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我們對自身的認知和理解的提煉和歸納。寫心得體會時,可以采用具體的案例和實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和思考。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與心得體會篇一
東坡先生的詩詞,東坡先生的才學,東安先生的品行,哪一點不讓人嘆為觀止,哪一不讓人心生敬佩?如無數(shù)沙丘后一片青蔥的綠洲,如被枯枝敗葉所掩蓋的清泉。他的高山景行,令他就算身處重重深淵,也能怡然自得,散發(fā)出屬于自己的光芒。
可他的光風霽月,成為了使他失去自由的枷鎖。
如秋雨先生所說,“他太出色太響亮,能把四周的筆墨比得十分寒磣,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點狼狽,于是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腳地糟踐,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睖睾腿嵫湃缌珠g清風、深谷白云的蘇軾啊,你作為一個君子,怎會敵過那些小人的詆毀?于是乎,他們看見你被他們拉下云端,跌入骯臟而黑暗的地牢中時,他們笑了。
我也笑了。真正的才子,怎么會因身處黑暗而喪失了自己的光輝?無數(shù)次的打壓,和著數(shù)不盡的謾罵,不會將他的棱角磨平,只會使他展現(xiàn)出更加溫潤而成熟的一面。
我想,當他終于從地牢中出來時,應是帶著笑的。
笑自己終于被釋放?不。釋放,是意料之中的。一個深受百姓愛戴的廉官,一位讓自己的政敵都贊嘆不已的文豪,怎么可能就這樣憑白無故地死于牢中?那么……是笑那些人的不自量力?亦不是。君子敵不過小人,不是因為說不過罵不過,而是因為不屑去做,不在乎他們。君子是不怕任何事物的,因為一切的一切,都影響不到他,影響不到他想做的事。他在笑,是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機會,一個能夠認請自己的機會。
他被貶至黃州。在黃州,他日日耕種勞作,與此同時,他也時時剖析著自己,想找到自己至真的一面。我雖然不是蘇東坡,不是和他同一層次的文人,但我知道,他成功了?!冻啾谫x》便是最好的見證。
現(xiàn)在,我想透過他,展望整個歷史。司馬遷、屈原、李白、杜甫……這些人出現(xiàn)于中華上下五千年。貝多芬、海倫凱勒、托爾斯泰……這些人,出現(xiàn)于亞洲大陸之外。我還未曾細數(shù)當代幾位著名人物,便已是一驚:冥冥之中,似乎有什么東西,將他們的什么東西奪走,卻又帶給了他們什么。
如此一想,我又釋然了,隨即更加敬佩不已。道理是人人都懂的,可越懂就越發(fā)現(xiàn),做出行動并堅持下來,有多困難。就像是身處于幽黑而深沉的海洋,每個人都坐在一條小船之上,操控著帆,嘗試駛至彼岸。中途有狂風,有驟雨,甚至有海嘯。退回起航點的路很近,可到終點的路卻“長路漫浩浩”。這就是人生。成功與否,都由自己決定的人生。
人生本不完美,因為品味了成功與失敗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與心得體會篇二
我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慮,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因為那永恒的異鄉(xiāng)人在召喚我,他正沿著這條路來。
——泰戈爾《采果集》。
讀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手輕輕地撫摸著那個“苦”字,苦,是作者對自己生命旅行的概括,苦,是作者對自己文化旅途的凝縮。苦,卻讓幾代讀者甘之若飴,讓無數(shù)讀者感動與喟嘆。細細品味著這個“苦”,腦中回想著作者所經(jīng)歷的那一個個文化旅途,不僅默默佇立,默默出神。那旅途,那文字,真讓人,苦澀中卻不覺反復回味,焦灼后卻又了然于心,讓人冥思然后放松,讓人感到歷史的蒼老厚重卻又如此鮮活年輕。唉,這苦旅啊,讓人欲罷不能。于是,和作者,再次行走在陸地、江海,懷揣著一個繾綣的夢想,開始踏訪著一個個或新穎或陳舊的夢境。
我們走過一座座生命的牌坊與寺廟,和信客一起經(jīng)歷艱辛與滄桑,去瞻仰千年的奇跡——都江堰。當我們走到莫高窟,還未來得及感受神圣的世界,卻先知道了三個男人,他們所做的一切,那些可以成為罪行的事情。那個畏畏縮縮的王園箓,那個敦煌石窟的罪人。那個匈牙利人斯坦因,那個翻譯蔣孝琬,他們卑微,渺小,卻貪婪而又愚昧,是他們毀了莫高窟的文化嗎?這樣的罪責壓在他們身上。似乎太重。那么敦煌的委屈,國人的恥辱,我們又該找誰討要?是那些買走文書經(jīng)卷的外國人,還是當時腐敗的王朝?作者的心中是苦痛的,這種苦痛,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讀者,我們無法逃避歷史,只能在自然中一次次感受苦痛,在旅行中追求靈魂的釋放,追求自身的強大與自立。
走過了敦煌、莫高窟,踏上了陽關(guān)雪,在沙原中感受獨特的能夠洗滌心靈的景觀:鳴沙山、月牙泉,于柳祠中拜訪柳宗元,感受詩人的寂寥與開闊。沒有仕途得意的他們是悲哀的,是落寞的,卻也是另一種幸運。仕途無望,往往是文人升華的關(guān)鍵。在柳侯祠排排的石碑中,中國文人的命運在這里裸程。正如余老師所說:靜一點就好。就讓文人們有一塊凈地,凝入心靈,蔚成方圓。
從敦煌行至陽關(guān),從遼遠四川平原旅至古色古香的蘇州。在寧靜的三峽下苦苦冥想,在神秘的洞庭湖畔低低自語,行走在蘇堤、白堤之上,駐足于雷峰塔廢墟之中。西湖一夢苦亦甜,化作千年滄桑,千年的嘆息。
在《文化苦旅》中,最讓我動容的應該是那篇《風雨天一閣》。余老師進天一閣,那份神圣,那份莊嚴,讓人不僅由衷產(chǎn)生肅穆之感,的確,天一閣是神圣的。它是藏書閣,是那個時代的奇跡,它是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奇跡。“登天一閣樓梯時我的腳步非常緩慢,我不斷地問自己:你來了嗎?你是哪一代的中國書生?”余老師這一句虔誠的自問,讓我心情沉重而又寧靜。我和作者一起輕輕地,輕輕地,走上去,仰視,凝視,久久,久久的。那一刻,歷史仿佛重現(xiàn),那一刻,時間仿佛靜止。唯有那千年的文化,靜靜地訴說,訴說這千百年來的滴滴點點。
品讀《文化苦旅》,不僅在品作者的文化苦旅,更在品作者那典麗、唯美、渾厚、質(zhì)樸,充滿想象力的詩一般的語言。生命的體驗和感悟在其中棲身,我讀著,悟著,醉著。這文字,這語言,這意境,真是“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
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品苦,亦嘗甜。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與心得體會篇三
我有幸能夠讀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這本書,踏著秋雨先生的筆觸開啟“中國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秋雨先生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那么作為讀者的我,發(fā)現(xiàn)苦澀過后的確會留下一些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為什么突出這個“苦”字,為什么在這個嬉鬧的時代如此不合時宜,我想答案應該都在書中。同一本書中,秋雨先生用最平實易懂的語氣向我們詮釋中華文化,用幾個不同“閱讀視域”劇烈轉(zhuǎn)換“中國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讓讀者明白: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人中,其最終意義不是軍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
文化在中國,看似與政治緊密纏繞,卻找不到自己的獨立地位。我們總是喜歡地說,文化之中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比如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具有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那里的守護者不知道這是文化精華,就這樣,一場天下最不公平的“買賣”開始了。一個叫斯坦因的匈牙利人,剛加入英國籍不久,他只用了三十英鎊就能換取了中華文明長達好幾個世紀的大量文物。而且由此形成慣例,各國冒險家們紛至沓來,滿載而去。
歷史就像一件舊家具,抽掉了一個重要環(huán)扣就會完全散架。每一個中國人都不能目睹自己國家的文物流落在外!所以,古老的中華民族要認可自己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增強對本名族的自信心。
秋雨先生有關(guān)文化的研究,都在這本《文化苦旅》中得到生動體現(xiàn)。他集中精力從事文化考察和寫作,因為那才是真正的文化。他貼地歷險數(shù)萬公里,考察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重大古文明的遺址。這中間,包括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來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在他之前,國內(nèi)外均無先例。我們今天無法再看到那么多古文明發(fā)祥地,除了中國之外,人類主要古文明都已衰落。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沒有中斷和湮滅的,只有中華文明。面對這個歷史事實,我既感到傷感又覺得慶幸!傷感的是,在那么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大文明之間不斷征戰(zhàn),而那些古代大文明,就是在彼此互侵中先后敗亡的。慶幸的是,當幾大文明古國早已打得天昏地暗時,中國文化卻依靠在地理環(huán)境上的安全性得以保存下來。不得不說,中國在地理位置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條件,除了喜馬拉雅山,往北,沿著邊境,還有昆侖山、天山、阿爾泰山,又連著難以穿越的沙漠,而東邊和南邊,則是茫茫大海。這種天然的封閉結(jié)構(gòu),使中華文明在古代避免了與其他幾個大文明的惡戰(zhàn)。因此中華文明還是慶幸的,再加上中國又奇跡般地找到了一千年余年不間斷地選拔大量管理人才的有效方法,那就是科舉制度。由于科舉考試總是以中華文明的精髓為核心,使得文化傳承因為有無數(shù)書生的生命滋養(yǎng)而生生不息。
說到這里,我不禁要問,我們這一代人是不是應該像秋雨先生那樣,擔負一點守護文化的責任呢?如今,國人不夠重視本國的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只顧一昧的崇洋媚外,要知道,這會間接導致中國文化在最高層面上變成一種做減法的文化。因此,新世紀中華文明的當務之急,是卸去種種重負,誠懇而輕松地去挖掘中華文化的正面力量!世界是向前發(fā)展的,我們當代人需要把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學位一生的責任與使命,畢竟沒有傳統(tǒng)文化,就沒有中華民族。
如果我們不想看到本國的文物流失,不想看到中華文明也像世界的其他古文明一樣滅亡,那么中國人,請熱愛自己的民族,并且也熱愛這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的回味,《文化苦旅》是一部經(jīng)典優(yōu)秀圖書,值得我們這一代人去品味其中的苦澀。
我們應該像秋雨先生那樣,做一個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和闡釋者。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與心得體會篇四
“肩頭,媽媽的肩頭,是我家的風雨山脊?!?/p>
——題記
翻開藏青色書皮的《文化苦旅》,細細品味,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又有著洞若觀火的透徹,你仿佛能從字里行間看到一位游子不羈的靈魂。我不禁自問,是怎樣的家庭,怎樣的經(jīng)歷打造了這樣一個文壇的傳奇?直到翻到了最后,看到了那一篇——《為媽媽致悼詞》。我才了然于胸。原來,在傳奇人物的背后有這樣一位偉大堅強的母親。有母如斯,兒子怎能不鑄就一片輝煌。
這是余秋雨先生在他母親追悼會上的講話,文章雖不長,但字里行間都溢滿了對母親深深的崇敬與濃濃的思念。
余秋雨坦言自己中學時獲得了全市作文比賽第一名和數(shù)學競賽大獎,就要歸功于母親在他七歲時就讓他替代她,來為所有的鄉(xiāng)親寫信、記賬。他堅強人格的形成也是深得母親的遺傳,面對那么多謠言的一次次圍攻他從不反駁,他曾說“只要見過我媽媽,你們就明白了”。母親給予他的東西太多太多了。
“記得有一次我從農(nóng)場回家,吃驚地看到一張祭祖的桌子居然在自動移動。細看之下才發(fā)現(xiàn)媽媽一個人鉆在桌子底下,用肩在馱桌子。家里的人,有的被關(guān)押了,有的被逼死了,有的被流放了,沒有一雙手來幫她一把,她只能這樣?!蹦赣H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個家庭的生死禍福。為了在戰(zhàn)爭歲月支撐起這一個小家庭,母親竟然同意到最貧困的鄉(xiāng)村生活,一切生活細節(jié)都回到她完全不熟悉的原始起點。為了給很久沒有吃過一頓飽飯的他掙兩元錢,他的母親在那么冷的天赤著腳去一家小工廠洗鐵皮,渾身上下都被水澆濕了。至今作者還能記得那年她貼著兩元錢幣握著他手掌時的溫熱……我想余秋雨在想到此情此景時,在追憶往昔的艱苦歲月時,必定淚眼婆娑,必定滿臉的不舍。試想,全天下有哪一個有良知的子女愿意母親受這般的苦楚。就像全天下的母親一樣,見不得孩子受一點點委屈。
這不由得又讓我想起了另一個文壇奇人的母親,她就是史鐵生的母親。她隱忍、包容,為了鼓勵雙腿癱瘓的史鐵生活下去,她隱瞞自己的病情,日夜忍受病痛的折磨,直到臨死前最后一刻,心心念念的還是她的孩子,告訴孩子要“好好而活”。
大抵全天下的母親都是如此,為了孩子她們可以傾其所有,如果需要她們以生命為代價,她們也會毫不猶豫,義無反顧。想想自己的母親也是如此,每天清晨,當我還沉浸在夢鄉(xiāng)中的時候,媽媽已經(jīng)輕手輕腳的起來,為我們洗衣做飯。她清楚我們每個人的喜好,餐桌上總有我和爸爸喜歡的菜,而對于她的喜好我卻知之甚少。我的生日她總能一年不落地記得,次次都是盡心準備,但她的生日總會用一句“生日快樂”輕輕帶過,甚至過去好久,才突然想起。所有的家務好像從來就是她的本職工作,無怨無悔,任勞任怨。而我卻覺得享受她的悉心照顧是那么的理所當然,天經(jīng)地義。世界上沒有誰會無緣無故地對你好,除了父母。只有他們的愛無緣無故,有始有終。
我內(nèi)心產(chǎn)生了絲絲的愧疚,母親欣喜的看著女兒從蹣跚學步到亭亭玉立,眼神中時刻透露出“吾家有女初長成”的自豪。我卻從未關(guān)注母親原來的一頭烏發(fā)何時已爬上了縷縷白發(fā)?眼角的皺紋何時又深了幾分?挺直的腰背何時已傴僂彎曲?回首往昔,我感覺欠父母的真是太多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一切都還來得及,我暗暗下定決心,今后一定要像你愛我一樣好好愛你、疼你、寵你。
媽媽,女兒已長大,女兒的肩膀已不再稚嫩,今后就讓我成為你的風雨山脊,路過泥濘,路過風,從陰雨一直走到艷陽。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與心得體會篇五
書籍真的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它被人無數(shù)次的閱讀,卻從未有人敢宣稱自己讀透了哪一本經(jīng)典。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處于人生不同階段的我們又可以算作是不同的讀者。
由于種種原因,初讀《文化苦旅》時,誤以為“文化苦旅”四字意指作者探求文化遺址的艱難旅程,重讀一次,才發(fā)覺其含意遠不是如此簡單,作者并非提醒讀者自己行程過程中所受之“苦”,他更想強調(diào)的是文化產(chǎn)生,發(fā)展,消亡的歷程,是一代代文化人創(chuàng)造,培育,守護文化的“苦”,當然,文意不盡如此。
書中寫到:“一個風云數(shù)百年的朝代,總是以一群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后一個句點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zhì)彬彬的凄怨靈魂”。文化人或許身體羸弱,或許手無縛雞之力,他們很難阻止大多數(shù)不愿見到的事情發(fā)生。他們所能做到的,不過是用文字戰(zhàn)斗在思想的戰(zhàn)場,以手中筆,以詩歌文章,最后以生命捍衛(wèi)文化。
幾千年來,多少文明沉沒在歷史長河之中,而中華文明卻未曾斷了傳承,這固然與中國地理位置等客觀原因有關(guān),但我相信,更多的是一代代知識分子心中的執(zhí)著與堅守。
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社會進步,文明日新月異,人人都只顧著朝前看,不停地加快腳步,卻很少甚至沒有人回過頭來看看當初無數(shù)人為之奉獻的文化。沒有文化,哪來的文明,哪來的社會進步?“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jié)晶,是推動人類前進的精神動力”,我們應當珍惜文化,領(lǐng)會祖祖輩輩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并不斷將其發(fā)展壯大。
余秋雨先生用漫長的足跡,追尋文明的盛衰,借歷史的痕跡溝通蒼茫的山河。他告訴我們,文化始于自然,興于自然,離開了自然的文化如無根之浮萍,難以長久,中華文化要想長久,就必須始終立足山河,立足這方天地,立足自然,要學會尊重自然,感受自然,順應自然,“卸去種種重負,誠懇而輕松地去面對自然,聆聽自然的聲音,哪怕這些重負中包含著歷史的榮耀,文明的光澤”。
“路,就是書”,余秋雨踏過許多山河,古跡,走過了很多很多路。無人問津的路,旅者云集的路,他都走過。在學會了尋路,走路之后,也就學會了讀書。這書,是山河之書,是古今之書,是自然之書,他學會了腳踏實地遠望星空,與腳下的大地緊緊相連,與頭頂?shù)奶炜者b相呼應。他看到了很多人看不到的,想到了很多人想不到的,在山河文化中,找到了歸宿。
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股厚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使受“快餐文化”影響而急躁的心變得沉穩(wěn)下來,少了一些迷茫,多了一些思考。合上書本,我不由得生出一種周游天下古跡,品味歷史百態(tài)的欲望。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與心得體會篇六
暑假走了一些路,寫了一些游記。當時寫游記,文筆上、內(nèi)容上,結(jié)構(gòu)上都會參考這本書,術(shù)語上則會參考《中國建筑史》。可以說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暑假的時候,去新疆前讀的這本書,里面有很多寫新疆的文章,這樣構(gòu)成了我對新疆的第一印象,這幾篇寫新疆的文章中,論文筆我最喜歡《沙原隱泉》,論內(nèi)容更喜歡《西域喀什》。
文化苦旅,之所以稱作文化苦旅,是因為每一篇文章將景色與文化結(jié)合,以《西域喀什》為例,一共五章的篇幅,前四章均已文化開頭,先是從各個文化的比較,包括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古巴比倫文化來引出喀什這是“文化匯聚的福地”這個觀點,又以張騫的出使西域,包括印度佛教東傳作證。對于文化的凸顯可見一斑。
再說說剛才提到的《沙原隱泉》,文辭華麗卻不顯露于外,不張揚,文章質(zhì)樸富有哲理又不失文采,只有大師級的作家才能忘懷文筆,到這么一種大師級的境界??此奈恼?,心胸闊達,別人的游記都是融情于景,身系景中。他呢,則是站在上帝的視角,俯瞰大地?!渡吃[泉》給人一種旅程的慢動作回放的感覺。他最令我佩服的是能用很美的語言把大道理講出來。
孔子曾說過: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其實不僅做人要這樣,文章也是如此,我認為沈從文先生的《文化苦旅》就做到了。
在他所描述的秀麗絕美風光之后,對民族,對歷史,對生命的探討,對不羈的中國文化孜孜不倦的求索,都撼動著人心。明明有時候描寫的是美景,卻在看完文章之后引人沉思,看完一篇文辭優(yōu)美的文章后仍能令人沉思,單是這一點就足夠稱為一個好的散文家了。
但不單是這樣,它會讓讀者體會”怦然心跳“的共鳴,有一種“莫名感動”;《文化苦旅》讓讀者讓我進行自我審視,也曾感嘆人生百態(tài)。他會讓你與作家產(chǎn)生共鳴。哇,我怎么沒想到;誒,好像還真是這樣;是呀是呀,常常會讓你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從字里行間,我能夠看到一個哲人瘦瘦的影子,背著手,低著頭,縱情山水,一會兒靜靜沉思,一會兒喃喃自語,欲步卻又停留。他驚嘆、震憾,他婉惜、嘆息,他傷感、高興。皺著眉在慢慢地踱著,讀者也與這位哲人一齊品味歷史,體驗文化。每讀到一個地方,都會身歷其境,都會有志趣高雅的文人為伴,面對都江堰,我如蒼茫的士卒;面對江南的小鎮(zhèn),我心曠神怡,面對西域古城,我如千年前行走在大沙漠的商人。這種共鳴令我敬佩不已。
當茶余飯后咀嚼著其中優(yōu)美的文字,欣賞古代歷史人物的零碎故事,能讓人有所感、有所動。無需華麗的辭藻來凸顯出文章的深度,聽他娓娓道來,感受到那深邃的歷史命運和對中華大地深深的依戀。余秋雨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冥思后的放松。
余秋雨先生有著極高的探索精神,他翻山越嶺,用其獨特的視角引領(lǐng)廣大讀者對中國的深層文化進行深思,掀開了歷史沉重的面紗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別人寫景無非寫這個景多么多么美,但寫到頭,無非還是這美景罷了,但余秋雨先生就從文化層面切入,這樣才讓人津津樂道,也可以說是這種獨特的眼光成就了這本書。
《文化苦旅》光說文化文化了,再解釋解釋苦旅,我認為一個是旅行苦,一個是內(nèi)容本身的苦澀。前者作者浪跡天涯,風塵仆仆,不說別的,單說作者在《沙原隱泉》那一章里爬沙漠,就夠辛苦的了,也可稱得上是“苦旅”了。后者是文化的苦行,這本書本身的資料并不甘甜,正因里頭夾雜著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酀奈兜溃瑸檫@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味道。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與心得體會篇七
在一個暴雨傾盆的夜晚,昏黃的燈光柔和地映在墨綠色的書封上,它呈現(xiàn)出一種靜謐而沉穩(wěn)的顏色,正如這本《文化苦旅》所呈現(xiàn)的內(nèi)容——深沉、厚重,它帶著我踏上這片有五千年文明的土地,開啟一場別樣的旅程。
我隨余秋雨先生走在中華民族的大地上,借他獨特的觀察力,用文化藝術(shù)最敏銳的直覺歷遍這大好河山,同時也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一種蒼老后的年輕,冥思后的放松,行走在陸地、江海,懷著一個個繾綣的夢,探訪歷史的足跡。
從敦煌到陽關(guān),從四川到蘇州,從大漠關(guān)山遠,到吳儂軟語輕。在沙原聽駝鈴細細,在水鄉(xiāng)賞暮雨瀟瀟。在莫高窟的山腳下獨自徘徊,慨嘆藝術(shù)的博大精深,也行走過蘇堤,在雷峰塔廢墟旁凝思,叩問那流轉(zhuǎn)的傳說。余秋雨先生鄙棄了陳詞濫調(diào),以一種細膩的感官享受描繪雄渾壯闊的廬山,他也寫飄渺冷艷的西湖,用千鈞的筆力譜寫出旅程中的悸動走走停停,在山水歷史的跋涉間,回憶滲入了筆墨。
誠然,以前的我只是用眼睛去觀察美景,我的思想,我的靈魂從沒參與。但當我隨著先生的筆觸,真正融入這人文畫般的大自然之中,我會體驗到靈魂的震顫,我會動容,會哀思。看吳江凄冷的月,看茫茫的白雪,看那似乎還留有烽火痕跡的斷壁殘垣,我會對古老的文化產(chǎn)生一種由衷的贊嘆,甚至于膜拜,它使我像信徒一樣的虔誠,因為我探尋到了它蘊藏的千言萬語,那在時間長河緩慢流動里,容易被忽視的最動聽的聲音。它讓我的想象奔突傾涌,情感豐潤我的內(nèi)心,因而再看這奇麗風景時,既有主觀上的理性觀點,更有漬著藝術(shù)想象的激情。
對民族、對生命、對歷史、對藝術(shù)的探討是永無止境的,一程一程,一頁一頁,都在訴說著蒼涼深邃的文化。文章的深度撼動著我的心,在充滿韻味的文字間,我可以讀到那異于尋常游記輕快筆調(diào)的蒼老,因為它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艱難跋涉,更是心靈上的強烈沖擊,大地默默無語,有悟性的文人卻吞吐千年,解放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腳步到了哪里,正確的精神指向就向哪兒打開,大江東去,無法淘盡的千古風流人物躍然紙上,讓你在這書頁間,任思想肆意馳騁,激發(fā)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
這樣萬里的山河,這樣的多元,這樣的無限,才值得來這世上活一遭??!我在這場苦旅里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尋找一切美的本源,低徊在光榮與傷毀的群山回唱中,讓文化在不朽的質(zhì)感里,永恒地綻放出光輝。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與心得體會篇八
這是一本很厚的大部頭。
我隨手翻開一頁,“者”三個加粗宋體字映入我的眼簾,之后便是排列有序的一行行字。潔白干凈的布局抓住了我的心,勾起我的興趣。者,是在外游蕩的的人么。
縱觀全篇,除了首標題“者”再無。用其一其二這樣簡單明了的的方式似乎在含蓄地告訴我什么。
我翻到的正好是“其一”篇目。是講一位新加坡的華族老人,林再有。他在在異國度過了他的一生,母國的商品支撐了他上半輩子,下半輩子因此而受到尊敬。每天,只要這位身材瘦小的老貨郎還在風雨驕陽里一搖一晃,這些村落也就安定了。他沒有任何職位,沒有聚多少錢財,也沒做過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老人用他的貨郎,拴住了同處他鄉(xiāng)的華人瑜家鄉(xiāng)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的鎖鏈,這是所有者內(nèi)心渴求,代表著者們對故鄉(xiāng)的不舍,以及隱含在日?,嵭嫉臒o盡思戀。
老人到底沒有順溜到老。他的魚塘,他的海灘小屋,他的家庭動物園,也許都因迅猛的城市化而失去。島里僑胞間的情誼也許會因此而淡薄起來,這種如朝圣般虔誠的對祖國眷戀的綿長生態(tài)也許會結(jié)束。
但老人是者,早已經(jīng)習慣了告別。他一遠去,四處打量,笑笑,道一句“入鄉(xiāng)隨俗,總得跟著變”。我知道,祖親與她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著斬不斷、隱藏于血管的,在生活中悄悄表達。不然,那老人怎會如此安詳?shù)厥刂甏茫却~蝦自來。
這分明是中國的血統(tǒng)給他一種違和的生態(tài),與海鳴威《老人與?!分械睦先耸悄敲床煌?,兩種價值觀,兩種文化在作者樸實真切的文字里相撞又迅速逃開,引無數(shù)人遐想。
無論什么時候,母國手里牽拉出的線,真的是好長好遠,細密地接著無數(shù)海外游子的心。
現(xiàn)在七老八十,已經(jīng)成了世界上讀者最多的哲學家之一,但一接受采訪,開口還是談他的故鄉(xiāng)羅馬尼亞。在一家沈博士所言“最純正倫敦風味”的咖啡座,里面全是在他鄉(xiāng)的歐美人,沒有中國茶,講究的是印度的大吉嶺。到底是倫敦風味呢!
這樣綿長的生態(tài)只可不可細說,真要好好品味,確實要從件件似乎毫不相干的事里細嚼,猶如陳年美釀,須得先聞上一聞那飽含泥土深情的飄香,方可傾倒在半新不舊的瓷碗,三分滿,仰頭而盡,如瓊漿入喉,除了陣陣似乎什么都沒有。
正如沈老的稿紙,除了那一點點蒼老的跡斑,只是一片空白。大音希聲,大愛無言。
看著這樣優(yōu)美而大方的文字,是一種視覺與感覺的享受,我受此想了些別的。我的家鄉(xiāng),是山東,風箏的故鄉(xiāng)。幼時常和父母到最近的廣場箏,那樣漂亮的燕子,在天空快活翱翔,他飛得越高,我也是越快活,手里的不停地轉(zhuǎn),扯得絲線颯颯作響,好像在激動地擺手鼓掌。但是它突然斷了線,在我最快活的時候。
我看到他飛的越來越高,到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遠方。我大哭,它不管我仍在自顧叛逆地飛著,帶著長長的風箏線,消失在我的視線。
以前父母怎樣安慰都只是增加委屈,這樣的文字,竟讓我看開了!它我,是要到他所想到的滄海桑田,要到他所期冀的世界,它是那么不干被我調(diào)控,所以飛走了,先是無意,后是刻意地將我的痕跡帶到我所到達不了的世界,借它的眼睛,我得以看到這么廣闊的世界。
我合,輕抿一口淡淡的綠茶,抬頭看向窗外,有人在箏,飛得老高,老高,火色的身影好像要沖向太陽。
我想,者正是如此吧,因著什么緣由來到異國他鄉(xiāng),改變命運的同時,也悄悄將處在深閨的老母親帶到了大眾視野。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與心得體會篇九
1、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xiāng)間母親,只知貢獻。一查履歷,長城還只是它的后輩。
2、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會,聚會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讓人忘記它是切切實實的水,可掏可捧的水。這里的水卻不同,要說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fā),合在一起比賽著飛奔的力量,踴躍著喧囂的生命。
3、陰氣森森間,延續(xù)著一場千年的收伏戰(zhàn)。水在這里,吃夠了苦頭也出足了風頭,就像一大撥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松健兒,把最強悍的生命付之于規(guī)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眾目睽睽??丛瓶挫F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
4、在李冰看來,政治的含義是浚理,是消災,是滋潤,是濡養(yǎng),它要實施的事兒,既具體又質(zhì)樸。
——摘錄自第七章《都江堰》。
1、華夏河山,可以是尸橫遍野的疆場,也可以是車來船往的樂土;可以一任封建權(quán)勢者們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滅,也可以庇佑詩人們的生命偉力縱橫馳騁。
2、過三峽本是尋找不得詞匯的。只能老老實實,讓嗖嗖陰風吹著,讓滔滔江流濺著,讓迷亂的眼睛呆著,讓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啞著。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說,讓生命重重實實地受一次驚嚇。千萬別從驚嚇中醒過神來,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這三峽。
——摘錄自第八章《三峽》。
1、文人總未免孤獨,愿意找個山水勝處躲避起來;但文化的本性是溝通和被理解,因此又企盼著高層次的文化知音能有一種聚會,哪怕是跨越時空也在所不惜,而廬山正是這種企盼中的聚會的理想地點。
2、難道,廬山和文人就此失去了緣分?廬山?jīng)]有了文人本來也不太要緊,卻少了一種韻味,少了一種風情,就像一所廟宇沒有晨鐘暮鼓,就像一位少女沒有流盼的眼神。沒有文人,山水也在,卻不會有山水的詩情畫意,不會有山水的人文意義。
3、是的,凡是他們之中的杰出人物,總不會以輕慢浮滑的態(tài)度來面對天地造化,他們不相信人類已經(jīng)可以盛氣凌人地來君臨山水,因此總是以極度的虔誠、極度的勞累把自己的生命與山水熔鑄在一起,讀他們的山水詩常常可以感到一種生命脈流的搏動。
——摘錄自第十章《廬山》。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與心得體會篇十
近日來,在每周的閱讀課上,我細細讀完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開始的時候我只是把它當做一種必須完成的任務去讀,但慢慢地,我卻醉情于中。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余先生身居高位,被推舉為中國最年輕的高校校長,卻突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的重要遺址。二十世紀末又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行數(shù)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址。正是這萬里之行,才凝聚出這一篇篇流傳千古的散文。
手捧一本《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里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和世界。合上書本,旅行結(jié)束,陶醉于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心頭一些疑問不禁釋然,但隨著閱讀的深入,卻又有一些新的疑惑縈繞在心頭。
這書里寫的,不僅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還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不僅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chǎn)的范欽的后代們,還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秘與圣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艷,還有廟宇的悠遠與深沉。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而文人的作用,大概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并讓其感染千萬代炎黃子孫。這一點,余秋雨做到了。
至少他的《道士塔》,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個歷史悲劇,一個沉重的文化史實。它所揭示的問題讓人心痛,讓人揪心,讓人不禁為那個時代,也為我們的民族,發(fā)出一聲聲無能為力的嘆息。20世紀初,莫高窟由一位無知的道士接管,他的名字是王圓箓。因為無知,他自作聰明地將窟中的珍貴壁畫粉刷,甚至挖鑿,代之以靈官塑像;因為無知,他將窟中無價的國寶向慕名而來的西方學者換回歷歷可數(shù)的銀元;因為無知,祖國的瑰寶受到糟踐,不幸流失,給我們后人留下了無限的遺憾。這就是歷史悲劇,發(fā)生在祖先們的身上,但它帶來的痛苦卻可以綿延幾個世紀。那是一段可怕的、災難的歲月,但愿它不再發(fā)生。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后的回味;那么度過漫長人生后,我們又將留下什么呢?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與心得體會篇十一
文化苦旅是一部十分優(yōu)秀的散文集。輕描淡寫卻能帶來不可描述的震撼,每一個字都能敲擊心靈。就像一個滿臉褶子的蹣跚老人用很輕很輕的語氣向你訴說我們曾經(jīng)的文明。從怎樣的風姿無限走向怎樣的屈辱無奈、 荒涼殆盡,給你帶來真實感、 沖擊感。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吸引你去探尋,去追索那解讀文明的密碼。去改變、 向上,追求更好。
所謂文化苦旅,是文化在時間空間上的運動關(guān)系。但文化怎能是苦的呢?苦的是這段旅程,背負這段旅程的人。
文化慢慢相融,磨合,剔除,隱沒,放大,添加,這段旅程是艱苦的。而這些歷程摻雜在歷史古跡和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中,這些是人文山水,也是文化歷史。如莫高窟》一文中有余先生說“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以人類的幾大文明為背景,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里深刻而又通俗地端莊著,微笑著,快樂著,行動著,苦澀著,犧牲著。漸漸地,這一切都與中華歷史接通了血脈,甚至成了一部堅石雕刻的歷史。依照時間順序把莫高窟的歷史一一介紹,只緩緩陳述事實,卻能分明感覺到筆耕的沉重和深刻的思想。
苦的是背負著一段旅程的人。文化的一切改變,都將由人作為主體來承受。讀這一字一句,都想面對面地感受他們呻吟的哀嘆和遺憾。如書中提到的康熙皇帝,因農(nóng)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融,成就了一代政治家精神的強健,也成就了一代霸業(yè)。處理復雜的西藏事務和蒙古事務,解決治理黃河、淮河和疏通漕運等重大問題。而如同劉宗同、傅山、李颙等誓死反清的文人,中華文化的厚度不止帶來自豪感,還有更多的厚重感。這種文化的歷程便是傷害,他們拼命護守正統(tǒng)的那份熱血,便會成為束縛與桎梏,是浮于表面而不可回避的痛。能有這樣一群人,是漢文化洋洋自得的一面,也是這位歷史老人走向盡頭的征兆。
又如多篇提及的貶官文化也苦了一代又一代人。遭貶,最慘的結(jié)果便是流放。作者是這樣說的:“與殺相比,流放是一種長時間的折磨。死了倒也罷了,可怕的是人還活著,種種殘忍都要用心靈一點點去消受,這就比死都繁難了?!边@是人治社會的惡果。“殘忍,對統(tǒng)治者來說,首先是一種恐嚇,其次是一種快感.越到后來,快感的成分越多。這就變成了一種心理毒素,掃蕩著人類的基本尊嚴?!鄙现链笪暮捞K東坡,下至不能道出姓名的清朝老人,無一能夠逃出貶官的摧殘,這種身心所承受的痛苦,也許我們一輩子也不會理解。但一種文化現(xiàn)象,好處是絕不會少的。蘇東坡在編址黃州期間,“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得益于這樣的冷落,使他的藝術(shù)才能獲得一次蒸餾與升華。在黃州,誕生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等千古名篇。而清朝被貶至寧古塔的清朝官員,則通過自身的升華,“創(chuàng)造了一個味道濃厚的精神世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東北人豪爽的性格的形成。
這一段段文化苦旅,令無數(shù)中華兒女自信自豪,其中當然有彷徨和失落甚至是屈辱,可我們中國人善于苦中作樂,善于在苦難中創(chuàng)造奇跡,我們不害怕苦難,但并不表示我們歡迎、贊美苦難。我們要開創(chuàng)更美好、更讓國人自豪的時代。
輕輕拂去歷史造就的塵埃,用心靈去感受傳統(tǒng)精神文明帶來的濃厚氣息的底蘊,再去尋求傳統(tǒng)文化更好的發(fā)展。才是《文化苦旅》帶來的最美好的感悟。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與心得體會篇十二
本書類型是文化散文,世人多稱之為文化大散文,一“大”即體現(xiàn)在余先生思緒飛徹古今中外,行文意境深遠,讀起來使人感到大氣磅礴,意猶未盡,仿佛與作者一同游歷世界文化古跡。同時,先生遣詞造句無不留心,光是閱讀也足以使人盡享文字之美。
全書分三部分,中國之旅與世界之旅多以面對“文化”之所感為主,理性中隱逸著感性,讀者面對的不再是一個個貼著所謂“文化”標簽的冰冷的名詞,它們有了溫度,有了血液,有了個性。先生走遍世界各地,恪守先賢“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之理,將自己的認知與歷史相融,與文化相融,使人耳目一新。毫無疑問所謂文化其必有故事內(nèi)蘊,我們游覽人文景點只談得上走馬觀花,而余先生娓娓道來的行文使得它們似一位位老友,等著你,盼著向你傾訴一般。讀罷,方淺知文化之厚重。第三章人生之旅,讀起來也是五味雜陳。首先,若不是通過余先生,很少有人可以了解到黃佐臨先生這位因為種種復雜原因而不被世人所熟知卻馳名國際的戲劇大師,先生對巴金、謝晉等人的記述也使一代大家的形象豐滿起來。它為我們打開了窺觀大家的另一扇窗口。然而,這本書在世紀之交一經(jīng)出版發(fā)行,就將先生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而先生對此的態(tài)度,通過第三章便可略知一二。毫無疑問,他既不屑與跟風的大眾與跳起來的“小人”爭論些什么,又為自己蒙受如此冤屈而憤懣,字里行間展現(xiàn)的感情矛盾而復雜。同時,先生對自己取得的成就毫不避及,甚至屢次出現(xiàn),以上種種都鮮明地展現(xiàn)了先生治學與為人的特點,倘若深思,每個人對先生的人格肯定有不同的見解。
古人有言,偏聽則暗。讀這本書,同需要我們的思想。例如,先生對王圓篆的評價,至少在我眼里,是有失偏頗的。固然所謂功過之事皆為后人評價前人所用,而我們真正理解一個人,還是應該立足于他的時代,他的視角。如此,便少了不少的偏見。一位逃難的道士,自己守著佛教洞窟,化緣來的錢財自己分文未取,全部投入洞窟清理之中。他偶然發(fā)現(xiàn)如山的佛教經(jīng)書,多次上報朝廷,深陷戰(zhàn)火的清廷無暇顧及。此時他將經(jīng)文托付給據(jù)稱遠道而來的取經(jīng)者,何錯之有?他確實涂改了壁畫,畫上了玄奘西行的新作,可他怎么可能認識到一個連上報朝廷都渺無音訊的洞窟的藝術(shù)價值?令人唏噓的是,連“大唐圣僧的后人”換走千卷經(jīng)書給他的二百兩白銀,他也悉數(shù)用來保護莫高窟。可悲可嘆。這里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清廷之后也發(fā)現(xiàn)了其重要性,派人去拉經(jīng)卷,一路上遭到的盜竊毀壞數(shù)不勝數(shù),反而斯坦因竊去的部分在各大西方博物館都得到了妥善保管。若是全都留在中國,它們是否能全部挺過五十年的動蕩,十年的文化浩劫呢?但在書中,先生將王道士描述得似中華民族的罪人,我想每個人心里其實自有其答案。
拋開其余不談,單論本書,確實值得細細玩味。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里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jié)束,本應陶醉于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心頭卻莫名地涌出一種苦澀的感覺?!段幕嗦谩分械摹翱唷弊职偎疾恢淞x,讀者常認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深思便會發(fā)覺這實在過于幼稚的理解。其實,苦于身無所謂苦,苦于心才實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边@無非是文人最大的財富??酀^后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后的回味中了。
余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么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笔堑模松鸁o非是漫長歷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今天,還要繼續(xù)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shù)人一生的執(zhí)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于尋找。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獲便是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領(lǐng)著我們在歷史長河中漫游。我們面前出現(xiàn)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xiàn)了,他們的身上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shù)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jié)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里?;蛟S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于執(zhí)著的歷史學家們,讓他們只能憑借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卷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
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后的回味;那么度過漫長人生后,我們又將留下什么呢?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讀者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與心得體會篇十三
蝴蝶的標致源自黑暗束縛中無數(shù)次的蠕動,掙扎,破繭而出的是令人驚艷的新生命;流星的標致源自相互間劇烈的碰撞,劃過天際的是生命華美的綻放。
輝煌的勝利成就了生命的高度,而成功的背后卻浸透著奮斗的`淚泉,灑滿了就義的血雨。決勝,在看不見的地方,它可能是水滴石穿的執(zhí)著,可能是小草破土而出的氣力,可能在我們勇敢前行的每個腳印里。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而這其中的波折也跟其歷史的長度成正比。幾經(jīng)波折,不斷改變,改進,創(chuàng)新,變革。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的,而文人們要在這文化的苦旅中前行更是非常的艱難。他們中,有不少人沉沒在潦攀歷史的長河中,從此銷聲匿跡。但也有一些人,憑借著自身的堅忍與頑強成功了,每名佳作都流傳千年。正如書中柳侯祠的主人柳宗元。
沿著歷史的長河漫步,易安居士在孤獨中化悲痛為氣力,與低徊婉轉(zhuǎn)中吟唱出了“綠肥紅瘦”的絕妙辭章;東坡居士樂觀曠達,屢遭貶謫,以樂觀幽默化解人生的苦楚,于曠遠中留下“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千古絕唱;遠離了春花秋月的李煜在東風又起的小樓上吟唱“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悲歌,萬千愁怨在堅強的沉默承受中成就了詞帝的盛名。
他們,有著我們不曾深切體味的孤獨和苦楚,然而默然里的那份堅忍和承受讓他們積蓄了生命的氣力。最終,生命如煙花般催然綻放!
塞外飛沙,冷風拂面,蘇武北海牧羊,飲雪吞氈,在冰天雪地中苦忍19載,一顆赤膽忠心如烈火般未曾冷卻。遠離故國山河,卻不移心中那份守望的精神,富貴不淫,威武不屈,他用一個大丈夫頂天立地的脊梁擔當起人間大義,鑄就了千古忠魂。是信念,讓他堅守;是責任,讓他擔當。蘇武仿若空谷幽蘭,志潔行芳,一股幽香永駐人間。
每當我們愛慕別人的非凡成就時,是否清楚,在這勝利的背后,有著我們看不到的無法想像的艱辛。成功,不是一日就可完成的,它需要我們一點一滴的努力付出,淚水,汗水,甚至是我們鮮紅的血液,都是取得輝煌勝利的滋養(yǎng)劑。
其實,那些隱藏在背后的堅持、忍耐中的執(zhí)著才是抉擇勝利的地方!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與心得體會篇十四
余秋雨先生很早就寫出的這本《文化苦旅》對很多人來說一定頗有記憶的分量,就在寫這篇文字的時候,辦公室里連著兩個同事說“中學時看的書也被翻出來啦?”說實話除了書名,對內(nèi)容很多記憶都沒有了,于是再翻開的時候,除了文學的魅力外,看到的竟然是一本充滿文化感的旅行路書,在這里從歷史的角度,從文化的角度說一說你見過的,你想要去的山河的星空還有大地的歲月。
讀書筆記依舊是以摘要的方式呈現(xiàn),列舉幾個最愛的點,把這本書重新推薦給大家。余秋雨先生的自敘,輕描淡寫之間也把我們想看世界的心情表達出來!
“在讀了很多很多書,經(jīng)歷了很多很多次災難之后,我終于幡然醒悟,發(fā)現(xiàn)一切文化的終極基準,人間是非的最后衡定,還是要看山河大地。說準確一點,要看山河大地所能給予的生存許諾。我在山河間找路,用短暫的'生命貼一貼這顆星球的嶙峋一角?!?/p>
之所以叫做旅行路書,一定是用了文字給了我向往的悸動。
這部分選了“都江堰”和“莫高窟”兩個中國古代最神奇的創(chuàng)作,一個是對水的創(chuàng)造,一個是對土的創(chuàng)造,曾經(jīng)中華歷史上生命的力量能夠歷練水土,必然已經(jīng)能夠重造山河。
因為歷史的原因,因為文化太精彩的緣故,莫高窟的文物和很多國寶一樣,被掠奪后放置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里于是“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長很長,幾乎環(huán)繞了整個地球。那么,我們的心情也被拉長了,隨著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個世界?!?/p>
所謂旅程給予我們的不止是浩渺的時空,更給了我們觀看人生的眼光和角度。
余秋雨先生走了很多路,見了很多景,品了很多事,寫了很多字,于是所有的感受都在腳步中混合,也在大地山河中得到印證,于是旅行給予所有人的不只是腳下的路程,還有信中的力量。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與心得體會篇十五
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歷中國各地,追尋古人足跡,體會著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歷程。這些文章,是游記,也是中國文化史。此書通過中國大陸的自然景物描寫一代中國人心靈的糾結(jié)。以悲憫情懷書寫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各種癥結(jié),盡管也難以找到完美的答案,但給人以厚重、以滄桑,以震撼、以啟迪。每一個景點都帶給作者不同的感觸和震撼,用干凈漂亮的白話文字,來描述中國深沉的文化,以及抒發(fā)自我的情感。他觸碰到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見證自己國家一路走來深刻的歷史痕跡。其中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
在《文化苦旅》中,從多個層面截取了歷史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將萬千物象信手拈來,栩栩如生地付諸于筆端,展現(xiàn)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風土人情、歷史人文、萬里河川,無一不可入題?!蛾栮P(guān)雪》、《道士塔》兩文,描寫了漠漠黃沙彌漫下,黃河文明的興衰,從寂寥曠遠中,將積淀千年的歷史進行了真實的還原;《白發(fā)蘇州》和《江南小鎮(zhèn)》等,展示了江南水鄉(xiāng)小橋流水人家的那種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蘊,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了江南文化的那種婉約和清新,同時將世態(tài)人情演繹得形神兼具。有對西湖、陽關(guān)、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動描述,有對王安石、李白、蘇東坡、柳宗元等書卷氣息濃郁的文人墨客的敬仰;甚或還有江南名妓蘇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門的李叔同等等。
在歷史長河中,尋找到人類穿越時空的情感結(jié)合點,選取的內(nèi)容題材又緊扣現(xiàn)代人極其關(guān)注并能建立感情聯(lián)系的事件和人物,并賦予人生命運的關(guān)注和終極體驗?!兑购酱分?,有著恢弘壯闊的意識流程,從明朝張岱的《夜航船》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中的夜航船,最后又聯(lián)想到故鄉(xiāng)山腰破廟木魚聲,由篤篤聲掀起的“思想狂瀾”,想起回鄉(xiāng)光耀門庭的暴發(fā)戶、乘船外出謀生的山民、漸漸氣派的船老大,繼而切入張岱《夜航船序》的逸事,再巧妙的將“夜航船文化”切入,最后一一引入豐子愷、周作人、魯迅等幾位上了“吾鄉(xiāng)”文化夜航船的文學大師,終篇是由祖母關(guān)于篤篤聲的爭論貫穿,筆鋒輕靈老道、于浮光掠影中蘊含著諸多的深邃沉郁。
作者有詩人的激情、哲學家的睿智、小說家的神思、學者的淵博、藝術(shù)家的深致,于是,他便調(diào)動自己的這些主體修養(yǎng)和創(chuàng)造能力,隨宜而用地將它們用于自己的散文創(chuàng)作之中。這些努力,我們從余秋雨的有詩意、有情節(jié)、有畫境、有哲理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來?!兜朗克酚眯≌f家的筆法給我們刻畫出了王圓箓這么一個愚昧、麻木、呆鈍、卑微的中國文化的罪人,作者在一些地方借助小說家的推想,用細致的描寫、具體的情節(jié)、生動的場面及心理分析方法,把這場文化悲劇的過程寫得具體可感,扣人心弦。
文化是物景的伸拓,人是文化的伸拓,于是,著落點便只有一個,那就是“人”。而余秋雨也其實是借物景寫文化,借文化寫人的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稱當代文學的藝術(shù)瑰寶,他從史學家和文人的角度出發(fā),深刻探究社會問題,挖掘文人人格、觀察文化走向、透析社會現(xiàn)象。這部文學著作,充分的展現(xiàn)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學功底和淵博的文學知識,他憑借著超凡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寄情于山水風物,深刻的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人生的真諦和文化靈魂孜孜以求的探索。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與心得體會篇十六
初識《文化苦旅》,還是在七年級背誦表上字里行間的詩意中品會到這本書的魅力,自此,一直未停下追尋的腳步。
終于,有幸讀完它。追尋余秋雨筆下的足跡,仿佛游覽完全中國的山水人文。不過,我漸漸發(fā)覺,我讀的僅僅是引人入勝的山水人文嗎?不,我讀的是余秋雨。他筆下的自己,他對民族歷史的解讀與回味,他筆下的種種情思和要傳達出來的見聞,無不吸引著我,使我夢魂牽縈,回味無窮。
對這些只言片語有了深深的共鳴感和認同感,自然就喜歡上了余秋雨先生筆下的文字。正如我喜歡歷史,中國的那股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熏陶著我們,我們?yōu)楹尾患右运伎己吞綄??在我看來,這本書里的散文與厚重的歷史文化交織在一起,加上磅礴而行云流水的文風,在立意上提高了層次的同時,也牽動了讀者的心靈。
不過縱觀全文,我內(nèi)心深處的一個問題始終得不到解答——這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他到底苦在何處?是這條探尋文化的漫漫長路孤獨又艱辛,還是對如過往云煙般歷史的消散的感慨?或許余秋雨也有他的難言之隱,亦或是我年紀尚輕,不能完全讀懂這本書。不過我堅信,時間能改變一切,相信自己往后定會尋找到心底的那份答案。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與心得體會篇十七
紛紜世事,當城市森林里大多數(shù)人為名利榮譽奔波時,寂寞古道旁,黃沙漫天中,小樓東風里,奔騰河川下,不知何時多了一個模糊的身影。貼近了,是一身青衣白褂,再貼近,他的臉龐有歲月靜靜流淌的痕跡,像他的目光停駐,久久不去的溫柔滄桑。那身影,像是一種符號,或者業(yè)已成為一種鐫刻。剎那間,煙云蔽日,待云淡風輕后那抹身影已無從追尋。是他用生命擁抱這場文化的苦旅,還是文化苦旅滲透進了他的生命秋燈夜雨,梨花海棠相伴老。讀過文化苦旅,一頁頁翻過的不是紙張,而是光陰的疊加呈現(xiàn)出的你從未見過的文化。我相信,余秋雨先生在用生命完成這場心靈的朝圣。悲壯不源自它的本身,那是天人組合出的萬千氣象,在滲進人生命的一瞬迸發(fā)出的震驚世人的力量。一路走來,且吟且唱,歲月留下一芬芳??嗦帽M頭,你跨過千年等待與蛻變,我最終看見,你靜好模樣。
開篇莫高窟,足可見其在余先生心中的位。
這種美,在余先生筆下被渲染得壯烈。的確,說起敦煌會令很多中國人想起那段近代血淚史。正是西北凜冽寒風中成堆的經(jīng)卷詩文,雕塑婀娜的體態(tài),撩撥起聯(lián)軍的荒蠻和野心。文中余先生的情緒幾近失控,文字已無法負荷這段歷史的重量,一位理性學者的縝密思維在這個千古最悲痛的事面前也只能被撕碎國破,家亡。
如果說這種壯烈會令人心痛,那莫高窟呈現(xiàn)的另一番壯烈則成就了它的風情。它因華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遠藏。它執(zhí)意要讓每一個朝圣者,用長途的艱辛來換取報償。
我曾登長白山,那聳立在天間孤傲決然的白色身影,是那些遠古帝王留下來的氣數(shù)凝結(jié)而成。不必攀登,因為它無法征服。人們執(zhí)意上山,可是是想接近它,感受并企圖喚醒生命中那股未知的力量。
登上山頂后,途中因缺氧而難受的感覺在漸漸消退,刺骨的寒風在天間游蕩,像無數(shù)自由的靈魂。我恍惚看到有一抹藍色,不相信,走近了才發(fā)現(xiàn)竟是長白山天池。人生中有許多個這樣的時刻,明明陌生的場景卻覺得似曾相識,于是一瞬間前世今生交互錯雜,只一眼便如同度過了一生。我永遠不會忘記那種藍,像是夢境。我不敢多上前一步,仿佛隨時會墜落進這個夢里。四面冷硬的巖石圍繞,天池像一塊溫柔完整的玉,像沉睡了千年的少女,是長白山守護的天使,不言語,卻牢牢的掌控了你的思想,美得逼迫你投降。
我似乎能夠理解余先生置身莫高窟時的心境。斑駁畫壁上,大張艷幟的色彩喧囂著傾瀉著,帶著靈魂深處顫抖的絮語。那些壓抑了幾千年的寂寞孤獨幻化成瘋狂華麗的樂章,注定要選擇一個時刻成就絕響,耳畔是諸仙諸佛夢魘般的低吟淺唱,身旁是飛天水袖化作歷史的清風穿透屏障,萬象交錯,帶你墜入荼蘼舊夢。身體不再屬于自我,而被這空間扭曲揉碎再重新組合。走過一處,已在時間的洪流里流轉(zhuǎn)了千年。
用一路的旅苦來描摹這個記憶之外的世界,所有的疼痛便有了歸宿?;厥组g天萬物不復存在,只剩下這場盛大而寧靜的狂歡還在黃沙間守望著。
一路繁華如錦衣,層層褪去后只余荒涼。我似乎聽到子厚的嘆息,飄蕩在南下的路上。柳州刺史,為何要嘆息!你將青春熱血奉獻給國家,換來的是朝廷無情的貶斥。不!你不甘!文人的敏感多情,和官員的多舛命運讓你選擇了擺正自我的位,正視自我的現(xiàn)實,在這片陌生荒蠻的黃土上開墾自我的夢想,像一個魯濱遜。神靈在蒼穹隱約微笑,這道生命的裂縫,總算透進了光。
星河傾落,長夜夢回幾遍,轉(zhuǎn)眼便是經(jīng)年。記憶如昨,時光終究是不可跨越的銀河。當晚年的你倚在斜陽柳樹下,看著這座昔日令人聞風喪膽的空城日漸繁華,看著故鄉(xiāng)和長安日漸淡出回憶,看著親朋故友日漸離你遠去,十年一夢,方覺自我已是爛柯人。
可你已在詩文中活成了永恒,你的清廉政績和無畏精神在柳州百姓心中活成了永恒。文武百官死去了,帝王將相死去了,你還活著。你的熱血澆灌了柳州的河川,你的脊梁挑起了柳州世代的期望。
柳侯祠旁,那泓清泉里倒映著,依稀還是你當年策馬絕塵而去的背影。你踏上的不歸路,帶你走向了真正的巔峰。
野花芳草,寂寞關(guān)山道。
柳吐金絲鶯語早,惆悵香閨暗老。
羅帶悔結(jié)同心,獨憑朱欄思深。
夢覺半床斜月,小窗風觸鳴琴。
三峽往事并不如煙。
全中國,恐怕再難找到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與心得體會篇十八
中國有燦爛的歷史,有博大精深的文化,還有獨特的民族風情和肥沃的土地,它是世界民族之林的強者。
細細體會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當然,這些事并不見得全是如何的慷慨凜然,它們很真實,很貼近生活。例如《道士塔》中那愚昧無知的王道士從外國人手中接過極少的錢財,卻讓他們搬走一箱箱記載著中國歷史的珍貴典籍。作者最終寫道: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是啊,看到這個故事,我的心也在滴血。
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僅有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才會領(lǐng)悟真正的人生哲理?!卑研撵`放達于山水世界,放達于文化天堂,去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禮貌歷史中,遨游暢想,這正是《文化苦旅》不一樣于其他散文之處。在山水中解讀歷史,在歷史中發(fā)掘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我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仔細讀過讀《文化苦旅》后,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6132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