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是一種通過引述他人的觀點、論據或文獻等來支持自己的論述和觀點的引證手法??偨Y要簡潔明了,并突出重點,以便讀者能夠快速了解主要觀點。以下是一些總結的范文,歡迎大家一起分享和討論。
歷史綜述論文篇一
近期老師讓我們交論文綜述,那么什么是綜述呢?有包括那些內容呢?又怎么去寫呢?我找到一點關于綜述的介紹如下:
文獻綜述是針對某一研究領域或專題搜集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就國內外在該領域或專題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進展、研究動態(tài)、前沿問題等進行綜合分析而寫成的,能比較全面地反映相關領域或專題歷史背景、前人工作、爭論焦點、研究現狀和發(fā)展前景等內容的綜述性文章,是高度濃縮的文獻產品。
“綜”是要求對文獻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使材料更精練明確、更有邏輯層次;“述”就是要求對綜合整理后的文獻進行比較專門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統(tǒng)的評述。
文獻綜述根據其涉及的內容范圍不同,綜述可分為綜合性綜述和專題性綜述兩種類型。所謂綜合性綜述是以一個學科或專業(yè)為對象的,而專題性綜述則是以一個論題為對象的。本科畢業(yè)設計(論文)文獻綜述主要為專題性綜述。
文獻綜述主要用以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tài)、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除綜述題目外,其內容一般包含前言、主題、總結、參考文獻四個部分,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再根據提綱進行撰寫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砂茨甏樞蚓C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和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發(fā)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
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chuàng)造性文獻的引用和評述。
總結部分,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提出自己的見解并對進一步的發(fā)展方向做出預測。
在寫文獻綜述的時候,要系統(tǒng)的查閱和自己畢業(yè)設計選題,直接相關的國內外文獻,搜集文獻盡量的全,盡量選擇自己學術期刊或者是學術會議,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獻資料,是寫好綜述的前提。文獻綜述的題目不宜過大,范圍不宜過寬,在引用文獻的時候,要注意選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較好的文獻。在文獻綜述的時候,要說明畢業(yè)設計選題方向的發(fā)展,歷史,他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問題以及發(fā)展趨勢等等。文獻綜述在邏輯上要合理,要做到由遠及近,先用引用關系較遠的文獻,最后才是關聯最密切的文獻。要圍繞主題對文獻的各種觀點作比較分析,不要教科書式的向有關的理論和學派觀點簡要地進行匯總陳述一遍。
一篇好的文獻綜述要有完整的文獻資料,有評論分析,并且能夠準確地反映出主體內容。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地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者是爭論焦點。使讀者對于全文技術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游戲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內容,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以按照您的順序來進行綜述,也可以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以按照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哪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以及比較分析。
歷史綜述論文篇二
當今時代是一個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中國文化受其影響,也呈現出了多樣性的發(fā)展,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多少沉淀于歷史中的中國文化瑰寶卻被人所淡忘,遺留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就拿現在學生們的書寫來說吧,書法本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塊瑰寶,一橫一豎,一撇一捺都蘊含了中國人對美的定義和對它滿腔的熱愛??墒牵銜l(fā)現,現在書寫較好的孩子絕對已經是稀缺人物,很多孩子的書寫連最基本的工整都談不上。曾經在中國歷史上起到重大作用的書法,其繼承者正在逐步減少,字體俊美乃至書寫工整成為了少數人引以為傲的.一項“特長”,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對當代的中國人來說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它的博大精深卻成了很多人不去接觸它的理由。比如,在學校,對于唐詩宋詞或者文言文一類的古典文學,大多數學生都只是象征性的讀一讀,若是能背下來,那便是極好的了,不能背或是不想背,那也只是因為它太“博大精深”了,這么“有內涵”的東西,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學好的。因此,他們從來不會認真去品味這些古典文學中所蘊含的文化精華,這中國文化的精髓,現在卻無人聽它訴說個中歡喜與凄涼。也許,長此以往,我們與古人之間的精神交流就將隔斷了吧!
古人說:“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敝袊幕腿缤ㄒ话?,莫要等到它消亡之時,方才醒悟,只怕真到那個時候,就悔之晚矣。
因此,讓我們整裝待發(fā),去重新拾起那些沉淀于歷史中的中國文化吧!讓我們重新找回我們民族精神的根!
歷史綜述論文篇三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思來,雨雪霏霏。翻開我國的歷史長卷,就像是桂林山水連綿不斷,又像是敦煌莫高窟的圖案燦爛無比,《中華上下五千年》正是記載了我國從盤古開天地到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誕生,再到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政府的滅亡。讀完這篇長長的歷史畫卷,不禁令我思絮萬千,一個個王朝的興起到它的衰敗,一位位英雄人物的輝煌功績,一個個奸臣的陰謀詭計……象一幕幕電影在我眼前展現。
有些帝王一心治國,于是就像包公斬包勉——正人先正已,比如齊桓公,他重用忠臣管仲,最后當上了春秋的第一個霸王;有些帝王為了權力和欲望,紛爭不斷,戰(zhàn)火連綿,百姓背井離鄉(xiāng),橫尸街頭,最后國家消亡,就像殷商被妲己妖精迷惑,整天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最后落得國破家亡。
只有遍訪能人,廣納忠言,制定安邦興國的好辦法,才能讓國家慢慢強盛起來;如果貪圖享受,奢侈荒淫,昏庸殘暴,那必定會自焚鹿臺。兩種不同的皇帝結局完全不同,這說明了我們做人不能貪圖享樂,只有勵精圖治,才能做個有出息的人,才能干一番大事業(yè)。有些忠臣滿懷報國熱情,輔助國王治理國家,有時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冒死相諫,可是他們卻往往被奸臣暗算,就像伍子胥、屈原和岳飛因為奸臣的.無中生有、添油加醋的諂害而喪失了生命;而有些奸臣知人知面不知心,他們在國王面前白糖嘴巴刀子心——口蜜腹劍,他們陷害忠臣就像白骨精騙唐僧——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不過我想惡有惡報,壞人終究沒有好下場,就像胡亥,謀權篡位,殺了自己的親生父親.這些歷史人物說明了害人等于害已,做壞人終究沒有好下場,等于自尋死路。
歷史綜述論文篇四
第二:為什么要寫文獻綜述;(文獻綜述對我們有什么好處)。
第三:文獻綜述怎樣寫;(怎樣才能寫好文獻綜述)。
第四:寫文獻綜述要注意哪些事項。
具體地說,文獻就是將知識、信息用文字、符號、圖像、音頻等記錄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的結合體。由此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文獻具有三個基本屬性,即文獻的知識性、記錄性和物質性。它具有存貯知識、傳遞和交流信息的功能。
綜述是作者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綜合地介紹和評述某學科領域國內外研究成果和發(fā)展趨勢,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觀點,對今后的發(fā)展進行預測,對有關問題提出中肯意見或建議的論文。
所謂的文獻綜述即是文獻綜合評述的簡稱,即在對某一方面的專題、資料全面搜集、閱讀大量與你所研究的課題有關的研究文獻的基礎上,經過歸納整理、分析鑒別,對你所研究的問題(比如說學科或者是專題)在一定時期內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的問題以及新的發(fā)展趨勢等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敘述和評論。
它是一種學術論文,也是科學文獻的一種。文獻綜述是反映當前某一領域中某分支學科或重要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和建議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關問題的新動態(tài)、新趨勢、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術等等。
總之,文獻綜述就是對文獻的綜合與評述,是作者對某一方面問題的歷史背景、前人工作、爭論焦點、研究現狀和發(fā)展前景等內容進行評論的科學性論文。
二:為什么要寫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對我們有什么好處)。
因為文獻綜述在科技論文和畢業(yè)論文、碩士、博士論文的協作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它是論文中的一個重要章節(jié)。文獻綜述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論文的成功與否。
寫文獻綜述對我們有什么好處。
(1)有利于更新專業(yè)知識、擴大了知識面。
文獻綜述能夠反映當前某一領域或某一專題的演變規(guī)律、最新進展、學術見解和發(fā)展趨勢,它的主題新穎、資料全面、內容豐富、信息濃縮。因此,不論是撰寫還是閱讀文獻綜述,都可以了解有關領域的新動態(tài)、新技術、新成果,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業(yè)務水平。通過搜集文獻資料過程,可進一步熟悉科學文獻的查找方法和資料的積累方法;在查找的過程中同時也進一步的擴大了自己的知識面。
(2)有利于選擇科研方向。
綜述通過對新成果、新方法、新技術、新觀點的綜合分析和評述,查找文獻資料、寫文獻綜述是科研選題及進行科研的第一步,能夠幫助科技人員發(fā)現和選取新的科研課題,避免重復,因此寫文獻綜述也是為今后科研活動打基礎的過程。
(3)有利于查閱相關資料。
由于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文獻產生,要全部閱讀這些文獻,時間和經歷都是不夠的,通過閱讀綜述,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有關領域的發(fā)展情況、發(fā)展趨勢,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
總之這三個就有利于提高你的獨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文獻綜述應該怎樣寫;
(怎樣才能寫好文獻綜述)。
我們要寫文獻綜述那么我們首先要準備材料和選題。
準備材料和選題。
材料的準備 收集的材料(主要是相關課題的最近3~5年的原始文獻和自己崗位工作上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寫好綜述的關鍵,這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一個道理。這些材料的內容,作者應重點收集的是結合自己的專業(yè)、選擇你自己熟悉的和喜愛的,不要盲目收集沒用的材料。材料收集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最好是有專業(yè)學者最近所寫的綜述性文獻。
收集材料的。方法和初步處理材料。
首先是手工檢索,即將自己閱讀專業(yè)期刊上相關文獻做成讀書筆記卡片,日積月累;二是電腦檢索,就是利用電腦聯機檢索,按主題詞查找你需要的文獻。在動手撰寫綜述時,假如資料不夠的話還可以再尋找補充。
一、選題和搜集閱讀文獻選定題目后,那么就要圍繞題目進行搜集與文題有關的文獻。搜集文獻的方法很多。
搜集文獻要求越全越好,因此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檢索法。搜集好與文題有關的參考文獻后,就要對這些參考文獻進行閱讀、歸納、整理,如何從這些文獻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科學性和可行性大的單篇研究文獻十分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講,所閱讀和選擇的文獻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文獻綜述的水平。因此在閱讀文獻時,要寫好“讀書筆記”、“讀書心得”和做好“文獻摘錄卡片”。用自己的語言寫下閱讀時得到的啟示、體會和想法,將文獻的精髓摘錄下來,這樣不僅為寫綜述時提供有用的資料,而且對于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閱讀水平都有好處,特別是將文獻整理成文獻摘錄卡片,對寫文獻綜述極為有利。
我們選好題搜集和查閱了大量文獻后呢,就要開始寫文獻綜述了。
二、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tài)、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那就是: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再根據提綱來寫。
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砂茨甏樞蚓C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fā)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準確無誤。關于參考文獻的使用方法,錄著項目及格式與研究論文相同,不再重復。
四、注意事項。
1、搜集文獻應盡量全。
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獻資料是寫好綜述的前提,否則,隨便搜集一點資料就動手撰寫是不可能寫出好多綜述的,甚至寫出的文章根本不成為綜述。
2、注意引用文獻的代表性、可讀性和科學性。
在搜集到的文獻中可能出現觀點雷同,有的文獻在可讀性及科學性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引用文獻時應注意選用代表性、可讀性和科學性較好的文獻。
3、引用文獻要忠實文獻內容。
由于文獻綜述有作者自己的評論分析,因此在撰寫時應分清作者的觀點和文獻的內容,不能篡改文獻的內容。
4、參考文獻不能省略。
有的科研論文可以將參考文獻省略,但文獻綜述絕對不能省略,而且應是文中引用過的,能反映主題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閱讀過的文獻資料。
總之,一篇好的文獻綜述,應有較完整的文獻資料,有評論分析,并能準確地反映主題內容。
但是,大部分的人在寫文獻綜述時往往容易犯錯誤:
1、先寫文章再寫文獻綜述。
之所以會犯這種錯誤,在于沒有充分認識到文獻綜述的作用和意義,認為寫文獻綜述只是形式而已,所以往往是先把文章寫了,再綜合文章中用到的一些參考文獻的觀點回過頭來寫文獻綜述。
2、文蔽綜述的標題、結構與文章的標題、結構都是一樣的。
很多同學并沒有掌握文獻綜述的寫法,主觀地認為文獻綜述就是對自己所寫的文章的一個簡要的介紹,因此,往往造成文獻綜述的標題結構與文章的標題結構一樣。
3、大量羅列堆砌文章。
誤以為文獻綜述的目的是顯示對其他相關研究的了解程度,結果導致很多同學在寫文獻綜述時不是以研究的問題為中心來展示,而是寫成了讀書心得清單。
4、選擇性地探討文獻。
很多同學為了“證明”自己的研究是創(chuàng)新的研究,于是有意識地拋棄一些與之相關的文獻,而不是系統(tǒng)化地回顧現有的研究文獻,找出適合研究的問題或可預測的假設。如果是這樣選擇文獻的話,那么文獻綜述不就成了寫作者主觀愿望的反映,成了一種機會性的回顧,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要注意的事項就是這么多,在這里我也相信只要大家作到了了我上所說的那些,那么你所寫的文獻綜述一定是一篇好文章!!
歷史綜述論文篇五
利用多媒體優(yōu)化化學課程系統(tǒng),發(fā)展教學理念,對化學教學內容有選擇性地篩選和精選,以創(chuàng)新的觀點改變自身的'教學意識。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化學教學,不僅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的教育,還可以讓學生間接接受先進技術、科學技術思想教育,人文觀念、道德品質、美學、音樂等方面的熏陶,有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理性與個性的發(fā)展。因此,運用多媒體進行化學教學時,從課件到操作過程,都要求課程要保持良好的技術效果,要求圖像清晰,聲音清楚,色彩逼真,聲畫同步,保證嚴謹的科學性。顯然要達到化學課堂的多媒體技術標準,就要求化學教師理解現代化學教育的內涵,熟知多媒體技術的各種操作。完美科學的化學多媒體教學過程會無形中培養(yǎng)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精神,進而養(yǎng)成自主、規(guī)范、嚴謹的科學探索習慣。
化學多媒體技術教學要有豐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多媒體教學要有較強的藝術魅力,產生屢看不厭的教學效果。要達到上述要求,必須做到畫面構圖要均勻,變換連貫、流暢、合理;在光線和色彩上要明暗適度,調配恰當,使觀者感到舒適;在音樂和語言上,要避免噪音,音樂、景物與動作相配合,語言抑揚有致,使聽者愉快,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當然藝術性必須做到與科學性、直觀性相結合,刨除科學性與直觀性,一味地追求藝術性是一種舍本逐末的結果。
傳統(tǒng)的化學課程教學模式中,教師無疑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的學習思維和學習方式都是由教師來決定的,缺乏自主性,很少有學生有能力提出與教師相悖的意見觀點,即使有想法也很少提出來。顯然這種教學模式早已不適應現代的教學質量要求和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現代化學教育利用多媒體技術致力于為學生打造一種暢所欲言、活潑積極的學習氣氛,鼓勵學生大膽暢言,營造出“學生主體,教師引導”的課堂氛圍。換個角度來講,多媒體技術參與下的化學教育方式就是化學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出輕松的學習氣氛,變相地拉近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建立起二者溝通的橋梁。培養(yǎng)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的創(chuàng)新性學習能力,不僅重視化學理論、化學公式、化學定理的結論與應用,還重視化學現象、化學定理與規(guī)律的發(fā)現、推導、總結、實驗驗證的過程。多媒體技術就是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具有傳遞信息快、容量大、質量高,文字、聲音、動畫等多種感官刺激方式并舉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充分促進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作為橋梁與紐帶,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積極創(chuàng)新的學習模式。
教師在導學過程中,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恰當地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鼓勵學生的質疑,給學生充足的質疑與思考的時間。應主動啟發(fā)學生闡述不同的見解,并且及時評價與表揚,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可以加強與實際生活、生產的聯系。因此,在化學多媒體技術教學中,要突出化學教材中的知識點與學生實際日常生活以及常識性生產知識之間的客觀聯系,精心設計化學場景,讓學生參與討論、學習,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方法、多種思路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的逆向思維、求異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瘜W的多媒體教學與其他學科的多媒體教學一樣,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邊講邊練,師生有機配合。切忌教師只顧媒體演示,而忽略學生的學習,這樣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在現代化學多媒體教學工作中,化學教師在多媒體技術的幫助下,實現了教學工作的信息化傳遞以及教學信息的大容量化承載。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些化學教師越來越注重多媒體這方面的優(yōu)勢和便捷,卻忽略了化學教學最根本的基礎——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在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中,一些化學教師只是簡單地陳列了化學課程中富含大信息量的化學內容,沒有側重點,忽略了各章節(jié)知識點之間的橫向延伸和縱向擴展,機械性地散亂陳述教學內容,而且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很少。顯而易見,這種多而雜的教學方式既不利于深化基礎教學改革,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正向性、逆向性、求異性的創(chuàng)新思維,更不利于提高現代化學的課堂教學質量。例如,講授無機化學中有機物的組成和應用時,不能將整個有機物的組成成份呈現給學生。應該有選擇地呈現,并結合應用進行說明,不僅能給學生留有更多的消化與思考時間,還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思考,喚起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創(chuàng)造思維活動。
化學教學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工程,主要要素分為兩個:動態(tài)要素包括教師、學生,靜態(tài)要素包括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這些要素之間相互作用與聯系,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tǒng)。教學效果的好壞不僅取決于系統(tǒng)各要素的質量高低,更重要的是取決于系統(tǒng)各要素的組合方式。當今社會,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化學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教學的網絡化,教學媒體的多樣化,教學設計的智能化,對傳統(tǒng)的化學教學手段產生一定的沖擊,從而對整個化學教學系統(tǒng)的組合方式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本文只是討論了多媒體技術這種教學手段在化學教學系統(tǒng)中的應用,現代教育新技術影響下化學教學系統(tǒng)各要素的組合方式優(yōu)化,相互作用規(guī)律還有待于做進一步的探討。
歷史綜述論文篇六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教師則是講解知識的引路人,充分帶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使其成為課堂的主人。因此,教師應給自己準確定位,變一味地知識講解為指導性教學,讓學生自主探究歷史學習。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歷史文獻講解等多種途徑活躍課堂氣氛,給課堂教學注入活力,以吸引學生的眼球,提高其參與度,讓其在愉悅的氛圍中收獲歷史知識,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逐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要想讓學生能夠充分利用歷史課的時間學好歷史,首先就要讓學生愛上歷史課;要想讓學生愛上歷史課,教師就要改進教學方法,用趣味教學的方式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多媒體集視、聽、感于一身,它以其多樣的表現手段、豐富的網絡資源在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歷史課堂中,恰當好處的利用多媒體,讓多姿多彩的文字、視頻、音頻資源沖擊學生的感官,將歷史講活。
比如,在講《辛亥革命》時,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電影《辛亥革命》的片段,其中展示了孫中山先生偉大壯舉和當時革命斗爭的艱苦以及革命志士的大無畏精神。學生看得聚精會神,對本次課程的主要內容也有了大概的了解。除此以外,我還時常利用多媒體資源給學生放一些與講課內容有關的音頻,展示一些圖片,搜集一些網絡資源等等。同時在歷史課上運用競賽形式進行練習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初中生有很強的好勝心,比著勁兒的學習才有動力,老師不妨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將競賽融入課堂,增加課堂的多樣性和學生的新鮮感,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比如,我在講課前就告訴學生,本次課上的所有問題以搶答的形式出現,搶到問題并答對的學生能夠獲得小獎狀。這樣一來,有了獎勵的鼓勵,學生的積極性被大大地調動了,課堂氣氛極為活躍。
總之,對初中歷史的學習要掌握合適的方法和技巧,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逐步提升自身的專業(yè)技能,提高授課質量,巧設課堂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歷史教學,不斷探索歷史知識,積累學習經驗,為其今后的歷史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曾焰.淺談初中歷史開卷考試形式下的教學技巧[j].華章,2012(16).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歷史綜述論文篇七
讓·鮑德里亞(jeanbaudrillard,又譯作波德里亞、博德里亞,港臺多譯為布希亞),法國著名思想家,也是旗幟最為鮮明、著作最為晦澀的后現代理論家,他用極端的“仿真”理論從消費、信息、傳媒和技術的角度為我們描繪出一個由“擬像、符碼和超真實”所組成的后現代世界。20世紀80年代以來,其作品被廣泛譯介到英語世界,迅速確立其“后現代理論精神導師”之地位。鮑德里亞一生著作頗豐,發(fā)表了20多本著作和200多篇論文,對媒介和消費社會進行激進的批判,積極反映社會現實問題,評論范圍涵蓋了西方當代社會所有的文化、政治和社會現象,包括:《物體系》(1968)、《消費社會》(1970)、《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1972)、《生產之鏡》(1973)、《象征交換與死亡》(1976)、《忘掉福柯》(1977)、《在沉默的大多數的陰影中》(1978)、《論誘惑》(1979)、《擬像與仿真》(1981)、《致命的策略》(1983)、《冷酷的回憶》(1987)、《惡的透明性》(1990)、《完美的罪行》(1995)等。
從鮑德里亞著述的中文翻譯情況以及目前出版的研究鮑德里亞的著作或論文來看,中國學術界對鮑德里亞的研究還略顯薄弱和滯后。迄今為止,翻譯成中文的鮑德里亞著作僅有五部:《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xx版),《完美的罪行》(王為民譯,商務印書館20xx版),《物體系》(林志民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版),《生產之鏡》(仰海峰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xx版)《象征交換與死亡》(車槿山譯,譯林出版社20xx版),在羅鋼、王中忱主編的《消費文化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xx版)中翻譯了《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的一個章節(jié),還有很多極具學術厚度的著作和論文未被譯介且知者寥寥。
人們開始注意到鮑德里亞,是在閱讀哈桑、杰姆遜等人的后現代主義理論著作時,發(fā)現這個法國人的名字被諸位后現代主義大師反復提到。一直到1994年王岳川在發(fā)表于《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上的《傳媒與溝通:對后現代文化交流的透視》一文中向中國讀者介紹了鮑德里亞的后現代大眾傳媒理論,鮑德里亞才得以正式進軍中國學者的研究領域。該文分為兩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概述了丹尼爾·貝爾、杰姆遜、查爾斯·紐曼、伊格爾頓、阿多諾等人對傳媒在后現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但作者認為這些大師的論述并不全面,未徹底進入傳媒的社會文化層面的縱深分析,因此在第二部分作者集中篇幅介紹了鮑德里亞的后現代大眾傳媒理論。王岳川在為朱立元主編的《當代西方文藝理論》撰寫“后現代主義”一章時,又把這部分內容幾乎原封不動地挪入其中,小節(jié)標題為“布希亞德的后現代大眾傳媒理論”。在王岳川本人的其他描述西方后現代主義的著作或論文中也始終保持著對鮑德里亞理論的介紹。繼王岳川之后,,盛寧連續(xù)在《讀書》雜志上發(fā)表了兩篇介紹鮑德里亞的文章:《鮑德里亞·后現代·社會解剖學》和《危險的讓·鮑德里亞》,并對鮑德里亞的思想做出了自己的評價,這是筆者能夠查找到的國內最早的專題論述鮑德里亞的兩篇文章。19季桂保以《鮑德里亞后現代思想述評》為題所作的博士論文,介紹了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理論、符號政治經濟學和后現代文化批判的有關內容,可以說是國內第一篇對鮑德里亞進行專門研究的博士論文。此外季桂保還發(fā)表了《讓·鮑德里亞的后現代傳媒理論述評》、《讓·鮑德里亞的后現代文化觀》等研究文章。20xx年,佘碧平出版的《現代性的意義與局限》一書以“鮑德里亞爾的后現代主義”為第六章標題,向讀者概括和描述了鮑德里亞的早期思想。20xx年,俞吾金出版《現代性現象學——與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對話》第八章標題為“鮑德里亞:后現代主義的牧師”,對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理論、象征交換理論以及鮑德里亞后期的后現代性形象進行了闡釋。石義彬20xx年出版的《單向度超真實內爆——批判視野中的西方傳播思想研究》一書的第五章一仿真、超真實和內爆為關鍵詞勾勒了鮑德里亞的傳播思想和理論圖景。夏光20xx年出版的《后結構主義思潮與后現代社會理論》一書的第五章為“博希亞對后現代社會的模仿”,除了對鮑德里亞的早期著作《物體系》、《消費社會》和《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做比較深刻的分析外,還談到了鮑德里亞后期著作《惡的透明性》和《美國》中反復出現的“仿真”(simulation)和“誘惑”(seduction)兩個概念。20xx年出版的金元浦主編的《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收錄了王岳川的論文“鮑德里亞后現代消費社會文化理論”。20xx年出版的曾耀農的《中國近期電影后現代性批判》介紹了鮑德里亞的影像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傳播。此外,20xx年出版的蔣原倫所著《媒體文化與消費時代》以及20xx年出版的高宣揚所著《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均為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文化批判理論保留了一席之地。
中國學術界對鮑德里亞的研究僅短短十余年,以20xx年為界,大致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早期進行鮑德里亞研究的多是文藝批評界的學者,此期發(fā)表的論文也以書評介紹性的文章居多,如盛寧《危險的讓·鮑德里亞》、王岳川《傳媒與溝通:對后現代文化交流的透視》、季桂?!蹲尅U德里亞大眾傳媒理論述評》等。20xx年以后,更多的運用鮑氏理論對中國文化現實進行批評研究的論文開始涌現。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擬像”、“仿真”、“象征社會”等理論,為我們理解當代社會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同時也成為解讀當代社會文化現實的重要理論資源。在中國學者對鮑德里亞的接受過程中,兩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1.中國學者對鮑德里亞的接受與他的理論發(fā)展順序并不吻合,是從晚期的“仿真與擬像”開始,再到早期的“消費社會”,暗含了一種時空錯亂的特點。2.在對鮑德里亞的理解中,中國學者往往過于關注鮑德里亞前后期的變化,即從西方馬克思主義到后馬克思主義的變化。這種觀點一方面來源于西方思想界確實存在從西方馬克思主義到后馬克思主義的思潮性更迭,另一方面也直接來源于西方學者,如斯特、斯蒂文森合凱爾納等人對鮑德里亞的解讀。也就是說,中國學者對鮑德里亞的理解其實就是西方學者的觀點。在《冷酷的回憶》(1991-1995)中,讓·鮑德里亞這樣概括自己的一生:“20歲是玄想家(pataphysician);30歲是境遇主義者(situationnist);40歲是烏托邦主義者;50歲橫越各界面;60歲則搞病毒和轉喻?!边@種思想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應該引起研究者的重視,同時也給我們的深入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發(fā)展的空間還相當大。
[1]曾軍.鮑德里亞走出了馬克思?——從中國學界對鮑德里亞的誤讀談起.黑龍江社會科學,20xx,(5).
[2]jeanbaudrillard.coolmemoriesuniverisitypress,1996:83.
歷史綜述論文篇八
有些人總是擔心如果中醫(yī)對疾病的治療效果不佳,必然會影響到中醫(yī)的學術聲譽,確實這是存在的。
但是要如何提高中醫(yī)臨床的療效,卻各有各的見解,總結起來,一般有以下幾點:第一,要加深中醫(yī)自身學術功底的力度,爭取達到精深的水準:
這要結合對當前的中醫(yī)臨床實踐進行觀察,在中醫(yī)人才培養(yǎng)中不斷的加深中醫(yī)的基本功功底,只有底子硬了,對中醫(yī)臨床療效的提高才有保障。
第二,要不斷的進行實踐,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完善,在不斷完善中進行創(chuàng)新:實踐出真知,只有結合實際的臨床情況,才能靈活的用藥,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更好的療效。
第三,要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重視醫(yī)德醫(yī)風的培養(yǎng),從而提高中醫(yī)的療效:作為中醫(yī)臨床醫(yī)生,必須要有較高的醫(yī)德醫(yī)風,和一定的文化素質修養(yǎng)。
中醫(yī)藥是具有中醫(yī)特色的一門包含著深厚文化底蘊的醫(yī)學科學,所以,對中醫(yī)藥文化的內涵進行研究和探討將有利于激發(fā)愛國熱情從而推動中醫(yī)藥發(fā)展的現代化。
一個中國文化底蘊不足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個高水準的中醫(yī)的。
這與西方現代科學所要求的健康環(huán)境因素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中醫(yī)中強調辨證施治,在西方醫(yī)學中是通過藥物遺傳學為每一位病人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病癥的藥物,中醫(yī)中的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復方論就是現在在西方治療學中所強調的以各種療法綜合使用的治療方法。
中國的中醫(yī)學科已經出現了被邊緣化的危機,這是現代一些中醫(yī)醫(yī)生對中醫(yī)未來發(fā)展方向的近憂遠慮。
確實,在中醫(yī)行業(yè)的市場中,已經出現了被壓縮和被擠壓的危機,特別是在西醫(yī)的猛烈攻擊之下,中醫(yī)思維西醫(yī)化將不可避免的導致科學結構的土崩瓦解,中醫(yī)最終將會論文一種民間的技藝而已。
思維是人的智力活動,在中醫(yī)學可上,它是這一學科得以生存并發(fā)展的重要關鍵和唯一載體,所以,如果思維偏離或者放棄了其自身的學科方法思維路徑來開展業(yè)務時,這個學科的根基已經完全動搖且已不保,支撐該學科存在和發(fā)展的學術支柱也就隨之坍塌。
在西醫(yī)市場化迅速普及的狀況下,中醫(yī)學的根基岌岌可危,要讓中醫(yī)得以立足,必須認真的研究和探討一下中醫(yī)學未來發(fā)展的方向和方法。
要想提高中醫(yī)的臨床療效,必須加強我們中醫(yī)本身的基本功,同時還需要我們不斷的進行充實自己,武裝自己,汲取新的知識來為我所用。
臨診的時候首先要以中醫(yī)學術的思維來對病人進行珍視,使用中醫(yī)的學術和方法來對病人進行觀察,用四診八綱來辯證,從而得出中醫(yī)對該病人所患的疾病的認識,然后使用中醫(yī)的學術思維來對該病癥指定相應的治療法則,選擇適合的處方用藥。
我們在現實生活的醫(yī)療活動中,某一個病人的求醫(yī)治病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可能會遇上中醫(yī)的診治和西醫(yī)的診治。
我們在使用中醫(yī)思維對病人的進行診斷的同時,我們不能排除排斥或否定其他學科的診療,我們可以將其作為對中醫(yī)的一個補充,以彌補中醫(yī)的不足之處。
在現實的醫(yī)療活動中,一定要學會全面思考,無論是在治療上還是診斷上,一定要有參考有主論,這是提高中醫(yī)臨床療效必須要做到的,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病人能及時的康復。
歷史綜述論文篇九
初中物理是一門注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的學科,但是因為其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難以被學生所理解,僅通過老師的講解,學生并不能對物理知識了解透徹。通過進行物理實驗,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會動手進行操作,其觀察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都能得到培養(yǎng)。在目前實際課堂教學中,物理實驗的實施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對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究物理實驗教學新方法。
1.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物理的學習有一定難度,所以很多學生會產生逃避的心理,不愿學習。通過物理實驗探究教學,讓學生參與到問題的提出-探索-解決的過程中,親自去揭開問題的答案,能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實驗的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將由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得到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得到了培養(yǎng),最后問題得到解決也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和探索的興趣。2.使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加深。在物理實驗探究過程中,要想問題得到解決,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物理知識基礎,通過對實驗過程的觀察、分析、操作,學生會自然而然的將所學知識和實驗中所展現的物理規(guī)律進行對比、驗證,最終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就加深了對物理知識的印象和理解。3.使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提高。實驗探究過程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過程,在實驗中就行探索,需要學生親自去動手操作、觀察分析,最后問題的解決方法也需要學生總結提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能力、總結能力都逐漸得到了提高。
1.實驗教學方式不合理。要想實驗探究教學在實際運用中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就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式,保證其靈活性。然而很多老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難做到這點,在進行物理實驗時,沒有充分考慮到教學內容、進度以及學生的物理水平來,制定合理的實驗內容。通常是僅根據課本上的介紹,組織學生進行實驗。這其中存在的問題就是課本上有的實驗內容過于簡單,不能對課本知識進行深化,而有的實驗操作過于復雜,學生不能獨立完成,造成預期的實驗效果難以達到。2.重理論、輕實驗。實驗探究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被廣泛使用,但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教學運用不夠靈活。很多老師難以擺脫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在教學時仍然采取大量講解理論知識的方式進行,實驗過程少之又少。同時由于課時的限制,要做到一課理論一課實驗也比較難,通常在進行大量理論知識的講解后再進行實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于之前講解的重難點知識的印象會逐漸模糊,在實驗中會難以進行操作,久而久之會失去進行實驗的興趣,影響學習效果。
1.讓實驗貼近生活,激發(fā)學生興趣。為了讓實驗能夠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驗的設置需要貼近生活,具有代表性,當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能積極的參與到實驗探究中來,教學效果才能達到。以蘇科版八年級上冊“光現象”這一章節(jié)中“光的發(fā)射”實驗為例,在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使學生明白光反射的原理后,教師可向學生提問他們在生活中見到的光反射現象,并通過實驗展示一些常見的光反射。2.實驗設計要有目的性。為了達到教學效果,實驗的設計應該具有目的性,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通過各個實驗環(huán)節(jié)的銜接,達到實驗的目的。以蘇科版八年級下冊中“力”的實驗為例,首先要明確實驗的目的,這個實驗是為了證明“力與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實驗內容可以設計為將兩個充滿氣的氣球進行擠壓,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明顯看到氣球因為擠壓而變形,以此達到證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目的。3.根據實驗靈活調整教學策略。除了根據教學內容制定實驗外,還可以根據實驗的內容將教學策略進行靈活的調整,除了教師進行演示外,也可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實驗,或分組合作完成實驗。例如在蘇科版八年級下冊進行關于“浮力”的實驗時,目的是為了求證物體是否在水越深的地方受到的浮力越大,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相互合作進行實驗。讓學生自行準備鐵塊、線、容器、水、彈簧測力計等實驗器材,由一名學生對水中鐵塊進行控制,將鐵塊置于水中深淺不同的位置,另一名學生對處于水中不同位置時彈簧測力器顯示的重力數進行記錄,并對鐵塊在空中的重力進行測量。通過兩個人的配合,得出物體在水越深的地方受到的浮力越大這一觀點是錯誤的結論,加深學生對于“力”的認識。
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實驗探究教學中應該注重結合實際情況展開教學工作,除了貼近課本內容外,還要通過不同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教學目標。除此之外,教師也要不斷完善自身,提高實驗操作技能和專業(yè)水平,以為學生傳授更多的知識。
歷史綜述論文篇十
叛逆心理是不健康的一種心理,如果家長、教師方面不能及時給予矯正,將會對他們的發(fā)展造成很不利的影響。目前我國教育專家、學者們針對青少年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一般都是從家長、老師們轉變思想,耐心與青少年溝通以及加強社會文化現象方面著手的。而社會文化現象方面到底怎么去引導,并沒有提出實質性的方法,而社會引導這一方面在我看來,恰恰與家長和教師對青少年所做的引導起著一樣重要的作用。所以說,矯正青少年叛逆心理的這條道路,依然很漫長。
至今為止,關于叛逆心理這個定義還沒有一個唯一的概念。不過學者們普遍認同朱智賢在《心理學大辭典》中對叛逆心理的界定:客觀環(huán)境與主題需要不相符合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
通常學者們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有2個主要方面在變化。一個是從生理方面;另一個是在心理方面。對于生理方面學者們一致都認為孩子在身體結構上在發(fā)育;心理上,青少年在得不到渴望的承認和理解時,常常表現為任性和耍小脾氣,常常采用懷疑的眼光和敵視的態(tài)度來對待周圍事物。更嚴重者常常無視家長和老師的教育甚至用傳播負能量來擾亂周圍人的思維和態(tài)度,給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不好的影響。
幾乎所有青少年都會經歷叛逆心理,它有什么危害呢?絕大部分學者對這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卻沒有給予確切的說明。處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他們的某些不恰當的行為和心理如果不加以糾正和引導,會導致其產生對抗社會、不合群等病態(tài)性格,甚至會進一步走向犯罪的道路。也有無數案例也證明了嚴重逆反心理的危害。如社會上多發(fā)的離家出走現象、自殺事件等都有力的說明了這一點,如果不在叛逆初期給予正確的引導,會引起多么嚴重的后果。
對于青少年產生叛逆心理的原因眾說紛紜,但是無一例外都提到了以下幾種。
1.自身原因。青少年在青春期的發(fā)育時期腦功能越來越發(fā)達,思維發(fā)展也也越來越迅速。青少年由于到了一定的年齡,他們在生理上性意識以及性別意識都開始覺醒,性意識又進一步在心理上產生斷乳,進而形成越來越強烈的獨立意識。但是此時他們的社會閱歷不足以支持他們的正確判斷,而他們又盲目的想自己做決定,這就使得他們叛逆心理的產生。
2.家庭原因。家長們對子女管教的思想并沒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有多大的改變。年代不同了,管教孩子的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而他們對孩子缺乏民主的管理方式,遇到事情總想要替他們做決定。而且硬是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灌輸給孩子。這讓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十分抵觸,所以就會加劇孩子們的反抗,和家長的對抗也更加強烈。
3.學校環(huán)境。與家長想法和教育方式相似的是學校的老師教育方式,他們也認為“嚴師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理念是對的。所以,對待青春期們孩子的反抗更加毫不留情。遇到沖突不會換位思考,毫不留情的批評學生。
4.社會文化和傳媒因素。青少年的價值觀在還沒有成型,所以不具備分辨是非的能力。這個時候家長和老師如果不能好好的引導,那么青少年就會和網絡上學習他們認為好的。比如“古惑仔”、“嬉皮士”“朋克”對青少年就有十分不好的影響力。
5.青少年自身的社會性。我認為青少年自身的社會性也是影響著他們叛逆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人是一種社會學生物,青少年的成長過程屬于社會化的一部分,青少年的叛逆行為更多的是一種成長現象,我認為這是一個健康的青少年的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青少年不叛逆他就不完整。正因為經歷了叛逆時期,他才回長大,才回促進自己思維的發(fā)展。所以,這是一個必然現象。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青少年叛逆是受同伴影響。青少年這個時期是格外注重友誼的時期,為了融入這個群里,有時候他們甚至不得不公然對抗老師或者家長來贏取同伴的好感。
不要過分擔心他們的叛逆心理,在他們產生叛逆的時候,我們可以先關注一下是不是自己的管教方式有問題。如果是,那最好的就要平等的看待他們;發(fā)自內心的尊重他們;不要把他們僅僅當成一個孩子,而要認真的傾聽他們的聲音。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參與到他們的活動中。在社會方面,青少年最喜歡模仿偶像,可以借助于網絡媒介創(chuàng)造正向的偶像榜樣作用,讓青少年在模仿中,可以正確學會疏導叛逆情緒,平穩(wěn)的度過這一叛逆時期。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135.
歷史綜述論文篇十一
:表演藝術,一門從藝術整體分離出來的學科。表演的構成,則是文本與人體肢體語言如影隨形的結合。聲樂表演藝術是極富舞臺展現力的藝術門類。因此,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藝術領域開始有更多藝術家們嘗試用自己的肢體、行為、生活進行一個定點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而不可否認,我們人類的藝術文化世界,就是人類所構成的符號世界,表演藝術更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符號表現。聲樂表演藝術更是其中最為奪目的符號代表。
聲樂;表演藝術;形式;符號。
人類生活在大千世界,面對著紛雜而繁亂的客觀事物,總會產生一種無序感。因而,人們也總在認知、思考和判斷各種信息的整合過程中,尋找一種可以彼此隱射的替代物。符號,也便應運而生。當我們把視角縮小到聲樂表演藝術,這一與藝術聯系極為緊密,且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門類,若將它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來研究時,我們不妨也將其與符號掛鉤,進行一種思維和行為的碰撞、理論與實踐的對比詮釋,誠然,更是一種藝術與符號的對話與交融。
表演藝術是一門結合腦力、體力、想象力、表現力的綜合藝術,聲樂表演藝術與所有的藝術門類一樣,都服從于一定的審美意識,講求美學原理。那么,就必須建立起一個標準,這個標準能讓我們去衡量、判斷某個作品美或不美。聲樂表演藝術從定義上來看,不難看出,它具有十分廣義的涵蓋面和廣識度。藝術是精神的生命貫注于物質之中,是一般意義上的物質表現出來的勃勃的生機。表演就是將藝術又上升到了一個源于生活卻也高于生活的層面,因此構成表演藝術的重要的組成部分,聲樂演唱者本身就是運用自己的身體各個機能的調動,這也是區(qū)別于其他音樂門類最大的一個特殊性。再加上演員自身對文本的二度創(chuàng)作和理解,將聲樂表演藝術進行一種無限的升華后,讓觀眾可以在有限的時間,遐想出無限的空間,擁有視聽一體的享受。
聲樂這一門藝術,在中國可以說是與歷史同步的一種藝術門類。追溯這千年的歷史,閱盡這千年的變化。聲樂藝術的代代相傳已然變成了一種不可從生活中分離的傳承。那么隨著最原始沒有記譜的口口相傳,再到歌譜的出現,聲樂藝術有了一個巨大的飛躍。加之世界形勢的全球化,藝術文化的傳播也不僅僅局限于本國。放眼世界,眾多的聲樂藝術交織于一起,才有了世界舞臺上一次次美麗的綻放。聲樂表演藝術也有了具體而明晰的分類。民族聲樂表演藝術,從名字上來看,必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就中國而言,民族唱法包括戲曲唱法、說唱唱法、民間歌曲唱法,以及民族新唱法等。民族聲樂的衍變必然與各個地方的民族文化、民族語言以及民族風俗有著極大的聯系。從風格方面來看,地處北方的民歌要豪放粗獷一些,南方的民歌則委婉靈巧一些;高原山區(qū)居民聲音高亢嘹亮許多,平原地區(qū)民歌則要舒展自如一些。由于民族唱法的產生,孕育在了民俗聲樂的悠久歷史文化傳統(tǒng)當中,因而,演唱形式也是多姿多樣的,演唱風格又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美聲聲樂表演藝術,美聲準確來說,起源于17世紀和18世紀的意大利,是強調自如、純凈、平穩(wěn)的發(fā)聲和靈活準確的聲樂技巧的歌劇唱法。論歌唱方法之本意,它不僅僅是一種唱法,還是一種表演形式和一種聲樂學派。畢竟起源于國外,因而演唱過程中,不僅僅是方法的區(qū)分,更多的是因為母語的不同,所以演唱的位置也有所不同。因為其采用了比其他唱法的喉頭更低的發(fā)聲位置,因而聲音凸顯著金屬般的色彩,渾厚,以柔為主。通俗(流行)聲樂表演藝術,從字面來看,就是一種風靡于社會的風格多樣,沒有固定模式,追求自然、隨意,強調用自己最真實的聲音去演唱的一種歌唱藝術。由于它與前兩種歌唱表演藝術相比,較為接近生活,貼近人們的說話習慣,所以,很多的人都可以加入演唱過程中,流傳度和傳唱度非常廣。隨著專業(yè)性的通俗唱法進入各大專業(yè)院校,其得到了真正的研究和普及,因而作品的難度和技巧的難度都有了增加,越來越體現出很強的專業(yè)性和藝術性。原生態(tài)聲樂表演藝術,來自我國民間極少數人的口中,但分布卻十分廣泛。原生態(tài)的歌唱方法接近于人類的自然發(fā)聲方法,發(fā)聲原理就是接近于新生兒的啼哭。所以原生態(tài)的聲樂表演藝術的出現,對我國的民族聲樂乃至世界聲樂的發(fā)展都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這也是聲樂表演的一大特色。
藝術,自古以來都是文藝百家不懈探求的問題,正是因為藝術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經濟社會也有必要的助推作用以及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所以人類才努力去揭示藝術的本質和把握藝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藝術符號的產生,其實是一種思維、審美意識、精神的詮釋,更多的是人類對于藝術主觀意識的態(tài)度強調。藝術符號也深化著人類的精神生活,同時成就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力量和產業(yè)。縱觀古今,藝術符號貫穿始終,各種藝術門類的領域,各個藝術形式的符號,都擁有時代性的烙印。當然,藝術總是具有審美特性的。藝術起源于人類社會,是一種精神的高層產物。藝術最大的特征,就是所有的美一定是真的,為了達到藝術符號的最高境界的呈現,就必須不僅僅再現自然,而是在自然的基礎上偏離自然,體現更為崇高的情感和意義。人們常說,藝術就是反映人類情感,表達人類思想感情的形式,藝術符號往往會以不同尋常的方式在某種情景中展現出來,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穿透事物的本質。
提及聲樂表演藝術符號,我們不得不從表演藝術符號來進行了解和分析,不得不認真地提到一個符號學大家埃羅塔拉斯蒂,他認為表演符號學是他畢生最致力研究的“存在符號學”當中重要的一個部分,人生就是一場從生到死的表演,表演就是人類由內而外的展示。而當表演作為一個文本示人的時候,它便有了一個值得每個人為之深思的起點和文字的終結。表演者就是文本中分離出來進行演出的部分,是一種靜態(tài)的存在轉化為另一種存在狀態(tài)的過程。聲樂表演符號的載體是身體,當然我們將其與體育運動相提并論也并不為過。因為任何一種表演,即便是一種機械性的表演,也需要身體做功,也是具有身體性的。尤其是聲樂表演,站在舞臺上那一個定點的開始,便已經開始決定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藝術的呈現。表演者的身體感覺是控制表演符號表意的行為的基礎。作為聲樂歌唱者,當然會明白,藝術的呈現,是收縮自如,強弱分明有對比的音樂,才算是完美的表演。此外,表演藝術符號還體現內心的一種控制。例如當我們看到某一位實力了得的歌者在舞臺上表演,作為一個專業(yè)的歌唱學習者,總會不經意間進行內心的模仿,欲求自己也如此華麗地表演。這也就會產生一種心理“內模仿”,這種表演符號的替代是在觀眾的心里去表現和完成。那么這樣的一種身體感性,必然也算作表演符號的內在感性和接受。總而言之,身體感覺是表演藝術符號的核心,沒有身體性無所謂表演符號的形成,當然這個特性也就是區(qū)別于其他符號特性的最重要的一點。表演符號,讓藝術符號產生至今,有了一個新的里程碑的意義。人類一直去尋找屬于符號的定義和差別,而表演符號則是運用了新的內容和新的呈現方式,讓人類有了新的理解和定義。
既然我們一直強調表演藝術符號其核心是身體性,同時,聲樂表演藝術又是非常符合這一特性的表演藝術門類,那么與之相伴而來的身體性所引發(fā)的自然反應必然也是我們需要不斷探究和分析的內容。當然表演本身就是一種傳達的過程,這種傳達大致分為三種模式。
聲樂演唱難度的大小,以及演唱者專業(yè)技巧的能力和舞臺經驗的豐富與否,都會使身體性產生不可預知的情況和反應。這也就是所謂緊張性造成的肢體和心理的變化。但是適度的緊張,卻也是表演過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因素。這種緊張性必然可以控制身體性,隨著劇情的發(fā)展進行有效的控制。例如花腔女高音演唱,這是一種極富舞臺展現力的歌唱,由于起源于意大利的歌劇演唱,隨著美聲事業(yè)的發(fā)展,它的流傳延續(xù)了美聲伶人演唱時的技巧和花樣。在《圖蘭朵》當中,夜后的歌唱可以說是花腔女高音作品中最富代表性的,當夜后出場時,伴隨著非常靈魂性的歌聲出現,我們不僅僅為夜后的聲音所打動,更重要的是歌曲演唱的連貫性、面目表情的泰然自若,以及高難度高音斷唱,給人以非常美的展示和表達。這樣的歌唱表達必然要與歌唱者自身身體性的控制達到一種良好的平衡,才會展現出高超的效果和常人難以企及的聲線表達。
提到聲樂表演藝術,不能不提出對聲樂表演藝術主體的研究,那就是歌唱者。在上文也提出,表演藝術符號的核心是身體性,那么將其付諸實踐的便是歌唱者。歌者要融入表演當中,就需要“全身心地與角色合一”,當然,許多人會提出,這是種悖論性的提法,但是不可否認,這一點是表演者所必須達到的基本的歌唱素質之一。當然,這一個基本點對于歌者的要求就頗高了,需要演員從劇本的線性中看出外化之物,而與自身內在“合一”,那么要展現出來的“合一”便是所謂的“外化”與“內化”的和諧統(tǒng)一。例如歌劇藝術表演,這是諸多藝術門類最為直觀的以歌者的主體形式呈現的表演藝術形式,其基本特征就是歌劇演員創(chuàng)造舞臺角色形象。歌者要做到的是在舞臺這個空間來展現時間的延續(xù)。在演出過程中,不僅僅簡單地表達出角色外在所處的情境,而是要深刻地了解角色與角色的關系、角色在表演過程中的邏輯思維方式以及作品的走向究竟在何處。這些看似是連貫性的過程,都需要在時間不斷延續(xù)發(fā)展的過程中,由外而內地展示出來。
關注聲樂表演符號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表演的“不確定性”。任何藝術表演都有在表演過程當中出現意外的可能,因為表演本身就是持續(xù)性的、連續(xù)性的、進行中的,甚至可以說是可變性的。正是這種不確定性,有時候也會在表演過程中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是表演藝術中經常提到的“即興性”,這一點,在很多的表演藝術門類當中都會出現。在聲樂表演藝術中,聲樂曲的呈現必然要與其年代背景和作者當下所處環(huán)境所表現出來的感情進行緊密的聯系和呈現。但是所謂的藝術呈現,都會如人們常說的“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這就說明,每個人對待作品的不統(tǒng)一性,造成了諸多作品表現出來的包羅萬象,造就了一首作品的不同演繹。比如中國原生態(tài)演唱作品,由于它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域差異性,另外各個地區(qū)方言不同,造成了藝術整體呈現出獨特的差異性。甚至可以說,同一首歌由不同的歌手演唱,對于旋律的把握大致一樣,但是棱角性的音符、裝飾性的音符會隨著個人的理解而進行改編,甚至臨時性地改編加花。這種表演藝術的“不確定性”并不僅僅出現在不同人演唱同一首作品,甚至同一個人在演唱同一首作品,不同的時間,不同的閱歷,都會給聲樂的演唱帶來不同的效果呈現。所以“即興”也成為表演藝術符號的關鍵詞,使藝術表演的魅力指數極大增長。
聲樂表演藝術,通常被許多人認為是歌唱者的工作,其實不然,每一類型聲樂表演都是源于人類對生活中平常不過的說話語言進行的升華和提煉,并且在人類身體機能可以調整的范圍內進行合理的訓練,在此基礎上進行新一輪的升華創(chuàng)作。對于表演的渴望、想象才造就了如今在各大媒體、舞臺上呈現出的多姿多彩、絢麗無比的精彩歌唱表演。若說聲樂表演是一種舞臺的升華,那么這一觀點恰恰與藝術的理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也就表明,聲樂表演是藝術劃分出來的一個分支,如果歌唱表演僅僅是一種空洞乏味的表現,那么這樣的生活已經具有了脫離現實的可能性。觀眾會與舞臺上的歌者一同感動,一同流淚,就是因為在這個微妙的空間,產生了一種叫做共鳴的“磁場”,恰恰將歌唱中的內容和情感的表達與觀眾有了新一輪的互動。所以經典的歌唱表演藝術才會永垂不朽地印刻在人類的腦海當中。符號學這一門較為廣義的學科,與各種門類都可作一種深化的結合。與聲樂表演藝術的對話,會讓作為學習者的我們更加明白藝術符號的真諦和藝術符號以媒介形式傳達給我們內心的真實表達。這些文化學科的融合,必然會碰撞出絢麗的火花。
[1]馮鋼。藝術符號學[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xx.。
[2]袁立本。演出符號學導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xx.。
[3]王麗慧。歌聲中的文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xx.。
[4]黃華新。符號學導論[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xx.。
[6]姚丹。聲樂表演藝術的審美體現[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xx.。
歷史綜述論文篇十二
受新媒體沖擊最大的是傳統(tǒng)媒體的渠道和終端,因為它們逐漸呈現被新技術替代的趨勢,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不意味著它們會完全消失。目前來看,互聯網渠道開始替代報刊、廣電的發(fā)行、傳送渠道,多元化的數字終端開始替代傳統(tǒng)媒體的終端。智能手機已經具備了替代收音機的能力,智能電視機替代傳統(tǒng)電視機的能力已現端倪,但目前能較好替代報刊的數字終端還沒有出現,有待技術進一步發(fā)展。傳統(tǒng)媒體的內容其實沒有受到新媒體的直接沖擊,反而在新媒體渠道和終端上發(fā)揚光大。
新媒體上有大量傳統(tǒng)媒體的內容,不少傳統(tǒng)媒體因新媒體而受益。如鳳凰衛(wèi)視以前只能通過衛(wèi)星有條件接收,現在通過自身網站、手機app、互聯網電視等,突破了落地限制。湖南衛(wèi)視也是新媒體的受益者,《超級女聲》借助了短信互動,現在《爸爸去哪兒》則受益于網絡視頻。voa(美國之音)的手機app,每個播音單元都配上了原文,可以邊聽邊看原文,點擊單詞還能彈出單詞發(fā)音和解釋,從聽眾收聽的方便性和效率上看,是革命性的改變。傳統(tǒng)媒體內容所受的沖擊,主要來自于五個方面:一,由于媒體內容巨量,受眾注意力被分散;二、受眾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已變化;三,新媒體終端承載的內容部分替代了傳統(tǒng)媒體終端承載的內容;四,傳統(tǒng)媒體內容的新媒體渠道盈利模式尚未完善;五,傳統(tǒng)媒體利用新技術拓展傳播渠道、終端的能力有待加強。如果能破解以上這些方面,傳統(tǒng)媒體的內容仍然前途光明。
2接受受眾的“注意力”投票。
傳統(tǒng)媒體過去認為的自身優(yōu)勢,比如地域性、權威性、公信力、專業(yè)性,現在要重新考量,要接受受眾的“注意力”投票。最近筆者從“蜻蜓fm”收聽新加坡城市頻道的電臺節(jié)目,發(fā)現這個電臺很有格調和個性。首先沒有賣藥的節(jié)目,其次沒有主持人的胡亂調侃,也沒有打官司、鬧糾紛等讓人鬧心的家庭矛盾。新聞關心民生,如關于新加坡組屋、企業(yè)的市場機會等。話題討論貼近生活、溫馨實用,比如如何過生日。健康類節(jié)目的內容也貼合實際,如風寒、風熱、既風熱又風寒的感冒如何治。播放的歌曲旋律優(yōu)美,不像國內一些電臺愛播很鬧騰卻沒有內涵的歌曲。主持人非常親和,一連串播多個節(jié)目。這樣的電臺,聽一晚上也不會煩。喜歡這個節(jié)目的`原因,大概有兩點:一是聽收音機大多是為了在做家務或開車時放松一下,因此很鬧的節(jié)目聽不下去;二是現在國內外大事都能很快知曉,討論些貼近生活的話題會讓人覺得親切。適應受眾生活和思維方式的變化,才能得到受眾的“注意力”投票。傳統(tǒng)媒體人和受眾都是媒體村的新住民,傳統(tǒng)媒體人的媒介素養(yǎng)要比一般的受眾高,因此傳統(tǒng)媒體人應該通過內容的提質升級,與受眾攜手,使媒體村更美好。
傳統(tǒng)媒體的內容需要進一步開放。只有開放,才能在對比中知己知彼,明白新媒體也有不少軟肋和局限,并沒有傳說中那樣神奇。但對于它們的長處,須虛心學習,不是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而是合作共贏,擇其善者而從之。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7260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