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書中人物形象、情節(jié)發(fā)展、作者用詞等方面進行評價和評析的一種方式。如何使讀后感不僅僅是對書中情節(jié)的簡單回憶,而是通過思考和總結(jié)來展示個人的觀點和理解?小編為大家選取了一些知名作家的讀后感,以期給讀者帶來一些閱讀上的啟示和思考。
我們的讀后感篇一
如果說文字有力量,我想讀《我們仨》這本書,就是用最溫柔、樸素的語言,為我注入最堅韌的力量。
《我們仨》是楊絳在92歲時所著,該書以簡潔而質(zhì)樸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這是一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故事。本書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講述了楊絳先生的一個夢,最后以“鐘書是大概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全文序幕。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為我們展現(xiàn)了這長達萬里的夢,描述了錢鐘書及女兒先后去世的場景。即使用夢境來表達,仍然掩蓋不住讓人感同身受的難過和悲傷。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文章娓娓道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xué),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盡顯溫情,日子中的坎坷羈絆暗藏力量。
初讀時,留在我心里的是一個字---家,再讀,仍是----家,此家非彼家。這兩個家,就是我推薦此書的理由。
第一個家,我讀到了家庭的家。楊絳先生含蓄婉轉(zhuǎn)的抒發(fā)了對三口之家的依戀,這樣一個平凡的家庭,雖然歷經(jīng)戰(zhàn)火、疾病、風(fēng)暴,但家中永遠溫情蜜意。家永遠都是我們每個人最溫馨的港灣和最堅強的依靠。
我讀到的第二個家,是家國情懷的家。從文中三人顯現(xiàn)的淡泊名利的人格精神中,體會到了在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泵慨?dāng)讀到此句,都讓我感受到《我們仨》的精神、追求、志趣、品格,在當(dāng)今有著極好的楷模意義,激勵和鞭策我們牢固確立愛國意識、歷史意識、正氣意識、擔(dān)當(dāng)意識,無論在何處何時,都盡心竭力,善作善成。
我想這本書里,還有更多的內(nèi)容值得我們一起分享,期待我們每個人在不同時期的閱讀都能有不一樣的觸動。
我們的讀后感篇二
書我買了。也讀過了。我不知道如何形容閱讀的感覺。
有一類書的寫作風(fēng)格都像這樣,比如《小王子》或者《謝謝你給我的`愛》。故事都,沒有任何背景來由。只是中間一段一段的感覺,仿佛是一個夢和另一個夢。
說到夢的感覺。書中的插圖倒是很有夢的感覺。雖然不是每一張都很優(yōu)秀,但是有一些非常棒。我喜歡p93頁,和p114頁的插圖。有一些也的插圖也很不錯,但是我不知道為什么ps的有些過度,還是校色時候沒有校好??雌饋聿惶娣?。
我們的讀后感篇三
不過一會兒,門鈴響了,門口站的正是他們要找的費羅拉嬸嬸,他們請費羅拉嬸嬸坐在了沙發(fā)上,就問:“費羅拉嬸嬸小寶寶是從哪里來的?”她說:“呃……當(dāng)然是從娃娃菜里長出來的,或者是從菜市場里買回來的?!笨死臀耶惪谕暤恼f:“不對!其實小寶寶是從媽媽的肚子里生出來的!”費羅拉嬸嬸羞恥的低下了頭,快速的跑了回家,我和克拉拉轉(zhuǎn)過頭偷偷的笑了一下,又轉(zhuǎn)了回來。
第二天,我和克拉拉一起上樓去看托尼叔叔的小寶寶,我們進了托尼叔叔的.家門看到了許多可愛的小寶寶,托尼叔叔也把這些小寶寶的名字紛紛到告訴了克拉拉和我,我們覺得這些小寶寶的名字起得好適合他們哦!
第三天我們下樓,去費羅拉嬸嬸家,我們告訴費羅拉嬸嬸樓上的托尼叔叔的太太生了好多的小寶寶他們個個都特別可愛,等他們把話說完,正在回家的路上,待在家里的費羅拉嬸嬸就開始頭疼了,過了一會兒,托尼叔叔抱著小寶貝揚揚在樓道里走著,讓費羅拉嬸嬸更加頭疼了,克拉拉和我感覺這像是托尼叔叔自己生的小寶寶一樣。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欺騙別人,不然的話就感覺每一分每一秒大家都在盯著她看。
我們的讀后感篇四
今天,我看到了一本書《我們都愛你》。故事里面說了一位小女孩,她很恨數(shù)學(xué)老師,因為數(shù)學(xué)老師就像一只“野獸”。所以,她想方設(shè)法提高數(shù)學(xué)成績,就給自已制定了一個鞏固練習(xí),天天做到晚上十二點。就是因為這樣,睡眠時間不足,早上在學(xué)校她經(jīng)常摔倒。可她沒有想到這一次這么嚴(yán)重,從樓梯上絆了絞,摔下來時流一股血,頭破了。數(shù)學(xué)老師馬上送她去醫(yī)院,在這一分鐘讓她感受到老師對她的關(guān)心。這一次流血的事讓她感受到,平時老師的“兇”不是針對她,更不是批評她,而是老師對學(xué)生的'要求是嚴(yán)厲。
我們的讀后感篇五
犀利是我腦子中第一個評價的詞語,很少看到這樣的文字,清晰透徹到讓我害怕,我排斥著,因為與我的認(rèn)同矛盾著,然而心里還有一絲懷疑和害怕,害怕這最終是正確的理解,害怕自己的堅持都是錯誤的。
朋友說人總是相似的,作者的'思想怕是我永遠無法到達的高度吧。
我們的讀后感篇六
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靈魂太少。
《我們仨》是一本感人至深的書,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jié),只是生活瑣事,卻能讓人觸動。
楊絳先生,錢鐘書先生,錢瑗女士是一個真正的“我們仨”,少一個人都無法組成這個詞。他們像又不像,不像又像。
楊絳先生是一個真正的“大女人”,卻又能有小女人的似水柔情。她和錢鐘書之間的愛情真的讓人羨慕,又是知己,又是愛人。有個能懂你的人真的難得,有個值得你懂的人更難得,而最難得的,是你和你的愛人都有著有趣的靈魂。
錢瑗女士承包了我的淚點,可能與作者的懷念有關(guān)。遺憾總是最讓人念念不忘的,因此對錢瑗女士著墨很多。錢瑗女士去世比錢鐘書先生和楊絳先生都要早,去世前還深受病痛折磨,作為一個母親心痛時難免的。錢瑗女士真的是一個好女兒,這點我覺得自己很羞愧,不管在什么方面都是。錢瑗女士是錢鐘書先生夫婦的驕傲,她學(xué)術(shù)研究頗有建樹,為人善良深受愛戴,對待父母也是愛意至深,翻看最后的目錄,畫著一個個可愛的簡筆畫,深深覺得,錢瑗女士真的是一個很可愛的人。
錢鐘書先生就像一個大男孩,像書中錢瑗女士所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覺得錢鐘書先生真是個妙人,博覽群書卻又有一顆童心,有著極有趣的靈魂。
我們的讀后感篇七
第一次聽說一個女的被稱為先生,是在楊絳先生去世的后一兩天。才了解到她之所以被稱為先生,是因為她對當(dāng)代社會文學(xué)做出的巨大貢獻。她有些社會上的威望,也有著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和學(xué)術(shù)地位。
帶著對楊絳先生種種的崇拜和好奇心,我開始拜讀她在92歲時所著作的《我們仨》。
書本分為三部分。
看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的時候,我的心里是帶著半點彷徨與傷感的,我也了解了楊絳先生跟錢鐘書之間的難舍難分,相依為命,有一種他在哪家就在哪的意味。
接著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一家相聚在古驛道上,然后女兒錢媛生病住院,由現(xiàn)實到夢魘,虛虛實實,亦幻亦真。了解到了錢鐘書的愛國情懷,楊絳先生的堅強勇敢,錢媛的敬業(yè)精神。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講述了楊絳先生與錢鐘書求學(xué)英國的日子,女兒錢媛的誕生。丈夫錢鐘書說到“我只要女兒,一個就好,像你的”,心里尤為感動,后面回國,工作以及生活中的種種,記錄了一個家庭普通平凡有愛的日子。
我們仨是幽默的一家,書中常說到,丈夫錢鐘書與女兒錢媛之間的游戲般的玩笑,“做壞事”是他們的樂趣,而他們喜歡這種樂趣。書中寫的我們仨,很樸素“我們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dāng),困難就不復(fù)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而生活之本不過如此。
著作該書時,楊絳先生這位“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已經(jīng)92歲。書中沒有悲情壯志,沒有撕心裂肺。而是用平淡有趣的詞語來表達對家人的思念與不舍。
我們的讀后感篇八
滄海遺珠彈指夢,行云深處遠山隔。
——題記。
最初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我便忍不住在心中咀嚼:我,們,仨。多親切,自然又多緊密的聯(lián)系,一定是充滿了濃情與思念。而楊絳先生的文風(fēng)也是我一直都很喜歡的,如午后淡雅怡神卻又溫?zé)岬那宀?。在楊先生清淺和暖的筆觸下,一幅其樂融融的學(xué)者家庭的全家福在我面前緩緩展開。
全書開篇是楊絳先生的一個夢?;慕家暗?,蒼蒼茫茫,她竟與錢老走失了。她大聲呼喊錢鐘書,連名帶姓地喊,喊聲落在曠野中,發(fā)散又沉寂。惶急中忽又驚醒,她便輾轉(zhuǎn)半夜待先生錢鐘書醒來,細細描述。錢老只是安慰道: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這便是全書的第一部分,它的題目分明是作者的心語:我們倆都老了。似是無奈嘆息。
嘆息什么呢?是嘆息自己走過的一生,抑或是無奈于自然輪回的規(guī)律?在這塵世間,我們總是被如梭似箭的時光牽著行走的,那么多悲歡,那么多離合,終有一天會成為記憶,伴著你的心,糾糾纏纏成一個萬里長夢,偶爾夢覺,或淚或笑。同樣是凡世中的一分子,楊先生又如何例外?她的不同,在于她將她的夢付諸于紙筆,讓自己的夢伴著油墨清香變得更加悠遠綿長。
歲月如沙,細細地在兩位老人身邊流過,似乎無形,卻又極富質(zhì)感,打磨出淡淡的痕跡。我悉心拜讀著楊絳先生筆下的一字一句,感受到一種真切的溫暖從手中微微發(fā)黃的書頁中傳來。一家人的嬉笑打鬧、同甘共苦,從兩人遠赴英國留學(xué)到攜幼女回國,從“圓圓頭”到錢瑗的成長,我仿佛也置身于這個大家庭中,心隨之而動,情隨之而牽。
楊先生的筆調(diào)清淡,淡如空氣,她筆下的一切情感亦如此??煽諝怆m淡,卻濃濃地滿溢周身,離不開,放不下,纏綿而溫柔,填滿了我的心房。
讀文章時,我不住地在想:我若遭遇楊先生所遭遇的這一樁樁一件件,我會如何?失親之痛,我已是斷然承受不了,更何況還有戰(zhàn)爭、疾病、家人的離別及當(dāng)時混亂的社會政治。接踵而來的磨難與痛苦,光是讀起來就令我感到心悸不已。然而這一切竟在楊先生細膩平和的敘述中逐漸藏匿在了一家人的歡笑聲里,我也只得暗自佩服楊先生的超脫與淡然以及那濃厚卻有節(jié)制的思念。
楊先生像是一位串珍珠的手藝人,將一顆顆圓潤飽滿的美麗珍珠連綴成一條熠熠閃光的珍珠項鏈。她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贝髩舴接X,只是不知歸途何處。
我們的讀后感篇九
厭惡自己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不同于弗洛伊德對人心理治療的悲觀態(tài)度,卡倫·霍妮認(rèn)為人完全有改變現(xiàn)狀的能力,并在文章末尾提供了一定的解決辦法。
親近他人,以他人為中心,完全忽視自己的感受,重視愛情與性交的作用,隱藏自己內(nèi)心的敵意與報復(fù)欲望。因為隱藏敵意,又無法真正獲得親密關(guān)系,沖突一直存在。
抗拒他人。以自我為中心,將錯的通過外化作用投射給他人。強調(diào)意義與利益,極度追逐權(quán)力,以此獲得安全感。
生活在社會中的個人,為了獲取某些權(quán)力、地位、名望,偽裝為另一種性格并獲得了成功,如此他就會變得畏懼、討厭他原本的人格,擔(dān)心原人格會破壞他的生活。同理,當(dāng)一個人小時候生活在一個只要求你聽話的家庭里,你的自由意志就會無情的被粉碎。同時,你的安全感來源也變成了由他人給予,變得極度渴望他人的贊賞、喜愛、肯定。
在三種基本沖突中,我是在家庭里以抗拒他人為主,疏遠他人為輔。在外面社會里,我又以親近他人、疏遠他人同時作用的傾向。神經(jīng)癥的復(fù)雜由此可見一斑。
畏懼自己,厭惡自己。
在過去生活的歲月里,依靠這副面具獲得了贊賞、榮譽、肯定,主觀上生出了安全感。認(rèn)為你的自我是完全無用的,害怕會丟失現(xiàn)在的一切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強迫性內(nèi)驅(qū)力,患上神經(jīng)癥。
你會體驗到,當(dāng)真正發(fā)現(xiàn)自己、成為自己時,你會喜極而泣,你會看到:原來這才是你自己,原來你就是生命!
愿每人都能成為真實的自己。
我們的讀后感篇十
我的好伙伴我的好伙伴很多,但和我最好的'是崔世宇。
冬季里的一天,我得了重感冒,發(fā)燒、咳嗽很厲害,不能去上學(xué),躺在床上扎點滴。崔世宇放學(xué)回到家里,天已經(jīng)黑了。他吃過晚飯,每天都到家里看望我,還把白天老師講的課程講給我聽,把單元測試題帶給我。我想天氣又黑又冷他每天都來看我,真讓我受感動。圣誕節(jié)到了,崔世宇放學(xué)回來把同學(xué)送給他的平安果給我送來了,他說:“你吃了吧,吃完感冒就好了。”我笑著說:“真能比藥還好嗎?”此時,我感到好了很多。明天就能去上學(xué)。
我和崔世宇經(jīng)常在一起玩耍,一起學(xué)習(xí),他真是我最好的伙伴。
我們的讀后感篇十一
昨晚看本書看到了夜里十二點多,看到楊先生描寫阿園去世的文字,不禁淚如雨下,不能自已。媽媽的愛,永遠伴隨著她的孩子,在媽媽眼里,即使是六十歲的老人,始終是一個孩子。依然有著孩子的調(diào)皮,稚嫩,全部因為面對的是自己最親的人。楊先生記得女兒去世的年紀(jì),六十歲欠兩月。這樣的數(shù)字恐怕也只有母親能夠記得住了。
楊老師一家三口的生活讓人羨慕,雖然自始至終都沒有多富裕,一家人在一起卻過得十分幸福,這就是家,是能讓每個人向往,魂牽夢縈的地方。而只有他們?nèi)齻€人在一起的時候,這個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能夠一生以書為伴,不受世俗的束縛,做著最真實的自己。這一點讓人特別羨慕。
楊先生在孩子和丈夫都不在了的情況下,多次組織中關(guān)村大講堂,還是照常做自己的事情,恐怕只有自己知道漫漫長夜,她是怎么樣度過的吧,每每想到這個場景都覺得好心痛,我在想要是人世界沒有生離死別該有多好,可是如果沒有生離死別又有誰會重視情感呢!就是因為有太多的不得已,才會讓我們能夠珍惜已有的幸福。正如楊先生自己所說,這一生過得很幸福,雖然他們都不在了,可是還有回憶可以作伴。
而現(xiàn)在,楊先生應(yīng)該在另一個世界與自己心愛的丈夫和女兒團聚了吧!
愿我們每個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因為時間一去不復(fù)返!
我們的讀后感篇十二
楊絳先生從在英國和錢先生開始回憶起,一個家兩個人,慢慢磨合著生活,好在兩個人合得來,有著相同的愛好,后來有了女兒錢媛,三個人互相在塵世里攙扶著過活。
生活不易,那些濃墨重彩的歲月在楊絳先生筆下也能晃晃悠悠地過去了,沒有細致入微的寫實,也沒有刻意夸大的艱苦歲月,寥寥幾筆,勾勒事情的大致面貌,少了許多驚心動魄,多了些質(zhì)樸平淡,我沒有那個年代,也沒辦法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從細枝末節(jié)也能體會到當(dāng)時的生活,只是覺得他們在一起就是件頂幸福的事情。
音樂,書籍,天真總是我們渴求的東西。無論經(jīng)歷了怎樣的動亂,他們?nèi)齻€人總在學(xué)習(xí),在讀書,像毛姆說的那樣,把書籍當(dāng)做避難所,在兵荒馬亂的日子也能讓心守一處安寧。在看到最后附錄錢媛寫給父母親的信時我看到她畫的大頭像,在我看來幼稚的筆跡,像小孩子一樣,在信里和媽媽講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小事,我覺得很是觸動,六十幾歲一如孩童,難能可貴。
這本書文筆說不上多好,更像是偶然碰到的老婦人給你在一個悠閑的午后和你一起飲茶時絮絮叨叨地給你講的家事,里面關(guān)于家的記憶里總是讓人溫情四溢,明明質(zhì)樸平淡,但讀到最后一句“世間好物不堅勞,彩云易逝琉璃脆”就濕了眼眶。
我們的讀后感篇十三
很多人了解楊絳,多半源于錢鐘書先生那句“最美的妻,最才的女?!被蚴侵按蠹乙恢睊煸谧爝叺囊痪淝樵挕拔乙姷剿?,從未想到結(jié)婚;我娶了她十幾年,從未后悔娶她。”
但楊絳先生真正令人敬佩的是:走過戰(zhàn)爭與動蕩,在長達一百年的時間里始終保持不爭不慌的狀態(tài)。
亦如她自己所闡述:一個人經(jīng)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yǎng),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在年輕時認(rèn)真經(jīng)歷生命的歷練,方能在歲月中優(yōu)雅地老去。
她和錢鐘書先生興趣相投。他們都熱愛著自己工作和看書,都喜歡在閑暇時出去"探險"。他們都會"偷空看書","以勤補拙"。他們是彼此的伴侶,又是工作上的同事。楊絳先生是錢鐘書先生的"賢內(nèi)助",是他最賢的妻,也是最才的女。
楊絳先生曾說錢鐘書先生有“癡氣”,稱他為“呆大”。也就是說,錢鐘書先生有時候像個呆子似的,不諳事理,家務(wù)活也不會做。同時,這也意味著,楊絳先生需要在家庭生活中承擔(dān)更多的瑣事。
不只是生活上,在人情世故上,在與文化界等各方面打交道時,楊先生很溫和,善于應(yīng)對各種場合,各種情況。
他們彼此理解,彼此扶持,彼此欣賞認(rèn)可,彼此相愛著。
“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錢鐘書先生諄諄囑托楊絳先生。
楊絳先生覺得阿圓很多方面都很像錢鐘書先生,比如,看書翻頁翻得很快、"過目不忘"、"格物致知"等等。
他們仨就像好朋友又像好同事一樣,彼此獨立工作,一家子都滲透著文化氣息,都有書生氣質(zhì)。即使各自的年齡都大了,生活依舊充滿著樂趣。正是他們相似的性格,對生活的態(tài)度、追求一致,家才會有其樂融融的氛圍、才會有羨煞旁人的深厚的感情吧。
于平凡之處蘊含溫情,不移,不易,不離,不棄。
但是,正如楊絳先生在后文所說的,"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鞓房倞A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她將靈魂深處失去摯愛的悲慟,化為綿長深情的文字。
楊絳先生身上無疑體現(xiàn)著中國女性最高的處世智慧,能屈能伸,即使再大的風(fēng)暴,也能平穩(wěn)度過,內(nèi)心依舊安然。"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念過往,不畏將來。"真的令人佩服感慨不已!
我們的讀后感篇十四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碎g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這些平實的話之所以擊中心靈,因為這也是我們自己掙不脫的宿命的寫照,向死而生,唯有珍惜當(dāng)下,珍惜眼前人。
我們都是平凡的人,都希望有個人能懂我們的脆弱和逞強,能知道我們的溫柔和倔強還愿陪伴我們度過余生。我更佩服那些把平常瑣碎活出生命韻味的人??赐干顓s仍舊熱愛生活,知世故而不世故。
百歲之際,楊絳寫道:“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fēng)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rèn)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guān)系。”告誡自己要努力工作,多讀書,保持平和,追求平淡,向往平靜,拒絕平庸,希望有朝一日我可以領(lǐng)會這些話一二,足矣。
這是一本讓人看了心疼的書,
這是一本軟化硬心腸的書,
這是可愛的一家三口,
這是一曲平凡生活的贊歌。
愿你們仨在天堂重聚,相親相愛,永遠不再失散。
我們的讀后感篇十五
很久之前,就感動于錢鐘書寫給楊絳的一句話:
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jié)婚,遇見你,結(jié)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
錢鐘書和楊絳的恩愛十分出名,這次,找了這本書來看,也是想看看名人大家如何經(jīng)營感情的。在談過戀愛后,看別人的愛情相處之道,感受也更深刻吧。
錢鐘書,楊絳,錢媛。三口之家,充滿了無限的趣味。不論經(jīng)歷何種政治的風(fēng)波,工作遷移,依舊一家人十分團結(jié),不抱怨,任何時候不放棄讀書和工作,總是給予正能量。
感情經(jīng)營方面: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說透,不是所有事情都非得分出勝負,聽誰的。
“我愛整潔,阿媛常和爸爸結(jié)成一幫,暗暗反對媽媽的整潔。例如我搭毛巾,邊對邊,角對角,齊齊整整。他們兩個認(rèn)為費事,隨便一搭更方便。不過我們都很妥協(xié),他們把毛巾隨手一搭,我就重新搭搭整齊。我不嚴(yán)格要求,他們也不公然反抗。”
不讓對方擔(dān)心,能為他解決問題,成為某種依靠。像錢鐘書在楊絳住院期間總是弄壞東西,楊絳總是跟他說“不要緊,我會修”,而且真的做到了。
忠于人品,陷于才華。無疑,鐘書先生年輕時十分帥氣。而人品和才華是持久的吸引力。字里行間,可以看出楊絳贊賞錢鐘書的正直,不貪名圖利,欣賞折服他的才華。
彼此三觀一致。兩人都非常喜歡讀書,都很喜歡文學(xué),即使咬文嚼字,也能讀懂對方的意思。
包容也很重要。楊絳全書只提過兩三句錢鐘書的缺點馬虎粗心。其他的都是滿滿的包容理解,欣賞支持。
希望自己也能收獲像楊絳與錢鐘書矢志不移的愛情和相扶到老的婚姻。
我們的讀后感篇十六
初讀楊絳先生的作品是《我們仨》。這部作品集合人生的辛酸苦辣,卻飽和著靜默淡然。
第一次翻閱《我們仨》時,是在冬天的一個午后,此后每一天都會在這個時候讀上幾頁,在清冷的燈下,或閑適中品談,或緊繃中放松,歡心的時光總是由許多個這樣的片段組成的。人生如一場在花海中穿梭的旅行,這本書在03年時出版,已是楊絳先生的旅途末年。
《我們仨》的第一部分作為作品的序言,以“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帷幕。第二部分寫“夢”,楊絳先生以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描寫了“我們仨”最后幾年的時光。文中最常提起的是驛道和古柳,這是她每天都要走一遍的道路,古柳似乎總是枯敗的,垂落的,不見任何朝氣。她日復(fù)一日地重復(fù)著這條道路,有時候會迷失路途,有過彷徨和慌張,卻從不見放棄和失落。我讀完這部分時,一抬頭已是淚眼婆娑,眼鏡上泛開了數(shù)片淚花。楊絳先生在晚年先后失去女兒和丈夫,這份痛苦在章末化成了一片枯葉,降落在了她三里河的家,卻也不是家,是客棧了。第三部分著重描寫了楊絳一家的生活瑣事。一個普通平凡的學(xué)者家庭,大家相守相助,相聚相離。
許是經(jīng)歷了長達一個世紀(jì)的飄飄落落,楊絳的文字充滿了古典的韻味,十分恬淡,卻富有張力。那些規(guī)范在框架中的方塊字,仿佛組成一場場電影,擁有柔和的燈光和輕緩的配樂。錢鐘書曾為楊絳作詩追憶初次見面:“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兒時面,曾取紅花與雪無?”飽含深情,相濡以沫。生活中的小事在楊絳的筆下開了花,三個人像是一家人又像是好哥們,這樣的家庭大概是所有人都要懷念的。
做一個綿長的夢,追憶一個萬里人生。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6810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