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范文(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8 14:41:04
2023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范文(14篇)
時間:2023-11-28 14:41:04     小編:紫薇兒

讀后感是一種反思和反饋,它可以幫助我們思考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體驗和成長。那么如何寫一篇好的讀后感呢?我們可以先通過回顧整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然后思考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和闡述的主題,最后結(jié)合自己的個人體驗和反思來書寫。大家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可以分享嗎?以下是一些讀者分享的讀后感,大家可以從中找到共鳴或啟發(fā)。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篇一

該書作者是英國心理咨詢師羅伯特。戴博德。這本在英國暢銷了20多年的心理學著作,在20xx年8月由陳贏翻譯,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中國正式發(fā)售。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們可以學會用心理學的專業(yè)視角重新審視自我和人生、認識情緒、探索內(nèi)心、提升情商、自助、助人。

《泰晤士報》評論說:“這是一本能夠幫助人們了解心理咨詢的指導手冊,沒有任何居高臨下的高談闊論,也沒有任何枯燥乏味的說教布道——令你在閱讀一個可愛的故事的同時學到知識,這實非易事?!薄丢毩蟆芬蔡岢觯骸斑@部作品不僅充滿教育意義,而且有些地方非常搞笑,同時依然忠實于原著(《柳林風聲》)歡快的田園牧歌式的精神氣質(zhì)”

一向熱情愛冒險的蛤蟆先生,突然陷入抑郁無法自拔,他一個人躲在屋子里,連起床的力氣都沒有了。朋友非常擔心,建議他去做心理咨詢。經(jīng)過10次心理咨詢,蛤蟆先生在咨詢師蒼鷺的幫助下,一步步探索著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變得越來越自信。在這本書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詢師蒼鷺的互動,探索了蛤蟆自卑、軟弱、愛炫耀的個性與抑郁的情緒究竟來源于何處,讓讀者看到童年經(jīng)歷的深刻影響,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長大成人,獨立、自信、充滿希望地生活。這就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講述的故事。

出版20年以來,這本書已經(jīng)成了英國國民級心理咨詢?nèi)腴T書。跟中國人對于人生的理解很不一樣,比如曾國藩的《拙誠》里講的那些。剛翻看時,你也會像我一樣,滿臉問號,心想,這是什么鬼,童話故事嗎?其實,童話只是借用的表現(xiàn)形式,這是一本非常深刻的心理療愈讀物。蛤蟆第一次見咨詢師蒼鷺的時候,就發(fā)生了超出我想象的事。蒼鷺得知咨詢費是蛤蟆的朋友出時,說道:那不行,你要自己付錢,不然我建議你今天之后就結(jié)束咨詢。蒼鷺這一招非常高明,心理咨詢是一個自發(fā)的過程,需要雙方自愿,而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要真正合作,咨詢者才能成為主動參與者,對咨詢負責。這本書里能看到很多心理咨詢中的溝通、傾聽、共情技巧,也可以看到一個標準的心理咨詢流程的模板。就像親臨現(xiàn)場,體驗心理咨詢的每一個細節(jié),見證療愈和改變的發(fā)生。

推薦理由:每個人都難免經(jīng)歷低谷,失去信心和希望,當你不快樂的時候,你需要這本智慧而溫暖的小書,它會戳中你、治愈你,改變你,給你成長的力量。書中的蛤蟆先生會懷疑別人是不是都不喜歡我?我是不是一事無成?這樣的想法我偶爾也有,想到這些就特別沮喪。很慶幸讀到這本書,治愈了我很多。他是一本照見心靈的療愈之書,改變?nèi)松挠職庵畷?,會幫你找回希望,笑對人生?/p>

附部分內(nèi)容:蒼鷺走進了房間,他個子很高,看上去富有智慧。他在蛤蟆對面的椅子上坐了下來,道過早安,接著便無聲地看著蛤蟆。蛤蟆早已習慣人們同他說話,正等著蒼鷺開啟一場冗長的訓誡,可什么動靜也沒有。這一陣沉默讓蛤蟆感到血液涌上頭部,仿佛房間里的緊張氣氛也瞬間加劇了。他開始感到相當不舒服。蒼鷺依然看著他,終于,蛤蟆再也忍不住了。他哀怨地問:"你不打算告訴我該做什么嗎?""關(guān)于什么?"蒼鷺答道。"呃,告訴我怎么做才能覺得好受一些。""你感覺不好受?""是的,不好受。他們肯定把我的事都跟你說了吧?""'他們'是誰?"蒼鷺問。"哦,你知道的,獾、河鼠他們幾個。"說出這幾個字時,蛤蟆哭了起來,不快的感受也更洶涌地釋放出來。這不快,他竟不知不覺悶在心里很久了。蒼鷺依然不語,只把一盒面巾紙推到了蛤蟆這里。良久,蛤蟆的抽泣漸漸平息,他深吸一口氣,感覺好了一點兒。接著,蒼鷺開口了。"你能告訴我,為什么來這兒嗎?"蛤蟆說:"我來這兒,是他們讓我來的。他們從報紙上看到了你的名字,說我需要咨詢?,F(xiàn)在我準備好聽你的。不管怎么做,只要你覺得是好的,我都會照辦。我知道他們都是為了我好。"咨詢師在椅子上挪了一下身體。"那么,誰是我的來訪者?是你,還是他們?"蛤蟆不是很明白。"你看,"咨詢師說道,"你的朋友們想讓我給你做咨詢,以便減輕他們對你的擔憂。你似乎也想得到幫助,為的是讓他們高興。所以依我看,你的那些朋友們才是我真正的來訪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篇二

因為惰性,20xx年的讀書計劃沒有完成,于是打算跟著“有書”app一起讀書,20xx年共讀的第一本書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因為來不及買紙質(zhì)書,于是下載了“微信讀書”app,首次閱讀電子書。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是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作者英國作家羅伯特?戴博德,聽書名像是一個童話故事,實則是延續(xù)了《柳林風聲》的故事主角(20世紀最著名的童話作品之一,作者是英國肯尼斯?格雷厄姆,該書以動物為主角,以浪漫的筆調(diào)塑造了一系列可愛的動物形象。有機會也要讀一讀這本書),講述了得了抑郁癥的蛤蟆先生通過與心理咨詢師蒼鷺的10次心理咨詢走出自卑、軟弱、憂郁,重新開啟獨立、自信、快樂的人生,從這本書了解了心理咨詢是怎么回事,咨詢師如何通過傾聽、分析、共情、溝通等技巧,帶領(lǐng)病患走出憂郁。

曾經(jīng)自己也有憂郁和不自信的一面、很久以前網(wǎng)名叫“藍色憂郁”,后來的日子,老公以他的熱情、開朗、寵溺,把我慢慢從自卑、敏感和軟弱中引領(lǐng)出來,這樣想來與書中的蛤蟆先生還是有共鳴和共情的點。

蛤蟆先生抑郁的根源多半來自他的原生家庭,父親古板嚴苛,母親懦弱無能,父母從未給過蛤蟆愛和溫暖,只有指責和冷漠。這樣的傷痛,帶著他來到了成人世界,年幼時形成的自卑、敏感的性格,始終折磨著他,雖然他極力讓自己看上去像個樂觀的“開心果”,但內(nèi)心的脆弱,讓他日漸憂郁。一個人的童年,竟是如此重要,童年的烙印,將伴隨人的'一生,很多父母因為無知不知道這一點,把孩子帶到世上,卻不能愛、不會愛,讓這世界多了一個不快樂的靈魂。

文中有一段也引起我的注意,人生坐標有四個象限,分別為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在咨詢之初,處于我不好,你好的狀態(tài),對自己不自信,如果發(fā)生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認為自己很差勁,別人都比自己好。經(jīng)過治療,蛤蟆先生在蒼鷺的帶領(lǐng)下,探索了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認識了自己,慢慢變得自信、友善,來到了我好、你也好的坐標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記得自己曾經(jīng)也有這樣的感受,如果有錯誤或問題,總覺得是自己引起的。

羅伯特?戴博德曾將人生比作一條河流,看似靜靜流淌、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危機重重。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遭遇無常,遭遇洶涌的暗流,如何才能跨過人生的暗流,通向彼岸?正如蒼鷺告訴蛤蟆先生,心理咨詢必須是一個自發(fā)的過程,雙方都必須處于自愿,為咨詢負責的只能是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治愈自己也一樣。的確,人生的長河中,能夠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篇三

對于讀書,每一本書對我來說都像是吃大餐,吃完以后心中有飽飽的幸福感,情緒也平和了很多,孩子練習鋼琴時也沒有那種要窒息的感覺了,此處省略500字。哈哈哈哈......

關(guān)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我也是看群里的老師一次次的分享,就忍不住買了下來。剛拿到的時候感覺這本書好薄啊,能講什么呢?結(jié)果晚上打開來看,就忍不住了,用了將近兩天的時間才把整本書看完。談?wù)勈斋@和這本書給我的看見:

想來我看這本書時,我應(yīng)該把自己當成蛤蟆先生這樣或許有不一樣的收獲和體驗。不知道這本書為什么叫蛤蟆,而不是蝴蝶,我想大概是蛤蟆本身就特別讓人討厭,而我們每個人都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吧。

打開這本書,我了解到書里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咨詢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國暢銷20多年的國民級心理咨詢?nèi)腴T書。普通的讀者也能解深奧的心理學理論,明白心理咨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來作者也是資深的心理咨詢師。書里的人物設(shè)定借用的《柳林風聲》的人物形象,在這里演繹了一個心理咨詢療程的標準模板。蛤蟆先生經(jīng)過與咨詢師蒼鷺的十次面談,他的心里終于發(fā)生了一些悄無聲息的變化。

對于我而言,探索童年這一章的內(nèi)容,讓我找到了童年心理問題背后的冰山。時光把我拉回到了3歲那一年的某個晚上,那一刻的無助和絕望,這輩子大概很難忘記。

起因是我的母親生了3個孩子,也是弟弟出生不久,由于計劃生育的原因,他們必須要為多生孩子而付上代價,如果沒有錢就需要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里面,那時我3歲,我已經(jīng)忘記了事情發(fā)生在什么時間,只記得在無數(shù)個夜里鬼哭狼嚎的要找媽媽,會被鄰居攔下,哭累了就睡,白天還好,晚上就會不停的哭。不記得這件事持續(xù)了多久,后來媽媽回到了我們的身邊。但這個印記在腦海里始終無法抹去,直到現(xiàn)在為止,還容易影響到我的情緒和處理事情的反應(yīng)。

沒有人一生不會受到傷害,而是受到傷害以后該如何包扎自己的傷口。而一個重傷的人,是無法完成自救,需要他人的幫助。要察覺到自己的情緒背后的原因,從而去操練和成長。先接納遇到的傷害,擁抱過去受到的傷害,和自己和解,這個過程會很痛,因為會一次次的失敗,慢慢的形成刻意操練,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就可以被釋放、得能力。這句話也給了我很好的理論支撐和新的看見,慢慢的品,一定會有所收獲和改變。

整本書讀下來,我察覺到了內(nèi)在的情緒,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雖然3歲那場媽媽暫時的離開,造成巨大的童年心理傷害,我也無法再回到當下去解決那件事。但我學會了遇到事情時,不再讓自己內(nèi)在的小孩回到3歲的情景中去,需要不斷的提醒和操練自己:我長大了,很多事情可以去處理的很好,也可以得到家人、朋友的幫助。不要絕望、恐懼、無助,相信自己可以處理好這件事。讓我在潛意識里開始去改變,被生活一點點的醫(yī)治。

通過這本書我成長了許多,愿你也和我一樣,透過閱讀、閃耀媽媽讀書會,我們用心的陪伴可以讓你的生命不再一樣。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篇四

這本書和我有緣。

當天的早上,由于自己看通知把10點集合看成9點,我也不知道當時腦子在哪里了。早到的我就是想去買杯咖啡喝喝,去到店里才知道12點才開門。就是這樣沒有喝上咖啡。這個種子就在這時候埋在滋潤的土壤里。

任務(wù)完成后,剛好來了一場雨,濕潤了土壤,種子要發(fā)芽了,我要去找點肥料給它,咖啡我要來了,來到咖啡店沒有顧客,只有一個女店員。

來咖啡店的我很少會主動和店員打招呼,害怕打擾這份安靜。找上一個舒服的座位,用手機查看沒有回復的信息,看看自己右手邊的角落放著幾本書,基本是一些很紅的書(銷量名列前茅的)或者是制作咖啡的書。我就看了一眼,心想我對這些書沒有興趣。

不知道哪只手的想法,在那個角落里拿上了一本書。這書很軟摸上去很舒服。它成功地吸引了我。

鼴鼠去看望蛤蟆的時候,發(fā)現(xiàn)蛤蟆抑郁了。蛤蟆在鼴鼠、田鼠、獾的鼓勵下去接受蒼鷺心理咨詢。自那開始到結(jié)束,共和蒼鷺有十次談話記錄。

蛤蟆從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悲傷到解剖自己的狀態(tài),到理解身邊的人為什么不一樣和原諒已經(jīng)過世的父母的事件。

可以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是小說也是工具書。它使用外國童話故事《柳林風聲》的引用,把蛤蟆先生心情變好的過程細化了。

作者真的很聰明,書名取的很直白,讓想去看心理醫(yī)生的人特想先看看這本書。用蛤蟆先生的典故做引子又會讓人感到輕松。使用動物做角色更容易讓讀者記住書里各個的角色。如果取人名的話,容易讀者代入之前所了解人名,影響書籍閱讀。

在蛤蟆和蒼鷺之前的談話中不斷使用了心理學的知識,這時候就更像一本工具書,從蛤蟆抑郁這件事延伸出來咨詢心理學的概念。用獨有的溝通方式讓蛤蟆對自己不同情緒自我解讀。咨詢心理并不是告訴你這個情緒應(yīng)該怎么做,不應(yīng)該怎么做,而是引導你去理解自己所發(fā)出來的情緒,比如生悶氣是一種不想立即表現(xiàn),慢慢泄氣的憤怒。

蛤蟆在蒼鷺的協(xié)助下把不同情緒的表現(xiàn)分成“自然兒童型”、“適應(yīng)兒童型”、“父母自我狀態(tài)型”、“挑剔父母型”、“成人狀態(tài)型”。

因為在出生的時候嬰兒根本就沒有學會表達,當他肚子餓的時候會感到身體不舒服,他用了不同的動作去表達自己,不斷的嘗試后發(fā)現(xiàn)哭這個動作是可以被知道的,自然后面餓了也會哭。

小時候當你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你發(fā)現(xiàn)你唯一可以依靠的是兩個體重比你重10多倍的龐然大物,又沒有辦法逃脫,你只能去服軟,適應(yīng)他們所頒發(fā)的任務(wù),例如父母會告訴你,這樣子不聽話父母是會不高興的。你會知道不能不聽話。

父母就是第一模仿的對象,身邊就只有這兩個生物同一類物種的,沒有可能去模仿一只狗吧(但是事實證明沒有選擇的時候也會模仿一只狗),在中國有可能也會模仿爺爺奶奶。會有很多處事方面方式很像自己的父母,進入父母自我狀態(tài)。

從兒童到成年,應(yīng)該會接受到很多父母的教育,當你在教育別人的時候你也會發(fā)現(xiàn),口吻和父母相似,連挑剔也是一樣的。

假如你說,你和父母一點都不像,我是和父母完全相反的,我絕不成為父母的樣子。那這樣的你應(yīng)該是用父母的方式批判自己吧。

成人狀態(tài)型,是屬于自己獨有的,這時候的你是不停成長和進步,把自己不斷完善。也不是說其他狀態(tài)是不好的,那些是最原始的,是建立自己的基礎(chǔ)。

最后我看到到蛤蟆先生好起來了,忍不住對著書在笑。當一本書我覺得寫得好的時候會愛屋及烏,現(xiàn)在有點喜歡蛤蟆了,就像我會因為《小王子》喜歡玫瑰一樣。

為第一次用三小時看完一本書,特此紀念。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篇五

讀點心理學不僅是為了了解自己的行為和背后深層次的原因,也為了了解其他人行為背后的動機,就能從不同的視角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解讀。

書中寫到我們每個人的行為模式是在小時候形成的,“嬰幼兒會從經(jīng)驗中學習,這樣的學習不僅涉及用腦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們學到的一種生存的策略,并發(fā)展出一套行為來應(yīng)對父母和其他人。這套應(yīng)對行為會跟隨我們一生,直到我們改變它?!拔覀円恢鄙钍苄袨槟J降挠绊懀钡接幸惶炷憧吹剿?,并決定改變它?!巴甑慕?jīng)歷如此強大,如此鮮活,于是便塑造了每個孩子對世界獨特看法,外面的世界變成了在我這里的世界。”此后的一生我們在不斷的強化自己構(gòu)建的世界觀,“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言”。

書中談到了心理學的專業(yè)概念“自我狀態(tài)”,“自我狀態(tài)是三位一體,分別是父母、成人,兒童?!比N自我狀態(tài)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對對應(yīng)的人,成人的自我狀態(tài)是理想的自我狀態(tài);“成人自我狀態(tài)是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行事,它能讓我們應(yīng)對此時此地正在發(fā)生的現(xiàn)實狀況。處在這個狀態(tài)時,我們所有的只是和技能都能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腦子里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qū)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相反,我們能思考當下的狀況,基于事實來決定怎么做?!碧幵诟改傅臓顟B(tài)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想要把控所有事件。處在兒童的狀態(tài)依賴心強,存在逃避責任。

為什么相似的事情重復發(fā)生,是你決定了別人可以怎么對待你,以前不是很理解這句話;人有時候都很難自己,如何能控制其他人?在書中找到了答案。“為什么你總是遇到類似的事情?這些事情最后都讓你顯得很蠢,讓對方占了上風,讓你感覺又變回那小時候那個可憐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純屬倒霉,還是因為你用某種方式和對方共謀了這件倒霉事?!甭犉饋矸艘乃?,實際情況可能就是這么回事?!耙酝慕?jīng)歷教會我們在相似的情境下,不經(jīng)大腦就自動做出反應(yīng)?!?/p>

感受是基于外部事件的影響還是基于我們的選擇,阿德勒心理學強調(diào)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決定了我們的感受,而不是客觀事件本身。同樣這本書中寫道“我認為沒有人能讓我們產(chǎn)生什么感受,除非他們用蠻力脅迫你,說到底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我們選擇了憤怒,我們選擇了悲傷。”人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如果你為自己負責,就會認識到你對自己是有自主權(quán)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變你自己。”

從對于自己的信任和他人的信任的兩個維度,劃分出四個現(xiàn)象。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其中我好你好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他們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沖動,也得懂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蔽液媚悴缓玫牡湫吞卣魇翘籼薷改感停瑢?yīng)生活中總是挑別人毛病的人,生活中這類人可能是某個挑剔的同事。我不好你好處在悲傷的兒童階段,存在自卑,對應(yīng)生活中自尊水平較低,總是在自我否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篇六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是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寫的一部心理案例的合輯,看過這部書,就會明白,在人生長河里沒有誰是你的擺渡人。

蛤蟆先生看似樂觀,其實內(nèi)心傷痕累累。他從小生在這一個刻板陳舊的家庭,爸爸嚴苛,媽媽懦弱,蛤蟆先生從未感受到溫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責難。

蛤蟆先生七歲被送到私立學校,大學畢業(yè)繼承產(chǎn)業(yè),他絞盡腦汁經(jīng)營父親留下來的蛤蟆莊園,但是大家看不出他的付出,為了得到認可,他努力取悅他們換來的卻是橫加指責。為了看起來合群,他活成別人的開心果。這一件件的瑣事,讓蛤蟆先生無法自拔,身心疲憊,借酒澆愁,于是再一次大醉之后他偷了一輛車有化妝成洗衣服逃跑,他搶過馬,偷過錢最終入獄。

蛤蟆先生在出獄后身心崩潰,他患上了抑郁癥,家園被黃鼠狼霸占,曾經(jīng)光鮮的蛤蟆先生,最后活成了臭蛤蟆,作者通過蛤蟆先生,反映了人們的縮影,其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蛤蟆先生,每個人都在費力討好一個人,然而對方卻利用你的善良索取更多,你盡心盡力工作生活,但是命運總是給你使絆子,讓你的辛苦付諸東流。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帶傷,不論愿不愿意,你都無路可退,所以不管什么讓你停下腳步,但是都不可以讓自己倒下。蛤蟆先生一度傷心,一度輕生,好在朋友給他推薦了心理醫(yī)生。他第一次來到蒼鷺小筑,蒼鷺問他誰讓他來的,蛤蟆說是河鼠。蒼鷺搖搖頭說能讓你來的只有你自己。不能指望別人來救贖自己,只有自己為自己負責。

之后每周蒼鷺都會給蛤蟆一個問題思考,每次都是問他這件事你怎么看?你有什么感覺?你會怎么做?蒼鷺一路引導蛤蟆,打開了他的內(nèi)心。經(jīng)過幾個月問診,他始終記得蒼鷺說要不要與生活和解,你自己說了算。

蛤蟆終于重新開始,早起劃船,感受世界,接納痛苦。幾個月后,蛤蟆結(jié)束治療。這次蒼鷺告訴蛤蟆如果你為自己負責,你就會知道你有力量改變環(huán)境和自己。于是蛤蟆重拾愛好,買了新船參加皮劃艇比賽,開啟了大篷車短途旅行。蛤蟆找回自己的勇氣和魄力。他奪回了屬于自己的東西。干起了自己喜愛的房地產(chǎn)事業(yè)。他賣掉了蛤蟆莊園,另建新居。生活能治愈的永遠是自己愿意走出來的人?!懊鎸Γ覀儫o處可逃,但必須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人生苦樂無常,我們總會受傷,也總會有很多迷茫。但不要灰心,不要沮喪。只要能沉得住氣,扛得住難,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強大的力量。當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動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新世界的大門,也會隨之為你打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篇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是英國暢銷20多年的國民級心理咨詢?nèi)腴T書。作者是一位資深心理咨詢師,robertdeboard,他巧妙的將自我心理探索的一些實用方法和技巧在一個小故事里緩慢發(fā)酵并推演出來,深入淺出。故事里患了嚴重心理疾病的蛤蟆先生,在與咨詢師蒼鷺的十次面談之后,慢慢跳出了童年傷痛帶來的困擾,并對未來有了清晰的方向和規(guī)劃,他身邊的朋友們也相繼產(chǎn)生了對新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是個不折不扣的happyending。

當然,我們不要去探討現(xiàn)實生活中十次咨詢能不能解決一個困擾人生非常嚴重的心理疾病這樣的問題,傷痛的治愈可長可短,有些人用一生來修復傷痛,還有些人一生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傷痛是什么。一句老話——幸福大抵相同,不幸則各有各的不幸。這本書其實旨在幫助人們找到各自的傷痛,以及背后相似的原因——那個源頭,換句話說就是引領(lǐng)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尋求背后的答案,而尋找答案的過程我們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自我療愈。

蛤蟆從最開始那個想要依賴蒼鷺“給出”答案的“孩子”,成長為一個愿意主動配合和探索的“成人”,他在整個過程中沒有“得到”過現(xiàn)成的答案。咨詢師蒼鷺大多時候扮演“傾聽”的角色,引導蛤蟆“說出”自己的故事,而“說”的過程其實就是蛤蟆與自我生命鏈接的過程——他一邊說,一邊發(fā)現(xiàn),一邊產(chǎn)生疑問,這時蒼鷺又適時扮演起另一個角色:“講解”,幫助蛤蟆找到正確的方向。

在剝繭抽絲的過程中,蛤蟆多年來的諸多困惑得到了開解,心態(tài)也逐漸變得積極爽朗起來,而作為看客的我們都感同身受吧:是否也曾為自己的不快樂責怪他人?又為他人的眼光嚴苛自己?情緒沒來由的失控?還有深陷“心理游戲”的泥沼直至贏了游戲輸了自己……人生似乎總有解不開的小疙瘩,擰巴成了情緒,其中有一種叫“憤怒”的情緒,蒼鷺用兩個例子來說明它的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是強烈的,如同煤氣罐的爆炸,威力很大,殺傷性也很強,我們可以理解為雷霆震怒;還有一種是不帶攻擊性的緩慢釋放,這種方式可以持續(xù)很久,幾小時甚至好幾天,便是慪氣,這種情緒我很熟悉,為了抵抗父母老師的嚴苛,向外順從討好,向內(nèi)用利劍傷害自己。而這些從童年發(fā)展而來,用來自我保護免于受到傷害的防御機制,會幻化為成年人一些不當?shù)男袨椴呗?,雖無關(guān)“道德”對錯,但看到一個成年人撒潑慪氣,實在是件有點讓人尷尬的事,而更尷尬的,是鮮有人意識到這一點。

《成長的寓言》那一章,蛤蟆若有所思的說道:“我之前從沒意識到父母其實擁有巨大的權(quán)力,可以對子女擁有絕對的控制權(quán)。他們可以愛孩子也可以拋棄孩子,可以寵愛他們也可以虐待他們,你擁有怎樣的父母,就像買彩票一樣,得看走不走運?!鄙n鷺說:“你說的很對,蛤蟆。大多數(shù)的父母會盡最大的努力來養(yǎng)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孩子??墒牵改敢彩侨?,會不可避地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傳遞給后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代一樣。所以孩子們要學會的是,如何應(yīng)對和防御因此而產(chǎn)生的后果?!?/p>

所以,我不斷學習,覺察,接納和自我療愈。沒有傷痛的童年鮮有發(fā)生,看到傷痛卻慣于指責也無濟于事,只有嘗試諒解并和過往妥協(xié),積極的做出改變,才能撥云見日,看到新世界。

今晚和一個友人聊天說起,我心里有一股勁兒,這股勁兒一直在推動我四處沖撞,像個充了氣但沒收口的氣球,漫無目的的飛,我想,這可能是一股想要“找到答案”的勁兒,始終不滿現(xiàn)狀,始終不信擺在眼前的答案,始終想要追尋真相。而現(xiàn)實中的答案并不會像故事里那么完美自洽,可能是遙遠的一個點,可能是近前的模糊一團,需要漫長的時間使之變得澄明清澈。

但只要在找尋的路上,終歸我會無限接近想要到達的地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篇八

通過閱讀這本書,可以消除很多人對心理咨詢的誤解,比如有些人覺得只有得了心理疾病才做心理咨詢,或者像書中所說那是針對經(jīng)歷過嚴重或者可怕事件后進行的一項神秘活動。不是的!心理咨詢其實是一件普通的、科學的事情。每個人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很多心理問題或者說是心理困擾,比如工作壓力大導致情緒抑郁、親子關(guān)系緊張讓人煩悶、親密關(guān)系無法調(diào)節(jié)讓人痛苦、絕望等。心理咨詢師幫助人們解決的是心理問題,不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屬于精神科醫(yī)生的職責范圍。

另外一個誤解就像書中的蛤蟆先生一樣,以為心理咨詢就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見了心理咨詢師就說:“是他們讓我來做心理咨詢的,你告訴我怎么做才能好受一些”。其實,心理咨詢應(yīng)該是一個自發(fā)自愿的過程,來訪者有想要改變自己的想法,咨詢師幫助來訪者改變自己,也就是所謂的“助人自助”。來訪者不能像學生時代一樣被動的聽老師講課,學點新知識就算完成任務(wù)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痛苦的來源并摸索出解決痛苦的方法。咨詢師在整個過程中會傾注全身心的關(guān)注和陪伴,使來訪者更高效的完成自我改變和成長。

書中描述了蛤蟆先生每一次咨詢的詳細過程,從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詢師蒼鷺的對話中,我學會了一種思考方式,一種聯(lián)系過去再看向未來的思考方式。這種方式幫助我更好的理解自己,有效的改變自己的行為。

有一次,愛人開車送我去辦事然后他再去上班,因為時間緊張導致他有可能遲到。一路上他在不停的表達自己對于遲到的焦慮,而我卻一直默默無語。自己事后一直在疑惑,當時的自己為什么那么冷漠無情,跟平時相差很大呢?我嘗試著用咨詢師的話問自己。

“你當時的感受是什么?”

——“我有點內(nèi)疚、有點不知所措,我想要安慰他卻不知道該說什么?!?/p>

“這種感受讓你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小時候我媽對我說‘我這么苦、這么累都是為了你,你還不好好學習,你對得起我嗎’。那種內(nèi)疚感、無力感很相似,甚至還有點憤怒。”

“現(xiàn)在的你,理解了當時的自己嗎?知道該怎么做了嗎?”

——“是的,我理解了。默默無語的我其實回到了‘適應(yīng)型兒童狀態(tài)’,體驗著跟童年時候一樣的感受,然后用相同的沉默回應(yīng)了那種感受。如果是現(xiàn)在這種‘成人狀態(tài)’,我可能會向他表達因為自己的拖延導致時間緊張的歉意,會安慰他幫助他緩解焦慮,也可能會跟他一同探討避免遲到的其他解決方案。”

從問題中看清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然后回憶小時候是否有相似的情境,再回到當下用理性大腦解決問題。這種思考方式不但揭開了我的疑惑,也讓我有了建設(shè)性的方法。如果以后再有類似的內(nèi)疚感和無力感,我相信可以更快速的理解自己,幫助自己跳出“適應(yīng)型兒童狀態(tài)”,回到“成人狀態(tài)”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篇九

“河岸的天氣漸漸變了,空氣中彌漫著一絲前所未有的不詳氣息。烏云陰沉地籠罩著田野,黑壓壓的,令人不安。幾只鳥兒漫無目的地在灌木樹籬里飛來飛去,唱著不成曲的調(diào)子。鴨群平時總為誰冷落了誰、誰羞辱了誰而嘎嘎地爭執(zhí),現(xiàn)在卻一頭躲進蘆葦叢中,專注地待著,除非遇到最嚴重的襲擊,否則一概不理會。唯有漆黑蜿蜒的河水依舊流淌著,千變?nèi)f化的樣子底下卻是一成不變的性情。河流為一些動物劃分了地界,也成為另一些動物的高速公路。水流默默地集聚威力,看似謙虛低調(diào),可誰要輕視了它,它危險重重的能量就會爆發(fā)。”

在我的心理學小朋友圈中突然流行起一件事來——那就是去往西西弗書店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

讀到這里,我想起小學時,英語老師總是會問,“howareyou?”我們也總是想也不想直接回答:“i’mfine,thankyou.”實際上,我們真的i’mfine嗎?可能是有更多的情緒吧。比如:快樂、高興、沮喪、緊張、不滿、甚至憤怒等等。我們總是不能體察我們現(xiàn)在真實的情緒,而情緒化的用行為去表達,這樣反而讓對方一頭霧水或產(chǎn)生更多不友好的情緒并也用著情緒化的方式去表達。兩者就進入了人際沖突區(qū)。

那我們應(yīng)該怎么回答呢?答案很簡單,用心去體會,體會到什么情緒就用情緒詞來表達。按照中國古老的教育方法是不去體會情緒,把情緒壓在心中,或用情緒化的方式來表達。前者久而久之會抑郁,后者不僅不能很好地表達情緒還會在人際關(guān)系中發(fā)生不必要的沖突。

親愛的讀者,請允許我細心地為你解釋吧!這里的“聆聽”可不是簡單的“聽”,有口無心、斤斤計較。而是“聽”!十目一心耳為王的“聽”。聽“事實”,聽“情感”,用“尊重”去“關(guān)注”。

這個方法很適合用在親子教育上。孩子回到家明顯悶悶不樂,這時,家長蹲下來就需要“聽”了?!笆聦崱奔由稀扒楦小薄!班?!媽媽好像明白了,寶貝在學校不小心撞到小美,寶貝給小美道歉,小美卻回應(yīng)寶貝是故意的。你當時的情緒是傷心難過還有委屈。”接著就是欣賞孩子:“寶貝,我從這件事中看出你的擔當、勇敢,你是個負責任、善良的好孩子!”再接著可以讓孩子學會表達情緒并解決此事:“如果解決這件事,寶貝心里是不是要好受很多?這樣吧,我們給小美表達:‘小美,上次不小心撞到你的事我想花幾分鐘的時間向你表達。首先,非常抱歉,不小心撞到你了。上次道歉后,你的回應(yīng)讓我十分難過。我們一直一來就非常的要好。我也知道,我以前的一些做法不太妥當讓你有情緒了。非常對不起,希望我們能和好如初。’”

此書還有很多精彩的地方因為篇幅不能一一呈現(xiàn),所以,我還摘抄了七個句子來結(jié)束此篇。

“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p>

“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自己?!?/p>

“必須完成的事情,只能靠自己才能完成。”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

“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所謂活得真實,就是真誠地回應(yīng)當下的需求?!?/p>

“情緒并非可有可無,而是自我的核心?!?/p>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篇十

一個淡定友愛的母親和一個熱情開朗的父親會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氛圍。

——題記。

上午和中午花了3個半小時看完了這本只有10。8萬字的心理學入門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平心而論,其中很多觀點讓我醍醐灌頂,很受啟發(fā)。

看完一本書還是要”標記重點”和來一次小總結(jié)。蛤蟆最近變得抑郁了,心理醫(yī)生發(fā)現(xiàn)和他的童年經(jīng)歷分不開,家人的嚴格要求讓他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長大了,自己也沒有得到身邊朋友的肯定,他活在了兒童狀態(tài),像兒童一樣取悅身邊的人、道歉(懷疑自己)、依賴,通過慪氣的方式來釋放憤怒。每個人也有成人狀態(tài)和父母狀態(tài),只是運作方式不同,后者讓別人感覺處在一個不平等的位置,而成人狀態(tài)是一種理智的狀態(tài)。

其中有一句話:別人或許會影響和說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決定要選擇什么樣的感受。高情商的人理解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世界,并且掌控它,能夠管理情緒,控制沖動,延遲滿足。

要提高自己的情商,特別是控制情緒和延遲滿足的能力,要跨越自己常用的不成熟劇本,要很快能夠調(diào)整心態(tài)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智商與生俱來,而且都差不多,但只有情感智力才能推著我們走得更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篇十一

上回咨詢后蛤蟆發(fā)現(xiàn)童年回憶的某些部分讓他非常痛苦,第四次來咨詢的蛤蟆感覺自己很悲傷,似乎又抑郁了,還嚎啕大哭起來。咨詢師告訴蛤蟆,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lián)結(jié),并理解這些情緒,如果否認它們,不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結(jié)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如同身體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樣。這一回蛤蟆跟咨詢師分享了他與父母童年相處的.具體經(jīng)歷,比如嚴厲正直愛訓斥和責備的蛤蟆父親曾經(jīng)當著好幾位大學同學的面來指責他,而母親也曾當著大家面問他有沒有穿干凈內(nèi)衣,讓他覺得難堪。這次面談根據(jù)蛤蟆童年的經(jīng)歷,他們進一步總結(jié)出了蛤蟆的適應(yīng)性兒童順從行為。該行為可能導致他學會把依賴當成生活方式,這樣的人可能永遠都沒有真正長大過。

第五次見面蛤蟆覺得比之前開心一點了,睡眠也好些了,多了一些自己感情興趣做的事情。此時的蛤蟆情緒溫度計刻度在5或6的位置。上回面談在咨詢師與蛤蟆一來一往的溝通中,他們發(fā)現(xiàn)蛤蟆已經(jīng)很久沒有發(fā)怒過了?;厝ズ笏聊ブ约旱膽嵟榫w,發(fā)現(xiàn)是跟內(nèi)疚感連在一起的。這回面談他們想共同分析一下為何蛤蟆缺少憤怒。咨詢師給出了下圖并進一步解釋道這些行為策略實際上都是從童年發(fā)展而來的防御機制,用來保護我們免于受到危害。但是當成年人慪氣、撒潑、郁悶或是厭煩的時候,我們會想他們究竟是行為不當,還是在無意識或無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為模式。蛤蟆作為成人也采取過撒潑的方式。我好像很長時間都很叛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篇十二

不裝了,我是蛤蟆,我攤牌了......

首先要告訴大家的這是一本心理輔導書,通過童話故事把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知識向我們展示出來。主人公是只蛤蟆,你沒聽錯,是一只蛤蟆,此書帶入感極強,誰讀此書誰就變成了蛤蟆。雖然是一本故事書,但是卻描寫出了我們成年人面對焦慮和抑郁時最真實的感受,蛤蟆先生通過十次心理治療成功從困境走了出來,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原來,我很重要!

先來看一下蛤蟆先生抑郁時的狀態(tài):

“我感覺自己好像沒什么價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p>

“很長時間里,我時不時都會這么想。當然,確實有些時候一切似乎都好起來了,好像我可以真正去干點什么??呻S后我的興致就低落下來,沒了做事情的勁頭,接著就跌入了我所熟悉的悲傷情緒里?!?/p>

在第一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兒童自我狀態(tài):

兒童自我狀態(tài):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搭建而成,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在我們出生時只具備幾種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時,這些基本情感逐漸發(fā)展演變成更微妙、更復雜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成為自我的核心,融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一生的行為。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場景會激發(fā)我們的基本行為模式,讓我們自動做出反應(yīng),所以我們會和小時候一樣去行動和感受。

在第二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以情緒做媒介分析了蛤蟆先生的童年:

“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lián)結(jié),并理解這些情緒?!?/p>

順從行為:如果你被迫順從某個人,就意味著你不與他爭辯。你照他們說的去做,而且同意他們的想法。

依賴父母: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成長的本質(zhì)就是減少并最終打破依賴關(guān)系,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很少人能完全達成,而很多人會依賴一輩子。順從行為可能導致有些人學會了把依賴當成生活方式。換句話說,這些人永遠都沒有真正長大成人。

在第三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解釋了蛤蟆先生的憤怒方式:

釋放憤怒:所有這些行為策略實際上都是從我們童年發(fā)展而來的防御機制,用來保護我們免于受到傷害,是孩子在權(quán)威之下無法隨心所欲才做出的反應(yīng)。

在第四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父母自我狀態(tài):

父母自我狀態(tài):包含了自出生起,我們從父母那里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還包含了對生活的評判標準,讓我們借此判斷是非對錯。

在第五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成人自我狀態(tài):

成人自我狀態(tài):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我們能應(yīng)對此時此地正在發(fā)生的現(xiàn)實狀況。在這種狀態(tài)下,我們能計劃、考慮、決定、行動,我們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兒童、成人、父母三種狀態(tài)就形成了自我狀態(tài)的三位一體。

在第八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人生坐標:

人生坐標: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用哪種態(tài)度和觀點,我們就會在隨后的人生里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些態(tài)度和觀點,變成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gòu)。從那以后,我們便建構(gòu)出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換一個詞來說,我們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言”。

在第九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心理游戲:

心理游戲:這類游戲的發(fā)起基本上都不是出于真誠,不像正常游戲那樣只是讓人覺得興奮好玩,而是會產(chǎn)生非常戲劇化的結(jié)果。表面看起來實事求是,其實真正的意圖卻并不正大光明。游戲體現(xiàn)在兩個層面上:在社交層面上,似乎一切都是公開誠實的。而游戲玩家的真正動機卻隱藏在心理層面,同時也隱藏著欺騙。至于游戲的必然后果呢,全都是讓人產(chǎn)生負面情緒。

舉例1:“我抓到你了,你個壞蛋”

這是人們經(jīng)常在工作場合玩的游戲,這種游戲能讓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當?shù)睦碛蓙戆l(fā)火,借此證實“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標。他們會證實別人根本上都是無能而不可信的,接下來,他們會把斥責和懲罰別人視為己任。

舉例2:“你為什么總讓我失望”

這種游戲能讓你自卑或者自責,從而證實——你一無是處,他高人一等。這會加強他的道德優(yōu)越感。

舉例3:“我真不幸”

這種游戲能讓低自尊的人常常覺得生活對他們不好,卻更善待別人。概括的說,處在“你好,我不好”人生坐標的人,認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玩這個游戲的人確信他們是不幸的,會隨時給你報出一長串遭遇過的不幸事件。

在第十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情感智力:

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的世界,意思是理解你內(nèi)心的情感世界,并且還能掌控它。概括而言,高情商的人都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沖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情商和理解別人有關(guān),一個高情商的人能辨識他人的感受,這種技能稱為“共情”。情感智力能讓你在自我成長和完善的路上走的更遠,因為它能帶你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的關(guān)系。

從開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對,覺得丟臉恐懼,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長中原生家庭的羈絆,童年中的虧欠,成年后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說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同時也治愈了你我。

為什么讀完這本書后我感到非常震撼?是因為我發(fā)現(xiàn)自己前段時間也處于抑郁階段,通過蛤蟆先生我想起自己的原生家庭情況,我很慶幸此時讀了這本書,它帶給我很多正能量。我也堅信很多人都會感到焦慮和抑郁而且無法擺脫困境,那么這本書推薦給你。我是貧僧,謝謝您花時間觀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篇十三

最開始接觸這本書,是源于朋友的推薦。在此之前,我對這類型的書接觸不多,而這一種以敘事為主,再逐步深入的,著實還是所見的第一本。

書籍篇幅不長,最具特色的是他的描寫方式。將讓外行人一看就暈的心理知識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理論與情節(jié)相結(jié)合,有停有頓,不會給人增添太多的閱讀疲勞感。

這是一只患上抑郁癥的蛤蟆先生在朋友的鼓勵下去看心理醫(yī)生,接受治療最后獲得新生的故事。在看著蛤蟆先生逐漸變好的過程中,我覺得我也跟著接受了一場心靈治愈之旅。

我跟蛤蟆先生一樣,第一次接觸“兒童自我狀態(tài)”、“成人自我狀態(tài)”、“父母自我狀態(tài)”等這一些看似簡單,實則真正貫徹卻需要細細品味的名詞。跟著蒼鷺醫(yī)生的節(jié)奏,循環(huán)漸進,像洋蔥一般,一層一層由淺到深。

這本書于我最大的收獲,其實在于聯(lián)系書中內(nèi)容,以新的角度對自己重新的認識和學習。蛤蟆先生在理解和聯(lián)想中,學會大多時候能夠以“成人自我狀態(tài)”來看待問題,學會打破自己給自己設(shè)的心理游戲,改寫自己的劇本獲得新生。我感受著他的心路歷程,又如一個陪伴者看著他治愈。在這過程中,我也學著回想我的過去,我的現(xiàn)在,試著將蒼鷺醫(yī)生所提到的東西與我自身聯(lián)系起來,以另一種方式看待事物。

我曾聽一個網(wǎng)友說他對心理咨詢的看法,他曾簡單的概括為“政治書”,給予你心理暗示,告訴你世界很好。但跟著蛤蟆先生走了這么一遭后,我卻覺得這是一個神圣的職業(yè)。他們與心靈打交道,將迷途的人們以一種溫和且堅定的方式帶回正軌。

我印象最深的是蛤蟆先生與蒼鷺醫(yī)生的第一次會談,僅僅只是簡單的幾個提問,卻頓時讓蛤蟆先生意識到心理咨詢的意義所在——是他想讓自己變好,不是別人,也不是出于其他目的。在更多的情況下,蒼鷺醫(yī)生都采用傾聽和詢問的方式,而不是單方面一味的灌輸思想,更多的是逐步引導蛤蟆先生主動訴說,給無助的人一個安心的發(fā)泄口。我想這就是心理咨詢的魅力所在。

這本書的幾處細節(jié),也讓我不由聯(lián)想到的社會中一些真實的現(xiàn)象。

據(jù)統(tǒng)計,全球約有3。5億人患抑郁癥,卻只有不足一半患者接受有效治療。這又是為什么?就像書中河鼠、鼴鼠和獾三者對心理咨詢這一事的看法,保守的河鼠曾打過退堂鼓,覺得不如吃幾片阿司匹林來得有效;鼴鼠和獾也覺得心理咨詢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這和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對“心理咨詢”有偏見的人有著同樣的性質(zhì)。而正是因為這樣的偏見,才導致了抑郁癥、自閉癥等心理疾病的治愈率依舊很低,不是不想治,而是不敢治或者沒有選擇正確的方式去治療。而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歧視是影響治療的因素之一,作為一種常見病,抑郁癥已成為人類的第二大“殺手”。

精神疾病治愈率低是一類問題,然“為什么會產(chǎn)生精神疾病”這一問題又值得人們深思。

最近一段時間,關(guān)于“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這一話題也是熱議紛紛,著名主持人董卿也在多次訪談中提到這個話題。父母享有極大的權(quán)力,以塑造子女人格的雛形。然而在某些過于嚴苛的要求下,孩子卻很容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就如蛤蟆先生的父親對他總是一味的否認和斥責,這和他之后的自我否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只能說我們沒辦法改變原生家庭,也沒辦法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接受它,在重新認識它的過程中獲得希望和動力。

原生家庭的影響,也只是一部分因素。心理問題的源頭,仍要追溯到個人本身。

許多人在遇到生活不順時,更多的是怪人怪事。蛤蟆先生將自己心靈受挫的大部分原因總結(jié)為父親的嚴苛和獾的斥責,但卻忽略了一個事情——如果你不愿意,沒有人能逼你做任何事情。在書中的第八次談話,引入了一個新的概念讓我眼前一亮——心理游戲。當蒼鷺醫(yī)生解釋后,我發(fā)現(xiàn)在很多時候,我和蛤蟆先生一樣也處于“我真可憐”和“plom(可憐弱小的我)”這兩個游戲中。

蛤蟆先生在慢慢分析自己的處境和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后,他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劇本。同時我也明白了,人生是自己的,別人享有建議權(quán)卻沒有支配權(quán)。怨人怨天只會讓人沉浸于失敗和低落中,也不要將所有的希望寄托給別人,因為只有自己站起來了,才是真正的站起來。

這本書不僅讓人們增加心理知識的'了解,更是在糾正著人們對心理咨詢這一事物的認識。當人們真正陪著蛤蟆先生走過了“心理咨詢”這一遭,謠言也就不攻自破了,對心理咨詢的接受程度也會更高。

當今時代人們對心里健康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學校建立了“心理咨詢室”以及開放了相關(guān)課程,人們對心理咨詢的接受程度也不斷提高,這本書也與時代所需緊緊契合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篇十四

于我收獲有幾個:

一、上下班的路上得到了利用。

二、看書的行為滿足了學習心理。

三、很多想法借朋友圈的書評分享。

四、書中的內(nèi)容是點撥自我、是工作助益。

五、日常生活的規(guī)律,逐漸建立。

如果推薦書的角度來寫。

一、這是一本身邊很多朋友都知道/看過的書籍,也是被熟人肯定的書籍。

二、這是一本閱讀者筆記和書中內(nèi)容一樣精彩的書籍,劃線寫的想法未必溫和,卻也足夠的深刻、暖心??梢援斪鲿尼屃x、旁白、反思、延展……,忍不住截圖保留,或者摘抄,或者記下它的`推薦書籍。

三、每個人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自身的影子,或是遇到回憶于生活中遇到的人的形象,這是一個平凡之輩認清自我、真誠面對自己的故事,也是一個勇敢之人、真實生活的故事。

四、蛤蟆、老獾、河鼠、鼴鼠、蒼鷺(明明它的篇幅不少,卻最后想起它,也許是它的名字不好寫,也許如文中所言,咨詢師要自身隱藏起來,只是一面鏡子)。

每個人身上的性情各有特點,有優(yōu)勢有槽點,每個人都在愛著這個世界,做著自身的貢獻。(在我看來,把自己照顧好也是貢獻)。

如果側(cè)重內(nèi)容傳達(干貨)角度來寫,2個足矣。

前提是學會每個理論,并知曉如何運用,可以是自我了解接納與調(diào)試。

也可以親子育兒與分享他人,建構(gòu)自洽的個性與生活。

一、自我所處三種狀態(tài):兒童、父母、成人。

兒童自我狀態(tài):行為和感受都像一個孩子(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樣”),

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搭建而成,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

兒童自我狀態(tài)分:自然型兒童、適應(yīng)型兒童。

兒童的基本情感: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恐懼。

父母自我狀態(tài):表現(xiàn)得正如自己的父母,包含了自出生起,我們從父母那里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還包含了對生活的評判標準,讓我們借此判斷是非對錯。

成人狀態(tài):更像個大人,更像當下的自己,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我們能應(yīng)對此時此地正在發(fā)生的。

兒童的自然狀態(tài)與基本情感是我們的底色,但要分情景分場合(延遲滿足)!

我們絕不是父母的翻版而是獨立的個體!過去不是禁錮和理由!

學習了成人狀態(tài)讓我放下“清高”,隨機應(yīng)變/情商是成年人“該”做的事兒,不是虛偽!

二、人生坐標:我們的態(tài)度與觀點。

人在四到五歲左右,會試圖回答兩個問題,這是生命本身的疑問:

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嗎?

我是怎么看別人的?他們好嗎?

好可以指任何一種具體的好,不好可以指任何一種具體的壞,于是就有了四種組合。

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好。

我不好;你也不好。

這是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gòu),從那以后,我們便構(gòu)建處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也可以稱之為“自證預言”。

每個人都在拿著人生劇本做著“自證預言”的游戲:

“我不好;你好”中我是受害者的游戲。

“我好;你不好”中我的施虐者的游戲。

…………。

這與前面的三種狀態(tài)也是交相呼應(yīng),很多父母呈現(xiàn)著“我好,你不好”的優(yōu)越感,很多子女在長大后呈現(xiàn)出“我不好,你好”為求關(guān)愛卻常受虐的狀態(tài)。

我好,你也好。

是從認知上、行動上,去做積極的人生劇本假設(shè),于此,表現(xiàn)出“成人狀態(tài)”

原本在地鐵上,這篇讀書筆記每一段如何記述已構(gòu)思全貌+細節(jié)填充,繁亂的周末打破了原有的計劃,但是也要完成呀,完成比完美重要。

于周末結(jié)束,未早一步,未晚一步,這本書終于接近尾聲。

你好,我也好,我們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現(xiàn)適宜的狀態(tài),非虛偽,而是你更好,我也更好。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6061314.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