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一次思維的整理和梳理,讓我們能夠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方向。寫總結時,我們應該注重用詞準確,不偏離主題,表達清晰。以下是一些寫作指導和技巧,希望能對大家的寫作提供一些幫助。
語文的論文篇一
教學程度高低不同的書院,通過某種機制組成聯合體,在相互比較中可以看出其等級差異。宋代最典型的例證是見于《宋史·尹谷傳》的“潭州三學”,即潭州州學、湘西書院、岳麓書院三學學生月試積分高等而遞升,三學為三個層次,此為論者所熟知,不必贅言。有意思的是類似的情況在清代也出現過。乾隆年間,長沙岳麓、城南兩書院隔江相望,雖同屬省會書院,但岳麓在全省招生,城南在全長沙府招生,程度有別。湖南巡撫陳宏謀規(guī)定,每年年底“將兩書院生童傳齊匯考一次,核其有無精進,以定次年去留。城南書院生員中有佳者,送岳麓書院。”(注:清·陳宏謀:《申明書院條規(guī)以勵實學示》,鄧洪波編:《中國書院史資料》,浙江教育出版社版,第1585頁。)可見,岳麓書院由潭州三學而確立的湖南最高學府的地位,到清代仍然保持未變,此是后話,暫且不表。
宋代的另一例在今江西,由江東提舉袁甫實施,事見其《番江書堂記》,其稱:
或問余曰:“子創(chuàng)象山書院于貴溪,興白鹿書院于廬阜,而又建番江書堂,何也?”余曰“子豈知余盡哉!……兩書院蓋士友所宗之地,振而起之,責實在余。故凡士愿處象山若白鹿者,名隨其行輩與其望實,或畀領袖之職,或在賓講之選,衿佩咸集,彬彬可觀矣。而余之所深慮者,已成之材雖易于振拔,而后來之秀未保其嗣續(xù)。況士友之紛至,非按其語言參諸履行,則未可得其為士之實。于是,選通經學古之士,率生徒而課之,余暇日亦數加考察。俟其立也,乃分兩書院而肆業(yè)焉。此番江書堂之所以建也?!保ㄗⅲ核巍ぴΓ骸斗瓡糜洝罚吨袊鴷菏焚Y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版,第145-146頁。)。
非常明顯,作為一種預備學校,番江的書堂程度要大大低于“士友所宗之地”的象山、白鹿二書院。按番江書堂在饒州鄱陽縣,位于貴溪、廬山兩地之間,有達源、止善、存誠、養(yǎng)正四齋,規(guī)模不小??芍?,袁甫在三地遠距離構建書院教育體系,比起潭州三學同城隔江組成的教學體更有創(chuàng)意,此則或可視作今日遠程教育之開端。
與以上不同書院間通過某種機制聯合組成一個等級差異有別的共同體不同,在明清時期,出現了一地幾所不同教學層次的書院共存但相互之間缺乏聯系的情形。如福建省會福州,康熙年間由巡撫創(chuàng)建鰲峰書院,雍正十一年(1737)定為省會書院,專課生童。嘉慶二十二年(1817),總督汪志伊等創(chuàng)建圣功書院,專課童生。同治三年(1864),總督左宗棠又建正誼書院,專課舉人、貢生。(注:民國《閩侯縣志》卷三十三。)又如天津,有輔仁、問津、三取三書院“鼎峙為三”,“皆為生童而設,孝廉不與焉?!敝镣问?1874),官紳創(chuàng)建會文書院,“專課舉人”。(注:光緒《天津府志》卷三十五,馬繩武《建立會文書院記》。)童生、生員、舉人是三個不同層次的群體,各書院程度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需要指出的是,這類書院的程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也會因為某種原因而出現由低而高,或由高而低的變化。如蘇州府平江書院,創(chuàng)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凡吳、長、元三縣童生,邑選十人入院肄業(yè),諸生亦與焉。其后諸生盡入紫陽、正誼兩書院,而平江書院專課童生?!保ㄗⅲ和巍短K州府志》卷二十五。)十分明顯,蘇州府屬的平江書院,由生童并課到專課童生,其地位由高而低,出現了變化。
同一所書院內部也有高低層次的不同。如山西夏縣涑水書院,由元至治年間邑令貼木兒不花創(chuàng)建,祀宋儒司馬光,有“堂七楹,中設司馬文正像,顏曰粹德堂,左延賓,右延師,辟齋五,聚造士之俊選與幼學者分授焉。游息之所,講肄之堂,庖廩井廄靡不俱備,復入田畝若干,歲入以贍,且以供祀事?!保ㄗⅲ河赫渡轿魍ㄖ尽肪砣#┛梢?,涑水書院是成人與幼年分班授課。又如清代湖南平江縣爽溪書院,為同治七年(1868)邑人李元度創(chuàng)建于李氏家廟之西的家塾,它延請“經師一、蒙師二,以分教子弟,先太高祖后裔皆入焉?!保ㄗⅲ呵濉だ钤取短煸郎金^文鈔》卷十六,《爽溪書院記》。)經師、蒙師所授內容不同,知識深淺有別,不言自明。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程度的學生同處一院而“分授”、“分教”,和有些書院的“分班回講”一樣,是分級分班上課的表征,它是書院在教學方法上的一種創(chuàng)新,比之近代西方學校的分班授課,其依照程度而組織教學的原則相通,所不同的是,對這種教學規(guī)律性的認識與實踐,書院要比西方學校早幾個世紀罷了。
書院教學程度的不同,可以用大學、小學這樣的傳統方式表述。如元代建康府明道書院,就將自己的生徒明確分成“大學生員”、“小學生員”兩類?!按髮W生員”十四人,又分“治經”、“治賦”兩個專業(yè),各七人肄業(yè)。其“課試”規(guī)定:“三十歲以下者,各各坐齋讀書,延請講書訓誨”?!懊咳照张f例行供講課。每日課治,治經義者小經冒議,治賦者省詩。午后納課呈山長,晡后書院會食,課辦呈公堂,放學。”“小學生員”無名額記載,其“課試”規(guī)定:“每日從小學教諭出題受書訓導,每遇三日一次供詩;每日背誦隔日書,授本日書,出本日課題,省詩對句,食后習功課,午后說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小學》之書,《通鑒》,出晚對,供晚對。”(注:《行省坐下監(jiān)察御史申明學校規(guī)式》,《中國書院史資料》,浙江教育出版社年版,第425頁。)兩相對比,可以看出,其程度的不同明顯而具體。
與明道書院一院同招大學、小學生員肄業(yè)不同,明代山東臨朐縣朐山書院“以小學為教”,所招全是小學生員。朐山乃嘉靖十年(1531)知縣褚寶創(chuàng)建,其創(chuàng)建緣由、內部規(guī)制及運作情況,詳見于當年的山東提學副使所作的《朐山書院記》,其稱:
又以儲材在學校,而蒙養(yǎng)必先小學,乃仿古社塾遺意,創(chuàng)書院于邑城中,前為養(yǎng)正堂三楹,后為景賢堂五楹,翼以書舍十六楹,環(huán)以左右塾八楹。于是選民間之秀彥,立塾師以教之。朝鐘暮鼓,聚散惟時,辯方書,正句讀,吟詩習禮,考論名物器數,居處慎其(與)長幼,明其(節(jié))勤惰,示其懲勸。令雖日事案牘不暇給。稍間,輒與諸生督課,時校藝,而進之右塾,升之左塾,升之堂。升之堂者,以需進于庠校。于是,邑之士咸觀而向化?!岛?,今書院之設遍山左,然未聞以小學為教者。(注:嘉靖《臨朐縣志》卷四。)。
這條材料十分典型,不僅可以說明臨山書院是小學,它可以與遍設山左的其他大學程度的書院并行特立,而且又以堂塾分成高低程度不同的三級,由右塾而左塾而升于堂,內部實行等級管理,便于激賞以提高生徒的學習積極性。更有甚者,在保持相對獨立性的情況下,它又可將升之堂者進于庠校,使小學層次的書院可以回歸社會,不致因缺失生存環(huán)境而出現無以為繼的困難,可謂規(guī)劃周詳。事實上,清代雖行政區(qū)變化,臨朐縣附廓于海州州城,朐山曾一度升格為州級招收生童肄業(yè)的大學層次的書院,但到嘉慶七年(1802)知州唐仲冕率一州兩邑士民創(chuàng)建石室書院之后,朐山書院又“改為小學,延諸生之勤篤者為童子師,屬學官董之?!保ㄗⅲ杭螒c《海州志·書院》。)。
和小學層次的`書院再分高下等級一樣,大學這一層次的書院也存在著諸多等級差異。前述第一、第二種情況是大學類書院教學與學術水平高低不一的兩種表現形式。另一種則是區(qū)域性差異。受區(qū)域性發(fā)展不平衡的影響,各地的文化教育整體水平各不相同。雖同屬縣級、州級、府級書院,但發(fā)達地區(qū)和不發(fā)達地區(qū)相比,其教學程度卻不能相提并論。茲舉陜西略陽縣嘉陵書院為例,它位居縣城,屬縣級書院,設山長掌教,有齋長經管院務,設院書、院舍寬敞,經費充足,規(guī)制謹嚴,在全縣招數十名生童肄業(yè)。但其地接青海,距省城一千余里,屬落后地區(qū),其教學要求,僅為熟讀六經而已。有關情況,見道光十一年(1831)知縣為其制訂的“成規(guī)”第一條《定膏火》,其稱:
前以讀經書定膏火,讀經者給膏火,不讀經者不給,期于士皆通經。然亦有勤于用功而讀經不能如數者,自宜略為變通。今定膏火五十分,讀經膏火三十分,不讀經膏火二十分。讀經以《易》、《書》、《經》、《周禮》、《禮記》、《春秋左傳》六經為定。六經尤以《春秋左傳》、《禮記》、《周禮》為主。《春秋左傳》十二本,《禮記》十本,《周禮精義》六本,諸生童于是三經,能二十日讀一本者準膏火。……《易》、《書》、《詩》,每部均限八十日,能讀熟者準膏火。然必《周禮》、《禮記》、《春秋左傳》讀完再讀此三經者方準膏火,但能讀此三經者不準?!洳粚S枳x經,或讀經不能如數者,生員膏火十分,童生膏火十分。(注:清·賈芳林《嘉陵書院成規(guī)五條》,《中國書院史資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9頁。)。
《周禮》等三經共28本,以20天讀熟一本計算,需要560天,《易》、《書》、《詩》三經,以80天讀熟一本計算,要240天,六經共計800天才能讀完。書院一般每年放假兩個月,按照規(guī)定的進度,滿打演算,每個生童必須在書院肄業(yè)三年方能讀完六經。這樣的教學水平太低,顯然是不能和東南地區(qū)的縣級書院相比的。
大學類書院的程度差別更突出的表現是,通過官辦書院系列的行政級差而表現為縣級、州級、府級、道級、省級這樣一個由下而上的寶塔型書院結構體系。(注:《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版,第55-103頁。)中國是一個官本位的社會,官府的級別越高,其權力就越大,就能支配更多的經費,聘請更好的山長主教,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政區(qū)越大,讀書人就越多,書院招生時選擇的余地也越多,能夠做到優(yōu)中選優(yōu)。二者合一的結果,自然就會造成書院教學水平隨行政區(qū)域的擴大而提高的局勢,由州縣而府道,由府道而省級,節(jié)節(jié)上升,構成一個由低而高的結構模式。上述湖南省城岳麓、城南二書院,之所以出現年終匯考,城南優(yōu)秀生可以次年送入岳麓的情況,就是因為岳麓由湖南巡撫主持,在全省招生,而城南由長沙府知府主持,只在長沙府屬各縣招生而造成的。
總之,書院的教學程度具有多層次,從低到高,各個層次都有。既有大學一級的,也有小學一級的,而且大學、小學又各有高下之別。這種層次的豐富性,歷代皆然。到明清時期表現更加突出,尤其是清代,由家庭、鄉(xiāng)村、州縣、府道、省會乃至聯省,書院構成了一個事實上的完整的等級之塔,自成體系,差不多承擔起國家的全部教育任務。(注:清·程廷祚:《與陳東皋論書院書》,《中國書院史資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1頁。)它的最大好處是可以滿足讀書人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并在這種滿足中贏得自身的壯大與發(fā)展。這正是書院生命力旺盛的重要原因,也是它與官私二學相比而特立獨行的表征。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本文用了“書院非大學”這樣一個比較極端的字眼,但并不是說我們就不承認有大學這一層次的書院存在。我們所要強調的是,書院教育的層次性。書院既有大學一級,也有小學一級,不能只講大學而不講小學。在清末,書院教育的層次,被光緒皇帝等一代君臣所洞察,詔令改全國書院為大中小三級學堂,使古代書院通過改制,而與近現代學制血脈相通。
語文的論文篇二
“生活,真的是大變樣了啊!”這是我聽外婆所發(fā)出的最多的感慨。
曾經,我躺在外婆的懷中,最多聽到的便是外婆從前的生活。外婆說,那時候后的樓房,跟本沒有現在的那么高,而且,這些樓房都是用石頭砌成的',房頂上就覆蓋著那么一層瓦,且,幾乎所有的人家就只有那么矮矮的一層。即便是那些比較有錢的人家,也不過是再高了那么一層而已,而那每一層樓房,也不過是兩米多了一點點的高度而已。真的很矮。
而現在,外婆家的房子也是大變了樣,每層有那么三米多高,而且也有了三四層,每層也有三米多高。房子的外表,也沒有以前那么粗糙,反而是用油漆什么的在外面涂了一層。房里呢,也完全沒有了以前的簡陋樣兒,而是被各種各樣的現代家具填滿了。與以前完全都不一樣了。
在外婆家,還有一件很大的差別。小時候,外婆家門前的橋頭總是坐滿了老人。他們都是因為夏日的炎熱而從家中跑到橋頭來乘涼的人。所以,那時候的夏傍晚到夜里一點的這一段時間,外婆家門前橋頭的人總是那么多,絡繹不絕,熱一熱鬧鬧。
而現在,外婆家的橋頭上卻幾乎沒有多少人了。因為電風扇的普及,及家庭經濟狀況的日漸變好的情況下,每一戶人家?guī)缀醵紦碛辛穗婏L扇,因此,也幾乎沒有人再來橋頭乘涼了。
“現在的生活,對于以前來說,真的是一個夢啊!”某一次,我與外婆躺在躺椅上,看著明亮的月亮,外婆感慨道。
是啊!我們現在的生活,對于以前來說,就是一個不可實現的夢。所以說,夢就在生活中,夢就在我們的腳下,亦或是說,我們,就在筑夢的路上。
所以,為了這個夢可以更加的真實,更加的完美,我要好好地、努力的學一習一,讓我們的未來更加的精彩、美滿、幸福。
語文的論文篇三
摘要:有效的提問可以將學生迅速帶入到課堂學習中,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但是從目前教學的現狀來看,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提出一些不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不僅影響了課堂教學內容的進展,而且還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的心情,對語文教學造成了嚴重影響。本文主要從語文教學提問設計進行分析,對語文教學提問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希望可以促進初中語文教學的發(fā)展。
論文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提問;創(chuàng)新。
課堂提問是師生之間進行互動的主要途徑,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提問藝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語文教學的進展。恰當的提問方式,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語文教學氛圍,還能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實現教學目標。從目前語文課堂提問狀況來看,教師提問的具體問題還存在一定缺陷,給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造成了很大影響,必須及時解決。
一、初中語文教學提問的原則。
初中語文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一定要以課程進展內容為基礎,讓學生在思考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悅,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可以遵循以下原則:
1.系統性原則。
問題的設置必須以文本內容為基礎,設計出系統性問題,不能就自身的想法隨便提問,讓學生毫無目的的學習。設計的問題一定要保證學生可以在問題回答中獲得知識。例如,在學習《人琴俱亡》一文時,教師必須明白本篇文章表達的主要思想是兄弟情懷。在學生理解文章基本內容之后,教師再進行提問:為什么子敬死亡時,子猷沒有痛苦?為什么子猷彈琴的時候,琴不協調了?利用這幾個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兄弟間的情誼。采取系統性問題提問,不僅可以快速將學生帶入到語境中,還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啟發(fā)性原則。
初中語文問題的設置一定要具有啟發(fā)性。只有利用啟發(fā)性的問題,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探究性學習知識。在設置啟發(fā)性問題的時候,難度不宜太簡單,答案也不能固守成規(guī),設置的問題一定要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例如,學習《往事依依》一文時,教師可以將問題設置為:于漪老師教育我們要多讀書,但是在經濟迅速發(fā)展的今天,電腦、游戲等網絡化設備技術的應用比我們學習的書有趣多了,你們認為在科技發(fā)展的今天,還有必要讀書嗎?學生會對此問題非常感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各自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必要的時候,可以組織辯論賽,最后對學生闡述讀書的重要性。利用一系列具有想象力的問題,可以讓學生積極思考,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擴展學生的思維,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具有很大幫助。
3.適合性原則。
適合性原則可以反映問題提問的準確度。教師在提問的時候,必須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到問題提問中,將問題難度合理劃分。初中語文教師在提問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受教育程度和智力因素。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一文時,紅色文化論文如果教師直接提出:作者寫此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提出此問題可能讓學生不知所措,教師可以將問題劃分為:教師是如何發(fā)現桃花源的?當時寫作的背景是什么?作者在桃花源得到了什么?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掌握課本知識。設計問題的時候,問題難度應該呈現梯度分布,給全部學生提供發(fā)揮空間,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
二、初中語文教學提問的技巧。
初中語文教師在提出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聯系學生實際,優(yōu)化提問方式。
1.創(chuàng)新提問角度。
通常情況下,教師在提問的時候,只是按照教學的中心和寫作技巧來提問。在這種提問方法的長期影響下,就會讓學生形成固定的思維方式,不利于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所以,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一定要創(chuàng)新提問角度,利用創(chuàng)新性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例如,學習《孔乙己》一文時,文章中出現了“大約孔乙己已的確死了”“大約”和“的確”在句子中非常矛盾,學生很難理解。教師可以對此處提出問題:“大約”和“的確”的使用是否矛盾?作者寫作的目的是什么?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相互討論學習,對文章內容深入分析,然后理解作者寫作的用意。
2.創(chuàng)新提問內容。
為什么提出了四處?利用具有深度的問題,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3.創(chuàng)新提問方式。
問題的創(chuàng)新還體現在提問方式上,在學習復雜難懂的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深入淺出原則設計問題,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提出問題,讓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深刻理解教學的內容。例如,在學習《陋室銘》一文時,教師可以提出:陋室為什么不銘?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內容,理解作者寫作的用意。由于很多教師在提問問題的時候,缺乏對問題的引導,導致學生在學完課程內容之后,也不能對問題進行理解和掌握。其實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問題細化為幾個小問題進行提問,在小問題的層層遞進下,讓學生理解并掌握知識。例如,可以將問題劃分為:陋室的含義?“不銘體現在什么地方?利用有效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分布指導,讓學生綜合全面的掌握知識。
三、結語。
經過分析發(fā)現,目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主要存在提問內容較淺、較細等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師不能有效的設置問題,再加上不能采用有效的方式進行提問。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提問的藝術,利用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提問,帶動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祚扣.對初中語文教學中“主問題”設計的思考[j].中學教學參考,2013,(12).
[2]董秀英.談談初中語文課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j].現代語文,2012,(11).
[3]郭清平.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提問行為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2010,(3).
語文的論文篇四
摘要:隨著學習型社會和知識時代的到來,文化競爭愈演愈烈,挖掘本民族的特色文化,繼承本土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成為文化競爭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既是文化傳承的需要,又是語文教學改革的要求。把握好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的關系,做好思想和行為上的準備,科學地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是促進初中語文和傳統文化融合教學的前提。從梳理初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入手,提出創(chuàng)新交融的教學方式,并就傳統文化的語文課外拓展教學提出了話劇表演和布置特殊作業(yè)兩種教學方式。
關鍵詞:初中語文;傳統文化;融合教學。
一、明確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思想是行為的指導。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語文教學內容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語文教學是落實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一定程度上,語文教學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決定了傳統文化傳承的質量,傳統文化是重要的語文教學內容,傳統文化傳承的質量極大地影響著語文教材內容的優(yōu)劣,二者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協同性。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落實傳統文化教育是初中語文教學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關鍵。比如,學習《觀滄海》后,筆者組織了一場以“曹操”為主題的寫作活動?;顒雍蠊P者挑選了部分佳作在班級展示,并就其中引用《觀滄海》的部分進行了評價,通過“用”字訣,讓學生體會古詩運用的巧妙與魅力,以此加深其對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又如,在學習了梁實秋的《鳥》以后,筆者讓學生欣賞了幾首以“鳥”為主題的古典詩詞,通過長短篇的對比,讓他們體會傳統文化的“簡”性魅力,加深其對傳統文化特點的認識。
二、做好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交融。
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教育方式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也是由兩者的關系所決定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努力結合時代特色和學生學情,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利用好身邊的教學資源,在語文教學中彰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善用網絡資源發(fā)達的網絡是知識時代到來的典型標志之一,網絡的普及和利用程度已經成為評價教育發(fā)展程度的重要標準,打造現代化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已是大勢所趨,這就為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的融合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創(chuàng)新思路。比如,《木蘭詩》的傳統教學方式以課件為主,教師在課前主要通過展示圖片來導入相關教學活動。事實上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完全可以放在課下,讓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完成。筆者在教學時就將相關課件上傳到班級學習群,讓學生結合課件自學全詩,對不理解的部分,先讓學生利用網絡獨立解決,對容易理解的部分,要求學生適當地鏈接其他內容,制作獨屬于自己的課件。那些學生在預習中難以破除的障礙是課堂教學的重點,通過網絡交流得來的反饋信息,也成為筆者課上重點講解的內容。課堂上,筆者首先為學生播放了一段表現花木蘭離家情景的影視資料,與教學內容相映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著,先讓學生討論解決預習中的問題,無法解決的難題留待教師講解;然后由各小組代表分享本小組學習成果,說一說自己對花木蘭的了解;最后,總結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與詩歌內容相關的拓展學習。這樣教學能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既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率,又在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增進了其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相較于一般意義上的網絡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受學生喜愛,效果也更好。
(二)從本土文化入手中華傳統文化海納百川,既有包容性,又特色顯著。初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要想取得豐碩的成果,就要從更為具體的本土文化切入,做好傳統文化教學的創(chuàng)新。這是因為人都有鄉(xiāng)土情懷,以本土文化為著力點,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容易使他們融入相關的學習活動中,也更容易做好教學的“遷移”工作,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優(yōu)化傳統文化教學模式。比如,學習魯迅的《社戲》時,筆者并未按照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直接開始講解課文,而是先為學生播放了一段《雙推磨》的錫劇視頻。悅耳動聽的錫劇音樂,二胡、琵琶、三弦、揚琴等樂器的交響,從一開始就牢牢吸引了學生。筆者隨之引出“民風民俗”的概念,通過簡單的知識遷移,引出“社戲”這一話題,再由此引入相關的課堂學習活動。在講解課文時,筆者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外,還將魯迅所寫的社戲與錫劇進行對比介紹,如此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引發(fā)了學生了解家鄉(xiāng)風土文化和錫劇的意愿,收獲了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的“雙贏”效果。又如,在學習《安塞腰鼓》時,筆者將其與無錫的“蕩湖船”進行對比介紹,在學習課文,了解作者寫作意圖和寫作手法等知識的同時,讓學生認識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腰鼓與南方水鄉(xiāng)舞蹈的不同特點,分析其中的不同元素,總結兩者之間的文化差異,借助比較手段,讓學生明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別,感受地理因素對民俗文化的影響。這樣做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巧妙地使學生傳承并理解了本土文化。
(三)集約化教學集約化教學是相較粗放式教學而言的。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以大班教學為主,這樣的教學“制式”雖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效率不高,難以適應時下發(fā)展較快的教學形勢。這里講的集約化教學,是在滿足時代教育要求下的相對集約,是在分析學生學習結果和學習特點以后的“分化”,按照不同的標準,在粗放式教學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為幾個相當規(guī)模的整體,實施傳統文化教育,補齊他們的短板。比如,每個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接受程度不同,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也不盡相同,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個人性格特點和學習習慣等原本就不同。如果簡單地將這些學生視為一類,不僅會阻礙初中語文教學的發(fā)展,還會影響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筆者會以問卷調查、學業(yè)評估等方式做好學生的個人成長記錄,將其劃分為幾類,再有針對性地教學。有的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較深,語文學習成績優(yōu)異,筆者就將他們分為一組,學習內容更加廣泛的傳統文化知識;有的學生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了解也較少,筆者就將他們分為一組,展開相關知識短板的填補教學。在學習《桃花源記》時,有學生對陶淵明有較深的了解,學習文章也很快,筆者就安排他們賞析陶淵明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魏晉時期的社會風氣和文化氛圍;有學生不熟悉陶淵明,筆者就主要讓他們了解陶淵明和《桃花源記》的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再根據他們的學習進度酌情拓展。這樣教學不僅有深度和精準度,既能保證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有所得,又有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三、初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課外拓展教學。
初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對課下教育有著更高的要求,筆者在教學中就采用了話劇表演和布置特殊作業(yè)兩種教學方式。
(一)以話劇表演為引初中生正處在急于表現自我、敢于表現個性的年紀,他們具有蓬勃的活力和張揚的個性。話劇表演有著非凡的魅力,既能在某種意義上滿足學生的心理訴求,又能使傳統文化教育更加有趣,吸引學生的目光,引動他們的學習欲望,點燃其探究傳統文化的熱情,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在學習韓愈《馬說》一文后,為了讓學生對文章和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筆者為學生安排了以《馬說》為主題的話劇表演活動,要求他們根據文章內容和個人理解,結合傳統文化元素和歷史上“伯樂”與“千里馬”的例子創(chuàng)編劇本,并在一周后的課上完成話劇表演。這一活動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調動了其了解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他們通過網上搜集、查閱圖書等方式獲取了大量信息,并通過頭腦風暴創(chuàng)編出了傳統文化風格的劇本,又進行了精彩的演出:從服飾和人物介紹,到相關的禮儀和臺詞,再到與之相關的事件,一個個“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在課堂上演,在為大家?guī)砭恃莩龅耐瑫r,加深了學生對《馬說》的理解,也使其在歡樂的氛圍中積累了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又如,在學習《狼》時,筆者讓學生以“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為主題,選擇歷史人物,展開劇本創(chuàng)編,進行話劇表演。這樣做不僅豐富了教學形式,還促發(fā)了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主動了解傳統文化的熱情。
(二)以特殊作業(yè)激趣傳統意義上的語文作業(yè)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被他們視為“任務”。如何減少作業(yè)的強迫性,增加其中的有趣成分,使學生愿意去完成,就成為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筆者針對這個問題用上了布置特殊作業(yè)這一“法寶”。比如,在學習了《傅雷家書兩則》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如下作業(yè):家,是構成社會的主要單元,其穩(wěn)定性是社會安定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在民眾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古代社會,以家族為單位的大家庭是社會基層的重要管理者,而大家庭的管理離不開家訓、族規(guī)的規(guī)范,試著去尋找有代表性的家訓、族規(guī)等文獻,并在下次課上談一談與之相關的內容和故事。這樣的作業(yè)對學生的吸引力更大,學生完成作業(yè)的自主程度很高,在完成作業(yè)的同時,學生也更多地了解了傳統文化??偠灾踔姓Z文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是時代教育發(fā)展的要求,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行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才能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讓語文教學更有魅力;才能推動文化發(fā)展,豐富語文教學內容,促進初中語文教學的進步;才能達成學生健康成長和良性發(fā)展的目標,厚植文化創(chuàng)造的沃土。
參考文獻:
[1]張莉萍.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詩文教學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9).
[2]趙強國.探究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0).
[3]杜瑩.關于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的研究與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38).
[4]鐘劍連.文明長久,淵源傳承---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11).
語文的論文篇五
摘要:小學生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時期,更應養(yǎng)成事事、時時、處處吸收運用語文知識,在生活中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好習慣,讓小學生從生活中主動地學語文,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生活;培養(yǎng)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須臾離不開語文,小學生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時期,更應養(yǎng)成事事、時時、處處吸收運用語文知識,在生活中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好習慣。教師要有“大語文”的寬廣視野,要勇于突破“課堂為中心”、“課本為中心”的束縛,發(fā)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語文學習資源,讓小學生從生活中主動地學語文,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一、走進家庭生活學語文。
孩子最熟悉、最了解的人莫過于父母。父母個性化的言語、舉止就是活生生的教材。要引導小學生仔細觀察,悉心了解,進而學會觀察人,了解人。
l、在家庭閱讀中學習語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藏書和訂購的報刊隨之增多,這是語文學習的重要資源。引導小學生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的前提下,和家長一起讀書看報,增加語言積累,同時主動和家長及時進行交流、討論,提高閱讀能力和認識水平。
2、從看影視節(jié)目中學習語文。
電影、電視對小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師可以引導他們觀看有益的電影、電視,從中學習語文。
在觀看少兒節(jié)目中學習趣味性語言,如中央電視臺的《大風車》、山東衛(wèi)視的《陽光快車道》等都是小學生百看不厭的欄目,可以引導小學生在觀看過程中記下有趣的語言。
在觀看電視中欣賞語言,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可以推薦他們收看《新聞聯播》、《電視散文》、《開心辭典》、《非常6+l》等節(jié)目,《新聞聯播》語言規(guī)范,信息新,可以從中學習普通話;《電視散文》圖文并茂,意境優(yōu)美,能夠提高修養(yǎng)、陶冶情操;《正大綜藝》、《開心辭典》信息廣而奇、語言生活氣息濃、博大精深,能夠擴大知識面,激活學生思維。
另外,寒暑假期間推薦學生觀看革命題材的電影及電視劇,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3、從網絡中學習語文。
網絡被稱為信息高速公路,內容豐富,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科學上網查找資料。如:在學習《盧溝橋的獅子》課文前,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和自己的預習,從網上查找有關盧溝橋的資料、圖片、在橋上發(fā)生的歷史事件等,如果能充分合理利用資源,對學習語文也是很有幫助的。
二、走進學校生活學語文。
小學生每天在校學習6小時,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自由、廣闊的活動空間,提供了大量的語文資源。
1、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發(fā)展,兩者應互相參照,緊密結合。
學語文不能只停留在課堂內,要讓學生在更廣闊的天地里學語文,注重引導學生閱讀與課文有關的文章。如:學習了《回聲》,引導學生讀《十萬個為什么》中的相關資料;學習了《草船借箭》,可推薦學生閱讀白話《三國演義》;學了《景陽崗》就推薦學生讀《水滸傳》;學完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就推薦讀《安徒生童話》。這樣,課內外密切聯系,閱讀量增加了,語言積累豐富了,語文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2、編語文學習材料,擴大語文學習范圍。
語文學習材料廣泛多樣,現有的教材只是學習材料的一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讀好《自讀課本》,同時向學生推薦、選擇、提供一些適當學習材料。如: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報刊、童話、科普讀物,象《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神話故事、成語故事、民間故事等等,讓學生從中汲取營養(yǎng)。同時師生共同自編書,將一些篇幅不長、內容雋永、難度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文章積累起來,自編成冊,也可以把班級內學生自己的佳作編輯成冊,供學生閱讀。學生把自己的作文編成一本本書:《七彩的童年》、《飛翔》……一本本自編書呈現在我們面前,翻開一本本自編書,仿佛看到了孩子們玲瓏剔透又異想天開的心靈。對于學生來說,選編材料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語文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受到了教育,同時培養(yǎng)了小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了語文學習興趣。
3、從校園文化,文體活動中學習語(下轉第107頁)(上接第101頁)文。
校園文化是對小學生實施教育的一個陣地,校園內的各種專欄布置、校訓、校風、教風、學風。墻壁、走廊的布置,學校廣播室播出的節(jié)目無一不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如:走廊內的書法展覽,教室內的格言、警句、名人業(yè)績.不僅能起到教育作用,還為學生學習語文提供機會,要注重引導學生關注校園文化,從校園文化中學語文,對學校辦的各種專欄、板報要及時收看,從而掌握各種信息,汲取語文營養(yǎng),及時收聽學校的廣播,收看學校電視臺的節(jié)目,同時還要讓學生經常為學校的板報、專欄、廣播站、電視臺寫稿件,增加運用語言的機會。同時,學校文體活動也為學習語文提供了機會,如在節(jié)日晚會上排練課本劇、小話劇、小品、相聲、演講比賽、故事會、詩歌朗誦等都給學生學習語文提供了機會。
三、走進社會生活學語文。
1、觀察日常生活,品味記錄語言。
語言來自生活,又服務生活,學習語言只有與絢麗多彩的生活聯系起來,學生的語言才會富有鮮活的靈性。要鼓勵學生多搜集周圍的語言:歇后語、對聯、廣告詞、精彩的標語以及民間故事和幽默詼諧的群眾語言,并隨時記錄在生活筆記本上。
2、觀察生活,聯想記錄語言。
盡可能地組織小學生進行參觀、訪問、調查、實驗、旅游等實踐活動,拓寬小學生的生活空間和觀察視野,讓學生去觀賞朝霞、夕陽的美麗、名勝古跡的風光,去攝取農村、城市欣欣向榮的鏡頭,去體味親情、友情的純真,當學生耳聞目睹到自己生活經歷相關的場景時,便會產生豐富的聯想,自覺地把已有的語言材料選擇、重組,用自己的語言記錄下美好的瞬間,這同樣是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重要手段。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語文學習的資源,走進生活學習語文,就要熱愛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語文的論文篇六
十四的純真悄然而去,留下一片狼藉。
——題記。
轉眼間,風蕭已過,大雪又逝,忽然,片片桃花吹開,無聲卻鮮艷美麗。從里走來十五歲的陽光,剎那間,我再次倔強的昂著頭,去迎接又一秒光陰。
十五歲是一幕無聲的喜劇,誰也不知道結局是否離奇,只有自己一個人在臺上充當主角,行人路過,匆匆一瞥,我只有畫著自己,充當自己的觀眾,欣賞回憶。行人說我字嫩,我卻搖頭,那泉苦水真正的磨礪了我不再哭泣,因為這只有喜劇,沒有悲劇。十五歲雖有風雨,但我足以夠張開雙臂溫暖自己。十五歲自有彩虹,但我足以能學會回臂。我啄食著羽毛,不讓自己拓一切暴露在別人眼里從不讓自己受傷。因為我膽怯,從不回憶過去。因為不想傷心,。是努力過還是放棄,一切重來,不足以去悼念曾經死去,一切從青春的那一秒,開始重新續(xù)下詩中美麗的節(jié)章。我離開父母的世界,用心與淚創(chuàng)造了我的天地,從此,我一人在這里安慰自己,作自己的崇拜者,誰也不明白我的故事,也許行人坐下欣賞我的喜劇,但這一刻,十四歲之前的夢已成定局。只有我自己為自己鼓掌,為自己寫下童年的結局。
作自己的觀眾,用心傾聽自己,人的第一個朋友是自己,因為只有自己做自己的觀眾,世界才不寧靜,用心去聆聽十五歲陽光下的蟬鳴。
語文的論文篇七
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小學生的整體發(fā)展來說有著重要的作用。下面,筆者就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進行簡要的介紹。
1.提高小學生閱讀水平。
加強對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提高小學生閱讀水平。小學生課外閱讀有很大的技巧,當教師注重培養(yǎng)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之后,就會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技巧的教育。那么,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水平就會有很大的提升。
2.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加強對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提升之后,就能夠獨立地開展閱讀,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能力的措施。
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能力是新課改中的重要要求。下面,筆者就如何提高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能力進行簡要的介紹。
1.激發(fā)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激發(fā)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是培養(yǎng)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只有對于所學的知識有興趣了,他們才有積極性去探索,才能夠主動學習。激發(fā)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主要從兩方面入手:
第一,教師要做好榜樣工作,言傳身教。一個喜歡閱讀的家庭更容易培養(yǎng)出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一個喜歡閱讀的老師更容易帶出一批喜歡閱讀的孩子。為學生布置班級環(huán)境,營造靜態(tài)閱讀氛圍。教室的布置要盡可能地使教室散發(fā)一種濃郁的書香氣息?!笆箟Ρ谡f話”,在墻壁上張貼一些精選的各種名人名言,它們有的揭示閱讀的意義,有的闡述讀書的方法……設立“班級讀書角”,讓學生把帶來的書放在一起,互相交換書和讀書心得。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將自己閱讀書籍的體會以及感悟和學生交流。潛移默化中告訴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以及好處。小學生作為一個很容易受影響的群體,就會對課外閱讀感興趣。比如,筆者在閱讀《喬布斯傳記》時,就和學生探討過喬布斯以及蘋果等方面的知識。很多學生對于這本書的的閱讀產生了興趣。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向小學生推薦他們感興趣的書籍來提高他們的興趣。小學生是一個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的群體。因此,教師要是給小學生推薦他們感興趣的讀物,會在他們的意識中樹立起“課外閱讀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的想法。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筆者曾經讓小學生閱讀《三毛流浪記》,三毛的苦難和智慧都讓小學生感動。在這個基礎上,筆者教育小學生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學習,同時多閱讀課外書籍,增長見聞。
2.加強基本功訓練。
加強基本功訓練是培養(yǎng)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重要措施。筆者這里提到的加強基本功的訓練主要是對于字、詞、句子的訓練。小學生只有熟練掌握字詞句,才能夠順利地讀懂課外閱讀書籍,才能夠提高他們的信心。相反,如果是遇到很多不理解的,小學生就會心生厭煩。加強基本功訓練一方面是要課堂上讓小學生掌握好字詞句的相關知識,培養(yǎng)小學生順利閱讀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教小學生通過使用工具來解決閱讀中出現的.問題。小學生自己通過查字典等方面解決字詞句的問題讓他們有成就感,提高他們閱讀的興趣。
3.培養(yǎng)小學生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
培養(yǎng)小學生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是培養(yǎng)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主要措施。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以語感為核心開展教學,教師要努力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自主閱讀習慣,在課堂內部,教師要指導小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同時,閱讀的良好習慣也表現在小學生課外時間的閱讀上。筆者在日常的教學中,倡導小學生課外閱讀。每天讀一點課外書,在家讀給家長聽,在學校讀給老師聽,或安排一定時間讓其讀給同學們聽。
同時,也可以通過相關的比賽來提高學生的興趣,這樣使小學生有濃厚的閱讀興趣,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筆者在工作中,會在閱讀教學中定期組織“朗誦會”,讓學生將閱讀情況進行展示,通過比賽來評出“閱讀冠軍”、“閱讀明星”等,再比如“編課外閱讀小報”“故事會”,這些都能使學生保持閱讀興趣的長期性和穩(wěn)定性。
4.引入多媒體進行教學。
引入多媒體進行教學是培養(yǎng)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關鍵措施。多媒體的使用可以讓小學生進一步了解所閱讀的內容。教師在指導小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視頻、音頻以及幻燈片等多媒體開展教學。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指導小學生閱讀《富饒的西沙群島》中,文中這樣描述“深藍的,淡清的,綠的,淡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地交錯著,五光十色,異常美麗的花朵,有的像美麗的鹿角……”那么,筆者就播放關于西沙群島的視頻,讓學生真切地了解到五光十色的顏色,了解到西沙群島的魅力。這樣比單純學生的想象效果要好得多。
總結。
提高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能力對于推動小學生全面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上文中,筆者主要從激發(fā)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加強基本功訓練、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以及引入多媒體進行教學等方面介紹了如何進一步培養(yǎng)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只有認真做好上述工作,才有可能提高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繼而推動素質教育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曉紅.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寫話能力初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07期。
[2]李杉玉.談小學中年級語文的閱讀教學[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23期。
[4]王曉惠.關于小學語文拼音教學的幾點思考[j].快樂閱讀.2011年18期。
語文的論文篇八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如果你想要它對你微笑,你只有一種辦法,就是對它——微笑。微笑是最美好最迷人的一種表情。誠、溫馨、快樂。
人生中有成功就有失敗,失敗不意味著你是一個失敗者,失敗表明你尚未成功;失敗不意味著你沒有努力,失敗表明你的努力還不夠;失敗不意味著你必須懺悔,失敗表明你還要吸取教訓;失敗不意味著你一事無成,失敗表明你得到了經驗;失敗不意味著你無法成功,失敗表明你還需要一些時間;失敗不意味著你會被打倒,失敗表明你要微笑面對。
微笑面對你身邊的一切。
失敗是一道菜,一道難以下咽的苦菜,但你要把它吃下去。當朋友離你而去,當苦苦追求的夢想屢受挫折,你便知道了人間的苦澀。你徘徊,你失落,甚至想死,但你還是不想放棄,很不甘心。同時,你也會意識到,失敗不過是酸甜苦辣的人生中的一碟小菜。
凡真正大的智慧,往往源于失敗的教訓。古今中外,大多數成功者都經歷過失敗,可貴的是他們的勇氣。馬克。吐溫經商失意,棄商從文,結果一舉成名。
因為他曾經微笑面對過失敗。
巴爾扎克說:“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因人而異,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對于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蔽覀円谑≈形〗涷灲逃枺w會方法,思考原因,這樣,我們才會變地成熟,才會成功。
我們不能單單停留在失敗上,要微笑著面對失敗,迎接新一次的挑戰(zhàn),正如拿破侖所說的“避免失敗的最好方法,就是決心獲得下一次成功。”
如何面對失?。课⑿χ鎸κ?,失敗并不意味著什么,失敗只表明你需更加努力。
泰國商人施利華,是商界上擁有億萬資產的風云人物。1997年的一次金融危機使他破產了,面對失敗,他只說了一句:“好哇!又可以從頭再來了!”他從容地走進街頭小販的行列叫賣三明治。一年后,他東山再起。
然而他微笑面對了失敗,他重生了。
失敗是人生的熔爐。它可以把人烤死,也可以使人變得堅強、自信。如果我們曾經微笑面對過失敗,那在我們年邁時,我們可以對自己的子孫后代說:“我們曾笑對失敗?!?/p>
失敗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是經受夭折的玫瑰。遭受臺風的果園雖令人無奈,但它卻有無限的幽香。失敗是楓葉,雖然被秋風掃落,卻被熱血渲染。
語文的論文篇九
摘要:隨著學習型社會和知識時代的到來,文化競爭愈演愈烈,挖掘本民族的特色文化,繼承本土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成為文化競爭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既是文化傳承的需要,又是語文教學改革的要求。把握好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的關系,做好思想和行為上的準備,科學地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是促進初中語文和傳統文化融合教學的前提。從梳理初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入手,提出創(chuàng)新交融的教學方式,并就傳統文化的語文課外拓展教學提出了話劇表演和布置特殊作業(yè)兩種教學方式。
關鍵詞:初中語文;傳統文化;融合教學。
一、明確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思想是行為的指導。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語文教學內容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語文教學是落實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一定程度上,語文教學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決定了傳統文化傳承的質量,傳統文化是重要的語文教學內容,傳統文化傳承的質量極大地影響著語文教材內容的優(yōu)劣,二者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協同性。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落實傳統文化教育是初中語文教學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關鍵。比如,學習《觀滄海》后,筆者組織了一場以“曹操”為主題的寫作活動。活動后筆者挑選了部分佳作在班級展示,并就其中引用《觀滄海》的部分進行了評價,通過“用”字訣,讓學生體會古詩運用的巧妙與魅力,以此加深其對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又如,在學習了梁實秋的《鳥》以后,筆者讓學生欣賞了幾首以“鳥”為主題的古典詩詞,通過長短篇的對比,讓他們體會傳統文化的“簡”性魅力,加深其對傳統文化特點的認識。
二、做好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交融。
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教育方式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也是由兩者的關系所決定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努力結合時代特色和學生學情,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利用好身邊的教學資源,在語文教學中彰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善用網絡資源發(fā)達的網絡是知識時代到來的典型標志之一,網絡的普及和利用程度已經成為評價教育發(fā)展程度的重要標準,打造現代化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已是大勢所趨,這就為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的融合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創(chuàng)新思路。比如,《木蘭詩》的傳統教學方式以課件為主,教師在課前主要通過展示圖片來導入相關教學活動。事實上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完全可以放在課下,讓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完成。筆者在教學時就將相關課件上傳到班級學習群,讓學生結合課件自學全詩,對不理解的部分,先讓學生利用網絡獨立解決,對容易理解的部分,要求學生適當地鏈接其他內容,制作獨屬于自己的課件。那些學生在預習中難以破除的障礙是課堂教學的重點,通過網絡交流得來的反饋信息,也成為筆者課上重點講解的內容。課堂上,筆者首先為學生播放了一段表現花木蘭離家情景的影視資料,與教學內容相映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著,先讓學生討論解決預習中的問題,無法解決的難題留待教師講解;然后由各小組代表分享本小組學習成果,說一說自己對花木蘭的了解;最后,總結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與詩歌內容相關的拓展學習。這樣教學能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既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率,又在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增進了其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相較于一般意義上的網絡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受學生喜愛,效果也更好。
(二)從本土文化入手中華傳統文化海納百川,既有包容性,又特色顯著。初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要想取得豐碩的成果,就要從更為具體的本土文化切入,做好傳統文化教學的創(chuàng)新。這是因為人都有鄉(xiāng)土情懷,以本土文化為著力點,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容易使他們融入相關的學習活動中,也更容易做好教學的“遷移”工作,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優(yōu)化傳統文化教學模式。比如,學習魯迅的《社戲》時,筆者并未按照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直接開始講解課文,而是先為學生播放了一段《雙推磨》的錫劇視頻。悅耳動聽的錫劇音樂,二胡、琵琶、三弦、揚琴等樂器的交響,從一開始就牢牢吸引了學生。筆者隨之引出“民風民俗”的概念,通過簡單的知識遷移,引出“社戲”這一話題,再由此引入相關的課堂學習活動。在講解課文時,筆者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外,還將魯迅所寫的社戲與錫劇進行對比介紹,如此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引發(fā)了學生了解家鄉(xiāng)風土文化和錫劇的意愿,收獲了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的“雙贏”效果。又如,在學習《安塞腰鼓》時,筆者將其與無錫的“蕩湖船”進行對比介紹,在學習課文,了解作者寫作意圖和寫作手法等知識的同時,讓學生認識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腰鼓與南方水鄉(xiāng)舞蹈的不同特點,分析其中的不同元素,總結兩者之間的文化差異,借助比較手段,讓學生明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別,感受地理因素對民俗文化的影響。這樣做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巧妙地使學生傳承并理解了本土文化。
(三)集約化教學集約化教學是相較粗放式教學而言的。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以大班教學為主,這樣的教學“制式”雖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效率不高,難以適應時下發(fā)展較快的教學形勢。這里講的集約化教學,是在滿足時代教育要求下的相對集約,是在分析學生學習結果和學習特點以后的“分化”,按照不同的標準,在粗放式教學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為幾個相當規(guī)模的整體,實施傳統文化教育,補齊他們的短板。比如,每個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接受程度不同,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也不盡相同,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個人性格特點和學習習慣等原本就不同。如果簡單地將這些學生視為一類,不僅會阻礙初中語文教學的發(fā)展,還會影響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筆者會以問卷調查、學業(yè)評估等方式做好學生的個人成長記錄,將其劃分為幾類,再有針對性地教學。有的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較深,語文學習成績優(yōu)異,筆者就將他們分為一組,學習內容更加廣泛的傳統文化知識;有的學生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了解也較少,筆者就將他們分為一組,展開相關知識短板的填補教學。在學習《桃花源記》時,有學生對陶淵明有較深的了解,學習文章也很快,筆者就安排他們賞析陶淵明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魏晉時期的社會風氣和文化氛圍;有學生不熟悉陶淵明,筆者就主要讓他們了解陶淵明和《桃花源記》的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再根據他們的學習進度酌情拓展。這樣教學不僅有深度和精準度,既能保證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有所得,又有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三、初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課外拓展教學。
初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對課下教育有著更高的要求,筆者在教學中就采用了話劇表演和布置特殊作業(yè)兩種教學方式。
(一)以話劇表演為引初中生正處在急于表現自我、敢于表現個性的年紀,他們具有蓬勃的活力和張揚的個性。話劇表演有著非凡的魅力,既能在某種意義上滿足學生的心理訴求,又能使傳統文化教育更加有趣,吸引學生的目光,引動他們的學習欲望,點燃其探究傳統文化的熱情,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在學習韓愈《馬說》一文后,為了讓學生對文章和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筆者為學生安排了以《馬說》為主題的話劇表演活動,要求他們根據文章內容和個人理解,結合傳統文化元素和歷史上“伯樂”與“千里馬”的例子創(chuàng)編劇本,并在一周后的課上完成話劇表演。這一活動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調動了其了解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他們通過網上搜集、查閱圖書等方式獲取了大量信息,并通過頭腦風暴創(chuàng)編出了傳統文化風格的劇本,又進行了精彩的演出:從服飾和人物介紹,到相關的禮儀和臺詞,再到與之相關的事件,一個個“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在課堂上演,在為大家?guī)砭恃莩龅耐瑫r,加深了學生對《馬說》的理解,也使其在歡樂的氛圍中積累了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又如,在學習《狼》時,筆者讓學生以“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為主題,選擇歷史人物,展開劇本創(chuàng)編,進行話劇表演。這樣做不僅豐富了教學形式,還促發(fā)了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主動了解傳統文化的熱情。
(二)以特殊作業(yè)激趣傳統意義上的語文作業(yè)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被他們視為“任務”。如何減少作業(yè)的強迫性,增加其中的有趣成分,使學生愿意去完成,就成為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筆者針對這個問題用上了布置特殊作業(yè)這一“法寶”。比如,在學習了《傅雷家書兩則》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如下作業(yè):家,是構成社會的主要單元,其穩(wěn)定性是社會安定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在民眾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古代社會,以家族為單位的大家庭是社會基層的重要管理者,而大家庭的管理離不開家訓、族規(guī)的規(guī)范,試著去尋找有代表性的家訓、族規(guī)等文獻,并在下次課上談一談與之相關的內容和故事。這樣的作業(yè)對學生的吸引力更大,學生完成作業(yè)的自主程度很高,在完成作業(yè)的同時,學生也更多地了解了傳統文化??偠灾踔姓Z文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是時代教育發(fā)展的要求,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行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才能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讓語文教學更有魅力;才能推動文化發(fā)展,豐富語文教學內容,促進初中語文教學的進步;才能達成學生健康成長和良性發(fā)展的目標,厚植文化創(chuàng)造的沃土。
參考文獻:
[1]張莉萍.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詩文教學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8(9).
[2]趙強國.探究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0).
[3]杜瑩.關于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的研究與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38).
[4]鐘劍連.文明長久,淵源傳承---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1).
語文的論文篇十
自清末到現在,一個世紀過去了。一百年來,中學語文教科書的發(fā)展軌跡,可以分成舊中國和新中國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
清末廢科舉,興學校,設“中國文學”一科,傳統私塾教科書已經不適應時代要求了,于是有了近代中學語文教科書的萌芽。初創(chuàng)階段,教科書編者大都是著名學者甚至是國學大師,如劉師培、吳增祺、林紓等。教科書全部是文言文,基本只是文章匯編,有少量圈點評語。
清末最早版本的中學語文教科書是署名陳東極、許朝貴編《中等國文讀本》(文明書局)。清末比較有影響的中學國文教科書是劉師培編的《中學文科教科書》(國學保存會)、林紓編的《中學國文讀本》(商務印書館)等。最通行的是吳曾祺編的《中學國文教科書》(商務印書館),選文700篇,每課800字,加總評、眉批和圈點。
民國初年,改朝換代,中學語文教科書卻大多承襲舊版,了無生氣。謝無量編的《新制國文教本評注》(中華書局)是當時流行最廣的教科書之一,選文全是文言文。
“國文”變“國語”
五四前后,新文化運動興起,對中學語文教育構成重大影響,加以1922年實行“新學制”,使中學語文教科書如雨后春筍,發(fā)展起來。反映五四新文化新思想的白話文作品被大量選進中學語文教科書,如魯迅的小說、郭沫若的新詩、周作人的小品文、冰心的散文和小詩,梁啟超、蔡元培、陳獨秀、胡適等的論文和演講。教科書名稱也由原來的“國文”改成“國語”。
這時期編寫的中學語文教科書,有的語體文和文言文合編,也有的分編各冊。文學作品在教科書中所占比例較大。文言文與清末教科書相比,難度減輕,分量減少,但仍占全部課文的一半以上。
這一時期比較有影響的中學語文教科書是沈星一編的《新中學古文讀本》(中華書局)和《新中學國語讀本》(中華書局)、顧頡剛、葉圣陶等編的《新學制國語教科書》(商務印書館)、穆濟波編的《新中學教科書高級古文讀本》(中華書局)和《新中學教科書高級國語讀本》(中華書局)等。
“審定制”改“部編制”
一直到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以前,中學語文教科書仍主要由民間編寫、政府審查出版、學校自行選用。這時期編制的中學語文教科書,基本屬于文言文和語體文混合編排,“語體文與文言文并選,語體文漸減,文言文漸增”。這時期的語文教科書,加強了語文知識的編排,大多附有作者介紹、題解、注釋和少量習題,逐漸形成現代語文教科書的編制傳統。
這時期比較通行的教科書有傅東華編的《復興初中教科書國文》和《復興高中教科書國文》(商務印書館)、宋文翰編的《新編初中國文》和《新編高中國文》(中華書局)、夏尊、葉圣陶編的《國文百八課》(開明書店)等。
抗戰(zhàn)爆發(fā)以后,出現了教科書編制、印刷和運輸方面的困難,國民黨政府趁機將一直沿用的教科書“審定制”改成“部編制”,統一籌劃和組編中學語文教科書。為了加強思想鉗制,在教科書中編入大量“黨國言論”、政界要人的文章講話,大大削弱了國文教育。這引起不少有識之士的不滿和抵制,各大出版社紛紛重印或新出各種國文教科書。
這時期解放區(qū)的語文教材建設取得了較大成績。1946年,陜甘寧邊區(qū)教育廳編出《中等國文》(胡喬木主編)。全書原定編6冊,最后編出3冊。這套教科書選文以樸素平易的語體文為主,不少是宣傳性的時文(如《說服群眾》、《新民主主義的憲政》和非常實用的應用文(如借條、黑板報),古文和文學作品很少。這套課本對解放后語文課本的.編制影響較大。
建國初期的中學語文教科書,大多是在老解放區(qū)教科書的基礎上修訂而成。1949年,以陜甘寧邊區(qū)初高中國文教科書為藍本,出版了《初中國文》和《高中國文》臨時教科書。1950年,中央決定成立以編寫出版中小學語文教材為主要任務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由宋云彬、朱文叔、蔣仲仁編輯了一套《初級中學語文教科書》,周祖謨、游國恩編輯了一套《高級中學語文教科書》。這些教科書,選文基本以白話文為主,配有大量的革命故事和配合政治宣傳的時文,突出強調政治思想教育。
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新頒布的漢語、文學教學大綱,編輯出版《初級中學漢語課本》、《初級中學文學課本》和《高級中學文學課本》。其中的文學課本,選文文質兼美,大都是名家名篇,是建國以來最令人難忘的語文課本。
語文“大躍進”
195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沒有教學大綱的情況下,為適應形勢倉促編成一套語文教科書。這套教科書的特點是選文少(每冊僅10課),古典作品極少,現代以來的作家作品除魯迅外基本不收。絕大部分是歌頌大躍進、人民公社的時文。
1960年,國家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政策,教育戰(zhàn)線也逐步糾正“左”的影響。這時期語文教育界展開了一場大討論,澄清了一些問題,取得了一些共識。1962年,教育部制訂了《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
語文的論文篇十一
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無論是企業(yè)還是其它單位,都不缺人,缺乏的是人才。因此,對人才的爭奪越來越激烈。高等學校為了自身利益以及提升學校的就業(yè)率,必須按照企業(yè)的要求來設置課程。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和企業(yè)都獲得了發(fā)展,然而,由于技術教育的價值超過了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價值,使得一些大學生處在學習階段的時候,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以及功利主義思想表現非常嚴重,失去了對理想信念的堅持和追求。
1.2人文知識缺乏,人文素質低下。
大學期間,由于是以專業(yè)來進行學習的,人文素養(yǎng)等通識類課程在一些學校開設的比較少。除此之外,由于受功利主義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熱衷于考取各種證書,而對人文素質類的課程重視不夠,這也造成了人文知識欠缺以及人文素質的低下。
1.3缺乏社會責任感,獨立性較差。
由于現代社會獨生子女較多,再加上受社會上個人主義思想的侵蝕,一些大學生盲目地追求個性,對他人和社會缺應有的責任感。再者,當代大學生由于生活條件比較優(yōu)越,缺乏挫折的歷練,因此一旦遭遇困難,或者求救于人,或者退縮,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差。
2.1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大學語文教學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在大學語文上,眾多的名家名作中的精華可以供我們汲取。通過學習古今中外名家名作中的精華,可以大大提升大學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審美能力,從而不斷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比如,在學習了語錄體散文《論語》以及《孟子》之后,學生可以從中受到啟發(fā),領悟到做人的方法。在以后的學習中可以更好地踐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
2.2拓寬文學視野,提升人文修養(yǎng)。
從高中進入大學,必須進行角色的轉變。一些在高中時代沒有碰到過的問題,在大學時代都會出現。如何去學習,如何與同學和睦相處以及如何與老師相處,這都是必須要處理好的問題。而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在名家名作中汲取了人文素養(yǎng)的汁液,可以大大提升自身素質。人文涵養(yǎng)提升了,才能在同學中樹立起威信,才能贏得同學的尊重,從而為踏入社會大舞臺提前做好準備。
2.3提升審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大學語文的功能還在于通過那些經過歷史沉淀的文學作品來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以及審美層次。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而增強了調控情緒的能力,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3.1充分挖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大學語文也不例外。因此,在進行大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力求學生主動地學習,主動去欣賞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以及不斷提升自己的想象力。教學時,要特別重視對學生語言知識的傳授,同時,還應該教給學生受用一生的處世哲學。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利用電影、講座以及演講等方式,向學生傳授人文知識,傳遞做人理念。要將“授業(yè)”與“育人”結合起來,使用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來滋潤學生的心田,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從而不斷增強人格的修養(yǎng)。
3.2精心選擇教學內容。
由于大學的課時有限,因此要精選教學內容。大學語文的教學應該把重心放到陶冶學生情操,健全學生人格上面,因此,要選擇那些經過歷史檢驗的優(yōu)秀的經典文學作品。雖然經歷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這些作品的魅力依然不減,它們所蘊含的哲理同樣適用于今天。在大學語文教學上,要按照不同時代,選擇不同的經典作品,讓學生通過文學作品充分領悟到先哲過人的智慧以及作品高超的藝術性。
3.3改革考核方式。
當前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學語文考核方式沿用的還是中學時的閉卷考試方式,重點考察的是學生對文言知識的掌握,客觀題較多,能夠訓練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題目較少,這樣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因此,在考核上,應該將試卷考核與平時的考核相結合,同時試卷題目應該以主觀鑒賞題目為主,這樣才能真正考察出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領悟程度。
4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語文作為高等學校文科基礎課程之一,對于提升學生人文素質,健全學生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創(chuàng)新大學語文教學方法,完善考核方式,不斷提升大學語文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人文素質不斷提升。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語文的論文篇十二
閱讀可以啟發(fā)人們的思維,陶冶人們的情操,讓人們更好地了解世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小學生今后的發(fā)展也有重要的影響。只有培養(yǎng)學生產生閱讀意識,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讓閱讀教學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才可以提升小學生閱讀水平。
1.閱讀時間沒有保障。由于小學語文課程內容多,教學任務緊,教學時間有限,教師經常將45分鐘用于完全教學,學生的閱讀時間非常少。有的老師甚至認為閱讀是課后的工作,不能在課堂上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是屬于學生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起指導作用。但事實是,教師占據了整個課堂,閱讀時間嚴重缺失,導致學生閱讀能力薄弱。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考慮學生的發(fā)展,重視閱讀并有效地開展閱讀教學。
2.缺乏閱讀量。小學生的閱讀文章非常有限,閱讀材料主要來源于課本,而教材的內容非常有限,有些文章有一定的難度,無法吸引學生,導致學生不愛讀書?,F在的閱讀教學一般都采用公式化的教學方法,布置閱讀任務,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接著按要求回答問題。這種公式化的閱讀教學讓學生一直在被動狀態(tài)中進行閱讀,很難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小學教師要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增加適合小學生心理的閱讀材料。
3.缺乏閱讀經驗。教師由于花大量的時間在課文教學上,而忽略了對小學生教學經驗的傳授,導致小學生往往在閱讀上只是單純地看文章,而不懂得如何去體會和感悟文章,因此,無法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1.自主探究。
現代教學模式具有自主探究的特點。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小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轉變角色,給小學生留更多的閱讀時間,讓他們獨立學習,獨立思考,養(yǎng)成自主探究的好習慣,讓小學生發(fā)現原來閱讀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在閱讀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可以發(fā)現問題,通過相互交流來理解問題,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2.自主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的不竭動力。中小學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當充分貫徹教改的理念,利用閱讀教學的獨特優(yōu)勢,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意識,重點培養(yǎng)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在閱讀中,教師可以培養(yǎng)小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培養(yǎng)其發(fā)現創(chuàng)新的能力。
1.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要想讓小學生愛上閱讀,主動閱讀,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興趣為重點。首先,教師是閱讀教學的組織者,是傳授知識的主要橋梁,因此,教師有必要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和語言魅力,在教學過程中善于用幽默的語言來吸引小學生,引起學生對閱讀教學的興趣。其次,教師加強普通話訓練,語言表達要力求準確。此外,教師還可以因地制宜,適時地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來輔助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小組合作閱讀教學,因為小學生活潑好動,好表現,教師可以找一些故事性強的閱讀材料,將學生分成幾組,分角色朗讀,并邀請老師擔任評委。這樣讓閱讀教學不僅生動有趣,還可以增強小學生的閱讀興趣。
2.將情感因素融入閱讀教學。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是幫助學生清除閱讀材料中的生詞障礙,并幫助小學生重點分析段落、段落總結、主題思想、中心思想方面的內容。而對文章的背景或是創(chuàng)作意圖分析非常少。因此,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只不過是停留在所謂的“中心思想”的基礎上。更別說是把握文章的情感線索。這種閱讀教學往往扼殺了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小學生閱讀情感體驗的培養(yǎng)。首先要改變課堂閱讀教學模式,從“情感體驗”開始。在過去的閱讀教學中,教師總是牽著小學生的鼻子向前走,幫助小學生總結出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那么當情感體驗引入閱讀教學中,首先是教師角色的轉變,老師要學會用開放式提問幫助小學生進入文章,并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內心深處感受文章的內在魅力。如《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學生的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思考、討論、聽讀感受大自然的美,讓學生通過聽音樂、看錄像,在大腦中呈現西沙群島美麗的景象,然后再要求小學生帶著感情閱讀這篇文章,將情感融入到閱讀中,則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總之,良好的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培養(yǎng)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小學生愛上閱讀,實現“閱讀”到“悅讀”的升華。
[1]陳霞.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成才之路,20xx,(07).
[2]王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優(yōu)化策略[j].考試(教研版),20xx,(01).
[3]陳瑜妹.品賞細節(jié)以情激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xx,(13).
語文的論文篇十三
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我們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張揚個性、展示自我,徹底剔除“硬塞知識的辦法”。因為只有學生在課堂上能自主學習了,掌握了學習方法,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才會逐步走向高效課堂,才能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那么,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仍是我們在不斷實踐和摸索的課題。我想從以下幾點做起:
就是要吃透新課標,要弄清課本的知識要點、重點難點及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編制科學實效的教案,將學習內容處理成有序的、階梯性的、符合各層次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學習方案。要使優(yōu)秀生從教案的設計中感到挑戰(zhàn),一般學生受到激勵,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要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在課前預習中,學生要將文中出現的不能讀準的字,不理解的詞、句劃出,通過查字典解決基本的字詞問題,并通過上網、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作者、寫作背景、文章的社會時代背景及文體特點,整理成小卡片。課堂上,學生將查閱的資料分小組交流或全班交流。再根據學生自學后對文本的把握,教師根據對課程標準的把握,通過師生共同討論,預設學習目標。
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全身心參與其中,能讓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動力,能把學生帶到想象的世界中去,使想象豐富活躍起來,完成思考的全過程,實現知識的內化,使學生智力得到新的發(fā)展。其次是質疑導學。在課堂上,要發(fā)動學生質疑問難,把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來,教師把這些問題按學習的層次歸類整理,然后據此組織學生研討。采用“質疑導學”的方法,使課堂教學模式發(fā)生了變化,學生踴躍發(fā)言,課堂真正活躍起來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體現。如教學《霧凇》中這樣一段:清早,寒風吹拂,霧氣繚繞。人們漫步在松花江觀賞著這千姿百態(tài)的瓊枝玉樹,便會情不自禁地贊嘆:這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呀!老師在引導學生品讀欣賞、充分感悟后,設計了如下練習:假如你看了霧凇奇景,會怎樣贊嘆?學生語言豐富,思路開闊。
開展合作學習,就必須組建學習小組,即全班學生按照成績、能力傾向、個性特征等分為若干個小組,這樣既可以增加小組合作成員的多樣性,同時又可以增加合作學習小組間的競爭性。組內每人都有分工,如由誰組織、誰作記錄、誰承擔小組發(fā)言的任務、小組成員發(fā)言時其他同學干什么等等??傊〗M成員必須明白自己應承擔的角色,明白各自該為小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適當輪換,這樣能讓小組成員有機會擔任不同的角色,為學生創(chuàng)造多種嘗試的機會,以此來增強合作者的合作意識和責任感。同時,小組各成員應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形成一個有戰(zhàn)斗力的群體,確保每一次探究學習的質量。
優(yōu)質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理念,我們必須立足于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學習,實現有效的、多向的、高質量的互動,從而達到這一最終目標。例如教學《翠鳥》時,可在課前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什么動物,從課本中、電視中、網上查找有關翠鳥的資料,上課時讓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以及課外資料,初步了解翠鳥的有關知識,體會翠鳥是大自然中的一員,應該給予保護。教師可啟發(fā)學生思考:翠鳥到底有哪些具體生活習性呢?這時教師為了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說:“這個問題值得去研究,你們課后繼續(xù)查找資料,等找好資料,我們再交流探討?!边@樣的教學,實現了課堂向課外開放讓學生帶著問題從課外轉向課內,再走向課外,培養(yǎng)了學生的研究興趣,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育體系,改變了以往語文教學自我封閉、與社會隔絕的狀況。
布魯姆說過:“學習中經常取得成功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學習興趣,并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苯虒W反思是課堂教學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但現實中我們許多教師往往做不到,上完一堂課就以為任務完成、萬事大吉。而事實上,大凡優(yōu)秀的教師都非常重視課后反思,這些教師也都非??粗卣n堂反饋并在教學中長期堅持思考的習慣,不斷地反思教學,即使是教學多年的老教師,因為他們清楚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認識。
現在的語文課堂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費時多而收效微”的狀況。拿閱讀教學來說,一個是內容太多、太雜,老師駕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無論是“西瓜”還是“芝麻”統統都要撿,“眉毛胡子一把抓”來個一網打盡。一個是教學過程太繁,太復雜,又太雷同。內容多,重點多,環(huán)節(jié)多,又往往千課一面,千篇一律。老師累,學生煩,效率低。另一個是方法、策略不合適。表現為“兩化”和“三多三少”: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師生對話多,學生個體與文本對話少;分析內容、開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語言,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少。勢必削弱了語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語文的魅力,導致語文應用能力不強,同時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教師必須細細揣摩,問到關鍵處,問到有用之處,問到學生心里去,問出水平來,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教學,利于學生的發(fā)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問的技巧與藝術,體現出教學新理念。
首先,教師的知識底蘊是教學之本。豐富的學科專業(yè)知識是語文教師教好課的基礎。深厚的學科專業(yè)功底猶如泉水源源不斷,始終滋潤著我們的教學生命。一位舉手投足浸透著文化芳香的語文教師總是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魅力,在這樣的老師課堂上,你會如沐春風。
其次,小學語文課是欣賞課,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種多樣,或慷慨激昂,亢奮高歌;或如泣如訴,低聲吟唱;或淋漓盡致,纏綿哀婉。而有的教師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師思維敏捷,注重設疑問難;有的教師嗓音清脆,通過誦讀課文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有的教師表達言簡意賅,從不經意處入手引導學生步步深入。語文的學習是美文的欣賞、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質的培養(yǎng),課本中的文章都是通過精挑細選,對學生的成長有幫助的經典范文。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風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正如紅花還需綠葉襯一樣,一堂高效的課除了做到以上幾點以外,還必須有一個好的結束,也就是我們的結語。它應該是整堂課的一個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結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課的結尾,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效果。在語文課的結語中,選取一些趣例作為結尾,往往令人縈懷難忘。
總之,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是我們每位小學語文教師面臨的研究課題,只有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學習大量先進的教學經驗,經過教學不斷砥礪和不斷的探究,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才能走向美好的明天。
[3]布魯姆.《為改善學習而評價》。
語文的論文篇十四
摘要:
有效的提問可以將學生迅速帶入到課堂學習中,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但是從目前教學的現狀來看,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提出一些不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不僅影響了課堂教學內容的進展,而且還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的心情,對語文教學造成了嚴重影響。本文主要從語文教學提問設計進行分析,對語文教學提問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希望可以促進初中語文教學的發(fā)展。
關鍵詞:
課堂提問是師生之間進行互動的主要途徑,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提問藝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語文教學的進展。恰當的提問方式,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語文教學氛圍,還能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實現教學目標。從目前語文課堂提問狀況來看,教師提問的具體問題還存在一定缺陷,給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造成了很大影響,必須及時解決。
初中語文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一定要以課程進展內容為基礎,讓學生在思考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悅,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可以遵循以下原則:
1、系統性原則。
問題的設置必須以文本內容為基礎,設計出系統性問題,不能就自身的想法隨便提問,讓學生毫無目的的學習。設計的問題一定要保證學生可以在問題回答中獲得知識。例如,在學習《人琴俱亡》一文時,教師必須明白本篇文章表達的主要思想是兄弟情懷。在學生理解文章基本內容之后,教師再進行提問:為什么子敬死亡時,子猷沒有痛苦?為什么子猷彈琴的時候,琴不協調了?利用這幾個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兄弟間的情誼。采取系統性問題提問,不僅可以快速將學生帶入到語境中,還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啟發(fā)性原則。
初中語文問題的設置一定要具有啟發(fā)性。只有利用啟發(fā)性的問題,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探究性學習知識。在設置啟發(fā)性問題的時候,難度不宜太簡單,答案也不能固守成規(guī),設置的問題一定要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例如,學習《往事依依》一文時,教師可以將問題設置為:于漪老師教育我們要多讀書,但是在經濟迅速發(fā)展的今天,電腦、游戲等網絡化設備技術的應用比我們學習的書有趣多了,你們認為在科技發(fā)展的今天,還有必要讀書嗎?學生會對此問題非常感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各自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必要的時候,可以組織辯論賽,最后對學生闡述讀書的重要性。利用一系列具有想象力的問題,可以讓學生積極思考,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擴展學生的思維,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具有很大幫助。
3、適合性原則。
適合性原則可以反映問題提問的準確度。教師在提問的時候,必須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到問題提問中,將問題難度合理劃分。初中語文教師在提問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受教育程度和智力因素。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一文時,紅色文化論文如果教師直接提出:作者寫此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提出此問題可能讓學生不知所措,教師可以將問題劃分為:教師是如何發(fā)現桃花源的?當時寫作的背景是什么?作者在桃花源得到了什么?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掌握課本知識。設計問題的時候,問題難度應該呈現梯度分布,給全部學生提供發(fā)揮空間,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
初中語文教師在提出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聯系學生實際,優(yōu)化提問方式。
1、創(chuàng)新提問角度。
通常情況下,教師在提問的時候,只是按照教學的中心和寫作技巧來提問。在這種提問方法的長期影響下,就會讓學生形成固定的思維方式,不利于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所以,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一定要創(chuàng)新提問角度,利用創(chuàng)新性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例如,學習《孔乙己》一文時,文章中出現了“大約孔乙己已的確死了”“大約”和“的確”在句子中非常矛盾,學生很難理解。教師可以對此處提出問題:“大約”和“的確”的使用是否矛盾?作者寫作的目的是什么?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相互討論學習,對文章內容深入分析,然后理解作者寫作的用意。
2、創(chuàng)新提問內容。
為什么提出了四處?利用具有深度的問題,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3、創(chuàng)新提問方式。
問題的創(chuàng)新還體現在提問方式上,在學習復雜難懂的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深入淺出原則設計問題,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提出問題,讓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深刻理解教學的內容。例如,在學習《陋室銘》一文時,教師可以提出:陋室為什么不銘?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內容,理解作者寫作的用意。由于很多教師在提問問題的時候,缺乏對問題的引導,導致學生在學完課程內容之后,也不能對問題進行理解和掌握。其實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問題細化為幾個小問題進行提問,在小問題的層層遞進下,讓學生理解并掌握知識。例如,可以將問題劃分為:陋室的含義?“不銘體現在什么地方?利用有效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分布指導,讓學生綜合全面的掌握知識。
經過分析發(fā)現,目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主要存在提問內容較淺、較細等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師不能有效的設置問題,再加上不能采用有效的方式進行提問。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提問的藝術,利用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提問,帶動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祚扣.對初中語文教學中“主問題”設計的思考[j].中學教學參考,20xx,(12).
[2]董秀英.談談初中語文課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j].現代語文,20xx,(11).
[3]郭清平.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提問行為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20xx,(3).
語文的論文篇十五
摘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在于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而素質教育在中學課程中的深化,對語文學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應從提高自身素質、豐富素質教育內涵、探索素質教育方法等方面來滲透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語文;素質教育;教學。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在中學課程中的不斷深化,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已成為當前教學過程中的重中之重。而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語文教師更應該利用各種因素全面地貫徹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真正提高學生的素質。本文擬從語文教學中開展素質教育的前提、語文教學素質教育的內涵、語文教學素質教育的方法等三個方面探討中學語文教學的素質教育。
一、明確素質教育的前提。
任何一門學科都是這樣,只有教師不斷追求進步、完善自我,才能組織起豐富多彩的課堂。語文學科對于教師內涵和素養(yǎng)的要求就更高了。隨著綜合素質為中心的新教材的廣泛使用,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當今的素質教育,更與它的要求不符。教師的業(yè)務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才能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
1.有豐富的文化知識素養(yǎng)是第一要求。
文化知識素質是最基本的素質。語文學科首先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文學知識和語言知識、系統的學科知識和相應的文學修養(yǎng)。()例如,《桃花源記》一課,應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現有的成語來引發(fā)學生對課文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既要有一定的知識面,又要有較高的鑒賞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
所以,教師的素質提高是第一,素質高的教師才更有能力開展素質教育。
2.教師的思維定勢對其開展素質教育也是有影響的。
現在很多教師走的就是傳統教育的路線,認為目前的素質教育仍要以保證成績?yōu)榍疤?,只是做小小的改良就行,根本不需要也不敢大刀闊斧。而且“習慣成自然”,改掉未必能成功。因此,教師會有意無意地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忘卻甚至排斥素質教育。
二、豐富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教育是能讓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為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情感教育。
教育學生就顯得比較合適。作者在說理中表達出來痛恨國民黨、批判劣根性的《拿來主義》,就得選擇激發(fā)學生道理思辨的方法了??傊趯崿F情感教育時要根據文體的特點,反映的主題而積極創(chuàng)設情景,采用不同的方法。
2.注重審美教育。
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在學習一篇篇美文時極其重要。例如,講授朱自清的《背影》時,我選擇了一段憂傷的背景音樂和一個很有震撼力的關于父子的視頻。學生在音樂與視頻中漸入美的情境。流年慘淡,父子互為依托,可為了生計又不得不離別,學生的審美情感得以誘發(fā)。鑒賞古詩詞也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好方法。古典詩詞的文字、意象、意境、情感之美讓學生能在無形中提升審美情趣。
3.注重生命教育。
蘊含深厚人文情懷的語文課本是生命教育的沃土。比如,《祝?!芬晃模涂梢赃M行生命教育。對弱者祥林嫂,人們所持的冷漠和嘲笑,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而我們身邊是否有這樣的旁觀者呢?經過分析、研討,強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便會浮現于心,學生會反思自己對待他人的行為、態(tài)度,從而形成尊重生命的意識,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理解生命,善待生命,發(fā)掘生命的意義。
4.注重語感教育。
好的語文要會讀、會看,還要會聽。我們可以搜集名家經典詩文,利用早讀課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感受文學的魅力、語言的魅力,提高欣賞能力。平時鼓勵學生配樂詩文朗誦,多方面注重語感教育。
三、設想素質教育的方式。
1.課前對教材內涵的挖掘。
教師備課時要挖掘教材的內涵,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最精彩之處為對父親背影的描寫,淋漓盡致展現了父老去、子感傷的情境。教師就當緊抓“背影”,積極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深切感受。只有教師挖得深,挖得細膩,才能讓學生充分移情于作品中,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2.課堂實踐的變革。
首先,要變單向傳授型教學為雙向交流型教學。以雙向溝通為原則,始終貫徹“以生為本”的思想,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交流、合作探討中提高知識和技術的更新速度,最終成為有獨立學習能力的人,提高綜合素質。
其次,要將單一的課堂教學結構多樣化。目前的課堂教學結構主要有以下類型:(1)情境型。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習。(2)實踐型。學生為主體,講練結合。(3)探索型。學生自主探究,老師點關鍵點。(4)質疑型。學生互提互答,不斷釋疑。當然,還有展示型的杜郎口模式。我們應該依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實際需要來組織教學,選擇“接地氣”的多樣化課堂教學結構,真正提升學生的素質,而不流于“上躥下跳”的形式。
此外,課后的延伸教育也非常重要。如,積極運用寫作訓練來發(fā)掘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如成立辯論小組、開展課前演講比賽、定期影視欣賞評論、模擬跳蚤市場進行廣告設計、產品推介等等。通過這課外的延伸教育來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帶動素質的全面提升。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最終卻作用于生活的,為社會生活而服務。為此,語文學科的素質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僅從前提、內涵、方式幾方面做了少許的探索,究竟語文教學的素質教育該如何發(fā)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曹招生。談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成因與矯正方法。中國素質教育研究,(3)。
[3]李鎮(zhèn)西。從批判走向建設。成都:四川少兒出版社,.
(作者單位廣州白云廣雅實驗學校)。
語文的論文篇十六
近些年來,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社會及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高校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具體的問題,比如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播。因而創(chuàng)新高校大學語文課堂的傳統文化教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學語文教師使用老套刻板的傳統課堂教育方式講解傳統文化,重視了文化發(fā)展,而忽略了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的培養(yǎng),大學教師優(yōu)化髙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講解方式,建立立明確的教學目的,改編傳統的大學語文教材,做到傳統文化與現實教育的相互融合,這是提髙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因而提升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課堂的學習水平,培養(yǎng)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激情,擴展傳統文化的教學活動,對于提高同學們傳統文化的道德素質水平,樹立同學們的愛國敬黨品格尤為重要。
一、重視離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引導學生自覺培養(yǎng)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學習意識是順應我國未來教育改革發(fā)展方向的重要舉措,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必要條件,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為推動新課標的深化改革作了重要的準備。學生傳統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提升和創(chuàng)新學生的思維模式,引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創(chuàng)新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課堂的授課方式,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會摒棄死記硬背和題海戰(zhàn)術等不合理的傳統文化學習方法,同時提高了同學們對事物的審美能力和判斷能力,并加強了學習和認知能力。高校大學生對語文課程傳統文化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不但有利于同學們提高道德素養(yǎng)和專業(yè)技能,還能幫助增強大學語文教學的監(jiān)察力和教育方式的掌握力度。更進一步說,引導高校大學生傳統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有利于實現中國教學的文化素質教育,提高中國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同時消除了大學語文教師基本一致性的情況再次出現,進而增強高校大學生的靈活應變能力。
二、離校傳統文化教育缺失的基本概況。
(一)髙校對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的經費投入不足。現階段,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量傳遞速度的豐富性和迅速性對傳統文化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為了適應我國高等文化教育的需要,高校往往只關注學生的專業(yè)課程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髙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傳統文化教育,因而往往缺乏對大學語文課程的投資力度,阻礙了開展高校大學語文對傳統文化的教育,不能滿足發(fā)展需求。為了保障高校大學語文文化教育課程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和傳統文化的傳播發(fā)展,高校增加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經費投入是保障現階段傳統文化教育順利進行的物質基礎。然而,高校每年在專業(yè)項目成果的研發(fā)方面資金投人較多,對文化資金方面的投入還無法滿足開展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課程,使得傳播傳統文化受到了嚴重的制約,不利于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降低了教師對傳統文化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不利于高校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高校大學領導缺乏對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如果說教育是承繼傳統最主要的形式,那么學校教育就是民族精神塑造的最主要陣地。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優(yōu)秀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品質,只要這樣,才能增強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才能成功抵御住外來不良文化的誘導,進而形成正確的思考觀念。
髙校開展大學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當中,往往缺乏傳統文化教育的人才儲備,不利于開展高質量的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和推動高素質傳統文化教育的人才隊伍建設。因而,重視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對推進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人才隊伍建設具有重大需求。由于現階段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缺乏專業(yè)的文化人才,使得許多語文教師肩負起傳遞傳統文化的重任,不利于對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的深人研究,因而在傳授過程中存在較大的不足。加上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年齡也趨于老化,使得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開展缺乏帶頭人,不利于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科學有效的進行,不利于實現我國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
(三)學生參與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的積極性不高。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和新世紀高等教育體系改革的不斷深人,我國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和完善’然而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單一性和傳統的文化教學模式使得我國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了高校大學生參與傳統文化教育的積極性和熱情,降低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F階段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內容的單一性,也使得我國高校傳統文化的教育規(guī)模比較小,很少能夠出現多樣化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不利于實現我國髙校大學更大范圍內高質量傳統文化建設活動的順利開展,降低了大學生參加有關傳統文化活動的積極性。
(四)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模式的單一性??茖W技術的飛般展使得傳統的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傳統教學模式沒有多樣性可言,只是依靠老師講解和板書來進行課堂學習,不能合艦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影視擴展方等進行教學內容講解。在教學過程當中,仍然采用傳統“三步走”方式進行教學,沒有新意,乏味無趣,這和大學語文教育重點培養(yǎng)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目的背道而馳,這種以講解為主的傳統教育模式讓大學生很難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度剖析,同時缺乏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探討,造成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課堂的單調沉悶,枯燥無味,降低了同學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而且在進行高校語文聽傳統文化教育的學習測驗中,同學們只是對傳統文化知識進行了背誦記憶,不能進行自我觀點分析陳述,對學生自我發(fā)展不利,不能充分發(fā)揮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功能。各髙校教師應首先發(fā)揮先行者的模范作用,以提升自身傳統文化修養(yǎng)為先任,再選用適合的方式方法將優(yōu)秀傳統文化不斷地融人現代教學體系中。學校也應適當地給予教師自主權,不能拘泥于傳統模式課堂的文化教育方式,給予大學傳統文化教育課堂積極活躍性,只有不間斷地創(chuàng)新和超越,才能發(fā)揮出傳統文化固有博大精深的影響力。
三、加強離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措施。
(一)加大高校對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經費投人。由于經費問題對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和制約,因而為了有效實現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傳統文化教育,滿足高校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應當加大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經費投人。高校應當重要實現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資金的專項投人和使用,積極推動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經費的合理、高效使用,充分提升有限專項文化經費的利用率,引導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朝著科學化方向發(fā)展。大學語文老師在備課時,應考慮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與改革大學語文教育的自主學習、自我探究相結合,確保語文課堂傳統文化知識傳授的準確性’這是決定大學語文教師提髙傳統文化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大學領導對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的關注。為了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水平,推動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高校應當引進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文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建高素質的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隊伍建設。高校大學應當積極組織和開展高校大學語文課程中有關傳統文化的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和教師自覺參與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和創(chuàng)新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綜合素質。高校在對傳統大學語文課程進行改編時,編撰人應該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刻的探討交流,建立明確的改編方向和構思網絡,增加能夠開發(fā)同學們思維方式和思考能力的課后作業(yè),同時結合當前大學生的認知觀念和學習方式等方面,對大學語文教材做出整體融合,得到邏輯與現實結合的效果。
(三)激發(fā)學生參與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的積極性?,F階段,為了增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水平,開闊大學生傳統文化學習視野,豐富傳統文化活動方式,提升大學生參與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髙校語文教師應當自覺提升參與傳統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豐富傳統文化教學活動,提升傳統文化教學活動的質量,進而增強大學生參與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高校大學語文傳統文化的教學課堂應當營造出良好的思考和交流環(huán)境,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能力。同時語文教師還應當豐富教學活動形式,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求知探索傳統文化的積極性,進而引導學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思考過程中。
(四)創(chuàng)新高校大學語文教師的傳統文化教學模式。為了創(chuàng)新高校大學語文教師的傳統文化教學模式,高校大學老師應當改進講課方式,適當增添活躍開放的知識內容,營造豐富有趣的課堂環(huán)境,提升同學們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大學語文老師就教育改革的要求,重視對學生探究傳統文化的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技能的教育,這是提高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水平的一種高效方法,為了增加大學語文課堂傳統文化學習的趣味性,大學語文老師應該多采用高科技技術進行教學,通過開展文學講座、文藝匯演、書畫比賽等活動,促進同學們進行分享與交流,加強了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理解概括和汲取吸收,使學生實現對傳統文化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進而實現語文傳統文化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希望使傳統文化意識能夠在教師和學生中引起廣泛的關注。
四、結語。
為了推動我國教育工作的發(fā)展,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在大學語文課程中應添加對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以此培養(yǎng)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意識,建立合適的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體系,改進大學語文傳統教學方式。同時整編大學語文教材傳統文化部分的系統融合’開展文化活動,則可以促進大學生親歷傳統文化,體會古老文明的精神,讓大學生走近傳統文化,學習、理解、汲取傳統文化的精彩世界,營造開放活躍的學習氛圍,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認識到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與使命,進而提高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文化素養(yǎng)。
語文的論文篇十七
摘要:
高職高專院校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把專業(yè)技能課放在突出位置本無可厚非,但被忽視的人文教育帶來的后果則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和忽視的。尤其是茶文化專業(yè)這種帶有濃重傳統文化特質的學科,人文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而實現這一途徑的最佳方式就是加強大學語文課程建設。
關鍵詞:
茶文化;人文教育;大學語文;職業(yè)能力。
新學期我校茶文化專業(yè)的大學語文課程設置為大一新生入學的第一個學期,每周兩課時。扣除新生軍訓及入學培訓,學期授課時間為13周,那么茶文化專業(yè)學生在整個大學學習的三年期間大學語文的總學時只有26節(jié)課。再放眼整個學校,除少數幾個師范專業(yè)仍開設大學語文,其他各專業(yè)都相繼取消,大學語文前路堪憂。
一、茶文化專業(yè)的目標性。
茶文化從廣義上可定義為茶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方面,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與茶相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從狹義上講,我們研究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是茶的精神和對社會的功能。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發(fā)現了茶,從鮮葉咀嚼生吃到煮食、飲用,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飲茶的方式經歷了煮、煎、點、泡的發(fā)展與變化過程,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生活水平及文化品位的提升,飲茶早已不是滿足生理需求,更多的茶人關注的是這個過程所體現的茶文化。
影響我國思想文化最廣泛、最深遠的是儒、釋、道三家學說。賴功歐說:“道家的自然境界,儒家的人生境界,佛家的禪悟境界,融匯成中國茶道的基本格調與風貌?!钡澜淌侵袊谋就磷诮?,與茶文化的關系也最為久遠、深刻。道教的自然觀,導致淡泊超脫的品性,與茶的自然屬性吻合,也凸顯了茶文化虛靜恬淡的特質。從發(fā)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應歸于儒家學說,即以禮為基礎的“和”的思想。飲茶可自省,清楚地看待自己,繼而正確地對待他人。以“和”貫穿,是一種博大精深思想的體現。如果道教體現在源頭,儒教體現在核心,佛教則體現在茶文化的興盛和發(fā)展上。中國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體現真正的“禪風禪骨”,禪佛在茶的種植、飲茶習俗的推廣、飲茶形式傳播及美學境界的提升諸方面,貢獻巨大。沒有禪宗,很難說中國能夠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茶文化。而儒、釋、道三者共同特點都是:追求質樸、自然、清凈、平和。中國茶文化可以說是極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釋、道的思想精華。中國是茶的發(fā)源地。
4-5世紀傳入高麗;9世紀傳入日本;15世紀,銷往西方;17世紀銷往英國,中國的茶葉與絲綢、瓷器成為中國的代名詞。日本茶道精神———和、敬、清、寂的思想本源皆來自中國禪宗。韓國茶禮以和、靜為根本精神,尊重傳統,尊重禮儀,同樣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英國飲茶之風長盛不衰,人均茶葉年消費量居世界第二位,享譽盛名的英式下午茶首選便是祁門紅茶,形成英國紅茶文化。馬曉俐將英國茶文化精神概括為貴、雅、禮、和,也無不打著中國文化的烙印。茶文化是我校新開設專業(yè),從開始招生。
其培養(yǎng)目標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具有茶葉鑒定、茶飲服務、茶藝表演、茶會策劃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具有創(chuàng)新、服務、敬業(yè)精神和茶樓、茶葉經營管理素質的高端應用型技能人才。其職業(yè)崗位核心能力為:茶飲服務能力、茶藝表演能力、茶葉鑒定能力。其中茶藝表演要求正確配置茶藝茶具;能夠按照不同茶藝要求選擇和配置相應的音樂、服飾、插花、熏香等。這就要求茶文化專業(yè)學生是全方位、高品質的。既要具有比較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和茶文化知識,又要具有高雅的藝術欣賞水平和鑒別能力。
國家教委高教司于已明確將大學語文課程建設作為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國家《十一五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也明確指出:“在高等學校要創(chuàng)造條件,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高專人文素質教育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楊叔子教授認為:“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礎地位,它關系到民族的存亡,關系到國家的強弱,關系到社會的進退,關系到人格的`高低,關系到涵養(yǎng)的深淺,關系到思維的智愚,關系到事業(yè)的成敗。”人文素質是指社會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經過環(huán)境、教育等途徑內化于人的身心所形成的一種穩(wěn)定的、基本的、內在的個性心理品質,它又外化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養(yǎng)、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人之為人應起碼具備的基本品性,它是一切素質形成的基礎與前提。
而大學語文可以說是是實踐人文素養(yǎng)的有效方式。大學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特征。它的工具性體現在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母語運用能力,包括聽、說、讀、寫的實用性,日常生活的溝通、交流等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方面。它的人文性則體現在傳承傳統文化上,引發(fā)學生對歷史、哲學、文化、人生的思考,形成健康高雅,樂觀向上人生觀、價值觀,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價值標準將產生巨大的影響,是形成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礎。當我們讀諸子百家,可以讀到政治,可以讀到哲學,可以讀到軍事,可以讀到謀略;我們感受觀點的鮮明,言辭的犀利,感受學派紛呈,學說豐富。即便同是儒家,孟子“人性本善”,而荀子“人性本惡”則教會我們辨證看待事物的不同方面。當我們讀《離騷》,透過千年歷史,在瑰麗的想象中遭遇屢遭流放而至死不渝的愛國詩人屈原,我們懂得什么是忠誠,什么是堅守。當我們讀蘇軾《赤壁賦》,在清風明月間體味儒、釋、道思想對知識分子的浸淫,讓我們以曠達胸襟容納人生的起起浮浮。當我們讀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我們看到什么是“真的猛士”,怎樣在殘酷現實中直面人生,奮然前行。
這些不是空洞的說教,更不是精神毒品的心靈雞湯,它們如此鮮活,如此充沛,給予我們生生不息的力量,強大我們的內心,以應對漫長人生的榮辱浮沉。所以就一篇文章來說,大學語文可以說是最便捷全方位地接受多種知識,得到多方面的文化熏陶,占用課時少而收效大、進行學科綜合化的最有效途徑。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大學語文教材選用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經過時間考驗的經典文章,代表著人類文明的精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思想的深度、廣度,表現人性的精準、永恒,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也是其他教育活動所不能取代的。
大學語文和茶文化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對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上可以說是殊途同歸。但大學語文因其價值是隱性的,不能給學生帶來即時的利益,長期以來不被重視,甚至課時也是不斷被壓縮。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可如此短視,將學生如流水線的產品一樣復制輸出。大學是培養(yǎng)具有綜合素質能力人才的地方,決不可淪為職業(yè)技能培訓所。只有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與職業(yè)能力相統一,將學生的能力發(fā)展與人格完善相統一,才能達到人的全面均衡發(fā)展,造就與時俱進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馨予.茶文化的弘揚與發(fā)展.青島大學,.5.
〔2〕賴功歐.茶哲睿智———中國茶文化與儒釋道.光明日報出版社,.
〔3〕陳力群.茶藝表演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1.
〔4〕馬曉俐.多維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
〔5〕唐騁帆.我國大學語文教學研究現狀述評.柳州師專學報,.2.
〔6〕曹麗萍.發(fā)揮大學語文的育人功能提高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襄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5.07.
語文的論文篇十八
語文教材里的篇目具有豐富的情感性。中學生閱歷逐漸豐富,生活范圍逐漸擴大,他們的情感也呈現出多樣性。他們的自尊心、自卑感也較為強烈,有的時候呈現出不穩(wěn)定性,容易走向極端。當他們在思想苦悶之時,讀到勵志的作品,就會精神振奮,情緒激昂。當他們熱情高漲時,如果思想受到挫折,他們就會心灰意冷,這時如果讀到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到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生命的意義”一段話也就會受到鼓舞,心中就會有積極的形象,也就會從自己的身上釋放出正能量。當然,對中學生來說,受他們心理和生理的影響,他們的情感往往也會出現矛盾,各種思想感情會交融在一起。教師應該發(fā)揮語文教材人文性的特點,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他們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摒棄假惡丑的思緒。此外,教師還應充分把握中學生的情感特點,利用好教材中情感教育的優(yōu)勢,不失時機地讓學生接受正確的情感教育。
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情感體驗的過程。積極的情感對學生的認知,對學生良好心態(tài)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作用。情感能夠促進學生的認知。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任何環(huán)節(jié)都是對學生的情感教育。而且,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包含著很濃的情感色彩,很容易影響學生的情緒。所以,教師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緒,不能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帶給學生。教師對語文課文的解讀,一定要向學生傳遞積極的情感,不能把消極的因素帶給每一個學生。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感情的技巧,要激發(fā)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讓他們保持積極的學習心態(tài)。教師的積極情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激情。這是因為情感具有傳遞性,教師的積極情感必然會向學生傳遞向上向善的因素,這樣就能夠促進學生積極向上,激活他們內在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學實際上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教師一定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圍,使學生以積極的情感去學習,從而產生不竭的學習動力。而且,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情感交流能創(chuàng)造出和諧的教學氣氛,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此外,語文教材中美的語言、善的行為、積極的形象、美好的人生,都會對學生產生感染的力量,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情感得到升華。
1.在聆聽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敘事作品文字優(yōu)美、情感至深,曾經打動了無數人,讓一代代人感動不已。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根據作品的時代、作品的體裁,為學生的聆聽創(chuàng)設條件。如恰如其分的教學情景,可以為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創(chuàng)造條件,使學生在聆聽中身處其境,猶如進入作品描述的情景之中。如教學《春》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音樂的形式,讓學生聆聽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學生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靜聽泉水的叮咚聲,小鳥宛轉的歌聲,想象春天大自然的美,感受心靈的氣息。這樣,學生熱愛生活之情便隨之而生。
2.在閱讀中產生感情。語文教學本身就與生活密切相關,如有一些作品,描繪了河山的壯美,荒漠的蒼涼,小村的僻靜,城鎮(zhèn)的繁盛,到處是一幅幅畫面。教學時,教師如果引導學生景中有情,面臨其景,感知形象美,一定會使學生產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例如,教學《沁園春雪》時,教師可播放投影圖像,讓學生仔細觀察雄偉的長城、起伏的山巒、滔滔的黃河,使學生在視覺上感知美的畫面,為進一步領會詩人抒發(fā)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奠定基礎。
3.在朗讀中品味情感。古人主張誦讀,朗讀成誦。古人充分肯定了朗讀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通過朗讀,品鑒詩文,可以達到“文若己出”的境界。這是理想的誦讀境界。在教學中,教師要想讓學生讀出作品的意蘊,進入到作品所描繪的境界中,沉浸在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里,與作者一起愛之所愛,恨之所恨,真正受到情感的熏陶,就要讓學生積極進行朗讀。當學生通過涵詠、朗讀,用心靈去領悟時,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滲透到了學生對世界、對人生的認識中去了,進而使學生獲得感知和判斷生活的能力。
4.在想象中體味情感。作品是對生活的反映,因此,鑒賞作品也需要借助想象,從而品味到作品的美,品味到作者創(chuàng)造的美。在教學中,教師只有調動起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想象中傾注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作品的真諦,把握作品的思想,體會到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如教學《天上的街市》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體會意境的美妙,感受語言的美妙,并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對課文主題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5.在導語中激發(fā)情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有效設計,是一堂課成功的重要因素。一個好的導語,能夠將學生帶入作品描繪的情境之中,可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進入情景并為之動情。如教學《曹劌論戰(zhàn)》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遠離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怎能帶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這是公元前684年的一天,魯國上下陰云密布……”這樣不僅有效激起了學生的興趣,還能引導學生進入文中,從而取得了最佳的教學效果。在情感這片肥沃的土地上,需要教師辛勤耕耘,播種知識的種子,撒播智慧的養(yǎng)料,激發(fā)成功的思維。語文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是學生智力的催化劑和學習的原動力,才能使學生在愉悅的審美滿足中接受知識,受到教育,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6265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