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可以讓我們更加主動地思考和分析書中的問題,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首先要認真閱讀、思考并理解作品的主題和要素。以下是一些具有獨特觀點和深度思考的讀后感范文,推薦大家一起來欣賞和學習。
敬告青年讀后感篇一
陳獨秀于1915年寫下《敬告青年》作為《青年雜志》的發(fā)刊詞,以宣傳民主與科學思想,提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憋@而易見,國家倘若要進步,必要廣大青年奮發(fā)向上,作為國家之大棟梁,撐起富國強兵的一片天,必要青年們開拓眼界,沖破陳腐思想的牢籠。而事實上呢,就在1915年之前,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欲意復(fù)辟帝制,大興尊孔復(fù)古逆流,舉國上下,更有大批腐朽之人趁機舉起重回舊時代的旗幟。眼見辛亥革命所推翻的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將要重回舞臺,仁人志士們又怎能袖手旁觀。此刻,喚醒廣大青年的強國意識成了亟不可待的事。
而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幾千年來的守舊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很多青年也不例外。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陳獨秀擔憂萬分,更是批評那些妄自菲薄,不思進取的青年們與者們稱得上為一丘之貉。他指出,有些青年起初是新鮮活潑,而后卻為陳腐者所同化。有些青年本是壯志雄心,而在頑固派的威脅鎮(zhèn)壓下竟也變得萎靡,退縮起來。這般青年哪能為國家富強所用,這樣的青年又哪能推動時代向前發(fā)展,只能落得被碾死在頑固派的車輪底下的悲慘下場罷了。因此,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鄭重提出,只有自覺勇于奮斗,革命起來快刀斬亂麻的青年才順應(yīng)時代發(fā)展的潮流。陳獨秀指出國家所需要的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隸的,是進步的而非保守的,是進取的而非隱退的,是世界的而非鎖國的,是實利的而非虛文的,是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大抵而言,青年需是有主見,有向前展望的眼界且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要有自覺奮斗且敢于犧牲的心。說起自主,陳獨秀認為作為一個人而言,首先得有自己的人格。言聽計從,奴隸般生活著與傀儡又有何異。那個年代,封建思想仍為主要思潮,女子地位低下,而陳獨秀卻敢提出向西方學習,破壞君權(quán),與封建禮教作斗爭,女子也可參政,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與志氣。再談青年需要的進步性,從古至今,我國以天朝上國自居,閉關(guān)鎖國,乃至于沾沾自喜,實則與西歐國家相比,我們落后甚遠,直至林則徐,魏源等人睜眼看世界,提出師夷強技以制夷,我國才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shù)。因此,作為青年,必要用包容的態(tài)度去看待這個世界??v觀歷史,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等讓中國人民飽受戰(zhàn)爭的殘虐,讓無數(shù)人民流離失所,的確,歷史的災(zāi)難不可遺忘,但陳獨秀也看到了列強入侵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是打開了中國面向世界的大門,對推動中國走向世界也起著重要作用。作為青年,不可片面排外,而應(yīng)忍一時之辱,為中華崛起而奮斗。陳獨秀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愚昧與專制,因此,他認為西周所謂的禮制,漢朝時候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是對社會進步的阻礙。新時代的青年們不應(yīng)該被舊道德所束縛,而應(yīng)發(fā)揚新文化,新道德。不該冠冕堂皇,須有言辭,而應(yīng)將言語付諸實際,運用科學與理性,醫(yī)治國家長久遺留的弊病,使其呈現(xiàn)出全新的面貌。
讀完《敬告青年》,我耳邊仿佛聽到了清脆的鐘聲,又想起了巴金在《家》中塑造的覺慧這個角色。覺慧生存在一個封建的大家庭里,家里的許多親戚身不由己,一切聽從長輩的安排?;畹每此企w面,但靈魂早已空洞。覺慧不甘走上這樣的道路,他認為,必須沖破牢籠的束縛,革命是需要犧牲者的,那么,他就去做這樣一個犧牲者吧。因而,他毅然決然離開了這個沉悶的大家庭。從覺慧的身上,我看到了陳獨秀所期望的新青年的影子,真正的青年,必然是將小我置身事外,必將是為了整個社會的前進而自覺勇敢奮斗的。現(xiàn)今,離1915年過了多少個日夜,多少個春秋,一代一代的青年們在覺醒,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也不斷提高。但我們?nèi)孕璺词。⑶沂且羁痰胤词 ,F(xiàn)在的青少年,雖不是再自我束縛,但無病呻吟的人多了,雖不是毫無理想,但夸夸其談的人多了。眼見趨炎附勢,攀比成風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我們又怎么能不擔憂呢。不知勤懇,虛度時光的人更是多了去了。就連我自己,很多時候也會陷入茫然之中,長久一段時間變得無所事事。因此,《敬告青年》真的是為當代的青年們也敲響了警鐘,沒有青年的奮發(fā),何來國家的圖強。人們得想想,沒有骨架的軀體又如何站立,我們的國家的青年要是都被腐蝕了,那國家還如何能屹立。我想,我必須得醒過來,青年們也都得醒過來了,祖國的未來是掌握在我們手中的。那么屈辱不是讓我們重蹈覆轍,而是讓我們奮發(fā)圖強的。青年們,讓我們攜手共進,讓我們的祖國和人民為他國所敬仰。
敬告青年讀后感篇二
近日,在“青年讀書班”的氛圍影響下,我開始有意的關(guān)注青年相關(guān)的書籍,也從眾多著作中挑選出一本陳獨秀的《警告青年》來看。通過這本書的閱讀與思考,我也進一步感受到了青年對一個國家及社會的重要性,尤其在中國目前的高速發(fā)展階段,青年所表現(xiàn)出的生產(chǎn)力及社會影響力尤為突出。
關(guān)于青年的字眼,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然而作為自身來講,深刻的思索過這個階段使命的人,確是不多。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說過一句“少年強則中國強”,為國人所熟知,然而少年亦青年,青年何謂強?如何強?在此之前,我并沒有客觀的認識。
讀完這本書,給我的觸動很大,也對青年的時代使命有了一個自己的認識。青年是一個國家未來的希望,肩負著國家的后備能源儲備,青年的整體使命感是一個國家將來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一個青年,只有認識到了自己的使命,才會主動的在自己的人生過程中去用學習來充實自己,用工作來證實自己,用奉獻來詮釋自己。使命,簡單的說,就是責任與任務(wù),使命感是每一個人在不同階段的動力源泉,或?qū)W習,或工作,或生活,沒有使命感的人,是不會有成就感的,就如同沒有目標的徘徊,永遠處在迷茫之中。
我們暫且不談生活,但就工作而言,青年占據(jù)著很大一部分,青年的使命感,對我們團隊的整體工作水平,具有非常大的影響。使命感是我們職業(yè)素質(zhì)的決定性因素,而“立德、忠誠、敬業(yè)、奉獻、感恩、包容”卻是對使命感恰到好處的詮釋。沒有使命感的`職工,是不會理解這些精神狀態(tài)的,這其實也是一種職業(yè)狀態(tài),是一個人在職場中所反映出來的職業(yè)品質(zhì)。因此,在現(xiàn)階段,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的使命就是自己在心中明確自己的崗位職責,時刻惦記自己的崗位職責,時刻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以踏實務(wù)本的工作態(tài)度,做好自己分內(nèi)的事。只有這樣,才會將自己的精神信仰與工作結(jié)合起來,形成主動工作、快樂工作的良好氛圍。
敬告青年讀后感篇三
剛剛步入教師的職業(yè)兩年,從小就覺得老師是特崇高的一個職業(yè),小時候?qū)蠋熞彩浅31в芯匆庵椤5钦嬲闪艘幻蠋熤蟛虐l(fā)現(xiàn)老師其實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工作,但卻是一個充滿藝術(shù)的職業(yè),因為它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多的是學會與人的相處,自己的品格常常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也許以前在自己做學生的時候覺得懶散一點并沒有什么,但是現(xiàn)在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塑造著學生的為人處事方式。想到這里,不禁覺得自己身上的責任,但是在實踐的教學中卻是充滿了各種的困惑。
無意中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他以自己的豐富經(jīng)驗給青年教師提出很多好的建議,以及對教育的深層闡述。作為一名青年教師,這本書解答了我很多教學中遇到的困惑,看著吳非老師自身的經(jīng)歷,仿佛讓我看到一個老教師走過教育之路的背影,給了我很多的啟發(fā)。在書的自序中看到“對教師職業(yè)生命負責”的話時,讓我有點惶恐。也許當初我更多的是因為自己對教師的職業(yè)好感,或者說是對校園生活的親睞而走上了教學的崗位?,F(xiàn)階段的工作熱情更多的是建立在對事物的新鮮感和好奇的心態(tài)上,真的不曾想過自己教師的職業(yè)生命。讀完這本書后,讓我對教師的職業(yè)生命開始有了思考。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們應(yīng)該以一種謙卑的姿態(tài)不斷學習,不斷努力,這樣才能讓我們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才能讓我們有更多發(fā)展的機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所以我們應(yīng)該多向同事學習,多去聽聽別人的課,甚至聽一些不是同科目的課,看看那些老師是如何帶動課堂氛圍,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這些都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
在《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里,吳非老師告訴我們要以真實的情感來面對學生,不要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圣人自居,我們可以讓學生感受你的喜怒哀樂,分享你真實的情感。作為老師我們常常會為學生稚嫩而又善良的心靈感動,但時常也為學生的不成熟和犯錯而苦惱。從吳非老師的文字里我明白了我們面對學生的時候以真摯的情感面對他們,這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教育。當學生進步時我們毫不保留的贊美會讓學生感覺溫暖,當學生犯錯時我們寬容的體諒讓學生抱有感恩之心去改正錯誤。我們教育的最終目地是培養(yǎng)真正的人,是有健全人格的人。所以,作為一名老師我們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yīng)該引導學生具有真善美的情感。只有擁有博大胸懷的老師才能讓學生感覺學習是心靈的樂園,感覺學校是溫馨的港灣,也能夠讓我們可以成為學生信賴的傾聽者。
我們經(jīng)常說:“教育需要等待”。我們常常在上課的時候急著讓學生學會知識,在學生犯錯的時候急著讓學生改正錯誤。在《不要急》中,吳非老師告訴我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我們需要去等待學生的改變。教育并不是捏泥人,不是根據(jù)你的意志去塑造他,我們應(yīng)該根據(jù)學生自身的情況用愛心和耐心去引導他,對我們的學生我們要施以持之以恒的教育和關(guān)懷。同時,教育應(yīng)該是是動態(tài)的,我們不能始終只憑自己已有的知識來教學生,應(yīng)該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思考實際的問題,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在實踐中就不斷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就會創(chuàng)造出新的東西。這樣我們才能跟學生一起學習,才會有更多專業(yè)發(fā)展的追求。因為我們青年教師的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應(yīng)該更多的去教導和引導學生,與他們一起進步,收獲學習的快樂。
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怎么樣的老師就會在他們的學生身上發(fā)現(xiàn)一些這個老師的影子,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會對我們的學生產(chǎn)生或好或壞的影響。就像吳非老師在《不能忽視的教育細節(jié)》中所告訴我們的,不能在教學的同時忽略了一些生活的細節(jié),要注意自己的習慣,以免對學生產(chǎn)生不好的影響。我想教育更多的是需要責任。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能教給學生思想,氣質(zhì),品格。這些比知識要重要的多。讀了這本書,我發(fā)覺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需要學習一些比專業(yè)知識更加重要的東西。我們教師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未來,我們要反思過去,做好現(xiàn)在,做一個有深度的思想者、學習者、實踐者和創(chuàng)造者。
敬告青年讀后感篇四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既缺少經(jīng)驗,心理素質(zhì)也差。基于此,學校讓青年教師每周上一次公開課,這對我們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業(yè)務(wù)素質(zhì)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首先,因為要講公開課,而且有很多老師都去聽,所以為了準備這節(jié)課備課會精益求精,在備課的過程中要翻閱大量有關(guān)的資料,把這節(jié)課涉及到的內(nèi)容分門別類,進行總結(jié)。這無形中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儲備量。而且,上課以前反復(fù)聽老教師的課,學習老教師講課的方式,比如:對于同一個知識點,要看老教師是怎樣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表述清楚的。尤其是對于那些難懂的物理原理,要學習老教師化繁為簡的本領(lǐng)。有時自己心里非常明白,但是總覺得找不到合適的語言表述清楚,總有一種“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的感覺,通過用心去聽別的老師的課正可以彌補這一點不足。雖然只講一節(jié)課,但是準備工作確實做了不少,而正是這些準備工作促進了我們青年教師的業(yè)務(wù)素質(zhì)。
更重要的是,這里面融進了一股互幫、互助,團結(jié)、合作,銳意進取,追求卓越的精神。通過講公開課,以達到“以備促聽,以聽促講,以講促評,以評促教,增強自己的業(yè)務(wù)素質(zhì),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的目的。來到衡中快一學期了,感覺到衡中就像一個和睦、溫暖的大家庭,她不但是學生成才的搖籃也是青年教師成才的搖籃。
敬告青年讀后感篇五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以往,總是覺得這種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太深奧,看得很累但收獲甚少??墒?,翻開《致青年教師》一書,會發(fā)現(xiàn)它的目錄很新穎,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話,不禁讓我有興趣繼續(xù)深入閱讀。于是,一個個真實的案例浮現(xiàn)在眼前,這些案例都是曾經(jīng)或者現(xiàn)在正發(fā)生在我身邊的。捧著這本書,就好似在與一位資深的老教師促膝而談,讓我一下子就把整本書看完了。
吳非老師主要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六個方面,結(jié)合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闡述了青年教師應(yīng)該具備的理想和素養(yǎng)。作為一名踏上工作崗位近二十年的中年教師,我邊讀邊對照自己的教育過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發(fā)現(xiàn)和吳老師還是有很大的距離。吳老師提出的觀點,展示的事例,讓我牢牢記住在心間。
讀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讀師范時的一名實習語文老師—徐軍。他是一名大學剛剛畢業(yè)、長相陽光、性格溫柔的男老師,他從不向同學們發(fā)脾氣,即便大家認為他“好欺負”,在他課上行為放肆:有人吃東西,有人睡覺,有人換座位,有人坐地上聽課……老師也從來不發(fā)脾氣,只是默默嘆氣。直到有一天,徐老師終于爆發(fā)了,他居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流淚了,我們都震驚了,一位男老師居然會對著學生流淚。老師說,他把對我們的放縱當成了放松,對我們很無奈。那天老師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來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然一新,再也不是從前的雜亂無章。這件事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這不正是吳老師所說的:不要在學生面前掩飾自己的情感,不要擔心在學生面前流淚,如果這一切有利于他們?nèi)诵缘奶K醒。倘若你竭力掩飾,有可能會被學生誤認作是冷漠,也有可能會讓敏感的學生也去學習克制和忍耐。把你的愛,你的悲傷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實地袒露在學生面前吧!
作為老師,我們還應(yīng)該珍視自己的專業(yè)。在我的身邊,很多老師都很珍視自己的專業(yè),他們從自己的學科中獲得教學的樂趣,也獲得生活的樂趣。因為教師這份職業(yè)可以讓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滿足。一個連自己的專業(yè)都不愛的教師是不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教師。優(yōu)秀的教師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guān)”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發(fā)光,一直照耀學生前面的道路。我們想要當這盞不滅的燈,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如果這是一桶幾十年不變的水,那必將是一桶死水。要讓學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須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反思自己的教學,課后偶爾會習慣性地問學生一句:聽懂了嗎?有問題嗎?學生都會說:沒問題。這時,我會很滿足地以為學生已經(jīng)消化了知識,課堂教學進行得很順利。但是,讀了吳老師的書,我在想,學生是真的全部掌握了嗎,還是他們?nèi)狈栴}意識,提不出問題啊?有句話說: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記得以前有位老師,很喜歡學生問他問題,每天的作業(yè)就是讓學生對他的學科問一個問題。還有一位老師,要是學生問他一個問題,就獎賞一根棒棒糖。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A(chǔ)教育階段我們到底要培養(yǎng)學生什么樣的能力呢?難道僅僅是學會解題和應(yīng)付考試就足夠了嗎?顯然不是,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皼]有問題”才是大問題。
通讀吳老師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用愛換來了愛。他不僅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吳老師很講究語言藝術(shù),一般老師找學生談話,都會說:到我辦公室來一下或者跟我到辦公室去。但是吳老師則會對學生說:你愿意到我的辦公室來玩嗎?這前后兩種表達方式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學生聽了前者的表達,心里可能會默默地緊張,是要到辦公室被批嗎?心里踹踹不安。而吳老師的問法,不僅體現(xiàn)了師生平等,他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學生的尊重,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也就學會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吳老師在每一個細節(jié)上都很尊重學生,心里裝著學生的心。
合上書頁,默默回味著吳老師的點點滴滴,每一個平凡而真實的故事都折射出吳老師的人生觀和教育觀。融入心中的同時我也被吳老師的理想深深感動,他的經(jīng)驗為我們青年教師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導,他的故事是我們青年在成長道路上的寶貴財富。讓我們一起用行動和理想教著、學著、思考著、努力著、幸福著,和吳老師一樣。
敬告青年讀后感篇六
《敬告青年》是陳獨秀在《新青年》發(fā)表的第一篇文章,相當于是《新青年》(當時叫《青年雜志》)的發(fā)刊詞,主要是在東西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的的對比中表達批判封建禮教,崇尚西方的`思想,追求民主與科學的強烈愿望。陳獨秀在文章中表示,這一切的改變都矚望于“新鮮活潑”之青年,但我們又必須改造“年少老成”之青年。陳獨秀毫不吝嗇地大肆贊揚“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新陳代謝,陳腐朽敗者無時不在天然淘汰之途,與新鮮活潑者以空間之位置及時間之生命”,但是同時他也認識到,其始也未嘗不新鮮活潑,寢假而為陳腐朽敗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寢假而畏陳腐朽敗分子勢力之龐大,瞻顧依回,不敢明目張膽作頑狠之抗斗者,有之。所以他寫下這篇蕩氣回腸的文章來警示當代青年,要反對封建的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如他所愿,它的確如當頭一棒,深深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的青年。即使在現(xiàn)在,也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
那么,想要了解1915年前后的青年,我們不得不先去看看當時的社會背景?!缎虑嗄辍返膭?chuàng)刊,最大動因是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凱為首的舊勢力倒行逆施,導致政局混亂、民怨沸騰,讓人們普遍感到失望。先進知識分子于混亂與苦悶中力圖為國家、民族尋找到一個新的出路。
那為什么陳獨秀想敬告“青年”呢?當時頭腦比較清醒的人都認為,中國社會積腐太深,中年以上的人大抵都為舊污所染、舊習所困,唯有青年是國家和民族一線生機所系。李大釗說:“國中分子,昏夢罔覺者去其泰半,其余喪心潰氣者又泰半。”希望只能寄托于青年。當時梁啟超也斷定:“吾國處飄搖欲倒之境,所恃者厥為青年?!笨梢?,在當時的社會中,進步者革命者愛國者很多都青年,都是先進的知識分子。
敬告青年讀后感篇七
摘要:《敬告青年》在開篇就熱情謳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fā)于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辈⑶乙赃M化論來闡述我們的社會要遵循新陳代謝的自然規(guī)律才能繼續(xù)生存于世界,“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之后陳獨秀又提出了六項基本原則: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隱退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以此來激勵青年們“以科學說明真理,事事求諸證實”,成為國家之棟梁之才。
關(guān)鍵詞:青年、新陳代謝、自主、進取、科學。
《敬告青年》是陳獨秀在《新青年》發(fā)表的第一篇文章,相當于是《新青年》(當時叫《青年雜志》)的發(fā)刊詞,主要是在東西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的的對比中表達批判封建禮教,崇尚西方的思想,追求民主與科學的強烈愿望。陳獨秀在文章中表示,這一切的改變都矚望于“新鮮活潑”之青年,但我們又必須改造“年少老成”之青年。陳獨秀毫不吝嗇地大肆贊揚“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新陳代謝,陳腐朽敗者無時不在天然淘汰之途,與新鮮活潑者以空間之位置及時間之生命”,但是同時他也認識到,其始也未嘗不新鮮活潑,寢假而為陳腐朽敗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寢假而畏陳腐朽敗分子勢力之龐大,瞻顧依回,不敢明目張膽作頑狠之抗斗者,有之。所以他寫下這篇蕩氣回腸的文章來警示當代青年,要反對封建的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如他所愿,它的確如當頭一棒,深深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的青年。即使在現(xiàn)在,也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
那么,想要了解1915年前后的青年,我們不得不先去看看當時的社會背景。《新青年》的創(chuàng)刊,最大動因是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凱為首的舊勢力倒行逆施,導致政局混亂、民怨沸騰,讓人們普遍感到失望。先進知識分子于混亂與苦悶中力圖為國家、民族尋找到一個新的出路。
那為什么陳獨秀想敬告“青年”呢?當時頭腦比較清醒的人都認為,中國社會積腐太深,中年以上的人大抵都為舊污所染、舊習所困,唯有青年是國家和民族一線生機所系。李大釗說:“國中分子,昏夢罔覺者去其泰半,其余喪心潰氣者又泰半?!毕M荒芗耐杏谇嗄辍.敃r梁啟超也斷定:“吾國處飄搖欲倒之境,所恃者厥為青年?!笨梢?,在當時的社會中,進步者革命者愛國者很多都青年,都是先進的知識分子。
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當中也摻雜著許許多多的腐敗青年,這些人或許是中了封建的毒太深,或許是沒有勇氣反抗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或許是對中國的未來不抱有希望,或許是自甘墮落,種種原因,導致中國部分青年不思進取、愚昧無知。本該是“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fā)于硎”的年齡,卻“青年其年齡,而老年其身體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齡或身體,而老年其腦神經(jīng)者十之九焉”。在國家危難之際,民族危難之間,這種國民狀況叫人何不擔憂??!“予所欲涕泣陳詞者,惟屬望于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斗耳!”,只是希望當代之青年能夠擔負起拯救國家、拯救民族的重擔!
在當時,對青年的思想起重大解放作用的有《新青年》和新文化運動,而陳獨秀是《新青年》的主編,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的主要領(lǐng)導人,可見,陳獨秀在中國重大轉(zhuǎn)型期是一個思想啟蒙者,革命領(lǐng)導者!《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它極力宣傳民主與科學,在五四時期代表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中國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中起著重要的精神橋梁作用。由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掀起的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思想是德先生、賽先生、莫拉爾小姐、還有文學革命,他們提出“破除迷信”口號,號召人們“沖決過去歷史之網(wǎng)羅,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以“求得思想之解放”。的確,《新青年》的創(chuàng)辦和新文化運動的普及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不論是青年們還是部分年長者的思想都受到極大的沖擊,他們開始或者是更加深入地放眼觀看世界,審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探索救國之路。
有必要!我可以堅決地回答這個問題,現(xiàn)在我們依然要學習《敬告青年》的積極進取之精神。
如此看來,陳獨秀《敬告青年》在今天還是很有價值的,因為我們的青年還沒有完全實現(xiàn)思想上的解放,還沒有完全達到陳獨秀期望中的“彼陳腐朽敗之分子,一聽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歲月,與之說短道長,希冀其脫胎換骨也。予所欲涕泣陳詞者,惟屬望于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斗耳!”我們在行走的路上,還應(yīng)該經(jīng)常重溫那六個基本原則: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隱退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
還有一個不好的現(xiàn)象,就是很多腐敗思想流入、侵蝕國人的身心,諸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諸如近幾年炒得火熱的眾多的“門”事件,諸如哈韓哈日哈美哈歐如數(shù)家珍卻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時政實事一問三不知等等,以上種種只是冰上一角,還有更多的價值觀問題,道德問題漸漸浮上水面,我們不得不去面對它。是我們青年的價值觀扭曲,是我們過于忽視傳統(tǒng),導致沒有了根,是我們受西方腐朽思想毒害太深。全盤否定傳統(tǒng)文化,全盤西化或許在當時的那個特定的背景下能夠激勵青年們解放思想,從封建的牢籠中看到一絲希望。但是在現(xiàn)在的中國已經(jīng)不適用了,我們既需要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的熏陶,又需要國外先進文化的陶冶,這樣我們才能成新鮮活潑者,才能成為社會之新鮮活潑細胞。
由此可見,《敬告青年》不論在什么時候都起著重大的思想啟蒙作用,永遠不過時,都能時時刻刻激勵青年!我們不能辜負老一輩革命家對我們的殷切期望,應(yīng)該做到《敬告青年》中陳獨秀希望中的新青年!
敬告青年讀后感篇八
像這樣讀書看法一類的文章,我一向難以下筆。尤其是老師指定書目,并下出任務(wù)。及到要交時去匆匆一讀,便來引經(jīng)據(jù)典、高談闊論。這樣,全然是褻瀆。而如今,我也要趕著寫這樣一篇文章,有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味道。
了解陳獨秀,只是從歷史書上,他是革命先驅(qū)者,也是中國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qū)。歷史書里,他永遠是那樣一副樣子。側(cè)著臉,眼神有些空滯地看著前方,卻也顯示出仿佛一切都不容置疑的堅定;前半個腦袋空白著,后腦留著濃黑的短發(fā),雙唇緊閉,身著西服。這一切都極富象征意義地顯示了那個特殊時期的革命者形象。
除此之外,我別無所知。他若從歷史書里走出來,走到我面前,我怕是認不出來的。這是一個寫進歷史書的人,既然如此,便也肯定了他對歷史發(fā)展的重大作用。但同許多沉寂在歷史里的人一樣,時代變遷,他們最后的歸宿也只有沉寂。后人不會為因他們的血淚而有切膚之痛。
這篇《敬告青年》,不知道現(xiàn)代的青年讀來會有什么看法,或者,現(xiàn)代的青年,還有幾人會懷著熱忱去品讀。我自己,若不是老師布置這一項任務(wù),我或許今生都不會想到要去讀它。但如今讀了,才發(fā)覺它不該只活在歷史里。
文中,陳獨秀直截了當?shù)靥岢隽藢η嗄甑钠谕鸵?,即自主、進步、進取、開闊、務(wù)實、科學,使其“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這些詞句在當時想必是新鮮的,也究竟不知,這樣的呼喊喚醒了多少青年。而今的青年讀來,又會有多少啟發(fā)。我想,起的作用怕都是寥寥。人是麻木的動物,因為意識感官太豐富,豐富起來反而錯亂迷失,抓不到要義。人整日在紛繁的意識中飄飄浮浮,卻從不知道自己真實清晰的思維。這篇文章的作用或許也就在于給人一個積極的暗示,我不相信大家讀了這篇文章會有什么深刻的啟發(fā),甚或覺得它是無味的,大概只是交付差事罷。
《敬告青年》是革命者絕望又希望的吶喊。那時的中國,幾千年來從無民主、自主、人權(quán)的黑暗歲月,逐漸地明亮起來,到今日這個處處“陽光”的社會。不是“雄雞一聲天下白”,是千萬只啼出血的雄雞,在日復(fù)一日驅(qū)散著中國幾千年來的黑暗。即便如此,而今中國的社會也沒有就此“白”下去,中國青年也沒有因此變得多么的“新鮮活潑”。還有許多人在黑暗中沉酣。革命,革命,我們不知道其中的艱難,日子久了,我們甚至對這兩個字應(yīng)有的敬意也不再有。因而革命者的道路才會如此艱難漫長。
我們今日讀來,并不要覺得這是壓在柜底的老黃歷,那鞭策激發(fā)的青年也如老黃歷上的申酉戌亥。若如此,則無異于讀著《敬告青年》,而又做著陳獨秀想激勵的那班麻木的青年。評論文章寫得再好,把陳獨秀夸得再高尚,也是徒然。不然,這樣一位偉人的最后歸宿,只能是死在歷史書上那一張單薄的照片里面。
敬告青年讀后感篇九
“天空依然陰霾依然有鴿子在飛翔,誰來證明那些沒有墓碑的愛情和生命,雪依然在下那村莊依然安詳,年輕的人們消逝在白樺林?!薄栋讟辶帧窇?yīng)該很多人都知道,《國際歌》也許也有很多人學過吧。
那么,在《青年近衛(wèi)軍》一書中,那些英勇的“青年近衛(wèi)軍”們,是讓人難以忘懷的吧,我仔仔細細地點過了書結(jié)尾處點到的所有成員的姓名,大概是五十六個,我就不一一列舉了。這本是以二戰(zhàn)背景的書,讓我感觸頗多。他們那些就如同英雄一般的身姿,瘦弱卻高大。他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與那些德國法西斯的走狗們周旋,一次次地給予他們沉重的打擊。他們燒毀了職業(yè)介紹所,成立了高爾基俱樂部,就像是一個真正的成熟的人一樣,將革命以及那革命的精神發(fā)揮的淋漓盡致。他們堅信著紅軍的到來,可是卻沒有親眼看到勝利,便永遠長眠在了革命的戰(zhàn)場上。也許,在這個故事中,背叛與信任,也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有英雄,必然就會有叛徒,懦夫。
說實話,本人并不喜歡以二戰(zhàn)作為背景的故事,但是《青年近衛(wèi)軍》并不同別的書一樣,別的書總是圍繞著一個亙古不變的題材,父親說,如果一本書可以作為經(jīng)典,那么必定有一種不同的,可以吸引人的東西。在《青年近衛(wèi)軍》中就可以找到,那是一種新的東西,一本好的小說,并不需要太多華麗去修飾主角,在《青年近衛(wèi)軍》中,那些從容、勇敢的年輕人,都是一個鮮明的形象,都是真正的主角,躍然紙上?!芭輪T”劉巴、奧列格、鄔麗雅、謝爾薩,他們都是好樣的,他們那瘦削卻不屈服與暴力的抗爭,如同鏡子,映出了反叛者的丑陋與渺小。他們其實可以看到勝利的那一天,可是背叛的影子,懦弱的聲音,在隊伍中盤旋。
當讀到舒爾迦被刀從身體中穿過,卻盡力地站直了身子,跳進了坑中,大聲地銘唱起《國際歌》“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們……”的時候,真的很想哭。舒爾迦被福明背叛,成為了俘虜,最后從容就義,還高昂的唱著《國際歌》的情景,讓人難忘,周圍人的應(yīng)和,讓人突然想要掉下淚來,這是在最后一刻,生命的最后一刻的吶喊,從容地淡定,還有這一種作為英雄的情懷。
當謝爾薩燒掉了職業(yè)介紹所,那配著的火光漫天的插圖中,那奮力奔跑的身影,那大快人心的鏡頭,讓人情不自禁的露出了笑容,也忍不住咒罵,法西斯,快從這個國家滾出去。那一刻,是希望蘇聯(lián)可以獲勝,然后可以解放,還他們原來天地,給他們自由的家園。
“啊,我親愛的女友……站起來吧,我們還可以一起去戰(zhàn)勝敵人,你還可以像在五一節(jié)一樣歡笑?!蹦蔷毩暡旧希瑢懼脑娋?,那個大男孩羞澀地說,我還沒有寫完?!肚嗄杲l(wèi)軍》少量的穿插了純潔的友誼與愛情,還有至死不渝的夫妻關(guān)系,在那個時代都顯得尤其珍貴。那個鎮(zhèn)上的人們都是愛著自己的祖國,可以看出,就在最艱難的時候,他們都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家園,他們也有自己的愛國情懷。
最后的審訊,讓人看不下去,被斬掉右手,讓其坐在燒紅的鐵板上,還有被斬掉左腳等等,身體上的撕心裂肺的痛苦,卻哼都不哼一聲,最令我震撼的是,一幅配畫的插圖:滿山遍野的白色十字架斜插在草地上,最前面的那一個白色十字架上,飄舞著的是一條鮮艷的黃色圍巾,那副唯美的畫面,似乎宣誓著近衛(wèi)軍們最后的話語:共和國萬歲。
這些人是群英雄,法捷耶夫筆下的這群英雄,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那些大義凜然,愿為國獻身的精神,也許是這么本書留下來的原因。這是真人真事與藝術(shù)虛構(gòu)完全結(jié)合贊譽了英雄的事跡的史詩,讓人不禁濕潤眼眶。
不禁又想哼唱,哼唱著祭奠,那些沒有墓碑的愛情與生命,長眠在戰(zhàn)場上,那片白樺林深處。
敬告青年讀后感篇十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青年文摘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青年文摘》里,我尤其喜歡看“青春風鈴”這一部分,它所描述的愛情故事就好像發(fā)生在我周圍的一樣,讀著它就好像在讀著自己的生活,那么形象生動。它讓我覺得愛情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情,雖然很多情侶都因為種種原因而錯過彼此,不可否認,那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然而那又是一件很值得讓人回味的事情。遺憾也是一種美,沒有什么是十分完美的,也許正因為這樣,所以才顯得更加珍貴吧!我是一個沒有談過戀愛經(jīng)歷的女生,所以我不能夠真正體會到那種讓人刻骨銘心的愛情,但我始終認為要想擁有一份真正的愛情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經(jīng)過種種磨難和考驗才能得到它。無可置疑,這個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但我堅信最后迎來的將會是晴天。我討厭那些把愛情當兒戲的情侶,一個人的一生能談幾次戀愛呢,人的一生能有幾個青春呢,我想大家都心中有數(shù),不需要我說。但話說回來,愛情本來就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沒有誰能給它下一個特定的定義,也許只有經(jīng)歷過的人才有深刻的體會吧。不管怎樣,我始終相信那份屬于我的真愛就在不遠處。
《青年文摘》里面最真實的應(yīng)該是那些人物傳記吧,不管是平凡的還是不平凡的,每一個故事都讓我感動,讓我堅強,讓我佩服。在那些人當中,有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有為廣大人民群眾作出奉獻的偉大人物,也有為自己的夢想不斷拼搏,堅持,努力而永不言敗的勇者……他們所做的事都是值得我們肯定和支持的,在我看來,他們的人生是燦爛精彩的,是充滿芳香、充滿喜悅的.因為那是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換來的成果。一直以來,每當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我總是對自己說,這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不了重頭來過,又不會死人,比起很多人,我幸運多了,沒有什么可抱怨的。所以每一次我都挨了過來,不管你們信與否,我都覺得每個人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都需要來自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當你們遇到挫折時,想想那些同樣經(jīng)歷過像你這樣痛苦的人吧,別人都可以做到,為什么你就不可以呢?相信自己不一定會成功,但不相信自己就一定會離成功越來越遠,永遠到達不了那輝煌的成功殿堂。
《青年文摘》里出了上述的以外還有很多很多讓我感動的文章,例如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故事,那些教我們?nèi)绾巫鋈俗鍪碌奈恼?,在文摘里面,你可以一下子學到各種不同的知識和道理。真的,因為《青年文摘》,我的人生旅途才不會顯得那么孤寂和憂愁,因為它,我的生活才能在它的指引下?lián)碛懈嗟目鞓坊貞?,擁有了更多的歡聲笑語,擁有更多的勇往直前的勇氣。因為有它,所以我會好好活下去,把人生的每一天都活出精彩,我要打造屬于我的天堂。
《青年文摘》是一本月刊,它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能夠觸動人們心底最隱蔽的那根叫做“感動”的弦。
敬告青年讀后感篇十一
“天空依然陰霾依然有鴿子在飛翔,誰來證明那些沒有墓碑的愛情和生命,雪依然在下那村莊依然安詳,年輕的人們消逝在白樺林……”《白樺林》應(yīng)該很多人都知道,《國際歌》也許也有很多人學過吧。
那么,在《青年近衛(wèi)軍》一書中,那些英勇的“青年近衛(wèi)軍”們,是讓人難以忘懷的吧,我仔仔細細地點過了書結(jié)尾處點到的所有成員的姓名,大概是五十六個,我就不一一列舉了。這本是以二戰(zhàn)背景的書,讓我感觸頗多。他們那些就如同英雄一般的身姿,瘦弱卻高大。他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與那些德國法西斯的走狗們周旋,一次次地給予他們沉重的打擊。他們燒毀了職業(yè)介紹所,成立了高爾基俱樂部,就像是一個真正的成熟的人一樣,將革命以及那革命的精神發(fā)揮的淋漓盡致。他們堅信著紅軍的到來,可是卻沒有親眼看到勝利,便永遠長眠在了革命的戰(zhàn)場上。也許,在這個故事中,背叛與信任,也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有英雄,必然就會有叛徒,懦夫。
說實話,本人并不喜歡以二戰(zhàn)作為背景的故事,但是《青年近衛(wèi)軍》并不同別的書一樣,別的書總是圍繞著一個亙古不變的題材,父親說,如果一本書可以作為經(jīng)典,那么必定有一種不同的,可以吸引人的東西。在《青年近衛(wèi)軍》中就可以找到,那是一種新的東西,一本好的小說,并不需要太多華麗去修飾主角,在《青年近衛(wèi)軍》中,那些從容、勇敢的年輕人,都是一個鮮明的形象,都是真正的主角,躍然紙上。“女演員”劉巴、奧列格、鄔麗雅、謝爾薩,他們都是好樣的,他們那瘦削卻不屈服與暴力的抗爭,如同鏡子,映出了反叛者的丑陋與渺小。他們其實可以看到勝利的那一天,可是背叛的影子,懦弱的`聲音,在隊伍中盤旋。
當讀到舒爾迦被刀從身體中穿過,卻盡力地站直了身子,跳進了坑中,大聲地銘唱起《國際歌》“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們……”的時候,真的很想哭。舒爾迦被福明背叛,成為了俘虜,最后從容就義,還高昂的唱著《國際歌》的情景,讓人難忘,周圍人的應(yīng)和,讓人突然想要掉下淚來,這是在最后一刻,生命的最后一刻的吶喊,從容地淡定,還有這一種作為英雄的情懷。
當謝爾薩燒掉了職業(yè)介紹所,那配著的火光漫天的插圖中,那奮力奔跑的身影,那大快人心的鏡頭,讓人情不自禁的露出了笑容,也忍不住咒罵,法西斯,快從這個國家滾出去。那一刻,是希望蘇聯(lián)可以獲勝,然后可以解放,還他們原來天地,給他們自由的家園。
“啊,我親愛的女友……站起來吧,我們還可以一起去戰(zhàn)勝敵人,你還可以像在五一節(jié)一樣歡笑……”那練習簿上,寫著的詩句,那個大男孩羞澀地說,我還沒有寫完?!肚嗄杲l(wèi)軍》少量的穿插了純潔的友誼與愛情,還有至死不渝的夫妻關(guān)系,在那個時代都顯得尤其珍貴。那個鎮(zhèn)上的人們都是愛著自己的祖國,可以看出,就在最艱難的時候,他們都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家園,他們也有自己的愛國情懷。
最后的審訊,讓人看不下去,被斬掉右手,讓其坐在燒紅的鐵板上,還有被斬掉左腳等等,身體上的撕心裂肺的痛苦,卻哼都不哼一聲,最令我震撼的是,一幅配畫的插圖:滿山遍野的白色十字架斜插在草地上,最前面的那一個白色十字架上,飄舞著的是一條鮮艷的黃色圍巾,那副唯美的畫面,似乎宣誓著近衛(wèi)軍們最后的話語:共和國萬歲。
這些人是群英雄,法捷耶夫筆下的這群英雄,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那些大義凜然,愿為國獻身的精神,也許是這么本書留下來的原因。這是真人真事與藝術(shù)虛構(gòu)完全結(jié)合贊譽了英雄的事跡的史詩,讓人不禁濕潤眼眶。
敬告青年讀后感篇十二
《青年近衛(wèi)軍》是反映前蘇聯(lián)人民在反法西斯為國戰(zhàn)爭時期的英雄業(yè)績的杰出作品。
1940年12月17日,德、意、羅、匈、芬五國550萬軍隊突襲蘇聯(lián),準備不足的蘇軍節(jié)節(jié)敗退。但在德軍占領(lǐng)區(qū)內(nèi),游擊隊卻異常活躍,他們經(jīng)常以火攻的方式襲擊德軍。在克拉斯諾頓,就有一個大型的游擊隊——青年近衛(wèi)軍,他們由奧列格、萬尼亞、鄔麗亞、謝遼薩、劉勃卡領(lǐng)導,主要在伏羅希洛夫格勒州活動。
當然,戰(zhàn)爭時代也少不了愛情。書中還恰如其分地描寫了謝遼薩與華麗雅、奧列格與妮娜、劉勃卡與謝爾格等年輕人之間的純真愛情。他們不管是年長年幼,但都是有血有肉、感情豐富、可敬可愛的人;他們都以不同的'個性顯示出共同的美德,而這些美德又都在特們一個個具體的斗爭行動中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感人至深!
我們還能感受到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但讀起來毫不費力,而是自然而然地展現(xiàn)。這一切都使這部小說成為了一本既有高度思想性,又具有高度藝術(shù)性的作品。
這本書通過對前蘇聯(lián)波瀾壯闊的為國戰(zhàn)爭的描寫,展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宏偉規(guī)模和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告訴人們正義戰(zhàn)爭必勝的道理,揭示了德國法西斯的兇殘本性;告訴大家真理必勝,失敗的苦果只能丟給那些惡棍承受。
敬告青年讀后感篇十三
《青年近衛(wèi)軍》主要講的是一群前蘇聯(lián)青年學生為了保衛(wèi)祖國,與德國法西斯進行搏斗,為蘇聯(lián)紅軍進行轉(zhuǎn)移和反攻爭取時間,最后因為有人被抓,受不了德軍的酷刑,透露出了“青年近衛(wèi)軍”的人員名單及指揮所,以至青年近衛(wèi)軍全體被捕,被絞死或槍決。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奧列格。他是青年近衛(wèi)軍的核心人員――指揮員,他過人的勇氣和領(lǐng)導才能讓人佩服。他知道集中行動容易被敵人發(fā)現(xiàn),就把青年近衛(wèi)軍分成了幾個小隊,分設(shè)了幾個指揮所,并將戰(zhàn)區(qū)分為兩分:前沿和敵后,身體比較單薄的隊員在敵后,強壯的在前沿,配合行動,以此來拖住敵人。
我其次喜歡謝廖沙?邱列寧。他也是青年近衛(wèi)軍核心集團中的一員。是青年近衛(wèi)軍的一員猛將。他曾經(jīng)火燒德軍司令部,把德軍燒得哇哇大叫,抱頭鼠竄,他還解救了一名被俘虜?shù)奶K聯(lián)紅軍戰(zhàn)士,幾拳就打死了那個押送被俘紅軍的德軍士兵;在近衛(wèi)軍中,他還曾幾次伏擊德軍,使德軍大批傷亡,慌忙逃竄。
青年近衛(wèi)軍是一支英雄的隊伍,他們的犧牲是光榮的,他們?yōu)榉捶ㄎ魉箲?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都是巨人,是我們學習的目標,他們面對死亡大無畏的精神永遠流傳在我們中間,傳承在所有愛國之士的身上,也傳承在所有人的心里。
敬告青年讀后感篇十四
上了高一后,每個月就開始固定會買一本《青年文摘》??墒巧狭烁呷缶秃苌儋I了,因為老師總是說:“《青年文摘》這些雜志對高考作文沒有幫助,不要再買了?!庇谑锹犃死蠋煹脑捑蜎]再買了。
前幾天,在學校買了一本《青年文摘》,翻開第一頁,就開始嗅到久違的'芳香。那是青春的影子,那是青春時的懵懂與對青春的追憶。
那里有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愛情,也有小時候似曾相識的年少輕狂……無數(shù)無數(shù)的味道,都依舊清新自然。不用刻意去背什么內(nèi)容,只要安靜的去享受其中的萬千世界。即使是一件件看似普通的事情,卻讓你覺得似乎昨天剛在你身邊發(fā)生過。
雖然未必每一位青年都能夠那么懂事,但是青年有自己的情感,即使是不成熟的,但也可以十分具有魅力。每一次讀它,我都覺得非常的溫馨,好像是在欣賞著描述自己生活與情感的連環(huán)畫。
這一次對《青年文摘》的回歸,有種歸鄉(xiāng)的感覺。
敬告青年讀后感篇十五
還記得我買的第三本《青年文摘》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女孩侯晶晶十一歲時下肢癱瘓,從那以后她不但無法站起來,而且不得不忍受心里和生理上的巨大創(chuàng)傷,然后她在那幾乎沒有希望的生活中選擇了堅強。十二年后,她自學成才,憑著頑強、自信和她優(yōu)異的成績回到了校園,成為一名研究生……當我讀著她的故事時,不禁感慨萬千。我真真切切地感到了一個人在如此巨大的痛苦中頑強的生活,那需要多少對生命的熱愛和執(zhí)著。那時,我捧著《青年文摘》,如獲至寶。再苦再累,對生命的渴望和熱情不會泯滅。從那以后,我會經(jīng)常拿起《青年文摘》,腦海中閃現(xiàn)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仿佛能從中找到不竭的動力。我對《青年文摘》的信任也因此與日俱增。
《青年文摘》就是這樣一本雜志,總能用它豐富的內(nèi)涵激勵我。更重要的是,這樣一本本薄薄的小冊子滿載著真情,向我展現(xiàn)了一個充滿愛的世界。幫助我能夠更深入的了解這個社會,提供給我很多的經(jīng)驗,分享許多的感動于歡樂。
這里有一個沒有"綠卡",沒有固定收入,卻在美國將三個子女培養(yǎng)成博士的中國女性的故事,她只為完成丈夫臨終時的遺愿和維護一份中國人的尊嚴;這里講述了一個身患絕癥的少女,如何用自己的真誠和樂觀為網(wǎng)友送去溫馨,最后在鍵盤前凄然而逝的故事……就是這些平凡人身上每天發(fā)生的一件件發(fā)人深思的時間,訂成了這一本本看似輕巧,實則沉淀淀的《青年文摘》。
對于這樣的一本讀物,我發(fā)現(xiàn)它的幫助絕不亞于一位良師益友。它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親情、友情、愛情,或許有些故事還太深奧,現(xiàn)在的我還無法徹底理解,但它能夠幫我少走許多的彎路。
不是一定要等親人都老去之后才感覺到親情的珍貴,不必一定要嘗到失敗的苦痛后才會對成功充滿渴望,也不用一定要到自己年紀一把的時候才去珍惜所擁有的每分每秒。《青年文摘》,這本一看書名,就知道適合我們這種"青年"來閱讀的刊物,我很慶幸自己的生活中能有這樣的一個"朋友".
別笑我不夠現(xiàn)實,老是沉醉在這一個個并不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中。《青年文摘》教會了我如何對待生活。每次捧讀它的時候,總覺得自己仿佛能和書中的一切交流著彼此的思想,它早已成為我忠實的朋友。
敬告青年讀后感篇十六
在《青年文摘》里,我尤其喜歡看“青春風鈴”這一部分,它所描述的愛情故事就好像發(fā)生在我周圍的一樣,讀著它就好像在讀著自己的生活,那么形象生動。它讓我覺得愛情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情,雖然很多情侶都因為種種原因而錯過彼此,不可否認,那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然而那又是一件很值得讓人回味的事情。遺憾也是一種美,沒有什么是十分完美的,也許正因為這樣,所以才顯得更加珍貴吧!我是一個沒有談過戀愛經(jīng)歷的女生,所以我不能夠真正體會到那種讓人刻骨銘心的愛情,但我始終認為要想擁有一份真正的愛情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經(jīng)過種種磨難和考驗才能得到它。無可置疑,這個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但我堅信最后迎來的將會是晴天。我討厭那些把愛情當兒戲的情侶,一個人的一生能談幾次戀愛呢,人的一生能有幾個青春呢,我想大家都心中有數(shù),不需要我說。但話說回來,愛情本來就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沒有誰能給它下一個特定的定義,也許只有經(jīng)歷過的人才有深刻的體會吧。不管怎樣,我始終相信那份屬于我的真愛就在不遠處。
《青年文摘》里面最真實的應(yīng)該是那些人物傳記吧,不管是平凡的還是不平凡的,每一個故事都讓我感動,讓我堅強,讓我佩服。在那些人當中,有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有為廣大人民群眾作出奉獻的偉大人物,也有為自己的夢想不斷拼搏,堅持,努力而永不言敗的勇者……他們所做的事都是值得我們肯定和支持的,在我看來,他們的人生是燦爛精彩的,是充滿芳香、充滿喜悅的因為那是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換來的成果。一直以來,每當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我總是對自己說,這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不了重頭來過,又不會死人,比起很多人,我幸運多了,沒有什么可抱怨的。所以每一次我都挨了過來,不管你們信與否,我都覺得每個人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都需要來自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當你們遇到挫折時,想想那些同樣經(jīng)歷過像你這樣痛苦的人吧,別人都可以做到,為什么你就不可以呢?相信自己不一定會成功,但不相信自己就一定會離成功越來越遠,永遠到達不了那輝煌的成功殿堂。
《青年文摘》里出了上述的以外還有很多很多讓我感動的文章,例如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故事,那些教我們?nèi)绾巫鋈俗鍪碌奈恼?,在文摘里面,你可以一下子學到各種不同的知識和道理。真的,因為《青年文摘》,我的人生旅途才不會顯得那么孤寂和憂愁,因為它,我的生活才能在它的指引下?lián)碛懈嗟目鞓坊貞?,擁有了更多的歡聲笑語,擁有更多的勇往直前的勇氣。因為有它,所以我會好好活下去,把人生的每一天都活出精彩,我要打造屬于我的天堂。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6995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