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論文通訊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9 12:09:12
大學語文論文通訊大全(17篇)
時間:2023-11-29 12:09:12     小編:翰墨

總結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是思考的結果的融匯貫通。怎樣積極投身公益事業(yè),回報社會?下面將為您分享一些具體案例和實踐經驗,希望能夠給您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大學語文論文通訊篇一

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需要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教師要改變教學只能在課堂中完成的認識,要改革教學以單篇課文講授為主的模式。實踐教學對于大學語文課程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滿足學生對課程的實際需求。作為地方院校的學生,他應該是地方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未來的建設者。這需要學校為地方培養(yǎng)“留得住、用得好”的畢業(yè)生,在專業(yè)和課程設置方面要“接地氣”,滿足地方的發(fā)展需求。大學語文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從文化層面對地方的情感認同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基于地域文學的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需要從多方面予以構建:

第一,有一本適當融入地方文學的大學語文教材。以中外文學經典組成大學語文的主要內容,這是一直以來通行的做法,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作為地方院校來說,我們選用其他成熟的教材當然可以在短期內從面上實施教學。但有些問題卻值得我們思索:大學語文教材“地方性”凸顯不夠,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特色的培育??偟膩碚f,大學語文現有教材內容都具有全面而系統的優(yōu)點,但部分教材的個性特色和整體核心思想則需加強。大學語文教材適當融入地方文學主要是通過地方文學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通過面向地方文學的閱讀實踐和寫作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第二,有一部操作性較強的實踐教學大綱。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大綱是教學實踐活動的指南,是教學實踐活動安排的依據。作為一門課程的實踐教學大綱,它不同于一個專業(yè)的實踐教學大綱。專業(yè)的實踐教學大綱可以分學期完成不同的目標,而大學語文教學只有一定量的學時,制定實踐大綱應充分考慮教學時數的限制。因此,大學語文實踐教學大綱應該突出重點,主要從地方文學閱讀、地方文學資料收集、地方文學田野調查、地方文化采風等方面予以安排。通過實踐教學活動,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yǎng)會突破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而達到逐步內化為培育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自覺追求,這也是語文教學的最終追求。

第三,有一批代表性強且關系穩(wěn)固的語文實踐教學基地。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是大學語文實踐教學的重要平臺。穩(wěn)固的實踐教學基地,不僅能充分滿足學生實踐教學需要,而且還能在實踐教學基地與高校的長期互動中,實現雙方多領域的合作。作為一門課程的實踐教學基地,它的創(chuàng)建應該緊密結合課程的需求與特色,同時應該考慮實踐活動開展的便利性。教研室應當制定完善的實踐教學基地規(guī)范管理要求,明確實踐教學要達到的目標、指導教師的職責以及管理措施等。

第四,有一些影響較大且成果豐富的語文實踐教學重點團隊。在具體的組織方式上,大學語文實踐教學活動可以采取合作學習的模式,以若干個學生為一個基本單位組成學習團隊,團隊的劃分應根據學生的興趣、語文能力等因素,團隊成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個團隊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圍繞一個主題進行,實踐環(huán)節(jié)強調每個成員都要參與。在合作式的實踐教學中,學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創(chuàng)新理念和競爭意識都能得到加強。但大學語文教學由于學生來源比較廣,授課教師數量也比較多,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活動因此很難做到均衡開展。這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組建一些重點團隊,對重點團隊予以重點支持。通過總結和宣傳重點團隊的實踐成果,在學校和地方產生良好的影響,以此促進大學語文實踐教學活動得到良性的持續(xù)開展。

第五,有一套具體靈活的實施內容和方法。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活動應該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可以組織民間文學采風,地方文學資料的田野調查,以地方自然或人文景觀為主題的征文比賽,凸顯地方主題的演講朗誦活動,地方街區(qū)規(guī)范用字調查,城市市民閱讀習慣調查、公務文風的學習調研以及有關地方文學作品的改編和表演等。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在內容的設計上要避免空洞,要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在方法的選擇上,要有操作性強的切實措施。

第六,有一個合理的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評價辦法以及教學反饋機制?,F有的大學語文期末考核方式一般是考試或考查,最終成績結合期末成績和平時成績進行評定。這樣的評價方法在操作上簡便易行,但不能夠很好地反映學生學習的真實狀況以及語文的應用能力,尤其是對學生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行為和效果評價不夠。在對學生評價方法上,我們可以融入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如對學生的調研報告、參與語文實踐活動情況進行考核,其成績納入學期總評成績。在考核目標上,我們對學生除了必要的文學知識考查以外還應該結合地方文學設計更加開放的問題,使得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學習素養(yǎng)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展現。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要取得良性發(fā)展,還需要建立師生能夠平等交流的教學反饋機制,及時了解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從而不斷改進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方式。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體系應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體現為內容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的多樣化,這實際上對學校和教師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需要學校給予政策支持,在課時及經費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還需要教師在觀念上有所更新,我們強調人文教育不是說固守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文學知識的承傳方面確實有其優(yōu)勢,但隨著對學生實踐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大學語文課程也需要與時俱進,在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更加重視實踐教學。

二、構建基于地域文學的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體系應當注意的問題。

實踐教學可以為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搭建良好的平臺,地方文學可以為大學語文實施實踐教學創(chuàng)造便利的載體?;诘胤轿膶W的實踐教學體系不僅創(chuàng)新了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而且還有力推動教學方式、學生評價體系等方面的變革。當然,實施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要處理好“功用”“實踐”“人文教育”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我們一方面應當看到學生就業(yè)中實用技能得到越來越重視的趨勢,另一方面也應當看到學生在選課時也越來越重視功用性,“學習這門課對我有什么用”是學生選課首先會思考的問題。教師如果僅僅只是批評學生功利主義的選課觀,這是不夠的,學生也難以接受。因此,課程教學還是要審視自身,從加強課程的實踐性來增強課程的“功用性”,“功用”是靠實踐來積累和實現的。但強調“功用”,并不是排斥“人文教育”?;诘胤轿膶W的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應該緊扣實踐的精神,在實踐中感知文學、探究文學,從而使學生在心靈上受到真正的感染,實現大學語文“人文教育”的目的。

第二,要處理好地方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間局部和整體的關系。我們應該看到基于地方文學的大學語文教學在知識系統性方面存在的缺陷。為避免知識系統性的缺陷,我們可以采取的辦法有:一是教材編寫首先應有核心思想,然后概括出若干個單元主題,單元的主題既要精練典雅,又要切合地方文化的精髓,每個單元主題能涵蓋選文的思想內容。每個單元既有地方文學的經典代表,又選入中國文學史上反映類似主題的經典作品作為單元的拓展;二是有必要通過單篇課文的相關知識鏈接和研讀思考,使課程內容避免封閉而呈現出開放的特點。根據每單元課文的具體內容,聯系實際有針對性地設計好實踐教學的主題,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三是教材中以附錄的形式簡要標明中國文學史和地域文學史上比較重要的文學思潮、文學流派及作家作品的主要特征,讓學生對文學發(fā)展的基本脈絡有大致的了解,這既方便學生查閱,也可用于指導學生進行課外的閱讀實踐。

第三,基于地域文學的大學語文實踐教學并不是對現行的教學體系和方法的全盤否定,更不是對課堂教學的漠視和放任自流,實際上良好的課堂教學是實踐教學能夠得到順利開展的前提。只有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才能激發(fā)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教學的興趣,同時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獲得的知識又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從而實現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良性互動??傊诘赜蛭膶W的大學語文實踐教學應注意符合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功能。地方文學進入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其是否符合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功能決定了課程的發(fā)展基礎和生命力。從教學改革的層面來說,結合地域文學來實施大學語文的實踐教學,可以改變現有大學語文教學內容面面俱到、實踐教學載體缺失和核心指向不明的不足。當然,把地域文學應用于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并不是要把我們的教學拘囿于地域文學相對局部的空間里,而是透過一個獨特的視角開放地引導學生感知全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元性,通過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逐步培養(yǎng)學生了解地方文化及其價值,形成關注和熱愛地域文學的意識,從而通過實踐的層面更好地實現人文教育的目標。

大學語文論文通訊篇二

摘要:新時代條件下語文的課程目標是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中學會做人。為了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教師有責任在課堂中重抓德育,因為學校不僅是學習書本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養(yǎng)育的圣地。

關鍵詞:語文教育;感恩教育;善良教育;提升人生境界。

在一次語文研討會上,一位語文教師提了這么一個問題,語文教什么?同事們眾說紛紜,見解不一。一個老師肯定的說:“語文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聽說讀寫”后來我反復思想這個問題,難道語文就是教學生學會聽說讀寫嗎?這就是語文的終極目標嗎?不,不是,我認為新時代條件下語文教育的課程目標是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中學會做人。聽說讀寫是工具學會做人是目標。

在這里我想談自己一點淺顯的看法。

1.語文教育滲透著感恩教育。

每個嬰兒呱呱墜地,來到世上,都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那是一份深入血脈,不求回報的愛;那是一份無私,犧牲舍己的愛。但是,現今的學生有多少人能理解父母的深愛,又有多少人能用自己的行動來回報父母。與之相反的是癡迷于網絡中不思進取的孩子,違法犯罪的青少年越來越多,讓父母傷心、失望、流淚,因此,在語文教育中,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在課堂中不失時機的滲透感恩教育。

例如,在學習《合歡樹》時,作者史鐵生用充滿深情的筆觸,懷念母親為他所做的一切,當他生病時,母親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給他買藥,讓他吃,讓他喝或者是洗、敷、熏、灸。當母親用熏的方法為他治療時,不小心把他燙傷。為此,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著他……當教到此處時,我都會動情的給學生范讀,然后問他們:"你們愿意這樣不分晝夜的守著一個病人嗎?你們愿意為一個人付出自己所有的精力和金錢嗎?教室里鴉雀無聲,學生們輕輕的搖頭。而后我又問,你的父母做過那些事最讓你感動?一位學生哽咽的說,他的父親為供他上學,到建筑工程隊干活,風吹日曬,容貌蒼老,有好多人把他的父親當成他爺爺。有的學生說,一次放學后,他走到村口,發(fā)現他的父親一直在路邊等他,頓時他的淚水盈眶。還有的學生說,一次她生病了,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她,讓她很感動……學生在課堂中體會著厚重如山的親情。

在語文課本中,有好幾篇親情教育的文章:如:《我的母親》等,我認為教師應該突破教材,引導學生關注親情,感恩父母。因為一個懂得感恩父母的人,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才會更加的努力,會用愛回報愛她的人,會用責任回報社會。

2.語文教育中有善良教育。

善良是做人應該具有的品質。善良是憐憫,是樂于助人,是誠信……可是在當今的時代,人們被金錢、權勢迷花了眼睛,丟棄了善良,我們的社會也由此顯得不太和諧,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欺詐、猜疑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所以,教室有責任教導學生保持善良的本性。

在林清玄的《好雪片片》中,賣獎券的老人居無定所、食不果腹,卻仍保持著善良的本性,用他油膩的雙手傳遞著溫情,我教導學生無論在那種環(huán)境當中,不可丟失善良,勿以善小而不為,要用愛心的舉動,灌溉他人的.心田。

在王蒙寫的《善良》一文中,學生得知善良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快樂,一種自信。

3.語文教育能提升人生的境界。

人從哪里來,要到那里去。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這是哲學范疇的問題,語文教育中也包含著這樣的人生哲學的教育,例如:馮友蘭先生所寫的《人生的境界》,我認為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有助于引導學生走正確的人生道路,樹立有價值的人生觀。在學習《人生的境界》時,學生通過閱讀老師的講解,初步明白了四種人生境界的區(qū)別!自然境界中的人,渾渾噩噩的混日子,他們“少知寡欲”,“不著不察”,是人不應有的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或為名或為利,本質都是為己。只有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

我又給學生講達到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的人的事例。如:柴裕財,一個平凡的老百姓,看見有人落水奮勇相救。救活的這位老人卻無依無靠、無法生活,他毫不猶豫的收養(yǎng)了這位孤寡老人,認她做娘,孝養(yǎng)著她。后來又遇見一個女嬰被遺棄,心生憐憫,又把嬰兒抱回家收為女兒,為了娘和女兒,這兩個與他生命本毫無干系的人,他心甘情愿的早出晚歸的擺攤、收破爛,什么都苦活累活他都干過。

又如:德蘭修女,她原可以在修道院過著平靜安逸的日子,偶然的一次機會,讓她看到大街上躺著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病入膏肓,無人救助的乞丐,她毅然決然的離開修道院,去社會上做救治工作。她去麻風病院,去瘟疫流行的地方…….她的人生格言是:將你的愛給饑餓的人,給赤身露體的人,給無家可歸的人,給麻風病人,給酗酒的人,給躺在街上的乞丐。

學生通過學習這課,對有道德有愛心的人,產生敬仰之情愛慕之心。我想在他們以后人生的道路上,這些榜樣會讓他們理解人性中的真善美,會像燈塔一樣指引著他們人生的道路,讓他們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今天,在商品大潮的席卷下,中國的傳統文化日漸消亡,人們的價值觀發(fā)生變化,流行一切向錢看的觀念,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生活在改善,道德在滑坡。在這樣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學生們的身心健康深受其害,青少年犯罪率日漸上升。為了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教師有責任在課堂中重抓德育,因為學校不僅是學習書本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養(yǎng)育的圣地。我在這里呼喚廣大的語文教師要充分展示語文教學中的道德因素,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道德表現和道德發(fā)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讓學生伴隨著知識的獲得,也學得怎樣做人,做一個有愛心的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

大學語文論文通訊篇三

摘要:目前的大學語文課堂往往忽視高校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因此我們把關注點放到大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方面,試圖通過既有的文獻和教學行動實踐,結合大學語文學科性質和特點,闡釋開發(fā)與利用大學語文課程資源的相關原則和策略,為具體實踐提供較充分的理論前提和操作路徑。

在大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古代文的教學始終面臨若干問題,比如在有限的學時內如何有效完成教學任務,對于經典作品,怎樣使學生掌握它們?文言文的語育障礙如何排除,如何避免老師講得難學生聽得也難的尷尬?從中學到大學,古代文的教學花的時間最長,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更何況中學階段選學的篇目多是歷代名篇短制。而大學語文教材中的古代文無論是從篇幅還是思想內容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教學方法而言,我們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先說讀通,我們在解放后才有語文這門課,是國語和國文的統一體,或者說是語言和文學的統一體。因此,語文教學的本質是提高學生駕馭語言和文字的能力,充分理解繼承我們祖先遺留的寶貴的文化遺產。要提高能力,就必須過古代文這一關。

目前文言文的教法仍然遵循古老傳統。由老師先念,念一句翻譯一句,學生聽一句筆記一句,一堂課下來老師講的筋疲力盡學生聽得昏昏欲睡。這樣的串講對于文言文的學習不無益處,只是課堂的主角是老師而非學生。

學習文學作品主要是讀,說朗讀說誦讀都可以,既要聽人家讀也需要自己讀,作品讀出來了,好處也就容易體會了,讀得越多能力就越強。劉勰《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任何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培養(yǎng)閱讀古代文的能力更是如此。古漢語是在口語基礎上加工提煉出來的書面語,他簡清生動,古人平時說話用不到書面語,我們今人更難有鮮活的語境,而學習語言恰恰需要有一個“活”的語言環(huán)境,對周圍人們時刻在用的語言人們很容易接受并掌握,能觸摸到語言文字的肌理,看清每個音節(jié)的面容和表情。沒有語言環(huán)境,學到的就是死的知識,我們的外語教學就是最好的例證。學生的學習過程只有老師的單方面灌輸,“詞類活用”“賓語前置”等等古漢語語法的問題在中學就已經基本解決的問題重新又拿到了大學課堂,真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工作。那么,為什么不能讓學生讀一讀呢?因為古代私塾的誦讀場面往往被人們理解為教法陳舊,近代也有諷刺先生教書無能的笑話,仿佛誦讀成了教師逃避勞動的方法?!帮L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讓學生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古今中外都能尋到有力的“證據”。老師的講解固然重要。但是不是學生學習的萬能藥,被動學習的結果就是內容不能完全理解,文章拆的過散,美感也就所剩無幾,沒有審美意義,厭倦情緒隨之而來,甚至哈欠也來了。

誦讀是一種綜合訓練,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古文基礎才能通順流利地把文章讀出來,文言文中很多生僻字,還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讀,還要能正確劃分句中停頓,了解單句和段落的大致意思??陀^地講,大部分古代文都是非常適合誦讀的。古人的文章寫出來也是要念的,劉勰所標的“六觀”最后一觀就是“觀宮商”。所謂宮商本指音樂的聲調,這里泛指文章的聲調和韻律。就拿他這篇《知音》來說,“采用駢文的形式寫理論性的文章。無異于戴著鐐銬跳舞”,可是他這個舞跳的瀟灑跳的優(yōu)美,怎么個瀟灑,怎么個優(yōu)美就需要學生親自讀一讀了,駢文體的特點一讀就知道,這比老師辛辛苦苦講半個小時的效果好得多,學生讀熟了,感覺就在聲音符號和大腦思維的互相作用中建立起來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語感。再如蘇軾的《留侯論》,文筆縱橫捭合,文勢舒卷自如,“泉源涌出”“行云流水”,非讀不可以體會蘇文如海,汪洋恣肆,雄辯宏放的特點。由此可見,誦讀是文言文學習不可或缺的手段,大學語文教學需要學生的讀通,在這個前提下,才有可能學好。

語言障礙已經克服了,下面就是學好的問題,大學語文課程設置的根本出發(fā)點是加強學生的美育和德育教育,美育有著十分獨特的作用,是實現教育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美引善,以美育人,目的是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既有文化知識又有優(yōu)雅氣質的人才。大學語文可以培養(yǎng)人對美的感受、鑒賞、創(chuàng)造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在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古代文學作品是對于人生、對于生命、對于文化、對于存在甚至對于宇宙的嚴肅思考,這些優(yōu)秀作品無不充滿了智慧。20世紀德國哲學家阿多諾在他的《審美理論》一書中反復強調這樣一個觀點:藝術品之所以為藝術品,就在于它永遠就是一個比自身更多的存在(一個超自我的存在)。

這些優(yōu)秀的古代作品不僅是文學史上一粒粒璀璨的明珠,更是我們民族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不是學生備戰(zhàn)考試的復習資料。作者將自身的情感以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讀者要能夠從文字人手,正確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而人情,沿彼討源,雖幽必顯”。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顯而易見,欣賞的過程就是修養(yǎng)提高的過程。教材節(jié)選的《禮記大學》中一段,“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圍之而后天下平”,這樣的人格理想,對當代大學生而言不正是一種有力的德育教育嗎。司馬遷的《刺客列傳》,從文學角度看,這是一篇精彩的小說,它具備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jié),結構完整,有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脈絡清晰,層次分明,組織嚴密具有極強的可讀性?!皥D窮匕首現”和“秦庭一擊”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也堪稱經典:荊軻的沉毅豪邁、太子丹的坦誠躁進等等,尤其令人感動是作品體現的俠義精神,“感于恩義,忠于所托,其言必信,其行必果,輕生死,忘安?!?,這樣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真的讓人愛不釋手??!

關于如何欣賞文學作品,劉勰的“六觀”應最有實踐指導意義:“一觀體位,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而他所講的“博觀”――廣泛閱讀的標準,則可以看作一個總則,這個總則,是學生和老師應該終生記取的。學好不僅靠老師的講解和引導,與學生的情感投入和領悟力也是密不可分的,學生體會到文章的滋味了,心靈受到震動了,我們的教學目的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古代文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的瑰寶,閃耀著我們祖先幾千年來的智慧光芒,在語文教學中理應給予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為了使我們的民族文化順利地傳承下去,哪怕最微薄的努力也是有價值的。

大學語文論文通訊篇四

1、出勤與學習用具。由于高校對出勤情況的嚴格要求,學生在《大學語文》課中的出勤率尚可,但很多學生是不帶任何學習用具進課堂的。《大學語文》教科書的攜帶率可以達到八成以上,但筆記本和筆的攜帶率就要低得多了。期末復習階段對學生教科書使用情況的調查和統計發(fā)現,多數學生的教材上很少有自學讀書時勾畫的印跡(未選講的篇目幾乎零勾畫),對于教師課堂上三令五申的重點篇目(或語段)有所標記,對教師提及的“必考”內容記錄情況較好。

2、作業(yè)完成情況?!洞髮W語文》課程的作業(yè)分為課堂作業(yè)和課外作業(yè)。課堂作業(yè)的形式比較靈活,需要分組協作或口頭表達的部分較容易落實,但課外作業(yè)和課堂練習剩余部分的完成情況一般,除非直接與學生的平時成績掛鉤,否則學生的完成度較底、質量也不高。對于批改后下發(fā)的作業(yè)學生少有問津,個別學生會針對教師的批改提出問題。

3、期末突擊復習。學生預習和復習環(huán)節(jié)不到位,直接影響知識的理解和吸收,但為了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結合學生的基礎,很多教師采用以考促練的形式,即期末考試前給學生劃復習重點,學生的學習也就大多集中在期末復習階段。認真復習的學生可以通過期末考試,但短期記憶會在考試結束后迅速遺忘,并不能從根本上起到提升文化水平的作用。

二、探討成因,分析不足。

1、重視程度不足。體育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是使受教育者能夠成為專業(yè)突出、全面發(fā)展的體育專門人才。比之全面發(fā)展,專業(yè)突出似乎更容易得到重視,更容易量化分析。這就使得《大學語文》被放置在不太重要的位置上。學校層面的弱化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許多憑借專業(yè)特長入學的學生將中學階段語文基礎差作為擋箭牌,逃避《大學語文》知識的學習和積累。

2、積極性未得到全面激活?!洞髮W語文》課程主要以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為載體,以漢民族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為媒介,通過對特定時代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交代,把古今的賢哲英雄和杰出的詩人作家的深邃睿智的思想、崇高美好的情操,呈現給學生,使繼承前人寶貴的思想精神遺產,努力修養(yǎng)自己的道德情操。但事實上,學生的感受是《大學語文》不是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學科,看不出可預見的作用。

3、考評方式不合理。傳統的考評方式是平時成績占20%,期末試卷成績占80%。對于學生來說,考前突擊復習完全可以及格。這樣一來,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受到影響。而且憑借集體背題而后考查的程序選拔出來的高分學生大多是作文題答的好則得高分,客觀試題基本沒有區(qū)分度。

三、與時俱進,積極創(chuàng)新。

1、結合體育知識選講?!洞髮W語文》課程的主體部分應至少包括文選和應用文部分。文選一般有中國古代和近現代各文體作品,談及詩歌起源,不妨追溯體育史的源頭,將“體育說”引入詩樂舞唯一體的中國古代詩歌的起源。諸子散文部分可以集中介紹與體育精神有關的中國哲學思想,使學生懂得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

2、運用新媒體?!胺D課堂”“慕課”“微課”等已經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流行語,其來勢迅猛,使“固定學習”變?yōu)椤耙苿訉W習”,使“集中學習”變?yōu)椤半S時學習”,使“統一學習”變?yōu)椤皞€性學習”。優(yōu)秀課件等網絡資源可以成為學生預習和自主學習的重要輔助材料,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學水平,另一方面在課堂上,可以互相討論,互相借鑒,營造活潑輕松的教學氣氛。微信平臺的使用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擴展知識的分享、主題帖子的參與制作等,能夠將《大學語文》知識的學習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生對相關交叉學科的關注,一舉多得。當然,新媒體的應用關鍵在“度”,它既不應該是學生將大量時間耗費在網絡游蕩上的借口,也不應當是負能量信息、不可控論和不可知論的滋生基地。

3、調整考評方式。《大學語文》課程應從純理論走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實踐參與的效果直接關系到該門課程的效果??荚u方式也應注重考查實踐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參與情況。我們認為,平時成績占40%的分值分配較為合理。而且這部分應該細化:“課堂參與性”代替“出勤率”,“作業(yè)完成質量”代替“作業(yè)完成率”,“小組討論報告成績”代替“課堂發(fā)言次數”,“習作和發(fā)表的作品”代替“學習積極性”。期末試卷部分考核也應增加主觀題目的比重,著重考查學生能力水平的提高情況,真正以考促學,實現素質教育。

大學語文論文通訊篇五

大學語文雖然是民族預科教育階段的必修課之一,但受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學生把更多時間用在外語學習和等級考試中,個人素質教育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F實情況是有些學生的考分很高,但不具備高尚的情操及高雅的審美情趣,缺乏責任感,有些人逐漸喪失人文精神和對理想的追求,甚至失去做人的基本道德和人格尊嚴。其原因主要是受應試教育影響,忽視素質教育的問題。對于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習,一些學生只是在臨近考試時才開始突擊,考試結束后,沒有多少學生向學習外語或其他課程一樣勤奮苦讀,想當然地認為母語學習不用花費更多時間精力最終也能有個理想成績。在考核評價方面也主要以期末閉卷考核為主,評價的重心側重于筆答試卷,忽視大學語文教學中一項很重要的要求,即擔負素質教育的重任。民族預科階段的培養(yǎng)目標是為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培養(yǎng)和輸送文化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綜合素質較好的,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較高人文素質的一年級大學生。如果不重視素質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傳承并加以考核評價,勢必會影響民族預科教育的質量。鑒于此,大學語文教學亟待加強素質教育問題。

民族預科教育是我國整個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階段。正確把握民族教育自身的特有規(guī)律,把遵循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規(guī)律與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規(guī)律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走出一條科學穩(wěn)健的發(fā)展之路。有人說“世界貧富的差距,實際上是知識的差距”,“在導致民族地區(qū)落后的原因中,教育落后、人才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必須把民族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民族振興、邊疆鞏固、祖國統一和團結進步的高度上來認識,要把民族教育從單純的應試轉變到以當地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為主的素質教育軌道上來。”大學語文課就是通過古今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全面提高民族預科學生的語文能力,激發(fā)學生潛在的審美情趣,從而提高整體素質提高。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教育名著《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每一種社會改善的先決條件要求每個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教師要喚醒人的潛在本質,逐漸自我認識知識,探索道德。”可見,教育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應根據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結合大學語文的教學,從實際出發(fā),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注重挖掘學生的人文內涵,從而促進民族預科素質教育的全面提高。

二、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拓展民族預科素質教育的思路。

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作為高等教育中特殊教育階段的少數民族預科,同樣不可忽視素質教育。但如何利用綜合手段,采用多種形式和方法加以解決,已成為民族預科教育階段的新課題。而大學語文課是民族預科教育階段開設的必修課之一,旨在通過大學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個人素養(yǎng)。對此,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精心選取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依據現有教材讀本《大學語文》(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教材〈修訂本〉)打破常規(guī)教學模式,合理取舍教學內容,分主題進行教學研究討論,如“理想”“愛國”“學習”“修身”等主題,可以結合孔子的《論語》、陶淵明《歸園田居》、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教材內容選取可對學生進行修身、做人、學習等方面教育的內容。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從《讀者》《青年文摘》等學生喜愛的課外讀物中選取適合的文章進行研讀、討論,實現教育資源多樣化,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二)改變傳統教學方式。

大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全新的思維理念創(chuàng)建開放式的課堂教學,從“小課堂”走向“大課堂”。語文教學改革嘗試在語文教學中延伸課內外教育,學生利用假期在家鄉(xiāng)和喜歡的城市進行課外的精神的陶冶,親近自然,深入生活,讓學生到生活中、到群眾中去學習語文,使學生受到心靈的洗禮。另外,在課上編成語文學習小組(五人為一個小組),主要進行討論與課后實踐。如學習小組到“七三一”部隊遺址觀看之后進行“落后就要挨打”,“振興中華民族,不辱使命”,“中國夢,振興大中華”等話題討論。以學生討論為中心,營造積極思考、自主探索的課題氛圍,形成預習、閱讀、實踐、討論等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模式,老師起到一個引領的作用,改變傳統的“教師一言堂、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實現由“讓我學”到“我想學”的轉變。

(三)優(yōu)化考核評價辦法。

大學語文的成績考核是大學語文教育的風向標,對教育目標會產生直接影響。以往的考試主要以期末閉卷的形式為主,考試內容也局限于傳統試題模式,難以考察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重視期末一張試卷,缺少對學生平時的考核環(huán)節(jié)。為了全面提高民族預科素質教育,應加強學生平時學習考核,注重學生個性發(fā)揮,避免出現整齊劃一的具有標準答案式的考試類型,多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成績評價問題實行課上和課下、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考評方式,并且創(chuàng)建獨特的大學語文考核模式,教學方式多元化,教學手段多樣化,注重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考核,只有這樣,才會從根本上實現民族預科素質全面提高。

(四)營造民族文化環(huán)境。

大學語文教育承擔著弘揚民族文化的重任,應該注重民族文化的宣傳,陶冶審美情趣,立足教育長遠規(guī)劃。大學語文不只是要單純地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全面提高民族素質教育。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課程的主導功能和作用,發(fā)揮大學語文學科優(yōu)勢,建立素質教育考核目標,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加強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助推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寫作水平的提高。民族預科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作為大學語文教師,探索并實踐這一目標需要不懈的努力。民族預科素質教育關系到民族地區(qū)的文明與進步,關系到國家進步與發(fā)展。通過大學語文教育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他們的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內在品質,從而增強個人素養(yǎng),不斷挖掘他們的潛力。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樹立遠大人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增強個人的尊嚴和使命感。對于促進民族預科素質教育來說,大學語文教育責無旁貸,通過獨特的大學語文教學,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以及得體的教學方法,有效推進民族預科素質教育的提高。

大學語文論文通訊篇六

1、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的矛盾。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通識性公共課程,一般在非中文專業(yè)開設,教學時間只有幾十課時(據筆者所知有的院校28課時、有的36課時、有的48課時不等)。本篇論文是研究大學語文論文的,是關于教學模式論文的討論分析。

然而課程內容涉及面廣,從時空上貫穿古今中外,從文體上各體兼有,選文內涵、思想、情感深厚豐富,富有張力、活力。如果依照教材內容在非常有限的課時內逐章分篇講述,要么面面俱到,蜻蜓點水;要么一鱗半爪,支離破碎。這對于基礎薄弱的非中文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會理不出頭緒,抓不住重點,甚至讓學生產生“學無所獲”的感覺,另外由于課時緊張及大班授課,課堂上比較占用時間的實踐性教學不得不被壓縮,結果只能是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差,學習效果欠佳。

2、教學理想與教學效果的差異。文學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是每個人的根。大學語文課程通過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格品質,使他們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能關注社會,關心他人,確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價值標準,學會與人合作,與現實和諧相處,奠定從業(yè)基礎,并為職業(yè)發(fā)展提供必要的條件。在了解基本的文學文化及文明常識,閱讀和欣賞經典文學作品的基礎上,使學生能規(guī)范熟練地運用漢語言文字,具備良好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升華思想境界,從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和人文素質,成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但是由于社會世俗的影響,就業(yè)前景的壓力,市場經濟的需要,使得學生更加注重“實用性”“功利性”的技能型知識的學習,對似乎“沒用”的大學語文的學習熱情不高,再加之教學時間的緊張和大班授課的限制,盡管老師費盡心思的講,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3、師資力量與學生需求的失衡。其實很多有識之士都強烈地認識到這樣一個現實:現在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普遍偏低。他們中很多自私、偏激、冷漠,沒有是非觀念,缺乏道德自律,不善與人合作等等,這些現象警示我們:對大學生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和優(yōu)秀文化傳統教育不應該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須。通過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的熏陶,培養(yǎng)大學生高尚的人文修養(yǎng)是學生的需要,也是現實的需要??墒悄壳?,大學語文課程沒有專業(yè)的師資隊伍,課程一般是由其他專業(yè)的教師兼帶,專門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教師數量有限,上課形式一般是大班,學生人數多,要想很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或者說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是不可能的。

4、學生興趣和現實要求的需要。毋庸置疑,任何一門教學都必須考慮學生的興趣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應該是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現實需要什么,社會重視什么也必須是我們今天要重視的問題。這樣才會使我們的教學始終有現實性、有針對性,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改變學生不愿接受、效果不理想的教學模式應屬必然。

1、在教學內容上主題鮮明、重點突出。專題式教學的各專題或以主題或內容為線索,或以作家作品為線索,或以文體為線索,或以文史為線索設計,便于比較、拓展、引導、延伸,強化突出教學導向或傾向,同時,也利于教師靈活自由運用教材,借助專題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地對某一專題領域所涉及的知識進行探究。這樣的教學模式主題鮮明,難點、重點更加突出。

2、在教學方法上更為靈活和生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專題講解式、專題討論式以及觀看視頻等方式,讓學生掙脫教材,改變與中學雷同的按部就班式的作家簡介、背景說明、作品思想內容以及藝術特征分析等程式化模式,激發(fā)學生興趣,激勵學生參與,提高能力。

3、在師生關系處理上更好地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授課時,適時適量,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學生討論交流時,以學生為主,教師指導、點撥、與學生互動,雙向交流。

1、教學內容的組織。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的通識課。該課程融合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基礎性、人文性、開放性于一體,一方面注重對學生職業(yè)養(yǎng)成教育的強化,一方面注重對學生職業(yè)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內容的組織應以人文教育為核心,突出重點,要讓學生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由文學知識、語言修養(yǎng)、美感品質的提升,進一步升華為個人人生的高雅志趣;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道德、合作意識和敬業(yè)精神等人文素質。因此教學中選取可以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良好性格、涵養(yǎng)真摯感情、鍛煉堅強意志等方面的內容。針對實際,舍棄枝蔓,對于中小學已經進行過長期訓練的內容,如語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訓練要敢于放棄。大學語文是人文類課程中綜合性最強的科目,教學時間有限,如果要各方兼顧,面面俱到,是不現實的。

2、教學方法運用。首先更新觀念,改變教師一講到底,全面權威的觀念,以點帶面。教師以典型作家、典型作品、典型解讀示范、引導、調動、啟發(fā)學生質疑、參與、討論、寫作。其次是設計教學專題,以大學語文教材為依托,按照一定的原則或線索,堅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的觀念,結合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需求,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學術興趣與研究專長,以專題系統課文,對學生進行較全面的人文素質熏陶。第三是課堂教學與討論交流。一方面教師的專題講授,要做到新穎合理,系統全面而又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對學生起到引導、啟發(fā)的作用。另一方面討論交流教學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激發(fā)學生熱情,教師可采取提問對答式、課堂討論式、課堂辯論式等方式,同時注意精心設計討論主題,引導、點撥學生討論過程和結果。

大學語文論文通訊篇七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語文環(huán)境已經越來越淡化了:街道上隨處可見的錯別字,對此毫無所謂;故意改腔換調的普通話,以為這樣很酷;已經被人遺忘的孔子,還有那修身養(yǎng)性的《三字經》學生的語文學習需要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良好的語文環(huán)境需要教師、家長和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精心構建,合理拓寬,當然也需要學生有效地加以利用。

關鍵詞:語文環(huán)境;創(chuàng)建;培養(yǎng)。

孩子,作為走向世界,向世界推銷中國的努力者,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學習語文呢我認為我們教師應該對孩子提供有效的學習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語文潛質得到有效的發(fā)揮。

1.創(chuàng)建良好的語文環(huán)境。

學生的語文學習需要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而這良好環(huán)境可分成直接語文環(huán)境和間接語文環(huán)境。直接語文環(huán)境指課堂語文環(huán)境和校園語文環(huán)境;間接語文環(huán)境是指家庭語文環(huán)境和社會語文環(huán)境。良好的語文環(huán)境需要教師、家長和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精心構建,合理拓寬,當然也需要學生有效地加以利用。

1.1直接語文環(huán)境的創(chuàng)建。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班級、校園中度過的。良好的班級、校園環(huán)境的構建,必定能形成濃厚的語文學習氛圍,使學生整個身心都浸潤在語文中。看語文、聽語文、咀嚼語文、呼吸語文,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收語文信息,把語文溶入自己的身體,充實自己的內涵。教師有意識地把校園、班級環(huán)境進行美化,并加上一些語文信息,讓每一堵墻說話,創(chuàng)建一個有濃郁語文氣息的環(huán)境,必能引起學生對語文的不自覺地關注,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敏感。

1.2間接語文環(huán)境的創(chuàng)建。班級、校園語文環(huán)境確實非常重要,但它僅是語文學習的一個小環(huán)境。有識之士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越來越成為必然趨勢和新的要求。曾在報上看到這樣一個現象:5+2=0就是說學校里的5天教育碰到雙休日2天相對的家庭教育,效果等于0??梢婇g接語文環(huán)境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學生的語文學習的效果與個人語文環(huán)境的大小成正比例的。拓寬語文學習環(huán)境的外延,把學生的語文學習與生活緊密掛鉤,讓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社會實踐中隨意地接受語文信息,培養(yǎng)語文意識,顯得非常重要。學校通過家校聯系、家校共建等方式,努力創(chuàng)建家庭語文環(huán)境,如家庭知識館,開辟一個獨立地學習空間,使家庭生活彌漫濃濃的書香。父母和孩子一起養(yǎng)成讀書的好習慣,共同建設書香之家,讓孩子在書香環(huán)境中熏陶語文,滋養(yǎng)文氣,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語文意識,提升語文素養(yǎng)。

2.充分利用現有的語文環(huán)境。

語文環(huán)境的有效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能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結實的基礎,創(chuàng)設了很好的背景。但環(huán)境作為一個物,一個客體的存在,它沒有主動性,只有它被我們利用時才能由靜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產生它強大的作用。所以,如何引導學生去利用這個語文環(huán)境、激活這個語文環(huán)境是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語文意識的關鍵。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中讀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1擦亮我們的眼睛,讀出多彩的生活。生活是一本無形的大書本,我們每天都跟它打交道。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生活就像一個萬花筒,它以驚人的速度變換著艷麗的色彩。用眼睛讀,就要盡情地去關注這多彩的生活。學會用眼睛讀的人,能夠享受到生活的多彩和激情,從紛繁復雜的生活中理出有用的養(yǎng)料,轉化成語文信息,吸收己用。引導學生用眼睛捕捉直接、間接語文環(huán)境中的語文信息,能有效的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2.2耳聽八方,讀出動聽生活。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重讀寫,輕聽說,使我們的學生沒能養(yǎng)成良好的聽說習慣,未能形成很強的聽說能力。當今社會,各種信息沖擊著我們的耳膜,廣播、電視、電腦等視聽傳媒,正以勢不可擋之勢沖入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我們要合理地利用這些隨處可見的語文信息,變堵為導,因勢利導,把廣播、電視、電腦等視聽傳媒變成有效的語文學習資源。引導學生用耳朵去傾聽,吸收語文信息,豐富語文生活,使之成為充實自己的有效渠道。

2.3利用我們的鼻子,讀出芬芳生活。大自然也是一本神奇的語文書,萬物生靈,四季變換,日月精華,包含著無窮無盡的語文信息。大自然用它那天然氣息為我們鑄就了一道亮麗的語文風景。大自然四季芳香不斷,自然的氣息會催生我們的語文靈感,滋養(yǎng)我們的語文靈氣。當孩子們學會用鼻子去聞自然的馨香時,會發(fā)現那些沉睡的語文細胞被激活,語言找到了生長的源泉,變得那么形象、生動、富有活力,充滿靈性。引導學生在大自然中學習語文,語言文字的美才會被充分挖掘。

2.4打開我們的心靈,讀出真實生活。社會是一本復雜的大書,需要我們一輩子對它翻翻揀揀,在閱讀中歷練成長,在閱讀中了解它的游戲規(guī)則,知道其中的人情事故。社會這本書,需要我們用心靈去感悟,感悟它的美丑,感悟它的真善,在感悟過程中提高認知水平、增長人生智慧。人生智慧是語文生活源泉,是語文智慧形成的沃土。所以有效地利用社會這個豐厚的語文環(huán)境,打開學生心靈的通道學習語文,學生的語文生活會顯得更加豐厚充實。

因此,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只有保持一種對自己認識的興趣和自我覺察的敏感性,才能有效地發(fā)現自己、解讀自己,進而調整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的教育觀念與時俱進,才能引導學生的更新,讓他們也能跟上教育前進的步伐。

大學語文論文通訊篇八

語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大學生進行語文教育有助于傳承中華優(yōu)秀民族文化。下面小編整理了,歡迎閱讀!

摘要:大學語文的理想模式應該是“人文―審美―工具”的三位一體,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提升大學語文教育中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力度,進而培養(yǎng)出人格完滿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是這門課程所應承擔的重要任務。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處處閃爍著人性的光輝,激活經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審美性,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高尚人格和健全心性。

引言。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學還未能將人文性、工具性和審美性很好地結合起來,往往更多停留在知識性講解、工具性操作層面,對人文素性缺少應有的重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諸如普遍的“專業(yè)崇拜”心理導致高校重“?!陛p“通”、重“器”輕“道”現象的影響,學生學習的實用主義,教師對大學語文重要性認識的偏差,網絡傳播環(huán)境改變了大學生接受信息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使得他們漠視經典文本閱讀的重要性,等等。

一、實用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思潮。

著名學者錢理群說:“我覺得我們中國的大學彌漫著兩種可怕的思潮:實用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思潮所謂實用主義就是完全被個人利益所驅使,有用就干,無用不干。因此必然也走向虛無主義,就是除了時尚和利益之外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不可靠,一切都可以放棄拋棄。實用主義和虛無主義就導致了大學的兩個結果:一個是知識的實用化,一切與實用無關的知識都被大學所拒絕,既被大學里的老師所拒絕,也被大學里的學生所拒絕;二是精神的無操守,拒絕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堅守?!备≡甑氖里L擾亂了大學校園的平靜,也攪亂了教師授業(yè)和學生求學的定心。聯系到大學語文,它原本就是一門公共類的文化素質課程,專職教授這門課程的教師很難做出科研成果,在核心刊物上發(fā)表文章也非常不易。加之國家這方面的科研立項很少,教師沒有項目可作,評職稱也就特別困難,從而使得這門課程以及講授課程的教師越來越處于邊緣化的境地,導致不少大學語文教師自己也對教授這門課程失去信心。表現在教學實踐上,不能將主要精力放在教學當中,不去研究學生的心理,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進行有效教學,不能發(fā)揮課程應有的對學生的精神凈化和陶冶作用,導致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缺乏。從學生角度來說,在經典解構、傳統話語邊緣化、商業(yè)文化所帶來的多元文化語境中,大學生很容易產生浮躁和虛無的情緒。而且,隨著社會就業(yè)壓力的增大,也使他們產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寄希望學業(yè)上的短期速成?!八麄兿M嫣嵘约焊鞣矫娴腵能力,又不愿意付出切實的努力;他們渴望自我塑造和自我實現,但是又缺乏應有的學習能力。”[2]若這時教師沒有給予及時的引導,很容易導致起碼的價值觀的錯位和人文素養(yǎng)的欠缺,從而變成機械的人、自利的人。

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缺失還與社會及高校中存在的“專業(yè)崇拜”現象有關。近些年來,各高校為了提高就業(yè)率,特別重視對學生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的培養(yǎng),以適應社會的需要,這無疑是必要的,但實際的更多情形是由此而忽視、輕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中國的教育培養(yǎng)的不是人,而是專業(yè)工具。如果這種專業(yè)萬能的信念,創(chuàng)造了種種‘熱門專業(yè)’的神話,嚴重扭曲了大學的精神,甚至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也誤事。”[3]許多大學生迫于就業(yè)壓力,在校期間忙于本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英語等工具性學科的技能提高,很難將時間和精力放在大學語文等文化素質類課程的研修上?!啊畬I(yè)崇拜’現象背后隱藏了急功近利、實用主義心理。從學校方面講,這有悖于大學精神;從學生方面講,則是成才理念有失偏頗。不可否認,就業(yè)很重要,上大學不考慮就業(yè)是做不到的也是不應該的,但狹隘的‘就業(yè)’、‘找工作’不是上大學的全部,而綜合素質確實是根本?!痹诿菜啤皩W以致用”實則功利主義的氛圍里,大學生重感性輕理性,重物質輕精神,工具理性占據著他們的精神世界,而價值理性失去了應有的位置,導致人文素養(yǎng)的嚴重缺失。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精神和生活也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一方面,網絡文化的自由性使得大學生可以隨意地交流和便捷地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另一方面,面對網絡環(huán)境提供的紛繁復雜的信息,人生觀、價值觀尚未穩(wěn)定的大學生很容易被色彩斑斕的圖像和淺層感性文字所吸引,拒斥純文本的閱讀,經典文本更是被拒之門外。復旦大學做過一個調查:目前大學生閱讀本專業(yè)經典著作的只有15.2%,閱讀人文社會科學經典著作的有22.8%,閱讀專業(yè)期刊的有9.3%。相較而言,美國的大學生經典著作的閱讀量平均每周要超過500頁,遠遠高于中國學生。網絡上,包括經典文本在內的大量文學著作變成了“圖說”形式,經典著作在中國大學生那里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大學生們更愿意閱讀那些一眼就能明了的淺顯讀物,而不愿意深入作品的內核,去領略和思考更深層的意義和美感,分析問題也只是就事論事,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大學語文課程以講解古今中外的經典篇目為主,讓學生了解各個時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但網絡文化的泛濫使得學生閱讀習慣發(fā)生變化,對經典名篇的學習只能停留在理解閱讀上,而很少能夠達到對作品的深度思考,更不用說精神領域的升華,從而導致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缺失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萎縮。

二、大學語文需按照語文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來進行。

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高等語文”,主要面向大學一年級學生,無疑有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任務。但是,大學生畢竟已有中小學語文學習的經歷,在閱讀理解語言文字的運用上已有相當的基礎,沒有必要再去重復中小學的語文教學路數,過于突出工具性。在技術理性盛行和中小學素質教育還難以落到實處的今天,大學生雖然仍需進一步提高母語應用能力,但更需要的是人文素養(yǎng)。而這又不是文學教師們對學生進行滿腔熱情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教育所能奏效的,因而用“大學文學”取代“大學語文”顯然也過于狹隘。我們認為,通過閱讀富有審美情趣和思想啟迪的經典文本,既可以觸動和激發(fā)學生潛在的人文關懷,從而獲得人文營養(yǎng),又可以提升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還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因此,一本選文精美、人文意蘊豐厚的大學語文教材,是人文熏陶的經典、審美教育的華章、語言訓練的范本。在這個意義上,并非只有文學文本才具有審美的因子,半部論語也好,史家絕唱也罷,又有哪一點輸給了文學?“上帝死了”的預言,“詩意棲居”的渴望,都充滿了文學性,或者說其內涵之深刻、形式之規(guī)范、語言之純粹,足可稱語言文學的典范。基于此種理念,大學語文的理想模式應該是“人文―審美―工具”的三位一體,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學生在掌握專業(yè)技能的同時,若能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還能獲得一種人文素養(yǎng)和情懷,那是我們的莫大欣慰。“專業(yè)成才,精神成人”,這是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我們培養(yǎng)人才的努力方向。

結束語。

經過幾千年文明積累起來的中西方文化中滲透著各自的民族個性,對本民族的靈魂的塑造起過重要的作用,每一個經典作品中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蘊含著極其深厚的人文精神。通過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的學習,可以使大學生了解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西方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培養(yǎng)起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人格品質。大學語文教師通過闡釋經典作品的思想內涵,挖掘其中蘊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來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帶領學生追求美好的理想,從而產生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參考文獻。

[1]錢理群.今天的中國不能沒有夢//尋找北大[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xx:241.

[2]馮大建,遲寶東.主體、對象與技術條件――大學語文教育改革的三要素[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1).

[3]薛涌.北大批判[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xx:13.

大學語文論文通訊篇九

信息時代的來臨給高職教學環(huán)境、教學體系、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創(chuàng)造了有利契機,積極把握時代機遇實施新型教學體系建設,將現代信息技術科學運用于高職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利用多種渠道加強了師生互動,教師對學生的啟發(fā)和引導更為有效,學生的學習興趣會被顯著激發(fā)出來,教學效率相對更高,對于高職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發(fā)展大有助益。本文將探討高職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重大意義,并闡述先進技術依托下構建高效信息化語文教學體系的有效路徑,希望能夠在實踐教學中起到參考和借鑒的作用,從而促使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煥發(fā)出全新氣象,全體學生都能夠有所收獲,為培養(yǎng)高端的應用技能型人才給予有力保障。

新形勢下,企業(yè)正處于改革和轉型的關鍵時期,對應用型人才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有著旺盛需求,作為相關人才培養(yǎng)的主陣地,高職院校必須要積極實施教學改革,優(yōu)化教學體系,滿足大學生身心發(fā)展需求,讓大學生從學習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從當前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現狀來看存在著不少問題,教學效果不甚理想,人才培養(yǎng)計劃的實施遇到了不小的阻礙。轉變這一局面可以從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入手,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網絡教學資源得到了充分使用,激發(fā)了語文課堂活力,向學生展示了我們生活的世界奇妙無窮,讓學生能夠正確客觀的認識世界,打開了學生的視野,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真正成為了語文課堂的主體,全身心投入語文學習之中,具備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能夠更好的立足于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目標由此得以達成。

現階段,高職大學語文教學內容有著明顯的滯后性,語文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大幅下降,主動參加教學活動的學生少之又少,大學生不再單純從課堂上獲取知識和信息,教學活動難以順利開展。積極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擴充課堂容量,促使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關聯到一起,讓學生知道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動態(tài),了解到語文知識在崗位工作中的應用方式,明確企業(yè)崗位職責以及自己與人才之間的差距,這樣高職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就能與學生個體發(fā)展相契合,學生自主學習動力更強,成長將十分迅速,給學生的就業(yè)增添了不少砝碼。

互聯網平臺給學生的獨立自主學習提供了巨大便利,他們完全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自由選擇時間和地點學習語文知識,通過觀看網絡教學課件彌補知識點漏洞,徹底夯實語文知識體系,不會落后于整體教學進度,更易于從語文學習中獲得成就感。與此同時,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語文知識學習,當遇到問題時能夠與教師和同學交流,同樣的也可以積極幫助他人,實現了學生之間的協同合作,豐富了學生的閱歷和經驗,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得到了明顯改善,學生由衷的信任教師,認真完成語文學習任務,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活動將會順利高效的開展。

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已經刻不容緩,建立信息化教學體系,構建精品課程,擴充教學資源,將課件在網絡教學平臺上供學生自主觀看,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知識現狀有選擇性的反復觀看教學課件,課上師生共同討論問題,深入挖掘語文學科的奧秘。高職語文教師還可以運用線上加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將教學陣地予以延伸,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得到了充分滿足,還能在與他人的溝通合作中獲得閱歷和經驗的積累,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明顯提高,是傳統教學模式遠遠無法比擬的,因此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高職大學語文教學體系已經迫在眉睫。

培養(yǎng)大學生的職業(yè)能力是新時期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大學生應該順應互聯網時展要求,具備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以便充分勝任崗位工作,運用計算機進行操作,高效率完成工作任務,給企業(yè)、給社會創(chuàng)造巨大價值。高職大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先進教學理念和技術手段實施教學改革,打造開放、自由的課堂環(huán)境,學生可以暢所欲言,集思廣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愛崗敬業(yè)、遵紀守法、待人以誠、勇于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品質,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大學生群體會將正能量傳播開來,為企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注入無限生機,為和諧社會構建貢獻一份不可小覷的力量。

為保證高職大學語文教學體系的有效構建,首先要明確該門課程的教學目標,也就是傳播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強化學生的理論聯系實踐能力,促使學生專業(yè)素質和職業(yè)素質協同發(fā)展,從語文學習中感受到無窮樂趣,將語文學習當成是一項終身性的活動來開展,幫助學生更好的適應勞動者的角色,在工作崗位上發(fā)光發(fā)熱。需要高職語文教師能夠抓住信息時代賦予的機遇,勇敢邁出教學改革步伐,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考核評價著手,構建一體四環(huán)九層式教學體系。該體系著重強調了在高職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不斷拓展教學渠道,致力于給學生帶來新鮮感,重視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的多重培養(yǎng),更要注重過程性與結果性考核的結合使用,以此來形成良性教學循環(huán),達成立德樹人根本目標。

一體四環(huán)九層式教學體系主要遵循素質教育理念,以滿足學生個體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能力和信息素質為最終追求,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高職語文教師的主要職責不再是單純的進行書本內容的灌輸,而是應該利用網絡社交軟件與學生進行了情感交流,準確把握了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學生不再是課堂的邊緣人,他們的所思所想得到了教師的高度重視。考慮到學生的多元化、個性化學習需求,創(chuàng)設多種職業(yè)情景,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確保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靈活采用多種方式解決問題,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強化了其人際交往、團隊合作與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會將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情況及具體表現等相關信息收集起來,思索當前教學體系的不足之處,通過不斷優(yōu)化高職大學語文教學體系,提升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高職院校所用教材中很少涉及到溝通表達、求職應聘、社交禮儀等方面的內容,不少學生在找工作時不知道該如何介紹自己的長處,表達自己的意愿,對于社交禮儀也不甚了解,致使其就業(yè)競爭力大打折扣。在高職大學語文教學中新添這些模塊,與原有教學模塊構建成為完整內容體系,對于學生專業(yè)知識和職業(yè)能力的協同發(fā)展意義非凡。比如說,寫作教學中布置求職文書的寫作任務,讓學生認真進行簡歷創(chuàng)作,突出自己的個人特長,提高簡歷的吸引力。有些學生會在求職意向一欄中簡單填入職位,殊不知這種做法使得自己陷入了劣勢,就如一片森林里的一顆樹苗,很難得到面試官的注意。進行簡歷創(chuàng)作的指導時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職業(yè)定位也要明確,若能夠將自己對該職位的認識侃侃而談,表明自己的獨特優(yōu)勢,勢必會給面試官留下深刻印象,這也是贏得就業(yè)機會的有效途徑。

高職大學語文教學中可供選擇的現代化教學方法可謂是多種多樣,結合現代信息技術運用線上自學、線下指導的方式,通常會取得較好成效。例如《短歌行》賞析教學中,教師精心制作微課視頻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并藉由qq群或微信群通知學生及時完成預習任務,這會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素材。學生登錄系統平臺后熟悉全詩內容,將自主學習存在的疑惑記錄下來,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制作課件,到互聯網上搜索有關樂府詩的發(fā)展和特點,了解東漢年代歷史背景及曹操的生平,將這些信息加以整合生成多媒體課件,上傳至教學平臺。課上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讓每個小組依次展示預習成果,展示過后提出幾個相關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如這首詩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試述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情感等。學生會對中國歷史和作者生平產生深入了解,從不同角度進行《短歌行》的賞析,思維和表達能力都會得到充分鍛煉。

通過對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活動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定期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學競賽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借助這些活動給學生創(chuàng)建一展所長的機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文化接班人。譬如說在教學相關課文以后舉辦演講、朗誦、課本劇表演等比賽活動,鞏固學生的語文知識,讓其他學生進行投票打分,開通互聯網投票通道,便于更多學生參與,票數最高者獲得優(yōu)勝,給獲勝者頒發(fā)獎勵。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感受到快樂,以興趣為導向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深入探究,思維更加靈活,還能掌握職業(yè)技能,對語言的應用能力也會有所提升,能夠在不同職業(yè)情景下正確使用所學知識,真正樂在其中。

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的結合,是完善高職大學語文教學考核評價體系的重要一步,學生制作課件的質量、課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是否從全新角度進行文章賞析、課后作業(yè)完成情況等都會計入到期末總評中,從學生的知識、態(tài)度、價值觀等進行全面考核,更能夠反映出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質量。尤其是對于那些表現出色的學生要給予適當加分,會讓學生更加踴躍的參與角色扮演、討論辯論、文學作品的賞析等活動,課堂氣氛空前熱烈,教學效果不斷增強。教師還要聽取學生建議進行考核評價方式的更新,持續(xù)優(yōu)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流程,最大化的展現出一體四環(huán)九層式教學體系的價值功能。

總而言之,高職大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增強課堂活力,豐富教學內容,完善考核評價方式,將語文知識用微課視頻來呈現,課內外活動的開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得語文教學活動得到廣大學生的積極支持和踴躍參與,教師與學生形成了和諧穩(wěn)定的關系,學生可以靈活高效的進行語文學習,還能得到價值觀引導和健全人格塑造,實現了對現代化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

大學語文論文通訊篇十

作為面向高校非中文專業(yè)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大學語文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方面具有巨大的優(yōu)勢。

1.大學語文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它在人格品質體系中居核心地位,支配、調控著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取向,對實現一個人的人生目標起著動力和激勵作用。大學生是祖國和民族的希望,是社會發(fā)展的關鍵力量,他們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關系到祖國未來的命運。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仁人志士為自己的理想信念執(zhí)著追求,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留下的那些彪炳千古的文學作品,對學生樹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具有巨大的激勵作用。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孔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jié)不屈的蘇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壯懷激烈”的岳飛,“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杜甫“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的憂國憂民意識,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激情,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英雄豪氣,文天祥“臣子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忠貞誓言,無不洋溢著崇高壯烈、震人心魄的情懷,這對于青年學生汲取精神營養(yǎng),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巨大的感召力。

2.豐富大學生的心靈體驗。

大學語文課程以經典文學文本為載體。文學以最自然的生命存在感悟世界,以詩意的方式呈現現實。通過文學世界認識自然、自我、社會,并在精神上實現超越,是文學的功能之一。可以說,最豐厚的人文情懷、最閃耀的人類智慧、最精深的普世價值,都在那些偉大的著作當中。這些都是最鮮活也是最感人至深的力量,能帶給大學生豐富且自由的心靈體驗。比如,讀沈從文,如在午后煦暖的陽光之下飲啜一杯淡茶般恬淡、清然,學生們在如詩如畫、如夢似幻、田園牧歌式的桃源福地中感受和諧雋永的詩意,心靈在喧囂復雜的塵世面前無限舒展。讀《相信未來》,便能于唯美意象的建構中,感受到那一代人,如何在黑暗艱難的歲月里,借著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力量挺起不屈的脊梁文學偉大而迷人的東西正在于其對大自然的詩意呈現、對人類生活的深情書寫、對真理和正義的執(zhí)著守護、對美德與善良的高度張揚以及對人類精神困境的深切焦慮。這些都外化為無限多樣的藝術品格,學生的心靈在與這些藝術品格的碰撞中得到滋潤、豐富和完善,并逐漸擁有欣賞美的眼界、包容的心態(tài)、仁愛慈悲的情懷、堅韌不拔的意志、守候未來的期待等等。如此,他們的心靈便不會蒼白貧瘠。

二、如何以大學語文為核心重塑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

1.設計合理明確的課程標準。

大學語文課程必須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進行合理的授課安排。但目前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大多都沒有合理的、明確的教學標準。沒有課程標準,就使得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不明確,課程性質定位的不準確;沒有課程標準,教師就不知道圍繞著什么主題來講,應該如何把握整個教學的進度,學生的學習目標也不明確;沒有課程標準,課堂的教學內容往往很隨意,有的教師講文學、有的教師講語言、有的教師講寫作、有的教老師講文字。即使是同一篇課文,不同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可以隨意確定教學的側重點。只有制定合理的、明確的教學大綱,才能規(guī)范大學語文教學、保證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質量。

語文學科具有天然的人文特征和向善、向美的感召力。大學語文教師應從教學目標和培養(yǎng)學生正確思想以及人文精神出發(fā),編寫出適合學生的教材,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1)教材編寫人員應充分了解學生情況,掌握大學新生已有的語文知識結構和知識背景,細致研究高中語文教材,對于大學語文教材和高中語文教材應有所區(qū)別。

首先要有明確而深入的認識,對于如何在高中語文基礎上拓展深化大學語文教學要有科學而系統的規(guī)劃,以此保證大學語文教材與高中教材銜接得自然而合理。盡量避免安排與高中教材重復的選文,以確保學生能夠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避免產生厭煩情緒。要打破以往古典文學“一統天下”的局面,而且盡量選取一些文章簡單,但有一定哲理性的作品。因為就學生目前整體的接受水平而言,絕大多數古文都看不懂??床欢⒙牪欢蜔o法引起學生聽課的興趣。合理安排古代文學作品和現當代文學作品,中國文學作品和外國文學作品之間的比重,針對大多數教材經典性有余,多樣性和時代性不足的問題,應加大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作品的比重。不能厚古薄今,過度依賴傳統文化,應看到現當代作品,特別是當代作品在反映當下社會現實方面的巨大作用,應以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選擇更多當代作家的作品,包括近些年嶄露頭角的新生代青年作家的作品。另外,精選部分外國文學作品編入教材,將國外思想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如自由、平等、博愛、感恩等展現給大學生,通過中外優(yōu)秀文學作品形成合力,給予大學生更加全面的人文關懷和精神呵護。溫儒敏版的《高等語文》就將一直以來深受學生歡迎的金庸、瓊瑤的作品選入其中,陳洪版《大學語文》中甚至將羅大佑的歌詞選入教材,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嘗試,也都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2)教材選文要有助于青年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tài),有助于青年學生養(yǎng)成奮發(fā)有為的精神狀態(tài)。

應對選文可能給學生帶來的思想情感上的影響和感染多加考量,對于選文在學生人格氣質形成方面的作用要有充分的認識。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燦若星河,可供我們選擇的余地非常大。僅以中國古代文學為例,既有柳永、李清照的哀婉凄涼,也有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豁達,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也有“春風得意馬蹄疾”。即便是同一位作家,也有不同風格的作品,甚至同一作品中也會既有“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也有“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那些展現生活中美好而溫馨一面,讓人讀來輕松愜意的作品不勝枚舉,那些語言幽默詼諧又充滿生活智慧,讓人讀來忍俊不禁又受益匪淺的作品也并非少數,那些作品中塑造的敢于直面慘淡人生,不屈不撓向命運抗爭,向殘酷現實反擊的人物形象同樣不計其數。我們完全可以將更多這樣的文本編入教材,特別是教材中詩詞這一版塊,必須改變婉約類作品一統天下的現狀,讓學生不要小女兒氣地整天沉浸在傷春悲秋、無病呻吟的小小象牙塔中,應該走出個人世界,面向大千世界。應選擇一些氣勢恢宏、慷慨激昂,讀來令人蕩氣回腸、精神振奮的作品為詩詞教學注入一劑強心劑。大學語文選文只有多向大學生傳遞正能量,幫助他們形成積極健康的良好心態(tài)和堅強豁達的人格氣質,才能更好地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關系到教學過程的成敗和教學效果的好壞,成為能否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因素。因此,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立足課堂,創(chuàng)設最佳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要陣地。課堂上呆板、枯燥的授課方式,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教師應根據高職學生自身的特點,結合教材內容,運用各種教學手法,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新知,從而養(yǎng)成學生愛學習的良好習慣。例如:在學習詩歌、散文時,先讓學生分組進行朗讀,讓學生對詩文有一個初步的、直觀認識。當學生們進入狀態(tài)時,再加以適當的講解和啟發(fā);在戲劇教學中,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戲劇中的主要人物,在講臺上把戲劇情節(jié)再現,通過戲劇表演,有利于學生把握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和作品的主題;學習議論文時,先讓學生對有關論題展開辯論,借以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然后老師再進行適當的引導。還有,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使教學變得更加直觀、生動、形象,用圖片、音樂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一旦擁有了強烈的求知欲,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努力鉆研,以堅韌的毅力完成學習任務。

(2)開展豐富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語文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育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以往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實際上剝奪了學生運用語言的權利。大學語文教學要為學生運用語言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第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聽、說、讀、寫的機會。第二,要加強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大學語文課程可以開發(fā)一些實訓內容,例如開詩歌朗誦會、撰寫鑒賞文章、戲劇表演、電影配音等等,通過這些實訓活動既鍛煉學生的朗誦、鑒賞、寫作以及表演能力,又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團隊意識,還能從思想上提高學生對祖**語的熱愛與認識。在活動中既展示了學生的才華,也加強了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讓他們把所學知識得到充分的運用。另外,為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還可組織學生去風景名勝地區(qū)參觀考察,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通過開展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課外活動,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也開拓了學生視野,鍛煉了學生的能力,也充分體現了語文的實用價值,為更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的欲望奠定了初步的基礎。還可以開展課外活動。如與文化素質講座相結合,安排唐詩系列講座、人文素質講座等;與校園文化月活動結合,開展辯論賽、語言文字基本功大賽、大學語文知識競賽等;與學生的社團活動結合起來,組織學生參加文學社,創(chuàng)辦文學刊物等;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暑期實踐活動等。綜上所述,大學語文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最好平臺,在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中,大學語文應居主導地位,高職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重視。

大學語文論文通訊篇十一

批判性思維是英語criticalthinking的直譯。critical源于希臘文kriticcos和kriterion,kriticos即對事物發(fā)問、理解、分析和判斷的能力,kriterion即標準。從語源上來看,該詞暗示“基于標準的有辨識能力的判斷”。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思維技能,沒有學科邊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論題都可從批判性思維的視角來審查,批判性思維也是一種人格或氣質,既能體現思維水平,也凸顯現人文精神。美國社會學家威廉格雷厄姆薩姆納在《民俗論》(1906)中談到:“批判是對已有的各種觀點接受之前必須進行的審查和質疑。通過批判來了解他們是否符合事實。批判性能力是教育和培訓的產物,是一種思維習慣和能力。批判性思維是人類應具有的基本能力,男女都應該接受這種訓練。”批判性閱讀是西方國家為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而提出的一種閱讀模式,是讀者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來辨別文本中的事實與觀點,判斷并評價作者的寫作目的、觀點和語氣,探究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內涵、意識形態(tài),明確作者所要表達的真實意思,并形成讀者自己的看法。批判性閱讀的實質是批判性思考,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批判性閱讀是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重要途徑,批判性思維又是批判性閱讀的前提。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甚至發(fā)展中國家委內瑞拉,都把“批判性思維”作為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為實現這一目標,包括語文在內的大學課程目標均應超越對學科知識的簡單的認知性掌握,必須培養(yǎng)學生在多元文化條件下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分析的技能。我國的語文教育歷史久遠,一個人所接受的規(guī)范語文教育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開頭是啟蒙階段,以識字教育為中心;其次是進行讀寫的基礎訓練;再次是進一步的閱讀訓練和作文訓練。”語文教學往往與文學、倫理學、經學、哲學、史學等雜糅在一起進行。直至1903年,始設“中國文學”一科,這一般是被看作語文獨立設科的開始,是語文課程的前身。新中國成立后,語文教學被進一步規(guī)范化。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進一步明確了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基本特點;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大學語文課程在承繼中學母語教學的基礎上應該有所拓展、有所創(chuàng)新,在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這個核心概念的同時,筆者認為應該把批判性思維訓練作為大學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目標。要想實現這一目標,主要是要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在中小學階段,語文教學實際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禁錮了學生的思想。在應試體制下,語文教學都要有一個唯一的標準答案,而筆者認為,語文教學很大程度上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所謂的標準答案只能使學生千人“一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語文教學最大的特點應該是培養(yǎng)人之思想,應試體制下考出來的大學生很多人恰恰被磨滅了這一點。誰都無法否認,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起到絕對重要的作用。新西蘭學者史蒂文羅杰費希爾在《閱讀的歷史》的前言里說:古往今來,不論長幼,誰都無法否認它的重要性。對古埃及的官員來說,它是“水上之舟”;對于四千年之后心懷志向的尼日利亞的小學生來說,它是“投射到幽暗深井里的一縷光”;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它永遠是文明之聲……此乃閱讀。語文閱讀重在個性化,但標準答案卻成了個性閱讀的鐐銬,心靈的愉悅、自由和滿足,一千個讀者眼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標準答案的禁錮中是很難實現的。到了大學階段,很多學生依然慣性地依賴著所謂的標準答案。比如要他們寫篇小論文,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老師,要多少字”;考前復習,很多人的要求是“老師,給我們劃重點答案吧”;上課一被提問,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掏出手機上百度。缺乏批判性思維,使部分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嚴重萎縮。

(一)培養(yǎng)學生熱愛閱讀的習慣與德、日、美等發(fā)達國家相比,中國人閱讀率偏低,閱讀內容偏窄。據中國出版科學院2008年的一份調查顯示,中國人均年閱讀量不到兩本圖書。鑒于此,讓大學生在學校中就養(yǎng)成好讀書的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個人的閱讀是寂寞的,對于沒有閱讀興趣的大學生來說,共享與激勵是培養(yǎng)他們閱讀習慣的有效手段。這就需要教師利用課堂、宿舍、湖邊、山頂等校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場地,積極組織“閱讀沙龍”、“閱讀分享會”等交流活動,也可以舉辦“讀書辯論”、“讀書心得演講(征文/手抄報)”等比賽活動,讓學生們在分享和交流中收獲閱讀帶來的激情和快樂,真正體會到看書不僅僅是為了“快餐式”的消遣或“功利性”的解題,更重要的是對知識的探尋、是對人與物的思考、是自我人格的塑造和提升。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批判性閱讀是一種自主性閱讀、個性化閱讀,它需要建立在閱讀者個性批判性思維的基礎上??鬃釉疲喝诵?,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對于讀本所展現的思想觀點、文化內涵,批判性閱讀既不能盲目地全盤接受,又要虛心地吸收其精華,隨后再“悟”出自己的思想。它培養(yǎng)的是獨立之人格。由于每個學生的感受能力、價值觀等都存在局限,所以他們很難對文章作出完全公正的判斷。作為教師,首先要允許學生帶著個人的偏見來大膽說出自己對文章的判斷和感悟。教師要做就是給予他們必要引導,而不是強硬的灌輸;要盡量避免學生在一知半解的基礎上評論或判斷文章的好壞,而是讓學生在正確評判標準之下獨立進行更多的反思,從而有效提升閱讀質量。

(三)鼓勵學生的挑戰(zhàn)精神批判性閱讀活動中的批判性往往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敢于批判文章的內容或觀點,并明之以理;二是敢于向權威提出質疑,甚至直接批判教師的觀點和錯誤,并言之有據。針對學生的這種挑戰(zhàn)精神,教師應及時鼓勵、細心呵護,并與之展開相關閱讀體驗的交流和討論,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觀點;鼓勵學生不迷信權威,敢向課本說“不”,敢向教師說“不”,敢向權威說“不”,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發(fā)展自己的創(chuàng)造潛能。鼓勵學生的挑戰(zhàn)精神不只是限于以上兩個方面,同時還應鼓勵學生敢于挑戰(zhàn)自己,學會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批判性閱讀必須依賴于獨立思考,而獨立思考就意味著不能簡單地依賴權威或現成的定論。要鼓勵學生從應試思維的“模板式”閱讀中走出來,不僅要敢于挑戰(zhàn)他人成見,也要敢于挑戰(zhàn)自己的固化思維,積極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四)靈活的考核制度大學語文作為一門課程,最終還是要對學生進行考核,是要有成績的。如果還是采用一張試卷定優(yōu)劣的形式,估計面對這種終極考試,學生還是很難放開思維來學習,難免又落入“死記硬背”的應試窠臼。這顯然不是大學語文教育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能力的本意。大學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的,一是課程所涉獵的內容不能只限于教材或限于傳統篇目,而應根據社會發(fā)展與學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和補充,做到彈性開放,不強求一致;二是學習方式要從課堂聽講為主轉變?yōu)檎n堂聽講與課外閱讀并重,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大學語文的教學目的。針對這種開放性的課程性質,該門課程的考核也應是開放性的:一是要減少以記憶為主的客觀題比例,二是要打破一張試卷定優(yōu)劣的形式。當教師把學生的閱讀論文、閱讀心得、平時閱讀交流討論時的反饋或表現也納入考核成績時,學生自然就會沖出“標準答案”的枷鎖,將批判性閱讀作為一種動力、一種習慣了。

如果說傳統灌輸式閱讀是教師向學生奉送真理,那么批判性閱讀就是教師教學生發(fā)現真理;傳統灌輸式閱讀,是一種外在強加給學生的被動式積累學習,批判性閱讀則是一種主動的吸收,是在批判中吸收、在反思中自我教育的過程。大學時代是學生集中學習的最后時期,是系統接收學校教育的關鍵時期,要使學生成為知識的主人,教會他們學會質疑、敢于批判、懂得吸收,作為教育工作者定是責無旁貸。大學語文教學應鼓勵學生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批判性閱讀,以培養(yǎng)獨立之精神,創(chuàng)新之能力。

大學語文論文通訊篇十二

當前,由于多數人認為職業(yè)教育僅是技能教育,導致高職院校過于注重英語以及計算機等技能的培訓,而忽視了對于大學語文的教學與培養(yǎng),使得大學語文越來越不受關注。實際上,大學語文教育影響著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而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又影響著大學語文教育的變革。本文通過分析大學語文教育與職業(yè)教育之間關系的認知誤區(qū),以求探討二者相結合所形成的發(fā)展前景。

(一)大學語文只是一種工具,與職業(yè)教育無任何相關。

多數人認為大學語文僅是一種鍛煉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工具,覺得它僅是對于中學語文知識量的補充,未曾關注到大學語文實際上是整個人類的所有文明瑰寶,而大學語文教育實際上是教授學生懂得文明的延續(xù)歷程與真善美的真正含義。可見,大學語文教育所教授的文明與培養(yǎng)的品格無疑都有利于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

(二)大學語文是一門人文課程,無法在職業(yè)生涯中解決實際問題。

多數人過分強調大學語文是一門人文屬性相當強的課程,過于強調其理論價值,即便在職業(yè)生涯中遇到某些問題,也并不從實際出發(fā),而是引用大學語文中的某些理論泛泛而談,使得理論與實際脫離,最終解決方法也僅是紙上談兵,未能得到實效。長此以往,導致多數人都認為大學語文教育并不能有利于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但實際上,使用大學語文所教授的理論去聯系具體實際,是能夠處理職業(yè)生涯中所出現的那些問題的。

(三)大學語文是一門文學課程,對職業(yè)生涯不具實際效用。

許多人都覺得大學語文是專注于文學的課程,而在真正的職業(yè)生涯中很難遇到文學中那些“傷春悲秋”的事情,而且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對文學予以深入研究,因此許多人都認為即便是學習了大學語文這門課程,對于自身職業(yè)的發(fā)展也并無多大幫助,反而還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甚至還有人認為倒不如將學習大學語文的時間去多記幾個英語單詞或是多學門技術。但事實上,大學語文并不專注于研究文學,它旨在于通過文學理論,教授給學生為人處事的品格以及自己動手的能力,而這些對于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都大有助力。

(四)職業(yè)教育是技能教育,與大學語文教育無作何關系。

當前,由于職場上過于關注技能的培養(yǎng),多數人認為職業(yè)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只要自己具備一技之長,就能在職場上混得風生水起、如魚得水。但事實上,職業(yè)教育并非只是指技能教育,真正的職業(yè)教育除了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外,還包括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職業(yè)品格的培養(yǎng),而素養(yǎng)與品格的培養(yǎng)與大學語文教育是完全分不開的。可見,職業(yè)教育與大學語文教育二者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的。

(一)職業(yè)至上說在高職院校中占據主導地位。

當前,隨著教育理念由原來的普通教育理念與精英教育理念逐步轉變?yōu)閷I(yè)教育理念,大部分高職院校所設置的教學科目開始大都以職業(yè)準備為導向,職業(yè)至上說在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中占據著主導地位,高職院校的教學開始更多地趨向于職業(yè)化。由于工業(yè)及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導致社會需要越來越多的高級技術人員,如果不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對于技能的提升將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職業(yè)教育的步伐開始邁入高職院校的教學之中。由此可見,對于當前的就業(yè)市場與職業(yè)結構來說,一旦職業(yè)教育與大學語文教育相結合,就能為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的高素質、真品格、技能水平強的人才。換而言之,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又反過來能促使大學語文教育的內容加以革新,以便既保有其原有魅力,又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二)知識是第一生產力,職位升遷離不開知識基礎。

新世紀又被稱為知識經濟時代,而知識經濟需要具備知識基礎,在整個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知識既是最最基礎的資源,同時又是生產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由于知識在經濟中所占比例的日益升高,導致經濟已逐步從傳統的物質投入轉變?yōu)橹R投入,知識開始成為第一生產力,成為經濟發(fā)展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要素。面對當前的經濟發(fā)展現狀,如果只是單純地培養(yǎng)技能而忽視知識的累積,那么將很難在職場中找到立足之地,因此,一旦職業(yè)教育與高職院校中的大學語文教育相結合,便能順應時代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求,最終使高職院校學生在將來的職場中擁有一席之地。

(三)社會需要高等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相結合所培養(yǎng)的人才。

對于中國當前的國情來說,如果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育仍舊困鎖在象牙塔之中,那么就會與社會以及經濟的發(fā)展脫節(jié),而一個國家想要真正地保有競爭力,那么具備一批高級地知識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對于當前的社會發(fā)展現狀而言,只有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相結合,為社會與國家培養(yǎng)更多的專職人才,才能確保社會經濟持續(xù)發(fā)展,才能確保中國一直沿著中國特色的發(fā)展道路邁進。換而言之,只有國家富強了,經濟騰飛了,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育以及職業(yè)教育才具備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

綜上所述,職業(yè)教育的開展是為了對一個人的職業(yè)能力、職業(yè)素養(yǎng)以及職業(yè)品格所進行的培養(yǎng),盡管專業(yè)課程可以提升職業(yè)能力,但是如果只專注于專業(yè)課程而忽略人文課程的學習,那么這樣的職業(yè)教育勢必是不成功的,所以要想對一個人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職業(yè)品格加以培養(yǎng),那么大學語文教育的學習就是必不可少的。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飛速發(fā)展的時期,為了適應當前的社會發(fā)展現狀,只有將大學語文教育與職業(yè)教育二者相結合,才能給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高級技術人才。

大學語文論文通訊篇十三

大學語文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工具,也是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對其他學科具有支撐作用,同時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是人們進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另外,大學語文還能有效地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這對于幫助學生培養(yǎng)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以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二)引導性。

大學語文課程是通過感官的、形象的、直覺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它更注重對學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影響和感化,因此更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能夠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的環(huán)境下按照語文課程中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標準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指導。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我國大學生教育事業(yè)也在不斷地進行改革和發(fā)展,在新的市場形勢下,我國學校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原來的知識型人才開始轉向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人才,這就迫使我國大學生教育的發(fā)展方向也必須要做出轉變。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提出新課程改革標準,對傳統的應試教育進行改革,而逐漸開始重視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開始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性、政治性、主體性和滲透性的特點,其中思想性主要體現在其思想轉化和交流活動中;政治性主要體現在其教育的目標上,它是以一定的階級關系為依托的,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是實現政治任務的重要手段;主體性主要表現在其具有民主的特點,能夠使客體產生主體性,并進行自我教育;滲透性則主要體現在它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以及社會實踐中所產生的作用和效果。

(一)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人格。

語文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包含了我國珍貴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源,其中有很多關于我國歷史、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的內容,通過對語文中歷史、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的學習,傳遞愛國因子,能夠幫助學生塑造歷史責任感和自豪感,這對于促進我國的發(fā)展,塑造學生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養(yǎng),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大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對這些知識進行延伸,宣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挖掘并傳遞其中的愛國因子,在重視智慧傳承的同時重視道德的教育,強調學生向以德為先、德才兼?zhèn)涞姆较虬l(fā)展,這對于幫助學生塑造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養(yǎng),對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語文作為政治、經濟、文化存在的載體,它是動態(tài)的觀念之流,在發(fā)展中形成了一個歷時性、集合性和相對穩(wěn)定性為一體的動態(tài)平衡系統,它包含了許多珍貴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比如強調仁愛,強調群體,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天下為公等,這些都是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優(yōu)秀傳承,對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發(fā)展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從歷史軌跡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的滅亡往往是從民族文化頹廢和民族精神萎靡開始的,由此可見,增強傳統文化的傳承力度,發(fā)揚民族文化的積極作用以建立精神家園、確立民族身份、樹立文化信仰對于確保我國文化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由此可見,將大學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在一起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引導和塑造,這對于奠定我國民族精神的根基來說意義重大。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合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強傳統文化的傳承力度為中心,充分發(fā)揚民族文化的積極作用,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徑,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語文是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綜合體現,它所包含的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徑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和應用價值。在語文的教學中主要是倡導以德感化、以情動之的教育方法,提倡推人及己、修己安人的教育方式,這能夠改變傳統思政教育中主客體逆反的關系,在實踐中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尊重主體功能的發(fā)揮。要想發(fā)揮語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豐富語文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途徑是非常重要的,通過語文教育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比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厚德載物,貴和持中”的中和教育來幫助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的精髓進行理解,進而樹立和諧發(fā)展的觀念;也可以通過汲取“天人合一”的人文追求,培養(yǎng)中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另外,還可以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幫助學生學習做人處事原則,并形成尊師重道,尊老愛幼等優(yōu)良品格,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義利”教育,使學生形成寬容的心胸,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大學時期的學生正處于思想形成和人格塑造的重要階段,只有通過正確的引導才能使其得到完善和發(fā)展,而在這個過程中,大學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就發(fā)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對于高等院校來說,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語文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同時還可以在實現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人格,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教育目標的同時,有效節(jié)約教育資源,可以說是一種具有較高創(chuàng)新意義和應用價值的教學方式,可以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推廣應用。

大學語文論文通訊篇十四

近些年來,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社會及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高校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具體的問題,比如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播。因而創(chuàng)新高校大學語文課堂的傳統文化教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學語文教師使用老套刻板的傳統課堂教育方式講解傳統文化,重視了文化發(fā)展,而忽略了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的培養(yǎng),大學教師優(yōu)化髙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講解方式,建立立明確的教學目的,改編傳統的大學語文教材,做到傳統文化與現實教育的相互融合,這是提髙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因而提升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課堂的學習水平,培養(yǎng)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激情,擴展傳統文化的教學活動,對于提高同學們傳統文化的道德素質水平,樹立同學們的愛國敬黨品格尤為重要。

一、重視離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引導學生自覺培養(yǎng)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學習意識是順應我國未來教育改革發(fā)展方向的重要舉措,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必要條件,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為推動新課標的深化改革作了重要的準備。學生傳統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提升和創(chuàng)新學生的思維模式,引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創(chuàng)新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課堂的授課方式,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會摒棄死記硬背和題海戰(zhàn)術等不合理的傳統文化學習方法,同時提高了同學們對事物的審美能力和判斷能力,并加強了學習和認知能力。高校大學生對語文課程傳統文化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不但有利于同學們提高道德素養(yǎng)和專業(yè)技能,還能幫助增強大學語文教學的監(jiān)察力和教育方式的掌握力度。更進一步說,引導高校大學生傳統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有利于實現中國教學的文化素質教育,提高中國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同時消除了大學語文教師基本一致性的情況再次出現,進而增強高校大學生的靈活應變能力。

二、離校傳統文化教育缺失的基本概況。

(一)髙校對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的經費投入不足?,F階段,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量傳遞速度的豐富性和迅速性對傳統文化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為了適應我國高等文化教育的需要,高校往往只關注學生的專業(yè)課程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髙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傳統文化教育,因而往往缺乏對大學語文課程的投資力度,阻礙了開展高校大學語文對傳統文化的教育,不能滿足發(fā)展需求。為了保障高校大學語文文化教育課程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和傳統文化的傳播發(fā)展,高校增加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經費投入是保障現階段傳統文化教育順利進行的物質基礎。然而,高校每年在專業(yè)項目成果的研發(fā)方面資金投人較多,對文化資金方面的投入還無法滿足開展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課程,使得傳播傳統文化受到了嚴重的制約,不利于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降低了教師對傳統文化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不利于高校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高校大學領導缺乏對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如果說教育是承繼傳統最主要的形式,那么學校教育就是民族精神塑造的最主要陣地。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優(yōu)秀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品質,只要這樣,才能增強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才能成功抵御住外來不良文化的誘導,進而形成正確的思考觀念。

髙校開展大學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當中,往往缺乏傳統文化教育的人才儲備,不利于開展高質量的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和推動高素質傳統文化教育的人才隊伍建設。因而,重視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對推進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人才隊伍建設具有重大需求。由于現階段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缺乏專業(yè)的文化人才,使得許多語文教師肩負起傳遞傳統文化的重任,不利于對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的深人研究,因而在傳授過程中存在較大的不足。加上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年齡也趨于老化,使得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開展缺乏帶頭人,不利于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科學有效的進行,不利于實現我國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

(三)學生參與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的積極性不高。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和新世紀高等教育體系改革的不斷深人,我國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和完善’然而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單一性和傳統的文化教學模式使得我國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了高校大學生參與傳統文化教育的積極性和熱情,降低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F階段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內容的單一性,也使得我國高校傳統文化的教育規(guī)模比較小,很少能夠出現多樣化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不利于實現我國髙校大學更大范圍內高質量傳統文化建設活動的順利開展,降低了大學生參加有關傳統文化活動的積極性。

(四)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模式的單一性??茖W技術的飛般展使得傳統的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傳統教學模式沒有多樣性可言,只是依靠老師講解和板書來進行課堂學習,不能合艦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影視擴展方等進行教學內容講解。在教學過程當中,仍然采用傳統“三步走”方式進行教學,沒有新意,乏味無趣,這和大學語文教育重點培養(yǎng)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目的背道而馳,這種以講解為主的傳統教育模式讓大學生很難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度剖析,同時缺乏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探討,造成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課堂的單調沉悶,枯燥無味,降低了同學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而且在進行高校語文聽傳統文化教育的學習測驗中,同學們只是對傳統文化知識進行了背誦記憶,不能進行自我觀點分析陳述,對學生自我發(fā)展不利,不能充分發(fā)揮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功能。各髙校教師應首先發(fā)揮先行者的模范作用,以提升自身傳統文化修養(yǎng)為先任,再選用適合的方式方法將優(yōu)秀傳統文化不斷地融人現代教學體系中。學校也應適當地給予教師自主權,不能拘泥于傳統模式課堂的文化教育方式,給予大學傳統文化教育課堂積極活躍性,只有不間斷地創(chuàng)新和超越,才能發(fā)揮出傳統文化固有博大精深的影響力。

三、加強離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措施。

(一)加大高校對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經費投人。由于經費問題對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和制約,因而為了有效實現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傳統文化教育,滿足高校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應當加大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經費投人。高校應當重要實現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資金的專項投人和使用,積極推動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經費的合理、高效使用,充分提升有限專項文化經費的利用率,引導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朝著科學化方向發(fā)展。大學語文老師在備課時,應考慮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與改革大學語文教育的自主學習、自我探究相結合,確保語文課堂傳統文化知識傳授的準確性’這是決定大學語文教師提髙傳統文化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大學領導對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的關注。為了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水平,推動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高校應當引進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文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建高素質的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隊伍建設。高校大學應當積極組織和開展高校大學語文課程中有關傳統文化的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和教師自覺參與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和創(chuàng)新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綜合素質。高校在對傳統大學語文課程進行改編時,編撰人應該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刻的探討交流,建立明確的改編方向和構思網絡,增加能夠開發(fā)同學們思維方式和思考能力的課后作業(yè),同時結合當前大學生的認知觀念和學習方式等方面,對大學語文教材做出整體融合,得到邏輯與現實結合的效果。

(三)激發(fā)學生參與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的積極性。現階段,為了增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水平,開闊大學生傳統文化學習視野,豐富傳統文化活動方式,提升大學生參與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髙校語文教師應當自覺提升參與傳統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豐富傳統文化教學活動,提升傳統文化教學活動的質量,進而增強大學生參與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高校大學語文傳統文化的教學課堂應當營造出良好的思考和交流環(huán)境,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能力。同時語文教師還應當豐富教學活動形式,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求知探索傳統文化的積極性,進而引導學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思考過程中。

(四)創(chuàng)新高校大學語文教師的傳統文化教學模式。為了創(chuàng)新高校大學語文教師的傳統文化教學模式,高校大學老師應當改進講課方式,適當增添活躍開放的知識內容,營造豐富有趣的課堂環(huán)境,提升同學們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大學語文老師就教育改革的要求,重視對學生探究傳統文化的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技能的教育,這是提高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水平的一種高效方法,為了增加大學語文課堂傳統文化學習的趣味性,大學語文老師應該多采用高科技技術進行教學,通過開展文學講座、文藝匯演、書畫比賽等活動,促進同學們進行分享與交流,加強了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理解概括和汲取吸收,使學生實現對傳統文化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進而實現語文傳統文化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希望使傳統文化意識能夠在教師和學生中引起廣泛的關注。

四、結語。

為了推動我國教育工作的發(fā)展,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在大學語文課程中應添加對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以此培養(yǎng)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意識,建立合適的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體系,改進大學語文傳統教學方式。同時整編大學語文教材傳統文化部分的系統融合’開展文化活動,則可以促進大學生親歷傳統文化,體會古老文明的精神,讓大學生走近傳統文化,學習、理解、汲取傳統文化的精彩世界,營造開放活躍的學習氛圍,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認識到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與使命,進而提高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文化素養(yǎng)。

大學語文論文通訊篇十五

大學語文的本質已成為學界的共識,認為大學語文教學應該與中小學語文教學有區(qū)別,要有“大語文”視野?!皩⒋髮W語文課程置于大文化的背景中去審視,從教材內容的編選到教學計劃的安排、執(zhí)行等都以傳承文化傳統、使受教育者接受民族文化教育為歸宿。大學語文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特性的重任”。[1]“研究性教學”理念與人類學課程觀契合了大學語文的這一性質。大學“研究性教學”理念自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興起以來,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主要趨勢。美國率先提出“教學應與研究相結合,學生的學習應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即本科生研究性教學”。[2]研究性教學理念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和實踐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并獲得研究和創(chuàng)新能力;涵括了教學時空、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的根本性轉變,有啟發(fā)式、研討式、案例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文化人類學的課程觀認為學校課程是人類文化的精華,是進行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載體。近年來課程研究范式“從以行為科學為基礎的量化研究轉向以文化人類學與民族學方法論為基礎的立足于解釋學分析的質性研究”。[3]大學語文的人文性和通識教育本質非常契合人類學對課程內涵和功能的定義,人類學的田野調查與民族志書寫、主客位視角和文化相對論等理念均對大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革有重要啟示。以上三種理念的共性將教學視為深入的研、學、實踐,并融入文化體驗的過程,對當前教學方法陳舊、籠統、死氣沉沉的大學語文教學有指導意義。

二、藝術類專業(yè)大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革實踐。

筆者所在的廣西師范大學非常重視大學語文課程的普及工作,從20xx年起將大學語文列為本科通識教育系列公共基礎課程,已在所有學院開設該課程,由文學院教師擔任教學工作。筆者在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和音樂學院美術學、廣告、環(huán)藝和音樂教育等藝術類專業(yè)的大學語文課程中進行了教學方法改革實踐,并通過抽樣調查和訪談等形式進行了效果評估,初步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改革效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實踐。

(一)通識教育與專業(yè)特征相結合。

大學語文不能孤立于其他學科,由于其在知識等方面的包容性,在教學中應該與專業(yè)教育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專業(yè)特征進行教學內容、方法的調整。藝術與文化相輔相成表現在藝術類專業(yè)的教學中突出文學與藝術的通融,選取有助于啟發(fā)藝術思維,提高藝術鑒賞能力的詩文,貼近藝術專業(yè)的實際。在第一堂課中,筆者首先提出了“什么是大學語文”這個問題,闡述了兩個理念:一是大學語文是素質教育而不是補課教育。二是大學語文是通識教育而不是單純的文學教育,語文教育的大人文傾向可以涵蓋全面的人文素質教育,大學語文應該打破以文學閱讀為中心的老套路,把文化融進“大語文”。另外,筆者還注重從專業(yè)角度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大語文”觀,如在美術專業(yè)學生的第一堂導論課上,就“美術與文化的關系”這一問題進行了專題式啟發(fā)討論。我首先提出了兩個觀點,一是美術是“美”術而非僅止技術;二是有“藝”有“魂”才有美。學生在討論后,我接著用蘇軾的《琴詩》做引導:“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這首詩說明了三個藝術問題:一支樂曲的產生要靠人的思想感情、藝術修養(yǎng)和嫻熟的技術;產生藝術美的主客觀關系;欣賞和創(chuàng)造美,從文化體驗開始。通過這個通俗的例子,再引導學生理解“美術不只是技術”的理念,引用了宗白華《美學散步》中的一段話:“藝術是一種技術,古代藝術家就是技術家。然而他們的技術不只是服役于人生,而是表現著人生,流露著個性和人格的。”[4]讓學生進一步領會技術與藝術的聯系和區(qū)別,認識到真正的藝術應該是基于技術而超越技術,文化積淀、慧眼獨具比訓練巧手更為重要。通過深入的專題研討,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目標有了新的理解和期待,突破了原有只關注文本閱讀而忽略專業(yè)特征和文化教育的模式。

(二)運用多樣化教學方式豐富課堂。

藝術類專業(yè)學生對音、聲、畫、劇等藝術表現形式有著強烈的感知和興趣,在教學中我們注重多樣化教學方式與藝術生專業(yè)特色的結合,大大地豐富了大學語文的課堂。關鍵的方法是將文學與藝術貫通,啟發(fā)學生從藝術的角度去想象、剖析和理解文學作品,主要嘗試了以下幾種方法:文學與藝術通感教學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構擬形象化情境。本校使用的教材是徐中玉主編的《大學語文》。以第九單元禮贊愛情中的陸游的詩歌《沈園二首》為例。筆者為美術專業(yè)的學生設置了一個問題:如果讓你將“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用繪畫表現出來,你將運用什么手法?學生一致認為是傳統的國畫手法。筆者進一步追問如何構圖,有學生認為應突出環(huán)境的冷清與孤橋下流水中唐婉若隱若現的身影,以此來表現蘇軾的孤寂和悲傷,重在故人已逝的感傷氛圍營造;一些學生認為應與江南園林結合起來,園林中秀美的橋亭最能體現這一意境。最后學生們還推薦了一個同學在黑板上做了簡略的繪畫,引起了大家的強烈共鳴,課堂氣氛非常熱烈。這種文學與藝術貫通的方法,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專業(yè)特長,激發(fā)其思考和參與的積極性。人物角色體驗與扮演。藝術類專業(yè)學生普遍多才多藝,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表演欲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運用了文學人物體驗與扮演法。如在講授第二單元莊子《秋水》一文時,課前讓學生準備了人物體驗任務,學生們分組準備了幾個簡短而精彩的話劇,通過對話、吟唱等形式的改編,將河伯與海神的形象體現得淋漓盡致。學生們在二者的外形的塑造上也下了很大工夫:河伯謹小慎微,海神仙風道骨,極大加深了對《秋水》主旨的理解。另外,我們還針對不同體裁的課文,與學生進行譜曲、影視作品賞析、多媒體flash展示等多種方法的研學,讓師生在研究性教學的氛圍中完成生動而深刻的課堂實踐。

(三)課外實踐性教學和創(chuàng)新化考核。

在西方國家,人類學倡導的田野作業(yè)和民族志方法已被廣泛運用于教育實踐和研究領域。課程和課堂就是一個田野調查點,民族志即課堂實踐的書寫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研究性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實踐性或案例教學,根據實際情況可以有課內和課外實踐兩種。我們嘗試了課外實踐性教學,進行了小型民俗采風與藝術設計成果獎展示活動,并將成果展示作為學生的平時作業(yè)進行考核。在學習了沈從文的《邊城》后,學生們對小說中描繪的湘西寧靜的鄉(xiāng)村氛圍和濃郁的民俗風情產生了無限的向往。結合學生的專業(yè)課程,我們組織學生到附近壯族村落進行民俗采風,重在感受壯寨的建筑、景觀、生活民俗等。我們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分別關注村落景觀、服飾民俗和飲食民俗,在為期兩天的采風過程中,學生對少數民族生活民俗有了直觀的認識。返校后,不同專業(yè)的學生上交了形式多樣的作品:美術專業(yè)學生以國畫或素描等方式表現了壯寨的梯田、桿欄建筑景觀和民族服飾;環(huán)藝設計學生將新的設計理念融入壯族建筑和服飾中;廣告專業(yè)學生制作了生動的壯族飲食民俗如打油茶的flash。這些作品的展覽和作為平時考核作業(yè),增強了學生的自信,激發(fā)了他們將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與大學語文融會貫通的興趣,充分展現了藝術專業(yè)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這種創(chuàng)新化的考核超越了傳統考核的呆板,契合了藝術專業(yè)重實踐輕理論的特點,因此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總之,針對現代性危機下的大學生價值困惑,在“研究性教學”和人類學課程觀理念的支撐下,運用有效教學方法切實達成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彰顯大學語文課程在通識教育體系中的本質特征與價值刻不容緩。

大學語文論文通訊篇十六

摘要: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教育信息化已經進入了全新的階段。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與審美價值,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有利有弊,本文對大學語文都多媒體教學的利弊做出了簡要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利弊;分析;對策。

一、多媒體教學概述。

多媒體(multimedia),就是指多種媒體的綜合,包括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在計算機系統中,組合兩種或以上媒體的、能夠實現人機交互信息交流的傳播媒體就是多媒體。多媒體技術具有集成性、可控性、非線性、實時性、互動性等特點,廣泛應用于廣告、藝術、娛樂、商業(yè)、教育、科研等各個領域。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以混合式學習理論為依據,混合式學習,就是把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整合到同一課題中,實現傳統學習方式與數字化學習方式的優(yōu)勢互補,同時,注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啟發(fā)、引導以及監(jiān)控作用,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習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值得注意的是,混合式學習并不是單純的用數字化學習方式來取代傳統學習方式,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有其局限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宜生搬硬套,應當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運用信息技術。

二、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利弊分析。

(一)激發(fā)興趣與分散注意力。

高校大學生,處于求知欲、好奇心特別旺盛的階段,對新鮮的事物愿意投入很大的熱情。而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模式,相較于其他學科較為枯燥,普遍不受學生的歡迎。在大學語文課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通過視覺、聽覺等多方位的感官刺激,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確保他們的心思始終留在課堂,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保障課堂效率。但是另一方面,過于豐富的多媒體資源、過于色彩斑斕的圖片與特效,很容易造成教學內容過于龐雜,導致重點不突出,甚至出現喧賓奪主、折本逐末的現象,雖然課堂氣氛很活躍,但學生的注意力很可能已經被分散,實際的教學效果并不好。

(二)情境創(chuàng)設與限制想象。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產生于個體參與到情境運動的過程,而不是消極被動的學習過程。情境教學,就是實踐共同體,在情境中,利用可得到的資源,承擔學習責任,為了同一個目標,進行實踐活動。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與自身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更直觀地展現教學內容,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但是,圖片、聲音、視頻等多媒體資源的生動形象、具體直觀,也會反過來限制學生的想象空間。文字本身是抽象的,經過多媒體的呈現,往往簡化了在大腦中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剝奪了學生的個性化解讀,不利于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

(一)適度使用多媒體。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需要遵循適度性原則。并不是所有的文體、所有的篇目都適合多媒體,教師需要有所選擇,根據教學內容靈活應變,突出實效性。多媒體的應用,需要有針對性,突出教學的重難點。通常來說,詩詞、小說、散文,以及一些記人寫景的屏幕,文學性較強,比較適合創(chuàng)造情境,發(fā)揮多媒體生動直觀的優(yōu)勢;議論文、說明文邏輯性較強,重在說理,使用簡單的圖表即可。

(二)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需要遵循主體性原則。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責任,不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而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創(chuàng)造獲取知識的平臺,扮演一個促進者、協助者的角色,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實現對知識的主動構建。教師不能盲目追求課堂效果而過度依賴多媒體,學生自身的感悟、對文本獨特的解讀,才是最重要的。

(三)注重與傳統教學方式的結合。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需要遵循適度性原則。多媒體的功能在強大,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師的作用,也不能侵占學生的自主思考與探索時間,如果整堂課都在播放音樂、視頻,教學效果反而不好。我們需要將傳統教學方式與多媒體教學結合起來,揚長避短,實現優(yōu)勢互補。比如,詩詞曲賦的教學,可以使用多媒體進行朗讀示范,但也要留給學生自主朗讀的機會。另外,多媒體素材的使用數量也要與學生的認知負荷相匹配,大膽取舍,確保教學內容簡潔明晰、重點突出。

(四)重視語文素養(yǎng)與審美意識。

大學語文教學不能過于功利化,教師需要重視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需要講究整體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教學目標的整體性。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在實現的過程中要追求整體性,不能顧此失彼。第二,活動內容的整體性。聽、說、讀、寫組成的智力活動,情緒、心理、意志等組成的心理活動,需要保持整體性。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上,可以借鑒優(yōu)秀的作品,但不能盲目照搬,要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恰到好處的運用多媒體。

四、結語。

多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會分散注意力,在擴大知識容量的同時會增加認知負荷,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需要遵循適度性、主體性、時效性原則,重視語文素養(yǎng)和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實現傳統教學模式與多媒體的完美融合。

大學語文論文通訊篇十七

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無論是企業(yè)還是其它單位,都不缺人,缺乏的是人才。因此,對人才的爭奪越來越激烈。高等學校為了自身利益以及提升學校的就業(yè)率,必須按照企業(yè)的要求來設置課程。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和企業(yè)都獲得了發(fā)展,然而,由于技術教育的價值超過了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價值,使得一些大學生處在學習階段的時候,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以及功利主義思想表現非常嚴重,失去了對理想信念的堅持和追求。

1.2人文知識缺乏,人文素質低下。

大學期間,由于是以專業(yè)來進行學習的,人文素養(yǎng)等通識類課程在一些學校開設的比較少。除此之外,由于受功利主義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熱衷于考取各種證書,而對人文素質類的課程重視不夠,這也造成了人文知識欠缺以及人文素質的低下。

1.3缺乏社會責任感,獨立性較差。

由于現代社會獨生子女較多,再加上受社會上個人主義思想的侵蝕,一些大學生盲目地追求個性,對他人和社會缺應有的責任感。再者,當代大學生由于生活條件比較優(yōu)越,缺乏挫折的歷練,因此一旦遭遇困難,或者求救于人,或者退縮,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差。

2.1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大學語文教學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在大學語文上,眾多的名家名作中的精華可以供我們汲取。通過學習古今中外名家名作中的精華,可以大大提升大學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審美能力,從而不斷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比如,在學習了語錄體散文《論語》以及《孟子》之后,學生可以從中受到啟發(fā),領悟到做人的方法。在以后的學習中可以更好地踐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

2.2拓寬文學視野,提升人文修養(yǎng)。

從高中進入大學,必須進行角色的轉變。一些在高中時代沒有碰到過的問題,在大學時代都會出現。如何去學習,如何與同學和睦相處以及如何與老師相處,這都是必須要處理好的問題。而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在名家名作中汲取了人文素養(yǎng)的汁液,可以大大提升自身素質。人文涵養(yǎng)提升了,才能在同學中樹立起威信,才能贏得同學的尊重,從而為踏入社會大舞臺提前做好準備。

2.3提升審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大學語文的功能還在于通過那些經過歷史沉淀的文學作品來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以及審美層次。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而增強了調控情緒的能力,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3.1充分挖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大學語文也不例外。因此,在進行大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力求學生主動地學習,主動去欣賞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以及不斷提升自己的想象力。教學時,要特別重視對學生語言知識的傳授,同時,還應該教給學生受用一生的處世哲學。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利用電影、講座以及演講等方式,向學生傳授人文知識,傳遞做人理念。要將“授業(yè)”與“育人”結合起來,使用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來滋潤學生的心田,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從而不斷增強人格的修養(yǎng)。

3.2精心選擇教學內容。

由于大學的課時有限,因此要精選教學內容。大學語文的教學應該把重心放到陶冶學生情操,健全學生人格上面,因此,要選擇那些經過歷史檢驗的優(yōu)秀的經典文學作品。雖然經歷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這些作品的魅力依然不減,它們所蘊含的哲理同樣適用于今天。在大學語文教學上,要按照不同時代,選擇不同的'經典作品,讓學生通過文學作品充分領悟到先哲過人的智慧以及作品高超的藝術性。

3.3改革考核方式。

當前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學語文考核方式沿用的還是中學時的閉卷考試方式,重點考察的是學生對文言知識的掌握,客觀題較多,能夠訓練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題目較少,這樣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因此,在考核上,應該將試卷考核與平時的考核相結合,同時試卷題目應該以主觀鑒賞題目為主,這樣才能真正考察出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領悟程度。

綜上所述,大學語文作為高等學校文科基礎課程之一,對于提升學生人文素質,健全學生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創(chuàng)新大學語文教學方法,完善考核方式,不斷提升大學語文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人文素質不斷提升。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636987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