.部分圖片首次面世,全方位解讀性情老人的性情人生。
2.閱讀大家經典,收獲自我人生。本叢書輯選季羨林一生所著哲學、自傳、散文隨筆等經典篇目,全面展現一代國學大師的文化修為,引導讀者提高自我修養(yǎng)。
3.“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季羨林是當之無愧的學界泰斗,他的作品一直深受廣大讀者所青睞。
精彩內容。
最窮的村中最窮的家。
20世紀初期的中國,剛剛推翻了清朝的統(tǒng)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亂,一片黑暗。我最早的關于政治的回憶,就是“朝廷”二字。當時的鄉(xiāng)下人管當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別名。我總以為朝廷這種東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極大權力的玩意兒。鄉(xiāng)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肅然起敬,我當然更是如此??傊敃r皇威猶在,舊習未除,是大清帝國的繼續(xù),毫無萬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刻,于198月6日,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改臨清市)的d個小村莊dd官莊。當時全中國的經濟形勢是南方富而山東(也包括北方其他省份)窮。專就山東論,是東部富而西部窮。我們縣在山東西部又是最窮的縣,我們村在窮縣中是最窮的村,而我們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窮的家。
父輩們。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篇九
“聽雨”這樣一個簡單的題目,作者卻圍繞著它寫了雨聲的詩詞,聽雨時的心情,聽到雨聲時的聯想。
研究學問的季老,聽著陽臺頂鐵皮被雨打的聲音,他感到很舒服,從中他能聽出金聲玉振,他能聽出黃鐘大呂,他能聽出大珠小珠落玉盤。他還能聽出雨如彈素琴,如舞霹靂,如百鳥爭鳴,如兔落鶻起,他聽得心花怒放。
聽雨他想到了林妹妹喜歡李義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他想到了朋友的詩句,還想到了蔣捷的《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p>
季羨林感慨一番,才說出自己欣然聽雨的原因,十年九旱的北方春季太需要雨了。這一年春,天旱得邪行,季羨林天天看天氣預報,時時觀察天上的云,連做夢看到了都是細雨蒙蒙?,F在雨下了,他如何能不高興呢。
雨聲是多種多樣的,只有雅人才能聽懂。聽雨聽出了一生。
“天義有意,聽者有情?!弊x季老的散文,你不僅能感受到他胸襟博大,達觀睿智,還能學到“謙虛”這彌足珍貴的品質。記得《聽雨》中季老時不時稱自己為俗人,一個學貫中西的東方學大師稱自己為俗人其謙遜由此可見。這不免令我想起“感動中國”頒發(fā)給季老獎項時,他反復念叨著“不敢當”,那種季老獨有的'謙虛令我感動不已。
季羨林的書就像一面鏡子,當你面對它時,總會發(fā)現自己情操上的不足,但當你虛心求教時,鏡的那一頭季老也總會循循善誘地向你傳授人生之道。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篇十
作為學貫中西、享譽海內外的學術大師,季羨林的一生可謂豐富多彩,從幼年時的貧苦生活,少年時寄居叔父家求學,到清華園斑斕的學習生涯、留學德國十年的驚心動魄,再到回到北大歷經多次政治運動,仍孜孜以求,最后得以善終的九十五年人生,該受的苦難,該享的榮耀,都沒有落下,這是怎樣的一筆財富?。?/p>
季羨林多年如一日獻身學術的精神,讓我感佩不已。常年四時即起筆耕不輟,留下千萬字的作品,世間幾人能及?可以說,季羨林是為學術而生的,“文革”**中擔任打雜人,也不忘翻譯印度史詩,一字一字琢磨,那份執(zhí)著,令人驚嘆;耄耋之年,天天奔波在校園與北京圖書館之間,奮筆著作八十萬字《糖史》,其毅力比年輕人更甚。古往今來,成為大師者,莫不如是!我輩當銘感在心,向他們學習,為這個世界留下一點自己的東西。
在季羨林的一生中,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兩個階段,一是他在德國留學期間,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戰(zhàn)爭的恐怖中,他有家不能回,與親人也失掉了聯系,依然潛心研修梵文、吐火羅文,付出了多少心血,可想而知;二是“大革命”時期,他挨批斗住“牛棚”,工資被停,只發(fā)寥寥的生活費。在最艱難的時刻,甚至想到了自殺,但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信仰,一心向學。這樣的刻苦與堅持,才造就了日后聞名海內外的大師。季羨林一生敢說真話,不屈不饒,留給后人許多人生啟迪。正如季羨林自己所說:“我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旁邊有深山大澤,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復,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絕處逢生?!奔玖w林和我們這些平凡人一樣,有過得意,有過迷茫,有過高潮,也陷入過低谷,無論遇到什么境遇,他都處之泰然,坦然面對,這是我們最應該學習他的方面。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篇十一
在這本自傳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頑皮的孩子如何一步步成長,如何喜歡上舞文弄墨,又如何堅持十年孤身在外留學。季先生的筆調可以說冷靜中不失幽默,坦率,真誠,經常有著對自己的清醒的評價,也表達著對其他人的尊重、感激和對人性的敏銳體會,充滿著睿智的思考,也有著孩子般的.率真。
沒有加一張照片,沒有頭戴桂冠的記錄,沒有細瑣塵俗的炫耀,大師只是平實地從自己的感受出發(fā),記錄了那些自己最為看重的環(huán)節(jié)比如中學校里的老師如何治學,比如留學時的恩師如何傾心教授,自己如何一心向學,鄰居、房東如何寬厚,比如回國后的研究如何得到支持等。歲月的磨礪,讓大師更清醒地看待世間的喧嘩,翻閱編者附在書后的年表,無數的頭銜,無數的著作,無數次獲獎,國家領導人的關注,在季先生看來,都不是必須要記住的。
大師最后說到多年來的一個座右銘,陶淵明的詩: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這代表了大師對生死的態(tài)度。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篇十二
春雨,在古代是一種吉祥的象征。詩人也對她多有贊美之聲,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就是千古名句。
季羨林老先生的《聽雨》更是如此。季羨林先生通過大旱之中的一場春雨,抒發(fā)了自己內心的情感。文章最后,季羨林老先生更是“潛心默禱,祝愿雨聲長久響下去,響下去,永遠也不停?!?/p>
雨,我從小到大見過無數次了。小時候,在雨中奔跑、嬉戲,快樂無窮;當然,也有一次,因為雨下得太突然,被淋了個措手不及,沒幾天,就凍感冒了?,F在的我,已經沒有了對雨的厭煩之情,偶爾還會因為突然下雨高興一回。
讀了《聽雨》。我又想明白了許多。在中國,聽雨的人從來不在少數,但能聽出雨意的人,大多數都是對塵世有所感悟的人。點點雨聲中,卻不知包含了多少思念、留戀。其中最為經典的莫過于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雨紛紛”三個字,正襯托著“欲斷魂”,從字句上也能看出作者心中的凄涼。而季羨林老先生的《聽雨》寓意則是相反。季羨林老先生開始的興奮是為了這大旱中,終于下起了雨!雨,能夠使農作物生長的更迅速,更是季羨林老先生盼望已久的心愿,終于實現了!
雨,對人有時也是一種回憶,如說是聽雨,倒不如說是用心觀雨,聽雨聲在心中回響,世間萬理,皆在心中。
雨在心中,心何嘗不在雨中?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篇十三
讀季老的散文就像和一位老人在聊天,不疾不徐,娓娓道來,但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也不管是寫人,還是摹景,都飽含著濃濃的情意,印著作者本人深深的情思:有對祖國的眷念,有對國際友人的關心,有對親人的思念,有對花草樹木的喜愛……尤其是懷念母親的兩篇文章《一條老狗》和《官莊掃墓》,讀后讓人不禁潸然淚下,那種“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的遺憾,令人肝腸寸斷!季老先生不愧是一代散文大家,他的文字明白曉暢,卻又富有瑰麗的想象,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草一石,都能勾起他無窮的想象,他看著這些事物,仿佛世間一切都不存在了,他的思緒飄向遠方、遠方……就像泰戈爾,每天早上面對太陽,能神游三界。你看,《聽雨》中他這樣寫道:“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xù),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紅珊白瑚沉海里,有時如彈素琴,有時如舞霹靂,有時如百鳥爭鳴,有時如兔落鶻起,我浮想聯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風生筆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來,我也仿佛又溢滿了青春活力。”“我坐在這長寬不過幾尺的陽臺上,聽到頭頂上的.雨聲,不禁神馳千里,心曠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麥田里,每一個葉片都仿佛張開了小嘴,盡情地吮吸著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來有點黃萎的,現在變青了。本來是青的,現在更青了。宇宙間憑空添了一片溫馨,一片祥和?!?/p>
季老先生學貫中西,所以他的散文涉及的事物多,范圍廣,文中引經據典之處也頗多,所以需要慢慢地咀嚼,細細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產生畫面感來。如《西雙版納禮贊》中寫道:“你看那參天的古樹,它從群樹叢中伸出了腦袋,孤高挺直,聳然而起,仿佛想一直長到天上,把天空戳上一個窟窿。大葉子的蔓藤爬在樹干上,伸著肥大濃綠的胳臂,樹多高,它就爬多高,一直爬到白云里去。一些像蘭草一樣的草本植物,就生長在大樹的枝干上,驕傲地在空中繁榮滋長。大榕樹勁頭更大,一棵樹就能繁衍成一片樹林。粗大的枝干上長出了一條條的腿;只要有機會踏到地面上,它立刻就深深地牢牢地鉆進去,仿佛想把大地鉆透,任憑風多大,也休想動搖它絲毫。芭蕉的葉子大得驚人,一片葉子好像就能搭一個天棚,影子鋪到地上,濃黑一團?!弊x著這樣的文字,我腦中立刻就浮現出在新馬看到的那種樹枝上長草的大樹、南方看到的大榕樹,當時也無比驚訝于他們的奇特,卻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只好用相機記錄下來,刻印在腦海里。而今季老先生用他的文字又把我?guī)Щ氐侥切┢嫣氐闹参锩媲啊?/p>
季老的散文不像小說那樣有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吸引人一口氣讀完。讀季老的散文適合午后坐在藤椅上,捧一杯清茶;或晚上斜倚床頭,伴一盞清燈。讀季老的散文,能讓人心靜下來、凈起來,讓人的生活節(jié)奏慢下來、再慢下來,讓人遠離塵囂、遠離浮躁,進入一個清新淡雅的世界。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篇十四
春雨,像春天的使者,它的到來,讓萬物恢復了生機。小草更綠了,花兒更紅了。它如煙霧,輕飄飄地,讓大家愛上了它。當我讀完季羨林先生所著的《清塘荷韻》中《聽雨》后,使我對雨又有了一次深切地感受。
聽雨,在季羨林先生眼里,是一種享受。他愛聽雨滴敲打鐵皮的聲音,如在文中所說“聽到頭頂的雨滴聲,此時無聲勝有聲,我心里感到無量的喜悅,仿佛飲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飄飄欲仙之感?!?/p>
我國的許多詩人在聽雨后,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大詩篇。拿我們最熟悉的大詩圣來說,他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早已家喻戶曉。聽雨,能讓人的心情喜悅。它不但能給作家提供一些好的素材,而且,能讓你在聽雨的途中感受一下心靈的洗禮,能讓你體悟到受用終生的真諦。
可是,季羨林先生聽那連綿的雨聲,不僅僅是為了能讓自己心情喜悅。更重要的是,他希望正和干旱抗擊的麥苗,在接受完春雨的洗禮之后。能夠更加茁壯的成長。
春雨貴如油。即使是一場小雨,也會讓農民興奮的,季老先生沒有把自己當成城里人,雖然自幼沒干過幾天活,但他總是認為自己是農民,血管里淌著農民的血。因此,他對農村懷有深厚的感情。當下著春雨時,他喜歡上了聽雨。他希望春雨能讓農民有個大豐收。
萬物的生長離不開雨。季先生也希望萬物在春雨的滋潤下,顯得更加生氣了。
季老先生愛聽雨,也是為了讓大自然多一點生機?;顫?。他愛大自然,愛看大自然的花草樹木:愛看綠葉在吸收甜蜜的雨滴;花兒在春雨過后展開了笑容。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篇十五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事物,我們經??吹?,所以熟視無睹,而就因為這樣,我們才更容易忽略。如果我們換一種看法去看待這個事物,不去忽略它,你就會有新的發(fā)現。季羨林先生寫的《槐花》正如此。
槐花在北方經常見,“我”雖然也陶醉于它的香氣中,但卻從來沒有認真注意過這種樹——因為已經看慣了?!拔摇钡囊晃挥《扰笥褋韰⒂^北大校園時,由“我”帶他參觀。當他見到槐樹,問道槐花的香味時,他很吃驚,贊美槐樹的美。而這位印度朋友的話使“我”忽然懂得:自己從來沒有認真注意過槐樹。之后,“我”改變了對熟悉的人和事物一貫的看法。
我們也經常忽略自己身邊普通的、熟悉的、習以為常的事物。就像水,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用水時尤其在用“公家”的水時經常把水龍頭開得很大,而且用完水時水龍頭有時都擰得不緊仍在滴水,但是不會覺得有什么不妥,不以為然。但我們換個角度看這件事,假如有一天,水沒有了該怎么辦?書上說過,只要人七天不喝水就會死去?,F在水資源已經慢慢枯竭了,我們應該節(jié)約用水。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篇十六
季羨林大師是享譽中外的著名學者,他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季先生的人品和才華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緬懷季老之時,人們不禁會想起這段2006“感動中國”給先生的頒獎詞。確實,這幾句話,先生足以擔當。
回顧季老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片段:他是農民的兒子,小時候家中沒有一本書;他幼時離家,從貧困山村遠赴濟南,投奔叔父;叔父決定供他上學,他的命運出現了第一個轉折;他曾因為討厭讀書而離開學校,后為了校長的一幅字而重返課堂;他同時考取了清華和北大,艱難選擇之后在清華度過了最難忘的大學時光,而余生卻都站在北大的課堂上教書授課;家庭給了他一個包辦的婚姻,十二年與妻子分隔兩地,卻終能相濡以沫共度一生,他受過牛棚的煉獄之苦,走出之后依然笑容滿面;一生醉心于學術研究,使他成為著名的學者、大師。
如今,我們敬仰、緬懷季羨林先生,不僅因為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桃李滿天下、享譽海內外,更因他精神的感召,道德的力量。透過他生前留下的一本本著作,一篇篇文章,我們仿佛能看到一顆純真的赤子之心,澄澈如水。
世人皆知季老是著名的學者、教授,其涉足領域之廣世間罕見且都卓有建樹,令人驚嘆。然而他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靠的不是聰明,而是鍥而不舍,孜孜不倦的精神。惜時如金,以勤補拙,是他的成功秘訣。我們總記得,季老常一身中山裝,幾十年樸素如一老農,連他自己都笑稱自己為一名“土包子”。然而,正是這位從田間走出來的農民的兒子,卻成為了聞名遐邇、世人敬仰的學術宗師。農民一樣質樸的季羨林,也像老農一樣遵守著時間規(guī)律,只為了能在收獲時節(jié)多有所得。幾十年來,每天凌晨四點,季老便準時開始工作。不論刮風、下雨、天晴、天陰,幾十年來,他從來都是如此。幾十年如一日,認真得讓人無法置信。
學生們回憶說“季老惜時如金,即使走路,也做到了路不空行,行必有思,思必有得”。即使坐在飛機上,他也充分利用,不空坐耗時,有些文章就是在飛機上寫的。到國外參加國際會議,散會后回到賓館,也是堅持看書學習。即便在住院期間,也是如此。例如打點滴時,他進行構思,打腹稿,待拔針之后則寫在稿紙上?!恫¢诫s記》中的很多文章就是這樣寫出的。
時間流逝易把舊人拋,時光易逝的殘酷難免令人不安。人到了老年,對光陰的流逝更加敏感。季老寫的文章,一旦涉及到時間,便感慨不已,是感嘆,是珍惜,亦是留戀。時間的緊迫讓季老不顧年事已高而努力工作,以至于有年輕人善意的提醒他不要忘記了自己的年齡,要注意身體。而季老卻回答,他并沒有忘記年齡,只不過不想浪費一丁點時間。正是由于對一分一秒的時間的珍惜,季老才在過往的歲月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篇十七
自從認識了幾個字,讀了幾本書,走了幾里路,我便開始思考人生,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何在?可那時候小,沒經過世事,自然也就沒有答案。今天,當看到季羨林隨想錄時,又勾起了我心底沉睡的思考。
季羨林說,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當看到這句話時,我頓悟,終于找到了一種完滿的答案,能夠解釋所有人人生意義和價值的答案。但他把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歸結于有沒有責任感,這一點我的理解又跟他有所不同。我認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
若論一個普通人的存在,放在小小的一輩子里,局限于這狹小的時間與空間里,或許很難明了我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哪里,亦看不出我們對于人類發(fā)展所做的貢獻在哪里。但如果是作為人類發(fā)展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段鏈條,或者是接力賽中的一段路程呢,我們的存在明顯就具有了不可或缺的意義與價值。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是平凡的,談不上為社會做了多大的貢獻。但作為一個社會人,他必然與周圍發(fā)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每一種聯系又都會產生相應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不可否認,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都有它自身的意義。這就是一種傳承,一種人類文明的進化方式,最終形成一股推動人類不斷發(fā)展的默默的力量。我覺得這就是人生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季羨林還說,這個道理不是很多人都能夠明白的,他們都活的渾渾噩噩,一無意義,二無價值。但我要說,明不明白又有什么關系呢?即使不知道意義何在,就像廣大普普通通的農民、工人,還有我們,每個人都同樣努力的活著,關于的`責任并沒有被推卸掉,我們都承擔起了本該承擔的一切,完成了人生的接力賽,怎么能說是沒有價值的呢。馬克思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推動人類文明不斷發(fā)展的主要力量。這當然包括了所有的人,好人壞人,平庸的人,杰出的人等等,他們都對人類的發(fā)展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作用。好人自然受到推崇,被作為社會道德的典范;而壞人則作了反面教材,教會了人們什么事情是錯的,是不能去做的。平庸的人和杰出的人也都創(chuàng)造了社會價值,只是按照現代人的標準,價值的大小不一而已。
總之,我認為人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意義與價值。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篇十八
對于季羨林先生,我一直是十分敬仰的。近日,讀了《季羨林散文》,對他又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季老一生,真可謂是歷經坎坷了。生于滿目瘡痍的舊中國,長于戰(zhàn)火紛飛的人世間,而唯一有希望能顯得美好些所謂的留學生涯,也因法西斯的炮火充塞著二戰(zhàn)的硝煙。輾轉回國,也沒有過幾年安生日子便遭遇了文革。晚年的許多時光,卻也只能在病榻上熬過。所幸,人生的苦難往往與成就成正比。
季羨林先生是深受北大師生愛戴的一代宗師,又是享譽中外的語言學家、翻譯家、佛學家,還是別具一格的散文家,像季先生這樣學識博大精深,被稱為中國學界的“人間國寶”的人物,卻十分親切自然。其實人的.偉大,更多時候不完全是源于事業(yè)上的成就,而是人格上的高山仰止。
這位慈愛長壽的老人,將那數年的心酸甜蜜,以那最優(yōu)雅的散文創(chuàng)作,或抒情,或狀景,或言志,或懷人,動之以情地表現他內心深處的天地。那平淡無味的黑字,略帶俏皮的言語,真真切切的情感,無不充斥著我的內心,這大概便是季羨林的文章吸引人的地方吧。
《留德十年》的灰暗歲月聽他一一道來娓娓動聽,《牛棚雜憶》將莫大的憤懣寫得似乎不值一提。并不圓滿的人生軌跡,在季老看來不過是宇宙間的滄海一粟,尤其是在一個常人已無法企及的年齡上。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清塘荷韻》是季先生于1998年榮獲全國好新聞一等獎的得意之作,寫出了荷之生命令人振奮不已,讀這篇文章,眼前總浮現出一池亭亭玉立,生命力極強的荷花和一位身穿藍色中山裝的老人,慈祥的雙目謙和地微笑著,睿智博學的頭頂飄動著銀絲,漫步在曲徑通幽,荷花盛放的荷塘之畔……《神奇的絲瓜》處處透著童真,儼然一個懵懂孩子對新鮮世界的憧憬之作。心中有佛,才能看到佛;心中有美,才能發(fā)現美;也只有純潔的靈魂所支配的軀體,才能寫下這樣一份純真?!毒攀鰬选凡节吰陬U之年尚筆耕散文不輟,寄托著無限的生命情緒,表達了他對世事人生的深情。
細細閱讀,可略見其創(chuàng)作的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歷史變遷,顯示“世紀老人”的風范,表現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老身處校園,卻情系世界。他的社會活動,足跡遍世界。他在《九十述懷》中寫道:“如果把我的足跡畫成一條長線的話,這條長線能繞地球幾周?!奔茸∵^總統(tǒng)府之類的豪華賓館,又住過“牛棚”,基于豐富的閱歷,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許多內容,絲絲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對于后來人,這是最好的,最活的歷史,季先生的散文是反映時代風云的鏡子,也是抒發(fā)人們心聲的畫卷。讀著它,能親近領悟到老人的人生感悟和處世風格,更敬佩他那“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季先生的散文,是他在一生的拼搏中,從心靈里流出的潺潺清泉,字里行間飽含著真實情感,在樸實文筆中蘊含著優(yōu)美。
就是這樣一位長者,有一天竟離我們而去了。但是,他帶給人們的感動,是潤物細無聲的,正如高雅的音樂對人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靜靜地翻閱著這本《季羨林散文》,如水一樣清澈。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篇十九
晴好的午后倚窗而坐,輕輕撥弄著陽光透過樹梢間散碎的光片,看無數光點在手中這本季老的著作上躍動。細細品讀,文字清新而雅然,淳樸雋永又蘊含著深邃的人生哲理,這真是平淡的文字里有著深深的震撼。
大概是受了奶奶總是碎碎念叨的俗語“貓是奸臣,狗是忠臣”的影響,我對貓也就無多少好感了,但讀了季老的這篇溫情洋溢富有哲思的《老貓》,觀點便有了些許偏向,也更喜歡上了那“兩只眼睛顏色不同,一黃一藍。在太陽光下,黃的特別黃,藍的特別藍,像兩顆黃藍寶石,閃閃發(fā)光,競妍爭艷。”“渾身長毛,潔白如雪”的波斯貓了。
在老貓虎子暴烈如虎,到哪兒都是雄赳赳氣昂昂的霸氣之下,更閃耀著母性慈愛的光芒。這只“霸王貓”咪咪面前儼然就是一個極為稱職、溫柔敦厚的母親,堅決給咪咪喂奶,“把咪咪摟在懷里,讓它咂自己的干奶頭,它瞇著眼睛,仿佛在享著天?!?;在吃飯的時候,平日對人聲色俱厲的神情倒也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像一個慈愛的母親看著自己的“親生女兒”大快朵頤,自己卻甚至不懂一些飯菜;還不時逮寫小動物,算做女兒的小點心,真是體貼細致入微??;見“女兒”丟下親骨肉不管,它卻儼然一副姥姥樣,照顧地盡心盡職……這只小貓也著實特別,讀到這我不禁發(fā)出會心一笑,也為這只“義貓”的義行感動了一把。
季老在和小貓的相處當中參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的確,動物雖不能言語,但它們之間的真誠相待、及小貓對死亡的處理方式是值得我們去體悟的。貓們有一種特殊的本領,能知道自己什么時候壽終。它們便會在大限之日即將來臨的前夕悄然走出家門,找一個偏僻的角落或是樹洞靜靜地等待,因為它們不想讓主人看到自己的尸體心煩或悲傷,它們想把那些最快樂的回憶和它們最美好的形象留給主人。敦煌壁畫上的西方凈土變描繪的那種對死亡的釋然,不禁讓我想到了墨西哥人,提及死亡亞洲人不免是一種避而不談,生怕犯了忌諱的態(tài)度,而在這個快樂的國度,死亡本身就是充滿樂趣的,人們會在茶余飯后用死去的人來開玩笑,會在墓志銘上用詼諧的的語言來描述此人的一生,甚至連墓碑都不是那么呆板陰沉的。道是生亦何歡,死亦何懼呢!就像季老說的“老人跑完了自己的一棒,把棒交給后人,自己要休息了,這是正常的?!泵總€人都是歷史洪流的一部分,個人的生死存亡無法決定全局,但你所做出的貢獻卻能影響到一代又一代人。
文中說道:“我始終主張,老年人應該為青年人活著,而不是相反。青年人有接力棒在手,世界是他們的,未來是他們的,希望是他們的。”季老的謙遜及“俯首甘為孺子?!钡男膽B(tài)令人敬佩,然而這位大師“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三辭“國寶”、“學界泰斗”、“國學大師”的稱號,2007年在病榻上接受“感動中國”獎項時誠惶誠恐地說:“受之有愧,受之有愧啊……”,那高尚的人格不更讓我們感受到了崇高靈魂的分量嗎!
平淡中顯真情,生活中透哲思。合書而立,望著窗外風輕舞的痕跡,冥想……。
季羨林自傳讀后感篇二十
季羨林散文精選讀后感,歡迎閱讀借鑒。
因楊主任的推薦,學校給每位語文老師贈送了一本《季羨林散文精選》。
于是我把它放在午休室的床頭,每天午休時間或睡前或醒后讀上兩篇,甚是愜意。
讀季老的散文就像和一位老人在聊天,不疾不徐,娓娓道來,但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也不管是寫人,還是摹景,都飽含著濃濃的情意,印著作者本人深深的情思:有對祖國的眷念,有對國際友人的關心,有對親人的思念,有對花草樹木的喜愛……尤其是懷念母親的兩篇文章《一條老狗》和《官莊掃墓》,讀后讓人不禁潸然淚下,那種“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的遺憾,令人肝腸寸斷!
季老先生不愧是一代散文大家,他的文字明白曉暢,卻又富有瑰麗的想象,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草一石,都能勾起他無窮的想象,他看著這些事物,仿佛世間一切都不存在了,他的思緒飄向遠方、遠方……就像泰戈爾,每天早上面對太陽,能神游三界。
你看,《聽雨》中他這樣寫道:“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xù),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紅珊白瑚沉海里,有時如彈素琴,有時如舞霹靂,有時如百鳥爭鳴,有時如兔落鶻起,我浮想聯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風生筆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來,我也仿佛又溢滿了青春活力?!薄拔易谶@長寬不過幾尺的陽臺上,聽到頭頂上的雨聲,不禁神馳千里,心曠神怡。
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麥田里,每一個葉片都仿佛張開了小嘴,盡情地吮吸著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來有點黃萎的,現在變青了。
本來是青的,現在更青了。
宇宙間憑空添了一片溫馨,一片祥和?!?/p>
季老先生學貫中西,所以他的散文涉及的事物多,范圍廣,文中引經據典之處也頗多,所以需要慢慢地咀嚼,細細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產生畫面感來。
如《西雙版納禮贊》中寫道:“你看那參天的古樹,它從群樹叢中伸出了腦袋,孤高挺直,聳然而起,仿佛想一直長到天上,把天空戳上一個窟窿。
大葉子的蔓藤爬在樹干上,伸著肥大濃綠的胳臂,樹多高,它就爬多高,一直爬到白云里去。
一些像蘭草一樣的草本植物,就生長在大樹的枝干上,驕傲地在空中繁榮滋長。
大榕樹勁頭更大,一棵樹就能繁衍成一片樹林。
粗大的枝干上長出了一條條的腿;只要有機會踏到地面上,它立刻就深深地牢牢地鉆進去,仿佛想把大地鉆透,任憑風多大,也休想動搖它絲毫。
芭蕉的葉子大得驚人,一片葉子好像就能搭一個天棚,影子鋪到地上,濃黑一團?!弊x著這樣的文字,我腦中立刻就浮現出在新馬看到的那種樹枝上長草的大樹、南方看到的大榕樹,當時也無比驚訝于他們的奇特,卻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只好用相機記錄下來,刻印在腦海里。
而今季老先生用他的文字又把我?guī)Щ氐侥切┢嫣氐闹参锩媲啊?/p>
季老的散文不像小說那樣有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吸引人一口氣讀完。
讀季老的散文適合午后坐在藤椅上,捧一杯清茶;或晚上斜倚床頭,伴一盞清燈。
讀季老的散文,能讓人心靜下來、凈起來,讓人的生活節(jié)奏慢下來、再慢下來,讓人遠離塵囂、遠離浮躁,進入一個清新淡雅的`世界。
讀了季羨林的散文之后,自己內心激動不已收獲頗多,無論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或是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都有所提升。
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來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是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著的概念和說教。
正如鐘敬文所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羨林的作品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應為他真誠。”
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張載“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
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伙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
也就是說,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
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
在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
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
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
反之,為自己著想而不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
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在傳統(tǒng)文化方面,季老主張我們應該繼承和弘揚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并將其發(fā)揚光大,但卻又不要求我們因循守舊,老守著老祖宗的東西不放而停滯不前,他鼓勵創(chuàng)新,順著歷史的長河發(fā)展規(guī)律的同時將老祖宗的好東西保留下來,使之生生不息。
正是基于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tài)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tài)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于平實的真理。
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
前段時間無意間在圖書館的桌子上發(fā)現了這本書,當時沒什么感覺,就隨便翻了幾頁,本以為沒什么好看的,因為經常碰到這種情況,也沒發(fā)現什么好看的書,而且很久沒看課外書了,但是那天晚上在圖書館看到閉館,并且借了回來.自己帶的書動都沒動,可見當時我是深深的被這本書吸引了。
也許是很久沒有閱讀的緣故,也許是一時興起,當時感覺這本書很不錯,就一直看了下去。
我感覺這本書確實挺不錯的,畢竟現在很少有人去好好的去看完一本書,除了對自己興趣很大的,要不就是小說什么的。
當然也不能否定看小說是沒有好處的,但這種大家的作品越來越很少有人去看了,雖說現在大多數人知道各方面的大家的名字,但很少有人去閱讀他們的作品。
這本書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人生,愛國,孝道,朋友,世態(tài)炎涼,有為有不為等等很多,不過對我印象最深的是有為有不為這方面,以及季老先生的寫作風格。
對于有為有不為:書中寫道:“為”,就是做,應該做的事,必須做的事,這就是“有為”;不應該做的事必不能做,這就是“有不為”。
中國有句古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可見善惡是有大小之別的,應該不應該也是有大小之別的,并不是都在一個水平上。
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這里也用不著繁瑣的論證,只需動一動腦筋,睜開眼睛看一看社會,也就夠了。
希望每個人都能有為有所不為,一旦“為”錯了,就依然回頭。
這是我總結這本書關于有為有所不為的主要介太多,但足以讓人對此有很好的理解,發(fā)人深思。
像我們學生現在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自己能夠好好想想。
對于季老先生的寫作風格:季老先生學貫中西,所以他的散文涉及的事物多,范圍廣,文中引經據典之處也頗多,所以需要慢慢地咀嚼,細細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產生畫面感來。
如《西雙版納禮贊》中寫道:“你看那參天的古樹,它從群樹叢中伸出了腦袋,孤高挺直,聳然而起,仿佛想一直長到天上,把天空戳上一個窟窿。
大葉子的蔓藤爬在樹干上,伸著肥大濃綠的胳臂,樹多高,它就爬多高,一直爬到白云里去。
一些像蘭草一樣的草本植物,就生長在大樹的枝干上,驕傲地在空中繁榮滋長。
大榕樹勁頭更大,一棵樹就能繁衍成一片樹林。
粗大的枝干上長出了一條條的腿;只要有機會踏到地面上,它立刻就深深地牢牢地鉆進去,仿佛想把大地鉆透,任憑風多大,也休想動搖它絲毫。
芭蕉的葉子大得驚人,一片葉子好像就能搭一個天棚,影子鋪到地上,濃黑一團?!弊x著這樣的文字,我腦中立刻就浮現出在新馬看到的那種樹枝上長草的大樹、南方看到的大榕樹,當時也無比驚訝于他們的奇特,卻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只好用相機記錄下來,刻印在腦海里。
總之, 季老的散文不像小說那樣有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吸引人一口氣讀完。
讀季老的散文適合午后坐在藤椅上,捧一杯清茶;或晚上斜倚床頭,伴一盞清燈。
讀季老的散文,能讓人心靜下來、凈起來,讓人的生活節(jié)奏慢下來、再慢下來,讓人遠離塵囂、遠離浮躁,進入一個清新淡雅的世界。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936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