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量化學教案(專業(yè)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4 04:57:04
物質的量化學教案(專業(yè)16篇)
時間:2023-12-04 04:57:04     小編:琴心月

教案要注重教學目標的達成,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教案的編寫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學資源,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和評價方式,以滿足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教案的范文分享,希望能給教師們帶來一些實用的教學資源。

物質的量化學教案篇一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學家眼中的物質世界專題,豐富多彩的化學物質單元,第二標題。物質的量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貫穿于高中化學的始終,在化學計算中處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學生主要從定性的角度或簡單的定量角度去學習化學知識,而《物質的量》這一節(jié)的學習會使學生對化學中的“量”有一個新的認識。因此教好物質的量的概念,不僅能直接幫助學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關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而且也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有關的計算打下基礎。所以,物質的量的教學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含義;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含義;通過練習掌握物質的量與物質微粒數(shù)目間的關系,初步認識到物質的量與物質質量之間的關系。

(2)能力目標:提高邏輯推理、抽象概括以及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概念的推導及應用,形成相信科學、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思想;養(yǎng)成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及不斷進取、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品質。

3.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掌握摩爾的概念及物質的量與物質微粒間的轉化。

二、教學方法分析。

(1)采取目標分層教學法。

課前五分鐘檢測主要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微粒間轉換的理解與應用,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新課教學主要采取對比歸納法:通過與生活中的某些質量小,數(shù)量大的實例對比指出化學反應中存在的相同情況--提出物質的量的概念;通過與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單位的對比提出摩爾的概念,幫助學生通過對比理解和記憶物質的量與摩爾的關系;通過與生活中實例對比(一盒粉筆,一打羽毛球)重點說明摩爾的概念,以此使學生對抽象的摩爾概念具體化;通過適當?shù)姆謱泳毩晱娬{指出學習摩爾需要注意的問題并幫助學生由淺入深的掌握本節(jié)知識。

(2)講練結合。

課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使老師很快掌握學生的情況,更能讓學生及時地熟悉所學知識。

三、學生情況分析:

對于化學課的學習,高一學生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需要老師將一個知識點多次講練以強化其理解與記憶,因為學生對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較慢,遺忘速度快。由于物質的量這一節(jié)的概念比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理解透徹。因此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四、教學程序:

[課前檢測]:

(1)1個h2o中含___個h,___個o,___個原子。

(2)105個h2so4中含___個h,___個s,___個o,___個原。

(3)1個c中含___個質子,___個電子。

(4)1個nh3中含___個質子,___個電子。

(幫助學生回憶微粒間的轉換關系,為從“個--摩爾”的轉化做好鋪墊)。

[導入]:

(1)由一句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單位(粒)和實際生活中并不使用粒的矛盾為后來引出化學反應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過反應方程式:c+o2===co2引導學生討論:反應實質是什么?(微粒間的反應);實際中是采用稱取質量的方法進行反應,質量如何體現(xiàn)反應的實質?已知一個碳原子的質量是1.993x10-23g,計算12g碳含多少個碳原子?(約6.02x1023個碳原子)。

[小結]:

用所學的知識表達反應實質是很麻煩的,必須引進一個新的物理量--物質的量[新課講解]:物質的量:表示物質微粒數(shù)目多少的物理量。

物質的量化學教案篇二

《物質的量》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鈉和氯》第三節(jié)內容。本節(jié)內容在學生學習鈉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建立宏觀物質與微觀粒子間的聯(lián)系,可以幫助我們從定量的角度認識物質及其變化。其中“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為學生必做實驗。

對于定量認識物質及化學變化,學生初中學習過基于質量的化學方程式計算,并且掌握情況較好。所以當學生接觸“物質的量”這樣一個相對比較抽象的學科概念,是比較難主動使用的。所以教學過程,應該突出物質的量及相關概念的使用過程,在使用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物質的量及相關概念的的建立,確實為化學研究鏈接微觀和宏觀,提供了便捷的途徑。

1.使學生初步認識并理解物質的量、摩爾概念的內涵,使學生初步了解物質的量的物理意義和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使學生初步掌握用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描述微觀粒子的量,學生初步掌握微粒數(shù)與物質的量之間的換算。

2.能基于物質的量認識物質組成及其化學變化,運用物質的量、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簡單計算。

3.認識物質的量在化學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結合實驗或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數(shù)據(jù),并應用物質的量計算物質的組成和物質轉化過程中的質量關系。

1.“物質的量”的物理意義,對“物質的量”、“摩爾”、“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名稱和符號,以及他們之間的基本關系。

2.了解物質的量及其相關物理量的涵義和應用,體會定量研究對化學科學的重要作用。

“物質的量”的物理意義,對“物質的量”、“摩爾”、“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名稱和符號,以及他們之間的基本關系。

[任務1]教師引導:討論化學方程式的意義。

學生活動:

(1)通過對化學方程式定量意義的討論,發(fā)現(xiàn)化學方程式既能定量地討論質量關系,也能夠定量地討論個數(shù)關系,而且個數(shù)關系要更加簡潔。

(2)發(fā)現(xiàn)微粒數(shù)量太大,直接表述微粒數(shù)量不便于計算;

(3)類比生活中用“堆量”處理較大個數(shù)的經驗,提出微粒個數(shù)的“堆”概念。

[任務2]教師引導:如何設計“堆”的個數(shù)便于化學計算。

學生活動:利用國際單位制的定義,嘗試計算,在計算中發(fā)現(xiàn)這樣的“堆量”設計,讓每一“堆”微粒的質量剛好等于相對分子質量或相對原子質量。

[任務3]教師引導:明確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車常數(shù)、摩爾質量等概念的定義。

學生活動:

(1)延續(xù)之前關于“堆量”討論的思路,嘗試理解物質的量概念及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相關規(guī)定的目的。

(2)通過實踐計算,熟悉相關概念的關系和計算方式。

[任務1]教師引導:引導學生關注到電解水實驗中氫氣氧氣體積比與物質的量比之間的關系。

學生活動:

(1)明確電解水實驗中氫氣氧氣體積比與物質的量比剛好相等,提出。

(2)提出“條件相同時,物質的量相同的氫氣與氧氣,它們的體積也是相同的”的猜想;

(3)利用教師所給數(shù)據(jù),完成對猜想的驗證。

[任務2]教師引導:給出1mol不同固體、不同液體體積的數(shù)據(jù),引導學生思考影響單位物質的量體積的影響因素,及氣體物質的特點。

(1)通過對比和計算,發(fā)現(xiàn)不同固體、不同液體單位物質的量體積不相同,而只有氣體在相同條件下單位物質的量的體積相同。

[任務3]教師引導:明確摩爾體積的概念,分析專門討論氣體摩爾體積的價值。

學生活動:建立摩爾體積的概念,明確相同條件下任何氣體的摩爾體積相等,宏觀上的氣體的體積比可以直接反應微觀上氣體微粒的個數(shù)關系。

[任務1]教師引導:回顧物質的量相關概念之間的關系。討論對于溶液,如何建立溶質物質的量和溶液體積的關系。

(1)回顧之前所學知識,明確物質的量相關概念的內涵和計算方式。

(2)根據(jù)老師對于溶液問題所提出的計算要求,設計物質的量濃度概念。

[任務2]教師引導:以精度為切入點,討論如何配置0.100mol/l的nacl溶液。

(1)明確教師所提精度要求,反思已知實驗器材不能滿足精度要求;

(2)在明確教師要求的前提下,設計出“大肚”“細頸”的容量瓶;

(3)結合容量瓶的精度要求,明確使用容量瓶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任務3]教師引導:引導學生設計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的完成操作流程。

(1)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設計操作流程,并明確操作的注意事項;

(3)兩人一組完整完成實驗操作。

物質的量化學教案篇三

根據(jù)《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所確定的“內容標準”,在必修課程的6個主題中,《化學實驗基礎》是必修課程的核心?;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要讓學生學好化學首先要學生了解化學的這一特征并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學習化學。物質的量作為化學基本概念學習。物質的量是學生在前面學習了化學實驗基本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的新概念,為以后物質的量濃度配制,化學計算的學習作了鋪墊。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及其單位摩爾;

2、初步學會“物質的量、微粒數(shù)”之間的相互轉化。

3、了解引進摩爾這一單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涵義。

過程與方法。

1、學會用類比的方法從熟悉、具體的概念入手來認識未知、抽象的概念。

2、學會選用合適的集合概念來計量物質。

3、學會從化學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抽象出解決該問題的數(shù)學本質,并將其進一步應用到化學問題的解決中。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驗引入“物質的量”的概念在化學研究、學習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培養(yǎng)學生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三、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物質的量的概念;物質的量和微粒數(shù)之間的相互轉化。

四、教學方法:實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實質,清晰脈絡關系,結合練習。

物質的量化學教案篇四

三、課時:第1課時。

四、授課教師:卜婷婷。

五、教學目的:1、理解物質的量的概念,知道摩爾,知道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及其與物質的量的關系,學會已知粒子的數(shù)目、摩爾質量中的任意一個求另一個。2、知道摩爾質量的概念,理解摩爾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的關系,學會已知物質的量、質量中的任何一個求另一個。

七、教學難點對物質的量摩爾摩爾質量摩爾質量與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的關系。

八、教學過程。

1、通過復習第一章氧化還原反應,寫出化學方程式,從宏觀物質的質量和微觀粒子的數(shù)量兩個角度來分析該方程式,從而得到宏觀與微觀必然存在某種聯(lián)系的結論,引出本節(jié)課的第一個重點――“物質的量”。

2、舉出幾個與物質的量作用相似的幾個生活中常見的發(fā)明。如:12個=1打等。

4、物質的量的單位引出本課的第二個重點――“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講解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由來,數(shù)值(強調其單位)。

5、講解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與物質的量的關系,給出公式:n=n/na。

6、運用上述公式做計算練習。

7、總結本課的主要內容,提出注意“粒子”的概念。

物質的量化學教案篇五

化學基本概念的學習,長期以來都陷入教師感覺難教,學生感覺難學的困境。既無生動有趣的實驗,又無形象具體的研究對象,如何讓概念學習的課堂也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對此我進行了大量探索,選取了物質的量濃度這一概念教學作為嘗試。

在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指導下,我力求: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的過程。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jié)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化學》第一冊第三章第三節(jié)《物質的量濃度》第一課時。本節(jié)教材是在介紹了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通過本節(jié)的探究既鞏固對物質的量的運用,又在初中化學的基礎上擴充對溶液組成表示方法的認識,提高化學計算的能力。

依據(jù)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a.理解并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b.掌握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a.通過課前探究,學會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過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

c.通過對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對比,提高運用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a.在相互交流與評價中,養(yǎng)成團結協(xié)作的品質。

b.關注與物質的量濃度有關的生活、生產問題,體驗化學科學的發(fā)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c.通過溶液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間的關系,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物質的量濃度在高中化學中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因此將理解并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確定為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將在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過程中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確定為教學難點。

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對初中接觸的溶液體積與溶劑體積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體實例運用概念、交流評價強化概念、歸納小結升華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物質的量化學教案篇六

“物質的量”是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在中學化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正確理解其內涵并靈活運用該物理量進行計算是中學生必備的化學能力。但初學者常感到這一概念出現(xiàn)得很突然、很抽象,甚至難以琢磨。因此,做好該部分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許多教師對此已經進行了大量深人細致的摸索,形成了多種教學方案。有的先介紹常見的基本物理量,然后直接給出“物質的量”的概念及其單位,課堂效率貌似很高,但學生往往因“被填鴨”而“一知半解”有的利用化學方程式,從宏觀質量和微觀數(shù)量兩個角度對反應物和生成物進行分析,引出“橋梁”一一“物質的量”,從舊知到新知,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要求,但接下來的學習依然困難重重;有的從故事或生活中實例出發(fā),化抽象為具體,巧妙引出“物質的量”的概念,美中不足的是不能很好地聯(lián)系“摩爾”與“摩爾質量”的學習。

本節(jié)課設計緊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要求,以問題驅動教學。具體來說,先通過復習初中學習的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采用舉例、推理的方法對算式進行變形,計算出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然后,以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為標準,建立“團”的概念,進而學習“摩爾”、“摩爾質量”的含義;最后通過對“相對原子質量”意義的分析,類比出“物質的量”的概念。這種設計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內容呈現(xiàn)次序,巧妙地降低了對“摩爾質量”理解的難度。整個過程層層深人,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體現(xiàn)探究的科學性和高效性。此外,這節(jié)課從單純的傳授知識轉變?yōu)橐龑W生自主學習,從“填鴨式”教學轉變?yōu)閱l(fā)誘導式,從單向傳播轉變?yōu)殡p向感應,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能力為根本”的教育思想,有效地調動和保持了學生探究的興趣與熱情,較好地落實了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然而,本節(jié)課中計算量偏大,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都有較高要求。如果學生對微觀粒子的概念不太清楚,學習起來仍會有較大困難。另—方面,學生計算和討論耗時較多,致使課堂時間緊張。不過,從學生課堂的表現(xiàn)、課后交流和作業(yè)完成情況來看,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夠對“物質的量”這一概念形成較清晰的認識,整體效果較好。

物質的量化學教案篇七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了解摩爾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掌握有關概念的計算。

3.進一步加深理解鞏固物質的量和摩爾的概念。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并通過計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運用、鞏固概念。

情感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

強調解題規(guī)范化,單位使用準確,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摩爾質量的概念和相關計算。

教學難點:摩爾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探究式。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什么是物質的量?什么是摩爾?它們的使用范圍是什么?

[回答]物質的量是表示物質所含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每摩爾物質都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個粒子,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近似值為。物質的量和摩爾都只適用于微觀粒子,不能用于宏觀物體。在使用物質的量時應該用化學式指明粒子的種類。

物質的量化學教案篇八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學家眼中的物質世界專題,豐富多彩的化學物質單元,第二標題。物質的量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貫穿于高中化學的始終,在化學計算中處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學生主要從定性的角度或簡單的定量角度去學習化學知識,而《物質的量》這一節(jié)的學習會使學生對化學中的"量"有一個新的認識。因此教好物質的量的概念,不僅能直接幫助學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關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而且也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有關的計算打下基礎。所以,物質的量的教學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掌握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含義;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含義;通過練習掌握物質的量與物質微粒數(shù)目間的關系,初步認識到物質的量與物質質量之間的關系。

提高邏輯推理、抽象概括以及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通過學習概念的推導及應用,形成相信科學、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思想;養(yǎng)成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及不斷進取、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品質。

使學生掌握摩爾的概念及物質的量與物質微粒間的轉化。

課前五分鐘檢測主要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微粒間轉換的理解與應用,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新課教學主要采取對比歸納法:通過與生活中的某些質量小,數(shù)量大的實例對比指出化學反應中存在的相同情況--提出物質的量的概念;通過與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單位的對比提出摩爾的概念,幫助學生通過對比理解和記憶物質的量與摩爾的關系;通過與生活中實例對比(一盒粉筆,一打羽毛球)重點說明摩爾的概念,以此使學生對抽象的摩爾概念具體化;通過適當?shù)姆謱又赋鰧W習摩爾需要注意的問題并幫助學生由淺入深的掌握本節(jié)知識。

課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使老師很快掌握學生的情況,更能讓學生及時地熟悉所學知識。

對于化學課的學習,高一學生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需要老師將一個知識點多次講練以強化其理解與記憶,因為學生對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較慢,遺忘速度快。由于物質的量這一節(jié)的概念比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理解透徹。因此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課前檢測]:(1)1個h2o中含___個h,___個o,___個原子。

(2)105個h2so4中含___個h,___個s,___個o,___個原。

(3)1個c中含___個質子,___個電子。

(4)1個nh3中含___個質子,___個電子。

(幫助學生回憶微粒間的轉換關系,為從"個--摩爾"的轉化做好鋪墊)。

[導入]:

(1)由一句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單位(粒)和實際生活中并不使用粒的矛盾為后來引出化學反應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過反應方程式:c+o2===co2引導學生討論:反應實質是什么?(微粒間的反應);實際中是采用稱取質量的方法進行反應,質量如何體現(xiàn)反應的實質?已知一個碳原子的質量是1.993x10-23g,計算12g碳含多少個碳原子?(約6.02x1023個碳原子)。

[小結]:用所學的知識表達反應實質是很麻煩的,必須引進一個新的物理量--物質的量[新課講解]:物質的量:表示物質微粒數(shù)目多少的物理量。

[投影]:1971年第14次國際計量大會確定七個基本物理量:

[舉例并討論]:一盒粉筆----50支粉筆。

一打羽毛球----12支羽毛球。

一箱啤酒----24瓶啤酒。

一摩爾微粒----?個微粒。

(通過聯(lián)系生活中小和多的統(tǒng)一的實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摩爾的概念,并由此引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

[講解]:一摩爾微粒----na個微粒。

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na):12gc-12(含六個質子六個中子的碳原子)所含碳原子個數(shù),約等于6.02x1023mol-1。(在導入中,學生已通過計算得到此數(shù)據(jù))。

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簡稱:摩符號表示:mol。

每摩爾物質含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個微粒。

[投影練習1]:1mol碳原子含有_______個碳原子。

1mol鐵原子含有_______個鐵原子。

1mol氧氣含有________個氧分子。

1mol硫酸含有________個硫酸分子(基本概念的理解。

[歸納小結]:學習物質的量需要注意的問題:

(1)物質的量--物理量,摩爾--單位;

(2)研究對象--微觀粒子(原子、分子、離子、質子、中子、電子、原子團或特定組合)。

(3)使用時必須指明微粒名稱:

[例]:兩種方法:

文字表達--碳原子,硫酸分子,氧氣分子,氫氧根離子。

符號表達--c,h2so4,o2,oh—。

[投影練習2]:根據(jù)物質的量和摩爾的概念判斷正誤:

1.摩爾是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摩爾是單位)。

2.1mol氫,1mol原子氧。(物質的量研究對象是微粒)。

3.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無單位。

4.物質的量就是物質的質量。

(強調學習基本概念所需要注意的問題)。

[總結]:再次對所介紹概念進行復習與強調以加深學生對這些概念的重視與理解。

[投影練習3]:1.1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個水分子。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個水分子。

3.4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個水分子。

4.1.204x1024個水分子是_______摩爾水分子。

(不再是簡單的1mol微粒,稍加深難度)。

[投影練習4]:1、1mol氧氣分子中含有_______個氧分子,含有____個氧原子,___摩爾氧原子。(o2~2o)。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摩h2o,___摩h,___摩o___個h2o,___個h,___個o(h2o~2h~o)。

3、0.1molna2so4中含有___molna+,___molso42-。

4、1molc含有___mol質子,3.5molc含有___mol質子(1個c~6個質子)。

5、1molna+含有___mol電子,10molna+含有___個電子(1個na+~10個電子)。

(提高難度,讓學生通過練習自己總結出由已知微粒的物質的量到與之相關聯(lián)的微粒的物質的量的計算方法)。

[小結]:物質的量與微粒數(shù)之間的轉換:物質的量========微粒數(shù)na。

[隨堂檢測]:

a、1molhcl含____個hcl分子,1.806x1024個hcl分子的物質的量是____mol。(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b、0.5molh2so4含有____molh,____mols,____molo,共_____mol原子。(考查由物質的量向所含原子數(shù)的運算方法)。

c、3.01x1023個cl—的物質的量是___mol,含___個電子,含____mol電子,含_____個質子,含______mol質子。

(考查給出離子的微粒個數(shù),如何算出離子及所含質子、電子的物質的量)。

[討論]:1摩爾的任何物質的質量是多少?

(通過學生自己閱讀發(fā)現(xiàn)物質的量和物質質量間的關系)。

1、定義:表示物質微粒數(shù)目多少的物理量。

2、單位:摩爾--簡稱:摩符號表示:mol。

(1)每摩爾物質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個微粒。

3、注意:

(1)物質的量是物理量,它的單位是摩爾。

(2)研究對象:微觀粒子(原子、分子、離子、質子、中子、電子、原子。

團或特定組合)。

(3)使用時必須指明微粒名稱。

4、物質的量與微粒數(shù)之間的轉換:物質的量========微粒數(shù)na。

物質的量化學教案篇九

1.學會從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角度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

2.學會用“雙線橋”法分析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并判斷反應中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3.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4.辨析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的關系,并用韋恩圖表示之,培養(yǎng)比較、類比、歸納和演繹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得電子和失電子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的關系。

重點:氧化還原反應。

難點: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變化與電子得失的關系,氧化劑、還原劑的判斷。

由復習氯氣主要化學性質所涉及的化學反應引入,結合專題1中的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對這些反應進行判斷,從而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區(qū)別,并從電子轉移等角度進行系統(tǒng)分析,再升華到構建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關系的概念。

由復習上節(jié)課氯氣有關反應引入本節(jié)課的研究主題。先由學生書寫氯氣與鈉、鐵、氫氣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鈣和二氧化碳、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自己書寫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學習繼續(xù)使用。

我們結合在第一章中學過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定義,來判斷一下這些化學反應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還是非氧化還原反應。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學生自己進行判斷,或可小組討論、分析。

現(xiàn)在請大家在氯氣與鈉反應的方程式上,標出化合價發(fā)生改變的元素,在反應前后的化合價。

學生解決下列問題:

1.元素的化合價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價在何種情況下會發(fā)生變化?

3.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化合價升高和降低的數(shù)目有何關系?

4.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得電子數(shù)和失電子數(shù)有何關系?

[敘述]講述如何用“雙線橋”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敘述]氧化還原反應是有電子轉移的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的方程式的系數(shù)是與反應過程中得失電子的數(shù)目相關的。

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失去電子的物質叫做還原劑,還原劑發(fā)生氧化反應,表現(xiàn)還原性??梢赃@樣記憶:還原劑化合價升高、失電子、具有還原性,被氧化。

怎樣判斷元素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是被氧化還是被還原呢?

還原劑氧化劑。

有還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還原。

1.元素處于不同的化合價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可能表現(xiàn)哪些性質?并以氯元素的不同價態(tài)的代表物質進行分析。

2.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類型反應的關系如何呢?用圖形方式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幾個反應中電子的轉移情況,找出每個反應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物質的量化學教案篇十

知識目標。

能力目標。

通過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動手實驗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

教學方法:啟發(fā)式。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

教學過程:

引入:物質的量濃度是表示溶液濃度的一種重要的方法,在學習了概念之后,今天我們學習如何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問: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書:1.計算。

學生計算,教師加以訂正。

提問:知道了質量如果取固體?如果是液體呢?

板書:2.稱量。

提問:天平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演示:用托盤天平稱量無水碳酸鈉。

設問:如果需要配制氫氧化鈉溶液,如果稱量其固體?

講述:配制用的主要儀器――容量瓶。讓學生觀察容量瓶,注意有體積、溫度和刻度線。介紹其規(guī)格,如何檢驗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處也可以播放動畫“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中的相關部分。

板書:3.溶解。

提問:溶解能夠在容量瓶中進行嗎?

演示:在燒杯中溶解固體,用玻璃棒攪拌加速溶解。邊演示邊講解注意事項:溶解時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攪拌時玻璃棒不能碰燒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實驗臺上;待溶液冷卻后,再轉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轉移。

板書:4.轉移。

講述:由于容量瓶瓶頸很細,為了避免溶液灑落,應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燒杯中的溶液轉移到容量瓶中。

提問:燒杯和玻璃棒上殘留的液體應如何處理?

板書:5.洗滌。

演示:洗滌2~3次,每次的洗滌液也轉移到容量瓶中。邊演示邊講解注意事項。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體藥品,量筒不必洗滌。因為這是量筒的“自然殘留液”,若洗滌后轉移到容量瓶中會導致所配溶液濃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時應注意選擇的量筒與量取液體的體積相匹配。

板書: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餾水,據(jù)刻度線2~3cm時停止。改用膠頭滴管滴加蒸餾水至刻度線。

提問:若水加多了,超過了刻度線,如何處理?定容后的溶液各處的濃度一樣嗎?

板書:7.搖勻。

演示:把容量瓶倒轉和搖動數(shù)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勻。

提問:此時溶液的液面不再與刻度線相切,如何處理?需要再加入蒸餾水嗎?

不能再加入蒸餾水,因為定容時體積一定,搖勻后,液面低于刻度線是因為少量液體沾在瓶塞或磨口處。

講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長期存放溶液,因此應將配好的溶液裝入試劑瓶中,貼好標簽,注明溶液名稱和濃度。

板書:8.裝瓶貼簽。

演示:將配好的溶液裝入試劑瓶中,貼好標簽。

課堂練習:

1.用98%的濃硫酸(=1.84g/cm3)配制250ml10mol/l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_____ml濃硫酸,把_______緩緩注入到__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__不斷攪拌,待溶液_______后,將溶液沿著玻璃棒移入_________中,用少量蒸餾水洗滌_________和_______2~3次,將洗滌液移入_____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餾水至刻度線___________時,改用_____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于刻度線相切,最后蓋好瓶塞_________,將配好的溶液轉移到_________中并貼好標簽。

2.在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實驗中,下列操作對所配得溶液無影響的是(寫序號);會使所配溶液的濃度偏大的是;會使所配溶液的濃度偏小的是。

(1)在燒杯中溶解溶質,攪拌時不慎濺出少量溶液;

(2)未將洗滌燒杯內壁的溶液轉移入容量瓶;

(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線便停止加水;

(4)將配得的溶液從容量瓶轉移到干燥、潔凈的試劑瓶中時,有少量濺出;

(5)將燒杯中溶液轉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餾水;

(6)將容量瓶中液面將達到刻度線時,俯視刻度線和液面。

答:(4)(5);(3)(6);(1)(2)。

作業(yè):復習溶液的配制方法。

板書設計:

1.計算。

2.稱量。

3.溶解。

4.轉移。

5.洗滌。

6.定容。

7.搖勻。

8.裝瓶貼簽。

教學設計示例三。

物質的量化學教案篇十一

1.記住氫氧化鈉、氫氧化鈣主要的物理性質,能認識到氫氧化鈉的腐蝕性、吸水性。

2.通過實驗探究堿的性質,學會根據(jù)性質思考其用途的科學方法。

3.通過探究堿的性質的有關實驗,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探究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的性質。

難點。

根據(jù)實驗歸納堿的性質。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學生回答林則徐用到了生石灰,整個石灰池煙霧滾滾,不斷沸騰。

教師引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呢?石灰池里又發(fā)生了哪些反應呢?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第二節(jié)《堿及其性質》的學習。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教學。

活動天地2-3各取適量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分別放置在兩個燒杯中,觀察其顏色狀態(tài)。

學生回答氫氧化鈉為白色固體,氫氧化鈣為白色粉末狀固體。

活動天地2-3露置在空氣一段時間后,再觀察它們的顏色和狀態(tài)的變化。

學生回答氫氧化鈉逐漸開始溶解,氫氧化鈣無明顯變化。

學生回答應該存放在干燥地方并密封保存。

學生實驗向兩只小燒杯中分別加入少量水,振蕩,觀察它們的溶解情況。用手觸摸燒杯外壁。

學生回答氫氧化鈉基本全部溶解,燒杯外壁有些燙手;氫氧化鈣有一部分溶解,溶液呈混濁狀態(tài),燒杯外壁溫度也明顯升高。

教師演示把一根頭發(fā)絲放入試管中,向試管里加入上述實驗中得到的氫氧化鈉溶液,加熱煮沸2-3min,觀察頭發(fā)絲的變化。學生回答頭發(fā)絲被腐蝕了,已經不完整,像被燒過一樣。

教師總結沒錯,氫氧化鈉也像濃硫酸一樣,有強腐蝕性,因此也被叫做火堿、燒堿、苛性鈉等,對皮膚和衣服有一定的腐蝕性。

教師提問既然氫氧化鈉有強腐蝕性,那我們在使用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學生回答一定要十分小心,不能與皮膚、衣物直接接觸。

教師提問如果不慎接觸到皮膚,那應該怎么處理呢?

學生回答如果不慎沾在皮膚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沖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學生回答氫氧化鈉:易溶于水,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發(fā)生潮解,溶解釋放出大量的熱,有腐蝕性;氫氧化鈣:也叫熟石灰或消石灰,微溶于水,溶解時放熱,能腐蝕皮膚衣物。

教師引導氫氧化鈣既然叫做熟石灰,那么生石灰是什么物質呢?

學生回答生石灰是氧化鈣。

教師引導俗話說得好,生米可以煮成熟飯,那么生石灰可以轉化為熟石灰嗎?教師演示氧化鈣溶于水的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試著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現(xiàn)在有氫氧化鈉、氫氧化鈣。氧化鈣,你認為哪一種物質適合做食品的干燥劑?

解析氧化鈣。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的性質。

課后作業(yè):課后思考堿還具有哪些性質?

四、板書設計。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就是為大家整理的8篇《物質的變化和性質化學教案》,您可以復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語句,也可以下載doc格式的文檔以便編輯使用。

物質的量化學教案篇十二

我們知道在物質世界里,各種物質之間存在著多種相互作用,也不斷發(fā)生著變化。例如,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水蒸氣和冰、炎熱的夏天食物易腐敗、燃料能燃燒、鋼鐵制品在潮濕的環(huán)境會慢慢生銹等。這些變化有什么特點嗎?它們有什么區(qū)別嗎?今天我們就一同探究物質變化與性質的奧秘。

二、講授新課。

知識點一。

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學生回答】將紙揉成一團、將紙撕碎都沒有生成新物質,而紙的燃燒生成了新物質。

【教師總結】紙撕碎這樣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我們稱之為物理變化。像紙燃燒這樣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我們稱之為化學變化(板書)。

【教師提問】變化中常伴隨哪些現(xiàn)象呢?下面我們就通過幾個實驗一起來觀察一下。實驗過程中,大家注意觀察和比較物質在變化前、變化中和變化后所發(fā)生的現(xiàn)象。

【演示實驗】實驗1-1(1)水的沸騰【教師提問】通過實驗你們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

【學生回答】試管中的水沸騰,有大量水蒸氣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著。

【演示實驗】實驗1-1(2)膽礬的研碎【教師提問】通過實驗你們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

【學生回答】藍色塊狀固體變成了藍色粉末狀固體。

【教師提問】同學們認為這兩個實驗是什么變化?依據(jù)是什么?【學生回答】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

【教師提問】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大家還能舉一些物理變化的例子嗎?

【演示實驗】實驗1-1(4)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教師提問】通過實驗你們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學生回答】生成大量氣泡,大理石的量減少。

【教師提問】同學們認為這兩個實驗是什么變化?依據(jù)是什么?【學生回答】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

【教師總結】化學變化通常伴隨有明顯的現(xiàn)象。比如:我們酒精燃燒的時候放熱、發(fā)光,還有剛才看到的沉淀、產生氣體、顏色變化等。

【教師提問】同學們能舉出生活中發(fā)生的化學變化嗎?

【小組討論】植物的光合作用,人的呼吸作用等、煉鐵。

【歸納總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qū)別:是否有新物質生成?!窘處熖釂枴客瑢W們想一下蠟燭燃燒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蠟燭燃燒時蠟燭融化成蠟油是物理變化;但是蠟燭燃燒過程中,石蠟與氧氣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學變化。其實化學變化中一定同時發(fā)生物理變化,但物理變化的過程中不一定發(fā)生化學變化。

知識點二。

【學生回答】顏色、狀態(tài)、氣味、熔點、沸點、硬度等等。

【教師講解】物質的變化是一種過程,而性質是物質的本質屬性。比如紙張燃燒是一種化學變化,通過化學變化表現(xiàn)出來化學性質,我們知道紙具有可燃性。

【學生回答】碳可以燃燒、鐵可以生銹、食物可以腐敗等。

【對比歸納】其實變化描述的是過程,而性質是物質本身固有的屬性。在描述性質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說:能、會、可以、難、易等。

【教師講解】性質與用途的關系,比如,我們要制取二氧化碳為什么往大理石中加入鹽酸而不是氫氧化鈉,是因為鹽酸具有與大理石反應產生二氧化碳的性質。因此(性質決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質)。

三、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物質的變化和性質。我們知道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我們需要認識到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最本質的區(qū)別是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這一般是中考化學的第一道選擇題。物質的性質分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這個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會具體學習到一些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物質的量化學教案篇十三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shù)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了解學習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學生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涵義。

4.使學生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了解摩爾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之間的關系。

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并通過計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運用、鞏固概念。情感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

強調解題規(guī)范化,單位使用準確,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建議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主要介紹物質的量及其單位和摩爾質量。這是本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物質的量這個詞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難以理解。容易和物質的質量混淆起來。因此教材首先從為什么學習這個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聯(lián)系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的紐帶,在實際應用中有重要的意義,即引入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紹物質的量及其單位,物質的量與物質的微粒數(shù)之間的關系。教師應注意不要隨意拓寬和加深有關內容,加大學生學習的困難。

關于摩爾質量,教材是從一些數(shù)據(jù)的分析,總結出摩爾質量和粒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自然引出摩爾質量的定義。有利于學生的理解。

本節(jié)還涉及了相關的計算內容。主要包括:物質的量、摩爾質量、微粒個數(shù)、物質的質量之間的計算。這類計算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有關化學計算的能力,還可以通過計算進一步強化、鞏固概念。

本節(jié)難點:物質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教法建議。

1.在引入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時,可以從學生學習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理解物質的量是聯(lián)系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的橋梁,可以適當舉例說明。

2.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的名稱。不能拆分。它和物質的質量雖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學中應該注意對比,加以區(qū)別。

3.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但是這一概念對于學生來講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對高中化學的畏懼,無形中增加了學習的難點。因此教師應注意分散難點,多引入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引發(fā)學習興趣。

4.應讓學生準確把握物質的量、摩爾的定義,深入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1)明確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是以微觀粒子為計量對象的。

(2)明確粒子的含義。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單一粒子,也可以是這些粒子的特定組合。

(3)每一個物理量都有它的標準。科學上把0.012kg12c所含的原子數(shù)定為1mol作為物質的量的基準。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數(shù)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因此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近似值為6.02×1023mol1,在敘述和定義時要用“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在計算時取數(shù)值“6.02×1023mol1”。

5.關于摩爾質量。由于相對原子質量是以12c原子質量的作為標準,把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shù)即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作為物質的量的基準,就能夠把摩爾質量與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聯(lián)系起來。如一個氧原子質量是一個碳原子質量的倍,又1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數(shù),所以1mol氧原子質量是1mol碳原子質量的倍,即。在數(shù)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給物質的量的計算帶來方便。

6.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是本節(jié)的另一個重點。需要通過一定量的練習使學生加深、鞏固對概念的理解。理清物質的量與微粒個數(shù)、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

教學設計方案一課題:第一節(jié)物質的量第一課時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shù)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了解學習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學生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涵義。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并通過計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運用、鞏固概念。

情感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

調動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過程,積極主動學習。

強調解題規(guī)范化,單位使用準確,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方法:設疑-探究-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方程式的含義是什么?學生思考:方程式的含義有:宏觀上表示56份質量的鐵和32份質量的硫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88份質量的硫化亞鐵。微觀上表示每一個鐵原子與一個硫原子反應生成一個硫化亞鐵分子。

導入:56g鐵含有多少鐵原子?20個鐵原子質量是多少克?

回答:質量、長度、溫度、電流等,它們的單位分別是千克、米、開、安(培)。

投影:國際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物理量單位名稱長度米質量千克時間秒電流安[培]熱力學溫度開[爾文]發(fā)光強度坎[德拉]物質的量摩爾講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質及其變化時,很需要把微粒(微觀)跟可稱量的物質(宏觀)聯(lián)系起來。怎樣建立這個聯(lián)系呢?科學上用“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來描述。物質的量廣泛應用于科學研究、工農業(yè)生產等方面,特別是在中學化學里,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是化學計算的核心和基礎。這同初中化學計算以質量為基礎不同,是認知水平提高的表現(xiàn)。在今后的學習中,同學們應注意這一變化。

板書:第一節(jié)物質的量。

提問:通過觀察和分析表格,你對物質的量的初步認識是什么?

回答: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的名稱,摩爾是它的單位。

講述:“物質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減字。初次接觸說起來不順口,通過多次練習就行了。板書:一、物質的量1.意義:表示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數(shù)目粒子的集合體。

2.符號: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個?!按颉本褪且欢〝?shù)目的物品的集合體。宏觀是這樣,微觀也是這樣,用固定數(shù)目的集合體作為計量單位??茖W上,物質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這個粒子的集合體作為計量單位,它就是“摩爾”

閱讀:教材45頁。

(2)0.25molco2。

(3)摩爾是7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個微粒的粒子集合體。

(5)0.5molh2含有3.01×1023個氫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答案:

(1)錯誤。沒有指明微粒的種類。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確的。因此使用摩爾作單位時,所指粒子必須十分明確,且粒子的種類用化學式表示。

(2)正確。

(3)錯誤。物質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爾只是它的單位,不能把二者混為一談。

(4)錯誤。6.02×1023是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簡單等同。

(5)錯誤。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個。

(6)正確。3molnh3中含有3×1=3moln原子,3×3=9molh原子。投影:課堂練習2.填空(1)1molo中約含有___________個o;(2)3molh2so4中約含有__________個h2so4,可電離出_________molh+(3)4molo2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質子(4)10molna+中約含有___________個na+答案:(1)6.02×1023(2)3×6.02×1023,6mol(3)8mol,8×8=64mol(因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質子)(4)10×6.02×1023(5)2mol討論:通過上述練習同學們可以自己總結出物質的量、微粒個數(shù)和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三者之間的關系。板書:4.物質的量(n)微粒個數(shù)(n)和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na)三者之間的關系。小結: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數(shù)是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約為6.02×1023。物質的量與粒子個數(shù)之間的關系:作業(yè):教材p48一、二板書設計第三章物質的量第一節(jié)物質的量一、物質的量1.意義:表示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數(shù)目粒子的集合體。2.符號:n二、單位――摩爾1.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符號:mol2.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shù),符號:na,近似值6.02×1023mol-1。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個微粒。3.使用范圍:微觀粒子4.物質的量(n)微粒個數(shù)(n)和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na)三者之間的關系。

探究活動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測定與原理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符號是na,單位是每摩(mol1),數(shù)值是na=(6.0221376±0.0000036)×1023/mol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由實驗測定。它的測定精確度隨著實驗技術的發(fā)展而不斷提高。測定方法有電化學當量法、布朗運動法、油滴法、x射線衍射法、黑體輻射法、光散射法等。這些方法的理論依據(jù)不同,但測定結果幾乎一樣,可見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是客觀存在的重要常數(shù)。例如:用含ag+的溶液電解析出1mol的銀,需要通過96485.3c(庫侖)的電量。已知每個電子的電荷是1.60217733×1019c,則na=下面著重介紹單分子膜法測定常數(shù)的操作方法。實驗目的1.進一步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意義。2.學習用單分子膜法測定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實驗用品膠頭滴管、量筒(10ml)、圓形水槽(直徑30cm)、直尺。硬脂酸的苯溶液。實驗原理硬脂酸能在水面上擴散而形成單分子層,由滴入硬脂酸剛好形成單分子膜的質量m及單分子膜面積s,每個硬脂酸的截面積a,求出每個硬脂酸分子質量m分子,再由硬脂酸分子的摩爾質量m,即可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n。實驗步驟1.測定從膠頭滴管滴出的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體積取一尖嘴拉得較細的膠頭滴管,吸入硬脂酸的苯溶液,往小量筒中滴入1ml,然后記下它的滴數(shù),并計算出1滴硬脂酸苯溶液的體積v1。2.測定水槽中水的表面積用直尺從三個不同方位準確量出水槽的內徑,取其平均值。3.硬脂酸單分子膜的形成用膠頭滴管(如滴管外有溶液,用濾紙擦去)吸取硬脂酸的苯溶液在距水面約5cm處,垂直往水面上滴一滴,待苯全部揮發(fā),硬脂酸全部擴散至看不到油珠時,再滴第二滴。如此逐滴滴下,直到滴下一滴后,硬脂酸溶液不再擴散,而呈透鏡狀時為止。記下所滴硬脂酸溶液的滴數(shù)d。4.把水槽中水倒掉,用清水將水槽洗刷干凈后,注入半槽水,重復以上操作二次。重復操作時,先將滴管內剩余的溶液擠凈,吸取新鮮溶液,以免由于滴管口的苯揮發(fā)引起溶液濃度的變化。取三次結果的平均值。5.計算(1)如稱取硬脂酸的質量為m,配成硬脂酸的苯溶液的體積為v,那么每毫升硬脂酸的苯溶液中含硬脂酸的質量為m/v。(2)測得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體積為v1,形成單分子膜滴入硬脂酸溶液的滴數(shù)為(d—1)(詳見注釋),那么形成單分子膜需用硬脂酸的質量為:(3)根據(jù)水槽直徑,計算出水槽中水的表面積s。已知每個硬脂酸分子的截面積a=2.2×10-15cm2,在水面形成的硬脂酸的分子個數(shù)為:s/a。(4)根據(jù)(2)和(3)的結果,可計算出每個硬脂酸分子的質量為:

(5)1mol硬脂酸的質量等于284g(即m=284g/mol),所以1mol硬脂酸中含有硬脂酸的分子個數(shù),即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n為:注釋:當最后一滴硬脂酸溶液滴下后,這滴溶液在水面呈透鏡狀,說這滴溶液沒有擴散,即沒有參與單分子膜的形成。這時單分子膜已經形成完畢,應停止滴入溶液,所以,在計算形成單分子膜所需硬脂酸溶液的滴數(shù)時,應將最后一滴減掉,即滴數(shù)計為d—1。說明:一、實驗成功標志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計算的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na在(57)×1023范圍內為成功。二、失敗征象實驗測定的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數(shù)量級不等于1×1023。三、原因分析1.因為苯是易揮發(fā)的溶劑,故在配制、使用硬脂酸苯溶液的過程中因為苯的揮發(fā),造成濃度的變化。2.在測量每滴硬脂酸苯溶液體積時是連續(xù)滴液的,在形成單分子膜時的滴液是間歇的,同時,滴管內液體多少不同,手捏膠頭的力不同這些因素,均可導致液滴的大小不均勻。3.水槽洗滌不干凈,將會造成很大的誤差。4.水槽水面直徑測量不準確也會造成誤差。四、注意問題1.苯中有少量的水,可用無水氯化鈣或氧化鈣除去。2.配好待用的硬脂酸苯溶液一定要嚴加密封,防止苯的揮發(fā)。在使用過程中要隨時加塞塞住。3.在使用膠頭滴管滴液時,均要采取垂直滴入法,以保持液滴大小均勻。4.在形成單分子膜的過程中,應保持水面平靜,防止單分子膜重疊。5.水槽的洗滌:每做完一次實驗,一定要把水槽洗滌干凈。否則,第二次實驗所需硬脂酸苯溶液的滴數(shù)將明顯減少,因為殘留在水槽內的硬脂酸分子會占據(jù)部分水面。洗滌方法:用自來水充滿水槽,讓水從水槽邊溢出,反復23次即可。

物質的量。

物質的量化學教案篇十四

教材分析:

《我們身邊的物質》選自教科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物質的第一課,本課的內容主要分為“世界由物質構成”、“物質在變化”、“讓物質發(fā)生變化”三部分,主要是呈現(xiàn)生活中物質變化的實例,從這些變化的實例中比較出兩類不同的變化,一類是只改變物質的狀態(tài)、形狀、大小等,另一類是產生了心的物質。

物體變形、水的三態(tài)變化、燃燒、生銹這些常見的現(xiàn)象,背后有哪些科學道理?這是我們希望學生進行探索的,因此本課的引入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因此,本課具有前瞻性質和鋪墊性質。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這些觀念是科學的概念,也是哲學的概念。因此,本單元的概念具有觀念層面上的意義。而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過一節(jié)課的教學能夠達到的,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該滲透這些觀念,為學生的發(fā)展成長奠定基礎。本課也并不要求讓孩子們通過一節(jié)課的學習馬上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而是要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質的變化和思考這些變化的異同點上。

學情分析:

學生對物質的變化比較熟悉,看到的現(xiàn)象也比較多,許多變化發(fā)生于學生的生活實際,這為他們的學習提供了經驗上的準備。

學生對身邊的一些物體是由物質構成的很容易理解,但對不能直接觸摸到、觀察到的東西確定為物質接受起來會有一些難度。很難分清物質的變化是否產生了新的物質。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一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另一些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用舉例、分析、綜合、概括的方法,對物質的變化進行比較分類,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可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在不斷地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能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教學難點:間接感受抽象物質的存在性以及物質的變化。

確立難點的依據(jù):物質是指直接或者間接觀察到的實際存在的東西,但是把不能直接觀察到的東西確定為物質學生接受起來會有難度,物質都在變化,而且變化存在著相同和不同,學生很難分清變化是否產生了新的物質,即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介紹物質以及物質變化的影像資料。(幫助學生認識、理解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以及物質的變化,解決難點。)、易拉罐一個、火柴一盒、生銹和未生銹的鐵釘各一枚、鐵絲一根、小紙片一張、蠟燭一支、澄清的石灰水一杯、燒杯一個。

每組:火柴一盒、生銹和未生銹的鐵釘各一枚(研究物質的變化產生新物質,借助實物,親身體驗幫助解決難點。)。

一根鐵絲、一張紙、一支蠟燭、燒杯一個。(進一步體驗物質的不同變化。)記錄單。(整理、記錄實驗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兩包物質,想知道是什么嗎?打開看。

2、學生觀察、比較、匯報。

3、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走入物質的變化單元,從我們身邊的物質開始研究。(板書課題)。

二、世界由物質構成。

1、什么是物質呢?你是怎樣理解的?

2、師生交流得出:我們能直接觀察到的、實際存在的都是物質。(板書:直接觀察、實際存在。)。

4、學生討論、交流。(強調它們也實際存在)。

5、師生交流得出:物質是指直接或者間接觀察到的實際存在的物體。(板書:間接觀察。)。

6、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段資料。(出示課件)。

7、小結:整個世界都是由物質構成的。

三、物質在變化。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物質,它們會發(fā)生變化嗎?

學生舉例說明。

小結:物質在變化。

1、有些物質變化后還是原來的物質。

老師給大家?guī)砹藘煞N物質。

(2)、觀察水結冰和冰融化成水的'圖片,回憶水的這種變化是否變成了其他物質?

(3)、這兩種物質的變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4)、我們生活里還有沒有這樣的例子?

2、有些物質變化后產生了新的物質。

(2)、思考一下:這兩種變化我們在這節(jié)課上都能做到嗎?為什么?

(3)、討論得出:火柴燃燒變化比較快,而鐵釘生銹比較慢。

(4)、出示實驗要求:

點燃火柴,觀察火柴的燃燒,它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思考火柴燃。

燒后變成了什么物質?

觀察生銹的鐵釘,思考鐵與鐵銹是否相同?

這兩種物質的變化有什么相同之處?

(5)、比較前后兩組實驗,這兩組實驗有什么相同和異同點?

(6)、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課前觀察的那兩包里的物質,它們發(fā)生的變化屬于哪一類呢?

(7)過渡引申:我們研究的都是現(xiàn)有的物質,那么像巖石、房屋、馬路都在變化嗎?世界上有不變的物質嗎?說出你的依據(jù)。

(8)、出示課件:生活中的物質變化。

四、讓物質發(fā)生變化。

2、出示課件:(實驗要求)。

3、交流探究結果。

4、補充內容:實驗探究“蠟燭燃燒是否產生新的物質、產生什么新物質了呢”?

5、學生實驗、討論、交流。

6、有些新產生的物質還能通過實驗證明其存在。(實驗檢驗二氧化碳的存在)。

五、總結。

1、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

下課!

物質的量化學教案篇十五

第一節(jié)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空氣。

教學目標:

1.了解空氣的組成;

2.了解什么是混合物和純凈物,并能進行區(qū)別;

3.了解排水集氣法的基本原理;

4.簡單了解氮氣和稀有氣體的特性和用途以及空氣的污染和污染防治的有關知識。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判斷空氣的組成;

2.能區(qū)別簡單的混合物和純凈物。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空氣的成分及其體積分數(shù);

2.初步了解簡單儀器的使用,學會簡單的實驗操作;

3.了解氮氣、稀有氣體的化學性質和用途;

4.了解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預防大氣污染。

過程與方法:

初步體驗化學探究的過程,體驗動手操作的愉悅,學會觀察、思考、分析、聯(lián)想,敢于發(fā)表自己觀點,善于交流與討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培養(yǎng)一絲不茍的學習習慣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增強環(huán)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探究空氣的成分,純凈物、混合物概念的形成。

教學方式:科學探究,實驗--討論--歸納。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提出問題:

1.你對空氣了解多少;

2.你能證明空氣的存在嗎?

3.你能“捕捉”到空氣嗎?

設計意圖:

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學生積極動腦、積極發(fā)言的習慣。

一、探究空氣的成分。

空氣是由多種氣體組成的,各組分氣體的體積分數(shù)大約是:氮氣78%,氧氣21%,氦、氖、氬等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

混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

純凈物:只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叫純凈物。

純凈物有固定的組成,混合物沒有固定的組成。

講解:我們已經知道空氣是一種有多種成分的氣體,且空氣中各成分的含量是不相同的。

1.觀察紅磷燃燒現(xiàn)象;

2.觀察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

設計意圖:

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體驗科學探究過程,讓學生學會歸納小結、整理知識。

引出混合物和純凈物概念,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講述空氣成分的發(fā)現(xiàn)史,培養(yǎng)學生們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一絲不茍的學習習慣。

學生實驗:“捕捉”空氣的實驗。

提問:怎樣把一只集氣瓶中的空氣“捕捉”到另一只集氣瓶中?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二、氮氣和稀有氣體。

講解氮氣的性質和用途,使學生對空氣中主要成分氮氣用途有所了解。

植物吸收氮的原理:引導學生閱讀并講解,講述稀有氣體化學性質和它在生產和科研中的用途。

設計意圖:

拓展學生知識面,形象、直觀地了解稀有氣體。

三、人類需要潔凈的空氣。

提問:

1.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被污染后空氣會造成哪些危害?

3.怎樣防止空氣被污染?

設計意圖:

聯(lián)系實際,體現(xiàn)“學以致用”的原則,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

空氣質量的監(jiān)測和日報:

了解空氣質量日報的主要內容:首要污染物,空氣污染指數(shù),空氣質量級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環(huán)保意識。

小結: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

第二節(jié)性質活潑的氧氣。

教學目的:

知識:使學生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色、態(tài)、味、密度、熔點、沸點、水溶性等);使學生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觀察和描述木炭、硫、鐵,紅磷,蠟燭在氧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從中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了解氧氣的主要用途,氧氣與人類的關系密切。

能力: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描述實驗現(xiàn)象的能力,使他們學習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

過程與方法:

體會實驗中的'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養(yǎng)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和嚴謹?shù)墓ぷ髯黠L。

重點難點:

氧氣的化學性質及其現(xiàn)象的描述。

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學用具:儀器:集氣瓶(5個裝有氧氣)、燃燒匙、酒精燈等。

藥品:木炭、硫粉、紅磷、紅鐵絲、蠟燭,石灰水、氧氣。

其它:火柴。

教學過程:

【回答】(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其他氣體和雜質),紅磷的燃燒實驗。

【問題引入】。

【回答】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確認目標】這節(jié)課來學習氧氣的性質,要求:記住氧氣的主要物理性質,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

一、認識氧氣的性質。

【問題討論】描述氧氣物理性質。想一想,氧氣有味嗎?氧氣溶于水嗎?

【回答】無色、氣體,無味,可溶(不溶)兩種答案均可能出現(xiàn)。

【提問】魚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氣來自哪里?

【回答】靠腮呼吸。氧氣來自水中。

【結論分析】由此可推知氧氣的溶解性,氧氣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物理性質:

(1)無色、無味的氣體。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氣大(同一條件下)。

(4)液態(tài)(沸點-183°c)、固態(tài)均為淡藍色。

【問題討論】。

氧氣有哪些化學性質呢?

提問:什么叫化學性質?

【回答】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

化學性質:

【閱讀實驗】木炭在氧氣中燃燒:

1.將木炭加熱至紅,放入集氣瓶中,劇烈燃燒、發(fā)白光。

2.在集氣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蕩,石灰水變渾濁。

【提問】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瓶中產生了什么氣體?

【回答】二氧化碳。

【結論】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請寫出此反應的表達式。

【閱讀實驗】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這瓶氧氣與前幾瓶有何不同?瓶底鋪少量的沙子(或少量水也可以),思考為什么?將鐵絲加熱至紅伸入集氣瓶中。

描述實驗現(xiàn)象: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討論】會引起集氣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氣瓶炸裂。

【結論】此黑色固體的名稱是四氧化三鐵,而不是我們前面所說的鐵緩慢氧化生成的紅色的氧化鐵。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請寫出此反應的表達式。

【閱讀實驗】硫在氧氣中燃燒。

1.將硫粉放在燃燒匙中加熱至燃燒?,F(xiàn)象:發(fā)出淡藍色火焰。

2.將燃著的硫粉伸入集氣瓶中。現(xiàn)象:劇烈燃燒。發(fā)。

[1][2]下一頁。

物質的量化學教案篇十六

[教學目的要求]。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shù)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

3、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引入基本概念]18克水可以用托盤天平稱量,但1個水分子卻無法稱;1把大米可以稱量,1粒大米卻無法稱,但1粒大米質量可以計算,同理,1個水分子的質量也可以計算,通過物質的量進行換算??茖W上用“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把一定數(shù)目的原子、分子或離子等微觀粒子與可稱量的物質聯(lián)系起來。

[板書]一、物質的量。

[類比]物質的量是國際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之一,是一個基本物理量。(幻燈或小黑板)7個基本物理量一覽。正如時間、質量這些物理量一樣,物質的量這四個字是一個整體,不能拆開理解。物質的量的符號為n。

[板書]1、表示含有一定數(shù)目粒子的集體。

2、符號:n。

[講述]1971年,第十四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用摩爾作為計量原子、分子或離子等微觀粒子的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的符號為mol,簡稱摩。

[板書]二、摩爾。

2、符號:mol。

[過渡]1mol的粒子到底含有多少個粒子?又怎么跟質量聯(lián)系起來呢?

[講述]每個基本物理量的單位都有它的標準,如質量的單位——千克的標準是國際千克原器。摩爾這個單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數(shù)目為標準的。而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數(shù)目約為6.02×1023個,也即1mol12c中所含c原子個數(shù)約為6.02×1023個。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數(shù)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以na約為6.02×1023個。

[板書]3、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數(shù)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約為6.02×1023個。

[舉例]。

1摩爾。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717679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