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學設(shè)計的具體呈現(xiàn)形式,它有助于教師系統(tǒng)地組織教學活動。編寫教案需要教師善于借鑒他人的經(jīng)驗和教學模式,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希望這些范文能夠為大家提供一些建議和借鑒,促進教學改革。
漁歌子教案篇一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學習詞的內(nèi)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結(jié)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一課時。
背誦課文查閱資料了解有關(guān)詞的知識。
一、導(dǎo)入:
欣賞唐宋名家名詞。
二、自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讀《漁歌子》有什么感覺?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自讀詞,提出疑問。
四、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漁歌子》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讀生字:塞箬蓑。
斜風:微風歸: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游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愿離去。
五、總結(jié)升華。
1、請同學們自愿理解詞意。
2、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讀《詞兩首》。
板書設(shè)計:
白鷺飛斜風細雨。
鱖魚肥不須歸。
漁歌子教案篇二
1、背誦《憶江南》,引入古詩詞意境。
2、出示《漁歌子》,介紹張志和。
(對于本首詞的作者要詳細了解,更能體會詞的內(nèi)在深意,繼而為體會詩人的人生志趣鋪墊。
先給學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時間,然后教師補充。這樣才會使學生查找資料的愿望長久保持下去。)
3、請學生板書課題。
1、誰愿意把這首詞寫在黑板上,其他同學邊看邊小聲地讀,把生字的讀音讀準。
2、讀這首詞,邊讀邊想,這首詞都描寫了哪些自然景物?
(引導(dǎo)學生關(guān)注詞中描寫的景物,為想象畫面做準備。)
(發(fā)展語言是語文學習的目的之一,借助這些詞匯所展示的畫面,邊想象邊組織語言,用生動的現(xiàn)代語言描述西塞山邊的美麗,既接受古代漢語的熏陶,有發(fā)展現(xiàn)代語言,一舉兩得。)
4、有感情地都自己創(chuàng)作的小散文。
5、出示圖象。
觀看圖像,結(jié)合自己的想象,引起共鳴。
6、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
1、齊讀《漁歌子》,說說如何理解“不須歸”.
指導(dǎo)學生理解不歸哪兒,體會作者不回家,棄官隱居,一去不返的原因。指導(dǎo)學生結(jié)合張志和自稱“煙波釣徒”來理解。
2、帶著體會到的、作者熱愛淳樸美麗的大自然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能背下來更好。
3、總結(jié)。
1、讀下面的句子,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2、背誦一首描寫春天的詩。
為了更好地了解張志和、白居易,請同學們查找白居易、張志和的詩詞,并有感情地誦讀,開一個古詩文朗讀會,從朗讀中賞析古詩詞。
板書設(shè)計;
詞兩首
日出江花紅勝火讓人魂牽夢繞的江南春日勝景
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鷺、桃花、流水讓人流連忘返的西塞山邊美景
鱖魚、斜風、細雨
漁歌子教案篇三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詞。
3.體會詩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yǎng)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yǎng)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詞。
2、體會詩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我們已經(jīng)學過《憶江南》這首詞。憶江南稱這首詞的詞牌名。今天,
我們要又學習一首詞,題目是《漁歌子》。跟老師讀,漁歌子是這首詞的詞牌名。
現(xiàn)在,請每位同學,把這首詞讀上2分鐘,注意做到兩點要求,第一
要準字音,做到讀得字正腔圓;第二,讀通順,讀出節(jié)奏,試著讀得有板有眼。
1、 學生自由讀詩
2、 請個別學生讀,(其他學生聽他是否把字音讀準),再請學生讀出節(jié)奏(
其他學生聽,他哪里作了停頓)
3、 全體學生齊讀一遍(讀準音,讀出節(jié)奏)
4、 這首詞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帶著這樣的印象讀一遍
(一)我來出個題目,了解你對這首詞的掌握。
看到的——
1、 你在詞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課件出示)
2、 誰來讀這些景物,把景物讀進同學們的腦海中去
3、 誰能根據(jù)這首詞,把景物的特點讀出來?
4、 你還看到了什么?除了景物還有許多豐富的色彩呢,你看到了嗎?
聽到的——
1、聽到了什么?(聽,清脆的鳥鳴聲,潺潺的流水聲,還有魚兒跳躍的聲音,仿佛還能到微風,細雨的聲音)
聞到的——
1、你還聞到了什么?
2、師小結(jié)
3、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地方?(風景優(yōu)美,幽靜,秀麗,美如畫卷)
4、你帶著這樣的感情讀(個別)
(二)如果讓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那里的風景,你會怎么介紹嗎?給你們兩分鐘時間準備。
1、 生練說
2、 交流
3、小結(jié):多么秀麗的江南美景呀。作者張志和僅僅用了27個字把這些美景盡收眼底,讓人浮想聯(lián)翩。真是詞中有畫,畫中有詞。不禁讓我們誦讀這首詞。(師生配合讀)
4、 好一個不須歸(板書:不須歸)
1、他不想回家,在哪里做什么?(垂釣)
2、創(chuàng)設(shè)情境,隨機拓展《漁歌子》三首
他戀上了垂釣,不想回家。我們仿佛看到,在一個月明人靜的夜晚: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還。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你看到了——
我們又看到在一個秋風瑟瑟的日子: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飲莼羹亦共餐。楓葉落,荻花干,醉宿漁舟不覺寒。
你看到了——
我們還看到,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
霅溪灣里釣漁翁,舴艋為家西復(fù)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你看到了——
1、 生質(zhì)疑
讀到這兒你有什么疑問?
2、 了解作者及詩文的背景
3、 生回答,師總結(jié)
是啊,他厭惡官場上黑暗險惡,厭惡哪些阿諛奉承,看破庸擾的紅塵,他想把心放回大自然中,回歸寧靜,回歸本真。他自稱自己為“煙波釣徒”
4、 讓我們帶著這樣的心境一起再來讀一讀這首詞。(分大組讀)
5、 他真的是在釣魚嗎?老師查詢了資料,他釣魚從來不放魚餌,你說他
在釣魚嗎?他釣的是美景,釣的是一份心情,釣的是悠閑自在的生活。(板書)
6、 讓我們悠閑自在地讀一遍(男女生讀)
7、 小結(jié):秀麗宜人的風景,讓人不須歸,悠閑自在的生活,讓人不須歸。
10、回讀:最后讓我們一起回味這首詞。(配樂背誦)
1、結(jié)合《漁歌子》作一幅秀麗宜人的水鄉(xiāng)風景畫
2、課外閱讀《漁歌子》五首
漁歌子教案篇四
知識目標:
1、學習“塞”、“笠”、“蓑”三個生字。
2、朗讀課文,背誦《憶江南》。
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兩首詞的意思。
2、過詞中描繪的情景培養(yǎng)學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對兩首詞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
3、學生感悟這兩首詞的魅力所在,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兩首詞的意思,根據(jù)這兩首詞所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并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1、課前,同學們?yōu)槲覀冋故玖四惴e累的這么多的古詩,
讓我們回到了古詩國度之中。詩和詞都是我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高峰,成為我國乃至全世界的寶貴的文學遺產(chǎn),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詞人張志和的一首詞《漁歌子》(板書)。
我們學過詞嗎?一起背一背吧(《憶江南》)。
2、預(yù)習中同學們收集了很多資料,你對詞了解多少?你知道詞和詩的區(qū)別嗎?(課件出示詩與詞的區(qū)別)。
師小結(jié):詩的格式整齊,每句字數(shù)相同,像我們課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詞句式長短不一。詩是脫離音樂的,而詞和音樂曲調(diào)同了一爐的。
3、太好了,我們又學習了一個新的語文知識。關(guān)于本課將要學習的詞《漁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你還知道有關(guān)他的什么情況?(把你收集的資料展示出來)。
生展示所收集整理的資料,師相機點撥。
同學們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非常強,這些都會幫助我們更深更好的學習這首詞?,F(xiàn)在就讓我們來領(lǐng)略這首詞的風采吧,(出示課件)師讀詞(配樂)。
1、你們喜歡這首詞嗎?
現(xiàn)在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兩遍詞。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詩中的三個生字,把詞讀準(課件出示生字)。
第二遍希望把詞讀順,讀出詞的節(jié)奏。
2、指名讀。
第一名讀,請其他同學聽他的讀音是否準確。
第二名讀,請其它同學聽他的節(jié)奏,是否有韻律,他讀的是哪種韻律?(其他同學修正)。
師指導(dǎo),首詞可以用不同的節(jié)奏來讀,多讀幾個速度和停頓時間可以不一樣,但一句話中的節(jié)奏必須一樣。還要注意斷詞時要音斷而意不絕。
3、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節(jié)奏,自由的將這首詞再讀一遍。
師:誰愿意展示你對詞的初步掌握。
生自愿組合讀詞。
1、同學們讀得真好,節(jié)奏掌握得恰到好處,我們常說詩情畫意,讀詞,不但要把它詩正確讀好節(jié)奏,更重要的是讀“情”讀出詩中的“情”,作者的“情”更要讀出你的“情”你的感受。
3、指名答,齊讀“斜風細雨不須歸”。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詞的中心句。
4、這句話什么意思?你體會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衰衣,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不想回家。寫出了悠閑自得之情。)。
1、古人說: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讓他如此的留連不返呢?
齊:斜風細雨不須歸。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還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連不歸,請同學們結(jié)合,張志和的資料來想一想。
(因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職便流浪隱居于江湖,所以他不愛官場愛自由,更愛祖國的壯麗河山。)。
這美麗的畫面,閑適的情懷你能想象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出示課件)。
教師配合課件中的畫面和音樂有感情的加入旁白:
(詞人張志和,隱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他對江南春景深情贊助以及淡泊功名,流連山水的人性情懷,在詞中表露無遺。你看,江鄉(xiāng)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初春的西塞山剛蒙上幾分綠色,遠遠望顯得更加柔美,從水田里飛來的白色鷺鴛在山上低徊,引來了成群的鷺鴛輕盈的飛翔于山間、江上,也輕輕落于船頭,與漁人一共蕩舟江面,淡黃的鱖魚時而躍出水面,時而潛入江中,粉紅色的桃花開得正盛,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悠閑的漁翁頭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綠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麗,畫面多么清新,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可有心的作者又為它染上一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煙雨之中,如此寧靜又美好的畫面,)難怪——齊: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這樣一幅超凡絕塵的美景,詞人張志和用他的千古絕唱將它釋懷。
生踴躍回答,教師出示課件,(有感情的朗讀、有個性的理解詩詞、準確的概括中心、色彩明麗的繪畫、優(yōu)美的填詞演唱、編成朗朗上口的拍手謠。)。
學生討論5秒鐘,找出喜歡的方式,要求盡量與其它組不重復(fù)。
師:在小組活動對老師希望你一定要抓住對詩的理解,出示(課件)。那么好了,快點行動吧。
重點抓好詞的理解,反復(fù)說透。
匯報的順序:一讀,要求加入理解和情感;二解;三概括;四畫;五歌謠;六唱。
師小結(jié):這么美的圖畫,這么悅耳歌謠,這么動聽的歌曲,老師相信,對這首詞你一定有新的感受了,讓我們盡情的把你的情感讀出來吧!
齊,老師也讀。
師總結(jié)做情感的升華:你們的詩聲讓我仿佛再一次觀看了絕美的畫面,祖國萬里山河美景不勝收,希望同學們繼續(xù)收集寫景的詩篇作為積累。
在朗朗的詩聲中,我們即將結(jié)束今天的學習,我要祝賀每一們同學,你們不僅學習了《漁歌子》,還掌握了學習古詩詞的方法。雖然詞人已作古,但是你們讓他的情,在我們這一方小小的空間中粒粒再現(xiàn),你們繼承了他博大的情懷。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同學們,學詩吧,愛詩吧,我相信,我們中華民族的這一顆瑰寶只有在你們的身上才能盡顯光華。
漁歌子教案篇五
一、教材簡析《漁歌子》是人教課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單元的主題是田園生活,伴隨著詩一般的語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園風景展現(xiàn)在眼前。翁卷、范成大、張志和更是以凝練的語言再現(xiàn)古老的鄉(xiāng)村,田園的意趣。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畫意詩情。全詩動靜結(jié)合,意境優(yōu)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全詩不僅畫面美,而且情意濃。張志和十六歲,舉明經(jīng),曾獻策肅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貶官,不再復(fù)仕,在湖州隱居五年,后來到會稽隱居,十載后再回湖州,寫下千古絕唱《漁歌子》,傾吐了他對悠閑生活濃濃的眷戀之情。
二、教學對象分析四年級的學生處于二、三學段的銜接期,學生的求知欲強。他們已經(jīng)有了近四年的學習經(jīng)驗,有了初步的自學能力,但還應(yīng)不斷加強。學生在課內(nèi)已學習了本組的前兩首古詩,在課外收集了其他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對于田園生活的主題有了一定的了解,通過本課的學習,對田園生活的詩情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三、教學目標一、認識4個生字塞、箬、笠、蓑,指導(dǎo)書寫鷺等字。二、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詞句,并能熟讀成誦。三、體會詞的內(nèi)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四、培養(yǎng)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yǎng)成課外積累的好習慣。
四、教學重難點:根據(jù)詞所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入境,讀中悟情。
五、教學策略:情境教學法、誦讀感悟法、讀寫結(jié)合法。
六、課前準備(一)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二)學生課前準備:收集有關(guān)張志和的資料。
七、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教師用語言渲染,用圖片輔助,幫助學生對單元本題溫故知新。
(二)師生交流,理解詞牌名。
(三)請學生自由朗讀詞句,把詞句讀通順,字音讀準確。
(四)教師檢查整首詞的讀音,重點指導(dǎo)塞的讀音及鷺等字的書寫。
(五)請學生再讀詞句,指導(dǎo)讀出詞的節(jié)奏。
(一)請學生借助已有的經(jīng)驗,回顧理解詞意的方法。
(二)學生自主學習,理解整首詞的意思,并在小組內(nèi)交流自主學習中的見解。
(三)反饋匯報對詞意的理解。
(一)教師配樂范讀,請學生談感受,讓學生初步感受詩人的不須歸。
(二)由不須歸切入,讓學生交流匯報詩人不須歸的原因。
1.景美中感悟不須歸。
(1)請學生了解詞中描寫的景物。
(2)教師配樂范讀,讓學生想象詞中的畫面。
(3)學生交流想象的內(nèi)容,教師緊扣畫中的色彩及飛字進行點撥,并引導(dǎo)學生用其他詞語來形容春景。讓學生通過多元品讀,繼而誦讀,感悟畫面的和諧與動態(tài)之美。
(4)回讀斜風細雨不須歸,初步感悟詩人不須歸的原因。
2.鱖魚肥中感悟不須歸。
(1)引導(dǎo)學生關(guān)注肥字,讓學生交流從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
(2)讓學生品讀前兩句詞,感悟詩人用詞的精妙。
(3)回讀斜風細雨不須歸,進一步感悟詩人不須歸的原因。
3.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須歸。
(1)學生感悟斜風細雨,引導(dǎo)學生用其他的詞語形容春雨的特點。
(2)學生品讀,繼而誦讀第三、四句詞,感受春景的寧靜之美。
4.讓學生把感悟到的畫面用文字描繪下來,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畫面的整體美。
出示補充資料:每垂釣,不設(shè)餌,志不在魚也。讓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讓學生提出心中的疑問。2.師生交流詩人的生平,教師補充對詩人的介紹。理解詩人不須歸的是什么地方,進而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3.教師引讀第三、四句詞,提升情感。4.補充學習詩人的另一首《漁歌子》,讓學生初步了解詞意,并朗讀積累。5.回顧詩人生平的著作,師生帶著對整著詞的感悟,一起誦讀《漁歌子》。
漁歌子教案篇六
一、談詞,了解詞牌:
師:在中國的詩歌寶庫中,有很多詩詞是寫釣魚的。這節(jié)課,我們?nèi)バ蕾p唐代詞人張志和的詞,感受他的釣魚世界。
二、初讀,讀得有點“詞”味。
師:讀這首詞,每人最少讀三次,第一次,要讀得一字不錯,字正腔圓。第二次,要讀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讀出點兒詞的味道來,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讀)(讀音:白鷺,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桃花流水要讀得像畫。)。
三、想象,品出詞中畫。
師:詞的作者是張志和,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興起,或擊鼓,或吹笛,舞筆飛墨。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讀了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現(xiàn)什么畫面了?(閉目,聽老師配樂朗誦)。
師:你的腦海中有些畫面了嗎?試著讀一讀,腦中最清晰的那個畫面要得讓別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讀)。
師:讀得有點兒畫面的味道了,這樣吧,動筆劃劃,這首詞中寫了哪些景物?(交流)。
師:不僅是這些景物啊,還有很豐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蔥蔥的,雖然詞中沒有寫到山的顏色。
師:好,透過詞看顏色。
生:粉紅的桃花一大片。還有白鷺和藍天的顏色。
生:流水是綠的,因為岸邊的樹倒映在水中,水也綠了。
生:還有青箬笠,綠蓑衣。
(課件:流水聲、鳥鳴聲、蛙鳴……)。
師:(音樂)遠處,連綿起伏的山云霧繚繞,一群潔白的鷺鷥撲騰著翅膀,飛向青天,近處,桃花盛開了,斜風細雨中,花瓣帶著點點晶瑩的露珠飄落水中……從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畫面了,拿起筆,用心寫下那畫面。
生:(寫話)。
生1:我看到……。
師:等等,你站在哪兒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腳下,我看到一群白鷺悠閑得飛著,發(fā)出歡樂的叫聲。桃花聲了,粉紅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變紅了。鳥兒在枝頭歡快地跳躍著、唱著歌兒,一位老漁翁穿著綠蓑衣,戴著青箬笠,在溪上釣魚。
生2:走在小橋上,只看見白鷺在蒼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飛著,發(fā)出悅耳的歌聲。溪水唱著歌兒,嘩嘩地流向遠方。吸一口氣,還能聞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著。蒙蒙的細雨飄在身上,涼涼的,真舒服。老漁翁就這樣靜靜地垂釣。
師:這桃花,這流水,不就是——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嗎?來,咱們對讀,你讀畫面,我讀詩句。
生: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
師:桃花流水鱖魚肥。
(男女生對讀。)。
師:這斜風,不就是“吹面不寒楊柳風嗎?!保?/p>
生:吹面不寒楊柳風,風里帶著些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花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里醞釀。
師:這正是“斜風細雨不須歸”??!
(男生讀畫面,女聲讀詩句)。
師:這細雨,也正是——。
生:雨絲細細的,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大地全籠著一層輕紗。
師: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漁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閑的,
生:是自在的,從容的。
生;他是快樂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
師:我們剛才通過詞去想象畫面,把短短的27個字想象成那么豐富的畫面。這是讀詩詞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釣”中情:
師:這樣吧,我當哥哥,你們就是張志和。咱們來一次作詩和詩吧。
師: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哪!
生:不須歸呀!
師:弟弟啊,為何不歸?
生:哥哥,因為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場上的人爭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場上的人那么明爭暗斗,我實在不想跟他們一起,在這里,我天天在釣魚,多舒服啊。
師:兄弟啊,聽說你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你釣到了什么哪?
生:我釣的是自己悠閑的生活。
生:我釣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師:明白了,世人哪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張志和就這樣直鉤垂釣,天天在溪流邊,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鏡子,每天透過這面鏡子,想著想著,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談話。后來寫成《玄真子》。
師:我們恍然大悟,張志和垂釣,釣來清閑,飄逸。也只有這樣清閑飄逸的心,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配樂)。
四、延伸,研究“釣”之蘊:
師:垂釣,正是有這樣豐富的內(nèi)涵,所以,古詩就有很多寫垂釣、漁翁的詩歌。
(課件出示)。
絕句?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配情景圖)。
(齊讀)你的腦中一定有了很多問號,請說說。聯(lián)系他的生平,也許你會有所了解。
師:柳宗元的這一釣,也許有更多的含義,這并不是我們童年純真的心靈用三言兩語便能讀透的,就讓它做為一個問號保留在我們的心靈中,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和你們對詩歌的那份執(zhí)著和熱情,你會讀得越來越多的含義。
江村即事?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魚翁?柳宗元。
魚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釣魚詩??唐?李賀。
秋水釣紅渠,仙人待素書。
菱絲縈獨繭,菰米蟄雙魚。
斜竹垂清沼,長綸貫碧虛。
餌懸春蜥蜴,鉤墜小蟾蜍。
詹子情無限,龍陽恨有余。
為看煙浦上,楚女淚沾裾。
像張志和一樣,他們的生命經(jīng)歷不同,對“垂釣”也有不同的體驗,所有就有了這些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的詩歌。要讀懂這些詩歌,我們得聯(lián)系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
評議:
張旭花:使學生感悟這兩首詞的魅力所在,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打破串講的傳統(tǒng)古詩詞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quán)力,充分調(diào)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殷?。航處熗ㄟ^引導(dǎo)學生讀、議、賞、用等方式激發(fā)學習情趣,幫助學生“走近古詩詞”,調(diào)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引導(dǎo)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
花云香:通過詞中描繪的情景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對兩首詞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
漁歌子教案篇七
在學習《漁歌子》(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八冊23課)以前,通過《憶江南》(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八冊1課)的教學,學生已對詞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學目標的基礎(chǔ)上,增加拓展性內(nèi)容,讓學生進行自主而豐實的語文實踐,還原張志和這位詩詞書畫的大家“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意境。豐滿對此人張志和的認識,體會作者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1、自學生字詞,有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背誦《漁歌子》。
2、訓練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詞的意思。
3、根據(jù)詞中描繪的景物,想象畫面,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并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課時
1、煙雨江南,碧水藍天,詩情畫意,春意盎然(出示江南美景圖片)唐代大詩人張志和就是在這里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漁歌子》(板書,齊讀課題)
2、教師簡介詞的內(nèi)容
師:從這個題目中,你能聯(lián)想到什么?
師:是的,“漁歌子” 又叫“漁父”, 最早出自民間的漁歌是一種詞牌名。 “我們先前還學到過哪些詞牌?”不同的詞牌每句話的字數(shù)不一樣,節(jié)奏和情境不同,所以又稱長短句。
同學們,學古詩詞,首先得把古詩詞讀通順,還要讀出節(jié)奏來。自己讀兩三遍,開始吧!
(一生讀整首詞)
讀通句子(生朗讀整首詞)指生讀
師:有點味道了!我們連起來讀,我讀后三字,你們讀詞,注意那個節(jié)奏,那個味道。(師生交換)
(學生借助注釋,自由說)
師:同學們,這古詩詞,懂得了它的意思,我們再來讀,就會越讀越有味。不相信我們就來試試看。
張志和不僅詞寫得好,還是一位大畫家,顏真卿說張志和寫的詞是畫中有詞,詞中有畫,那么我們看一看,張志和的詞中,給我們畫的什么,用筆圈出來。
師:請你說,他的詞中畫了什么?(9種景物)
師:9種景物按順序數(shù)一數(shù),西塞山……
師: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框,誰能把這9種景物工整地寫到框里,使人看上去像一幅畫。比如說:鱖魚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寫在畫面的最下方,如果在這個位置畫蓑衣、箬笠該怎么畫?(師指圖的右下方)
師:“笠”是生字,該怎么寫?(請生上臺寫)
請兩位同學合作把它補充完整,其他同學把它寫在自己的本子上。
師:但是這個“鷺”字,也是一個生字?“鷺”字怎么寫,才能寫得漂亮?這個字有個訣竅,上面的“路”字要寫得小一些,寬一些,下面的“鳥”字要寫得窄一些,長一些。
師:同學們,一起看黑板的這幅圖,看著看著,就成了一幅畫,就成了一首詞——《漁歌子》,我們一起看著板書朗誦一下。
把你看到的這幅畫讀出來。
漁歌子教案篇八
教材分析:
這首詞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22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詩人、畫家張志和。詞中描繪了一片畫意詩情。色彩明麗,畫面清新,加上斜風細雨,顯得寧靜而美好。全詩動靜結(jié)合,意境優(yōu)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xiàn)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學生分析:
學生初次接觸詞,對詞的特點不熟悉,這首詞內(nèi)容淺顯,指導(dǎo)學生先自學,引導(dǎo)學生在讀中想象,讀中感悟,體會詩中意境。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生字詞,有感情朗讀、背誦《漁歌子》。
2.體會詩詞的內(nèi)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yǎng)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體會詞中有畫,詞中有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感情,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資料卡、彩筆。
教學過程:
1.詩詞比賽:老師說前一句,學生答后一句。
2.圖中有詩:根據(jù)圖片回答詩句。
1.出示《漁歌子》和《江雪》。學生根據(jù)課本注音讀一讀,找找它們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引出詞的特點。
2.介紹詞和作者:詞,是一種詩的別體,詞,又叫長短句,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詞可以歌唱,每一首詞根據(jù)格律,都有一個曲調(diào)名,成為詞牌。詞牌是詞的調(diào)子的名稱,詞調(diào)是寫詞時所依據(jù)的樂譜,有的詞牌就是詞的題目,比如今天我們學習的《漁歌子》。
張志和:唐代詩人、畫家,今流傳《漁歌子》五首。
3.自學。
(1)根據(jù)注音自讀兩遍,讀準字音。
(2)同桌檢查讀。
(3)齊讀,欣賞配樂朗讀,學生再讀。
(4)學習生字生詞。借助圖片認識白鷺、鱖魚、箬笠、蓑衣。
(5)對照詩詞后的注釋,想一想詩詞中每句話的大概意思,小組合作學習,不懂的可以討論可以問老師。
(6)全班交流詩詞大意。
(7)詞講究韻律,讓我們一起雙手擊掌,打出節(jié)拍,隨節(jié)拍讀。
1.思考,詞中介紹了幾種景物?你能看出是什么季節(jié)的嗎?
2.在作者的描述中,不僅有景還有人,不僅有色彩還有聲音,不僅有動態(tài)描寫還有靜態(tài)描寫,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展開你豐富的想象,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一寫或畫一畫。
3.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展示。體會出詞中有畫。
5.面對垂釣者,你有什么想問的嗎?誰能回答這個問題?指名學生回答。
我們只有了解作者是在怎么樣的心境中寫下的這首詞,才會對詩詞所折射出的情感有更深的了解。閱讀資料,思考,指名學生說一說“不須歸”還有什么含義。
6.作者的大哥張松齡擔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寫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勸弟弟回家。(課件出示張松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1)師生一起來對讀兩首詞。
(2)志和啊,你為何不歸?指學生回答。
(3)讓我們一起讀出張志和的心聲吧。
1.郁郁蔥蔥的西塞山附近,桃花盛開,白鷺飛翔,碧波粼粼,鱖魚跳躍,好一幅秀麗宜人的水鄉(xiāng)風光,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蓑衣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不想回家。同學們,讓我們伴隨優(yōu)美的音樂,把作者悠閑愉悅的心情讀出來吧!
2.一首優(yōu)美的詞也是一首優(yōu)美的歌,這首傳唱千年的詞也改編成了一首歌,我們一起唱起來吧!
板書設(shè)計:
漁歌子。
唐張志和。
景美麗如畫。
不須歸。
人悠閑自在。
漁歌子教案篇九
課前談話:
歇后語比賽:
黃婆賣瓜——自賣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開花——裝蒜。
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師:這兒就有一首寫孩子釣魚的詩:胡令能《小兒垂釣》。讀讀,這小孩釣魚時做什么了?再讀讀。
師:知道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嗎?來說兩句。
生:姜太公釣魚的鉤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魚餌。
師:我還聽說,他的鉤離水面三尺,這能釣到魚嗎?
生:不能,他是在釣有個人。
師:哦,此話怎講?
生:因為他在等一個好的皇帝來。
師:我明白了,你說的那個皇帝其實是一個王,是——。
生:周文王。后來周文王果然來了。
師:真的,姜太公是釣來周文王對他的重用,果然幫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一、談詞,了解詞牌。
師:在中國的詩歌寶庫中,有很多詩詞是寫釣魚的。這節(jié)課,我們?nèi)バ蕾p唐代詞人張志和的詞,感受他的釣魚世界。
二、初讀,讀得有點“詞”味。
師:讀這首詞,每人最少讀三次,第一次,要讀得一字不錯,字正腔圓。第二次,要讀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讀出點兒詞的味道來,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讀)(讀音:白鷺,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桃花流水要讀得像畫。)。
三、想象,品出詞中畫。
師:詞的作者是張志和,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興起,或擊鼓,或吹笛,舞筆飛墨。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讀了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現(xiàn)什么畫面了?(閉目,聽老師配樂朗誦)。
師:你的腦海中有些畫面了嗎?試著讀一讀,腦中最清晰的那個畫面要得讓別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讀)。
師:讀得有點兒畫面的味道了,這樣吧,動筆劃劃,這首詞中寫了哪些景物?(交流)。
師:不僅是這些景物啊,還有很豐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蔥蔥的,雖然詞中沒有寫到山的顏色。
師:好,透過詞看顏色。
生:粉紅的桃花一大片。還有白鷺和藍天的顏色。
生:流水是綠的,因為岸邊的樹倒映在水中,水也綠了。
生:還有青箬笠,綠蓑衣。
(課件:流水聲、鳥鳴聲、蛙鳴……)。
師:(音樂)遠處,連綿起伏的山云霧繚繞,一群潔白的鷺鷥撲騰著翅膀,飛向青天,近處,桃花盛開了,斜風細雨中,花瓣帶著點點晶瑩的露珠飄落水中……從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畫面了,拿起筆,用心寫下那畫面。
生:(寫話)。
生1:我看到……。
師:等等,你站在哪兒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腳下,我看到一群白鷺悠閑得飛著,發(fā)出歡樂的叫聲。桃花聲了,粉紅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變紅了。鳥兒在枝頭歡快地跳躍著、唱著歌兒,一位老漁翁穿著綠蓑衣,戴著青箬笠,在溪上釣魚。
生2:走在小橋上,只看見白鷺在蒼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飛著,發(fā)出悅耳的歌聲。溪水唱著歌兒,嘩嘩地流向遠方。吸一口氣,還能聞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著。蒙蒙的細雨飄在身上,涼涼的,真舒服。老漁翁就這樣靜靜地垂釣。
師:這桃花,這流水,不就是——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嗎?來,咱們對讀,你讀畫面,我讀詩句。
生: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
師:桃花流水鱖魚肥。
(男女生對讀。)。
師:這斜風,不就是“吹面不寒楊柳風嗎?!??
生:吹面不寒楊柳風,風里帶著些泥土的氣息?;熘嗖菸秲?、花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里醞釀。
師:這正是“斜風細雨不須歸”?。?/p>
(男生讀畫面,女聲讀詩句)。
師:這細雨,也正是——。
生:雨絲細細的,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大地全籠著一層輕紗。
師: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漁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閑的,
生:是自在的,從容的。
生:他是快樂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
師:我們剛才通過詞去想象畫面,把短短的27個字想象成那么豐富的畫面。這是讀詩詞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釣”中情。
師:這樣吧,我當哥哥,你們就是張志和。咱們來一次作詩和詩吧。
師: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哪!
生:不須歸呀!
師:弟弟啊,為何不歸?
生:哥哥,因為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場上的人爭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場上的人那么明爭暗斗,我實在不想跟他們一起,在這里,我天天在釣魚,多舒服啊。
師:兄弟啊,聽說你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你釣到了什么哪?
生:我釣的是自己悠閑的生活。
生:我釣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師:明白了,世人哪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張志和就這樣直鉤垂釣,天天在溪流邊,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鏡子,每天透過這面鏡子,想著想著,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談話。后來寫成《玄真子》。
師:我們恍然大悟,張志和垂釣,釣來清閑,飄逸。也只有這樣清閑飄逸的心,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配樂)。
四、延伸,研究“釣”之蘊。
師:垂釣,正是有這樣豐富的內(nèi)涵,所以,古詩就有很多寫垂釣、漁翁的詩歌。
(課件出示)。
絕句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配情景圖)。
(齊讀)你的腦中一定有了很多問號,請說說。聯(lián)系他的生平,也許你會有所了解。
師:柳宗元的這一釣,也許有更多的含義,這并不是我們童年純真的心靈用三言兩語便能讀透的,就讓它做為一個問號保留在我們的心靈中,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和你們對詩歌的那份執(zhí)著和熱情,你會讀得越來越多的含義。
江村即事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魚翁柳宗元。
魚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消日出不見人,g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釣魚詩唐李賀。
秋水釣紅渠,仙人待素書。
菱絲縈獨繭,菰米蟄雙魚。
斜竹垂清沼,長綸貫碧虛。
餌懸春蜥蜴,鉤墜小蟾蜍。
詹子情無限,龍陽恨有余。
為看煙浦上,楚女淚沾裾。
像張志和一樣,他們的生命經(jīng)歷不同,對“垂釣”也有不同的體驗,所有就有了這些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的詩歌。要讀懂這些詩歌,我們得聯(lián)系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
漁歌子教案篇十
1、通過視頻品味詞的語言,豐富詞的畫面,理解古詩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寫作特色。
2、把握詞眼“不須歸”,以吟誦的方式貫穿課堂,努力營造一個詩意的課堂。
3、理解詩詞與擴大閱讀量相合,采用一篇帶多篇的做法,提高課堂實效。如:通過對比誦讀張松齡的詞,加深體會這首詞的寫作特色和詞人抒發(fā)的感情。
1、理解《漁歌子》的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誦這首詞。
2、拓展相關(guān)詩詞進行對比教學,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能力,養(yǎng)成課外主動積累的習慣。
學習詞的內(nèi)容,想象并描述詞中描寫的情景。
體會“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所表現(xiàn)出來的詞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一、話題引入。
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首詞,在學習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段視頻。
師:在這段視頻中我們看到了山、桃花、流水、鱖魚和漁翁。隨著這美麗的畫面,我們還看到了一首優(yōu)美的詞,這就是千古流傳的——漁歌子(課件展示:漁歌子)。
二、介紹作者。
師:“漁歌子”是這首詞的詞牌名,它的作者是張志和(出示課件作者簡介)。
三、初讀詩詞。
師:“漁歌子”這首詞又名“漁父”或“漁父樂”,是垂釣者、打魚人唱的歌。這首詞就是張志和在西塞山前垂釣時所唱的漁歌。
師:現(xiàn)在就來學習一下這首垂釣者所唱的漁歌吧。
師:我們先來讀讀這首詞:(出示課件)。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四、詩詞講解。
師:張志和的這首詞輕描淡寫,全詞只有短短27個字,描繪出整個春江水暖、煙雨迷蒙的清麗景象。詩詞就是這樣,能用最少的字來表達出最多的內(nèi)容。
這首詞開頭兩行是寫景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在一片青翠的西塞山前,有雪白的鷺鷥在藍天中飛翔著。溪水兩岸夾著成片的桃花林,粉紅色的桃花隨著一絲清風翩翩落下,飄浮在水面上,無數(shù)肥美的鱖魚在水中嬉戲、追逐著?!扒囿梵遥G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兩行是描寫漁翁的,漁翁頭上戴著青竹笠,身穿綠蓑衣,迎著斜風,冒著霏霏的細雨在悠閑地垂釣,遲遲不肯歸去。
五、吟誦詩詞。
師:如此優(yōu)美的詩詞,我們又該如何去頌讀呢?
師:在古時候詞是用來唱的,我們把這種方法叫做吟誦,它講究音律感,講究輕重變化。如果讀得太快了,詞中味道也就沒有了。下面老師請你們聽聽古時候的人是如何吟誦詩詞的。(出示聲頻課件)。
師:聽完這段吟誦,相信大家對如何讀好這首詞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可以在課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也來試著吟誦幾次。
六、解答重、難點。
師:前面我們在介紹張志和的簡介時就曾經(jīng)說過,他喜歡隱居,他追求的是一種悠閑自由的生活,他對大自然充滿了熱愛。他認為在山水間釣魚是一件趣事,所以遲遲不愿意離開。
師:雖然我們能理解張志和的這種心境,可是他的哥哥張松齡卻不這么認為,他怕隱居的弟弟忘記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詞,詞名叫《和答弟志和漁父歌》這首詞是這樣說的:
樂是風波釣是閑,
草堂松徑已勝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這首詞是哥哥回應(yīng)弟弟的,他希望弟弟趕緊回家,不要再留戀這些美景,但張志和向往的就是這種悠閑的生活。他的垂釣,釣來的是清閑,是飄逸。也只有這樣清閑飄逸的心,才會寫出這首千古絕唱——漁歌子。
師:今天我們就學到這里,希望同學們能牢牢地記住張志和的這首千古絕唱——漁歌子。
教學反思:
詩詞講究的是物象與情意的融和。這比較符合中國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與意境是中國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在引導(dǎo)學生走進張志和的“桃花流水”時,我們得品味詩人的心境了。
1、張志和為什么會“斜風細雨不須歸”呢?(聯(lián)系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來體會。)。
2、將張志和哥哥張松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與張志和的《漁歌子》對比欣賞,強調(diào)“狂風浪起且須還”、“斜風細雨不須歸”,進一步感受詩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閑自在。
3、張志和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你說他釣的是什么呢?
讀到這里,我和學生們都早已身臨其境了,任清風撫面,任芬芳撲鼻,只仰望白鷺展翅,只俯看桃花帶露隨流水……哪還怕什么“斜風”,早是水中一尾鱖魚,張志和也釣起了我們心中的“清新、飄逸、悠閑自在……”
是啊,學習我們古詩詞,第一要能通過詩歌(詞)的文字想象畫面,第二要聯(lián)系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來一同感受。這樣,我們就可以和詩人一起完成詩作的“意象”和“意境”了。
漁歌子教案篇十一
1、認識詞中的生字,掌握“箬笠、蓑衣”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詞。
3、體會詩詞內(nèi)容,通過想象,由詞到畫,感受到鄉(xiāng)村風光的畫意詩情;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4、學生感受古詩詞之魅力,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yǎng)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通過讀文和想象,能由詞到畫,感受鄉(xiāng)村的詩情畫意;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體會“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境。
1,出示柳宗元的《江雪》與白居易的《憶江南》請同學比較二者的區(qū)別,引入詞的概念,初步了解詞的特點。
2,板書課題,讀課題《漁歌子》,注意“子”的讀音,因為這是詞牌名,應(yīng)讀第三聲。
1、請學生自由朗讀本首詞三遍,要求:讀第一遍時,把字音讀準;讀第二遍時,做到字字落實;讀第三遍時,能把詞的韻味讀出來就更好了。
2、指導(dǎo)讀好“塞,鱖魚,箬笠,蓑衣”的字音。
3、理解“箬笠,蓑衣”的意思,教與學生識字辨義的方法。
4、反饋讀況。請幾名同學讀文,其他同學聽聽是否字字落實了。
5、流利地,字正腔圓的齊讀本詞。
6、在生讀的基礎(chǔ)上,師范讀,指導(dǎo)學生讀出《漁歌子》的節(jié)奏。
師:有人說詩詞能夠傳遞一個人的情感,能夠表達一個人的思想,其實,詩詞在很多時候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幅幅畫面。那么張志和的這首詞中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怎樣的畫面呢?也就是說:這首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請同學們邊讀邊找出來。
1、學生邊讀邊找景物。
2、交流匯報。
3、伴隨著音樂師讀詞,學生想象畫面: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嗅到什么還想到了什么,這些景物的顏色、姿態(tài)是怎樣的。
4、先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畫面,再讓學生把整個畫面連起來具體生動地說一說,最后指導(dǎo)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剛才我們似乎忘了什么?是畫中的人,青箬笠,綠蓑衣,只留給我們一個背影,老師相信你們透過這個背影能想象出漁夫的神情。
1、學生想象漁夫的神情。(悠然自樂)。
2、體會漁夫的心情。(愉快、興奮)。
3、與《江雪》比較,體會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
4、學生交流為什么漁夫“斜風細雨不須歸”
5、引入張志和的生平,進一步理解“不須歸”含義。
1、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總結(jié)學習方法。
2、在配樂中引導(dǎo)學生入情入境的誦讀。
3、在輕松歡快的《漁歌子》的歌曲中結(jié)束新課。
漁歌子。
美如仙境。
不須歸。
悠然自樂。
漁歌子教案篇十二
1、通過視頻品味詞的語言,豐富詞的畫面,理解古詩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色。
2、把握詞眼“不須歸”,以吟誦的方式貫穿課堂,努力營造一個詩意的課堂。
3、理解詩詞與擴大閱讀量相合,采用一帶多的做法,提高課堂實效。如:通過對比誦讀張松齡的詞,加深體會這首詞的特色和詞人抒發(fā)的感情。
1、理解《漁歌子》的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背誦這首詞。
2、拓展相關(guān)詩詞進行對比教學,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能力,養(yǎng)成課外主動積累的習慣。
學習詞的內(nèi)容,想象并描述詞中描寫的情景。
體會“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所表現(xiàn)出來的詞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一)話題引入。
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首詞,在學習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段視頻。
師:在這段視頻中我們看到了山、桃花、流水、鱖魚和漁翁。隨著這美麗的畫面,我們還看到了一首優(yōu)美的詞,這就是千古流傳的——漁歌子(課件展示:漁歌子)。
(二)介紹作者。
師:“漁歌子”是這首詞的詞牌名,它的作者是張志和(出示課件作者簡介)。
(三)初讀詩詞。
師:“漁歌子”這首詞又名“漁父”或“漁父樂”,是垂釣者、打魚人唱的歌。這首詞就是張志和在西塞山前垂釣時所唱的漁歌。
師:現(xiàn)在就來學習一下這首垂釣者所唱的漁歌吧。
師:我們先來讀讀這首詞:(出示課件)。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四)詩詞講解。
師:張志和的這首詞輕描淡寫,全詞只有短短27個字,描繪出整個春江水暖、煙雨迷蒙的清麗景象。詩詞就是這樣,能用最少的字來表達出最多的內(nèi)容。
這首詞開頭兩行是寫景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在一片青翠的西塞山前,有雪白的鷺鷥在藍天中飛翔著。溪水兩岸夾著成片的桃花林,粉紅色的桃花隨著一絲清風翩翩落下,飄浮在水面上,無數(shù)肥美的鱖魚在水中嬉戲、追逐著。“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兩行是描寫漁翁的,漁翁頭上戴著青竹笠,身穿綠蓑衣,迎著斜風,冒著霏霏的細雨在悠閑地垂釣,遲遲不肯歸去。
(五)吟誦詩詞。
師:如此優(yōu)美的詩詞,我們又該如何去頌讀呢?
師:在古時候詞是用來唱的,我們把這種方法叫做吟誦,它講究音律感,講究輕重變化。如果讀得太快了,詞中味道也就沒有了。下面老師請你們聽聽古時候的人是如何吟誦詩詞的。(出示聲頻課件)。
師:聽完這段吟誦,相信大家對如何讀好這首詞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可以在課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也來試著吟誦幾次。
(六)解答重、難點。
師:前面我們在介紹張志和的簡介時就曾經(jīng)說過,他喜歡隱居,他追求的是一種悠閑自由的生活,他對大自然充滿了熱愛。他認為在山水間釣魚是一件趣事,所以遲遲不愿意離開。
師:雖然我們能理解張志和的這種心境,可是他的哥哥張松齡卻不這么認為,他怕隱居的弟弟忘記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詞,詞名叫《和答弟志和漁父歌》這首詞是這樣說的: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這首詞是哥哥回應(yīng)弟弟的,他希望弟弟趕緊回家,不要再留戀這些美景,但張志和向往的就是這種悠閑的生活。他的垂釣,釣來的是清閑,是飄逸。也只有這樣清閑飄逸的心,才會寫出這首千古絕唱——漁歌子。
師:今天我們就學到這里,希望同學們能牢牢地記住張志和的這首千古絕唱——漁歌子。
詩詞講究的是物象與情意的融和。這比較符合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與意境是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在引導(dǎo)學生走進張志和的“桃花流水”時,我們得品味詩人的心境了。
1、張志和為什么會“斜風細雨不須歸”呢?(聯(lián)系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來體會。)。
2、將張志和哥哥張松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與張志和的《漁歌子》對比欣賞,強調(diào)“狂風浪起且須還”、“斜風細雨不須歸”,進一步感受詩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閑自在。
3、張志和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你說他釣的是什么呢?
讀到這里,我和學生們都早已身臨其境了,任清風撫面,任芬芳撲鼻,只仰望白鷺展翅,只俯看桃花帶露隨流水……哪還怕什么“斜風”,早是水中一尾鱖魚,張志和也釣起了我們心中的“清新、飄逸、悠閑自在……”
是啊,學習我們古詩詞,第一要能通過詩歌(詞)的文字想象畫面,第二要聯(lián)系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來一同感受。這樣,我們就可以和詩人一起完成詩作的“意象”和“意境”了。
漁歌子教案篇十三
是詞,《漁歌子》是詞牌名?!稘O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是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一首詞。這首詞開頭兩句寫垂釣的地方和季節(jié)。這兩句里,出現(xiàn)了山、水、鳥、花、魚,勾勒了一個垂釣的優(yōu)美環(huán)境,為人物出場作好了鋪墊。詞的后兩句寫煙波上垂釣。尾句里的“斜風細雨”既是實寫景物,又另含深意。這首詞通過對自然風光和漁人垂釣的贊美,表現(xiàn)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原文: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作者: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在網(wǎng)上搜點課件或教案,看看別人怎么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學習詞的內(nèi)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結(jié)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課文查閱資料了解有關(guān)詞的知識。
欣賞唐宋名家名詞。
讀生字:塞箬蓑。
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讀《漁歌子》有什么感覺?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自讀詞,提出疑問。
1、《漁歌子》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讀生字:塞箬蓑。
斜風:微風歸: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游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愿離去。
請同學們自愿理解詞意。
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漁歌子教案篇十四
知識目標:
1、 學習“塞”、“笠”、“蓑”三個生字。
2、 朗讀課文,背誦《憶江南》。
能力目標:
1、 訓練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兩首 詞的意思。
2、 過詞中描繪的情景培養(yǎng)學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 維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通過對兩首詞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 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
3、 學生感悟這兩首詞的魅力所在,培養(yǎng)學生欣賞 美、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兩首詞的意思,根據(jù)這兩首詞所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并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1、課前,同學們?yōu)槲覀冋故玖四惴e累的這么多的古詩,
讓我們回到了古詩國度之中。詩和詞都是我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高峰,成為我國乃至全世界的寶貴的文學遺產(chǎn),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詞人張志和的一首詞《漁歌子》(板書)。
我們學過詞嗎?一起背一背吧(《憶江南》)
2、預(yù)習中同學們收集了很多資料,你對詞了解多少?你知道詞和詩的區(qū)別嗎?(課件出示詩與詞的區(qū)別)
師小結(jié):詩的格式整齊,每句字數(shù)相同,像我們課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詞句式長短不一。詩是脫離音樂的,而詞和音樂曲調(diào)同了一爐的。
3、太好了,我們又學習了一個新的語文知識。關(guān)于本課將要學習的詞《漁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你還知道有關(guān)他的什么情況?(把你收集的資料展示出來)
生展示所收集整理的資料,師相機點撥。
同學們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非常強,這些都會幫助我們更深更好的學習這首詞?,F(xiàn)在就讓我們來領(lǐng)略這首詞的風采吧,(出示課件)師讀詞(配樂)。
1、你們喜歡這首詞嗎?
現(xiàn)在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兩遍詞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詩中的三個生字,把詞讀準(課件出示生字)。
第二遍希望把詞讀順,讀出詞的節(jié)奏
2、指名讀
第一名讀,請其他同學聽他的`讀音是否準確。
第二名讀,請其它同學聽他的節(jié)奏,是否有韻律,他讀的是哪種韻律?(其他同學修正)
師指導(dǎo),首詞可以用不同的節(jié)奏來讀,多讀幾個速度和停頓時間可以不一樣,但一句話中的節(jié)奏必須一樣。還要注意斷詞時要音斷而意不絕。
3、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節(jié)奏,自由的將這首詞再讀一遍。
師:誰愿意展示你對詞的初步掌握。
生自愿組合讀詞。
1、同學們讀得真好,節(jié)奏掌握得恰到好處,我們常說詩情畫意,讀詞,不但要把它詩正確讀好節(jié)奏,更重要的是讀“情”讀出詩中的“情”,作者的“情”更要讀出你的“情”你的感受。
3、指名答,齊讀“斜風細雨不須歸”。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詞的中心句。
4、這句話什么意思?你體會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衰衣,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不想回家。寫出了悠閑自得之情。)
1、古人說: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讓他如此的留連不返呢?
齊:斜風細雨不須歸。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還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連不歸,請同學們結(jié)合,張志和的資料來想一想。
(因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職便流浪隱居于江湖,所以他不愛官場愛自由,更愛祖國的壯麗河山。)
這美麗的畫面,閑適的情懷你能想象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出示課件)。
教師配合課件中的畫面和音樂有感情的加入旁白:
(詞人張志和,隱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他對江南春景深情贊助以及淡泊功名,流連山水的人性情懷,在詞中表露無遺。你看,江鄉(xiāng)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初春的西塞山剛蒙上幾分綠色,遠遠望顯得更加柔美,從水田里飛來的白色鷺鴛在山上低徊,引來了成群的鷺鴛輕盈的飛翔于山間、江上,也輕輕落于船頭,與漁人一共蕩舟江面,淡黃的鱖魚時而躍出水面,時而潛入江中,粉紅色的桃花開得正盛,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悠閑的漁翁頭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綠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麗,畫面多么清新,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可有心的作者又為它染上一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煙雨之中,如此寧靜又美好的畫面,)難怪――齊: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這樣一幅超凡絕塵的美景,詞人張志和用他的千古絕唱將它釋懷。
生踴躍回答,教師出示課件,(有感情的朗讀、有個性的理解詩詞、準確的概括中心、色彩明麗的繪畫、優(yōu)美的填詞演唱、編成朗朗上口的拍手謠。)
學生討論5秒鐘,找出喜歡的方式,要求盡量與其它組不重復(fù)。
師:在小組活動對老師希望你一定要抓住對詩的理解,出示(課件)。那么好了,快點行動吧。
重點抓好詞的理解,反復(fù)說透。
匯報的順序:一讀,要求加入理解和情感;二解;三概括;四畫;五歌謠;六唱。
師小結(jié):這么美的圖畫,這么悅耳歌謠,這么動聽的歌曲,老師相信,對這首詞你一定有新的感受了,讓我們盡情的把你的情感讀出來吧!
齊,老師也讀
師總結(jié)做情感的升華:你們的詩聲讓我仿佛再一次觀看了絕美的畫面,祖國萬里山河美景不勝收,希望同學們繼續(xù)收集寫景的詩篇作為積累。
在朗朗的詩聲中,我們即將結(jié)束今天的學習,我要祝賀每一們同學,你們不僅學習了《漁歌子》,還掌握了學習古詩詞的方法。雖然詞人已作古,但是你們讓他的情,在我們這一方小小的空間中粒粒再現(xiàn),你們繼承了他博大的情懷。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同學們,學詩吧,愛詩吧,我相信,我們中華民族的這一顆瑰寶只有在你們的身上才能盡顯光華。
漁歌子教案篇十五
1、把握詞眼“不須歸”,以不同層次的讀貫穿課堂,努力營造一個詩意的課堂。
2、通過品味詞的語言,還原、豐富詞的畫面,理解古詩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寫作特色。
3、理解詩詞與擴大閱讀量相合,采用一篇帶多篇的做法,提高課堂實效。如:通過對比誦讀張松齡、蘇軾的詞,加深體會這首詞的寫作特色和詞人抒發(fā)的感情。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誦這首詞。
2、拓展相關(guān)詩詞進行對比教學,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能力,養(yǎng)成課外主動積累的習慣。
【教學重點】學習詞的內(nèi)容,想象并描述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體會“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所表現(xiàn)出來的詞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學準備】1、布置學生誦讀這首詞,查閱有關(guān)詞人的資料,復(fù)習有關(guān)詞的知識。?2、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話題引入。
同學們,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欣賞唐朝詞人張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詞——漁歌子,教師板書。這里,“子”讀第三聲?!皾O歌子”是這首詞的詞牌名,大家齊讀。漁歌子既是這首詞的題目,也表現(xiàn)了詞的內(nèi)容。大家看看這題目,猜測一下這首詞寫的是什么。
“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就是垂釣者、打魚人唱的歌。
二、初讀,讀通順。???詞人張志和是怎樣向我們描繪他的垂釣生活的呢?
(1)自由讀,注意讀準生字,做到字正腔圓。
(2)指名讀,師小結(jié)指導(dǎo)生字:“塞”、“蓑”、“箬的讀音。
(3)再指名讀,注意節(jié)奏。
(4)教師引讀,全班齊讀。
三、品味詞中畫。
1、教師設(shè)問:“不須歸”是什么意思?指名說。
2、都下雨了,為什么還不愿回家呢?(指名說)。
3、是的,張志和不僅是著名的詞人,也是有名的大畫家,他常常把畫畫的技巧融入到寫詞中。他的好朋友大書法家顏真卿曾經(jīng)這樣夸他,說他寫的詞:(課件出示:詞中有畫,畫中有詞。)他寫的詞就像一幅畫,里面藏著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那么,通過剛才的朗讀,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景物?(指名說)。
4、那么,詞人又分別采用了哪些色彩來描繪這些景物呢?
教師在黑板上示范畫“西塞山”,再請兩位同學合作在黑板上作畫。其他同學自己的本子上畫一畫。
6、評價板畫。??。
8、同學們,這僅僅是一幅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靜止不動的畫嗎?
9、學生交流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
此情此景,讓我們情不自禁想誦一曲《漁歌子》,讀?。?。
13、是啊,青箬笠,綠蓑衣里藏著的是一份悠閑,一份自在。所以,雖然湖面上吹著乍暖還寒的風,下著毛毛的細雨,他依然寫道:(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學生齊讀此句。
四、拓展,品出“釣”中情。
1、猜測一下,張志和能釣到魚嗎?為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那么,你覺得他釣著些什么了?
2、補充資料。
張志和本名張龜齡,他從小便才華過人,16歲的時候,他中了舉人,還給皇帝寫了一份折子,列了許多治國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賜名張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來他因事而被貶官。之后,他干脆辭官歸隱。隱居在太湖一帶,整日扁舟垂釣,過著悠閑自在的漁家生活。
3、可是,他的哥哥張松齡,卻很擔心他在外流連忘返,惹出麻煩。他不但出錢給他蓋了一間草堂,還寫了一首詞,同樣是采用漁歌子這個詞牌來寫的,就是這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課件出示: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4、師生對接后兩句。
是啊,張志和就這樣直鉤垂釣,天天在溪流邊,釣來清閑,飄逸。也只有這樣清閑飄逸的心,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配樂)。
五、課外拓展,升華詩情:
浣溪沙。
宋蘇軾。
西塞山前白鷺飛,
揚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隨到處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2、試著讀一讀,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4、齊讀《漁歌子》,回歸主題,升華詩情。
假如你來到浙江湖州,你一定會看哪座山?(西塞山)。
來到西塞山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張志和)。
想到張志和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吟誦一首詞(漁歌子)。
來,讓我們深情地吟誦這首千古絕唱,讓它在我們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麗自然、醇香久遠的永恒畫卷吧!“漁歌子”齊讀。
六、布置作業(yè):
搜集有關(guān)垂釣的詩,了解作者的生平,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意境。
板書設(shè)計:
漁歌子。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6369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