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魯迅博物館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9 06:48:13
參觀魯迅博物館范文(18篇)
時間:2023-11-29 06:48:13     小編:書香墨

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豐富生活,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美好。要寫一篇完美的總結(jié),我們需要對過去的經(jīng)歷進行全面的回顧。以下是一些總結(jié)的典型例子,希望能對您的寫作有所幫助。

參觀魯迅博物館篇一

世界上如果還有真要滑活下去的人們,就該敢說,敢笑,敢怒,敢罵,敢打,在這可詛咒的地方擊退了可詛咒的時代。這是魯迅給我留下最深刻的一句話。下文是本站小編為你帶來參觀魯迅博物館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魯迅博物館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阜成門內(nèi)大街宮門口二條19號,1956年10月19日正式開館。魯迅博物館是中國人民為了紀念和學(xué)習(xí)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魯迅先生而建立的社會科學(xué)類人物博物館,現(xiàn)為司局級公益性事業(yè)單位,隸屬于國家文物局,是中央國家機關(guān)思想教育基地、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假如你喜歡在都市中漫游,卻忽略了光顧博物館,你的損失不能不說是令人遺憾的。

假如你喜歡到書海中遨游,內(nèi)心深處肯定有過很多感動和追憶,會與“魯迅”這個名字緊密相聯(lián)。

那么,不妨在一個天朗氣清的日子,到魯迅博物館尋覓先生的足跡,你收獲的將是意想不到的豐饒。

坐落在阜城門內(nèi)的魯迅博物館,是一個鬧中取靜的傳統(tǒng)園林式庭院,綠草如茵,佳木蔥蘢。先生的白色半身雕像佇立在風(fēng)中,長長的圍巾似乎翩然起舞,觸動著你的思緒翻飛。他側(cè)目凝視著東南方——那是故鄉(xiāng)浙江紹興的方向。他的臉部線條呈現(xiàn)出一貫的硬朗,雙眉微蹙,好像直到今天也一刻沒有停止過思索。

今天,是個陽光明媚的冬日,我和媽媽來到了魯迅博物館,參觀了魯迅先生的生平。走進展廳的一層,魯迅先生作品中的經(jīng)典名句被鑲刻在墻壁上?!栋正傳》、《吶喊》、《狂人。

日記。

》……“什么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

我還從未讀過先生的書,我似懂非懂地看著……展廳的二層按照先生生活的足跡一一做了介紹:南京、上海、日本、廈門、北京……我知道了先生的童年、知道了先生為什么“棄醫(yī)從文”、知道了先生用他犀利的筆對封建舊思想、舊傳統(tǒng)的抨擊。我也理解了為什么在他病逝后,靈柩上覆蓋著一面上海民眾敬獻的白色旗幟,沈鈞儒先生題寫“民族魂”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xué)家、思想家、革命家。

今天,我作為一名黨的積極分子參加黨的活動-----參觀魯迅博物館。我的心情很激動以至于久久不能平靜。

靜靜地走進魯迅博物館的展覽廳,站立在先生的遺像面前,用心去體驗?zāi)莻€血與火的年代,去感受先生偉大的人格魅力和個人勇氣,看著用實物和圖片記述的魯迅戰(zhàn)斗的歷程:從紹興到南京,再到東京......到最后的逝世地上海,先生戰(zhàn)斗的足跡在我面前展現(xiàn)出來,我思潮起伏,心緒難平,不禁為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所嘆服。

在展廳里,魯迅博物館的講解員向我們講述了魯迅先生的生平,和魯迅先生生前的許許多多的事跡。魯迅——他偉大的精神和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魯迅筆耕一生,戰(zhàn)斗一生,始終為人民,為民族,為真理而戰(zhàn),他是一面鮮艷的戰(zhàn)斗旗幟,以獨特的眼光發(fā)現(xiàn)了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來吃人的本質(zhì)。揭露了那個時代的中國人的精神創(chuàng)傷。祥林嫂,華老栓,孔已己......,魯迅對民族與社會的清醒認識和批判,恰恰反映了對民族的關(guān)心和熱愛,“我以我血薦軒轅”是魯迅深厚民族情結(jié)的最真切的寫照。

魯迅先生給我們年輕的一代樹立了一個榜樣。他掏出燃燒的心,給人們帶路,給人們指引方向。先生在幾十年間用自己的燃燒的心給一代一代的年輕人指引人生的道路!甚至生活在現(xiàn)在這個繁華由高科技和網(wǎng)絡(luò)組成的現(xiàn)代化社會的我們也能感覺到魯迅先生的余熱和精神!在他的書中我很清楚地了解到,寫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開的。他寫的全是講真話的書。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進步。他勇于解剖社會,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認錯誤,更不怕改正錯誤。他的每篇文章都經(jīng)得住時間的考驗,他的確是把心交給讀者的。人們說他的筆像刀一樣鋒利,但是他對年輕人卻懷著無限的好心。魯迅先生生前還經(jīng)常介紹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費印刷年輕作家的作品。他長期生活在年輕人中間,同年輕人一起工作,一起戰(zhàn)斗,分清是非,分清敵友。先生愛護青年,但是從不遷就青年。先生始終愛憎分明,接觸到原則性的問題,他絕不妥協(xié)。這些難道就不值得我們年輕的一代學(xué)習(xí)和借鑒嗎?在這次活動中,我深深地了解到魯迅先生生前也曾經(jīng)歷過許多困難,所有人的不理解,甚至污蔑和誹謗。但所有的困難,一切的一切也不會阻止他始終不停腳步地向著真理前進。

這難道不是我們當今現(xiàn)代人應(yīng)該學(xué)習(xí)和堅持的信念嗎?我們應(yīng)該珍惜每一次這樣好的學(xué)習(xí)機會,去用心了解中國的歷史、中國的古人、中國的領(lǐng)袖,反思當代中國、當今社會、反思自己,因為只有很好地了解過去,才會更好的創(chuàng)造未來!

王旭。

2

頁,當前第。

1

1

2

參觀魯迅博物館篇二

今天,我作為一名黨的積極分子參加黨的活動-----參觀魯迅博物館。我的心情很激動以至于久久不能平靜。

靜靜地走進魯迅博物館的展覽廳,站立在先生的遺像面前,用心去體驗?zāi)莻€血與火的年代,去感受先生偉大的人格魅力和個人勇氣,看著用實物和圖片記述的魯迅戰(zhàn)斗的歷程:從紹興到南京,再到東京......到最后的逝世地上海,先生戰(zhàn)斗的足跡在我面前展現(xiàn)出來,我思潮起伏,心緒難平,不禁為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所嘆服。

在展廳里,魯迅博物館的講解員向我們講述了魯迅先生的生平,和魯迅先生生前的許許多多的事跡。魯迅——他偉大的精神和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魯迅筆耕一生,戰(zhàn)斗一生,始終為人民,為民族,為真理而戰(zhàn),他是一面鮮艷的戰(zhàn)斗旗幟,以獨特的眼光發(fā)現(xiàn)了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來吃人的本質(zhì)。揭露了那個時代的中國人的精神創(chuàng)傷。祥林嫂,華老栓,孔已己......,魯迅對民族與社會的清醒認識和批判,恰恰反映了對民族的關(guān)心和熱愛,“我以我血薦軒轅”是魯迅深厚民族情結(jié)的最真切的寫照。

魯迅先生給我們年輕的一代樹立了一個榜樣。他掏出燃燒的心,給人們帶路,給人們指引方向。先生在幾十年間用自己的燃燒的心給一代一代的年輕人指引人生的道路!甚至生活在現(xiàn)在這個繁華由高科技和網(wǎng)絡(luò)組成的現(xiàn)代化社會的我們也能感覺到魯迅先生的余熱和精神!在他的書中我很清楚地了解到,寫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開的。他寫的全是講真話的書。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進步。他勇于解剖社會,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認錯誤,更不怕改正錯誤。他的每篇文章都經(jīng)得住時間的考驗,他的確是把心交給讀者的。人們說他的筆像刀一樣鋒利,但是他對年輕人卻懷著無限的好心。魯迅先生生前還經(jīng)常介紹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費印刷年輕作家的作品。他長期生活在年輕人中間,同年輕人一起工作,一起戰(zhàn)斗,分清是非,分清敵友。先生愛護青年,但是從不遷就青年。先生始終愛憎分明,接觸到原則性的問題,他絕不妥協(xié)。這些難道就不值得我們年輕的一代學(xué)習(xí)和借鑒嗎?在這次活動中,我深深地了解到魯迅先生生前也曾經(jīng)歷過許多困難,所有人的不理解,甚至污蔑和誹謗。但所有的困難,一切的一切也不會阻止他始終不停腳步地向著真理前進。

這難道不是我們當今現(xiàn)代人應(yīng)該學(xué)習(xí)和堅持的信念嗎?我們應(yīng)該珍惜每一次這樣好的學(xué)習(xí)機會,去用心了解中國的歷史、中國的古人、中國的領(lǐng)袖,反思當代中國、當今社會、反思自己,因為只有很好地了解過去,才會更好的創(chuàng)造未來!

王旭。

參觀魯迅博物館篇三

正月初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溫州博物館參觀。在博物館里最讓我留連忘返的是藝術(shù)品展廳。在展廳里各個年代各種造型的藝術(shù)品真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特別是有一只造型獨特的木桶吸引了我的眼球。那是一只什么桶呀?一只圓圓的桶上有一個長長的把,這個把的造型是一只鵝頭,桶沿是高低不平的,因為它代表著鵝的翅膀和尾巴,整個桶看起來就像一只浮在水面、回頭展望的鵝,使我想起一首古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爸爸告訴我說:這種桶是溫州最有特色的木桶,叫鵝頭桶,是古人用來裝洗衣服的,因為古人洗衣服是到河里的,人們把洗好的衣服放到桶里,然后用手挎著鵝頭桶提回家,這樣既輕松又好看。我心想古人真聰明,我也要好好讀書,假如我也發(fā)明一些東西放到博物館,讓將來的觀看,那該多好??!

?二、蝴蝶盤。

?三、活字印刷。

在展廳里,我看到了木刻的和泥土燒制的活字印刷字盤,在爸爸的.講解下,使我知道了印刷的基本發(fā)展史。

最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要印書,先在一塊磨平了的蠟石上將文章刻上去,然后一張紙一張紙地拓印出來,如果要印第二篇文章,就把原來刻好的文章磨掉再刻,這樣很費時,而且無法再版。后來畢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人們覺得方便多了,畢升把一個個字刻在特制的泥塊上。然后燒硬要排版時,就按文章將這些字排在一個特制的字盤里再去印刷,印完了放起來以后還可以再用。到了近代,人們發(fā)明了機械印刷,印刷的速度是快了但是排版還是要手工操作的,其實也沒多大進步,現(xiàn)在可好了,采用電腦激光排版了,不但印刷速度加快,質(zhì)量也越來越好,不知道將來的印刷還會發(fā)展到什么程度。

收稿時間:2006-2-1821:21:20。

參觀魯迅博物館篇四

爸爸經(jīng)常對我說,魯迅是一位偉大的作家,讓我多讀魯迅的書。但我對魯迅并不太熟,所以我一直想了解魯迅。

八月的一天,天氣很晴朗,我央求媽媽帶我去參觀了魯迅博物館。通過參觀,我知道了很多關(guān)于魯迅的知識。魯迅的真名叫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紹興城東昌坊口新太門。他的爸爸媽媽最初叫他周豫山,十八歲時才改名叫周樹人。他有句名言,讓我看后就牢牢地記住了它:什么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

我還知道了他的故事。在魯迅十三歲那年,他的父親生病了。因為家里的錢不夠,他只能把家里的衣服當了,才有錢去買藥。1898年5月,魯迅來到南京上學(xué),他上學(xué)十分刻苦,考試也考的很好。他把獲得的金牌換成錢,買書看。1918年,他第一次創(chuàng)作了小說《狂人日記》,魯迅是他自己想出的筆名。就這樣,轉(zhuǎn)眼間過了三十年,因為他努力學(xué)習(xí)、勤奮寫作,他成了一個有名的作家,他寫的《藥》《野草》等許多作品,深受人們的喜愛。

可惜的是,在1936年10月19日早晨5時25分時,魯迅因病逝世。終年56歲。

今天爸爸帶我參觀了位于阜成門內(nèi)北街的魯迅博物館,關(guān)于魯迅,我可是很小的時候就聽說了,知道他是很久以前的人,是誰都知道的名人,但是跟很多歌星明星不一樣,魯迅好像永遠是名人,爺爺說他小時候就知道魯迅,現(xiàn)在我這么小也知道他,我和爺爺都熟悉的名人還真不是很多。

要說我熟悉魯迅,好像也不是,知道他的文章很有名,看過幾篇,似乎不是很懂,不光內(nèi)容不懂,連句子好像也和現(xiàn)在的不一樣,要是我這么寫句子,老師肯定會判為病句,學(xué)過日文的爸爸說,那是因為魯迅去過日本,好多文字受日文的影響。那他到底為什么那么大名鼎鼎,而且經(jīng)久不衰呢,帶著這些疑問,我走進了魯迅博物館。

博物館里有很多的.資料、照片、手稿,都是介紹魯迅寫的文章和參加過的活動,內(nèi)容我雖然看不懂,但是我可以看出來,魯迅當年的文章很受歡迎(要是放在現(xiàn)在開一個博客,肯定會招來很多粉絲關(guān)注),好多人請他去講學(xué)、演講,他去世時好多人自發(fā)地給他送葬,可見其地位不是一般的高。

至于他的文章為什么那么給力,除了犀利的文筆,更主要是其敏銳的洞察和深邃的內(nèi)容,通過參觀博物館,我似乎發(fā)現(xiàn)魯迅做到這一點的其中一個秘密,那就是他去過好多地方!博物館里詳細介紹了魯迅生活過的地方,紹興、南京、仙臺、北京、上海、廣州、廈門……魯迅在很多地方留下了足跡,而且不是短暫旅游,都是在當?shù)貙W(xué)習(xí)、生活、講學(xué)、結(jié)交當?shù)孛?,見的人和事多了,自然思想就活躍,寫的文章就吸引人,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這個道理。

我今后也要盡量多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體驗各地風(fēng)土人情,結(jié)交各類人士,有機會還可以到國外去看看,這樣我也就會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寫出讓人叫絕的文章。

寒假,我和媽媽來到了魯迅博物館。它坐落在阜城門內(nèi),是魯迅先生在北京四處故居中唯一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處遺址,現(xiàn)為魯迅博物館。里面陳列了許多魯迅有關(guān)的物品,包括他在紹興童年時期房屋的模型。

館中按時間順序以手跡、照片、圖片形象地展現(xiàn)了魯迅不朽的-生。其中有新發(fā)現(xiàn)的魯迅地質(zhì)佚文手稿,也有與我們熟悉的作品密切相關(guān)的文物。如《阿q正傳》的唯一一篇殘稿、魯迅20多歲時所寫《自題小像》手稿、魯迅在仙臺醫(yī)專時的解剖學(xué)筆記等等,都是十分珍貴、難得一見的珍品。

魯迅先生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享年55歲,他那短暫的一生卻留給中外革命人士以刻骨銘心的記憶,給予中國革命事業(yè)以巨大的鼓舞。魯迅將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參觀魯迅博物館篇五

今天,我作為一名黨積極分子參加黨的活動-----參觀魯迅博物館。我的心情很激動以至于久久不能平靜。

靜靜地走進魯迅博物館的展覽廳,站立在先生的遺像面前,用心去體驗?zāi)莻€血與火的年代,去感受先生偉大的人格魅力和個人勇氣,看著用實物和圖片記述的魯迅戰(zhàn)斗的歷程:從紹興到南京,再到東京......到最后的逝世地上海,先生戰(zhàn)斗的足跡在我面前展現(xiàn)出來,我思潮起伏,心緒難平,不禁為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所嘆服。

在展廳里,魯迅博物館的講解員向我們講述了魯迅先生的生平,和魯迅先生生前的許許多多的事跡。魯迅——他偉大的精神和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魯迅筆耕一生,戰(zhàn)斗一生,始終為人民,為民族,為真理而戰(zhàn),他是一面鮮艷的戰(zhàn)斗旗幟,以獨特的眼光發(fā)現(xiàn)了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來吃人的本質(zhì)。揭露了那個時代的中國人的精神創(chuàng)傷。祥林嫂,華老栓,孔已己......,魯迅對民族與社會的清醒認識和批判,恰恰反映了對民族的關(guān)心和熱愛,“我以我血薦軒轅”是魯迅深厚民族情結(jié)的最真切的寫照。

魯迅先生給我們年輕的一代樹立了一個榜樣。他掏出燃燒的心,給人們帶路,給人們指引方向。先生在幾十年間用自己的燃燒的心給一代一代的年輕人指引人生的道路!甚至生活在現(xiàn)在這個繁華由高科技和網(wǎng)絡(luò)組成的現(xiàn)代化社會的我們也能感覺到魯迅先生的余熱和精神!在他的書中我很清楚地了解到,寫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開的。他寫的'全是講真話的書。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進步。他勇于解剖社會,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認錯誤,更不怕改正錯誤。他的每篇文章都經(jīng)得住時間的考驗,他的確是把心交給讀者的。人們說他的筆像刀一樣鋒利,但是他對年輕人卻懷著無限的好心。魯迅先生生前還經(jīng)常介紹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費印刷年輕作家的作品。他長期生活在年輕人中間,同年輕人一起工作,一起戰(zhàn)斗,分清是非,分清敵友。先生愛護青年,但是從不遷就青年。先生始終愛憎分明,接觸到原則性的問題,他絕不妥協(xié)。這些難道就不值得我們年輕的一代學(xué)習(xí)和借鑒嗎?在這次活動中,我深深地了解到魯迅先生生前也曾經(jīng)歷過許多困難,所有人的不理解,甚至污蔑和誹謗。但所有的困難,一切的一切也不會阻止他始終不停腳步地向著真理前進。

這難道不是我們當今現(xiàn)代人應(yīng)該學(xué)習(xí)和堅持的信念嗎?我們應(yīng)該珍惜每一次這樣好的學(xué)習(xí)機會,去用心了解中國的歷史、中國的古人、中國的領(lǐng)袖,反思當代中國、當今社會、反思自己,因為只有很好地了解過去,才會更好的創(chuàng)造未來!

參觀魯迅博物館篇六

去年暑假,我來到了魯迅博物館,這里沒有華麗的建筑,也沒有引人注目的紅墻,卻有無數(shù)人慕名而來。

走進魯迅博物館的大門,左側(cè)有一灰墻小院,門旁刻著“魯迅故居”幾個蒼勁的大字。邁進那窄窄的門,便看到了兩棵棗樹,這兩棵棗樹是魯迅先生親手種植的。在微風(fēng)吹拂下棗樹搖曳著,似乎讓我看到了魯迅先生的那錚錚鐵骨。棗樹前面有一排房子,中間的是魯迅先生的會客廳兼藏書室。西房是廚房,北方有三間屋,正中間的是魯迅先生的工作室兼臥室,人稱“老虎尾巴”,而魯迅先生叫它“綠林書屋”。左側(cè)是魯迅夫人朱安的臥室,右側(cè)是魯迅母親魯瑞的臥室。透過明亮的窗戶,我看到了屋內(nèi)的擺設(shè),樸素的桌子,古老的油燈,老式的長衫、布鞋,一切都是那樣的簡單??粗粗业哪X海中出現(xiàn)了這樣的畫面:

直到媽媽叫我方才回過神來。走出小院來到了紀念大廳。這里展示著魯迅先生生前寫的日記、手稿、書籍……魯迅生前收集的古代畫像,墓志等石刻。看著眼前的一切,我深深的體會到了魯迅先生那拳拳的愛國之心,他曾用自己的筆鋒深深的刺向敵人的心臟,對勞動人民進步的青年則給與自己真誠的愛心,魯迅先生想蠟燭一樣用自己的光芒,引導(dǎo)中國人民走向希望。展覽館里平鋪著曾蓋在魯迅先生遺體上的綢緞,雪白的綢緞上寫著“民族魂”這個字。

參觀完魯迅博物館我對魯迅先生更加的尊敬了,被他的愛國之心深深的感動了。做為中國人,我們也有像魯迅先生一樣更加愛自己的國家。

參觀魯迅博物館篇七

爸爸經(jīng)常對我說,魯迅是一位偉大的.作家,讓我多讀魯迅的書。但我對魯迅并不太熟,所以我一直想了解魯迅。

八月的一天,天氣很晴朗,我央求媽媽帶我去參觀了魯迅博物館。通過參觀,我知道了很多關(guān)于魯迅的知識。魯迅的真名叫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紹興城東昌坊口新太門。他的爸爸媽媽最初叫他周豫山,十八歲時才改名叫周樹人。他有句名言,讓我看后就牢牢地記住了它:什么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

我還知道了他的故事。在魯迅十三歲那年,他的父親生病了。因為家里的錢不夠,他只能把家里的衣服當了,才有錢去買藥。185月,魯迅來到南京上學(xué),他上學(xué)十分刻苦,考試也考的很好。他把獲得的金牌換成錢,買書看。19,他第一次創(chuàng)作了小說《狂人日記》,魯迅是他自己想出的筆名。就這樣,轉(zhuǎn)眼間過了三十年,因為他努力學(xué)習(xí)、勤奮寫作,他成了一個有名的作家,他寫的《藥》《野草》等許多作品,深受人們的喜愛。

可惜的是,在1936年10月19日早晨5時25分時,魯迅因病逝世。終年56歲。

參觀魯迅博物館篇八

北京阜成門內(nèi)西三條,是一條幽靜的小巷。小巷深處,有一處普通的大院,那是魯迅博物館。

走過魯迅博物館,左側(cè)有一灰墻小院,門旁鑲刻著“魯迅故居”幾個蒼勁的字。邁過那窄窄的門檻,只見兩株丁香樹正在搖拽著枝條,好像在殷情地邀人入內(nèi)。這兩棵丁香樹是魯迅親手栽的,眼下已是初冬,葉已落盡,但還傲然屹立,不禁使人想起魯迅那錚錚鐵骨。緊靠南邊院墻的一排房,是魯迅的會客兼書室。西房是廚房,北房有三間屋子,正中間是魯迅工作室兼臥室,魯迅叫它“綠林書屋”。透過明亮的窗戶,我細細地看房中的陳設(shè)。古樸的桌椅和油燈,老式的長衫和布鞋,一切那樣樸素??粗粗?,我眼前仿佛出現(xiàn)他的'面孔:黃里帶白的面容,消瘦得讓人擔(dān)心,但精神卻很好,沒有一點荒唐的樣子。胡須很顯眼,像是濃墨寫的隸字“一”一樣。這是《一面》中的魯迅先生,睹物思人,我的感情仿佛也被帶到久遠的年代;。

走出院門,我來到了紀念大廳,這里陳列著魯迅先生的照片,書籍和文稿,這是魯迅平凡有偉大的縮影。魯迅像一座燭臺,用自己思想的光在黑暗中燃起一片光明,引導(dǎo)千千萬萬個中國人走向希望。

紀念大廳正中有一個長方形的展柜,里面平鋪著曾有蓋在魯迅遺體上的綢緞,雪白的綢緞上,寫著三個蒼勁的毛筆字:“民族魂?!边@可謂是對魯迅一生最簡明,深刻的總結(jié)。

參觀魯迅博物館篇九

今天,我參加黨的活動-----參觀魯迅博物館。我的心情很激動以至于久久不能平靜。

靜靜地走進魯迅博物館的展覽廳,站立在先生的遺像面前,用心去體驗?zāi)莻€血與火的年代,去感受先生偉大的人格魅力和個人勇氣,看著用實物和圖片記述的魯迅戰(zhàn)斗的歷程:從紹興到南京,再到東京......到最后的逝世地上海,先生戰(zhàn)斗的足跡在我面前展現(xiàn)出來,我思潮起伏,心緒難平,不禁為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所嘆服。

在展廳里,魯迅博物館的講解員向我們講述了魯迅先生的生平,和魯迅先生生前的許許多多的事跡。魯迅——他偉大的精神和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魯迅筆耕一生,戰(zhàn)斗一生,始終為人民,為民族,為真理而戰(zhàn),他是一面鮮艷的戰(zhàn)斗旗幟,以獨特的眼光發(fā)現(xiàn)了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來吃人的本質(zhì)。揭露了那個時代的中國人的精神創(chuàng)傷。祥林嫂,華老栓,孔已己......,魯迅對民族與社會的清醒認識和批判,恰恰反映了對民族的關(guān)心和熱愛,"我以我血薦軒轅"是魯迅深厚民族情結(jié)的最真切的寫照。

魯迅先生給我們年輕的一代樹立了一個榜樣。他掏出燃燒的心,給人們帶路,給人們指引方向。先生在幾十年間用自己的燃燒的心給一代一代的年輕人指引人生的道路!甚至生活在現(xiàn)在這個繁華由高科技和網(wǎng)絡(luò)組成的現(xiàn)代化社會的我們也能感覺到魯迅先生的余熱和精神!在他的書中我很清楚地了解到,寫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開的。他寫的全是講真話的書。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進步。他勇于解剖社會,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認錯誤,更不怕改正錯誤。他的每篇文章都經(jīng)得住時間的考驗,他的確是把心交給讀者的。人們說他的筆像刀一樣鋒利,但是他對年輕人卻懷著無限的好心。魯迅先生生前還經(jīng)常介紹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費印刷年輕作家的作品。他長期生活在年輕人中間,同年輕人一起工作,一起戰(zhàn)斗,分清是非,分清敵友。先生愛護青年,但是從不遷就青年。先生始終愛憎分明,接觸到原則性的問題,他絕不妥協(xié)。這些難道就不值得我們年輕的一代學(xué)習(xí)和借鑒嗎?在這次活動中,我深深地了解到魯迅先生生前也曾經(jīng)歷過許多困難,所有人的不理解,甚至污蔑和誹謗。但所有的困難,一切的一切也不會阻止他始終不停腳步地向著真理前進。

這難道不是我們當今現(xiàn)代人應(yīng)該學(xué)習(xí)和堅持的信念嗎?我們應(yīng)該珍惜每一次這樣好的學(xué)習(xí)機會,去用心了解中國的歷史、中國的古人、中國的領(lǐng)袖,反思當代中國、當今社會、反思自己,因為只有很好地了解過去,才會更好的`創(chuàng)造未來!

參觀魯迅博物館篇十

寒假,我和媽媽來到了魯迅博物館。它坐落在阜城門內(nèi),是魯迅先生在北京四處故居中唯一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處遺址,現(xiàn)為魯迅博物館。里面陳列了許多魯迅有關(guān)的物品,包括他在紹興童年時期房屋的模型。

館中按時間順序以手跡、照片、圖片形象地展現(xiàn)了魯迅不朽的-生。其中有新發(fā)現(xiàn)的魯迅地質(zhì)佚文手稿,也有與我們熟悉的作品密切相關(guān)的文物。如《阿q正傳》的唯一一篇殘稿、魯迅20多歲時所寫《自題小像》手稿、魯迅在仙臺醫(yī)專時的解剖學(xué)筆記等等,都是十分珍貴、難得一見的珍品。

魯迅先生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享年55歲,他那短暫的一生卻留給中外革命人士以刻骨銘心的記憶,給予中國革命事業(yè)以巨大的鼓舞。魯迅將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參觀魯迅博物館篇十一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所以我們班級由家委組織集體到華僑博物館參觀。因為這幾天正處于梅雨季,所以當天天公依然不做美,下起了雨。盡管如此,這還是不能阻擋我們的熱情。由于老爸是組織者之一,所以當天我們提前了半個小時到博物館門口。等我們到的時候,發(fā)現(xiàn)還是有很多同學(xué)和家長已經(jīng)到了。集合點名完畢,一個博物館內(nèi)部員工阿姨給我們先介紹了注意事項,并且給我們每個人發(fā)了一張問卷。進入博物館后,我們有些同學(xué)邊聽介紹邊填寫問卷,也有些同學(xué)只顧著看雕像,不顧問卷(呵呵,我就是其中之一)。最后,我們來到了青銅,瓷器館,我老爸把答案交給我的時候,我才慚愧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參觀完博物館后,我們同學(xué)一起在門口合影留戀。后面我們幾家約在一起到張琳欣媽媽推薦的'軟件園二期的四季酒家吃飯,有賴奕如家,陳凌晗家,張琳欣家,肖裕凱家,高原家和杜澤新家。吃飯的時候我們幾個同學(xué)一桌,大家都狼吞虎咽,感覺吃得比平常都多,原因可能是和同學(xué)在一起特別開心。旁邊的一桌是家長大人,他們談了很多教育和班級的事情,也有說有笑。不過我們還是玩我們的。

最后,我們很開心地回了各自的家。

參觀魯迅博物館篇十二

魯迅(1881一1936),漸江紹興人,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家、思想家、革命家。故居內(nèi)為“魯迅故居舊景陳列”,這是一座精巧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間,東西房各一間,一直保持著當年先生居住時的模樣,南房是會客室,北屋東西兩房間分別為魯迅的母親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間一間為餐廳,北屋當中一間向北凸出一小間,面積僅8平方米,是先生的臥室兼書房,即著名的“老虎尾巴”,先生自稱“綠林書屋”,陳設(shè)十分簡樸。東廂房辟為展室,舉辦“魯迅在北京西三條21號”展覽。

該館在1993年被西城區(qū)人民政府命名為青少年“兩史一情”(中國近代史、中國革命史和國情)教育基地。

參觀魯迅博物館篇十三

青銅器的紋飾主要有三種,有獸面紋、鳳鳥紋和龍紋等。參觀完了青銅器展后,我又參觀了雕塑展、書法展等展覽,想:展覽館里的'物品可是我國古代的博大精深,藝術(shù)和智慧的結(jié)晶啊!然而,取得如此大的成果是和我國古代人民的勤奮勞動是離不開的。來自:作文大全博物館既把我國古代的文物收集起來,展示給現(xiàn)代觀眾們看,讓現(xiàn)代的人民了解古代的文化,又陶冶了我們青少年對于古代文物產(chǎn)生的興趣。博物館文化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標志著人類文化的發(fā)展和成熟。我今天覺得收獲很大。因為我學(xué)習(xí)到了在學(xué)校里學(xué)不到的知識,使我印象深刻,也使我更加熱愛祖國,更加敬佩古代的勞動人民。既了解到了各式各樣的的青銅器和雕塑陶瓷,又見識到了絢麗多彩的繪畫和書法,讓我大開眼界。我以后還要再去博物館,學(xué)習(xí)更多的知識!預(yù)備(7)班韓晟41號上海市黃浦區(qū)民辦立達中學(xué)《我參觀上海博物館》這篇優(yōu)秀的“初一作文”由收集,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和會員投稿,僅供參考和學(xué)習(xí),請注明出處。

參觀魯迅博物館篇十四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位于魯迅博物館院內(nèi)的魯迅故居(原為北京市阜成門內(nèi)西三條21號),是魯迅先生1923年12月購買、1924年春天親自設(shè)計改建的一座四合院,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魯迅在此居住,是魯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后一處住所。北京魯迅博物館正是在這個魯迅故居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1936年10月22日,《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政府為追悼魯迅先生告全國同胞和全世界人士書》中,提出建立各種紀念設(shè)施。第一次明確提出建立魯迅博物館的是郭沫若,他在1945年10月19日《新華日報》上發(fā)表的《我建議》一文中說:“我建議:應(yīng)該設(shè)立魯迅博物館。凡是關(guān)于魯迅的資料,他的生活歷史,日常生活狀態(tài),讀的書,著的書,原稿,譯稿,筆記,日記,書簡,照片,等等;還有關(guān)于他的研究,無論本國的或外國的;都專門蒐集起來,分門別類地陳列。讓研究魯迅者,讓景仰魯迅者的人民大眾得以瞻仰。這博物館可建立于上海,北平,廣州。資料可以分別陳列,不能分割的可用照片?!碑斕欤钟泻鷨棠?、何其芳、戈寶權(quán)、司徒慧敏等11人寫信給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表示贊同,但在國民黨統(tǒng)治下,此建議未能實現(xiàn)。1947年6月,魯迅原配夫人朱安病故,當魯迅故居面臨國民黨劫收的危難之時,王冶秋、徐盈、劉清揚、吳立恒等人通過北平地方法院以“查封”的方式,將這座故居保護下來。

1949年1月北平解放,軍管會文化接管委員會文物部王冶秋等同志立即派人查看魯迅故居,并開始了恢復(fù)故居原貌的工作。9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安排矯庸、李育華兩位同志負責(zé)看管魯迅故居,并在許廣平的指導(dǎo)下,依照魯迅生前居住的情況進行了布置。10月19日——解放后第一年的魯迅逝世紀念日,故居開放一天,接待各界觀眾參觀、瞻仰。

1950年3月,許廣平將魯迅故居及故居內(nèi)的文物全部捐獻給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從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了魯迅故居;6月,文化部文物局派人將故居內(nèi)文物清點完畢并報文化部。11月6日,文物局從上海魯迅故居將魯迅迅藏書裝41箱運往北京,在北京魯迅故居存放。文化部文物局接管魯迅故居后,在保持故居原樣的基礎(chǔ)上,對故居進行了測繪和修繕,并于9月初竣工;10月19日魯迅逝世14周年紀念日,首都文化界舉行隆重紀念會,魯迅故居開放供群眾參觀。此后每年10月開放一次,時間在1個月左右(1954年以后,每周開放2至3天),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1956年博物館建成。

1951年初,王冶秋同志打報告請毛澤東主席為魯迅故居題名,毛主席在報告上批:請郭老寫。后來,郭沫若同志親筆題寫了“魯迅故居”4個字,鑲嵌在魯迅故居大門右側(cè)墻上。

1954年初,文化部決定在魯迅故居?xùn)|側(cè)籌建魯迅博物館。1955年9月,文化部召開會議審定建館設(shè)計方案;12月,開始施工。1956年10月19日新館建成及魯迅生平展陳列正式對外開放。

1958年底,魯迅博物館改歸北京市領(lǐng)導(dǎo)。不久又下放歸西城區(qū)領(lǐng)導(dǎo)。

1961年8月,魯迅博物館重新歸北京市文化局領(lǐng)導(dǎo)。

1976年元旦起,魯迅博物館回歸國務(wù)院國家文物事業(yè)管理局直接領(lǐng)導(dǎo)。

1978年,在魯迅誕辰100周年前夕,魯迅博物館開始第2次擴建,1981年8月竣工,修改后的魯迅生平展9月開放。

1979年8月21日,魯迅故居被北京市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0年3月14日,葉劍英同志為北京魯迅博物館題寫?zhàn)^名。

1993年5月24日,魯迅博物館新展廳工程破土動工,至1994年9月竣工。1995年11月,新展廳基本陳列《魯迅生平展覽》開始布陳,199月布陳完畢。該展覽榮獲全國“19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3月,魯迅生平展進行改陳招標、論證工作。

參觀魯迅博物館篇十五

今天,是大年初一,爸爸媽媽帶我。

來到了博物館,迎面就是一幅巨大的圖,我仔細看了看,原來是一幅描述鄉(xiāng)村風(fēng)景的圖,只見上面一個漁夫站在船頭,拉著漁網(wǎng),仿佛很高興今天能有這么多的魚打撈上來。又見一個婦人坐在自家家門口手里拿著針,正做著針線活,臉上還不時有著笑意,仿佛想到了兒女。(.)我來到了指示牌前,看了看,于是準備往下一樓去參觀(這只是二樓)。

來到了一樓,只見玻璃陳列窗里擺著一件件動物標本:只見那只狼,張著它鋒利的爪子,眼神異常的兇狠,仿佛正要去撲食獵物一般;那只金錢豹,正在跳躍、奔跑著,身上的毛都往后傾斜,仿佛一個活物,正在奔跑。最有趣的就是“饅頭蟹”了,身體圓溜溜的,身前的兩只大鉗子并不鋒利,跟身體結(jié)合起來,就像一個饅頭,怪不得稱它為“饅頭蟹”呢!

走著走著,玻璃窗里又出現(xiàn)了清代、明代的瓷器,一個個瓷器異常的精美,這讓我對古人的工藝不由得欽佩起來。

因為越王勾踐的子孫們又帶著人們來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所以才有了現(xiàn)在的瑞安……。

今天讓我受益匪淺,幸好我聽了爸爸媽媽的話,出來溜達溜達,不然也就不會見識到這么多事物了。

參觀魯迅博物館篇十六

暑期里讓我最難忘的,就是讓我受益匪淺的活動。這次參觀,我感受頗深。與以往的參觀活動有些不同,因為這是一次歷史、文化的學(xué)習(xí)之旅。我們的營地被安排在位于運河畔的刀剪劍博物館。每天,我們在這里感受博物館的文化氣息,學(xué)習(xí)與交流。

走進這大大的博物館,到處充滿了歷史與文化,“刀劍的歷史”、“刀劍與生活”、“刀劍的文化”、“刀劍制造”、“刀劍欣賞”、“剪刀的起源及演變“等參觀內(nèi)容,都使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種各樣的刀、剪、劍,通過那些有趣的圖畫知道它們有很多種類型,遠至春秋戰(zhàn)國的青銅劍,以及鑄劍的流程,更能體會到鑄劍背后的故事。我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時不時地發(fā)出了一聲聲驚嘆:如,在剪刀鍛造車間,工人叔叔們在認真地打造剪刀,原來制作一把小小的剪刀,竟然需要幾十多道工序,需要這么多人付出自己的勞動,這是我從來沒有想到的。剪刀的形狀、大小也是千奇百怪,除了我們?nèi)粘S玫降氖止ぜ舻丁N房里奶奶用的剪刀、裁縫阿姨用的剪刀外,還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剪刀。

參觀活動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的歷史文化真值得我們中國人驕傲,古代勞動人民用她們的勤勞與智慧,去發(fā)明、去創(chuàng)造。作為新時代的一名小學(xué)生,我要好好學(xué)習(xí),將來用自己學(xué)到的本領(lǐng),用自己的智慧,為祖國的發(fā)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觀魯迅博物館篇十七

清晨,爸爸告訴我,要帶我去博物館參觀,我高興地從床上跳起來,草草吃了點飯,急急忙忙和爸爸上路了。一路上,我像只小鳥一樣嘰嘰喳喳地向爸爸問東問西,想象著博物館可能是個什么樣子的地方。

首先,看到的是蝴蝶展,各種各樣的蝴蝶,有幾千多種,好漂亮?。?/p>

然后,向里面走去,看到了民國時期的人們生活的樣子,還有古代人民使用的器具、裝飾品,有玉器,有青銅,有鐵器,還有許多我不認識的東西。對了,有一點我必須要說,如果有朋友想要去看看,我一定要提醒大家,在參觀抗日戰(zhàn)爭展覽的時候,有個被砍斷的一只胳膊,可是把我嚇著了,你們要當心??!

接著,我們又去了二樓,二樓有許多家具。爸爸說那些家具都好精致,現(xiàn)在的家具都不會像以前的那樣,完全不依靠釘子,螺絲做成,讓我仔細看看。我可不相信,盯著一個家具轉(zhuǎn)過來轉(zhuǎn)過去仔細地找著釘子。還真沒有發(fā)現(xiàn)!

我和爸爸又看了古代玉器藝術(shù)精品展、古代瓷器藝術(shù)精品展、古代佛像藝術(shù)精品展、燕地青銅藝術(shù)精品展、古代書法藝術(shù)精品展、館藏京劇文物展、書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項展覽。到煙臺博物館去參觀,讓我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因此,我建議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到博物館進行參觀和學(xué)習(xí)。

上一頁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參觀魯迅博物館篇十八

魯迅博物館位于北京市阜成門內(nèi)西二條,是建國后最旱樹立的“人物傳記性文學(xué)博物館”。該館的前身為原西三條的北京魯迅故居,1954年在舊居旁興修博物館,于1956年10月19日魯迅去世20周年留念日落成開放。1994年擴建后的新展廳是四合院式的'仿古建造,與故居相鄰。該館占地1.3萬平方米。

魯迅(1881一1936),漸江紹興人,中國古代文學(xué)家、思維家、革命家。故居內(nèi)為“魯迅故居舊景擺設(shè)”,這是一座精致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間,貨色房各一間,始終堅持著當年先生寓居時的樣子容貌,南房是會客室,北屋東西兩房間分辨為魯迅的母親跟朱安夫人的住室,旁邊一間為餐廳,北屋當中一間向北凸出一小間,面積僅8平方米,是先生的臥室兼書房,即有名的“老虎尾巴”,先生自稱“綠林書屋”,擺設(shè)非常儉樸。東廂房辟為展室,舉行“魯迅在北京西三條21號”展覽。

該館在1993年被西城區(qū)命名為青少年“兩史一情”(中國近代史、中國革命史和國情)教導(dǎo)基地。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6282175.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