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優(yōu)質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8 15:34:07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優(yōu)質18篇)
時間:2023-11-28 15:34:07     小編:琴心月

教案是一份詳細記錄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教學步驟和評價方式等信息的文稿。在編寫教案時,教師要注意教學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和銜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yōu)秀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希望這些教案可以給廣大教師提供一些啟發(fā)和借鑒,幫助大家更好地編寫教案,提高教學質量。只有在精心準備教案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達到優(yōu)質教學的效果。教案的編寫雖然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但它將為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價值和意義。所以,讓我們一起努力,編寫出更好的教案,為學生的學習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吧!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一

一、教學目的:。

1、欣賞并領會近體詩的藝術特點。

2、品味詩歌的意境。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鑒賞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

三、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課前引入--復習詩歌的知識。

二、課文分析詳細過程: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1.了解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qū)別。

2.掌握學習古典詩歌的方法。

3.學習《山居秋暝》的藝術技巧,體味詩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掌握學習古典詩歌的方法。

2.理解該詩的藝術技巧。

3.體味詩人的情懷。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外學習。

板書:

1.王廠長的一番話,拋磚引玉,讓我們接著討論。

2.你放心去做,如果碰到困難,我一定鼎力相助。

(生回答)。

明確:“拋磚引玉”是比喻用粗淺的、拙劣的東西(多指詩文、意見等)引出別人高超的、完美的東西。,這是個謙辭,如“我的這一番話,不過是拋磚引玉,還請大家提出更好的方法”;“鼎力相助”是指大力幫助,這是一個敬辭,表示請求或感謝時用,如“遇到什么困難,還希望您鼎力相助”。那么,這兩句個成語為什么用錯呢?是因為它謙、敬辭用錯了地方。

二、導入新課。

1.師: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一個詩歌大國,我國的古典詩歌燦若星河,那么,我國的古典詩歌都有哪些類型呢?大家還記得嗎?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

板書:

明確:《夢游天姥吟留別》、《琵琶行》是古體詩,《近體詩六首》里的是近體詩。

師點撥:近體詩成熟于唐代,唐以前的詩基本都是古體詩,唐以后的基本都是近體詩。但是,唐人既寫古體詩,也寫近體詩。

3.問:那么,如何鑒賞詩歌呢?我們一起來回憶之前說過的鑒賞詩歌的方法。

板書:

(1)理解文意。

(3)聯(lián)系作者的時代背景及其生平經(jīng)歷。

(5)語言特點。

師:我們前段時間用這個方法學習了兩首古體詩,那么今天,我還就用這個方來學習幾首近體詩。大家把課本翻開到32頁,《近體詩六首》。首先看第一首,《山居秋暝》。

三、具體研習《山居秋暝》。

1.學生齊讀。

2.解題。

明確:寫景。

問:既然是寫景,那它的藝術技巧最有可能的是什么?

明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理清文意。

(1)問:首聯(lián)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

師示范:秋天傍晚,高山寂靜,雨后初霽,空氣清新,天氣涼爽。

(2)問:頷聯(lián)又描繪了一幅什么圖景?剛才老師已經(jīng)給大家示范了一次,這次就請同學們自己來說說。

(學生回答)。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三

一、教學目的:。

1、欣賞并領會近體詩的藝術特點。

2、品味詩歌的意境。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鑒賞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

三、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四

秋暝竹喧浣女春芳歇。

二、翻譯。

一場新雨過后,青山特別晴朗,秋天的傍晚天氣格外涼爽。

明月從松林中照下,清泉從大石上流淌。

竹林里傳出一陣談笑,是歸家的洗衣女,蓮葉移動,是漁舟順水而下。

任憑春天的芳菲隨時節(jié)干枯,王孫們(在秋色中)自可流連徜徉。

三、完成下面問題。

答:

2.詩歌頷聯(lián)描寫自然景象,頸聯(lián)則側重于描寫人的活動,詩中的景象給人以美的感受。有人說,這首詩寄寓了詩人的人格情操,也表現(xiàn)了他的社會理想。請結合自己的理解,對以上兩個方面作簡要分析。

答:(人格情操)。

(社會理想)。

3、簡答:首聯(lián)“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2分)。

4、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寫景,意境優(yōu)美,歷來為人們所稱道。簡要分析這兩聯(lián)在景物描寫方面的特點。(2分)。

5、簡答: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活志趣?(2分)。

參考答案:

1.(參考)一方面,山中樹木茂盛,掩蔽了人們的活動,顯得“空”;另一方面,“空山”二字點出此處如同世外桃園一般,這是詩人的一種獨特的感受。

2.(參考)從自然景象的描寫來說,詩人以物芳而明志潔,從側面反映了自己對官場的厭惡,表現(xiàn)了自己的人格美。從人的活動來說,這是以人和而望政通,在全詩的意境中體現(xiàn)了王維的社會理想。

3、首聯(lián)不僅交待了時間、地點、季節(jié)和天氣(雨后),點明了題目,而且為全詩的景物描寫作了總的規(guī)定。評分:答出“點題”;答出“為后面的景物描寫作了總的規(guī)定(交代背景、作鋪墊、作伏筆)。

4、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在景物描寫方面體現(xiàn)了動靜相襯、視聽結合的特點。

5、這首詩通過描寫山居環(huán)境的清幽美好,表達了作者追求心境恬靜、情懷高潔的生活志趣。

評分:答成“表達歸隱的生活愿望”,“表達對隱居生活的熱愛”也算對,意思接近即可。若答成“熱愛大自然”則不給分。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五

秋暝竹喧浣女春芳歇。

二、翻譯。

一場新雨過后,青山特別晴朗,秋天的傍晚天氣格外涼爽。

明月從松林中照下,清泉從大石上流淌。

竹林里傳出一陣談笑,是歸家的洗衣女,蓮葉移動,是漁舟順水而下。

任憑春天的芳菲隨時節(jié)干枯,王孫們(在秋色中)自可流連徜徉。

三、完成下面問題。

答:

2.詩歌頷聯(lián)描寫自然景象,頸聯(lián)則側重于描寫人的活動,詩中的景象給人以美的感受。有人說,這首詩寄寓了詩人的人格情操,也表現(xiàn)了他的社會理想。請結合自己的理解,對以上兩個方面作簡要分析。

答:(人格情操)。

(社會理想)。

3、簡答:首聯(lián)“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2分)。

4、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寫景,意境優(yōu)美,歷來為人們所稱道。簡要分析這兩聯(lián)在景物描寫方面的特點。(2分)。

5、簡答: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活志趣?(2分)。

參考答案:

1.(參考)一方面,山中樹木茂盛,掩蔽了人們的活動,顯得“空”;另一方面,“空山”二字點出此處如同世外桃園一般,這是詩人的一種獨特的感受。

2.(參考)從自然景象的描寫來說,詩人以物芳而明志潔,從側面反映了自己對官場的厭惡,表現(xiàn)了自己的人格美。從人的活動來說,這是以人和而望政通,在全詩的意境中體現(xiàn)了王維的社會理想。

3、首聯(lián)不僅交待了時間、地點、季節(jié)和天氣(雨后),點明了題目,而且為全詩的景物描寫作了總的規(guī)定。評分:答出“點題”;答出“為后面的景物描寫作了總的規(guī)定(交代背景、作鋪墊、作伏筆)。

4、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在景物描寫方面體現(xiàn)了動靜相襯、視聽結合的特點。

5、這首詩通過描寫山居環(huán)境的清幽美好,表達了作者追求心境恬靜、情懷高潔的生活志趣。

評分:答成“表達歸隱的生活愿望”,“表達對隱居生活的熱愛”也算對,意思接近即可。若答成“熱愛大自然”則不給分。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六

1、通過誦讀推敲詩意,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2、理解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風格特點。

3、培養(yǎng)學生探究、質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1、要求學生掌握“抓詩眼,品意境”,“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層意蘊,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難點)。

一學時。

一、導入、作者簡介。

由英文詩歌《紅豆》引出詩人王維。王維字摩詰,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歲為限分前后兩個時期。早年王維積極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詩筆寫愛情,如《紅豆》,寫親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四十歲后,則清心寡欲,流連山水,寄情田園,于是有了“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他在長安東南置下宋之問的輞川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從此,暮鼓晨鐘,青燈黃卷,沉迷于佛法禪理當中。今天我們選學一個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課題)。

二、教師范背或指名學生背誦默寫。

三、誦讀指導。(節(jié)奏停頓,語氣語調)。

四、學生談初讀感受,自由評析,教師點評。

要點: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首聯(lián)交代節(jié)令天氣,秋雨過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為全詩之眼,言山空實則為心空,詩人晚年已經(jīng)參悟世間萬相,看透人事紛爭,心境歸于寧靜。

2、頷聯(lián)起筆寫景,先高處著筆,神圣靜穆,展現(xiàn)畫面的高度。再低處收束,流動延伸,拓開環(huán)境的深度。這是一幅清泉映月圖:朗月如鏡,纖塵不染,照徹詩人靈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當為人生倥傯。一靜一動,一色一聲,和諧安適。“松、泉”兩象言歸隱之情趣,古人歸隱,均言埋跡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聯(lián)寫自然萬象,此聯(lián)起,寫人物活動?!爸裥鷼w浣女,蓮動下漁舟。”因要符合詩律,故用倒文,實為“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籟,尚有人籟。故詩人并不孤寂。“竹、蓮”均為高潔之物,浣女漁舟則寫出鄉(xiāng)居安適之氛圍。

4、最后一聯(lián)乃言志之語,自然萬物盛衰榮枯已不為詩人關心,“自可留”是自可隱,順應天性,恬然自適在結尾顯露無遺。

5、小結。法國藝術理論家凡貝爾說:“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詩歌亦如此。此詩之“意味”在于詩人心中埋跡山林,閑適自足之真性情。中國古代也有“歌詠言,詩言志”的說法,本詩之志又體現(xiàn)在詩的景和畫中,因此蘇東坡曾評價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p>

6、關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薄而B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空”不光寫出清幽安閑之境,也正是詩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禪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質疑和批判。黃培芳在《唐賢三昧集箋注》評“寫景太多,非其至者?!?/p>

六、學生將此詩改寫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課堂遷移訓練。(見課件,從略)。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七

1、題解:山居秋天的傍晚。

2、在山居秋天傍晚詩人感受到了怎樣的景象?

首聯(lián):緊扣詩題,點出了時間、地點、季節(jié)。

給全詩創(chuàng)造了一個空寂,清新,幽雅的環(huán)境。

頷聯(lián)頸聯(lián):

視覺、聽覺結合:竹喧歸浣女(聽覺),蓮動下漁舟(視覺)。

總結:不僅是詩中有畫,而且是有聲的畫面,體現(xiàn)出一種自然美、生活美。

3、面對如此美景詩人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

熱愛田園生活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喜愛和滿足心情。

1、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為什么下筆說是“空山”?

“浣女”“漁舟”的活動是為了反襯山的幽靜空曠;山中樹林茂盛掩蓋了人們的活動;這是詩人的感受,這里人跡罕至猶如世外桃源。(供參考)。

2、關于“王孫”可以直一般貴族子弟也可以指詩人隱居之人。

補充:

1、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與孟浩然齊名,稱為“王孟”。他繼承和發(fā)揚了謝靈運開創(chuàng)的山水詩而獨樹一幟,使山水田園詩成就達到高峰,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他常以一位禪者的目光覽觀萬物,才使他的詩有了一種其他詩人所難以企及的靜美、澄曠、寂悅。特別是他在描寫大自然中一剎那間的紛紜動象,是那樣的清凈與靜謐,禪韻盎然,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以及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蕩滌讀者之胸襟,給人以恬淡寧和的無盡遐思。蘇軾贊他“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敝小锻跤邑┘贰?/p>

《山居秋暝》是王維晚年閑居藍田輞川是寫的一首五言律詩,

王維思想:王維,父親早死,母親篤信佛教。二十歲中進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漸走上了明哲保身、遠禍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趨消極。從開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寶三年(743),王維先隱終南山,晚年又在陜西藍田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渡骄忧镪浴肪褪沁@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2、略說山水田園詩。

山水田園詩,源于老莊哲學,成于淵明手筆,繼于大謝(謝靈運)小謝(謝眺),盛于唐代王(王維)孟(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繪秀麗的山光水色,和諧的田園生活為主要內(nèi)容,寄托了作者因懷才不遇,或憤世嫉俗,或厭惡官場,或清貧自守而寧愿隱身山林,嘯傲煙霞,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愿望。王維的這類詩的題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園詩創(chuàng)作成就。

3、這是一首山水田園詩歌,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描繪了幾幅優(yōu)美的畫面?請大家在課本上劃出具體的意象,并用“——圖”給每一幅畫面命名。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八

1.品讀王維詩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2.誦讀課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對王維思想的了解。

一課時。

一、導入。

思考:被蘇軾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人是誰?(王維)。

二、走近王維。

稱為“王孟”。前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園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維多才多藝,詩、畫、音樂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響很深。

三、誦讀:。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這是一副以什么為題的畫呢?詩題中“山居”、“秋暝”分別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詩寫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時間、地點、天氣(背景)。

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景物:月、松、泉、石(主體)。

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人物:浣女歸、漁舟下(主體)。

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詩人愿望(抒情)。

王孫自可留。

3.發(fā)揮想象,聯(lián)想意境。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山村晚景圖。請抓住意象極其特征,通過創(chuàng)造性想象,補充形象,再現(xiàn)畫面,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這幅圖畫,盡可能描繪細致、語言優(yōu)美。(提示:可從光、色、形、靜態(tài)、動態(tài)等方面展開聯(lián)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說停就停了,村莊被沖洗得清清爽爽。裊裊娜娜的炊煙似山間某寺院敲響的晚鐘,在秋天微涼的空氣里緩緩游動。

偶一抬頭,月亮不知什么時候掛在了枝頭。晶瑩的光輝,在松針的鋒芒下,碎得滿地都是。一些清澈的聲音,潺潺地淌過石頭,然后又隱隱約約流向遠方。

溪邊。竹林搖響了幾聲喧笑,月光下,一群長發(fā)飄曳的少女提著浣沙的竹籃,走進了各自的柴門。今夜,又有人會被夢中的王子擁進新房。

一陣漁歌牽動了蓮荷,水波蕩漾的河心,收網(wǎng)的漢子,駕著滿倉沉甸的收成穿過夜色,沿流而返。他們知道,無論何時踏進家門,總有一盞燈將溫暖到天明。

時光如水,春芳消歇;滾滾紅塵,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個隱者,從此萬念俱寂,醉臥山間,不究世事。惟把這份淡泊,這份純美,這份幽靜而飄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處。

五、深入鑒賞。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的理解。

環(huán)境:無人(無達官貴人)、無聲(無塵世喧囂)。

心境:空明。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獎⒂礤a《陋室銘》。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諟Y明《歸園田居》。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諟Y明《飲酒》。

2.“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詩句中蘊含了哪幾組對比?

動靜、聲音、上下、遠近、色彩、剛柔等。

相對、對比中,景是和諧的,主要特點:幽清、明凈。

3.為何先寫“竹喧”再寫“歸浣女”,先寫“蓮動”再寫“下漁舟”?

景是和諧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組合,是完整的田園生活圖景,景、人和諧統(tǒng)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蓮——清新、寧靜。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樸實、勤勞善良、和平安樂。

這是詩人理想中的生活環(huán)境:風景清幽、民風淳厚。

詩人厭惡污濁的官場,這里安靜、淳樸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響,所以選擇隱居。后人稱之為“詩意的生活”、“詩意的憩居”。

4.由詩中所寫景與人來看,詩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樣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

景清幽、明凈,以物芳而明志潔;

人淳厚、樸實,廣人相而望政通。

王維追求的是寧靜、淡泊的人生態(tài)度。

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

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嘔見王侯?!蹙S。

六、擴展閱讀。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種朋友都能擺脫世俗、欲念的束縛,建構一種寧靜、淡泊的心境和真誠、相知的人際關系。

七、課后思考:

除了隱居,有無更好的方式?

隱居是不是逃避?試與屈原比較。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T葛亮。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劉逸生《唐詩小扎》(有刪改)。

王維的山水詩有個很突出的特點,用熱鬧的字面不是寫出熱鬧的境界而是寫出幽靜的境界。我說它是”寓靜于動“或”動中顯靜“。同樣是水飛、云起、鳥啼、花發(fā),在別的詩人筆下,也許只能是熱鬧的鋪排,而在王維的筆下卻恰好就是幽靜的意趣。你看: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漸,白鷺驚復下。(《欒家瀨》)。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

這一類小詩,畫面上充滿了動態(tài),有些還是十分熱鬧,然而意境還是異常幽靜的。這些在紙上看來又吵又鬧的家伙,完全沒有破壞作者所企圖創(chuàng)造的意境,反而是構成這意境的主力。你能說不是有點奇怪嗎?照我看來,這就是人們把王維的優(yōu)秀山水詩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區(qū)別開來,認為他的詩”豐縟而不華靡“的原因之一。

這首《山居秋暝》,通過對于秋色的描寫,說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麗和平的恬靜,從而作出人們可以繼續(xù)在山中隱居的結論。開頭兩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說。這里要著重談的是中間那四句。

中間四句,作者全力描寫秋天的晚景,亦即題中點出的”秋暝“。寫秋,前人很容易寫出一片哀頹蕭殺:

”庭風吹故葉,階露凈寒莎?!埃ㄓ禾眨?。

”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埃ㄉ疅o可)。

”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疏?!埃ㄋ究帐铮?。

都不免罩上一層黯淡的色彩。比較豁達的是:

”大暑去酷吏,清風來故人。“。

”微雨池塘見,好風襟袖知。“(杜牧)。

上一句是所聞,下一句是所見。錯落地把當時的景色、人物勾畫得如此幽美,如此絢麗??雌饋?,這里洋溢著一片熱鬧;可是,這些明月、清泉、浣女、漁舟的熱鬧,和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幽靜基調并不抵觸,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正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寫出事物的動態(tài)不是為了破壞這個幽靜的'境界,而是為了烘托它。人們從這些喧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片活潑生機,因而它給人的感覺,就不是枯寂陰森,荒涼可怕。它和那些寫幽靜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詩人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被稱為”四靈“之一的南宋詩人翁卷(字靈舒),他在雁蕩山時,曾寫出他的觀感:

”背日山梅瘦,隨潮海鴨寒。平途迷望闊,峻嶺疾行難?!?。

”嵐蒸空寺壞,雪壓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獨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當時的心情如何,也許他認為這樣才算是”真實“地寫出雁蕩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靜看得過分死板了,認為只有使用瘦、寒、迷、難、空、昏、壞、獨等類字樣,才顯得幽靜,因而他不能不墮入了枯寂的一途。許多山水詩人也打不破這個圈子,把幽靜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靜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寫枯寂死寂的話),只有知道幽靜與熱鬧之間既對立又統(tǒng)一、相反相成的關系,才不難理解王維的優(yōu)秀山水詩何以與眾不同。

在詩的結末里,詩人用”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來點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說,春夏兩季的許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經(jīng)衰謝了。由他去吧(所謂”隨意“)!山中的隱士(所謂”王孫“,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內(nèi))完全能夠欣賞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著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詩,并點出作者作詩的用意。

三、背誦這首詩歌。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講解《登高》。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課前故事引入。

(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jīng)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jīng)”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墒沁@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jīng)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二、課文分析引導。

1、放音樂《二泉映月》。

2、老師在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誦《登高》全詩。營造凝重的課堂氣氛。

3、師再朗誦,學生跟讀。

4、講解:要想讀好一首詩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當成作者,化身為其人,就當這首詩或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寫的。老師在讀這首詩時就真是這樣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個老病孤獨的杜甫。我就站在長江邊上,衣衫襤樓,蓬頭垢面,登高望遠,懷想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牽掛祖國,同時更凄涼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這一輩子。

所以,讀好一首詩,理解--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謂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書:理性地把握)這應是誦讀好的一個前提。

3、啟發(fā)式教學:(1)今天我們學的這首詩首聯(lián)共寫了幾種景物?

(2)各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3)十四字寫六種景,什么特點?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飛鳥,你們想像一下,應該是一種什么處境的鳥?

我們?yōu)槭裁床话阉胂癯梢恢粴g樂的呢?而且大家為什么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語調、表情、動作都要配合上?!疤旄摺?-要仰視,清渚、沙白--要俯視,“鳥飛回”--要遠望,向著家鄉(xiāng)看。

要求學生對老師的示范,既要聽,又要看。(師生共讀)。

(6)頜聯(lián),寫了幾種景物?

由落水,我們想到什么?由樹及人,還是要聯(lián)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lián)想。

生命怎么樣?長久還是短暫?

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讀的時候,大家應該把這種豁達、坦蕩,那種氣魄讀出來。應該讀得昂揚一些。站在長江岸邊面對洶涌的波濤,目光遠望,音調略高。尤其“滾滾”二字應該讀出磅慮的氣勢。待到這里,已經(jīng)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時應該高昂一些。

5、集體背王維詩《九月九回憶山東兄弟》。

6、討論杜甫的人生。

三、根據(jù)本課的學習,自學其余幾首近體詩。

1、學生自學。

2、每首詩歌指一名學生分析講解,其余學生討論是非。

四、課后小結和作業(yè)。

1、小結課文內(nèi)容。

2、背誦全詩。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十

1.品讀王維詩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2.誦讀課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對王維思想的了解。

一課時。

思考:被蘇軾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人是誰?(王維)。

稱為“王孟”。前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園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維多才多藝,詩、畫、音樂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響很深。

三、誦讀:。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1.這是一副以什么為題的畫呢?詩題中“山居”、“秋暝”分別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扒镪浴保呵锾斓陌?。

本詩寫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時間、地點、天氣(背景)。

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景物:月、松、泉、石(主體)。

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人物:浣女歸、漁舟下(主體)。

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詩人愿望(抒情)。

王孫自可留。

3.發(fā)揮想象,聯(lián)想意境。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山村晚景圖。請抓住意象極其特征,通過創(chuàng)造性想象,補充形象,再現(xiàn)畫面,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這幅圖畫,盡可能描繪細致、語言優(yōu)美。(提示:可從光、色、形、靜態(tài)、動態(tài)等方面展開聯(lián)想。)。

雨說停就停了,村莊被沖洗得清清爽爽。裊裊娜娜的炊煙似山間某寺院敲響的晚鐘,在秋天微涼的空氣里緩緩游動。

偶一抬頭,月亮不知什么時候掛在了枝頭。晶瑩的光輝,在松針的鋒芒下,碎得滿地都是。一些清澈的聲音,潺潺地淌過石頭,然后又隱隱約約流向遠方。

溪邊。竹林搖響了幾聲喧笑,月光下,一群長發(fā)飄曳的少女提著浣沙的竹籃,走進了各自的柴門。今夜,又有人會被夢中的王子擁進新房。

一陣漁歌牽動了蓮荷,水波蕩漾的河心,收網(wǎng)的漢子,駕著滿倉沉甸的收成穿過夜色,沿流而返。他們知道,無論何時踏進家門,總有一盞燈將溫暖到天明。

時光如水,春芳消歇;滾滾紅塵,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個隱者,從此萬念俱寂,醉臥山間,不究世事。惟把這份淡泊,這份純美,這份幽靜而飄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處。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的理解。

環(huán)境:無人(無達官貴人)、無聲(無塵世喧囂)。

心境:空明。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陋室銘》。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陶淵明《歸園田居》。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諟Y明《飲酒》。

2.“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詩句中蘊含了哪幾組對比?

動靜、聲音、上下、遠近、色彩、剛柔等。

相對、對比中,景是和諧的,主要特點:幽清、明凈。

3.為何先寫“竹喧”再寫“歸浣女”,先寫“蓮動”再寫“下漁舟”?

景是和諧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組合,是完整的田園生活圖景,景、人和諧統(tǒng)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蓮——清新、寧靜。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樸實、勤勞善良、和平安樂。

這是詩人理想中的生活環(huán)境:風景清幽、民風淳厚。

詩人厭惡污濁的官場,這里安靜、淳樸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響,所以選擇隱居。后人稱之為“詩意的生活”、“詩意的憩居”。

4.由詩中所寫景與人來看,詩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樣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

景清幽、明凈,以物芳而明志潔;

人淳厚、樸實,廣人相而望政通。

王維追求的是寧靜、淡泊的人生態(tài)度。

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

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嘔見王侯。——王維。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種朋友都能擺脫世俗、欲念的束縛,建構一種寧靜、淡泊的心境和真誠、相知的人際關系。

除了隱居,有無更好的方式?

隱居是不是逃避?試與屈原比較。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T葛亮。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十一

通過兩首詩學習,著眼于指導學生了解一些欣賞古詩的方法,為學生進入高中做過渡與銜接。

1.理解詩歌的基本內(nèi)容。

2.指導學生欣賞詩歌,并進行初步實踐。

1.一課時。

2.學法指導課。

1.朗讀詩歌,讀注釋,初步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

2.找資料,看看別人是如何品味這兩首詩的。

3.查找兩位詩人的相關資料。

1自讀自誦。

2.欣賞品詩方法。

3.學寫詩聯(lián)賞析。

1.用譯寫解說內(nèi)容。

2.用描述表現(xiàn)詩境。

3.用吟誦傳情達意。

4.用評說深入賞析。

教學板塊一自讀自誦。

(一)知人論世讀經(jīng)典。

1學生展示課前收集資料。

2方法指導。

1)姓名字號。

2)朝代。

3)重要人生經(jīng)歷和思想。

4)重要成就。

5)代表作品。

6)寫作背景。

3示例。

1)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

3)關懷現(xiàn)實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對社會狀況有深刻的體驗。

4)四個人生階段:

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

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

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jié)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到了成都,后再度飄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歷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詩人貧病交困,漂零在長沙與岳陽之間湘江的一葉扁舟上,幾天后,詩人便溘然長逝了,終年五十九歲。

5)成就:詩現(xiàn)存1500多首,生動的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準確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轉衰急劇轉變,被稱為“史詩”。

6)背景:本詩寫于767年,離川,漂泊峽中時。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學生自讀詩歌,旁批,讀注釋,背誦。

分三個層次:

1、讀出節(jié)奏,讀清楚韻腳。

2、譯讀,邊讀邊譯。

3、吟誦詩歌。

女讀:《山居秋暝》美——自然美,生活美,心情美。清亮。

男讀:《登高》悲——景物悲,身世悲,心境悲。

教學板塊二欣賞品詩方法。

(一)、用譯詩解說內(nèi)容。

新雨過后山谷里空曠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氣特別涼爽。

明月映照在幽靜的松林間,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歸來,蓮葉晃動處漁船輕輕搖蕩。

春天的美景雖然已經(jīng)消歇,眼前的秋景多么令人神往。

活動方式:

1生輕聲朗讀體會。

2生試譯登高。

師:要求:

1、譯成詩。

2、用解釋和加字方法擴充。

3、盡量押韻。

(二)、用描述表現(xiàn)詩境。

男:雨說停就停了,山被沖洗的清清爽爽。裊裊娜娜的炊煙似山間寺院的鐘聲,在秋天微涼的空氣中緩緩游動。

女:月亮不知什么時候掛上了枝頭。如水的光輝,在松針的鋒芒下,碎的滿地都是。清清溪水潺潺淌過石頭,隱隱流向遠方。

男:溪邊,竹林搖響著喧笑。月光下,一群少女提著浣紗的竹籃,走進了各自的柴門。

女:一陣漁歌牽動了蓮荷,漁人駕著漁船,沿流而返。

合:時光如水,春芳消歇;寧靜與閑適,讓人好想做一個隱者,把這份淡泊,這份淳美,流在生命的深處。

活動方式:男女生讀,慢慢體會。

師:怎樣描述詩境呢?1展開想象;2進行生動甚至是華麗的擴寫;3、融入個人感受。

(三)、用吟誦傳情達意。

《山居秋暝》——一首隱居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山居秋暝》——整首詩表現(xiàn)出清新的格調;《登高》——整首詩表現(xiàn)出蒼涼的意境。

《山居秋暝》——是一種悠然的陶醉;《登高》——是一種深沉的嘆息。

師:怎樣用吟誦來傳情達意?

1、深刻的理解作品。

2、醞釀情感。

3、定準基調,把握節(jié)奏,展示韻律。

教學板塊三學寫詩聯(lián)賞析。

(一)、8種賞析角度。

全詩概說,聯(lián)意解析,字詞品味,畫面賞析,思路體會,情感體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二)、示例。

1.教師教讀--首聯(lián)賞析:

·首聯(lián)對起,寫登高所見,一連出現(xiàn)六個特寫鏡頭,十四個字勾勒出一幅登高遠眺的秋江山水圖,動靜相映,聲色并茂,氣韻生動。(詩聯(lián)概說)。

·出句從感覺、視覺、聽覺諸方面著筆:長天高遠,秋風凜冽,峽猿悲啼;對句從視覺角度寫:小洲清冷,沙灘灰白,上面點綴著逆風而飛的鳥群。(聯(lián)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詞極其貼切。深秋九月,潭寒澗肅,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說"清";風霜高潔,水落沙出,所以說"白"。因為臺高,故愈覺其風大,所以說"急";風大則水鳥低飛盤旋,所以說"回"。(字詞品味)。

·"風急"二字帶動全聯(lián),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jié)奏感。(手法理解)。

·詩一開始便有悲涼的氣氛。人登高,更感風急,含有老邁飄泊的衰颯悲戚之感。"天高"地遠,扶病獨登臺,就越發(fā)顯得孤獨悲哀。故聽猿長嘯,也大有哀意。(意境探求)。

·畫面也是慘淡的,它映照出詩人心上的凄涼。特別是"猿嘯哀"和"鳥飛回"這兩個細節(jié),跟詩人素有的傷時感情聯(lián)系起來看,簡直就是包括詩人在內(nèi)的千萬個流離失所者的寫照。(情感體味)。

2、同學們自讀,然后自由選擇內(nèi)容,學寫詩聯(lián)賞析。

3、交流,教師評點。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十二

統(tǒng)編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主題是四季之美,正如篇章頁上所寫的“四時景物皆成趣”,配合著所繪的四季書簽更顯得如詩如畫?!豆旁娫~三首》中也選取了秋冬兩季最典型的詩詞供學生學習和體會。《山居秋暝》是本課的第一首詩,詩人王維將空山雨后的秋意微涼,松林間皓月斑駁的光影,石上清泉潺潺以及竹林中浣女歸來侃侃的聲響,漁船掠過荷田的搖曳,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渡骄忧镪浴繁揪驮撌且环逍滦沱惖纳剿?,又仿佛能從畫中聽到一支恬靜優(yōu)美的絲竹,充分表現(xiàn)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創(chuàng)作特點;學生則需要在感受動靜描寫的妙處之余,還可以試著從詩情畫意當中體會詩人的高潔情懷和樂于歸隱的情趣。

1.正確有感情地吟誦《山居秋暝》,讀準暝、浣等字詞,理解暝、喧、歇的意思;

2.調動視聽感觸及想象,感受這首詩中的有聲有色,有動有靜;

3.了解王維,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詩佛品質;

重點:想象畫面,體會詩句中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

難點:感受王維寄情山水,看淡一切世俗的佛系處事態(tài)度。

課前談話有趣的漢字。

1.發(fā)現(xiàn)字形的共同點——指向發(fā)現(xiàn)。

出示“時、昨、晚、曉、晨、昏”。

2.發(fā)現(xiàn)字義的共同點——指向歸納。

都和太陽/時間有關。

3.介紹造字的出發(fā)點——指向字理。

設計意圖:從幾個簡單的帶有“日”部的字,由淺入深,其一調動學生的識字思維;其二遷移理解字義的方法,為課堂上學習古詩、體悟情感,做好了鋪墊。

一、由字及題,導入揭題。

(一)品讀詩題感秋意。

1.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猜題之“暝”

板書“暝”,指名讀,正音,猜義。

設計意圖:猜字義是課前談話的思維延續(xù),既可以從課前談話時的發(fā)現(xiàn)來猜,也可以根據(jù)預習從注釋中獲得的解釋來說。教無定法,但只要從學生角度出發(fā),便是學法的成果。教師可沿著學生的發(fā)言,先猜再用注釋印證,也可以先說注釋再用剛才的發(fā)現(xiàn)來補充,目的就是把“暝”這個生字記住并理解。

2.逐步解題說詩之“意”

順序板書“秋”“山居”補充詩題完整。

(1)“秋暝”為何意?(秋天的黃昏/深秋傍晚,日落時分)。

(2)“山居秋暝”又是何意?讀起來又有何感?(引導學生用優(yōu)美的字詞表述)。

設計意圖:這首詩從詩題開始就抒發(fā)了王維當時舒適愜意內(nèi)心豁達的感受,季節(jié)恰到好處,天氣恰到好處,地方恰到好處,只讀準讀對詩題,無法同步王維的內(nèi)心。故引導學生能用詩意的現(xiàn)代白話來說一說題目的意思不是重點,而是通過自己的表達去感受詩的“意”境,是為理解整首詩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二)回顧詩作識詩人。

1.回顧王維及其詩作。

出示《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2.感受王維詩作特點。

相機板書:詩佛/詩中有畫/山水田園詩……。

設計意圖:學生最有效的學習,是經(jīng)驗學習,以類似的古詩呈現(xiàn),既拉近了詩人詩作與學生的距離,更是喚醒部分學生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降低學習新詩的陌生感和畏難情緒。

二、由誦及吟,初讀古詩。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這首詩讀三遍。

朗讀要求:第一遍讀對,第二遍讀順,第三遍爭取讀好。

2.把自己當成王維練讀后展示讀。

預設一:老師欣賞你讀詩的節(jié)奏,請你帶著大家一起讀;

預設二:你讀詩的感覺真好,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也帶著大家讀。

3.再指名讀、齊讀。

設計意圖:凡是能入選統(tǒng)編教材的,必定是古詩中的佳作;更何況王維曾經(jīng)做過“大樂丞”的官職,這首《山居秋暝》也是對仗工整、平仄協(xié)調,物象清雅,如此音韻和諧的詩值得學生多讀一讀,讀對是讀好的基礎,讀好更有助于學生理解。

三、由靜及動,研讀古詩。

(一)“題”“句”勾連學首聯(lián)。

1.找找詩題呼應的詩句——天氣晚來秋。

2.想象詩歌呈現(xiàn)的畫面——空山新雨后。

(1)調動感官想象畫面。

預設一:你聞到了什么?讀出這種感受;

預設二:你的臉頰上有什么感受?讀出新雨給你的這種涼爽感。

……。

設計意圖:用這句詩里的“晚來秋”回扣題目中的“秋暝”,也可以理解為用詩人的語言來解釋“秋暝”,是從白話譯文言到文言譯文言的語文能力提升。此外,調動感官想象,是學生已有的學習方法,能快速補充好詩句表現(xiàn)出來的畫面,為下面的理解提供了素材。

(2)觀感一致讀出幽靜。

閉上眼睛,聆聽雨聲、風吹竹林聲的配樂,讀出空山的幽靜和舒適。

(3)空山空否引出下文。

給了王維這么舒適體驗的地方,為什么叫空山呢?

(二)動靜皆趣學頷聯(lián)。

1.空山自然之景。

相機板書“月、松、泉、石”

2.想象畫面品動靜。

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畫面?視覺體驗指向靜景,聽覺體驗指向動景;既有靜態(tài)的畫面感,又有動態(tài)的音樂感。板書:有聲有色。

(三)任務引領學頸聯(lián)。

1.遷移學習。

出示任務單,完成任務一。

(1)想象畫面。

(2)尋找動景。

預設1:動景,說說動在哪里?

“喧”和“動”這兩個字能不能換成其他的?(搖、晃……)。

你看到了怎樣的浣女合漁舟?

設計意圖:動景的精髓,就在動詞,這兩句詩中最典型的動詞,便是“喧”“動”“下”“歸”,檢驗學生對于畫面的想象,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自己當做詩人,面對此景,會換哪兩個動詞加入進去。通過同桌伙伴之間說一說,適當降低了難度,也增加了趣味。

預設2:沒有靜景,但是突出了靜。

頷聯(lián)、頸聯(lián)聯(lián)系著學習,感受雖然是動景但是愈加襯托出山的靜。板書:以動襯靜。

(2)任務拓展。

設計意圖:這首《鳥鳴澗》和《山居秋暝》頗有相似之處,適合學生將課內(nèi)學習到的方法實踐運用,去通過景物想象畫面,尋找動詞感受動靜的關系,最終得出以動襯靜,強化本課的學習重難點。

(三)共鳴內(nèi)心學尾聯(lián)。

1.輪讀尾聯(lián)。

2.以詩句解釋“春芳”

春芳是何物?應是“日出江花紅勝火,傳來江水綠如藍”,春芳還應該是“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還應該是“沾衣欲濕杏花雨,除面不寒楊柳風”。

3.以“靜好”代替“春芳”

理解“隨意”和“歇”,感受作者愿意留在這空山之中。

(四)由空及“空”,走近王維。

1.配樂讀詩。

2.理解空山。

3.輪讀王維眼中的“空”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秋天萬里凈,日暮澄江空。

峽里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云山。

寂寞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云期。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設計意圖:空山是和城市官場相對的,在爭名奪利者眼中,是一座空山,在貪圖享樂的人眼里,是一座空山。而在詩佛王維眼里,這個空,是他追求的空靈和幽靜,是不與當時官場同流合污的清廉,是享受擺脫塵世雜物的閑適,是淡泊名利的清雅。用王維自己的詩句,來讓學生初步理解詩人眼中空山其實是不空的。(板書:不空)。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十三

1、學習動靜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潔的人格志向。

1、學習動靜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潔的人格志向。

一課時。

王維,字摩詰,世稱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詩佛”的美稱。王維的詩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一類成就最大,與孟浩然同為“山水田園”派詩人。

1、在這首詩中,作者描寫了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的景物?地點:山中。時間:秋天傍晚下過一場雨后。

2、作者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間的明麗與清新,給人賞心悅目的感受。

3、作者在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蓮,漁舟。

4、蘇軾曾經(jīng)這樣評價過王維的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鳖h聯(lián)和頸聯(lián)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畫,小組討論,用幾句話來描繪一幅畫面。

5、每一幅畫面就象電影中的一個鏡頭,把這些鏡頭連起來就是山中的整個景致。這些景色給你什么感覺?非常寧靜,清新,恬然。

6、我們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歸來時發(fā)出了喧鬧聲,漁舟經(jīng)過時蓮花也隨之擺動,為什么它們給你的感覺仍然是“靜”呢?以動襯靜。正因為有這些聲音,使得整個環(huán)境顯得更安靜。

7、哪些是靜景,哪些是動景?“明月松間照”是靜景,“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是動景。

8、詩的尾聯(lián)“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怎么理解?任憑春天的百花凋謝,山中的美景還是讓我留戀。

9、王國維曾經(jīng)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描寫了那么美麗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感情呢?(簡單介紹王維的生平)所表達的是一種對于山水的留戀,對隱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麗的景物,作者為什么還稱這之為“空山”呢?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思考?!翱铡弊诛@示了山野間的安靜與寬闊,這與作者希望遠離塵世與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么?五言律詩。

2、對偶句有哪些?“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p>

3、哪些字是押韻的?后,秋,流,舟,留。

1、翻譯全詩。

2、請嘗試用一段話描繪這首詩呈現(xiàn)的'畫面。(200字)。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十四

1、通過誦讀推敲詩意,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2、理解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風格特點。

3、培養(yǎng)學生探究、質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1、要求學生掌握“抓詩眼,品意境”,“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層意蘊,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難點)

一學時

由英文詩歌《紅豆》引出詩人王維。王維字摩詰,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歲為限分前后兩個時期。早年王維積極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詩筆寫愛情,如《紅豆》,寫親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四十歲后,則清心寡欲,流連山水,寄情田園,于是有了“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他在長安東南置下宋之問的輞川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從此,暮鼓晨鐘,青燈黃卷,沉迷于佛法禪理當中。今天我們選學一個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課題)

要點:1、 新雨——清 空山——幽 秋意清明 首聯(lián)交代節(jié)令天氣,秋雨過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翱铡睘槿娭?,言山空實則為心空,詩人晚年已經(jīng)參悟世間萬相,看透人事紛爭,心境歸于寧靜。

2、頷聯(lián)起筆寫景,先高處著筆,神圣靜穆,展現(xiàn)畫面的`高度。再低處收束,流動延伸,拓開環(huán)境的深度。這是一幅清泉映月圖:朗月如鏡,纖塵不染,照徹詩人靈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當為人生倥傯。一靜一動,一色一聲,和諧安適?!八?、泉”兩象言歸隱之情趣,古人歸隱,均言埋跡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聯(lián)寫自然萬象,此聯(lián)起,寫人物活動?!爸裥鷼w浣女,蓮動下漁舟?!币蛞显娐?,故用倒文,實為“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籟,尚有人籟。故詩人并不孤寂?!爸?、蓮”均為高潔之物,浣女漁舟則寫出鄉(xiāng)居安適之氛圍。

4、最后一聯(lián)乃言志之語,自然萬物盛衰榮枯已不為詩人關心,“自可留”是自可隱,順應天性,恬然自適在結尾顯露無遺。

5、小結。法國藝術理論家凡貝爾說:“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痹姼枰嗳绱?。此詩之“意味”在于詩人心中埋跡山林,閑適自足之真性情。中國古代也有“歌詠言,詩言志”的說法,本詩之志又體現(xiàn)在詩的景和畫中,因此蘇東坡曾評價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p>

6、關于“空山”?!堵共瘛罚骸翱丈讲灰娙耍勅苏Z響?!薄而B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薄翱铡辈还鈱懗銮逵陌查e之境,也正是詩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禪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質疑和批判。黃培芳在《唐賢三昧集箋注》評“寫景太多,非其至者?!?/p>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十五

教學目標:

1.理解什么是。

人物。

特點。

2.初步領會描寫人物的基本要領:抓住人物的外貌,性格、興趣愛好等方面的特點,按一定順序寫下來。

3.加一個精彩的題目。

教學重點:

學會抓住人物的外貌、性格、興趣愛好等特點,準確真實的描寫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抓住人物的外貌、性格、興趣愛好等特點,準確而真實的描寫人物形象。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范文。

學生:觀察自己身邊有特點的人。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今天咱們來玩一個猜謎游戲??凑l能根據(jù)大屏幕上的詞語猜出人物形象??凑l的反應最快,猜出來的同學請舉手。(大屏幕出示)。

1.火眼金睛尖嘴猴腮頭戴緊箍咒——孫悟空。

同學們,眼睛,嘴巴,臉,這些都是孫悟空的外貌。所以咱們可以通過外貌猜出人物。(板書:外貌)。

好,同樣是《西游記》中的人物,再猜(大屏幕出示)。

2.好吃懶做好色——豬八戒。

好吃懶做是豬八戒的?性格。好色,就是喜歡女子。也就是愛好、興趣。所以咱們還可以通過性格愛好來猜出人物。(板書:性格愛好興趣)。

小結:外貌,性格,愛好興趣,這些都可以稱之為人物特點。

二、深入理解“人物特點”。

1.出示例文。

我們可以根據(jù)外貌猜出人物,大家看這段文字寫的是誰?

(出示例文)我有一頭烏黑的頭發(fā),圓圓的臉上長著一雙黑色的眼睛,鼻子下面有一張小小的嘴巴。

師:這是誰?生答不知。因為他的外貌沒什么特別的地方。沒特點。

好多人都長的是這個樣子,這是一張大眾化的臉譜,放在人堆里看沒什么特別的。所以猜不出來。

師:那什么是特點呢?生:特殊的地方。

師:對特別之處。生: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2.理解什么是特點。

特點就是指的人或者物所具有的獨特的地方。這個獨特的地方,可以是外貌,也可以是性格愛好興趣等。這都是特點。

(舉例:)比如說:小紅左側臉頰上長了一顆美人痣,這就是她外貌的獨特之處。小明特別愛看書,連上廁所的時候都拿著書,這是他的興趣愛好,也是他的特點。再比如說我們班的郭辰嘉同學,平時非常喜歡幫助別人,一副熱心腸,這也是他的特點。

同學們,你們有什么特點呢?

正是有了這些特點,才使得我們與眾不同。著名的哲學家布萊尼茨曾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彼栽蹅冊诮榻B人物時,想讓人一下子記住,就必須抓住最鮮明的特點。(板書:抓特點)。

三、如何抓住特點來描寫人物。

1.出示范文。

到底怎樣抓住特點來描寫人物呢?老師抓住了自己的特點寫了一段文字,咱們一起來看看。

范文:我高高的個兒,臉蛋兒鼓鼓的,就像鵝蛋一樣。眼睛雖然不大,但是很有神采,一笑就變成了兩彎月牙兒,讓人感覺很親切。我的鼻頭圓圓的,下巴尖尖的。我還是一個愛笑的人,無論遇到什么事情,嘴角總是上揚的。我特別喜歡讀書,平時我抓住一點一滴的時間都用來讀書,課間讀,下班回家后讀,連上廁所都手不離書呢。

師:老師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自己的?

生:個子,臉蛋,眼睛,鼻子,下巴。(外貌)。

生:愛笑,嘴角上揚。(性格樂觀)。

生:喜歡讀書。(興趣愛好)。

2.小結:老師在描寫自己的時候,抓住了自己的外貌,性格,興趣愛好等特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你在寫人物的時候只要從這幾個方面,抓住人物的特點,并寫具體,才能讓人印象深刻。

四、尋找身邊有特點的人。

1.尋找有特點的人,打開思路。

我們的身邊有許多有特點的人,只要你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

2.出示例文。

體會。

抓住人物的興趣愛好來描寫人物。

老師這里有一個同學寫的片段,他描寫了他的好朋友。大家仔細讀讀,看看這個同學抓住了人物什么特點來寫的?(生自讀)。

例文:我的好朋友小林是一個“街舞狂”,只要一聽到音樂,他就忍不住跟著節(jié)奏跳起來。記得有一次做課間操之前,老師放了一段《最炫民族風》的音樂,本來在操場上立正站好的他,身體如同注入了無窮的力量,劇烈的扭動著。只見他瞇著眼睛,緊閉著嘴巴,頭發(fā)一甩,胳膊一抬,屁股一扭,來了個360度大轉彎。此刻,這似乎是屬于他一個人的舞臺,我們都用詫異的眼神看小林,他都渾然不覺,一直跳啊跳啊。直到廣播體操的音樂響起,他才忽地回過神兒來。瞧,他跳起舞來的樣子多專注啊,像一個舞王!

讀了這段文字,你覺得這個小孩有什么特點?生:他愛跳街舞。

生:瞇著眼睛,緊閉著嘴。師:這是神態(tài)。(板書:神態(tài))。

生:渾然不覺。師:忘記了這是在操場上了,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覺得這是自己的舞臺。這是心理描寫。(板書:心理)。

生:頭發(fā)一甩,胳膊一抬,屁股一扭。一連串的動作。(板書:動作)。

小結:抓住人物跳舞這個興趣愛好,描述具體。同時,描寫的時候加入了詳細的神態(tài)、動作和心理描寫,把人物寫活了。

五、妙筆生花。

1.教師提示:想一想你身邊有特點的人,選取其中一個進行描寫。你可以抓住他的外貌,性格,興趣愛好等特點,通過一件事情來具體描述??梢杂蒙厦鑼懮駪B(tài),心理,動作的詞語。

3.展示評議。

板書。

設計。

:

抓住特點寫人物。

外貌抓特點。

性格興趣愛好神態(tài)動作心理。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十六

結果性目標:在構建山水圖畫中,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體驗性目標:認識王維詩歌中“詩”與“畫”的關聯(lián)。

在構建山水圖畫中,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分析見教學設想)。

多媒體課件(自制)。

可以更加直觀、調動想象和聯(lián)想,增強學生對畫面的感受能力,促進對教學目標的完成。

一、提出問題。

(一)由題解和后人評價導入。

題解: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于王維隱居輞川之時。他在那里建造了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標題“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隱居的別墅,點明了地點;“秋”點明了季節(jié);“暝”,傍晚,點明了具體時間。整首詩所寫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見的景物。

后人評價:

王維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的詩筆觸清新自然,使我國的山水田園詩在陶淵明、謝靈運之后達到又一高峰。后人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蘇軾稱贊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北驹娂词恰霸娭杏挟嫛钡拇碜鳌?/p>

(二)提出核心問題。

在構建山水圖畫中,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二、解決問題。

學生活動1:把詩還原為一幅古典的卷軸畫。

學生活動2:用自己的語言把畫面具體地描繪出來,大約200字。

參考范例:

“明月松間照”——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松樹的虬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之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fā)光、隨風飄蕩,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歸浣女”。竹林里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那是一群勤勞淳樸的山村姑娘剛洗完衣服,披著月光笑盈盈地歸來了,也許她們正為什么開心的事兒在竹林里嬉戲追逐著,笑鬧聲傳出翠竹林外。

“蓮動下漁舟”——密密的荷葉紛紛倒向兩旁,蓮花搖動,水波蕩漾,原來是順流而下的漁舟正輕盈地穿過荷花叢,弄亂的荷塘月色,劃破了大山的寧靜。

三、反思提升。

認識王維詩歌中“詩”與“畫”的關聯(lián)。

四、運用反饋。

王維《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任選一首,用200字描述詩歌的畫面和情感,體會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

詩中畫畫外意。

明月松清泉石——自然美向往田園遠離塵俗。

竹喧浣女蓮動漁舟——生活美厭棄官場超然淡遠。

在提出問題環(huán)節(jié),解題部分需要運用文言文知識,應當由學生自行翻譯,然后組織語言用完整的語句表達。學生喜歡用詞語和短語來表達意思,傳遞思想,但教師要要求他們用語言來完整表達。這樣一是有益于個人觀點思想的表述,二來有益于表述的完整性和整體性,直接宜于他們二卷的文字表述題。

蘇軾對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評價,學生能脫口二背,但對其含義的理解不夠準確和完整。教師就要在此話含義的理解上做停留,讓學生明白這幾個字的意思,需要用到的想象和聯(lián)想的手法,以及畫面構成需要注意的地方如顏色、狀態(tài)、形態(tài)、空間布局等等方面。這是我們這堂課的核心問題的直接導入,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完成課堂學習。

解決問題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難以對畫面的描述做有效的回答。他們的描述極可能會只言片語、抓不到景物的特征、描寫順序不當?shù)鹊?,由于這涉及到高考中詩歌鑒賞考對詩歌意境的考查,所以教師要對學生的答案做修正和彌補,讓其具有學科的要求和素養(yǎng)。

1、導入部分,學生對后人“詩中有畫”的評價能脫口而出,但對其含義的理解確實不夠準確和完整,教師必須在此講解清楚才能進入解決問題環(huán)節(jié)。

2、核心問題提出以后,需要教師幫助學生理解,否則難以落實。

3、學生活動2用自己的語言把畫面具體地描繪出來。學生可能難以下筆,需要教師做示范。

4、運用反饋環(huán)節(jié)可以增加或者是調整成其他詩人的作品,使得學生的視野不僅僅停留在王維,還有其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拓寬課堂的外延。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十七

《山居秋暝》是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三首》的第一首,此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xiàn)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并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全詩將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漁船穿過荷花的動態(tài),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一支恬靜優(yōu)美的抒情樂曲,體現(xiàn)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創(chuàng)作特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以朗讀感悟為主,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美,感悟詩人的情感。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在《山居秋暝》中,頷聯(lián)“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采用了動靜結合,寫出了雨后空山的自然美景,而頸聯(lián)“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則是以動襯靜,寫出了山中黃昏之際的人情之美。我把這兩聯(lián)作為了教學重點。在學習頷聯(lián)時通過圈畫詩歌的景物引導學生關注王維詩歌的意象,改動詩歌引導學生體味詩句的對偶之美和意境之美,然后結合圖面想象說話,體會詩歌的動靜結合的畫面美。在學習頸聯(lián)是通過關注詩句的倒裝句式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同時通過猜想“竹喧”的其他原因和改動詩句中的“喧”“動”兩個動詞,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體味詩歌中的動態(tài)之美。

1、學習詩歌的朗讀方法,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

2、結合具體的詩句和詞語展開想象,從朗讀和想象中體會詩歌的動靜之美。

3、結合詩歌背景,感悟詩人的情感,了解王維詩歌的“空”。

原文呈現(xiàn)。

一、詩眼切入,理解詩題。

1、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詩歌,引讀詩題——《山居秋暝》。

2、誰能告訴我“暝”的讀音,它是什么意思?

3、“山居”是什么意思?拓展理解“村居、家居、客居、旅居、隱居”的意思。

4、王維的“山居”就是一種隱居,你知道王維隱居在哪嗎?了解背景:王維隱居在一座山中,這座山就是終南山,他在終南山腳下建了一座別墅,叫“輞川別業(yè)”。

5、再讀詩題:“山居秋暝”寫的就是王維在秋天的黃昏看到的山中之景,“山居”點明了詩歌的地點,“秋暝”點明了詩歌的時間。

6、王維在終南山的黃昏看到地、聽到地和想到的都寫在了這首詩里面。

二.誦讀詩歌,讀出韻律。

1、學一首詩首先就要把詩句讀好,你們平時怎么讀詩的?

2、點名讀,點名評價。

3、師生配合讀,讀出節(jié)奏。

4、生齊讀,讀出韻律。

三、想象畫面,言說情景。

(一)學習首聯(lián)。

1、過渡:讀詩不僅要讀準確、讀出節(jié)奏和韻律,還要讀出詩人所感。(板書:感)。

2、出示第一句,齊讀。

3、一場新雨把山里洗得干干凈凈,你走在這樣的山林中,感覺怎么樣?

4、指導朗讀:新雨初霽,初秋的傍晚,走在這樣的山林里,詩人一定覺得清新自在,心曠神怡。請你帶著這樣的感覺讀。

(二)學習頷聯(lián)。

1.過渡:雨后初秋的傍晚就像是一幅畫,這幅畫最美的是莫過于——出示第二句聯(lián),引讀。

2、圈一圈:這里出現(xiàn)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是怎樣的?(板書:景)。

5、指導朗讀,感受動靜之美:這幅畫不僅靜,也有動!讓我們到詩句中去感受!(板書:動靜結合)。

(三)學習頸聯(lián)。

1、過渡:山居秋暝中還有一幅動態(tài)的畫,是哪一幅?——出示第三聯(lián),為什么?

2、理解倒裝:“竹喧歸浣女”你怎么理解的?

3、猜一猜:還有什么原因會引起“竹喧”?

6理解王維詩歌的特點:如果說第一幅畫重點寫的是景物,那第二幅就是人物,看王維的詩,不僅有動有靜,還有人有景!

8、小結:這兩幅畫真美,就是大詩人蘇軾讀了,也贊嘆不已,于是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四、讀懂尾聯(lián),感悟詩情。

1、你想住在這幅畫里面,你想留在那里嗎?為什么?

2、你能把想留的心情讀出來嗎?

3、出示尾聯(lián)——王維也想留在這里?!半S意”“春芳”“歇”是什么意思?

4、小結:因為這里有最美的山居秋暝,有最樸實的鄉(xiāng)民,所以王維想要留在這兒。

五、拓展背景,讀透詩心。

1、既然這里有這么優(yōu)美的景物和淳樸的山民,可為什么詩人說這座山是“空山”?

2、出示背景資料:王維從官場上回歸到山居生活,他感受到的是?

3、到了山中之后,他的心變得怎么樣了?

4、播放歌曲:聽完歌給你怎樣的感覺?為何歌曲后面重復?

5、點撥:因為作者在前面是寫景,所以在尾聯(lián)開始抒情,表達自己想留在這山中的情感。(板書:情)。

6、再讀詩歌,理解詩情:讓我們再讀一讀這首詩,體味王維的那顆留戀山居的心吧。

7、出示《鹿柴》《鳥鳴澗》:王維的詩中,90多首都有這個空字——。

8、齊讀,你從這兩句中讀出了怎么樣的感受?

9、小結:王維筆下的“空”是一種境界、靜是一種生活,他的心空了,并不是一無所有,而是有自己的追求。

10、配樂朗讀:讓我們配著音樂,一起再美美地讀《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十八

講古詩最常見的套路,就是讀讀講講,這也是很難講出新意的講法。詩歌要講出新意,關鍵在于根據(jù)所講詩歌的內(nèi)容特點,安排合適的形式。王維詩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詩中有畫”,這一點也是后世所公認的。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體現(xiàn)這一特點,同時也能鮮明地反映王維創(chuàng)作后期的思想上的隱逸傾向。引導學生學習這一首詩,對于了解王維的創(chuàng)作風格,可以收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我覺得,讓學生把握王維詩的“詩中有畫”的特點,最好的方式莫過于把詩歌的文本還原為一幅山水圖畫。在授課過程中,我先帶著學生熟悉詩歌內(nèi)容,然后在黑板上現(xiàn)場手繪一幅橫幅的卷軸,接著把詩歌的內(nèi)容,轉化為卷軸畫的各項內(nèi)容:把詩題“山居秋暝”作為畫的題目,放在畫幅的右上角;把“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四句是畫面的主體,把它放在畫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變化成“雨后秋晚”,作為時間放在畫幅的左側,再把“王維作”作為落款放在“雨后秋晚”下面。這樣能比較直觀地表現(xiàn)“詩中有畫”的特點。最后會發(fā)現(xiàn),詩的尾聯(lián)無法放到畫幅中去,這時候介紹王維的生平和思想,使學生理解王維的隱逸情懷。

1、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2、認識王維創(chuàng)作后期詩歌中流露出來的隱逸傾向。

品味詩中所描寫的山村景色,體會詩人向往隱逸生活的情趣。

一、導入:

在學習了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和白居易的《琵琶行》兩首古體詩之后,今天我們轉入近體詩的學習。

自東晉陶淵明、南朝謝靈運開創(chuàng)山水田園詩派以來,他們的山水田園詩深受一些優(yōu)秀詩人的稱贊。到了唐代,它開始受到人們的推崇,王維、孟浩然就是這一時期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王維的一首近體詩《山居秋暝》。

二、近體詩簡介。

我國的古典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近體詩產(chǎn)生于唐代,分為律詩和絕句:

(1)律詩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則為排律。

(2)絕句即“絕詩”。亦稱“截句”“斷句”。詩體名。截、斷、絕均有短截義,固定格僅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也有六言絕句。平仄和押韻都有一定要求。

作者介紹:王維(約701-約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其詩似淺而實深,似淡而實腴,體物精細,狀寫傳神,具有獨特成就。他又精通繪畫,擅作平遠之景,擅繪人物、叢竹等。有《王右丞集》。

三、詩歌朗讀指導。

1、聽朗讀。

2、結合注釋,讀懂全詩。

3、誦讀全詩。

詩的首聯(lián)點題,交代時間、地點,可用敘述口吻讀。

頷聯(lián)、頸聯(lián)是詩的主體部分,寫的是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同時寄托了詩人閑適的感情,當用輕快的調子誦讀。

尾聯(lián)出句是陪襯,對句“王孫自可留”是全詩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語氣緩慢讀出,表現(xiàn)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滿足心情。

四、詩中有畫。

(一)題解。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于王維隱居輞川之時。他在那里建造了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標題“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隱居的別墅,點明了地點;“秋”點明了季節(jié);“暝”,傍晚,點明了具體時間。整首詩所寫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見的景物。

(二)后人評價。

王維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的詩筆觸清新自然,使我國的山水田園詩在陶淵明、謝靈運之后達到又一高峰。后人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蘇軾稱贊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本詩即是“詩中有畫”的代表作。

(三)詩中有畫。

詩人用淡淡的幾筆就勾畫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圖,清新寧靜而又洋溢著和平安樂的氣氛,猶如世外桃源一般。

既然說“詩中有畫”,我們就把詩還原為一幅古典的卷軸畫。(教師在黑板上手繪一幅橫幅卷軸的圖形。)。

1、我們首先找出詩中的寫景部分。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笔茁?lián)寫出了什么樣的意境?

明確: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清新,景色美妙。給全詩創(chuàng)造了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huán)境。

首聯(lián)與詩題有什么聯(lián)系?

明確:首聯(lián)緊扣詩題,點出了時間、地點、季節(jié)。

明確:頷聯(lián)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現(xiàn)出山村的自然美。頸聯(lián)用了竹、蓮、浣女、漁舟等意象,表現(xiàn)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頷聯(lián)側重寫物,頸聯(lián)側重寫人。

頷聯(lián)與首聯(lián)有何聯(lián)系?

空氣清新方可見月光之皎潔;新雨之后才能顯清泉之聲響。

4、頸聯(lián)寫得十分熱鬧,這與作者要創(chuàng)造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huán)境是否和諧?并說說原因。

明確:是。浣女、漁舟的熱鬧,正是為了烘托出山村環(huán)境的寂靜、清幽。如同“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樣。人們從這些熱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遍勃勃生機。有動有靜,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5、六句寫景的句子,哪幾句可以作為畫面的主體?學生概括。

明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教師把這四句寫到畫幅的中央)。

6、這四句作為畫面太過簡單,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把畫面具體地描繪出來,大約200字。

參考范例:“明月松間照”——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松樹的虬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之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fā)光、隨風飄蕩,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竹喧歸浣女”。竹林里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那是一群勤勞淳樸的山村姑娘剛洗完衣服,披著月光笑盈盈地歸來了,也許她們正為什么開心的事兒在竹林里嬉戲追逐著,笑鬧聲傳出翠竹林外。

“蓮動下漁舟”——密密的荷葉紛紛倒向兩旁,蓮花搖動,水波蕩漾,原來是順流而下的漁舟正輕盈地穿過荷花叢,弄亂的荷塘月色,劃破了大山的寧靜。

7、總結畫面內(nèi)容。

畫面總合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聲音,浣衣村女的笑聲,漁舟穿過荷叢的動態(tài),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聲有色,有景有人,有靜有動,構成了清新秀麗的鄉(xiāng)村生活圖景。

8、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們體會了“詩中有畫”,假如為畫取名,應是?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概括為“雨后秋晚”寫在畫的左側)。

還缺什么?

作者。教師把“王維”寫在“雨后秋晚”的下面。

五、畫外之意。

1、說到這兒,我們把握了詩中蘊含的畫面,對“詩中有畫”有了初步體會。學詩不但要把握內(nèi)容,還應體味作者的感情。從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對山居秋景的喜愛,對山村生活的向往,始終流露出詩人遠離人世、回歸田園的愿望。

如此,我們還不能算是完全讀懂了這幅畫。因為這幅畫不能把詩的尾聯(lián)概括進去。

2、翻譯尾聯(lián),并體會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天的芳華景物已在不知不覺中衰敗,秋景卻很美,我還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歸去。

尾聯(lián)表達了作者欲遠離塵世歸隱山林,不再回到紛紛擾擾的官場中去的強烈愿望。體現(xiàn)了作者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3、看詩的尾聯(lián),我們有一個疑問:王維本在做官,為何向往隱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隱居是出世。唐代詩人,尤其是盛唐詩人大都渴望步入仕途以實現(xiàn)人生抱負。要解開這個謎,我們必須了解一下王維的生平和寫作背景。

王維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但由于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過匡世濟時的理想。特別是在張九齡拜相以后,王維曾極力稱頌張九齡的一些政治主張,得到張的賞識與信任。但隨著張九齡的罷相,王維的仕途也漸趨坎坷,對當時的官場開始感到厭倦;在這種情況下,早年對佛教的信仰開始在他的心中占據(jù)重要的位置,40歲以后便“吃齋奉佛”,曾一度在終南山和輞川別業(yè)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以與友人賦詩唱和相酬為樂,表現(xiàn)出厭惡世俗、逃避現(xiàn)實的隱逸情趣。本詩便較為典型地體現(xiàn)了詩人的這種情緒。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山居秋暝》表現(xiàn)了王維向往田園生活的思想傾向,也流露出對仕途失望,厭棄官場的情緒。同時,我們還學會了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知人論世。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607774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