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的物理杠桿教案(精選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8 23:23:13
八年級的物理杠桿教案(精選16篇)
時間:2023-11-28 23:23:13     小編:MJ筆神

教案還可以幫助教師提前預測和解決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教案的編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發(fā)展。在這份教案收集中,我們整理了一些經典的教案模板,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八年級的物理杠桿教案篇一

本課在設計上采用了實驗探究性學習模式,在新課引入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了學生的日常認知在物理實驗中的應用,在課堂一開始的比賽中,大家在拔出9枚普通釘子和一枚螺絲釘時,大家拔釘子的方法都一樣,用的的都是羊角錘,不同的只是在于對工具使用的熟練程度上,但在對待最后一顆螺絲釘時大家的方法出現了差異:有同學根據平日的經驗選擇了螺絲刀,有的同學卻直接用羊角錘拔出了螺絲釘,且用羊角錘更有力、更高效,但對木板有一定的破壞性。這就有效地刺激了學生們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探索欲。關注學生學習的每一環(huán)節(jié),既有學生所想又有學生未想到的,引領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把課堂變成師生相互傾聽的場所,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探究活動的全過程,真正做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多關注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不要完全拘泥于自己的設計思路。反思這節(jié)課讓我越來越多的感受到物理教師不能墨守陳規(guī),而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方法、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熟悉物理學發(fā)展史不斷的與時俱進。

八年級的物理杠桿教案篇二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杠桿,能從常見的工具中辨認出杠桿。

2、知道有關杠桿的一些名詞術語,理解力臂的概念,會畫杠桿的力臂。

3、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并能用來解決簡單的問題。

二、教具:杠桿、支架、鉤碼、尺、線等。

三、復習。

請畫出下面點到線的距離。(學生板演)。

四、導入。

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立足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棍,我就能搬動地球”你知道這句話中的道理嗎?在這句話中“一個立足點,一根長棍”指的是什么呢?對,這我們這一節(jié)課要學習的杠桿。(板書課題)。

五、新授。

師:那么什么是杠桿呢?

(一)杠桿定義。

同學們請看:(教師演示)。

我們來模擬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現象,怎樣用一支棍撬起一塊大石頭?(模擬撬粉筆盒)。

師:在模擬這個過程中,我們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過程中這支硬棒在一個力的作用下,繞著一個固定的點轉動,象這樣的一支硬棒叫杠桿。(板書定義)。

同學們能否利用手邊的刻度尺來做一個杠桿撬起你的書本呢?(學生實驗)師:你能舉出幾種在日常生活當中見過的杠桿嗎?(學生舉例)。

出示投影片:起子、鍘刀、羊角錘、抽水機柄、剪甲刀等。教師指出,這些都是杠桿,然后讓學生找出它們的共同點: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需要注意的是杠桿并非一定是直的。

(二)杠桿的五個要素:

師:其實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開始利用杠桿了(看圖13-1),那么他們利用杠桿的目的是什么呢?(學生答,省力)對,我們利用杠桿時一般都是為了省力,那么杠桿為什么省力呢?要想知道原因,需要了解幾個有關于杠桿的名詞。我們以剛才的撬棍為例來學習這幾個名詞,為了學習的方便,我們可以把這個圖畫出來。(教師示范講授)。

1、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o)(用紅筆標出)。

2、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f1)。

注意:動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桿上的力,受力物體是杠桿,動力作用點在杠桿上。(教師演示)。

3、阻力:阻止杠桿轉動的力。(f2)。

同樣,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桿上的力,受力物體同樣是杠桿,阻力作用點也在杠桿上。(教師演示)。

4、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l1)動力作用線的定義在課本的下面(學生閱讀)。

在我們這個例子中,如何才能畫出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教師演示)我們把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叫動力臂。

5、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l2)。

那么如何畫出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呢?阻力作用線的距離不夠長怎么辦?(教師演示)。

師:我們把這五個要素叫做杠桿的五要素。現在我們來練習畫一個(出示投影)。

(三)實驗: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學習完了杠桿的五個要素后,我們來通過實驗研究一下杠桿為什么能用較小的力,產生較大的力。首先請同學們來閱讀一下課本第五自然段,找出我們這個實驗的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學生閱讀并找學生說出)。

師:我們通常是在杠桿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況下使用杠桿的,所謂的平衡指的是杠桿在水平位置上靜止,或勻速轉動。在我們這個實驗中的第一步應該把杠桿在水平位置上調平,為什么這樣做,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解釋原因)。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如何才能達到這一目的呢?(找學生起來說做法,教師演示)。

師:那么在做實驗的過程中能否再去調節(jié)杠桿的平衡呢?(學生回答)實驗的第。

二、第三步應該怎么辦,請同學們繼續(xù)看書。

師:在這個實驗中我們要做幾次?我們用什么來當動力和阻力?為了統(tǒng)一一下標準,我們把支點右邊的鉤碼當動力,支點左邊的鉤碼當阻力。在這三次實驗中同學們可任意的取三次值,讓杠桿達到平衡。我們前后位每四人一組,每組出一名同學負責隨時記錄數據。好現在請同學們按照課本上的實驗步驟開始做實驗。(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找一組的實驗數據投影,并分析數據。

師:在這三次實驗中,同學們能否找出一個規(guī)律來?(請學生回答)。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師:對,這就是我們這一節(jié)課要研究的杠桿平衡條件。(板書)。

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如果用字母表示的話這個公式可以寫成:f1l1=f2l2這個平衡條件就是阿基米德發(fā)現的杠桿原理。

這個關系式也可以寫成下面的形式:f1/f2=l2/l1也就是說,當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時候,我們使用杠桿所用的動力是與動力臂成反比的,動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們可以用較小的力產生較大的力了。

六、小結。

在這一節(jié)課中我們主要學習了那些知識,請同學們來總結一下(學生總結)。

八年級的物理杠桿教案篇三

1.重點:

(1)色散現象

(2)物體的顏色

(3)光的三基色和顏料的三原色

2.難點:

(1)決定物體顏色的因素

(2)會區(qū)分光的三基色和顏料的三原色

1.學生課前準備:一塊圓紙板、一根火柴棍、水彩顏料

2.教學器材:三棱鏡、七色光板、紅、綠、藍三色板、多媒體課件

提出

問題由生活中的自然現象提問:

這些美麗的色彩是從哪里來的呢?

難道陽光是由這些美麗的色彩構成的嗎?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引發(fā)他們的思考

光的色散演示實驗:

七色光

復合成

白光使用七色光板,通過快速旋轉來演示七色光復合成白光的現象。

請學生把七色光按一定的顏色比例,畫在圓盤上,現場制作七色光板。

讓學生用自己做好的七色光板,完成七色光復合成白光的實驗。學生觀察

學生動手制作七色光板:

在預先準備好的圓紙板上,劃分成六個面積不等的扇形,扇形區(qū)的顏色和圓心角按逆時針順序分別為:紅色、橙色、黃色、綠色、藍色、紫色.顏色可以用水彩或彩色粉筆涂上,也可以貼上不同顏色的色紙.然后用筆在圓盤中心扎一個孔,再插入一根火柴棍即完成。

學生做七色光復合成白光的實驗.轉動這個圓盤,觀察盤上顏色的變化。

八年級的物理杠桿教案篇四

一、教材分析:《杠桿》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的內容。在教學中從活動“比賽拔釘子”引入,通過“你能用手把它拔出來嗎?”來激發(fā)學生的動手愿望。在活動中認識人類對工具的了解與依賴。然后給學生提供羊角錘、螺絲刀等工具,讓同學們自己選擇工具參加比賽。在活動中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哪一種方法更方便、省力”,從而引出簡單機械的使用,杠桿的定義、認識杠桿的幾個要素,并通過觀察實驗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然后步步深入教學。

二、教學關鍵詞:學生活動杠桿五要素平衡條件交流討論實驗探究過程與方法。

設計過程。

一、教學思想:本節(jié)課希望達到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體驗到科學探究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提高科學探究能力,通過這個探究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努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打破只重知識教學而不重視過程和方法教學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

二、教學任務:“杠桿”一節(jié)在本教材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既是前面“力”內容的延伸,又是后續(xù)內容“其他簡單機械”探究學習的開始,本節(jié)的學習任務我把它分成兩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完成對杠桿的初步認識,主要是認識有關杠桿的五要素,第二部分是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本節(jié)的學習重點是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難點是實驗數據的處理、歸納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三、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感性認識向理性思維發(fā)展的階段,已經具有一定觀察、思考分析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進步。尤其是通過一段時間對物理的學習對物理實驗充滿著好奇心和興奮感,并能利用已有知識積極主動交流、討論,同時他們對新事物又有強烈的探索欲望,樂于參與活動,許多學生已經能較熟練地應用研究方法(如:控制變量法、圖表法、歸納法)等來解決實際問題,再加上他們自己已積累了一定的的探究經驗,比較注重小組成員間的合作,這樣的“學情”較利于本節(jié)的學習任務驅動。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杠桿,認識有關杠桿的幾個概念;能從常見工具和簡單機器中識別出杠桿,繪制杠桿示意圖,知道杠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經歷繪制杠桿示意圖的過程,體會科學抽象的方法;觀察和操作杠桿;經歷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過程,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數據間規(guī)律并從中歸納出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關心生活、生產、自然現象中杠桿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和分析各種杠桿,具有利用杠桿為自己提供方便的強烈意識,更進一步認識探究活動中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重要性。

五、教學準備:

1、學生:自帶生活常見工具,如:羊角錘、開瓶器、螺絲刀、老虎鉗、剪刀、核桃夾等。

2、教師:課件、黑板、自制簡易杠桿、彈簧測力計、釘釘子及螺絲釘的木板、設計數據分析記錄表及三維目標評價表。

六、教學過程:

1、在簡單介紹人們對杠桿的初步認識后教學從學生活動開始,老師先把同學們分配為幾個學習小組,給每組同學發(fā)一塊木板,釘上九個普通釘子和一個螺絲釘,并與同學一起準備羊角錘等生活中的常見工具,讓同學們參加拔釘子比賽。借以考察同學們對簡單工具的使用情況并引入杠桿的教學,活動大大激發(fā)了同學們的求知欲、探索欲。

2、用“講授”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學習杠桿的概念,杠桿的五要素,杠桿的示意圖,為下一步的實驗探究打好基礎,并在“認識生活中的杠桿”的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3、用教師提供的帶刻度尺的簡易杠桿以及彈簧測力計等工具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設計實驗: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杠桿的左右加掛鉤碼充當動力與阻力,讀出大小并記錄,從杠桿上直接讀出動力臂與阻力臂并記錄。

進行實驗:改變鉤碼的個數與力臂的大小,多次進行實驗并交流討論處理數據得出結論。

交流討論:評估、交流各小組的實驗過程的異同、出現的問題、得出的結論,并選出代表上臺展示該小組的成果。通過交流讓學生更進一步地體會合作的重要性,通過展示讓學生體會成功感。

4、課堂小結:了解學生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知識的收獲、了解學生在這節(jié)課上收獲了那些研究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從知識、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各方面匯報自己的收獲和體會,并通過學生的回答及時捕捉相關信息,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

八年級的物理杠桿教案篇五

由學生閱讀課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學習內容。

教師指出,常用的簡單機械有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等。

由學生閱讀本節(jié)開頭的大問號后的一段。

“板書:

第十三章簡單機械。

一、杠桿”

二、進行新課。

1.什么是杠桿?

提問: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塊很重的石塊?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并結合課本圖或出示事先畫好圖的小黑板講解。給出杠桿的定義。

教師指出:杠桿在力的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這是杠桿的特點。杠桿有直的也有彎的。

觀察和演示:抽水機的手柄、切紙的鍘刀、剪刀都是杠桿。觀察裝置中哪個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繞哪個固定點轉動。

板書:“1.什么是杠桿?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叫杠桿?!?/p>

2.描述杠桿的幾個有關名詞術語。

(1)教師以講什么是杠桿時所畫的撬杠撬石頭的板圖為基礎,邊講下列名詞邊在圖中規(guī)范標畫出三點、兩力、兩臂。并板書寫出各名詞及其定義。

板書:“2.名詞術語:”

支點:杠桿(撬杠)繞著轉動的點,用字母o標出。

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畫出力的示意圖,用字母f1或f動標出。

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畫出力的示意圖,用字母f2或用f阻標出。注意:動力和阻力使杠桿轉動方向相反,但它們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l1或l動標出。(簡介力的作用線概念。)。

教師說明力臂的畫法:首先確定杠桿的支點,再確定力的作用線。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畫出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線,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線上,符號指明哪個線段是力臂,并寫出字母l1或l動。力臂常用虛線畫出。

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l2或l阻標出。

(2)以課本圖,抽水機的柄為例(出示小黑板,圖中暫不畫出兩個力臂),結合演示抽水機柄模型,由一名學生在板圖上畫出動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規(guī)范畫出。其他學生在各自筆記本上練習。教師巡回指導。

(3)講評。如有不足之處予以糾正。

3.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1)教師:杠桿的平衡是指杠桿靜止不轉動或杠桿勻速轉動。今天研究杠桿的平衡是指杠桿在水平位置靜止不動的平衡。

(2)實驗目的: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3)學生閱讀課本中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的課文。并檢查實驗器材。

要求學生答出:杠桿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從支點到動(阻)力作用線的距離,即力臂的長度,才可從杠桿上的刻度值直接讀出。

提問:實驗器材中一個鉤碼的質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學生答出。

提問:課本記錄實驗數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單位是什么?

要求學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師指出,表中“動力×動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單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長度,不要求讀出估計數值。)。

(5)學生實驗,實驗數值記錄在課本表中教師巡回指導。實驗完畢,整理好器材。

(6)總結:由多個小組報告,根據實驗數值歸納出杠桿的平衡條件,及數學表達式。

板書:“3.杠桿的平衡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上式的意義是: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機抽水時,加在抽水機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動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動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動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機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結重點知識。

(1)什么叫動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畫出節(jié)后練習第3題各杠桿的動力臂和阻力臂。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各杠桿的示意圖,畫出它們的支點、動力和阻力,由四名學生分別畫出它們的動力臂和阻力臂,教師巡回指導,最后進行講評。

(2)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什么?

我們學大專家為大家準備的這份初中物理杠桿教案示例,希望大家能認真的學習和掌握一下,相信對大家的物理學習會很有好處。

八年級的物理杠桿教案篇六

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增強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體驗和觀察,了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培養(yǎng)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huán)境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噪聲控制的途徑 難點:噪聲的危害以及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三、教法與學法:分組討論法、閱讀法

四、教學過程:

放一段錄像,先放出一段優(yōu)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雜的聲音。

1、噪聲的來源(學生討論)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噪聲的含義:

發(fā)聲體做無規(guī)則振動時發(fā)出的聲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環(huán)境保護角度)

2、噪聲的等級和危害(學生討論)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三條界線:

90db,會破壞聽力;

70db,會影響學習和工作;

50db,會影響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聲

復習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空氣等介質的傳播――引起鼓膜的振動

(聲源發(fā)生處) (聲音的傳播過程) (人耳)

演示實驗:讓鬧鐘發(fā)出聲音,過一段時間后,把紙盒將鬧鐘罩住,讓學生比較前后聲音的不同。

綜合實驗和學生活動內容,總結得出控制噪聲的途徑:

在聲源處減弱噪聲、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在人耳處減弱噪聲。

五、課堂小結:

1、 噪聲的來源和危害有哪些?

2、 怎樣防治噪聲?

六、布置作業(yè):

調查學校周圍有哪些噪聲源,學校應該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學后記:

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不多,在強調一兩個主要內容的同時,可以安排一定的課外練習讓學生在課堂完成。

八年級的物理杠桿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弄明白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費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

用杠桿尺做實驗、通過實驗收集并整理、分析數據,理解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并體會到小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對杠桿尺實驗研究。

教學難點:

對數據的整理和分析。

教學準備:

杠桿尺、鉤碼等實驗用品;女孩壓水圖(ppt)、蹺蹺板(ppt)、羊角錘撬釘子圖(ppt)等8張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簡單操作導入。

生產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撬大石頭的情況,請同學們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試一試家長們是怎樣撬石頭的?為什么家長們會這樣做呢?讓我們來揭開它蘊含的科學道理。

二、學習新知。

認識杠桿:剛才我們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們農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這樣的簡單機械,我們把它叫做“杠桿”。請一個同學來講臺上示范,其他同學自己操作,教師適時分析指出杠桿各部分的名稱及定義。榜書:支點、用力點、阻力點。自己在小組內指一指這三個點位置,說說定義。

三、鞏固新知。

那么我們以后遇到一些簡單的機械,如何判斷它是不是利用杠桿的原理呢?想想該用那些知識去判斷呢?要求組內簡單交流,教師請同學交流,其他同學談談想法,說說同不同意這樣的判斷。教師在總結說明。

四、應用所學。

出示女孩壓水圖(ppt)、蹺蹺板(ppt),請同學們自己認真思考,這是不是杠桿?是,你的判斷依據是什么?想好后,組內討論。教師請小組代表在班內交流。(學生觀察的很仔細,部分學生想到蹺蹺板的阻力點、用力點在隨時改變,教師對同學的這種觀察仔細、勤于思考精神給予表揚)。

五、實際判斷。

出示羊角錘撬釘子圖(ppt)、老虎鉗(ppt)、剪刀(ppt)等6張幻燈片,請學生判斷是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組交流)。教師抽小組代表逐圖分析。

六、實驗研究。

教師讓學生試著猜測判斷:所有的杠桿都省力嗎?帶著這個猜測我們來深入研究隱藏在杠桿上的科學道理。

教師指導各組安裝實驗裝置,敘述清楚實驗要求。讓各小組做實驗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費力、費力的三種情況,要求小組分工,記錄好實驗數據,把它填寫到課本第6頁的表格中。

七、數據統(tǒng)計。

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省力情況有()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種;費力情況有()種。

八、對數據梳理分析,發(fā)現規(guī)律,總結規(guī)律。

通過數據分析,我們發(fā)現了什么?

1、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課堂小結。

八年級的物理杠桿教案篇八

學習實驗探究的基本技巧

一.學前準備

自學、相信自己

1、降落傘在空中滯留的時間可能與 、 、 有關。

2、在設計實驗時,常用的方法是先考察其中一個因素對研究問題的影響,而保持其它因素不變,這種方法叫做 法。

4、測量儀器在使用前,一般應先調整指針到 ,這個過程叫做 。

三、交流研討,學習新知

(一)、控制變量法

1、閱讀p16內容,探討“降落傘在空中滯留時間與什么因素有關?”

2、在設計實驗時,如果有多個因素對研究問題有影響,常用的方法是先考慮其中一個因素對研究問題的影響,而保持其他因素不變,這種方法叫做“控制變量法”。

(二)、測量儀器的選擇與使用

1、看圖,提問:怎么樣探究降落傘在空中滯留的時間呢?

2、引出儀器的使用和選擇,引導看圖p17.

調零: 。

(三)、不規(guī)則面積的測量方法

1、問題:若要測量鞋底的面積怎么辦?

2、歸納方法: 。

3、復習科學探究的步驟:

三.鞏固?延伸

2221、(1)、3600cm=dm= m

(2)、2h30min=h= s

2、在探究降落傘在空中滯留時間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中,某同學猜想可能與傘的形狀、面積、傘繩的長度有關。他為了探究滯留時間與傘的形狀是否有關,應在的條件下進行實驗,這種探究的方法叫。

3、估測是物理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我們可以運用身體上某個器官或部位進行一些物理量的估測。例如:利用手臂的長度可以估測一個物體的長度。你還可以利用身體上的 估測。

4、某物理課外小組在“探究降落傘在空中滯留的時間長短”的問題。

(1)、為了探究“降落傘在空中滯留的時間可能與降落傘的形狀有關”的猜想,他們利用所選的儀器進行實驗時,必須保持兩次傘繩的長度、傘下降的高度、傘下所吊的重物和傘的面積都 ,這樣才能探究出傘的滯留時間與傘的形狀是否有關。

(2)、為了探究“降落傘在空中滯留的時間可能與降落傘的面積有關”的猜想,他們利用所選的器材和工具進行實驗時,必須保持 、 、 和 等不變,只改變傘的,這樣才能探究出傘在空中滯留時間是否與傘的面積有關。

(3)、為了探究“降落傘在空中滯留的時間可能與傘繩長度有關”的猜想,他們實驗時必須保持 、 、 和 等不變,只改變,這樣才能探究出傘在空中滯留時間是否與傘繩長度有關。

(4)、以上探究過程中采用了 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

5、小明看到教室門窗上的玻璃被大風吹碎了,他想換一塊玻璃,需測一下尺寸,他應選擇()

a、分度值為1dm的刻度尺b、分度值為1cm的刻度尺

c、分度值為1mm的刻度尺d、分度值為1μm的刻度尺

6、對于儀器量程的選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隨便選擇,只要能測出結果就行 b、大量程較好,沒有不能測的

c、小量程較好,精確度高d、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量程

7、每次只改變其中的一個量,而保持其他因素不變,這種方法叫()

a、累積法 b、先易后難法 c、控制變量法 d、探究法

8、小明用手表測自己從家到學校的時間,出發(fā)前他看了一下手表,時間為7:50,到學校時,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時間為8:10,則他從家到學校所用的時間為( )

a、7:50b、8:10 c、0:20 d都不對

9、某技師用一把刻度尺均勻的米尺量得一工件的長度為980mm,后來經過精確測量,發(fā)現此米尺上所標出的1m實際為1002.0mm,則該工件的真實長度最接近于()

a、1002.0mm b、1000mm c、982.0mm d、978.0mm

10、有如下幾種刻度尺:a、米尺;b、分米刻度尺;c、厘米刻度尺;d、毫米刻度尺。要測量以下幾個長度,請將合適的刻度尺的序號填在橫線上。

(1)、環(huán)形跑道的長 ;

(2)、公路上兩里程碑之間的距離 ;

(3)、量機械零件的長度。

四、當堂反饋小結

1.交流檢查錯誤訂正的情況,老師巡視答疑。

2.回想本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你學到哪些?還有哪些疑問?

五、學/教后反思:

八年級的物理杠桿教案篇九

了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增強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體驗和觀察,了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培養(yǎng)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huán)境意識。

重點:噪聲控制的途徑難點:噪聲的危害以及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分組討論法、閱讀法。

放一段錄像,先放出一段優(yōu)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雜的聲音。

1、噪聲的來源(學生討論)。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噪聲的含義:

發(fā)聲體做無規(guī)則振動時發(fā)出的聲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環(huán)境保護角度)。

2、噪聲的等級和危害(學生討論)。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三條界線:

90db,會破壞聽力;

70db,會影響學習和工作;

50db,會影響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聲。

復習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空氣等介質的傳播——引起鼓膜的振動。

(聲源發(fā)生處)(聲音的傳播過程)(人耳)。

演示實驗:讓鬧鐘發(fā)出聲音,過一段時間后,把紙盒將鬧鐘罩住,讓學生比較前后聲音的不同。

綜合實驗和學生活動內容,總結得出控制噪聲的途徑:

在聲源處減弱噪聲、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在人耳處減弱噪聲。

1、噪聲的來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樣防治噪聲?

調查學校周圍有哪些噪聲源,學校應該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不多,在強調一兩個主要內容的同時,可以安排一定的課外練習讓學生在課堂完成。

八年級的物理杠桿教案篇十

1、了解彈力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2、了解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原理。

3、會正確使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彈力產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見的彈力。

2、通過實驗,探究并驗證彈簧的伸長與拉力的關系。

3、經歷使用彈簧測力計的過程,學會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1、對周圍生活中彈力應用的實例有濃厚的興趣,體會科學技術的價值。

2、通過對彈簧測力計使用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學道理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通過對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培養(yǎng)學生勤于動手的科學態(tài)度和嚴謹細致的科學作風。

與彈力有關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經常見到,彈簧伸長與外力的關系又是制作彈簧測力計的原理,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是進一步學習重力、浮力、簡單機械等知識的必備技能。對彈力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樣產生的,不必分析它的.三要素,重點放在學會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讓學生邊探索邊思考邊試著應用,為學生在今后的工作與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通過前面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一些力的有關知識,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學生對彈力的感性認識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彈簧隨處可見,彈力的應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過實驗或實例引入彈力的教學。

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生活經驗的挖掘,體現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變成生動形象的認知對象,從而有效地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知識、提升能力。

彈簧測力計制作原理、測量力的方法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探究影響彈力大小的因素,引導得出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從而自己制作彈簧測力計。

對于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梢砸龑W生閱讀說明書、觀察構造、練習使用、交流總結等多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他們的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多媒體課件、彈簧、彈簧測力計、橡皮筋、橡皮泥、鋼尺、頭發(fā)等。

八年級的物理杠桿教案篇十一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鏡,什么是凹透鏡,了解透鏡的焦點、焦距。

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2、過程和方法

觀察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fā)散作用。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能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好與和諧。

重、難點:

焦點、焦距的定義。

透鏡對光的折射作用。

教學器材:

激光源、各種透鏡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完成光路圖:

空氣 玻璃

水 空氣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我們經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鏡、照相機的鏡頭,它們有什么作用?

進行新課:

1、透鏡: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實物觀察)

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

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 (圖3.1-1示)

2、透鏡的做法:

主光軸:連接圓心的直線

光心:透鏡的中心 光心在主光軸上。 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3、透鏡對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又叫會聚透鏡。

(2)、凹透鏡對光有發(fā)散作用,又叫發(fā)散透鏡。

4、焦點和焦距:

焦點:與主光軸平行的光線通過凸透鏡后會聚到一點,叫凸透鏡的焦點。

焦點有幾個?

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單位是什么?

5、凹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6、兩種透鏡上能畫三條特殊的光線

三、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jié)內容。

小 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jié)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完成課本練習。寫出日常生活中你見到的透鏡。

教學后記:對光心、主光軸的知識進行補充。會聚、發(fā)散的結論。

八年級的物理杠桿教案篇十二

(1)理解密度與溫度的關系,并能解釋簡單的與社會生活相關的密度問題。

(2)利用密度知識鑒別物質。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活動,總結出:一定質量的氣體,溫度高,密度變小;溫度低,密度變大。

(2)學會利用密度這一重要屬性鑒別物質。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充分把密度知識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

(二)教學重點:1、密度與溫度的關系。2、密度與物質鑒別。

(三)教學難點:水的反常膨脹,4℃水的密度最大。

教具。

4千克的鉛球、水桶、體重計、紙風車、酒精燈、細線、圓底燒瓶、水槽.。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已知鐵的密度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2.鉛的密度為11.3×103千克/米3,與鐵的密度不同,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二)引入新課。

1.密度與物質鑒別。

討論的問題如下:

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作答:先分別測量出鉛球的質量和體積,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斷它是否是鉛組成的。

又提問: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測出測量出鉛球的質量和體積呢?

用體重計測出鉛球的質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測出鉛球排開水的質量,即可算出鉛球的體積。

實驗:

計算:

同種物質的密度一般是不變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質量是原來的二分之一,但密度不變。

問題:同種物質的密度一定不變嗎?如果某物體的質量不變,而它的體積改變了呢?

實驗:氣體的熱脹冷縮實驗。

介紹實驗裝置:圓底燒瓶上用帶有注有一小段紅墨水的玻璃管的橡皮塞密閉空氣。先后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察。

現象:燒瓶放在熱水中時,里面的紅墨水向外移動,說明瓶內氣體受熱體積膨脹了。

而放在冷水中時,里面的紅墨水向里移動,說明瓶內氣體遇冷體積收縮了。

同學們回家可做類似實驗:兩個吹脹的氣球分別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爐火附近。觀察現象。

上面的實驗說明最物質的密度與溫度有關。

2.密度與溫度。

自然現象中風的形成也是因為密度與溫度有關形成的。

做風形成的實驗:教材p22。

空氣因受熱體積膨脹,密度變小而上升,熱空氣上升后,溫度低的冷空氣就從四面八方流過來從而形成了風。

思考:教材p24。

根據氣體的密度隨溫度變化而變化的現象,試分析房間里的暖氣一般都安裝在窗戶下面的道理。

暖氣周圍的空氣受熱體積膨脹,密度變小而上升,靠近窗戶的冷空氣密度大,下沉到暖氣周圍,又受熱上升,利用這種冷熱空氣的對流,可以使整個屋子暖和起來。

人們很早就利用風力了,例如:利用風力來取水,灌溉、磨面,推動帆船、滑翔機等,近代大規(guī)模應用風力,主要在發(fā)電上。

溫度可以改變物質的密度。固體、液體的熱脹冷縮不像氣體那樣明顯,因而密度受溫度的影響比較小。

設問:難道所有的物質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嗎?

300多年前,人類就已知道水在4攝氏度時密度最大這一現象。在冰湖中作的測試表明,表面凍結的湖里,冰面以下的水體中密度從上至下遞增(這是當然的事了,重在下,輕在上),溫度也是由上至下遞增,從表層水體的0℃至底層水體的4℃。正是因為這個特性,湖里的魚類能夠在嚴寒的冬天躲在底層水體中,不至于被凍成冰塊。

水在0—4℃之間,是熱縮冷脹,在4℃以上是熱脹冷縮。

水的反膨脹現象,給人們帶來了好處,江河湖面的水結冰時,因為冰的體積膨脹,密度比水小,總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總是沉在下面。這樣,冰塊就成了一層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凍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水的反常膨脹,給人類生活也帶來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戶外的自來水管將凍裂。所以對自來水管的保護顯得尤其重要。

觀看密度在社會生活中的其它應用的影片。

八年級的物理杠桿教案篇十三

常識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照度對視力影響的介紹,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過把光源設置在不同位置,觀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給出照度的概念和單位,然后介紹了自然界中典型情況下的照度和國家規(guī)定標準中的學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過實驗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

三、教法建議。

1)通過實驗觀察與測量加強學生對照度的感性認識.

2)讓學生通過實際測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斷是否達到國家標準.從而使學生增強“標準”意識.

3)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最好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歸納得出.

四、教學重點:

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

五、教具:

照度計、點光源、每個同學帶一個手電筒。

六、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在暗室中進行學生實驗:用手電筒垂直照射桌面,改變與桌面的距離,觀察桌面明亮程度的變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課教學。

1.照度的概念。

給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紹自然界中典型情況下的照度,以及國家規(guī)定的照度衛(wèi)生標準.

讓學生感知照度:給出國家規(guī)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標準,通過改變教室內燈的個數,來達到桌面的規(guī)定照度標準,若教室燈的亮度不夠,可采用手電筒輔助照明.

2.影響照度的因素。

提出問題:照度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猜想:學生可能猜測出很多方面,如與光源有關等,正確的給與肯定.屬于本節(jié)課實驗探究活動范圍的不予判斷.

設計實驗:

實驗探究:

限定條件:同一光源。

研究內容:

1)照度與光源距離的關系。

2)照度與光照面傾斜程度的關系。

學生交流分析得出結論:

對同一個光源來說,光源離光照面越遠,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光源離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與光照面距離一定的條件下,垂直照射與斜射比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線越傾斜,照度越小.

進行眼睛的保健衛(wèi)生教育.

三、板書設計。

八年級的物理杠桿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2.過程與方法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觀察體驗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從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認識科學方法的價值。

教學重點: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圖表示力。

教學難點:力的概念,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課型與教學方法:新授課。先學后教、適當點撥,自主學習,學生實驗。

教學資源的利用及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案、檢測題,彈簧,磁鐵,氣球,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時間2分鐘)。

二.學習目標。

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2:力的三要素。

3:用示意圖表示力。

4:認識物體間力作用是相互的。

活動一:觀察教材圖片,完成下列問題。

二.先學后教。

活動二:閱讀課本42頁你能說說力的單位及符號嗎?

活動三:閱讀書本第42頁“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讓學生提出猜想:可能與力作用的大小有關;可能與力作用的方向有關;可能與力作用的位置有關。

引導學生根據前面觀察力作用效果的實驗結合課文圖示以及學生生活的經驗進行論證。完成下列問題:

活動四:閱讀書本第42頁,完成下列問題:教師適當提示:畫力的示意圖的要領: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同一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

還可以在力的示意圖旁邊用數值和單位標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

活動五: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用一個氣球去壓另一個相同的氣球,讓學生觀察:兩個氣球都變扁了。(施力的氣球在施力時變扁了,說明它同樣受到另一個氣球作用力)。

(2)演示:兩個帶相同電荷的通草球靠近時相互排斥。(一個通草球排開另一個通草球時,自己也被排開了,說明兩個通草球同時都受到了對方力的作用)。

(3)學生實驗:伸出手去,讓一個同學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嗎?打你的同學也感到疼嗎?(打的.同學感到疼,說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學生實驗:向上擰書包,你對書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覺到了書包也在拉你?(拎書包手同時受到書包向下的拉力)。

(5)看課文第33頁圖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開時自己坐的船也被推開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開時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開了。說明推船的人同時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開時連同他坐的船也被推開。)。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結論: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后者對它的作用力。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完成下列問題:

課堂小結:(約4分鐘)(可師生共同小結本科收獲)。

八年級的物理杠桿教案篇十五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8頁——112頁。1、質量的定義和單位;2、質量的測量與天平的使用;3、實驗——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4、質量不隨它的形狀、物態(tài)和位置而改變。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1.初步認識質量的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2.了解天平的構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tài)、空間位置和溫度而變的物理量。

二、過程與方法:1.體驗一些物體的質量,對一些常見物體的質量有估測的能力;2.通過用天平測量常見的固體和液體的質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過觀察、實驗,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tài)、空間位置和溫度而變的物理量。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通過天平使用的技能訓練,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與協(xié)作精神;2.通過對物質質量的測量,獲得成功的喜悅;教學重點:質量的單位和用天平測質量。

教學難點:

正確使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教法學法:

實驗演示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學生天平(帶砝碼),小石塊,水、燒杯,礦泉水瓶子一個。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問:自行車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鋼、鐵、橡膠等材料制成的,教師接著說明:一般我們把自行車稱為物體,鋼、鐵、橡膠等稱為物質。這樣我們可以說:自行車這個物體是由鋼、鐵、橡膠等物質構成的,其它物體如:鐵釘、鐵錘、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質構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體都是由物質構成的。

二、新課教學。

1、質量。

(1)對實物的觀察,引入質量的概念。

鐵釘和鐵錘含有鐵這種物質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這種物質的多少不同,物理學里為了表示物體的這個性質就引入了質量這個物理量。

質量是表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

八年級的物理杠桿教案篇十六

常識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照度對視力影響的介紹,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教材通過把光源設置在不同位置,觀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給出照度的概念和單位,然后介紹了自然界中典型情況下的.照度和國家規(guī)定標準中的學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過實驗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

1)通過實驗觀察與測量加強學生對照度的感性認識。

2)讓學生通過實際測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斷是否達到國家標準,從而使學生增強“標準”意識。

3)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最好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歸納得出。

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

照度計、點光源、每個同學帶一個手電筒。

一、新課引入。

在暗室中進行學生實驗:用手電筒垂直照射桌面,改變與桌面的距離,觀察桌面明亮程度的變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課教學。

1.照度的概念。

給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紹自然界中典型情況下的照度,以及國家規(guī)定的照度衛(wèi)生標準。

讓學生感知照度:給出國家規(guī)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標準,通過改變教室內燈的個數,來達到桌面的規(guī)定照度標準,若教室燈的亮度不夠,可采用手電筒輔助照明。

2.影響照度的因素。

提出問題:照度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猜想:學生可能猜測出很多方面,如與光源有關等,正確的給與肯定,屬于本節(jié)課實驗探究活動范圍的不予判斷。

設計實驗:

實驗探究:

限定條件:同一光源。

研究內容:

1)照度與光源距離的關系。

2)照度與光照面傾斜程度的關系。

學生交流分析得出結論:

對同一個光源來說,光源離光照面越遠,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光源離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與光照面距離一定的條件下,垂直照射與斜射比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線越傾斜,照度越小。

進行眼睛的保健衛(wèi)生教育。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620571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