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在讀書之后,對書中的情節(jié)、人物、主題等進行思考和總結(jié)的一種方式。在撰寫讀后感時,要保持客觀公正,不帶個人偏見和情緒色彩。以下是一些讀過同一本書的讀者們寫的讀后感,歡迎大家一起來感受他們的閱讀體驗。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一
讀罷梁啟超的《最苦與最樂》一文,知道背負責任之苦,盡到責任之樂,感慨頗深,竟不由得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叭松氈烙胸撠熑蔚目嗵?,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奔殧?shù)往事,歷歷在目,慨嘆萬千之時,也深深體味到“負責最苦,盡責最樂”之真意。
生命自啼哭落地,衣食受之于父母,日益長大成人,便于內(nèi)心最深處,思成家立業(yè),感恩圖報。于是,便有了對父母的責任。羊羔跪乳,烏鴉反哺,何況生之為人?然人各有志,四海為家,雖有感恩之心,無奈千里之外,終不能膝前盡孝。日夜縈繞,思念故鄉(xiāng),牽掛父母。待鴻圖大展之時,父母亦時日無多,更是在心中悔恨。未能盡兒女之責,遺憾終生。
建立家庭,結(jié)為夫妻,生育后代,撫養(yǎng)子女。身為丈夫,照顧妻子,身為妻子,體貼丈夫,身為父母,撫育兒女。夫妻不和睦,家庭不和諧,傷及夫妻感情,影響子女成長。未能對家庭盡責,愧為丈夫,愧為妻子,愧為父母。
踏入校門,老師教導(dǎo),同學互助,增長學識,鍛煉品行,對父母付出盡責,對師生幫教盡責。整日無所事事,游手好閑,不學無術(shù),浪費父母金錢,愧對師長教導(dǎo)。學無所成,艱難度日。未能盡學生之責,無顏見父母師長。
走進単位,工作著落,同事關(guān)照,上司帶領(lǐng),當應(yīng)盡責協(xié)作,努力創(chuàng)新。慵慵懶懶,碌碌無為,不敢擔當,推諉拖拉,一無所成,領(lǐng)導(dǎo)查問,惶恐不安。凡事不適時而為,明日復(fù)明日,萬事成蹉跎。日里夜里,于良心上受自我譴責,寢食不安。未盡員工之責,愧領(lǐng)企業(yè)薪金,枉費領(lǐng)導(dǎo)栽培。
未能盡兒女之責,未能盡丈夫妻子之責,未能盡父母之責,未能盡學生之責,未能盡員工之責,如坐針氈,如履薄冰,夜不能寐,食不能安,苦不堪言!
由此可見,未盡到責任,背負責任之苦。若盡到責任,一身輕松,何苦之有?
要苦中得樂,須時時盡責,處處盡責。盡責之前,必要負責。重擔在肩,謹小慎微,忍辱負重,鞠躬盡瘁,不懈奮斗,負責之苦可想而知?!氨M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忠義不能兩全,負大責者承受大苦盡大責,得大快樂,故負大責盡大責之圣賢豪杰少有。負小責者承受小苦盡小責,得小快樂,故負小責盡小責之平凡人多見。
因此,負責最苦。但,苦盡甘來,無論盡大責或盡小責后,或大或小的快樂,亦為最樂。也因此,盡責最樂。
為求心安理得,不枉生而為人,仍要負責,更要盡責……。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二
活著的每一個人,永遠不知道未來有多少風浪,多少坎坷;也永遠沒有什么可以給你指點迷津,讓你走出霧境。所有的一切,唯有自己一人孤身承受。于是在這時,很多悲劇發(fā)生了。有人因承受不住身體和心理上的巨大壓力,選擇了極端。我不知道是該同情他們,還是遺憾地說他們不懂得珍惜。的的確確,活著,真的太難,太辛苦了。相比這些,死,也許是最容易的事情。
世間的萬物都是對立存在的。既有最苦,也定有苦盡甘來的最樂。難道最快樂的,是與“活著”所對立的“死亡”嗎?不,你錯了,最樂的,也一定是活著。
學習的時候,你累,你苦;但是在堅持吃苦之后,一定會有所收獲,也一定會感到快樂。哪怕我們覺得自己一無所有,也應(yīng)當快樂,因為我們還有生命。而在世的每一天,都是有快樂發(fā)生的?;钪?,是最幸運的;安穩(wěn)地活著;是最快樂的。我們理應(yīng)珍惜每一天。
我們都應(yīng)該去體會“苦中真樂”,去享受苦樂交織的過程?;钪且磺凶畲蟮谋U?。愿我們每個人,都能深刻地體會到快樂。當然,你必須先吃苦。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三
到底什么是責任?是自己該做的事情嗎?還是自己不該做的事情?學了《最苦與最樂》,讓我對責任有了更深的理解。
《最苦與最樂》是戊戌變法時期的一位思想家——梁啟超寫的。文中提到“世上什么事最苦?什么事最樂?”他說:世上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未盡責任,反之,最快樂的事就說盡責任。我認為也是如此。
我們生活在這個多彩的`世界里,要扮演多重的角色,角色不同所要承擔的責任也就不一樣。
在家里,我要扮演的是父母乖乖女,當然乖乖女的責任就是做好自己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幫父母分擔一些家務(wù),孝順父母,用自己優(yōu)異的成績來報答父母。
在學校,扮演自然就是老師心中的好學生,保持校園的衛(wèi)。
是的,責任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對國家而言,人民有了責任感,國家就能強大;對家庭而言,家庭成員有了責任感,家庭就會幸福;對個人而言能盡責,安分守己,就能在事業(yè)上取得成就;得到社會的尊重與承認。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四
責任心,其實是人人皆有的。就一般人而言,誰沒有家庭責任心?誰沒有對學習、對工作、對事業(yè)的責任心?誰沒有對國家的責任心?問題是在責任與享樂、安逸之間,有時候我們心靈的天平會向后者傾斜。于是,責任就被我們淡忘了,被我們暫時的拋在腦后了。
《最苦與最樂》的作者是梁啟超。他是戊戌變法的領(lǐng)袖之一,也是近代中國著名的大學者。《最苦與最樂》是他的一篇演講詞,所談?wù)摰闹行娜绻靡粋€詞來概括,那就是“責任”。所謂最苦與最樂,無不和“責任”二字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別開生面的苦樂觀,在作者的筆下,不僅闡發(fā)得今人令人由衷的信服,而且令人肅然起敬。
這篇文章從最苦與最樂的角度來探討人生的價值,言近而旨遠,既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又賦予其嶄新的現(xiàn)代意識。特別是“盡得大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責任就得小快樂”、“快樂之權(quán),操之在己?!边@些認識超越了古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民同樂”之類的苦樂觀,將承擔社會責任,完成社會責任作為一件最大的樂事來談,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梁啟超之所以要把人們的“苦樂觀”與責任聯(lián)系起來,就是要強調(diào)我們所肩負的責任,要我們把這種責任放到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這樣,我們才能念念不忘我們的責任,才能真正盡到我們的責任,這種積極進取,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觀即使在今天仍有其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
在我們青年學生的心目中,家長有撫養(yǎng)自己的責任,老師有教育自己的責任,他們都應(yīng)該盡心盡責地關(guān)愛自己,唯獨自己卻無須對長輩,對集體,對社會承擔責任。這種責任意思的淡薄,在在青少年中可以說是相當普遍的。所以,青少年感受不到未盡責任的痛苦、盡了責任的快樂。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肩上沒有任何責任。所以,青少年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體驗樹立責任意識,學習這篇課文就有十分必要。
點評:作者對原文的解讀和觀點的闡釋頗有見地,娓娓道來。且能聯(lián)系當下的學生對責任的態(tài)度和苦樂觀的認識提出了個人的思考,感受深刻、真實可信。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五
今天,我看了梁啟超寫的《最苦與最樂》之后,油然而生感嘆。于是,我便情不自禁地提起筆,記錄下我心中的感受。
文中寫的苦并不是貧窮、失意、衰老、死亡,而是良心責備的苦,要逃脫也沒地方逃脫。一句話: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雖失意不苦。是啊,我從許多書上知道人如果能夠知足,就是他再貧苦成天也是笑哈哈的;如果人能安分(不多過分希望),就是事情再不如意,他也是樂的。
讀著,讀著,我感到自己“苦”“樂”的標準離一個大隊委員來說,差得可遠了。我在日記本上寫下了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可我的心仍然不能放下來,反復(fù)地思索著那一段話。
我讀道:凡是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凡是屬于我應(yīng)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我總是把事情忘掉,用爸爸的一句話來說:丟三拉四,找到了鉛筆,丟了橡皮。我也在想:我怎么這么健忘呀!我默默地對自己說:“凡是我自己打定主意要做的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約定,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上了一層厚厚的責任。怎么也洗不掉,怎么也擦不掉,怎么也玩不掉。
終于,我看到了樂。文中寫就是責任完成了,古人云:如釋重負嘛。我越來越欣賞梁啟超寫作的手法與水平。
真對!責任完了,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才是真樂!我總結(jié)了這篇言盡意未的文章: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huán),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六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啟超,文章從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來談?wù)撊松呢熑巍?/p>
我認為:責任是誠信的表現(xiàn)。失去了責任也就失去了一切。它論證了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道理: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了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最苦的事,莫過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是啊,誰也無法預(yù)測未來是苦還是樂,是喜還是憂。只能如作者所說:“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币粋€人在世間活一天,便有一天需做的事,一天須盡的責任。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盡了責任,你會感到很光榮;而未盡責任,你就應(yīng)該感到慚愧。
就像我身為班長,我就應(yīng)該盡自己的責任來管理好整個班級,使班級進步。雖然有些同學說我愛管閑事、經(jīng)常打小報告,但我會說:“這是我的責任。”盡了責任,我感到很快樂。
每日,我們?yōu)閷W習、為生活、為工作而不斷奔波,成千上萬的瑣碎事情就像浪一樣朝我們涌來,讓我們應(yīng)接不暇。雖然如此艱辛、如此辛苦,但我們還是會任一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好每項工作,因為有一個沉重的鎖鏈套在我們身上,那就是責任。
責任是我們身上不可缺少的東西。讓我們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吧!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七
既然文章的題目是《最苦與最樂》,那么首先要清楚什么事情“最苦”,什么事情“最樂”。
在文章中梁啟超說,“最苦”就是“欠了別人的東西沒有還”,這里“欠了別人的東西”不是指借了別人的具體某種東西,而是指別人幫助了你,你卻沒有表示感謝,沒有給予報答,或者說人家讓你去完成某項任務(wù)你卻沒有完成……等等。
而“最樂”呢,當然就是你還了欠的別人的東西,心里的包袱就放下了。這里的“還了別人的東西”也不是僅僅指把從別人那里借來的具體東西還了回去,而是指你完成了別人交給你的任務(wù)之類的事情。
讀完這篇文章,我也深有同感。比如說,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老師和同學給了我?guī)椭?,我卻沒有感謝人家;爸爸媽媽讓我做一件事情,我卻沒有完成;答應(yīng)朋友的事情,因為種種原因忘記了……想一想,類似的事情在我的生活里真是無處不在。
這篇文章告訴我,要經(jīng)常靜下心來想一想,是不是自己有“欠了別人的東西不還”的情況,不要讓自己背上“最苦”的包袱。只有學會感恩,學會幫助別人,學會遵守諾言,才能做到“最樂”。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八
讀了這篇課文,讓我受益匪淺。
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論述。這篇課文從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來談?wù)撊松呢熑?,本文思想深刻嚴密、格調(diào)高雅、語言凝重,談到了除兩三歲的孩子外,人人都有責任。論證了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道理:為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本課的作者是梁啟超,他的著作有《飲冰室合集》。作者在課文里寫道:“人生最苦的事,莫過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钡拇_是這樣。誰也無法預(yù)測你的未來會是怎樣,是苦還是樂,是喜還是憂?只能如作者梁啟超所說:“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币粋€人在世間活一天、便有一天須做的事,一天須盡的責任。如果有一天須做的事沒有做完,一日應(yīng)盡的責任沒有盡,那么到夜深人靜時便是你應(yīng)付的苦痛日子。其實,我認為在人的一生中并沒有苦日子。貧、老、病、死,乃人生難免的事,但這些絕對算不上“最苦”。人生中最苦的是就是應(yīng)盡的責任沒有盡,那是,你會受到良心的譴責,會體會到人們常說的“苦”。實際上,這所謂的“苦”是你自己找來的。正如作者所說的:“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逼鋵崳鞓肪驮谖覀兩磉?。只要我們做了應(yīng)該做的事,盡了應(yīng)盡的責任,你就會擁有屬于你的快樂。著快樂也是對你辛苦勞作的最好的'回報。
每日,我們?yōu)閷W習、為工作、為生活不斷奔波,成千上萬的事情想我們涌來,讓我們應(yīng)接不暇。雖然如此的艱辛,但是我們?nèi)我蝗諒?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的完成眼前的任務(wù)。因為有一個沉重的鎖鏈無情的套在我們的身上——責任。
責任是誠信的表現(xiàn)。盡管它有苦有甜,但是,該承擔的我們都必須承擔。讓我們承擔起肩上的責任,做一個堅強的勇者。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九
說起飲冰室主人,有人可能不知道是誰,可是說梁啟超,便都知道了。梁啟超就是飲冰室主人,至于為什么,再此不做解釋了。只是想談?wù)勊摹蹲羁嗯c最快》。
這篇文章從最苦與最樂的角度來探討人生的價值,言近而旨遠,既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又賦予其嶄新的現(xiàn)代意識。特別是“盡得大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責任就得小快樂”、“快樂之權(quán),操之在己?!?/p>
責任心,其實是人人皆有的。就一般人而言,誰沒有家庭責任心?誰沒有對學習、對工作、對事業(yè)的責任心?誰沒有對國家的責任心?問題是在責任與享樂、安逸之間,有時候我們心靈的天平會向后者傾斜。于是,責任就被我們淡忘了,被我們暫時的拋在腦后了。
作者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钡拇_,人的一生中最苦的事莫過于身上肩負的未來的責任。誰也無法預(yù)測你的未來會是怎樣,是苦還是樂,是喜還是憂?只能如作者梁啟超所說:“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币粋€人在世間活一天,便有一天須做的事,一天須盡的責任。如果有一天須做的事沒有做完,一日應(yīng)盡的責任沒有盡,那么到夜深人靜時便是你應(yīng)付的苦痛日子。
回想以前,從小學到初中再現(xiàn)在的高中,努力學習,只知道上課要認真聽講,要按時完成每天的作業(yè),聽爸媽和老師的話……而到現(xiàn)在,長大了,終于明白一直以來是為了什么,我想是一種責任,一種還未盡的責任,是對父母的責任,對自己的責任。
不要以為讀好書只是為以后的生存,更是為報答父母一生養(yǎng)育之恩!
當你沒有盡這份責任,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步入社會后適應(yīng)不了激烈的競爭,這時候哭的不僅是自己,還有背后的父母,他們的心也碎了。于是最大的痛苦隨之而來,每天“折磨”著你。
這讓我不由想到了偉大的發(fā)明家居里夫人,她把她要驗究制做的東西,都是當做在為國家盡責任,在為自己盡責任,也在為時間盡責任,不辜負她的責任,不辜負她應(yīng)盡的責任,居里夫人曾說這樣一句話,她說“人要有毅力,否則將一事無成?!北枮榱烁锩?,為了祖國的利益,導(dǎo)致雙腿癱瘓,雙目失明。最終他完成了自己的責任。
我們已經(jīng)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不需要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更不需要斷腳斷手。只要我們能夠明白自己的責任是什么,并且努力去完成它,我相信這會是最大的快樂。
有人說:“既然這苦是從責任而生,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我想這是在逃避著責任,逃避了我們自己應(yīng)盡的責任。逃避,只能獲得靈魂片刻的放松,而思想?yún)s依舊凝固在自己未成的事情上,責任沒有因此減少,因為逃避,靈魂也得不到真正的解脫。
人生一直在苦與樂中循環(huán),而人生的責任卻是其中的動力。有責任在身,才知道自己需要去做些事。一個真正有所作為的人,是勇于承擔責任的,有了責任的人生,所有的責任都已完成,自然是一身輕松,云淡風輕,一個人知道責任的`苦處,才能盡責任的樂處。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十
一些老同學,不常見面。見面了總在我耳邊嘮叨:“放下吧,人要懂得放下?!狈畔率裁茨??沒說。只是繼續(xù)勸說:“學會放下,人才不會累?!蔽夜首鞑唤狻倪@句話里我聽出了一個道理:只有學會放下的人才會幸福。要是放下不了,就會很累。這個道理里又包含了一條暗示:我為什么會覺得累呢?原來是我還沒有學會放下。
同學在一起,總免不了談?wù)撜務(wù)?,那時誰和誰同桌,誰和誰又鬧過矛盾打過架,誰表面怎樣內(nèi)心又是如何,誰曾經(jīng)如何誰現(xiàn)在怎樣,等等。從小學到初中,從瑣事到情感,夾雜著太多的“記”??倸w聊來聊去不是“我”和“我們”就是“他”和“他們”。
所以,放下什么才是真問題。比如說放下悲傷,也放下回憶嗎?放下陋習,也放下責任嗎?學會放下,總不能什么事情都灑脫的留下一句:“放下”吧?你是否問過自己,說了放下卻不一定放得了嗎?說了記住就能是否又能在腦海長久停留?選擇放下過去是自由,每個人都有權(quán)決定自己。但是人絕沒有過這樣的能耐。你的心不允許,你會記得。
記得是你的責任,大凡有思想之人都抵觸命運,反抗命運,可有誰是能力無限的人嗎?尼采那句“愛命運”是對人生態(tài)度很好的指引。如若不能想放就放,想記就記。那何不換一種角度去思考過去的事情?把無法放下且不能放下的事當做人生的一種責任和義務(wù)。完后之后你會更加心安理得,不為“記”所苦惱。正如梁啟超所說:“到責任完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
放下是有種類的。首先應(yīng)該知道人的腦海是有限量的,存的事情多了,有用的思想就裝不進去。負面之事想的多,責任也定會逃之夭夭。
這就需要有放有記,可問題是什么是該放下的,什么又是該記住的?孔子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卑l(fā)憤忘食,體現(xiàn)的是一種進取精神。樂以忘憂,展現(xiàn)的是一種樂天作派。不知老之將至,透現(xiàn)的是一種忘老思想。忘食而進取是幸福的,因為只有進取,才能創(chuàng)造,從而收獲。收獲是令人無比幸福的。它能促進理想成為現(xiàn)實,從而讓生活更美好。忘憂而樂天是奇妙的,因為只有樂觀才知變化之妙,人的生活總是在不斷變化,悲傷和快樂是生活的奏曲。既然如此,何不記樂而放憂呢?降臨世間是己哭,離開世界是別人哭。既然兩頭是哭,中間就應(yīng)該笑。放的不留遺憾,記的明朗。
所以,生活既要有所放,又得有所記——放下欲望和怨恨,記得責任和使命。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十一
《最苦與最樂》的作者是梁啟超。他是戊戌變法的領(lǐng)袖之一,也是近代中國著名的大學者?!蹲羁嗯c最樂》是他的一篇演講詞,所談?wù)摰闹行娜绻靡粋€詞來概括,那就是“責任”。所謂最苦與最樂,無不和“責任”二字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別開生面的苦樂觀,在作者的筆下,不僅闡發(fā)得今人令人由衷的信服,而且令人肅然起敬。
這篇文章從最苦與最樂的角度來探討人生的價值,言近而旨遠,既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又賦予其嶄新的現(xiàn)代意識。特別是“盡得大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責任就得小快樂”、“快樂之權(quán),操之在己?!边@些認識超越了古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民同樂”之類的苦樂觀,將承擔社會責任,完成社會責任作為一件最大的樂事來談,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梁啟超之所以要把人們的“苦樂觀”與責任聯(lián)系起來,就是要強調(diào)我們所肩負的責任,要我們把這種責任放到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這樣,我們才能念念不忘我們的責任,才能真正盡到我們的`責任,這種積極進取,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觀即使在今天仍有其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
在我們青年學生的心目中,家長有撫養(yǎng)自己的責任,老師有教育自己的責任,他們都應(yīng)該盡心盡責地關(guān)愛自己,唯獨自己卻無須對長輩,對集體,對社會承擔責任。這種責任意思的淡薄,在在青少年中可以說是相當普遍的。所以,青少年感受不到未盡責任的痛苦、盡了責任的快樂。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肩上沒有任何責任。所以,青少年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體驗樹立責任意識,學習這篇課文就有十分必要。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十二
同學在一起,總免不了談?wù)撜務(wù)?,那時誰和誰同桌,誰和誰又鬧過矛盾打過架,誰表面怎樣內(nèi)心又是如何,誰曾經(jīng)如何誰現(xiàn)在怎樣,等等。從小學到初中,從瑣事到情感,夾雜著太多的“記”。總歸聊來聊去不是“我”和“我們”就是“他”和“他們”。
說了記住就能是否又能在腦海長久停留?選擇放下過去是自由,每個人都有權(quán)決定自己。但是人絕沒有過這樣的能耐。你的心不允許,你會記得。
記得是你的責任,大凡有思想之人都抵觸命運,反抗命運,可有誰是能力無限的.人嗎?尼采那句“愛命運”是對人生態(tài)度很好的指引。如若不能想放就放,想記就記。那何不換一種角度去思考過去的事情?把無法放下且不能放下的事當做人生的一種責任和義務(wù)。完后之后你會更加心安理得,不為“記”所苦惱。正如梁啟超所說:“到責任完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p>
放下是有種類的。首先應(yīng)該知道人的腦海是有限量的,存的事情多了,有用的思想就裝不進去。負面之事想的多,責任也定會逃之夭夭。
這就需要有放有記,可問題是什么是該放下的,什么又是該記住的?孔子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發(fā)憤忘食,體現(xiàn)的是一種進取精神。樂以忘憂,展現(xiàn)的是一種樂天作派。不知老之將至,透現(xiàn)的是一種忘老思想。忘食而進取是幸福的,因為只有進取,才能創(chuàng)造,從而收獲。收獲是令人無比幸福的。它能促進理想成為現(xiàn)實,從而讓生活更美好。忘憂而樂天是奇妙的,因為只有樂觀才知變化之妙,人的生活總是在不斷變化,悲傷和快樂是生活的奏曲。既然如此,何不記樂而放憂呢?降臨世間是己哭,離開世界是別人哭。既然兩頭是哭,中間就應(yīng)該笑。放的不留遺憾,記的明朗。
所以,生活既要有所放,又得有所記——放下欲望和怨恨,記得責任和使命。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十三
每日,我們?yōu)閷W習、為工作、為生活不斷奔波,成千上萬的事情向我們涌來,讓我們應(yīng)接不暇。雖然如此的艱辛,但是我們?nèi)匀諒?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的完成眼前的任務(wù)。因為有一個沉重的鎖鏈無情的套在我們的身上——責任。
英國王子查爾斯曾經(jīng)說過:“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這就是責任?!?/p>
當我們從兩三歲的小孩長成的時候,責任便成為一副沉重的擔子,不知不覺地卸落在我們的肩上。這擔子無法推卸,只有將它解除了,我們才會得到解脫,感到輕松。
既然我們無法逃避責任,不如盡到每一份責任。在盡責任之后,我們會感到如釋重負,這個時候那種輕松,那種快樂的感覺難以言表。正如梁啟超所說:“到責任完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p>
反之,若是我們逃避了我們自己的責任,而思想?yún)s依舊凝固在自己未完成的事情上,責任也沒有因此而減少,也得不到真正的解脫。
我曾看過這樣一則故事:一位美國意大利移民弗蘭克,經(jīng)過艱苦的積蓄開辦了一家小銀行。但一次銀行遭搶劫導(dǎo)致了他不平凡的經(jīng)歷。他破了產(chǎn),儲戶失去了存款。當他帶著一個妻子和四個兒女從頭開始的時候,他決定償還那筆天文數(shù)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勸他:“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件事你是沒有責任的?!钡卮穑骸笆堑模诜缮弦苍S我沒有責任,但在道義上,我有責任,我應(yīng)該還錢?!?/p>
責任是誠信的`表現(xiàn)。盡管它有苦有甜,但是,該承擔的我們都必須承擔。讓我們承擔起肩上的責任,做一個堅強的勇者。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十四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啟超,文章從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來談?wù)撊松呢熑?。本文思想深刻嚴密、格調(diào)高雅、語言凝重,談到了人人都要有責任。
我認為:責任是誠信的表現(xiàn)。失去了責任也就失去了一切。它論證了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道理: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了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最苦的事,莫過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是啊,誰也無法預(yù)測未來是苦還是樂,是喜還是憂。只能如作者所說:“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币粋€人在世間活一天,便有一天需做的事,一天須盡的責任。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盡了責任,你會感到很光榮;而未盡責任,你就應(yīng)該感到慚愧。
就像我身為班長,我就應(yīng)該盡自己的責任來管理好整個班級,使班級進步。雖然有些同學說我愛管閑事、經(jīng)常打小報告,但我會說:“這是我的責任?!北M了責任,我感到很快樂。
此辛苦,但我們還是會任一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好每項工作,因為有一個沉重的鎖鏈套在我們身上,那就是責任。
責任是我們身上不可缺少的東西。讓我們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吧!
最牛最簡潔的辭職報告。
最原始就是最現(xiàn)代藝術(shù)論文。
兒童最經(jīng)典繞口令精選。
最變態(tài)繞口令。
最傷感表白情書。
最感人表白情書。
世界最牛對聯(lián)。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十五
當我看著這篇文章的題目,無也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中了。開始,我也很迷茫,對呀,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貧窮嗎?失意嗎?老嗎?死嗎?那都不是的話,到底是什么呢?到我看完后,最終便也明白了,但又有了一番沉思。。。。。。
人生最苦的事,的確是身上背負的一種未來的責任,人的一生當中,責任無處不在,或許自己活著,也是一種責任,你背負的是親人對你的期望,朋友對你的一種依賴,所以,當你活得好,也算是對家人和朋友,甚至自己負了責任,但當你活得不好,那不也是一種痛苦嗎?自己活的苦,親人的嘆息,朋友的無奈,也與那“千斤石”是一樣的重量,壓在你身上,這苦嗎?苦!也是沒有負到責任的`苦。
但換種角度思考,人活著也未必是為責任而活的,你對自己負責任了,活的也快樂了,親人也欣慰了,朋友也開心了,這,不也是一種樂嗎?這種打心底里的樂,也是現(xiàn)實中的人間真樂,雖然這一路上走走停停、坎坎坷坷,但不也同是苦中真樂。生活會讓你苦上一陣子,但當你克服過來了,它會讓你樂上一輩子。回想起自己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時,又何嘗不是一種美好,一種樂,那個時候,恭喜你!成功體驗到了苦中真樂。
當然,責任的確推卸不了,只能解除,如生活,你不是為了別人而活,也不是別人替你活著,更不是不活著,這是同一個道理,你該做的必須是自己活出自己的一番色彩。對于我自己來說,我是一名學生,務(wù)必要做的便是好好學習,將來有了一番大成就,活出自己的絢麗,才是對我自己盡了責任,才能有體驗、享受苦中真樂的機會!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十六
梁啟超認為,人生最苦的事情不是貧窮,不是失意,不是老死。他認為最苦的事莫過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
每個人自打出生以來都在承擔著大大小小的責任。例如,作為兒女,你必須要承擔孝敬父母、奉養(yǎng)父母的責任;作為妻子(丈夫),你必須要承擔建立和睦家庭的責任;作為學生,你必須要以優(yōu)異的成績回報父母回報老師,同時也肩負著他們太多人的期望;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定期做思想?yún)R報這是責任,學習黨的先進思想這是責任,向黨員們學習他們的優(yōu)秀品質(zhì)這是責任,以自身行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來詮釋黨的思想這是責任,好好學習做一名優(yōu)秀的學生這也是責任。
“責任”一詞說出口或許很輕松,但要真正的做到自己應(yīng)盡的責任,確實不易,真可謂是“人生最苦的事”。“答應(yīng)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縱然不見他的面,睡夢里也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蹦阏f這苦不苦?是你的責任,而你卻沒有做到,結(jié)果自己一直不能釋懷,不能放下,一直在折磨著自己,食無味,夜不能寐。但你只要跨出一步,盡到自己的責任,一切便會正常運轉(zhuǎn)。也就是說,答應(yīng)了別人的事就及時做到,欠人的錢及時還,受到恩惠要報答,得罪了人要及時賠禮道歉,這樣你才可以正大光明的與他見面,晚上也不會因擔憂而不能好好休息。而盡到這些責任,其實只要邁出小小的一步就可以實現(xiàn)。
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除了以上說的最基本的責任外,還有很多應(yīng)盡的責任。對家庭,要奉獻、要尊敬、要互幫互助;對社會,要適應(yīng)、要與時俱進、要遵守法律法規(guī);對國家,要熱愛、要團結(jié)、要敬畏、要無私奉獻、要自豪、要以她為榮、要跟隨她支持她。只有做到這些,才是真正的積極分子。
什么事最快樂呢?梁啟超認為,“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是真樂。”“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薄叭玑屩刎摗钡母杏X是最快樂的,因為你肩頭的千斤重擔終于落地,那種輕松、愉快,真的是不可以言語形容。
“快樂之權(quán),操之在己?!笨鞓氛莆赵谧约旱氖掷?。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要想體會到人生最快樂的事,那就必須先盡到自己的責任。從小的說,經(jīng)常想想,最近的自己表現(xiàn)的怎么樣?有沒有盡到自己應(yīng)盡的責任?最近一個月的思想?yún)R報有沒有寫?有沒有去學習黨的新思想、新政策?學習成績有沒有進步?這些雖是小責任,那做到它們,就享受小快樂。從大的說,要反省自己有沒有為自己的祖國自豪?有沒有無私奉獻給祖國?有沒有永遠的熱愛她敬畏她?這些大責任,盡到了,那就享受大快樂。也就是梁啟超所說的“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總之,最苦與最樂的事,都是“責任”這兩個字。身上背著未來的責任,是苦的,而當這些責任一一的盡到,快樂便來了?!斑@種苦樂循環(huán),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讓我們在這最苦與最樂之間尋找自己的平衡點吧!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十七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雖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yīng)該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為什么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答應(yīng)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里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為什么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因為自己對他的責任,還沒有解除呀!不獨是對于一個人如此,就是對于家庭、對于社會、對于國家,乃至對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yīng)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jiān)督在后頭,一日應(yīng)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yīng)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zāi)估锶?。這種苦痛卻比不得普通的貧困老死,可以達觀排解得來。所以我說人生沒有苦痛便罷,若有苦痛,當然沒有比這個加重的了。
翻過來看,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人到這個時候,那種輕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語形容。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huán),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卻是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一翻過去,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鞓分畽?quán),操之在己??鬃铀哉f:“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
……。
有人說:“既然這苦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躲?不過有大小的分別罷了。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解除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篇十八
梁啟超先生我前幾年就聽說過,據(jù)說他的一篇文章橫掃半個中國,是一名大學者。聞得大名也有仰慕之心。我還買了一本他寫的關(guān)于佛教方面的書,看了一些,但學術(shù)性很強,也沒覺得如何有意思。幾天前我的老師給我們介紹了一篇梁啟超的文章《最苦與最樂》,內(nèi)容大概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yīng)該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
為什么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縱然不見他的面,睡里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不獨是對于一個人如此,就是對于家庭、對于社會、對于國家,乃至對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翻過來看,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那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雖說他是一輩子感受苦痛。但是他日日在那里盡責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樂,所以他到底還是樂,不是苦呀!
既然這苦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躲?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等等。內(nèi)容非常好,很有感觸,也引起了很多回憶。
我平日里工作很忙、壓力大、責任也重大,學習的擔子也不小。一天天忙碌著,這幾年我都不知道時間是怎么過的,特別是到了沈陽工作以后,一晃六七年過去了。正所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笔茄剑∑敢粩?shù),我都三十多歲了。
回想,一直到今天忙了這么多年,跟隨師父東奔西走,作了很多事。窮以為,為了恩師的弘法事業(yè)盡了責任,承受了很多壓力和經(jīng)歷了許多坎坷。但是總的來說過得很快樂。每個人都有一些愿望和成就事業(yè)之心,就如梁啟超在文章里所說的:“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躲?不過有大小的分別罷了”。他還說“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p>
但我從小受佛教思想的影響,認為一切煩惱和痛苦來自執(zhí)著。對我的執(zhí)著、對法的執(zhí)著(一切萬物)。執(zhí)著與責任、痛苦和快樂的關(guān)系比較復(fù)雜。作者也是學佛之人,斷然不會馬虎。我暫且沒有理順好他的理論性。
然文章里提到得“快樂之權(quán),操之在己”的說法我很贊成。如佛經(jīng)有曰;“諸佛非以水洗罪,亦非以手除眾苦,非將所證遷於他,示法性諦令解脫”。不管是世間的快樂,還是出世間的快樂,誰都不能賜給我們,的確如此!
他的全篇文章的內(nèi)容闡述的動機,是引導(dǎo)讀者要有責任心,對于家庭、對于社會、對于國家,乃至對于自己都要有責任感,以大義為快樂之本的思想。我再次隨喜之。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7361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