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學生還是職場人士,總結(jié)都是必要而重要的。在寫一篇完美的總結(jié)時,我們首先得明確總結(jié)的目的和意義。以下是一些常見任務(wù)的總結(jié)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勇氣的讀書心得篇一
《教學勇氣》之《漫步教師心靈》是中心在暑假里推薦給我們閱讀的一本書,作者是美國知名教育學者帕克·帕爾默,由北京師范大學吳國珍、余巍等學者翻譯,是“大夏書系·教師教育精品譯叢”之一。
其實,幾年前就留意過這本書,怎奈粗粗一覽感覺生澀,終究沒有勇氣看下去。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務(wù)”,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肖主任對本書的無比推崇,終于帶著勇氣,兼帶著些許的好奇,開展了閱讀之旅。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曾給經(jīng)典著作下了幾個定義,其中兩個,我覺得很到位。他說,經(jīng)典著作就是你初讀的時候就覺得像是重讀的書。你有重溫的感覺,好像你曾經(jīng)讀過,為什么呢?因為它談的問題是你關(guān)心的問題,是你自己靈魂中的問題,你對這問題是熟悉的。他又說,經(jīng)典著作是你在重讀的時候好像是初讀一樣的書。無論你讀多少遍,你都有新鮮感,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收獲。為什么呢?因為它是獨特而開放的,它的獨特之處在你的眼前不斷展現(xiàn),不斷和你交流,和你對話。
說實話,要讀懂這本書,說易不易,說難不難。由于國外作者表達的習慣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確有點晦澀,需要你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地閱讀,有時一個段落、一個章節(jié)需要來回反復幾遍;但浸入其中,你就經(jīng)常會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歷經(jīng)坎坷,眼前豁然開朗,你的思想與之呼應,你的心靈與之共鳴。這本書,我是漫讀加精讀,內(nèi)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繪的“源自心靈的教學”所感動,原來居于頭腦中的有點混沌的理念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識,親切感撲面而來,跟隨它,逐漸走進少人涉足的領(lǐng)地——“教師自我”。我想,用卡爾維諾的經(jīng)典標志來衡量這本書,它絕對是堪稱經(jīng)典,只遺憾我與它交臂錯過這幾年。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shù)層面“我是用心的教師。有時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歡喜。真的,當我和我的學生發(fā)現(xiàn)可探索的未知領(lǐng)域,當我們面前展現(xiàn)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我們的體驗被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那時,教學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边@是本書導言中的一段話,多么的震撼人心!為什么有的教師能有這種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為教學是一項充滿復雜性的工作,除了學科、學生之外,還存在第三種解釋教學復雜性的理由,那就是“我們教導自己認識自我”?!罢嬲玫慕虒W不能降低到技術(shù)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p>
教學提供通達靈魂的鏡子,在這面鏡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無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師缺乏一種對生命的愛和對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對教學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學技術(shù),那也只是一堆沒有生命氣息的工具而已?,F(xiàn)實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很關(guān)注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講座培訓、教學觀摩、實踐反思、寫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時候教師是“迫于外在的壓力”而做,少了一種自我完善、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教學的強烈憧憬。
“那天,我懷著感激的心情走進教室,感激有一個教書的機會,因為教學滋養(yǎng)著我的心靈,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學對心靈最有益?!弊髡甙呀虒W看成了滋養(yǎng)教師心靈的雞湯,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和學生、學科結(jié)合在一起編織生活,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jié)構(gòu)中。
勇氣的讀書心得篇二
可以說是對于這本書,真是相見恨晚,因為里面談及的好多問題我都有,心中很多小九九都得到了解決了。
自我承認是一個內(nèi)心戲多的人,我做一件事情總會考慮到很多東西沒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說我好久沒有給朋友圈的人點贊了,如果我給她點了贊,另外一個人看到我之前沒有點贊怎么辦,還有如果我在某個人發(fā)的朋友圈評論了,她不回我怎么辦會有點尷尬。
然后總會給自己設(shè)置不同的未知困難,比如我想轉(zhuǎn)租房子房東不同意,我又只能自己轉(zhuǎn)租房子,又怕合同到期后我不在廣州,然后房東不給我押金咋辦。用一個朋友的話說,你們女生真是醉了,事情還沒有發(fā)生,就預想著有個困難在那里,我跨不過去怎么辦呀?欸欸,就是這么事多,我自己看著這些小九九都心煩,太累了。
這是一本治愈系的心理學的書,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論相反,而是目的論。原因論是發(fā)生事情導致結(jié)果,就是存在原生家庭導致的心理問題,以過去發(fā)生一些難受的事情為因,導致現(xiàn)在的”我“有不開心的癥狀或者說是抑郁癥。而目的論,是”我“遭遇了悲傷的事情,我需要悲傷的情緒來使我堅持我下去,正是因為我需要才有選擇悲傷或者抑郁。而事實是,我可以選擇這次事情作為一次經(jīng)驗,我選擇去面對它挑戰(zhàn)它,我至少戰(zhàn)勝了它,是一個勇敢的人。
從我個人角度來看,我之前總是找借口,我現(xiàn)在這種軟弱的性格,就是因為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guān)注,也沒有得到過肯定。其實這也是我自己選擇的,不能因為童年沒有陪伴,我就選擇自暴自棄就埋怨自己,正如不能因為沒有得到任何人的夸獎而自我否定。
其實有些事情發(fā)生了就是發(fā)生了,有人說過,”任何事情只要考慮到人的因素都合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是好處還是壞處,取決于你自己的想法,事情的好壞取決于主觀的看法。
來接受心理咨詢輔導的人幾乎沒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惱于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滿足父母或老師的期待,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正如太宰治說的,“我想一輩子做個釣魚人,像個白癡一樣生活,你做不到的,你太容易理解魚的心情了?!逼鋵嵧亲约簜ψ约海?,也想對那些抑郁的人說,不要和自己糾結(jié)也不要責怪自己,你沒有錯。
文中還提到人生的意義,這完全是一個主觀問題沒有普遍性的答案。我想,就算現(xiàn)在有了答案,也會隨著時間自己的三觀改變而改變,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它意義,你想有它有什么意義就有什么意義。
最后,要關(guān)注于當下,不要執(zhí)著于過去,也不要過于浮躁地想要看到未來,當下才是進行時才是最可靠的。
前段時間讀完了一本叫做《被討厭的勇氣》的書,書的副標題是“自我啟發(fā)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最開始,我并沒有注意到副標題,吸引我的是書里面新穎的小標題,例如“再怎么找原因也沒法改變一個人”以及“自卑情結(jié)只是一種借口”。這些充滿成長性的觀點正投我所好。貫穿整本書的是心理學“三巨頭”之一的阿德勒的哲學思想,以對話錄的形式展現(xiàn)。書中有一智者,有一青年,智者象征著阿德勒,青年就像是個愣頭小子,沒大沒小地不斷質(zhì)問和懷疑著智者的說法。談起心理學,很少有人會不知道弗洛伊德,稍微深入點的還會知道榮格,但是大多數(shù)人聽到阿德勒的名字都會一頭霧水。阿德勒到底何方神圣?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他在心理學歷史上的地位如何?這本書都給我們做了一一解答。
阿德勒主張我們掙脫過去,聚焦于當下的“目的論”。他認為人的行為都圍繞著“目的”在運作,這個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時候當事人自己都意識不到。例如憤怒并不是一種失控,而是有意放縱,目的是使他人妥協(xié)。按照這個思路,“心理創(chuàng)傷”的概念被創(chuàng)造出來,是否是為了滿足“逃避責任”的目的?前兩天讀到李笑來的一篇文章,談到“英語思維”是否存在的問題,他認為“英語思維”純屬捏造,那么捏造的目的是否可以理解為許多人因為說不好口語而編撰的借口呢?這個觀點提供了我重新審視自己行為的視角,或許主動權(quán)一直在我們手上,我們只是一直不愿承認因沖動和懶惰而闖下的禍罷了。
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個人真想改變,那改變就一定能發(fā)生。有時候我們嘴上說想,身體卻往另一個方向行動,心口不一,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還不想改。改變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風險,比慘淡的現(xiàn)狀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學是關(guān)于“勇氣”的心理學。“目的論”的核心觀點是,曾經(jīng)發(fā)生的一切都對你今后沒有影響,決定人生的是當下的自己。這種過分夸大主觀能動性的調(diào)調(diào)似乎很像心靈雞湯,還是燉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種,不過,我覺得過分強調(diào)主觀能動性,總比過分強調(diào)“心理創(chuàng)傷”更有現(xiàn)實意義吧。阿德勒想讓我們掙脫的第二個束縛是人際關(guān)系,他甚至大言不慚地宣稱: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guān)系。人際關(guān)系會帶來競爭、嫉妒以及討厭我們自己。既然不喜歡自己有這么多壞處,人類為什么要進化出這樣的心理機制?因為我們太害怕被別人討厭,所以必須先人一步,討厭自己,才不會在批判來臨時如此尷尬。用“目的論”解釋的話,討厭自己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在人際關(guān)系中受傷”。越懼怕受傷,就越會通過自我厭棄來逃避人際關(guān)系。阿德勒還直接指出,自卑感完全是源于我們錯誤地評價自我價值,我們無法輕易改變現(xiàn)實,但我們可以通過主觀詮釋來改變對自我價值的判斷。
自卑來源于“比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進進步,但自卑情結(jié)則是有害的,自卑情結(jié)把自卑當成了止步不前的擋箭牌,有自卑情結(jié)的人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因為有a才做不到b。阿德勒認為,健全的自卑感來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較,我們的自信應該來自不斷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過去的自己,都值得驕傲。他主張不要把人生看成是和他人的比賽,所有人都在同一個水平面上走,有的人走在前面,有的人稍后一些,但只要都在前進,就在追求卓越。阿德勒心理學關(guān)于人的行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行為方面的目標是“自立”和“與社會和諧共處,”心理方面的目標是“我有能力”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阿德勒并沒有因為人際關(guān)系是煩惱的根源而提倡放棄社交,他提出人際關(guān)系的終極目標是獲得“共同體感覺”,也就是所謂的歸屬感。歸屬感不是別人給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歸屬感需要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轉(zhuǎn)換成對他人的關(guān)心,阿德勒還提出了三點具體步驟:“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人際關(guān)系就是把雙刃劍,一切煩惱來自于人際關(guān)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為,我們的幸福也來源于人際關(guān)系。阿德勒想讓我們掙脫的第三個束縛叫做未來。
人生由一連串的剎那組成,時間分秒流逝,往昔便如同舊夢一般不可追,也不必追,行囊太沉重,反而會壓慢我們的步伐。很多人都覺得人生是為了到達山頂,其實人生大半的時間都在“登山”的過程,如果登頂才算人生,那么之前一大段的攀登時光算什么呢?難道是我們“臨時”的人生嗎?書中有句話我記憶特別深:即使生命終結(jié)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稱為不幸,全部是完結(jié)的、幸福的人生。活著的每時每刻都是完滿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個普適于所有人的意義,意義是自己賦予的,所有,請把聚光燈打向當下的舞臺,好好享受活著的此刻。
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很多觀點都讓我有當頭棒喝、醍醐灌頂之感,讀起來十分痛快,恨不得一晚上讀完,可讀完后,你卻希望再多讀一遍,慢慢咀嚼,讓回甘在腦中持續(xù)得久一些。判斷一本書的好壞在于這本書帶給人多少新思考和改變,我相信,等過一段時間再讀它時,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也許我已經(jīng)潛移默化的在實踐著其中的教義,會有更深的共鳴。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和團隊老大說我在看《被討厭的勇氣》,老大又看過了,還和我說有電視劇,但是和書不太一樣。出去好奇我也去看了眼電視劇。
對于劇中開頭年輕女士毫不客氣地買走小女孩極度想要的最后一個草莓蛋糕的行為我很不理解,甚至生出了“這個人怎么這么沒道德和一個小孩搶東西”這樣的想法。
現(xiàn)在終于理解了這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面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勇敢地說“yes!”而面對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大膽說“no!”,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權(quán)利,并不存在誰應該因為年齡差距、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讓著誰,這才是“人生而平等”的真正奧義。
而我自己正是因為缺乏“被討厭的勇氣”才會出現(xiàn)有人和我借了錢長時間不還,而我擔心提醒對方還錢這個動作會影響到我們的關(guān)系而遲遲不說,導致自己需要用錢的時候又沒有的情況發(fā)生。
實際上大膽的說出來自己需要用錢了,請他把欠的錢還一下,并沒有影響我們的關(guān)系,反而不會因為自己不說而產(chǎn)生這樣那樣的猜忌,以至于兩個人的關(guān)系因為猜忌而慢慢疏遠。
“被討厭的勇氣”是我們需要并且一定要學會的一項技能。這本書通過對話的方式讓生澀難懂的心理哲學變得通俗易懂。對我來說受益匪淺。
最近看了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內(nèi)容是在講述阿德勒的心理學,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觀點是用目的論來分析發(fā)生的事情,而不是原因。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味地關(guān)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也就是說,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我們的現(xiàn)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但是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xiàn)在的“目的”。
接下來,運用目的論的觀點來分析一下以下的行為。
1、最近在家里閑來無事,終于有時間可以做之前一直沒有時間做的事情了,比如學習、健身、看書等等。想好了就要開始行動了!剛打開書突然發(fā)現(xiàn)有個事情需要現(xiàn)在處理一下,處理完了就開始學習,剛忙完發(fā)現(xiàn)自己了,不能虧待自己要吃點好吃的,在吃東西的時候得看個劇刷個視頻啊餓,光吃東西太無聊了。就這樣不知不覺中發(fā)現(xiàn)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兩個小時。每天都有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要做,以至于沒有時間學習??墒菍嶋H上是這樣的嗎?不是。我是因為不想學習,所以制造了一些不必要做的事情。
我制訂了今天要學習的計劃,但是因為課程時間太長、老師講課太無聊、還有好多事情要做等等理由,不想學也沒有時間學習。實際上這些都是為了逃避學習刻意制造出來的,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每次學習時都想刷微博、知乎、看朋友圈等行為都是逃避學習的做法,不是因為有了這些事情沒有辦法學習,而是為了逃避學習刻意制造了這些事情。
2、性格內(nèi)向的人,不太喜歡和人交往。之前的想法:因為內(nèi)向所以不想去和人交往。目的論:因為在人際溝通、交通方面有障礙,害怕和人說話,不想去和人交往,所以表現(xiàn)出來內(nèi)向借此來逃避和人交際。
3、以前的好朋友,后來因為種種原因不再聯(lián)系了,有時候也很想去聯(lián)系,但是每次都會想到之前以前發(fā)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至于不能甚至不敢去聯(lián)系。之前的想法:因為過去發(fā)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所以不應該聯(lián)系,保持現(xiàn)狀即可。目的論:因為不想或者不敢聯(lián)系,所以想起了以前發(fā)生的事情,來加深自己的這個念頭。
其實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我們既不能乘坐時光機器回到過去,也不能讓時針倒轉(zhuǎn)。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是賦予過去的事情什么樣的價值。我們所做的很多逃避現(xiàn)實的事情沒有意義,改變不了任何東西,立足當下看未來才是王道!
注: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被并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他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同時也堪稱為思想家和哲學家。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qū),阿德勒有“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之稱。
一切不幸都是咎由自取。
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chuàng)傷。在阿德勒看來,人的不幸與煩惱,并非因為自身經(jīng)歷中的刺激而感到痛苦。決定我們自身的煩惱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人生不是由別人或者過去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打個比方,有人陷入了某種不幸,會把這些都歸結(jié)于自己出生在某種國家、某個時代、某個家庭等等這些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但是問題并不僅僅于此。因為問題不在于過去或者外部環(huán)境,而在于現(xiàn)在,在于你面對這些生活方式接下來自己所采取的行動。你可以選擇繼續(xù)之前一樣的生活方式還是重新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這完全取決于你自己。
大多數(shù)人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潛意識里下了“不改變”的決心。改變現(xiàn)狀意味著打破現(xiàn)有的條件或規(guī)則,意味著舊的問題或煩惱未必解決,新的問題或挑戰(zhàn)的不斷產(chǎn)生讓人陷入不安和恐慌。在這種兩難的選擇下,人們往往選擇了對自己來說比較容易的那條道路,也因此陷入了想改變又害怕改變的死循環(huán)中,周而復始,煩惱不斷。
阿德勒指出:這種矛盾的心理源自于缺乏勇氣,想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面對變化產(chǎn)生的“不安”與不變帶來的“不滿”,我們選擇了后者。歸根結(jié)底,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他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
一切的煩惱都是人際關(guān)系的煩惱。
我們會自卑,是我們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guān)系中受傷,我們會因此討厭或者不喜歡自己,把自己放在一個很低的位置,這樣說不定就可以避免在與他人的關(guān)系中受傷。
我們會孤獨,體會孤獨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只有在社會關(guān)系中才會體會到人的孤獨,如果一開始全宇宙就你一個人,孤獨根本就不存在。
我們會驕傲自大,有時候會表現(xiàn)出虛假的優(yōu)越感,以超越別人為榮。但是人生不是與他人比賽,在同一個平面上永遠都是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走在前面不代表高人一等,走在后面也不需要自卑。
最重要的是不與其他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你所在的位置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以及賦予它什么樣的意義。
學會課題分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要完成。一切人際關(guān)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別人妄加干涉。作者的建議是:首先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后進行課題分離,區(qū)分清楚到底是自己的課題還是別人的課題,并冷靜地劃清界限,同時做到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說白了,所謂的課題分離,就是能夠分清楚別人的事和我的事,別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也就是說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對別人的事或者情感負責。
如果你的孩子沒那么愛讀書,不認真聽課不做作業(yè),作為家長的你會怎么做呢?你可能會說,我讓孩子學習是為了他好,為了他將來怎么怎么樣。但從課題分離的角度出發(fā),要不要好好學習,這是孩子自己的課題。家長命令孩子要好好學習,事實上是對孩子課題妄加干涉。家長的這種行為實際上是為了滿足自己目的、面子或者是自己的支配欲望。也正是因為洞察了這種謊言和欺騙,孩子們才變得叛逆。所以面對孩子不學習的情況,家長在一旁看著就好,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人生課題,選擇怎么做,由他自己決定就行,并且要對自己做出的選擇承擔相應的結(jié)果。
所謂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大部分人都不想被任何人討厭。如果你不想被人討厭,你會怎么做呢?是否會時??磩e人臉色并發(fā)誓忠誠于任何人呢?是否會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諾“能做到”,負不起的責任也一起包攬?是否會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別人?顯然,這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行為是一種多么大的“不自由”!
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我們都想不被討厭,但這是不可能的事也是最大的不自由。要想自由,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做不到上述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獲得所謂的自由。
“是否怕被別人討厭”是我自己的課題,我有權(quán)利自己選擇;“別人是否討厭我”是別人的課題,我沒辦法左右。即使有人討厭我,這是別人的事,我不能干涉,也不用干涉。如果你看清了這一點,相信你的人際關(guān)系會一下子變得輕松起來。
世界很簡單,人生也是一樣。最后送大家一句阿德勒的話:必須有人開始。即使別人不合作,那也與你無關(guān)。我的意見就是這樣。應該由你開始,不用去考慮別人是否合作。
勇氣的讀書心得篇三
初看《被討厭的勇氣》的書名,我覺得這個書名就是一個噱頭,就像很多雞湯式的暢銷書,給你羅列很多觀點,卻對于生活的改變并沒有什么意義。還好,最近在一次咨詢中被推薦了這本書,認真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真的有一種相見恨晚的可惜,可是各種觀點也在腦子里混作一團,通過以下文字作簡單的梳理。
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基本情況,這本書是由哲學家岸見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賀史見合著的,內(nèi)容以青年和哲人對話形式呈現(xiàn)。阿德勒生于1870年,逝于1937年,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心理學三巨頭。
下面,我就分別理一下每一章的心得體會。
第一章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這里介紹了阿德勒哲學的基本立場,即否認弗洛伊德的“原因論”,提出如何認識現(xiàn)在的“目的論”。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這樣的我,即某種生活方式——狹義上稱為性格,廣義上是世界觀或人生觀,但是我們了解到生活方式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有責任選擇繼續(xù)原來的生活方式或者重新選擇生活方式。人在無論什么時候都是可以改變的,之所以不能改變是我們下了“不改變”的決心,改變是需要勇氣的。人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huán)境影響的,也不是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第二章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guān)系,這里探討了自卑感、追求優(yōu)越、自卑情結(jié)和優(yōu)越情結(jié),自卑感是感覺目前有所欠缺的狀態(tài),要通過努力和成長,如刻苦學習、勤奮練習和努力工作;追求優(yōu)越則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一等;自卑情結(jié)則是因為我沒有a所以做不到b,是一種逃避和借口,而優(yōu)越情結(jié)則是表現(xiàn)的好像自己很優(yōu)秀,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yōu)越感之中。阿德勒提出人在行為和心理方面的目標,行為方面——自立、與社會共處,心理方面——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我們要通過克服工作、交友、愛著三大課題去實現(xiàn)。阿德勒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是使用心理學,使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何生活方式,我們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這里主要介紹了課題分離——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你改變?nèi)穗H關(guān)系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念,一切人際關(guān)系的矛盾都是起因于隊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念出發(fā),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不干涉他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如何判定誰的課題?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帶來的結(jié)果最終由誰來承擔?”阿德勒否定追求認可,“不想被人討厭”是我的課題,但“是否討厭我”卻是別人的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我,我也不能去干涉,獲得幸福的勇氣包括“被討厭的勇氣”——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人討厭、不追求他人認可?!叭穗H關(guān)系卡”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問題在于我有沒有下定決心。
第四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談?wù)摿税⒌吕招睦韺W是如何看待整個人際關(guān)系的以及我們應該與他人締結(jié)怎樣的人際關(guān)系。上一章的課題分離是人際關(guān)系的出發(fā)點,終點在于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伙伴并且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tài),要理解共同體感覺,首先可以從“我和你”為起點,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變成對他人的關(guān)心。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歸屬感不僅僅是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必要要積極參與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夠得到,就是積極主動去面對工作、交友和愛的課題。課題分離帶來了良好的關(guān)系,而“橫向關(guān)系”則是形成互相協(xié)調(diào)與合作的關(guān)系。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只有在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橫向關(guān)系不是說將任何人都變成朋友或者像朋友一樣求對待每一個人,而是意識上的平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
第五章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進一步闡釋“共同體感覺”,進一步引申到“幸福是什么”這一主題。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需要從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等三點做起。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后盡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信賴是無條件的相信;他者貢獻是體驗到我的存在對別人有用的主觀感受。幸福就是“貢獻感”。如果你能夠擁有“甘于平凡的勇氣”,那么對世界的看法也會不同,拒絕普通的你也秀把“普通”理解成了“無能”,普通并不等于無能,我悶沒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yōu)越性。
人生實際是點的連續(xù)、是連續(xù)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要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xiàn)在能做的事情。沒有目標也無妨,認真過好此時此刻,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認真和深刻混為一談。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能夠賦予你人生意義的只有您自己。以他者貢獻為引導之星,就一定能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而且我們要像跳舞一樣認真過好作為剎那的此時此刻,即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要過好每一個完結(jié)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著,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對你而言人生的意義在于認真跳好“此時此刻”的時候就會逐漸明確。如果我改變了世界也會改變。
最后,讀完此書我的感想如同以上梳理的脈絡(luò)一樣生硬甚至不成邏輯,但是確實是思想上的一個沖擊,以后我還會多去了解阿德勒的思想,希望也能夠擁有這份簡單的幸福。
勇氣的讀書心得篇四
滿懷著一分教師的執(zhí)著,拜讀了帕克?帕爾默教授的著作《教學勇氣》,讓自己的心靈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禮,被書中通透教師心靈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啟迪所震撼。
正如別的老師所說的一樣,內(nèi)容比較深奧,也很難讀懂。我報著嘗試的心讀了,跟隨作者帕克?帕爾默進入到教學中未知的“自我”領(lǐng)域旅行。對恐懼文化這一章我比較感興趣??謶质且环N使我們和同事、學生、學科以及我們自己相分離的東西。我們身邊都在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可我們沒想到這對我們形成的糟糕狀態(tài),帕爾默解析了這種恐懼,使我受益匪淺。
作為一個教師,當我讓恐懼占上風時,不管是教學時我恐懼學生,還是弄得學生恐懼我,我都處于最糟糕的狀態(tài)。作為同事,我們的關(guān)系常因恐懼而疏遠;恐懼幾乎滲透進所有教師和管理者的關(guān)系中;而且恐懼是在太多管理工具袋中的一種權(quán)威和管理工具。
學生為何會恐懼:在教室里寧愿保持沉默,而不再冒被受到指責的危險,這有何奇怪?他們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或者平庸,而是出于一種想保護他們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種對成人世界的恐懼所驅(qū)使的沉默,在這個成人的世界里,他們感到疏離、無力。
面對學的恐懼,我還想教好書的話,我需要毫不含糊地看清他們心中的恐懼。這盡管不容易做到,但卻是值得的。當我開始漸漸地理解學生的恐懼時,我能讓我的教學朝著一個新的方向發(fā)展,我不再把學生看作是無知的,我不再那樣不準確、自私地評價學生。相反,我體諒他們恐懼的心靈而傾心教學。而且,當我能這樣做時,學生的心靈能健康地成長。
現(xiàn)在我懂得莫頓所說的這句話的涵義了:我們現(xiàn)在最重要的任務(wù)之一是“傾聽人們說話”。我們的學生在恐懼、沉默的背后,是想去發(fā)現(xiàn)他們自己的聲音,想去發(fā)出他們的聲音,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一個好老師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fā)出的聲音――這樣有一天學生才會能夠真實而又自信的說話。
傾聽學生尚未發(fā)出地聲音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不斷地寬容他人,關(guān)注他人,關(guān)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著不能匆忙地用我們可怕的言語去堵塞學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們說我們想聽的話;意味著充滿深情地走入學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傾聽他人真話的言而有信者。
面對來自孩子的膚淺評判,教師必須面向?qū)W生而不是掉頭離開他們,實質(zhì)上是說:“我們之間存在很大的代溝,但是不管這溝有多寬多險,我都有責任跨過去――不僅因為你們在成長道路上需要我的幫助,而且因為我也需要你們的洞察力與活力來幫助我更新我自己的生命?!?/p>
勇氣的讀書心得篇五
一滴水,微不足道。但是不停地滴起來,數(shù)量就很可觀了。據(jù)測定,"滴水"在1個小時里可以集到3。6公斤水;1個水月里可集到2。6噸水。這些水量,足可以供給予一個人的生活所需??梢?,一點一滴的浪費都是不應該有的。至于連續(xù)成線的小水流,每小時可集水17公斤,每月可集水12噸;嘩嘩響的"大流水",每小時可集水670公斤,每月可集水482噸。所以,節(jié)約用水要從點滴做起。
水是生命的源泉,動植物離不開水,人類更離不開水。一旦沒有了水,我們就無法生存下去。但是能夠飲用的`淡水資源日益減少,其中一個原因是世界人口的不斷增加,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許多水資源受到了嚴重的污染。所以,要想有充足的水資源,不僅要保護水資源,還要節(jié)約用水。如果我們不節(jié)約用水,就等于向死亡加快了腳步。
水是動植物體內(nèi)和人的身體中不可缺少的物質(zhì),可以說,沒有水就沒有生命的存在。另外,人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水。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也不能離開水,水是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要原料。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消耗的淡水量占人類消耗淡水總量的60%—80%,工業(yè)上也要用大量的水進行生產(chǎn)。另外,水在內(nèi)河與海洋運輸上也起著重要作用。在自然界中淡水量不到水總量的1%。據(jù)21世紀城市水資源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透露,聯(lián)合國已經(jīng)把我國列為世界上13個最缺水的國家之一,目前我國人均用水量是世界人均用水量的30%左右。人類現(xiàn)在用水量越來越大,且污染也越來越嚴重,這就要求我們要保護水資源。
第一,保護了水,可以是我們有純凈的水喝;第二,許多生物都需要水,你難道希望看見動物一個接一個地渴死嗎?第三,形成地球上生命的物質(zhì)是什么?水!第四,有了水,才會有水蒸汽,才會有雨。所以,水是我們生命的重要一部分,一個星期不吃飯可以,但三天不喝水便會渴死!一句話,水是生命之源!
勇氣的讀書心得篇六
我這一段時間,一直在讀《教學勇氣》我很感動,這是一部喚醒教師心靈的書,我從中了解到了自己內(nèi)心的弱點,自己心靈的需要。
甚至有時候,它幫我治療了心靈傷痛,提升了人生觀念,讓我的心對過往不再耿耿于懷,有點兒像畢淑敏所說“心輕上天堂”的感覺。
從中,我找到了自己教學中的根本問題———“自我認同”,尤其是職業(yè)的認同。我覺得,這個認同在這個浮躁時代太不容易了,因為我們大多數(shù)老師還“處在“為生存而掙扎”的時期”很多時候老師們渴望的不是“內(nèi)心領(lǐng)域的關(guān)注”,而是“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點子、竅門、技能”,我也處在這個時期。
書中還說“最能獲得實踐效果的東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們內(nèi)心發(fā)生的事,越熟悉我們的內(nèi)心領(lǐng)域,我們的教學就越穩(wěn)健,我們的生活就越踏實”。所謂洞悉我們內(nèi)心發(fā)生的事情,其實是敏銳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內(nèi)心的教學體驗,是否快樂、是否緊張、是否慌亂、是否享受?如果不快樂,那么這堂課其實是一種折磨。洞悉內(nèi)心本質(zhì)是教師個人的“自我認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項是職業(yè)認同,是否認同自己職業(yè),是職業(yè)幸福的關(guān)鍵,也是課堂靈氣的關(guān)鍵。
同樣的事情,也發(fā)生的家長身上。我上周開了一次家長會,從中分享了“自我認同”的理念,我說,我們的家長的家庭教育問題本源,也出在“自我認同”上,自我認同的缺乏,導致了各種家庭教育問題的產(chǎn)生,是否認同自我,是否認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認同自己的職業(yè),都會在于孩子發(fā)生沖突是,以家庭教育問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傷害。在做進一步溝通中,很多家長陷入了沉思。這讓我反思我平時的家長會,我發(fā)現(xiàn),我所說的,大部分是學科要求、管理要求,屬于技術(shù)層面的問題,并且會拿“升學問題”來增加家長的壓力,即便是談教育觀念,也更多是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效率服務(wù),卻很少涉及家長的內(nèi)心感受,很少涉及學生的內(nèi)心感受,我發(fā)現(xiàn),我的教學心腸是硬的,缺少書中所說的“教師心腸軟”。
但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另外的問題:心靈和技術(shù),到底哪一個應該更優(yōu)先?昨晚我去做一個家訪,我沒有問學生的具體家庭情況,我只是輔導學生,我們用了2個小時的時間,采用互動互動模式,把英語學科的一周知識復習、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習題,這個班里倒數(shù)的女生表現(xiàn)非常好,我們一起提問、討論,她表現(xiàn)出思維敏捷、學習認真、主動提問等優(yōu)秀的學習特點,效果非常好。家長當時一直坐在旁邊,對孩子的學習表現(xiàn)大為舒心,因為她很少看到孩子有這種表現(xiàn)。
書中講到“只要我們稍微給自己內(nèi)心聲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會以一種更溫柔的方式回應,是我們參與到賦予生命活力的靈魂的對話中”。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遵守的教師職業(yè)規(guī)則,是否也有和作者一樣的感受:“我發(fā)現(xiàn)自己所做的工作只是在倫理意義上值得贊美,但非我心甘情愿所為。對一項非我傾心的工作,無論從外部代表的抽象標準看多有價值,它都會侵犯我”。我相信,這是大多數(shù)普通老師的一種內(nèi)心感受,但是我們卻很忽視這內(nèi)心的聲音,任由這種侵犯的痛苦傷害我們,然后我們會最終把這種痛苦也加諸于學生身上。
“教師的內(nèi)心不是良心的呼喚,而是自身認同和自我完整的吶喊”。
我們越是學會傾聽內(nèi)心,就越會真實地感受教學。
勇氣的讀書心得篇七
自古以來,讀書一直都是人類的重要活動,可以拓展個人視野,豐富人生閱歷,增強個人魅力。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缺乏讀書的興趣和勇氣。因此,如何激發(fā)勇氣讀書成為當下的重要話題之一。我認為,激發(fā)勇氣讀書需要我們有正確的理念、良好的習慣以及一定的技巧,下面我將闡述我的體會和感悟。
第二段:正確的理念。
一個人對讀書的態(tài)度很重要,正確的理念會激發(fā)我們對讀書的興趣和信心。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或者是為了完成某個任務(wù),而是應該是一種自我價值的追求。對于讀者來說,讀書要讓我們感到快樂,要感受到知識的力量,這樣才能持續(xù)地激發(fā)讀書的勇氣。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學會思考,主動思考更為重要。再好的書籍也需要我們有主動思考的意識,去發(fā)掘其中的價值。
第三段:良好的習慣。
讀書和任何習慣一樣,要靠長期的積累,建立良好的習慣是很有必要的。一般來說,我們可以設(shè)定月度或者周度的讀書計劃,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去完成閱讀任務(wù)。另外,在選擇書籍的時候可以參考帶有主題性的書單,這樣可以使我們更加有針對性地閱讀,另外,根據(jù)自己的愛好或者前提偏好來選擇讀物,也是很有必要的。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之后,我們就能夠享受閱讀帶來的愉悅和成就感,進而不斷激發(fā)讀書的勇氣。
第四段:一定的技巧。
在讀書這個活動當中,我們還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建立閱讀筆記,這樣我們可以記錄下閱讀的過程和體驗,保證下次閱讀的時候依舊能夠沉浸其中。其次,可以選擇多種方式來閱讀,比如說可以嘗試聽讀、早讀、蒙眼讀等不同的閱讀方式,這樣能夠激發(fā)不同的情感和思考方式。此外,我們還可以參加一些讀書的相關(guān)活動,比如讀書會、讀書展覽等,這樣不僅能夠擴大自己的交際圈,還能夠吸收其他讀者的經(jīng)驗和體會。
第五段:結(jié)論。
激發(fā)勇氣讀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我們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實踐。建立正確的讀書理念、形成良好的習慣和掌握一定的技巧,都是激發(fā)我們讀書勇氣的重要方法,只有平衡好這些方面,我們才能夠持續(xù)地追求自我價值,不斷激發(fā)勇氣讀書。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夠懂得享受讀書帶來的成就感和愉悅,把讀書的過程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在不斷的探索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舞臺和價值。
勇氣的讀書心得篇八
《教學勇氣》是文韜老師的一部教育著作,該書以豐富的案例和個人經(jīng)歷,探討了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需要擁有的勇氣和自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深刻地認識到,只有敢于突破自己的舒適區(qū),勇敢地去嘗試和創(chuàng)新,才能真正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者。
首先,書中以許多溫暖而又真實的案例,向讀者展示了勇氣的力量。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為例,講述了自己在教學中的種種挫折與困境,并通過勇氣的表現(xiàn)證明了這些困難并非不可逾越。例如,在閱讀課上,作者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引入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雖然剛開始遭遇了一些抵觸和困惑,但最終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個案例讓我明白,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勇氣去面對困難和阻礙,才能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
其次,在書中,作者提到了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備的幾種勇氣。首先是“保護勇氣”,即教育工作者要勇于保護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不讓學生的個人特長被壓抑和忽視。其次是“發(fā)問勇氣”,即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提問和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能力。書中的一個案例是作者在課堂上提出一個問題,幾經(jīng)糾結(jié),學生終于找到了答案,這種鼓勵和引導學生思考的勇氣,無疑使學生獲得了巨大的成長。最后是“堅持勇氣”,即教育工作者要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受外界的干擾和誘惑。通過閱讀這些內(nèi)容,我深深地認識到,在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的過程中,這些勇氣是非常重要的。
再者,書中亦提到了教學中的另一重要要素——自信。自信是教育工作者成功的關(guān)鍵,只有教師自信,學生才能對其產(chǎn)生信任和尊重。在書中,作者講述了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一次次克服自己的不自信,走出自己的舒適區(qū),始終保持著一種自信的狀態(tài)。例如,作者通過積極地參與學生的活動和課外輔導,逐漸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通過這些案例,書中強調(diào)了教育工作者需要勇于挑戰(zhàn)自己,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
最后,就我個人而言,讀完《教學勇氣》這本書,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勇氣不僅是教學的需要,更是個體成長的需要。教育工作者要敢于突破自己的舒適區(qū),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才能真正滿足學生的需求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教師要具備自信,只有擁有自信,才能在教學中真正贏得學生的尊重和認可。當然,要想擁有勇氣和自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jié),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總之,《教學勇氣》這本書通過許多真實的案例和個人經(jīng)歷,向讀者展示了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需要具備的勇氣和自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深刻地認識到,在教育工作中,勇氣和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品質(zhì),只有擁有這些品質(zhì),才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者。同時,我也認識到,勇氣和自信是可以培養(yǎng)和提高的,只要我們保持一種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敢于突破自己的舒適區(qū),我們一定能夠成長為更好的教育工作者。
勇氣的讀書心得篇九
其中的一篇案例記敘了一個可愛的8歲小男孩,不愛寫作業(yè)不愛靜心讀書,一到下課就愛跟在老師后面:“胡老師,昨天我被狗咬了”;“胡老師,李強上課踢我”?!昂蠋煟也幌牒挖w小路坐一位了”。看著他說個不停,他的老師總會不耐煩地對他說:“知道了,知道了。老師很忙,今天就這樣吧。”而他并不生氣,很寬容,慢慢地扭頭走了。一天,當他的`老師布置完作業(yè)準備去開會,他又站了起來,沒等他開口,他的老師先說話了:“又有什么事?快點,我忙?!薄拔覜]有本子,還有……”“好了,自己想辦法吧!”說完老師就去開會了。等開完會來到辦公室,這位老師便看到自己位上放著一個色彩鮮艷的小蛋糕,旁邊還放著一張小紙條:“胡老師,你很忙,也不知道你有沒有時間看我的紙條。今天是我的生日,原先我想當面告訴你,讓你和我分享快樂??赡闾α耍蔷驼埬闫穱L小蛋糕,好嗎?”這位老師很慚愧,撥通了孩子家的電話號碼,給他送去祝福,并告訴他其實老師并沒有那么忙。
讀后,我和那位教師一樣的慚愧:曾經(jīng)我也覺得自己很忙。感覺與學生交流是浪費我寶貴的時間,有了這些時間我能改多少本作業(yè)、有了這些時間我能備多少節(jié)課。殊不知,在自己打著“我很忙”的旗號拒絕傾聽學生的心聲時,喪失的是為人師的耐心、愛心、丟失的是學生對老師的依賴和親密。
勇氣的讀書心得篇十
2020年的寒假是一個特殊的寒假,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舉國上下共同努力,與疫情抗爭。各行各業(yè)的人們都在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期末放假前,學校給每位教師發(fā)了一本《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用于閱讀。在這個超長寒假中,我靜下心來閱讀了這本著作,獲益良多。本書建立在一個最普通的信念之上:優(yōu)秀教學不能被降格為技術(shù),優(yōu)秀教學源自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善。在《教學勇氣》中,帕克?帕爾默領(lǐng)著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yè)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
通過目錄對全書的總覽,大體理解本書講了幾個問題:
第一、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帕爾默說教師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shù)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只有認識你自己,才能不忘初心,才能找到滋養(yǎng)教師心靈的養(yǎng)料,才能找到教師繼續(xù)前行的原動力。而這個就是要求教師要發(fā)現(xiàn)自己的獨特性,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缺點,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
第二、教學的理想狀態(tài)。書中講到了六種狀態(tài)關(guān)系,這六對關(guān)系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他們并不孤立而是統(tǒng)一于教學這個共同體中。處理好這六對關(guān)系有利于改變舊式的課堂模式。
第三、共同體概念的提出。帕爾默也提出同事之間應該形成共同體,同事之間、同行之間可以探討我們在教學中存在的成功與失敗的經(jīng)驗,在交流中激勵自己不斷成長。共同體還包括家校之間的聯(lián)系,家庭教育是我們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也應該把家長加入到這樣的共同體中。
《教學勇氣》讓我跟著帕爾默進行了一場心靈的旅行,真正享受了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懷勇氣,面對教育中的重重困惑,重新激發(fā)我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熱情。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勇氣的讀書心得篇十一
作為一個普通的大學生,我曾經(jīng)也有過懶散的時候。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漸漸地理解到唯一能夠讓我變得更優(yōu)秀、實現(xiàn)我的愿望的方法,就是充實自己,讀書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勇氣和毅力是我必不可少的伙伴。
我們不能否認的是,讀書需要勇氣。勇氣不僅僅是克服害怕、不安和困難,更是主動學習的心態(tài)、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勇氣。我曾經(jīng)因為缺乏勇氣而錯失了很多機會,錯過了很多好書。但是當我自信和勇氣地面對挑戰(zhàn),我發(fā)現(xiàn)我可以學到更多和更好的東西。
第二段:創(chuàng)造好的閱讀環(huán)境。
閱讀是需要一些環(huán)境的。在我的體驗中,有一個安靜的空間、一個燈光明亮的房間和一些適當?shù)囊魳房梢宰屛腋硎荛喿x的過程。同時,我經(jīng)常去圖書館或者書店,因為那里有很多適合閱讀的書和優(yōu)美的環(huán)境。這樣做的好處在于,我會變得更好,不斷地擁有新技能,了解新知識,提高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是我所追求的生活。
第三段:重視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長期伴隨著你的好習慣能夠讓你更快樂地生活,更有思想,擁有更好的自我修養(yǎng)。培養(yǎng)讀書的習慣,也需克制貪玩的情緒和不良的心理習慣。在我個人經(jīng)歷中,有兩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培養(yǎng)閱讀習慣:設(shè)置讀書計劃,每天堅持看15分鐘;每周選擇一個主題,針對這個主題深入研究,在閱讀過程中學習和思考。
第四段:結(jié)交閱讀好友,進行互相促進。
讀書這條路上,可能會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困難,所以堅持不易。但是,我意識到,有伙伴和好友的陪伴,能夠給我很大的幫助。我可以跟一個讀書興趣相投的朋友交流感想,互相推薦好書和閱讀筆記。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在學習上更加深入,也增加我們的興趣。
第五段:勇敢面對未知。
在讀書過程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很多難題和困難。但是,我們避免不了面對這些問題。閱讀能夠讓我們自發(fā)地探索,競爭,進步。這種精神,當然也可能會有所擔憂,恐懼或迷茫。但是,我們不應該因此而停下腳步。相反,我們應該勇敢面對未知,敢于嘗試不同的體驗和學習過程,讓我們不斷地進步。
結(jié)語。
在這個充斥著競爭、挑戰(zhàn)的時代,閱讀作為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越來越被大眾所接受和認可。然而,為了理解一本好書或者掌握一門技能,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和時間。因此,我們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勇氣和毅力,堅定不移地走好每一步,讓我們不斷進步、提升自我。
勇氣的讀書心得篇十二
當我有幸讀了帕克?帕爾默著的《教學勇氣》之后,使我的心靈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對教學、教師認識過于簡單,過于膚淺?!督虒W勇氣》使我對教學,優(yōu)秀教學和優(yōu)秀教師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認識。帕克?帕爾默談到教學中的困惑源自三個方面:學科,學生,還有自己對自我的認識。學科像生命一樣廣泛和復雜;學生遠比生命廣泛、復雜;而更為復雜的是教導自己認識自己。如果僅僅從學科和學生兩個方面去認識教學工作的復雜性,作為一個教師只要精通學科知識,學習足夠的教學技巧,使得自己處于引領(lǐng)學生精神的地位,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去復制這個世界。當我們對學科以及對學生的認識并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而是源自于我們對自我的認識,依賴于關(guān)于自我的知識。
當我們不了解自我的時候,我們就不了解我們的學生是誰,也就不能懂得我們所教的學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時候,我和同事經(jīng)常會抱怨現(xiàn)在的學生教起來怎么越來越難了,越來越多“來自地獄的學生”;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巧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了。從這些抱怨聲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學,我們也是在這個角度上來進行著我們的教學,很少從認識自我這個角度來理解教學,去理解我所教的學科,去認識我所教的學生。在帕爾默看來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去簡單的復制這個世界,而不是在改造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是要不斷向前發(fā)展的,我們要想讓我們的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去復制這個世界。作為教師就不能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學,教師應該去理解自我的知識,認識自我,把自我和學生、學科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體,去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因此,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不僅僅是有精深的學科知識,好的教學方法,正如帕爾默所說的真正的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shù)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在每一節(jié)課里,教師與學生建立聯(lián)系,進而引導學生與學科建立聯(lián)系,較少依賴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賴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認同,我的自我個性,還有身為人師的“我”的意識。
然而當我回憶我這些年的教學工作時,我發(fā)現(xiàn)我和我的同事有很多類似帕爾默所描述的狀態(tài):課堂中的“我”與真實生活中的“我”是分離的,缺少自我身份認同和自我完整,“我”獨立于學生之外,獨立于所教的學科之外。當我沒有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這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原因正如帕爾默所說的,在我們這個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認識途徑是以“脫離我們的自我”為代價,將我們帶入“真實”世界的“客觀”認識途徑。而懸置于我們教師和學生頭上的高考試卷使我們更加默認了這種認知途徑,我們害怕,恐懼我們介入到我們的學科會受到評判,有可能招來漠視和嘲諷。因此,造成了課堂上的“我”與真實的“我”相分離,與所教的學科相分離。師生有別的思想作怪以及害怕,恐懼與學生發(fā)生沖突,造成了“我”與學生的分離。這種種由于害怕和恐懼所造成的分離更使我缺少了自我身份認同和自我完整。我們在這種分離的狀態(tài)下日復一日的重復著相同的事情,造成了我們教師的職業(yè)倦怠,缺少了教育的熱情和沖動,本來生機勃勃的教育被我們弄得死氣沉沉。因此為了讓教育事業(yè)恢復它應有的活力,發(fā)揮它應有的對這個社會的功能,作為我們要尋找自我,尋找自身認同和自我身份完整。
我們應該如何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呢?帕爾默在這本書里已經(jīng)告訴可我們,首先,從心靈導師身上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可以把心靈導師理解為引領(lǐng)我們進入教師這個職業(yè)的原因,它可以是我們學習生涯中真實的教師,也可以是感動我們的事件,也可以是我們的理想和抱負,這些可以匯聚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們優(yōu)秀教學的源泉。其次,我們要明白為什么選擇某個具體學科作為我們所從事的領(lǐng)域,這部分的知識可以激發(fā)我們的自我意識,在這之前,自我意識是處于潛伏狀態(tài)。當我們尋找到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就不需要躲在講臺后面,利用我們手中的“權(quán)力”去控制學生,與學生造成分離;我們也不需要簡單的模仿其他教師的教學法方,而是去尋找契合自己個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好的教學應該是源自教師的心靈。
在用心讀過帕爾默的《教學勇氣》之后,使我明白我們應該從學科,學生以及教師的自我知識三個層面來看待教學,優(yōu)秀教學是源自于自己的心靈,優(yōu)秀教師是不把自己的教學簡單的降低在技術(shù)層面,而是在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礎(chǔ)上讓自己的教學源自自己的心靈。因此,正如這本書的名字,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鼓起勇氣,去開放我們的心靈。
勇氣的讀書心得篇十三
作者談到,在工作中,他給大家出了這么一道填空題:“當我教得最好的時候,我就像?!蹦康氖窍M珊吞骄课覀兘痰米詈脮r我們的獨特身份認同所蘊含的隱喻和影像,從中發(fā)揮教師的洞察力和想象力。人們?yōu)樽约禾岢隽嗽S多成功的隱喻——教得好的狀態(tài)就像一個瀑布、一名爬山向?qū)А⒁幻麍@丁或一個天氣系統(tǒng)。每個人的隱喻是不一樣的,因為優(yōu)質(zhì)教學來自教師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而作者在空格里填了什么呢?牧羊犬。“當我教得最好的時候,我就像牧羊犬。”讀到這里,我也在思索著自己的隱喻,但同時又很認同作者的這個隱喻,它很確切地描述出了一個實踐真正共同體的空間影像?!澳裂蛉兴姆N重要的功能。它維持一個使羊群能放牧和自己吃草的空間;它把羊群聚集在那個空間之中,不停地把走失的羊群找回來;它保護空間的邊界并把危險的掠奪者阻攔在外;當放牧的草原上的草吃完了,它和羊一起轉(zhuǎn)移到另外一個可以得到它們需要的食物的空間?!碑斘医痰米詈玫臅r候,我就像牧羊犬。
教師在教室中的任務(wù)就相當于牧羊犬在草原上的任務(wù)——給羊一個空間讓它們自己吃草,而學生一定要自己去“喂飽”自己,而當他們已經(jīng)知道在那個地方能學到什么知識時,教師就一定要把他們轉(zhuǎn)移到下一個“牧場”,這就是主動學習,這就是學會學習。
本書中還有許多精彩的論述深深地吸引著我。例如,有關(guān)從微觀世界教學的幾個生動的案例,用以說明專注于“偉大事物”的教育共同體的力量:一個是醫(yī)學院里的微觀教學,一個圍坐在活生生的、真有病的病人周圍進行的教學所產(chǎn)生的教育力量;一個是社會研究的微觀教學,一個探究種族概念的對話過程,以此說明讓學習者“把點連起來”去建構(gòu)經(jīng)驗的益處。
書中還介紹了維持開放的學習空間的技術(shù)手段,在第一章和第五章中,提到了作者的一位極具教學魅力和獨特氣質(zhì)的導師,一位深切地熱愛他的學科、學生和教學、希望學生也能認識這門學科的導師……書中很多地方,值得我們駐足停留。
勇氣的讀書心得篇十四
特別引人注目。
外面,但窗外的顏色明顯變了:一片綠色的維也納此刻變得五彩繽紛,白色、黃色、紫色,在車窗上流動。作者下了車,看到了一片花的原野,這正是前幾天那片千萬朵花兒藏身的草地。這景色與前幾天的相比,簡直是改天換地。
勇氣的讀書心得篇十五
20__年的寒假是一個特殊的寒假,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舉國上下共同努力,與疫情抗爭。各行各業(yè)的人們都在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期末放假前,學校給每位教師發(fā)了一本《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用于閱讀。在這個超長寒假中,我靜下心來閱讀了這本著作,獲益良多。本書建立在一個最普通的信念之上:優(yōu)秀教學不能被降格為技術(shù),優(yōu)秀教學源自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善。在《教學勇氣》中,帕克·帕爾默領(lǐng)著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yè)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
通過目錄對全書的總覽,大體理解本書講了幾個問題:
第一、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帕爾默說教師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shù)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只有認識你自己,才能不忘初心,才能找到滋養(yǎng)教師心靈的養(yǎng)料,才能找到教師繼續(xù)前行的原動力。而這個就是要求教師要發(fā)現(xiàn)自己的獨特性,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缺點,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
第二、教學的理想狀態(tài)。書中講到了六種狀態(tài)關(guān)系,這六對關(guān)系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他們并不孤立而是統(tǒng)一于教學這個共同體中。處理好這六對關(guān)系有利于改變舊式的課堂模式。
第三、共同體概念的提出。帕爾默也提出同事之間應該形成共同體,同事之間、同行之間可以探討我們在教學中存在的成功與失敗的經(jīng)驗,在交流中激勵自己不斷成長。共同體還包括家校之間的聯(lián)系,家庭教育是我們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也應該把家長加入到這樣的共同體中。
《教學勇氣》讓我跟著帕爾默進行了一場心靈的旅行,真正享受了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懷勇氣,面對教育中的重重困惑,重新激發(fā)我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熱情。
勇氣的讀書心得篇十六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作者是美國知名教育學者帕克·帕爾默,其實,幾年前就留意過這本書,怎奈粗粗一覽感覺生澀,終究沒有勇氣看下去。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務(wù)”,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一位同事對本書的無比推崇,于是帶著勇氣,開展了閱讀之旅。
“我是用心的教師。有時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歡喜。真的,當我和我的學生發(fā)現(xiàn)可探索的未知領(lǐng)域,當我們面前展現(xiàn)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我們的體驗被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那時,教學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边@是本書導言中的一段話,多么的震撼人心!為什么有的教師能有這種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為教學是一項充滿復雜性的工作,除了學科、學生之外,還存在第三種解釋教學復雜性的理由,那就是“我們教導自己認識自我”。
“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shù)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苯虒W提供通達靈魂的鏡子,在這面鏡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無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師缺乏一種對生命的愛和對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對教學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學技術(shù),那也只是一堆沒有生命氣息的工具而已?,F(xiàn)實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很關(guān)注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講座培訓、教學觀摩、實踐反思、寫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時候教師是“迫于外在的壓力”而做,少了一種自我完善、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教學的強烈憧憬。
后來的后來,我就懷著感激的心情走進教室,感激有一個教書的機會,因為教學滋養(yǎng)著我的心靈,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學對心靈最有益?!弊髡甙呀虒W看成了滋養(yǎng)教師心靈的雞湯,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和學生、學科結(jié)合在一起編織生活,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jié)構(gòu)中。
勇氣的讀書心得篇十七
教學勇氣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實踐中最重要的品質(zhì)之一。近日,我讀了周國平先生的《教學勇氣》,深受啟發(fā)和感動。本書激勵教師要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面對困難,為教育事業(yè)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接下來,我將結(jié)合自身經(jīng)驗,從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學態(tài)度、師生關(guān)系以及自我反思五個方面,談?wù)勎覍Α督虒W勇氣》的體會。
首先,教學目標是《教學勇氣》中的關(guān)鍵一環(huán)。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堅持正確的教育指導思想,有明確的教育理念和衡量教學效果的標準。在追求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教師不但需要有激情,更需要有勇氣。勇氣,首先是敢于面對改革帶來的教學變革,將有助于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新理念與新手段運用于教學之中。同時,勇氣還體現(xiàn)在敢于追求更高的教學目標,不滿足于現(xiàn)狀,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追求卓越。
其次,教學手段對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至關(guān)重要?!督虒W勇氣》中談到了新技術(shù)的運用,如互聯(lián)網(wǎng)、智能手機和虛擬現(xiàn)實等,對于提高教學效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采用新技術(shù)并不意味著教學手段就是成功的。教學勇氣需要教師在教學手段選擇上勇于創(chuàng)新和實踐,體驗不同教學手段的優(yōu)缺點,發(fā)揮每一種手段的長處,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zhì)。教師應該敢于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勇于嘗試新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加寬廣的視野和學習空間。
再次,教學態(tài)度也是《教學勇氣》中的一個重要主題。教學勇氣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滿熱情和耐心,始終保持教育初心。教育工作者應當展現(xiàn)出對學生的關(guān)愛和擔當,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保持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以身作則,激勵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同時,勇氣也體現(xiàn)在教師要能夠面對學生的不同需求和特點,去尊重和理解每個學生,并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教育幫助。
另外,師生關(guān)系對于教學的成效影響巨大。教師需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以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教師要有教學勇氣,勇于與學生進行艱苦的交流和溝通,傾聽和尊重學生的想法和意見,為他們提供積極的學習環(huán)境和情感支持,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然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并不總是容易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有耐心和智慧,要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并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
最后,教師需要勇于對自身進行反思和提升。教學勇氣要求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與行為,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并做出改進。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自身的發(fā)展需要,積極參加各類教育培訓與研討會,提高教學水平和專業(yè)素養(yǎng)。同時,教師也應該勇于接受學生和家長的批評與意見,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品質(zhì),為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綜上所述,《教學勇氣》是一本對教師具有極大啟示作用的書籍。在教育實踐中,教師需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創(chuàng)新的教學手段,積極的教學態(tài)度,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以及持續(xù)的自我反思。這些都需要教師具備教學勇氣。只有敢于追求進步和挑戰(zhàn)自己,才能在教育事業(yè)中走得更遠。我相信,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教育事業(yè)一定會走上一個更加輝煌的新臺階。
勇氣的讀書心得篇十八
初看《被討厭的勇氣》的書名,我覺得這個書名就是一個噱頭,就像很多雞湯式的暢銷書,給你羅列很多觀點,卻對于生活的改變并沒有什么意義。還好,最近在一次咨詢中被推薦了這本書,認真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真的有一種相見恨晚的可惜,可是各種觀點也在腦子里混作一團,通過以下文字作簡單的梳理。
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基本情況,這本書是由哲學家岸見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賀史見合著的,內(nèi)容以青年和哲人對話形式呈現(xiàn)。阿德勒生于1870年,逝于1937年,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心理學三巨頭。
下面,我就分別理一下每一章的心得體會。
第一章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這里介紹了阿德勒哲學的基本立場,即否認弗洛伊德的“原因論”,明確提出如何認識現(xiàn)在的“目的論”。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這樣的我,即某種生活方式——狹義上稱為性格,廣義上是世界觀或人生觀,但我們了解到生活方式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有責任選擇繼續(xù)原來的生活方式或者重新選擇生活方式。人在無論什么時候都是可以改變的,之因此不能改變是我們下了“不改變”的決心,改變是需要勇氣的。人之因此不幸,不是過去或環(huán)境影響的,也不是能力不足導致的,而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第二章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guān)系,這里探討了自卑感、追求優(yōu)越、自卑情結(jié)和優(yōu)越情結(jié),自卑感是感覺目前有所欠缺的狀態(tài),要通過努力和成長,如刻苦學習、勤奮練習和努力工作;追求優(yōu)越則是與過去的自身相比,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一等;自卑情結(jié)則是因為我沒有a因此做不到b,是一種逃避和借口,而優(yōu)越情結(jié)則是表現(xiàn)的好像自身很優(yōu)秀,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yōu)越感中。阿德勒明確提出人在行為和心理方面的目標,行為方面——自立、與社會共處,心理方面——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我們要通過克服工作、交友、愛著三大課題去實現(xiàn)。阿德勒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是使用心理學,使用自身的手來選擇自身的人生何生活方式,我們用自身的手來選擇自身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這里主要介紹了課題分離——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你改變?nèi)穗H關(guān)系煩惱的有劃時代意義的觀念,一切人際關(guān)系的矛盾都是起因于隊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身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念出發(fā),把自身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不干涉他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身的課題。如何判定誰的.課題?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帶來的結(jié)果最終由誰來承擔?”阿德勒否定追求認可,“不想被人討厭”是我的課題,但“是否討厭我”卻是別人的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我,我也不能去干涉,獲得幸福的勇氣包含“被討厭的勇氣”——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人討厭、不追求他人認可?!叭穗H關(guān)系卡”總是掌握在自身手里,問題在于我有沒有下定決心。
第四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談?wù)摿税⒌吕招睦韺W是如何看待整個人際關(guān)系的以及我們應該與他人締結(jié)怎樣的人際關(guān)系。上一章的課題分離是人際關(guān)系的出發(fā)點,終點在于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伙伴并且能從中感到“自身有位置”的狀態(tài),要理解共同體感覺,首先可以從“我和你”為起點,把對自身的執(zhí)著變成對他人的關(guān)心。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歸屬感不但僅是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必要要積極參與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得到,就是積極主動去面對工作、交友和愛的課題。課題分離帶來了不錯的關(guān)系,而“橫向關(guān)系”則是形成互相協(xié)調(diào)與合作的關(guān)系。人只有在能感覺到自身有價值的時候才能獲得勇氣,只有在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感覺到自身的價值。橫向關(guān)系不是說將任何人都變成朋友或者像朋友一樣求對待每一個人,而是意識上的平等以及堅持自身應有的主張。
第五章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進一步闡釋“共同體感覺”,進一步引申到“幸福是什么”這一主題。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需要從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等三點做起。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身”,然后盡量朝著能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身撒謊;信賴是無條件的相信;他者貢獻是體驗到我的存在對別人有用的主觀感受。幸福就是“貢獻感”。如果你能擁有“甘于平凡的勇氣”,那對世界的看法也會不同,拒絕普通的你也秀把“普通”理解成了“無能”,普通并不等于無能,我悶沒有必要特意炫耀自身的優(yōu)越性。
人生實際是點的連續(xù)、是連續(xù)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要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xiàn)在能做的事情。沒有目標也無妨,認真過好此時此刻,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認真和深刻混為一談。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能賦予你人生意義的只有您自身。以他者貢獻為引導之星,就一定能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而且我們要像跳舞一樣認真過好作為剎那的此時此刻,即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要過好每一個完結(jié)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著,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對你而言人生的意義在于認真跳好“此時此刻”的時候就會逐漸明確。如果我改變了世界也會改變。
最后,讀完此書我的感想如同以上梳理的脈絡(luò)一樣生硬甚至不成邏輯,但確實是思想上的一個沖擊,以后我還會多去了解阿德勒的思想,希望也能擁有這份簡單的幸福。
勇氣的讀書心得篇十九
今天我學了《花的勇氣》這篇文章。文章主要講作者在四月去維也納,因為沒有看到“小花”而失望的心情,最后在將要離開那里的時候,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草地里冒出許多小花,這使他心頭怦然一震,明白了生命的意味。
學了《花的勇氣》這篇課文后,我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對一切風風雨雨,無論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氣,就會有希望。
回想作者初次看到的只是綠色連著綠色的維也納,顯得非常單調(diào)?!皼]有花的綠地是寂寞的!下次再來,非躲開四月不可!”作者為眼前看到的景色而感到失望。同行的小呂聽到這番話,把他帶到一片非常開闊的草地上,讓他扒開草好好看看,此時作者又非常吃驚,因為他看到的是青草下面藏著的密密的小花,它們純潔、嬌小、鮮亮,只比青草矮幾厘米,好象只要一使勁,就會齊刷刷地冒出來。
看到這里,我已經(jīng)被觸動了。因為這些花兒不是為外面的風吹雨打而膽怯,而是被草壓在下面。但是終有一天頑強的花兒會沖出草叢,特別引人注目。
我讀了“在冷雨中,每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奪目,神氣十足”這句話,深受感動。這么小的花居然能在冷風冷雨中茁壯成長、不屈向上!而不像其他花一樣,一定要在陽光下成長、享受陽光和春天。
我的心也怦然一震!這使我明白了“生命意味著什么”。生命——是勇氣!只要人充滿了勇氣,什么困難都可以克服。就比如這篇課文中的小花,它的困難是比小草矮,它要超過小草展示它自己的美麗。最后,小花成功了,戰(zhàn)勝了自己的困難。
花都有這樣的勇氣,何況是人呢?
勇氣的讀書心得篇二十
讀《教學勇氣》你會明白一個道理:優(yōu)秀教學是源自于自己的心靈,下面本站小編整理了《教學勇氣》讀書心得分享,希望對你有幫助。
當我們不了解自我的時候,我們就不了解我們的學生是誰,也就不能懂得我們所教的學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時候,我和同事經(jīng)常會抱怨現(xiàn)在的學生教起來怎么越來越難了,越來越多“來自地獄的學生”;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巧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了。從這些抱怨聲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學,我們也是在這個角度上來進行著我們的教學,很少從認識自我這個角度來理解教學,去理解我所教的學科,去認識我所教的學生。在帕爾默看來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去簡單的復制這個世界,而不是在改造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是要不斷向前發(fā)展的,我們要想讓我們的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去復制這個世界。作為教師就不能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學,教師應該去理解自我的知識,認識自我,把自我和學生、學科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體,去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因此,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不僅僅是有精深的學科知識,好的教學方法,正如帕爾默所說的真正的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shù)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在每一節(jié)課里,教師與學生建立聯(lián)系,進而引導學生與學科建立聯(lián)系,較少依賴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賴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認同,我的自我個性,還有身為人師的“我”的意識。
然而當我回憶我這些年的教學工作時,我發(fā)現(xiàn)我和我的同事有很多類似帕爾默所描述的狀態(tài):課堂中的“我”與真實生活中的“我”是分離的,缺少自我身份認同和自我完整,“我”獨立于學生之外,獨立于所教的學科之外。
當我沒有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這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原因正如帕爾默所說的,在我們這個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認識途徑是以“脫離我們的自我”為代價,將我們帶入“真實”世界的“客觀”認識途徑。而懸置于我們教師和學生頭上的高考試卷使我們更加默認了這種認知途徑,我們害怕,恐懼我們介入到我們的學科會受到評判,有可能招來漠視和嘲諷。因此,造成了課堂上的“我”與真實的“我”相分離,與所教的學科相分離。師生有別的思想作怪以及害怕,恐懼與學生發(fā)生沖突,造成了“我”與學生的分離。這種種由于害怕和恐懼所造成的分離更使我缺少了自我身份認同和自我完整。我們在這種分離的狀態(tài)下日復一日的重復著相同的事情,造成了我們教師的職業(yè)倦怠,缺少了教育的熱情和沖動,本來生機勃勃的教育被我們弄得死氣沉沉。因此為了讓教育事業(yè)恢復它應有的活力,發(fā)揮它應有的對這個社會的功能,作為我們要尋找自我,尋找自身認同和自我身份完整。
我們應該如何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呢?帕爾默在這本書里已經(jīng)告訴可我們,首先,從心靈導師身上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可以把心靈導師理解為引領(lǐng)我們進入教師這個職業(yè)的原因,它可以是我們學習生涯中真實的教師,也可以是感動我們的事件,也可以是我們的理想和抱負,這些可以匯聚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們優(yōu)秀教學的源泉。其次,我們要明白為什么選擇某個具體學科作為我們所從事的領(lǐng)域,這部分的知識可以激發(fā)我們的自我意識,在這之前,自我意識是處于潛伏狀態(tài)。當我們尋找到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就不需要躲在講臺后面,利用我們手中的“權(quán)力”去控制學生,與學生造成分離;我們也不需要簡單的模仿其他教師的教學法方,而是去尋找契合自己個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好的教學應該是源自教師的心靈。
在用心讀過帕爾默的《教學勇氣》之后,使我明白我們應該從學科,學生以及教師的自我知識三個層面來看待教學,優(yōu)秀教學是源自于自己的心靈,優(yōu)秀教師是不把自己的教學簡單的降低在技術(shù)層面,而是在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礎(chǔ)上讓自己的教學源自自己的心靈。因此,正如這本書的名字,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鼓起勇氣,去開放我們的心靈。
讀了《教學勇氣》第二章《一種恐懼文化——教育和分離的生活》后,我有三個問題要問自己,我要求自己必須聽到靈魂最深處的回答:
一、作為老師,你的“恐懼”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共
2
頁,當前第。
1
頁
1
2
勇氣的讀書心得篇二十一
我沉思,我的靈魂也沉思,然后,我聽到我的靈魂在說話:
我恐懼我不能勝任教學工作。事實上,我對自己的表現(xiàn)嚴重不滿——雖然我因為恐懼同事的鄙視,從未說過這樣的話。首先,我覺得自己的課堂并不是多么精彩,甚至十分拙劣;教材、《練習冊》中的一些問題,我也不能確切地說出令自己十分滿意的答案,出錯的也有過幾次,我為此不知自責了多少次、慚愧了多少次;第二,學生的考試成績我也不是很滿意,多次考試只居于中流,沒有突破;第三,班主任工作方面,我被繁雜的事務(wù)纏身,疲于奔命,僅僅能夠完成學校下達的各項任務(wù),工作毫無特色,更勿論班主任工作藝術(shù)。
我還恐懼學校領(lǐng)導、同事、學生家長對我工作的不認可,如果我無法在他們的眼里看到肯定的、尊重的眼光,我就會有挫敗感,認為辛勤的付出全是白費。
每到一個開學季,我心中總會開始焦慮,甚至于一想到開學就寢食難安。以前,我總以為這是工作倦怠的表現(xiàn),讀了《教學勇氣》后,我確認這是一種恐懼心理,對工作、對學生、對社會評價的恐懼。
二、你為什么會有如此多、如此深的恐懼?
說到底是因為自己不愿做一個得過且過的人,正如帕克·帕爾默博士說的那樣,這種恐懼是我關(guān)注自己的教學技藝的一種證據(jù),這種恐懼堅定了我的信心去冒這個凡是出色教學都需要的風險。這也正是帕爾默所說的恐懼的“健康”一面。
但是,要讓恐懼真正發(fā)揮出健康的作用,就必就須擺脫其自我封閉、無動于衷的方面。
三、面對恐懼,你該怎么辦?
以前,我的辦法就是回避:或者死死地壓抑在心底,或者分散注意力、暫時不去想它。可是,后果很嚴重,心態(tài)越來越消極,垂頭散氣、意志消沉;人前強顏歡笑,心中備受摧殘。
現(xiàn)在,我不再這樣做了,因為我已經(jīng)獲得了那么一點點的“教學勇氣”。
告訴自己,我不再害怕,我可以同感、誠實我的教學恐懼。我要和我最要好的同事聊聊這個話題:我親愛的朋友,我是如此擔憂,我擔憂新學期我的學生成績沒有提高、我擔憂我的班級積分排名落后、我擔憂我不能很好的和咱們的新同事相處,你說說我該怎么辦?我相信這番談話會讓我釋放一些壓力,因為我知道,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同樣的感受,或許,他們經(jīng)過思考,已有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告訴自己,我不再害怕,去思考突破的方向,針對我的恐懼逐條找到解決的方法。實在解決不掉的,就珍惜自己的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尋找答案吧。
有了解決的途徑,成竹在胸,心中的壓力就會小了很多。
在歷經(jīng)了十幾年的教學實踐,我有幸與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相遇,讓我有豁然開朗,重獲教育生命之感。
這本書,作者從關(guān)注教師心靈的角度來解讀教師,解讀教學,解讀教育。讀著書,就好象在讀自己,真的觸動了自己的內(nèi)心。因為這么長時間來,總覺得自己的靈魂是孤獨的。而書中的內(nèi)容正是把這種教師的內(nèi)心提到了討論的層面上來。
的確如此,近幾年,隨著年齡、閱歷、經(jīng)驗的增長,在我們的教學中或多或少都遇到過困惑,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我經(jīng)常覺得我在課堂上很多學生一點聽課的心思也沒有,在下面做小動作或者說話,嚴重挫傷了我的教學的積極性。讀了這本書后,我發(fā)覺我課堂行為缺乏一些教學機智,我的教學缺少心與心的交流,這是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好,學生無心聽講的一個重要的原因?!督虒W勇氣》教會了我們?nèi)绾螌⒆约旱男拇蜷_,如何用心地去上好每一堂課。
帕爾默在這本書里已經(jīng)告訴可我們,首先,從心靈導師身上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可以把心靈導師理解為引領(lǐng)我們進入教師這個職業(yè)的原因,它可以是我們學習生涯中真實的教師,也可以是感動我們的事件,也可以是我們的理想和抱負,這些可以匯聚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們優(yōu)秀教學的源泉。其次,我們要明白為什么選擇某個具體學科作為我們所從事的領(lǐng)域,這部分的知識可以激發(fā)我們的自我意識,在這之前,自我意識是處于潛伏狀態(tài)。當我們尋找到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就不需要躲在講臺后面,利用我們手中的“權(quán)力”去控制學生,與學生造成分離;我們也不需要簡單的模仿其他教師的教學法方,而是去尋找契合自己個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好的教學應該是源自教師的心靈。
在用心讀過帕爾默的《教學勇氣》之后,使我明白我們應該從學科,學生以及教師的自我知識三個層面來看待教學,優(yōu)秀教學是源自于自己的心靈,優(yōu)秀教師是不把自己的教學簡單的降低在技術(shù)層面,而是在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礎(chǔ)上讓自己的教學源自自己的心靈。因此,正如這本書的名字,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鼓起勇氣,去開放我們的心靈。讀了這本書,我真正認識到良好的教學不在于教學技巧的成熟,真正好的教學源于教師正直、誠實的優(yōu)秀品質(zhì)。教學就是人與人的心靈交流,是生命本身的一件快樂的事。
曾經(jīng)看過臺灣作家張曉風的一篇散文《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文章字字句句從作家的心底涌出來,重重地砸在我心上。今天,家長把一個又一個的孩子交給了我,多年以后,我能還他(她)一個怎樣的孩子?在讀了《教學勇氣》之后,我牢牢記住了帕爾默告誡我們的一句話:記住我們是誰,就是把我們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復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重獲我們生活的完整。教育迫切需要找回教師的真心真我,學生迫切需要沐浴教師心靈之陽光,教師也迫切需要透過學生的生命完善自我,重振敞開心靈的教學勇氣。
我要努力朝書中所說的前進,為自己的心靈找到一個釋放和安放的地方,讓自己在享受教學的過程中保持純凈、健康的心靈!我會繼續(xù)閱讀,繼續(xù)品味,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去探索其中的寶藏,共享這美妙的教育經(jīng)典。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6076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