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語文教案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1 06:32:03
道士塔語文教案范文(15篇)
時間:2023-12-01 06:32:03     小編:碧墨

編寫好的教案可以為教師提供有效的教學參考和指導。教案要注重評價和反思,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不斷提高教學效果。多閱讀和分析教案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一

與伯希和相對的是,廣大教師最實用的文本解讀文章卻沒有!該書亂七八糟的引用了5條評價余秋雨散文的片段,卻沒有一篇完整的對《道士塔》的解讀!套用余先生的筆法,真是“偌大的中國,竟然找不到一篇解讀《道士塔》的文章,我好恨!”啊,因為《文化苦旅》1992年就出版了,到2004年已經十年了,《道士塔》又是第一篇文章,解讀的文章有的是啊!可能又是“時間太倉促了,錯誤在所難免”吧。但這并不是三流讀物啊!

第四,王道士到底有多大罪?

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列舉該書“所有這些損失,大部分都與當時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有關”的荒謬論點。眾多的一線教師清楚,查閱各種資料才敢上課的負責教師清楚,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啊!首先,余秋雨《道士塔》的主題在于揭示文化悲劇和民族之痛而絕不是問罪王道士——因為文化悲劇和民族之痛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官員的失職和文化強盜的無恥!其次,王道士作為一名道士,面對大量的佛教經卷等文物,只能是當作一文不值!為什么?因為佛道宗教水火不容,這稍有宗教常識的人都知道,只有教師教學用書的編委不懂!第三,如果王道士為保護文物而獻身,文物會不會因此保全呢?那僅僅“砌了一道墻,加了一把鎖”的洞就打不開嗎?我認為,正如文章所言,王道士只是“錯步上前”的一個小丑而已,渺小得不值一提,王道士到底有多大罪?該書真是望文生義,胡亂解讀,讓我們中毒不輕啊!!!

第五,這是自讀課還是講讀課?

結論或教訓:寫書的、編書的可以沒腦子,但廣大看書的一定要有腦子!

反正我以后是再也不敢相信這種粗制濫造的“教師教學用書”了!“盡信書不如無書”嘛。(書名用了引號是表示對該書科學嚴謹性的懷疑!)。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二

(略)。

(一)請一名同學朗讀課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1,作者是怎樣描述這些塔的?

明確:塔呈圓形,狀近葫蘆,外敷白色。塔心豎一木樁。四周以黃泥塑成,基座壘以青磚。(請同學們看課本前的插圖,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幾座僧人圓寂塔,就是這個樣式。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屬于這種覆缽式的塔。)。

2,請一位同學描述一下作者是怎么描寫和評價王道士的。

明確:我見過他的照片,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時代到處可以遇見的一個中國平民。罪人、小丑(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王圓箓相關的視頻資料。從照片上看,王道士非常瘦小,長的并不嚇人。)。

(多媒體展示內容:王圓箓的相關資料)。

(板書:王道士)。

(二)請同學們自讀二、三兩節(jié)。

1,找一找王道士在把持了莫高窟以后究竟都做了些什么事?

明確:粉刷壁畫,砸碎雕塑,出賣文物,上報官員?!白锶恕?、“小丑”,是作者對王道士的評價,經由他手,敦煌最珍貴的文化遺產,源源不斷地輸向國外,令人痛心。(板書:愚昧、無知)現在,就讓我們一同走近敦煌,去共同感動、領悟。(視頻資料播放“敦煌”記錄片,多媒體展示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相關文物圖片。)這樣珍貴的文獻卻被外國冒險家大批大批地運走,讓我們看一下歷史記錄。

(多媒體展示內容:外國列強對敦煌莫高窟文物的劫掠史。)。

2,看到這樣的資料,我們能說些什么呢?

明確:正如作者講的那樣:“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p>

明確:不能,“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王道士只不過是整個事件的直接經手人,國寶是他盜賣出國門的,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從他等待官府整整七年卻無人問津的情況來看,他并不是真正的元兇巨惡。在那個中華民族飽受蹂躪的年代里,不要說把國寶盜賣給外國強盜,就是連國土和國寶一起送人又有什么稀奇!

5,當時中國官員有哪些過失?

(多媒體展示、老師補充:中國官員在面對莫高窟出土文物時的種種表現。)(板書:昏庸、無能)。

6,討論:假如敦煌遺書全在中國,它還能剩下多少?

(教師補充:歷史上中外人士對莫高窟遺址的破壞情況。)。

明確:是。畢竟他們保存了大量的敦煌寶物,如果不是他們,那些經卷早已被毀了。而且他們是抱著研究的目的來的。無論他們是什么身份。但強盜的行徑就是強盜。無論他們帶來了什么后果,抱著什么樣的目的。(板書:冒險家卑鄙、無恥)。

8,請學生結合以上三節(jié)內容談談作者的心境。

他那么做的。但是作為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的良知又無法使他的內心平靜下來。

(三)全班同學齊讀第四節(jié)。

明確:因為敦煌在中國,只是敦煌這個地方在中國。敦煌所出土的大量國寶還流失在海外。雖然它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全世界人的財富,但是它首先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一個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屬于自己的土壤中才能真正的煥發(fā)出它的光彩!

(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三

導入:國慶長假,……假如有機會去旅游,……,莫高窟前面有一座最高最大(重讀)的舍利(重讀)塔,這是王道士的墓。

問題設計:

1、什么是舍利子?(我原先以為有點難,但學生對這些倒知之甚多,于是,我補充說了“虹化”“九華山地藏肉身不腐”)。

2、你認為王道士棲息于此適合嗎?(大多數學生認為不合適,認為王道士是壞人、賣國賊,學生習慣看法——出賣國寶,罪大惡極,我們對于祖國的文物寶藏空前規(guī)模地流失于世界各地總是痛心疾首,這種感情表露體現出學生純摯的愛國情感)。

學生習慣看法——賣國賊(板書)。

明確:

佛高僧圓寂之墓與道士羽化之別。舍利塔只是佛家的專利,按道家的戒律,道士死后不該建塔。

更重要的是引出對王道士這個人物的定位(問題設計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

3、為什么說王道士是壞人、賣國賊?依據是什么?歷史上有哪些人被稱為賣國賊,他們主要是因為哪些行為?(生:出賣領土、國家利益、文物)。

4、快速閱讀課文,找出敦煌文物流失與哪些因素有關?

生:

a、王道士。

b、滿清官員。

c、外國的斯、希。

5、填空造句,因為王道士的與滿清官員的。在外國的斯、希的下,敦煌文物大量流失。

6、作者認為王道士是賣國賊?他對王道士的評價集中在哪一段落?(快速閱讀)找出并朗讀。

“完全可以把憤怒的洪水向他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泄也只是對牛彈琴,換得一個漠然的表情?!瓱o聊”

“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

作者評價——小丑(板書)。

學生:當時社會的黑暗,國家的懦弱無能,官員的無知。

師:社會的黑暗是抽象的說法,國家的懦弱無能從哪里看出?(生,1900年滿清政府)官員的無知在哪幾個段落體現出?找出并朗讀p57頁第三部分的最后,感受作者悲涼的心境。

體會:我有時甚至狠狠心說一句“寧肯……”內在含義(哀國家之不辛,怒國人之不爭氣)。

8、從歷史客觀角度評價王道士,他應該是個什么樣的形象?

這個問題似乎太難,學生回答不出,我只好改問“如果沒有王道士發(fā)現洞窟內的寶物,如果不是王道士把文物賣給外國人,結果會如何?”

生:永在地底下,或者被農民們糟蹋、或者被官員們占為己有……。

師:由于歷史的偶然性,造成了一個歷史的必然—一敦煌學由此誕生!在被譽為本世紀初“四大考古發(fā)現”之一的藏經洞的發(fā)現中,王道士永遠是難以回避或排除的關鍵角色,是敦煌學產生的重要人物。

歷史的偶然——一個錯誤造就敦煌學的“開洞”鼻祖(板書)。

9、從佛法的角度(這點我自己講)。

從佛法的角度,這些文物基本是唐佛道經傳!佛經不是私有財產,必須廣泛流通……(可省略)佛經遇緣流通,佛法遇源流傳。

我個人認為——一個不是很壞的人在無知或許無奈中做了一件功德?

過度: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對事物的看法應該一分為二,一分為三,甚至要設身處地評價某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

10、下面,請從——。

正面角度評價唐玄奘與鑒真。

正反兩面角度評價秦始皇。

從反面角度評價曾國藩。

11、作業(yè):有人認為斯坦因、伯希是強盜騙子,也有人認為他們是學者。你是怎么看待的,查閱有關資料寫一篇心得。

教后記:前些天編寫的教案還是“假、大、空”,比較難操作,但在課堂教學實際過程中,我又作了簡單處理,問題的設計從淺處著手,處處設疑,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一氣呵成??梢哉f本堂課的教學設計非常簡單,我也有個感想,那些越教越復雜、越說越離譜、越說越糊涂的教案肯定是失敗的教案,肯定是滿堂灌的教法。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四

課前準備:出示課題圖片。

師:有沒有同學對我國的道教和佛教有所了解?

生:道教的鼻祖是老子。

師:好,這是你了解到的,還有沒有其他的?

生:(無語)。

師:好,請坐下來再想想。讓我們做個簡單的界定吧。對信奉道教的人稱什么?(道士)對皈依佛門的人稱什么?(和尚)在我國,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兩大宗教。他們之間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我們舉一點加以證明。比如在喪葬禮儀上,道士的逝世稱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們有兩種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我們知道,佛教徒,他們的逝世叫做“圓寂”,其遺體是要經過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遺存的骨殖被稱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來封存的。但是,當你知道一個道士死后卻被葬在佛教徒所使用的塔中,你會有怎樣的興趣和疑問?他的背后究竟有過怎樣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余秋雨先生去探尋答案。

首先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第一部分??匆豢?,這個擁有塔的道士是誰?他為什么會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學生齊讀)。

生:(齊聲)王圓錄。

師:第二個問題,他為什么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

生:因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生:不是。

師:那么,是什么?大家一起把這句話大聲地朗讀出來。

生:“幾經轉折,不幸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

生:不了解。

師:好,有請。

生:他把洞窟刷白,還堆了幾個天官、靈師菩薩,破壞了敦煌石窟。

生:不是(齊聲)。

師:是什么?

生:是壁畫(齊聲)。

師:他刷白的不是洞窟,是壁畫。在他的兩遍粉刷之后,“什么也沒有了”,看課文!

生:(齊聲)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凈白。

師:好,注意概括的時候要提取主要信息。那么,你剛才說的第二點,他還塑了幾個天師靈官菩薩。看樣子,我們的這位王圓路王道士,還真帶有幾分對道教的虔誠。你說的第三點,他破壞了石窟,準不準確?請臺下的同學這時看到課文的第二部分。

生:不準確。

師:那么,破壞的使什么?是雕塑??凑n文,“才幾下”

生:“婀娜的體態(tài)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泥巴”,

師:但是,大家知道嗎?這莫高窟有著這樣一個神奇的傳說:(出示圖片字幕)公元336年,一個名叫樂樽的和尚來到了位于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當時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鳴沙山金光閃爍,象有無數的佛像在山間躍動。天地間沒有一點聲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籠罩。樂樽和尚被眼前這莊嚴肅穆的景象驚呆了,既而有所頓悟,他莊重地跪下,朗聲發(fā)愿:從今要廣為化緣,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個石窟就開工了,由于他在化緣中廣為傳播自己的奇遇,使遠近善男信女也紛紛來朝拜勝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禱,挖出了一個個的洞窟,天長日久,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這敦煌莫高窟,從公元336年到20世紀初年,歷經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徒在此開窟造佛像,一千多年歷史的沉淀,無數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莫高窟,如今正被這王圓錄悄悄的毀滅著。(留了一會空白)。

生:他把文物送來送去,還用極低的價格跟外國進行貿易。

師:那么,你想想,在這兩者當中,誰是主要的?

生:他把文化賣給外國。

師:是文化遺產。他賣的是哪兒的文物?

生:中國的。

生:敦煌的。

師:再具體一點。

生:莫高窟的文物。

生:1900年5月26日。

生:外國的考古家、探險家。

師:?其實歷史遠遠不止我們課本上描寫的那樣(出示敦煌照片)。

生:不知道。

生:四萬多件。

生:氣憤。

生:遺憾。

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師:好,把話筒傳到后面的女生,我想聽聽女生的看法。

生:傷心。

生:我這時心里很難過。

師:好,有請那位女生。

生:讀“偌大的中國”一段。

師:好,你告訴我,在剛才的朗讀中,你體會到了怎樣的情感?

生:與作者一樣,有一種悲憤地心情。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如果把它留在中國,在當時的情況下,會遭到中國官員的糟踐。倘若把它送給外國,可那又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饋贈。

師:進退兩難,怎么辦?我們只能怎么辦?

生:無奈。

師:這個詞找的很準確,還有什么?

生:遺憾、痛惜。

師:好,情緒越來越多了,我們請一個同學集中地來說一說。

生:作家的情感是傷心、惋惜。

師:傷心什么?

生:中國的文化中國存不下,居然跑到外國去了。還有痛惜、憤怒。

師:憤怒什么?

生:憤怒當時的中國如此腐敗。

生:憤恨。

師:作家有愛,他的恨是來自于他的愛的,這個愛是什么?對什么的愛?

生:對中國文化的深愛。

生:第二部分地一段(讀)我覺得這一段寫的是中國官員對中國的文化一點也不愛惜。

師:作家的情緒怎樣?

生:很失望,同時也很憤怒。

師:他們滔滔的奏折,有什么?

生:諷刺。

師:請坐,還有其他的嗎?

生:第四部分(讀)從中,我體會到了敦煌研究者內心的辛酸。

師:很好,你不覺得作家的情緒在這里也有變化嗎?

生:(無語)。

師:好,請坐下來在想想,作家的情緒一路行來,這里有沒有變化?

生:有,以前的中國官員對文化不重視,而現在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卻很重視,作者從這里看到了希望。

師:所以說,作者一路沉重之后,這里略微有了一點。

生:好轉。

其他的學生笑起來了)。

師:激昂。好,請坐,還有其他的嗎?

生: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讀至“他滿臉困惑不解”)我覺得,作家在這里有對王道士的憤怒,他從心底里感到悲痛。如果有時空穿梭機,他肯定要去阻止。

生:無奈。

生:后者。

生:笑容。

師:憨憨的笑容。。如果他現在就站在大家的面前,你會對他做什么,說什么?

生:一片嘩然)。

生:對于這樣無知而麻木的中國平民,我對他也不知做什么好。我只希望,通過這件事的教訓,我們中國人要提高自己的素質,對這樣的文化遺產要加以保護。

師:好,我們再請一位女生,你會對他做什么,說什么?

生:我真的好想打他,因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師:你會不會對他說點什么?

生:你去死吧。

師:憤恨之情溢于言表,再請一位。

生:我想讓他住手,不要再破壞中國的文物。

師:哦,你的心情跟作家的心情是相同的。其實,我的心情,好,請你說吧。

生:我想說,我們換換。

師:你是說,讓你去守敦煌,是吧?那么你會怎么做呢?

生:我會想盡辦法,四處化緣,湊足運費,把它運到(停止了)。

師:運到哪?運到哪?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是向哪里?

生:運到現在,運到二十一世紀的中國。

生:沒有。

師:王道士有沒有責任?

生:有。

師:王道士愚昧而無知。他出賣了我們寶貴的文物。還有誰有責任?

生:官員。

師:官員怎樣?腐敗,還有什么?無能。無能我們已經知道了,連運到京城的文物都保護不好,那么腐敗何以見得?從課文中去找。

生:他文雅地摸摸胡子,吩咐手下,什么時候叫那個道士再送幾件來。

生:茶香縷縷與股股炊煙。

師:好,王道士有責任,官員有責任,還有誰有責任?

生:外國的考古家、學者。

師:其實,他們是一群文化強盜?,F在就讓我們見識一下這些文化強盜的嘴臉。(出示照片)。

生:貪婪。

生:無恥。

師:貪婪我們已經了解了,無恥在哪兒?在課文當中找。

生:讀“他們時常暗示,是他們的努力,使敦煌文獻從黑暗走向了光明?!?/p>

生: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

師:是的,它反映出來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某一段歷史時期的生存狀態(tài)。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泱泱大國的破敗,一個民族的衰微。當一個國家如果連主權都不能保存,保護文化,保護文物就只可能是一種奢談。同樣,今天當我們再一次走過這道士塔前,聽到日本學者用沉重的語調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的時候,你們認為,這道士塔還有保留的必要嗎?大家齊讀最后一部分。

(下課鈴響)。

師:好,就把最后一段留給大家自己下去之后再慢慢品味。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歷史給每個人在時空坐標中點出那些讓人清醒又令人沮喪的一點。王道士的塔就象一個巨大的感嘆號,這分明是歷史要我們聽懂他的這一聲長嘆?。〈蠹衣牰藛??下課!

當世界已經承認“敦煌在國,敦煌學也在中國”的時候,道士塔還有保留的必要嗎?

1、沒有必要:他本來就是一個罪人。

2、有必要:塔站立在那兒,就意味著一段屈辱的歷史,可以提醒后人不要忘記。(僅僅是提醒我們不要忘了歷史嗎?他對我們的今天就沒有意義嗎?有,他還告訴我們,要尊重歷史,要重視文化文物的保護工作。

1、隨州,是我國著名的文物重鎮(zhèn),其境內商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古墓葬較多,1978年在此出土的戰(zhàn)國曾侯乙墓更是聞名世界。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兩件文物是今年8月發(fā)現的,是原隨州市博物館的一名干部勾結外人共同掘墓所得。而這個案件只是許多盜掘古墓案中的一件。

在經濟建設的大旗下,襄陽長達58米的古城墻拆了可我們拆的又何止這一點呢?浙江市定海古城被嚴重破壞了,云南省建水市五官府、進士第、翰林第也在頃刻之間被夷為平地,就連被文物和文化專家稱為“集建筑、人文和文物價值于一身”的北京古老四合院——北京美術館后街號,也在爭議中被強行拆除了。

古城破壞了就無法恢復,而歷史文脈卻不能隔斷,正如兩院院士吳良鏞所呼吁的那樣:歷史文化的保護永遠不會太晚。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五

15年前,一個擁有淵博的史學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儒雅學者,走出了書齋,從秋風塞北到春雨江南,一路探尋著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蘇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鮮活血液。用一顆睿智的心講述著中華文明的歷史,他敏銳的眼神洞察了自然山水與風物中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詩一般的語言記錄了他一路的思考和感悟。這就是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

《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翻開《道士塔》,撲面而來的是敘述得生動而具體的歷史陳跡,敦煌文化的燦爛輝煌,敦煌文物的損壞流失,點點滴滴都是那樣的撼動人心。作者詩一般的語言裹挾著一股強大的情感潮流淹沒了讀者的心靈。他深切的思考將我們帶進了中國文化的深處,去深省釀成那場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劇的社會根源。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曾這樣評價余秋雨的散文:“比梁實秋,錢鐘書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舉重若輕,衣袂飄然走過他的《文化苦旅》。”這句話道出了余秋雨散文的一種獨特韻致。從語言風格來看,內蘊豐富而又不失灑脫,詩化的語言與凝練深刻的內涵完美結合,給讀者以新鮮感和反復咀嚼的引誘。當然要體會這一點,并不容易。

綜上所述,本文的學習目標及學習重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作者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

2、了解敦煌文化的常識及文中所述史實。

能力目標。

(1)準確篩選信息,提高閱讀學者散文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散文的能力。

(3)引導學生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形象,提高散文的鑒賞能力。

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愛護中國文化遺產和保護文化遺產的高度責任感。

教學重點。

1、準確篩選信息,把握文中作者所傳遞的史實信息。

2、領會文章豐富深邃的思想內容和作者運用語言反映出來的激情。

教學難點。

體會本文內蘊豐富而又充滿詩意的語言。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1`課時。

二、說教法學法。

在新課標下,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表現為一種“多向(維)互動”的形態(tài)。這種互動不僅表現為師生之間的互動,還表現為教師、學生與文本間的互動。

一篇文化內蘊深厚、語言優(yōu)美雋永的散文,如何引導學生充分浸染其中,在閱讀中真正實現生命的碰撞、交流和溝通。其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努力拉近文本和學生的距離,設置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情境。教師應采用多種與文本對話的策略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例如激發(fā)閱讀期待,追溯文本深層意義等。根據本課的特點,我將教學設計定位在“體悟作者的感情和思考”之上。以“情”為主線,以“讀、背”為方式,讓誦讀與探究相結合,力求引導學生領悟這篇佳作的精髓。

對于學生而言,要掌握、吸收文本的內容和思想,都必須通過對語言的學習來實現。中國語言是意會性的,在這樣的語言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文本,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擁抱文本,與文本打成一片,通過反復誦讀將文本中精彩的語段背誦下來,達到如出己口。

三、教學程序。

(一)課前預習。

1、敦煌文化是我國最燦爛的文化之一,它包括敦煌石窟、敦煌壁畫、敦煌遺書等,被譽為中國文化的寶庫。請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敦煌文化及敦煌文化的現狀。

2、反復朗讀本文,選擇文中若干精彩片段記誦下來。

說明:這個課前預習的設計,一方面是《道士塔》的文化內蘊深厚,安排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可有效的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另一方面,本文語言優(yōu)美,情感飽滿,初讀之后往往會對學生形成強大的情感沖擊,教師應珍惜學生被喚起的這股情感激流,趁勢要求他們記誦文中精彩片段,既積累了語言,又為完成學生完成與文本的第一輪對話奠定了基礎。

(二)、導入。

觀看一組敦煌文物的圖片。(課件展示)。

這些珍貴的敦煌文物價值連城,可是現在它們要么存在大英歷史博物館中,要么存在法國國家圖書館里,我國研究敦煌學的專家們只能憑借高價買來的影印本,或縮微膠卷,在放大機前展開自己的鉆研。這是一種怎樣的屈辱,一種怎樣的悲哀啊!在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一文中,作者用沉重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這一文化浩劫,展示了那觸目驚心的一個個片段。

教師有表情地朗讀課文。

三、檢查預習(背誦)。

要求學生將預習時最有感觸的或感覺最精彩的語段誦讀出來,并簡要說明該語段何以震撼了自己。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為學生與文本的第一輪對話提供了展示的平臺。

四、組織學生與文本展開第二輪對話。

打破從頭到尾分析課文的思維格局,根據學生與文本第一輪對話的結果,教師將與文本第二輪對話引向深入。進一步探求文本為何能對讀者產生強大震撼力的原因。著重理解文章豐富深邃的思想內容和作者運用語言反映出來的激情。

1、對學生預習時背誦的語段類型進行歸納分類和補充,學生背誦的語段可能是敘事描寫段,例如文中對王道士粉刷敦煌壁畫,毀壞塑像的細節(jié)描寫;可能是議論段,例如作者對王道士破壞、盜賣莫高窟文物的史實所作的議論、評述等;可能是抒情段,例如文中所引用的詩句等。

第一學習小組。

設計“思考題”:

誦讀、討論,并利用多媒體課件明確:

王道士肆意破壞敦煌文物,出賣敦煌文物等史實是作者所有情感的激發(fā)點。也是讀者產生情感震撼的激發(fā)點。魯迅曾說過,悲劇就把美好的東西毀壞給人看。這一史實描述得越是詳細,對讀者震撼就越強烈。

第二學習小組。

設計“思考題”:

誦讀、討論,并利用多媒體課件明確:

(1)作者對王道士的所作所為,對外國“文化財富的掠奪者”的欺騙和掠奪,充滿了痛恨和憤慨。而這些情感都源于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的神圣之情。由此我們體會到了作者那高大的自我形象。

(2)莫高窟被愚昧的道士把持是文化的悲哀,眾多的文人、官員不知保護反而隨意破壞,是民族的悲哀。郁達夫悼念魯迅時說: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這話用這里也是可以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許有輝煌的歷史,也許也有屈辱的過去,但不管是輝煌還是屈辱,都需要有幾種精神,那就是愛國主義精神和實干精神,以及保護祖宗遺產的意識。

第三學習小組:

選取文中充滿詩意的語段,第6段,第11段,第24段深入體會,并說說自己的感受。(提示:注意從形象、色彩、意境的角度體會語言的詩意美)。

典例分析:課文第6段中作者寫到:“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的民族的傷口在滴血?!倍潭痰膸资畟€字,在讀者眼前展開了一幅凄美的畫面,廣袤的天空,鮮紅的晚霞,漸行漸遠的牛車,終于在西邊的地平線上化為了一個個黑點。這一隊牛車就象一把利劍在中華民族的胸口上慢慢撕開了一條深深的傷口。讓讀者感到了一種錐心的痛苦。

總結:文章由道士塔引出了一段外國侵略者欺騙和擄掠敦煌藝術就無知、愚昧的國民糟踐民族文化遺產的史實,抒發(fā)了作者充滿屈辱和憤懣的情感。作者生動的描述復原了歷史陳跡,使人讀起來如置身其中,給人以深深的震撼,作者對民族文化的深沉的愛和崇高的使命感也深深地感染了讀者。同時詩化的語言,也帶給了讀者無限的美感。

四、組織學生與文本展開第三輪對話(引入研究性學習)。

所謂讀文就是讀人,學完了《道士塔》后,學生會對余秋雨其人其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在當代散文的發(fā)展史上,余秋雨被認為是最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獨創(chuàng)的“文化散文”不僅刷新了散文敘述的一般模式,而且在國內掀起一股重新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他的《文化苦旅》,也成為當時全國各大書城最搶手的熱門書目,那么余秋雨當初創(chuàng)作“文化散文”的動機是什么?《文化苦旅》到底是憑借什么魅力,燃起了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的熱情?這些問題,如果能組織學生展開一些研究和探討,不僅能從更深層意義上加深對《道士塔》一文的理解,而且能引導學生將眼光投向我們民族深遠、博大的文明、文化,關照當代文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沉思索,從而培養(yǎng)其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

參考話題:

1、解讀《文化苦旅》的“苦”

2、解讀《千年一嘆》的“嘆”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六

我們祖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名勝古跡數不勝數,有的展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有的卻以美麗的自然風光展現于人們面前。

同學們知道敦煌,了解敦煌嗎?敦煌是一個神秘的地方,是一個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然而由于歷史上一時的“疏忽”,便鑄成了中國歷史的一大遺憾。祖國的燦爛文化遺產,被一車車、一隊隊載入了“異國他鄉(xiāng)”。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隨同作者一起走進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榮辱滄桑,找出造成“疏忽”的罪人。

我們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了解敦煌文化滄桑史,了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特點,品味散文語言,體會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道士塔》選自余秋雨的散文集《秋雨散文》?,F在大家看到的照片就是余秋雨先生。他是浙江余姚人,著名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和散文作家。他是20世紀90年代最受爭議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會廣泛爭議。從《文化苦旅》到《山居筆記》,從《文明的碎片》到《霜冷長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蘊、人生意義及自然之美統合在一起,形塑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到了今天,他的《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又為我們勾勒出人類文化磅礴壯偉、堅韌延綿、脆弱細膩的不同面貌。

下面給五分鐘給大家迅速瀏覽一下課文。本文有四個部分,思考一下各個部分各講了些什么,請同學起來回答。

第一部分:通過對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紹引出王道士和莫高窟的關系并用簡練的筆墨渲染出古代的悲?。阂粋€普通農民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

第二部分:敘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為,點出敦煌文物被盜的原因之一以及作者心中的歷史沉重感。

第三部分:寫王道士發(fā)現敦煌藏經洞的情況和他對藏經洞的處置情況。

(這一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國寶大量流失的根源:舊中國的落后和統治者的腐敗。作者用確鑿的事實告訴我們必須正視這場中國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劇,惟有正視歷史,才能反思!字里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的悲憤和無奈之情。)。

第四部分:寫這場悲劇的終結,作者堅信敦煌學在中國。

(事實證明,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給專家們研究華夏文明史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但是中華民族站起來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輝煌仍然在中國,敦煌學仍然在中國。比之前三部分,這一部分雖然簡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復雜的,壓抑、悲痛和自豪的心情交織在一起?!暗朗克弊鳛槊褡逦拿鞯膼u辱和衰敗的象征成為。但它足以警醒每一個中國人,絕不能重蹈覆轍。)。

了解了課文的大致內容后,我們進一步分析理解課文。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七

2.體會作者貫穿全文的悲愴蒼涼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對文物保護重要性的認識。

【教學重點】。

全面把握課文的內容及其內在聯系。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處于矛盾心理下悲愴蒼涼的情感。

【教學方法】。

講讀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文導入??】。

【教學進程】。

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我們再來看這一部分的第五自然段,作者面對著王道士所遺存的怪模怪樣的幾座天師靈官,心中充滿了巨大的苦痛。但是,作為后人的他,卻又無計可施。那種想為卻又無可作為的心理在他內心中不斷的沖突升級,作者正是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下才寫出這篇文章的。希望同學們能夠在課后自己閱讀中細心體會。

第二課時:

【課文導入??】。

【教學進程】。

至此,王道士盜賣國寶的罪行才算停止。

我們的同學都是學藝術的,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都能夠成為出色的藝術家。而藝術又是一個民族文化中最為精華的部分,希望同學們能用自己的雙手為我們的民族文化增添更多更美的奇葩,也希望同學們能夠在以后的人生中始終能夠堅定不移的用藝術家所應具備的良知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板書設計?】。

道士塔。

余秋雨。

道士。

強盜。

官員。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八

1、了解作者以及莫高窟。

2、理解文章中作者蘊含的濃郁的情感,體會作者愛國的赤誠之心。

通過體味文章的一些蘊含著深刻情感的文字,體會作者痛恨、悲傷的復雜愛國情感。

2個課時。

第一課時。

1、介紹作者以及莫高窟。

2、分析王圓箓形象以及他破壞、賤賣文物的行為,體會作者對此深感痛心的情感。

在上課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些關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識。在我國,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兩大宗教。他們之間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比如在喪葬禮儀上,道士的逝世稱為“羽化”,在他們羽化后,一般有兩種葬法,一個是坐缸,就是將遺體封缸后入葬;另一種是棺葬,用棺材盛殮遺體。佛教徒,他們的逝世叫做圓寂,其遺體是要經過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遺存的骨殖被稱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來封存的。

可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道士塔》,卻是有一位道士死后把他葬在了僧人圓寂塔中來,這是一件很怪異的事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余秋雨的《道士塔》,一起來揭開這個謎。

作者余秋雨,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1986年,被文化部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最近幾年多次出席央視青年歌手大獎賽擔任現場點評,成為青歌賽最亮麗的風景并飽受爭議。汶川大地震后,余秋雨于2008年六月五日發(fā)表“含淚勸告請愿災民”一文,“含淚勸告”災民莫要為低劣的豆腐渣建筑質量上訪,遭到嚴重質疑,并有好事者創(chuàng)造“秋雨含淚”以冠之。他的散文《文化苦旅》全書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很值得大家一看。

他的夫人馬蘭,是黃梅戲演員,很漂亮。

莫高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fā)現,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guī)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guī)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窟是龍門石窟、云岡石窟、麥積山石窟。

1900年5月26日清晨,道士王園箓發(fā)現莫高窟內的藏經洞,內藏經書等文物四萬余件,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但在近代,莫高窟受到騙取、盜竊,文物大量流失,目前,留在中國的才只有1萬余件,其他文物流失在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家。今天,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正如一位年輕詩人寫道,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這樣的悲劇是如何發(fā)生的呢?誰是造成民族悲劇的儈子手?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造成這出悲劇的相關人物以及原因。

(王園箓、中國官員、外國侵略者、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

我們一一進行分析。

王園箓原來是個什么樣的人?

原是湖北麻城的農民,逃荒到了甘肅,做了道士,當了莫高窟的家。

我們回到前面提到的一個問題,堂堂一個佛教圣地怎么會讓一個道士來看管呢?

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的看法。

當時的社會混亂,清政府面臨著內憂外患的處境,統治已是搖搖欲墜,無暇顧及其它,所以造成管理上的混亂。沒人管的地方,誰負責就是誰的。當時王園箓對莫高窟還是很認真負責的,他是千佛洞自西夏年間封洞以來唯一一個認認真真清掃石窟內積沙的人。光16號洞窟他就掏了近兩年的沙子。課文也有提到,我們看到第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中也提到“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著一個洞窟中的積沙?!币粋€“依然”便可看出王道士對敦煌石窟的認真負責,可就是這么一位認真負責的人作者卻說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為什么呢?王道士對敦煌石窟做了什么,使他成為了千古罪人。從第二、三部分找。

請同學們概括出第二部分王道士的破壞行為:粉刷壁畫,砸毀塑雕。

請一位同學讀第二部分的第三自然段,請他談談讀完后的感受,再請其他同學補充。

王園箓有著農民特有的認真、勤快的美德,然而由于他完全不曉得莫高窟中文物的珍貴之處,所以他這些美德全變了味,成了愚昧無知,令人可氣可恨。作者似乎用輕松幽默的語調來敘述,可是讀后卻感覺到了沉甸甸的無奈和悲哀,正如魯迅筆下的阿q,令人可笑可恨。

第四自然段運用的手法是一樣的,同學們課后再仔細讀讀,自己分析。

作者面對著這一片慘白,他的內心情感是怎樣的?

老師范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怎么理解里面四個“慘白”?

“慘白的墻壁、慘白的怪像”中的兩個“慘白”是真實的情況,對應上文寫到的刷白了的墻壁,以及王道士雕塑的刷白了的天師靈官,寫出了王圓箓對敦煌藝術破壞后的慘象;“腦中也是一片慘白”中的“慘白”形象地表露了當作者看到被破壞的敦煌石窟時心中到了極致的痛苦;“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中的“慘白”則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無法保護敦煌藝術的憂思和對敦煌藝術前景的迷惘和擔心。

作者此時的心情是“痛苦”的。

學生集體朗讀最后一段,要求讀出作者痛苦復雜的情感。

第三部分:發(fā)現藏經洞后,王道士首先怎么樣?上報縣長,隨意撿些文物送給官員。但絕大多數文物被他用極少的錢財賣給外國侵略者。

如何體現出“賤賣”來?

這是一筆最輕松的交易,就像用兩枚針換一只雞,一顆紐扣換一籃青菜。幾分錢的針就可以換到一只雞,作者形象地說明了這是很不公平的一場交易,并且用具體的數字列舉出了歷史的真實情況。

這樣的真實更讓人悲哀,祖國的寶貝就這樣也賤價賣給了外國侵略者。更悲哀的是王道士還恭敬地稱斯坦因為“司大人諱代諾”,頻頻點頭,深深鞠躬,還送了又送,沙漠上,兩道深深的車轍,也是碾在我們心頭上的兩道傷痕。

作者在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只有三個字“我好恨”,作者恨的是誰?

王道士。

分析中國官員、外國侵略者以及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造成悲劇的情況。

學生集體朗讀第三部分中中國青年寫給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勛爵的詩?!拔液煤?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陰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曠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戰(zhàn)馬/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離開如云的站陣/決勝負于城下”

“我好恨,恨我沒能早生一個世紀?!边@也是作者余秋雨的心聲,是作者眼睜睜看著祖國珍貴遺產被盜的悲痛心情。我們也感覺到了作者熾熱的愛國情懷。但我們不禁要想,即使作者回到了那個年代,他真能保住敦煌文物嗎?作者為什么說要是車隊果真被我攔下來,然后怎么辦呢?是這也難,那也難。為什么會那么難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作者的為難呢?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余秋雨的《道士塔》。

中國官員和外國侵略者。

縣長是個文官,稍稍掂出了事情的分量。甘肅學臺葉昌熾是金石學家,懂得洞窟的價值。他們懂得洞窟的價值,但是卻沒有實際的行動來保護文物。他們的理由是什么?沒有運費。當真沒有運費嗎?不是,正如作者所寫“但只要看看這些官僚豪華的生活排場,就知道絕不會窮到籌不出這筆運費?!敝皇欠愿朗窒拢骸笆裁磿r候,叫那個王道士再送幾件來!”“已得的幾件,包裝一下,算是送給哪位京官的生日禮品。”

那么作者恨中國官員的什么?

恨官員的庸碌無為,恨他們沒有那副熾熱心腸來保護祖國珍貴的文物。

正當中國官員的客廳里茶香縷縷,外國的學者、漢學家、冒險家向敦煌石窟投來了歆羨的目光,他們不遠千里、風餐露宿地趕來到了莫高窟。

關于外國侵略者的行徑以及作者對待他們的情感,我們可以直接通過對于這句話來理解——“他們是富有實干精神的學者,在學術上,我可以佩服他們。但是,他們的論述中遺忘了一些極基本的前提”

兩個問題:

1、實干精神實際上指的是什么?作者當真佩服他們?

2、他們所遺忘的極基本的前提是什么?

分兩組討論,第一組回答第一個問題,第二組回答第二個問題。

實干精神有兩層意思,一是指他們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為了能偷運一兩件文物回去,他們不遠千里、風餐露宿趕來敦煌,是不惜一切代價要得到文物。第二層意思才是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思。他們的實干精神,是霸道的文化觀念,正如政治上的霸權,不僅是為了藝術,更多的是要將藝術品霸占住。他們利用王園箓的無知,用欺騙的手段,以極少的錢騙取了我們許許多多珍貴的文物。他們就是文化強盜。最可恨的是他們的學術報告和探險報告中,有意讓大家覺得是他們拯救了敦煌文獻。

第二個問題:“但是”一句是表意的重點:句中“遺忘”這個詞有很強的譏諷意味——分明是有意掩蓋!“極基本的前提”指的是,那些被帝國主義學者占有的珍貴文獻和無價寶物本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本來供奉在中國敦煌的石窟里!這一句蘊藏著作者憤怒和尖銳的批判。

外國侵略者一箱箱一車車偷運走我們祖國珍貴的文物,作者恨不得能早生一個世紀,將他們的車隊,可是我們一起看到第三部分的倒數第二、三自然段。(滿懷情感地讀)。

“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于被官員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于倫敦博物館里!這句話終究說得不太舒心?!?/p>

一、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以及作者此刻的心情。二、探討敦煌文物是否應該存放在外國。

這兩句話是對當年統治階級的聲討。他們腐敗無能、喪權辱國,對祖先饋贈民族的文化遺產不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列強有隙可乘擄掠我國寶。這是釀成民族悲劇最重要的原因?!氨戎诒还賳T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里!”這反映了作者內心難以言狀的痛苦,體味前提條件和“有時想狠心”這幾個字,我們可以感受作者在痛苦中蘊涵的強烈憤懣。

(關于第二個問題,同學們的回答會因角度不同而不同,不必急于肯定,可以將他們的回答匯總分類,再將老師的觀點加以闡述。)。

從同學們的回答中可以感受得到同學們對于這個問題有進行過深入的思考,也有自己獨特的觀點。有的同學從文化從世界的角度出發(fā),認為為了文物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研究,贊成放在倫敦博物館或別的國家中,因為以當時中國的情況來看,確實沒有那個能力也沒有那副心腸來保護好文物。

然而,我們都知道,所謂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句話的根本前提是民族性,如果一個民族的尊嚴、自尊心被他人踐踏在地,談何世界!敦煌文物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的遺產,外國的學者、冒險家,他們不僅僅是秉著追求藝術的精神來到中國,趕往敦煌,更多的是懷著文化霸權的觀點來的,他們覺得好的東西就該是他們的。我們通過歷史可以知道,他們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取得文物的,他們利用王道士的愚昧無知,乘著中國正處在內憂外患、混亂不堪的環(huán)境用欺騙的手段獲得文物,而且他們還在學術報道和探險報告中不斷暗示,是他們,使文物從光明走向了黑暗,這是任何一個中國人所不能忍受的,也是每一個正義的。世界人民所不恥的。

我們可以支持他們做保護,做研究,但絕不能忍受他們在文化上,或者其他方面存在霸權思想。我們不能任由他們以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欺負弱小。

是由于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清朝政府閉關鎖國兩百多年,國家日趨落后,也是因為國家的落后,特別是文化的落后,大多數民眾不懂得文物的珍貴,大部分人甚至清朝官員也都意識不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性,王道士他對于文物一點都不懂得珍惜,是當時隨處可見的愚昧無知的平民。也正因為中國的落后,才會遭受到其他國家的侵略,也正是因為國家的落后,引起了人民的反抗,清朝政府內憂外患,無暇顧及其它,敦煌文物就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國家的主權,民族的尊嚴都被踐踏在腳下,敦煌文物的遺失便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產物。

所以,同學們再不難理解這一句話“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p>

(王道士不懂得文物的價值更不明了何為愛國主義,他對宗教的虔誠使固有的愚昧衍生為癡呆和猥瑣,他的行為于國于民罪不可赦,但與割地賣國以保王位的統治者相比不過是“小巫見大巫”了。況且,王道士正是那個時代統治階級造就的怪胎,那個時代給他提供了禍及千古的“機遇”,說“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定位是準確的。)。

通過板書我們可以發(fā)現,王道士、中國官員以及外國侵略者都是個體的行為,社會環(huán)境是屬于整體,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才可能產生這樣的個體行為,也就印證了這么一句話:歷史是偶然與必然的結合。

我們來看第四部分。

不止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比我恨得還狠。當一位日本學者用沉重的聲調作了一個說明:“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中國的專家沒有太大的激動,他們默默地離開了會場,走過了王道士的圓寂塔前。

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歷史的屈辱感,學者的責任感,充斥著中國專家們的心胸,使他們不愿意過多地言語,而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研究,并把心里的話付諸行動。請大家記住這幾個名字:陳寅恪,最早提出敦煌學的人;常書鴻,用了大半生的時間修復、臨摹莫高窟壁畫,追回散失文物。

這是一篇肩負著歷史文化厚重感的散文,大家課后還要多讀。特別是作者自由靈活地運用了跨越時空的用法,如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的對話以及作者想象自己攔住車隊的場景,都是值得同學們借鑒的,要為以后的作文形式才能靈活多樣。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九

同學們,余秋雨的這篇文章很長,應該說,充滿了感染力的語言比比皆是。當我們一遍遍的讀著《道士塔》的文字時,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蒼涼悲憤的心情,他想要保護國寶,想要喚醒王道士的無知,想要攔下強盜的車隊,最終卻無能為力,而我們也跟著作者時而憤怒,時而痛苦,時而憂傷。余秋雨的文字往往就具有這樣的魅力,凝練的幾句話,卻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內涵和深沉的理性思考。文章中這樣的句子很多很多,下節(jié)課我再和同學們一起品讀余秋雨散文的文字和文筆。

好!下課!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十

一、目標:

1、把握王道士這一形象,體味“他只是錯步向前的小丑”的評價。

2、感受“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感受作者復雜的心態(tài),進而感受一種民族的恥辱之痛,一種文人的無奈之痛,一種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

二、過程:

(一)、導入:

它,就是我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樣成了我們永久的痛的?誰應為它的悲劇負責?讓我們跟隨據說是上一世紀最后一位大師的散文大家余秋雨,走進他的《文化苦旅》,走進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觸摸那份痛。

(二)、本文涉及兩個主要人物,一個是處于事件旋渦的王道士,一個是處于邊緣但感同身受的余秋雨。

先讓我們來看王道士。

1、王道士的所作所為:(速讀課文,找)。

a、粉刷壁畫(第二節(jié)第3段)。

b、砸碎塑雕(第二節(jié)第4段)。

c、出賣文物(第三節(jié)6-11段)。

d、報送官員(第三節(jié)前部分)。

2、對于這樣的王道士,你作何評價?有何根據?(跟著學生的鼻子走)。

(幼稚、愚昧、賣國、無知、小丑、罪人、走運、受害者……)。

(這里,就可以抓住走運和受害者加以挖掘,學生的討論可能會涉及到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而不是王道士一個人的過錯等主題性的內容……)。

3、對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樣評價的?

a、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b、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泄也只是對牛彈琴……。

c、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

初讀(學生很冷漠)。

再自由讀,讀出什么感情?(譴責、嘲諷、同情……)。

齊讀,要有點不同,要有味道。

(三)、由“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中的“只是、小丑”,

探討“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

1、悲劇是怎樣造成的?(朗讀討論第三節(jié)的4、5、6三段,感覺官僚的所做所為,感受和歐美學者的差別,)。

2、為什么說他只是小丑?

(對于整個悲劇,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這是一個國家的悲??!這是一個時代的悲??!這里,不僅是文物的流失,而是知道是文物,是寶貝,卻不知道珍惜,是典型的自作孽,誠如郁達夫悼念魯迅時說: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這話用這里也是可以的。)。

(四)、面對這樣的悲劇,面對這樣的.王道士,余秋雨的心理是怎樣的?請大家劃出你認為最能表現秋雨感情的語句,讀讀,并用:

“我看到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余秋雨”加以表達,簡單地闡明理由。

可能有:

(這是一個痛苦不已的、矛盾的、憤怒的、理智的、近乎自欺欺人的、無奈的、字字帶血,句句含淚的……)。

(如果可以,要引導學生體會末節(jié)光明背后的傷感與痛楚,揚眉吐氣背后的恥辱與憤懣,那是文人的一種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p>

(五)、作業(yè):

感受余秋雨。

板書:(空白處補充學生的看法)。

王同情諷刺余。

道秋()。

士譴責。

嘲笑雨。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十一

很久以前聽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寫得不錯,借了一本,匆匆地翻了一遍,覺得有些快樂,也有些不快。也沒繼續(xù)深讀,還給主人了。沒想到他的道士塔竟入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而我正教第三冊。教學生讀書可不是自己讀書,那非細讀不可了。可是細讀之后,無端生出一些不快。不快有如下一些。

一。文物外流不是王道士一個人的錯,為何單對他恨之入骨。文中雖說他只是一個小丑,不要他負全部的責任,可是看看對王道士的描寫,極盡挖苦鄙視憤恨之能,篇幅很長,而對政府官員的描寫則客氣的多。對那些來中國掠奪文物的外國人則更是恭敬得了不得。又是稱學者,又是稱漢學家考古家,說話舌頭都不靈活了,將這三者并列,邏輯思維有點短路。

二。王道士把持敦煌,這是他的錯嗎。這又不是肥缺,他也沒憑關系就成了這里的主人,原因是什么?因為這里沒人來管。對他發(fā)泄不滿,那是能欺則欺,這是中國人的毛病。

三。無端侮辱中國農民讓人氣憤。王道士賣文物與農民何干?王道士是道士,為何不挖苦他的道士身份呢?我想了很久,想出了一點道道,原因可能是這樣的,道士在人們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道教也是宗教的一大派,我國又保護宗教,挖苦他的道士身份怕現在活著的道士不滿。于是作者查他以前的身份,發(fā)現他當過兵,這個身份作者也不敢挖苦,現在一些部隊領導權勢了得,再查發(fā)現他以前是農民。這下作者放心了,因為挖苦農民是不怕的。人們可能怕狗,怕蚊子,怕蒼蠅,但是沒人怕農民。況且作者深知農民是不會看他的文章的,看了也不會找他理論的。所以可以放開罵去。幾千年來農民從來都是受挖苦的對象。愚昧無知是他們的代名詞。農民的看院子的習慣是可以挖苦的,做事認真也是可以挖苦的。甚至長腳長手也是可以挖苦的,因為只有像作者這樣高素質的人才佩長。很多人在吃飽了農民的飯之后會鄙夷的罵一句:呸,農民!我很佩服朱自清,他看不起美國人,連美國人發(fā)的糧食也不吃,可是現在沒有這么有骨氣的中國人了。

四。文中說要和外國人比學問,看了讓人發(fā)笑。拿什么比,就拿這篇文章嗎,除了作者自為得意的幾句挖苦的話,還有什么?中國人有沒有學問?不知道,只知道張藝謀的紅高梁是在外國得了獎之后,中國人才知道是好片的。只知道國人經??湟覀兪裁词裁礀|西得到了外國人的認可。如果不信請你打開電視看廣告。

五。王道士賣了一些文物讓作者痛不欲生,如果作者得知八國聯軍曾火燒圓明園,得知清政府曾訂過許許多多的屈辱的條約,賣了很多國土,又當會是怎樣死去活來。

六。作者在寫到王道士賣文物時曾感慨:中國的學者到哪里去了。這話問得怪了,難道葉昌熾不是學者嗎?是,他知道這文物的價值嗎?后來的所謂的中國學者認識到了文物的價值,想保護。他們是怎么知道文物的價值的?因為外國人叫好了,外國人跑很遠的路來買文物了。所以中國的學者就知道好了,知道它有價值了,其實這個時候豈只是學者們知道了,連王道士和所有中國的農民都知道了。這個時候推知文物的價值,恐怕不需要作者那么高的智慧吧。中國的學者如果知道文物的價值,在國家無力保護的情況下,自己去購買這些文物,并把它保存起來。這才叫學者,就像自己出錢收購甲骨文龜片的叫王什么來著的人(等我查出了告訴大家,這樣的人不好查).有些人在國家有難時躲避得遠遠的,等到災禍過后才出來對著斷垣殘壁抒情寫懷,痛罵別人保護不力,這些學者多了。

七。以前有人痛罵作者,我覺得一些人是想錯名人出名,現在看來,此人該罵。人格低下。

八。不知這種文章為何入選高中課本,也不知編者想把學生熏陶成什么樣的人,該不是要熏陶成作者一樣的人吧。

九。希望大家齊努力,把這篇文章趕出教科書。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十二

葛洲壩高級中學譚小紅。

課前準備:出示課題圖片。

師:有沒有同學對我國的道教和佛教有所了解?

生:道教的鼻祖是老子。

師:好,這是你了解到的,還有沒有其他的?

生:(無語)。

師:好,請坐下來再想想。讓我們做個簡單的界定吧。對信奉道教的人稱什么?(道士)對皈依佛門的人稱什么?(和尚)在我國,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兩大宗教。他們之間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我們舉一點加以證明。比如在喪葬禮儀上,道士的逝世稱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們有兩種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我們知道,佛教徒,他們的逝世叫做“圓寂”,其遺體是要經過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遺存的骨殖被稱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來封存的。但是,當你知道一個道士死后卻被葬在佛教徒所使用的塔中,你會有怎樣的興趣和疑問?他的背后究竟有過怎樣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余秋雨先生去探尋答案。

首先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第一部分??匆豢?,這個擁有塔的道士是誰?他為什么會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學生齊讀)。

生:(齊聲)王圓錄。

師:第二個問題,他為什么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

生:因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生:不是。

師:那么,是什么?大家一起把這句話大聲地朗讀出來。

生:“幾經轉折,不幸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

生:不了解。

師:好,有請。

生:他把洞窟刷白,還堆了幾個天官、靈師菩薩,破壞了敦煌石窟。

生:不是(齊聲)。

師:是什么?

生:是壁畫(齊聲)。

師:他刷白的不是洞窟,是壁畫。在他的兩遍粉刷之后,“什么也沒有了”,看課文!

生:(齊聲)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凈白。

師:好,注意概括的時候要提取主要信息。那么,你剛才說的第二點,他還塑了幾個天師靈官菩薩。看樣子,我們的這位王圓路王道士,還真帶有幾分對道教的虔誠。你說的第三點,他破壞了石窟,準不準確?請臺下的同學這時看到課文的第二部分。

生:不準確。

師:那么,破壞的使什么?是雕塑??凑n文,“才幾下”

生:“婀娜的體態(tài)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泥巴”,

師:但是,大家知道嗎?這莫高窟有著這樣一個神奇的傳說:(出示圖片字幕)公元336年,一個名叫樂樽的和尚來到了位于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當時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鳴沙山金光閃爍,象有無數的佛像在山間躍動。天地間沒有一點聲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籠罩。樂樽和尚被眼前這莊嚴肅穆的景象驚呆了,既而有所頓悟,他莊重地跪下,朗聲發(fā)愿:從今要廣為化緣,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個石窟就開工了,由于他在化緣中廣為傳播自己的奇遇,使遠近善男信女也紛紛來朝拜勝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禱,挖出了一個個的洞窟,天長日久,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這敦煌莫高窟,從公元336年到20世紀初年,歷經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徒在此開窟造佛像,一千多年歷史的沉淀,無數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莫高窟,如今正被這王圓錄悄悄的毀滅著。(留了一會空白)。

生:他把文物送來送去,還用極低的價格跟外國進行貿易。

師:那么,你想想,在這兩者當中,誰是主要的?

生:他把文化賣給外國。

師:是文化遺產。他賣的是哪兒的文物?

生:中國的。

生:敦煌的。

師:再具體一點。

生:莫高窟的文物。

生:1900年5月26日。

生:外國的考古家、探險家。

師:其實歷史遠遠不止我們課本上描寫的那樣(出示敦煌照片)。

生:不知道。

生:四萬多件。

生:氣憤。

生:遺憾。

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師:好,把話筒傳到后面的女生,我想聽聽女生的看法。

生:傷心。

生:我這時心里很難過。

師:好,有請那位女生。

生:讀“偌大的中國”一段。

師:好,你告訴我,在剛才的朗讀中,你體會到了怎樣的情感?

生:與作者一樣,有一種悲憤地心情。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如果把它留在中國,在當時的情況下,會遭到中國官員的糟踐。倘若把它送給外國,可那又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饋贈。

師:進退兩難,怎么辦?我們只能怎么辦?

生:無奈。

師:這個詞找的很準確,還有什么?

生:遺憾、痛惜。

師:好,情緒越來越多了,我們請一個同學集中地來說一說。

生:作家的情感是傷心、惋惜。

師:傷心什么?

生:中國的文化中國存不下,居然跑到外國去了。還有痛惜、憤怒。

師:憤怒什么?

生:憤怒當時的中國如此腐敗。

生:憤恨。

師:作家有愛,他的恨是來自于他的愛的,這個愛是什么?對什么的愛?

生:對中國文化的深愛。

生:第二部分地一段(讀)我覺得這一段寫的是中國官員對中國的文化一點也不愛惜。

師:作家的情緒怎樣?

生:很失望,同時也很憤怒。

師:他們滔滔的奏折,有什么?

生:諷刺。

師:請坐,還有其他的嗎?

生:第四部分(讀)從中,我體會到了敦煌研究者內心的辛酸。

師:很好,你不覺得作家的情緒在這里也有變化嗎?

生:(無語)。

師:好,請坐下來在想想,作家的情緒一路行來,這里有沒有變化?

生:有,以前的中國官員對文化不重視,而現在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卻很重視,作者從這里看到了希望。

師:所以說,作者一路沉重之后,這里略微有了一點。

生:好轉。

其他的學生笑起來了)。

師:激昂。好,請坐,還有其他的嗎?

生: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讀至“他滿臉困惑不解”)我覺得,作家在這里有對王道士的憤怒,他從心底里感到悲痛。如果有時空穿梭機,他肯定要去阻止。

生:無奈。

生:后者。

生:笑容。

師:憨憨的笑容。。如果他現在就站在大家的面前,你會對他做什么,說什么?

生:一片嘩然)。

生:對于這樣無知而麻木的中國平民,我對他也不知做什么好。我只希望,通過這件事的教訓,我們中國人要提高自己的素質,對這樣的文化遺產要加以保護。

師:好,我們再請一位女生,你會對他做什么,說什么?

生:我真的好想打他,因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師:你會不會對他說點什么?

生:你去死吧。

師:憤恨之情溢于言表,再請一位。

生:我想讓他住手,不要再破壞中國的文物。

師:哦,你的心情跟作家的心情是相同的。其實,我的心情,好,請你說吧。

生:我想說,我們換換。

師:你是說,讓你去守敦煌,是吧?那么你會怎么做呢?

生:我會想盡辦法,四處化緣,湊足運費,把它運到(停止了)。

師:運到哪?運到哪?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是向哪里?

生:運到現在,運到二十一世紀的中國。

生:沒有。

師:王道士有沒有責任?

生:有。

師:王道士愚昧而無知。他出賣了我們寶貴的文物。還有誰有責任?

生:官員。

師:官員怎樣?腐敗,還有什么?無能。無能我們已經知道了,連運到京城的文物都保護不好,那么腐敗何以見得?從課文中去找。

生:他文雅地摸摸胡子,吩咐手下,什么時候叫那個道士再送幾件來。

生:茶香縷縷與股股炊煙。

師:好,王道士有責任,官員有責任,還有誰有責任?

生:外國的考古家、學者。

師:其實,他們是一群文化強盜?,F在就讓我們見識一下這些文化強盜的嘴臉。(出示照片)。

生:貪婪。

生:無恥。

師:貪婪我們已經了解了,無恥在哪兒?在課文當中找。

生:讀“他們時常暗示,是他們的努力,使敦煌文獻從黑暗走向了光明?!?/p>

生: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

師:是的,它反映出來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某一段歷史時期的生存狀態(tài)。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泱泱大國的破敗,一個民族的衰微。當一個國家如果連主權都不能保存,保護文化,保護文物就只可能是一種奢談。同樣,今天當我們再一次走過這道士塔前,聽到日本學者用沉重的語調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的時候,你們認為,這道士塔還有保留的必要嗎?大家齊讀最后一部分。

(下課鈴響)。

師:好,就把最后一段留給大家自己下去之后再慢慢品味。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歷史給每個人在時空坐標中點出那些讓人清醒又令人沮喪的一點。王道士的塔就象一個巨大的感嘆號,這分明是歷史要我們聽懂他的這一聲長嘆啊!大家聽懂了嗎?下課!

當世界已經承認“敦煌在國,敦煌學也在中國”的時候,道士塔還有保留的必要嗎?

1、沒有必要:他本來就是一個罪人。

2、有必要:塔站立在那兒,就意味著一段屈辱的歷史,可以提醒后人不要忘記。(僅僅是提醒我們不要忘了歷史嗎?他對我們的今天就沒有意義嗎?有,他還告訴我們,要尊重歷史,要重視文化文物的保護工作。

1、隨州,是我國著名的文物重鎮(zhèn),其境內商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古墓葬較多,1978年在此出土的戰(zhàn)國曾侯乙墓更是聞名世界。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兩件文物是今年8月發(fā)現的,是原隨州市博物館的一名干部勾結外人共同掘墓所得。而這個案件只是許多盜掘古墓案中的一件。

在經濟建設的大旗下,襄陽長達58米的古城墻拆了可我們拆的又何止這一點呢?浙江市定海古城被嚴重破壞了,云南省建水市五官府、進士第、翰林第也在頃刻之間被夷為平地,就連被文物和文化專家稱為“集建筑、人文和文物價值于一身”的北京古老四合院--北京美術館后街號,也在爭議中被強行拆除了。

古城破壞了就無法恢復,而歷史文脈卻不能隔斷,正如兩院院士吳良鏞所呼吁的那樣:歷史文化的保護永遠不會太晚。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十三

b、神奇?zhèn)髡f:公元336年一個叫樂樽的和尚來到了位于甘肅敦煌市東南25里的鳴沙山,當時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鳴沙山金光閃爍,像有無數的佛像在山間躍動。天地間沒有一點聲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籠罩。樂尊和尚被眼前這莊嚴肅穆的景象驚呆了,繼而有所頓悟,它莊重的跪下,朗聲發(fā)愿:從今要廣為化緣,在此造窟筑佛像,使此地成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個石窟就開工了,由于他在化緣中廣為傳播自己的奇遇,是遠近的善男信女也紛紛來朝拜勝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禱,挖出了一個個洞窟,天長日久,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敦煌。(投影)。

c、敦煌位于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東沿,河西走廊的最南端。它是中國古代中原進入西域的門戶,是千年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它親歷了十個朝代的繁榮與衰落。

d、敦煌的莫高窟是我國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墻上和窟頂的壁畫、窟里的佛像和佛經,是我國文化藝術的燦爛瑰寶。莫高窟的名氣很大,它到底是一座什么樣的洞窟呢?幻燈: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畫。莫高窟位于敦煌縣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下,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龐大、藝術價值最高的“石窟藝術寶庫”,有彩塑像2100多尊,壁畫總面積45000平方米。這敦煌莫高窟從公元336年到20世紀初,歷經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信徒再次開窟造佛像,一千多年歷史的沉淀,無數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莫高窟。

上個世紀初,由于歷史疏忽和朝廷能夠的腐敗,莫高窟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慘遭劫掠,文物散失他國。凡是有良知的中國人哪一個不為之悲憤?余秋雨,正是這樣一個用它的筆書寫這種悲情的人。

e、余秋雨向我們展示的不和諧的鏡頭——道士塔。(板書、圖書)。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十四

明確:塔呈圓形,狀近葫蘆,外敷白色。塔心豎一木樁。四周以黃泥塑成,基座壘以青磚。(請同學們看課本前的插圖,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幾座僧人圓寂塔,就是這個樣式。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屬于這種覆缽式的塔。)。

2,請一位同學描述一下作者是怎么描寫和評價王道士的。

明確:我見過他的照片,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時代到處可以遇見的一個中國平民。罪人、小丑(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王圓箓相關的視頻資料。從照片上看,王道士非常瘦小,長的并不嚇人。)。

(多媒體展示內容:王圓箓的相關資料)。

(板書:王道士)。

1,找一找王道士在把持了莫高窟以后究竟都做了些什么事?

明確:粉刷壁畫,砸碎雕塑,出賣文物,上報官員?!白锶恕?、“小丑”,是作者對王道士的評價,經由他手,敦煌最珍貴的文化遺產,源源不斷地輸向國外,令人痛心。(板書:愚昧、無知)現在,就讓我們一同走近敦煌,去共同感動、領悟。(視頻資料播放“敦煌”記錄片,多媒體展示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相關文物圖片。)這樣珍貴的文獻卻被外國冒險家大批大批地運走,讓我們看一下歷史記錄。

(多媒體展示內容:外國列強對敦煌莫高窟文物的劫掠史。)。

2,看到這樣的資料,我們能說些什么呢?

明確:正如作者講的那樣:“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p>

明確:不能,“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王道士只不過是整個事件的直接經手人,國寶是他盜賣出國門的,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從他等待官府整整七年卻無人問津的情況來看,他并不是真正的元兇巨惡。在那個中華民族飽受蹂躪的年代里,不要說把國寶盜賣給外國強盜,就是連國土和國寶一起送人又有什么稀奇!

5,當時中國官員有哪些過失?

(多媒體展示、老師補充:中國官員在面對莫高窟出土文物時的種種表現。)。

(板書:昏庸、無能)。

6,討論:假如敦煌遺書全在中國,它還能剩下多少?

(教師補充:歷史上中外人士對莫高窟遺址的破壞情況。)。

明確:是。畢竟他們保存了大量的敦煌寶物,如果不是他們,那些經卷早已被毀了。而且他們是抱著研究的目的來的。無論他們是什么身份。但強盜的行徑就是強盜。無論他們帶來了什么后果,抱著什么樣的目的。(板書:冒險家卑鄙、無恥)。

8,請學生結合以上三節(jié)內容談談作者的心境。

他那么做的。但是作為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的良知又無法使他的內心平靜下來。

明確:因為敦煌在中國,只是敦煌這個地方在中國。敦煌所出土的大量國寶還流失在海外。雖然它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全世界人的財富,但是它首先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一個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屬于自己的土壤中才能真正的煥發(fā)出它的光彩!

道士塔語文教案篇十五

2、理解文章對民族文化和民族生存狀態(tài)的深層思考,體會作者悲愴蒼涼的情感。

3、學會用自己的眼光賞析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生已有一定的閱讀散文的經驗,但較少接觸文化散文和學者散文。習慣于課本文章經典無可質疑的思路,閱讀多以接受灌輸的姿態(tài)出現,缺乏獨立賞析的習慣和能力。但對學界爭議問題和批判性評價有濃厚興趣,會以此為支點進行一定的探討。

這篇文章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代表作,有濃厚的文化底蘊,也有強烈的感情抒發(fā)。對是非功過問題沒有簡單論斷,而是進一步發(fā)掘民族的生存狀態(tài)和文化內涵。運用小說敘事筆法處理枯燥的歷史,且多次進行視角切換,有濃厚的主體意識,使文章區(qū)別于一般的文化散文,具有了更強的感染力,但也引起了相當的爭議。文字較淺顯,但有個別句子需加以體會。

本課是自讀文章,擬把更多的閱讀空間和閱讀自由還給學生,以幾個主要問題作支撐,讓學生進行研讀和討論,從中學會自主閱讀及對散文進行賞析的方法。討論前應充分感知全文內容和結構,了解文章涉及內容的背景,并讓學生掌握一定資料,使討論有支點而非流于形式。在討論中落實發(fā)展性評價和立體對話的理念。

1.5課時。

1、質疑導入:塔為佛教徒死后紀念建筑,但敦煌卻有一道士塔,為什么?(以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

2、整體感知:學生自讀全文,為四節(jié)各列一標題。

概述罪人塔。

愚昧無知毀文物。

貪圖私利賣文物。

牢記恥辱研究文物。

3、介紹敦煌的藝術文化價值、文物流失情況和王道士生平。

4、給出探討的主要問題:

(1)王道士真是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魁禍首嗎?從課文中找出依據。

(2)余秋雨在《道士塔》中描寫的'具體事件都是真實的歷史嗎?

(3)作者為何要攔住運輸敦煌文物的車隊?

5、小組自行討論并記錄,教師巡堂。

6、明確學習目標:從《道士塔》走近余秋雨,學會用自己的眼光看散文。

明確評價標準:有獨到的看法,有充足論據(文本和材料),發(fā)言有條理,注意小組協作。

7、談討第一個問題:王道士是罪人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發(fā)言,操作時注意小組間的交流、老師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與文本間的交流)。

參考歸納: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價值就在于它不僅看到了表面上的功過是非,而且由景觀及歷史,再由歷史上升到文化和民族的生存狀態(tài),是含金量很高的散文。

8、探討第二個問題:比對史料和課文片段,評價“枯骨生肉”的處理手法。

歸納:

散文要講求真實性,但這主要是藝術真實而非細節(jié)真實,允許合乎邏輯情理的藝術加工,可增強藝術感染力。但某些材料欠缺嚴謹,過于隨意,是弊端。

9、探討第三個問題:“我”為何要攔住車隊?

歸納:散文應表現自我性靈,顯示了作者強烈的主體意識和悲愴的情感。

10、顯示對《道士塔》的多元評價,讓學生開放性討論。

11、小結: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審讀經典。

12、作業(yè):寫一封致秋雨的信,就《道士塔》談體會和感想。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684532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