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下說課稿(實用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5 14:05:09
一年級上下說課稿(實用20篇)
時間:2023-12-05 14:05:09     小編:琴心月

時間過得太快,是時候回顧一下這段時期的收獲和反思了??偨Y的語言要準確恰當,注意用詞規(guī)范和語法正確。在這里,我們?yōu)榇蠹宜鸭砹艘恍┛偨Y寫作的范文,供大家參考。

一年級上下說課稿篇一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老師:大家晚上好!

很高興今晚我們又相聚在小教天空這片成長的樂園、育人的沃土里。非常感謝州教科所、縣教研室為我們建始實驗小學提供了這樣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同時也感謝學校領導的厚愛和同事們的鼓勵與支持,你們把這個交流、學習的機會賜予了我。

現就我們選定的研究主題:讓識字走進學生的生活實際。針對我所執(zhí)教的《菜園里》一課向各位說課。懇請得到各位專家、老師的批評指正。我想從以下幾方面來說課:

生活是教學的源泉,也是學生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要把生活性與實踐性有機結合起來。針對本課內容的選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所以在本課教學設計時,我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注重學生的親身實踐體驗,把教材與生活有機融合,讓學生有活動的時空,走出課堂,在有趣的實踐中學習。比如:課前利用雙休時間我?guī)ьI班級學生去城郊參觀了農民伯伯的菜園,他們親身走進蔬菜地里感受蔬菜的一切,一邊摸摸、聞聞、拍拍蔬菜,一邊和同學交流自己的收獲。知道了不同蔬菜的顏色、樣子以及生長特點,了解并收集了有關蔬菜的知識;這就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走進了廣闊的生活中,不再局限于書本。特別是學生在菜地里,看見蘿卜時,老師拔起一個大蘿卜問學生:蘿卜的根很大一部分在哪兒?學生回答:它根的很大一部分長在地里,我們看不見。老師順勢引導說出“蘿卜地下捉迷藏”,讓比較抽象的詞語理解融進了實際觀察所得中,學生很直觀形象地感受到“蘿卜地下捉迷藏”。這就為其在課堂實際中理解詞語作好了鋪墊。通過這樣一次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走近了蔬菜,認識了蔬菜名,了解了蔬菜的特點。而更多的是激發(fā)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蔬菜的喜愛之情,為課堂學習儲存了一份難得的激情與興趣。

《課標》指出:低年級孩子的識字教學貴在激發(fā)其識字興趣。我在努力做到這點。上課伊始,我設計了一個卡通人物“農民張大爺”,他帶著各種蔬菜,為了來看望孩子們而走進了課堂。這一設計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因為張大爺的出現,喚醒了孩子們的記憶,讓他們的記憶閘門徐徐開啟,好象又回到了幾個星期以前快樂而有趣的參觀菜園活動之中,喚起了他們的“興奮點”;其次是張大爺這一和藹可親的人物由生活走進了課堂,而且還給孩子們帶來豐富的蔬菜,激發(fā)其強烈的求知欲、表現欲;再次是以課件形式出現老師要說的內容,顯得更加生動有趣,讓孩子們樂于接受,符合其年齡特征??傊?,開課時的激情入課,喚醒了學生的記憶,重拾其識字的興趣,為課中學習奠定了基礎。

(1)看實物說蔬菜名。

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首先把各種蔬菜安放在同學們的座位里,而且讓其不容易發(fā)現(還說是張大爺送來的)。在學習詞語時,我請同學們自由找找張大爺送來的蔬菜在哪兒?不說則矣,一說則激發(fā)起了孩子們強烈的發(fā)現欲、探究欲,他們都爭先恐后地找到了各種蔬菜,面帶自豪與微笑地高舉在手中,這樣就讓孩子門提前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接著我讓孩子們把找到的蔬菜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最后我請孩子們把自己找到的蔬菜展示給大家看,并且要響亮地叫出他們的名字來,讓實物與抽象的名字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物中學詞,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中找到成功的喜悅。

(2)由實物引導學詞識字。

當學生興致勃勃地展示完手中的蔬菜后,我便出示相關課件:帶拼音的蔬菜名。告訴孩子們,這就是他們剛才說的蔬菜的名字。并運用激將的語氣問:“你們想記住這些名字嗎?”讓學生很自然地由認識蔬菜實物過度到學習詞語之中去。在學詞學字的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又采用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如:先讓學生對照拼音自學詞語,接著檢查自學情況,檢查時又先讓學生齊讀帶拼音的詞語,再去掉拼音讀詞語。當認讀完9個蔬菜詞語時,最后只出示在這些蔬菜里面藏著的7個去拼音的生字。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就讓學生在實物中學詞,在學詞中識字,把實物和學詞、學字結合起來,和生活結合起來,讓識字教學水到渠成地走進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我想這樣就遵循了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其循序漸進的識字。

當學生學習完蔬菜名及其其中的7個生字后,剩下的一部分生字還在課文之中。我打破常規(guī),把該認識的生字從課文里先提出來,放置于屏幕上,然后給孩子們明確交代,這些生字就是藏在我們兒歌里面的另一部分生字,請同學們想辦法認識他們。當學生經過自己的重建,自我想辦法去認識生字后。老師再進行檢查。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我認為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認記生字的積極性。

當學完14個會認字時。我首先遵循了從整體到部分的原則來復習鞏固生字,讓學生齊讀所有生字兩遍;接著我做到各得其所,把蔬菜名中的生字和兒歌里面的生字分別采用不同形式的鞏固方法,這樣就避免了鞏固識字的枯燥乏味。如我采用了“開火車”復習法,激發(fā)興趣;采用了“圖詞對照法”,讓學生再一次把識字和看圖結合起來,形象直觀的記憶;我還采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你問我答”的方法,讓一個學生到前臺當老師,這一游戲活動,再次喚醒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同時也檢查了孩子們的注意力,考驗了孩子們的應變能力??傊?,我認為鞏固生字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老師抓住孩子們的心理、年齡特征,運用了多種方法。我想這無一給學生的學習增添了新的營養(yǎng)。

本課要求會寫的字有四個。其中“心”和“風”是比較難寫的兩個字。而且在他們中間分別呈現了一個新筆畫和一個新偏旁。為了減小在寫字時這兩個字的學習難度,我在識字教學中就相機出示這兩個字進行合理的指導,把寫字融入到識字中去,而不是簡單機械的識字,讓識字、寫字有機結合。在學習這兩個字的寫法時,學生就已經很清楚的了解了哪個筆畫難寫,這樣就做到了化難為易。

兒歌雖然不是本堂課的重點。但其在輔助學生識字的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為了充分發(fā)揮其作用。我用趣味盎然、由淺入深學習兒歌的方法來把識字教學融入其間。如,當我要求學生自讀兒歌時,便要求其一邊讀兒歌一邊看生字是否認識,還有不認識的要對照音節(jié)拼讀;為了檢查其是否認識全部生字,我要求學生齊讀課文;為了讓學生自我反省是否都讀對生字時,我點名讀文,師生評議;最后為了讓學生感受會讀兒歌、會認生字的快樂,老師和他們一起自由表演朗讀課文。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把鞏固生字的認識寓于朗讀課文之中。

總之,我在此次教學活動中,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本次研究主題為準繩,努力做到在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預設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竭盡全力讓識字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我認為此節(jié)課最大的亮點是“實”,真正體現了“踏踏實實”教語文這一理念。但我深知,教學確實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的教學中存在諸多不足。如老師的普通話不太標準;評價學生的語言不夠精煉豐富;老師的親和力不夠等。在此懇請得到各位老師的幫助。謝謝大家。

一年級上下說課稿篇二

我教授的是“位置與順序”中的《上、下》。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2、能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與順序,會用上、下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

3、出步培養(yǎng)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4、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密切,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與順序,所以在開始就利用多媒體出示書中例題,讓學生敘述三只小動物的位置,當學生說出:“小白兔在下面,松鼠在中間,小鳥在最上面?!睍r,我提出“你是按照什么順序觀察的?”為的是讓學生說出:從下到上的順序。以培養(yǎng)學生的按順序觀察的習慣。當學生說出:小松鼠在上面,小白兔在下面時。我給予糾正:在表達位置與順序時,要注意不能單純地說誰在上,誰在下,應該說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培養(yǎng)學生數學語言的嚴密性。在學生自己敘述的較流利、較準確時我出示填空題,進一步鞏固知識。由于孩子的年齡小,有意注意的時間短,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我安排了“我說你擺”這一游戲環(huán)節(jié),同桌互相配合,一個說位置,一個擺,還到前面表演,學生的積極性較高,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氣氛最活躍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在玩兒中體會上、下的位置順序。本節(jié)課我注重了把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教室中找一找上、下,學生找的很準確,有的是我也沒想到的,可見學生的觀察能力強。我覺得這節(jié)課學生的狀態(tài)比較好,數學語言準確,我應該在以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加強訓練。

在講完“上、下”一課后,在反思的過程當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就是沒有解決本節(jié)課的難點,我應該在學生敘述時,把處在中間位置的松鼠單拿出來,讓學生說說它的位置,讓學生發(fā)現原來松鼠的位置可以說成是: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在小鳥的下面。然后在“你說我擺”這一還節(jié)再鞏固一下,這樣教學下來,我想書中最后一道推理題學生一定會很容易解決,我準備在下一個班的教學中加入這一部分,看看效果。

以上就是我對“上、下”這節(jié)課的教學反思。

一年級上下說課稿篇三

各位領導,我今天要講的課文是一年級語文上冊《畫》這篇課文:

《畫》是北師大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十一單元字與拼音(四)中最后一篇主體課文。這是一首五言謎語詩,詩人用優(yōu)美、易懂的語言為我們勾畫了一幅山水圖,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征展開描述。課文里有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圖文對應,能使學生有滋有味地看圖讀文,感悟詩中所描繪的生機勃勃的景色。編者將這首詩安排在拼音單元教學內容完成之時,可能正是考慮到學生通過之前一個月左右對聲母、韻母及特殊拼音規(guī)則的學習已具備了一定的拼讀能力和較強的拼讀興趣,借機巧設一首繪景美、韻味足、字面淺的五言謎語詩,讓學生既能“現學現賣”嘗試獨立拼讀識字,感受其中樂趣,又能在自己標準的普通話誦讀中去感受詩句美。另外本文識、寫字考慮到了拼音知識點的點撥、強化,無形中對拼音單元的學習進行了反饋。

根據教材特點,根據學生認知水平,我為本課擬訂了以下四個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拼讀拼音,讀準古詩的每一個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的詩句,試著背誦。

2、隨文識字11個,會寫4個字。

3、了解“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

4、生通過師點撥個別字詞、圖文對照感悟詩情、品讀詩韻,在自己的美讀去享受詩與畫中鳥語花香、山水相襯之美。

教學重點:1、正確拼讀拼音,讀準古詩的每一個字音。

2、會認11個字,會寫4個字。

教學難點:1、讀準詩句中“山有色”一詞。

2、掌握“去”、“來”的筆順及關鍵筆畫。

3、學會通過讀好詩句中的反義詞讀出詩句的美感、韻味。

創(chuàng)設“賽詩會”情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運用啟發(fā)式、點撥式教學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自主拼音識字、實踐情感美讀詩,在學詩的過程中去發(fā)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p>

讓學生通過“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歡的辦法去識字。用五星勾出翹舌音幫助正音。通過師滲透“遠近”這組反義詞,嘗試找出其他幾組反義詞。然后嘗試透過圖文對照理解詩意、感悟詩畫美,自悟讀詩韻律感。

(一)激趣開場、創(chuàng)設情境。

創(chuàng)設“賽詩會”情境,從學生表演、誦讀已學過的詩帶動一股愛詩熱情,教師借機參與其中吟誦《畫》引出本詩的教學。

(二)自主識字、嘗試讀詩。

學生自瀆《畫》,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并用拼一拼的辦法認識它。學生嘗試讀詩,師正音,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字音的檢測,激發(fā)學生賽讀興趣,讓他們都愿意讀好、多讀。師點撥畫五星標注翹舌音的辦法強化普通話對字音的講究。生從讀通一句逐漸訓練讀通全詩。

(三)點撥字詞、自悟韻律。

(四)圖文對照、讀出美感。

圖文對照,感受畫中的詩,詩中的畫,領會幾對反義詞的意義,體會山水花鳥相襯的美,從而自發(fā)的美讀古詩。

(五)游戲激趣、鞏固識字。

通過翻滾列車、郵差寄信、畫中藏寶等游戲讓學生在快樂中識字,鞏固隨文識字效果。

(六)靜心觀察、樂中書寫。

在學生在音樂中賞字、陶冶情操、靜心學寫字。

(七)拓展訓練、模擬作詩。

出示三幅山水畫,選一幅自己喜歡的畫,用上反義詞仿寫一兩句詩。

通過學生反復地拼讀,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學生讀準每一個字音。學生通過聽,自由朗讀,同桌互讀,分小組朗讀,齊讀等不同的訓練方法,能夠流利地朗讀古詩的詩句,試著背誦。讓學生反復地讀課文,無形地識字,再通過多種形式讀詩及趣味游戲方法鞏固生字。通過學生自己找反義詞,讀反義詞,理解反義詞,進而達到自己嘗試讀出韻律感、節(jié)奏感,讀出自己從詩、畫中體會到的真情實感。在音樂中陶冶詩情,讓學生不僅喜歡讀詩,還愿意寫好詩中的字。

本詩的教學我主要以讀為主要教學活動,采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在各種不同的目標引領下讓“讀”貫穿學習始終。老師在其中少范讀、帶讀,把充分讀詩的機會交予學生,而老師在其中只需借機點撥關鍵點,讓學生能自信、自學、自瀆、自賞、自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要給學生一個較為開放的學習空間,使他們自主學習顯現出來的個性能得以張揚。

板書:

遠山有色。

近水無聲。

去花還在。

來鳥不驚。

習題設計:出示三幅山水畫,選一幅自己喜歡的畫,用上反義詞仿寫一兩句詩。這個設計從課本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詩句的興趣并且滲透反義詞的用法。

一年級上下說課稿篇四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用清晰標準的上海方言來歌唱,并以柔美的聲音表現出《搖籃曲》的風格。

2、感受不同情緒的童謠風味。

教學重點:正確地用上海方言演唱歌曲。

教學難點:

1、上海方言的吐字。

2、歌曲旋律的起伏。

教學突破口:以“上海童謠”為主線,讓學生充分感受歌曲的風格、意境和內涵,進而唱好歌曲。

教學過程:

1、學生表演《路邊童謠》進教室。

2、師生做老上海的弄堂游戲。

3、回憶會念的兒歌、童謠。

說明:以“上海童謠”引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童謠的興趣,感受“上海童謠”歌曲的特色,為歌曲教學打下鋪墊。

1、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a、師范唱。

b、生交流:外婆住在哪里?老師怎么去外婆家的?

2、熟悉旋律、學唱歌詞:a、跟著音樂做搖小船的律動。

b、用情景創(chuàng)設、師生談話、問答的方式進行歌詞教學。

c、用“l(fā)u”哼唱。

d、輕聲唱詞。

e、處理好“外婆”、“一只饅頭一塊糕”的唱法。

說明:此環(huán)節(jié)注重孩子的生活實踐,將音樂問題生活化,從最貼近孩子生活的細小環(huán)節(jié)入手,用上海方言口語化的“外婆”呼喚聲巧妙地解決了孩子們對起伏較大的旋律的掌握。

3、學唱歌曲結束句,進行力度的變化。

4、完整地表演唱歌曲。

6、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1、介紹上海有名的橋。

2、節(jié)奏朗讀《新上海童謠》。

3、表演唱:上海童謠。

4、欣賞本校學生的表演舞:路邊童謠。

說明:通過此環(huán)節(jié),拓寬學生音樂表現的空間,使學生了解童謠除了可以通過朗讀進行表現,還可以通過演唱、舞蹈等形式進行表現。由老上海童謠的學唱到新上海童謠的創(chuàng)作,凸現了現代氣息,悄然滲透了德育教育。

一年級上下說課稿篇五

一年級孩子們的學習是要將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動規(guī)范化,常識經驗系統(tǒng)化,所以,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于他們理解數學中的“上下、前后”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正是通過生活經驗,孩子們才能經歷一個從具體到逐步抽象的過程。

在教學設計中,我在此學情的基礎上進行了思考:孩子對于“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他們只知道誰在“上面”,誰在“下面”,誰在“前面”,誰在“后面”;也就是表面的理解到“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但要從數學的角度去理解,那就不是簡單的“上下、前后”,而是要理解到“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對性。

針對一年級孩子的特點以及全課程的理念,緊扣全課程本單元的主題,以一首兒歌《安靜》導入,設計了生動、活潑、有趣的小動物觀看森林運動會情境,在教學“上下”的時候,設置了“擺一擺”的游戲:首先是老師擺,孩子用簡潔準確的話描述小動物的位置;然后是其他學生說,一個孩子到前面擺;讓孩子在動手擺、動口說中感受“上下”的相對性;在教學“前后”的時候,讓孩子們戴著小動物的頭飾玩排隊的游戲既讓孩子感受到前后的相對性又能進行守秩序的教育:

1、“小動物”之間互相說一說自己的位置。

2、其他孩子說“前后”的指令,“小動物”進行排隊;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視覺、觸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的參與,動手、動口又動腦,使孩子們積極主動地完成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來源于現實,也必須植根于現實”,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所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可以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體會學習數學的快樂。在本節(jié)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們說一說生活中“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

本節(jié)課上完之后,領導和老師們給我進行了評課,讓我意識到了這節(jié)課中好的地方和不足之處,比如說評價語不夠豐富,不具針對性;孩子在這幾個關鍵點回答的很出彩時,要大力表揚并給予及時強化,讓其他的孩子也跟著說一說。我會針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以反思并修改,在今后的上課中會注意這幾點,用心備好每一節(jié)課,認真上好每一節(jié)課。

一年級上下說課稿篇六

《神奇的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內容。本單元以“我的手兒巧”為主題,試圖以“我有兩件寶”、“做個小玩藝兒”、“打扮我的小天地”三個活動主題,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手和腦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了解自我,關注生活,體驗合作和創(chuàng)造的樂趣?!渡衿娴氖帧肥恰拔矣袃杉殹边@一主題活動中的一部分。它要求學生認識手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在運用手開展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發(fā)揮想象,認識手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三方面進行說課: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課程目標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的中介。《神奇的手》一課的內容集生活性、趣味性、活動性為一體,讓學生通過活動參與來感受和體驗生活,探究手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根據教材的特點,我在進行本課教學時,采用了以兒童直接參與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寓教育于活動中,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活動,自主探究,進行體驗性學習,創(chuàng)造開放又有活力的活動課堂。教學中,我充分發(fā)揮了多媒體vcd教學資源的引導作用,以多媒體vcd內容為開展教學活動提供契機,將整個教學活動有序地組織了起來。

愛因斯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比绾渭ぐl(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在課的開始,我采用了一個有趣的謎語導入:“兩棵樹,十個杈,不長葉,不開花,吃飯勞動全靠它?!睂W生很聰明,馬上就聯(lián)系實際猜出謎底是“手”。這樣,學生對手的興趣就激發(fā)出來了,對本課的教學充滿好奇心。這種導入方式不但自然地引出了課題,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挖掘生活,豐富認識。

學生有了參與熱情后,我緊接著提出問題:你的小手會干什么?這個來源與自身生活體驗的問題馬上就讓學生有了表達的欲望,紛紛說出自己的手能幫助自己干什么。為了能使學生進一步豐富對手的作用的認識,我利用多媒體vcd中的“手的用處多”這一內容,讓學生觀察、認識:手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勞動,而且還能幫助我們做許多其他的事情,從而更深地體會到,人類的生活離不開手。目的達到后,我趕緊拋出問題:你在生活中還發(fā)現了手的其他作用嗎?這個問題既啟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又將學生的思維從課堂走進了生活,還為下一步的教學活動作了良好的鋪墊。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我充分利用多媒體vcd的資源優(yōu)勢,將可以開展的活動和游戲及其過程直觀地呈現出來,引發(fā)兒童活動的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創(chuàng)造活動來獲取知識,鍛煉思維,發(fā)展品德。為此,我設計了三個教學活動來輔助教學。

活動前,我出示多媒體vcd中的教學圖片一。學生觀察圖片內容,初步感知:手不僅能幫助我們勞動、生活,還能和我們做游戲。接著,我再從每組邀請一個代表上臺開展“摸一摸”的游戲,要求其他的同學作評判,臺上的同學說對了,就拍拍手;錯了就跺跺腳。這樣,全班同學都參與到了活動當中,教室里的氣氛異常熱烈。學生們個個興奮得臉兒通紅,眼睛緊緊地盯著臺上的同學,生怕自己小組的代表說錯了?;顒咏Y束時,學生對手在生活中的運用又有了進一步的體驗,思路開始拓展,為下一步的創(chuàng)造活動起到了推動作用。

為了加深學生的體驗,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意識,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我又出示了多媒體vcd“手影游戲”的畫面,讓學生感受手給我們帶來的樂趣。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紛紛猜測圖片上的手影是什么。我見時機成熟,連忙給學生示范了小貓、小狗、小鳥等手影,讓學生猜一猜,猜出來了在模仿動物叫。教師的親身參與更激發(fā)了學生的表現欲望,學生們也開始模仿做各種手影。于是,我問:你能用你的小手變出什么?小組同學一起做一做,猜一猜吧!這時,學生的動手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教室成了一個展現學生個性的舞臺。猜想、實踐、創(chuàng)造……各種造型與設計使學生充分融入課堂,激發(fā)興趣,拓展了思維,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了如“公雞、山羊、兔子、鴨子、小猴……”充滿了奇思妙想的作品。此時,我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評出了“小小創(chuàng)造家”、“大大方方獎”等獎項,并鼓勵學生回家后繼續(xù)進行創(chuàng)造。課后,我發(fā)現這個有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體會到了創(chuàng)造的樂趣,及時的鼓勵又使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生樂于將創(chuàng)造活動延伸到課外,真正實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學生對手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認識之后,我又引導學生知道:人的手是由腦控制的,多動手可以使我們大腦更加聰明。這里,我又設計了一個有趣的舉手游戲。游戲規(guī)則要求手學生做的動作要與老師發(fā)出的命令相反,錯了要有所懲罰。游戲前,學生感到很容易完成。但游戲開始后,很多學生發(fā)現有些“手不由己”。大家的興致又一次被調動起來了,不少的同學雖然受罰,但是積極性卻更高。這個游戲大大地訓練了學生的反映能力,也更進一步地認識到大腦的靈活性直接影響動手的準確性。

在教學活動完成之后,學生對本課的教學內容已經有了較深刻的理解。針對低年級學生學習的特點,我又播放了多媒體vcd中的兒歌,讓學生邊聽邊表演,使學生在音樂、圖片和語言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再一次鞏固新知。我發(fā)現,學生特別投入,根本不需要教師刻意去維持課堂紀律。

《神奇的手》這一課的教學實踐中,我引導學生從平凡的生活體驗入手,組織了一系列相關主題的音像材料和教學活動,引發(fā)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造積極性。教學的效果很好,達到了教學目標,培養(yǎng)了學生健康的品德行為。教學之后,我認為這堂課的成功有這幾個原因:

1、教學從學生的生活著手,利用學生喜愛的猜謎活動,打開學生的興趣之源,喚起他們的學習動機。

2、充分利用音像教學資源的優(yōu)勢,設置情境,引導學生開展有趣的教學活動,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自主積極地進行交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了敢想敢、愛想愛說的學習態(tài)度。

3、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師在教學時既有引導,又有示范,還親自參與活動,這樣不但消除了學生對教師的距離感,而且更激發(fā)了學生在教師面前表現自己的欲望。教學中,教師運用了多媒體、活動、表演等多種手段,全方位地啟發(fā)學生,豐富學生的認識。學生們的學習活動始終圍繞著主題,爭先恐后地暢所欲言,興高采烈地實踐、創(chuàng)造,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創(chuàng)設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是新課程改革給我們《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提出新的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體會到,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一年級上下說課稿篇七

《aoe》是人教版小學第一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漢語拼音,課文主要講了aoe的認讀、它的四聲以及書寫,課文以圖畫的形式,生動地表現了3個單韻母,課文插圖生動活潑,富有意趣,是一篇人文性很強的教材。

根據本課的課型特點和在教材中所處的位置,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aoe三個單韻母,能讀準字母的音,認清字母的形,正確書寫。

2、認識聲調符號,掌握aoe的四個聲調,能直接讀出帶聲調的音。

3、認識四線格,學習四線格。

4、培養(yǎng)學生觀察圖畫和讀書的能力。

教學重點:aoe的音、形的教學。

解決方法:指導看圖,形象記憶。

難點:掌握o的發(fā)音,學會aoe的四聲,讀準二、三聲。

解決方法:指導口形、反復練讀。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根據課文的內容特點,圍繞學習目標,緊扣《語文課程標準》,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的教學策略,在教學方法的整體構想上,我準備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讓學生有所發(fā)現,再帶出語境歌,幫助學生初步感知,然后采用讀——思——議——讀的方法學習,并結合游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為此,我準備安排兩個課時引導學生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

第一課時:設置形象生動的故事情景,讓學生整體上感知內容,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借助表音表形圖,在語境中認識aoe3個單韻母。創(chuàng)設情景,幫助學生認識四種聲調符號,掌握aoe的四聲,能夠直接讀出帶調的韻母。

第二課時:借助表音表形圖,幫助學生復習aoe的音形,指導學生在四線格中正確書寫。

觀察法、談話法。

第一課時。

(一)歡迎來到拼音王國。

介紹漢語拼音的三大家族。

(二)看圖講故事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1、師:老師知道大家都喜歡聽故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三個小韻母都藏在故事里,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故事,找一找這三個小韻母吧。

2、學生聽故事。

(引導學生邊看圖邊聽老師講故事。)。

師:這是一個美麗的村莊,綠草如茵,小溪清澈。有一天,太陽公公還沒爬上山坡,一位小姑娘就站在小溪邊唱起了a字歌。大公雞聽到了歌聲也跟著唱起來。它們的歌聲引來了大白鵝,伴隨著優(yōu)美的歌聲,大白鵝在水中翩翩起舞。它跳著唱著,發(fā)現自己在溪水中的倒影,便不由自主的哼起歌來。幾只剛學會游泳的小鴨子聽到歌聲也都往這邊趕來,它們也來參加這場清晨音樂會呢!

3、師:同學們找到了嗎,誰來說一說?

4、學生匯報后,教師進行評價。

5、板書:aoe。

(二)學習三個單韻母的發(fā)音。

1、教學單韻母a。

(1)讀準a的音。

師:小姑娘唱歌的時候,是把嘴巴張大的,我們念a的時候,也要和唱歌一樣,要張大嘴巴,讀音要拉長些,口型保持不變。

教師帶讀,學生跟著念,體會發(fā)音要領。

師:看我先來念,嘴巴張大aaa。

指名讀,小組開火車讀。

(2)認清a的形。

(1)師:請同學們仔細看看圖,找一找小女孩身體的哪一部分像a。

是啊,小女孩的頭像a,圓圓的腦袋像a的肚子,她的小辮子就像是a的小尾巴。

(2)教師教學生說順口溜:“圓圓臉蛋扎小辮張大嘴巴aaa。”

(3)(好,現在大家把手伸出來,)我們一起來寫個a,a要兩筆寫成,先寫半圓,就是圓圓的腦袋,在寫一筆豎彎,是小辮子。

學生跟著寫,書空。

(二)教學單韻母oe。

1、讀準韻母o音。

(出示oe教學)。

o是圓圓的,讀的時候嘴巴也要圓圓的,口型保持不變。

教師范讀,學生跟著范讀。

2、認清o的形。

(1)師:同學們觀察一下o,它像什么???

生:……。

(2)教師教學生說順口溜:“太陽出來紅通通,公雞一叫ooo?!?/p>

(3)(好,現在大家把手伸出來,)我們一起來寫個o,o要一筆寫成,從左上起筆寫成半圓后繼續(xù)往上寫,與起筆處相接。

學生跟著寫,書空。

3、讀準韻母e音。

讀e時,口型要變扁,嘴角往兩邊咧開,露出牙齒,口型保持不變。

教師帶讀,學生跟著讀,體會發(fā)音要領。

指名讀。

4、認清韻母e的形。

(1)師:請你們看看圖,e長得像什么?指名說一說。

生:

(2)教師教學生說順口溜:“清清池塘一只鵝水中倒影像個eee”

(3)(好,現在大家把手伸出來,)我們一起來寫個e,

e要一筆寫成,從里面的“-”起筆往上,再接著寫半圓。,教師再次范寫,學生跟著書空。

(三)鞏固練習。

1、教給學生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發(fā)音方法、認清形,學說順口溜:

嘴巴張大aaa。

嘴巴圓圓ooo。

嘴巴扁扁eee。

2、隨機出示單韻母,指名認讀。

(四)學習四聲。

1、認識聲調符號。

師:三個單韻母跟我們一起完了這么長時間,我們該送他們回家了。

(點擊課件,出示聲調符號圖片)同學們,你們看,這些小汽車分別是怎樣走的?生邊說,教師邊出示四聲調,然后告訴學生,這就是聲調符號,韻母遇上它們,讀起來聲調就不同了。

2、師:有同學會讀韻母a的四聲調嗎?誰來試試?(出示a的四聲調卡片)指名讀一讀。

3、四聲的讀法和小汽車的走法是一樣的':

第一聲是平的,坡也是平平的,我們念的時候也是平的;

第二聲是上坡,聲音也要往上;

第三聲要拐彎,要先下坡再上坡,聲音也要先下再上;

第四聲是下坡,聲音也要從高往下降。

4、教師帶讀聲調兒歌:一聲高高平又平,二聲就像上山坡,三聲下坡又上坡,四聲就像下山坡。邊讀邊打手勢,學生打手勢跟著讀。

5、教師帶讀a的四聲,邊讀邊打手勢。學生打手勢跟讀,指名讀。

6、學會了a的四聲,oe的四聲你能自己試著讀讀嗎?(出示oe的四聲)。

7、教師帶讀oe的四聲,學生跟讀,指名讀。

(五)課堂小結。

一年級上下說課稿篇八

(一)教材分析:《快上一年級》這首歌曲輕快、活潑,節(jié)奏鮮明,很適合大班的孩子來演唱,隨著主題我要上小學的開展,孩子們對小學生要做些什么,小學可以帶什么等等有很大的興趣,結合主題選擇了歌曲《我要上小學》來激發(fā)孩子上小學的愿望。通過師幼互動,貫穿游戲情境,以鼓勵、賞識的方法來調動幼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幼兒愉快地投入到整個活動中。

(二)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對歌曲的學習有一定的興趣,理解能力較強,對領唱、齊唱的歌曲特別感興趣,但對唱法還有一定的難度,必須進一步的學習。因此,設計了這一活動,通過這首歌曲的教學,可以提高幼兒的音樂水平。

(三)教學目標:

幼兒學習音樂的目的是使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感受,體驗音樂帶來的快樂。正如《綱要》所說,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因此我定目標為: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礎上,初步學會演唱歌曲。

2、用歡快的情緒演唱歌曲,表達要去上學的美好愿望。

3、樂意用領唱、齊唱、輪唱等方式演唱,體驗不同演唱方法帶來的不同音樂感受。

(四)教學準備:

1、經驗準備:熟悉小學的環(huán)境。

2、物質準備:歌曲《快上一年級》、小學生書包、幼兒繪畫作品《快樂的小學生活》。

(五)教學重、難點:能用領唱、齊唱、輪唱等方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在師幼互動的基礎上我運用了欣賞、圖譜教學、游戲等教學方法:

1、欣賞法:音樂活動必不可少的方法,在活動中我先引導幼兒完整欣賞,其目的是保持樂曲的完整性,讓幼兒完整感受樂曲活潑、歡快的特點,為活動的開展做情感鋪墊。

2、情景教學法:在幼兒園音樂教育重貫徹直觀性原則非常重要,而情景教學法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在活動中我通過圖片、幼兒的直接經驗,進一步引導孩子們進行體驗和感受。

3、游戲法:游戲給幼兒的感受帶來無限的樂趣。本活動中,我設置的音樂情境本身就是“做一年級小學生”。并結合音樂道具來表現,把活動推向高潮。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而對想象力的啟迪,歌唱活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活動中,我充分運用聽一聽、說一說、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等手段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們區(qū)感受、體驗音樂的情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快樂的音樂,這正是體現了《綱要》所說的讓幼兒大膽得運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一)說說談談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

2、課件演示:幼兒用自己的繪畫紀錄講講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之處。

小結:大家發(fā)現了幼兒園和小學有那多不同的地方,就連上學的方式也有些不同,我們一起來聽聽小學生是怎么上學的。

(二)學唱歌曲《快上一年級》。

1、傾聽音樂,隨音樂做簡單的聲勢動作:(如:拍手、跺腳)。

2、說說歌曲的名字叫什么?你聽到了什么?

3、再聽一遍:請幼兒仔細聽將歌詞的順序排一排。老師幫助幼兒理清歌詞的內容。

4、師幼拍節(jié)奏唱歌詞。

5、再聽一遍,幼兒跟唱。

(三)用不同的方式演唱。

1、齊唱:

2、領唱:一名幼兒領唱。

3、伴唱。如:一部分幼兒唱“啦啦啦啦啦啦啦”,另一部分幼兒唱歌詞部分。

4、詢問幼兒還可以用哪種方式演唱歌曲。如:輪唱(男孩、女孩輪唱或是老師、幼兒輪唱)說一說不同的唱法,給自己帶來的不同感受。

(四)歌曲表演:

剛才我們一起唱了歌曲《快上一年級》相信大家一定很期待上小學了吧。那我們就先來做一回一年級小學生吧!

請一部分的幼兒北上書包進行情景表演唱。

(五)活動延伸:在餐前活動組織幼兒用多種方式演唱歌曲。

當代教育論認為教育過程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師幼互動是本活動的最大特點。一方面,幼兒師音樂活動的學習者和創(chuàng)作者,幼兒帶著對音樂的熱愛和對音樂教育活動的期盼,指導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大膽地表現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與體驗并主動與老師溝通,活動教師的支持、幫助和鼓勵。另一方面,教師是幼兒學習的引導者、支持者與促進者,也是幼兒音樂表現和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的發(fā)現者、欣賞者、學習者。教師帶著信息、期望自覺不自覺地巴暗含的期望傳遞給幼兒,從而有效地激發(fā)幼兒音樂學習和探索的欲望,從中體驗學習和表達帶來的快樂。

一年級上下說課稿篇九

說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內容。

《輕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一冊第二單元20和21頁的知識,它是學生學習了比較大小、多少和高矮、長短的基礎上進行的體驗活動。教材內容選取了學生身邊常見的、感興趣的事物,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

(二)說學情。

本班學生都是剛剛走進校門的六、七歲的孩子,他們天真活潑、愛說愛笑,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樂于動腦。學生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都已不同程度地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

(三)說教學目標。

據我課前了解,我班的學生都已經知道物體可以比較輕重,但是對借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還了解得不是很清楚。為此,我制定了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通過系列活動,引導學生認識物體之間存在著輕重的差異。并認識測量物體輕重工具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通過“掂一掂”等活動,進一步體驗兩個物體間的輕重。

情感目標:通過比較活動,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逐步養(yǎng)成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

(四)說教學重難點。

的輕重關系并會用語言描述。而教學難點是體會輕重的相對性,能根據具體情境進行簡單的推理確定多個物體的輕重關系。

(五)說教具學具。

自制多媒體課件、天平稱若干、蘋果、雪梨等水果若干、盒子2個是我這節(jié)課所要準備的教具與學具。

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教師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法、直觀演示法、講述討論法三種教學方法。

(二)說學法。

學生運用觀察法、實物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等學習方法。

說教學流程:

新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試驗、猜測、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教學中我主要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感知。

(二)、實踐操作、體驗輕重。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一)、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感知。

(二)、實踐操作,體驗輕重。

(1)、掂一掂。

此時孩子們判斷輕重大都來自于自己的眼睛,他們眼中的輕重幾乎就等于大小,所以緊接著我就出示了這樣兩個盒子問他們:這兩個盒子哪個比較重?孩子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一樣重,這時我特意追問:一樣的盒子就一定一樣重嗎?此刻,孩子們的思維一定在飛速的旋轉,可能就會有學生想到:如果哪個盒子是空的,哪個肯定就輕。在學生特別想知道答案的時候,我請一名學生來用手掂一掂,再揭開謎底。然后請全班同學都參與“掂一掂”活動當中來,比比數學書和文具盒誰重誰輕,與同桌進行交流。

(2)、稱一稱。

學生們興致勃勃,踴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待學生交流完后我出示了蘋果和雪梨比輕重的圖片,學生們議論紛紛,說出三種不同的比較結果:有人覺得蘋果重一點,有人覺得雪梨重一點,還有人認為一樣重。由于這兩種水果輕重差不多,所以學生猜測的結果也就不同,再次引發(fā)了學生認識上的沖突,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借助測量工具的必要性。此時,引入天平的認識已經水到渠成了。

蕉比一個桔子重,而一個蘋果又比一根香蕉重,所以蘋果最重,桔子最輕。最后請學生從教室找一找誰比自己重,誰比自己輕。從而使學生真實地體驗到物體輕重的相對性,初步學會簡單的推理。至此,充實的活動給了學生豐富的體驗與感受,學生對輕重的理解已有了一個新的進展,有效地突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一年級的小學生注意穩(wěn)定性差,容易疲勞,所以我在練習之前先讓學生跟著音樂一起唱《表情歌》,適當地放松一下。然后引導學生逐一完成課本21頁上的四個練習。在做練習時讓學生先明確要求,再仔細看圖,做出判斷,然后再說明自己的答案和想法。

說教學評價:

一年級的學生習慣培養(yǎng)尤為重要,所以最后我鼓勵學生談一談自己的表現和收獲: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及時總結知識,反思自己,進而提高自己。整節(jié)課中,我都與學生融為一體,學生們興致盎然,在玩中學,學中玩,氣氛非常熱烈,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說板書設計:

教學板書是教師在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教學媒介,整節(jié)課中,我的板書設計簡單明了,重點突出,線索清晰,布局合理,圖片與文字相結合,有效的提高了教學效率。

總之,教學不是簡單的“告訴”,它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去經歷對知識的體驗和探索的過程。在有效地實踐活動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

一年級上下說課稿篇十

這天我說課的資料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美版第八冊第二課《巧用對稱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法運用、學法指導、學習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學分析:

首先,我根據《美術課程標準》所確立的階段目標,確定《巧用對稱形》一課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即嘗試從形狀與用選的關系,認識設計和工藝的造型、色彩、媒材,學習比較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形式原理,甩手繪草圖或立體制作的方法表現設計構想,感受設計和工藝與其他美術活動的區(qū)別。

《巧用對稱形》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平面幾何圖形、初步構成空間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事物都具有對稱性,也為學生認識對稱圖形帶給了很好的素材。教材透過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有關對稱形、借助實際操作讓學生了解對稱形,以及對稱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加深對所學平面圖形的認識,讓學生感受對稱美。對四年級學生而言,雖然用剪刀剪出對稱圖案并不難,但是要把這種技巧服務于生活就需要更高的美術修養(yǎng)。

(二)說教學目標:

眾所周知,它是整個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課程評價的主要依據。根據《九年義務教育美術教學大綱》對本領域的學習學生就應到達的目標要求,我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立了以下三點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什么是對稱形,明白對稱形剪紙的折法。

2、潛力目標:會剪對稱形,會運用對稱形裝飾生活中的物品。

3、情感目標:體驗設計活動的樂趣,激發(fā)美化生活的愿望,喚起并激發(fā)學生對民族剪紙藝術的熱愛,提高動手潛力。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我認為藝術來源于生活,就就應服務于生活,由于學生可能對如何設計美觀的對稱花紋需要必須的指導。因此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重點:掌握對稱形的特點,并能用所學對稱知識服務于生活,美化生活。難點:如何巧妙地運用對稱形,使其有美感。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就應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在教學中采用了激勵—探究—實踐—評價的教學方法。根據本課學生的理解潛力,我運用現場示范及多媒體演示結合,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并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來了解理解程度。這樣多法并用,既培養(yǎng)了他們分析理解作品的潛力,又啟發(fā)了學生的思維。

新課標要求:課堂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因此本課運用超多實物圖片、教具,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情境,穿插學生都熟悉的生活中的對稱形圖片,增加直觀性,啟發(fā)創(chuàng)造思維。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本課教學由課前激勵、欣賞感受、探究領會、實踐創(chuàng)作、展示評價、拓展思維六個環(huán)節(jié)組成。

(一)課前激勵。

教師出示各種自制對稱性紅雙喜字。其目的是透過教師祝福的傳遞,交流感情,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學生用心參與課堂教學。

(二)欣賞感受。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欣賞精美的對稱形圖片,帶領學生走進對稱的世界,感受生活中對稱的美。請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并舉例說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對稱圖形的例子,教師鼓勵有創(chuàng)意的回答。本環(huán)節(jié)教師充分利用課件資料,進一步拓寬學生視野。(教師板書課題)。

(三)探究領會。

1、情境創(chuàng)設,歸納對稱形定義。

(1)透過猜圖游戲,找出對稱圖形的另外一半,組成整個圖形。(2)觀察平面圖形,找出它們的共同特征??偨Y對稱圖形的定義。

(其目的是以美的作品感染學生,初步感受對稱形的美,利用作品創(chuàng)設情境。)。

2、自主探究,發(fā)現對稱形的制作方法。

本環(huán)節(jié)教師分發(fā)實物剪紙圖片,學生分小組探究,找出對稱形的制作方法。(其目的是讓學生探究發(fā)現對稱形剪紙的制作方法。)(教師板書:折疊、畫線、剪裁)。

3、仿例制作“蝴蝶”剪紙。

本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按照折、畫、剪方法,仿例制作蝴蝶剪紙,體會對稱折和連續(xù)對稱折。(其目的是透過學生試剪,對上一個知識點進行鞏固和延伸,體驗剪紙的過程,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板書:對稱折、連續(xù)對稱折)4、質疑再探,嘗試其他折法。

團花,團團相聚,花團錦簇,處處體現對稱之美。

本環(huán)節(jié)教師演示各種團花折法,學生試折。團花之美還在于信手而來的的驚喜,教師鼓勵學生在幾番折疊的紙上隨意剪裁,也可選取自己喜歡的團花試剪。(其目的是讓學生體驗不同類型的對稱形剪紙,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教師板書:三角折、四角折、五角折、六角折)。

(四)實踐創(chuàng)作。

看看不如剪剪,動口不如動手。

本環(huán)節(jié)教師提出作業(yè)要求并對學生進行安全和衛(wèi)生教育。讓學生伴隨著美妙的音樂自由創(chuàng)作,同時教師以指導者的身份參與創(chuàng)作及時發(fā)現問題,幫忙解決問題。(其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對稱形制作的方法,體驗創(chuàng)作的樂趣。)。

(五)展示評價。

剪一剪千嬌百媚,賞一賞萬種風情。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是透過展示作品,讓學生在自評、互評的過程中,共同提高。鼓勵學生已童趣的語言向他人展示并描述自己的作品,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耐心地聆聽他們的發(fā)言,找出不足,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隨時贊賞其富有個性的表達和創(chuàng)作,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快樂。

(六)拓展思維。

剪紙是中華民族的一顆璀璨明珠。教師透過展示剪紙藝術的其他用途,激發(fā)學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喚起學生對民族剪紙藝術的熱愛,并發(fā)動學生將其繼承和發(fā)揚。呼應本課情感目標。

第二課巧用對稱形對稱折;。

1、折疊連續(xù)對稱折;。

2、畫線三角折、四角折、五角折、六角折。

3、剪裁。

這樣的板書設計直觀明了、貼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又體現本課教學資料,突出重點,對本課教學也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以上是我對《巧用對稱形》一課的整體構思,懇請各位專家指正。謝謝!

一年級上下說課稿篇十一

11減幾是小數學第一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節(jié),內容包括準備題、例1到例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理解11減幾的退位減法的思維過程,學習有關11減幾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的計算。

2、在觀察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操作、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樣化的算法。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樂學。

4、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體驗到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

教學重點:

在觀察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操作、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樣化的算法。

教學難點:

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分析問題的思路,掌握11減幾的計算方法。

關于教法:

本節(jié)課屬于計算教學,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

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多種方法中肯定有比較簡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師只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同時給他們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間,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應讓他們在逐步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從而選取更優(yōu)的方法。

關于學法: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jié)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具體情景中經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通過比較,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3、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教學過程:

在引入新課的時候應用學生以往學過的知識設置問題,讓學生知道用17-5的方法計算11-5是不行的,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讓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算法,再交流得出計算方法,讓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的方法,為學生提供了一次對比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交流中不斷比較、分析,從而優(yōu)化自己的計算方法,使學生不僅學會了計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獲取有價值信息的能力,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練習過程中應用添圓列算式以及摘蘋果游戲,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達到鞏固新知的作用。

最后對學生在知識掌握、技能提高等方面作全面的總結。

我采用的復習題是和新課密切相關的,幾加幾等于11、11減1再減幾、用10減幾再加1,這些都是新課要用到內容。在引入新課的時候我采用問題引入法,從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入手,讓學生知道用以前的方法,也就是從散的里面減不夠,設置問題,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一年級上下說課稿篇十二

《影子》是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課文以小學生喜愛的兒歌形式出現,借助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影子的特點。

二、學生分析。

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讀書的一年級學生,對朗朗上口的兒歌有濃厚的興趣,好奇心強,但缺乏一定的鑒別能力。大多數學生活潑、好動,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量的漢字,求知欲比較強,但語言的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時間還比較短,好動、好玩。

三、主要設計理念。

1.注意從生活現象入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量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進行教學,喚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生很快地理解了影子是黑色的這一特征。在學完課文之后,我又讓學生在教室里做“找影子”的游戲,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生活中驗證光、物體和影子三者之間的位置關系。這樣的教學,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資源,在課堂中營造了濃厚的生活氛圍,把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緊密結合起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它不僅有利于發(fā)揮集體的智慧,解決學生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之間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學過程中,讓同桌看圖互相讀準確課文,讓二人小組展開討論、交流,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通過小組的學習交流,學生解決了問題,獲得了知識,體驗了成功。同時,學生思維積極,思路開闊,互相啟發(fā)、互相激勵,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3.拓展延伸,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課堂教學,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知識。激發(fā)起學生思維活動的動力系統(tǒng),激活課堂教學氛圍。如在學生學習完了課文之后,出示不同站姿的小狗圖片,并在小狗的前后左右放上不同的物品,讓學生說說:小狗最喜歡它左邊的東西,是什么?這個問題一提出,引起了學生積極地去思考與動作嘗試。雖然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很明確地弄對,但至少這是對所學知識的一種形式的運用,對于他們分清方向是一個很好的樣板。

教學目標。

1、認識“影、前”等11個生字和寶蓋、女字旁、月字旁三個偏旁會寫“在、后”等四個字和斜鉤一個筆畫。

2、正確朗讀課文,體會我對影子的喜愛之情,借助生活經驗理解在陽光下影子與人形影不離的特點。

3、學會識別“前、后、左、右”四個方位。

教學重點。

1、正確朗讀課文,認識“前、后、左、右”在生活情境中辨別這四個方向,并用這個四個詞來表達方位。

2、斜鉤和臥鉤的書寫區(qū)別。

說教法。

1、激趣導入謎語導入。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聽老師說“人人有個好朋友,烏黑身子烏黑投陽光下面跟你走?!?/p>

2、情境創(chuàng)設法。

在學習第一,二節(jié)課文時,用課件出示相應的插圖,達到圖文結合直觀形象的效果。對于天性好動注意力難以集中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借助電教媒體感受課文意境,其實打開的是學生心靈的小窗,睜大的是學生智慧的眼睛。

3、多種識字法。

針對一年級學生識字量大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自主識字能力顯得尤其重要,學生識字時我設計了多種形式方法識字,如借助拼音拼讀字音、開火車讀、個別讀、讀文識字、玩識字游戲等方法,教學中我特別重視讓學生說說是怎樣記住這個字的。

4、趣味游戲法。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不能持久,于是結合課文重點,學會識別“前、后、左、右”四個方位,我安排了課中拍手操游戲,師生在游戲中理解前、后、左、右。

5、質疑、釋疑。

學生根據圖畫讀書并想一想:影子為什么有時候在前,有時候在后,有時候在做,有時候在又讓學生通過讀課文,看圖再結合生活經驗想想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大家共同解決。

說學法。

1、合作學習。同桌一起讀課文,然后互相探討問題,并說說自己的想法,要學生感受到合作學習的快樂。

2、朗讀比賽發(fā)。讓學生利用多種形式讀,如同桌讀、個別讀,男女接力讀等方法貫穿始終,讀中悟、悟中讀,收到以讀代講的效果。

說程序。

第一課時。

一、猜謎語導入激發(fā)興趣。

二、初讀課文,初識影子。

1、師范讀。

2、學生自由讀讀準字音讀好停頓。

3、指名讀給大家聽。

三、動腦筋自主識字。

1、看拼音讀詞語。

2、趣味識字。

3、指導學生學習生字并組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二、學習第一小節(jié)。

1、齊讀第一小節(jié),思考你覺得第一小節(jié)哪句語句最有趣兒?

2、學習“影子在前,影子在后”一句。

3、啟發(fā)提問:你還覺得覺得哪句有趣?讀一讀。

三、自讀第二小節(jié)理解句子。

1、齊讀第二小節(jié),再讓學生自己讀課文。

2、影之為什么有時在小朋友的左邊,有時在小朋友的右邊。(引導學生看圖。)。

3、引導學生朗讀第二小節(jié)。

四、實踐活動。

1、練習說說:我的前后左右都是誰。

2、通過課中操來鞏固對影子和“前后左右”的方位認識。

五、學寫生字。

1、引導學生說說寫字要注意什么?

2、老師范寫“后、我”。

3、學生試寫,教師巡視指導。

4、反饋評價。

5、學生再次練習。

六、總結。

一年級上下說課稿篇十三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捆小棒(11~20各數的認識)。

一、說教材。

捆小棒是北師大版數學第一冊第七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認識11~20的各數,這是幫助學生建立數位概念的重要知識點之一。教材中所呈現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數一數,捆一捆。這是運用學生原有的經驗,建立十個一捆的觀念,進而幫助學生建立11~20各數的表象。二是擺一擺,想一想。這部分內容的側重點是把圖像與計數器表示數結合起來,這也是學生過渡到抽象符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在本部分的內容中又呈現了數的組成,讓學生知道十幾的數分別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三是數的認識的拓展。為了讓學生較全面地認識數,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讀數。

二、說學情。

一年級的學生對于10到20各數能數出來,但是對于他們的組成卻一點也不了解。一年級的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學設計中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讓學生仔細觀察、動手操作,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說教學目標。

1.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活動過程,初步認識11~20的各數,知道這些數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大小。

2.經歷觀察、思考等數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加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11~20各數,理解11~20各數的組成。

教學難點:對數位的理解。

教學準備:

學生:小棒、計數器、

老師:課件、小棒、計數器、

四、說教法和學法。

(一)操作實踐法,以實踐促思維。

通過擺小棒,撥計數器等操作,積累感性經驗以“動促”“思”,形成“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十幾”的概念。在活動中,不僅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而且讓學生充分展示才能,為理解和認識20以內數的組成做好充分的準備,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二)合作探究學習法的運用,促進了生生之間的互補。

合作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方法,在小組中交流擺法,互相啟發(fā),使認識得到深化,知識得到鞏固,也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11到20各數的組成.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數一數、捆一捆的活動,讓學生具體感知10個一是一個十。為下步教學11到20的組成奠定基礎。

通過擺一擺、想一想的活動,讓學生理解11到20各數的組成。

師生做擺小棒游戲,擺出11到20各數。教學程序為:擺11根小棒,學生集體擺后,找一名學生把小棒擺在黑板上,集體想:個十()個一是11。12到19根小棒可以分著讓學生自己擺,并說出是幾個十幾個一。然后,讓學生擺出20跟小棒,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怎樣很快的擺出20根小棒?讓學生說出方法。

(二)通過認識計數器,幫助學生建立11到20各數的表象。

1、介紹計數器各部分的名稱。

重點介紹個位一個珠子表示多少,怎樣寫,十位一個珠子表示多少,怎樣寫。

2、師生做撥珠子游戲。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認識計數器,并幫助學生建立11到20各數的表象,可以通過擺小棒和撥珠子之間的轉化練習來完成。

具體環(huán)節(jié)為:老師用課件示范11用小棒表示,怎樣在計數器上撥珠子,以及對應在計數器下面寫數字的過程。然后老師擺15根小棒,學生在計數器上撥出15,老師在計數器上撥出19,學生擺出19根小棒,同桌合作,一個擺20根小棒,一個用計數器撥出20。

3、安排在直尺上讀數,可以讓學生形象的看到20以內數的排列,為學生認識數的大小和順序打下基礎。

4、鞏固練習。

通過看圖寫數,讓學生再次體會數的直觀模型。

通過畫珠子,將抽象的數字具體化,讓學生形象的理解數位概念。

課后反思:

本節(jié)課內容是在學習0~10各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數一數、捆一捆、擺一擺、想一想、讀一讀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fā)展。多次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探索與思考,從而獲得知識。由于一年級學生自主意識還太強,不善于與別人合作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設計的小組合作環(huán)節(jié)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學數位時我利用課件演示,課件中只出現個位,十位,雖然也比較直觀,但是與學具還是有一定的差別,學具從個位一直到千萬位。學生實際操作時不知道該撥哪兒的珠子,有的學生隨心所欲的撥。課后經過思考,還有聽課老師的建議,我們都認為次環(huán)節(jié)教師用計數器演示比較好,先指導學生認識并找到計數器上的個位、十位,然后教師撥珠子讓學生讀數,再由教師報數讓學生撥珠子。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還要加強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恰到好處進行有效小組合作學習。

一年級上下說課稿篇十四

教材分析:

《畫青花》是一節(jié)二年級的“設計運用”課,做為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單元中美術活動之一,以優(yōu)秀、古老、復雜的傳統(tǒng)藝術——青花瓷做為主題,用極其簡練、直觀、富有兒童趣味的表現手法,引導學生通過看一看、做一做、畫一畫等方式,初步了解青花瓷的特點,領略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本課教材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美術設計運用和創(chuàng)新求變創(chuàng)作三者巧妙的融合,讓孩子們通過學習和創(chuàng)作感受藝術、文化、歷史留給我們的絢爛光彩。

教學目標:

圍繞著新課改下美術教學三維目標,我為本課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圍繞著掌握青花瓷的造型、圖案設計運用,感受傳統(tǒng)藝術的魅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畫一畫、做一做“青花瓷”,提高學生觀察力和想象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分析和三維教學目標,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繪畫工具,進行簡單的制作和裝飾之外,以及對稱概念在青花瓷造型和圖案設計中的運用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是如何能讓學生創(chuàng)作豐富、多樣的圖案、造型。

學情、學法分析:

小學低段的學生對于美術的學習興趣很高,思維活躍,但注意力較易分散,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在教學中,老師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是至關重要的。本課教學我主要采用游戲法、觀察法、啟發(fā)引導法和情景創(chuàng)設法。通過舞蹈欣賞、觀看短片、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有效激發(fā)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教學目標和解決教學重難點的方面則以游戲的形式開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在實際教學中,準確把握課堂生層,注重對學生的有效引導,使環(huán)節(jié)開展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真正落到實處,達到預設教學目標。

教學程序:

本課設計的主要思路是以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結合舞蹈音樂、貫穿人文教育的美術教學活動。整個教學主要分為感知階段、分析階段、創(chuàng)作階段、評價階段和拓展階段。具體流程是:導入舞蹈《青花》——滲透人文知識——探索設計技法——欣賞開拓思路——設計造型圖案——師生互動評價——藝術延伸生活。

導入舞蹈《青花》。多媒體播放舞蹈《青花》,學生進行欣賞作為導入,以奇妙的舞蹈藝術創(chuàng)意吸引學生的眼球,頂蓋和底座兩個青花瓷的道具中間,由舞蹈演員的身體組成胚體。隨著音樂律動,演員搖動身姿,變換出不同形狀的“青花瓷”,激發(fā)學生對于青花瓷的藝術聯(lián)想。這樣一個導入很好的切合畫青花這一主題,同時也將舞蹈藝術的美結合了到美術課堂當中。

滲透人文知識。首先我編輯了一個青花瓷制作過程的短片。通過短片的播放,讓學生在初步了解制瓷奧妙以及我們江西景德鎮(zhèn)引以為傲的制瓷歷史,將人文情感的培養(yǎng)和制瓷認知相結合。

然后以欣賞青花瓷圖片的形式。引導學生簡單了解青花瓷的造型、圖案裝飾的特點,從造型、圖案兩個方面出發(fā)。除了引導學生認識造型對稱之外,出示一些青花瓷造型上的一些小點綴和吉祥圖案的欣賞,為學生在之后的創(chuàng)作提供一些設計素材。

探索設計技法。學生已經對青花瓷從人文到造型都有了認識和了解,那么如何在這一基礎上讓學生創(chuàng)作出豐富、多樣的圖案、瓷器造型。將是這一環(huán)節(jié)要達到的主要目標,也是本課教學重難點的解決部分。本環(huán)節(jié)以游戲和討論的形式開展。

首先是圖案拼貼游戲。老師現場演示,將紙對折,在一邊畫好花瓶的一半,沿邊剪下。然后出示幾個不同形狀的空白花瓶,邀請同學們一起來將空花瓶添加裝飾的圖案。老師提供一些剪好的花紋、圖案,請同學們來自由組合,由四組同學完成。學生通過添加圖案的游戲,認識青花瓷的造型和圖案設計的形式,了解裝飾的幾個部分:瓶頸裝飾、瓶口裝飾、瓶身的裝飾和瓶底的裝飾。簡單了解圖案設計中的單獨紋樣、帶狀二方連續(xù)、故事敘述幾個基本樣式。為后面的設計創(chuàng)作提供基礎。

然后是學生互動討論。請學生說一說你能想到的`奇特青花瓷造型和美麗圖案。學生討論環(huán)節(jié)是最能體現課堂生層的部分,為了避免環(huán)節(jié)的開展浮于表面,及時抓住學生在討論中迸發(fā)的思維火花,以啟發(fā)性的語言使學生討論達到預設效果。

欣賞開拓思路。出示畫青花作品欣賞課件。引導學生通過欣賞不同繪畫工具創(chuàng)作的青花畫作品,和美麗的圖案設計,打開學生在繪畫表現上的創(chuàng)作思路。

學生設計創(chuàng)作。創(chuàng)設情景“青花瓷藝術展”,出示7個寬1.3米、高90厘米的“古董展架噴繪。畫好的同學可以把作品擺到展架空擋處,有效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熱情。在學生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還將播放古典音樂,烘托課堂氣氛,老師巡回指導,及時發(fā)現學生的創(chuàng)作中的閃光點。

師生互動評價。評價活動是美術教學中比較難開展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是課堂氣氛難控制。二是二年級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有限,評價不易達到預設效果。針對這兩點,進行評價活動時我主要運用了情景創(chuàng)設法和“三星”評價法。以“青花瓷藝術展”情景創(chuàng)設來進行作品的展示,烘托了評課堂氛圍,有效的激發(fā)學生自主評價的熱情。設計一個圍繞造型星、圖案設計星和創(chuàng)意星三個方面的“三星”評價法,并以板書的形式將這三星分別出示在黑板上,為學生的自主評價提供指導,引導學生有目標的進行評價,提高評價的效果。

藝術延伸生活。在教學最后的這個拓展環(huán)節(jié),向同學們展示一些青花瓷的奇特、有趣的運用如:青花瓷器的玩具、青花瓷片做成的衣服等。這些新奇的圖片,能夠在吸引學生的同時,讓孩子們了解到,美麗的青花瓷不但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在新世紀的今天,我們還可以為古老而精美的它穿上新的外衣。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本課教學設計寓教于樂,教學手段形式多樣。環(huán)節(jié)實施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中難點,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力求整個教學層次清晰,環(huán)節(jié)開展扎實有效,讓孩子們在愉快和充滿趣味的美術活動中,感受藝術魅力的同時,真正學到知識,掌握美術技法,體現美術學科的特有性質。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級上下說課稿篇十五

本單元圍繞一年級學生剛剛入學,從作息時間上還在不斷調整變化,為更好的讓學生適應學校生活,不斷讓兒童感知自己在這一年里一年級生活的點滴變化。

二、說學情。

剛入學的孩子們和幼兒園時期相比,的確是長大了,但對成人的依賴還是存在的。孩子們都愿意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進步與變化。課堂上充分給孩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多角度感知總結自己的變化與進步很重要。由于孩子年紀小,抽象思維能力差,直觀性和形象性的東西比較符合他們的認知規(guī)律,合作能力也是要慢慢培養(yǎng)。

三、說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的情況分析,結合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現在我來說說本課具體的教學目標:

1,了解按時起居、按時上學的意義。

2,懂得按時上學是遵守學校常規(guī)的表現。

3、養(yǎng)成按時作息、守時不拖拉的生活習慣。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知道為什么要按時起居、按時上學,養(yǎng)成按時作息、守時不拖拉的生活習慣。

五、說教法學法。

要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教學中我以兒童活動為中心,通過課前的調查、資料收集,課上的交流、游戲,讓兒童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兒童的體驗、感悟、內化中,一步步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而老師則作為引導者、合作者,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結合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過程分成“發(fā)現明明的變化”“了解西西的生活”“結合自己的生活”“收獲成長的果實”“分享成長的快樂”五個活動。

導入部分: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部分是一節(jié)課開頭成功的關鍵。

老師跟孩子們說:“上節(jié)課,鐘姐姐和明明交了朋友,幫助明明改正了很多壞習慣,明明現在可大變樣了,成了人見人夸的好孩子,今天鐘姐姐又被請到了西西的家里,我們看看西西又哪些地方需要鐘姐姐幫她改正,請同學們看書p32頁。

活動一:激趣導入。

1.老師描述畫面一,接著讓大家說說,西西這么晚睡覺,上學會怎樣?上課會怎樣?經常這樣下去會怎樣?老師逐個問題來問,請同學回答,生回答不一。老師及時總結。(出示幻燈片)。

2、老師又繼續(xù)描述畫面二,請大家說西西該起床時不起床,你們說這么晚還不起,上學會怎樣?上課會怎樣?經常這樣下去會怎樣?也是教師逐個來問,請同學回答,待學生回答后,老師總結。(同一張幻燈片)。

3、這時老師結合學生自己情況來問:你在家有沒有晚睡晚起的時候呢?你的家長會怎么樣做呢?之后,老師又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判定哪種情況:(出示幻燈片)。

說明一下:讓學生結合自己來說,學生們一時不會列舉太多,這時在孩子們說完后,老師再把生活中常見的幾種情況列舉出來,讓這個問題更充實。

4、老師小結:好,下面咱們來幫一幫西西吧,你想給她哪些建議。同桌同學先說說,然后老師再請同學說。

設計意圖: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老師及時表揚學生。

5、老師接著說老師也和大家一起想辦法,要么咱們給西西打個電話,把大家的建議告訴她好嗎?老師示范給同學們,隨后請同桌一人扮演西西,一人扮演自己,來練習。

設計意圖: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拉近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能很好的調節(jié)課堂氣氛,學生對打電話不陌生,練習起來興致高。

6、老師就請同學給大家表演一下。對表演好的同學送上掌聲。

設計意圖:教育就是這樣,寓教育于活動之中,創(chuàng)設孩子們樂于參與其中的活動形式,讓他們在活動中有所得,有所悟。而在整個活動中,也充分體現了品德教育的生活性。

下面進行活動二:和鐘姐姐交朋友。

老師導入:大家?guī)臀魑鞲恼隋e誤,為了感謝大家,鐘姐姐送給大家一份禮物。想知道是什么嗎?是一首拍手歌,請老師帶著同學們一起念一念,學一學好嗎?這時出示多媒體。

老師領讀,學生跟讀。讀兩遍。

你拍一,我拍一,鬧鐘叫我要早起。

你拍二我拍二,上學準時不遲到。

你拍三,我拍三,每天按時來用餐。

你拍四,我拍四,早睡早起是好事。

你拍五,我拍五,養(yǎng)成習慣我最酷。

7、下面是和鐘姐姐交朋友的環(huán)節(jié)。

(1)老師導言:下面請大家繼續(xù)看書,看p33頁,這是一張西西制定的作息時間表。下面請大家拿出你們手中的“我的作息時間表”,按照上面的幾項內容,自己合理的來制定一下時間,寫完之后,小組內先互相交流,然后老師再找同學來說。布置完后,老師把“我的作息時間表”上的幾項,抄寫在黑板上,對學生先講清楚,再讓他們去寫。

說明:這項內容有點難度,對于剛入學的孩子來說,還不是很明白,所以我就把上面的內容抄在黑板上,逐個進行講解,讓學生行中有數,結合自身這樣會寫的真實,仔細。

(2)教師及時總結剛才的活動。

1、接著問同學們,現在是幾點,我們還能夠回這個時間嗎?學生回答不一。

2、老師又問:時間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時間不能倒流。因此我們要珍惜時間!請大家結合班里學生來說其實咱們班也有很多珍惜時間的好孩子,比如說能按時起床、按時用餐、按時休息。這都是珍惜時間的表現。請小組內評議出守時守紀的標兵來。并說明理由。(及時表揚優(yōu)秀同學)。

設計意圖:我先組織他們在小組里交流,讓同學們都能感受自己的長大與進步,知道自己養(yǎng)成了哪些好習慣。而老師則作為參與者,細心聆聽著孩子們進步與變化。兒童品德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引導兒童在相互交流中進行自我評價和成長展示。用“找優(yōu)點”的方式啟發(fā)兒童客觀、全面地評價別人,尤其是對那些平時容易得到消極評價或被忽視的兒童,老師注意引導兒童正確、全面地進行評價。

3、老師總結,接著老師出示幻燈片領讀有關要珍惜時間的句子。領讀兩遍。(出示幻燈片)。

四、最后是課堂知識延伸:

設計意圖:課的最后,我以分享成長的快樂作為課后的延伸活動。讓兒童把課堂上的展示拓展到生活中去。讓大家都能知道我的變化,為我祝福。

五、到這里本課結束。

課后反思:綜觀整節(jié)課的設計,處處體現著生活性。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力求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教學內容的主要源泉,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力求做到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回歸學生的生活,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顒邮墙毯蛯W的共同中介。課堂上老師通過創(chuàng)設孩子樂于參與的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有所得,有所悟,受到品德教育的熏陶。讓兒童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fā)展。構建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我想一節(jié)課下來能夠完成教學目標。

謝謝大家,不足之處還請您多多指教!

一年級上下說課稿篇十六

教材分析:我所執(zhí)教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中的第八單元給“圖形找規(guī)律?!边@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

指導思想: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其核心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的能力。只有構建具有創(chuàng)新學習要求的課堂教學策略,規(guī)范數學教學過程,才能把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落到實處。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特爾指出:“將數學作為一種活動來解釋和分析,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教學方法,稱之為再創(chuàng)造的方法?!痹谶@里充分強調了學習數學的正確方法是由學生把要學習的數學知識通過自主活動自己發(fā)現或創(chuàng)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設計組織好學生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而不是把現成的東西灌給學生。因此我在設計這堂課時,采用了我們學校提出的自主參與式創(chuàng)新性學習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誘發(fā)學習欲望。

情境教學以“形”為手段,以“情”為紐帶,以“周圍世界”為源泉,以培養(yǎng)興趣為前提,以生活展現情境,以圖畫再現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語言描繪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活動,做到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相伴相隨,有機結合,體現形真、情切、意遠、理蘊的特點,誘發(fā)主動性,促進兒童發(fā)展。這就是我在上課一開始設計了有關春天主體畫面的初衷。以動入境。吸引學生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啟發(fā)學生思維,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事物的規(guī)律。

(二)、引導探索,認識規(guī)律——學習數學知識。

本環(huán)節(jié)是一堂課中的主要部分,學生的主要活動是:根據上一環(huán)節(jié)中提出的問題,有目的的進行小組討論、操作實驗、合作探究,放手讓學生真正活動起來,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經歷數學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從而達到自主構建知識的目的。在這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幫助者、點撥者、激勵者。就此我設計了從生活中發(fā)現規(guī)律和隨數字娃娃走入智慧寶塔兩個活動,并努力的從這兩個活動中體現以上的理念。

(三)、聯(lián)系生活,運用規(guī)律——理清知識脈絡。

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把小組內探究到的結論在班內交流,小組間達成共識。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鼓勵每一位學生認真傾聽,及時記錄和自己小組的不同意見,及時發(fā)表不同見解,可以互相質疑,互相補充,使學生想問、敢問和善問。而且我自己也傾聽學生發(fā)言,及時引導和鼓勵。

(四)、智力闖關,鞏固發(fā)展——構建認知結構。

學生在探究交流,發(fā)現規(guī)律,學會數學知識后,再應用自己的發(fā)現解決問題。為此我設計了一些具有層次性、生活性、游戲性、趣味性、開放型、挑戰(zhàn)性的習題,最大限度的使所學知識在練習中拓展深化,在應用中升華,構建起知識體系,使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

在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以下的教學策略:

(一)、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課堂是屬于學生的,倘若不屬于學生,課堂與老師則沒有了存在的價值。為此在課堂上,我努力的做到不是學生配合老師的教,而是老師服務于學生的學,讓老師的行為取決于學生學習的需要。

(二)、活動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

小學生在他們身體迅速成長的時候,往往是通過自身的活動,去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學習本領的?!皭蹌印笔敲總€孩子的天性。應該說,沒有孩子們的活動,就不可能邁出創(chuàng)新的第一步。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的調動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探究新知識的活動,使學生在動手、動眼、動口、動腦中學會創(chuàng)新。比如,我在執(zhí)教的過程中,讓學生動手有規(guī)律的涂色,讓學生觀察周圍,小組討論,努力的體現以上的教學策略。

(三)、和諧、民主、寬松、活躍的課堂氛圍。

師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交往、關系和諧;營造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境互動的教學情境;學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與自由度,錯了允許重答,不完整允許補充,沒想好允許再想,不同的意見允許爭論,學生思維被激活,情感被撩起來,靈氣得以釋放。

(四)、營造出“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學習局面。

十個指頭不一樣齊,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特點、情意因素千差萬別,教師無法完全把握每個學生瞬息變幻的外在、內在的狀態(tài)。為此我不單純從表現效果出發(fā)來設計教學,而是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品質,從學生長遠發(fā)展的要求來設計教學,引導每個學生把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教師的要求結合起來,實現“師生心往一處想”,學生各自“勁往需要處使”,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自己的智慧,體驗成功的快樂。

總之,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努力做到不是單為教而教,而是注重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質。

但現在想來,在執(zhí)教的過程中仍然出現了許多缺憾和不足。

1、在有規(guī)律涂色展示時,我應該讓學生到投影前面去指著圖片說。

2、在最后的有規(guī)律串氣球的活動中,我應該把要求更進一步強調,這樣就不會出現學生注重了操作活動而把氣球串成了一堆的情況。

3、智慧寶塔的第四層我設計的是一道發(fā)散性的題目:1個紅珠子,1個綠珠子,1個紅珠子,2個綠珠子。

一個紅珠子,3個綠珠子,讓學生想接下去應該怎么串。因為時間關系,沒來得及出示就進行了下一步。如果我把它當作一個思考題出示,可能會更好。

一年級上下說課稿篇十七

認知目標: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關系,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能力目標: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和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初步培養(yǎng)學生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情感目標: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能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和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文試表述

教學難點:讓學生體驗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教具準備:喜洋洋的貼圖,課件。

一、從貼臉游戲,引入課題。

1、師:同學們,今天陳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朋友,瞧:

(課件出示喜洋洋圖片)

2、出示喜洋洋圖片1。

問:你們覺得這兩個喜洋洋有什么不同?

3、學生講,老師貼。

4、學生觀察,兩者間有什么關系?

5、引入課題,喜洋洋為了感謝大家?guī)退一亓吮亲雍妥彀?,現在給我們當導游,帶我們一起去游玩,在生活中去學習上下位置關系。板書:上下。

二、理解上下,培養(yǎng)空間觀念。(重點)

出示主題圖,這是我們學習的第一站,南京長江大橋,圖中有什么交通工具呢?

學生觀察。

1、初步體會上下位置關系

出示汽車和火車,你能說說它們的位置關系嗎?

引導,誰能完整的說一說,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

2、詳細體會上下位置關系

出示火車和輪船,你能再說說它們的位置關系嗎?

引導,誰能完整的說一說,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

小結:在位置關系不變時,對于兩個物體,上下位置關系是絕對的。

2、體會上下位置關系的相對性(難點)

出示汽車、火車、輪船,你能說說它們的位置關系嗎?

引導,一會說火車在上面,一會又說火車在下面。對嗎?

同桌討論。生回答。

小結:對于三個物體來說,參照物不同,上下位置關系也會不同。例如:火車對汽車來說,火車在汽車的下面?;疖噷喆瑏碚f,火車在輪船的上面。

三、創(chuàng)設活動,加深理解,促進情感體驗

(1)擺一擺

現在,喜洋洋帶我們來到第二站教室。

將你的數學書擺在課桌的上面,然后將你的文具盒放在數學書的上面,再從文具盒里拿出一支鉛筆放在文具盒的上面。

并說說,誰在最上面?誰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擺一擺,說一說。

生操作,師巡視。

(3)寫一寫。

四、鞏固理解、增強應用意識。

1、游戲,喜洋洋做,學生跟著做。

游戲兒歌:上上下下

咕嚕咕嚕咕嚕咕嚕向上爬,(雙手握拳相互繞圈從下往上至頭頂)

咕嚕咕嚕咕嚕咕嚕向下滑。(雙手握拳相互繞圈從上往下至腳面)

太陽出來了, (雙手在頭兩側伸直打開,手心向前)

花兒也對我咪咪笑。 (手腕靠攏在下巴處做花朵狀微笑點頭)

上,下, (雙手伸直上舉,再彎曲至耳朵旁)

上,下, (重復上面動作)

休息一下。 (雙手在臉側做睡覺狀)

2、第三站,動物器材室。

3、第四站,喜洋洋的房間。

4、第五站,回到教室。

聯(lián)系生活,叫學生觀察所處的教室,有哪些物體存在著上下位置關系。

五、小結。

今天,喜洋洋帶我們游玩了這么多地方,你收獲了什么?觀察所處的教室,比如,講臺和黑板,第一小組和第二小組間存在哪些位置關系?這是我們后面幾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

一年級上下說課稿篇十八

《神氣的小廚師》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十六課的內容。這是一節(jié)綜合造型表現課,教材中針對兒童心理特點,選擇兒童喜歡的食物為題材,貼近學生生活,以學生的現實活動和社會實踐為基礎,把美術和生活有機聯(lián)系,從不同角度體驗美術的樂趣,增強學習美術的信心。

這個過程讓學生主動參于學習,自主發(fā)現問題,并在實際動手中尋求知識點,找到學習方法,體驗學習樂趣。教師只起到一個輔助和引導作用,把課堂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問題、探索和研究問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1、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制作食物讓學生體驗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帶來的愉悅感受。同時引導學生用丟棄的廢舊材料和橡皮泥來進行制作,讓他們從中知道很多東西可以循環(huán)利用的。

重點:1.學會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如紙和橡皮泥等)做出多種多樣的事物。

難點:2.創(chuàng)新使用材料,制作方法精細。

:課件、制作作品。

一)、欣賞觀察,激發(fā)興趣。

二)、了解生活中的食物。

在欣賞生活中的食物時,讓學生了解食物的分類還讓他們說說的其特點和顏色,使學生更容易記住各種的結構特征,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起到引導作用?!昂帽頁P”是小學生的重要心理特點,表揚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進步的喜悅,從中得到心理的滿足,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所以學生找出哪種食物對應哪種類型時我會給于表揚,讓學生一種愉快、自傲的情感體驗。

三)、欣賞演示。

這一步驟我用了示范性欣賞的方法,讓學生直觀的欣賞教師做的“食物”,學生看到老師各種食物,自己就有想做食物的沖動。由于小學生認知能力、表達能力的限制,在美術作品的欣賞中有時需要教師一步步的引導,通過分析、交流、感受等過程來解決問題,并達到欣賞作品的目的才能更深入的理解作品。所以在本環(huán)節(jié)讓他們欣賞的同時說說老師做的“食物”是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做的,讓學生通過觀賞了解制作“食物”的選材和制作方法,接下來再讓學生看我制作過程的步驟,并通過欣賞比較了解整齊打擺放才是美。讓他們在制作過程中不僅做的像而且要擺放美觀。

四)、學生創(chuàng)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讓他們帶上廚師帽來做美食,更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根據美術學科的特點,制作法是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使學生鞏固和完善的知識、技能。學生在學習了樹的知識后,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創(chuàng)作,并鼓勵學生大膽的創(chuàng)作。學生制作時播放輕松的音樂,調節(jié)課堂氣氛。

五)、評價。

人類的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由于學生在比例方面的感知有差別,而且整體把握形態(tài)的能力較弱。評價學生的作品應該因人而異,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

在此環(huán)節(jié)我用了比較欣賞,目的是為了找出作品之間相同或相異之處以促進對欣賞對象的理解。比較欣賞由于對欣賞對象相關方面的比較,而使欣賞本身具有特別的新意和深度,在具體教學時,假如能充分利用比較欣賞法,引導學生對作品的內容、形式、技巧乃至風格等方面進行縱橫交叉比較,則比空洞的分析、講解和說教更為生動,更易使學生得到啟發(fā),從而使其加深理解,激發(fā)學習主動性。

六)、拓展。

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了解,其實我們除了用彩紙還可以用很多廢舊材料來做食物,出示海綿泡沫塑料做的食品讓學生觀賞,課后同學們可以用其他廢舊材料來做些你喜歡的食物。

以上就是我今天說課的內容,謝謝。

一年級上下說課稿篇十九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一年級上冊《6、5、4、3、2加幾,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8加幾、7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在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中占據重要的位置,為學生熟練計算20以內的進位奠定基礎。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認為本節(jié)課主要應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提出并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6、5、4、3、2加幾的方法,能比較熟練地計算6、5、4、3、2加幾。

2、在觀察、操作中逐步發(fā)展探究、思考的意識和能力,重視算法多樣化,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和思維的靈活性。

3、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學習興趣讓學生應用知識解決生活里相關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

結合教學目標,我認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6、5、4、3、2加幾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聯(lián)系學過的相應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數。

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主要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引導法(這一方法主要用與試一試4+9和5+8的教學上)。

討論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這節(jié)課的新知主要由學生自主探索得出,討論法將貫穿本節(jié)課始終)。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在課的開始,我用多媒體出示兔子出去采蘑菇的場景,并告訴學生小兔子請他們去它家坐客,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提出要想去小兔家要能快速的口算出10+6,9+5,9+7,7+9等幾道題,在學生口算完以后我又引導學生比較:9+7和7+9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為教學難點的突破做準備。

二、探索新知。

1、引導列式,探討算法。

首先出示例題圖,讓學生觀察小兔子左邊有幾個蘑菇?右邊有幾個?并找到問題列出算式,然后讓學生自主探索算法。得出算法后引導學生匯報交流算法從而引出并板書課題。

2、應用新知。

接著讓學生完成試一試。匯報時說每一題的算法。比較后兩題的不同算法,用多媒體先在4+9上方出示9+4,引導學生認識到可以先算出9+4=13,從而直接推算出4+9=13,再次為難點的突破做孕伏。

三、鞏固練習。

在例題和試一試的教學完成后緊接著進行了相關的練習,這樣可以讓學生及時的鞏固新知。我首先安排學生進行想想做做第1題,通過看一幅圖寫2道算式,讓學生再次感受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得數不變,又一次鞏固了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數推算出另一道相應加法算式的得數算法的合理性和便捷性。在“想想做做”第2題的教學中,我又適時地引導:我們先來觀察一下每一組題目,你發(fā)現了什么嗎?通過這一層一層的設計很好的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四、深化拓展。

“想想做做”第5題的教學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我把“想想做做”第4題改為小螞蟻搬家的游戲放在“想想做做”第5題之后完成。這樣改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想想做做”第4題沒有給出學生寫得數的地方;二是學生年齡太小,不適合一直算算的。改為螞蟻搬家讓學生搶答,學生的興趣會更高一些。

而我把“想想做做”第6題的紅花說成老師要獎勵給學生的秘密禮物,學生會很期待,完成的會更細心、更快。

五、全課小結。

小結的過程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讓學生再次回顧知識的形成過程,結合學生的回顧及時發(fā)現學生理解上的不足,給予幫助。

一年級上下說課稿篇二十

我說課的內容是京版教材第一冊第九單元的學看鐘表,由于水平有限,在設計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指導思想我依據以下兩點:

根據以上的具體要求,本次教學設計充分考慮一年級學生已有認知和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各種形式的直觀教學和動手實踐認識鐘表,通過對比觀察會看鐘表的整時和半時,感悟鐘表指針指向的道理,體會鐘表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學看鐘表》是北京市義務教育改革實驗教材第一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本節(jié)課也是小學課本中第一次出現關于時間的知識,這節(jié)課主要是讓學生首先認識鐘面,通過觀察知道鐘面上有112個數字,是怎樣排列的;認識時針和分針。其次讓學生學會看整時和幾時半時刻的方法,能正確讀出這樣的時刻。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時間和生活是密切聯(lián)系的,把數學知識的學習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向學生進行遵守時間和珍惜時間的教育。

學情分析: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里,有許多關于時間的信息: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吃飯、休息的時間、況且大多數孩子在家庭、幼兒園已經了解了一些看鐘表的方法,應該說許多學生已經儲備了一些認識鐘表的知識經驗。在上課前我也做了一些調查:

1、首先我找?guī)酌麑W生做了課前訪談,我拿著鐘表分別問了整時和半時,有80%的學生都能正確的說出整時,但只有40%的學生能正確的說出半時,當我在問你是怎么知道的時,也僅有一兩個學生能準確的說清楚認識鐘表的方法。

2、我在班中做了調查問卷。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745521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