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不僅僅是對書中情節(jié)的簡單描述,更應該包含對作者意圖的理解和表達。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首先需要對所讀內容進行充分的理解和分析。接下來,我們一同來讀一些精彩的讀后感,希望能給你的讀書帶來一些新的視角和啟示。
東野圭吾讀后感篇一
之前好一陣忙碌,隔了好久,終于靜下來可以好好看看書籍,剛剛看完的是東野圭吾的成名作《放學后》,他憑借這部作品榮獲第31屆江戶川亂步獎,之后便正式專職寫作,為我們帶來了風格迥異,卻都很好看的懸疑推理小說,可以說這部《放學后》的成功,開啟了東野圭吾作為一名作家的一道大門吧,話不多說,接下來開始正篇講解。
男主前島在女子高中教書,最近在放學后莫名的遭到暗算,他懷疑有人想要殺他,這時正好學校老師有人被殺害了,是密室殺人,被害人在用粗木棍抵住的更衣室被毒殺了,另一個門的鑰匙確定被管理員保護的很妥當,正當警察對作案手法百思不得其解時,有一個學生指出了一種可能,就是在管理員進入更衣室時,把原來的鎖頭更換成一個同樣的類型的,這樣密室就不存在了,現場的一些細節(jié)也同樣證實了這種可能性。
在校園祭的化妝表演上,又一起兇殺案件發(fā)生了,這名老師在表演前,提出要和我互換角色,結果被毒殺了,和之前密室被害的老師中的一樣的毒。經過調查,作為化妝表演道具的酒,在表演前被人掉包了,尋找到掉包人經過審訊發(fā)現也是被威脅這樣做的,線索到這里就斷了。
“我”是經過女同學的提示才發(fā)現的個中的蹊蹺的:密室的門不是被粗木棍擋住的,而是一根箭,這樣就可以在外面布置成功了,之前推理替換鑰匙只不過是兇手構成不在場證據的手段罷了。在于兇手交流時,才明白了她的作案動機,原來這兩名老師無意間發(fā)現了這名女生在自慰,之后在別的場合女生一直在覺得像是在嘲笑自己,青春期的她受不了這種目光,結果和班級的另一名女生想到了這個手法來殺害者兩名老師,“我”只不過是一個障眼法罷了。最終真相大白的時候,在回家路上的公園里,被妻子的出軌對象給刺殺了,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
在結尾,主人公被殺害的時候,其實有些懵的,后來看到一些解讀,才了解故事的原委:前面的一些暗算只不過是兩個小女生為了傷害老師所作出的障眼法而已,到最后妻子得知了有人要殺害自己的丈夫時,便將計就計,讓自己的駢夫把主人公給殺害了。果然是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不合理的地方,在最后總能找到相應的安排,其實妻子出軌的事情,書中在前有些交代的,只不過當時沒有在意罷了。還有啟示呢,就是注意細節(jié),有時自己的不經意的言語眼神,可能就會傷害別人,遇到想不開的。說不定就在心中記恨上了,雖說沒有像書中的這么極端的情況,但也要小心謹慎一些,如果真遇上了,也沒有辦法,坦誠交流,問心無愧就好。
東野圭吾的《放學后》閱讀完了,這是一篇十分細膩的文章,文字中間透著一種淡淡的憂傷,與一般偵探小說的冷靜風格迥然不同,這也是東野小說的特點:除了推理與偵破之外,他的文章中總是體現了他對社會的觀察與思考。
《放學后》開篇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講述校園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爾遭受不知名的偷襲之外,沒有出現其他的案件痕跡,這常常令渴望盡早進入推理過程的讀者有些不耐煩,然而,讀完全書之后你會發(fā)現,東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章里,書中各個人物依次出現,并且表現出了不同的個性,學生與老師之間或明或暗的沖突、現代學生的兩性觀念、老師心中陰暗的一面、每個人的個性等等,都進行了完整的展現,也為闡述兇手的動機埋下了伏筆,當作者在結尾處情節(jié)突然急轉彎時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勞應該記在第一章的鋪墊之上。
案件發(fā)生后,東野通過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進行推理,同時也一步一步地誤導這讀者。由于我自己習慣于邊看書邊自己進行推理,所以,對于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選,我并沒有落入圈套。然而,東野除了如此明顯地誤導讀者之外,還在更深層次對我進行了誤導,應當認為,這種誤導是有意的,這從幾個地方可以看出來:1、每當主人公聽說刑警獲得新的線索時,總是迫不及待地進行追查,并且表現得非常緊張,這讓我感到十分可疑;2、主人公幾次遭遇襲擊、他與第二名死者互相交換了化妝的內容,這些都沒有第三人可以證明,完全是他自己一個人的說辭,真實性令人懷疑;3、刑警懷疑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根據主人公的推斷來鎖定的,這讓人感到主人公似乎在操縱案件的偵破進程;4、每次刑警對證人進行偵訊過后,主人公都會主動詢問偵訊內容,在他與惠子的對話中,對話內容都是圍繞問題和答案進行,聽起來很像是兩名和作者之間的對話。除此之外,根據案情來看,主人公如果與惠子合作殺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時間。至于動機,東野也通過其妻子的反常表現給出了暗示--于是,我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那就是,兇手就是主人公和惠子,犯罪動機就是,主人公懷疑自己的妻子與死者有染。但是,如果是這樣,為什么是兩名死者呢?這里不能不提到一個鎖抽屜的細節(jié):主人公因為遭遇襲擊,一直有給抽屜上鎖的習慣,然而,當第一名死者被害之后,主人公的警惕性放松了,認為完全沒必要給抽屜上鎖;第二名死者死后,主人公又再次緊張起來,還是決定繼續(xù)給抽屜上鎖--這當然可以理解為主人公對襲擊的恐懼,但是由于我已經被誤導,所以我想當然地認為,主人公第一次解除給抽屜上鎖,是因為他認為自己需要謀害的對象已經被殺害了,因此心理上松弛了下來。而第二次上鎖又是為了什么呢?這里必須提到在給抽屜重新上鎖之前的一個細節(jié):刑警大谷曾經用一塊白色的手帕擦手,而主人公對這塊白色手帕產生了特殊的感覺,緊接著這個情節(jié)之后,就是主人公重新給抽屜上鎖……根據以上推斷,我得出了所謂的案件真相:主人公因為妻子紅杏出墻,并且在校園內遭遇襲擊,從而懷疑第一名死者與其妻子有染,遂與一直對自己有好感的惠子進行合作,進行了第一次謀殺,并且放松了警惕,連抽屜也不再上鎖;第一次謀殺之后,他發(fā)現妻子的神態(tài)沒有改變,說明與妻子有染的另有其人,于是進行了第二次謀殺--這次謀殺惠子也應當參與,這從第二次謀殺前惠子特殊的神情可以猜測到幾分;但是,就在第二次謀殺之后,主人公偶然發(fā)現大谷刑警用來擦手的手帕竟然是妻子之物,于是明白與妻子有染的其實是大谷,自己的敵人并未消除,于是他再度緊張起來,重新將抽屜上所。在整個偵破過程中,為了誤導偵查方向,主人公總是在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嫌疑人。至于關于密室的問題,既然主人公是與惠子同時發(fā)現的密室謀殺,并且他們又是同謀,那么完全可以認為,所謂的密室一開始就不存在,雅美關于更換鎖頭的推斷,只不過是為了提供不在場證明的一個障眼法。
由于做出了那樣的結論,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我一直在等待著大谷刑警被謀殺--意外的是,這種情形并沒有出現。當高陽原子證明了密室更換鎖頭一事的確是障眼法,并且將此事告訴了主人公時,我為她感到非常擔心--因為她的目擊更加證實了我的推斷,而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兇手”的主人公一定會將她殺害以滅口--然而,意外又發(fā)生了,主人公雖然隱瞞了她的口供,卻并沒有殺害她。這讓我感到迷惑不解。
而真相也很快浮出了水面,當主人公在射箭場發(fā)現了那支箭的事情時,他頭腦里轟然一響,我的頭腦里轟然一響,至此,我才明白事情的真相:作案的人中的確包括惠子,但是與惠子合作并不是主人公,而是另一名學生--這從他們在案發(fā)當時的表現可以看出來。
案件就這樣被偵破了。
不能不佩服東野圭吾,他在最后才揭示真相,但是卻毫不顯突兀,一切都合情合理,動機也令人感嘆,日本學生那種特殊的心態(tài)展露無遺,讓人在嘆息的同時也差生深思。
而關于其妻子的伏筆,也在最后得到了解釋:主人公遭遇的襲擊并非謊言,這一切都是其妻子與第三者之間的合謀,而主人公在最后終于遭遇了終極伏擊,全文就此落下帷幕,留下一個驚心動魄的感嘆號。
《放學后》全文采用的密室和不在現場證明都非常巧妙。在密室環(huán)節(jié),用來構筑密室的木棒實際上只是偽裝,真正構成密室的是箭;而不在現場證明這個環(huán)節(jié),關于鎖頭交換的說法非常有說服力,并且這種說法并不是兇手直接揭露的,而是通過輾轉再輾轉,幾乎讓人毫不懷疑地揭示出來,這點很令人欣賞。
總的來說,《放學后》是一部邏輯嚴密、文筆細膩的小說,并且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值得細心品味。
不過,意料之外的推理,總是東野圭吾作品的特點。他的小說,總是像奧特曼打小怪獸一樣的固定結構,而且有一些風格性的特點:1,命案的發(fā)生,肯定是言不由衷的因由,不論是之前暴露的案情(如嫌疑人x的故事),或是逐漸揭開謎底的故事(如白夜行),都不能單純說這個殺人事件的動機是不好的,很大程度上都是“被逼無奈”的殺人案,這點跟柯南很像;2,命案的推理過程,總是由警方和涉案人一起完成,而警方總會處于被動位置,會被認為白癡一樣,而這些涉案人往往卻能發(fā)現重大線索;3,兇手總是隱藏在這些原本無辜的涉案者中間,不到最后一刻,是不會露面;4,案件的真相大白總是非公開的場景下完成,就是警察不會涉及其中,或涉及其中也不會公開披露真相,最后案件的破曉總是在一兩個人或三個人之間進行,因此只能算真相“小”白;5,兇手最終都是值得同情的,而且往往會成為大家為其哭泣的對象;6,案件的推理起先都會朝著錯誤方向走,雖然合理,但完全是陷阱,總有一個謎題解不開,99%就能完成的完美推理,就差這一個情節(jié)的缺失,最終引出了真正的兇手和真相;7,小說中會有許多遺留問題,雖然這些遺留問題不會影響整個斷案的流程,但是卻影響讀者的情緒,因為感覺就像吃了一桌子飯,都吃完了,卻忘記了剛才吃了點什么東西。
不過作為不同以往的推理小說,這本小說還是比較能抓住人的眼球。可以讀一讀。
我很想讀他的《分身》?!稅阂狻窊f也不錯。會在近期購買。不過讀完這兩本,東野圭吾的小說閱讀之旅應該算告一段落了。最近真的很想讀一些好故事。所以,能夠吸引人的故事都在我的搜索之下。希望,東野君的這兩本作品,別讓我失望就是了。其實,要說故事的寫的好的日本作家,我還是推薦渡邊淳一。
偵探小說是我抹不去的愛好,《放學后》是我看的東野圭吾《神探伽利略系列》外的第一本,不得不說,兩者都太棒了。
對于情節(jié)方面,總體感覺后半段相對于前半段精彩許多,尤其是結尾。雖然猜到了一個兇手,然后就是裕美子有外遇會是最后的boss,但是讓我完全沒有料想到的——幫兇主謀居然是我一直認為可以信任的惠子,這個讓我感覺到相當意外。其實在快要結尾,真像浮出水面時,我一直有個期待,希望東野圭吾寫的結局,真相和我想的不一樣,要讓我有點大吃一驚的感覺。最后證明,作者做到了這一點。就像看懸疑電影一樣,結局把你之前所有的猜想,推測全盤否定,然后再推出一個讓你意想不到的真相。這種感覺有點像過生日時,朋友給你準備的一個驚喜,非常享受這種感覺。雖然是1985年的小說,但是作為東野圭吾的成名作,并且榮獲第31屆江戶川亂步獎的作品,現在看來也是比較有意味的。給我的感受: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恨是因為他所擁有的美麗、純粹、真實的事件被另一個人所破壞,那么恨意就產生了。若是彼此不溝通,開導不順利,那么恨意就會變?yōu)闅⒁?。文中的惠美便是如此?/p>
東野圭吾的《放學后》閱讀完了,這是一篇十分細膩的文章,文字中間透著一種淡淡的憂傷,與一般偵探小說的冷靜風格迥然不同,這也是東野小說的特點:除了推理與偵破之外,他的文章中總是體現了他對社會的觀察與思考。
《放學后》開篇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講述校園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爾遭受不知名的偷襲之外,沒有出現其他的案件痕跡,這常常令渴望盡早進入推理過程的讀者有些不耐煩,然而,讀完全書之后你會發(fā)現,東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章里,書中各個人物依次出現,并且表現出了不同的個性,學生與老師之間或明或暗的沖突、現代學生的兩性觀念、老師心中陰暗的一面、每個人的個性等等,都進行了完整的展現,也為闡述兇手的動機埋下了伏筆,當作者在結尾處情節(jié)突然急轉彎時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勞應該記在第一章的鋪墊之上。
案件發(fā)生后,東野通過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進行推理,同時也一步一步地誤導這讀者。由于我自己習慣于邊看書邊自己進行推理,所以,對于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選,我并沒有落入圈套。然而,東野除了如此明顯地誤導讀者之外,還在更深層次對我進行了誤導,應當認為,這種誤導是有意的,這從幾個地方可以看出來:1、每當主人公聽說刑警獲得新的線索時,總是迫不及待地進行追查,并且表現得非常緊張,這讓我感到十分可疑;2、主人公幾次遭遇襲擊、他與第二名死者互相交換了化妝的內容,這些都沒有第三人可以證明,完全是他自己一個人的說辭,真實性令人懷疑;3、刑警懷疑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根據主人公的推斷來鎖定的,這讓人感到主人公似乎在操縱案件的偵破進程;4、每次刑警對證人進行偵訊過后,主人公都會主動詢問偵訊內容,在他與惠子的對話中,對話內容都是圍繞問題和答案進行,聽起來很像是兩名和作者之間的對話。除此之外,根據案情來看,主人公如果與惠子合作殺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時間。至于動機,東野也通過其妻子的反常表現給出了暗示——于是,我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那就是,兇手就是主人公和惠子,犯罪動機就是,主人公懷疑自己的妻子與死者有染。但是,如果是這樣,為什么是兩名死者呢?這里不能不提到一個鎖抽屜的細節(jié):主人公因為遭遇襲擊,一直有給抽屜上鎖的習慣,然而,當第一名死者被害之后,主人公的警惕性放松了,認為完全沒必要給抽屜上鎖;第二名死者死后,主人公又再次緊張起來,還是決定繼續(xù)給抽屜上鎖——這當然可以理解為主人公對襲擊的恐懼,但是由于我已經被誤導,所以我想當然地認為,主人公第一次解除給抽屜上鎖,是因為他認為自己需要謀害的對象已經被殺害了,因此心理上松弛了下來。而第二次上鎖又是為了什么呢?這里必須提到在給抽屜重新上鎖之前的一個細節(jié):刑警大谷曾經用一塊白色的手帕擦手,而主人公對這塊白色手帕產生了特殊的感覺,緊接著這個情節(jié)之后,就是主人公重新給抽屜上鎖……根據以上推斷,我得出了所謂的案件真相:主人公因為妻子紅杏出墻,并且在校園內遭遇襲擊,從而懷疑第一名死者與其妻子有染,遂與一直對自己有好感的惠子進行合作,進行了第一次謀殺,并且放松了警惕,連抽屜也不再上鎖;第一次謀殺之后,他發(fā)現妻子的神態(tài)沒有改變,說明與妻子有染的另有其人,于是進行了第二次謀殺——這次謀殺惠子也應當參與,這從第二次謀殺前惠子特殊的神情可以猜測到幾分;但是,就在第二次謀殺之后,主人公偶然發(fā)現大谷刑警用來擦手的手帕竟然是妻子之物,于是明白與妻子有染的其實是大谷,自己的敵人并未消除,于是他再度緊張起來,重新將抽屜上所。在整個偵破過程中,為了誤導偵查方向,主人公總是在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嫌疑人。至于關于密室的問題,既然主人公是與惠子同時發(fā)現的密室謀殺,并且他們又是同謀,那么完全可以認為,所謂的密室一開始就不存在,雅美關于更換鎖頭的推斷,只不過是為了提供不在場證明的一個障眼法。
由于做出了那樣的結論,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我一直在等待著大谷刑警被謀殺——意外的是,這種情形并沒有出現。當高陽原子證明了密室更換鎖頭一事的確是障眼法,并且將此事告訴了主人公時,我為她感到非常擔心——因為她的目擊更加證實了我的推斷,而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兇手”的主人公一定會將她殺害以滅口——然而,意外又發(fā)生了,主人公雖然隱瞞了她的口供,卻并沒有殺害她。這讓我感到迷惑不解。
而真相也很快浮出了水面,當主人公在射箭場發(fā)現了那支箭的事情時,他頭腦里轟然一響,我的頭腦里轟然一響,至此,我才明白事情的真相:作案的人中的確包括惠子,但是與惠子合作并不是主人公,而是另一名學生——這從他們在案發(fā)當時的表現可以看出來。
案件就這樣被偵破了。
不能不佩服東野圭吾,他在最后才揭示真相,但是卻毫不顯突兀,一切都合情合理,動機也令人感嘆,日本學生那種特殊的心態(tài)展露無遺,讓人在嘆息的同時也差生深思。
而關于其妻子的伏筆,也在最后得到了解釋:主人公遭遇的襲擊并非謊言,這一切都是其妻子與第三者之間的合謀,而主人公在最后終于遭遇了終極伏擊,全文就此落下帷幕,留下一個驚心動魄的感嘆號。
《放學后》全文采用的密室和不在現場證明都非常巧妙。在密室環(huán)節(jié),用來構筑密室的木棒實際上只是偽裝,真正構成密室的是箭;而不在現場證明這個環(huán)節(jié),關于鎖頭交換的說法非常有說服力,并且這種說法并不是兇手直接揭露的,而是通過輾轉再輾轉,幾乎讓人毫不懷疑地揭示出來,這點很令人欣賞。
總的來說,《放學后》是一部邏輯嚴密、文筆細膩的小說,并且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值得細心品味。
東野圭吾讀后感篇二
拿起了幾個月前買的一本《假面飯店》,作者出道二十五周年所創(chuàng)作的珍藏本,《假面飯店》沒有《白夜行》給我的震撼,但這一次好奇心穿越我的身體,搜索了作者東野圭吾的資料,我決定看一看他早期的作品《放學后》。
距離高中生活已經有十多年了,但還是能夠通過他的作品去重溫那段難忘的歲月。比如青春期的反叛,師生之間的微妙關系,發(fā)育時的愛情與友情,成長的迷惘,學業(yè)與擇業(yè)的壓力等等。故事中幾位主要人物還是給人非常深刻的印象:為人普通,被學生稱為"機器"的男主前島,因吸煙而被迫停學的叛逆少女陽子,學業(yè)優(yōu)秀和反抗精神兼具的北條雅美等,東野用密室殺人等本格派的手法制造了懸疑的故事氛圍,小說后半段的推理成分濃重,但同時也不乏主題表現。在我看來,東野還是非常社會派的推理作家,除此之外能在產量和質量上與他較量的新生代推理小說作家,我能想到的只有伊坂幸太郎了。
之所以喜歡社會派的推理作家,是因為我覺得小說不僅要具備精彩好看這樣的故事性要素,同時也需擔起讓人反思的社會責任。再來看看《放學后》,像前島這樣的男老師,好像就出現在自己身邊,大學畢業(yè)后由于要去偏遠的異地工作,于是迫于家人的壓力和已有的人脈資源選擇了教職的工作,有點內向木訥,不知如何與學生相處,把老師作為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因為與女友在生活中有差不多的愛好,于是結婚,過著平淡如水的生活,而當經歷了與學生相處的過程,前島開始懷疑這樣的人生——擁有孩子并不會讓自己快樂的人生,于是讓自己的老婆打胎,在他看來孩子生來殘忍,而這一殘酷的行為栽下妻子作惡的種子。"我是差不多先生,我的差不多是天生,代表我很天真,也代表我是個賤人。"此時,無意識地哼起mchotdog《差不多先生》,和前島這樣的男主融為一體。
也許我現在所處的階段和故事中的前島最為貼切的,擁有相同的教師身份,時常也在這樣的自我懷疑中搖擺不定,我所理解的教育既不是拔苗助長,也不是放飛自我,而是保持一種距離感——安全范圍內的自由成長,度是最難把握的,比如與學生維系一種既親密又威嚴的關系,如何去應對他們的請求。當然大學生和中學生還是有年齡階段的稍許區(qū)別,但總的來說,面對人的工作真的不好做,特別是消費社會下的教育。偶爾也會有像前島那樣的恐孩癥,主要恐以下幾點:
(一)收入太低,覺得自己養(yǎng)不起。
(二)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時間,與職業(yè)生涯有沖突,怕自己無法平衡好。
(三)擔心小孩不給力,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就像看到自己的學生不求上進,會有焦慮感。
綜上所述,責任太大,怕自己無法勝任。當然誰都無法斷定未來的走向和人生的選項,就像我們猜不透故事的結尾,本書的結尾,也就是兇手的動機一直被許多書評人詬病,但我覺得從上下文語境中還是不難看出東野在書中想要表達——殺人動機,除了財權色之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任何令人不爽事情都可能成為殺人動機,是啊,多么符合邏輯,因為這才是青春,青春的羽箭指向所有。
東野圭吾讀后感篇三
《紅手指》以一個女童的離奇身亡展開情節(jié),逐漸走入諸多社會問題的背后,當抽絲剝繭撥開案件迷霧的最后,只剩下一個令人心碎的悲涼救贖。下面是語文迷網為大家?guī)淼募t手指讀后感,歡迎參考。
我一直很喜歡東野的書,因為他的書,永遠也猜不到結局,而每一個結局中都藏有一個秘密,每一個秘密都讓人震撼。
本書的推理的關鍵,劇情的轉折都在于紅手指上,這一點的設置有點莫名其妙。有些推理讀起來如行云流水,那么設置就是非常巧妙的。
該小說以一件殺人案件作為開始,緊接著護犢情深的父母開始幫助兇手兒子開啟包庇的道路,誰知遇上了觀察入微的刑警加賀恭一郎在不斷的推理調查中得到真相。在不斷的“交手”過程中,刑警松宮發(fā)現“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普通不過的家庭也許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看似鐵漢的加賀也是個有血有肉的暖男。
這本小說讓我觸動很大,其中有親情的包容,逃避的懦弱,愛情的堅貞,甚至是婆媳的矛盾,但是感觸最大的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帶給孩子的影響。
說實話在看到前五卷的時候我體內憤怒的火焰在不斷地上升,因為我實在無法忍受津柰子的護犢行為,她的兒子直巳不是殺死一只阿貓阿狗而是將一個天真爛漫猶如天使的孩子殺死了,更遠的說他破壞了一個幸福的家庭。這般殘忍的手段和冷血的禽獸有何分別呢?甚至比禽獸更加的惡劣,因為禽獸也是會選擇那些可以作為食物的獵物去捕殺。
昭夫在知道兒子直巳殺人之后多少是有些驚愕的,可是驚愕之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去報警讓兒子自首,他始終最愛的還是自己。從津柰子的口中得知昭夫一直對于家庭責任抱有一種逃避的態(tài)度:不理會婆媳間的矛盾,不理會兒子的學習交際,甚至也不愿了解妻子的想法,總以為時間可以讓這一切都會變得毫不重要,卻從沒考慮到時間只會將這一切不斷累計成為一座隨時可以觸發(fā)的火山。
終于造成兒子性格的缺陷導致殺人的事件發(fā)生這一切都是他的責任,從古就有“養(yǎng)不教,父之過”的俗語。面對父母不相愛的環(huán)境,直巳應該一直是孤獨無助的,好不容易遇到了一個天真的猶如天使的朋友出現在他的生活中他怎么能放她走呢,他寧可毀滅也不愿意她離開。
很早就在一個公眾號上看到關于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的一個文章,具體的內容大概就是父母相親相愛對孩子的性格養(yǎng)成是十分重要的。從小遭遇家暴的孩子很大的概率會得躁狂癥和抑郁癥等心理疾病,要是從小父母恩愛孩子的性格大多很開朗還會將這種優(yōu)良傳統繼承到自己的婚姻中。
我個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讀于寄宿學校,在小學期間每年開學爸爸都會送我一次,因為我還沒有自己報名的能力和搬鋪蓋卷的能力。到初中開始爸爸在我初中三年只有過一次送我上學的經歷,那就是初一開學的時候,以后的三年時光從來沒出現過甚至在我中考結束將行李打包回去的時候,他們才說了一句:“哦,初中都畢業(yè)了啊?”當然了高中三年我也是如此過來的。
好多朋友都說我很樂觀也很堅強,我每次聽到這樣的評價都是笑而不語,因為冷暖自知啊,說多了都是無用的。我自己很清楚我很渴望被愛,甚至有時候想要是有個很包容很寵愛我的人我應該就會選擇嫁給他,因為我需要他給我的這些愛。
這就是我的家庭對我造成的心理缺陷,因為我從小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所以導致我對年紀大些的男性更加的青睞總是企圖從他們的身上去尋求父愛,并且我一直認為自己絕不會生兩個孩子,尤其是第一個孩子是女孩子后選擇生二胎,因為我就是那個每日為弟弟背黑鍋挨打的人啊。
不要只看表現就覺得世間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其實陰暗面只是你沒看到而已,尤其是人的感情和性格,其實那只是他想給你看到的并不是你真的了解他。
文/鮑米花(簡書作者)。
原文鏈接:http:///p/886ed77a41af。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并標注“簡書作者”。
東野圭吾讀后感篇四
c一開始接觸《解憂雜貨店》是通過韓杰導演的同名電影,電影里妙趣橫生的情節(jié)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閑時,我重新拜讀了東野圭吾的原版小說,頗有感悟!
《解憂雜貨店》講述的是一間奇妙的雜貨店,人們只要在晚上把自己的煩惱寫在信中投入前門的投遞口,隔天就能在店后的牛奶箱中取到解答回信。因男友身患絕癥,年輕女孩月兔在愛情與夢想間徘徊;松岡克郎為了音樂夢想離家漂泊,卻在現實中寸步難行;少年浩介面臨家庭巨變,掙扎在親情與未來的迷茫中……他們將困惑寫成信投進雜貨店,奇妙的事情隨即不斷發(fā)生。
與以往東野圭吾的小說風格不同,這本書沒有引人注目的懸疑推理,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有的則是一幕幕塵世間的煩惱,人們受困其中,尋求解脫!每個煩惱的主人公都充滿了矛盾與羈絆,但最終在解憂雜貨店的幫助下得到救贖!
我很喜歡書中浪矢爺爺的一句話“其實所有糾結選擇的人心里早就有了答案,咨詢只是想得到內心所傾向的.選擇,最終的所謂命運還是讓自己一步步走出來的”書中每個來咨詢煩惱的人,都想在浪矢爺爺這里得到解決的回答,其實不然,每個咨詢者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答案,每個人最終的選擇并不是浪矢爺爺的回復,而是遵循本心!
我們常常比喻一個人的一生會用道路一詞來形容,其實一個人的一生會走很多的路,是路就有分叉口,在分叉口前,人難免會很難抉擇,寄望旁人給予指引,不如自己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結局是好的,你可能會慶幸自己的決定,而結局是壞的,你應該后悔不迭嗎?不!引用一句網絡流行詞,只有小孩才做選擇題,成年人的世界,走出那一步,就需要承擔一切后果,你無法保證在人生岔路口中,永遠做出最正確的選擇,既然你無法保證結果,何不把每一步走結實了呢,過程對了,結果再壞也不會壞到哪兒去吧!
如果你正經歷人生的岔路口,不要猶豫,不要彷徨,大膽的遵從內心做出選擇,因為不管是哪條路,那都是你人生的必經之路!
東野圭吾讀后感篇五
表面平靜的水面下暗藏暗涌。
《同級生》和東野的其他書比,很輕口味。文風大概是清爽真摯,簡潔寫實。有點像白描,寥寥幾筆勾勒出西原激蕩的青春。
這本小說被一種“無畏感”充斥著。
而表現這點最為明顯的就是女主水村緋絽子。
有一種女性,她們自有一套對付這個世界的邏輯。她們只看重自己看重的東西。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甚至不怕犧牲掉一些常人眼里對女人來說最重要的事物。
她們勇敢,她們能干,她們堅強,她們通常有一種坦率的氣質。她們自有辦法讓世界繞之旋轉。一些很復雜的事情能被她們處理的很簡單。
因為有很多東西她們不在乎。
這樣的女人很無敵。
緋絽子為了幫西園脫罪,可謂機關算盡,煞費苦心。
利用自己對灰藤的魅力套出他的話來,去他家求他不要把照片公開,為了這一點,甚至作出了把貞操交給這么一個老男人,還是自己老師的準備。
用溝口的話來說,就是“舍身飼虎”。
之后打電話給警局,為西原安排不在場證明。甚至自己擰開煤氣栓,喝下安眠藥。這種“稍有差池,可是要送命的”行為,她做的坦坦蕩蕩。
至于做到這一步嗎,水村??
這也是溝口的問題:“即便曾是男女朋友,我也想不通怎么會做到那種程度。這個案子最令我不解的地方就在這里。你對她來說意味著什么?她對你來說又意味著什么?”
好一個大小姐啊!!
緋絽子更為可貴的一點在于,她付出了這么大代價,所求的卻不多,僅僅是希望西原了解:“我是真心想替爸爸贖罪的。我的痛苦并非像你所說,單單是大小姐一時心血來潮?!?/p>
還有她沒說出口的話,她心里也是喜歡西原的。
她還沒有一絲后悔之意。在全書與西原的接觸中,她的神態(tài)都是“嘴角浮起一絲微笑”,“異常從容不迫”,“略顯慵懶”,“按住長發(fā)”,“浮起一抹輕笑”,“微露皓齒”等等從容平靜的神情。
做了就做了,坦坦蕩蕩的面對就行了。沒什么好后悔的。沒什么好糾結的。
幸好結果如她所愿。
有時想細尋蛛絲馬跡,看看在緋絽子心中,究竟是補償西原妹妹的愧疚感多些,還是對西原的喜歡多些。
似乎兩者就是這么交織在一起的。
不過,這也不重要。
無疑問西原是一直喜歡著緋絽子的。他對緋絽子的感情也是一直變化著的。
一開始,緋絽子對于西原來說就像是女神。人群中,西原一眼看出了緋絽子的不同。之后,每次和緋絽子稍微親密的接觸他都臉紅心跳個半天。這種感情,還在“對于女神的傾慕,少年青春期心理活動”的層次打轉。
而知道了緋絽子的家境,誤會緋絽子一直以來接近他只是因為同情,自尊心受到打擊以后,他的心理變得比較微妙了。
他并沒有真心喜歡過宮前,證據之一就是他一遍遍問自己“我所表現的,是一個失去女友的男人該表現的悲傷嗎”。如果真的喜歡宮前,悲傷,憤懣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涌上來。哪里還需要問自己那么多遍。
跟宮前開房,是為了暫時忘掉緋絽子帶給他的痛苦,從糾紛中暫時抽身。宮前死后告知天下自己是宮前孩子的父親,最根本的原因是為了報復緋絽子,“看看你做了什么好事讓我變成這個樣子”,順便,心中也暗暗希望緋絽子吃醋吧。
順波順流的傾慕,感情還停留在淺層次。而受到打擊的痛苦,反而加深了愛意。
這種事,lz也碰到過。
西原這個男人其實挺有魅力,那么多女孩子喜歡他也是有原因的:
一個疼愛妹妹的好哥哥更愛家,并且更負責任,更疼女人。宮前出事后愿意負起這個責任來贖罪(這點與想報復緋絽子是相輔相成的),愿意被川合打等等,都是有力證據。
西原看事情喜歡看事情的本質:“我為自己并非冷血動物而安心,另一方面也對以為用這點淚水就可免罪的自己感到厭惡”,“另一個自己注視著我,在我耳邊低語道:計較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你人品低下的有力證據”。
他有自制力。好幾次都按住蠢蠢欲動的社員,冷靜持事。
溝口曾經說過,一個做得出當眾宣告是自己讓死去的同級生懷孕的人,不是冷靜的性格。但注意,西原這么做是有自己的原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他想報復緋絽子,而贖罪的方法有很多種,這種極端的方法是展現給緋絽子看的最佳方案。
西原曾說,決定之前他想了一個晚上。
本質是冷靜的人無誤。
《同級生》里的事件并不輕松:高中生懷孕,師生禁戀,死人,改革,心臟病,家庭成因…但書讀起來口味仍然清淡,原因就是主角心中的感情都很純真:
西原想要守護親愛的妹妹。緋絽子想要替父親為妹妹贖罪。
純真的感情,自有它的真摯與耐人尋味。
東野圭吾讀后感篇六
女子高中的前島老師一直遭到暗算,每次都差點喪命,懷疑有人想殺死他。利用密室殺死訓導主任村橋,利用調包瓶裝酒殺死另一名男老師竹井,本以為這些暗算沖著他來的,然而實際上卻是為了掩人的耳目,真正的目標就是這兩人。當前島老師找出兩名真兇后,不會再危險時,卻被利用這一切的妻子和她的情人所用。結局很開放,大概警察也會以為有人長久以來想殺死男老師,所以最后的命案也不會懷疑到妻子身上。
像書上所說,“如果人能夠因為一點的小事就對他人抱有好感,那么也能因為一點小事對他人產生憎惡。”問題少女高陽原子有想殺死教導主任的想法和行動,只是被別人搶占了先機,而殺機是因為教導主任剪短了她的頭發(fā);高陽原子卻又會在前島老師被妻子謀害時,勇敢的沖到車前面。真正的兇手的殺人動機是因為惠美的私生活被兩個老師看到,不堪心里壓力,自殺未遂,救她的室友惠子與她一起策劃的謀殺案。
東野圭吾讀后感篇七
看東野早期的作品,首先要做好一個心理準備,那就是不能拿它和《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惡意》之類的去比較,否則你在閱讀過程中就只能收獲失望了。
如果將它看作一部單獨的作品客觀,《同級生》從推理角度上來說懸念倒是鋪陳的不錯,但主要看點是在每個人做每件事的動機上(這方面還有一定的敘述詭計的嫌疑),真正的手法還是非常簡單。從作品靈魂上來說最后的結尾只能給人一時有圓滿結局的快感,細想起來卻是唏噓不已。
由于情感描寫的鋪墊較少,角色們所做出的舉動讓人感覺非常突兀。讀者在大半本書的過程中感情都跟著主角西原走,對學校有著說不出的憤懣,結局合上書后卻只為由希子感到不值,一年多的暗戀、身體與心理的雙重壓力、顧慮到男主想要默默犧牲到最后連性命都丟了,男主到頭來只留給她痛楚連快感都沒給過她,壓根就沒想過任何負責任,連鼓起勇氣為她反抗強權那看似決絕的舉動也不過是源于刺激前女友所打的一個幌子而已。反觀男主什么都沒做就讓兩個女人圍著他團團轉什么都肯做,當一切塵埃落定后自己會給全校留下了快意恩仇敢作敢當的堂堂日本男兒形象,被害人長輩都對他慢慢敞開心扉,最后連警察的心都給他攻略了。。。最讓我為由希子感到不平的就是在本作中仿佛天使一般存在的春美的最后一句臺詞,這讓人覺得連東野都把由希子給拋棄了——“真漂亮啊,是哥哥的女朋友嘞”
話說回來,雖然就推理性和立意上來說這部小說屬于普通之作應該沒有問題,但就情節(jié)的精彩度上來說看法卻大相徑庭,我總結了一下身邊讀過的朋友們的評價和他們個人的經歷,就明白了崮中道理,因為對我們這里大多數的同學而言,其實是沒有什么高中生活可言的,就無法對書中許多由高中生活產生的跌宕刺激感產生共鳴了,這一點沒有辦法用同樣多姿多彩的大學經歷來代替,因為大學作為步入社會的過渡時期人在參與一件事中是會嚴格考慮利益得失的,高中生就不可能了。所以,凡是高中時候戀愛、社團、團委學生會職務或校外生活還算比較豐富的同學看完這本書會非常激動,反之也就可以理解了。
最后想吐槽下感覺雖然東野寫這本書的時候已經35歲,但他對于學校以及老師的諸多不滿在這本書中是十分露骨的,基本上就是和還在校的學生一樣強烈。學校那種強權姿態(tài)、觸犯學生多項權利以及部分老師根本上對學生的蔑視心態(tài)這里的情況可比日本糟糕多了,相信很多人都有一樣的憤懣之情,但這種情感會維持多久呢?我回憶起幾年前高中生活當時還曾計劃過利用老師對我的信任私下陷阱報復幾個令人作嘔的老師呢,但當時就因為害怕計劃哪里不周全會暴露了自己而最終不了了之。到現在時光流逝早就恨不起任何老師了,想想那些計劃真的實施在技術上應該也沒什么大問題,只是現在只感到那實在是有點小題大作,也許再過幾年就更會內疚不已了。所以我相信,東野原本寫作這書大概是有立意的,立意源于他長達二十幾年的怨念以及個人對教育改革的思考,只不過這個問題與他在十年后的《彷徨之刃》中面臨的一樣:無論給出什么樣的解答都會有人跳出來說你不成熟,有更多的人基于自己職業(yè)本身的立場會對你表示不滿。東野不是意領,仍要保持暢銷作家的頭銜,于是就只能給出最后那種結局了。
東野圭吾讀后感篇八
平介是在那場意外發(fā)生過的五年后,才下定決心徹底接受妻子的新身份——他的妻子杉田直子在一場滑雪大巴墜落事故中喪生,女兒杉田藻奈美也因此成為植物人。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直子的靈魂竟然以某種超自然的方式“附身”在了藻奈美的身上。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在小說《秘密》中所敘述的,就是這樣一個略有殘酷而又治愈的故事。
和《解憂雜貨店》相仿,《秘密》一書作為當代著名推理作家東野圭吾別具一格的作品之一,用他慣有的平淡語調,講述了在杉田平介這個男人身上發(fā)生的這一系列乍一聽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無法肆意傾訴的悲傷貫穿了整部小說,但在故事的最后,無論是平介一家還是肇事司機一家,最終也都獲得了幸福的結局。故事最令人震撼的地方是的結尾,平介本以為直子的靈魂早在九年前就被藻奈美的意識所取代,直到藻奈美的婚禮前夕,負責鑄造結婚戒指的工匠,不慎說漏了嘴,平介這才明白事情的真相。直子不愿看著丈夫繼續(xù)為自己的雙重身份訴苦惱,于是編造了那個謊言——那個象征著摒棄身份、完全作為另一個人活下去的謊言。平介顧不得方才還和親友們信誓旦旦地保證“絕對不會哭出來”,跌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原是一部講述一個家庭是如何從無法彌補的傷口所留下的陰霾中走出來的故事,作者本人卻并沒有將其寫的過于悲傷,想來原因不僅在于書中的平介“見不得別人悲慘”,更是書中自始至終所強調的,永不泯滅的親情與愛。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北M管遭遇了如此嚴重的傷害,平介依舊選擇原諒肇事司機一家——因為那個司機是同時兼顧兩個家庭、拼命掙錢才導致的疲勞駕駛,司機的妻子獨自一人承受喪夫之痛和外界的指責,他們的女兒則接連失去繼父和母親,過上了寄人籬下的生活,連飯都不敢多吃一碗……既然共同遭遇了不幸,那還能追究些什么呢?平介的心理活動站在受害者家屬的角度來看,似乎非常的不可理喻,但這是這種充滿人情味的關懷,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
在如今這個流行“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社會,平介的這種“不忍人之心”是多么的珍貴啊!
東野圭吾讀后感篇九
看到后內心很壓抑,難道不幸的童年真的要靠一生去治愈嗎?難道這就能成為傷害別人的理由嗎?不得不說,雪太自私了,為了得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從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其實她后面是可以好好生活的,可以讓陽光照進她生活里來,可是她沒有,她選擇了黑夜。亮他很可憐又讓人心疼,他是愛雪的可是雪是真的.愛他嗎,為了她亮永遠生活在黑夜里。
雖然她說亮是她的光,可是最后她一下都沒有回頭,那是愛嗎?從一開始,她愛的就只有她自己,為了寄養(yǎng)到她想去的家,她殺死了母親;為了保護好自己的形象,她傷害了同學;為了讓所有的人只能喜歡她,傷害了最好的朋友;為了拋棄自己已不愛且沒有上進心的丈夫,她設計了圈套讓他離開并心懷愧疚;為了防止別人發(fā)現她的秘密,殺害了無辜的偵探;甚至為了穩(wěn)固自己在上流家庭的地位,把自己的痛苦強加在了丈夫的女兒身上。她說她的生活里沒有太陽,明明是她自己選擇了黑夜。
東野圭吾讀后感篇十
9.4日朋友在微信上推薦了一本書,日本推理作家,東野圭吾的《秘密》。日本作家的文字大多是娓娓道來,輕聲細語向你講述一個充滿深情的故事。
一個很普通的一天,沒有什么特別的預感,一切一切一如往常。男主人公,平介,即將40歲,他相信今天也會是個平淡無奇的日子,直到看到滑雪場的那個新聞。
一場因為肇事司機過度疲勞駕駛,而導致的車禍。很不幸的是,他的妻子——杉本直子,和他正在上五年級的女兒,藻奈美就在這輛車上。如同所有偉大的母親一樣,直子本能的將女兒壓在自己身下,替她擋下了無數個插在自己身上的玻璃渣子。女兒毫發(fā)無損。
平介趕到醫(yī)院時,得知了女兒雖然毫發(fā)無損,但由于腦部壓力昏迷不醒,很可能成為植物人。而妻子拼著最后一點神智醒來,想要看看自己的女兒,平介推著病床到藻奈美的身邊,將昏迷中的女兒的手交到直子的手中,看著她帶著一種近乎神圣的安詳閉上了眼,手漸漸的無力。
于任何一個男人而言,這都是一種滅頂之災吧。可他不能放聲痛哭一場,他還得料理妻子的后事,當他終于可以坐到藻奈美的病床前看著她的睡顏時,不禁暗暗發(fā)誓,定要好好撫養(yǎng)女兒,哪怕她是植物人。他的眼淚滴到藻奈美的手背上,看到她抖動了一下。
女兒睜開雙眼,眼神卻空洞,似是分不清這是哪里。平介激動的叫來了醫(yī)生,經過幾天的檢查,得到的結果是女兒的腦部已經沒有任何的損傷,但為什么不說話卻是沒有答案。
嗯,我知道你一定不知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而我也實在不想劇透。但如果不說,我也就無法寫下去了。
醒來的人確實是藻奈美的身體,我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靈魂,卻是直子——藻奈美的媽媽,平介的亡妻。
我不知道你會不會好奇他們今后要怎樣生活?我會,否則也不會用7小時,廢寢忘食的讀完了這本書。呵呵,也沒有真的忘食。。。。。。
當兩人終于接受了這樣的現實,直子決心要替藻奈美活下去。她要替藻奈美去上小學,中學,高中,一定要保證當有一天藻奈美醒來,看到的是一個優(yōu)秀的,有著獨立生活的能力,不依靠男人也能過得幸福的自己。這樣的心理,每一位女性都能夠理解吧。
藻奈美上小學六年級的身體里有著一位35歲女人的靈魂,平介覺得妻子還在,女兒還在,這樣很好。
然而當直子越來越適應校園的生活,當她越來越享受重新過一次青春的時光時,她的心里也充斥著成熟女人和15歲天真少女的矛盾。她試著把自己當做藻奈美,她叫著平介,爸爸,而平介則在藻奈美與直子間切換,直子叫的更多。
重來一次青春,直子對自己要求甚為嚴苛,她的自控力甚至可以說是強大。她順利的考上了私立中學,再考上了一所優(yōu)秀的高中,沖著醫(yī)學系的專業(yè)努力著。5年過去了,藻奈美的身體長大了,她變得越來越像年輕時候的直子,青春,有活力,健康的身體也愈發(fā)的窈窕。
一個試著重活一次的女人,一個女兒的身體里是妻子的靈魂的男人。他們彼此都努力的適應著這種不可訴說的現實,他們或許仍是夫妻間的心靈的溝通,又不能行夫妻之實。平介也有過再娶的想法,可終歸沒有,他已經有一個妻子,有了直子。
而直子試圖把自己真正的當成一個15歲的少女,又有何錯?他們終歸是不可能了啊!
青春有活力的直子,自然吸引了學校里的男孩,不乏有傾慕她的人,然而卻引起了平介的嫉妒。他無法控制自己聽到有男孩給直子打來電話時的心情,他知道他們之間已經有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而這種失去直子的恐懼使他深深的不安。每當有男孩子打來電話他便怒火中燒,無法控制自己想要窺探直子隱私的欲望。他趁她不在去翻她的書信,明明對自己感到厭惡,卻日漸成癮,因為感到更多的卻是從中得到安全感。
這種情況已經無法僅從信件上得到滿足了,直到看到一個竊聽器廣告時,給直子的房間安裝了收錄音機。兩個星期后他出現在直子約會的地方,不顧及兩人不可置信的驚慌。直子被他如同夢游般拉回了家里,步伐沉重,失去生機。
她突然翻箱倒柜找到了她想要的東西,拿出了那個收錄音機。。。。。。
平介曾經的多疑與敏感,甚至那些侵犯直子隱私的事情,也曾讓我感到卑劣,感到氣憤,直到在一個圣誕夜,他的那句,因為我不想背叛你,因此我覺得我還是你的丈夫。
一種空虛感代替了曾經的劍拔弩張。他看不見前方的路,也找不到退路,心中充滿了絕望。
平介知道自己深深地傷害了直子。
終于有一天平介呼喊著藻奈美的名字時,他用藻奈美的名字向直子表達了他的放手,表達了從此以后甘愿以一個父親的身份對待她,表達了從此她便不再是他的妻子。平介終究是深愛直子,他選擇了讓心愛之人幸福的那條路。而直子也是如此吧。
嗯好消息吧,藻奈美蘇醒的次數和時間越來越多了,并且直子將這五年所發(fā)生的事情以寫信的形式告訴了她,而且即便沒有上過高中,她也奇妙的會做那些習題。大概通過學習得來的一些知識是會儲存在一個公共區(qū)域吧,不管是誰醒來都不會忘記這些知識。
壞消息呢?直子醒來的時間越來越短了。
妻子,和女兒,原來終將會失去一個。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藻奈美央求爸爸帶她去一個公園,平介感到一種墜入無底深淵的寒意,那里是平介和直子第一次約會的地方。
他細心的將自己收拾妥當,像是年輕時候的那個自己,還買了當初約會聽的cd。在公園的椅子上,直子醒來,呼喚著平介,“阿平!謝謝!再見,別忘了我。”她這次是真的走了。不能哭,好像有人在他的耳邊輕輕說著。
藻奈美二十五歲那年,要結婚了,即將結婚的那天,平介拿著一塊故人的懷表去修表店,藻奈美的未婚夫是這只懷表主人的兒子,他要帶著它去參加婚禮。聽到修表的人說,原來藻奈美的婚戒也是在這里定做的,原來雙方都有意用遺物代表主人出席啊!
平介突然懷疑直子難道沒有消失?難道只是裝著自己消失了嗎?九年,她整整演了九年,而且還打算持續(xù)下去,直到死去的那一刻。
當看到穿著婚紗的藻奈美的那一刻,他們彼此凝望著,在這一刻,平介什么都懂了。然而說什么都沒有意義了,他必須把這個秘密永遠埋藏在心里。
當平介問新郎,你有沒有聽說,新娘的父親一定會對新郎做一件事?
就是讓我揍你一頓!
一拳是因為你搶走我的女兒,另一拳。。。。。。是為了另一個人。
他緊握拳頭,但是早已熱淚盈眶。他跌坐在地上,用手捂著臉,聲嘶力竭地哭了起來。。。。。。
ps:當看到藻奈美第一次蘇醒時,就知道直子大概不會在這個身體里留太久了,當看到他們輪流使用這具身體卻其樂融融,充滿幸福時,真是覺得這樣也不錯吧,還是一家三口,還是一個家的樣子。直到直子醒來的時間越來越短,就越是想要抓住什么卻越是無力,世間安得兩全法呢!
失去,珍惜,失去。我想如果知道最終還是會失去,平介和直子應該會珍惜那5年的時間吧,自此,她就不是你的妻子了。
而對于直子,當那一天平介呼喊她藻奈美時,她就感受到了丈夫的心意,所以她做了這樣一個決定吧,一個一步步扼殺自己的決定,演了一場戲給平介和自己看,最后在公園的那一天,當藻奈美最后醒來時大哭了一場,她何嘗不是在哭自己最終放棄了平介呢!
當一場不幸降臨,誰又能有更好的辦法解脫?所以她最終選擇讓自己消失,來使平介獲得解脫,使他獲得幸福。
珍惜那個還在你身邊的人吧,任何想象都無法預料到失去彼此后的世界,不到最后真的失去,你不會知道你的世界已經分崩離析!
東野圭吾讀后感篇十一
來說亮司吧,最令我動容的便是笹垣警官的那句“真蠢!我真是太蠢了!我追蹤他多少年了?他不總是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守護雪穗嗎?”,是的,亮司一直都守護在雪穗身邊,從未離開過,從當年的弒父開始他便一直當著雪穗在白夜中行走的光,幫雪穗做任何她想要做的事,幫雪穗傷害她想要傷害的人,幫雪穗得到她想要的東西,盡管那樣的做法不光是在傷害無辜的人,而且還更是傷害雪穗以及他自己的內心,關于亮司遲泄的問題我覺得是雪穗所經歷的事加上后來雪穗要他幫忙辦的一些事所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至于面對雪穗他的這個創(chuàng)傷會不會治愈我不得而知,兩人一起墮落,但亮司應該沒有一次后悔過吧,因為最后的那一跳他“毫不遲疑”,之前的無數次也是如此。
我能夠確定桐原亮司是深深愛著西本雪穗的,而西本雪穗到底愛不愛桐原亮司,我一開始的答案是愛過,后來是愛或不愛?再后來我覺得迷茫了,直到開始寫這個感想了我又有了新的想法了,那便是仍然愛著,雪穗是帶著恨意的,帶著恨意繼續(xù)著她自那件事之后的整個人生,她目光所及全是那個不會遭遇不幸的地位,所以她心中的這份感情早已經被她自己上了鎖,因為在白夜中行走只有前進沒有后退,所以她無法把那份感情擺出來好好的面對只能讓它上鎖,同時這也是她自己所允許的,她與亮司已經越來越遠卻又如此貼近,最后的結局亮司用自己視若珍寶的剪刀結束了自己的人生,同時也是最后的最后再次守護了雪穗,東野先生最后的那句是“她一次都沒有回頭”,我想也正是源于此,無法回頭,不能回頭,以及不允許自己回頭,這是雪穗怎樣都無法打開的鎖。
東野圭吾讀后感篇十二
一個晚上讀完了這本書,看到第四章的時候思考了下,讀完后發(fā)覺,前面的內容不能完整的思索出結局,沒有讓我驚呼的逆轉。
那御崎和灰藤對學業(yè)都是瘋狂的熱愛,也許是病態(tài)吧?
主角的兩個好伙伴也只是龍?zhí)?-!還以為又和放學后差不多,由希子太可憐了--~一場車禍,前面還是女主,后面就被打入冷宮,不用再出來了。
春美只是打著心臟有問題的小角色???開場白的說的最大的手術即將來臨也是沒做解釋。
西原,可能是我比較討厭這種人吧,做事沖動,無頭無腦,就是一個被坑的貨,東野的開場白結尾寫道:“知道這一切時,我便下定決心。我決不饒恕那些渾蛋,終有一天要向他們復仇,要讓他們跪在春美面前賠罪-”
完全不知道東野是怎么開始想這本書的提綱,還真的是練筆寫的作品。
東野圭吾讀后感篇十三
東野圭吾的《放學后》閱讀完了,這是一篇十分細膩的文章,文字中間透著一種淡淡的憂傷,與一般偵探小說的冷靜風格迥然不同,這也是東野小說的特點:除了推理與偵破之外,他的文章中總是體現了他對社會的觀察與思考。《放學后》開篇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講述校園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爾遭受不知名的偷襲之外,沒有出現其他的案件痕跡,這常常令渴望盡早進入推理過程的讀者有些不耐煩,然而,讀完全書之后你會發(fā)現,東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章里,書中各個人物依次出現,并且表現出了不同的個性,學生與老師之間或明或暗的沖突、現代學生的兩性觀念、老師心中陰暗的一面、每個人的個性等等,都進行了完整的展現,也為闡述兇手的動機埋下了伏筆,當作者在結尾處情節(jié)突然急轉彎時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勞應該記在第一章的鋪墊之上。
案件發(fā)生后,東野通過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進行推理,同時也一步一步地誤導這讀者。由于我自己習慣于邊看書邊自己進行推理,所以,對于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選,我并沒有落入圈套。然而,東野除了如此明顯地誤導讀者之外,還在更深層次對我進行了誤導,應當認為,這種誤導是有意的,這從幾個地方可以看出來:
4、每次刑警對證人進行偵訊過后,主人公都會主動詢問偵訊內容,在他與惠子的對話中,對話內容都是圍繞問題和答案進行,聽起來很像是兩名和作者之間的對話。除此之外,根據案情來看,主人公如果與惠子合作殺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時間。
至于動機,東野也通過其妻子的反常表現給出了暗示——于是,我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那就是,兇手就是主人公和惠子,犯罪動機就是,主人公懷疑自己的妻子與死者有染。但是,如果是這樣,為什么是兩名死者呢?這里不能不提到一個鎖抽屜的細節(jié):主人公因為遭遇襲擊,一直有給抽屜上鎖的習慣,然而,當第一名死者被害之后,主人公的警惕性放松了,認為完全沒必要給抽屜上鎖;第二名死者死后,主人公又再次緊張起來,還是決定繼續(xù)給抽屜上鎖——這當然可以理解為主人公對襲擊的恐懼,但是由于我已經被誤導,所以我想當然地認為,主人公第一次解除給抽屜上鎖,是因為他認為自己需要謀害的對象已經被殺害了,因此心理上松弛了下來。
而第二次上鎖又是為了什么呢?這里必須提到在給抽屜重新上鎖之前的一個細節(jié):刑警大谷曾經用一塊白色的`手帕擦手,而主人公對這塊白色手帕產生了特殊的感覺,緊接著這個情節(jié)之后,就是主人公重新給抽屜上鎖……根據以上推斷,我得出了所謂的案件真相:主人公因為妻子紅杏出墻,并且在校園內遭遇襲擊,從而懷疑第一名死者與其妻子有染,遂與一直對自己有好感的惠子進行合作,進行了第一次謀殺,并且放松了警惕,連抽屜也不再上鎖;第一次謀殺之后,他發(fā)現妻子的神態(tài)沒有改變,說明與妻子有染的另有其人,于是進行了第二次謀殺——這次謀殺惠子也應當參與,這從第二次謀殺前惠子特殊的神情可以猜測到幾分;但是,就在第二次謀殺之后,主人公偶然發(fā)現大谷刑警用來擦手的手帕竟然是妻子之物,于是明白與妻子有染的其實是大谷,自己的敵人并未消除,于是他再度緊張起來,重新將抽屜上所。
在整個偵破過程中,為了誤導偵查方向,主人公總是在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嫌疑人。至于關于密室的問題,既然主人公是與惠子同時發(fā)現的密室謀殺,并且他們又是同謀,那么完全可以認為,所謂的密室一開始就不存在,雅美關于更換鎖頭的推斷,只不過是為了提供不在場證明的一個障眼法。
由于做出了那樣的結論,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我一直在等待著大谷刑警被謀殺——意外的是,這種情形并沒有出現。當高陽原子證明了密室更換鎖頭一事的確是障眼法,并且將此事告訴了主人公時,我為她感到非常擔心——因為她的目擊更加證實了我的推斷,而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兇手”的主人公一定會將她殺害以滅口——然而,意外又發(fā)生了,主人公雖然隱瞞了她的口供,卻并沒有殺害她。這讓我感到迷惑不解。
而真相也很快浮出了水面,當主人公在射箭場發(fā)現了那支箭的事情時,他頭腦里轟然一響,我的頭腦里轟然一響,至此,我才明白事情的真相:作案的人中的確包括惠子,但是與惠子合作并不是主人公,而是另一名學生——這從他們在案發(fā)當時的表現可以看出來。案件就這樣被偵破了。
不能不佩服東野圭吾,他在最后才揭示真相,但是卻毫不顯突兀,一切都合情合理,動機也令人感嘆,日本學生那種特殊的心態(tài)展露無遺,讓人在嘆息的同時也差生深思。
而關于其妻子的伏筆,也在最后得到了解釋:主人公遭遇的襲擊并非謊言,這一切都是其妻子與第三者之間的合謀,而主人公在最后終于遭遇了終極伏擊,全文就此落下帷幕,留下一個驚心動魄的感嘆號。
《放學后》全文采用的密室和不在現場證明都非常巧妙。在密室環(huán)節(jié),用來構筑密室的木棒實際上只是偽裝,真正構成密室的是箭;而不在現場證明這個環(huán)節(jié),關于鎖頭交換的說法非常有說服力,并且這種說法并不是兇手直接揭露的,而是通過輾轉再輾轉,幾乎讓人毫不懷疑地揭示出來,這點很令人欣賞。
總的來說,《放學后》是一部邏輯嚴密、文筆細膩的小說,并且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值得細心品味。
東野圭吾讀后感篇十四
花了三天時間把東野圭吾先生的《白夜行》看完了,我只能說不愧是經典名作,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深深地被其看似毫無聯系實則交錯紛雜的各個人物關系以及不斷深入精彩的情節(jié)所吸引,甚至廢寢忘食,直至昨晚看完結局整個人都還沉浸在結局給我所帶來的震動中,久久不知道該說什么好,今日有空便想把自己的一些粗淺的感想整理一下寫下來做個記錄,望日后自己再次看到時能夠回憶起此時的心情。
是從一個叫笹垣潤三的警官碰上的一件離奇的死在廢舊大樓的當鋪老板案子為開端展開的,看樣子應該是以笹垣警官的視角一直描寫下去的,當時的我是這么想的,但其實并不是,東野先生敘述故事的方式是不斷的變換視角,看似這些不同人的故事根本沒什么聯系,但越往后看我們就能發(fā)現其實真正的故事是圍繞兩個人展開,一個叫桐原亮司的男人和一個叫西本雪穗的女人,兩人絕望的念想便是“只希望手牽手在太陽下散步”。
東野圭吾讀后感篇十五
讀書是務必的,但讀書本身并沒有什么了不起。
——陳魯豫《偶遇》。
陶瓷兔子說:走過不同的路,翻過不同的書,跟不同的人聊過天,想過不同的事,有過不同的情緒,就是最佳的生活狀態(tài)。本著把自己偽裝成一個文藝青年的念頭,思來想去,還是整理一下翻過的日本推理小說作家東野圭吾先生的作品吧,附錄是翻過的作品,括號內是翻完的時間。
第一次翻看東野圭吾的書是20xx年3月26日,剛好睡在我下鋪的室友下班回來,放在桌上一本解憂雜貨鋪,同宿舍室友都說他的書很棒,于是借過來翻,這一翻就從第一頁翻到了最后一頁。剛開始,并不明白這位作家,心里還在說東野圭吾這個名字好難記阿,和書中出現的名字一樣,太多了記不住阿,然后就想要是把名字都改成,二丫、丫蛋、狗子、翠花、柱子、春花,或者是課本中經常出現的小明、小紅、李雷、韓梅梅這樣多好阿,必須能夠分清。之后,發(fā)現東野圭吾的書“有毒”,每翻看一本就像吃了旋邁一樣,根本就停不下來,因為很想明白結局,但又不想錯過過程,于是一點一點的翻看下去。
我不明白,要讀多少書,看多少景,遇多少人,才能將所有的好全都記在心底。最后,請允許我再次用最愛的脫口秀節(jié)目主持人艾倫,在每一期節(jié)目結束前都講的那句話作為結束:善待他人。
東野圭吾讀后感篇十六
最開始了解東野圭吾大概是五年前看的那本《白夜行》,書中一樁樁的謀殺案讓人脊背發(fā)涼,到最后謎底揭曉,其中家庭的冷漠、社會的扭曲所導致的男女主人性的扭曲又引人深思,童年圖書館中的剪紙竟成兩人生命中最美好、最珍貴的東西。
此后陸續(xù)看了不少東野圭吾的其他作品,小說中奇妙的作案動機和手法也大多能使我眼前一亮?!妒ヅ木融H》里謀劃多年、因愛犯案的模范妻子,《放學后》里因為青春期一種難以明道的感情而幫好友謀劃了一場精妙密室殺人案的中學少女。但總歸覺得缺少了什么,直到我看到《新參者》,離異母子、私生女、丈夫出軌的夫妻、私奔的女兒、鬧矛盾的婆媳,生活中看似難以協調的關系,在作者的筆下卻展現出他們的溫情。那時我才明白,東野圭吾的小說多得是讓人脊背發(fā)冷,卻少了份讓人熱淚盈眶的感覺。而東野圭吾系列小說的主角加賀恭一郎也已從《畢業(yè)》、《惡意》等作品里那個模糊的身影成長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警官?!凹淤R先生,原來您不是在調查案件啊?!薄爱斎辉谡{查啊,但刑警的工作不止這些。有人會因案件而留下心靈創(chuàng)傷,他們也是受害者。刑警的職責就是尋找能夠拯救受害者的線索?!?/p>
與那些性格獨特、愛好異于常人的.偵探形象相比,加賀恭一郎普普通通,無甚出彩之處,甚至同是東野圭吾筆下的湯川學業(yè)余偵探,較他也多了一分淵博。但在這本《新參者》里,他的溫情成為了屬于他自己的標簽,在這里他不僅僅是一名優(yōu)秀的警官,也是一位出色的心理治療師,在抽絲剝繭的探案過程中為生者甚至包括犯人帶去心靈上的慰藉。這一個個小故事中令人眼睛發(fā)紅的日常溫情引起了人們的共鳴,這本書寫的不是事,是人,是人內心最深處的感情。
東野圭吾讀后感篇十七
東野圭吾的書也讀過不少了,看過的大都是情節(jié)與案件連接得十分緊密,描述中會隱藏一些細節(jié),而《新參者》與它們都不一樣。
這個案子看似很普通,是寫一位獨居的中年女子晚上在家遇害的事,但要破獲它卻不簡單。警官走訪了這條街上的所有店鋪,了解了各個店鋪里的`人情世故,家庭瑣事。按照寫懸疑小說的常理,這些都會與案件有關,不然寫了又有什么用呢?看到最后,發(fā)現這些與之沒有絲毫關系,這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在于描述這滿滿的人情味。大概是為了留個懸念,與案件有關的唯一一家民間藝術品店最后才被找到。
其實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一定要看它的深層含義,就像別人給你一顆糖,你必須要剝開糖紙。表層含義或真或假,一般很容易被發(fā)現,但這就如同敵人放的煙霧彈,我們需要識破它,并且把它運用到自己的作戰(zhàn)中來。我們有一些學科也這樣,你只是達到了了解、識記的層次還不夠,更要學會去理解、運用。
做一件事并不是單純地達到自己的目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過程中可以學到許多東西,這些會比從結果中得到的滿足感與虛榮心更為珍貴。就算結果不盡人意,但如果你收獲的東西對你很有益處,那你才是真正地贏了。
功成名就并不是一個人的終極目標,如果一個人在自己的事業(yè)上大有成功,但在家中與家人相處不好,不懂得人情味,那也算不上是成功。我們身邊的親人總是吵吵鬧鬧的,但又有誰是真的較真呢?提到家人相處,就不得不提到“婆媳關系”了,這種關系通常很難處理,婆媳之間不是親母女,會有許多分歧,但只要處理得當了,就皆大歡喜了。況且,這家里要沒有了這對“活寶”還真不行呢。
有時候我們真得反思一下自己了,為了一點點蠅頭小利,嫉妒心就大得不得了了,好奇心能害死貓,這嫉妒心能害死人。說白了都是“長大”惹的禍,想想在孩提時代,人們哪有這么自私自利,長大了一個個都成“老狐貍”了。
“新參者”意為新到來、新加入的人,可它不僅僅是一個書名,還有很多的奧秘我們從未發(fā)現。
東野圭吾讀后感篇十八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東野圭吾《放學后》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放學后》開篇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講述校園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爾遭受不知名的偷襲之外,沒有出現其他的案件痕跡,這常常令渴望盡早進入推理過程的讀者有些不耐煩,然而,讀完全書之后你會發(fā)現,東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章里,書中各個人物依次出現,并且表現出了不同的個性,學生與老師之間或明或暗的沖突、現代學生的兩性觀念、老師心中陰暗的一面、每個人的個性等等,都進行了完整的展現,也為闡述兇手的動機埋下了伏筆,當作者在結尾處情節(jié)突然急轉彎時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勞應該記在第一章的鋪墊之上。
案件發(fā)生后,東野通過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進行推理,同時也一步一步地誤導這讀者。由于我自己習慣于邊看書邊自己進行推理,所以,對于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選,我并沒有落入圈套。然而,東野除了如此明顯地誤導讀者之外,還在更深層次對我進行了誤導,應當認為,這種誤導是有意的,這從幾個地方可以看出來:1、每當主人公聽說刑警獲得新的線索時,總是迫不及待地進行追查,并且表現得非常緊張,這讓我感到十分可疑;2、主人公幾次遭遇襲擊、他與第二名死者互相交換了化妝的內容,這些都沒有第三人可以證明,完全是他自己一個人的說辭,真實性令人懷疑;3、刑警懷疑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根據主人公的推斷來鎖定的,這讓人感到主人公似乎在操縱案件的偵破進程;4、每次刑警對證人進行偵訊過后,主人公都會主動詢問偵訊內容,在他與惠子的對話中,對話內容都是圍繞問題和答案進行,聽起來很像是兩名和作者之間的對話。除此之外,根據案情來看,主人公如果與惠子合作殺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時間。
至于動機,東野也通過其妻子的反常表現給出了暗示——于是,我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那就是,兇手就是主人公和惠子,犯罪動機就是,主人公懷疑自己的妻子與死者有染。但是,如果是這樣,為什么是兩名死者呢?這里不能不提到一個鎖抽屜的細節(jié):主人公因為遭遇襲擊,一直有給抽屜上鎖的習慣,然而,當第一名死者被害之后,主人公的警惕性放松了,認為完全沒必要給抽屜上鎖;第二名死者死后,主人公又再次緊張起來,還是決定繼續(xù)給抽屜上鎖——這當然可以理解為主人公對襲擊的恐懼,但是由于我已經被誤導,所以我想當然地認為,主人公第一次解除給抽屜上鎖,是因為他認為自己需要謀害的對象已經被殺害了,因此心理上松弛了下來。而第二次上鎖又是為了什么呢?這里必須提到在給抽屜重新上鎖之前的一個細節(jié):刑警大谷曾經用一塊白色的手帕擦手,而主人公對這塊白色手帕產生了特殊的感覺,緊接著這個情節(jié)之后,就是主人公重新給抽屜上鎖……根據以上推斷,我得出了所謂的案件真相:主人公因為妻子紅杏出墻,并且在校園內遭遇襲擊,從而懷疑第一名死者與其妻子有染,遂與一直對自己有好感的惠子進行合作,進行了第一次謀殺,并且放松了警惕,連抽屜也不再上鎖;第一次謀殺之后,他發(fā)現妻子的神態(tài)沒有改變,說明與妻子有染的另有其人,于是進行了第二次謀殺——這次謀殺惠子也應當參與,這從第二次謀殺前惠子特殊的神情可以猜測到幾分;但是,就在第二次謀殺之后,主人公偶然發(fā)現大谷刑警用來擦手的手帕竟然是妻子之物,于是明白與妻子有染的其實是大谷,自己的敵人并未消除,于是他再度緊張起來,重新將抽屜上所。在整個偵破過程中,為了誤導偵查方向,主人公總是在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嫌疑人。至于關于密室的問題,既然主人公是與惠子同時發(fā)現的密室謀殺,并且他們又是同謀,那么完全可以認為,所謂的密室一開始就不存在,雅美關于更換鎖頭的推斷,只不過是為了提供不在場證明的一個障眼法。
沒有血腥的場面,平鋪直敘的自述,按部就班地展開故事。一般的推理過程基本如此:殺人動機——受益者——兇手——找出證據,因為找到動機往往案子就有眉目可循了,順藤摸瓜找到證據事件也就結束了。但東野的小說卻走的另一條路,兇手都很高明,先把真正動機給藏起來,用另一個比較明顯的假信息來誤導偵探和讀者。而這個明顯的信息,也設定的十分巧妙,是經過認真的思考后得出的結論,為最后大翻盤的震撼感又增加了幾分意外。
小說重點描寫了教育工作者和學校學生的內心世界,其實說白了,人沒有什么應該擁有的心理,沒有什么大家都認同的法則,每個人的內心都不一樣,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隱藏著破壞東西,破壞秩序的欲望,杉田惠子想出賣自己身體,宮坂惠美企圖自殺,都是這個理由,高舉道德大旗的學校和教師,在人類的欲望面前無能為力。
從這部推理小說的創(chuàng)作思路上來看,也是非常精妙的,按照一般的本格推理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過程為:出現密室——解開密室——破案,而東野圭吾的這部《放學后》,除了將殺人動機和殺人目標早早隱藏起來之外,將真正的密室手法也做了巧妙的隱藏,將警方和讀者帶到了一個根本就不存在的空間,而讓他們對這個空間就是他們費盡心機要尋找的正確答案感到深信不疑。本書三個手法,全部被隱藏,在結尾處給讀者的震撼可想而知,這也是東野的精明之處。本書的密室手法是機械手法,而高明之處在于通過密室手法來帶動不在場證明的手法。兇手設計出的假密室意象,同時為兇手自己制造出了不在場證明。
這部小說采用了明暗雙線結構,明線為校園連續(xù)殺人事件,而暗線為前島裕美子事件,兩條線互相交映,迷惑讀者。
《放學后》全文采用的密室和不在現場證明都非常巧妙。在密室環(huán)節(jié),用來構筑密室的木棒實際上只是偽裝,真正構成密室的是箭;而不在現場證明這個環(huán)節(jié),關于鎖頭交換的說法非常有說服力,并且這種說法并不是兇手直接揭露的,而是通過輾轉再輾轉,幾乎讓人毫不懷疑地揭示出來,這點很令人欣賞。
總的來說,《放學后》是一部邏輯嚴密、文筆細膩的小說,并且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值得細心品味。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7382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