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菩薩兵的教學設計(實用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1 06:28:07
2023年菩薩兵的教學設計(實用20篇)
時間:2023-12-01 06:28:07     小編:書香墨

總結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有效的學習和工作方法,提高效率。寫總結時,我們可以逐步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使總結具有實際指導意義。下面是幾篇值得一讀的總結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和啟發(fā)。

菩薩兵的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鑒賞溫庭筠的詞,初步了解花間詞的藝術風格。內容和能力上,落實翻譯和中心歸納,加強鑒賞的基本功。感知“綺麗香艷、婉約柔媚”的風格及其作品流露出的情感。

教學重點內容和能力上,落實翻譯和中心歸納,加強鑒賞的基本功。

教學難點內容和能力上,落實翻譯和中心歸納,加強鑒賞的基本功。

教學方法吟詠,賞讀結合,討論、講析相互結合學法設計問題探究法一、導入新課。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是白居易贊美江南的名句,今天我們來欣賞花間詞派代表作家韋莊贊美江南的詞作《菩薩蠻》,比較鑒賞兩人詞的不同風格特色。

二、關于作家作品。

韋莊詳見導學與評價。

二.背景介紹。

《菩薩蠻》是韋莊避亂在南方寫的一組詞,《菩薩蠻》共五首。主要歌頌江南水鄉(xiāng)的景色和人物的秀麗以及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三、詩句賞析。

1.“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這兩句意思:人人都說江南好,確實如此,到江南來作客的人應該在這兒住上一輩子。

小結:這兩句抒情。韋莊是北方人,在中原一片戰(zhàn)亂中來到了江南,而在江南韋莊只是一個游人客子,卻想在江南終老,這里既沉郁委婉地表達了有家不能歸的苦衷,也由衷地表達了詞人對江南水鄉(xiāng)的依戀之情。

2.“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p>

這兩句意思是:江南春水澄澈,比藍天更藍碧,在這碧于天的江水上,臥在畫船之中聽那瀟瀟雨聲,這種生活比起中原的戰(zhàn)亂,是何等的閑適自在啊。

小結:這兩句寫景。描繪了江南水鄉(xiāng)的美麗風景和江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3.“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p>

這兩句的`意思是:在爐邊賣酒的少女像像月亮一樣美麗,手腕潔白得像凝滿了霜雪。

小結:這兩句寫人,贊美了江南窈窕美麗的女子。

4.“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p>

須:必定。斷腸:形容非常傷心。其意思是:年輕人未老時還是不要回鄉(xiāng),若是回鄉(xiāng)一定會使你傷心斷腸。

小結:這最后兩句是抒情,抒發(fā)了想回故鄉(xiāng)勒欲歸不得的盤旋郁結的苦衷。

這抒情體現(xiàn)了花間詞特點,雖直抒胸臆,卻又婉轉含蓄,饒有韻致。說“莫還鄉(xiāng)”實則正由于想到了還鄉(xiāng)。他沒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囑口吻的“莫”字,表現(xiàn)出了一種極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還鄉(xiāng),而現(xiàn)在沒有老,不能還鄉(xiāng),表現(xiàn)了對故鄉(xiāng)欲歸不得的盤旋郁結的苦衷。后面說“還鄉(xiāng)須斷腸”,這正是別人之所以敢跟你說“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為你回到那彌漫著戰(zhàn)亂烽火的故鄉(xiāng),只會有斷腸的悲哀。講到這里再回頭看“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會明白陳廷焯為什么贊美韋莊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郁”了。

四、全詩主旨意境。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xiāng)的風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現(xiàn)了詩人對江南水鄉(xiāng)的依戀之情,也抒發(fā)了詩人飄泊難歸的愁苦之感。

五、藝術特點。

在謀篇布局上,上片開首兩句與下片結尾兩句抒情,中間四句寫景、寫人。全詞寫得情真意切,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具體特點是:

1.語言疏朗秀美、明白曉暢。2.抒情直抒胸臆,卻又婉轉含蓄(陳廷焯:“似直而紆,似達而郁”)3.寫景寫人純用白描,卻又清新明麗。

陳世虎。

菩薩兵的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片斷一:

(過渡)師:這時候,翻譯提出去找他們??山Y果呢?

學生齊讀翻譯的話。

理解“烏云”。師:這里的烏云,真的是指天上的烏云嗎?(出示第一自然段,引導前后聯(lián)系理解。)。

生:不是天上的烏云,是指反動軍隊。

生1:他們對百姓想殺就殺,根本不把百姓當人看。

生2:反動軍隊把老百姓的家都燒了,使百姓無家可歸。

生3:他們看到有什么值錢的東西就搶,甚至連一只老母雞都不放過。

教學片斷二:

教學課文的最后一部分。

1、師:看圖上,這群悄悄回來的藏胞,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老奶奶,一個年輕的小伙子,一個可愛的小孩子……你看到這干干凈凈的院子,這平平展展的土地,你會對身邊的家人說些什么?或對朱德、紅軍說些什么?用一、二句話寫下來。

2、學生寫話。

交流。教師采用記者采訪的形式進行。

師:請問這位藏胞的小伙子,你當時看到紅軍為你們做了這么多事,你說了什么?

生1:紅軍同志,你看我長得還算結實吧,求你們讓我也參加你們的隊伍,讓我也能為百姓做點事吧!

師:你是藏胞的小朋友吧,你又說了什么?

生2:紅軍叔叔,你們?yōu)槲覀冏隽四敲炊嗟氖?,就像是我的親人,我謝謝你們。

師:藏胞的老爺爺在哪里?哦,是你,你想說點什么嗎?

生3:紅軍同志,我老漢活了這么大年紀了,還沒看見過像菩薩一樣的兵哪!朱德同志,我老漢向您跪下了!謝謝你們哪!

教室里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斌w現(xiàn)“全面”與“綜合”是新時期語文教育的一個新理念。語文綜合素質是指能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前景的語文素養(yǎng)。要培養(yǎng)這種以促進人的發(fā)展為宗旨的綜合素養(yǎng),必須將教育與生活緊密相連。實踐證明,語文教學生活化的確是一條可行之路。加德納的多元智能學說作為一種理論支撐,也為生活化教學的探索注入了活力。在以上兩個教學片斷中,教師在教學時,把教育和生活結合起來,使每個學生潛力得到發(fā)展。那么語文生活化教學實踐的重要性在哪?我覺得可以結合多元智能理論進行探討。

一、“生活化教學”豐富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以往的語文教學,更多地是重視語文知識的傳授與語文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忽視了語文對于人的精神生命的影響。學習與生活的脫離使教學變得過于抽象、理性?!盎貧w生活”已越來越被教育界認可。在以上的第一個教學片斷中,教師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在電視、電影中的所見所聞,再談反動軍隊是如何糟蹋老百姓的,就水到渠成了。這一切都源于生活化教學理念的建立,因為生活的本質在于它的豐富性,當學習與生活建立緊密的聯(lián)系時,就可以利用生活資源豐富的優(yōu)勢,使教學活動變得更加生動。

二、“生活化教學”發(fā)展了學生的個體潛能。

根據(jù)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每一個體都有相對的優(yōu)勢智力領域,如有的孩子擅長用表演來表現(xiàn)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長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有的則喜歡用語言來表述自己的觀點,就是語言表達,有的側重于形象描述,有的擅長于邏輯分析,有的個性鮮明,有的平易隨和。這就是優(yōu)勢智力領域的差異。教學中必須尊重每個個體的智力特點,讓每個個體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個性的表現(xiàn),是關注人的個性化發(fā)展的體現(xiàn)。21世紀需要各種各樣的才能和人格,而不只是需要杰出的個人。因此,“一個真正關注人的發(fā)展的教學設計”,“會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僅是認知的)和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保證”。生活化教學既然能盡可能多地涉及多個智力領域,那么在活動中不同的個體就可以有展示自身特殊才能的機會。如在以上的第二個教學片斷中,教師創(chuàng)設的寫話教學環(huán)節(jié),讓“語言天才”和“表演天才”有了一個展示的舞臺,學生們在自主參與的過程中,個性得以充分發(fā)揮。

三、“生活化教學”拓展了學生的體驗渠道。

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充分提供情節(jié)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比艘獙崿F(xiàn)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發(fā)展,必須將所學真正理解并能學以致用。對此,生活化教學正可以發(fā)揮它獨特的優(yōu)勢,利用豐富的生活資源,使教學活動更加生動,拓展了學生的體驗渠道。生活化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為了在學習內容與學生體驗間建立聯(lián)系,使新學內容能較快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達到真正理解,這是優(yōu)化學習過程的有效途徑。比如在第二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創(chuàng)設了一個“藏胞看到干干凈凈的院落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說話的”生活情境,以實現(xiàn)對文章主旨的深刻理解。學生把自己定位成藏胞的小孩子、姑娘、老爺爺?shù)鹊?,說話的語氣,表演的神態(tài),活靈活現(xiàn)。特別是那位藏胞的老爺爺,“紅軍同志,我老漢活了這么大年紀了,還沒看見過像菩薩一樣的兵哪!朱德同志,我老漢向您跪下了!謝謝你們哪!”贏得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的主人,他們在自己創(chuàng)設的情境里,深刻地領悟了“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不必作深奧的邏輯分析,學生就已經比較輕松地達到真正理解。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能的弊端,而且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fā)芽,開花,結果。

在還沒有上《菩薩兵》這課前,我真有點兒擔心,因為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已與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孩子們會喜歡這樣的課文嗎?為了上好這課,我查閱了相關資料,并且課前也布置學生找一些紅軍長征途中的故事。在教學《菩薩兵》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的教學:

一、注意背景的補充。

上課前,為學生補充有關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知識是十分有必要的,否則學生很難體會“軍隊”的概念,也不能理解“魚水深情”的含義。在課堂上,我簡述紅軍長征背景,補充這段資料,讓學生知道紅軍為什么會到藏族地區(qū),也能體會歷程的艱辛,對理解“休整”一詞有很大的幫助。

二、注意重點語句的教學。

這篇課文中,朱德總司令說:“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里發(fā)芽、生根、開花、結果……”是課文的重點理解內容,學生理解了這句話,對于理解課文主題,理解為什么稱紅軍為菩薩兵這一教學難點也就水到渠成了。這一句有兩層意思,一層是紅軍為藏族同胞春耕,自然要播種,種子就會發(fā)芽、生根、開花、結果,說的是農作物生長的過程;另一層意思是說紅軍在藏民居住區(qū)的所作所為,紅軍愛民的形象會像種子一樣,播撒在藏族同胞的心里,從而會得到藏族同胞的理解和支持的。絕大多數(shù)學生理解這句話的第一層意思沒有費力,但在理解更深一層意思的時候有點卡殼的現(xiàn)象。一開始的時候,我有點著急,課文講到這里,學生對文本應該是很熟悉了,理解出深一層的意思應該很自然啊。我又一想,這些還都是些三年級的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能力還不夠強,所以我先將這個“難點”暫時“丟在一邊”。在孩子們體會到藏胞的態(tài)度轉變,通過表演走進了藏胞心里之后,這個“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三、造句的處理要靈活。

“盡心盡力”是要造句的,我在之前進行了鋪墊,問學生:“你們在做什么事會盡心盡力或者什么情況下應該盡心盡力”,用談心的方法教學,如果學生能夠答上來,那么造句也會水到渠成了。

“菩薩兵”這篇長征小故事,在上之前,我思考:這個故事想教給什么?以什么為主線?從哪入手?深研教材后,我決定以朱德領導的紅軍對藏民的愛為主線,以藏胞的誤解——解除誤會——感激為側線,從而得出軍愛民,民擁軍的軍民一家親的真摯情感。并決定從朱德的“兩急”為突破口而展開教學。

朱德的“兩急”為:一急藏胞在山里怎么受得了?,二急耽誤了春耕怎么辦?抓住“急壞了,怎么受得了”“趕緊、盡心盡力”等關鍵詞語,體會朱德總司令想藏胞所想,急藏胞所急,充分體現(xiàn)了朱總司令對藏民的關愛,并把藏胞當成親人看待。

本篇教學的重點是引領學生體會軍民魚水情是怎么建立起來的。先是紅軍“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然后讓學生回頭去思考“紅軍到藏區(qū)來干什么的?”,從文中內容得出:他們是準備修整一段時間的。為什么要修整呢?從這里引出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的危難和艱辛,體會紅軍在這樣艱苦勞累的情況下沒顧上片刻的喘息就投入到繁重的勞動當中,并把藏民的“土地整治得平平展展”,面對這樣的情竟,面對這樣的軍隊,藏民們發(fā)自內心地說出了那句話“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啊!”。在教學中,我們不能把落腳點只放在朱總司令上,從這句話的理解中,我們知道這篇文章不是單單歌頌朱總司令的,而是歌頌朱總司令這支隊伍的。

這篇文章以《菩薩兵》為題,此時,因為有了以上環(huán)節(jié)的鋪墊,師再來解釋“菩薩”一詞,引導學生理解“菩薩”一詞不是迷信,而是一種信仰,“菩薩”是佛教用語,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僅次于佛的人,這也是菩薩一詞的本義。而在這一課中其意思還有著“心地慈善的人”的意思。而藏民們稱朱德為菩薩一樣的司令,稱紅軍為菩薩一樣的軍隊,那是藏民對紅軍最高的贊譽啊!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地體會藏民的心情,這時抓住“幾時見過”這句話,追問學生:“那他們原來見過的是怎樣的軍隊呢?”,孩子們從平日的電影電視中獲得的經驗,腦海里很快就浮現(xiàn)出“燒殺搶掠、強盜一樣的軍隊”的畫面,真正理解藏民們真是“吃盡了反動派軍的苦頭”,這樣的對比,起到了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樣的引導,也讓學生理解了軍民魚水情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這篇文章傳遞的信息非常多,僅僅靠課文的理解,肯定是不夠的,因為對于孩子來說,這里的未知數(shù)太多了,因此,用這一課引領學生讀讀長征方面的書,還是可行的。學生如果能主動去讀了,長征就不會那么抽象了!

教學中的不足之處:當學生在理解“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里發(fā)芽、生根、開花、結果……”時遇到了難處,對于省略號,大多數(shù)學生很難理解這里到底省略了什么,雖然有個別同學說出了我心中的答案(紅軍在藏族同胞心目中的影響,就想植物的生長,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永遠長存,不會消失。),但并不能代表大多數(shù)同學都理解了。怎樣要讓學生自然地理解這樣的句子,我想,還應該自然引導,隨機點撥,切不可生拉硬拽。

菩薩兵的教學設計篇三

1、簡單介紹溫庭筠,讓學生能基本說出“花間詞”和“溫韋”的詩詞風格。

2、通過分析,讓學生能感受并說出詞中的人物形象(慵懶的女子形象),并進一步體會人物內心的孤寂無聊。

3、介紹詩詞中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能讓學生基本把握詞中的白描和反襯手法,并能結合具體詩句作一定的鑒賞。

詞是唐代興起的一種配合音樂歌唱的新體詩。詞起源于民間,中唐后較多文人從事創(chuàng)作,晚唐五代趨于繁榮,極盛于宋代。 “詞”的別稱:詩余、曲子詞、樂府、長短句等 分類: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

詞有“詞牌”。一段稱為一“闋”。

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shù),字有定聲。

(一)花間詞

所謂花間詞派,因后蜀趙崇祚所選編的詞集《花間集》得名。花間詞是以唐詞人溫庭筠、五代前蜀詞人韋莊為代表,以寫男女相思離別為主要特征的詞派。共18人。這些作者中溫庭筠、皇甫松為晚唐人,其余多數(shù)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溫詞秾艷華美,韋詞疏淡明麗,代表花間詞派的兩種風格?!皽仨f”并稱。

(二)南唐詞

南唐詞是指以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馮延巳為代表的詞派。南唐詞,特別是后主李煜的詞,與花間詞相比,境界有所擴大。

宋詞在風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約派兩種: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蘇軾和辛棄疾,詞風雄渾開闊奔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和柳永,詞風纏綿細膩,多寫兒女風情,具有一種柔婉之美。內容比較狹窄。

溫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飛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僅國子助教。少負才名,然屢試不第。又好譏諷權貴,多犯忌諱,因而長期抑郁,終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詞調,在詞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規(guī)范化的作用。藝術成就遠在晚唐其他詞人之上。其詞題材較狹窄,多紅香翠軟,開“花間詞”派香艷之風。有些詞在意境的創(chuàng)造上,表現(xiàn)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選擇富有特征的景物構成藝術境界,表現(xiàn)人物情思,文筆含蓄,耐人尋味。其詩辭藻華麗有《溫庭筠詩集》,《金荃集》,存詞70余首。

(一)誦讀詩歌,至少三遍。

(二)了解詞的大意

(三)整體把握

這首詞中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描寫了什么樣的生活情景?

描寫美麗而又寂寞的貴族女子晨起梳妝的生活情景。

(一)上闋

1、“小山重疊金明滅?!睂懯裁??

“小山”是屏風。一般的.屏風,都是六扇相連,故云“小山重疊”?!敖鹈鳒纭笔菍懺绯康年柟?。由室內裝飾小屏山寫起,敘述畫屏上金碧山水忽明忽暗,暗示時間為旭日東升。女子慵懶,不想早起,閨中寂寞。

2、“鬢云欲度香腮雪”寫出什么姿態(tài)?

初起床,頭發(fā)零亂未整要遮掩臉龐。把鬢發(fā)擬人化“欲度”就是“欲掩”,賦予烏溜溜的鬢發(fā)以一親芳澤的意念。賦予靜態(tài)以動態(tài)美。

3、“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展示女子什么心態(tài)?

懶洋洋起床,慢悠悠畫眉梳妝。展示怨婦的愁緒和不得不妝扮的愛美心理,其中一個“弄”字,更彰顯了一份刻意美化自己容顏的心理。

鑒賞“懶”“弄”“遲”三個字的妙處。

“懶”寫出了女子迷惘若失的情態(tài)。

“弄”寫出女子反復擺弄欣賞,極度要美,又無限幽怨的情態(tài)。

“遲”對應“懶”,渲染了女子無情無緒的神態(tài)。

(二)下闋

1、“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寫什么?

美人手持小圓鏡,面向大圓鏡,顧盼著頭發(fā)上的簪花,足見其美化自己容顏的細心和耐心。容顏美麗動人。

2、“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眱H僅是寫女子穿衣嗎?

這只是孤芳自賞,容顏如花,但穿衣時看到繡在衣服上雙對的金鷓鴣時,臉上多了哀愁。這是托物寄情,意在言外的寫作手法。

全詞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并成功地運用反襯手法。

容貌服飾的描寫,反襯人物內心的寂寞空虛。

鷓鴣雙雙,反襯人物的孤獨。

結尾兩句,說她穿上短襖,看著一雙雙用金線繡成的鷓鴣出神。鷓鴣尚懂得成雙成對,而人呢?獨處深閨,滿懷惆悵,而入眼的是成對的鷓鴣,寫出了女子的追求,愿雙雙對對,愿做鴛鴦不羨仙的理想。

藝術風格:綺麗香艷、婉約柔媚。這首詞客觀地描寫女子起床后的一系列動作,似乎不動一點感情,不作任何旁白,但是細細體味,詞人匠心獨運地選取了一些能表現(xiàn)主題的鏡頭,含蓄地表達中心。此手法為白描手法。

本詞通篇寫閨怨。寫一位美人晨起化妝的情態(tài),用白描手法。因為閨怨而慵懶,遲起、梳洗、畫眉、簪花、照鏡、穿衣。

首寫少婦所居富麗華貴的環(huán)境,繡屏掩映,陽光明滅。次寫初起身時鬢發(fā)散亂容態(tài)?!皯衅稹倍?,敘寫起身下床后畫眉、梳妝的動態(tài)。/“照花”二句,承上啟下,寫出梳洗已畢,對鏡簪花,鏡中人面交相輝映,愈增容色艷麗。最后兩句點出少婦更換新繡羅衣,發(fā)現(xiàn)衣上繡的雙雙鷓鴣鳥,引發(fā)孤獨之感。

試推想這首詞背后可能的隱含著的主旨(或寫作動機是否有所寄托)

提示:稱詩言志,知人論世——屢試不第,坎坷終生。

流露出詞人懷才不遇之感。

這慵懶美麗的女子,正是作者內在被壓制著甚至不免懈怠了的美好追求。要愛惜自己的美好品質,不能因一時挫折就墮落、放棄,這正是士大夫讀書人品格上的操守:窮則獨善其身。這或是溫自我之寫照和志氣的砥礪。

(一)韋莊《菩薩蠻》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

結合注釋自讀,思考:

1、詞人當年為避戰(zhàn)亂漂泊江南。一般說來,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總因不能還鄉(xiāng)而愁緒滿懷,詞人為什么說“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好,好在哪里?)

2、怎樣理解“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

因為江南有美好的風景、寧靜安逸的生活以及如月似雪的美人。詞人正是抓住這最能代表江南水鄉(xiāng)的三大特征寫出了詩意江南、悠閑江南、魅力江南。詞人的優(yōu)美想象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令人向往與陶醉的水鄉(xiāng)世界。

“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

在貌似不愿還鄉(xiāng)的正話反說中傳達出了他對故鄉(xiāng)的難以忘懷之情。詞人盛贊他鄉(xiāng)之美,并認為應該在此終老,但結尾又突然冒出“未老莫還鄉(xiāng)”(言下之意老了還是要還鄉(xiāng))的矛盾語,再加上“還鄉(xiāng)須斷腸”一句的凄楚,就更襯托出那正處于動亂之中的故鄉(xiāng)在詞人心頭的分量與地位。

原來描寫江南美麗如畫的風土人情,是為了用以反襯“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的憂時傷亂之痛、思鄉(xiāng)懷人之情。他贊江南,卻是為了思念在北方的故鄉(xiāng),在盛贊江南美好安逸的背后深藏著懷鄉(xiāng)的凄苦和悲傷,這不能不令人潸然淚下,這正是此詞詩意醇厚,能深深打動讀者的關鍵所在。

(二)比較閱讀

溫庭筠、韋莊這兩首詞的抒情方式的效果。溫詞----意象綿密,富艷精工——“密而隱”;韋莊----疏朗秀美,明白曉暢——“顯而朗”

菩薩兵的教學設計篇四

(1)解釋:“長安”、“無數(shù)山”、“畢竟東流去”(共3分)。

(2)“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是名句,常被人們引用。在詞中,“青山”喻指什么?人們引用時它又是什么意思?全詞抒發(fā)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3、“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兩句詩,表達的深刻含義是什么?(2分)。

4“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是名句,常為人們引用。在詞中,“青山”喻指什么?人們引用時又是什么意思?(2分)。

5、全詞抒發(fā)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為便于抒情還主要用了哪種含蓄的表現(xiàn)手法?(2分)。

參考答案:

(1)長安:指淪于敵手的`宋國都城(汴京,開封也可)無數(shù)山:暗指不圖恢復只求茍安的南宋小王朝內大大小小的投降派。(南宋朝廷內的投降派)畢竟東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時代潮流不可阻擋。

(2)詞中“青山”喻指主和派(說“外族入侵者”也可)。人們引用時“青山”指各種阻撓前進的勢力。詞人希望收復中原,還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撓,理想不能實現(xiàn)。全詞抒發(fā)了詞人極端悲憤憂郁的思想感情。(1、2處每1分,第3處2分,共4分。意思對即可。)。

3、詩人希望收復中原,還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撓,理想不能實現(xiàn)。

4、詞中“青山”喻指主和派(說“外族入侵者”也可),引用時“青山”指各種阻撓前進的勢力。

5、思想感情:極端悲憤憂郁的心情?表現(xiàn)手法:象征。

菩薩兵的教學設計篇五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分析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復習舊知導入,集體背誦學過的唐五代詞韋莊《菩薩蠻》。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1、作者。

溫庭筠,唐書作廷筠,本名岐,字飛卿,太原人,晚唐詩人,約比白居易晚50年。詩與李商隱齊名,世稱「溫李」,詞與韋莊并稱「溫韋」。每依新興曲調作歌詞,開五代宋詞之盛,花間集收溫詞六十六首。文學史上,溫庭筠(約812-866)可稱第一位專業(yè)詞人。其詞名壓倒詩名,而其《金荃集》亦為第一本詞的別集。他流傳下來的詞近70首,主要保存在趙崇祚編的《花間集》中。多寫閨婦或x女們的愛情,也有少數(shù)寫邊塞題材之作。據(jù)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載:唐宣宗李忱愛唱《菩薩蠻》詞,丞相令狐綯央溫庭筠代作若干首。詞成后,令狐綯冒稱是自己的作品,暗地里獻給宣宗,并叮囑溫庭筠不要聲揚出去。溫庭筠卻很快地說出去了,因此得罪了令狐綯,致終生不被重用。

2、背景。

溫庭筠的《菩薩蠻》是一組詞,共有十四首。這里選的是第一首,它寫一個閨中女子從起床、梳洗、畫眉、簪花、照鏡及穿衣的一系列動作,從中展現(xiàn)出她的處境和心境。這首詞,為了適應宮廷歌妓的聲口,也為了點綴皇宮里的生活情趣,把婦女的容貌寫得很美麗,服飾寫得很華貴,體態(tài)也寫得十分嬌柔,仿佛描繪了一幅唐代仕女圖,唐五代詞的創(chuàng)作手法,以溫庭筠的詞為代表。

三、置身意境找出全詞的物象:。

小山、金、鬢云、香腮、蛾眉、鏡、花、人面、繡羅襦、金鷓鴣。

構成了一個富于視覺之美的境界。誦讀體驗——美好而又綿密的意象。

四、理解詞的內容,整體感知。

(一)賞析上片“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p>

1、小山:眉妝的名目,指小山眉,彎彎的眉毛。另外一種理解為:小山是指屏風上的圖案,由于屏風是折疊的,所以說小山重疊。

2、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明滅:隱現(xiàn)明滅的樣子。金明滅:形容陽光照在屏風上金光閃閃的樣子。一說描寫女子頭上插戴的飾金小梳子重疊閃爍的情形,或指女子額上涂成梅花圖案的額黃有所脫落而或明或暗。

3、鬢云:像云朵似的鬢發(fā)。形容發(fā)髻蓬松如云。

4、度:覆蓋,過掩,形容鬢角延伸向臉頰,逐漸輕淡,像云影輕度。欲度:將掩未掩的樣子。在詞人的聯(lián)想中,發(fā)鬢如云,故生飛度之感。“欲”度,則把無生命的.“鬢云”寫活了。5、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頰。

6、蛾眉:女子的眉毛細長彎曲像蠶蛾的觸須,故稱蛾眉。一說指元和以后叫濃闊的時新眉式“蛾翅眉”。

7、弄妝:梳妝打扮,修飾儀容。

——閨中女子內心的寂寞空虛?!?lián)系作者累舉不第、坎坷終生的遭遇,我們有理由認為其中一定程度地流露了詞人懷才不遇之感。

上片從素妝寫起,到起床后的梳洗。寫女主人起床前后的情態(tài)、動作。

(二)賞析下片“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p>

1、羅襦:絲綢短襖。

2、鷓鴣:貼繡上去的鷓鴣圖,這說的是當時的衣飾,就是用金線繡好花樣,再繡貼在衣服上,謂之“貼金”。

3、梳洗打扮過后,為了看頭上的花飾是否插好,拿出兩面鏡子一前一后地照著瞧。鏡子里交叉出現(xiàn)了她的臉孔和花飾?;ㄅc人相互輝映,顯得格外好看?;ㄋ迫嗣妫嗣嫠苹??;ü倘幻?,但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紅顏易老,青春難駐,只怕也跟花一樣易開易落??!

4、這首詞塑造了一個嬌美又滿懷幽怨的閨中女子形象,試分析其表現(xiàn)手法。

——細節(jié)描寫。描寫閨中女子懶起后梳洗、畫眉、籫花、照鏡、穿衣等系列動作,塑造了一個嬌美又滿懷幽怨的女子形象。

——反襯。容貌服飾的描寫,反襯人物內心的寂寞空虛。鷓鴣雙雙,反襯人物的孤獨;——比喻、借代?!棒W云欲度香腮雪”,鬢發(fā)密如云,香腮白如雪,表現(xiàn)閨中女子之的美?!靶∩街丿B金明滅”,以“小山”借指眉妝,以“金”借指額黃,表現(xiàn)閨中女子之嬌美?!半p雙金鷓鴣”借指繡羅襦上用金線繪制之圖案,反襯閨中女子之孤獨。

譯文:以兩鏡前后相映,看兩鬢簪花是否妥恰,紅花和容顏交相輝映。穿上剛熨平的綾羅群襦上,繡著一雙雙金鷓鴣。

下片梳妝已罷,照鏡觀看及穿衣登活動及內心的感觸。

五、課堂小結。

上片刻畫女主人公醒后嬌慵之態(tài),下片寫妝成后的情態(tài),全詞通過描寫閨中女子懶起后梳洗、畫眉、籫花、照鏡、穿衣等系列動作,并成功運用反襯、比喻、借代等手法,塑造了一個嬌美又滿懷幽怨的女子形象。

六、思考討論:為何歷代文人常用女子的意象作比喻?

明確:在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中,夫妻的倫理關系和君臣的倫理關系,是相當?shù)?。妻子在丈夫面前是沒有自由的,丈夫可以喜愛她,選擇她,拋棄她。她的一切都操縱在男子手中。君臣關系也是如此。那個在家中唯我獨尊的男子漢大丈夫,一到君臣關系中,就變成“臣妾”了,就跟那妾連在一起了,相當于女子地位。他可以被選擇,被拋棄,被貶謫,被賜死,甚至殺身,還要謝恩的。與夫妻關系極為相似。所以很多男子做起詩來,想到自己不得知遇,就把自己比作一個女子,沒有找到一個托付終身的人。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這首詞。

2、搜集歷代文人以女子意象寄予情感的詩作。

菩薩兵的教學設計篇六

過程與方法以課堂為陣地,提升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在誦讀中提高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重難點體會詩人強烈的情感,了解詩人獨特的藝術氣質。

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活動設計。

教學設計。

一、檢查舊知(5分鐘)。

二、個性化導入(1分鐘)。

三、作家作品及背景介紹(2分鐘)(見學案)。

四、整體感知(5分鐘)。

1、齊讀課文(參照課后誦讀提示)。

2、譯文:凡是到過江南的人都說江南的風光無限美好,離家遠游的人只愿跟著江南一起蒼老。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勝過春天,這時躺在畫船之中細聽雨聲悠然入眠。

在爐邊賣酒的少女像一輪明月,潔白的雙腕像凝滿霜雪。年輕人未老時還是不要回鄉(xiāng),若是回鄉(xiāng)一定會使你傷心斷腸。

五全詩賞析(30分鐘)。

1.賞析上片:“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這兩句意思是:人人都說江南好,確實如此,到江南來作客的人應該在這兒住上一輩子。

明確:這兩句抒情。韋莊是北方人,在中原一片戰(zhàn)亂中來到了江南,而在江南韋莊只是一個游人客子,卻想在江南終老,這里既沉郁委婉地表達了有家不能歸的苦衷,也由衷地表達了詞人對江南水鄉(xiāng)的依戀之情。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p>

這兩句意思是:江南春水澄澈,比藍天更藍碧,在這碧于天的江水上,臥在畫船之中聽那瀟瀟雨聲,這種生活比起中原的戰(zhàn)亂,是何等的閑適自在啊。

明確:這兩句寫景。描繪了江南水鄉(xiāng)的美麗風景和江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背誦上片內容。

2.賞析下片“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p>

這兩句的意思是:在爐邊賣酒的少女像像月亮一樣美麗,手腕潔白得像凝滿了霜雪。

明確:這兩句寫人,贊美了江南窈窕美麗的女子。.“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p>

須:必定。斷腸:形容非常傷心。

其意思是:年輕人未老時還是不要回鄉(xiāng),若是回鄉(xiāng)一定會使你傷心斷腸。

明確:這最后兩句是抒情,抒發(fā)了想回故鄉(xiāng)勒欲歸不得的盤旋郁結的苦衷。

背誦下片內容。

3思考詞中從哪些方面寫出了“江南好”?

明確:“春水碧于天”,描繪了江南水鄉(xiāng)的景色(風景)美。從視覺角度寫:描繪春水色彩,突出水之清,水之綠,令人心曠神怡?!爱嫶犛昝摺泵枥L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從聽覺角度寫:聆聽著淅瀝的雨聲,漸漸入眠,十分愜意閑適?!皦肋吶怂圃拢┩竽睂懗隽私系娜嗣?。比喻生動貼切,極言其皮膚之白皙、細膩,因為賣酒女子用手打酒,手臂的動作格外引人注目,所以作者對皓腕加以特寫。

4思考:有人說《菩薩蠻》最后兩句“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是從側面反映江南美,也有人說這兩句是寫詞人有家難歸的愁苦之情,你認為哪種說法更合理?請結合全詞進行分析。點撥(1)我認為第一種說法更合理。本詩真切表達了作者贊美、留戀江南風物的意思?!按核逃谔?,畫船聽雨眠”,江南風物何其秀麗與愜意;“壚邊人似雪,皓腕凝霜雪”,那可人的曼妙女子肌膚雪白,似乎懾人魂魄。作者是不是感喟,還是終了這錦繡江南得了,所以此句是從側面反映江南美。

(2)我認為第二種說法更合理。從字面上理解作者的意思是人未老時(落葉歸根),不要回到故鄉(xiāng),那里或許已經不是當年的美景??吹搅瞬皇峭皆霰瘋麊??當時作者的家鄉(xiāng),戰(zhàn)事連連,已經不復江南水鄉(xiāng)的溫柔模樣,他正是思念著家鄉(xiāng),想回去,卻又想到此時的家鄉(xiāng)已經滿目瘡痍,又不忍回去。

5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課后白居易的三首詞。

白居易這三首詞表現(xiàn)了極豐富和極深厚的情感,真可謂是詞短情長。從內容方面說,第一首是總寫對江南的回憶;第二首和第三首則是分別寫對杭州和蘇州的憶念、向往。從結構方面說,這組詞的寫法幾乎完全一致:即頭兩句為點題,中間兩句為對勝景、勝事的描繪,末尾以呼應開頭作結。它很明顯受到民歌的影響,既具有回環(huán)復沓的美,又富有清新活潑的情調。

6、比較鑒賞:韋莊《菩薩蠻》與白居易三首《憶江南》意境上的異同。

韋莊的《菩薩蠻》顯然順承了白居易的《憶江南》。兩人的詞都用簡潔清新的語言勾勒了江南風光秀麗的圖畫,并融進了深深熱愛、依戀江南的感情。不同的是,韋莊的詞在表現(xiàn)依戀江南之情的同時,還表達了漂泊難歸的愁苦之情。白居易的詞是用清麗淡雅的語言勾勒江南山水,而韋詞則把人物形象的刻畫也納入其中,“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更有了一種冶艷的意味??梢哉f,白詞為我們呈現(xiàn)的是一幅“江南山水圖”,而韋詞則是一幅“江南仕女圖”

六、整理背誦2分鐘。

李洪波。

菩薩兵的教學設計篇七

目標預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朱德總司令和紅軍戰(zhàn)士對藏族同胞的關心與愛護,感悟藏民與紅軍之間的魚水深情。

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朱德總司令和紅軍戰(zhàn)士對藏族同胞的關心與愛護。

設計理念:

本課的課題很值得關注,首先它是重點,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其次它是難點,“菩薩兵”一詞平日少見,也許師生均是第一次接觸。讀懂課文,應從讀懂課題開始,因為題目是文章的“眼睛”。緊扣課題,抓住課文最后一自然段一句話“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呀!”,在精讀感悟朱德總司令和戰(zhàn)士們的言行時突出這一情感主線,引導學生體會朗讀,學習朱德總司令和紅軍戰(zhàn)士對藏族同胞的關心與愛護,感悟藏民與紅軍之間的魚水深情。

設計思路:

1.反復朗讀課文,從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中體會感情。

2.介紹相關背景材料,使學生對課文產生感情。

課文是將故事放在長征這一大背景下來寫的,可以適當向學生介紹有關長征的一些情況,比如,紅軍為什么要長征?長征途中他們經歷了哪些令人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等等。通過介紹,使學生對紅軍產生懷念之情,敬仰之心,進而對課文產生一種親近感,更好地來體會紅軍的菩薩心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初步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了解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2.誰能將這件事情連起來說一說?

3.就是這樣一件事,在藏胞們心目中就覺得朱總司令和紅軍戰(zhàn)士們像——菩薩兵。

課文中有句話就跟課題是相對應的,請同學們快速讀課文,用橫線畫下來。

4.交流出示:他們說:“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呀!”

齊讀這句話。

(設計意圖:閱讀能力的一個標志是能否從整體上把握全文。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是從復習舊知開始,緊扣課題,從整體入手,抓住“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呀!”這一情感主線,以開展下面的教學。)。

二、緊扣末句,理解全文。

1.過渡:我們知道,菩薩是傳說中善良、慈悲、救苦救難而又無所不能的神。為什么藏胞們會說出這樣的話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從課文中哪些地方看出這是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用波浪線畫出相應的句子。

2.全班交流。

(1)“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還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辦法動員他們回來呀!”

a.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什么?(朱總司令的擔心和著急)。

b.朱總司令擔心著急什么呢?

(朱總司令急藏胞們長時間待在深山里,吃住條件惡劣,擔心藏胞受不了)。

抓住“這么”、“還在”、“怎么……呢”體會朱總司令的著急和擔心。

從“得想……呀”體會朱總司令對藏胞的無比關切。

c、指導朗讀。體會朱德對藏胞疾苦的關切之情。

(2)“這也怨不得他們,他們是讓反動軍隊糟蹋怕了。現(xiàn)在已經是春耕的時候了,節(jié)氣不饒人哪,得趕緊幫助藏胞把地搶種上。”

a.讀這句話,交流感受。(“怨不得”:體會朱總司令對藏胞深深的體諒。)。

b.朗讀體會朱總司令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關心藏胞疾苦的愛民情感。

(3)“不能讓藏胞來年挨餓,我們要像種自己的地一樣,盡心盡力地把藏胞的地種好。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里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a.指名讀,交流體會,理解“盡心盡力”

b.進一步理解這句話的含義:這里的”種子”指什么?(表面上講春耕,實質上是讓紅軍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使藏胞們知道,紅軍是一心為民的。)。

c.指導朗讀。

(4)引讀第七自然段——開完會,朱總司令就帶領大家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

(5)小結:從朱德同志的這三句話和戰(zhàn)士們的行動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真是——生讀: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呀!

(設計意圖:文章中朱總司令說的這三句話含義深刻,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由面到點,對有關句子進行深究,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并在探究句義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這個環(huán)節(jié)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找句子,看看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度如何;第二步是,交流對句子的理解,提高語感能力,感受朱總司令和紅軍的菩薩心腸。)。

3.同學們,這個事情發(fā)生在長征途中。要知道長征途中紅軍遭遇的是什么嗎?

(1)請看下面的歌詞,你看到紅軍遇到什么困難了?(出示)。

過雪山草地。

雪皚皚,野茫茫,

高原寒,炊斷糧。

紅軍都是鋼鐵漢,

千錘百煉不怕難。

雪山低頭迎遠客,

草毯泥氈扎營盤。

風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饑志越堅。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

(學生交流)。

(2)同學們,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的危險、困難絕對不止這么多,課后我們可以去看看電視連續(xù)劇《長征》,也可以找一些相關的書籍看看,我會在班級圖書角準備一些。

(4)怪不得藏胞們要說——(出示句子,讀“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呀!”)。

(設計意圖:目的是由“長征”這一背景和朱德、紅軍戰(zhàn)士本該休整一段時間這一特定的時間,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朱德和紅軍戰(zhàn)士菩薩似的心腸。)。

4.假如你就是藏胞返回家園,看到干干凈凈的院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會對紅軍說出一番怎樣的感激的話語呢?假如你是紅軍又會對藏胞說什么?(引導學生想象說話,并進行角色扮演)。

(設計意圖: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好表演,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好這一有利的資源。維果茨基說過“利用表演進行教學,本身包含創(chuàng)作的諸因素,促使孩子的思維發(fā)展,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創(chuàng)作意識?!痹诖俗寣W生進行角色表演,更有利于學生感受藏胞激動的心情。)。

5.是啊,千言萬語,在此時都匯聚成了一句話,再次出示:“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呀!”

師動情述說,引導學生分別帶著感激、激動、敬佩的心情讀好句子“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呀!”

三、總結全文。

1.為什么藏胞們稱紅軍為“菩薩兵”呢?(聯(lián)系前面第一自然段,想象藏胞們以前吃了反動軍的哪些苦頭,再與現(xiàn)在的紅軍做比較)。

2.師總結:藏族同胞之所以稱紅軍是“菩薩兵”,是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紅軍與反動軍隊有著本質的區(qū)別,紅軍為他們耕種土地、打掃院子,對他們像親人一樣,所以他們發(fā)自內心地感激紅軍,稱紅軍是——“菩薩兵”(齊讀課題)。

教材簡解:

課文記敘了紅軍長征途中軍愛民的一個感人故事。朱德總司令帶領的紅軍以菩薩似的心腸為藏民著想、替藏胞春耕,以實際的愛民行動贏得了藏胞的信賴與歡迎全文按照故事發(fā)展的順序,雙線并進。一條線正面寫朱德領導的紅軍部隊,一條線側面寫藏胞。寫紅軍部隊,著重寫典型人物的典型語言,從而體現(xiàn)紅軍的菩薩心腸,略寫紅軍怎么找藏胞,怎么搞春耕,詳略得當。

菩薩兵的教學設計篇八

生讀第一自然段。

師:從這一段中,你們讀懂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藏族同胞吃盡了反動軍隊的苦頭,所以一聽說有軍隊開過來,就躲進了深山。

師:藏族同胞為什么要躲紅軍?

生:因為他們吃盡了反動軍隊的苦頭,以為紅軍也和反動軍隊一樣壞。

師:你們從哪個詞看出反動軍隊十分可惡,給藏胞帶來了很大的災難?

生:吃盡。這個詞語可以說明他們吃了很多很多苦頭。

師:聯(lián)系你們找的資料,和電視里看到的情景,說說反動軍隊進村后會做些什么?

生:跑進老百姓的家里把家里東西都推倒。

生:把老百姓養(yǎng)的雞、鴨都抓了吃。

生:還要把老百姓趕出家門,隨意燒殺。

師:難怪說他們“吃盡”了苦頭啊!他們對反動軍隊害怕到什么程度?

生:一聽說又有軍隊開過來,早就躲進了深山,誰也不敢露面。

師:找找從哪些字詞上體會到害怕之深?

生:一聽說……早就……說明還沒看到軍隊來,他們就躲起來了。

生:又有,誰也不敢。

師:是呀,這都說明,藏族同胞對紅軍存在著深深的——誤會!

誰來把這個句子讀好了?

(指導朗讀)。

師:面對這個情景,朱德怎樣?

生:急壞了。

師:怎么叫做“急壞了”?

生:就是急得不知所措了。

師:想想,朱德會急得怎么樣?動作?表情?

生:他會急得在房間里走來走去。

生:他會不停地抽煙。

生:他急得手握拳頭,腳直跺,說:“這可怎么辦呀,這可怎么辦呀!”

師:你們能把他著急的樣子讀出來嗎?

師:從朱德這么著急的情形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什么?

生:朱德對藏族同胞十分關心。

(生朗讀課文。)???。

教學反思:???。

對于長征,現(xiàn)在的小孩理解較少,要是他們理解課文內容,需要輔助了解一下當時的社會背景,課前查找的資料和所看的電視電影,學生初步有了感性認識,對幫助學生理解“吃盡苦頭”、藏胞為什么要躲紅軍、藏胞對紅軍存在哪些誤會這些問題有很好的幫助。同時,也為后文理解紅軍是不同于其他軍隊的一只有組織有紀律的部隊,是一支一心為民的部隊埋下了伏筆。

菩薩兵的教學設計篇九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jié)贛江途經造口時所作的詞。全詩表達了蘊藉深沉的愛國情思,藝術水平高超,堪稱詞中瑰寶。

宋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zhàn),打擊貪腐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xié)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zhàn)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在南宋,辛棄疾歷任滁洲知州,湖南安撫史,晚年任鎮(zhèn)江知府。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xiàn)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這首詞寫于1176年。當時辛棄疾南歸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獄頌方面的官吏,經常巡回往復于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舍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注釋]。

菩薩蠻:詞牌名。

造口:即皂口,在江西安縣西南60里。

郁孤臺: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賀蘭山上。

清江:這里指贛江,它經贛州向東北流入鄱陽湖。

行人:被金兵騷擾流離失所的.人。

長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開封市)。這兩句說:抬頭向西北遠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萬千山嶺擋住了。

可憐:可惜。

愁余:我正發(fā)愁。

鷓鴣:鳥名,叫聲悲切,聽時像在說“行不得也”,也借此指恢復中原之事行不得。

[譯詩]。

郁孤臺下的清江水,中間不知有過多少人的傷心眼淚。我站在高處向西北眺望長安,可惜無數(shù)的群山一層又一層,遮住了我的視線。但青山畢竟無法阻擋奔流的江水,依舊向東奔流不息。黃昏中我獨立江邊,深山里又傳來幾聲鳥啼,更令人惆悵。

[賞析]。

作者的這首詞,用極高明的比興手法,表達了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思,堪稱詞中的瑰寶。辛棄疾此首《菩薩蠻》用極高明之比興藝術,寫極深沉之愛國情思,無愧為詞中瑰寶。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里(《萬安縣志》)。詞中的郁孤臺在贛州城西北角(《嘉靖贛州府志圖》),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shù)丈”得名。“唐李勉為虔州(即贛州)剌史時,登臨北望,慨然曰:‘余雖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闕一也。’改郁孤為望闕?!?《方輿勝覽》)清江即贛江。章、貢二水抱贛州城而流,至郁孤臺下匯為贛江,再北流,經造口、萬安、太和、吉州(治廬陵,今吉安)、隆興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陽湖注入長江。淳熙二、三年間(1175-1176),詞人提點江西刑獄,駐節(jié)贛州,這首詞正是詞人在此時書于造口壁的。

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辛幼安詞》條云:“其題江西造口壁詞云云。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佑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因此起興。”這一記載對體會本詞意蘊,實有重要意義。《宋史》高宗紀及后妃傳載:建炎三年(1129)八月,“會防秋迫,命劉寧止制置江浙,衛(wèi)太后往洪州,騰康、劉玨權知三省樞密院事從行。”閏八月,高宗亦離建康(今南京市)赴浙西。時金兵分兩路大舉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黃州(今湖北黃岡)渡江,直奔洪州追隆佑太后。“康、玨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三朝北盟會編》十一月二十三日載:“質明至太和縣(去吉州八十里?!短涂h志》),又進至萬安縣(去太和一百里?!度f安縣志》),兵衛(wèi)不滿百人,滕康、劉玨皆竄山谷中。金人追至太和縣,太后乃自萬安縣至皂口,舍舟而陸,遂幸虔州(去萬安凡二百四十里?《贛州府志》)?!薄端问贰ず箦鷤鳌罚骸疤蠹芭隋赞r夫肩輿而行?!薄端问贰ず寕鳌罚骸般屇监l(xiāng)兵助官軍捍御金兵,太后得脫幸虔。”史書所記載的金兵追至太和?!芭c羅氏所記的追至造口稍有不符。但羅氏為南宋廬陵人,又曾任江西撫州軍事推官,其所記信實與否,尚不妨存疑。況且金兵既至太和,其前鋒追至南一百六十里之造口,也不能說無此可能性。無論金兵是否追至造口,隆佑太后被追造口時情勢危急,以致舍舟以農夫肩輿而行,此是鐵案,史無異辭。重要的是,應知隆佑其人和建炎年間形勢。以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汴擄徽欽二宗北去,北宋滅亡之際,隆佑以廢后幸免,她垂簾聽政,迎立康王,即后來的高宗。有人請立皇太子,隆佑拒之。《宋史·后妃傳》記其言曰:”今強敵在外,我以婦人抱三歲小兒聽政,將何以令天下?“其告天下手詔曰:”雖舉族有北轅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又曰:”漢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興;獻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獨在?!耳Q林玉露·建炎登極》條云:“事詞的切,讀之感動,蓋中興之一助也。”陳寅恪《論再生緣》亦謂:“維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為當時及后世所傳誦?!惫适贩Q隆佑:“國有事變,必此人當之。”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窮追隆佑,東路金兵則渡江陷建康、臨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正值南宋政權出生死存亡之季。因而作者身臨造口,懷想隆佑被追至此,“因此感興”,題詞于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羅氏所記大體可信,詞題六字即為本證。

上闋頭句“郁孤臺下清江水”起筆橫絕。由于漢字形、聲、義具體可感之特質,尤其郁(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獨立之感,郁孤臺三字劈面便呈顯出一座郁然孤峙之高臺。詞人調動此三字打頭陣,顯然有滿腔磅礴之激憤,勢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筆也。進而寫出臺下之清江水?!度f安縣志》云:“贛水入萬安境,初落平廣,奔激響溜?!睂懗龃艘唤ち鳎~境遂從百余里外之郁孤臺,順勢收至眼前之造口。而造口,詞境之核心也。接著又縱筆寫出:“中間多少行人淚?!毙腥藴I三字,直點造口當年事。詞人身臨隆佑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國脈如縷之危,憤金兵之猖狂,羞國恥之未雪,乃將滿懷之悲憤,化為此悲涼之句。在詞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為行人流不盡之傷心淚。行人淚意蘊深廣,不必專言隆。在建炎年間四海南奔之際,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無數(shù)傷心淚呵。由此想來,便覺隆佑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無疑此一江行人的淚中,也有詞人之悲淚呵?!拔鞅蓖L安,可憐無數(shù)山。”長安指汴京,西北望猶言東北望。詞人因回想隆佑被追而念及神州陸沉,獨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猶杜老之獨立夔州仰望長安。遙望長安,境界頓時無限高遠。然而,可惜有無數(shù)青山重重遮攔,望不見也,境界遂一變而為具有封閉式之意味,歇拍雖暗用李勉登郁孤臺望闕之故事,卻寫出自己之滿懷忠憤。卓人月《詞統(tǒng)》云:“忠憤之氣,拂拂指端?!闭侨绱恕?/p>

下闋頭兩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睂懷矍暗木吧ZM江原是北流,詞人為抒發(fā)胸懷,不受拘泥,在這里言東流。無數(shù)青山雖可遮住長安,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東流。此處若言有寄托,則難以指實。若言無寄托,則遮不住與畢竟二語,又明顯帶有感情色彩。周濟《宋四家詞選》云:“借水怨山。”可謂具眼。此詞句句不離山水。試體味遮不住三字,將青山周匝圍堵之感一筆推去,畢竟二字更見深沉有力。返觀上闋,清江水既為行人淚之比喻,則東流去的江水也有所喻,當喻祖國一方。無數(shù)青山,詞人既嘆其遮住長安,更道出其遮不住東流,則其所喻當指敵人。在詞人潛在的意識中,當并指投降派。東流去三字尤可體味?!渡袝び碡暋吩疲骸敖瓭h朝宗于海。”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江河行地與日月經天同為“天行健”之體現(xiàn),故“君子以自強不息”(《息·系辭》)。杜老《長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盜賊爾誰尊?”“浩浩終不息,乃知東極深。眾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惫室越畺|流喻正義所向。然而時局并不樂觀,詞人的心情也很不輕松?!敖碚钣啵缴盥匉p鴣。”詞情詞境又作一大頓挫。江晚山深,此一蒼茫暮色又具封閉式意味,無異為詞人沉郁苦悶之孤懷寫照,而暗應合上闋開頭的郁孤臺意象。正愁余,語本《楚辭·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睂崬樵~人的肺腑之言。楚騷哀怨要眇之色調,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圍。更哪堪聞亂山深處鷓鴣聲聲:“行不得也哥哥”.《禽經》張華注:“鷓鴣飛必南向,其志懷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鷓鴣》則云:“啼到曉,唯能愁北人,南人慣聞如不聞。”鷓鴣聲聲,其呼喚詞人莫忘南歸之懷抱耶?抑鉤起其志業(yè)未就之忠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實難作一實指。結尾兩句寫朝廷一味妥協(xié),久未光復中原,作者心中滿懷愁苦,表現(xiàn)的極其悲涼。

梁啟超云:“《菩薩蠻》如此大聲鏜鞳,未曾有也?!?《藝蘅館詞選》)此詞抒發(fā)了作者對建炎年間國事艱危之沉痛追懷,對靖康以來失去國土之深情縈念,為南宋愛國精神深沉凝聚之絕唱。詞中運用比興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達到比興傳統(tǒng)意內言外之極高境界。其眼前景不過是清江水、無數(shù)山,心上事則包舉家國之悲今昔之感種種意念,因為難以一一指實最后都通過景色寫了出來。但其主要寓托則可體會,其一懷襟抱亦可領會。此種以全幅意境寓寫整個襟抱、運用比興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實之藝術造詣,實為中國美學理想之一體現(xiàn)。全詞一片神行又潛氣內轉,兼有神理高絕與沉郁頓挫之美,在詞史上完全可與李太白同調詞相媲美。

菩薩兵的教學設計篇十

本學期第九周我們三年級語文組進行了同體異構課的教學活動。由于我是一位年輕的老師,所以這次活動基本上我是立足于向同年級組的同事們學習的位置。

這次的活動對我的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從每一節(jié)的聽課中,我都能學習到一些教學技巧和對文本內容的領悟,使我受益匪淺。

下面我就自己的聽課筆記做幾點分析:

(本年級的一位優(yōu)秀教師的《菩薩兵》1、2課時)。

一、導入。

1、復習本學期以來我們已經認識了很多著名人物,請學生回憶都有哪些人?

堅強不屈的桑蘭,才高八斗的王勃,神勇無比的李廣。

2、齊讀課題。

3、針對課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如:菩薩兵指誰?

為什么稱為菩薩兵?

4、通過預習,我們可以解答“菩薩兵指誰”?

藏族同胞稱朱德帶領的紅軍為菩薩兵。

5、藏族同胞為什么稱紅軍為菩薩兵?通過今天學習讓我們找到答案。

二、新授生字詞。

1、本課有很多多音字。打開《語文補充習題》,做第7課第一大題。

請學生起身核對答案,將錯誤的訂正好,齊讀一遍。

2、黑板上出示“種、挨”兩個字,明確多音字的讀法和用法。

3、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候?長征途中。

4、什么叫“長征”?打開《語文補充習題》,請學生自由大聲朗讀第7課第六大題。

5、介紹朱德總司令。

6、出媒體出示生詞:

7、在黑板上半數(shù)“藏”、“播”,注意筆畫較多,學生在書后練習描紅處描一遍。

8、做《語文練習冊》第7課第三大題。指名讀兩個豎排,再全班齊讀。

三、初讀課文,梳理內容。

1、指名學生分別朗讀9個自然段。

2、學生自由大聲朗讀全文,并思考問題:

本文是按照(????????)順序寫的。(?????????)(?????????)(?????????)這幾個詞表示了事情發(fā)展的具體時間。

3、默讀課文,認真思考,每個時段發(fā)生了什么事?再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生邊讀師邊指導:邊讀邊找出重點段落,再圈出關鍵詞句,可以用來概括。)。

再打開《語文補充習題》看著第五大題進行系統(tǒng)概括。(注:暫不動筆)。

4、請學生逐題回答,最后請一位學生將五題連貫起來重復一遍,最后師出示答案,全班齊讀。

四、具體分析,體會感情。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1、齊讀第一自然段。圈下“早就”。

2、藏族同胞不敢露面的原因是什么?

因為“藏族同胞吃盡了苦頭”。

3、仔細聽老師讀兩句話,自己體會哪句好,好在什么地方?

藏族同胞吃了苦頭。

藏族同胞吃盡了苦頭。

4、藏族同胞可能吃了哪些苦頭?

5、你體會到了,此時藏胞們的的感情是怎樣的?害怕。

6、哪些詞語可以看出藏胞怕?

7、此時,朱德總司令的心情如何?

“急壞了”。什么叫“急壞了”?可著急了。急的程度深。

(二)分析第二至九自然段。

1、默讀2~9自然段,體會朱總司令急什么?劃出文中相關語段。

一急:“這么多天了,······??!”(先指名學生回答朗讀。再肯定答案,全班齊讀。)。

二急:“這也怨不得他們,······搶種上?!保ǚ椒ㄍ稀#?。

2、用機子的語言概括朱德同志的兩急急什么?

一急:藏胞身體受不了。

二急:怕耽誤了春耕。

3、從朱總司令的兩個急,你體會到了朱總司令是什么樣的人?

朱總司令是個十分關心、愛護藏胞的人。

4、做《語補》第四大題(一)。

5、再讀一讀“一急”和“二急”。你從“二急”中還讀出了什么?

他不僅關心、愛護藏胞,他還很理解藏胞。(哪個詞看出“怨不得”?)。

6、二急后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找句子)。

“不能讓藏胞來年挨餓,······結果······”從這句看出什么?

“盡心盡力”、“種自己的地”、“種好”看出什么?

(關心、愛護藏胞當作自己的親人。)。

請學生自由朗讀這句話,再請個別學生讀,師點評,指導朗讀,全班齊讀。

7、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嘛?

請學生讀:“開完會,······起來?!?/p>

“熱火朝天”——真的是盡心盡力,把藏胞的地當作自己的地。

請學生自由朗讀這句話,再請個別學生讀,師點評,指導朗讀,全班齊讀。

8、播下的是什么“種子”?(糧食的種子)。

還可以是什么種子?(關心、愛護藏胞的精神成為了一顆種子,重在了藏胞的心中,在他們心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請學生自由朗讀這句話,再請個別學生讀,師點評,指導朗讀,全班齊讀。

9、用幾個詞夸夸朱德?(秋毫無犯、關心愛護)。

10、能不能真的開花結果?將紅軍銘記在心。

11、劃出文中藏胞感情發(fā)生變化了的句子。

請學生自由朗讀這句話,再請個別學生讀,師點評,指導朗讀,全班齊讀。

情感發(fā)生變化后的神態(tài)是“流下了感激的淚水”;行動是“悄悄地返回了家園”;語言是“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呀!”

12、藏胞的感情發(fā)生變化是因為什么?

紅軍關心、愛護藏胞的感情感動了他們。

13、文中最后一個自然段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朱德和他所帶領的紅軍像菩薩一樣關心、愛護藏胞,對他們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表達了藏胞發(fā)自內心的感激、信任與贊美。

14、飽含深情地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15、總結:正是朱德總司令帶領的紅軍隊伍對藏胞們的關心愛護,藏胞們對紅軍的感激、信任與贊美,,體現(xiàn)出濃濃的軍民魚水情!

對此,我尋求了辦公室其它老師的幫助。在與她們的親切交談中,我獲益頗多:

首先,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掌握如何分析教材。一篇課文的解析,不僅僅在于閱讀文本和參看《語文教學參考用書》中一些細節(jié)分析,同時要找準閱讀課文的角度,理清課文的線索。從實際出發(fā),仔細體會三年級的認知水平,找準教學角度。學習一篇課文,不是含糊不清的東抓一塊,西抓一塊,學習語文是系統(tǒng)的,有條理的。那么就需要我們教師自己摸清線索了。一篇課文的脈絡,對是否能講好一節(jié)課起著主導作用。因此抓牢線索,“順藤摸瓜”式的講授效果會使得學生學得明白,教師授得輕松!

其次,是課堂上的教學常規(guī)一定要抓牢!雖然公開課,每一位教師都力求完美,精力主要集中在“授業(yè)解惑”,但是一節(jié)課難免會遇到一些不盡如人意的教學常規(guī)問題。例如:讀寫姿勢不符合規(guī)范,個別學生思想不集中,學生在某一個問題上的思考方向過分偏離軌道······因此,我們也不能忽視“傳道”問題。一些最基本的學習習慣,學生沒有做好,教師也要附上一定的責任。在平時的讀寫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忽視自己的讀寫姿勢,無論是課上、課間,老師都應履行監(jiān)督職責,做到及時提醒更正。在課堂上,老師盡量有規(guī)律地上好每一節(jié)課文(雖然不同的語文課文有不同的教法,但是總體教學習慣盡可能始終如一),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學生依照規(guī)律學習,教師依照規(guī)律授課,將良好的態(tài)勢發(fā)展下去,行成一個班級的學習特色。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在于“讀”。我雖深知這句話,但是在自己的教學中,我沒能始終如一的貫徹。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笨梢娮x書在語文學習上是十分重要的。怎么讀?這次再翻看聽課筆記,就不單單是停留于教學內容,而是找出了指導朗讀的規(guī)律——初讀課文,逐步分析,在分析時精讀相關語句。可指名學生朗讀,教師指導分析讀得好不好,指導后再指名一位學生讀。指名學生分析,最后教師作出肯定,全班齊讀。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學不足:之前的很多次朗讀,我都指導得不精細,往往是泛泛而讀,讀完也就丟棄一邊。這樣,表面上是在課堂讀書了,但實際的讀書效果卻達不到,味同嚼臘。學生在課堂上有時表現(xiàn)出好動和思想開小差的情況,教師也應立即將學生的思維拉回課堂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完成一次高效的課堂教學。

我會遵照著這次同體異構課所學習到的教學經驗,改進不足,充實自我,爭取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菩薩兵的教學設計篇十一

辛棄疾此首《菩薩蠻》,用極高明之比興藝術,寫極深沉之愛國情思,無愧為詞中瑰寶。

詞題“書江西造口壁”,起寫郁孤臺與清江。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里(《萬安縣志》)。詞中的郁孤臺在贛州城西北角(《嘉靖贛州府志圖》),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shù)丈”得名?!疤评蠲銥轵荩蹿M州)剌史時,登臨北望,慨然曰:‘余雖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闕一也?!挠艄聻橥I?!保ā斗捷泟儆[》)清江即贛江。章、貢二水抱贛州城而流,至郁孤臺下匯為贛江北流,經造口、萬安、太和、吉州(治廬陵,今吉安)、隆興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陽湖注入長江。

“郁孤臺下清江水?!逼鸸P橫絕。由于漢字形、聲、義具體可感之特質,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獨立之感,郁孤臺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臺。詞人調動此三字打頭陣,顯然有滿腔磅礴之激憤,勢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筆也。進而寫出臺下之清江水。《萬安縣志》云:“贛水入萬安境,初落平廣,奔激響溜?!睂懗龃艘唤ち?,詞境遂從百余里外之郁孤臺,順勢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詞境之核心也。故又縱筆寫出:“中間多少行人淚?!毙腥藴I三字,直點造口當年事。詞人身臨隆v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國脈如縷之危,憤金兵之猖狂,羞國恥之未雪,乃將滿懷之悲憤,化為此悲涼之句。在詞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為行人流不盡之傷心淚。行人淚意蘊深廣,不必專言隆v。在建炎年間四海南奔之際,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無數(shù)傷心淚啊。由此想來,便覺隆v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無疑此一江行人淚中,也有詞人之悲淚啊?!拔鞅蓖L安,可憐無數(shù)山?!遍L安指汴京,西北望猶言直北望。詞人因回想隆v被追而念及神州陸沉,獨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猶杜老之獨立夔州仰望長安。抬望眼,遙望長安,境界頓時無限高遠。然而,可惜有無數(shù)青山重重遮攔,望不見也,境界遂一變而為具有封閉式之意味,頓挫極有力。歇拍雖暗用李勉登郁孤臺望闕之故事,卻寫出自己之滿懷忠憤。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贛江北流,此言東流,詞人寫胸懷,正不必拘泥。無數(shù)青山雖可遮住長安,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東流。換頭是寫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則似難以指實。若言無寄托,則遮不住與畢竟二語,又明顯帶有感情色彩。周濟云:“借水怨山?!笨芍^具眼。此詞句句不離山水。試體味“遮不住”三字,將青山周匝圍堵之感一筆推去,“畢竟”二字更見深沉有力。返觀上闋,清江水既為行人淚之象喻,則東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當喻祖國一方。無數(shù)青山,詞人既嘆其遮住長安,更道出其遮不住東流,則其所喻當指敵人。在詞人潛意識中,當并指投降派?!皷|流去”三字尤可體味?!渡袝?禹貢》云:“江漢朝宗于海?!痹谥袊幕瘋鹘y(tǒng)中,江河行地與日月經天同為“天行健”之體現(xiàn),故“君子以自強不息”(《息?系辭》)。杜甫《長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盜賊爾誰尊?”“浩浩終不息,乃知東極臨。眾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則換頭托意,當以江水東流喻正義所向也。然而時局并不樂觀,詞人心情并不輕松?!敖碚钣?,山深聞鷓鴣?!痹~情詞境又作一大頓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蒼茫又具封閉式意味之境界,無異為詞人沉郁苦悶之孤懷寫照,而暗應合上闋開頭之郁孤臺意象?!罢钣唷?,語本《楚辭?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背}哀怨要眇之色調,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圍。更哪堪聞亂山深處鷓鴣聲聲:“行不得也哥哥”?!肚萁洝窂埲A注:“鷓鴣飛必南向,其志懷南,不徂北也?!卑拙右住渡晋p鴣》:“啼到曉,唯能愁北人,南人慣聞如不聞?!柄p鴣聲聲,是呼喚詞人莫忘南歸之懷抱,還是勾起其志業(yè)未就之忠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實難作一指實。但結筆寫出一懷愁苦則可斷言。而此一懷愁苦,實朝廷一味妥協(xié),中原久未光復有以致之,亦可斷言。

此詞抒發(fā)對建炎年間國事艱危之沉痛追懷,對靖康以來失去國土之深情縈念,故此一習用已久隱寫兒女柔情之小令,竟為南宋愛國精神深沉凝聚之絕唱。詞中運用比興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達到比興傳統(tǒng)意內言外之極高境界。其眼前景不過是清江水、無數(shù)山,心上事則包舉家國之悲今昔之感種種意念,而一并托諸眼前景寫出。顯有寄托,又難以一一指實。但其主要寓托則可體認,其一懷襟抱亦可領會。此種以全幅意境寓寫整個襟抱、運用比興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實之藝術造詣,實為中國美學理想之一體現(xiàn)。全詞一片神行又潛氣內轉,兼有神理高絕與沉郁頓挫之美,在詞史上完全可與李太白同調詞相媲美。

后世評價:

1.卓人月評此詞云:“忠憤之氣,拂拂指端?!保ā对~統(tǒng)》)。

2.周濟評此詞云:“借水怨山。”(《宋四家詞選》)。

3.梁啟超評此詞云:“《菩薩蠻》如此大聲鏜o,未曾有也?!保ā端囖筐^詞選》)。

菩薩蠻簡介:

《菩薩蠻》,本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薩n》,又名《子夜歌》、《重疊金》等。唐宣宗大中年間,女蠻國派遣使者進貢,她們身上披掛著珠寶,頭上戴著金冠,梳著高高的發(fā)髻,讓人感覺宛如菩薩,當時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薩蠻曲》,于是后來《菩薩蠻》成了詞牌名。另有《菩薩蠻引》、《菩薩蠻慢》。《菩薩蠻》也是曲牌名,屬北曲正宮,字句格律與詞牌前半闋同,用在套曲中。此調用韻兩句一換,凡四易韻,平仄遞轉,以繁音促節(jié)表現(xiàn)深沉而起伏的情感,歷來名作最多。

《菩薩蠻》為雙調,四十四字,屬小令,以五七言組成。下片后二句與上片后二句字數(shù)格式相同。上下片各四句,均為兩仄韻,兩平韻。前后闋末句多用五言拗句“仄平平仄平”,亦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詩人資料: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10月3日),字幼安,號稼。

菩薩兵的教學設計篇十二

教材分析:

題解:菩薩,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僅次于佛的人。而朱總司令帶領士兵盡心盡力地把藏胞的地種好,把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所以藏胞們贊頌紅軍是菩薩兵。

課文記敘了長征途中,朱德總司令親自帶領紅軍戰(zhàn)士幫助藏胞春耕,以實際的愛民行動得到了藏胞的信任與感激的事。全篇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寫,層次清楚,語言生動。篇末點題,起到了畫龍點睛、留有余味的作用。文章善于通過人物語言來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霸趺词艿昧四兀俊笔怪斓峦緦Σ匕部嗟年P切之情躍然紙上。“這也怨不得他們”反映出朱德對藏胞深深的理解。

全文按照故事發(fā)展的順序,雙線并進。一條線正面寫朱德領導的紅軍部隊,一條線側面寫藏胞。寫紅軍部隊,著重寫典型人物的典型語言,從而體現(xiàn)紅軍的菩薩心腸,略寫紅軍怎么找藏胞,怎么搞春耕,詳略得當。

學情分析:

估計學生能通過課前預習讀通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朱德和紅軍戰(zhàn)士尊重、關心藏族同胞的品質,課上要讓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反復朗讀,體會人物的內心,并學會在習作中通過語言表達心聲。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講這個故事。

2、學會18個生字,理解詞語。

3、能用“熱火朝天”、“干干凈凈”等詞語描寫同學們大掃除的情景。

4、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朱德司令和紅軍戰(zhàn)士尊重、關心藏族同胞的優(yōu)秀品質,體會藏民與紅軍之間的魚水深情。

教學重難點:理解朱總司令的話,體會其中包含的意思。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簡述紅軍長征背景。

2.板書課題后提問:什么是“菩薩兵”?藏族同胞為什么稱紅軍為“菩薩兵”呢?

二.初讀課文。

1.自學生字詞。

(1)輕聲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或不理解的詞語。

(2)會讀會寫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藏族翻譯糊涂糟蹋熱火朝天節(jié)氣菩薩。

2.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課文中的一些詞語。

(2)指名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3)齊讀詞語。

(4)指名說說下列詞語的意思:

糟蹋:本課指侮辱。

翻譯: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本課指做翻譯工作的人。

糊涂:不明事理,對事物的認識模糊或混亂。

熱火朝天:比喻群眾性運動或工作達到熱烈、高漲的境界。

3.各自輕聲讀課文一遍。

4.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5.分段指名試讀課文,讀后學習評議。

三.講讀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

2.指名說說對“長征”、“藏族”的理解。

3.指名說這一自然段講了什么?

4.指名讀第一自然段,注意讀出感情。

四.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用鋼筆描紅。

3.完成課文后第三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朱德總司令和紅軍戰(zhàn)士尊重、關心藏族同胞的優(yōu)秀品質,體會藏民與紅軍之間的魚水深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復習第一自然段。

1、自己輕聲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從這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藏胞吃盡了反動軍隊的苦,害怕紅軍躲進了深山,朱德很著急。)。

三、教學2~5自然段。

1、“這么多天了,藏胞們還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換個說法怎么說?哪種說法效果更好,更能表達出這是朱總司令著急的心情?

誰會讀?

長時間呆在深山,吃住條件都十分惡劣,朱德同志擔心藏胞們受不了。說這句話時,朱總司令帶著什么樣的感情?(著急、擔心、關切)。

我們讀的時候也要帶著這樣的感情。

你能試著通過你的朗讀讓我們感受到標點符號所表達的意思嗎?

翻譯為什么要嘆氣?(沒有成功勸他們回來)為什么會說藏胞“真糊涂”?(不知道紅軍跟反動軍隊不一樣)。

“一定是烏云遮住了他們的眼睛”這句話怎么理解?

藏民同胞由于吃盡了反動軍隊的苦頭,對紅軍的到來非常害怕,躲進了深山,當紅軍到來時他們又誤認為是反動軍隊又回來,藏民對紅軍不了解。

4、這些話里的那一句能看出朱總司令很理解他們?(這也怨不得他們……)指導朗讀。

5、這一次朱總司令沒有再派人去找藏胞了,你覺得是什么原因?

于是他做出了一個決定,就是幫藏胞把地……(引讀)。

6、前一次急得是擔心藏民們在深山受苦,這一次急的是什么?(節(jié)氣不饒人,怕耽誤了藏胞的“春耕”,來年就要挨餓了?。?。

可見總司令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十分關心藏胞的疾苦。

指導朗讀第5自然段。

分角色朗讀2~5自然段。

四、教學6~7自然段。

我們的紅軍和欺壓百姓的反動軍隊是不一樣的,為了讓藏民們能回來,為了能改變藏民們對紅軍的認識,朱德總司令動員紅軍戰(zhàn)士們?yōu)椴孛駛冞M行春耕。在春耕動員會上,朱德同志說了這么一番話:

指名讀。

1、自己讀一讀,你覺得可以怎樣讀?并且說出你的理由。

a、“像種自己的地一樣”是什么意思?(朱總司令要求紅軍把藏族同胞當親人一樣看待)。

“盡心盡力”表現(xiàn)了一種什么態(tài)度?(在春耕時不能有一點馬虎,要非常認真)。

把這些詞去掉能體現(xiàn)出這種感情嗎?所以我們在讀的時候,更要把感情投入進去。

b、“要讓紅軍的種子~結果……”這句話表面上是在指什么?(春耕)。

但又不僅僅是指春耕,還指什么?

通過自己的行動是藏族同胞消除誤解,從而支持和擁護紅軍,使紅軍真正把根扎在藏族同胞的心上。

這里用上省略號有什么意義?(永遠長存,不會消失)。

2、開完會,朱總司令就帶領大家……(引讀)。

“熱火朝天”是一種什么景象?你能使使用這個詞說句話嗎?

五、教學8、9自然段。

這些種子終于發(fā)芽了,這在藏族同胞眼睛上的烏云也被紅軍的真誠所驅散了。

1、齊讀8、9自然段。

2、當他們看到紅軍所做的一切,終于留下了感激的淚水。

他們?yōu)槭裁磿@樣?此時此刻,他們的心理會想什么?

3、引讀:他們說:……。

廟里的菩薩是什么樣的?(善良、慈祥)。

藏民們大多是信佛教的,菩薩在佛教中是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

藏民們把紅軍比作他們所崇敬的菩薩,這是對紅軍最高的評價,藏民說這句話時肯定是非常激動,這是他們由衷的話語,讓我們好好的疤這句話再讀一讀,體會軍民之間的魚水情。

六、總結課文。

藏族同胞之所以稱紅軍是“菩薩兵”,是因為他們發(fā)祥紅軍與反動軍隊有著本質的區(qū)別,紅軍為他們耕種土地、打掃院子,對他們像親人一樣,所以他們發(fā)自內心地感激紅軍,稱紅軍是“菩薩兵”!

讓我們也滿懷著感激把課文讀一讀。

七、布置作業(yè)(課后遷移)。

板書:7、菩薩兵。

朱德急壞了怎么受得了盡心盡力。

藏民躲跑返回流淚。

菩薩兵的教學設計篇十三

《菩薩兵》這篇文章紀錄的是紅軍長征途中路經藏民居住地區(qū)發(fā)生的事情,結合學生上節(jié)課所提出的疑問,在本課教學時,我是這樣做的:

一、抓住頭尾進行比較。

授課時,我抓住藏民們對紅軍兩中截然不同的反映展開,在第二課時的開頭這樣設計到(先出示課文后面的插圖):“同學們,好好觀察一下這幅圖上人物的表情與動作,你看懂了什么?”學生看著圖上人物的表情與動作很容易便能描述出當時畫面上的人物十分的高興。我趁勢把他們引回到文字中:“請你們快速讀課文,說說課文哪些地方描寫的是圖上的情景?”學生很容易便找到了是8、9兩個自然段。并圍繞藏民們說的話:“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呀!”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進行比較,并提問:“紅軍部隊剛到藏民居住地時,藏胞們都早早躲進了深山,不敢露面。怎么到后來的轉變竟是如此之大呢?”引導學生找出關鍵詞“吃盡、苦頭、一聽說、就”來體會反動軍隊給藏民們帶來的傷害,并讓他們想像反動軍隊是怎么傷害他們的由此,我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文章開頭與結尾的對比上,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文章結構上的'前后呼應,也為學生真正進入文章做好了鋪墊。

二、感受朱德為藏民急之所急。

其中,朱德總司令也是文章的關鍵人物,在二年級時學生已對朱德有了了解,在本課教學時也比較自然順暢,從第一自然段中的“急壞”二字來展開分析朱德當時的心情,并讓學生去文2到7自然段中找找朱德在急些什么呢?學生能從朱德的話中找到他所著急的事,為什么朱德總司令會如此著急呢?學生能聯(lián)系文中的語句結合自己理解到的來談,趁勢我便問學生從中你感受到朱德是個怎樣的人?(學生說到:為人著想、善良)但光著急也不行,還得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又讓學生去找朱德面對藏民們不出山的反映,又是怎么做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蓖ㄟ^自己用心地讀書自然能找到答案的。當學生在理解“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里發(fā)芽、生根、開花、結果……”這句時很費時費力,學生只能從表面理解是一般的麥種的成長,而聯(lián)想不到朱德及紅軍們的愛民之心在藏民心中生根,這問題有一定的深度,面對全班冥思苦想的眼神,我得重新設計問法:“你覺得紅軍對藏民們怎樣?藏民們知道后會怎樣?把朱德及紅軍們的關愛比做種子在藏民們心中牢牢記住。”就這樣一點一點的湊齊來理解。并從文中的語句中來體會這支軍隊不同于反對軍隊,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切,從藏民們最后的反映中去感受,再讓學生自己揭開疑問“為什么稱他們是菩薩兵呢?”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與課堂上學生的反映,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研讀文本的重要性,一幅小小的插圖便可以是個極好的切入口,而利用好開頭與結尾的反差更是抓住了要害。當問題能提在節(jié)骨眼上的時候,對于一種答案多種問法,能靈活變通,會使得學生的學習就變輕松了許多,課堂的效率也便提高了許多。這也是我以后的教學所要注意及努力的。

菩薩兵的教學設計篇十四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講這個故事。

2、理解詞語的意思,能用“熱火朝天”、“干干凈凈”等詞語造句。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朱德司令和紅軍戰(zhàn)士尊重、關心藏族同胞的優(yōu)秀品質,體會藏民與紅軍之間的魚水深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朱總司令的話,體會其中包含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教學第一自然段。

輕聲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從這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1、藏胞們?yōu)槭裁匆慵t軍呢?(害怕)。

他們害怕到“一聽說又有軍隊開過來,早就……”(引讀)。

你怎么讀這句話。

2、這下可急壞了朱德總司令。朱德急到什么程度?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藏民的躲藏并沒有影響紅軍的休整,為什么種總司令卻急壞了?

試試把朱德當時的這種心情讀出來。

三、教學2~5自然段。

自讀課文2~5自然段,你能從朱德總司令和翻譯的這兩次對話中感受到什么?

1、“這么多天了,藏胞們還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換個說法怎么說?哪種說法效果更好,更能表達出這是朱總司令著急的心情?

長時間呆在深山,吃住條件都十分惡劣,朱德同志擔心藏胞們受不了。說這句話時,朱總司令帶著什么樣的感情?(著急、擔心、關切)。

我們讀的時候也要帶著這樣的感情。

你能試著通過你的朗讀讓我們感受到標點符號所表達的意思嗎?

翻譯為什么要嘆氣?(沒有成功勸他們回來)為什么會說藏胞“真糊涂”?(不知道紅軍跟反動軍隊不一樣)。

“一定是烏云遮住了他們的眼睛”這句話怎么理解?

藏民同胞由于吃盡了反動軍隊的苦頭,對紅軍的到來非常害怕,躲進了深山,當紅軍到來時他們又誤認為是反動軍隊又回來,藏民對紅軍不了解。

4、這些話里的那一句能看出朱總司令很理解他們?(這也怨不得他們……)。

指導朗讀。

5、這一次朱總司令沒有再派人去找藏胞了,你覺得是什么原因?

于是他做出了一個決定,就是幫藏胞把地……(引讀)。

6、前一次急得是擔心藏民們在深山受苦,這一次急的是什么?(節(jié)氣不饒人,怕耽誤了藏胞的“春耕”,來年就要挨餓了?。?/p>

可見總司令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十分關心藏胞的疾苦。

指導朗讀第5自然段。

分角色朗讀2~5自然段。

四、教學6~7自然段。

我們的紅軍和欺壓百姓的.反動軍隊是不一樣的,為了讓藏民們能回來,為了能改變藏民們對紅軍的認識,朱德總司令動員紅軍戰(zhàn)士們?yōu)椴孛駛冞M行春耕。在春耕動員會上,朱德同志說了這么一番話:

指名讀。

1、自己讀一讀,你覺得可以怎樣讀?并且說出你的理由。

a、“像種自己的地一樣”是什么意思?

“盡心盡力”表現(xiàn)了一種什么態(tài)度?

把這些詞去掉能體現(xiàn)出這種感情嗎?所以我們在讀的時候,更要把感情投入進去。

b、“要讓紅軍的種子~結果……”這句話表面上是在指什么?(春耕)。

但又不僅僅是指春耕,還指什么?

通過自己的行動是藏族同胞消除誤解,從而支持和擁護紅軍,使紅軍真正把根扎在藏族同胞的心上。

這里用上省略號有什么意義?(永遠長存,不會消失)。

2、開完會,朱總司令就帶領大家……(引讀)。

“熱火朝天”是一種什么景象?你能使使用這個詞說句話嗎?

五、教學8、9自然段。

這些種子終于發(fā)芽了,藏族同胞眼睛上的烏云也被紅軍的真誠驅散了。

1、齊讀8、9自然段。

2、當他們看到紅軍所做的一切,終于留下了感激的淚水。

他們?yōu)槭裁磿@樣?此時此刻,他們的心理會想什么?

3、引讀:他們說:……。

廟里的菩薩是什么樣的?(善良、慈祥)。

藏民們大多是信佛教的,菩薩在佛教中是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

藏民們把紅軍比作他們所崇敬的菩薩,這是對紅軍們最高的評價,藏民說這句話時肯定是非常激動,這是他們由衷的話語,讓我們好好的把這句話再讀一讀,體會軍民之間的魚水情。

六、總結課文。

七、布置作業(yè)(課后遷移)。

菩薩兵的教學設計篇十五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復述課文。

2、學會9/11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只識不寫。認識2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藏胞為什么稱紅軍為“菩薩兵”,體會紅軍對少數(shù)民族同胞的赤誠愛心,領悟軍愛民的優(yōu)良作風與優(yōu)秀品質。

教學重點、難點:

能運用“熱火朝天”、“干干凈凈”等詞語描寫一個活動場面。

教具準備:

投影圖片、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看投影,了解紅軍長征的背景。

2、板書課題,問:什么是“菩薩兵”?藏族同胞為什么稱紅軍為“菩薩兵”呢?

二、初讀指導。

1、自學。

要求:

(1)輕聲讀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2)學習生字詞,不懂的詞語用線畫出來。

2、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詞語卡片,指名讀。

(2)齊讀詞語。

(3)說說不懂的詞語的意思。

糟蹋:侮辱。

熱火朝天:比喻群眾性運動或工作達到熱烈、高漲的境界。

3、分段指名讀課文。想每段告訴我們什么?

4、用一句話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讀第一段。

1、自由讀。

2、指名說你知道了什么?

3、指導讀出感情。

四、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用鋼筆描紅。

3、完成書后第三題。

第二課時。

一、聽寫詞語。

二、默讀全文,想:藏族同胞為什么稱紅軍為“菩薩兵”?

畫出有關的語句。

三、繼續(xù)精讀課文2—5自然段。

1、指名讀。

2、第二段體現(xiàn)了朱德的什么心情?怎樣讀?

3、第五段朱德對藏族同胞的一片愛心的句子是(指名讀),該如何讀。

4、分角色朗讀2—5段。

四、精讀6、7自然段。

1、自由讀。

2、畫出朱德同志對藏胞春耕工作關心、重視的詞語。

3、指名說說所畫的詞語。

4、你能通過讀,把這種感情讀出來嗎?

指導朗讀。

五、精讀8、9自然段。

1、自由讀。

3、交流上面的問題。

4、指名讀第8自然段,引讀第9自然段。

六、.總結全文。

1、自由朗讀全文。

2、說說藏胞們?yōu)槭裁窗鸭t軍稱為“菩薩兵”。

菩薩兵的教學設計篇十六

教材分析:

課文記敘了紅軍長征途中軍愛民的一個感人故事。朱德總司令帶領的紅軍以菩薩似的心腸為藏民著想、替藏胞春耕,以實際的愛民行動贏得了藏胞的信賴與歡迎。

全文按照故事發(fā)展的順序,雙線并進。一條線正面寫朱德領導的紅軍部隊,一條線側面寫藏胞。寫紅軍部隊,著重寫典型人物的典型語言,從而體現(xiàn)紅軍的菩薩心腸,略寫紅軍怎么找藏胞,怎么搞春耕,詳略得當。

學情分析:

估計學生能通過課前預習讀通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朱德和紅軍戰(zhàn)士尊重、關心藏族同胞的品質,課上要讓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反復朗讀,體會人物的內心,并學會在習作中通過語言表達心聲。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講這個故事。

2、學會18個生字,理解詞語。

3、能用熱火朝天、干干凈凈等詞語描寫同學們大掃除的.情景。

4、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朱德司令和紅軍戰(zhàn)士尊重、關心藏族同胞的優(yōu)秀品質,體會藏民與紅軍之間的魚水深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朱總司令的話,體會其中包含的意思。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初讀課文,讀講第1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簡述紅軍長征背景。

2、板書課題,提問:什么是菩薩兵?藏族同胞為什么稱紅軍為菩薩兵?

二、初讀課文。

1、自學生字詞(輕聲讀課文,畫出生字詞及不認識、不理解的詞;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出示:

菩薩糟蹋藏族一段同胞反動朱德翻譯糊涂。

不饒人哪怨不得春耕挨餓播種干干凈凈。

2、檢查詞語及課文朗讀情況。

3、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讀講第1自然段。

1、自由讀。

2、指名說說對長征、藏族的理解。

3、這一自然段講了什么?

4、指名讀第一自然段,注意讀出感情。

四、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寫詞語。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讀講課文,理解藏胞為什么稱紅軍為菩薩兵,體會紅軍對少數(shù)民族同胞的赤誠愛心,領悟軍愛民的優(yōu)良作風與優(yōu)良品質。

教學過程:

一、聽寫詞語。

二、講讀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1、自由讀,思考:課文講了什么?

2、討論、交流(講朱總司令想辦法動員藏胞回來)。

3、出示這么多天了,藏胞還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4、指名讀、齊讀,體會朱德對藏胞疾苦的關切之情。

5、范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體會朱德深知藏民疾苦的感情和對藏胞的一片愛心。

6、分角色朗讀。

三、講讀第六、七自然段。

1、自由讀。

2、畫出朱德同志對藏胞春耕工作關心、重視的詞語。

3、交流所畫詞語。

4、出示要讓我們播下的種子在這里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引導理解含義:表面講春耕,實質是要讓紅軍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使藏胞們知道,紅軍是一心為民的。

5、說說這兩段講了什么。

四、讀講第八、九自然段。

1、自由讀。

3、感情朗讀。

五、總結全文。

1、自由朗讀全文。

2、說說藏胞們?yōu)槭裁窗鸭t軍稱為菩薩兵?

3、小結:本文記敘了長征途中,朱德同志親自帶領紅軍戰(zhàn)士幫藏胞春耕,以實際的愛民行動得到了藏胞信任和感激的事。從中體會到藏民與紅軍之間的魚水深情。

六、布置作業(yè)。

1、朗讀全文。

2、寫話:描寫同學們大掃除的情景,要求用上熱火朝天、干干凈凈。

板書:

朱德急壞了怎么受得了盡心盡力。

藏民躲跑返回流淚。

菩薩兵的教學設計篇十七

1、面向學生:小學;學科:語文。

2、課時:第二課時。

3、學生課前準備:關于朱德的資料。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盡心盡力、熱火朝天”造句。

2、技能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復述故事。

3、情感目標: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會朱總司令和紅軍戰(zhàn)士對藏族同胞的關心與愛護,感悟軍民之間的魚水深情。

重點: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理解朱德總司令的話,感悟軍民之間的魚水深情,明白藏民們將紅軍稱為菩薩兵的原因。

難點:理解“要讓我們播下的種子在這里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這句話的含義。

三、設計理念。

本課的課題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教學中,扣住課題,從整體入手,逐步深入,最后回歸整體。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盡可能地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吸引學生融入情景,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朗讀時間,創(chuàng)設多樣的朗讀形式,提高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語言文字,體會課文內涵。

四、設計思路。

本課分三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了解故事發(fā)生的歷史背景,理清文章思路,初步理解課文內容,主要完成認知目標。第二課時,進一步加強技能目標的訓練和完成情感目標,即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會朱總司令和紅軍戰(zhàn)士對藏族同胞的關心與愛護,感悟軍民之間的魚水深情。本課的設計思路如下:

1、緊扣課題,導入新課;

2、品讀課文,感悟軍民魚水深情;

3、前后對比,升華情感;

4、總結課文,延伸內化;第三教時,練習復述故事,進一步體會軍民之間的魚水深情。

五、教材分析。

本文記敘了朱德總司令領導的`工農紅軍到達藏民居住的地區(qū)以后,在藏族同胞對他們有誤解的情況下,為了爭取藏族同胞,朱德總司令帶領大家為藏族同胞進行春耕,從而贏得了藏族同胞的理解和信任,體現(xiàn)了中國的工農紅軍關心人民利益,以人民為親人的崇高宗旨。課文語言樸實,卻字字包含真情,生動感人。

六、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朗讀理解法感悟體驗法多媒體輔助法。

七、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我?guī)銈冋J識一個人。(課件出示朱德圖片)。

2、師:你們知道她是誰嗎?你們了解他多少?(學生自由交流)。

3、師根據(jù)學生回答總結:他名叫朱德,是中國十大杰出元首之一,抗戰(zhàn)時期任八陸軍總司令,解放后任解放軍總司令。讓我們一起來進一步了解他。(播放朱德簡介)。

4、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一個發(fā)生在長征途中的故事。(播放長征圖片,師簡述長征背景)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菩薩兵的教學設計篇十八

原文:

長征途中,紅軍來到藏民居住地區(qū),準備休整一段時間。藏族同胞吃盡了反動軍隊的苦頭,一聽說又有軍隊開過來,早就躲進了深山,誰也不敢露面。這下可急壞了朱德總司令。

一天,朱德同志把翻譯找來,對他說:“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還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辦法動員他們回來呀!”

“我去找找他們吧?!蹦俏环g對朱司令說。

翻譯帶著幾個紅軍戰(zhàn)士進了山,過了大半天才回來。他對朱德同志說:“唉,一定是烏云遮住了他們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見到我們就跑,真糊涂哇!”

朱總司令說:“這也怨不得他們,他們是讓反動軍隊糟蹋怕了?,F(xiàn)在已經是春耕的時候了,節(jié)氣不饒人哪,得趕緊幫助藏胞把地搶種上?!?/p>

第二天的春耕動員會上,朱德同志對大家說:“不能讓藏胞來年挨餓,我們要像種自己的地一樣,盡心盡力地把藏胞的地種好。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里發(fā)芽、生根、開花、結果……”

開完會,朱總司令就帶領大家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

幾天以后,藏族同胞得知這一消息,一個個悄悄地返回了家園。當他們看到紅軍把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把土地整治得平平展展的時候,全都流下了感激的淚水。

他們說:“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呀!”

教學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朱德總司令和紅軍戰(zhàn)士對藏族同胞的關心與愛護,感悟藏民與紅軍之間的魚水深情。

重難點突破:

1.文中寫到了朱德的“兩急”為:一急藏胞在山里怎么受得了?二急耽誤了春耕怎么辦?抓住“急壞了、怎么受得了”“趕緊、盡心盡力”等關鍵詞語,體會朱德總司令想藏胞所想,急藏胞所急,充分體現(xiàn)了朱總司令對藏民的關愛,并把藏胞當成親人看待。

2.緊緊抓住了朱德同志與翻譯的三次對話,讓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去感受朱德同志對藏胞的`關心,對春耕被耽誤的急切心情,弄清之所急的真正原因。邊讀邊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如“烏云遮住了眼睛”等,通過理解,讓學生更好地對朱德總司令、紅軍戰(zhàn)士從內心產生敬意,從而理解藏胞稱朱德與紅軍戰(zhàn)士為“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兵一樣的兵”的含義。

3.在朗讀的過程中,采用表演的方式,演一演朱德的急切心情,演一演藏胞們回家后看到春耕沒有被耽誤之后的心情和感動等等,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拓展思維的空間。

作業(yè)設計:

1.藏胞們返回家園,看到干干凈凈的院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會說出怎樣的話語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課文插圖,展開想象,說一段話。

2.練習用“盡心盡力”說一句話。

菩薩兵的教學設計篇十九

讀講課文,理解藏胞為什么稱紅軍為菩薩兵,體會紅軍對少數(shù)民族同胞的赤誠愛心,領悟軍愛民的優(yōu)良作風與優(yōu)良品質。

1、自由讀,思考:課文講了什么?

2、討論、交流(講朱總司令想辦法動員藏胞回來)。

3、出示這么多天了,藏胞還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4、指名讀、齊讀,體會朱德對藏胞疾苦的關切之情。

5、范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體會朱德深知藏民疾苦的感情和對藏胞的一片愛心。

6、分角色朗讀。

1、自由讀。

2、畫出朱德同志對藏胞春耕工作關心、重視的詞語。

3、交流所畫詞語。

4、出示要讓我們播下的種子在這里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引導理解含義:表面講春耕,實質是要讓紅軍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使藏胞們知道,紅軍是一心為民的。

5、說說這兩段講了什么。

1、自由讀。

3、感情朗讀。

1、自由朗讀全文。

2、說說藏胞們?yōu)槭裁窗鸭t軍稱為菩薩兵?

3、小結:本文記敘了長征途中,朱德同志親自帶領紅軍戰(zhàn)士幫藏胞春耕,以實際的愛民行動得到了藏胞信任和感激的事。從中體會到藏民與紅軍之間的魚水深情。

1、朗讀全文。

2、寫話:描寫同學們大掃除的情景,要求用上熱火朝天、干干凈凈。

菩薩兵的教學設計篇二十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復述這個故事。

2、學會10個生字,理解“糊涂”、“盡心盡力”等詞語。會用“盡心盡力”造句。

3、能用“熱火朝天”、“盡心盡力”等詞語描寫同學們大掃除的情景。

4、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朱德總司令和紅軍戰(zhàn)士尊重、關心藏族同胞的優(yōu)秀品質,體會藏民與紅軍之間的魚水深情。

理解朱總司令的話,體會其中包含的意思;真正理解“要讓我們播下的種子在這里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這句話的含義。

1、教師制作ppt課件。

2、學生自學生字詞,充分預習課文。

一、談話導入。

板書課題,提問:什么是“菩薩”?指名談談理解,教師補充說明。

那么,什么樣的兵能稱之為“菩薩兵”呢?今天,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檢查字詞讀音。

出示:藏民春耕糊涂怨不得糟蹋挨餓露面不饒人。

熱火朝天?盡心盡力?干干凈凈?平平展展。

1)自由讀。

2)指名讀,糾正強調“藏”,“挨餓”的“挨”多音字,“糊涂”的“涂”為輕聲。教師指導寫“藏”,學生描紅,仿寫。

3)齊讀詞語。

4)指名分段朗讀課文,糾正讀音。

5)瀏覽課文,討論交流: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教師出示小黑板填空:

在________中,_________帶領____________幫助_________________,使藏族同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學文感悟:

(一)探討:藏胞們躲進了深山,朱德總司令的心情是怎么樣的?

1、朱德總司令很急(急壞了)。他急什么呢?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請你們自己讀讀第2、3、4、5自然段。

2、學生自由讀文后交流,圍繞以下問題朗讀、感悟。

1)“怎么受得了呢?”是什么意思?

2)藏胞在山里為什么會受不了?

3)從朱德總司令的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什么?

4)了解“節(jié)氣”。

5)理解朱德總司令“急”是因為擔心藏胞耽誤春耕,急藏胞所急。

6)指導朗讀第2到5自然段。

(二)探討:為什么開始時藏胞要躲進深山,后來又悄悄地返回家園呢?

1、為什么開始時藏胞要躲進深山?

a、出示:藏族同胞吃盡了反動軍隊的苦頭,一聽說又有軍隊開過來,早就躲進了深山,誰也不敢露面。

2、后來為什么又悄悄地返回家園呢?

學生想象說話。引出“不能讓藏胞來年挨餓,我們要像種自己的地一樣,盡心盡力地把藏胞的地種好。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里發(fā)芽、生根、開花、結果……”

3、朗讀朱德同志在春耕動員會上的講話。

4、引導學生理解淺層次的“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里發(fā)芽、生根、開花、結果……”

5、想象說話:如果你是一位藏民,當你看到這樣的場景,你會想些什么,怎么做呢?

6、引導學生讀好句子“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呀!”

(三)探討:為什么稱朱德和紅軍為“菩薩兵”?

引導學生分兩層體會:

1、從朱德和紅軍戰(zhàn)士幫藏胞春耕及打掃院子、整治土地體會。

2、出示“長征途中,紅軍來到藏民居住地區(qū),準備休整一段時間?!蓖ㄟ^此句體會。

四、拓展寫話:同學們,一晃到了秋天,收割時,藏族同胞想表達對紅軍的感激之情,請你們代藏胞們給朱德和那些紅軍戰(zhàn)士寫封信。學生練寫,交流。

1、將《菩薩兵》這個故事講給自己的家人聽。

2、搜集有關紅軍長征的故事跟同學交流。

3、秋天收割時,藏族同胞想表達對紅軍的感激之情,讓學生代他們寫信。

課文記敘了紅軍長征途中軍愛民的一個感人故事。朱德總司令帶領的紅軍以菩薩似的心腸為藏民著想、替藏胞春耕,以實際的愛民行動贏得了藏胞的信賴與歡迎。全文按照故事發(fā)展的順序,雙線并進。一條線正面寫朱德領導的紅軍部隊,一條線側面寫藏胞。寫紅軍部隊,著重寫典型人物的典型語言,從而體現(xiàn)紅軍的菩薩心腸,略寫紅軍怎么找藏胞,怎么搞春耕,詳略得當。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684426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