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英學古詩教案教學設計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30 17:45:04
英英學古詩教案教學設計大全(16篇)
時間:2023-11-30 17:45:04     小編:筆硯

一份好的教案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編寫一份高質(zhì)量的教案是每位教師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看看下面這些優(yōu)秀的教案,你可以借鑒其中的教學思路和方法。

英英學古詩教案教學設計篇一

《英英學古詩》是蘇教版第三冊的第三課。這篇課文用了和以往課文不一樣的形式——“對話”來表現(xiàn)的。這篇課文些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讓學生在饒有興味地朗讀祖孫對話的同時,不知不覺地進入古詩的意境。

教學經(jīng)過:

一、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師:在課前,小朋友都讀過第三課了吧?請問,課文的題目是什么?

師:請你跟著老師一起寫課題。(師板書課題,生書空)。

師:英英學的是哪首古詩?誰能像英英那樣背給大家聽聽?

(指名背誦)。

師:請你跟著老師一起寫課題。(師板書課題,生書空)。

師:英英學的是哪首古詩?誰能像英英那樣背給大家聽聽?

(指名背誦)。

二、提出問題,激起興趣。

生:好?。。ê苡信d趣的`樣子)。

師:看看這篇課文,和我們平時學過的課文有什么不一樣?

生:這篇課文中有一首古詩!

生:不,我們以前也有學過有古詩的課文。

生:這篇課文中古詩的意思已經(jīng)告訴我們了。

師:上學期學過的《詠華山》在課文中也有意思的,還記得嗎?

生:(作思索狀)記得。

生:這篇課文寫的是奶奶和英英兩個人在說話。

師:是呀,兩個人在說話叫做什么呢?

生:對話!

生:好?。ǚ浅M度氲刈x課文)。

三、角色問答,深入理解。

師:現(xiàn)在我來做“奶奶”,你們做“英英”,一起來讀讀這篇課文。

(師生分角色讀課文)。

師:如果我是奶奶,我還會問英英一些問題呢!

生:你想問什么呢?

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

師:那奶奶更不懂了,為什么非得說“秋天的夜晚”呢?

生:因為秋天的月亮很亮。

師:是呀,秋天天高氣爽,云淡風清,所以感覺秋天的月亮特別亮。

生:秋天,有一個中秋節(jié)!

師:中秋節(jié)又怎么樣呢?

生:中秋節(jié)吃月餅!

師:凈想著吃的!

(眾笑)。

生:中秋節(jié)的晚上月亮最大最圓。

生:中秋節(jié)是全家團圓的日子。

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遠離家鄉(xiāng)的人……。

師:誰遠離家鄉(xiāng)了?

生: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是寫這首詩的人。

師:哦,這下,奶奶才真正聽懂了,謝謝你,我的好孩子!

英英學古詩教案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1、讀準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寫前6個生字,讀準一個多音字。

2、能正確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靜夜思》。

3、基本理清課文的層次,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掌握生字詞。

教學過程:

一、古詩導入。

1、小朋友,我們在一年級的古詩文誦讀活動中學到了許多古詩,你們還記得嗎?給大家背一背吧。

指名學生背誦。

2、大家古詩學得真不錯。有一位新同學叫英英(板書)她在學校里新學了一首古詩。(板書:學古詩)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齊讀板書)。

3、你是怎樣記住“英”和“詩”的。

學生交流。

5、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你想知道的答案吧。

二、初讀課文。

1、聽錄音范讀課文。

聽了錄音你明白了什么?學生交流,逐個解決上述問題。

老師:小朋友聽得真認真,如果我們認真地讀課文,你會學到更多的知識。

2、讓我們快速讀課文吧。學生自讀課文。

3、檢查自學情況:(1)出示:英英一首古詩教靜夜思照一層白霜唐代背思念。

指名認讀,開火車讀,齊讀。

(2)齊讀課文。

引導學生重點讀英英說的三次話,歸納大意。

教師板書:第一次詩句。

第二次詩意。

第三次作者。

(3)分角色讀課文。

三、識字寫字。

出示生字:英詩教首靜思。

1、學生認讀,說說你是怎樣記住的?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

2、學生逐個觀察生字,說說字怎樣寫才美觀。

教師板書范寫,學生描紅、仿寫。

四作業(yè)。

1、完成習字冊。

2、找李白的資料,背誦李白的古詩。

英英學古詩教案教學設計篇三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入情入境的背誦古詩《靜夜思》,達到朗讀是內(nèi)心的表達。

2、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思念、熱愛故鄉(xiāng)的感情。

3、會默寫《靜夜思》,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背古詩懂詩意知作者)。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復習生字詞。

意思故鄉(xiāng)舉頭懷疑一首古詩。

思念唐代聽懂背書一層白霜。

二、講授新課。

1、背古詩。

師:《英英學古詩》,是怎么學習的呢?我們來讀課文。找出英英所說的話,來揣摩一下。

英英說了幾次話?誰找出來,請舉手。(挑三個學生來讀)。

師:我們來讀英英第一次所說的話(齊讀)找出英英學的是哪首古詩?出示古詩,我們也像英英那樣,把古詩的內(nèi)容先來試著背一背吧(板書:背內(nèi)容)。

2、講意思。

(1)、(個別字的意思)。

師:其實古詩呀,很好理解。如果你把關鍵幾個字的意思弄懂了,那這首古詩的意思你也就明白了。我們來讀一讀英英第二次說的話,看看這幾個字的意思你能不能讀明白。(靜、思、疑、霜、舉頭、明月)。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2)、整首詩的意思。

接下來,我們來理解詩的意思吧。學生結合課本來敘述。

我們也像英英一樣會講古詩的.意思了。讓我們帶著詩人的感情,來讀一讀這首古詩吧?

(3)、誦古詩。

教師出示插圖,學生敘述畫面的意境。教師渲染,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再次朗誦《靜夜思》。

4、說作者。

從英英的第三次話里,你明白了什么?

學生回答,師板書(說作者)。

多媒體出示,李白的簡介,回憶學過的李白的詩《古朗月行》。

師:學習古詩就是這么簡單,(指著黑板)背古詩懂詩意知作者。

5、默寫古詩。

練習冊13頁第2題。

三、整體感知。

分角色讀課文。

教后反思:備課時,我針對你要把學生帶到哪里?你怎么把學生帶到那里?你如何如確定把學生帶到了那里?的教學思想而備了此課。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強,只要學生會背誦和默寫古詩即可。然而在實施的過程中,由于和學生相處時間不長,對學生的理解不夠。雖然目標達到的還行,但教學過程不那么流暢,甚至個別學生還沒有達到目標。針對這種現(xiàn)象,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課堂氣氛不活躍。沒能調(diào)動全班學生的學習熱情。2、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設置的還可以,但教學的有些淺。如果再扎實一些,可能每個孩子都會背會寫了。例如在讀古詩時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多讀,就能達到熟讀背誦的結果。在默寫古詩時可以指導個別字的書寫,加深古詩中難寫的字的印象。3、學習作者時,應當回憶或拓展與李白相關的詩,加深學生對李白的了解。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xù)以三個問題為主導思想,學生為中心,提高每一堂課的學習效率。

英英學古詩教案教學設計篇四

《英英學古詩》是一篇“文包詩”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詩句的意思及作者。

《靜夜思》這首古詩孩子們在一年級時就已經(jīng)能背誦了,但“古詩”的詩意及蘊含的道理學生還不明白。因此在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了理解古詩上。

首先,我出示了月圓圖,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孩子們,你看到了什么?…什么時候的月亮是這樣圓圓的、亮亮的?…是的,中秋節(jié)、元宵節(jié)的月兒就是這樣圓這樣亮,回憶一下中秋節(jié)晚上你們?nèi)沂窃趺磻c祝的?…月圓之夜正是家人團圓的時候,所以,每當這時候,我們相聚在一起玩一玩,樂一樂,多幸福??!假如,這時,你獨自一人,父母都不在身邊,看著別人都團圓在一起,而你卻孤單一人,無人相伴,你會怎么想呢?……以此引出詩人李白寫這首詩的背景,圖上的詩人此時正孤獨一人望著明月,那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學生都能感同深受。在此基礎上再來體會詩人的孤獨心境就不難了。

接著我讓小朋友讀課文,找出課文中關于這首詩意思的句子,并用波浪線劃下來,讀一讀。再詩文對照,理解詩中字詞的意思,就簡單多了。

這樣引導學生看圖想像,轉換角色,把教材內(nèi)容中的靜態(tài)知識轉變?yōu)閷W生思維活動中的動態(tài)作用對象,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英英學古詩教案教學設計篇五

《英英學古詩》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以對話的形式出現(xiàn),語言淺顯易懂,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認識本課的生字新詞,了解對話的表現(xiàn)形式,理解《靜夜思》表達的思想感情。第二課時,再開展分角色朗讀訓練,背誦課文,學寫生字,拓展搜集背誦李白的其它詩作。本課的教學,我首先引導學生背誦了自己積累的古詩,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我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對話的表現(xiàn)形式。通過朗讀對話,使學生理清英英學古詩的過程,最后通過看圖,聯(lián)系生活,我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古詩《靜夜思》表達的思想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英英學古詩教案教學設計篇六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二單元《英英學古詩》。

計劃學時。

2

學習內(nèi)容分析。

《英英學古詩》是蘇教版第三冊的第三課。這篇課文用了和以往課文不一樣的形式——“對話”來表現(xiàn)的。這篇課文些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讓學生在饒有興味地朗讀祖孫對話的同時,不知不覺地進入古詩的意境。

學習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靜夜詩》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jīng)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于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讀準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寫前六個生字,讀準一個多音字。能正確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靜夜思》。

過程與方法:

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及解決措施。

重點:讀通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學會六個生字詞。

解決措施:創(chuàng)設好讀書和交流的情境。

教學難點及解決措施。

難點:如何理清文章的層次;正確書寫生字。

解決措施: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引導相結合。

媒體內(nèi)容與形式。

多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時間。

設計意圖。

直奔主題。

1、在課前,小朋友都讀過第三課了吧?請問,課文的題目是什么?

2、請你跟著老師一起寫課題。(師板書課題)。

3、英英學的是哪首古詩?誰能像英英那樣背給大家聽聽?

(指名)。

2、生書空。

3、背誦。

3

提出問題,激起興趣。

2、看看這篇課文,和我們平時學過的課文有什么不一樣?

3、上學期學過的《詠華山》在課文中也有意思的,還記得嗎?

1、回答。

2、交流。

3、交流。

4、感情朗讀課文。

12。

在這個片段的教學中,我拋出一個問題,讓孩子們自己去觀察,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雖然花掉了一點時間,但孩子們自己發(fā)現(xiàn)的答案,比起老師簡單的“告訴”,我卻認為很值得!

角色問答,深入理解。

1、現(xiàn)在我來做“奶奶”,你們做“英英”,一起來讀讀這篇課文。(師生分角色讀課文)。

2、如果我是奶奶,我還會問英英一些問題呢!

4、那奶奶更不懂了,為什么非得說“秋天的夜晚”呢?

5、是呀,秋天天高氣爽,云淡風清,所以感覺秋天的月亮特別亮。

6、那下一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又是什么意思呢?(師引導)。

1、分角色讀課文。

2、交流。

3、交流。

4、交流。

5、交流。

20。

雖然《靜夜思》這首古詩孩子們早就會背了,但是他們的背誦只屬于機械記憶,對于詩意及蘊涵的道理都不太明白。而課文在寫意思時,又是整首詩一起解釋,為了讓孩子們真正弄懂這首詩的意思,還是得一句一句來。我就把自己變成課文中的奶奶,裝作弄不明白的樣子,讓孩子們一句一句地解釋給我聽。在此過程中,這個難題“秋天的夜晚”,也在孩子們的認真思考下解決了。我想,只有把教材內(nèi)容中的靜態(tài)知識轉變?yōu)閷W生思維活動中的動態(tài)作用對象,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有了熱情和興趣,學習,也就變得真實而有效了。

第二課時??????????????????????。

檢查復習。

1、指名朗讀課文。

2、背誦《靜夜思》。

1、朗讀課文。

2、指名背誦,齊背。

6

寫字指導。

1、須按筆順描紅的生字。

鄉(xiāng)、英、舉、教。

2、其他要描紅的生字。

古、詩、故、首、意。

按要求在語文書上描紅,在課堂練習本上練習寫字。

18。

鞏固練習。

1、比一比,再分別組詞。

古自代。

故首袋。

2、寫出帶有下列偏旁的字。

心——。

——。

——。

——。

完成練習。

11。

板書設計。

背明月光———霜 聽。

(講) 靜夜思 懂。

望 思鄉(xiāng)。

奶奶。

英英學古詩教案教學設計篇七

教學目標:

1、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思念,熱愛故鄉(xiāng)的感情。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nèi)的7個字只識不寫。讀準一個多音字,認識一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背誦古詩《靜夜思》。

教學重點、難點: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nèi)的7個字只識不寫。讀準一個多音字,認識一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準備:掛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意思,能分清人物各自的話語,并能讀通、讀好。

2、學習文中的部分生字,并指導書寫。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小朋友,你們已經(jīng)會背好多古詩了,請你選一首最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好嗎?

英:是整體認讀音節(jié),又是后鼻音。

詩:是整體認讀音節(jié),讀翹舌音。

4、讀題。

二、初讀課文。

1、師范讀課文,要求仔細聽,認真看。

2、學生借助拼音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1)檢查生字的字音。

(2)指讀、齊讀、開火車讀。

3、讀了課文,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今天學的課文同以前有什么不同?

(1)這是一篇人物對話的課文。

(2)出現(xiàn)了哪兩個人?她們說了什么話,你們能分清楚嗎?

(3)說話人的名字和說的話之間必須用冒號(:)隔開。

4.我們現(xiàn)在再讀課文就不會覺得奇怪了,我們已經(jīng)看懂了對話的形式了。

5.再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懂句子。

6.檢查自學效果。

二、初步理解課文。

(1)、再次自讀課文,回答問題。

這篇課文主要告訴我們什么?

英英和奶奶共有幾次對話?

小結:英英和奶奶有問有答,話說得多么清楚!以后我們說話也要這樣。

(2)、同桌分角色朗讀課文;指名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英、層、思、首、意。

2、說說如何記住。

3、教師范寫、學生描紅臨寫。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背誦古詩《靜夜思》。

2、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詩句意思,體會作者思念、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3、學會剩下的生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開火車指讀生字新詞。

二、學習《靜夜思》。

1.板書課題,解釋題意。“靜夜”是什么意思?(靜靜的夜晚)。

2.“思”是什么意思?(思念)誰來說說詩題是什么意思?

3.從課前的預習中,你對李白有什么了解?

4.教師在學生說的基礎上進行補充。

1、看圖一,圖上畫的是什么意思?

2、英英是怎么背古詩的,她在背詩前對奶奶說了什么?

(1)、指讀英英的話。

(2)、出示靜夜思(奶奶聽了還夸獎英英背得好,小朋友能把這首古詩背好嗎?

a、指讀古詩。

b、理解:疑舉頭?思。

3、情景設置,讓學生充當“英英”把古詩背給老師聽。

4、小朋友背古詩真好,那么這首古詩是什么意思呢?你們能從英英的話中找到嗎?

(1)、指讀英英的第二次話。

(2)、小朋友你們能否把詩句和詩意對應起來呢?(找好朋友討論)。

(3)、分句說說意思。

(4)、男女說意思。

5、情景設置:奶奶和英英對話(第二次)。

(1)、師:是誰寫的呀?

(2)、生:李白寫的。

6、李白在什么情況下寫的?他為什么要寫這首詩?我們來看圖。

(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元宵節(jié)的晚上。

(5)、想到這里,詩人更加覺得——。

冷清?孤單。

會更加想念親人和朋友。

(6)、(深情地)是??!同樣是月亮,同樣是月光,勾起了這遠在他鄉(xiāng)的詩人對親人的無限思念,真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誰愿意來當一回李白,有感情的背誦古詩。

(7)、學生背誦古詩。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

1、復習鞏固古詩《靜夜思》。

2、學習生字,完成練習冊。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指名背誦古詩。

2、說說這首古詩的意思。

二、實踐活動,練習表演。

1、選擇一首喜歡的詩,找一個同學合作,仿照本課對話形式,把這首古詩的意思、作者說出來。

2、兩人一組練習對話。

3、指名表演。

4、評比最佳表演獎。

5、老師這里也有兩首思鄉(xiāng)的故事。(投影出示)、

泊船瓜洲????????????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宋)王安石?????????(唐)王維。

京口瓜洲一水間,???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春風又綠江南岸,????遙知兄弟登高處,

明月何時照我還?????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師范讀古詩。

學生熟讀古詩。

教師簡介兩首古詩的背景及詩意。

有感情地練讀古詩。

三、學習生字,課堂練習。

1、完成練習冊。

2、批改,訂正。

四、實踐活動。

1.你可以選一首你喜歡的古詩,找一個同學合作,仿照本課對話形式,把這首古詩的意思、作者說出來。

2.兩人一組練習對話。

3.指名表演。

4.評選最佳。

英英學古詩教案教學設計篇八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靜夜思》,并了解古詩意思。

2.學習“英、詩”兩個字。

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靜夜思》。

教學難點。

圖文結合理解詩意。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板題,質(zhì)疑。

今天我們學習《英英學古詩》,板題,指導“英”和“詩”的寫法。生描紅。

讀完課題,你想知道什么?(英英學的是哪首古詩?古詩的意思是什么?英英是怎么學的?)。

二、播放課件,聽課文朗讀。

三、初讀課文。

1.借助拼音讀一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你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和以前所學課文有什么不同?(以對話形式出現(xiàn))。

2.同桌互換角色讀課文兩遍。

3.抽生朗讀課文,指導朗讀,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韻味。師生表演讀。背誦《靜夜思》。

4.交流讀完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四、圖文結合,理解詩意。

1.課件出示插圖。教師一邊引導學生看圖,一邊理解詩意。

2.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你想起哪句?---引出床前明月光)地上就像鋪了一層白霜(引出疑是地上霜)。遠離家鄉(xiāng)的`人望著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鄉(xiāng)來。(這就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3.嘗試背誦。抽生背。

4.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白,唐代有名的詩人,你還知道他的哪些詩?課件出示《望廬山瀑布》師領讀一遍。

五、積累運用。

六、總結全文。

學古詩就要像英英這樣不光是背古詩,還要了解古詩的作者和詩意。

課后反思。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靜夜詩》已很熟悉,去年的《開心國學》中出現(xiàn)過,全班學生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于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在指導朗讀時,為孩子們標出了詩的節(jié)奏,教孩子們讀詩要“平長仄短”。自己親身示范,孩子們很快就找到讀詩的感覺。理解詩意時,圖文結合,既指導了說話,又鞏固了詩意,無形之中學生能根據(jù)每句詩說出詩的意思,同時,我又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中秋節(jié)傳統(tǒng)風俗有哪些,看到天上明月,不禁會吟誦……教育學生可把詩句運用到寫作之中。本節(jié)課充分的時間給了學生,讓他們在快樂朗讀中積累并內(nèi)化。

英英學古詩教案教學設計篇九

一、本課目標:

1.讀準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寫前六個生字,讀準一個多音字。

2.能正確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靜夜思》。

3.基本理清課文的層次,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古詩的興趣.

二、重點難點:

重點:讀通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學會六個生字詞。

難點:如何理清文章的層次;正確書寫生字。

三、教具準備:

課文掛圖、生字詞卡片、筆順圖示等。(學生――自學課文:圈畫生字詞語,試質(zhì)疑。教師――查找有關李白的資料,背誦課文,在田字格中練習寫生字。)。

四、教學流程:

(一)古詩導入,激發(fā)興趣。

1.板書:古詩。(認讀、你怎么記住“詩”?)。

2.說話練習:你學會了哪些古詩?你最喜歡哪一首?向大家介紹介紹(或者背一背古詩)。

出示:我學會的古詩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我最喜歡《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

(初步培養(yǎng)學生感知古詩的能力,要讓學生說出一二。)。

3.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新同學,她叫――“英英”。

(出示卡片,指名讀準后鼻音)我們一起來寫寫(書空)她的名字。

4.英英今天在學校里新學了一首古詩,這就是我們要學的課文。請一學生上黑板補充板書課題《英英學古詩》。

5.齊讀課題。

(二)鼓勵質(zhì)疑,整體感知。

1.看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嗎?善于提問題的小朋友是最會動腦筋的,我們叫他(她)小小思想家。

*可能提的問題:

生:我想知道英英學古詩是怎么學的,她學得怎么樣?

生:我還想知道這首古詩是誰寫的?

(針對學生的不同需要產(chǎn)生學生間的互動,比教師直接教授的效果要好。)。

……。

在學課文之前,好好想想題目的意思,理解題目的意圖,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老師相信很多小朋友預習過課文,誰來回答剛才的問題?說說你的答案在課文的哪里?(引導學生說出認真聽課積極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2.針對小朋友不同的回答及時作出正確的評價,并適時讀書,對課文要有大致的整體印象。

3.剩下的問題我們怎么解決呢?小朋友們想想辦法。

(三)以學定教,讀書為本。

1.聽教師(或錄音)范讀課文,特別要注意聽清生字的讀音。

3.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詞語:

英英一首古詩教靜夜思意思照一層白霜唐代。

(2)請學生當老師提醒讀音要注意的地方。

如:后鼻音―英靜層唐翹舌音―詩照平舌音―思。

(3)請同學分讀課文,指導評議:誰的字音讀得準,句子讀得通順?

4.請學生帶著問題下面(1)和(2)再讀課文后交流:

(1)這篇課文和一般的課文有什么不同?讓學生知道這是一篇對話。

(2)英英說了幾次話?(三次)奶奶說了幾次話?(兩次)。

(3)課文一共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三次對話,聯(lián)系課文插圖(或掛圖)指名逐個對話讀或全班對半讀或同桌對讀,讀準字音。相機出示多音字背(beibei),可聯(lián)系學過的課文分別組詞。

提醒板書:第一次詩句。

第二次詩意。

第三次作者。

英英學古詩教案教學設計篇十

一、教學片斷:

師:讀了古詩的題目《靜夜思》,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是在夜晚。

師:那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夜晚呢?

生:安靜的夜晚。

生:靜悄悄的夜晚。

師:你們真能發(fā)現(xiàn)。再讀讀題目,你知道詩人在這個安靜的夜晚干什么?

生:詩人好像在想事情。

生:詩人可能在思念什么人?

師:大家說得都不錯!古代的詩人多有才學啊,才三個字的題目就告訴我們這么多豐富的內(nèi)容。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古詩吧!

師:讀了古詩,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就像在地上鋪了一層白霜。

師:真不錯!你把古詩中的前一句話的意思說明白了。

出示掛圖。

師:看:什么時候的月亮是這么圓圓的,亮亮的?

生(齊聲):中秋節(jié)!

師:是的。誰來說說,中秋節(jié)的晚上你們是怎么過的?

生:中秋節(jié)的晚上,我和爺爺、奶奶、爸爸和媽媽一起吃晚飯。

生:中秋節(jié)的晚上,我們一家人一邊吃月餅,一邊看月亮,可開心啦!

生:晚上,桌子上放著許多水果和月餅,我一邊吃,一邊聽媽媽給我講嫦娥奔月的故事。

生:我感到孤零零的。

生:我會想念爸爸、媽媽、爺爺和奶奶。

生:我心里很難過,好想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生:他在想念自己的爸爸媽媽,不知道他們的身體好不好。

生:他在思念家鄉(xiāng)的朋友和他一起游玩時的快樂!

生:他還在想念家里的孩子,他的孩子學習成績怎么樣?

指名讀,齊讀。

一、評析:

雖然《靜夜思》這首古詩孩子們早就會背了,但是他們的背誦只屬于機械記憶,對于詩意及蘊涵的道理都不太明白。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不需要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去解釋,但可以借助圖畫、想象等手段,知道古詩的大概意思。讓學生找到共鳴,找到切入點。在這一片斷中,抓住了詩眼“思”字,通過喚醒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引導學生看圖想象,轉換角色,層層深入,激起學生情感的漣漪,思詩人之思,品詩中之情,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突破了體味詩意的難點。

英英學古詩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誦古詩《靜夜思》。

2.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思念、熱愛故鄉(xiāng)的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熟悉課文內(nèi)容,感悟詩句意思,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難點:借助課文正確理解詩意。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1、在課前,小朋友都讀過第三課了吧?請問,課文的題目是什么?

2、請你跟著老師一起寫課題。(師板書課題,生書空)。

3、英英學的是哪首古詩?誰能像英英那樣背給大家聽聽?

(指名背誦)。

二、提出問題,激起興趣。

2、看看這篇課文,和我們平時學過的課文有什么不一樣?(這篇課文中有一首古詩!不,我們以前也有學過有古詩的課文。上學期學過的.《詠華山》在課文中也有意思的,還記得嗎?)(這篇課文寫的是奶奶和英英兩個人在說話。

是呀,兩個人在說話叫做什么呢?(對話!)。

三、角色問答,深入理解。

1、現(xiàn)在我來做“奶奶”,你們做“英英”,一起來讀讀這篇課文。

(師生分角色讀課文)。

2、奶奶年紀大啦,英英說話一長串一長串的可聽不懂。慢慢說,奶奶才能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边@句話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非得說“秋天的夜晚”呢?中秋節(jié)又怎么樣呢?那下一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又是什么意思呢?誰遠離家鄉(xiāng)了?(師生問答)。

英英學古詩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二

教學內(nèi)容: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指導書寫部分生字。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你們會背古詩嗎?你是怎么會背的?

3、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圍繞課題找出自己想解決的問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要求:看清字形、讀準字音,讀完后畫出生字詞,將生字詞多讀幾遍。

2、檢查生字讀音。

(1)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

(2)重點指導“英”的讀音。

(3)指名讀,正音。

(4)有什么不理解的詞語?師生共同解決。

(5)齊讀詞語。

3、指名分角色讀對話。

4、再讀課文,交流剛才提出的問題。

例如:

(1)這篇課文和一般的課文有什么不同?(讓學生知道這是一篇對話。)。

(2)英英說了幾次話?(三次)。

奶奶說了幾次話?(兩次)。

(3)課文一共寫了英英和奶奶的幾次對話?

5、指導讀好古詩。

(出示古詩內(nèi)容):

(1)、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

(2)、指名讀、齊讀。

三、指導書寫。

1、出示:英、首、思、意、照、李。

2、這幾個字有什么特點?

4、師范寫,學生描紅、仿寫,教師巡視指導。

四、作業(yè)設計。

1、讀熟課文。

2、在《習字冊》上完成這六個字。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精讀課文,指導書寫剩余幾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精讀課文。

1、出示《靜夜思》,理解“靜夜思”的意思:“靜夜”就是靜靜的夜晚,“思”想念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在“靜靜的夜晚有著深深地思念。

2、詩中詩句的意思你弄懂了嗎?你是怎么弄懂的?

指導學生能聯(lián)系對話內(nèi)容理解詩句。

3、出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指名讀詩句,從文中找出詩句的意思。

(2)默讀英英第二次說的話,找出答案。

指導學生結合插圖回答問題。

4、出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1)指名讀詩句。

討論:“舉頭望明月”中的“舉頭”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用“舉頭”?

(2)想象一下,詩人抬頭望月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師:今晚,銀白色的月光灑在地上,像鋪了一層冰冷的霜一樣,環(huán)境是這樣的冷清。(引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同樣的月亮,同樣的月光,讓詩人李白想起了家鄉(xiāng)、想起了親人。(引讀: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5、齊讀《靜夜思》。

6、了解這首詩的作者,我們還學過他的哪些詩。

指名背誦李白的其他詩句。

二、指導朗讀,練習背誦。

1、板書出示《靜夜思》的朗讀節(jié)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2、“疑是”“低頭”語速要慢,表示詩人在沉思。

3、“光”、“霜”、“鄉(xiāng)”、要讀得清晰,停頓要長一些,表示感情一步步發(fā)展。

4、揭示板書,引導背誦。

5、指名背誦,師生評議。

三、總結課文。

這篇課文通過對話形式,引出一首古詩,小朋友們連同學們今天學的《靜夜思》,我們已經(jīng)學過好多古詩了。古詩是我國古代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內(nèi)容極其豐富,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四、指導寫字。

1、出示:詩、教、靜、層。

2、仔細觀察字形,想想怎樣才能把這幾個字寫漂亮。

重點指導“詩”,哪一橫最長?

3、學生描紅、仿寫,教師巡視指導。

4、反饋,指出不足之處。

五、作業(yè)設計。

1、練習背誦《靜夜思》。

2、組詞。

首(???)思(????)詩(????)。

守(???)恩(????)等(????)。

3、搜集李白的詩,讀一讀,背一背。

英英學古詩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三

生:都采用了“對話”的形式。

生:英英說了三次,奶奶說了兩次。

師:英英和奶奶的對話里,有問有答,內(nèi)容完整,層次清楚,我們平時和人對話也要相互對應,把話說清楚。

------。

師:請同學們看書上30頁的圖,圖上的這個人是誰?他現(xiàn)在正在干什么?

生:李白在秋天的晚上,看著天空中的圓月,思念起了故鄉(xiāng)。

師:我們來看一看,英英是如何為我們描繪這一幅圖景的?出示句子:“秋天的夜晚------不由得思念起故鄉(xiāng)來。”

案例分析: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弄清楚“對話”這一形式的內(nèi)涵。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書中的插圖引起學生對文本形式的重視,對文章的內(nèi)容有初步的了解。當學生答出文章采用了“對話”的形式后,我再對“對話”這一形式進行初步的講解,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對話”的真實內(nèi)涵。此后再讓學生親身感知對話內(nèi)容,這對學生能自覺分角色朗讀有很大的提示作用。最后的總結又再次重申“對話”這一形式的要求,并指導學生平時和人對話時要注意相互對應,把話說清楚。這樣的引導是精心設計的,但在具體的引導過程中又看似那么隨意、緊湊,讓學生很好地認識到“對話”的特點,并對日后的運用作了很好的提示。

讓學生觀察30頁的圖,讓學生根據(jù)圖景說出圖意,不但訓練的學生的觀察、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拓寬了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對詩歌情境的理解也起到一定的鋪墊作用。此后展示的英英描繪這幅圖景的語句,這是本文教學的難點。由于句子較長,學生很難把握朗讀的節(jié)奏,將此句突出出來講解,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有效指導。同時,出示此句也可以讓學生將先前自己對這幅圖景的理解與之對比,自主找出不足,也加深對此幅圖景的理解和感悟。

英英學古詩教案教學設計篇十四

教學內(nèi)容:初步感知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教學目標:初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教學重點:掌握生字詞。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誰能背一首古詩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的一個小學生把在校學習的一首古詩背給奶奶聽的。

三、初讀課文。

1、看圖出示投影片。

學生說圖意。

小結畫面上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說話。

兩個人有說有應,這叫對話。

2、自學課文。

(1)教師講述對話的書面形式。

(2)借助拼音輕聲讀課文,劃出不認識不理解的詞語。

(3)會讀本課生字,識記字形。

(4)理解下列詞語。

故鄉(xiāng)明亮意思不由得家鄉(xiāng)唐代。

3、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字詞。

教一首故鄉(xiāng)靜意思。

(2)指名讀準每個帶點的字音。

(3)了解詞語掌握情況:故鄉(xiāng)唐代不由得。

4、通讀課文。

輕聲讀課文,指名讀,齊讀,分角色對話。

指出:文中人物名只默記心中,不讀出來。

5、理清脈絡。

課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說了幾次?

(英英三次,奶奶二次)。

每次各人都說了些什么?

小結:英英和奶奶的對話里有說有應,有問有答。內(nèi)容完整,層次清楚。

我們平時和人對話也要注意互相對應,把話說清楚。

過渡:英英學習的是哪首古詩,我們下節(jié)課再認真學一學。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靜夜思》。

2、認識對話的書面表達形式。

3、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讀懂詩的意思。

教學準備:小黑板、投影膠片。

教學過程:

一、學習《靜夜思》。

1、板書課題,解釋詩題。

靜夜意思就是靜靜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來說靜夜思就是在靜靜的夜晚有著深深的思念。

2、看圖。

出示投影片《靜夜思》。

(1)圖上出現(xiàn)的是什么人?你從那里看出來的?

(2)從圖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學詩句。

(1)指名讀《靜夜思》。

(2)這首詩有幾句?現(xiàn)在我們依次來學習。

第一句。

(1)指名讀。

(2)這句詩,英英是怎樣理解的?請默讀英英第二次說的話再回答。

(3)為什么英英知道這是秋天的夜晚呢?

理解霜、疑是。

第二句。

(1)指名讀。

(2)舉頭望明月中的舉頭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舉頭?

(3)想象一下,詩人抬頭望明月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當他想念故鄉(xiāng)時,頭還是抬著望月亮嗎?詩里是怎么說的?

指名讀英英對全詩的解釋。

齊讀《靜夜思》。

4、朗讀指導。

(1)用/畫出句中的停頓。

(2)疑是、低頭語速要慢,表示詩人在沉思。

(3)光、霜、鄉(xiāng)要讀得清晰。

二、朗讀課文,練習背誦。

第三課時。

教學內(nèi)容:

1、指導背誦。

2、生字書寫。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靜夜思》。

教學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指名朗讀課文。

二、總結課文。

小朋友們,你們學習這篇課文以后,對學習古詩有什么認識,可以談談。

三、指導背誦《靜夜思》。

1、聽錄音欣賞。

2、揭示板書,引導背誦。

3、分兩個大組,交替背,聽各一次。

四、寫字指導。

1、按筆順描紅的生字。代英舉。

2、其它要描紅的生字。詩意。

五、作業(yè)練習。

1、描紅練習。

2、比一比,再分別組詞。

波()代()。

披()袋()。

3、背誦課文。

英英學古詩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五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體會中華詩詞的博大精深,感受古典詩詞作品的豐富多彩,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2、激發(fā)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運用多種形式解讀古詩詞的熱情,樹立學生學習詩詞的自信心,增強合作意識。

3、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圍繞一個主題查找資料的能力。

教學流程:

一、引入主題,創(chuàng)設情境。

中國被稱為詩歌的國度,詩歌是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我國涌現(xiàn)了許多名垂青史的大詩人。瞧,今天韓老師就給大家請來了幾位。

(四位同學分別扮演李白、杜甫、李清照、陸游,吟詩上場,做自我介紹。)。

二、自主活動,展示成果。

最近,我們六一班開展了一次“走進詩詞王國”的主題實踐活動。各個小隊分別確定了詩詞的探究主題,前一階段大量地收集、整理了資料,開展了活動。這節(jié)課,請同學們暢所欲言,交流、匯報學習收獲,共同分享吟誦詩詞的樂趣。

(全班同學已經(jīng)分為寒梅、幽蘭、翠竹、雛菊四小隊,自我介紹,然后交流學習收獲。有:了解古典詩詞的類別,認識歷代詩人,介紹學習詩詞的途徑,玩賞趣味古詩詞等)。

1、背誦詩詞。

(1)每隊圍繞一個主題背誦古詩。

(有:山水、邊塞、詠物等方面。內(nèi)容是:《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山坡羊潼關懷古》、《清平樂六盤山》、《望洞庭》、《調(diào)笑令》、《觀獵》、《漁家傲》、《卜算子詠梅》、《江南》、《卜算子詠梅》、《別董大》、《贈少年》、《山中送別》。)。

(2)各隊開火車背誦一首長詞。

(內(nèi)容是:《沁園春長沙》、《滿江紅》、《聲聲慢》、《雨霖鈴》。)。

2、賞析詩詞。

(1)畫中有詩。猜一猜,每幅畫中蘊含著什么詩句?(學生出示描繪畫有《望廬山瀑布》、《小池》、《惠崇春江晚景》等詩的畫。)。

(2)詩中有畫。學生在四人小組中交流自己根據(jù)詩意繪制的圖畫;各小隊選派的代表上臺,展示本隊根據(jù)詩詞繪制的圖畫,其他同學品味欣賞。

3、品評古詩。

(1)寒梅小隊:“心有靈犀一點通”,讀詩句,猜謎語。

辨植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識動物: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知人物: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游名勝: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幽蘭小隊:“佳言妙句對對碰”,讀上句,接下句。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楚雖三戶能抗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3)翠竹小隊:“詩詞句中覓成語”。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怒發(fā)沖冠)。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視死如歸)。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

(4)雛菊小隊:“學以致用”。

(快要小學畢業(yè)了,用一個名言佳句給同學題寫臨別贈言)。

(5)師:“一月激起千層浪”,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描繪月光、月色的名句?(學生自由發(fā)言)。

4、表演詩詞。

寒梅小隊:詠唱范仲淹的`《蘇幕遮》。

幽蘭小隊:詠唱李煜的《虞美人》。

雛菊小隊:詠唱李之儀的《卜算子》,相聲《一片慈母心》,表演唱孟郊的《游子吟》。

翠竹小隊:快板說唱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全班齊唱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

三、暢談收獲,教師總結。

1、暢談收獲。

談談你在這次活動中的收獲。

(引導學生大膽說,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2、學生總結。

3、教師總結。

這次“走進詩詞王國”的綜合性活動,同學們在詩詞的王國里遨游,收獲還真是不少,不但積累了大量詩詞,而且掌握了不少學習方法,并能用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進一步激發(fā)了我們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多積累詩詞,繼承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最后,老師送給同學們一句詩,與大家共勉,這就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談起中國詩歌傳統(tǒng),人們總是喜歡把詩經(jīng)楚辭漢賦相提,唐詩宋詞元曲并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

英英學古詩教案教學設計篇十六

一、素質(zhì)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了解兩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抒發(fā)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學會本課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這兩首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每首詩的意思。

(二)能力訓練點。

1.朗讀、背誦這兩首詩,默寫《示兒》。

2.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抒發(fā)的強烈的愛國情感,使學生與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產(chǎn)生共鳴,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那樣歡快的原因。

通過重點詞語的品析及反復吟誦來體會。

(二)難點:理順詩句。教師指導學生在理順句子時要增補詩句中省略的內(nèi)容,把倒裝句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習慣調(diào)換詞語順序。

(三)疑點:學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無知萬事空”與尾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問題。

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辯議:深刻地體會詩人看不到祖國統(tǒng)一死不瞑目的憂國憂民之情。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一)口答課后問題。

(二)試讀古詩、反復吟詩、熟讀成誦。

(三)理解并說出每首詩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寫古詩《示兒》。

(五)擴寫古詩,練習表達。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質(zhì)疑問難。

2.介紹《示兒》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兒》中的重點詞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4.背誦并默寫古詩《示兒》。

(二)檢查預習,質(zhì)疑問難。

1.指名讀《示兒》,結合正音,檢查學生對字詞的自學情況。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親。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國。

王師:指南宋軍隊。

2.學生質(zhì)疑。

(三)解題: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1.看到詩題《示兒》你是怎樣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兒”可以說告訴兒子,也可以說給兒子們看的詩。)。

2.簡介作者。

我們以前學過李白、王安石、賀知章等詩人寫的詩,今天我們學習另一位大詩人陸游寫的詩《示兒》。陸游是南宋時期一位愛國詩人(1125―12)。在陸游年僅三歲的時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領了,他從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國的志向,長大后他曾經(jīng)親自上戰(zhàn)場,參加過抗金的戰(zhàn)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堅信抗金必定勝利。《示兒》這首詩就是他八十六歲高齡,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時候寫給他的兒子的臨終囑咐。

(四)自由讀這首詩。

想一想陸游逝世以前最牽掛的是什么事?之后集體交流。

(五)默讀《示兒》。

結合課后的注釋,試試自己能讀懂什么,讀懂哪句就說哪句。說得不確切的,其他同學可補允,可糾正,教師適時點撥。

“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什么都沒有了的意思。理順這句話時需增補詩句中原來省掉的“我”,還需按我們今天的語言習慣調(diào)換詩句中詞語的順序。這句詩是說:我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

“但悲不見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國統(tǒng)一。理順這句話時需調(diào)換詩句中“悲”的詞序。這句的意思是:只是為看不見全中國統(tǒng)一而感到悲傷。

“王師北定中原日”,“王師”指南宋軍隊?!岸ā逼蕉ǎ諒??!爸性被春右员北唤鸨碱I的地區(qū)。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無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無”同“勿”,不要?!澳宋獭蹦銈兊母赣H。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時侯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六)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注意句子與句子之間有的地方還要增加一些詞語,使句子的聯(lián)系更緊密。

這首詩的意思是:我本來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沒有關系了,只是為看不見全中國的統(tǒng)一而感到悲傷。到了宋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日子,你們祭祀祖先時,千萬不要忘記把這個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七)自由讀古詩。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tǒng)一祖國的強烈愛國熱情。從詩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和“家祭無忘告乃翁”可體會到作者的愛國之情。盡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還是囑咐兒孫們在他死后,不要忘記把收復中原的消息告訴他。這種矛盾說法,說明了詩人看不到祖國統(tǒng)一死了也不甘心的愛國熱情,表達了詩人看不到祖國統(tǒng)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復吟誦,讀出感情,背會后試著默寫。

請同學們帶著作者看不到祖國的統(tǒng)一無限牽掛之情朗誦古詩,讓我們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愛國熱情。

停頓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會背的同學可在本上練習默寫,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寫。

(九)擴寫練習。

根據(jù)“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毕胂笞髡咴趶浟糁H,在病榻上怎樣叮囑兒子,兒子們怎樣應允,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寫具體。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第二首詩,理解重點詞及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練習”2、3的題。

(二)試讀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結合正音檢查學生對字詞的自學情況。

涕(t@):眼淚。

洛(lu^):洛陽,地名。

聞:聽說。

收:收復。

官軍:唐王朝的軍隊。

(三)解題: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讓學生說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題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詩人。字子美,鞏縣(今屬河南?。┤?。他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篇,當時社會發(fā)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筆下都有真實地反映,被評為一代“詩史”。他的詩藝術成就很高,對后世影響很大?!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肥嵌鸥ι降谝皇卓煸娨簿褪亲钆d奮的時候寫下的。此詩寫于公元763年,叛軍首領史朝義(史思明的兒子)兵敗自殺,他的部下紛紛投降,河南、河北相繼被官軍收復,“安史之亂”從而結束。杜甫在四川聽到這一消息,興奮的心情難以平靜,于是寫下了這首充滿歡樂激情的七言律詩。

(四)自由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想想作者那么興奮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全班交流。

(五)參照課文注釋,不懂的可查字典,試試自己能讀懂什么。

讀懂哪句就說哪句,教師適時點撥。

“劍外忽傳收薊北”:“劍外”劍門關外,指詩人當時所在的四川?!昂鰝鳌焙鋈婚g傳揚?!笆铡笔諒汀!八E北”指現(xiàn)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亂的'巢穴。這句的意思是:那收復薊北的消息,忽然間在劍外傳揚。

“初聞涕淚滿衣裳”:“初聞”剛剛聽到?!疤闇I”指因喜極而淚下。這句的意思是:剛剛聽到這個喜訊,涕淚就灑滿了衣裳。

“漫卷詩書喜欲狂”:“漫卷”胡亂卷起?!坝睂⒁?。這句的意思是:我隨手胡亂地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fā)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放歌”放聲歌唱。“縱酒”縱情飲酒。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聲高歌,暢飲美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這句的意思是: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即”就?!鞍蛵{”四川境內(nèi)的一段山峽?!拔讔{”三峽之一。這句的意思是: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嶂。

“便下襄陽向洛陽”:“襄陽”在現(xiàn)在的湖北省?!奥尻枴痹诂F(xiàn)在的河南省。這句的意思是: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奔向了洛陽。

(六)連起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學說。

劍門關以南的四川,忽然傳來了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一聽到這激動人心的消息,淚水濕透了衣裳。再回過頭來看看妻子、孩子,他們心中的憂愁也不知哪去了。我隨手把詩稿和書本胡亂地卷起來,高興得簡直要發(fā)狂了。在大白天里,也要高聲唱歌,開懷暢飲,春天的美景將伴隨著我回家鄉(xiāng)。馬上就要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巫峽直奔襄陽,再從陸路回到洛陽。

(七)抓住詞句,體會作者感情。

(“喜欲狂”是高興得幾乎要發(fā)狂了的意思。先寫詩人“初聞”時“涕)。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676953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