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應該明確教學目標,指導學生的學習方向。教案的編寫應該注重教學目標的明確和具體,以及學習活動的設計和組織。希望這些教案范文能夠幫助您提升教學質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年級科學電和磁教案篇一
1.復習上期已學主要內容。
2.本學期的相關要求。
3.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學準備。
1.上期期末測試試卷。
2.課件:神秘的月球。
教學過程。
1.新學期的問候。
2.對轉入的新生的關注。
3.對學生進行分組,全班47人,分為8組,每組6人,一般情況以此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特殊情況另行調整,在每次學習活動中會要對小組進行評價,老師都會做好記錄,期末對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小組和個人進行獎勵。
4.復習上期已學主要內容。
教師講解上期期末測試試卷。(試卷內容略)。
5.學生自由翻閱新書。
6.簡單介紹本學期的學習內容:本冊教材以“生存和環(huán)境”為主題,以訓練推理判斷的邏輯思維能力為重點,編排了“生物與環(huán)境”、“營養(yǎng)與健康”、“地表變化的奧秘”、“能量”、“月球”5個主題單元和1個綜合單元,一共有22課、61個活動。其中,“生命世界”有2個單元、7課書;“物質世界”有1個單元、5課書;“地球與宇宙”有2個單元、8課書。
7.播放課件:神秘的月球,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第1單元生物與環(huán)境。
1.一棵“頑強”的小樹。
第一課時。
編寫時間9月3日執(zhí)行時間9月日總序第(1)個教案。
1.能夠對觀察到的自然現(xiàn)象(或所提供的事實)進行猜想。
2.能夠設計實驗研究植物的向性運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能夠堅持完成中長期實驗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
2.能主動參與小組的合作交流。
科學知識。
了解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幾個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stse)。
意識到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
教學準備。
菜豆種子(或者更多不同種類的種子)若干、紙巾、不干膠、玻璃杯、培養(yǎng)皿、大小質地一樣的紙盒2個、盆栽植物苗等。
將引入部分提供的圖片制成課件。
一.教學導入:
1.出示課件,提問:請你觀察傾倒在河邊的小樹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2.講述:生活中是否還見過類似的情況——是什么原因使它們變成現(xiàn)在的樣子?
3.猜想假設:傾倒的小樹發(fā)生這些變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學生猜想: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根總朝著有水的地方生長嗎?
植物的莖、葉總朝著光生長嗎?
……。
4.過渡:我們就從這些方面來研究大樹倒了后這些奇怪的變化吧!
二.活動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1.擺出研究的問題: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2.組內討論:老師這里有一些菜豆種子,你們能組內設計研究方案嗎?
3.匯報、交流設計的方案,教師引導學生看教材第3頁,了解實驗設計范例,完善實驗設計。
4.學生動手組裝裝置。
5.布置任務:經(jīng)常在杯內的紙上澆寫些水,堅持觀察做好記錄。下星期交流。
三.活動根總朝著有水的地方生長嗎。
1.擺出問題。
2.組內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3.匯報、交流、完善。
4.組裝實驗裝置。
5.布置任務:按要求完成操作,堅持觀察,做好記錄,便于交流。
四.活動植物的莖、葉總朝著光生長嗎。
1.學生設計方案。
2.匯報、交流、完善方案。
3.保護盆栽植物,堅持研究。
(注:三個活動可以讓每小組選定其中的1個進行研究即可)。
第二課時。
編寫時間9月6日執(zhí)行時間9月日總序第(2)個教案。
1.能夠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并運用歸納、演繹的方法作出相應的推斷。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能夠堅持完成中長期實驗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
2.能主動參與小組的合作交流。
科學知識。
了解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幾個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stse)。
意識到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
教學準備。
觀察記錄及所觀察的實驗裝置。課件:有關自然界植物的向性運動。
一.教學導入:
上星期我們組裝了一些的實驗裝置并進行了觀察,讓我們一起來交流吧。
二.交流各組裝置所觀察到的情況。
1.各小組出示實驗記錄。
2.小組成員匯報觀察情況,要求:語言簡潔、過程清楚。
3.各小組出示各自的裝置。
4.各小組歸納各自的結論,要求:思維嚴密、條理性強。
三.活動自然界中的植物。
1.出示課件:有關自然界植物的向性運動。
2.提問:從課件中你看到了一些什么現(xiàn)象?
3.學生匯報。
4.思考:這些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5.交流后明確:自然界的植物都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四.拓展。
走進大自然,觀察各種各樣的植物,把它們有關向性運動的現(xiàn)象畫下來、記下來或者拍下來。
六年級科學電和磁教案篇二
1、能夠查閱有關節(jié)能和開發(fā)新能源的書刊及其他信息源。
2、能夠圍繞白熾燈與熒光燈哪個效率高,展開探究活動。
3、能夠對未來住宅如何利用自然能源作出解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如何節(jié)約能源。
2、知道什么是新能源。
3、知道如何開發(fā)利用新能源。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節(jié)能的重要性。
2、樹立節(jié)能意識。
3、體驗到要用發(fā)展的眼光開帶能源問題。
二、教學重點:知道如何節(jié)約能源。
三、教學難點:知道開發(fā)利用新能源的方法及合理性。
四、教學準備:白熾燈、節(jié)能燈、各種資料等。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效果分析。
一、導入:
1、復習:可再生能源與不可再生性能源的區(qū)別。
2、檢查風能轉換模型制作情況。
3、評比。
5、板書課題。
二、探討如何節(jié)約能源。
1、了解生活中浪費能源的事例。
過渡:要解決一個問題首先要了解這個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費能源的生活方式?
學生交流。
我們?yōu)槭裁匆?jié)約能源?
小結。
2、探究白熾燈與節(jié)能燈的效率比。
出示:白熾燈與節(jié)能燈。
這兩個燈泡大家都見過?
當燈泡點亮的時候,能量是怎樣轉換的?
你們家里主要用哪種呢?為什么?
學生交流。
實驗分析:
預測哪個效率高。
演示實驗,學生記錄數(shù)據(jù)。
分析數(shù)據(jù)交流。
3、小結。
三、探討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及開發(fā)新能源。
1、過渡:人類為了提高利用自然能源,科學家想了很多方法。
2、看圖思考:
這是一座未來的住宅,仔細觀察,它在哪些方面有效地利用了自然能源?
3、學生觀察討論。
4、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可投影提醒)。
你能看懂這幅圖嗎?序號所代表的是什么?
這幢房屋是如何利用自然能源的?
這幢房屋為什么可以節(jié)能?
有哪些節(jié)能的方法?
5、小結。
6、認識太陽能的作用。
太陽能是能源之母,為什么這樣說?
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太陽能?
為什么太陽能將是人類解決能源危機的重要途徑。
7、了解我們可以開發(fā)新的能源。
閱讀p52。
學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觀點。
四、鞏固應用。
2、
五、布置作業(yè)。
1、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2、出份能源小報。
板書設計。
4、節(jié)約能源與開發(fā)新能源。
自然能源太陽能。
(可反復利用)地熱。
風能……。
教學反思:
六年級科學電和磁教案篇三
l能夠通過收集資料,對目前的生態(tài)現(xiàn)象做出判斷。
2能夠參與討論人類危害環(huán)境的行為。
3能夠就破壞生態(tài)平衡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措施。
4能夠做一個生態(tài)瓶,研究生態(tài)平衡的問題。
知識與技能。
l知道生態(tài)系統(tǒng)與生態(tài)平衡,了解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
2知道人在食物鏈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l培養(yǎng)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思想意識。
2意識到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唯一家園。
3意識到保護環(huán)境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通過大量生動事例和探究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危害性,讓學生感到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有關生態(tài)系統(tǒng)被破壞的例子、我國自然保護區(qū)情況介紹以及有關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和藍色農(nóng)業(yè)的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建立生態(tài)平衡概念。
1.講述: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種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生物與生物之間都有著一定的食物聯(lián)系,形成了復雜的食物網(wǎng),而這些生物與他們所生存的環(huán)境也就構成了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
2.出示一張動植物共生的自然景色圖:你知道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要有哪些成員嗎?(生產(chǎn)者、消費者、分解者和無生命的物質)。
3.說說這些成員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所起的作用。
4.講述:在一個良好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動物、植物、微生物的數(shù)量通常都要維持在一定的水平并且變化不大,這時這個系統(tǒng)就能達到平衡狀態(tài),我們在科學上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生態(tài)平衡。(板書課題)。
5.師舉例說明。
二、學習新課。
1.模擬生態(tài)平衡。
(1)制作魚缸養(yǎng)魚的生態(tài)瓶。
看37頁圖文說明,學習方法。
設計要求:
a這是一個封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b瓶中生物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能夠進行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
c生態(tài)瓶必須透明,讓生物得到陽光并便于觀察。
d生態(tài)瓶的采光以比較強的散射光為好,不能采用強烈的直射光。
飼養(yǎng)提示:
a魚的生命較脆弱,可用螺螄替代養(yǎng)。
b取用池塘水是需有家長陪同,注意安全。
(2)制作小草的生態(tài)瓶。
設計這兩個生態(tài)瓶時為什么要密封?
(3)預測一下,:
a不給魚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魚到魚缸里,情況會怎么樣?
b不打開瓶蓋,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5)學生制作生態(tài)瓶。(課堂組裝一種,要求回家觀察記錄)。
2.知道破壞生態(tài)平衡會帶來嚴重后果。
(1)談話:自然界長期形成的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維系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這些鏈、網(wǎng)中的任何環(huán)節(jié)遭到破壞,這個平衡關系就會遭到破壞,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災難。
(3)師舉例說明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例子:蛇與莊稼的故事。
(4)啟發(fā)學生回憶還有哪些人類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例子。
(5)閱讀書上39頁資料,思考討論:
在這個亞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獅、狼是什么關系?
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
人們的這樣的做法使得白尾鹿的數(shù)量過大,又帶來了什么問題?
現(xiàn)在人們這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三種解決措施,如果你是位生態(tài)學家,你會建議采取什么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呢?說說理由。
3.知道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途徑。
(2)教師適當介紹我國一些著名的自然保護區(qū)情況。(也可借助圖片錄像資料)。
三、鞏固應用。
2.師介紹桑基魚塘生態(tài)農(nóng)業(yè)模式。
四、布置作業(yè)。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六年級科學電和磁教案篇四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觀察、描述常見物體的基本特征。能從觀察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2.教材分析:
《觀察水果》是大象出版社20xx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時,教材首先呈現(xiàn)了學生熟識的一些水果,然后出示奇奇從看、摸、聞、嘗等不同感官對香蕉描述的這個例子,讓學生從看、摸、聞、嘗等不同感官描述其它的水果,最后設置了猜水果的游戲。
3.學情分析:
學生認識很多種水果,也能夠描述水果的一些特征,但大多是水果的顏色、大小或者是水果本身很明顯的特征,不能從看、摸、聞、嘗等不同感官整體描述一種水果。
學習目標。
1、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并能描述水果的大小、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
2、學生能夠對常見物質的外在特征有觀察、探究的興趣,并能提出相關問題。
學習重難點。
1、學生學會綜合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描述水果的特征,并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評價設計。
1、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正確描述自己或其他學生所說水果的大小、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并能評價其他學生說的是否正確,完成對目標1的評價。
2、學生在猜水果的游戲過程中,能夠正確猜出老師或其他學生描述的水果,能正確涂寫《學生活動手冊》,并提出不同的問題,完成對目標2的評價。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活動。
評價要點。
環(huán)節(jié)一。
導入。
(3―5分鐘)。
1、猜謎游戲。
2、談話導入。
今天,我們要舉行觀察水果會。大家都帶來了哪些水果?我們先一起開個水果介紹會吧!
學生知道這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
環(huán)節(jié)二。
講授新課。
(15―18分鐘)。
1、提出問題。
你準備怎樣介紹自己的水果呢?你的水果具有哪些特征?為了更好地介紹自己的水果,讓我們先來觀察自己帶來的水果。
2、活動:觀察水果。
(1)觀察前輔導。
上一課我們知道了人體的哪些觀察器官?你準備怎樣運用它們?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我們才能把水果介紹得形象、完整。
(2)示范觀察。
教師視情況讓一個小組先進行觀察示范,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分別說說水果的顏色、大小、氣味、表面的粗糙與光滑。
(3)分組觀察。
3、活動:介紹水果。
指定一位學生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水果,描述水果的特征。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或補充。
(完成目標一)。
1、認真聽要求,知道如何運用多種感官能把水果介紹得形象、完整。
2、正確描述自己的水果。
3、評價他人描述的是否正確。
(評價目標一)。
環(huán)節(jié)三。
游戲練習。
(10―12分鐘)。
1、游戲:猜水果。
(1)熟悉活動規(guī)則。
下面我們來玩一個猜水果的游戲。我把一個水果藏在盒子里。你知道它是什么水果嗎?現(xiàn)在請5個同學分別扮演眼、耳、鼻、舌、手,只有他們5個人能觀察到這個水果。其余的同學可以通過向他們提出問題來了解水果的特征,然后猜水果的名稱。如果沒有猜到,由其他同學繼續(xù)提問,直到正確猜出水果名稱。
(2)學生游戲。
可以多玩幾次?;顒又凶⒁馀囵B(yǎng)學生上課的活動習慣,最好是一個人一個人地提問,一個一個地回答,防止吵鬧雜亂影響活動效果。
2、反思與總結。
我們都提出了哪些問題?了解了哪些水果的特征信息?哪些“器官代表”參與了觀察和回答問題。
(完成目標二)。
1、能夠提出問題。
2、學生能夠描述水果特征。
(評價目標二)。
環(huán)節(jié)四。
總結。
(3―5分鐘)。
1、全課總結。
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活動我們觀察描述了水果的哪些特征?請大家在《學生活動手冊》中填涂出來。
2、拓展活動:分享水果。
注意提醒學生文明分享。引導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完成目標二)。
1、學生能正確涂寫《學生活動手冊》。
2、學生能夠分享水果,并提出問題。
(評價目標二)。
作業(yè)設計。
(1―2分鐘)。
1、學生向家長描述櫻桃、橙子、火龍果三種水果的特征。
2、學生描述水果的特征,家長猜。
正確描述水果特征。
板書設計。
觀察水果。
六年級科學電和磁教案篇五
1.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自然界中的風提出問題,并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能對提出的有關風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教學準備:教師要布置學生課前搜集有關風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觀察身邊哪里有風,什么地方可以產(chǎn)生風,并做好記錄。也可以讓學生注意觀察取暖鍋爐或工廠的煙囪、車間或煤礦鼓風機、早點攤用的風葫蘆等等,從而獲得第一手生活實例,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也為探究風的成因模擬實驗準備盡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擬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xiàn)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模擬實驗用的主體材料——可樂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紙筒等,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自然界風的音像資料。
1、提出問題:“生活中哪里有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交流,說一說生活中的與風有關的現(xiàn)象及自己對風的感受和體驗,從而使學生意識到風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風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2、猜想與假設:我的證據(jù)(根據(jù))。
3、制定方案: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4、實施探究:
自然界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師提出問題:“以上是我們對風的成因進行的猜想與假設,怎樣驗證我們的猜想呢”,讓學生思考、設計驗證實驗方案。在這之前,教師要啟發(fā)學生再現(xiàn)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幾張有關火爐、鍋爐等的圖片,也可以語言提示學生回憶火爐等的生活體驗或經(jīng)驗,給學生以原型啟發(fā)。然后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實驗方案,相互補充和完善,進而形成1—2個模擬實驗方案,并將小組的方案在全班進行交流和評價,以實現(xiàn)相互啟發(fā)、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驗證方案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按照既定方案展開驗證活動,教師要提示學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時注意安全,并要求學生將實驗現(xiàn)象做好記錄。最后,引導學生根據(jù)模擬實驗的現(xiàn)象推測自然界中風的成因??梢宰寣W生用語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風的形成過程。
5、展示交流。
讓學生用繪圖的方式繪制風的成因圖,并在全班進行展示和交流?;顒咏Y束,教師要組織學生總結評價活動的開展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合作精神進行鼓勵性評價,并對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給予肯定和表揚。
6、拓展創(chuàng)新:
本課的拓展活動主要是對課堂研究風的活動的一個延伸,主要是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師應安排一定的時間對學生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匯總,并以此為基點,鼓勵學生進一步探究與大氣層有關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動只是一個指向,教師完全可以自己設計適合學生課后探究的題目或活動,如“月球上有沒有風”、“太陽風是怎么回事”、“風與我們的生活”、“風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
先由小組交流資料,再在全班發(fā)布新聞。
小組合作,探索研究,對于合作中表現(xiàn)出色的小組獎勵“合作小伙伴”
學生按照不同的問題進行回答,同時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進行及時的'表揚與肯定。
有疑問的問題,通過交流進行解答。對于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放到課下或以后解決。
作業(yè)設計:
思考題:浴室里的涼風是怎么來的?
小實驗:跳來跳去的小球。
將兩個玻璃杯口對口的平房在桌上,兩個杯口的距離不要太遠。在一個玻璃被里放一個乒乓球,雙手扶穩(wěn)杯子,往兩個杯子口中間吹氣。
風從哪里來。
生活中哪里有風?
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驗證猜想。
風的種類:
1、海陸風2、季風。
3、信風4、臺風。
5、山谷風6、龍卷風。
7、颶風8、火風。
風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課通過做實驗使學識進一步了解了風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們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假設進行思考,如:有一個學生問:把一臺電冰箱放到一個很熱的屋子里,打開電冰箱門的時候,會感到有風吹嗎?達到了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從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鉆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能利用書刊及其他信息源獲得相關信息。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jù);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fā)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chǎn)生負面影響,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類用火的歷史。
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代人用火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注意觀察生活中摩擦生熱現(xiàn)象,如玩滑梯、電鋸、流星、飛機起飛、疾馳汽車的輪胎、火車道、劃火柴等,并做好記錄,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在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xiàn)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實驗用的主體材料——手鉆、木板、砂紙、鋼條等,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驗方法準備實驗材料。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資料。
一、提出問題。
1。觀看事先準備的音像資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鉆木取火的圖片或講述相關的故事。引出關于鉆木取火的話題,導入新課。
3、提出問題:“你知道鉆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嗎?你能用能量轉化的觀點解釋其中的道理嗎?”
二、猜想假設。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設計實驗驗證。
四、實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組進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在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后,組織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和展示。引導學生利用獲取的資料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用能量轉化的觀點嘗試解釋“鉆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創(chuàng)新。
摩擦生熱現(xiàn)象有時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怎么辦呢?
說一說,機械能還能轉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匯總。
七、教學反思:
學習了本課后,學生知道了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類用火的歷史;初步認識到機械能可以轉化為熱能。
《怎樣放得更大》這節(jié)課是在前幾課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基礎上,探究如何使物體放得更大?其實是引導學生經(jīng)歷人類探索發(fā)明顯微鏡的過程。
首先進行玩中學,在課剛開始時我讓學生拿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在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用兩把放大鏡重疊去觀察物體,我就放大這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暫停觀察進入了新課。讓學生利用兩把放大鏡對比觀察前兩課上所觀察過的物體,如味精、白糖晶體,如螞蟻、蝴蝶等昆蟲,這樣,學生對兩把放大鏡組合后產(chǎn)生的效果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在交流匯報時,應強調焦距的調整對于看清物體至關重要,可每次調整又很麻煩。
然后制作的簡單顯微鏡,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完全放開,讓學生做,最后匯總方法。
最后告訴他們所經(jīng)歷的過程就是人類發(fā)明顯微鏡的過程,并閱讀教材中“列文虎克發(fā)現(xiàn)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學生很自豪,感覺自己也能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很有成就感。
生態(tài)平衡一課是科學第12冊中的一節(jié)課,處于全冊第四單元的第四課,也是本單元的重點,本科以前三科為基礎,引入生態(tài)平衡的概念,通過引領學生認識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提案失衡的危害性,帶領學生學習環(huán)境科學的初級知識,倡導保護環(huán)境,共同維護生態(tài)平衡。
深入研究了本科的教學目標,我進行了本科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中,我認為兩個環(huán)節(jié)設計特別合理,有效的使學生理解了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并能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
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張食物網(wǎng),讓學生結合前三課所學知識:尋找生物的家園、有趣的食物鏈、有利于生存的本領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提出與生態(tài)有關的有價值的科學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問,起初對于學生來說是個難點,提問并不難,難的是這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始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引導他們提問,教會他們提問,現(xiàn)在的課堂中,學生提出的問題總能緊扣中心,揭示中心。使學生不但能用科學的眼光看問題,同時能用科學的思維想問題。
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更進一步的清楚和明白了人類在追求自身發(fā)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huán)境才是一個現(xiàn)代人的標志,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事情我們不起做,維持生態(tài)平衡的事情,我們也不盲目去做,才是一個充滿智慧的現(xiàn)代人?;顒又?,教師把主動權完全交還給學生,由學生自主討論,自主探究,最終自主獲得解決方法。
在課堂中,學生不僅學到的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技能,一種能夠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這樣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日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xù)嘗試并更多的運用于實踐。
六年級科學電和磁教案篇六
理解作用在框架結構上的力所產(chǎn)生的效果。了解斜杠的“推”和“拉”的作用。
認識生活中的框架結構,了解框架結構的特點。
掌握用三角形加固框架的方法,設計、制作一個可以支撐重物的框架結構,發(fā)展動手動腦能力。
能對框架的系統(tǒng)設計情況進行評估,并找到為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改進措施。
教師:教學課件,三角形、長方形、立方體的模型等。
學生:橡皮筋、筷子。
教學過程預設。
[一]框架式結構的認識:
出示埃非爾鐵塔的圖片。
1、介紹:巴黎鐵塔是法國最著名的建筑,該塔高320.75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并且保持了世界記錄40多年。
巴黎鐵塔鐵塔是誰建造的呢?著名建筑大師埃非爾,所以這座塔又叫埃非爾鐵塔。據(jù)說鐵塔開始動工時,曾遭到一些文化藝術界名流的反對。鐵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也被嚇壞了,有人居然還跑到法院起訴埃非爾。原因何在?因為該塔全身都是一根根的鋼鐵構成,用的是框架式結構。
2、什么叫框架式結構?我們再來看幾組圖片。(出示其他的框架式結構的圖片:塔吊、電塔、游樂場翻滾列車支架等)。
你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說說什么是框架式結構嗎?(學生無法理解時,用“骨架式”來幫助理解)。
3、你對框架式結構有哪些認識?框架式結構好不好?它有哪些作用?(學生無法理解時可以讓他們比較框架式與實體建筑的區(qū)別)。
(框架式結構不僅節(jié)省材料,在很高的建。
筑物中還可以減少風對它的影響。)。
4、讓我們再回到100多年前,當時的文化藝術界名流以及鐵塔工地附近的居民為什么反對埃非爾的設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這種框架式結構不牢固。
框架式結構牢固嗎?怎么向世人解釋框架式結構的牢固性?
[二]三角形穩(wěn)定性的研究:
結合課件觀察,框架式結構中最小的格子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大都做成三角形呢?
出示三角形和長方形的模型,學生個別上臺體驗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思考三角形和長方形再受到力的作用時有什么不同?
小組討論,解釋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結合課件演示,分析三角形穩(wěn)定性的力學原理:當三角架頂端受重力作用時,兩邊斜桿受壓力,下面的水平桿受拉力。由于三角形邊長不變,角度也不變,是唯一不會變化的形狀,所以框架結構以三角架為基本構造。
想辦法加固長方形框架。
增加的斜桿起了什么作用?(“推”、“拉”的認識)。
[三]做一個堅固的正方體框架:
明確任務:用最少的筷子搭一個牢固的正方體框架,比一比哪組的作品承重能力最強。
學生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以一根斜桿為例,說說它是防止正方體框架往哪邊跨塌?
比一比哪組的框架承重最多,用的材料最少。
六年級科學電和磁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
2、學生能夠根據(jù)自己搜集的資料辦一份科學小報。
3、了解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
4、培養(yǎng)學生的評價能力。
教學重點:
1、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
2、了解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
教學難點:
1、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
教學準備:準備好搜集的關于人類祖先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通過前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們對人類祖先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展示一下我們的研究成果。
二、表達與交流。
1、學生分組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集體進行整理修改。
教師參與到學生的小組活動中去,進行適當?shù)狞c撥指導。
2、學生代表向全班匯報交流本組的研究成果,集體評議。
3、分組制作小報。集體評出“最佳科學小報”。
4、學生自讀18頁的“科學自助餐”,了解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5、教師補充講解達爾文的相關資料。
三、課堂練習。
1、學生完成“挑戰(zhàn)自我”的“我進步,我成功”。
四、課外活動。
繼續(xù)搜集資料。了解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六年級科學電和磁教案篇八
1、大致了解人類探索太陽系及宇宙的歷程,并認識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將不斷深入,河北版《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
2、通過人類對宇宙探索歷程的展示,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追求、認識宇宙的科學態(tài)度、探索宇宙的科學精神。
3、大致了解我國的航空航天技術進展,體會我國載人航天成就在體現(xiàn)我國的綜合實力及提升國際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響。
人的一生相對于浩淼的宇宙是極其渺小和短暫的,但是人類對宇宙奧秘的探索卻是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宇宙有多大?宇宙有限還是無限?宇宙有沒有中心?如有,宇宙的中心在哪里?宇宙如何變化?宇宙的未來會是什么樣子?等等。
這一章節(jié),涉及到很多的天文知識,容量極大,而學生可能對于這方面的了解比教師多,因此可盡量地讓學生發(fā)表看法、問題,激起他們的興趣,教師起到引導、過渡作用。
(一)課堂引入:
圖片:東方紅一號、神舟五號發(fā)射、"嫦娥奔月"、"鵲橋相會"。
教師:從以上圖片中你能從以上的每一張圖片得到怎樣的信息?
教師:從古代人類向往宇宙,到實現(xiàn)飛天夢,人類一直在探索著宇宙。
(二)從"地心說"到"日心說"。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后整理自己原有的知識,進行課堂全班性的交流]。
知識介紹:(學生提到的或講述很到位的,教師可以不講)。
人類對于宇宙的認識,開始于地球在宇宙的位置,有這樣一段發(fā)展過程:
古時候,人們從直觀的感覺出發(fā),認為地球是靜止不動的,日月星辰東升西落,是由于它們在圍繞地球旋轉。早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提出了"地心說",即認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陽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軌道上圍繞地球旋轉。這是歷史上最早的地心說。公元140年,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發(fā)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學大成》,在總結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系統(tǒng)地確立了地心說。根據(jù)這一學說,地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靜止不動,其他天體都繞著地球轉動。這一學說從表觀上解釋了日月星辰每天東升西落、周而復始的現(xiàn)象,又符合上帝創(chuàng)造人類、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無上地位的宗教教義,因而流傳時間長達1300余年。
16世紀初,杰出的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經(jīng)過長期的觀測、研究,發(fā)現(xiàn)托勒密的地心說有根本性的錯誤。1543年,在他的不朽名著《天體運行論》中系統(tǒng)地提出了日心說。在他闡釋的日心體系中,太陽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著圓形軌道繞太陽運行。他對星空,尤其是對行星的運動狀況做了將近40年的觀測計算,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宇宙理論———日心說。
意大利學者布魯諾(giordanobruno)進一步認為,太陽只是無數(shù)恒星中的一顆,僅是太陽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這一認識使哥白尼日心說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由于日心說危及到當時羅馬教會的思想統(tǒng)治,反動教會對布魯諾恨之入骨,用種種恐怖手段逼迫布魯諾放棄日心說,布魯諾寧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燒死。
以后的許多科學家利用更先進的觀測儀器,經(jīng)過了長期的觀察、總結、計算,從而最終證實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動學說,教案《河北版《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地球的地位從居宇宙之中的特殊天體降為繞太陽運動的一顆普通行星。
"地心說"已經(jīng)在16世紀時被否定了,"日心說"也隨著人們對宇宙越來越多的了解,漸漸露出它的不完整性。
(三)追溯歷史(借助多媒體展示)。
教師:我們知道天體之間相距很遙遠,用我們常用的長度單位來描述它們之間距離,顯得不夠用了。在天文中,常用的長度單位有:l。y(光年——光在一年在真空中所經(jīng)過的路程),au(一個天文單位——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光年約是天文單位的1014倍。
人類最先了解的是與地球并稱為"九大行星"的: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在這些行星中,你知道哪些星球,或者你最想知道哪個星球?
(用媒體資料對學生的個人經(jīng)驗進行提升)。
(根據(jù)學生的敘述,在"九大行星"有選擇性的點擊對應的片斷。)。
由"九大行星"、衛(wèi)星、彗星以及其他星際物質,構成了太陽系。
太陽系,據(jù)我們現(xiàn)在的了解,并不是整個宇宙,在太陽系之外,還有許多恒星。
知識介紹:
1608年,荷蘭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fā)明了望遠鏡。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里略親自動手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遠鏡,并不斷改進,用來觀察天體,發(fā)現(xiàn)了月球表面的環(huán)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衛(wèi)星、太陽黑子,發(fā)現(xiàn)了茫茫銀河由無數(shù)個恒星所組成。(展示銀河系的大致結構和圖片)。
1718年,英國天文學家哈雷通過觀測和分析,首次指出恒星不動的概念是錯誤的。1783年,另一位科學家赫歇爾通過對所觀測到的大量恒星運動的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太陽以大約每秒20千米的速度朝著織女星方向運動。太陽空間運動的發(fā)現(xiàn)徹底動搖了哥白尼的日心體系中太陽固定不動的觀念。
1917年,美國天文學家沙普利通過對銀河系內天體分布的分析,確認太陽并不位于銀河系的中心,而是處于相對說來比較靠近銀河系邊緣的地方。太陽只是銀河系中一顆毫無特殊地位可言的普通恒星,地球更談不到了。
教師:到這里,人們認為銀河系就是整個宇宙。
知識介紹:
20世紀初,美國威爾遜山天文臺建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大口徑的2。5米天文望遠鏡。1923年10月6日,美國天文學家哈勃利用這臺望遠鏡拍攝了仙女星云的照片,推算出仙女星云的距離為225萬光年,遠遠超出銀河系范圍。
教師:隨著仙女星系以及其他河外星系的發(fā)現(xiàn),人們從恒星世界走入星系世界,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又大大地跨進了一步。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還在不斷的完善著,在這其中起著及其重要作用是的觀測工具的改進和更新,以及人類在宇航技術方面的努力,它們把人類了解的空間不斷的向外延伸。如我們熟知的在宇宙空間工作的哈勃望遠鏡,它不斷的向地面?zhèn)鬏斂臻g照片,對人類了解浩瀚的宇宙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美國1969年,尼爾·阿姆斯特朗等三位航天員,乘坐"阿波羅11號",第一次登上了月球。1971年,前蘇聯(lián)發(fā)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宇宙空間站"禮炮號",從地球以外的地方來認識宇宙,探索它的奧秘。
我們中國也不甘人后,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fā)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1975年11月26日,發(fā)射"返回型遙感衛(wèi)星1號",并于三天后回收成功;1981年9月20日,成功地實現(xiàn)了"一箭多星"得發(fā)射;1984年4月8日,成功發(fā)射地球同步通信衛(wèi)星;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載人航天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fā)射;2003年10月15日9時,"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fā)射,在太空中繞地球14圈后,安全返回。
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后,我國將在2010年實現(xiàn)月球探測計劃。
(四)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以觀看"宇宙之旅"片斷的形式,回顧了人類了解宇宙的過程。能不能談談你們的感受。
當然,還有一些關于宇宙的知識,同學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課堂上沒來得及進行交流的,課后大家可以再繼續(xù)探討。
說不定,多少年以后,我們在座的同學們中間,在探索宇宙奧秘方面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學說。
六年級科學電和磁教案篇九
1、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身邊的自然現(xiàn)象提出問題;并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能選這合適的材料制作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科技作品—小帆船;經(jīng)歷收集、整理、分析、利用信息資料的過程;能用圖示的方式表述研究的過程和結果。
2、想知道,愛提問;主動交流自己的資料和想法,體驗合作的快樂。利用生活中易得材料,設計并制作簡易小帆船;知道風和帆的關系。
3、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合作與參與的意識;利用小帆船觀察風與帆的關系,實驗探究風對帆的意義;知道生活中的風力,認識到風對人們工作及生活的影響和風的兩面性。
利用小帆船觀察風和帆的關系,理解風的兩面性。
教師準備:自制的小帆船、大臉盆、水、風管等。
學生準備:小帆船模型、自制小帆船、風管等。
播放鄭和下西洋的資料片;
提出問題:他們的帆船沒有動力當遇到迎風時還能不能到達目的地?
為什么帆船逆風、順風都可以前進?風和帆有什么關系?
板書課題《小帆船》。
(一)認識小帆船。
1、課件出示各種小帆船,觀察小帆船是由幾部分組成的?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jù)課前收集的文字或圖片展示匯報交流。
3、總結:小帆船在不同風向中靠改變帆位置來完成前進的。
(二)研究小帆船帆和風的關系;
1、了解了這么多的小帆船知識,你們想擁有自己的小帆船嗎?想做一個什么樣的小帆船?請根據(jù)自己準備的材料制作一個小帆船,討論交流設計方案。
2、你認為制作過程中應該注意些什么?
3、出示實驗要求:
(1)所用的紙一定要防水。
(2)小組成員分工協(xié)作,合理安排。
(3)使用剪刀或小刀時,注意安全。
(4)制作完成后,整理好材料和桌面。
4、學生制作小帆船。
5、學生在大臉盆放小帆船,并對不合理的地方進行改進和調整。
(三)探究影響小帆船帆與風的關系。
1、猜想。
在小帆船順風時時,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
學生匯報發(fā)現(xiàn):小帆船前進方向和風向有夾角,帆在這個夾角內。
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小帆船航行方向會發(fā)生改變?
你認為影響小帆船航行方向及快慢的原因是什么?請同學們互相討論一下,提出你們的猜想。一切的科學發(fā)現(xiàn)都是由猜想開始的。
預設:影響小帆船航行方向可能與風的方向、帆的位置、帆船的材料、帆的大小有關。
教師隨機板書:風向、帆的位置、大小等。
2、設計實驗方案。
3、匯報實驗方案。
教師聽取小組匯報,補充、完善學生合理設計方案。
方案1:風向對小帆船的影響:選用兩個同樣的小帆船沿同一方向前進,固定帆的位置,當風向不同時船的快慢,記錄時間。
方案2:帆的位置對小帆船航行方向及快慢的影響:選用兩個同樣的`小帆船(差異越大,效果越明顯),放飛三次,記錄時間。
方案3:帆的大小小帆船的影響:選用兩個同的小帆船一個帆大一些一個小一些風向相同,放的位置相同觀察帆船的航行方向及快慢。
同學們想一想實驗中我們還要注意些什么?
學生交流,教師補充,課件出示注意事項:風速要統(tǒng)一,要分工合作,邊實驗邊做好記錄。
(四)認識風的兩面性。
播放風和日麗的短片和沙塵暴肆虐的片子。
學生自由回答。
提出問題:風對人類有什么益處和危害呢?怎樣看待風呢?
根據(jù)實驗發(fā)現(xiàn),在匯報交流中隨機進行。
預設1:學生發(fā)現(xiàn)帆船前進方向和風向的夾角的角平分線恰好是帆的位置。
1。學生匯報交流: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在角的平分線上時小帆船前進的最快。
2。教師總結:帆位于船首指向和風向的夾角的平分線上時效率最高。(板書:改變帆的位置)。
預設2:學生發(fā)現(xiàn)帆的大小不影響方向只影響船的速度。
1。學生匯報交流。
2。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帆的大小不影響船的航行方向影響小帆船的速度。預設3:充分利用風的好處,避免風帶來的災難。
1。學生匯報交流。
教師總結:風具有兩面性。
1。談話: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對小帆船有了哪些方面的理解?學生匯報交流。
2。教師總結概括:
經(jīng)過同學們的共同努力,我們了解了小帆船的帆和風向的關系,知道了風的兩面性。
播放視頻:風的作用和危害。
1。收集關于風的詩句。
2。收集有關風的危害的圖片。
3。你知道風的利用歷程嗎?課下搜集有關資料。
1。教學反思:
(1)讓學生經(jīng)歷提出“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的過程,在設計實驗中體會合作的樂趣和作用,在自己的探究中獲取生活中的知識。
(2)在本課教學中利用了多媒體和實物實驗注重了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和學生合作的鍛煉,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把知識和故事結合使課堂更輕松。
2。使用說明:設計實驗時,風力的大小用小風扇固定。最好用大一些的洗衣盆。
3。需要破解的問題:小帆船的帆怎樣固定在某一方向。
六年級科學電和磁教案篇十
過程與方法:
1、能夠依據(jù)生活中各種現(xiàn)象,對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釋。
2、能夠制作火箭及其發(fā)射器裝置。
3、能夠設計出能力大小與物體運動關系的實驗方案。
4、能夠選者自己擅長的方式(語言、文字、圖表、模型等)表書研究能量知識的過程和結果。
5、能夠在研究過程中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能量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
2、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
3、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體做不同的工作或運動。
4、知道能量大小對物體運動有影響。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愿意合作與交流。
2、意識到能量對于人類和自然界的活動有著重要作用。
知道能量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
能控制變量研究能量對于物體的影響。
卷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筆、膠帶。
二課時。
1、讀詩:神奇的能量。
2、過渡:從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1、出示p42頁的圖片。
2、提問:這些物體靠什么“工作或運動”?
3、學生看圖分組討論。(認同的觀點進行記錄)。
4、師生小結:什么是能量。
5、討論:能量看得見嗎?
你能做個小實驗證明給大家看。
6、小結。
1、過渡:生活中存在著各種能量,它們又有什么作用?
2、小組比賽:說說能量,講講它的作用。
3、畫卡通:能將一種能量表現(xiàn)出來,并能反映出作用。
4、學生繪畫。
5、展評,思考:這種能量會給物體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這種變化你還在其它地方見過嗎?
6、提問:如果這個世界,我們這個社會沒有能量會怎樣?舉例。
7、小結。
1、過渡:出示小水車,用怎樣哪些方法可以讓它轉的更快?
2、學生上臺演示并說出方法。
3、思考:這個實驗我們有沒有用到能量?
4、過渡:通過實驗我們再一次證明了能量就在我們身邊,能讓物體運動起來,那能量的大小與物體運動有什么樣的關系呢?讓我們通過下面實驗來進行研究。
5、制作火箭和發(fā)射器。
教師說明制作方法及具體步驟。
學生制作。展評。
6、設計方案。
我們利用這套裝置來研究什么?
(橡筋拉深后產(chǎn)生的能量與火箭發(fā)射高度的關系)。
這個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通過它來了解能量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設計研究方案(預測、實驗步驟、實驗結論等)。
學生匯報研究方案。實驗中我們還注意什么問題?
7、學生分組實驗,教師指導。
8、學生匯報實驗過程及實驗結論。
9、小結。
1、什么是能量?
2、太陽能熱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1、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六年級科學電和磁教案篇十一
教材簡析:
在學生的眼里,身邊的小動物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小樹在一天天長高,自己的身體也在不斷生長變化,這些現(xiàn)象對于學生來說往往是一個個難解的謎。本課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研究細胞,了解細胞的作用,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生物的生長、發(fā)育、衰老、死亡都與細胞息息相關。
課型:觀察分析課。
學習目標:
1.能利用顯微鏡對細胞進行細致的觀察,并能用圖示的方式描述所觀察到的細胞;能制作簡單的細胞模型,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獲取有關細胞的信息。
2.通過學生學習活動,使學生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3.通過學生學習活動,使學生認識細胞是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
學習重點:
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認識細胞的學習活動。
學習難點:
學生對細胞的理解認識并描述的學習活動。
學習準備:
學生準備:小組合作學習材料:相關細胞知識的圖片文字等資料、科學記錄表、橡皮泥。
教師準備:學生分組實驗材料:顯微鏡、玻片標本(每組準備一套含洋蔥表皮、口腔上皮細胞、葉子細胞)、相關細胞知識的圖片文字等資料。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二次修改。
一、導入新課:
教師與學生談話交流,了解學生課前搜集的資料,教師出示生物相關圖片,提出問題:“絕大多數(shù)生物是有什么構成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導入本課學習活動。
二、學習新課:
1.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認識細胞。
教師出示顯微鏡,向學生介紹顯微鏡的發(fā)明發(fā)展史、對于研究生物學的重要意義,講解顯微鏡的結構和科學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時注意事項。
教師下發(fā)細胞玻片標本、相關資料和科學記錄表,指導學生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教師參與學生小組合作觀察學習活動,提示學生仔細觀察并利用畫圖方式做好觀察記錄。在指導學生用畫圖的方式進行描述時,使學生了解正確的方法。
教師在學生充分觀察和交流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匯報觀察發(fā)現(xiàn),展示自己小組的觀察成果,使學生認識“絕大多數(shù)生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示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病毒除外)。”同時交流匯報小組合作學習中搜集整理的信息資料,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搜集的信息資料加以整理分析。教師出示相關,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細胞的認識理解。
2.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橡皮泥進行小組制作細胞模型的學習活動。教師參與學生的小組制作學習活動,充分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多種方法和手段制作模型,對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的想法和做法予以肯定,并積極引導學生對自己和同學的學習行為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
三、拓展延伸。
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對本次學習活動進行學習行為方面的評價,鼓勵學生進一步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教師出示資料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拓展延伸課后學習活動。
1、學生與教師談話交流,觀察教師出示生物相關的圖片,思考問題,激發(fā)學習興趣。
2、(1)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觀察認識細胞。
學生認識了解顯微鏡的發(fā)明發(fā)展史、對于研究生物學的重要意義,通過教師講解,認識顯微鏡的結構和科學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時注意事項。
學生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教師下發(fā)的細胞玻片標本,學習相關資料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學習中仔細觀察并利用畫圖方式等方式做好觀察記錄。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交流匯報觀察發(fā)現(xiàn),積極展示自己小組的觀察成果,認識了解“絕大多數(shù)生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示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病毒除外)?!蓖瑫r交流匯報小組合作學習中搜集整理的信息資料,對自己的搜集的信息資料加以整理分析。觀察教師出示相關,加深對細胞的認識理解。
(2)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橡皮泥進行小組制作細胞模型的學習活動。充分激發(fā)學習興趣,采用多種方法和手段進行模型制作活動。并積極對自己和同學的學習行為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
四、拓展延伸。
學生在教師積極引導下對本次學習活動進行學習行為方面的評價,提出感興趣的問題,觀察學習教師出示的相關資料,激發(fā)進一步探究學習的興趣,拓展延伸課后學習活動。
與教師交流談話,激發(fā)學習興趣,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觀察教師出示的圖片,了解本課學習內容。
讓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各主要部件名稱,教學中簡單介紹顯微鏡的基本組件即可。
啟發(fā)學生可以用畫圖的方式將所觀察到的細胞的樣子予以描繪,引導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和描述不同生物體細胞結構特點的方法。
幫助學生建立對細胞正確的認識。
通過學生交流活動,擴大學生對細胞的認識范圍,實現(xiàn)資源共享,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信息資料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研究細胞的興趣,為后續(xù)的探究活動埋下伏筆。教師要努力提供、創(chuàng)設學生制作活動開放、自由的空間。
讓學生進一步查閱資料或采用其他研究方法,將對細胞的研究引向深入。
板書設計細胞。
顯微鏡細胞的樣子。
五、課堂檢測。
六、學習小結:
第二課我從哪里來。
教材簡析:
“我從哪里來”這個內容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但他們對生命起源的知識又了解的少,而且對父母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也僅僅只是有簡單的初步的感性認識,又許多問題想要解決,“我從哪里來”就是學生常問道的一個問題。這節(jié)課就是要通過教學,幫助學生了解簡單的生命科學知識,使學生初步了解胎兒在母體中的生長過程,通過實際體驗,感悟媽媽孕育自己的辛苦,懂得珍愛,感恩父母。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習活動,指導學生能從“為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學會主動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
2.指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想知道,愛提問、愿意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3.通過引導學生體驗活動,了解母親的辛苦感悟親情,向學生進行珍愛生命的教育和親情教育。
4.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學習重點:
學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學習活動。
學習難點:
學生體驗活動的學習指導,了解母親的辛苦,感悟親情、珍愛生命的學習活動。
學習準備:
學生準備:學生課前多方面搜集關于人類生長、繁殖的資料,如圖書館查閱資料、對母親、專家、醫(yī)生等訪問、上網(wǎng)查詢等獲得的文字、圖片相關資料。學生從小到長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體驗活動用)。
教師準備:課前多方面搜集關于人類生長、繁殖的資料,相關。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與學生談話,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展示《西游記》孫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導學生互相看看從小到大的照片,猜測“他是誰”的游戲,引導學生提出探究性問題,產(chǎn)生想知道自己從哪里來的想法,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學習興趣,引入本次學習活動內容。
二、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進行交流課前搜集獲得的信息學習活動。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交流課前搜集關于人類生命怎么來的資料,教師巡視學生小組學習活動,指導學生互相鼓勵、加強交流,積極肯定其他同學的發(fā)現(xiàn),取長補短,完善自己的觀點發(fā)現(xiàn)。
教師展示圖片、,下發(fā)資料卡片,引導學生認識人類生命的起源,使學生科學直觀的認識生命從哪里來:“因為我們的父母相愛,因此他們結婚了。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卵子充分結合后,在母親的子宮里形成了一個受精卵,經(jīng)過將近十個月的時間,受精卵在這段時間不斷發(fā)育,最終形成了小寶寶,在醫(yī)生幫助下,子宮收縮,小寶寶送出體外,我們來到人間?!苯處熣Z言結合圖片,語言力求通俗易懂,易與兒童接受。
教師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進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問題,教師給學生方法上指導,引導學生多交流、勤思考,對產(chǎn)生問題的解決方法:如進一步查閱資料等。
三、拓展延伸:
學生與教師談話,觀看《西游記》孫悟空出世片段,或進行猜測“他是誰”的游戲,提出探究性問題,產(chǎn)生想知道自己從哪里來的想法,激發(fā)自身求知欲、學習興趣,了解本次學習活動內容。
2、學生進行交流課前搜集獲得的信息學習活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思考交流課前搜集關于人類生命怎么來的資料,學生進行小組學習活動,互相鼓勵、加強交流,積極肯定其他同學的發(fā)現(xiàn),取長補短,完善自己的觀點發(fā)現(xiàn)。
學生認識教師展示的圖片、,學習教師下發(fā)的資料卡片,認識人類生命的起源,科學直觀的認識生命從哪里來。
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自身對于生命科學的好奇心,增強問題意識,進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問題,結合教師給予的方法指導,多交流、勤思考,學習產(chǎn)生問題的解決方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體驗活動:將沙袋放置腹前,體驗媽媽十月懷胎的辛苦,交流課前對母親懷孕時的心情感受和身體感受的了解,進行珍愛生命、關愛母親的親情教育學習活動。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設計制作一份生命手冊。
3、學生進一步選擇完善自己設計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冊,激發(fā)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課后進一步調查研究的學習愿望,延伸課后學習活動。通過學生與教師交流談話,游戲、學生熟悉的電視劇導入課題研究學習活動,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營造出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了解本課學習內容。
生命世界對每一個學生都有著神秘感,通過搜集信息――交流信息――游戲體驗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胎兒的發(fā)育、形成過程,體驗媽媽十月懷胎的辛苦,感受母子親情,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引導學生將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讓學生初步了解一些簡單的生命科學知識如:人是胎生的,胎兒在母體中是倒立的等。學生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不同,獲取的信息也不同,這樣,讓他們在交流中學習,在交流中進步,利于培養(yǎng)他們樂于與人交流的態(tài)度。通過資料卡,學生自主學習,規(guī)范學生對“人的生育方式”的認識。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掌握胎兒的發(fā)育過程進一步了解胎兒的形成及發(fā)育過程。
這樣通過課前搜集――課上交流――規(guī)范認識的過程,學生就能很容易地解決自己的問題了,同時還培養(yǎng)了他們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好奇心是科學學習的起點。對于神奇的生命世界,學生心中肯定會有很多個“為什么”,這一活動就是要讓學生把這些問題說出來,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
這個活動旨在讓學生通過游戲體驗媽媽十月懷胎的辛苦,由此產(chǎn)生對母親更加感激的情感。通過體驗身體負重狀態(tài)的行動感受,親身體驗到媽媽懷胎的辛苦,從而讓他們產(chǎn)生一種感謝媽媽的情感。
設計制作一份生命手冊。讓學生將通過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再度獲取的科學知識以及經(jīng)歷游戲體驗后的感悟,動手整理下來,形成一份生命手冊,以記錄自己的成長歷程。啟發(fā)學生對自己的生命手冊要進行多方面的設計,如顏色、花邊、圖案等,讓生命手冊既美觀又豐富,這樣在培養(yǎng)學生整理資料能力的基礎上,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進一步積累材料,豐富自己的生命手冊,目的是引導學生課外多方面去獲取信息,將各種信息及時記錄在自己的生命手冊里,從而加深學生對生命問題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通過各種途徑搜集信息是學習科學的一種好方法。
板書設計我從哪里來。
精子受精卵胚胎大約十個月嬰兒。
卵子。
課堂檢測。
第三課人的一生。
教材簡析:
本課以學生生活經(jīng)驗及已有的科學知識為基礎,通過研究人的身體從小到大發(fā)生的變化,使學生了解人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了解人的一生各個時期特別是青春期身體發(fā)育的突出特點及變化,知道怎樣搞好青春期衛(wèi)生保健。通過學習繪制生長發(fā)育曲線圖和條形圖培養(yǎng)學生繪制圖形并利用圖形進行分析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研究人的生長發(fā)育的興趣,使學生懂得珍愛生命。
課型:研討分析課。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生學習活動,使學生學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簡單的圖形、統(tǒng)計等方法整理出自己的身高、體重等方面的數(shù)據(jù);指導學生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自己研究的過程和結果。
2.通過學生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喜歡大膽想象,在探究學習活動中尊重證據(jù),愿意合作交流,珍愛生命;樂于用所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通過學生學習活動,使學生了解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了解青少年深身體發(fā)育的特點;在學習活動中,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發(fā)展特點,并能夠關注個人保健。
學習重點:
學生認識了解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了解青少年深身體發(fā)育的特點;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發(fā)展特點,并能夠關注個人保健的學習活動。
學習難點:
學生認識在認識人的一生生長變化過程中認識學習方法的學習活動。
學習準備:
學生準備:小組合作學習材料:自己不同時期階段的照片、嬰兒、兒童、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不同年齡階段人的身體特征的資料圖片、科學記錄表。
教師準備:嬰兒、兒童、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不同年齡階段人的身體特征的資料圖片、學生的體檢表、青春期健康衛(wèi)生保健等資料。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二次修改。
一、導入新課:
教師與學生談話交流,通過身邊小動物、植物生長發(fā)生的變化提出問題“人的身體從小到大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導入本課學習活動。
二、學習新課:
1.教師指導學生認識人的一生身體發(fā)生的變化。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討論自己從小到大發(fā)生的變化,教師參與學生小組交流討論活動,提供學生上學期間的體檢表,引導學生從身體、心理、語言、行為等行為的變化,展示課前對年齡比自己大的人們身體發(fā)生的變化資料。鼓勵學生充分進行表達和交流,注意傾聽別人的發(fā)言,細心分析并認真思考。
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小組交流匯報小組學習活動中的發(fā)現(xiàn),指導學生學會交流、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用自己所擅長的方式予以記錄描述。
教師出示資料,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的一生的過程:生長發(fā)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經(jīng)歷的過程,人的一生可以分為發(fā)育期(出生到20周歲)、成熟期(20至40周歲)、漸衰期(40至60周歲)、衰老期(60周歲以后)。
2.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體檢表,表述自己身體發(fā)生的變化,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引導并參與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思考并采取多種形式方法去描述自己身體外部、內部發(fā)生的變化(身高、體重、肺活量等)。
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評價對自己身體變化的認識,鞏固學生對人的一生發(fā)生的變化認識。
3.教師指導學生認識了解青春期的衛(wèi)生保健相關知識。
教師出示資料講解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從鍛煉、飲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結合自身交流討論,從而掌握青春期衛(wèi)生保健常識。
4.教師指導學生以“推測未來的我”為主題,激發(fā)學生學興趣,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如畫圖、模仿行為等方式描述未來的自己。
三、拓展延伸:
學生與教師談話交流,討論教師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習興趣,了解本課學習活動。
2、(1)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認識人的一生身體發(fā)生的變化。
學生交流討論自己從小到大發(fā)生的變化,進行小組學習活動,通過教師提供自己以及身邊同學在上學期間的體檢表,從身體、心理、語言、行為等方面認識變化,討論交流課前搜集人們身體發(fā)生的變化資料。傾聽別人的發(fā)言,細心分析并認真思考。
學生在教師積極引導下小組交流匯報小組學習活動中的發(fā)現(xiàn),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用自己所擅長的方式予以記錄描述。
學生學習教師出示的資料,正確認識人的一生的過程:生長發(fā)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經(jīng)歷的過程,人的一生可以分為發(fā)育期(出生到20周歲)、成熟期(20至40周歲)、衰老期(60周歲以后)。
(2)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結合自己的體檢表,表述自己身體發(fā)生的變化,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中充分交流、討論,并在教師幫助下采取多種形式方法(曲線圖、坐標圖等)去描述自己身體外部、內部發(fā)生的變化(身高、體重、肺活量等)。
學生進行分析評價對自己身體變化的認識,進一步鞏固對人的一生發(fā)生的變化認識。
(3)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認識了解青春期的衛(wèi)生保健相關知識。
學生學習教師出示的相關資料,從鍛煉、飲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結合自身交流討論,了解掌握青春期衛(wèi)生保健常識。
(4)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推測未來的我”為主題,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如畫圖、模仿行為等方式描述未來的自己。
3、學生認真傾聽教師提出的拓展延伸問題,激發(fā)學習興趣,拓展延伸課后學習活動。
(一)與教師交流談話,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直接導入本課學習內容。
(二)學生啟發(fā)根據(jù)實際情況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研究。
學生通過交流研討,發(fā)現(xiàn)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具有不同的身體特征。
給學生提供一種信息,使學生了解人一生的生長發(fā)育情況,初步認識人的一生身體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
學習活動體現(xiàn)由“扶”到“放”的科學探究思路,給學生提供較大的探究空間。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切入探究主題,展開充分的交流研討活動,掌握青春期衛(wèi)生保健常識??梢試L試以資料卡的形式學習,為學生提供知識背景和研究材料。
讓學生圍繞自己未來的身體情況自由開展推測活動,以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各種年齡階段的人在身體、心理和語言行為等方面的不同特點。
(三)拓寬學生對人的一生的身體特征認識的范圍,知道人的一生生長發(fā)育是有差異的,由于遺傳因素、生活環(huán)境、從事的勞動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會具有不同的特征。
板書設計人的一生。
變化:發(fā)育期青春期衛(wèi)生:鍛煉。
成熟期飲食。
漸衰期睡眠。
衰老期心理。
課堂檢測。
六、學習小結:
第四課我像誰。
教材簡析:
本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青少年生長發(fā)育主要特點及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的基礎上,對生命延續(xù)內容的進一步探究。學生通過研究自己的身體特征與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異,并對部分動植物進行觀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遺傳的,認識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生命科學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課型:研討分析課。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生學習活動,指導學生能用各種感官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語言或其他方式描述所觀察到的事物形態(tài)特征;學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員,獲取有關遺傳和變異的信息資料。
2.通過學生學習活動,使學生愿意合作交流,懂得交流和討論可以引發(fā)新的想法,并嘗試對同一種現(xiàn)象作出不同的解釋。
3.通過研究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知道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能做到珍愛生命。
4.通過學生學習活動,使學生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遺傳的;了解遺傳和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學習重點:
學生感知自然事物,認識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研究學習活動。
學習難點:
學生對生物遺傳和變異的認識理解。
學習準備:
學生準備:自己的全家福照片或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妹的照片(如果有父母小時候的照片更好)、鏡子、同株帶多片葉子的植物、同胎出生的小動物圖片、課前對自己家人和自己身體特征的觀察、相關遺傳和變異方面的知識資料等。
教師準備:同株帶多片葉子的植物、同胎出生的小動物、雙胞胎或多胞胎圖片、相關遺傳和變異方面的知識圖片資料。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二次修改。
一、導入新課:
教師與學生談話交流,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薄褒埳抛?,九子各不同”等諺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導入本課學習活動。
二、學習新課:
1.教師指導學生結合自身與其家人身體特征比較發(fā)現(xiàn)異同點,認識遺傳與變異。
教師指導并參與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指導學生利用鏡子、家人的照片邊觀察邊比較,同時下發(fā)科學記錄表,引導學生多方面進行比較學習活動,積極開展交流討論,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予以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教師引導學生展示學習中記錄的資料,交流匯報學習發(fā)現(xiàn)體會,并對學生的發(fā)現(xiàn)予以積極鼓勵性評價。
2.教師指導學生認識發(fā)現(xiàn)動植物其他生物體的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
教師結合學生的發(fā)現(xiàn)匯報,進一步提出問題:“動植物中有沒有剛才我們發(fā)現(xiàn)的這樣現(xiàn)象呢?”,適時出示資料如同胎多仔的小動物、同株植物結出的不同果實,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進行小組探究學習活動。
教師參與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活動,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彼此討論課前搜集的各種相關資料,認真分析比較,整理發(fā)現(xiàn)。
教師引導學生在小組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匯報,指導學生分析總結,闡述觀點,得出結論,最終得出結論“生物的形態(tài)特征或生理特性傳給后代的現(xiàn)象叫做遺傳,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個體之間在形態(tài)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異叫做變異。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
3.教師指導學生以“比較他們的相同和不同”為主題,展示雙胞胎或多胞胎、同株植物的葉子等圖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大膽質疑,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的展研究活動。
三、拓展延伸:
教師提出拓展延伸活動:“進一步整理完善自己的生命手冊”,向學生進行珍愛生命的教育,拓展延伸課后學習活動。
學生與教師談話交流,討論相關諺語的背后涵義,激發(fā)學習興趣,了解本課學習活動。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結合自身與其家人身體特征比較發(fā)現(xiàn)異同點,認識遺傳與變異。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利用鏡子、家人的照片邊觀察邊比較,討論交流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予以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展示學習中記錄的資料,交流匯報學習發(fā)現(xiàn)體會,并進行相互評價。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認識發(fā)現(xiàn)動植物其他生物體的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
學生積極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觀察教師出示的資料,結合自身認識進行的小組交流討論學習活動,認真分析比較,整理資料。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根據(jù)在小組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匯報,通過分析總結,闡述觀點,并得出自身的結論。
學生傾聽教師講解,初步了解遺傳與變異的概念。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比較他們的相同和不同”主題活動,通過尋找雙胞胎或多胞胎、同株植物的葉子等圖片的相同和不同,激發(fā)學習興趣,進一步產(chǎn)生問題并思考開展研究活動方案。
3、學生認真傾聽教師提出的拓展延伸主題內容,了解珍愛生命的意義,激發(fā)學習興趣,拓展延伸課后學習活動。
與教師交流談話,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通過熟悉的諺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導入本課學習內容。
啟發(fā)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采取多種方式展開活動。
讓學生交流更多的遺傳和變異的現(xiàn)象,盡可能用討論交流、觀察實驗、分析比較等多種方法進行研究。
在學習活動中,給學生一個比較準確的遺傳和變異定義,同時引導學生對研究過程進行總結。由于這兩個概念有一定難度,所以定位于讓學生初步了解即可。
在實施教學活動中,教師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質疑的機會。通過本環(huán)節(jié)比較人、動物、植物異同點,鞏固課堂探究成果,加深學生對遺傳和變異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中長期觀察、記錄的習慣,加深學生對生命現(xiàn)象的認識,懂得珍愛生命,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究的興趣,將探究活動延伸課外。
板書設計我像誰。
相同點:遺傳。
不同點:變異。
課堂檢測。
六、學習小結:
第五課讓身體熱起來。
教材簡析:
教科書內容以“人”為切入點,通過讓身體熱起來的活動,引導學生分析讓身體熱起來的方法與途徑,探究人體能量的與轉化,認識到人維系正常的生命活動需要能量,生命離不開能量,從而使學生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情趣。
課型:研討分析課。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生探究合作學習活動,中學生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這樣”等角度對人體能量及其轉化提出問題,并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能嘗試運用從不同方式、不同角度對現(xiàn)象做出解釋,解決問題;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2.通過學習活動,學生在活動中能做到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愿意合作交流;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
3.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學生知道讓身體熱起來的方式及途徑。
學習重點:
學生知道讓身體熱起來的方式及途徑,了解能量的轉化學習活動。
學習難點:
學生對熱量轉化的科學認識理解。
學習準備: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二次修改。
一、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冬季活動相關圖片資料,與學生一起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交流感受,引出問題“在這樣的天氣條件下怎樣使身體熱起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入本次課堂學習活動。
二、學習新課:
1.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活動采取多種方式讓身體熱起來。
教師參與學生小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盡可能采用多種方法讓身體熱起來,適時下發(fā)科學記錄表,提示學生整理歸納。
教師引導學生充分交流匯報,提示學生將找到的方法予以分類。
2.教師指導學生認識人體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于食物,以及能量的轉化學習活動。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以往研究學習內容《食物與營養(yǎng)》,指導學生認識到食物是身體能量的主要。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充分交流討論,適時出示人們生產(chǎn)學習、工作娛樂等貼近學生生活的圖片,使學生認識了解人體能量的轉化及其途徑。
教師指導學生交流匯報,闡述自己的認識、觀點。教師在學生充分發(fā)言的基礎上,歸納小結使學生認識人體能量的去處:保持體溫(熱能)、運動(機械能)、生長(儲存能)等。
3.教師指導學生思考了解“北極熊不怕冷的”原因。教師隨機下發(fā)相關資料卡,指導學生通過對人體能量轉化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解釋生活中實際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交流自己的認識發(fā)現(xiàn),引導學生傾聽、互相評價。
三、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一些肥胖人的生活中困難資料,提出拓展延伸活動內容:“了解造成肥胖原因,幫助肥胖人減肥減肥提出方案?!奔ぐl(fā)學生進一步學習興趣,拓展延伸課后學習活動。
學生與教師談話,學習教師出示的冬季活動圖片資料,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與教師交流感受,思考問題,激發(fā)學習興趣,了解學習活動內容。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多種方式讓身體熱起來學習活動。
學生進行小組學習活動,盡可能采用多種方法讓身體熱起來,并在教師下發(fā)的科學記錄表記錄,整理歸納。
學生充分交流匯報,按照活動方法進行分類。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認識人體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于食物,以及能量的轉化學習活動。
學生回顧以往研究學習內容《食物與營養(yǎng)》,在教師指導幫助下認識到食物是身體能量的主要。
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充分交流討論,觀看學習教師出示人們生產(chǎn)學習、工作娛樂等貼近自身活動的圖片,認識了解人體能量的轉化及其途徑。
學生充分交流匯報,闡述自己的認識、觀點。傾聽教師歸納小結,認識人體能量的去處。
學生積極思考了解“北極熊不怕冷的”原因。自主學習教師隨機下發(fā)的相關資料卡,通過對人體能量轉化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解釋實際問題。
學生交流自己的認識發(fā)現(xiàn),互相傾聽、互相評價。
3、學生觀看教師出示的資料,了解拓展延伸活動內容,進一步激發(fā)學習興趣,拓展延伸課后學習活動。
通過教師出示圖片,學生展開想象,激發(fā)學生探究學習興趣,教師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開放、和諧的科學學習氛圍。
本活動重在在開口說、動手做,使學生生學習充滿興趣,但活動符合不宜過大,學生不要帶著太多任務參與活動。只要學生能說、能做、能調動個體的生活經(jīng)驗即可,重在通過趣味性的、具有一定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探究人體能量及轉化做好鋪墊。
本活動教師讓學生認識人體能量去向同時,還應認識到:能量是維系生命的核心,沒有能量,人就無法工作、學習、娛樂、運動,即使是熟睡的人也需要能量;人體能量消耗的主要去向時變成熱能散發(fā)(占人體消耗能量的50%。)。
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設寬松、自由、開放的學術研討氛圍,讓學生在爭論中辨明問題,在研討中澄清認識。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教師靈活掌握。
(三)進一步拓展學生課后探究的空間,使學生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激發(fā)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板書設計。
課堂檢測。
六、學習小結:
第六課擺的秘密。
教材簡析:
本課以擺為切入點,通過對擺的探究活動,使學生知道影響擺擺動快慢的因素,了解擺的運動規(guī)律,意識到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能從“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擺提出問題,學會使用簡單儀器進行定量觀察,能做控制變量的簡單的探究性實驗,在探究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進行對比實驗和歸納、概括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探究自然奧秘的志趣和科學精神。
課型:探究分析課。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實驗學習活動,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所觀察的現(xiàn)象作假設性解釋;能做控制變量的簡單探究性試驗,在學習活動中能設計簡單表格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能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并將探究結果與假設相比較。
2.通過學生學習活動,學生能做到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在活動中與他人交換意見,愿意合作與交流。
3.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學生知道影響擺擺動快慢的因素;初步認識機械能的轉化。
學習重點:
學生探究擺擺動快慢的學習活動。
學習難點:
學生對擺在擺動過程中能量轉化的認識理解。
學習準備:
資料準備:有關伽利略研究擺的秘密的圖片文字資料;
演示實驗材料:傅科擺模型。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二次修改。
一、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伽利略觀察探究教堂大燈的資料,結合學生已有經(jīng)驗交流生活中類似擺擺動的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入本次課堂學習活動。
二、學習新課:
1.教師指導學生自由制作一個擺,進而發(fā)現(xiàn)擺的秘密探究學習活動。
教師出示一個單擺,講解使學生認識擺的基本結構,出示分組實驗材料,積極引導學生自由制作一個單擺。教師積極參與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制作。
教師指導學生小組交流匯報制作單擺的學習活動,提示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不同擺擺動次數(shù)不一,進而激發(fā)學生進行探究擺擺動次數(shù)學習活動。
教師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影響擺擺動快慢的因素,設計實驗方案,進一步出示分組探究實驗材料和科學記錄卡,引導學生驗證自己的觀點。教師積極參與學生小組探究合作學習活動,提示學生做好實驗記錄,多次驗證實驗結果。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匯報、整理分析實驗學習活動發(fā)現(xiàn),提示學生互相補充、相互借鑒、資源共享,在充分交流發(fā)言的基礎上,小結歸納:影響擺擺動快慢的因素與擺線的長短有關。
2.教師指導學生認識了解擺在擺動過程中能量轉化的學習活動。
教師提出問題:“擺為什么能長時間不停地擺動?過一段時間后為什么會慢慢地停下來?”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并描述擺擺動現(xiàn)象。在此基礎上教師出示擺擺動縮略圖,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展開豐富想象,進行大膽想象,積極闡述自己的觀點,從中發(fā)現(xiàn)擺擺動時遵循的規(guī)律,進而將研究擺在擺動過程中能量的轉換。
教師指導學生充分交流討論,歸納學生的發(fā)現(xiàn):擺首先在外力的作用下運動起來,并長時間不停地擺動,從最高點到最低點,然后再到另外一個最高點,這樣反復運動,并在一段時間后,又慢慢停下來。從而對擺擺動形成認識:靜止的擺在外力的作用下開始擺動,在擺動過程中能量不斷轉化,一段時間后,擺又在外力的作用下慢慢停下來。
3.教師指導學生自由制作活動:制作一個“聽話”的擺,即制作一個10秒鐘擺動10次的擺。教師引導學生也可自己確定擺動時間和擺動次數(shù),引導學生先制訂制作方案,小組闡述制作想法后再動手去做。
三、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傅科擺模型,介紹制作方法(將擺錘做成沙漏),引導學生觀察沙跡的路線,認真記錄發(fā)現(xiàn),積極思考原因,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探究學習興趣,拓展延伸課后學習活動。
2、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由制作一個擺,進而發(fā)現(xiàn)擺的秘密探究學習活動。
學生觀察學習教師出示的單擺,傾聽教師講解,認識擺的基本結構,利用教師和自身準備的分組實驗材料,進行自由制作小組合作學習活動。
學生小組交流匯報制作單擺的學習活動,在教師提示下發(fā)現(xiàn)不同擺擺動次數(shù)不一,進而激發(fā)進行探究擺擺動次數(shù)學習活動。
學生大膽猜想影響擺擺動快慢的因素,設計實驗方案,進一步利用分組探究實驗材料驗證自己的觀點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實驗。
學生交流匯報、整理分析實驗學習活動發(fā)現(xiàn),學生間互相補充、相互借鑒、實現(xiàn)資源共享,在充分交流發(fā)言的基礎上,認識影響擺擺動快慢的因素與擺線的長短有關。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認識了解擺在擺動過程中能量轉化的學習活動。
學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認真觀察并描述擺擺動現(xiàn)象。通過觀察學習擺擺動縮略圖,認真思考,展開豐富想象,進行大膽想象,積極闡述自己的觀點,從中發(fā)現(xiàn)擺擺動時遵循的規(guī)律,進而將研究擺在擺動過程中能量的轉換。
學生充分交流討論,學習歸納,描述擺擺動現(xiàn)象,認識擺擺動的科學道理。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制作一個“聽話”的擺的自由制作活動。
學生制訂制作方案,闡述制作想法后再動手去做。
3、學生學習觀看教師出示的傅科擺模型,了解制作方法,觀察沙跡的路線,認真記錄發(fā)現(xiàn),積極思考原因,激發(fā)探究學習興趣,拓展延伸課后學習活動。
(二)教師學生提供創(chuàng)設一個開放的制作活動空間,鼓勵學生不局限于準備材料,自己設計、制作擺,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制作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科技作品能力。
教師創(chuàng)設開放、自由、多維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設計不同方案研究問題從而認識擺的秘密。
培養(yǎng)學生做科學記錄的學習習慣。
讓學生經(jīng)歷擺從靜止到運動,再由運動到靜止的過程,通過觀察與思考、猜想與假設,使學生初步意識到擺在擺動過程中能量是不斷轉化的。
讓學生學以致用,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制作活動,充分體現(xiàn)自由活動的自由度,從而進一步鞏固和應用實驗探究的結論。
(三)充分激發(fā)興趣,讓學生將擺的問題繼續(xù)研究下去。
板書設計。
課堂檢測。
六、學習小結:
第七課鉆木起火。
教材簡析:
鉆木取火是最古老的取火方法,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對弈學生來說,鉆木取火的故事可能有所了解,但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許多學生并沒有親自進行細致的探究。本課是在上一課探究了機械能轉化的基礎上,以古人鉆木取火的故事為切入點,組織學生研究鉆木取火的道理,進一步認識機械能與其它能的轉化,使學生會用簡單的器材做“摩擦生熱”的模擬實驗,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課型:探究分析課。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生學習活動,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鉆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做簡單的模擬實驗。
2.通過學習活動,學生能學習活動中做到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jù);愿意合作與交流;能利用書刊及其他信息源獲得相關信息;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fā)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chǎn)生負面影響,樂于用所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
3.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學生知道鉆木起火的道理,了解人類用火的歷史;初步認識機械能可以轉化為熱能。
學習重點:
學生了解人類用火的歷史,探究鉆木起火道理,認識機械能可以轉化為熱能的學習活動。
學習難點:
學生對對機械能轉化熱能的理解認識。
學習準備:
教師和學生一起做好課前相應資料搜集的學習準備:搜集有關古代人用火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進行初步整理、分類;觀察生活中摩擦生熱的現(xiàn)象。
學生分組探究實驗材料:砂紙、木條、粗鐵絲、手搖鉆、木塊、火柴等。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二次修改。
一、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有關鉆木取火的資料與學生一起交流談話,了解學生課前搜集的相關資料情況,引導學生整理分析,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入本次課堂學習活動。
二、學習新課:
1.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利用能量轉化的觀點解釋鉆木起火的道理。
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交流展示,提出自己對鉆木起火的道理解釋。教師積極參與學生交流討論小組合作學習,指導學生嘗試利用用能量轉化的觀點予以解釋,進而逐步達成共識,形成比較一致的觀點。
教師指導啟發(fā)學生想辦法去證明自己的觀點,積極引導學生自己設計、自由組合、自行驗證。教師出示實驗材料,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活動并積極參與學生小組學習,提示學生活動中認真觀察,注意安全。
教師指導學生交流匯報探究實驗驗證情況,展示驗證成果,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并將探究結果與前面的猜想、假設相比較,從而驗證猜想的正確性。
教師在學生充分交流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小結,使學生認識到鉆木起火的道理是:機械能轉化為熱能。
2.教師指導學生認識生活中其他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的現(xiàn)象。教師積極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問題展開討論與交流,并舉出實例,闡述觀點,作出合理解釋。教師適時出示相關資料,觸動學生生活經(jīng)驗,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3.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結合生活經(jīng)驗,充分交流討論摩擦生熱在生活中對我們不利的影響。思考交流機械能除了可以轉化熱能之外,還能轉化為電能、光能、聲能等。
三、拓展延伸:
學生學習教師出示有關鉆木取火的資料和課前搜集的相關資料學習情況,激發(fā)學習興趣,了解本次課堂學習活動內容。
2、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利用能量轉化的觀點解釋鉆木起火的道理。
學生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小組學習交流討論展示資料,提出自己對鉆木起火的道理解釋。在教師指導下嘗試利用用能量轉化的觀點予以解釋,進而逐步達成共識,形成比較一致的觀點。
學生想辦法去證明自己的觀點。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學生充分交流匯報探究實驗驗證情況,展示驗證成果,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并將探究結果與前面的猜想、假設相比較,從而驗證猜想的正確性。
學生傾聽教師歸納小結,認識鉆木起火的道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認識生活中其他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的現(xiàn)象。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問題展開討論與交流,并舉出實例,闡述觀點,作出合理解釋。結合教師出示的相關資料,結合生活經(jīng)驗,進一步激發(fā)學習興趣。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積極思考,結合生活經(jīng)驗,交流討論摩擦生熱在生活中不利的影響。以及機械能的其他能量轉化。
3、學生了解教師提出的課后拓展延伸問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延伸課后學習活動。
(二)讓學生充分交流課前搜集到的各種資料和信息,擴大信息占有量,實現(xiàn)資源共享,培養(yǎng)學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態(tài)度。
教師為學生的驗證活動提供一個廣闊的空間,充分體現(xiàn)教科書空間大的特點。學生運用交流與思考、猜想與驗證、表達與交流的方式開展探究活動,從而使學生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體驗科學探究中證據(jù)、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建立假設和了解的重要性,使學生初步養(yǎng)成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jù)、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態(tài)度。
意在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用能量轉化的觀點解釋生活現(xiàn)象。
給學生足夠時間、自由空間在摩擦生熱的認識基礎上,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fā)展帶來好處也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保護學生好奇心。
為今后《無處不在的能量》學習做好鋪墊。
(三)進一步拓展探究空間,讓學生了解人類用火的歷史,從中感悟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意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激發(fā)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板書設計。
課堂檢測。
六、學習小結:
第八課通電的線圈。
教材簡析:
本課是在三年級下冊“電的本領”單元認識、了解了電的作用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電的另一個作用:電生磁,即電能與磁能的轉化。通過制作電磁鐵、探究電磁鐵特性、制作電磁起重機的活動,讓學生知道電能產(chǎn)生磁,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極、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電磁鐵的應用,能做控制變量的簡單的探究性實驗,會設計實驗記錄表格,激發(fā)學生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的情感態(tài)度。
課型:探究分析課。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生學習活動,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電磁鐵的特性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能做控制變量的簡單的探究性試驗,會設計簡單的實驗記錄表和實驗報告。
2.通過學生學習活動,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到知識,選擇合適的材料制作帶有創(chuàng)作性的科技作品;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圖表或文字)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做到尊重證據(jù);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關心日常生活中有關電磁鐵方面的科技新產(chǎn)品、新事物,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
4.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學生知道電能產(chǎn)生磁;學會制作電磁鐵;知道影響電磁鐵磁極、磁力大小的因素;了解電磁鐵的應用。
學習重點:
學生制作探究電磁鐵磁極、磁力大小的因素的學習活動。
學習難點:
學生對電磁鐵磁極、磁力大小的科學認識理解。
學習準備:
*演示實驗材料:電磁鐵模型(自制電鈴、小馬達溫控開關等)。
資料準備:教師和學生一起課前搜集有關電磁鐵在生活中應用相關圖片、視頻資料。
分組探究實驗材料:教師為每組學生準備一號電池2節(jié)、導線(漆包線或網(wǎng)線)50cm、100cm兩根、鐵釘1根、大頭針(經(jīng)退火防磁化處理)20根左右、指南針。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二次修改。
一、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有關在生活中電磁鐵的一些應用如小馬達、自制電鈴等,與學生一起交流談話,了解學生課前搜集的相關資料學習情況,指導學生認識這些物品的共同點:都有鐵芯和線圈。使學生認識電磁鐵并提出問題:“這些裝置的作用是什么?”使學生認識:電磁鐵是將電能轉換為磁能的裝置。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入本次課堂學習活動。
二、學習新課:
1.教師指導學生制作電磁鐵,探究電磁鐵的特性。
教師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思考設計電磁鐵的制作方法。教師簡單歸納學生發(fā)言,出示分組探究實驗材料指導學生制作電磁鐵學習活動。教師積極參與學生小組合作制作學習活動,對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的制作活動及時給予肯定。提示學生制作活動中注意安全,認真觀察。
教師指導學生匯報交流小組制作學習活動情況,引導學生將制作的電磁鐵與以往學習的磁鐵的性質相比較,使學生發(fā)現(xiàn)電磁鐵的磁極,進而發(fā)現(xiàn)不同方法制作的電磁鐵磁極不同。
教師指導學生對電磁鐵磁極不同的原因大膽想象,充分討論,相互借鑒補充自己的想法進而動手實驗驗證。教師下發(fā)科學記錄表,積極參與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實驗學習活動,提示學生認真觀察、細心驗證,注意安全,做好記錄。
教師指導學生交流匯報,在充分交流匯報基礎上,進行歸納小結,使學生認識電磁鐵磁極可以變化,磁極與電流流動方向、導線線圈纏繞的方向有關;磁力的大小與電流強度有關、導線纏繞的匝數(shù)多少有關。
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對電磁鐵制作活動進行評價,引導學生進一步制作活動,使電磁鐵科學作品具有創(chuàng)新性、精細、美觀。公正、客觀評價他人的學習成果。
三、拓展延伸:
學生觀察教師出示的有關在生活中電磁鐵的一些應用并交流課前搜集的相關資料學習情況,在教師指導下認識這些物品的共同點。認識電磁鐵積極思考問題,激發(fā)學習興趣,了解課堂學習活動。
2、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制作電磁鐵,探究電磁鐵的特性。
學生充分激發(fā)學習興趣,思考設計電磁鐵的制作方法。根據(jù)教師和自己準備的分組探究實驗材料,進行自由制作電磁鐵小組合作學習活動。
學生匯報交流小組制作學習活動情況,將制作的電磁鐵與以往學習的磁鐵的性質相比較,發(fā)現(xiàn)電磁鐵的磁極,進而發(fā)現(xiàn)不同方法制作的電磁鐵磁極不同。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電磁鐵磁極不同的原因大膽想象,充分交流討論,相互借鑒,互相補充各自的想法進而動手實驗驗證。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實驗學習活動,認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細心驗證,在學習中互幫互助、注意安全并做好記錄。
學生充分交流匯報,簡單歸納。傾聽教師小結。認識電磁鐵磁極可以變化,磁極與電流流動方向、導線線圈纏繞的方向有關;磁力的大小與電流強度有關、導線纏繞的匝數(shù)多少有關。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公正、客觀評價他人制作的電磁鐵,對制作的電磁鐵進一步改進,使電磁鐵科學作品具有創(chuàng)新性、精細、美觀。
六年級科學電和磁教案篇十二
1.知道組成太陽系的星體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
2.會收集資料,能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從而認識了解太陽系。
3.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發(fā)揮自己的作用。
太陽系圖片,多媒體資料,八大行星數(shù)據(jù)表。
1.提問:哪位同學知道,太陽周圍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還有什么天體?
2.學生討論并自由回答。
3.談話:看來同學們對太陽系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陽周圍除了地球以外,還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天體圍著它轉動,這些天體都像地球一樣,本身不發(fā)光,靠反射太陽光我們才能看到它們。這些天體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為了更清楚地認識太陽系行星成員的特點,下面就讓我們閱讀教材第40頁列舉的有關太陽系八行星的數(shù)據(jù)資料。
4.學生閱讀資料并討論各自的發(fā)現(xiàn)。
1.談話:結合剛才閱讀的數(shù)據(jù)資料和你討論過程中自己的發(fā)現(xiàn),八顆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順序是怎樣的?計算其他行星與太陽的距離大約是水星與太陽距離的多少倍,把你們思考、計算、整理的結果記錄在課本第41頁的表格中。
2.學生整理數(shù)據(jù)資料,填寫相應表格內容。
3.匯報整理數(shù)據(jù)結果,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匯報情況提問:
(1)你能按距離太陽的近遠順序說一說圍繞太陽轉動的八大行星的名稱嗎?
(2)你有什么好辦法將它們記???(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用你喜歡的方法記一記,然后我們來比一比誰的記憶力最棒。
(3)填寫教材第40頁上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名稱。
(4)你還知道哪些有關九大行星的知識,愿意與老師、同學交流一下嗎?
4.提問:八顆行星中,體積最大的是哪一顆?體積最小的是哪一顆?
5.學生匯報,教師給予積極的肯定或鼓勵。
6.談話:按體積從大到小給八顆行星排個順序,并把這個順序記錄在教材第41頁的表格中。
7.學生填寫八顆行星大小排列順序后組織同學舉行簡要匯報,教師小結排序結果,統(tǒng)一大家認識。
9.學生自由提問。
10.談話:同學們的問題還真不少,現(xiàn)在我們把這些問題歸歸類,看看有哪些是同一類型的問題。
11.教師指導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從
“矮行星知識”、“太陽系小天體知識”“太陽系天體之間的關系”等方面進行分類,并積極肯定學生科學的問題分類方法。
12.談話:希望同學們在課后從“矮行星知識”、“太陽系小天體知識”“太陽系天體之間的關系”這些方面收集資料,為我們下節(jié)課編輯太陽系小報做準備。
2.學生交流匯報,教師簡要板書進行梳理,同時給予發(fā)言同學以正面的積極肯定。如果學生的發(fā)言中已經(jīng)涉及到有關“太陽系小天體”——彗星的介紹,教師可以強調教材中也有類似的講述;如果學生沒有提到,教師還有必要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42頁有關彗星的內容。
3.提問: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太陽系是由哪些天體組成的嗎?
4.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太陽系的組成,教師適時地組織學生之間進行評議,以完善并鞏固同學對太陽系組成的認識。
5.組織同學自行閱讀教材第42頁有關冥王星的小資料。
7.學生在班級內展開匯報交流,教師可以適時地引導學生相互間就各自觀點展開討論。如果學生有思考或表達的障礙,教師也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引導或總結。無論是學生自行探討還是教師引導,在這里活動目的只有一個:讓同學們認識到科學研究的精神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正錯誤的精神,同時認識到科學認識不是一塵不變的,而是不斷發(fā)展的。
1.提出制作以太陽系為主題的小報的要求,引導學生思考:“制作這樣的小報,可以選擇怎樣的專題?”
2.學生個別匯報各自打算,教師給予充分肯定,并視學生匯報的實際情況指導同學可以以“太陽系天體新信息”為專題,也可以以“人們探索太陽系天體歷程”為專題,還可以以“人類探索太陽系求真求是的精神”為專題。
3.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圍繞自己選定的專題,我們應該收集或選擇哪些資料和圖片豐富我們的小報?為了讓我們的小報特色更突出,在內容選取和形式編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學生小組討論商量后進行班級內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見或建議,以完善小報的制作前的設計工作。
5.組織學生按照既定計劃制作以太陽為主題的小報。
6.根據(jù)學生主題小報制作完成情況在課內或課外進行展示、介紹和評比。
六年級科學電和磁教案篇十三
1.復習上期已學主要內容。
2.本學期的相關要求。
3.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學準備。
1.上期期末測試試卷。
2.課件:神秘的月球。
教學過程。
1.新學期的問候。
2.對轉入的新生的關注。
3.對學生進行分組,全班47人,分為8組,每組6人,一般情況以此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特殊情況另行調整,在每次學習活動中會要對小組進行評價,老師都會做好記錄,期末對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小組和個人進行獎勵。
4.復習上期已學主要內容。
教師講解上期期末測試試卷。(試卷內容略)。
5.學生自由翻閱新書。
6.簡單介紹本學期的學習內容:本冊教材以“生存和環(huán)境”為主題,以訓練推理判斷的邏輯思維能力為重點,編排了“生物與環(huán)境”、“營養(yǎng)與健康”、“地表變化的奧秘”、“能量”、“月球”5個主題單元和1個綜合單元,一共有22課、61個活動。其中,“生命世界”有2個單元、7課書;“物質世界”有1個單元、5課書;“地球與宇宙”有2個單元、8課書。
7.播放課件:神秘的月球,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第1單元生物與環(huán)境。
1.一棵“頑強”的小樹。
第一課時。
編寫時間9月3日執(zhí)行時間9月日總序第(1)個教案。
1.能夠對觀察到的自然現(xiàn)象(或所提供的事實)進行猜想。
2.能夠設計實驗研究植物的向性運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能夠堅持完成中長期實驗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
2.能主動參與小組的合作交流。
科學知識。
了解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幾個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stse)。
意識到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
教學準備。
菜豆種子(或者更多不同種類的種子)若干、紙巾、不干膠、玻璃杯、培養(yǎng)皿、大小質地一樣的紙盒2個、盆栽植物苗等。
將引入部分提供的圖片制成課件。
一.教學導入:
1.出示課件,提問:請你觀察傾倒在河邊的小樹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2.講述:生活中是否還見過類似的情況——是什么原因使它們變成現(xiàn)在的樣子?
3.猜想假設:傾倒的小樹發(fā)生這些變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學生猜想: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根總朝著有水的地方生長嗎?
植物的莖、葉總朝著光生長嗎?
……。
4.過渡:我們就從這些方面來研究大樹倒了后這些奇怪的變化吧!
二.活動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1.擺出研究的問題: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2.組內討論:老師這里有一些菜豆種子,你們能組內設計研究方案嗎?
3.匯報、交流設計的方案,教師引導學生看教材第3頁,了解實驗設計范例,完善實驗設計。
4.學生動手組裝裝置。
5.布置任務:經(jīng)常在杯內的紙上澆寫些水,堅持觀察做好記錄。下星期交流。
三.活動根總朝著有水的地方生長嗎。
1.擺出問題。
2.組內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3.匯報、交流、完善。
4.組裝實驗裝置。
5.布置任務:按要求完成操作,堅持觀察,做好記錄,便于交流。
四.活動植物的莖、葉總朝著光生長嗎。
1.學生設計方案。
2.匯報、交流、完善方案。
3.保護盆栽植物,堅持研究。
(注:三個活動可以讓每小組選定其中的1個進行研究即可)。
第二課時。
編寫時間9月6日執(zhí)行時間9月日總序第(2)個教案。
1.能夠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并運用歸納、演繹的方法作出相應的推斷。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能夠堅持完成中長期實驗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
2.能主動參與小組的合作交流。
科學知識。
了解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幾個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stse)。
意識到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
教學準備。
觀察記錄及所觀察的實驗裝置。課件:有關自然界植物的向性運動。
一.教學導入:
上星期我們組裝了一些的實驗裝置并進行了觀察,讓我們一起來交流吧。
二.交流各組裝置所觀察到的情況。
1.各小組出示實驗記錄。
2.小組成員匯報觀察情況,要求:語言簡潔、過程清楚。
3.各小組出示各自的裝置。
4.各小組歸納各自的結論,要求:思維嚴密、條理性強。
三.活動自然界中的植物。
1.出示課件:有關自然界植物的向性運動。
2.提問:從課件中你看到了一些什么現(xiàn)象?
3.學生匯報。
4.思考:這些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5.交流后明確:自然界的'植物都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四.拓展。
走進大自然,觀察各種各樣的植物,把它們有關向性運動的現(xiàn)象畫下來、記下來或者拍下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級科學電和磁教案篇十四
杠桿的科學》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中的第二課時。本課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杠桿,是認識杠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中的一部分。它分為兩部分:1、認識杠桿;2、研究杠桿的秘密。其中第二個活動是重點,活動選擇了杠桿尺作為研究材料,采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經(jīng)歷運用杠桿尺開展實驗研究活動,通過觀察、實驗、記錄,以及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來認識杠桿省力與不省力的規(guī)律,并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性,發(fā)展學生利用數(shù)據(jù)來說明問題的能力。本課教材的安排正體現(xiàn)“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教育理念,教科書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杠桿的工作規(guī)律,而是要求學生觀察、實驗、記錄、分析等,這就為學生的合作探究活動提供了開放的探究空間,有利于學生自由地、創(chuàng)造性地展開活動,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得以提高。
在生活中,學生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的經(jīng)歷也是很多的,這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經(jīng)驗的積累。在學習本課前,通過前一節(jié)課《使用工具》的學習,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jīng)初步認識了什么是簡單機械,但學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沒有思考過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課教材利用杠桿類工具在生活中運用最廣泛、最直觀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節(jié)課的研究,學生有類似的生活經(jīng)歷,利于學生觀察并引發(fā)思考。書中示意圖對杠桿的用力點、支點、阻力點很較直觀,很清晰。兩個活動安排有梯度。一是認識杠桿,先由撬棍引入杠桿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桿的三個重要位置,接著引導學生分析了壓水井的壓桿、蹺蹺板工作時發(fā)揮作用的位置,并標出它們作為杠桿的三個點的位置,而后利用書中的圖,對于身邊的常用工具進行觀察、分析,使學生對杠桿類工具有初步的認識能力。二是研究杠桿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礎后,利用杠桿尺研究杠桿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學生通過實驗,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得出杠桿工作的規(guī)律也就水到渠成。
1、從知識與技能:(1)杠桿有三個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2)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3)利用杠桿解決身邊的事情。
2、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shù)據(jù),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guī)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意義,并且意識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整理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杠桿省力的原理。
教學難點:(1)杠桿在生活中的變形應用;(2)能從眾多看似雜亂的數(shù)據(jù)中,通過分析整理,發(fā)現(xiàn)杠桿省力的原理。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7085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