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表達自己對作品的認同、贊賞或批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首先需要認真閱讀并理解書中的內容。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讀后感是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每個人的讀后感都是獨特而有價值的。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作品,同時也是對作者的一種尊重和回應。讀后感是對作品進行思考和賞析的過程,它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內涵和意義。讀后感是文學作品與讀者之間的一種精神交流和情感傳遞,它可以激發(fā)讀者的思考和創(chuàng)造潛力。在讀后感中,我們可以表達自己對作品內容、情節(jié)、人物形象、文體特點等方面的認識和感受。讀后感是一種實踐性的文學活動,它可以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讀后感是一種對作品的回顧和思考,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探索作品的內涵和意義。
簡讀中國史讀后感篇一
我不知道是否只有生在亂世中的人們才能寫亂世,才能寫出那種讓人看了萬般震驚而又熱血沸騰的作品。但是張蔭麟——這位生于中國“千年來未有之浩劫”的民國亂世的文學大師,他的作品總是能給人以一種歷史的厚重與悲涼之感,其中以他的著作《中國史綱》尤為甚。
“舊的一切瑕垢腐穢,正遭受徹底的滌蕩剜割;舊的一切光晶健實,正遭受天錘海淬的鍛煉,以臻于極度的精純。”公元前722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為東周,它是周朝分封制崩潰、周天子無力統治諸侯的導火索,從那一刻起,有什么在黑暗中漸漸腐朽,又有什么在微光中得以重生。
張教授一定最清楚那個時代,一定是這樣的場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人類內心的驚恐也抵擋不住這亂世的騷動,那些所謂的禮教和斯文都通通死去,陪葬了曾經盛世里精美的建筑、鮮花和涼亭。貪婪、殺戮、殘忍、淫欲、背叛……等等這些最邪惡的東西,卻成了那個時代理所當然且司空見慣的場景。血腥充斥了整個世界的嗅覺,沒有人奢求長命百歲,所有人只有麻木、疲憊和絕望。
兩千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和民國時期多么相像。東周以前,人們相信神明眷顧周朝,天子是至高無上的,分封制是顛撲不破的,諸國的盟誓是上達天聽的。1840年以前,人們相信天朝上國是世界最強國,科舉為官才是最好的出路,只有華夏才是正統,其余都是蠻夷小國不足為懼的。
然而卻有了弭兵大戰(zhàn)和鴉片戰(zhàn)爭。舊制度就這么被破壞,它不僅在政治方面,弭兵大會以前的長期混戰(zhàn)除摧毀了無數的生命和財產外,還摧毀了許多的迷夢。它證明了“昊天不惠”,它證明了“渝盟無享國”一類的詛誓只是廢話,它證明了“牲牷肥腯,粢盛豐潔”無補于一國或一身家的安全,它證明了人們最可靠的靠山還是自己。
當鄭子產昌言“天象遠,人事近,它們是不相及”的時候,理智的鋒刃,已沖破傳統迷信的藩籬。從前盡人相信一切禮法制度是天帝所規(guī)定的;現在有人以為它們是人所創(chuàng)設而且是為人而設的了。從前盡人相信王侯是代表天帝(君,天也)神圣不可侵犯的;現在惡君被弒或被逐,有人公然說他罪有應得,并且對叛徒表同情了??鬃釉畤@道:“我還及見史官闕文,有馬的借給人騎,如今都沒有了!”這兩件事雖然本身很小,它們的象征的意義卻很大。它們象征“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總趨勢,還象征著舊制度的終結。
而鴉片戰(zhàn)爭,震耳欲聾的炮聲驚醒了清朝天朝上國的迷夢,也驚醒了一部分癡心科舉的讀書人。當洋人肆無忌憚的以刀叉瓜分中國這塊“大肥肉”時,它便說明了:封建皇權是不可能保護普通百姓的利益的,科舉是絲毫無益于救亡圖存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篤古不變之族,日漸衰亡”是實實在在的真理,只有變法求新才能救中國。
不再風雨如晦,而是一點點走向光明的坦途,使中國又一次次的躲過滅亡的厄運,將文明薪火相傳相傳下去。
我們沒有改變不了的未來,只有不想改變的過去。倘若天下安樂,我自是愿漁樵耕讀、江湖浪跡。倘若盛世將傾,深淵在側,我輩當萬死以赴?!吧陙y世,如何獨善其身?”只有奮斗。
簡讀中國史讀后感篇二
不讀不知道,一讀驚嘆道:本書真是打破常規(guī),文中不像有的書要么全是漫畫,要么全是文字,此書則是詼諧幽默漫畫插圖加上言簡意賅的文字,兩者相結合,給我足足的補了一節(jié)節(jié)美妙的歷史課。
最初了解的中國歷史是在小小的新華字典的最后一頁及初中歷史課本上,中國當時分裂成一個個國家時比如春秋戰(zhàn)國、五胡十六國在混戰(zhàn)時期作為學習者往往記不清楚,容易混淆前后順序。但是本書妙筆生花,在圖片加文字的循序遞進雙講解中,讓我們讀者印象深刻。特別是秦國滅六國的前后順序。為了有利于讀者記憶,出現了一句“喊趙薇去演齊秦”記憶法(韓、趙、魏、楚、燕、齊、秦)。就這樣,戰(zhàn)國七雄被作者絕妙的描寫下讓讀者一下子掌握了,精彩之至。
一口氣把中國史的3部和世界史的1部讀完,中國史第4部還沒有出版,第三部在唐朝的歷史長河中戛然而止,感覺意猶未盡。
在古代的君王中,做一位明君,一是要尊重歷史,二是要引以為鑒,三是要勵精圖治。有的君王成為一朝大帝,有的君王貪圖享樂,有的君王成為傀儡。但是萬變不離其中,為百姓謀福,聽取賢官諫言,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天下則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生于和平年代感覺很幸福,小時候國家解決了溫飽問題,長大了過上了小康生活,現在更是一步一步走向了強國之路。國強則民強。像姥姥、父親母親那一代人活得還是很窮苦,長長挨餓,受凍。而孩子們則已經不知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意義了。
有時候說的mzzy都是嘴上說說而已,走個過場一樣。你敢反對?你敢不贊同?你敢提意見?成年人的zzyx,你也是笑笑而已。
歷史是時間的年輪,走過一圈又一圈,史官們?yōu)闅v史寫下了莊重真實的一筆,文學家們?yōu)闅v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筆筆都成為我們后代人學習及借鑒的珍貴文學!
簡讀中國史讀后感篇三
我把《半小時漫畫中國史》看完了,這本書可以說非常好,而且“漫畫”這兩個字指的并不是像丁丁歷險記一樣,而是配了一些圖片,而且圖片比較多罷了,里面的文字其實也很多,最重要的是,這本書會有一種非常簡單,有趣的方式講歷史,讓人一看就記住,確實值得翻看。
先說說,他會用哪些有趣的事讓人輕而易舉地記住歷史,在第一本書里的方法是“把東周列國想像成一個班級”老師是周王朝,學生是100個小國,這些小國之間經常打架鬧矛盾,有時候鬧嚴重了,被打到流血,就背著包袱,走出了教室,這其實是指國家被滅亡了。第一本漫畫歷史的`簡介是,這100個小國打來打去,最后只剩下了七個大國,他們就是韓趙魏楚燕齊秦,而秦國國又特別的強大,你是剩下的六個同學就拉幫結派,要一起對抗秦國,但秦王遠交近攻,最終還是破了這個六國聯盟,佔領了整個教室,最后還把老師給趕出去了,一個人占一個教室聽起來不太實際,但是一聽這種方法,我就記住東周列國了,可見他的實用程度還是非常大的。
在另外兩本書里,已經沒有這樣的比喻了,不過還是讓人非常易懂,聽一下就記住了,這是為什么呢?其實是因為后兩本書用了非常幽默的方式。慣用伎倆:文景之治,漢文帝和漢文景帝一起說“吃牛肉干要兩粒一起吃,才最好”那我們就懂了,漢文帝和漢景帝兩個人把漢推向了高潮。還會用非常好玩的方式說明情況,比如說,白衣渡江,上面打了幾個大字,白衣是只便衣,不是指白色的衣服,要不然你渡個試試,下面放出來大圖片,一群人穿著白色的衣服過河,城墻上的士兵邊扔石頭邊說“有鬼啊”看這種書,感覺不到讀歷史的乏味,反而覺得越看越像在看會兒,以后如果我要寫歷史書,要按照這種方式寫,事實已經證明,這種方法是最好用的。
書里的畫也不錯,每一張都搞笑的要死,把人物萌化,當皇帝變成傀儡的時候,就化控制皇帝的那個人手里提了一個皇帝木偶,說起義軍是一波一波全國各地起來的,就把他們都畫成地鼠,這一波消滅了,另一波又冒出來了,不是漫畫,卻比漫畫更好玩。
把周朝比喻成班主任,十分詼諧幽默。讓大家在捧腹大笑的同時,知道了很多成語的真正來源,如秦晉之好、朝秦暮楚、退避三舍等。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著重從紛繁復雜、事無巨細的歷史中捋出清晰的歷史脈絡,避免信息繁雜而使讀者產生負擔或厭煩,幫助讀者通俗易懂地掌握歷史主干,讓我們在有興趣閱讀其他史書時能更加輕松。
正如諸多歷史學家所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作為讀者,我認為正確解讀歷史,了解歷史,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世接物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讓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使國家與民族更加繁榮昌盛。
簡讀中國史讀后感篇四
今天想要分享的也是我剛讀完的去年沒完成的一本《半小時漫畫中國史》,讀這本書主要是自己也是一個喜歡漫畫的人,好奇心趨勢下居然讀完了,里面圖文搭配十分有趣,加上多了解歷史對我們自身人生有很多的指導意義;讓我們知道哪些做法是對的,哪些做法是錯的,因為歷史上已有人做了,可以借鑒參考;俗話說: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鑒以往可以知未來就是這個道理!
那么我從這本書里面學習了哪些知識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吧:
(韓,趙,魏,楚,燕,齊,秦)諧音就是:“喊趙薇出演齊秦”這樣是不是特別好記了,那么大家可能會有疑問為什么是這個順序,請大家看下面這幅圖就明白了:
最靠近秦的3個國家率先滅亡,這也和秦國的"遠交近攻”政策有關(這個戰(zhàn)略到了二戰(zhàn)時期希特勒都在用);這個是范雎提出來的,就是結交遠處的做盟友消滅臨近的國家;還有一個人叫蘇秦為了對付秦國提出了“合縱”,意思是聯合南北方向的5個小國家一同對付秦國,但是秦國很快就看出了“合縱”的弱點,就是幾個國家各自心懷鬼胎,于是秦國的張儀提出了“連橫”的政策,連橫就是聯合東西方向的國家結成盟友,最后通過給點好處比如土地最后各個擊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張儀騙楚國的國軍楚懷王,說給他600里地要他和齊國斷交,最后反悔說當時說的是6里地,這一騙把楚懷王氣得不輕,最后楚懷王經過“一騙”;“一打”;“一關”最后死在了秦國。具體過程下面會講到。那么其他國家是怎么滅的呢,首先是滅了韓國,因為它最弱,其次是趙國,“紙上談兵”就是說的趙國的將領“趙括”再就是魏國,秦國決了魏國的堤,大水直接灌到首都大梁然后就滅了。還有就是楚國,后面是燕國派荊軻去行刺秦王失敗被滅,最后是齊國。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jié)是由于屈原投江;那么為什么叫“端午”呢,因為投江這天是五月初五,古代人稱為“初始”為端,所以又叫端五;那么大家都知道屈原是愛國詩人,不忍亡國而投江,楚國是怎么被滅的。大概經歷了這幾段過程,楚懷王下面有個大臣叫靳尚,被張儀買通了,所以常常騙楚王要親近秦國,而屈原就是他的死對頭,楚懷王被騙給600里地與齊國斷交也是這個奸臣大部分的原因;其次是被白起攻打;最后是在楚懷王不爭氣的小兒子子蘭慫恿下去秦國赴約被關2年病逝在秦國,新的楚王(楚襄王)即位后,子蘭當了宰相因害得懷王被囚被屈原罵,屈原因此也被流放;最后白起攻破楚國,屈原投江自盡,也才有了現在的端午節(jié)和國家的3天長假了。
是的,你沒想到的是這個看起來很厲害的朝代才生存這么短時間(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國滅亡原因不在于秦始皇,而是因為他的兒子——胡亥,秦始皇有兩個接班人,一個是扶蘇,另外一個就是胡亥,扶蘇有個大將軍蒙恬,而胡亥有個大奸臣叫趙高;始皇帝在的時候為了鍛煉扶蘇派他和蒙恬去北方修長城抵制匈奴去了,然而始皇帝去世,胡亥和趙高就偽造了遺囑,逼得扶蘇和蒙恬自殺,胡亥就這么當上了皇帝,又叫秦二世,還有趙高當了宰相,秦國在這兩人的手里能長久嗎?歷史給出了答案;奸臣趙高為了除掉反對自己的大臣,沒事就拉一條鹿來,讓大臣辨認這是什么,回答是鹿的通通殺掉,說明明是馬,“指鹿為馬”的成語也是由此而來。
大家都知道秦二世暴政引發(fā)了當地的陳勝,吳廣起義,而其中就出現了各地的反動力量,其中就是我們熟知的劉邦和項羽,但是起義后需要一個名義上的國君代表人啊,于是項羽找到了楚國國君的孫子,以他為名義牽出一支隊伍,后來劉邦也加入了楚國國君門下,于是新的楚王命令,項羽和劉邦誰先去咸陽滅了秦國誰就當關中王,但是另外一邊新成立的反動力量趙國也是在被秦國攻打,于是楚王派項羽先去救趙王,但是等救完趙國劉邦就把秦國滅了,項羽很生氣慢了一步,于是找劉邦算賬,劉邦知道此時正面打不過項羽,于是讓出了咸陽,但項羽此時說:既然來了就吃個飯再走,于是就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大家知道由于此次宴會項羽放過了劉邦,后面再也沒有機會殺掉他了,后來劉邦在張良的建議下逃離宴會;定居在了漢中,經過一段時間養(yǎng)精蓄銳破除了項羽的封鎖,一躍沖出關中直搗項羽的老巢彭城,項羽此時還在山東鎮(zhèn)壓一聽老家被劉邦打了,趕緊回來,但是一到家就被劉邦打了出來,最后退到了河南滎(xing三聲)陽,然后互相對峙著,所以才出現了象棋中的界限。
好了這本書通篇也就差不多的大概內容也差不多了,講述了從春秋戰(zhàn)國到西漢的故事,里面還有好多細節(jié)還沒有講完,大家可以去看這本書,我自己也從中吸取了不少知識,好多歷史課本上沒有的內容也都包含了,自己看了之后歷史脈絡重新梳理了一遍;看來還是要多讀書,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為自己充電才是當下我們應當做的。
簡讀中國史讀后感篇五
《新中國史》除全面記載新中國以來的歷史變遷外,更深刻指出了社會主義這一歷史命題面臨的當今挑戰(zhàn)與困境。
首先,書中表達出對社會主義歷史發(fā)展的認可。書中游刃有余地將新中國歷史變遷融入全球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充分揭示了新中國從建國到今天所取得的偉大歷史成就。書中豐富的歷史事實,深刻地表達出中國近半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給人以深深的印象。
其次,書中指出了社會主義當前面臨的挑戰(zhàn)與困境。新中國史認為,社會主義發(fā)展受到了外界影響,改革緩慢、局限性強等問題長期存在。雖然中國經歷了發(fā)展和轉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比如經濟不均衡、政治體制變更、社會治理模式改革等,迫使中國具有尋求新的發(fā)展方向的需求。
最后,書中提出了新中國未來應當重視的方向。按照既有的歷史發(fā)展路線,中國應當實現民本、和諧的發(fā)展。社會主義發(fā)展過程中,中國應當積極推進“新社會主義”理念的實施。要實現中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追求優(yōu)先把溫馨的家庭和建設崇尚民主的社會的政治法理,使每一位公民享有平等的機會,形成以國家為核心、市場為基礎、民主協作為方式、健康發(fā)展為目標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
通過對《新中國史》的學習,我感受到了新中國發(fā)展史深遠綿長的痕跡,更深刻地體會到了歷史進程中,中國社會主義運動所走過的艱難歷程與今天對未來所承載的憧憬。今天的中國,已經取得了更新的發(fā)展狀態(tài),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同時,也要高度重視當今社會所面臨的挑戰(zhàn)與困擾,這一歷史使命也需要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努力創(chuàng)造,攜手共同開創(chuàng)更加美好的明天。
簡讀中國史讀后感篇六
在這個暑假里,我除了作業(yè)生涯、娛樂時光,還有那充實的閱讀生活。
假期里我讀了很多書,其中最喜歡的當屬半小時漫畫系列,這個系列的書全套12冊,其中《半小時漫畫中國史》共4冊。讀了它,我才知道:原來歷史還可以這么的詼諧有趣!
這本書的最大亮點在于:看半小時漫畫,通五千年歷史。比如它是這樣描述唐玄宗的一生:“唐玄宗在位45年,是唐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45年間發(fā)生了很多事情,可是一個身處頂點的男人,人生軌跡非常簡單,活是一條拋物線:前半生英明神武,王者榮耀;后半生慘不忍睹,整個垮掉……”
我一口氣讀完了中國史4部,中國史5還未出版,第4部在元朝的歷史長河中戛然而止。想到這里,我不禁“悲從中來”,真希望作者能快點更新,我無比期待!
最后,我想借用作者的一句話來形容《半小時漫畫中國史》:“翻開本書,在笑出腹肌的同時,不知不覺通曉歷史”。
簡讀中國史讀后感篇七
看歷史于我,是有變遷之路的。最開始歷史,特別喜歡看野史,比如歷史上出格到不能被正史記錄的風花雪月、俊男美女,尤其喜歡看中國歷史上出格的女性,如何在被封建壓迫如此厲害的程度下,依然能呼風喚雨,發(fā)揮女性或者母性對國家固有的影響力;隨后看歷史,喜歡看一個特定的朝代,比如明朝那些事兒,如果這是宋史,對于特定的朝代是如何興旺發(fā)達然后烈火烹油最終曲終人散,從中看出一個朝代的興衰兆頭,進而能在生活中早日看到類似的兆頭;接著就開始看通史,看世界歷史、中國歷史,從一個較長的時間維度,甚至上升到進化的角度,來看我們之前曾經經歷了什么。
歷史,其實屬于越來越有趣的學科,雖然任何歷史書都不能百分百打包票自己是信史,但如同對待算命的態(tài)度一般,信則有不信則無,用人類最基本的情感進入歷史中,發(fā)現歷史中最符合人類情感選擇的行為,將之相信并認同為真實的歷史,不正如同推理小說一般有趣嗎?老話說讀史使人明智,究竟有沒有明智無法做出判斷,但越是讀史,越是感觸太陽之下并無新事,一切仿佛理所當然的發(fā)生,但一切彷佛都是重復之前的經歷,歷史總是特別的相似又充滿了小唯獨的新意,這是另一個角度的有趣。
廢話了那么多如何看歷史,其實只是為了引入這本書的正題。書中講中國歷史劃分為四個大的維度,上古、中古、近代、現代,春秋戰(zhàn)國之前視為上古,秦至明視為中古,清為近代,民國為現代,這樣的唯獨劃分可能同作者的時代背景有關,清朝之所以被單獨劃分,同清朝存在的年代剛好處于工業(yè)革命有關,其他歐洲甚至日本都開始利用工業(yè)革命自我強大,而清朝沉湎于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閉關鎖國,雖然和前朝的封建統治沒有太多的區(qū)別,但整個國際局勢都在變化,我自巋然不動的清朝是必須單獨拿出來。
既然是一本極簡中國史,必然對歷史只能截取主要脈絡,朝代的交替往往簡而言之,除了有限的影響朝堂變局的人被單獨提到幾句,其他人都隱匿在文字背后,成了無名英雄。然而即便是簡單的歷史,也依然保留了對政治、軍事、人文、學術、經濟、社會等多方面不同維度的探討,畢竟歷史除了是朝代的興旺更替、皇帝的世襲罔替之外,社會、政治、經濟、軍事、人文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息息相關,也正是如此這些,才形成了當代國人的歷史文化基因和氣質。
一個朝代的統治方式與前一個朝代相比,總是有所改變和創(chuàng)新。一方面是前朝的亡故正是后朝需要吸取的教訓,自然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對統治方式進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另一方面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自然給統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畢竟社會財富越來越充盈,社會人口越來越多,都講增加統治難度。因此,一味的復古并非好事,雖然從古代歷史中有經驗教訓可以總結,但經驗教訓需要結合新時代新環(huán)境進行改良,而不能直接就上,否則容易變?yōu)橥趺У谋瘎 ?/p>
關于中國歷史有一句名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用于說明中國歷史上的分分合合的國仇家恨。從另一角度,這句話說明了人心思變,總是不滿足于當下已經擁有的東西,所以天下太平時作死折騰導致合久必分,天下紛爭時又開始高歌寧為太平犬末為亂世人而期待分久必合。越是藩籬割據的年代,越容易產生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戲劇感;越是太平盛世的年代,越容易產生繁花似錦轟轟烈烈的喜劇感。中國的老百姓一直都被認為是最容易統治和駕馭的,雖然短時間能通過演戲作假或者作威作福獲得成功,但要長治久安必然需要休養(yǎng)生息不與民爭利。
元朝和清朝,都是很典型的游牧民族統治中國、統治漢族的朝代,但兩個朝代存活時間差別甚巨,尤其是如同巨人一般在歐亞大陸上摧枯拉朽無往不利的元朝竟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壽命,原因何在。書中給出的答案特別出乎人意料之外,繼承人生命的長短。其實元朝和清朝都沒有很好的繼承人制度,上一代雄主死亡后都產生過政權更替的家族內斗,清朝比元朝稍微幸運一點在于清朝的康熙皇帝活得蠻長的,所以有足夠的時間理順統治漢人的方式方法,進而產生較為長期的朝代命運。
民國時期并不代表有民族主義,這從清朝的滅亡竟然茍延殘喘了幾十年便可看出,當時社會上的忠君思想和民族主義兩者之間的斗爭,民族主義并未占據上風。而隨著帝國列強對國家的不斷索取,普通的漢人心中大一統的思想的根深蒂固,最終激發(fā)了強烈的民族主義,而正是這種內心中保有的民族主義,讓中國在面對危機中依然能奮發(fā)圖強,最終成就了延續(xù)千年以上不斷檔的文明。雖然有說法中華文明其實在魏晉便已斷絕,但筆者更認同文化的自我更新和傳承,斷層可能存在,但不代表不能重新撿起,而重新撿起后的延續(xù),與我能認可為沒有斷檔。
書中甚至有特別與時代同步的思想,或者說前瞻性的思想:對比中西方文明,中國文明能更緩慢而堅定的逐漸發(fā)展,對待周遭能寬容平等,信奉大家一起互惠互利共贏共長,因而有中國文明拯救世界的可能。其實在明朝下西洋中,就能看出中華文化尊重外邦、團結外邦、共同發(fā)展的意味,而目前的一帶一路共同發(fā)展,也頗有此味道。中國人畢竟是孔孟儒家熏陶了幾年前的中庸之道,不溫不火但腳踏實地,雖然在發(fā)展速度上可能會有所限制,但堅持的力量超乎想象。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式,的確是愛讀的一本歷史書。最后借作者在那個年代就能發(fā)出的有自信的回答結束此文:"要矯正它,非有特殊的文化,和相當的實力,又誰能負此使命?中國人起來?。?。
簡讀中國史讀后感篇八
這一套書我是越讀越喜歡。在嚴謹卻不失閱讀性的文字中,讓我透過漢朝分裂后這段混亂的時期,看到了其中閃耀的文化和制度光輝,更憧憬于其中孕育著的下一個偉大的時代。正如書中所說,在“南方的奮起”的這個時期,是中華文明歷史上兩個高峰之間的低谷。而在我看來,這個低谷中的風光依然美麗和動人,其意義也不凡。想到這里,我就收起了馬上想翻開下一卷的沖動,把此卷的收獲與感悟好好的寫下來。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這套書看就了語言習慣都快被作者同化了),漢末的分裂與混亂,由于在世界歷史上與羅馬的國的崩壞基本處于同一時期,而看起來又極其相似,因此被很多學者共同研究。但是在實質上,漢末的分裂與羅馬帝國的分裂,是完全不同的。支持這個結論的最大證據,就是其分裂后的結果。漢末的分裂與動亂,包括三國以及“五胡亂華”,最終的結果是形成了一個統一而輝煌的唐帝國,是中華文明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而羅馬帝國分裂之后,歐洲各國就已經固化,再也沒有統一,至此進入黑暗的中世紀。就算到了今天,歐盟也僅僅是在苦苦掙扎,不知路在何方。
除了結果之外,還有幾個方面體現了其中的不同:其一是在混亂的年代,分裂的南北政權雖然相對獨立,但是其中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南北的文化制度互相影響,不可分割,最終在統一的隋唐再一次匯合;而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分裂出去之后,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制度,再也沒有回去的跡象了。這個依然是依附于國家的統一之上。其二是就算在所謂的“五胡亂華”時期,參與動亂的少數民族也是先漢化了的少數民族,他們是追隨漢族的叛亂者爭奪政權,其目的也是建立一個同樣的漢族式的政權,其本身就是向往和接受漢族先進文明的,因此本質上是一場內亂,接棒者是漢族文明本身。而羅馬帝國的覆滅,則是純正的“蠻族入侵”,而蠻族入侵后建立的政權也非羅馬式的,其接棒者再非羅馬文明,而如現在所見分裂成各個民族國家的不同文明。其三是羅馬帝國覆滅后,歐洲形成了真正的封建主義,封建領主直接統轄了基層的人民,造成了國家政權與人民的分割。而就算漢末天災人禍交加,在地方勢力抬頭,大地主大莊園庇護了大量的流民的情況下,國家政權依然沒有與之妥協,而是逐漸與其搶奪基層控制權,最終也為后來的強盛打下基礎。其四是歐洲分裂后,各國基本形成了獨立而封閉的個體政權,與外界以及相互之間交流極少;而漢末的混亂,中原分裂為多個政權后,依然不妨礙各個政權之間,甚至是中原與外界的交流,尤其是法顯向西域,授法向東方的交流,反而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因此,正是由于這樣多的區(qū)別,我們不應該將東西方這個混亂的時代視為同一,西方世界在混亂后束手無策很長一段時間,而東方文明在混亂中孕育了偉大的新生,中華文明頑強的生命力在此體現的淋漓盡致。
然后值得注意的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直接的體現就是動員能力。在漢末到西晉統一的這一百二十年間,天下的戶口損失了超過三分之二。這其中有動亂死亡的人口,也有大量流民失去土地而托庇與豪族,國家不再能掌握的原因。由于分裂時期的各個政權都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威脅,提高綜合國力增強自身實力就是他們的第一要務。于是,他們想盡辦法要把控制力落實到基層。他們第一個辦法是土地制度。將國有土地分給人民,通過土地來吸附住人,從而掌握他們。曹魏的屯田制度,東晉的占田課田制度以及北魏的均田制,都是在不通條件下遵循這一思路的具體實踐。然而僅僅通過土地制度,還是沒有辦法恢復到漢朝時期可以收人頭稅的情況,因為豪族對于基層自治的破壞,導致了國家還是無法真正掌握到每一個人,因此稅收只能是戶稅。這種情況到了北魏時期推行的鄉(xiāng)里三長制,通過國家爭取強力與地方勢力爭奪基層的控制權,才有了好轉。而國家政權通過再次掌握基層的控制權,為后來隋唐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些描繪出來的美好愿景就會被顯示殘酷的擊碎。這次疫情體現出來的中國和西方世界動員能力的差異,而產生的截然不同的結果,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由此引申開去,前些年被某些人一直大肆攻擊的現在我國的戶籍制度,其實是中華文明幾千年留下的很有意義的東西。因為戶籍配合上學籍以及其他制度,加之國家在基層設立的各種組織,是國家控制和掌握基層最根本和有效的方法,失去其中任何一個基層就會松動,到了真正需要動員的時候,就悔之晚矣。所以現在我相信,任何鼓吹撤銷戶籍以及基層組織的行為,不是蠢就是壞。
最后一點有意思的是,佛教的本土化以及其于佛道兩家的互相影響。漢朝通西域以來,印度與中原聯系的通道就逐漸打開,此時佛教徒在中原往往是以方士的身份出現,并沒有形成有組織和影響力的團體。而佛教真正開始在中國傳播興盛,則是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二世紀中期佛教在印度開始進入巔峰階段,其教義開始完善,影響力逐漸增強,輻射到了中亞以及西域各國;二是漢末的混亂造成儒家思想的衰落,黃老思想再次占據上風,佛教得以借黃老釋義,進入高層的清談,從而影響力開始彰顯。最為著名的就是東晉時期謝安、王羲之等人的好友支遁大師。
而在佛教本土化這一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真經”。由于佛教是印度經西域各國傳來,其教義經文先從梵文翻譯為胡文,再譯為漢文,期間大量釋義模糊甚至誤差,給中原的僧侶造成了極大困擾,于是便有了西行求取真經的行為。在三藏法師之前三百年,法顯大師就已經到過印度,并從斯里蘭卡坐船而回,由此可見在中原佛教傳播初期,其教義還是吸收學習印度為主。到了印度佛教衰落,中原佛教逐漸成熟,取經的行為才告一段落。歷史記載,從3世紀到8世紀不斷的有高僧離開中土,不顧個人安危長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經。史書上記載了170名,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3人??梢娫鸾虨橹冻隽硕啻蟮呐蜖奚?。
在佛教本土化完成后,尤其是制度、戒律逐漸成熟以后,道教也對其進行了一定的借鑒和學習,逐漸轉向了平和。于是太平道、天師道、五斗米道這些在歷史上赫赫有名,依靠秘密結社和公然造反對抗政府的原始道教組織逐漸消亡,最終在唐朝時期全然擺脫了好斗的印記,成為了以飛升為目標的民間公開團體,并時常服務于政權需要。
在此卷中學到了非常多的知識,然后最讓我振奮的,依然是這個混亂的時代孕育的希望和未來。在這個時期,中華文明在混亂中涅槃重生走向輝煌。同樣我也相信,正是這樣民族強大的基因,必定讓經歷了一百年屈辱后的我們,能堅定地在走向一個新的高峰: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簡讀中國史讀后感篇九
就像在美國做的一樣,作為一個代議制國家,英國把民選代議制也帶到了殖民地。英國的代議制在美國、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亞、南非等地都成功運行。
因此,以歐洲移民為主體的英屬殖民地今天基本上都是發(fā)達國家。而同樣以歐洲移民為主體的西班牙(包括葡萄牙)殖民地今天則大都是發(fā)展中國家。西班牙對拉丁美洲的數百年舊式殖民統治,決定了拉丁美洲今天的落后面貌。
殖民地時代的吏制腐敗、賣官鬻爵、效率低下,在獨立之后,也保留了下來。因此今天南美社會存在著“家長制、裙帶關系、辦事唯親和奴隸主義等弊端,使拉美社會缺少公民責任感”。這成為拉丁美洲各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障礙,也是拉美國家今天遲遲難以完全現代化的原因。
簡讀中國史讀后感篇十
首先,不對漫畫評價。只是想說一下我們大部分人的歷史觀。先拋出結論:我們的歷史觀基本上是人云亦云。很少思考。比如漫畫中提到的:伯邑考。不覺得這個名字很奇怪嗎?他弟弟叫姬發(fā)。
他叫什么呢?伯仲叔季是中國的排行。類似日本的太郎,二郎,三郎這種。“邑”一說是表明其世子身份,一說是擔任“邑”這個官職。所以他的名字應該是姬考。我覺得作者如果把這些寫出來,可以勉強算是有料的中國史。
還有姜子牙,據說是特務身份,起到信息傳遞,聯絡和策反的作用。而不是一直在江邊釣魚。這個解釋在邏輯上是通順的??梢运阕鲗v史的猜測。
我覺得我們大部分人都是缺少思考,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對歷史缺少尊重。而作者就更是了。這本書我覺得只能給1分。算是對歷史觀的警示。
簡讀中國史讀后感篇十一
用詼諧幽默的方式理清歷史脈絡,讓我受益良多,也學到了不少。
“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來作為開場。在已經進入速度時代的當下,歷史類的讀物對于現在工作學習都相當繁重的我們來說未免有些枯燥和乏味。但這本《半小時漫畫中國史》卻能通過用漫畫的形式和幽默的語言帶領讀者進入五千年的精彩世界。
作者用聊天說話的方式,加上現今社會的網絡流行用語,把歷史事件放在我們熟悉的現實場景中,結合漫畫的表達,把歷史講成了活生生的小段子,仿佛就在眼前。讀者在爆笑中慢慢記住了那些艱澀難懂的歷史事件。例如其中有一段,作者將春秋列國比喻成一個班級,把周朝比喻成班主任,十分詼諧幽默。讓大家在捧腹大笑的同時,知道了很多成語的真正來源,如秦晉之好、朝秦暮楚、退避三舍等。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著重從紛繁復雜、事無巨細的歷史中捋出清晰的歷史脈絡,避免信息繁雜而使讀者產生負擔或厭煩,幫助讀者通俗易懂地掌握歷史主干,讓我們在有興趣閱讀其他史書時能更加輕松。
簡讀中國史讀后感篇十二
中信出版社引進出版了一套六冊《哈佛中國史》,我很好奇這些號稱漢學家的老外會如何思考和寫作中國史。
前幾年國內掀起一股明史熱,兒子六年級讀完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對明史相當感興趣,看過一遍還不過癮,在多倫多留學每天堅持聽《明朝那些事兒》音頻。于是我首先找來本套中國史的主編卜正民(timothybrook)親自撰寫的《掙扎的帝國:元與明》一冊,看看與我們在國內讀到的明史有何差異。
讀老外的歷史書,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容易犯困,感覺老外寫歷史總是事無巨細、婆婆媽媽,東一榔頭,西一錘子,沒有一條貫穿全書、勾引閱讀興趣的主線。哪像讀中國人寫的歷史書,宮廷心計、官宦攻訐、用兵伐謀、征戰(zhàn)疆場……讓人驚心動魄、欲罷不能、引人入勝。
比如那本幾年一大熱的《萬歷十五年》,早在30年前大學老師就列為必讀書目,作者黃仁宇參加了《劍橋中國史》的撰寫,負責明史部分,后來有了這本書,但我讀過總是找不著感覺。這套《哈佛中國史》可讀性算不錯,但仍然讀著讀著不掐一下大腿就走神了。
老外寫歷史,運用史料與中國人大相徑庭。中國人寫歷史,取信正史,其他野史旁料,最多作為補充佐證。這套《哈佛中國史》似乎并不看重正史資料這類“重要史料”,而是大量考證引用考古文物、出土文獻、書畫瓷器、建筑家具、平民家譜、地方物志、個人札記等等這類“邊緣史料”。
讀完全書,我與兒子交流心得體會。他告訴我,他們歷史老師要求做research時盡量使用primarysources,我們所說的“正史”,實際上是secondarysources,而上述那些所謂“邊緣史料”才是primarysources。
除了重視一手材料的`直接使用,國外學術研究還將參考文獻索引作為呈現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我翻看了這套《哈佛中國史》六冊,大致每本書的參考文獻、索引和注釋等都要占到全書頁數的1/5-1/4,極盡詳實,其中參考文獻還嚴格區(qū)分“一手文獻”和“二手文獻”分列。這也就罷了,最讓我覺得這些老外脫褲子放屁的是,卜正民在書中有一個地方引用了他自己另一本著作中的一段話,也照樣煞有介事地標注出來!
這讓我聯想到兒子到國外上學第一學期,初次做地理課的project,費了好大工夫做出來,我也覺得像模像樣,與國內學校刷題作業(yè)完全不是一個層次。但作業(yè)交上去后得分不高,咨詢老師后才知道,原來缺少了參考文獻標注列示。那個project一共要求四部分:手繪圖、制作表格、文字說明和參考文獻,參考文獻這一部分完全沒得分。
老外為什么如此看重參考文獻?因為參考文獻反映了你的研究過程,便于檢索和查證,另外是道德和版權的約束,不能抄襲別人的學術成果。此后,兒子逐漸知道了research的要求。最近科學課又做了一個project,兒子得了6+,分數不錯。但兒子告訴我,老師說他的文獻索引列得還是不夠詳細。兒子說他做research時,文章中要使用的資料沒有立刻記下參考文獻,最后要列參考文獻的時候再去查找,有些信息想不起來在哪里看到了。看來,一種思維方式和習慣要徹底扭轉,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老外寫歷史,不但運用史料與我們大相徑庭,更關鍵的是研究方法和史觀,與我們云泥之別。
手捧《掙扎的帝國:元與明》,開讀之前我就很納悶:作者沒有按照我們的思維習慣把元與明分作兩個朝代來寫,而是融合在一起。元與明這兩個完全沒有共性的朝代,放到一起怎么寫?開讀之后更讓我找不著北:蒙古人如何把南宋小朝廷追趕至崖山海葬,朱元璋又如何從元末亂世梟雄中摘取勝利之桃……諸如此類中國讀者耳熟能詳又覺得不可缺失的“大事件”,作者連一個字也沒提。
讀完全書,我略一算計,全書正文共10章260頁,其中關于宮廷政治、朝代興亡(即中國人傳統史觀)的內容只有2章38頁,不到全書六分之一!作者把六分之五的篇幅用于詳細考證論述幅員、經濟生態(tài)、家族、物華、氣象變化、信仰、迷信等等內容,與我們中國人傳統思維中根深蒂固的帝王史觀幾乎不搭界。
瑣碎也就罷了,畢竟老外的研究方法大有可取之處;都說讀史使人明智,讀完這本史書,卻讓我更找不著北。這讓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歷史觀。想想也是,像我這樣從小讀《三國演義》長大,上學又飽受階級斗爭史觀教育的一代人,在我們過去的歷史觀中,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反抗壓迫的斗爭史。
后來,隨著史觀逐漸多元化,社會上也掀起一股股歷史熱,我們知道了農民起義不是推動歷史進步的主要力量。但歷史研究方法論仍然局限于傳統正史范疇,加之充斥熒幕的帝王宮廷劇和歷史暢銷書的推波助瀾,在我們的歷史觀中,中國歷史似乎又演變成一部王朝興替、權謀斗爭的歷史。在這種歷史觀的長期浸淫下,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或多或少種下了一種帝王情結。因此,時下國人無論自身地位如何卑微、處境如何不堪,但只要一說起南海局勢、洞朗對峙,人人立馬聲高八度成為《環(huán)球時報》的時事評論員,“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犯我茅廬者,近就算了。
簡讀中國史讀后感篇十三
“果斷決定”+“立刻執(zhí)行”八字真言,打造極簡生活。
人生苦短,必須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真正想做的事”和“真正重要的事”上。
“東西”的存在,是為了方便我們的生活。
人生精彩與否,不在于“擁有多少物品”,而在于“擁有多少讓自己愉悅的時間”。
在簡單的空間中生活,就不容易被亂七八糟的東西擾亂了心緒。你定能活出自己的風格,發(fā)揮出十二分的活力。
一切順其自然,不要勉強自己,也不要勉強對方,這才是讓人際關系細水長流的訣竅。
只要滿足于現在的生活,懷著謙虛的態(tài)度度過每一天,我們的心就能平靜下來,而我們的注意力也會自然而然地轉向真正想要實現的目標與真正想做的事上。
只要將現在的狀態(tài)調整到最好,未來就一定會以最佳的狀態(tài)出現在你面前。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平安喜樂,但短暫的辛苦與悲傷,有時候也是必不可少的。
越是艱難痛苦的經歷,就越能讓我們學習到更多的經驗知識,更上一層樓。
幸運只會降臨在有準備的人身上?!跋劝炎约耗茏龅亩甲龊谩报D―這種認真踏實的態(tài)度,比天賦異稟更可貴。
所謂的簡而美,不過是要珍惜生活中每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和每一個重要的人,真心相待不留遺憾,不浪費光陰,不虛度生命,提升幸福感。
簡讀中國史讀后感篇十四
這幾年漫畫科普的風一直很大,關注了混知的公眾號之后,斷斷續(xù)續(xù)有看到一些關于中國史的漫畫,因為一直比較零散也沒太在意。直到最近突然對歷史很感興趣,很想好好的讀點書。但是作為歷史小白的我害怕被教材嚇退,于是選擇了輕松一點的方式進入歷史的門檻?;藘芍軙r間看完《半小時漫畫中國史1—5》,寫個簡單的讀后感吧。
對歷史一竅不通又感興趣的成年人。
買之前本來打算是自己看完再給孩子讀一遍,大家一起進步,但是看完以后打消了這個念頭。這套書里面的一些網絡用詞和顏色幽默不太適合未成年人,作者為了表述更有趣會隱隱的“開個不那么明顯的車”。如果是十幾歲的孩子,我不太建議用這套書來作為歷史書的入門。雖然現在的青少年思想普遍較為成熟,性教育也不再是羞于啟齒的事情,但至少我個人認為還是在家長或者大人的指導下閱讀比較利于身心健康。
這套書也不太適合“歷史通”,因為里面的內容很簡略,畢竟中國幾千年的古代史,歷經了那么多的朝代更迭,要濃縮在薄薄的五本書里面,那就只能保留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歷史已經很好的人再看這套書可能就沒什么收獲,還不如花時間去鉆研野史來得有趣。
講述淺顯易懂,總結歸納的歷史規(guī)律易理解。
這套書很厲害的地方在于作者的歷史底蘊深厚,而且邏輯思維能力很強,善于從紛繁復雜的歷史進程中梳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并且結合趣味性時效性強的笑點進行轉述,把朝代的更迭刻畫成一個個有趣的短片或故事,閱讀起來輕松有趣,好幾個晚上我都一不小心就看到凌晨。那些年被歷史課支配的困意,終于找到了終結者。
看完這套書以后,我不止能清晰地理清中國古代的朝代更迭順序,居然還分清了那些耳熟能詳的人物生活的朝代,并且奇跡般地在腦海中浮現那個朝代是繁榮還是衰敗,是和平還是戰(zhàn)亂。更神奇的是還記住了一些歷史大事件,并且明白這些事件給那個時代帶來的影響力。對于我來說這真的是極大的進步了,有了這些基礎知識,再開始看深奧的歷史書就會容易很多。
最后用這套書最后一頁的內容來總結一下這篇讀后感吧。
海萍說:“我不完美,一路跌跌撞撞,可是我渴望學習,嘗試挑戰(zhàn),尋求突破,希望有一天我能健步如飛,昂首闊步?!?/p>
這四本書是我給小邁準備的,經過了王先生這個歷史通的鑒定后,給予了高度的贊揚,并且建議我和孩子一起閱讀,因為內容更豐富,系統性更強,看完以后我的歷史感會更立體更強。
所以現在這四本書我正在研讀中,越看越覺得當時下單的我很明智嘛!這幾本書個人認為就很適合正在學習歷史的孩子們看,漫畫的形式不會覺得枯燥,而且內容立體豐富,也不會擔心過于不正經,認字以后的孩子自己看完全是沒有問題的。
《半小時漫畫中國史》是從東周列國開始講,清朝滅亡結束的。而《我們的歷史》和《中國歷史地圖》都是從上古時代,原始部落開始,并且在后面還分類了幾大板塊,系統性和內容都更全面一些。兩套書其實是一個作者,買其中一套就可以了,內容有重復。我當時買兩套是因為開本問題,一套小一些便于攜帶,一套a3那么大,適合和孩子一起讀。
簡讀中國史讀后感篇十五
終于把這套書細細讀完了。
我最早關注《倫敦新聞畫報》是因為里面的很多木刻版畫和石印版畫是以照片為摹本的,這和中國早期攝影史息息相關,是我研究的方向,后來發(fā)現,除了圖像,文字也很值得深讀,最后還選一部分該畫報中和中國有關的部分翻譯出版了《近代中國的反光鏡》。
這次拿到沈泓老師翻譯的這套《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很興奮,因為我一直很敬佩沈泓老師,他之前出版過的幾本書對我都有很大幫助,而且我知道這套書的工作他已經做了很多年,終于到出成果的時候了。從馬可?波羅起世界就在觀察中國了解中國,探險家、商人和使臣們把他們的所見所聞帶回國內并傳播出去,其中比較知名的有荷蘭使團的紐霍夫、英國使團的威廉?亞歷山大等等,反觀中國,愿意去了解世界的人卻寥寥無幾,因此,現在去翻看當時世界怎么觀看我們或者說看到了我們的什么,多少有助于現在的我們去了解過去的.中國。特別是,如果把時間線拉長,從明末到現在,從荷蘭東印度公司使團到現在西方國家的主流媒體,應該可以發(fā)現他們對中國了解的變化和態(tài)度的變化,以及形成這種變化背后的原因,這部分內容應該會很有趣,或者值得思考。()當時西方的對中國的“新聞報道”雖然有不準確、臆測或扭曲的地方,不能嚴謹到作為正史,但畢竟提供了另外一個可以審視或佐證正史的視角,我想,這可能也是這套書被定名“遺忘在西方的中國史”的原因。
最后,我還是一貫討厭地說些負面話。我對圖像的質量比較敏感,這些早期畫報原作中的插圖很精美,有些甚至可以稱得上是藝術品,但畢竟原作的獲得不容易,所以書中圖像的質量不太符合我的標準;此外,書中還有些沒能避免的小錯,比如上卷中p219和p223的配圖一樣,但圖說不一樣。無論如何,瑕不掩瑜,這是一套值得珍藏的好書,里面有作者和編輯的辛苦付出,我更期待他們后續(xù)將推出的1873年以后的部分。
簡讀中國史讀后感篇十六
在我家的書架上,整齊地擺放著很多很多有趣的圖書,它們都是我的好朋友。每次我去拿書閱讀時,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一本書——《半小時漫畫歷史》。
這本書的作者是作家陳磊。陳磊還有兩個外號——二混子和混子哥。在《半小時漫畫中國史》這本書里,陳磊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講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演變,讀起來讓人忍不住捧腹大笑。在書里,作家陳磊還給一些歷史事件創(chuàng)造出了巧記方法,讓人一看就能順利記住,比如六國滅亡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如果你覺得不好記,可以把秦也加在后面,一下子就變成:喊趙薇去演齊秦!
在我看來,這本書里最好看的當然是隋唐時期里的“玄武門之變”了。它主要講了李世民和另外兩個太子爭奪皇位的故事。本來應該是大太子李建成當皇帝的,但李世民射死了李建成和三太子作文李元吉,自己當上了皇帝。這一段歷史,我看了很多遍,可還是看不夠,在被李世民的足智多謀給折服時,也為他們手足相殘感到難過。
《半小時漫畫中國史》里面的“武則天升職記”,更是看得我爆笑連連。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才能,真是讓我特別欽佩。看到她的故事,我情不自禁地想:“如果我生活在武則天那個時代,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如果有時空穿梭機,我倒真想穿梭到那個時代去看看呢。
我非常喜歡歷史,對于歷史書也非常偏愛,之前一直都是讀文言文,覺得有點吃力,最近我發(fā)現一本漫畫的中國歷史書,里面的內容非常有趣,所以我想將這本書分享給大家。
這本書就是《半小時漫畫中國史》,以漫畫的形式說歷史的書其實并不少,但是在這本書中將歷史講得非常有趣,這一點非常令人贊嘆。
這本書是從西周開始講起的,西周干掉了商朝成為了天下的霸主。這時候西周國王就開始分封諸侯,在這里作者用漫畫的形式將西周比方成一個班級,老師是周王,同學是諸侯,在這個班級里有幾個大個子。
齊桓公死后齊國就亂了,之后晉國,楚國相繼稱霸,他們不把老師周天子放在眼里。這個楚國是自己給自己封的王,在這本書中是一個插班生,而且普通話也說不好,被稱為南蠻。秦國因為救周王有功,獲得了封賞。后來吳國打敗了楚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楚國才復國了。
看完《半小時漫畫中國史》我為作者的才華感到驚嘆,用漫畫這種新奇的方式將歷史講得如此生動。以往枯燥乏味的歷史在這里變得非常有趣。讓歷史事件在腦海里有很深的印象,這給枯燥乏味的生活添加了很多樂趣。
簡讀中國史讀后感篇十七
《談美書簡》是作者在八十二歲高齡的情況下寫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對自己漫長美學生涯和美學思想的一次回顧和整理,也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友們”,尤其是青年朋友們的一次回復。全書由十三封書信結集而成。書中,朱光潛先生就青年朋友們普遍關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規(guī)律、美的范疇等一系列美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同時也對文學的審美特征、文學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及特點作了詳盡的闡釋,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學者學習美學知識的重要參考書籍。
《談美書簡》不是一般的高頭講章,它采用書信體的形式,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將許多深奧的美學知識通俗化。
八十二歲的高齡仍然著書立說,對美學思想回顧和整理,給青年朋友們回復,關心美學教育,這是何等的學者風范和社會責任感!
朱光潛早年學過中文,讀過教育學、心理學,當過中學教員,然后在多所大學任教。在《談美書簡》的第一篇中寫道:解放前幾十年中我一直在東奔西竄,學了一些對美學用處不大的學科。……學過英、意、德、法幾個流派的符號邏輯,……費過不少精力研究過變態(tài)心理學和精神病治療,……讀過不少佛典,認真研讀過“成唯識論”,還看了一些醫(yī)學和談碑帖的書,可謂夠“雜”了?!J真地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陸游說:“功夫在詩外”,我想朱光潛的美學成就與他學得“雜”,學貫中西是分不開的,應該對我們做其他的學問有所啟發(fā)。
從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潛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態(tài)度堅決,措辭嚴厲,即使是老朋友為了科學也毫不講情面。
文藝作品的節(jié)奏和人的生理節(jié)奏原來是相統一的。
本人的感受還有很多,限于篇幅限于水平就說這些吧。
簡讀中國史讀后感篇十八
這原來是澳大利亞歷史老師的講義啊!當初我歷史老師要是這么給我講歷史,我現在也不用到處找著補充自己的歷史知識了!
印象中中學老師講歐洲歷史都是分模塊的講,于是我腦海里的歐洲就是那個幾個關鍵詞,永遠串不到一塊去。這本書真的是我的救星啊,讓我對古歐洲文明有了個整體的認識。不過覺得讀過一遍印象并不是太深刻,有時間還會二刷的!
歷史評論家公孫策在“推薦序”里說:“處在新一波全球化方興未艾的今日,回頭看歐洲歷史,似乎比回顧中國歷史更有啟發(fā)性。”剛看到這句時,百思不得其解。為啥說歐洲歷史比中國歷史對現在社會更具有啟發(fā)性???直到看到下面一段,覺得說的還挺有道理的,“中國文明由于沒有像歐洲文明那樣,被截然不同的文化、思潮、運動,所分裂、撕扯、困惑過,所以中華文明一脈相承、沒有中斷。期間雖然被異族統治過,但都是異族被中華文明同化,這雖然說明了中華文明的強大,但也因此喪失了反思的機會,也就沒有類似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那種再生的動力。”中國綿延幾千年不斷的文明史確實是我們引以為傲的資本,但是西方由于各種原因中斷了文明,也正是由于這個不足,激勵他們去反思,從而獲得更大的進步。這樣看來,確實不能絕對地說哪一種文明更先進,那些對人類歷史有深刻影響的文明都有它們各自的價值,對這些文明的研究都會對我們現在的發(fā)展提供重要的指導。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6438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