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陶淵明的讀后感(實用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3 08:39:11
晉陶淵明的讀后感(實用18篇)
時間:2023-12-03 08:39:11     小編:JQ文豪

讀后感的寫作可以是個人性的,也可以是客觀性的,可以探索文本背后的深層意義,也可以關注故事中的細節(jié)。寫讀后感時,可以適當引用作品中的語句或描寫,以加強文章的說服力和可讀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一些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晉陶淵明的讀后感篇一

作為文學作品,這首辭的成就很高,歷來為人所稱頌。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經(jīng)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已!”可見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讀《歸去來兮辭》,并不能給人一種輕松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后是一種憂愁和無奈。陶淵明本質(zhì)上并不是一個只喜歡游山玩水而不關心世事的純隱士。由于受儒家的影響,陶淵明曾對統(tǒng)治階級抱有幻想,希望通過出仕的途徑,來實現(xiàn)“大濟蒼生”的宏愿。但作者所處的東晉時期,正是軍閥制度的全盛時期,高門士族壟斷了高官要職,庶族寒門則遭到無理的壓抑。陶淵明29歲出仕,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幾次做官,但不過是祭酒、參軍一樣的小官,不僅濟世的抱負無從施展,而且必須降志辱身地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恥辱。因而屢屢辭官回鄉(xiāng)。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為彭澤縣令,上級派督郵(督查屬縣政績的官吏)來縣,縣里說應當冠帶整齊,前往迎見。他嘆氣說:“我豈能為五斗米,這要問鄉(xiāng)里小兒。”就辭官歸隱,他在回家時,寫下這篇文章表明意志。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述志作品,著重表達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與鄙視,贊美了農(nóng)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安適的田園生活,顯示了他歸隱的決心。詩的開篇,隨口而出“歸去來兮”四字,積蓄已久的壓抑和不快如決提之水,一發(fā)不可收拾。而詩人歸去的理由卻僅僅是“田園將蕪”這個簡單而平淡的原因。詩人想到“田園將蕪”本應回家,但心在官位,為形體所役而不能自主,這是何等可悲!表明詩人已有歸意。而后一層是之詞。詩人已知過去求官為非,今日棄官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遠,還來得及回到正道上來,因而感到欣慰。緊接著,寫作者回到田園后的愉快生活。作者乘舟返家途中既輕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和望見家門時欣喜若狂的心情,這跟在官時“惆悵而獨悲”的心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飲酒自遣,這是室中之樂;涉園觀景,流連忘返,這是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者之樂,跟遷者們的閑適心情絕不相同。以“息交以絕游”進一步表示對當權(quán)者和官場生活的鄙棄?!澳拘佬酪韵驑s,泉涓涓而始流”描寫了農(nóng)村初春生機勃勃的景象,觸景生情,為結(jié)尾是人生觀張本。詩的結(jié)尾,抒發(fā)詩人“樂天安命”的情懷。

這篇《歸去來兮辭》寫于陶淵明辭官歸田之初,但不是抒寫歸田后生活實況,而是他登舟啟程之前對歸途及歸田后的想象,讓讀者從中深刻體會到了他結(jié)束十三年仕途生活的堅決與暢快,表明了歸隱田園的決心。

晉陶淵明的讀后感篇二

學習教科書,就喜歡陶淵明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讀人物傳記,對五柳先生又多了一些了解,多了一些感悟。

首先,我發(fā)覺陶潛并不是心目中那樣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隱逸仙人。年輕時的陶淵明曾經(jīng)意氣風發(fā)、熱烈奮力,“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皳釀Α?,原來隱逸詩人陶淵明也有過仗劍江湖、豪酣興健的時代。我想,他有崇拜荊軻的豪俠之情,也一定希望為百姓做些事情,像祖父一樣建立功業(yè)。原來,他的歸隱有著許多的無奈。朱熹說“隱者多是帶氣負性之人為之”,在門閥士族階層的排擠之下“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他寫下了《感士不遇賦》,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志不能酬。

同時,熱烈的心境歸于淡泊,也是對生活更深的挖掘。豐子愷說過,人生的境界有三層,物質(zhì)、精神、靈魂。陶潛不為物質(zhì)所動,“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是精神的境界,但讀書人也未必隱逸。隱逸,也許就是為了達到”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般靈魂的寧靜,是一種靈魂的境界。現(xiàn)代社會有時精神變成了物質(zhì)的附屬,心靈變得物化,多少人又能去關注自己的靈魂?誰又能掙脫世俗的桎梏,獲得靈魂的平靜與安然?有人說,最遠的距離是從自己的身體到自己的心,關注靈魂生活,也是值得我們?nèi)ニ妓鞯摹?/p>

田園之居妙在不受束縛,貴在順乎自然?!熬迷诜\里,復得返自然”,自然之美讓心靈也變得輕松悠然。蘇軾說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仕為高;欲隱則隱,不以隱為高”。出仕順乎自己的心愿,未能如愿也不強求、不阿諛,色和而正、順暢坦然。世衰則隱,也是隨性適情、力耕不輟。青山綠水,穿著粗衣的詩人背著鋤頭向豆苗田地里走去,詩人與自然物我交融,人身處自然之中,如此和諧。農(nóng)耕,或許也是最順應自然的生活方式吧。正如許多年以后美國的梭羅,一間木屋,自給自足,湖泊小舟,隨興所之。

作為一個學生,對于陶淵明的種種,是無法評價的,只能寫下一些自己的感悟,表達一些景仰。景仰陶淵明豪情俠氣、深邃的靈魂、自然的心境。而不論怎樣的陶淵明,從來沒有因為生活的苦難失去純真的赤子之心,這也是古來無數(shù)人都喜愛他的原因之一吧。

晉陶淵明的讀后感篇三

辭是戰(zhàn)國后期楚地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形式比較自由的韻文;賦體起源的時間要早一些,都是散文的濫觴。兩漢時期,辭賦不分,均重文采、講鋪陳、善用典,區(qū)別在于辭重韻而抒情,賦重在詠物說理。《歸去來兮辭》是辭賦的結(jié)合,既詠物說理,又抒發(fā)情感。全文537字,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序,闡述入仕和出仕的原因。陶淵明坦陳是為貧而仕,“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于是,“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諸侯、家叔幫忙,“遂見用于小邑”。最后,“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

辭官歸隱的原因是“質(zhì)性自然”,與官場的污濁格格不入,在彭澤當縣令“八十余日”,“自免去職”。第二部分是正文的第一、二、三段,寫了歸途的心情、到家時的心情和在田園里的心情,洋溢著詩人欣慰無比、怡然自樂的幸福。歸途的心情是立于船頭,歸心似箭,盼早日到家。到家時的心情是“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意思是,遠遠地望見簡陋屋門,且喜且奔地飛跑回家。在田園里的心情是“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意思是,整天在園中散步而自得其樂,雖然設有門戶卻常將它關閉。拄著拐杖隨處漫游歇息,不時抬起頭來向遠處眺望。第三部分是最后一段,抒發(fā)詩人的人生感悟,“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意思是,順其自然走向生命的盡頭,樂天知命還有什么可以猶豫的呢。這是一種哲學思考,是陶淵明對生存價值和生命意義的終極追求。

品讀《歸去來兮辭》,我們深深為陶淵明的自然品格所折服。做人自然、自然做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其實很難,難就難在人有七情六欲,容易為物欲所困和名利所累。陶淵明真正做到了自然。陶淵明確信,自然是他的血脈、他的生命和他的全部,只要回歸自然,他才會有幸福。這種自然是質(zhì)性自然,不是作秀的自然,更不是作偽的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有了質(zhì)性自然,陶淵明才會感嘆:“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像天上的云,云卷云舒,自由飄蕩,無所系羈;像空中的鳥,飛來飛去,翱翔藍天,依戀樹林。這種自然是田園風光。田園是最真切的自然,是人類詩意地棲居的大地。在陶淵明看來,田園代表著寧靜、和諧、安詳,代表著溫情、善良、真誠,代表著對世俗的拒絕和對權(quán)力的蔑視。田園是他質(zhì)性自然的載體,是他安身立命的處所。因而《歸去來兮辭》正文一開篇就動人心魄地喊出“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真是天籟之音,在歷史上的蒼穹久久回蕩,深深震撼著士大夫的心胸。這種自然是平淡語言。

陶淵明的詩文幾乎找不到怪僻字,用的都是農(nóng)家語,以致同時代的文學批評家鐘嶸認為不夠高雅。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用語是否高雅,有沒有怪僻字,而在于是否有真情,是否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有了真情,田園可以顯現(xiàn)為風光,農(nóng)家日子可以提升為詩意,簡單事物可以喚起美的享受,這正是陶淵明詩文最大的特色,也是他質(zhì)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后人評價《歸去來兮辭》是“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之痕”;評價陶淵明的詩文是“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歸去來兮辭》告別了官場生活?!拔蛞淹恢G,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段話既有悔恨又有醒悟,富于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覺悟到以往的過失已無法挽回,知道將來的'美好還來得及補救,其中今是而昨非,就是陶淵明徹底否定了13年甚至是30年的宦海沉浮。

陶淵明28歲才做官,40歲告別官場,實際只有13年時間,但他在《歸園田居》中說:“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這大概是算上了他少年時就有了入仕做官的愿想。其實,陶淵明年輕時是很想為官從政的,他自己說的原因是“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也就是在子多且幼、謀生無術(shù)的情況下,不得不外出做官;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的“大濟蒼生”的宏愿和“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志向。陶淵明也著實做過幾次官。他第一次入仕是28歲。《晉書》記載:“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意思是,他那時家貧,到江州任祭酒一職,屬于州府的普通辦事員,但他不愿仰人鼻息,沒過多久就辭職回家了。

據(jù)說,不久州里又來召他做主簿,屬秘書類的差事,他沒去就辭謝了。第二次入仕是36歲左右,他到荊州府桓玄門下做屬吏,而桓玄當時控制著長江中上游,正伺機篡奪東晉政權(quán)。陶淵明不愿與桓玄同流合污,借故母親去世,歸家居喪,辭別了官職。第三次入仕是40歲那年,陶淵明遠赴京口在劉裕那里做過建威參軍和鎮(zhèn)軍參軍,也是一種文職小官。對于東晉而言,劉裕與桓玄一樣都是篡國謀逆者,陶淵明不滿劉裕,很快就辭了職。半年之后,叔父陶逵介紹任彭澤縣令。當了81天縣令,又一次掛印而去,寫就了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宣言徹底告別仕宦生涯。這一年他41歲。陶淵明辭官隱退的表層原因,按《歸去來兮辭》的說法是“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按蕭統(tǒng)《陶淵明傳》的說法是“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瘻Y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這也是“不為五斗米折腰”典故出處,后人對此有疑問,認為在陶淵明的詩文中得不到印證。然而,這倒比較符合陶淵明的思想邏輯和性格特征。深層原因,卻需從陶淵明自身和當時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尋找。

其一是由于陶淵明的個性,他崇尚自然和追求心靈自由的品質(zhì),與仕宦生活的諸多羈絆不能相容,這應該是主要原因。

其二是東晉士族文人普遍談玄說理、不拘形役的社會風氣,不能不對陶淵明的人格世界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從而為他辭官隱退奠定了思想基礎,發(fā)揮了催化和促進作用。

其三是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與南北朝初期,軍閥混戰(zhàn),生靈涂炭,一生遭遇亂世,這不僅是他無法改變的歷史現(xiàn)實,而且也為宏圖大志的實現(xiàn)設置了無法逾越的障礙。綜合歷史與現(xiàn)實、社會與個人的種種因素,終于釀成了陶淵明辭官退隱的結(jié)局。這對陶淵明個人來說,可能是一杯苦酒,而歷史地看,卻是一杯精神美酒,為我們釀造了“隱逸詩宗”的美好詩篇和士大夫超凡脫俗、清高自潔的光輝形象。

晉陶淵明的讀后感篇四

陶淵明是東晉末期著名的文學家,更著名的則是他告別官場、做了真正的隱士?!稓w去來兮辭》是陶淵明最重要的作品,是告別官場的宣言,歐陽修評論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辭是戰(zhàn)國后期楚地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形式比較自由的韻文;賦體起源的時間要早一些,都是散文的濫觴。兩漢時期,辭賦不分,均重文采、講鋪陳、善用典,區(qū)別在于辭重韻而抒情,賦重在詠物說理。《歸去來兮辭》是辭賦的結(jié)合,既詠物說理,又抒發(fā)情感。全文537字,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序,闡述入仕和出仕的原因。陶淵明坦陳是為貧而仕,“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于是,“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諸侯、家叔幫忙,“遂見用于小邑”。最后,“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

辭官歸隱的原因是“質(zhì)性自然”,與官場的污濁格格不入,在彭澤當縣令“八十余日”,“自免去職”。第二部分是正文的第一、二、三段,寫了歸途的心情、到家時的心情和在田園里的心情,洋溢著詩人欣慰無比、怡然自樂的幸福。歸途的心情是立于船頭,歸心似箭,盼早日到家。到家時的心情是“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意思是,遠遠地望見簡陋屋門,且喜且奔地飛跑回家。在田園里的心情是“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意思是,整天在園中散步而自得其樂,雖然設有門戶卻常將它關閉。拄著拐杖隨處漫游歇息,不時抬起頭來向遠處眺望。第三部分是最后一段,抒發(fā)詩人的人生感悟,“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意思是,順其自然走向生命的盡頭,樂天知命還有什么可以猶豫的呢。這是一種哲學思考,是陶淵明對生存價值和生命意義的終極追求。

品讀《歸去來兮辭》,我們深深為陶淵明的自然品格所折服。做人自然、自然做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其實很難,難就難在人有七情六欲,容易為物欲所困和名利所累。陶淵明真正做到了自然。陶淵明確信,自然是他的血脈、他的生命和他的全部,只要回歸自然,他才會有幸福。這種自然是質(zhì)性自然,不是作秀的自然,更不是作偽的.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有了質(zhì)性自然,陶淵明才會感嘆:“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像天上的云,云卷云舒,自由飄蕩,無所系羈;像空中的鳥,飛來飛去,翱翔藍天,依戀樹林。這種自然是田園風光。田園是最真切的自然,是人類詩意地棲居的大地。在陶淵明看來,田園代表著寧靜、和諧、安詳,代表著溫情、善良、真誠,代表著對世俗的拒絕和對權(quán)力的蔑視。田園是他質(zhì)性自然的載體,是他安身立命的處所。因而《歸去來兮辭》正文一開篇就動人心魄地喊出“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真是天籟之音,在歷史上的蒼穹久久回蕩,深深震撼著士大夫的心胸。這種自然是平淡語言。

陶淵明的詩文幾乎找不到怪僻字,用的都是農(nóng)家語,以致同時代的文學批評家鐘嶸認為不夠高雅。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用語是否高雅,有沒有怪僻字,而在于是否有真情,是否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有了真情,田園可以顯現(xiàn)為風光,農(nóng)家日子可以提升為詩意,簡單事物可以喚起美的享受,這正是陶淵明詩文最大的特色,也是他質(zhì)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后人評價《歸去來兮辭》是“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之痕”;評價陶淵明的詩文是“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歸去來兮辭》告別了官場生活。“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段話既有悔恨又有醒悟,富于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覺悟到以往的過失已無法挽回,知道將來的美好還來得及補救,其中今是而昨非,就是陶淵明徹底否定了甚至是30年的宦海沉浮。

陶淵明28歲才做官,40歲告別官場,實際只有13年時間,但他在《歸園田居》中說:“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這大概是算上了他少年時就有了入仕做官的愿想。其實,陶淵明年輕時是很想為官從政的,他自己說的原因是“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也就是在子多且幼、謀生無術(shù)的情況下,不得不外出做官;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的“大濟蒼生”的宏愿和“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志向。陶淵明也著實做過幾次官。他第一次入仕是28歲?!稌x書》記載:“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意思是,他那時家貧,到江州任祭酒一職,屬于州府的普通辦事員,但他不愿仰人鼻息,沒過多久就辭職回家了。

據(jù)說,不久州里又來召他做主簿,屬秘書類的差事,他沒去就辭謝了。第二次入仕是36歲左右,他到荊州府桓玄門下做屬吏,而桓玄當時控制著長江中上游,正伺機篡奪東晉政權(quán)。陶淵明不愿與桓玄同流合污,借故母親去世,歸家居喪,辭別了官職。第三次入仕是40歲那年,陶淵明遠赴京口在劉裕那里做過建威參軍和鎮(zhèn)軍參軍,也是一種文職小官。對于東晉而言,劉裕與桓玄一樣都是篡國謀逆者,陶淵明不滿劉裕,很快就辭了職。半年之后,叔父陶逵介紹任彭澤縣令。當了81天縣令,又一次掛印而去,寫就了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宣言徹底告別仕宦生涯。這一年他41歲。陶淵明辭官隱退的表層原因,按《歸去來兮辭》的說法是“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按蕭統(tǒng)《陶淵明傳》的說法是“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瘻Y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慈战饩R去職”。這也是“不為五斗米折腰”典故出處,后人對此有疑問,認為在陶淵明的詩文中得不到印證。然而,這倒比較符合陶淵明的思想邏輯和性格特征。深層原因,卻需從陶淵明自身和當時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尋找。

其一是由于陶淵明的個性,他崇尚自然和追求心靈自由的品質(zhì),與仕宦生活的諸多羈絆不能相容,這應該是主要原因。

其二是東晉士族文人普遍談玄說理、不拘形役的社會風氣,不能不對陶淵明的人格世界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從而為他辭官隱退奠定了思想基礎,發(fā)揮了催化和促進作用。

其三是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與南北朝初期,軍閥混戰(zhàn),生靈涂炭,一生遭遇亂世,這不僅是他無法改變的歷史現(xiàn)實,而且也為宏圖大志的實現(xiàn)設置了無法逾越的障礙。綜合歷史與現(xiàn)實、社會與個人的種種因素,終于釀成了陶淵明辭官退隱的結(jié)局。這對陶淵明個人來說,可能是一杯苦酒,而歷史地看,卻是一杯精神美酒,為我們釀造了“隱逸詩宗”的美好詩篇和士大夫超凡脫俗、清高自潔的光輝形象。

辭官歸隱,歷史留下了陶淵明,文人墨客多了一種人生選擇。但是,縱觀歷史,真正選擇辭官歸隱的,陶淵明之后鮮有所聞,這使后人只能“高山仰止”,不能“景行行止”。所以,元人評價:“古今聞人,例善于辭,而克行之者鮮。踐其所言,能始終而不易者,其惟淵明乎?此所以高于千古人也”?!稓w去來兮辭》給人們最大的啟示是:人生可以有多種選擇,不惟入仕為官一途。

晉陶淵明的讀后感篇五

在大多數(shù)中國人心目中,晉代陶淵明是一個風姿瀟灑、心定氣閑的隱逸詩人。他嗜酒、他愛菊,他簞瓢屢空,忘懷得失,他遠離世俗塵囂,有著安貧樂命的灑脫和閑適。他的詩歌是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的散文自粱代起亦受好評如潮,為后代人所效法。他閑居鄉(xiāng)野,寄情山水,他崇尚自然,熱愛自然。

他一往情深地去描繪自然的世界,自然的人生。質(zhì)而實綺、似癯實腴。他的散文表面清新淡雅、質(zhì)樸自然。如《桃花源記》中的自然景物描寫:“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央繽紛復行數(shù)百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廖廖幾筆就將這良田、美池、桑竹之地描寫得令人神往,欲居其間。

在這自然秀麗的字面又緩緩流露出一股純真誠摯之情,絲毫沒有矯揉造作之態(tài)、沒有錯采鏤金式的加工,而是有出水芙蓉般的境界。除去這層自然之美之外,還有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之美、社會風尚之美。黃發(fā)垂髫、怡然自得,男耕女織、相濡以沫。當有外來之客時,他們必是邀至家中,殺雞設酒,好生款待。充分顯示了村民的熱情淳樸。在這里沒有連年的戰(zhàn)亂、沒有沉重的苛捐雜稅。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諧。

他們努力耕作,充分享受勞動和收獲的歡樂;他們熱情好客,始終保持著幼有所長,老有所終的傳統(tǒng)美德。在這里沒有君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到處都是和平、安寧、自由和幸福。這里不僅是隠士的小天地,也是千千萬萬農(nóng)民的樂土,更是一個烏托邦式的人間仙境。這種自然之美加之人性之美實則是“天地之大美”陶淵明的散文不缺少這樣的境界,無論是對真摯親情的描寫還是對自然之景的描繪,他都能一質(zhì)而不鄙、淺而能深的語言平平道出。在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間時時回蕩出對自然的贊美、對生命的謳歌。那是從詩人內(nèi)心深處迸發(fā)和流淌出來的一片真情。任情自然、求真求實。

平淡自然的風格就是他率真高尚人格的反應。在對待人生上,陶淵明采取一種順應自然、任情自然的態(tài)度。從不違心矯情,也不強而后為而是處處表現(xiàn)出真性情、真懷抱。這一點在他的《五柳先生傳》中即充分顯示了。他以自畫像的方式記事立言,真實而又傳神的反應了他年輕時貧寒的家境和處之泰然的情懷“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你看他盡管家貧,卻全然不以為懷。相反,他讀書成癖,卻又不求甚解,只求意會;嗜酒成性,而不能常得,逢招必醉;著文成習,又自得其樂,以明心志:一種率真、任情而又豁達、灑脫的情懷,一個“不慕虛榮”、“忘懷得失”的高士形象就這樣傳神的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在當時晉宋之交的社會充滿了動亂和篡奪。

他深惡這社會上的虛偽和狡詐。但與當時很多隱者負氣之士又有著不同。他以豁達的胸襟來容忍自己仕途的遭遇;以真誠的人生來對抗時代的虛偽;以清新自然的'筆調(diào)來抵御社會的混濁。他嗜酒,一飲必醉;他喜讀書,又不求甚解;他且愛彈琴,身邊的琴卻又不安玄;喜與鄉(xiāng)農(nóng)話桑麻不愿對達官貴人低聲下氣。在他一生的性情和行事中,他的坦然與執(zhí)著使他的人格顯然高出時人和流輩。走進陶淵明的散文,走進這位五柳先生平淡而真實的人生,在他的桃花林中品味自然的風采,在他的五柳先生傳中體味生活的真摯,在心與心交流時獲取幾分樸實與執(zhí)著。

晉陶淵明的讀后感篇六

誤幾回,那更亂紅悲咽。

——題記。

月未歇,照著離別夜,更持青燈看花,一曲獨奏冷月牙,。軟語華章,素寫離人賦,頭枕青花,牽掛水木年華。

箜篌彈盡悲歡離合,星引月殘,獨斷共生,也無人惜從教墜,擾了誰的眠,流年似水,虛度著一生,使得夜?jié)鈿埦平浟藙猓伙L偷走的相思捻成花,偷襲一個夢,圍攻一個人。月出時,人靜后,無限思念可沉舟。

對面無言相視久,且道風流依舊,約在晚霞落后聚西樓,共賞孤行殘月,月如鉤,千古愁,說不休,滄桑變換海橫流,才到殘葉暮雨知足秋,感嘆紅塵年少,少白頭,溫情相待,才能鑒往如來,清風舞明月,山夢落花間,獨曉一卷梵經(jīng)下。

獨然屹立月下,形影相吊,飛云冉冉蘅皋路,目送芳塵去,錦瑟年華,一夜魚龍舞,風滿袖。一生一世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看,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逃,若榮相仿引牛津,相對望貧。

離人淚,相思賦,誰道閑情拋擲久,惆悵還依舊,夢為元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人間望玉鉤,沒于青山,人歌人哭水聲中,幽蘭露,如啼眼,煙花不堪剪,你的錯,我的過。

飲清露,出疏桐,那堪來對白頭引,風多響易沉,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飛,云仙古今同,風雨之夕,若解多情任君夸,綠楊處,懷芳心檀郎逐便飛,結(jié)同心,明月下。

平林新月人歸后,不辭鏡里朱顏瘦,隔著時光,模糊了紅豆,月未央,人歌長,微度繡芙蓉,閑情拋擲久,玉笙寒,淚始干,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韶光夜,最是倉皇,猶奏別離歌。

垂淚對明月,消磨不過這離別,微吟先偷眼,斷魂不過挽離歌,漢隸梅花斂跡,千年前我用漢隸寫下唐詩,而今生我又開始為你填詞,城未見花,年來薄似紗,明朝賣閑茶,春風一杯酒,夜雨十年燈。

白頭吟離騷,相思難捱輕離別,短歌微吟不能長,憂來思,明月忘,斗酒散襟顏,難處心,念爾零落逐寒風,秋風別,擬詠懷,總為浮云蔽月,代衣冠成古丘,半落春天外,中分明月樓。

舉案齊眉,歲月靜好。

晉陶淵明的讀后感篇七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這千古一唱,耐人尋味,生命智慧,盡在其中?!皻w隱”可能曾經(jīng)是許多人的夢想。但是很多人只是在不得意的時候暫時逃避,真正能夠像陶淵明一樣,飽含深情并堅決地喊出“歸去”的,“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從《歸園田居》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歸隱不是逃避,不是矯情,不是無奈,不是無路可走時唯一的選擇。

“實迷途之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边@表明作者的歸隱不是一時的感情沖動,不是源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種深刻的反思,是對前途和命運的理性抉擇,是源于對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這里,陶氏的“歸去”源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歸田之喜是一種智者的喜悅,正是這種智慧,使陶淵明顯示出與當時及后世諸多“隱士”的不同。

所以說,他的歸隱是對官場的主動放棄之歸,是執(zhí)著人生尋找真我之歸。他不狂放,不沉淪,歲生命和自然滿懷真摯和熱愛,他所做的是追求內(nèi)在的生命自由,將心靈寄托與田園,在平凡的現(xiàn)實中將主觀情感與自然萬物合一,在耕讀觴詠中咀嚼人生的真正價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大解脫。

任世事變遷,世態(tài)炎涼,唯我不變,所求不變,就是順應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終于彌合,自我在多年艱難的尋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蟬蛻而出。人生因此而圓滿。

能夠找到心靈歸屬的'人都是幸福的,陶淵明也是幸福的。陶淵明的幸福還在于他有個溫柔可人的妻子。《歸園田居》中并沒有刻意寫到那個可愛的女人,但是,她的形象卻在陶淵明的文字中清晰的凸現(xiàn)。想想,會有多少人對“不爭氣”、不求上進、不能把官做得更大進行譏諷、抱怨、責備、甚至怨恨,可是這個女人卻一聲沒出,尊重和理解了丈夫的選擇,善解人意的安排家里人歡迎辭官歸來的陶淵明,讓他感到輕松;溫酒讓陶淵明盡興,讓他感到溫暖;處理好家里的各種事務讓他無憂無慮……這些事情說起來好像很簡單,真正要做到,卻又是那么不容易。

滾滾紅塵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找到寄托自己身心的真正的歸屬地,找到最適宜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找到有多少人可以像陶淵明一樣,有一個熨貼的,知心的伴侶。

“歸去來兮!”只是,你找到了自己的家園嗎?

晉陶淵明的讀后感篇八

在兩晉這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里,有三個名士隱居潯陽,人稱“潯陽三隱”。其中一個人稱“五柳先生”的在柴桑(今江蘇九江西)耕種田地,空閑時賦詩讀書,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得其樂的生活。他留下120多首詩,其中尤以田園詩最為精彩,因此贏得了中國“田園詩之父”的殊榮。他就是馳名中外的大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又叫陶潛,他的上幾代人都在晉朝朝廷為官。曾祖父陶侃坐過大司馬,祖父和父親曾做過太守一類的官。傳到陶淵明這一代,家道已經(jīng)中落,生活艱難。但是,他在具有濃厚的儒家文化的家風熏陶之下,從小好學,博覽群書。正所謂“少年罕人事,游在好六經(jīng)”。它不僅知識淵博,才學過人,而且在少年時就產(chǎn)生了“追求仁政”“輔佐明君”的思想,“猛志逸四海,騫翮(he和)思遠翥),立志做出一番“大濟于蒼生”的功業(yè)。

陶淵明也曾想通過仕途來實現(xiàn)自己的壯志,但現(xiàn)實生活卻使他的夢想破滅了。因為他生活的時代盛行等級森嚴的門閥制度,政治極其腐敗黑暗。人才的錄用晉升采取的是“九品中正”選舉法。選擇官吏既不問文武才能,也不必看吏治考績,只看家世出身。門第高低決定官位大小,正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官場里大貴族大官僚們勾心斗角,傾軋殘殺,污濁不堪。他們對門第卑微的下僚趾高氣昂,濫施淫威,處于這種世態(tài),出身沒落的陶淵明自然不可能得到施展才智,實現(xiàn)壯志的機會,他不得不以一次又一次的消極退隱來表達自己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和反抗。

29歲那年,陶淵明的親友鄰居看陶淵明家里實在太窮,便推薦他去做州里的小官吏。這是陶淵明第一次出仕,做了江州祭酒官。不久,因看不慣官場爾虞我詐的惡劣作風,辭官回家了。后來州里召他去作文書,他也辭不赴命。

35歲左右,受幻想的驅(qū)使,它曾一度出仕當了桓玄的幕僚,但他很快看清了桓玄妄圖篡位的野心,悔恨不已,又“投冠旋舊墟”了。

大將劉裕起兵殺入建康,殺了桓玄之后,陶淵明迫于生計,在劉裕的麾下當了名參軍??墒浅泄賵錾系暮诎岛透瘮。顾钌罡械脚c自己的志向和個性格格不入。在一次宴會上,他借酒吐出心中的積怨,抨擊官場上明爭暗斗、置國家與百姓利益而不顧的丑惡現(xiàn)象,當場吟詩一首:

志意多所恥、不如歸田去。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

第二天,陶潛就向劉裕辭了官。

41歲時,陶潛由于家里一貧如洗,為了撫養(yǎng)幼小兒女,陶淵明不得不出任了彭澤縣令,官雖不大,但沒有朝廷里的官場瑣事和虛偽應酬,陶淵明閑暇之余還可飲酒作詩,倒也愜意??墒亲隹h令才80多天,發(fā)生了一件事,惹怒了他。這年年底,郡里督郵到縣里來巡視,陶淵明穿著便服去見督郵,屬吏忙勸道:“縣令見督郵必須穿官服,以表恭敬。”陶淵明一聽,覺得受了屈辱,生氣地說:“我豈能為了區(qū)區(qū)縣令的五斗米俸祿,還要向這種市井小兒折腰,獻殷勤!”當天就氣憤地辭了官,回家去了,從此就再沒有出來做官。

陶淵明辭官后,回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潯陽柴桑。他在自己家門前種下了五棵柳,自稱“五柳先生”。從此過上了真正的歸田隱居生活。他“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過的是“寒餒常糟糠”“夏日常抱饑,寒夜無被眠”的貧困日子。但是,他在自食其力的勞動中切身體驗到了徹底擺脫腐敗官場、污濁世俗的“塵網(wǎng)”“樊籠”,“復得返自然”的歡暢心情。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晚年時寫的光輝杰作。一天晚上,陶淵明勞作一天后倒床熟睡了。夢中他恍恍惚惚感覺到天已大亮,這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他劃著小船外出捕魚。小船順著彎彎曲曲的溪流走了很遠,結(jié)果迷了路。忽然發(fā)現(xiàn)前面一片桃林,桃花盛開,美艷無比,清香怡人。他被眼前奇異的景致迷住了,一路賞去。不知不覺來到了桃林盡頭,也正是溪流的源頭。這里有一座小山,山腳下有一個洞,洞口里閃著亮光。他好奇地下了船,鉆入洞中。洞內(nèi)很狹窄,走著走著,突然眼前開闊明朗起來。只見一個村莊坐落在一片平坦的土地上。房屋井然,良田美池,桑竹成行,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一派和平寧靜的生活景象。男女老幼衣著奇異,安適自樂。

村里的人都很質(zhì)樸好客,見他這個陌生人進村,紛紛熱情地迎上前去,邀他家中做客。他們殺雞溫酒,待如貴客。交談中,他方得知村民的先人當年為了逃避秦始皇的暴政和戰(zhàn)亂,來到了這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他們世世代代在這里生活,不與外人往來。因此也不知道世上已多少次改朝換代,自秦以后又經(jīng)歷了漢魏晉。村人得知外界的消息后,都感到新奇驚訝。

他在村里住了數(shù)日,見這里古風佳俗猶存,民情淳樸可親,沒有繁重徭役,是一個美滿的理想王國。他十分喜歡,真想久住此地。無奈日久天長,心生思鄉(xiāng)之情,便向村人依依不舍地告辭了。臨走時,村人一再叮囑他切不可將這里的消息對外人講,他答應了。

在歸途中,他為了下次能再來此地,就沿途做了記號?;丶液螅蚬俑畧蟾媪耸劳馓以吹那闆r,官府讓他帶路派人去尋找。他帶著人沿路尋去,可是找來找去,既看不到那片美妙的桃林,也沒找到那個神奇的山洞。他心頭焦急萬分,就在這時,他突然驚醒,原來是一場夢。

因夢作詩,這固然是一個美好的傳說,但是《桃花源記》卻真真切切是陶淵明抨擊黑暗的社會,渴望像世外桃源那樣的理想王國的心跡的再現(xiàn)。

《桃花源記》等田園詩使陶淵明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田園詩創(chuàng)作的鼻祖。這些田園詩表達了勞動人民渴望沒有王稅、人人平等的思想,直接或間接地表現(xiàn)出詩人對污濁現(xiàn)實的不滿,這無疑是對當時文壇上盛行的雕琢綺麗的形式主義文風的一種反擊。陶淵明的詩對后代,尤其是唐代詩壇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田園詩、山水詩大量涌現(xiàn),文學史上因此形成了一個新詩派。

晉陶淵明的讀后感篇九

“三十不學藝”。我想測試一下記憶力是否嚴重退化,就決定背誦一下陶淵的《歸去來兮辭》和王勃的《滕王閣序》。前者完成,略有所思。

一、回歸山林有一定經(jīng)濟保障。

“僮仆歡迎”、“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嚕蜩轮邸钡日f明陶公是一個小地主,可以養(yǎng)得起家仆,也能收些地租,否則如何生計?這說明,首先,現(xiàn)今,即有與陶公同類者,所謂市民、文化人、知識分子,連陶公之微薄保障亦不可求;其二,該保障實不足以令人放棄“昨非”而擁抱“今是”,陶公心性高潔、高遠拔俗之形象未稍有減,退一步講,沒有保障,該辭依舊可能賦得。

二、經(jīng)濟保障不過聊勝于無。

他在《歸去來兮辭》小序中說是“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缸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笨梢娨话?。陶公是窮困潦倒而死的,另有足證。全辭刻畫了一個超凡脫俗的人,一個能坐在椅子上把自己托起來的人,一個違背了定式和規(guī)則的人。其胸襟氣韻、人格涵養(yǎng)、淡泊心境完全是靈魂深處的自由與迥異、純潔堅定的信念使然。

三、心中幽憤不平激蕩。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薄ⅰ吧迫f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等都可以揭示其縱浪大化、逍遙浮世的自由自在背后蘊含著心酸無奈與焦慮。治國平天下的宏圖大志、兼濟天下的道德使命今天都不得不“相違”,滿腹詩書與無暇理想只能相伴自己,終老林泉。這種憂心與屈原相比,肯定略弱,因為陶與屈畢竟志向有異,且背景不同。但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士”的職責――“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以仁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人生有限,而其志不得展,空對日月,怎能不自嘆自咿!愈不平,愈顯其真,愈才厚,愈彰其卓。天然雕飾的文字方讓人開悟:陶公的自然之筆來之不易。

四、眼觀手應,心靈筆巧。

“舟遙遙以輕?,風飄飄而吹衣?!?、“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薄ⅰ皯蚜汲揭怨峦?,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等都以純樸自然的語言描畫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觀和心胸,連讀者都覺得留連忘返。“由來意氣合,直指性情真?!边@些都揭示了陶公不僅是第一流的思考者和自我踐行者,也是第一流的寫者,口心相一、文筆卓然。固然言為心聲,其文字功夫鏤刻眼球,清新之風更無來者。

五、定義了詩歌語言的標記。

風、晨光、松菊、酒、園、云、鳥、琴書、車、舟、木、泉、富貴、良辰、天命等都成為陶公之后中國文化詩歌中大成之作的標記,這些詞經(jīng)其推敲后被默定為中國詩人的標志性語言,就這個意義而言,其一代文壇領袖,開詩派之先的功勞又怎能為后世所淡忘。若有異議者,請君讀罷東坡《琴詩》再來辯論吧?!叭粞郧偕嫌星俾?,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晉陶淵明的讀后感篇十

“世外桃源”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現(xiàn)在許多人向往不已。這樣的藝術(shù)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chuàng)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chuàng)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為何呢?經(jīng)過反復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快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quán)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為。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就在所難免?!皬娬邽橥酢?,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說: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理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為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難免有現(xiàn)實和理想的沖突,當你對現(xiàn)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己的理想王國。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chǎn)主義實現(xiàn)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本文乃東晉名士、一代隱士陶淵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聞目睹東晉黑暗動蕩的現(xiàn)實,憧憬著一個環(huán)境幽雅無戰(zhàn)火煩擾、平等、自由、安寧祥和的人間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漁人“忽逢桃花林”“欲窮其林”“從口入”“豁然開朗”,一個人間仙境就呈現(xiàn)在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擔心從此外人會紛至沓來,打擾他們清靜、幸福的生活,臨別之余,諄諄叮囑;可不曾想,漁人怎能按捺住內(nèi)心的狂喜激動?口里唯唯諾諾,但早已留心,一路細致的留下記號,立馬回郡報告太守。太守一聽有這么個好地方,立刻派人隨漁人前去,卻如墮迷宮,再也找不著去路了。

列位看官,果真有這么一處“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尋不著嗎?非也,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虛構(gòu)的,當時何來這么好的寶地?倒是現(xiàn)如今,如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于亂世中還有這番夢想,很難得。但這夢想,單靠你陶先生是“隱”不來的。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作結(jié):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晉陶淵明的讀后感篇十一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漁人進入山洞的過程,就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不僅想象究竟是怎樣的世界如此的隱秘?而當我真正進入桃花源后,里面的景物使我耳目一新,吃驚不已。在那充滿戰(zhàn)爭、壓迫、剝削的時代里竟然有如此的仙境之處。莫不說那平坦寬闊的土地,也不談那整整齊齊的屋舍,單單只看那一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便是會那些厭倦世俗紅塵之人產(chǎn)生極大的`吸引。

然而,桃花源的美還不止如此,里面居住的人才是這美妙仙境的關鍵所在?!包S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多么愜意的畫面?!氨阊€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多么善良,多么熱情好客的一群人。想一想,莫不要說過去拿充滿戰(zhàn)亂、紛爭的年代里,且就是現(xiàn)在處于和諧社會安居樂業(yè)人的們也不一定會去邀請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去自己家,況且這人又是自己所逃避的那個世界上的人。他們與世隔絕,本來是不想再受到外界的擾亂,然而在見到漁人之后,此中人還是盛情款待,熱烈歡迎。可見其民風之淳樸,社會之和諧。那份淳樸,那份善良,讓人感動不已。想永遠保存著這里的一切,在漁人走時不加阻止,只是道了句:“不足為外人道也?!?/p>

這樣的社會誰人不神往,漁人離開后的一切舉動,后人的尋找,都道出了桃花源的神秘,神秘的只能是幻想而已。讀到這我不禁感嘆,惋惜。

哎,桃花源,多么美好而又縹緲的夢境啊!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們能進入夢境桃源。

晉陶淵明的讀后感篇十二

讀完陶淵明的《飲酒》后,我似乎有所明白他的“悠然”,讀懂了些“他所謂的真意”。

陶淵明到底為何要歸隱田園呢?有人說這是無奈,當時的黑暗到極點,入仕做官本是他的根本目標,但幾次入仕失敗后,他選擇了逃避;更有人說這是他執(zhí)著這追求人生價值的表現(xiàn),因為他無法忍受官場的黑暗,選擇了做“本我”,是高尚理想。

曾有多少騷客名家揚棄鄙視官場,不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與人格,但在我看來他的行為有死好笑。何哉?因為他就是無法忍受官場的黑暗和對人性的摧殘,而逃之夭夭雨田園之中,這是消極的表現(xiàn)。他可知:他的才華可謂百年不遇,倒是的百姓、社會需要他這樣淡泊名利的人,可他卻選擇避世,不敢直視與黑暗,不干與惡、險作斗爭。試想,他若勇敢的像海燕搏擊風浪那樣的與黑暗作著永不停息的斗爭,發(fā)動革命,喚醒人們的心靈。那東晉不也是歷史的一大頂峰嗎?若陶淵明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有海燕的“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寫吧!”的勇敢堅定;由歐陽修的“樂其樂,醉能同其樂”的與民同樂,那一切就都會改變。

現(xiàn)代的我們應如何?我通過讀《讀酒》才真正懂得什么叫“真意”!不是陶淵明的返璞歸真,遠離世俗,貼近自然,完全不問世事,而是以天下為己任,以百姓為己任。我忽然有了莫名的沖動——長大以后當官,進入爾虞我詐的工作崗位,下基層,為百姓分憂解難,推動農(nóng)村又好又快的發(fā)展,能“樂其樂”也是一大幸事。

現(xiàn)在有多少人選擇當警察,打黑滅黑,與險惡和阻遏社會的壞人作斗爭,有的則選擇投身科學創(chuàng)造中去,造福百姓,推動社會發(fā)展。無數(shù)的人放棄了燈紅酒綠的生活,放棄了隱逸田園的生活,為了同一個目標——人類的奮發(fā),而奮斗!

晉陶淵明的讀后感篇十三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一句包含自悔的話語從不遠處傳來,只見那人一襲青衣,手持酒杯,身處菊花叢,與月爭輝。細看,月與他交相襯托,竟有些莫名的和諧,在不禁間散發(fā)出生命的芳香。

“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陶淵明辭官歸隱,只因他看破了世俗,官場的腐敗令他心灰意冷,他寧可要匕首方宅,寧可“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也不愿趨炎附勢,放下尊嚴去做那個自己不愿做的人。

“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若是真的放下名利之心,縱然身處鬧市,亦如同“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言雖如此,但陶淵明還是選擇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放下了繁華,遠離了仕途。陶淵明隱逸南山時,他“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被虿删諙|籬下,或臨清流而賦詩。他遠離了喧囂,以一葦渡江抵擋人世的滄浪。

雖說如此,表面上看起來陶淵明身處桃花源地,與世隔絕,別有洞天?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心中的苦?當他滿腔熱血想要效忠于國家時,卻看到了官場的虛偽、黑暗。

同時,他也明白憑借他一人之力,是根本無力挽回歷史潮流,便只能選擇憤然出世了。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無奈,走得悲傷,走得落寞,甚至還有幾分凄涼。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這渾濁的世俗掩埋,嗟嘆自己的才華竟在這官場中充分的施展?;蛟S就是他這樣的一個人,才能在這渾濁的世俗中散發(fā)出生命的芳香吧!同時,他的做舉在當時的封建社會里,是不被認可的,甚至是對他嘲諷,認為他辭官簡直是荒唐之至。在當時許多老板姓都以做官為一生奮斗的目標,在他們的認知里,做官,可是一件能飛黃騰達、光宗耀祖的大事。而陶淵明的做舉,在他們看來無異于一個瘋子所做的事。

所以說,看似恬淡的歸隱并不意味著痛苦的消失,而是苦難的加劇,即“自以為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已矣乎”“胡為乎湟湟欲何之”都表明陶淵明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

渾濁的世俗中,誰獨樹一幟風采?唯他恰如秋霜中傲然綻放的菊花,在嚴寒下挺直自己的脊梁并散發(fā)出生命的芳香。

晉陶淵明的讀后感篇十四

今天學完了《歸去來兮辭》,才慢慢的開始有了對“隱士文化”的初步了解,在沒學這篇課文之前,我對陶淵明也是非常不理解,明明是那么的才華橫溢,明明以前有那么大的雄心大志——大濟與蒼生,可到最后他卻放棄了,為此,我不得不對他,他這個人有著莫名的好奇心。

他曾經(jīng)是個怎樣的人呢!

他的'詩質(zhì)樸,沖淡,充滿了詩意。他真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形象代表,他那“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與富貴”的曠達的情懷確實讓我欽佩。就像老師說的,如果在現(xiàn)今社會,我們憑借自己的千辛萬苦,終于拿到了一張重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我們能夠堅定地說放棄,不要嗎?我想是不可能的。畢竟我們有自己的理想,我們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我們應該用汗水來獲得成功的喜悅。

我們常人看來,陶淵明秉承了老莊的哲學,思想是消極的,是在逃避對家人負起的責任,但看一個人生活的是否消極,關鍵是看他有沒有理想,沒有理想就像小鳥沒有翅膀。陶淵明的棄職歸田,不能說是消極處世,恰恰相反的,是他所追求的。他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在書卷中追求安逸,在田園里追求自己的平靜心境。陶淵明的歸隱,是對前途和命運的理性抉擇,源于對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他不狂放,不沉淪,是對生命和自然滿懷真摯與熱愛,他所追求的,是內(nèi)在的生命自由,將心靈寄托于田園,在平凡的現(xiàn)實中將主觀情感與自然萬物合一,在耕耘中咀嚼人生的真正價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大解脫,他那曠達的處世情懷是值得我們敬之佩之的。

晉陶淵明的讀后感篇十五

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以后,我的靈魂會情不自禁地跟著他走進那個人間仙境。那里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有的只是快樂和諧的生活。我經(jīng)?;孟胫菢拥娜碎g仙境。

但這僅僅是幻想,當回過神來,就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失落感,因為現(xiàn)實中的世界距離那個有山有水的地方相差甚遠。

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我明白了關愛森林,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我?guī)е艿艿绞彝馍⒉剑覀冄刂苫ㄌ磷哌^,微風拂面,淡淡的荷葉清香中夾著柏油的氣味,原本令我心曠神怡的舒適感一掃而光。這時我想到這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還存在,那么還可以聞到竹葉的清香呢??墒?,現(xiàn)在大部分的氣味都被塵土的氣息所代替了。當今,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工廠越來越多,排放的氣體嚴重污染了環(huán)境,還有各種車輛排放的尾氣,使原本就污染嚴重的環(huán)境雪上加霜,想起這些,心里一陣遺憾。

夜幕如期降臨,我和弟弟沿著原路返回,弟弟突然停止了腳步,我問他:“你怎么不走了呢,天快黑了?!彼钢恢淮蜣D(zhuǎn)的鳥兒說:“姐姐你看,是小鳥,好可愛呀,也在做游戲嗎?”我說:“可能是吧?!彼肓艘粫?,看著我說:“怎么只有一只呢,其他小鳥呢?它是不是找不到媽媽,找不到家了?晚上會害怕嗎?”面對他這一連串的問題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觀望四周,這里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后來為了造路、建房,竹林變成了柏油路與居民區(qū),或許這只鳥兒正如我弟弟所說的那樣失去了家園,無家可歸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弟弟的問題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失去了家園的何止是這一只小鳥呢,有多少小動物無家可歸,有多少動物瀕臨滅絕或苦苦掙扎在生死邊緣,這都是人類所賜。

漸漸地我開始進入夢鄉(xiāng),我仿佛變成了剛才所見到的那只鳥兒,來到了一個人間仙境,這兒晴空萬里、山清水秀、我在這蔚藍的天空中自由地飛翔,享受著陽光的溫暖,往下看,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四季如春的氣候,在陽光的照耀下,花兒顯得分外鮮艷。這里的生活非常和諧,人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四季的辛勤勞作,享受著勞動與大自然的喜悅。

不知不覺我來到了一條小溪邊,看到一個小孩正在喝溪水,還跟他的同伴說:“這水好清,好甜呀?!贝┻^小溪來到森林,這里的樹林郁郁蔥蔥,為了小動物們遮風擋雨,森林里一片和諧的.景象。這時,聽到一棵小樹苗說:“這里的人們是多么注意保護我們,把我們照顧得無微不至,為了小動物們建立了一個和諧美麗的家園?!彪x開森林,來到街上,這里一片熱鬧和諧的景象又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這時,我突然聽到一陣鈴聲,原來是鬧鐘響了,這只是一個夢而已,我回憶著剛才這個美麗的夢,心想如果現(xiàn)實世界有那么的美該多好?,F(xiàn)在大面積地森林被砍伐,環(huán)境被破壞,如果再不關注森林,保護環(huán)境,我們將會像小鳥一樣失去我們的家園。

晉陶淵明的讀后感篇十六

詩人陶淵明詩集中共有飲酒詩60余首,《陶淵明集序》中,蕭統(tǒng)第一次提示了陶淵明飲酒詩的內(nèi)涵,“有疑詩人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以其獨特的審美視角解釋了陶淵明飲酒詩的深意。古人云:杯中之物堪以樂,一飲魂銷萬古愁。綜觀陶淵明飲酒詩,亦可領略到詩人純真而又質(zhì)樸的個中樂趣。

陶淵明一生追求“真”、“樸”、“淳”、“自然”,主張回歸率性而為的“自然之鄉(xiāng)”,憎惡曲意逢迎的官場生活。早年雖有過鴻鵠之志,但都在黑暗渾濁的社會大氛圍中磨平了棱角。出于生計考慮雖多次為官,但詩人并不快樂,并慨嘆自己的為官生涯是“誤落塵網(wǎng)中”??梢?,詩人對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何其急切!

晉元興二年癸卯(四o三),詩人因母親去世,居憂在家,作《和郭主簿》二首,第一首中有“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戲我側(cè),學語未成音”四句,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卷三評曰:“此陶公自述其素位之樂,其不以貧賤而慕於外,不以富貴而動於中,豈矯情哉?”今歲“園蔬有余滋,舊谷猶儲今”,消陰中夏,南風拂裳,閑游“六藝”,“弱子”咿呀學語,嬉戲一旁,高興之余載酒揮觴,盡享人倫之樂,自是趣味橫生。此時陶淵明深切感受到脫離“心為形役”的暢快,便欣然寫道:“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

陶淵明歸田之后的詩《和劉柴?!分杏小肮蕊L轉(zhuǎn)凄薄,春醪解饑劬。弱女雖非男,慰情良勝無”四句,吳瞻泰《陶詩匯注》卷二評曰:“此詩是靖節(jié)樂天之學?!惫镆?,東風已“凄薄”,薄酒一杯可以解除疲勞,雖說濁酒不如佳釀,但用以調(diào)節(jié)情趣卻是有勝過無的,既有之則安之,正是詩人“樂天知命”人生觀的體現(xiàn)。

又如《游斜川》中“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且極今朝樂,明月非所求”,正如詩人所說“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無須太顧慮百年之后的景況,“有酒且為樂”,便是人生快事。再如《雜詩》其四中的“一觴雖獨進,杯盡須自傾”,《飲酒》其九中的“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等均是詩人知命而樂天的精神體現(xiàn)。

陶淵明并沒有象當時的一些“隱士”一樣,嘯聚山林,遠離人煙,而是“結(jié)廬在人境”,在“與人聚”的自然生存狀態(tài)中揮灑性情,亦是別有一番樂趣。

《歸園田居》其五中有“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化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幾句,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卷三評曰:“前者(其四)悲死者,此首念生者,以死者不復還,而生者可共樂也。故耕種而還,濯足才罷,即以斗酒只雞,招客為長夜飲也?!痹娙碎_荒南野,免不了稼穡扶犁,與農(nóng)民一樣辛勤耕耘。勞作之后與鄰居相聚飲酒,酒酣之時,慨嘆光陰易逝,歡樂太短,于是眾人通宵歡飲,把酒達旦。正如孫人龍輯《陶公詩評注初學讀本》卷一所言:“(此)田家真景,令人悠然?!庇秩纭峨s詩》其一“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中所體現(xiàn)出來也正是這種“惜時達樂”的人生態(tài)度。

陶淵明不同于老子“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思想,他認為人的性靈相知在于溝通,在于心與心的交換,而不是將真情藏于冷峻,一味地去追求超脫塵世,這是典型的田園君子的“好德樂道”思想。

《答龐參軍》中有“我有旨酒,與汝樂之”、“送爾于路,銜觴無欣”、“豈忘宴賓”的句子,孫人龍輯《陶公詩評注初學讀本》卷一評曰:“(此篇)高雅脫俗,喻意深闊,交情篤摯,妙能寫出?!边@一首詩中的酒反映了詩人的心理漸進過程,將詩人“好德樂道”的思想盡情展現(xiàn)出來。其一、二分別寫“我之所好”及“以求同好”;其三則寫“同好”之人既來,何不以酒招待,以求同樂。主客因旨趣相投,才有“一日不見,如何不思”的真摯情感;其四則是分別之酒。世上知音本來就少,而今匆匆聚首,心里的話還沒有說盡,就要分別,“同德”的朋友不知何日再聞消息;其五則為擔憂之酒,魏晉社會十分動蕩,“王事靡寧”,龐參軍奉劉義隆大王之命,“作使上京”,此去前程未卜,一杯薄酒表深情。整首詩充滿了對友人的關切之情,讀之感人,味之淚下!

晉陶淵明的讀后感篇十七

似乎是因為閑適,還似乎因為心緒煩亂,總之,對于如今的一些親歷和見聞有一種見了也是白見,說話似乎更是多余,就是那么一種感覺。手邊的書,已經(jīng)翻過不知時日,邊邊角角已經(jīng)破損露白,我不忍再次拿起。于是,從書架子上取下了《簡明歷史辭典》,雖然也是“辭典”,但與時髦的“開心辭典”,畢竟截然不同。我百無聊賴地翻著,介紹陶潛的簡短文字,映入眼簾,方曉得所謂的陶潛,乃大名鼎鼎的陶淵明是也。于是,我又找到了《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找到了《桃花源詩并記》,讀了起來,詩我不懂,更喜歡不起來。

我覺得,詩歌,總該是浪漫的,哪怕就是憤世嫉俗,也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從我懂事到如今,我始終不曾有過激情,更不曾有過任何浪漫。為什么會是這樣?我也無從解釋。我僅知道,人所以在苦水里掙扎,人之所以吃本來難以下咽的粗劣的食物,根本的是在拼爭,是在同自己,同自然,同客觀環(huán)境拼爭,渴望見到光明,希望過上美好的生活,即便沒有錦衣玉食的奢望,起碼該有吃飽穿暖的境遇。

于是,我一直向往著能有這么一天。

在我人到中年的時候,這樣的境遇,終于屬于了我。不光屬于了我,也屬于了多數(shù)國人。這本來是該喚起我那罕有的激情的,可是,事實又把我那激情的萌芽送到爪蛙國去了。我仍舊沒有任何激情。

今天,我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才似乎真正找到了我缺少激情的根本所在。好了,不說我自己,還是說《桃花源記》吧。

《桃花源記》,是一篇很好的散文。說它好,根源在于文字的樸實,故事的奇異,留給人的無窮的回味。換了酸溜溜的文人,一定要把什么“繞梁三日而不絕”而扯上。我可不這么做。我以為,“酸”是最沒出息的。我一貫瞧不起那“酸”,來實的,比什么都強。

《桃花源記》,說的是在晉孝武帝的時候,一個武陵漁人,打魚的時候迷了路,結(jié)果走進了與世隔絕很多朝代的“桃花源。”桃花源究竟是什么樣子呢?文章的描述是這樣的:這里全是桃樹,并且是“落英”“繽紛”?!奥溆ⅰ笔侵柑一ǎ袄_紛”,則是形容桃花的繁茂。漁人見了這樣的景象,感到驚異。大約只有世間少有,才會有如此的驚異吧。漁人走出了桃林,從山的小口穿過,覺得豁然開朗,見到的是土地的平坦,地域的開闊,房舍的整齊,這里有良田美池與桑竹之類??v橫交錯的羊腸小路,雞犬相聞的平靜生活的景象,是宜人的。這里的人們,和外邊的人,沒什么不同,可是,他們竟不知道,外邊是什么朝代,光知道有秦朝,不知道漢朝,至于魏晉,就更不知道了。這里的人們,一連數(shù)日,紛紛用酒食款待漁人。臨別,這里人囑咐漁人,這里的情形,不要對外人說。漁人把來路做了標記??墒?,再回來尋找那桃花源,卻找不到了。

事實上,所謂的桃花源,是一個沒有君主,沒有剝削,人人勞動,人人平等的空想社會。雖然是空想,但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勞動,卻是理想的。我最贊成的,不是那空想,而是那平等和自適。

據(jù)有關資料記載,陶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沒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等官職,不滿士族把持政權(quán),對當時亂世之俗既不肯適應,又不能反抗,遂辭官歸隱,過躬耕生活。他長于詩文辭賦,其詩大多描寫農(nóng)村生活及自然景色,語言質(zhì)樸精練,真實感人,具有獨特的田園詩風格。他的散文《桃花源記》馳名。

我很喜歡《桃花源記》,主要是它那“空想”的主張與那樸實無華的文字。

晉陶淵明的讀后感篇十八

作者對通往桃花源的過程描寫非??苹?,“仿佛若有光”,“初極狹,才通人”等都很寫實。那么最后見到的理想國是怎樣的呢,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都是物,從今天來看,土地代表空間,屋舍也許就是高樓大廈,良田是農(nóng)業(yè),美池可以垂釣,可以洗浴,可以泛舟,桑竹都是可用的東西,而雞與犬,都是家中必備的東西,就像是現(xiàn)在的電腦和汽車。理想國里的人,都忙著種作,顯然都不是閑人,衣著嗎,很潮,很哈秦,老人小孩都很快樂。

然后就是相遇了。乃大驚,外星人見到地球人也會驚恐的,但是非常有禮貌,非常豪爽,殺雞作食。很溫暖的是“村中聞有此人,感來問訊”說明大家都很相識。然后大家竟然都不知道外面朝代的更迭。村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真是好客,都爭著邀請到家中來,招待他。但最后還是有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說明他們也是很滿足于現(xiàn)在的生活。

那么離開的時候,漁人還是不舍這個地方,希望能回來。所以“處處志之”最后他很功利地叫太守來,但是迷路了,理想不適宜于功利。

劉子驥,高尚士也,這一段只是為了增加整個故事的真實性,就像電影的最后要加上一段,某某多少年后怎么樣了。

桃花源是與現(xiàn)實世界不同的另一個世界,是一個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誕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辭去縣令歸隱(405年)后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許就是陶淵明歸隱生活的寫照。其實,桃花源是當時人們逃避現(xiàn)實社會的“避難所”。

詩人把它描繪成一個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國,形成了與現(xiàn)實社會并存的,又相對立的與世隔絕的理想樂園。這不能不說這是陶淵明的偉大創(chuàng)舉,詩人描繪出人類理想社會的雛形。它有點類似于英國作家莫爾筆下的“烏托邦”(莫爾的《關于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書》寫于1515-1516出使歐洲時期),但要比“烏托邦”早一千多年。

以作家的年齡比,陶淵明是莫爾的爺爺?shù)臓敔斄?,所以,可以說陶淵明是人類理想王國的鼻祖?!笆劳馓以础敝两褚蚜鱾髁艘磺灏侔耸嗄?,仍然令現(xiàn)在許多人向往不已。這樣的藝術(shù)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chuàng)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chuàng)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為何呢?經(jīng)過反復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快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quán)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為。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就在所難免?!皬娬邽橥酢?,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說: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理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為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難免有現(xiàn)實和理想的沖突,當你對現(xiàn)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己的理想王國。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chǎn)主義實現(xiàn)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7073508.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