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者和作者之間的心靈對話,是讀書交流和分享的橋梁。怎樣提升讀后感的可讀性和深度?我們需要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和個人感受進行分析和論述。在這里,我們?yōu)榇蠹沂占艘恍┙浀涞淖x后感樣本,供大家借鑒和參考。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篇一
最近一直在讀《安娜?卡列寧娜》,這本書讓我讀后感觸頗深。雖然主人公安娜是悲劇人物,但在托爾斯泰的筆下成為文學史上最美麗且被刻畫的最為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托爾斯泰對細節(jié)以及對心理的描寫,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逼真細膩,生動鮮明,呼之欲出。
安娜本來是一個上流社會的貴族太太。她優(yōu)雅美麗,貴氣十足,讓每個見到她的男人為之傾倒。然而,在莫斯科火車站上同青年軍官渥倫斯基的相遇成為了安娜人生的一個大的轉折點。兩個相愛的人終于在一起生活了,可是這種幸福并沒有維持多久。上流社會對安娜關閉了社交界的大門,使得她無人可談,無處容身,使她陷入空前的孤立。于是她變得越來越敏感,越來越神經質。她害怕他會拋棄她,她總認為他已經不愛她了,她經常胡思亂想。她時常限制著他的.自由,這種限制把他壓得喘不過氣來。其實渥倫斯基始終是愛她的,而且始終被安娜的美麗和優(yōu)雅吸引著。但安娜的無休止的懷疑,無端猜忌,還有持續(xù)不斷的吵鬧,讓他疲憊了。他愛她,但不知道應該如何繼續(xù)下去,他總是想逃,而這些行為使得安娜陷入了空前的絕望和孤立無援的窘境,最后選擇了臥軌自殺。
他們兩個人雖然相愛,但對愛情的理解完全不同,價值觀也錯位,可以說安娜的情感危機就是兩個人理解上的危機以及溝通上的危機,當然也有當時俄國的社會大背景。
托爾斯泰真是最具內心洞察力的作家,他的目光十分銳利。在小說中,他并非僅僅描寫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一步一步深入到人物的靈魂深處,去探究他們所有行為的思想根源,展現人性的復雜性。真的好喜歡他對人的內心深處的探索以及對靈魂的不斷拷問。
真不愧為一部偉大的小說,真是精彩絕倫。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篇二
看完這本書后的第一種感覺就是:不正當的感情最終是不會有好的結局的?,F在想想,這應該是一種很幼稚的想法吧,至少對于這個故事來說。
故事敘述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在背叛自己的婚姻享受一段短暫的婚外幸福之后走向了人生的終點―死亡。在閱讀的過程中或許會因為女主人公對自己婚姻的不忠而對她產生一種厭惡感,認為最后走向死亡的結局也是她罪有應得的??墒菑恼麄€故事來看,真相并不是表面上呈現給我們的。她,是一個懦弱的,一直在勸慰自己的人,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過錯,是一種沒有羞恥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種美麗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歡的形象,可是,當她瘋狂之后,為愛情所忙碌,以名譽和兒女為代價的這種行為,讓人困惑和不解。為了愛情,她可以拋棄自己的孩子,可以不顧自身的名譽。或許,這在大多數人眼里是一種羞恥,可是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勇敢。眾觀卡列寧娜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她身邊的人,如她的哥哥及尼古拉,在遭受種種不幸之后沒有任何的舉動,只是眼睜睜的接受災難的來臨。而卡列寧娜呢?在一個如此陰暗的社會里,為了自己真正的愛情寧愿拋棄一切,一往直前。在列夫托爾斯泰的筆下,我們看到了一種叛逆的精神,一種敢于與現實社會對抗的精神。卡列寧娜雖然承認自己背叛了家庭,拋棄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她沒有感到羞恥,即使在這個上流社會私通并不少見。因為她覺得真正的愛情是至高無尚的,只要兩個人之間的愛是真誠的。最讓人震撼的是,她選擇了臥軌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她的決定并不是為自己之前所做的感到后悔,而是她覺得她和渥倫斯基(情人)之間已經沒有愛情可言了,因為她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愛情。這更加體現出她的勇敢,正如現在的人說:自殺的人是勇敢的,因為很少有人去自殺的。
在那時的社會里,充滿著陰暗,有的人選擇默默的承受一切不管是好是壞,是悲是喜,因為他們已經沒有任何權利去改變什么了,他們早已經習慣了一種沒有思想,一種麻木,不懂得對生活有任何反叛的人生了,因為他們已經被這個社會的枷鎖完全的束縛了,因為他們已經不懂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是什么了,他們只在乎名譽和金錢。而有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靈魂,有自己的追求。他們不甘愿被社會的枷鎖所束縛,即使遭受的困難會很艱巨,即使最終的結局不是那么美好甚至是一個悲劇,這一切并不能阻擋他們向往真正的幸福和自由的腳步。在陰暗的社會里,他們的行為或許會遭眾人的唾棄甚至整個社會的的拋棄與孤立,這些都不算什么。就像女主人公被眾人成為行為不檢的女人的時候,她并沒有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是羞恥的,她勇敢的承認了。在列夫托爾斯泰的筆下,一個如此勇敢,叛逆,敢于與社會對抗的女性形象熠熠生輝。
可是,想想自己現在的生活,又有多少次勇敢過!或許這個故事可以給我?guī)硪稽c觸動吧:人活著,就應該有自己的思想。不要時刻被周圍的人和事所約束,或者隨波逐流,大學生活,更應該如此。大膽嘗試,不要害怕困難與失敗,嘗試過了,努力過了,即使沒成功那又怎樣?生活就應該多一點挑戰(zhàn),多一點嘗試,這樣才會讓生命更加精彩,才會感覺到生命的意義所在。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篇三
《安娜卡列寧娜》是俄國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在中國,一個人就算沒聽說過列夫·托爾斯泰、不知道《安娜卡列寧娜》這部小說,十有八九也聽說過《安娜卡列寧娜》開篇的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僅是這,應該就可以看出托翁的作品在中國的影響力。
其實,早在初中時,我就看過《安娜卡列寧娜》的開頭,后來又不止一次地嘗試看這部小說,依然只看了開頭。我已記不得一次次阻礙我看下去的是那么多長長的容易搞混淆的名字還是似乎永遠看不到結尾的篇幅。我決定這次無論如何都要把書看完。然而我發(fā)現,哪怕文中像“奧布隆斯基”和“斯捷潘阿爾卡季奇”這般的頻繁切換已經極少會對我造成困擾,完成《安娜卡列寧娜》的閱讀對我來說仍然不容易——我前后花了三個月才看完。不是小說晦澀難懂,實在因為我對內容無法感興趣,而它還那么長。
安娜的確勇敢,可是如果所有人都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因此不能幸福,這勇敢就是匹夫之勇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我從始至終都不曾同情過安娜,也從未羨慕過她和弗龍斯基的那段愛情,甚至我覺得安娜的丈夫才是可悲值得憐憫的。安娜和弗龍斯基的感情從一開始就是錯誤:弗龍斯基是貪戀安娜的美貌和由此散發(fā)的獨特魅力,安娜則是被弗龍斯基的追求給她平靜如死水的婚姻生活帶來的刺激和新鮮感沖昏頭??∧忻琅g的一見鐘情實屬正常,然而奢望僅僅靠著漂亮的容顏來維系一段持久的愛情也是荒謬。弗龍斯基是當時俄國上流社會一個典型的花花公子,他也有一些優(yōu)點,對安娜也不算壞,然而紈绔子弟身上的輕浮和浪蕩也一點兒不少,他那膚淺的愛情根本承受不了安娜飛蛾撲火般的決心,這就注定了安娜的悲劇結局。這段愛情我無法理解更無法欣賞,故事讀得艱難就在情理之中了。其實相比較與安娜的這條主線,另一條平行的主線列文的經歷對我的吸引力還大一些。雖然列文也有一些明顯的缺點,但他和基蒂的愛情更接地氣,讓我心生歡喜。
雖然就個人喜好來說,我無法給《安娜卡列寧娜》更多積極的。評價,但就小說的偉大程度來講,我不敢有半點微詞?!栋材瓤袑幠取访鑼懙娜宋锉姸?,而稍微重要一些的人物都有其獨特又鮮明的個性。不僅如此,在小說里,我們可以知曉那個時代俄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上流社會里普遍的愛情婚姻狀況,一個變革的時代里不同人的思想和精神狀態(tài),當時俄國的經濟和科技發(fā)展情況等等??梢哉f,如果你想大致了解一下19世紀的俄國,又不愿意讀一些略顯枯燥的歷史著作,那么很多問題都可以從《安娜卡列寧娜》中找到答案。
這寥寥千來字算是對我斷斷續(xù)續(xù)花了三個月的時間閱讀《安娜卡列寧娜》一個草率的交代。因為這閱讀的艱難,我感覺以后可能不會再有勇氣去挑戰(zhàn)閱讀列夫·托爾斯泰的其他長篇小說,所以,對大文豪托翁的在天之靈我想我更沒法兒好好交代了。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篇四
花一般的年紀,委身于年長自己二十歲的大官僚卡列寧。然他最關心的是如何打敗自己的政敵,鞏固自己的官場地位,這個官氣十足也理性十足的人物,根本不關心妻子的感情生活,沒有親情,沒有愛情,婚后在宗法思想支配下她曾安于天命,只是把全部感情寄托在兒子身上。如果非要說這段婚姻給了她什么,那就是無盡的黑暗,兒子只是那漩渦中的一絲火光,她需要的是一輪不滅的太陽。
他們,在火車站相遇,隔著玻璃窗,她美麗的臉龐,別有意味的眼眸瞬間將他俘虜,也許在那個無欲橫流的資產階級社會談什么一見鐘情有些倉惶,但是,愛了就是愛了。舞會上,他被她所傾倒,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八年之前身不由己的出嫁,然后在平淡得可怕的生活中沉浸了八年,沃倫斯基的出現瞬間給她的生活注入了鮮活的血液,她感受到了生命的跳動,感受到了臉紅心跳,像極了少女見到心愛的人這般不安卻甜蜜。她的不安驅使她慌忙的返回圣彼得堡,在火車外,她見到了他,她叫他一起忘掉這段這不該發(fā)生的相遇,但是他的一句:i、can、not、help、myself。打破了她所有的偽裝。沃倫斯基對安娜展開的熱烈追求讓安娜感到惶恐,但是她又貪念著這美好的悸動,也許,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愛。是的,沃倫斯基喚醒了她晚熟的愛情。
屬于彼得堡官僚集團的卡列寧是個殘酷無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勛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并非出于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賽馬場上,她的目光始終追隨著他,在他不小心墜馬的時候,她所表現出來的驚慌失措被卡列寧所認為不齒,此時他眼里的她就是一個十足的婦,因此早早的強迫著她一起離開,在回去的路上,安娜不在沉默,她說:我的耳朵在聽你講話,我的心卻滿滿的都是他,我愛他。她宣告了她對愛的宣言,此后,他們不在偷偷摸摸,卡列寧好言的警告,沃倫斯基母親關心的勸阻,這些在他們的眼里都無異于廢話,他們不會聽從,愛情里,都是盲目的。她渴望自由而大膽地愛,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議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關系,履行做作為一個妻子的義務,偷偷與情人往來;終于沖出家庭與渥倫斯基結合,公然與整個上流社會對抗。從此安娜失去了一個貴族婦女在社交界的一切地位和權利,除了渥倫斯基的愛,她一無所有,因此,她熱烈而執(zhí)著地獻身于這種愛。沃倫斯基為她放棄了去莫斯科晉升的機會,安娜為他沖破社會倫理的鎮(zhèn)壓,要知道,那個時候的社會,充斥著的都是權利地位,失去了地位,已然被整個權利死死的踩在腳下。安娜再次向卡列寧提出離婚,但是又被拒絕了并以兒子作為籌碼來威脅,安娜不僅僅是一個需要愛的女人,同時也是一位母親,孩子就是她的生命??袑庪x開了,安娜懷孕繼而又流產了,沃倫斯基為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沮喪,痛苦的掙扎著企圖自殺,是愛將他拉了回來,他來找她,看見一頭短發(fā)的她虛弱的躺在床上,他們相擁,繼而決定離開這個傷心之地。在國外,安娜體驗到了從未有過的幸福,在那里,再沒有別人,他們快樂得那么耀眼,但是作為一個母親,她還是放不下孩子,受不住日夜思念的苦楚。同時,此刻的她還是一個沒有離婚的女人,在道德和法律上,都是不被容許的。他們決定回去,然而,他們的事情在當地已經被議論得沸沸揚揚,人們稱她為拋夫棄子的“婦”,將她視為上流社會的恥辱,見不到兒子,還要忍受著周邊人的指指點點,這個時候的她在外在因素的壓迫下心理的壓力已經樣她無法呼吸。
怕沃倫斯基的愛轉移到別人身上,怕她將像一塊抹布一樣被無情的丟棄。隨著安娜的敏感神經質的不安全感出現絲絲裂縫,她和沃倫斯基的關系也因為那種尷尬的處境而不再和諧。王妃的出現,沃倫斯基的不耐煩掐斷了她僅剩的生氣,所有的噩耗仿佛一夜之間襲擊了安娜脆弱敏感的心靈,她變得疑神疑鬼,無理取鬧,沃倫斯基最后也無法忍受她了。不得不說安娜本身存在著不可彌補的局限性,面對社會,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對自由愛情與獨立和要求,她大膽的沖破世俗的觀念,但是她卻也是愚蠢的,她對沃倫斯基說:現在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沒有了,請記住這個。她把愛情當成了生命的全部,把沃倫斯基當成了唯一的依靠。此時的她眼里再無他物,她變成了攀扶在渥倫斯基這棵樹上的一條青藤,樹倒藤亡。渥倫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義,一旦失去他的愛,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飛煙滅。沒有自主的女人是可憐的,把愛情當成全部的女人是可怕的,這兩點都在安娜身上呈現了出來,沃倫斯基開始被她的這種強烈的占有欲給嚇退。當她發(fā)現王妃的介入之時,安娜想到的不是平靜的坐下來解決這個第三者問題,而是歇斯底里的要求沃倫斯基和她離開這個地方,去沒有王妃,沒有他母親干預,沒有旁人指指點點的地方。而此刻的沃倫斯基想要的不僅僅是愛情,還有權利。他說她多疑,說她無理取鬧,但是在這點我不能批判安娜的不對,在我看來保有一定疑心的女人才是一個完整的女人,她愛他,才會疑心他會放棄她,也是因為她愛他,才會這般對他無理取鬧,不僅安娜,女人天生就是高傲的,沒有哪一個人會愿意對著一個自己不待見的人撒嬌胡鬧。造成這個結局的或許也因為安娜沒有成功的和卡列寧離婚,以前看的電視小說描述的都是一個女人渴望得到一個身份,而在這里,沃倫斯基同樣也是,他想要安娜可以給他一個正式的身份,而不是一個情夫的稱號。矛盾愈演愈烈,安娜的精神終于崩潰了,他救不了她,她無法自救。
在我看來安娜是一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女性,她選擇用結束生命來了結這一切,她來到和他初次相遇的地方,在呼嘯的火車來到之時臥向鐵軌,開頭的那一幕仿佛就預示著這最終的結局。終于,她不用再被世人指指點點,不用在擔心自己是否會失去沃倫斯基的愛,不用再被這時間的虛情假意所牽絆。鏡頭的'切換,安娜張睜著眼睛,張大的瞳孔直直的看向遠方,似乎正在尋找著她想要的未來,一個不再有擔驚受怕的小生活。沃倫斯基最后選擇上前線,他想要用這最后的覺醒來表達他是愛安娜的,我不知道這到底是安娜的幸或者不幸。只是,在這么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她真的爭取過了。一個為情失去生命,一個為愛遺恨終生,這個結局充滿傷痛。這不是道德的淪喪,是權貴之下人性的淪喪。
羅曼羅蘭說:“愛情是一件很無奈的事,你喜歡別人,別人不一定喜歡你;別人喜歡你,你又不喜歡別人;兩個人互相喜歡又未必能在一起。可是,最無奈的莫過于,紅地毯已經走過,樂曲也已經奏罷,兩情相悅的王子公主終于牽了手,日后的生活卻并非想象的那樣童話般美妙。”他們相遇繼而相愛,開始時一切似乎都是這般妙不可言。但是,他們愛的太過熱烈,以至于不僅射傷了別人,更刺傷了自己。雖然柏拉圖曾說過:不要曖昧,傷人傷己。但是,有的時候曖昧卻能給人最美好的憧憬,起碼那樣看來,還有目標,還有希望,如果安娜和沃倫斯基的感情能夠止于曖昧時期,做朋友,做知己,保持著她的藍顏,他的紅顏,那么一切應該會簡單快樂許多。如果他們止于曖昧,那么安娜將永遠以一個女神的形象活在沃倫斯基的心中,如果他們止于曖昧,那么沃倫斯基將永遠成為安娜活下去的希望。曾經在微薄上看過這么一句話: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就是,我喜歡你,恰好你也喜歡我,但是我們卻都還沒有表白。這或許就是朦朧的力量,友情總是最堅固,以朋友之名未嘗不好。
當事情已經發(fā)生,在愛情里面,兩個人已經成為一個共同體,那么就該一起面對一切,不管喜與悲。張小嫻說過這么一句話:女人要的是什么?無非就是很多的愛和很多的安全感。
最初的時候,沃倫斯基可以為了愛為她放棄權利,帶她遠走高飛,但是有的東西始終無法拋棄,比如他對權利的貪念,她對孩子的不舍。只能說,有得必定會有失,兩全其美的事情畢竟太少,安娜因為對孩子的思念而選擇回來,其實事已至此,她已經被上流社會所拋棄,她回來不僅不會給兒子帶來什么,反而會使別人看不起自己的兒子。既然當初已經選擇放棄了為什么還要回來呢?過于貪心的人永遠都不會得到太大的幸福。在這場愛情與婚姻的戰(zhàn)爭里他陪她走過了愛情,卻沒有站在她身邊拿出一個男人的強勢為她爭取自由,非但如此,他還接受他母親為他安排的和王妃見面,缺失安全感,那是抽空她的不僅僅是她的靈魂,還包括她的生命。
安娜為愛放棄生命,在這點上我是非常不贊同的,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值得為此放棄生命。不管怎么給女人下定義,是強勢也好,弱勢也罷,都不該為愛迷失了自己。當愛來臨的時候勇敢愛,出現問題的時候坐下來解決,當解決不了的時候可以像勇敢抓住愛一樣勇敢而灑脫的放手,而不是愚蠢的付出生命。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篇五
在念初中時,曾在普通話測試的課本上,有一位作者寫道:“自己從農村來,不知道安娜卡列寧娜是誰……”從此,我對這位人物充滿了好奇感,下定了決心,有機會一定得看看這部作品。
《安娜卡列寧娜》的作者是德高望重的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的。他把安娜卡列寧娜這位人物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由這中心人物而引出了特定歷史時期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故事。
以安娜卡列寧娜為中心人物,其中她的丈夫卡列寧,她的情夫伏倫勘基,是與她相關的兩個重要人物,通過她的哥哥奧勃隆斯基這個關系和橋梁,她的生活圈子和加一個生活圈子相聯(lián)系。其中,另一個圈子中的主要人物是奧勃隆勘測基的妻子吉蒂,以及吉蒂的丈夫列文,這兩方面的人物加上與之相關的其他人物,共同組成了大約一百來個人物的形系體系。從而來揭露當時社會的陰暗面。
安娜卡列寧娜是一個外表美麗,情感真誠,內心世界豐富,充滿生命活力的年輕女人。她由家長作主嫁給了比她大許多歲的彼得堡官僚卡列寧為妻,多處來安于賢妻良母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和風流倜儻的年輕軍官伏倫斯基相遇而墜入情網。她所面對的是整個上流社會的敵意,她奮勇反搞,然而好景不長,終于與伏人參斯基的感情出現了裂隙,最后她走上了自殺身亡的道路。
從上述中心人物安娜卡列寧娜的人物性格中,我覺得她的命運是那個歷史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下女人的共同命運,如果是有膽量的,有必要的對社會反動的女人,必然也是同樣會遭到同樣的命運。就像魯迅作品《春逝》一樣,兩位主人公的自由戀愛之路,也逃避不了當時的社會給他們安排之路,不管怎么的拼,到最后的結果都是一樣,他們都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和觀念體系在動難逃的犧牲品。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篇六
安娜?卡列寧娜是個俄國上流社會的漂亮貴婦,嫁給了一個思想很保守而且比她大很多的官僚卡利寧。她一只安于賢妻良母的生活,但是與軍官渥倫斯基相遇后,重新喚起了安娜對生活和愛情的追求。
安娜不愿長期欺騙丈夫,毅然決然的把她和渥倫斯基的關系公開。從而被上流社會拋棄,受到丈夫卡列寧的折磨。她拼命掙扎,但還是無法擺脫悲劇的命運,最后臥軌自殺。
列文與安娜不同,他可以說是獲得了真正的愛情和家庭的幸福。然而,他常把自己的富裕與人民的貧困相比,抱有深深地罪惡感。于是,列文積極地探索和農民合作,尋找共同富裕的道路。
《安娜?卡列寧娜》好在,多層面、多角度、全過程地描寫人物心靈深處的糾結與矛盾。小說里每個人物,都有比較詳細、密度很大的心理描寫。我可以從安娜的心路歷程中發(fā)現,特別是她臨死前的內心世界的變化:
卡利寧得知妻子與別人私通后的尷尬境地;吉蒂從迷戀渥倫斯基到成為列文的妻子;渥倫斯基的道德觀念等幾個不同的的層面,來領略托爾斯泰這一出神入化的描寫藝術和技巧。
這是我的讀后感,如果喜歡,你也可以來讀讀這篇文學巨作。說不定,你有比我更深、更準確的新讀感。希望,你能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它。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篇七
一部《安娜?卡列寧娜》讀完了,引起了我們心靈的震撼。上流社會貴族夫人安娜不甘于平淡無奇的現實生活,奮力追求自身向往的愛情,最后在現實的“車輪”中撞的頭破血流。安娜死亡的壯烈場面久久在我們的眼前揮之不去。
愛情是什么?在當今這個社會中,我們唾手可得。而在安娜生活的19世紀70年代的俄國,卻不能按照個人意志任意得到。安娜在撫養(yǎng)她長大的姑媽的撮合、慫恿下,在還沒有嘗到愛情滋味的情況下,嫁給了比自己大二十歲的卡列寧。卡列寧一個官僚,長期的官僚生活使他虛偽、呆板、木訥,同時,他也將這種官僚作風帶到了生活當中。安娜厭煩,但卻沒有想到怎樣改變它,她以為生活就會按照這樣的軌道進行下去。沒有想到,生活總會有許多的插曲。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她遇見了伏倫斯基,伏倫斯基對她一見鐘情,從此窮追不舍。久而久之,安娜陷入了他的這種大獻殷勤中,而且越陷越深。經過安娜的難產、伏倫斯基的自殺,他們終于踏上了私奔的道路。我們以為,從此他們就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如王子與公主一般。而現實卻不是這樣,托爾斯泰忠實地堅持著現實主義。生活的瑣碎,安娜一如既往的堅持,讓伏倫斯基覺得透不過來氣,漸漸地不想回家、遲回家,在一次又一次地爭吵中,他變的冷淡。安娜對伏倫斯基的“威逼”,她痛苦掙扎……最后選擇了躺在火車的車輪下。
關于列文,他的生活是作者描寫的農村生活。對于自己主要的事業(yè)――經營農業(yè),他想到了很多,他覺得勞動者是農業(yè)中的重要因素,必須重視這個因素。所以,實際中,他想到了承包經營分紅制,以使改變農民貧困的狀態(tài),理論上,他寫關于農業(yè)生產中勞動者這一重要因素的書,他想將自己的農業(yè)辦的有聲有色。然而,他得到不到農民們的支持。農業(yè)之外的生活,哥哥的死亡,妻子分娩的疼痛,他的無助的孤獨、恐慌……這一切,讓他對自己提出了疑問??嗫嗟淖穼ぃ瑫r時刻刻的思考,終于在菲多爾的話中得到了啟發(fā)。
這部書通過女主人公安娜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兩條線索,描繪了19世紀70年代的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xiāng)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生活圖景。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篇八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列夫?托樂斯泰通過對安娜晶瑩明亮的眼睛淋漓盡致地刻畫,為《安娜?卡列寧娜》成為人類藝術的一顆晶瑩明亮的瑰寶注入了無限的生命力。
安娜不僅風度瀟灑,體態(tài)勻稱,表情動人,而且道德高尚,感情熱烈,她追求愛情與母愛的統(tǒng)一,家庭與義務的結合,但在安娜的家庭中,母愛和愛情是對立的,家庭義務也和愛情是沖突的,同時,宗教、法律、社交界的輿論都給安娜和追求道路設下了種種障礙,他們認為安娜的追求破壞了宗法制家庭,破壞了婦女應是賢妻良母的道德原則,但是作為一個爭取個性解放的正面力量,安娜卻毫無畏懼地與之斗爭。作者通過描寫安娜的眼睛來展現了為愛情和生活權利而斗爭的情感歷程。
安娜來莫斯科勸兄嫂和好的一次交談中,作者是這樣寫的:“從她那濃濃的睫毛下發(fā)亮的眼睛里突然涌出了眼淚”。聽了多莉的悲苦愛情之后,她流淚了,顯出了她純真的同情和友愛,體現了她的心靈之美,同時,從多莉的愛情中她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引起了共鳴,也為下來見到伏隆斯基而產生愛情作了心理程度上的鋪墊。
作者還借了基蒂的眼睛來寫安娜,如:“安娜不像社交界的貴婦人,也不像有了八歲小孩的母親?!比绻皇撬凵窭镉幸环N使基蒂驚異而又傾倒的、非常嚴肅有時甚至憂愁的神情,憑著她的舉動的靈活,精神的飽滿,以及她臉上那種時而在她的微笑里,時而在她的眼眸里流露出來的蓬勃的生氣。安娜的熱情、美麗、單純、自然、快活有生氣傾刻間都集于這一眸之中流露了出來,同時,眼眸中隱含著的一種復雜、神秘、高深莫測的情感更給安娜的形象注入了更高層次的美。安娜的這種神韻美的描寫,為后來伏隆斯基被安娜的美貌傾倒做了鋪墊,也說明了他對安娜的愛情含有獵艷成分,為后來他對安娜的熱情降溫提出了本質原因。在舞會上,基蒂看到安娜那種完全新的、使她感到意外的眼光正看著她,之后,安娜的眼睛是顫栗的、閃耀的光輝,不由自主地浮露在她嘴唇上的那種幸福和興奮的微笑和神情,基蒂驚異于安娜陶醉的不是眾人的贊賞,而是一個人的崇拜――伏隆斯基,每次他和安娜說話時,喜悅的光輝就在她眼睛里閃耀,幸福的微笑扭曲了她的朱唇?;匍_始覺得恐怖了、絕望了。因為她看到安娜的迷人之中有些可怕的、異樣的、惡魔般的、殘酷的東西,足以奪走她的愛情。這也給那些社交界的人們對安娜的道德觀產生了懷疑。同時,這次舞會與伏隆斯基的相遇,喚醒了她的受壓抑的、處于沉睡狀態(tài)的愛情,讓她體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感情,她開始追求自己的愛情,可當時的社會是不允許她這樣做的,但她義無反顧的精神,敢于沖破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追求自己的幸福,是很可貴的。
通過伏隆斯基的眼睛,安娜的形象更顯得柔情蜜意些:“她那雙在農密的睫毛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著的灰色眼睛辛切而注意地盯在他的臉上,好像她在辨認他一樣,隨后又立刻轉向走過的人群,象是在尋找什么人似的。在那短促的一瞥中,伏隆斯基已經注意到了有一股被壓抑的生氣在他臉上流露,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彎了的輕微的笑容之間掠過。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里,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她故意地竭力隱藏在她眼睛里的光耀,但安在違反她的意志在隱約可辨的微笑里閃耀著。”洋溢在安娜全身心的那股壓抑不住的生氣,我覺得有生活、愛情、幸福、家庭、社會等多重使命、多重含義。作者之所以在這里強調“生氣”這個詞,是為后來安娜的死埋下了伏筆,也表明安娜對生的渴望,對幸福的家庭、純真的愛情的渴望,而這渴望在她豐富的感情世界中是強而有力的。同時,也道明了伏隆斯基之所以迷上安娜的原因及初識的印象及感受。
表白愛情時,安娜的眼睛是萬種風情的。“我早就對您說這話”她堅決地望著他的眼睛,她滿臉燒得通紅。無疑,他在鼓勵伏隆斯基傾訴他的愛情,從而可見她追求愛情的堅決程度。當她勸告伏隆斯基回去找基蒂時,卻用了充滿愛的眼睛盯住他,這種言不由衷的感情表露了愛的神力及她矛盾心理。
安娜的眼神對于伏隆斯基是柔情的、多變的,而對于自己的丈夫卡列寧則是呆板的、沒有色彩的。
當卡列寧警告她不要在眾目睽睽之下不要犯錯誤時,她那雙正以神秘莫測的神色使他驚駭的含笑的眼睛,沒有任何的羞愧或不安,她的平靜讓他驚異、害怕,可見,這一點上安娜戰(zhàn)勝了宗法制觀念。當他丈夫說她不檢點時,她正視著他的眼睛,但已經不帶著以前那種有所隱瞞的快活神色,而是帶著堅定的神色,把自己與伏隆斯基的事說了出來,公開了自己的愛情,安娜是大膽的,也是勇敢的,她敢于向那個維護一切虛偽的舊禮教的上流社會挑戰(zhàn),她不顧后果毅然決心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從精神上戰(zhàn)勝了封建道德的束縛。
安娜和卡列寧發(fā)生爭吵之后,安娜無法入睡,而卡列寧發(fā)生爭吵之后,安娜無法入睡,而卡列寧卻響起鼾聲。有這樣一段描寫:“她睜著眼睛,一動不動地躺了很久,她幾手乎感覺得她可以在黑暗中看見她自己眼睛的光芒?!笨梢?,安娜對自己生命的理解是多么的透徹,對幸福美好生活有著強烈的渴望??!
作者在描寫安娜眼睛的同時展現了安娜的情感歷程,給安娜的內在注入了美的神韻。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篇九
《波麗安娜》是我們班共讀的第一本童書,自從我讀完以后,就覺得沒有一本書可以與它相比。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名叫“波麗安娜”的小女孩,她的爸爸媽媽都去世了,所以只能住到她的姨媽身邊去。姨媽是一個把自己的心靈完全封閉起來的人,本來就很不幸的波麗安娜在姨媽家遭受了很多的委屈和冷遇,曾經流了很多的眼淚。但波麗安娜開朗、善良,用爸爸教給她的“快樂游戲”,尋找樂趣,改變自己和周圍的人的心情和處世態(tài)度。她用她的“快樂游戲”改變了許許多多在她身邊愁容滿面,對生活完全失望、只會抱怨的人,包括她的波麗姨媽,使他們重新對生活充滿信心,成為健康、快樂的人。后來波麗安娜出車禍,腿受了嚴重的傷,曾一度失去生活的勇氣。可她仍然用她的樂觀和堅強來作為自己的“幕后支持者”,告訴自己,她一定會再次在小路上自由自在的玩耍。
波麗安娜你實在太偉大了。我們班的人看過你的故事之后變化很大:原來愛哭的同學不怎么哭了;經常發(fā)脾氣的同學也少發(fā)脾氣了;還有一些同學從沉默寡言漸漸變的活潑開朗……你真是我們班的大福星,讓我們班增添了好多樂趣。
我真的想給波麗安娜寫封信,問問她:“你是怎樣做到這些常人不可能做到的事的?是你的樂觀堅強,還是你的善良,或者是在你心中有股力量支撐著你去這樣做,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當我第二次讀《波麗安娜》的時候,我明白了波麗安娜并不是不知痛苦,她只是不愿意一直生活在沉痛之中而忽略了更多美好的事,于是她努力從悲傷中尋找快樂的真諦。波麗安娜用她的快樂理論和快樂游戲改變了小鎮(zhèn),改變了整個世界。
我們原來的班主任朱老師,是我們身邊另一個波麗安娜。她在2006的一場車禍中腿受傷了,她依靠自己的意志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手術。再用自己的耐心、毅力重新開始學步。朱老師也是在養(yǎng)病的時候第一次看到《波麗安娜》這本書的,這本書讓還不會走路的朱老師淚流滿面,朱老師在她的博客中寫到:波麗安娜是讓她有勇氣重新學步的動力。
我仔細地想了想波麗安娜和朱老師的共同點,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是“幫助別人獲得快樂”,朱老師從一年級到三年級教了我們三年,她在的時候,我們的每一天都很快樂。現在我才完全的明白什么是“幫助他人,快樂自己?!辈惏材冉洺椭鷦e人,她肯定是這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我要成為我們班級中的波麗安娜,給大家?guī)ジ嗟目鞓?,和大家一起去發(fā)現生活中美好的事。我要從改變自己做起。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篇十
安娜就這樣死了,我倒在布滿沙塵和煤炭的鐵軌上。一個那么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仡櫚材鹊娜松壽E,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的生活,到渥倫斯基的介入,并美其名曰“愛情”。而這個“愛情”的到來,卻帶走了她的一切??赐赀@篇文章,我覺得托爾斯泰最擅長的不是揭露社會制度,而是對人類道德的自我審判和思索。安娜是要所謂的婚外情,還是要家庭,這個十分矛盾的問題即使放在現在,也應該能引起人們的深思。而這個“愛情”,僅僅是因為對方長得帥,能用甜言蜜語打動她。
安娜應該是一個誠實、勇敢、十分有人格尊嚴感的女性,當她要脫離原來的生活時,她勇敢地向丈夫決裂。她是一個正直而不放蕩的女人,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曾對渥倫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因為它對于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能理解的。”安娜掙扎在貴族社會虛偽的污泥里,極力想得到超脫,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婦女不是被玩弄的對象,不是男性生活的點綴品。她將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摯的愛情里,企圖尋到道路來徹底解放自己和人格,為此,她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
安娜對愛情的追求與對上流社會虛偽腐的厭惡之間的沖突,是安娜最終悲劇的主要原因。這種沖突首先體現在于丈夫卡列寧的矛盾中,卡列寧是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她之所以需要家庭,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他對宗教、對文化的愛好,只不過是升官的敲門磚而已。卡列寧這種冷漠、虛偽、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當渥倫斯基相愛了。
然而渥倫斯基只是使她陷入一個更虛偽更欺騙的處境中,這個社會就是通過他展現了貴族階級的自私與冷酷無情,最終把安娜逼上悲劇的絕境。
細細品味完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安娜在當時那種環(huán)境下的痛苦與無奈。安娜的命運值得同情但更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她被逼上絕路,是社會的罪過,她的死更是對河岸社會的一個反抗,她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對自身人格解放的追求,都應該值得我們學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篇十一
看完這本書后的第一種感覺就是:不正當的感情最終是不會有好的結局的?,F在想想,這應該是一種很幼稚的想法吧,至少對于這個故事來說。
故事敘述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在背叛自己的婚姻享受一段短暫的婚外幸福之后走向了人生的終點―死亡。在閱讀的過程中或許會因為女主人公對自己婚姻的不忠而對她產生一種厭惡感,認為最后走向死亡的結局也是她罪有應得的??墒菑恼麄€故事來看,真相并不是表面上呈現給我們的。她,是一個懦弱的,一直在勸慰自己的人,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過錯,是一種沒有羞恥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種美麗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歡的形象,可是,當她瘋狂之后,為愛情所忙碌,以名譽和兒女為代價的這種行為,讓人困惑和不解。為了愛情,她可以拋棄自己的孩子,可以不顧自身的名譽?;蛟S,這在大多數人眼里是一種羞恥,可是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勇敢。眾觀卡列寧娜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她身邊的人,如她的哥哥及尼古拉,在遭受種種不幸之后沒有任何的舉動,只是眼睜睜的接受災難的來臨。而卡列寧娜呢?在一個如此陰暗的社會里,為了自己真正的愛情寧愿拋棄一切,一往直前。在列夫托爾斯泰的筆下,我們看到了一種叛逆的精神,一種敢于與現實社會對抗的精神??袑幠入m然承認自己背叛了家庭,拋棄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她沒有感到羞恥,即使在這個上流社會私通并不少見。因為她覺得真正的愛情是至高無尚的,只要兩個人之間的愛是真誠的。最讓人震撼的是,她選擇了臥軌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她的決定并不是為自己之前所做的感到后悔,而是她覺得她和渥倫斯基(情人)之間已經沒有愛情可言了,因為她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愛情。這更加體現出她的勇敢,正如現在的人說:自殺的人是勇敢的,因為很少有人去自殺的.。
在那時的社會里,充滿著陰暗,有的人選擇默默的承受一切不管是好是壞,是悲是喜,因為他們已經沒有任何權利去改變什么了,他們早已經習慣了一種沒有思想,一種麻木,不懂得對生活有任何反叛的人生了,因為他們已經被這個社會的枷鎖完全的束縛了,因為他們已經不懂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是什么了,他們只在乎名譽和金錢。而有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靈魂,有自己的追求。他們不甘愿被社會的枷鎖所束縛,即使遭受的困難會很艱巨,即使最終的結局不是那么美好甚至是一個悲劇,這一切并不能阻擋他們向往真正的幸福和自由的腳步。在陰暗的社會里,他們的行為或許會遭眾人的唾棄甚至整個社會的的拋棄與孤立,這些都不算什么。就像女主人公被眾人成為行為不檢的女人的時候,她并沒有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是羞恥的,她勇敢的承認了。在列夫托爾斯泰的筆下,一個如此勇敢,叛逆,敢于與社會對抗的女性形象熠熠生輝。
可是,想想自己現在的生活,又有多少次勇敢過!或許這個故事可以給我?guī)硪稽c觸動吧:人活著,就應該有自己的思想。不要時刻被周圍的人和事所約束,或者隨波逐流,大學生活,更應該如此。大膽嘗試,不要害怕困難與失敗,嘗試過了,努力過了,即使沒成功那又怎樣?生活就應該多一點挑戰(zhàn),多一點嘗試,這樣才會讓生命更加精彩,才會感覺到生命的意義所在。
執(zhí)筆人:宋丹丹。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篇十二
???波麗安娜是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她的爸爸媽媽都去世了,只能去唯一的親人波麗姨媽家里,但波麗姨媽并不喜歡她??刹惏材扔幸环N“快樂游戲”,那是他爸爸教她的,正是這個游戲,改變了小鎮(zhèn)上的人們,他們是久病在床、厭倦一切的斯諾太太,脾氣古怪的彭得萊頓先生,等等。一次意外的車禍讓波麗安娜失去了雙腿,得到她幫助過的人們都來鼓勵她克服困難,重新恢復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同時,在波麗安娜的努力下,姨媽也勇敢的面對過去的傷痛,并重新獲得失去的愛情。
???看了這本書,我覺得波麗安娜的心靈是多么的善良、美麗,我覺得每個人應該都有改變自己心理煩惱的想法,我們應該發(fā)現這種偉大的力量,并去改變身邊不高興的事情,世界將會沒有苦惱。
??。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叫《波麗安娜》。
???波麗安娜是一個樂觀的女孩。自從她玩過“快樂游戲”之后,便一直與父親在玩??筛赣H死后,波麗安娜就來到她姨媽波麗。哈林頓的家生活。
???波麗姨媽的脾氣十分古怪,每次都已“責任”為借口叫波麗安娜適應什么,可是不論什么事,波麗安娜都能從中尋到快樂,是自己不傷心。她的樂觀精神感染了她周邊的每一個人,甚至是一整個城鎮(zhèn),都因為波麗安娜有所改變,不論是性格孤僻的人,還是絕望了的人都在她的帶動下學會了“快樂游戲”。
???讀了這本書,我似乎也被波麗安娜的快樂感染了,不論是多么悲傷和憂愁的事,似乎都在“快樂游戲”的幫助下化解。當我的腳摔痛時,我會想還好只是輕傷而不是重傷;但我因作業(yè)太多而苦惱時,我會想作業(yè)那么多能提高我們的答題技術;當我丟失鋼筆時,我會想幸好只丟了一只而不是全部。我漸漸發(fā)現,“快樂游戲”已經漸漸融入了我的生活。
???這本書不僅教會了我玩“快樂游戲”,更使我從中明白了一個道理:快樂就是幸福,人生沒有不高興的理由,你要從不快樂的事里找到快樂,學會快樂,你就等于找到了幸福!
???美國埃莉諾·波特寫的《波麗安娜》是一本老少皆宜的書籍,它教我們怎樣學會快樂,怎樣忘記憂愁。
???或許你不會像文中的波麗安娜那樣可憐;或許你不像彭德萊頓先生那樣為了愛情痛苦一生,沉悶一生;或許你不像文中的南希那樣為了自己的名字發(fā)愁;或許你不像斯諾太太那樣半身不遂;或許……但是,他們那些人,在玩波麗安娜教給他們的游戲,他們變得很活躍,變得不再像原先一樣為了未來而憂愁嘆氣,慌忙無助,他們變得有主見,變得開朗,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個叫波麗安娜的小女孩和他的爸爸產生的影響。
???許多人在感情上,都像波麗小姐一樣,有不安,有緊張,有憤怒,可能也會失戀。但是為什么有些人挺了下來?是因為他們像一些小孩一樣,受過傷了就害怕再受傷,所以,永遠都小心翼翼,我們做事何嘗不是呢?!你受傷了,害怕再受傷,所以你越來越擔心,越來越害怕,所以工作更做不好,學習更是不會做了。
???許多人感到不快樂,是因為社會壓力太大了,可是如果他們像波麗安娜那樣能換一種思維來想的話,或許,每一件事都可以快了起來,甚至更快樂。
???從《波麗安娜》這本書里,我學到了許多,我明白,只有不怕困難,才能將成功進行到底,只有換一種思維把不快樂的事情換成快樂的,人才可以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篇十三
人會隨著他所讀所學的東西所成長,總會領悟一些道理,我也因一本書而受益匪淺,這本書就是——《安娜·卡列寧娜》。
這本書主要講了一位名叫安娜的貴婦多年安于賢妻良母的生活,但與年輕軍官沃倫斯基邂逅以后,重新喚起了她對生活和愛情的追求,更陷入了與卡列寧、沃倫斯基、吉蒂和文列之間的多角戀的漩渦。安娜不愿長期欺騙丈夫,于是將她與沃倫斯基的曖昧關系公諸于世,從而受到卡列寧的折磨,最后臥軌自殺。
這本書沒有用太多的筆墨來寫悲慘的氣氛,作者列夫·托爾斯泰卻將主人公安娜的悲劇發(fā)揮的淋漓精致呀!就拿最后安娜臥軌的那一段來說吧,作者用細致的動作和心理描寫,將安娜那種覺醒的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更透出了安娜希望自由愛情卻被社會沖擊壓迫的現狀。
安娜這種追求純潔愛情的渴望,就像一個死人又有了脈動,但這種脈動它突破了常規(guī),人們要把它扼殺,不能讓反常的行為出現;這種愛情,就像一個小嫩苗,想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但環(huán)境惡劣,使它根本不可能破土而出。不過死人復活那是不能發(fā)生的事,否則天下必將大亂;環(huán)境的惡劣也是生物生存的條件呀!
這就是安娜那渴望卻早已注定不能得到的愛情,悲劇的愛情啊!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篇十四
一部《安娜·卡列寧娜》讀完了,引起了我們心靈的震撼。上流社會貴族夫人安娜不甘于平淡無奇的現實生活,奮力追求自身向往的愛情,最后在現實的“車輪”中撞的頭破血流。安娜死亡的壯烈場面久久在我們的眼前揮之不去。
愛情是什么?在當今這個社會中,我們唾手可得。而在安娜生活的19世紀70年代的俄國,卻不能按照個人意志任意得到。安娜在撫養(yǎng)她長大的姑媽的撮合、慫恿下,在還沒有嘗到愛情滋味的情況下,嫁給了比自己大二十歲的卡列寧??袑幰粋€官僚,長期的官僚生活使他虛偽、呆板、木訥,同時,他也將這種官僚作風帶到了生活當中。安娜厭煩,但卻沒有想到怎樣改變它,她以為生活就會按照這樣的軌道進行下去。沒有想到,生活總會有許多的插曲。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她遇見了伏倫斯基,伏倫斯基對她一見鐘情,從此窮追不舍。久而久之,安娜陷入了他的這種大獻殷勤中,而且越陷越深。經過安娜的難產、伏倫斯基的自殺,他們終于踏上了私奔的道路。我們以為,從此他們就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如王子與公主一般。而現實卻不是這樣,托爾斯泰忠實地堅持著現實主義。生活的瑣碎,安娜一如既往的堅持,讓伏倫斯基覺得透不過來氣,漸漸地不想回家、遲回家,在一次又一次地爭吵中,他變的冷淡。安娜對伏倫斯基的“威逼”,她痛苦掙扎……最后選擇了躺在火車的車輪下。
關于列文,他的生活是作者描寫的農村生活。對于自己主要的事業(yè)——經營農業(yè),他想到了很多,他覺得勞動者是農業(yè)中的重要因素,必須重視這個因素。所以,實際中,他想到了承包經營分紅制,以使改變農民貧困的狀態(tài),理論上,他寫關于農業(yè)生產中勞動者這一重要因素的書,他想將自己的農業(yè)辦的有聲有色。然而,他得到不到農民們的支持。農業(yè)之外的生活,哥哥的死亡,妻子分娩的疼痛,他的無助的孤獨、恐慌……這一切,讓他對自己提出了疑問??嗫嗟淖穼?,時時刻刻的思考,終于在菲多爾的話中得到了啟發(fā)。
這部書通過女主人公安娜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兩條線索,描繪了19世紀70年代的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xiāng)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生活圖景。
關于安娜與伏倫斯基的愛情悲劇。
安娜是封建道德與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她是一個具有資產階級個性解放思想的貴族婦女,她反叛的是她賴以生存的整個上流社會。而伏倫斯基是一個生活在現實中的人,他還是要在那個社會生存下去。安娜敢于向社會挑戰(zhàn),而他是怎樣也不敢徹底這么做的。這是他們不能結合根本原因。安娜的丈夫卡列寧虛偽而冷酷,他最感到痛苦的不是妻子的不貞,而是妻子不肯把這種感情掩飾起來,而使他的名譽、地位受損。他以家庭責任和宗教道德為盾牌,來折磨、威逼安娜,并拒絕同安娜離婚,這不僅僅是對婚姻的背叛者的懲罰,更是封建道德的維護者對叛逆者的懲罰。
再者,人總是生活在現實的社會中,人的一切行為舉動總不可能徹底背離現實,如果說徹底背離現實,那將與現實格格不入,最終是要被現實淘汰掉的。所謂的自由總是要有個限度,有個范圍,如果不顧那個限度、范圍以及社會中規(guī)定的準則等等,追求完全的自由,那么最終也將撞的個粉身碎骨。
最后,再美好的愛情也不能背離現實生活,它是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安娜追求混混烈烈、純碎的愛情,而忘記了生活中瑣碎的細節(jié)。在安娜與伏倫斯基的爭吵中,我們有太多復雜的感受。夫妻爭吵是在所難免的,而在這對夫妻的爭吵中,我們看到那不可融合的矛盾??梢哉f,他們只適合談戀愛,而不適合作為夫妻的共同體生活在一起。在平凡的夫妻生活中,總是會遇到或多或少的磕磕碰碰,一般情況下,他們解決矛盾的辦法都是雙方做出讓步,理解、包容、原諒……彼此,讓矛盾消除。但是在這對夫妻中,矛盾似乎不可調和。安娜愛伏倫斯基,但是,她有自己的主見,而且她只能堅持自己的主見。伏倫斯基,他是現實中的男人,除了愛情,他還想要一份自己的事業(yè),有自己的交際圈子,有自己的人脈,在這種事業(yè)上達到成功,獲得成就感。生活本就是豐富多彩的,伏倫斯基的選擇多方面,而安娜只執(zhí)著于她選擇的愛情,整日為情所困。雖然她也在看書,獲得知識,但是她做這些完全是為伏倫斯基的所從事的事業(yè)提供理論支持。再者,她是一個女人,在那個時代,她存有本身認識的局限性,沒有想到利用這些知識讓自己強大,而只是一味地想和伏倫斯基一起你濃我濃、纏纏綿綿。安娜要求的愛情太感性、太完美、太不切合實際,這是伏倫斯基是給不了的,也是現實生活中的任何男人給不了的。這就注定了這場愛情要以悲劇收場。
列文看到農民的貧困,向農民建議合伙經營各種農業(yè),他夢想“以富裕來代替貧困,以利害的一致來代替互相敵視??傊?,在他看來,這將是一場不流血的革命,但是極其偉大的革命,先從我們一個縣的小范圍開始,然后擴展到全省,然后全世界?!钡橇形倪@個美妙的“不流血的革命”首先在他自己的村子就處處碰壁,農民對他的計劃毫無興趣,這使列文陷入了極度的痛苦和絕望;在個人生活上,他經歷了愛情上的迷戀、挫折、失望到婚后的快樂、焦慮、猜忌、痛苦,經歷了哥哥的死亡,最后在“為上帝,為靈魂而活”的信條中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這部作品,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
卡列寧從安然平靜的的家庭生活忽然陷入妻子與他人私通的尷尬境地后,他內心世界的復雜;伏倫斯基一旦與安娜相遇,他整個生活、事業(yè)、前程、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的變化所帶來的心理變化;列文追求吉蒂失敗,到最終求婚成功,又結婚成家、生兒育子的過程中,他力圖把他的農場辦的出類拔萃,而又處處遇到種種和自理理想想左的困難并極力進行斗爭的過程中,在他冥思苦想,探索人生真諦的過程中所出現的種種復雜的內心活動;吉蒂從她最初迷戀伏倫斯基到她成為列文愛妻的艱難經歷中所體驗的心理發(fā)展等等。
伏倫斯基在安娜的生活中的出現給她的心靈世界帶來了震蕩,隨著他們感情的發(fā)展,安娜的心理狀態(tài)出現種種復雜的變化。她體驗過當偷偷當一個情人的甜蜜和緊張,品嘗過生私生子的痛苦和與死神相見的恐怖,經受過懺悔、認罪、再反悔、再決心私奔的掙扎,享受過與伏倫斯基相伴出國一起旅行的幸福舒暢……到后來,她陷入死路一條的絕望中,不得不投身在火車車輪下。而在她臨死前的那一段時間里,她的心理狀態(tài)達到了空前復雜的程度。
安娜臨死以前反常心理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猜測、懷疑和誤解。這時,她不信任何人。她懷疑伏倫斯基和索羅金娜幽會,懷疑對她真心關愛的朵麗和吉蒂看不起她;她的思想行為處處走向極端,覺得她“從來沒有像恨伏倫斯基這樣恨過任何人”,決心要用死來報復他,一會兒跟她大吵大鬧,一會兒又低三下四地向他認錯;她突然有了許多錯覺,一會兒好像看見了兒子謝遼沙,一會兒好像伏倫斯基在親吻她,一會兒又聽見伏倫斯基在說粗魯的話;她忽然夢見一個小老頭兒在敲打一塊鐵板;她莫名其妙地恐懼,不敢一個人待在家里;她竟會忘記自己梳過頭發(fā)沒有,忘記自己身在什么地方;她茫然不知所措,煩躁不安,胡思亂想;她忽然想起她十七歲時跟姑媽去朝拜三圣修道院的情景;她一反常態(tài),滿懷惡意地對待別人,故意在吉蒂面前說:“你丈夫找過我,我非常喜歡他”,并且明知自己是不懷好意;她忽然熱衷于梳妝打扮,心想只要打扮得漂亮了,伏倫斯基就不會丟棄她;她一會兒決心去死,一會兒又自言自語說:“不啊,怎么都行,只要能或者!”……安娜就是在這樣的混亂心理狀態(tài)和自我誤導下一步步走向那火車車輪下的。
安娜兒子謝遼沙思念母親的心理描寫,朵麗回憶自己少女生活的心理描寫,科茲內舍夫和瓦蓮卡在樹林中散步時,兩人欲言又止,終好事難成的那段獨特的戀愛心理的描寫等等。
讀完這部作品,我們似乎發(fā)現對于安娜的描寫,篇幅沒有那么多,那么長。其實,書中真正的主人公是安娜,所有人物的言行和行動,無不直接或間接與安娜有關。作者通過安娜與伏倫斯基這個人物的關系寫出了安娜命運和遭遇的主要情節(jié),這是伏倫斯基這個形象在這本書中的地位和作用??袑庍@個形象在這部作品中和伏倫斯基一道起著為安娜形象的展開布置環(huán)境的作用。吉蒂美麗溫柔、天真善良,即使有點平庸和淺薄,也討人喜歡。托爾斯泰醉心的“家庭的主題”在安娜身上沒有展現出現,倒是由她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她體現的畢竟是一個狹小的世界。與安娜相比,如果她是一只玲瓏的金絲雀,安娜便是一只端莊高貴的天鵝——那鳥中之王。吉蒂形象的一個任務是作為安娜形象的陪襯,吉蒂陪襯安娜,瓦蓮卡陪襯吉蒂,與吉蒂的光彩照人相比,瓦蓮卡是一朵失去青春和生命活力的褪了色的小花。朵麗不由自主地羨慕安娜所享受到的愛情,她去看望安娜途中在馬車上的那一段自思自嘆,說明了安娜勇敢追求幸福的的行動在社會上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篇十五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斷斷續(xù)續(xù)的在空閑時間看完了這本書,越到最后越是期待,也越到最后,人物的心理活動越來越強烈。最明顯的就是安娜和列文二人,最開始我恍恍惚惚的覺得安娜和列文思考的是同一種事情:生活的意義。到最后由于強烈的思想和思考,才明白是屬于不同的類型。于安娜來講,更側重的是個人的純粹性,無論是生活還是精神上,她可以超脫那個時代枷鎖的束縛。而對于列文,他追求的是自我精神的超脫,他經常思考人活著的意義,他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以至找不到結果的時候一度想到了自殺,但是他又有足夠的意志力來克服!
列文:他擔心哪一天他真的如此(自殺),因此,他把繩索藏起來,他怕他萬一想不開上吊了;他也不敢把槍帶在身上,他怕他萬一一時想不開開槍自殺了,所以他一直強制著自己不去做這樣的事情。尤其是他哥哥尼古拉的死,給他的心靈留下了莫大的創(chuàng)傷,以及吉蒂生產時的痛苦,他一度想著,要是這樣他們可以不要孩子了甚至是以后的生活中,他一度不愛那個孩子。與其說是這些使他痛苦,倒不如說,是這些自然的生活規(guī)律加劇了他對生活的困惑和不解!“人既然會死,又何必活著呢”等等這種種事情,讓他一度陷入了一種死循環(huán)的僵局,他不知道活著的意義,他不知道這些自然的神奇!當然哪怕是現在,這些問題也同樣不知道困惑了多少人?可是對于這些問題,他卻是執(zhí)意的想去弄明白,當某一個時刻他覺得他弄明白了,可是在實際中卻又行不通的時候,這又加劇了他的痛苦。反反復復,導致他懷疑一切而又無可奈何。當然這些問題與其說是列文的問題,倒不如說是列夫托爾斯自己的問題,他對于生命的思索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它自始至終都貫穿于他的整個生活,他不想發(fā)車夫伊萬的脾氣,可是當他趕車不如自己的意時,他仍會去發(fā)脾氣,有時當他意識到這個問題,而不發(fā)脾氣時,他自己又會陷入另一種自責的痛苦;他不想與人爭論,當他真的這樣做時,他又陷入了一種矛盾,他不知道自己該怎樣做才行,以至最后他陷入了一種僵局。文章的最后,妻子和孩子出去尋他意外遇到大雨,他會很擔心,尤其是看到雷劈了他妻子經常待的地方時,他害怕極了?;蛟S,在那一刻,他已經意識到了一些問題,他愛他的妻子和孩子,深深的愛著!當他在淅瀝淅瀝的雨中,看到妻子和仆人護著孩子,在不遠處向他招手,他高興壞了?;叵肓松畹姆N種以及經歷的這場雨,他似乎明白了,他愛他的妻子和孩子,這種感情他是說不清的,這種情感不知不覺的歷盡痛苦產生了,在他的心中牢牢的扎下了根。正如文章最后所說的:“我照樣還會跟車夫伊萬發(fā)脾氣,照樣還會和人爭論,照樣還會不合時宜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我心靈最神圣的地方和其他的人們,甚至和我的妻子之間仍然會有隔閡;為了我自己的恐懼我還會責備她,并且還會因此感到后悔;我的理智仍然不可能理解我為什么祈禱,但是我照樣還會祈禱;但是現在我的生活,我的整個生活,不管什么事情臨到我的身上,隨時隨刻,不但再也不會像從前那樣沒有意義,而且具有一種不可爭辯的善的意義,而我是有權利把這種意義慣注到我的生活中去的!”。在經歷了生活的千錘百煉和萬千思緒的困擾,他找到了一種適用于自己生存的方式——對善的一種執(zhí)著追求!
安娜:當和弗倫斯基的感情出現問題,經過服裝店的時候,她想過是否要去找一份工作,要知道在那個時代,婦女大多是沒有工作的,尤其是對于她這樣的上流社會人士,在這樣的地方找工作。她一直是一個生存在上流社會的人,她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放下所謂“身段”,只為了在情人面前的自尊;她可以不顧周圍的冷嘲熱諷,在她丈夫卡列寧不愿與其離婚的時候,她仍然可以追隨自己的內心,同弗倫斯基出入社交場所,同他住在一起。她要的真的很簡單,僅僅是一個純粹的愛情。為了他,她愿意去一個沒有人認識他們的地方,只要有他,只要他愿意陪著她就可以了。為了他,她可以什么都不要,哪怕是她曾經最愛的兒子。當她越是這樣,對弗倫斯基的要求也就越苛刻,常人會覺得她是無理取鬧,是的,有時候也確實是這樣,但是更多的時候她確實是憑著女人天生細致入微的觀察力,看到了弗倫斯基對自己的不屑,更深刻的感受到他對自己的冷淡與厭惡。她知道有時自己的苛刻要求會導致兩人之間無休止的爭吵和矛盾??墒?,又有什么辦法了,或許,這就是宿命,一個天生要求感情純粹苛刻的人遇到了一個花花公子的心,怎能夠善終呢?還有兩人各自不服輸的性格,以及擁有各自自豪點的人,外面世界的無限的光環(huán),也是兩人最終悲慘結局的導火索。她,美貌與氣質并存,智慧與堅毅共有;而他,雖是一介花花公子,可同樣智慧超群。他可以簡單的就在社交界游刃有余,可以簡單使使小伎倆,就獲得她人的芳心。這樣的兩個人,注定了她們不能夠走到一起,所以,這也導致了她最后的悲慘結局——臥軌自殺!過去已經回不去了,她也不愿回去,將來看到的也是無休止的爭吵,她找不到生活的出處,更別提是她所想要的未來,那這生活還有什么值得留戀的呢?至真至純至烈的愛,導致了她對他仇恨的不斷加劇,正所謂愛之深恨之切,當一些希望都看不的時候,她想到了自殺,是的,她想用這種方式來折磨那個折磨著自己的人,想讓他的余生都生活在悔恨之中,而她也真的做到了。她“似乎”毀掉了他的整個生活,一直志愿軍的時候,他不僅自己參加了,還帶去了一個連。但是她忘了,她還有她自己,還有她愛的那個小女孩,還有她自己的兒子。她的生活不止有那些不愛她的男人,可她怎么沒想明白呢?當她臥軌的.那一刻,第一次由于弄手提包,而錯過了機會,第二次當她完完全全在即定的軌道,當車已經向她駛來的時候她仿佛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意識到她的生活還有她自己,可是一切已經晚了,火車壓過了她的身體,她沒有機會了。生活是不是都是這樣的諷刺呢?當她第一次完全做好去死的準備時,卻沒能如愿;當她想過來,回過神的時候,一切已經晚了,一切都來不及了。
在她生活的最后的日子里,我一度懷疑她是不是得了抑郁癥,她的精神一度恍惚,出現了一種精神錯亂的遐想境地??捎钟杏X得這正是她真實生活該有的想入非非,在那樣的日子里,沒有人愿意和她交流,沒有人愿意去看她,人家都覺得她是不知廉恥的人,可如果這樣是“不知廉恥”的話,那那些守著婚姻的墳墓不敢去追求自我的人才是真的悲哀。而多麗真是這樣的人,她一味的隱忍著奧布隆斯基的背叛,而又不敢離婚,她盲目的生了眾多的孩子,卻又無足夠的精力和財力來撫養(yǎng)他們,當她去看望安娜的時候,她感覺到了自己與安娜的巨大差別,以及孩子教育的差距,她仿佛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可是她又無力改變。她只得繼續(xù)過著丈夫在外拖欠外債,不斷地割舍自己的田產而無能為力,心力交瘁的日子,以至最后啥都沒有了,只剩下吉蒂給她的田產了。
當然安娜也有她不完美的一面,當她一度錯覺,出現精神錯亂的時候,她想去找一個能夠訴說的人,她想到了多麗??墒钱斔蕉帑惣依锏恼麄€過程中,她認為有的人都是邪惡的,那個時候她的眼里沒有善良可言,所以她一度的責怪弗倫斯基,認為是她造就了她現在這樣進退兩難的地步。因此,當他們兩人出現不愉快的時候,她經常埋怨他。她去找她多麗,看到吉蒂也在的時候,她想起了吉蒂和她之間事情,她的戒備心理又來了,她開始懷疑她多麗,她認為她們只不過是看她的笑話罷了,她懷著惡意揣測所有的人,但是多麗卻是她真正的可以拖以信任的人,這是她最后一根稻草,如果連多麗也不相信了,她真的就被這世界拋棄了。她再也沒有可以信任的人了,世界雖大,卻連一個說話的人也沒有,這使她連最后的一絲絲希望也放棄了!我不知道托翁是不是故意讓她處于精神錯亂的時候才出現這種懷疑一切的狀況。但她的不幸,仿佛讓人看不到那個時代女性的一種自我覺醒機會,她的離去,注定了是舊時代思想體制下的犧牲品。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篇十六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边@是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第一句話。同時文中的諸多主人公也在用自身的經歷闡述著這個道理。
安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公爵一家,因為奧布朗斯基公爵同家庭教師的曖昧而支離破碎;安娜和卡列寧因為其追求愛情的要求和方式與卡列寧徹底封建的個人觀念格格不入,導致兩人本就脆弱不堪的家庭聯(lián)系斷裂,僅靠兒子謝廖沙維持;安娜和渥倫斯基之間因為輿論的譴責、法律的威脅等更是連家庭都無法組建,兩人又因掙脫不了宗教、輿論、法律的枷鎖而釀成了愛情的悲劇。列文和基蒂的結合則相比之下更加的美滿,但其精神上的探索卻被婚姻和封建道德束縛。他為貴族階級自甘墮落寄生生活而憂心,他制定了看似美好的“不流血的革命”的計劃,但首先在村子里就四處碰壁。他那些躁動不安的心緒、不知所以的苦悶、毫不動搖的追求,在那個時代的一些不甘于混沌中墮落的人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最終,他在“為上帝,為靈魂而活”的信條中找到了人生的意義。托爾斯泰塑造列文這個人物形象時,運用了很多出色的心理描寫,對安娜形象的塑造也運用了心理描寫,只是安娜的情感更加的復雜與多層次,一方面她厭惡自己的丈夫,認為他是個徹底的官僚主義,始終在沽名釣譽,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愛情;但另一方面,她是在封建社會的上層階級生活,是一個傳統(tǒng)的女人,拋棄丈夫和心愛的兒子讓有著封建宗教意識的她難以心安。一方面,她想沖出思想規(guī)約的約束,另一方面,又對這種行為感到恐慌;一方面,她厭惡無聊虛偽的上流社會,另一方面,又不舍上流社會豐厚的物質條件。托爾斯泰運用心理描寫將她心中的愛與恨、希望與絕望、堅定與軟弱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中的主人公們的形象各異:安娜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個人解放以及性格的兩極化;列文在勞動中鍛煉自身、凈化心靈,在探索中健全人格、獲得快樂;渥倫斯基樂善好施、富有同情心,但同時又貪慕虛榮、愛好功名,他愛安娜,但最后歸順與封建貴族社會;卡列文則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官僚,不懂得愛情,一門心思撲在功名利祿上,正如安娜所說的'是一個官僚機器。這些主人公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身邊的人文習俗更是千差萬異,安娜所處的城市居住的大多是貴族和上流社會的人,彼此之間的勾心斗角、虛與委蛇必不可少,遠離自然的貴族們沒有自然的熏陶來充實精神,就只能追求名利來滿足物質;列文所處的農村則更加的符合人們心中的居住地,接近自然,從自然中提升精神境界,與自然和諧相處。《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對于愛情的追求與滿足和宗教對其的壓抑與束縛是本書的一個中心矛盾,也是安娜愛情的悲劇的根本原因。托爾斯泰在寫安娜的悲劇的同時,也從側面影射出當時的俄國的悲劇。對于當時的大多數人來說,要么遵從內心的本能欲望,要么遵從社會的宗教教條,這種本能與信仰的分裂在安娜凸顯在安娜身上,反映了俄國文化的兩極性與矛盾性。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6124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