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自己內心情感的一種釋放和表達,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認識自己。在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對書中的情節(jié)進行總結和概括,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觀點。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龍應臺天長地久讀后感篇一
人都有溫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燒著野火的龍應臺。散淡的文章里,把濃濃的親情深埋在字里行間;隨意而寫的閑適中,把臺北的風土人情傳遞了出來;即便寫的只是家里的日子,還是在不經意間把一個大家的深刻隱約的顯露。
貌似不著邊際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溫情。沒有濃墨重彩的去揚厲愛深愛切的感受,只是隨手把撿起日子里的點滴,然后,你會在無意之間被貌不驚人的文字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默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溫暖。
寫親情一般都回難以自持在濃的化不開的情感里。但是,《目送》不會讓你如此,即便筆者的母親腦萎縮不認識自己的兒女,但是你也會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滿愛意的孝順中,看到燦爛的人性,把你溫暖的留下含笑的熱淚。書的最后寫到作者的父親埋葬故里,族人把這個從臺北回來的`孩子按照當地風俗榮光下葬。你會為鄉(xiāng)里人們那打不斷的骨肉相連而浩然落淚,那是自豪的淚,交織著民族大義的淚。一句,族人們就像迎接自家里十幾歲走丟的孩子一樣的,在幾十年后接來了從臺北回來的骨灰。你不能不為之動容!
龍應臺天長地久讀后感篇二
龍應臺先生是我跟了很久的作家,從犀利的《野火集》,到溫情的《親愛的飛利浦》,再到獨立的《美麗的權利》、家庭的《目送》和浩蕩的《大江大海》,再到最近的《天長地久》,從不缺席??吹贸?,這本書是《大江大海》的延續(xù),也是和孩子通信的延續(xù)。只是這次書信的對象轉向了應臺先生的母親。
應臺先生是個敏銳的人。以前看她的文章,總能感受到她強烈的自我反思。有次,她過機場閘機看見一對黑人夫婦的寶寶手里拿著一個黑色的洋娃娃,先是覺得不自然,但馬上就反思到自己認知上的成見:為什么自己認定所有的寶寶都應該玩白色的洋娃娃。《天長地久》里的應臺先生,一如既往地敏銳,這種深入洞察的看見,總能擊中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哪怕是我們不愿面對的事情。
一、棺材與墳。
對棺材與墳的認知,是我再一次感到洞見的地方。
很多人不理解應臺先生在湖南吳集鎮(zhèn)古街人家里看到的棺材:
其實這種風俗不只湖南有,至少河南北部山區(qū)也是有的。應臺先生檢討之后,得出一個結論:棺材是一個人最后的搖籃,不必覺得害怕。二十世紀初的人做棺材,就像今人買玫瑰花一樣,那是個很重要的固定資產,應該和人出生時的搖籃一樣,是個可以讓人覺得靜謐幸福的東西。
可能應臺先生年齡65歲了,抑或多年世界各地旅居,了解各種思潮,所以對死也不覺得害怕,更不諱言,時常跟自己的兒子討論身后事——“墳”的問題。
兩個兒子都不同意應臺先生骨灰一人一半的安排,絕對還是在臺灣給媽媽弄個墳比較好。
畢竟是作家,在魯迅先生和詩人余光中那里,墳其實是個溫情脈脈的東西。魯迅先生好像跟喜歡自己在廈門時期在墳前的一張留影,大概就是這種情愫吧。
不光是一種溫情,在本書里,墳和棺材還是應臺先生的父母流離和歸宿的意象。小時候,應臺先生的父親槐生(以下簡稱“槐生”)在湖南老家繞著棺材跑著玩,最后也要跨越大江大海終于再度歸葬故里。應臺先生的母親美君(以下簡稱“美君”)在百年之后,也終要回到湖南和自己的愛人合葬在一起。
二、死生契闊。
《天長地久》一書里還是延續(xù)了《大江大?!防锏乃郎蹰煾?。雖然篇篇是和美君的信,但無處不散發(fā)著生命的迷離。和二十世紀多災多難的歷史相對照,這種死生契闊的感覺真是如同翻江倒海的江水,又或是一輛疾駛過來無法躲避的列車,直擊你的心臟。
書里引用的一封情書可以引起這種感受:
這其實是《胭脂扣》的故事,是《暗戀·桃花源》里云之凡和江濱柳的故事。這種淺白文字間的強烈情感,是會讓你的心肌都糾在一起的。但是糾在一起之后,你會再多一份從容。多少人生,莫不如此。陪伴好身邊的人,就是最好的安排。
三、死生有數。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在中國,談死是個忌諱的事情。每當誰誰談起這個事情時,總是會有人說呸呸呸,或者說干嘛要說得這么白,我接受不了。
有個跟我一樣出生的晚的朋友,聊起“生的晚的孩子注定要較早地面對父母的離開”,朋友說我不聽我不聽,后來我就不說了。
我的爺爺到了80歲之后的生活狀態(tài),就是過一天算一天,哪一天眼睛一睜開,如果還活著,那就起來去散步。等到有一天,他突然說要把所有積攢的鈔票都給我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有一種不好的預感。然后,爺爺真像他自己擔心的一樣,不認識我了。美君和槐生也常講起自己的后事:
應臺先生:要不要和爸爸葬在一起?
美君:才不要呢,我要和我媽葬一起,葬淳安去。
槐生:去吧去吧,葬到千島湖底去喂烏龜。這就叫死無葬身之地,美君一定還是跟著我的哩。
四、鱒魚,總是想回到它出生的那條江。
其實在哪里又怎樣,陪伴在應該陪伴的人身邊,即使天涯,亦足矣!最后還是努力點下題吧,應臺先生其實是希望跟孩子們能夠陪陪父母,多和爸爸媽媽度過一些“質量時間”,可以把爸爸當男朋友,可以把媽媽當女朋友,一起喝咖啡、逛街、旅行、一起約會。
龍應臺天長地久讀后感篇三
與己共老的,不僅僅只有自己的愛人可以,而且還會有愛自己的人,或許是時間上會有錯合,但在情義上,這關系像運輸帶那樣的平穩(wěn)、安靜。
擠一個時間一起回家吃飯吧。長大后的我們,不像昔日整天粘連在一起玩耍的孩童,而是各自沿著屬于自己的軌道走,仿佛我們之間并不存在交集。忙、忙、忙,各有各自忙的理由。
“我們不會像好友一樣殷勤探問,不會跟情人一樣長相廝守,不會跟夫婦一樣同船共渡?!钡谝荒甑哪硯讉€特殊的日子里,我們會聚首,并不是為了彼此,而是為了我們擁抱我們共同愛的人。
我們的關系確定了我們會聚首,那次的聚會我們不會缺席,并且會格外的珍惜。相視而笑沒有多余的話語,只是想通過自己的雙眼證實對方是否一切安好。談,談家常,談開心的事,卻很少會談到自己。
想去當初的當初,那般孩童般的天真無邪,而今的相視而笑,卻信心和心意都未曾改變,改變的只有那表達關心的方式,用心去傾聽。還記得小時候,妹妹最喜歡吃的是紅棗桂花糕,哥哥彈的鋼琴真可謂是“對牛彈琴”,那嘻嘻哈哈的笑聲只留在那時光隧道里。每每回到這隧道里,每一個裝滿記憶的小匣子都光亮光亮,掛在那鎖套上的鎖頭仍舊像記憶里的一樣嶄新,沒有鎖,只是輕輕的掛放在那里。腳下留下的是母親每一個蹣跚的腳印。
我們和世界上所有其他人都不一樣,能從彼此的容顏里看到當初。當初的當初,是我們共同擁有父母親的回憶,流著含有父母基因的血,是那血濃于水的情緣。在那匆匆的一生,我們兄弟姐妹相稱,珍惜,并留言于此,獻給我們共同擁有最親愛最敬愛的人——父母親。
謝謝你讓陪伴我們終老的不僅僅有愛人還有我們的手足。
龍應臺天長地久讀后感篇四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在目送的過程,目送朋友,目送同學,目送親人...最后也目送自己,來看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淼年P于目送龍應臺讀后感:
本書闡述了一位母親的人生中的一段歷程,看到的是作者對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目送。
命的長度,不過短暫幾十年,電光火石,僅是享受著自然吝嗇地賜予。
降世,成長,結婚,生子,入土,僅此而已,可能平淡,也可能悲愴,但一切,只能面對。
太疼的傷口,你不敢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
承受著壓力,黑暗,你早已負荷;處在忙碌的弦上,你幾近崩潰;鐵錚錚的事實提醒著你,得向前看。
每個人一輩子都在努力干事,“沒事干”是件可怕的事。
()忙碌的同時就意味著你在珍惜時間,因為你不感覺無聊。
忙碌是幸福的中另一種體現,如果學會享受,你就真正成為了時間的主人。
時間的沙漏·也就不復存在。
當然,也有一種世界,我們肉身觸不到,眼睛看不到,可能存在,不能輕忽,--那是慢的境界,可以按摩不安的心臟。
任性道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無別勝解……
人活著,必定存在著信仰,不分善惡,你的理解定格了它;蒼茫的世界,很多東西過于朦朧,但你不必費力去揭開它的面紗,朦朧美也是一種淡淡的幸福,凡事不必過于計較,淡然就好。
有些事,心知肚明卻不一定要點明;有些人,埋在心底但卻不必等,做個“醒”的沉默者以利于混沌之世。
至于相信,似乎只是一廂情愿的向往,相信會走向不相信,不相信會逐漸相信,我,會站立在中立線,不會尷尬的地界。
豪華的表面,繁囂的喧鬧,底下都有死的影子。
走的慌忙迅速,導致步伐不穩(wěn),所以道德的缺失,自然而然,前路似乎幽邃空洞,可真正的光明絕不是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蒙蔽罷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段,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
每次看到扉頁上的這段文字,心中總會感慨一番,覺得作者有種悲涼的味道,也許這也是天下的父母都有的而且不可避免的,除了生死離別之外最痛苦的事情。
目送。
目送孩子,華安,華飛。
十七歲,正值最叛逆的時刻。
他只是勉強地接受著母親的溫情,厭惡但又不便在展示在臉上,勉強讓離他很遠的母親抱住他的影子,空蕩蕩的影子。
或是有時在用餐鄙視著母親引以為傲的學識:“你怎么才知道?”以自己相對前衛(wèi)的思想,抨擊著母親那“過時”的觀念,講述著屬于自己的新潮流,排斥著母親發(fā)自內心的感慨,施行著自我的風格,不可理喻著關于母親對于人生的見解。
也許這就是代溝吧,可怕的代溝。
聽著母親電話中幾十年如一日的“固定”話語,不禁心生惱怒,以同樣的方式“贈送”給母親,使母親的心,變得傷痕累累,也變得落寞了。
目送。
目送母親,一個阿爾茨海默癥患者。
只記得從前的點點滴滴,忘了身后的繁華世界。
她總是在做同樣的事,在問同樣的問題,期盼著女兒的回歸,疑惑著“你是我女兒嗎”的問題,有時雖然面對著自己的真正的女兒,卻依舊不認識,還一直在喊“女兒女兒,我的女兒呢”。
無奈,她永遠都不知道了。
也許她剛剛問過的問題會再問一遍,剛剛吃過的零食會希望你再給她一份,她認為自己沒有吃。
她是最需要照顧的,也是作者的感情寄托,但,她什么都不知道了,讓做作者感到無可奈何,花兒總是要落去的,小草總是要枯萎的,再參天的大樹總有一天也會轟然倒下。
使一個作為女兒的心,傷感了,也用心了。
目送。
目送父親。
一個軍人,年邁的老人。
記著故鄉(xiāng),有著尊嚴,意志堅定的老軍人。
他送作者去大學,曾經,卻只是送到一個無人、靜靜的地方,不想讓女兒在大學里出丑——他開的車子不夠好。
雖然他很想繼續(xù)把女兒送到校門口,可是這樣的車子實在不適合送一個大學教授。
在他看來,女兒的面子比自己的愿望更重要。
他的尊嚴似乎更不容易被侵犯。
曾經,他會念著《陳情表》,而音,變得婉轉凄楚,會聆聽著《四郎探母》,而潸然淚下。
如今,他卻魂歸了,故里是他一直想去的地方。
可滿足了他,卻使女兒心中無助、孤寂又深了。
目送,用眼睛,一個最簡單的動作。
在小路這邊呆呆地望著遠去的背影,那孤寂、黯淡而又落寞的眼神,曾爆發(fā)出強勁的力量——妄想把背影追回來,然而,又倏爾布滿了堅定、擔憂、不舍的堅定目光。
只得看著背影漸漸遠去,消失在深深的巷子后頭,不能做什么,只能用目光將所有的情感揮霍在這茫茫的空氣中,看著它們像一粒粒微塵,落到各地,消散。
這是不可改變的結局。
目送,用眼睛,更是用心,送別,屬于自己的親情。
輕輕地,我合上了這本封面猶如綠色水粉肆意潑墨的水彩畫的書。
心中留下的,卻是一份沉重。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一個三代人的故事。
那是在倫敦,她拿著傘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等待著紅色巴士上的兒子。
兒子拒絕了他的傘,任憑雨絲打濕頭發(fā)。
她驚奇于康河里飄著的.白襯衫一般的東西竟是一只天鵝時,兒子淡淡的說:“小孩”當她指著三一學院的蘋果樹時,兒子叫他不要用手指,好丟人。
當她驚奇于反對津巴布韋獨裁的牌子時,兒子說:“你不知道啊?!辈⒓右粤酥v解。
龍應臺天長地久讀后感篇五
讀《目送》,能讓你在還可大大咧咧品嘗世事時有一種意識,去留意那些你們還未讀懂的過往。小編與你分享這份感悟。
重讀《目送》,總有一種靜默而細膩的溫暖。
似乎,一切關于生命的細碎與美好都被作者收藏于對這文字的目送之中。
我們在人生的驛站上,亦行亦別,又目送過多少溫暖與心酸。
落花繽紛,大雨滂沱,秋葉飛旋,冬雪輕拂,一場目送,幾許流轉。
或許,摯愛總是深沉和凝重的,因為有這些份量,所以親情不會走遠。
龍應臺的《目送》,會讓親情的微光再次閃耀于你心中。
“時間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p>
時間是殘忍的,又是仁慈的,我想,如果不是龍應臺的閱歷,她一定寫不出“不需要對生活太用力,心會帶著我們去該去的地方”這樣的句子。
這是一本苦澀又溫暖的書,讀她的書,就像讀著人生。
女性的氣質,學者的深度,作家的情懷,三者的完美融合,使她的文字一直有著后土的力量:生命與思索,關懷與感恩。
無意間在室友的桌上看到這一本書,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這本書的名字——“目送”,那一剎那讓我聯(lián)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涌上心頭,帶著一種好奇心,我開始翻閱起這本書來。老實說,平時看書時,我很難有耐心讀完一本書,但很奇怪,我竟如饑似渴、如癡如醉般地看完了這本《目送》。
我很慶幸我看了這本書,因為它讓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目送》是作家龍應臺的作品,深邃,憂傷,美麗。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寫兄弟情,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后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都寫在了里面。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看到這段話,我的心顫動了一下,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的不舍得、不放心,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只管著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想起,剛上大學的時候,每次放假回家都很激動,然而,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總感覺每個回家的假期都過得飛快,快臨近開學,背起書包,拖著行李箱離家那一刻或是父母送我到火車站那一刻,總是很不舍很難過,父母目送著我,心里滿滿的牽掛,回頭看看他們,他們依然站在那里望著我,我回頭了,我害怕爸媽看到我眼睛里打轉的淚水,這樣會更不舍??傆X得很奇怪,自己已經是大人了,但每每離別就感覺自己還是小孩一樣,舍不得離開父母的懷抱。有父母家人的留戀、牽掛、等待,心里總是很溫暖。
輪轉那一年,國慶放假回家待了幾天,感覺有被奶奶捧在手心一樣的疼愛,年邁聽力變差的她聽著我大聲講著我在外面的工作和日常生活。
走的那一天,奶奶坐在路邊石凳上,我提著東西說了聲,“奶奶,我走了,記得吃藥?!蹦棠虘寺?,有點哽咽,我只敢轉身看了一眼,就走了。誰知道,那竟是我看到奶奶的最后一眼,那也是奶奶最后一次目送我的背影,而我再也沒有機會去看奶奶蒼老慈祥的背影。其實,想念奶奶好久了……無論是爸媽還是奶奶,盡管是背對著離開,但我總是能感受到背后目送我的那雙雙熱切的眼神。
我總說自己已經長大,可仔細想想,沒有給爸媽做太多,我是否真的.感受到他們期待的眼神,我有凝視過我們的親人離開的背影?這些,都需要我去反思,不要讓我們的家人也因我傷心和失望,不要讓那滿腔的祝福變成沒有回應的失落,不要讓親人的目光從期盼變成傷感……。
現在的我,可能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會經歷,只是我希望我以后,自己也能有龍應臺那顆感動的心,感恩的筆。
“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后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出的懂,做最后的轉身離開”?!疤鄣膫?,你不敢去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這些句子憂傷帶著優(yōu)美,我喜歡讀書的時候把他們摘抄下來,之后,回來翻翻,又可以細細地品味一番。
時間消失的如此之快,我們的父母終究會掛上一個共同的名字—老人。時光荏苒,過不了幾年,他們的頭發(fā)會發(fā)白,牙會掉,臉上會呈現皺紋,趁著父母還在陪伴我們,好好愛他們,好好回報他們,好好珍惜他們,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離我們遠去后,不要那時才后悔當初沒有好好愛,好好回報,好好珍惜。
龍應臺天長地久讀后感篇六
我讀每一本書,并不是因為她在排行榜上赫赫有名,只是希望能在其中發(fā)現幾個美麗的、能讓我感到融入其中的句子?!赌克汀罚吹萌诵乃?,幾度忍不住落下淚來。的確,并不只是為書里的描寫,而是想到未來可能遇到的窘境。
我可以不怕死,也可以說不怕老,但我怕老了會麻煩別人,會因為不能自理生活而讓別人受累。我不想要那樣的生命質量,但是也要承認,有些時候,不由自己作主。
而另一方面,雖然我自己還沒有孩子,但是侄子侄女的成長,我都有目睹。她們從出生到長大,中間的轉變。我有時候的確懷念,她們的嬰兒時期,可以軟軟的抱在懷里,對大人充滿了依戀和信賴,會說:我最愛姑媽了。而當她們長大,情感上雖然不變,但是會有不耐煩,有她們自己的想法,也會象大人一樣教育我:姑媽,你這樣是不對的——我得承認,我傷過心。
看著書里的描寫,觸動我自己的心懷。
而且我也知道,不只是我自己。
所以書里的“愛生”,于我心有戚戚焉,也許我也可以成立一個這樣的組織,互助互扶,有尊嚴地度過生命的最后階段,以自己想要的方式。
龍應臺天長地久讀后感篇七
“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p>
——題記。
合上《目送》這本書,眼淚止不住的流下來,想到日漸蒼老的父母在目送我離家時的背影的不舍,想到終有一天我也要看著他們的背影漸漸走遠,最后消失不見。從溫情的開始到殘酷的結束,人生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從不停歇。
我不知道龍應臺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寫下這七十四篇散文,把歡樂的痛苦的回憶一字一句的剝開。也許人到中年的她早已懂得了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無奈,所以才可以用如此冷靜而又溫情的文字寫下這些記憶。從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到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前行。每一篇都不僅是對親情友情的懷念,更是對自己人生的反思。而這其中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家和親情。
她寫“家”,小時候,我們覺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長大了,有了伴侶,覺得有伴侶的地方就是家;再后來,有了兒女,有兒女的地方就是家。可是后來這些家會怎樣呢?。大多數慢慢地就散了,父母會離開,伴侶會離開,兒女也會離開,到最后也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去面對人生,獨自面對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時候,那個天真無邪的年紀,最愛的是飯桌上香噴噴的飯菜,每天早上熱騰騰的牛奶,還有爸爸媽媽溫暖的懷抱;后來長大了,卻越來越想逃離,最愛的變成了哪個明星,哪件衣服,哪個新發(fā)型,開始拒絕父母的關心,討厭他們的嘮叨,把他們拒之千里之外;而現在十七歲的我背上沉重的背包,踏上去遠方的列車,開始人生的新旅程。離開了家,離開了那兩棵為我遮風擋雨的大樹,一個人面對生活,最愛的變成了每天晚上家里打來的那一通電話,是他們從家鄉(xiāng)寄來的小吃,是每次回家的相聚。家真的是只有離開了才會想念,那樣溫和的踏實感也只有家才能給的了。
可是有一天我終將遠走,而他們也終將離開,家就只變成了一個符號,一段記憶,告訴我在這段孤單的旅途中也要堅強的義無反顧的走下去。
而那份血濃于水的親情,讓我在這本書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讓我知道了父母的無奈,艱辛,隱忍,付出。曾經種種不理解,種種埋怨都化為烏有,曾經的每一次爭吵,每一次慪氣,都變成了愧疚。他們用他們的青春養(yǎng)育了我,我開始懂得了他們的眼神,開始明白他們每一次的目送。
龍應臺天長地久讀后感篇八
我真喜歡龍應臺的文字。平凡的小事,細心的觀察,微小的心理活動瞬間,然后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浮想聯(lián)翩的深深思考。她能說出許多我們也有同感但卻說不出來的東西。
比如我們這一代人兄弟姐妹之間,雖然是同根生,在一個家庭里長大,雖然能從彼此的容顏里看得見當初,但隨著求學、走向社會、結婚成家,各自后幾十年的境遇、生存狀態(tài)不同,因此造成了思維狀態(tài)各異,看問題角度、處理問題的方式都不盡相同。每當過年、過節(jié),每當父母生日或祭日,兄弟姐妹匯聚在一起,東拉西扯地談著一些不不疼不癢的話題。心靈的交流,精神上的共鳴往往還不如與自己很說得來的朋友。盡管如此,但我們之間畢竟血管里有著一脈相承的的東西,因此互相之間的牽掛又無處不在。
龍應臺在《共老》這篇散文中,對兄弟間的關系如是說“如果我們是好友,我們會彼此詢問,打電話、發(fā)短訊、寫電郵、相約見面,表達關懷。如果我們是情人,我們會朝思暮想,會噓寒問暖,會百般牽掛,因為情人之間是一種如膠似漆的黏合。如果我們是夫妻,只要不是怨偶,我們會朝夕相處,會耳提面命,會如影隨形,會爭吵,會和好,會把彼此的命運緊緊繚繞?!?/p>
“但我們不是。我們不會跟好朋友一樣殷勤探問,不會跟情人一樣常相廝磨,不會跟夫妻一樣同船共渡。所謂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過,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擇和承受。我們聚首,通常不是為了彼此,而是為了母親。聚首時即使是促膝而坐,也不必會談心。即使談心,也不必會有所企求——自己的抉擇,只有自己承受,我們這個年令,已經了然在心。我們問:母親也走了以后,你我還會這樣相聚嗎?我們會不會,像風中的轉蓬一樣,各自滾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龍應臺在文章的開始,有這樣一個鏡頭:兄妹(還是姐弟)三人,相約走進一個公園,都暫時放棄了個人的忙碌,決定一起出來走走。那是一個微風徐徐的下午。各選一個角落,坐了下來。一個仰望天,一個俯視地,一個看一株樹。龍應臺自己說:我看見他們兩鬢多了白發(fā),因此他們想必也將我的日漸憔悴看在眼里。龍應臺還在這篇散文中,描述了兄妹(還是姐弟)三人,立在一棵樹下,仰著頭,屏住呼吸看一只野鸚鵡吃楊桃的全過程,她把它比喻成好象三人剛經歷了一個秘密的宗教儀式,生動而有趣。
龍應臺最后用南美的一種樹來形容同根生的關系:雨樹,樹冠巨大圓滿如罩鐘,從樹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米之遙。陰天或夜間,細葉合攏,雨,直直自葉縫落下,所以葉冠雖大且密,樹底的小草,卻茵茵然蔥綠。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鐵軌,倒象同一棵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米,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合,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
龍應臺天長地久讀后感篇九
相傳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人類開始了漫長的繁衍和進化,直至二十一世紀,科技飛躍,人心卻趨向復雜,迷惘,黑暗,扭曲。
本書闡述了一位母親的人生中的一段歷程,看到的是作者對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目送。命的長度,不過短暫幾十年,電光火石,僅是享受著自然吝嗇地賜予。降世,成長,結婚,生子,入土,僅此而已,可能平淡,也可能悲愴,但一切,只能面對。太疼的傷口,你不敢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
承受著壓力,黑暗,你早已負荷;處在忙碌的弦上,你幾近崩潰;鐵錚錚的事實提醒著你,得向前看。每個人一輩子都在努力干事,“沒事干”是件可怕的事。忙碌的同時就意味著你在珍惜時間,因為你不感覺無聊。忙碌是幸福的中另一種體現,如果學會享受,你就真正成為了時間的主人。時間的沙漏也就不復存在。當然,也有一種世界,我們肉身觸不到,眼睛看不到,可能存在,不能輕忽,--那是慢的境界,可以按摩不安的心臟。任性道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無別勝解。
人活著,必定存在著信仰,不分善惡,你的理解定格了它;蒼茫的世界,很多東西過于朦朧,但你不必費力去揭開它的面紗,朦朧美也是一種淡淡的幸福,凡事不必過于計較,淡然就好。有些事,心知肚明卻不一定要點明;有些人,埋在心底但卻不必等,做個“醒”的沉默者以利于混沌之世。至于相信,似乎只是一廂情愿的向往,相信會走向不相信,不相信會逐漸相信,我,會站立在中立線,不會尷尬的地界。
豪華的表面,繁囂的喧鬧,底下都有死的影子。走的慌忙迅速,導致步伐不穩(wěn),所以道德的缺失,自然而然,前路似乎幽邃空洞,可真正的光明絕不是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蒙蔽罷了。看懂一切,也就可以安然走向死亡,處事不驚的目送他人,自己的人生,同時也在他人的目送下走著,走著。
龍應臺天長地久讀后感篇十
“這世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有父母之愛是為了別離”,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綿長的目送,以及轉身的悵然。
從前母親與我不習慣相互陪伴,每次假期回家,她要么忙碌著,要么得空能坐下來陪我坐坐說說話的時候,她寧愿到鄰居家去閑聊或者打牌。母親與我也不習慣互送,從小到大外出上學她從不曾送。而她每次來武漢,我總是安排好行程告訴她怎么坐車然后自己去上班她坐車回家。然而有了孩子后,這些卻開始發(fā)生變化,每次離家母親在車窗鏡里的身影越來越小直到看不見,每次相聚母親絮絮叨叨說不完的七大姑八大婆和街坊鄰里的八卦,有時候甚至嫌她重復的嗦讓她去打牌都不去,起初我以為是為了孩子,后來我發(fā)現原來是她老了。
是的,母親老了,越來越像記憶中的外婆,頭發(fā)花白,每一次在離開時的村口看著我,走了很遠還在身后喊,要聽爸媽的話路上要小心。外婆這樣送母親離家,也這樣送我們每一個做客的孫輩,年復一年。我體會不到老人久久站在那里,我們從來不回頭,母親興許回頭去說回去吧別送了的情景。如果說父母之愛是為了別離,那么這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便把別離的滋味嘗了透。
而懷中稚子,不曾離開半步,時時刻刻都粘著媽媽,無論走到哪里都帶在身邊。連斷奶和上幼兒園這兩次本該初嘗父母之別離滋味的時刻,我都沒有機會感知。感謝生活和孜孜不倦的自己,讓這番滋味自覺的推遲到孩子的小學階段。有一天我也會習慣送他一次又一次,而他不回頭也不給我擁抱,任我原地惆悵。那又如何?生命,原就是一種延續(xù),一場輪回,于是有了這親子間對父母恩的感知和對子女情的感觸。我們或許在父母那里得到的愛是粗糙不精致的,我們給予孩子的愛或許并不是她們想要的。但是,無論是為別離還是為相聚,就像隱瞞不了的咳嗽和貧窮,愛是從來掩飾不了光芒的。
龍應臺天長地久讀后感篇十一
我讀了龍應臺所寫的《目送》以后,有一些感想,我覺得除了第一篇《目送》和最后一篇《魂歸》跟“目送”有些關系,其余都很雜亂,幾乎與“目送”沒有關系,所以,大致內容我也概括不出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臺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小學到大學,然后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拔衣?、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边@段讓人心酸和感動的文字說了:年幼的孩子長大到成人,讓她牽掛、讓她失落、讓她懂得怎么放手。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后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
原來,龍應臺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兒子逐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臺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兒子都不愿意回頭看“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當龍應臺大學教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父親并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因為他認為,這種廉價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禮拜都去看父親。有一次,龍應臺幫父親清理排泄物,結果讓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糞便。父親對“我”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愧歉都告訴了“我”:不必追。
最讓人感動的是最后一篇文章《魂歸》,它說了龍應臺的父親死了,村民們說,根據家鄉(xiāng)的習俗,兒女不能親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龍應臺和她的母親卻說:“最后一次接觸父親的機會,我們不會以任何理由給任何別人代勞?!边@一天清晨,“父親”上山了,當司儀長長地唱“拜——”時,“我”和“我”的母親深深地跪下,眼淚決堤。
雖然我看得是“電子書”,有一些重復的,我不知道是故意重復還是無意重復的。但是,這“本”《目送》十分感人。雖然我還不是完全理解《目送》,可是,這里面有些路我可能會走,我希望我以后也有一顆感恩和回報的心。
龍應臺天長地久讀后感篇十二
無數次在朋友圈讀到這個句子,每一次都是如鯁在喉,難以言表,“龍應臺”三個字充滿了神秘。終于有機會拜讀《目送》,幾乎是逐字去讀,不想丟掉任何一個細節(jié)。讀出了什么呢?讀出了父母的憐惜和體恤、朋友的牽掛、兒子的離別;讀出了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癡呆;讀出了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還讀出了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后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她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整本書娓娓道來,滿滿的不舍與無奈。
目送,有的送別一時,有的則是送別一世。
“他的嘴不能言語,他的眼睛不能傳神,他的手不能動彈,他的心跳愈來愈微弱,他已經失去了所有能夠和你們感應的密碼,但是你天打雷劈地肯定:他心中不舍,他心中留戀,他想觸摸、想擁抱、想流淚、相愛……你告訴自己:注視他,注視他,注視他的離去,因為你要記得他此生此世最后的容貌?!?/p>
“他躺在你面前,黃巾蓋著他的臉。是的,這是一具尸體,但是,你感覺他是那么的親愛,你想伸手去握他的手,給他一點溫暖;你想站起來再去親親他的臉頰、摸一下他的額頭測測體溫;你希望他翻個身、咳嗽一下;你想再度擁抱他瘦弱的肩膀,給他一點力量……”生命的支撐沒了,內心深處會有一處被抽空的感覺,存在的根據也會變得恍惚可疑。我佩服龍應臺的勇氣,能直面這個殘酷的畫面,只為永遠記住這個瞬間。字里字外的柔情,是滿滿的不舍與無奈。
父母那些被時光添加的東西:蹣跚、遲緩、軟弱,讓我們意識到生命無限的脆弱,認識到人生這個悲劇。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大限,只好等待著,那必將到來的日子,別無選擇。只愿當這天到來的時候,我們不會懊悔,不會內疚。作為兒女,在他們老邁衰弱時,我們曾經盡力照料呵護過,盡到了自己的一份責任。面對著一個鐵一樣的定局,我們做出過最好的抵抗。
龍應臺天長地久讀后感篇十三
龍應臺。
散文。
多采用寫實手法,把深刻的道理解釋清楚。那么,來看看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龍應臺散文讀后感,希望你喜歡。
大家好,我是孟老師,很高興能在4月23世界讀書日這天再次與大家見面,分享讀書的感受。今天我同大家交流的作品是中國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一篇散文《目送》。
這篇文章是非常具有女性作家的特點的。語言樸實自然,舒緩輕柔,娓娓道來,講述了一個女人在母親、女兒這雙重角色中的經歷和情感體驗。
其實這篇文章并沒有什么驚艷之筆,從頭到尾,作者都在淡淡地講述母親與兒子的故事,講述女兒與父親的故事。我想,若是尚未為人父母者或者父母長壽健在者,不一定能耐心地讀完此文。而只有我們,這些已經為人父母,或者已經送走父母的人,才能被這些淡淡悠悠的文字撥動心弦,勾起心中的絲絲情愫吧。好的作品,一定是可以引起讀者共鳴的。龍應臺就是這樣一個心思細膩、思想靈動、善于感知和捕捉的優(yōu)秀女作家。
大家看,文中所講的故事和場景,你是不是很熟悉呢?哪個媽媽沒有牽著孩子的手送過孩子上學、出門?哪個媽媽沒有抱過自己的孩子?哪個媽媽沒有嘮叨過孩子?沒有在心里為孩子與自己逐漸拉長的距離而惆悵失落過?而人到中年的我們,很多人都陪伴過生病住院的父母,更有人親自送走了年邁的爹娘。作者的輕聲敘說,將你帶入的深深的回憶中。很多人一定深有同感,也會眼眶濕潤,回想起父母是怎樣將我們撫養(yǎng)長大,我們又是如何陪伴孩子成長。這點點滴滴的情懷,充溢著我們的心田。我想,若是你愿意,你能耐得下心來,也能像龍女士一樣寫出如此深情動人的文字。寫作其實并不深奧,也就是真情真意的抒發(fā)表露,就像我常常告訴學生的:我眼看世界,我手寫我心,我筆抒我情。
我們這個書友會中,都是父母陪同孩子一起參加的。男人,必然會承擔著父親也是兒子的角色,而女人,則是母親,也是女兒。
也正是身上的這兩種角色,讓我們真切體驗了從小長到大又到老的完整的人生旅程,缺失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人生都是有遺憾的。我們常常會毫不猶豫地說:做兒女,我能孝敬我的父母,做父母,我也能愛我的兒女。這樣,也就很滿足了。
但其實,“愛”,并不是那么簡單的。父母之愛,兒女之情,也是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感悟去品味去思考的。
龍應臺女士作品的精妙之處就在于她在平凡的人生經歷中的思考和感悟。文中的點睛之筆是這段話,我們一起來讀讀:“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p>
這段感悟,深刻、真切,也帶有一絲傷感和憂愁。卻句句在理,字字入心。能夠讓我們冷靜下來思考我們一直沉醉其中或者我們一直迷茫不解的“親情”。對于我來說,這段文字,有著醍醐灌頂的功效。其實在讀《目送》全文之前,這段話已經在微信里很流行了。我剛剛讀到時,就被深深地震撼了。因為那段時間,我正處在人生最痛苦的階段,痛到經常夜里哭醒,無法自拔。最疼愛我的父親的去世讓我無法接受,唯一的女兒即將上大學也讓我不忍放手??吹竭@段話時,我沉默了許久許久。是的,你和他今生的緣分已經完成,就讓他漸行漸遠吧,不必追了。。。從此,我釋懷了,再也不糾結了。
教育,真的是一門學問。如果我們不學習、不思考、不進步、不專業(yè),我們的教育就會適得其反,甚至貽害他人。
做父母的,只是一味地愛孩子,抓住孩子,而不懂得適當放手,那么,你和孩子之間就不一定是一場善緣,也許會演變成一段孽緣。我當老師二十多年了,見過很多不舍得放手的父母,每天跟在孩子屁股后面送作業(yè)、送課本、送衣服送水送學習用品,可一邊還要埋怨孩子自理能力差;每天嘮嘮叨叨就像祥林嫂,可還埋怨孩子不聽話;每天給孩子零花錢買垃圾食品,卻埋怨孩子經常生病。好不容易孩子長大了,又忙前忙后張羅工作、對象、婚姻、房子等等,一邊叫喊自己勞心勞力,一邊埋怨孩子不爭氣沒能力。其實,回過頭來想想,這都怨父母不舍得放手,或沒有放手的能力,才導致孩子始終離不開父母。你越是想追上孩子,孩子越是離你遠,所以只能把孩子攥在手里,你就不用追了。把學習飛翔和自主飛翔的權利交還孩子,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所以,做父母的,要敢于對自己說:放飛孩子吧,不必追了!不管是父母子女,還是老師學生,哪怕是陌生人,若想結成善緣,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
最近有幾件事很讓我苦惱,網上傳播著幾段中學生毆打老師的視頻,網絡中充斥著人們對那幾個孩子的斥責和討伐,也有對家庭教育、中國教育的不滿:以前的孩子老師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多好管呀。現在的孩子怎么就這么沒素養(yǎng)?中國現代教育把學生都教成流氓了,老師成了弱勢群體。更有很多老師發(fā)帖聲援被打老師,還說學生就應該狠狠教育,更有甚者哀嘆在中國當老師沒人權沒尊嚴沒安全感,我們老師們一見面就唏噓:保不定哪天就被學生給欺負了,這老師是沒法當了。
作為老師中的一員,我卻是要當叛徒、唱反調了。
口口聲聲埋怨學生脾氣暴躁,那么老師們,你們給孩子足夠的理解和尊重了嗎?
走進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讀著那清清淺淺、淡如荷香的文字,我們浮躁的心便會平靜:孩子宛如植物,生長有個體之別,有時令之分,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就如龍應臺所描述的: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是的,孩子慢慢來,我們把耐心的目光投向我們的孩子,同樣,我們更要把耐心,包容的目光投向我們的學生。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
〈親愛的安德烈〉中安德烈試探地問母親,能否容忍他的平庸。作為母親的龍應臺,是這樣對安德烈說:“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中,什么樣的工作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至于金錢和名聲,哪里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利,而只是為自己找心靈的安適之所在,那么,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接埂歉鷦e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更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上一代對你的想象而活?!?/p>
不知道為什么,這幾段文字有讓我流淚的沖動。在那一瞬間,我心底最柔軟的那根弦被觸動了。
誰聽見過像龍應臺女士這般豁達而從容的回答?我為什么會流淚?是質樸而真誠的文字中流淌著的對苦難人生最強烈的感知和憐憫,直抵我的內心?!捌接埂笔歉鷦e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饼垜_對兒子說的這番話,一次又一次地浮現我腦際。
是的,那么,我們有什么理由去苛求我們的孩子呢?親愛的老師們,下個學期,就在暑假后的新學期,請我們帶一種柔和的慢板走近孩子,懷著一顆等待的心呵護這群小毛頭,四年時光,陪著他們成長,給予他們成長的快樂;接新班的老師請盡快融進孩子,讓孩子們從心底里接納你,讓孩子們真真切切地對家長說“我喜歡我的老師”;帶著孩子升班的老師請回過頭看看,你對哪位孩子急噪過,你是否過于注重孩子們的表現,而忽略他們的心理需求,那么你就要放慢腳步,拉著他們的手攜明媚前行……而當我們懷揣著欣賞,懷揣著打磨的心情,懷揣慢工出細活的耐心,懷揣著愛的慢板來關注他們,我想,我們孩子的目光將會變得越來越純凈,成長的心靈將會溢滿快樂。
在《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中,龍應臺擷取了育兒生活中的一個個小故事,教孩子認字,說話,給兒子講故事,對孩子的知識啟蒙,育兒過程中的艱辛……字里行間溫柔婉轉,純真喜悅的情感撲面而來,仿佛微風吹過金黃的麥田。
而在《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中,龍應臺把自己和十八歲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書信往來匯集成書,可以說,這是一部母子書信集。
一個知性的中年母親,面對著自己曾經熟悉但又陌生的18歲的在異國長大的兒子,敞開心扉,像朋友一樣地探討人生;一個自以為長大,也正在長大的德國青年,三分調侃,二分幽默,五分認真,像成人一樣地與熟悉而陌生的母親對話。
話題無所不包。信仰,階級,國家,家庭,責任,職業(yè),情感,友誼,失戀,困惑,抽煙,喝酒,理想……沒有說教,沒有遮掩,兩顆真實的靈魂在真誠地訴求。
訝異于安德烈的率性而大膽的表述,欽佩于龍應臺率真而深刻的探討。
《目送》則可以說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里面收集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可以說,她寫盡了幽微,如書評上說:如燭光冷照山壁。
這樣的三本書,帶給我的思考與啟迪,我想,將會持續(xù)很久。怎樣做一位真正的好母親?怎樣看待周圍的一切?怎樣對待自己的職業(yè)?這個夏日,我隨龍應臺的文字作了一次心靈遠足。一直以來,和大多數的母親一樣,對孩子有太多的期望,總希望孩子學得好,長得高,成績門門優(yōu),乖巧懂事,長大有出息。我們抱著迫切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長之路上為他們加油助威。懷著愛孩子的心高喊著不能讓孩子在起跑線上掉隊。殊不知,對孩子而言,他們已失去了自我,只能在我們預設的軌道上亦步亦趨。變成了集萬千期待于一身的無奈選手。而我們,又常常為孩子達不到預設的目標而心焦、郁悶不堪。
龍應臺天長地久讀后感篇十四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著,你跟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边@是寫在書的封底的話,也是我看這本書的初衷。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說目送,無論是送與被。總覺得親友離別很難過,這個送別的形式更讓人傷感。所以我遠行是很少讓人來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我也很少去送別人,我恐懼自己那種無奈的不舍。但龍應臺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龍應臺已經年過半百,她的閱歷要多過我很多。作為一個母親,她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最后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其實這位母親一向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
這讓我想到我的母親,在我年少離家求學的時候,她是否也期盼我遠去的背影能回頭看她;她是否會在我坐的汽車啟動的時候追過來,跟我能多呆一會。但是我卻跟龍應臺的兒子一樣,棄母親的感受不顧,做著一切我該做的并且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次去機場送我母親,我也是看著她排著長隊去安檢。我就這么看著看著,期望她能一切順利,身上的化妝水不要因此被攔截。等她結束以后,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仿佛是告訴我都ok了,我走了。原先目送中的一個回望會讓一個人心安。
龍應臺在經歷父親的去世時,是個雨天。她沒有想到能夠站的那么近,距離火葬場爐門也但是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里。她撩開雨失了前額的頭發(fā),深深,深深地凝望,期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他們父女的這一別,只有在下輩子才能再續(xù)前緣了。
這又讓我想到我的父輩們,我此刻所經歷的目送,都是很簡單的凝望。雖然摻雜著不舍跟無奈,至少我們都明白歸期,至少我們能夠聚首,至少這都不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其實這也算是一種幸福吧。
看著龍應臺的一次次目送,想著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fā)現,自己對父母有著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們的一次次目送。
龍應臺天長地久讀后感篇十五
《散步》是龍應臺的作品。文章寫的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一天。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散步中,面對岔路,兒子要走小路,因為小路有意思,母親則因身體條件限制要走大路,‘我’權衡再三,決定尊老,但故事并沒有結束,母親又改變主意,要‘愛幼’走小路。
文章用平淡、樸素的語言描繪了一家三代在散步的情景。全篇沒有一個生僻華麗的詞語,更沒有讓人費解的句子,除結尾有幾發(fā)含蓄外,其余則明白如話。如文章寫道‘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充滿生活情趣的口語,既表現孩子的天真、聰明,又表現家庭的幸福、溫馨。
散步對于我們來說是一件極其平常的事情,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又往往是最獨特的。幸福并不一定是名譽等。只要和家人在一起平平淡淡地生活著就是一種幸福。
又要撫養(yǎng)孩子,肩負著成上起下的責任。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這具體可感的生動形象讓。
我頓悟人生哲理:人到中年對生活有一種責任感,使命感。
那么,我這個未來的中年人中的一員,又為何不從現在做起呢?
龍應臺天長地久讀后感篇十六
對于龍應臺的了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后來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里,滿滿的都是作者對于人生的感悟。其中龍應臺將對親人真摯、又很復雜的情感表達得十分真實。
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因看到父親為自己擔心操勞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龍應臺則寫了兩種背影。一種是目送父親離開人世,另一種則是看著兒子慢慢長大。漸漸只能遠望兒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發(fā)的是一種不舍,卻又不得不舍的心情。作者身為人子,身為人母,經歷了大半輩子,回首往事,內心泛起點點漣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碑斪髡哔康匕l(fā)現當年的小男孩已經長成大人、自己也無法隨時隨地的陪在兒子身邊了,心里有幾分落寞。全文的感情基調有些壓抑,語言卻十分真誠。如今我們也生活在父母庇護的翅膀下。卻未曾報答過什么,小時候我們總自顧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險之路絲毫不艱險,我們去忘了回頭看看保護著我們的父母。我們快要在社會中變得獨立,在將來又會目送我們的孩子?;蛟S真的像龍應臺所說的那樣,我們間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中行漸遠——記得回頭看看關心我們的人。
……。
這本書自始而終,像是人生的一個輪回。將人間酸甜苦辣一一嘗遍。
龍應臺天長地久讀后感篇十七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p>
——題記
目送親人遠去,目送時間流逝,目送歷史蒼茫。
龍應臺的《目送》,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是淡淡的文字。生活中的瑣碎那么真實,文字中帶著真情。她的文字如青草,帶著清新,撲面而來;她的文字,似燈塔,散發(fā)著光茫,照進心房。龍應臺寫盡了幽微處最顫人心弦的那種感覺。讀起來,賞起來,品起來,悟起來,讓我的心跳也充滿著共鳴的激動。
不管你父母知不知道,你都要告訴他們;真正的愛我們,是讓我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因為“有些事,只有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愛我們,就讓我們自己去體驗,就讓我們自己去解決,因為有些路,只允許我們一個人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說我們之間的緣分只是不斷地目送背影,我說這短緣后面是我們自己與父母彼此之間都不知道的,深愛。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并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癡呆癥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后,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比嗽谏穆吠局校芏鄷r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著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群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臥床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里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還是沉寂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于生命,最好的態(tài)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的是她個人的情感。寫她與兒子一起逛街時,兒子不愿跟她牽手過街,兒子大了,有了疏離感;寫她母親得了老人癡呆癥,反反復復的問她是誰,寫她與母親逛街,母親的那個愛美樣子;寫她與父親同樣在過街時,要牽她的手,而她已經人在中年,寫她父親最后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時,由于傭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龍應臺的文筆優(yōu)美而細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筆端,躍然紙上。只是讓人不禁為之唏噓的是,父母老后的情形。我甚至覺得在美麗文字的背后,龍應臺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時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6083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