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逍遙客讀后感(優(yōu)秀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9 18:22:19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優(yōu)秀13篇)
時間:2023-11-29 18:22:19     小編:紙韻

讀后感是對自己內(nèi)心情感的一種釋放和表達,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認識自己。在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時,我們可以從情節(jié)、人物、主題等方面展開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在這里,我們?yōu)榇蠹沂占艘恍┙?jīng)典的讀后感樣本,供大家借鑒和參考。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一

經(jīng)濟滑坡,名不聊生,貪腐橫行,物欲橫流。

合縱連橫,人才輩出,制法變革,思想?yún)R集。

這,便是戰(zhàn)國。

時代呼喚英雄,人民期盼變革。商鞅、毛遂、白起、趙奢……無數(shù)英雄豪杰匯成了不朽的詩篇。在歷史的星河上閃爍。然而,有這么一位老人,他不求聞達于諸侯,不屑錦衣與玉食,他只愿在自己的爛泥巴里快樂而又自由地打滾。其人謂誰?蒙城莊周也。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宏蓋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讀《莊子》,讀到的是豁達與超越。莊子在《齊物論》里提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比f物的知識、標準不一。所以“人為”的標準,并不是“唯一”絕對的標準。就像《逍遙游》中所述的那只龐大的怪鳥,當大鵬在九萬里高空的渾然蒼茫境界,便是打破了一切人為的“相對”。昭文不再彈琴,因為他在彈琴時,只要發(fā)出一個聲音便失掉了其他的聲音,只有不彈時,才會五音俱全。這正如陶淵明的“五弦琴”。

讀《莊子》,讀到的是灑脫與淡然。何謂逍遙?列子御風而行,自由自在,這是逍遙嗎?答案是否定的。列子飛行忘不了風,也只能成為世俗的幻想與淺見。真正的逍遙在我們的心。如莊子“無為而無不為”“天人合一”,面對世俗,嬉笑怒罵,皆由性情,他逍遙于世間,淡泊于名利。面對惠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淡然一笑,“今子以梁之宰相而嚇吾也?!焙蔚鹊?。正如南朝詩人柳惲就曾在他的《詠薔薇》里有言:“不搖香已亂,無風花自飛?!?/p>

讀《莊子》,讀到的是坦然與欣慰。莊子妻子死時,他鼓盆而歌,有人不解,有人譴責,但他卻悠然地依舊如此,因為他滲透了生命的真諦,生是自然,死亦是自然,生固然可賀,死何嘗不是回歸,一如中國民間的紅是喜事,白亦是喜事。

《莊子》是哲學的天籟,更是我們心靈的琴音,他讓我們找到了那個最本質(zhì)的自己,花開花落,靜謐無聲,這是心靈的盛宴。

無論你再走多遠,請你一定一定不要忘記,自己原來出發(fā)的目的。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二

放下執(zhí)念,心無掛礙,擁抱更灑脫,更通透的自己。

一直比較喜歡散文,可以沉浸在某一刻的意境中徜徉,無拘無束,天馬行空;

小說則不同,你會進入作者為你搭建的場景,跟著描述的故事情節(jié)跟著走,固定的路線,偶爾偏離也不會離坐標太遠,哪怕是走馬觀花也是會感染到幾分歡喜幾分惆悵甚至是悲愴,名家的字就有這種威力,自然而然地不自覺間就陷進去了,走出來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或長或短,總有欲罷不能的無奈。

《人間逍遙客》就是一本令人掩卷長思的書,6位大家6篇中篇6個故事,在紛繁的人世間掙扎抗爭,不同境遇下的選擇導致不同的人生軌跡,因為各自的選擇不同,演繹著不同的命運,到底什么樣的人生是完美的?沒有標準答案。

唯有在各自的人生中放下執(zhí)念,心無掛礙,灑脫通透,或許不枉在人世間走一遭,6個故事呈現(xiàn)人在不同境遇中相似的困惑與掙扎,每個人都會遇到生活中的不同程度的難題,把自己抽離出來拉長視線,縱觀人生的軸線,或許現(xiàn)在的你會覺得過去的你怎么如此幼稚無知,但當下的你一定不會去責備過去的你,因為你知道自己一直在蛻變,從不會停止生長.......

《人間逍遙客》這本書讓我們看別人的故事,更好地走自己的路,人生在世,一直都在路上不停地看,不斷地聽,世間的人與事,遇見什么樣的人,遇見什么樣的事,如何應對?追尋什么?堅持什么?放下什么?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更自由地成長?偶爾也會駐足拷問一下自己,心情不同,答案不一,放過自己跟著感覺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三

他負手而立,已是知天命之年,容貌雖有些衰老,卻并非一派衰敗。頜下蓄兩三長須,長發(fā)作髻,已見稀疏銀絲。雙目炯炯,依稀見得眉目舒朗,似是遠望天邊。一身灰黃長衫,清風盈袖,袍子獵獵作響。宛若無拘無束之游龍,逍遙灑脫于天地之間。

遠方像是有一只極大的魚兒,迷迷瞪瞪看不清晰,在湖海里翻騰上下,吞吐山河;忽而幻化作同等巨大的鳥兒,翅膀巨大,好像一揮舞就可使天地異位。他揉揉眼睛,定了定神又繼續(xù)看,卻找不到它的蹤影了。老者扯開嘴角笑了笑,眉間的皺紋舒展開來,雙目又帶上流溢的光彩。他四處翻找,展紙?zhí)峁P。——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逆】。

你是否聽過別人對你努力的譏笑?是否也惡毒的如此這般的嘲諷過他人?

你的眼界到底有多廣,你是否有資格去做這個不被所有人看好,被某些人譏諷的決定?

我有,因為我知自己。我了解我自己,自然勝過他人。我曾經(jīng)一意孤行,自己一人選擇了不被多數(shù)人看好的學校,我也曾被人義正言辭的數(shù)落過?!澳銥槭裁催@樣做?”“你有沒有考慮過我們的感受?”這些話,我都聽多了。

后來我知道了鵬。這世上有那么多那么多像蜩與學鳩一樣的人,他們或叉著腰或雙臂交叉環(huán)繞在胸前,站在那看著你,嘴里迸射出冷漠又刻薄的話,向你投來一次次不屑的目光??墒侨绻麩o論你怎么辦他們也不會改的話,不如就放過吧。就像鵬一樣,背負青天,翅下有風,傲然自立,飛入云巔之上,令后人折服,前人驚嘆。

不入流的始終都不入流,入不了我眼的始終都不入,何必為其心煩意亂。

只一人,做好一人,足矣。

【轉(zhuǎn)】。

我自小就不是個省事的主兒,總好像是不一樣。小時候曾試過把上好的飯菜喂給自家的大黃狗,面對母親的責罵只能低下頭悄悄的笑;每當夜色降臨,小院里的小孩子們總會乖乖的坐在電視機前——那個發(fā)著亮發(fā)著光的正方體——等待動畫片的準時放映。而我卻總是拖出一張涼椅,端端正正的擺在門口的槐樹下,看漫天繁星,看云起云落。

我還喜歡一個人快步走在山中。我曾和家人一起爬過家鄉(xiāng)一座不知名的山,小孩子們都畏畏縮縮,直喚著要大人抱,而我卻一個人自得其樂的快步跑著,看那山山紅葉飛。

長大之后,忽的變得些許叛逆。我總是忤逆老師和家人的命令,總是不屑于遵守規(guī)矩。仿佛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小刺猬。只留渾身的刺以面對人們。

后來才明白,許多許多的想法不過都出自愛。

我討厭聒噪,也討厭別人聒噪。我愿意自己逍遙在自己的世界里。暑期中曾和父親坐火車一路北上,車廂中的另兩個人像是麻雀一般嘰嘰喳喳,吵得我腦仁發(fā)疼。

世界好像很小,可是無理由吵鬧的人實在是太多了。當一條新政策出來,總有那么些不和諧卻又沒有道理的聲音出現(xiàn);當某位明星發(fā)生了什么事,總有些人喜歡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他。世界在飛速發(fā)展,可是人們的思想?yún)s不一定飛速發(fā)展。不請自來的喧囂,才是真正的不禮貌。

我不敢說我真的看清了這個世界。畢竟“天之蒼蒼,其正色耶”。

不妨多多抬起頭來看看天空,是不是每次看的感覺都會不同?我看云,看云卷云舒,看云來云去,看天色蒼茫,看我的遠方。我們總會天真的以為眼見為實,可有時眼見的還不如耳聽的。

我見過外表美麗的女孩,明眸皓齒唇紅齒白,打扮十分入時,嬌小的身軀挽著男友的手,吐出的卻是不堪入耳的臟話,一串一串的話語圈成一團團烏云,圍繞在女孩身邊,使女孩的光鮮亮麗黯淡了幾分。

我見過外表丑陋的老人,身體衰老得如同一段失去水分的枯死的樹干,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不干凈的,東一塊補丁西一個破洞,卻一步一步彎下腰來拾起地上的垃圾,臉上依舊是恬淡的笑容。

世界不簡單,而世間萬物亦然。我不能說我完全地遵守著這個世界的秩序,但我在盡力,也在維持它。以貌取人,是人之本性,我們第一眼所見的,往往是他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外表是具有迷惑性的,正所謂“眼見不為實,耳聽不為虛”。若是想要真真正正的看清,又豈是單單靠這一雙眼?我的雙眼看到的永遠只是她的雙眼能夠看到的內(nèi)容,若要撇清浮華虛祿,便要用心去探明。遵循本心,獨善其身,用心便好。

【結(jié)】。

我渴望逍遙,可我也希望人們都能在各自的世界里逍遙,使世界逍遙。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四

在《逍遙游》中,除了鵬鳥這個主角,蜩,學鳩與斥這幾個配角也讓人眼前一亮。“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而彼且奚適也?”斥最多只能飛到數(shù)仞,它的眼界必定不能與大鵬相比,所以嘲笑大鵬南徙也情有可原,它的眼界被自己僅能看到的一小方天空束縛著,他不能夠向鵬鳥一樣盡情的遨游。文章中多次運用對比的手法,不僅僅是學鳩與鵬鳥,還有適莽蒼者,適百里者,適千里者的對比,還有小智和大智的對比,小年和大年的對比等等。但這眾多的對比只是為了突出強調(diào)“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與定乎內(nèi)外之分的宋榮子,御風而行的列御寇之間的對比。先揚后抑,先對宋榮子和列御寇大加夸贊,然后再通過貶低他們來引出文章中真正想要推崇的人,那就是修養(yǎng)最高,物我不分的至人,無所為無功利的神人以及不立名的圣人。這三者都是莊子的夸大之詞,亦或者說是想象中的人物,因為人活在世間根本就做不到完全無我,莊子所追求的絕對逍遙也是無法實現(xiàn)的。

雖然莊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能夠達到,但對于莊子本人來說,擁有豁達的情懷,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祿,不被凡塵俗世所侵擾,保持一顆超然于外的心,難道不是另一種踐行逍遙的方式么?正所謂“子非魚,安之魚之樂?”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鼻f子筆下的大鵬需要憑借六月的大風才能夠飛行,待到風停歇下來的時候,鵬鳥雖然不能夠御風而飛,但仍然可以簸卻滄溟之水。在順境時可以乘風而上,在逆境時也可以不必狼狽度日,這才是真正的瀟灑。莊子雖貧,其廣闊之胸襟足以支撐他笑看人生,這何嘗不是一種逍遙?愿鵬徙南溟時,逍遙任我行。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五

2020年,對于《北京文學》來說,是一個特別的年份。自1950年9月創(chuàng)刊至今,《北京文學》已經(jīng)走過70年的光陰。這份刊物由北京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主辦,刊登包括中短篇小說、報告文學、散文隨筆、詩歌和文化評論等多種優(yōu)秀作品的綜合性文學雜志,深受讀者喜愛。

為了盡可能客觀、準確、全面地反映70年來《北京文學》刊物作品的風貌,雜志社計劃出版70周年經(jīng)典作品系列叢書。編輯們對發(fā)表過的作品,進行反復討論、遴選。同時,向不同時期的編輯部負責人征求意見和建議,最終確定了出版篇目,包括中篇小說卷2冊,短篇小說卷1冊,報告文學卷1冊,散文卷2冊,總共4卷6冊。

這套叢書收集的作品都是不同時期廣受各界讀者關注、閱讀和傳誦的經(jīng)典名篇,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北京文學》走過的風雨歷程,展現(xiàn)了不同時期的刊物風貌和作品精華,也基本上代表了刊物作品的最高水平。

《人間逍遙客》是系列叢書中的一本中篇小說集。這本書收錄了余華的《現(xiàn)實一種》、劉恒的《伏羲伏羲》、李佩甫的《無邊無際的早晨》、葉廣岑的《狀元媒》、遲子建的《零作坊》、蔣韻的《心愛的樹》等6位作家的6部作品,以及6篇對應的書評。

其中,李佩甫的《無邊無際的早晨》原載于1990年第9期的《北京文學》,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

李佩甫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作協(xié)全委會委員,國家一級作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歷任許昌市文化局創(chuàng)作員,《莽原》雜志編輯、第二編輯室主任,河南省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專業(yè)作家,《莽原》雜志副主編,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第二屆理事、河南省文聯(lián)副主席,河南省作協(xié)主席,河南省文聯(lián)正廳級巡視員等職。

李佩甫長篇小說《生命冊》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2019年9月23日,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評論家謝有順曾評論到,“李佩甫的小說主題詞是權(quán)力,而比權(quán)力更廣大的是人心。他的寫作,習慣從中原文化的腹地出發(fā),以都市和鄉(xiāng)村、歷史與現(xiàn)實互證的方式,書寫出當代中國大地上那些破敗的人生和殘存的信念。他對人心荒涼之后的權(quán)力迷信所帶來的苦難,有著尖銳、清醒的認識,正如他精微、冷峻的筆法,總是在追問生命豐富的情狀如何才能更加健旺地生長?!?/p>

集全村的疼愛,集全村的希望,成人。在官場打拼,每一次升官都與養(yǎng)育他長大的小村落密不可分。每當李志國遇到困境時,他總會不知不覺地奔回鄉(xiāng)里。他不知道這股神秘的力量來自哪里。他一路高歌猛進,卻也與自己的生養(yǎng)之地不斷割裂。

書中將一個小人物的命運融入到時代的大背景中,他的每一次人生選擇、轉(zhuǎn)折都與時代背景相融合,讀者在他的人生故事當中找到時代的脈搏。

如果說李志國是幸運的,那么就是他遇見了全村人的無私、淳樸和善良。村里人沒有求過回報,從沒有伸手管他要過一次好處,一次也沒有。村里人在他遇到困難時,卻總是對他包容,容忍他,遷就他,在關鍵時刻,助他一臂之力。

如果說李志國是不幸的,那么就是他身上滋生出的自私、無情和冷漠。他是何時變得自私冷漠呢?也許是三叔打下那一個嘴巴之后。也許是穿上借來的衣服,就不再想還了的時刻。也許是他在公社大院的黑夜里,發(fā)現(xiàn)自己非常的孤單,沒有人能夠幫助他,誰也不能幫助他的時刻。

正是村里人的無私、淳樸、善良,與李治國的自私、無情、冷漠,兩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是村里人不求回報的付出和李治國貪婪的索取,兩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都讓李治國產(chǎn)生了迷茫、無助。這種巨大的戲劇沖突,也撞擊著讀者的靈魂。

最后,主人公不斷地拷問自己:你是誰?生在何處?長在何處?你要到哪里去?文章的落腳點落在這個哲學問題上。主人公并沒有給出答案,作者也沒有明確的回答,這讓讀者有更多的思考空間和個人感悟。

《人間逍遙客》,也許看透了滾滾紅塵,才能夠真正做到逍遙一世。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六

剛看到書本《人間逍遙客》原以為這是一本長篇小說,細看才知這是一本合刊中篇小說集,這是北京文學社為了紀念創(chuàng)刊70周年紀念冊。故事集收錄余華、劉恒、李佩甫、葉廣芩、遲子健、蔣韻等人作品。

故事集開篇是余華《現(xiàn)實一種》,說真的,我并不喜歡這篇小說的閱讀感受。故事開頭環(huán)境的描寫,人物的出場,讓我們看到這一家子冷漠、無情、自私。倫理上他們是一家人,實際上同屋而住的陌生人,他們甚少交流,不曾關心他人的感受,自顧自的過著。

故事的悲劇是由兩個小孩所引起的,家里的四個大人都出去上班,只剩老弱病殘祖孫三人。連下整月的雨,突然出了太陽,無數(shù)耀眼的亮光在玻璃上閃爍,這些亮光瞬間吸引四歲的皮皮,皮皮一下子就喜歡上這些亮光了,他想到了堂弟應該也是喜歡的,于是走到搖籃前抱起幾個月大堂弟出去看太陽,抱著時間有點長,小胳膊承受不住小嬰兒的重量,堂弟就從他的手上掉了下去,這一掉堂弟丟失了性命。

叔叔嬸嬸回來后,發(fā)現(xiàn)孩子死了,倆人精神崩潰了,像發(fā)瘋似的要找出兇手,最后得知是四歲的皮皮,叔叔山峰想處死皮皮,皮皮的父親上崗想要5000塊了事,山峰不肯,最后他決定讓皮皮舔地上堂弟摔死流出的血,舔完之后就放過他,可當皮皮正在舔地上血的時候,山峰卻一腳將皮皮踢飛,皮皮也因此丟了性命。

皮皮一個無意的舉動導致堂弟失去性命,而山峰的舉動卻是有意而為之的,這種報復的心理同樣出現(xiàn)在山崗身上,當皮皮被山峰踢死后,他想到一招毒辣的報復方式,用繩子綁住山峰,在他的腳上涂煮爛的肉骨頭,讓狗來舔山峰,導致山峰大笑不止,最后被憋死。害死山峰的山崗也難逃法律的制裁,最后被槍斃。

山崗山峰身上流淌著同樣血脈,為何得知兒子死訊后,兄弟會反目成仇,并產(chǎn)生這種極端的報復心理呢?這也許就是《現(xiàn)實一種》想要表達的另外一層含義,血親之中還有親近之分,兄弟雖是血緣關系的,但跟父子之間的血緣一比,就不堪一擊了。透過余華的作品,讓我們看人性的復雜。

故事集中最喜歡就是遲子建《零作坊》,本篇共有六個章節(jié)。這篇文章講述生活在農(nóng)村的翁史美卻擁有一身浪漫氣息,不愿過著一眼望穿的生活,雖質(zhì)樸卻不認命,她敢于為了理想而抗爭,這種世人所認為離經(jīng)叛道的人,卻活出自我。

一來二去,兩人順理成章住到一起。翁史美滿懷希望,認為找到理想中的愛情,當她拋夫棄子離開地龍鄉(xiāng),跟紀行舟來到了城里,可現(xiàn)實卻給他一大棒槌,到了城里沒多久,紀行舟就淡出她的視野。遭受拋棄后,并沒有放棄生活,而是找到生存的來源,盤了一座制陶的“零作坊”,并改為私宰生豬的屠宰場,盡管她在法律邊緣創(chuàng)業(yè)失敗了,卻在這里得到靈魂的救贖。

擁有一身浪漫氣息的翁史美,她向往純潔的浪漫,所以她愛上只聞其聲,不見其人零作坊的前主人孟十一,整整三年的通話,孟十一成為她的精神支柱,她渴望傾訴,稀釋壓力,也許這是她逃避以往現(xiàn)實婚姻和愛情打擊方式,所以她在心中塑造孟十一的形象,也不管理想中的孟十一是否跟現(xiàn)實相悖,她透過孟十一來追求心中那一抹浪漫的光。

可現(xiàn)實總是殘酷了,在零作坊出事后,她也丟失理想中的愛情,可就這樣的情況下,她也沒有被現(xiàn)實所擊倒,而是失敗的現(xiàn)實中爬出來,她再次回到了屠宰場,卻意外收到楊生情寄來的花籽,這是浪漫的種子,向美而生的種子。這也是預示著主人翁有了新的可能,新的希望。

總結(jié):6個故事中主人公面臨困局時,他們沒有被困難所擊倒,而是放下執(zhí)念,放下過去,重新面對生活,讓自己活得更灑脫、更逍遙。這也是我們必須學會的一項技能,當無法改變現(xiàn)狀時,我們試著放下,從不同角度重新切入,也許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七

《逍遙游》,這是莊子文章知名度最高的一篇。奇大無比,展翅高飛,由北到南的大鵬,在國人心中留下了非凡的印象。對這只大鳥,一般取其志向高遠、無拘無束的形象,但是細細深入閱讀,它的境界只是比蜩、學鳩、斥鴳高而已,仍然沒有擺脫外物的限制。這樣的大鳥,想要高飛到九天,就必須依靠海運,既然依靠海運,它就受限于海運,它就沒有達到莊子所說的絕對的自由。鳥類世界如此,人類世界也是如此。汲汲于功名利祿的世俗之人,就如同蜩、學鳩、斥鴳,而擺脫了名譽是非的宋榮子、列子則如同大鵬,而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是作者所效仿追求的對象,他們順任自然,無所求,自由自在。

在闡釋自由思想的同時,作者順便論證了認識的局限性。蜩、學鳩、斥鴳,認識不到大鵬南飛的目的意義,它們甚至瞧不起大鵬。生命短暫的只有一個早晨的菌類,自然無法理解一個月,能活幾個月的蟪蛄,自然不懂年的概念,眾人只能向往長壽的彭祖,卻不知道有千年壽齡的冥靈,大椿。肩吾理解不了接輿所說的居住在“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葑右仓恢烙煤J做飄,用樗做木材,不知道用大葫蘆當船,用大樗樹來乘自由之涼。這就是知識上的“聾盲”。這一論點在《齊物論》《養(yǎng)生主》又有換樣的論述。

作者還闡釋了目的和工具的相對性。一杯水可以浮起一根草,而要想浮起一個杯子一杯水是不夠的。郊游要一天的干糧,周邊游需要一兩天的干糧,長途游則需要更多的干糧。工具有助于實現(xiàn)目的,反過來說,目的又受限于工具。人一旦有目的,也就受限于實現(xiàn)目的的工具了。要想實現(xiàn)自由,那就要摒除目的,人生就不要有所求。無意義的意義,就是生命的大自由,就是像神人那樣,不關世事,自由自自地活在世俗之外。當然人的一生(生命)也可以作為工具——自己的工具,他人的棋子——以之去實現(xiàn)人的某些追求,一旦如此,我們的生命也就會被利用,進而喪失自由、喪失生命,要想保存生命、保全自由,我們就要無用,于世俗于他人無用,于自己無求。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八

其實很早就已經(jīng)讀過莊子的著作,但是最近閑下來的時候重新溫習莊子,發(fā)現(xiàn)感慨更甚,收獲更多。

其一:順其自然——走過去了,其實都不過如此。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币廊?,就必須到達一定高度,要清楚結(jié)果,就必須走過一段過程?;乇懿皇翘与x,沉默也不是懦弱,向前或者向后,其實都是一種經(jīng)歷,走過去了,其實都不過如此。就算將來知道現(xiàn)在的選擇不是最好的,可是至少看到了全部,經(jīng)歷了過程。

其二:自然而然——認知、把握、而后將來。

一杯水就是一種人生,“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在恰當?shù)臅r候只能做恰當?shù)氖虑?,很多時候,接受不只是無奈,也是睿智。人的命運就是選擇在妥協(xié)中不斷突破的藝術,所以暫時的放棄也是一種成就。沒有一成不變的道路,所以才有精彩非凡的人生。堅持不一定是原則,放棄也不意味著淪陷。

于是短暫的妥協(xié)并不意味著完全的放棄。認清現(xiàn)狀,才能夠獲得機遇。但是只有抓住屬于自己的風,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被L為羽,才有萬里鵬程。

我們需要認知現(xiàn)實的能力,需要把握機遇的能力,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暫時不具備這種能力。但是無能所以無謂,無知所以無畏,無謂所以得到安逸的快樂,無畏所以能面對巨大的困苦,不同的境遇是不同的感受,只有合適的才是舒適的。無能算不上懦弱,無知也算不上罪過,但是無能無知而不自知自制卻會造成巨大的災難。

境界早就決定了成就,前提也早就影響了結(jié)果,漫長的積淀才可能成就遠大的將來?!斑m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比绻枰?,那么辛苦一點,這不是遷就,而是必須全方位的接受;要是真做不到,可以選擇現(xiàn)實一點,“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彼约词箤聿荒敲葱腋#F(xiàn)在也不那么辛苦。

其三:君子自立——人生其實就是活著還有活下去。

人生其實就是活著還有活下去?;钪鸵馕吨c他人交集,誰也無法回避,而這正是生活。所以人生其實就是成就自己,生活能夠改變命運,而生命本源的意義同樣也很簡單——就是滿足生存的目的,活著就是真理,活下去和讓更多的人活下去就是通往幸福的捷徑。

因為生活,所以有了紛擾的世界,但是人是有別于萬物的智慧動物,被上蒼生而賦予思考與選擇的權(quán)利,許多人放棄了,所以淪為禽獸,但是更多的人在堅持,成就了一個越來越繁榮的人類社會,而這其中,極少的一部分人幸運的正確使用了這種權(quán)利,于是被人們慕而聞名。

生活中影響人生態(tài)度的有兩個常見而重要的因素:利還有名,就是名利。

因為生存,生活中有一樣東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錢,因為錢的需要所以構(gòu)成了利益的追求;而生活中還有一樣東西是很多人羨慕的,那就因為人的羨慕而構(gòu)成的名。但是名利只是滿足生存的一種需要,所以人可以自私但不能僅僅自利,所以人可以追求正名但不能追求盛名。

名利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是過程而非結(jié)果,人生就是活著還有活下去,如果因為活著和活下去而不得不選擇一些名利的需要,這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因為名利而造成活著和活下去的困擾,何其辛苦?難道就不是舍本而逐末?人生的態(tài)度不是名利,起碼并非因為名利?!爸寥藷o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边@是一種好的態(tài)度,至少是可以認可和得到滿足的幸福態(tài)度。

然,這并非我的態(tài)度。

我只是單純的希望讓自己更好地活下去和讓更多的人更好的活下去,這或許不是最好態(tài)度,但是至少不會是錯誤。而這——正是我選擇的態(tài)度。

其四:自知自制——合適的才是舒適的。

最困難的不是了解別人而是了解自己,因為我們往往只能通過鏡子看到自己,可能會是全面的,但肯定不是真實的。

同樣困難的不是掌控別人而是掌控自己,因為我們的雙手對我們的身體總是有所未及。

所以人生最珍貴的是能夠自知和自制。所以“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不同的境界成就不同的人生,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才可能比多數(shù)人走得更遠,但是過度也可能累成精神病的。所以眼光可以更遠一點,但是步子一定要更實一點。“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焙线m的才是舒適的,無知而妄不僅造成他人的困惑,更可能造成自己的災難。所以“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彼匀松?,不過是興趣相投而相擁不擾。

其五:天生我才——存在就有道理。

“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cè),逍遙乎寢臥其下。”存在就有道理,轉(zhuǎn)一個角度,就是一個世界,換一種眼光,地獄也是天堂。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九

北冥有魚,其名為鹍,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天池也。

莊子說,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旋向上直沖九萬星高空,背負青天,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鷃卻因此譏笑他。此則小大之辯矣。

是啊,鵬鳥之志,斥鷃又豈知哉?因此那此可以勝任一官之職行為可以順應一方群眾才能可以取信一國的.人,追逐到了功名利祿他們自己很得意,其事如斥鷃一樣所見甚小。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周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彼钠拮铀懒?,他竟還能“鼓盁而歌,送妻升遐”可見他參透了生死,只是剩的逍遙了。

仿佛和那莊周相比,你我的人生真是太可笑,追求高分,追求容貌姣好,追求事業(yè)的成功,比起至人,神人,圣人如何?我們都是斥鷃罷了。可即使如此,和莊周一般無為,又對了嗎?宿命論強加在我們身上,只有莊周才能看的開吧?因此,大小之辯也無法言對錯。

如是命運早有安排,誰還會擊打破既定的命運?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比起莊周,我無法理解他的超然卻渴望宋榮子般的不屑,我不向往無為,卻追求鯤鵬般的高飛,我尚未參透生死,卻追求莊周般的逍遙。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

逍遙游與齊物論作為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對于《莊子》一書具有觀點上的統(tǒng)攝作用。而且《逍遙游》作為《莊子》一書的第一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準確地理解逍遙游對于把握莊子的哲學思想有重要意義。

本次作業(yè),我就對于我對于逍遙游的看法觀點加以敘述。

什么是逍遙游,在我看來,逍遙就是優(yōu)游自得的樣子,游就是運動活動,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這里的逍遙游是與無為想通的,即逍遙游也是一種順應自然的、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運動狀態(tài)。

關于本篇的結(jié)構(gòu),一般有這樣的觀點: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第二部分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為第三部分,論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當作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yōu)游自得的生活旨趣。但是我一直好奇于兩點,第一點是文章至“圣人無名”已經(jīng)基本寫出了莊子的核心觀點,甚至已有總結(jié)之意,而后面兩部分有種添加、補充之意;第二點是在第一部分中文章兩次提到鯤鵬的例子,感覺有種重復的嫌疑?;蛟S這樣的不夠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恰恰顯示出莊子的逍遙不羈。但是真要解釋這兩點疑問的話:第一點或許就是如前所述,是逍遙游本篇的添加與補充,尤其是第三部分“無用”的補充;第二點的疑問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前一次提到鯤鵬的故事是為了直接通過它來論證“無己”、“無功”、“無名”,而后一次加上了“湯之問棘也是已”則表明儒家所提倡的商代也這么認為來進一步論證。

從內(nèi)容上看,逍遙游的主旨便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也就是“人格達到頂峰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yè),思想臻于完美的‘圣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蔽恼碌谝徊糠滞ㄟ^寫蜩與學鳩、斥鴳與鯤鵬的對比,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與宋榮子與列子與至人、神人、圣人的對比,說到鯤鵬“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宋榮子“雖然,猶有未樹也”,列子“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通過寫朝菌、蟪蛄、眾人與冥靈、大椿、彭祖的對比,說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從這些語句上看,莊子是認為無論他們代表的對立面的兩方面,都沒有達到最高的境界,而按照莊子的說法,最高的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就是一種物我兩忘的“無己”的無所待(憑借、依靠)的境界。

文章第二部分與其說是為了論述“無名”,不如說是為了論述“無功”。因為三段內(nèi)容都是講有權(quán)力的或者將有權(quán)力的人放下或忘記自己的權(quán)力,尤其是第二段通過寫姑射之山的神人“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來間接論證之。第三部分是寫“無用”的觀點則眾所皆知了。那么“無名”的觀點從何而來,其實在我看來“名”不僅是名譽和地位,更是與“實”相對應的概念的范疇。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的這個。也就是說,莊子的“無名”類似于“無己”,只不過一個是“名”、一個是“實”。實際上,這三無的核心無非就是一個“無”字,也就是“道”。道的特性是無,人要做到逍遙游也要符合無的要求。

當我們再看逍遙游,莊子是要強調(diào)弱化自我、無所憑借,那這是一種真正的自由自在的境界嗎,在我看來,自由是屬于擁有自由意志的個人在社會中的自由,一個人如果連“自由”的“自”都不存在了,那也無所謂自由了。也許莊子的逍遙游不是要強調(diào)自由,更是一種作為在那個黑暗的戰(zhàn)國時代的對于自我的超越,一種超脫世俗的、從個人出發(fā)的、為了個人的“無為”的社會理想。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一

人教版第四冊所選《逍遙游》為《莊子》一書的首篇,主旨是講人生的境界。在莊子看來,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遙游”。那么,什么是“逍遙游”呢,先說“逍遙”的語義。在《莊子》一書中,“逍遙”一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狀態(tài)或內(nèi)心狀態(tài)?!肚f子》一書中,多次使用到“逍遙”一詞,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和“彷徨”一詞對舉使用,但詞義始終不變。如“彷徨乎無為其側(cè),逍遙乎寢臥其下”(《莊子·逍遙游》):“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莊子·大宗師》):“逍遙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故“逍遙”的本質(zhì)是指一個人自由自在、任性適意的人生狀態(tài)。其次說“游”?!坝巍弊鳛槿说闹黧w活動,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體?!肚f子》一書在使用這個詞時也兼有這兩個詞義。但莊子哲學是談人的精神自由的,他關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動,是要從人的精神自由中尋找人生的出路。故《莊子》中使用“游”一詞時,多數(shù)情況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動,是指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精神漫游”。

“逍遙游”中的`“游”也是如此?!坝巍笔切挠?,是讓心游于“無限時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讓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進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莊子·天下》中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這樣的精神活動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了“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泰然狀態(tài),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安寧。這樣的“游”才“逍遙”。

莊子世界觀、人生觀的核心是“道”論。莊子認為,“道”生天地萬物,“道”使天地萬物生滅流變,無窮無盡。天地萬物(包括人類在內(nèi))無論以怎樣的形式存在,也無論發(fā)生怎樣的變化,都是這個“道”運行的結(jié)果,也是這個“道”的具體表現(xiàn),這叫“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莊子·至樂》)。“道”的本質(zhì)特征就是自自然然,無為無不為,無目的又合目的。人類是順“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質(zhì)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甚或無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樣,本屬自然,無目的又合目的,無所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莊子》一書中,“真人”也被稱作“至人”“神人”“圣人”。因為“真人”是依乎天道、順乎人性自然地活著,達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莊子又稱其為“至人”:“真人”在人世間順性自然,無為無不為,超凡脫俗,故莊子也稱其為“神人”:“真人”是領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間生活已無所不通,《說文解字》說:“圣者,通也”,故莊子還把“真人”稱作“圣人”?!跺羞b游》中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三者名殊而實指為一。“無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無名”“無功”同樣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這三種狀態(tài)都是人在體道自然中無為無不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而“無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遙游”。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二

看完這篇文章,我就覺得,《逍遙游》是一篇神文,并且像這樣的文章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不多見的。

我們首先驚訝于莊子超出尋常的想像力。在莊子的筆下,“鯤”不知有幾千里之大,一變而為“鵬”,鵬的背不知幾千里,羽翼遮天蔽日,奮起南飛,擊水三千,扶搖九萬。何等宏大!作者為什么要創(chuàng)造一個如此巨大的藝術形象呢?首先,莊子是一個大思想家,這樣巨大的形象是他所欣賞的。

其次,創(chuàng)造大的形象,也是為了與小的形象進行對比。你看,大的形象除了鯤鵬,還有冥靈、大椿、彭祖。小的形象有芥、蜩、斑鳩、朝菌、蟪蛄、斥,這一大一小形成的對比是十分鮮明的。那么,莊子是在褒大貶小嗎?不是。那么莊子為什么要進行大小的對比呢?這樣的對比和下文的宋榮子、列子、至人、神人、圣人是什么關系呢?這是讀懂本文的關鍵所在。

作者寫完大小的對比后,接著寫了“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者不過就是數(shù)仞間跳躍自得自滿的小鳥,受到宋榮子的嘲笑。為什么?因為宋榮子不受外界輿論的束縛,懂得“內(nèi)外”與“榮辱”的界限。然而,莊子對他仍然存有遺憾,“猶有未樹也”,就是說,宋榮子沒有達到莊子心目中的最高境界。列子可以御風而行,而且輕巧美妙,但他仍然達不到莊子的理想境界,因為列子“有所待”,沒有風,他就無法飛,靠的是外部條件。莊子的理想境界是“無所待”,能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不依靠任何外物,達到絕對自由,這才是莊子的最高理想。至此,我們明白莊子對比的意圖了:大對于小,是相對自由的;宋榮子無視毀譽,較之“征一國者”相對自由;列子御風而行,免受行走之勞,較之于徒步者,是相對自由。但所有這些,都達不到莊子的最高理想境界,因為他們都“有所待”。最后,作者推出一種理想化的人物:“至人”、“神人”、“圣人”。

文通篇是寓言,形象生動,感人至深。

魯迅先生說:“(莊子)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p>

鵬在文中固然有論證自然萬物皆有待的作用,但它的意蘊遠不止此。我們且來看看莊周對鵬的描述:“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薄谤i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此鳥絕非一般,它由不知其幾千里的大鯤轉(zhuǎn)化而成;飛行時卷起三千里浪花,在刮起龍卷風時騰空直上數(shù)萬里云霄,遮天蔽日,聲勢浩大,這是何等雄偉的景象??!蜩與學鳩認為大鵬徙于南冥完全沒有必要飛上九萬里高空,面對蜩與學鳩的嘲笑,清高孤傲的莊子不屑一顧,在莊子看來它是大智者,這兩個小東西知道什么呢?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在莊子的眼中,大鵬有高遠的理想,它威武壯美,可見莊周先生對大鵬這一形象寄予了深情厚愛。

逍遙游的人生理想既是莊子批判儒家積極入世哲學的反映,更是莊子在現(xiàn)實與理想,此岸與彼岸痛苦徘徊并超越現(xiàn)實與此岸的人生理想表白。

因此,文中的寓言及寓言中的形象僅僅是作者言志與抒情的符號,鵬的形象交織了莊周的清高孤傲,理想的高遠與現(xiàn)實的無奈,既自豪又悲哀的復雜的矛盾心態(tài),意蘊豐富。

人間逍遙客讀后感篇十三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遙游作為莊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學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jīng)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

接著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游的“至人”具體化。莊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zhì),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xiàn)者。然后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永作逍遙游。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6474650.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