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古詩(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6 13:02:18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古詩(模板18篇)
時間:2023-12-06 13:02:18     小編:ZS文王

編寫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一種規(guī)范化要求,也是教師專業(yè)素質的體現(xiàn)之一。教案的編寫應該注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學生的參與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給您帶來一些啟發(fā)和幫助。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古詩篇一

一、教學目標:

1、讀懂古詩,了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的精神。

2、體會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背誦這首古詩。

教學重點。

1、體會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了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的精神。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新朋友,快看他是誰?(出示蜜蜂圖)。

誰知道小蜜蜂每天都在忙什么呢?唐代詩人羅隱創(chuàng)作了一首描寫蜜蜂的詩。板書題目:《蜂》,并指讀。

(二)初讀古詩讀正確。

1、介紹作者。

2、自由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不多字也不丟字。

3、同桌互檢。

4、找個別學生讀。

(三)了解詩意誦讀古詩。

1、輕聲自讀,思考,蜜蜂都去哪采蜜?你是從哪句知道的?

無論是平原田野還是崇山峻嶺,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領地。這里作者運用“不論”、“無限”、“盡”等詞,寫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2、邊想象蜜蜂采蜜的情景,邊讀前兩句詩。體會蜜蜂采蜜的辛苦。

3、蜜蜂這樣辛勤采蜜是為了誰?進一步通過朗讀,揣摩、體會。

4、作者用創(chuàng)作詩的方式來贊美小蜜蜂,你能用自己的朗讀來贊美小蜜蜂嗎?

(1)個別學生展示讀。

(2)有必要的話聽范讀。

(3)自己練習誦讀。

(4)展示讀。

5、采的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詩人羅隱為我們記錄了小蜜蜂勤勞、辛苦的一生,后來人們?yōu)檫@首詩普了曲,下面讓我們聽一聽唱一唱。

(1)看視頻邊聽邊學。

(2)唱給同桌聽。

(3)展示可以一個人,也可以和同桌兩個人一起唱。

三、鞏固練習。

1、用詩來贊美蜜蜂的不僅僅是唐代詩人羅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看看還有誰來贊美蜜蜂。

《詠蜂》:

葛顯庭??(當代)。

三百天來九州跑,南疆北國采花嬌;。

終日釀蜜身心勞,甜蜜人間世人效。

詠蜂(王錦)。

紛紛穿飛萬花間,終生未得半日閑。

世人都夸蜜味好,釜底添薪有誰憐。

詠蜂。

宋???姚勉。

百花頭上選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

但得蜜成甘眾口,一身雖苦又何妨。

(三首中選一首或兩首)。

再美再多的話也表達不完我們對蜜蜂的贊美,就讓我們帶著心中對蜜蜂的這份濃濃的情再讀一讀這首古詩吧!

板書:

苦???????????????甜。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古詩篇二

兩課時。

1、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讀懂詩句。

2、體會詩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見、所感。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望天門山》。

讀懂詩句的大概意思,并能體會詩句的思想感情。

1、幻燈片。

講授法、討論法。

一、導入新課。

1、請同學們背誦幾首古詩,朗讀幾句詩人李白寫的詩句,說說自己學習古詩有什么感受。

2、導入新課。

唐代大詩人李白喜愛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來到位于安徽省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的天門山,面對眼前的景物,產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這種感受寫下來,這就是本課的第一首古詩。

3、出示詩題。

4、讀題,試講詩題,并說明自己是怎樣知道詩題意思的。

二、自讀自悟詩句的大概意思。

1、學生自由讀,同桌互讀。要求把字音讀準,練習有節(jié)奏的朗讀。

2、出示多媒體課件,學生默讀思考,整體感知詩句的大概意思。

(1)重點理解“斷、開、回、出”

這幾個動詞的意思。

(2)默讀,邊讀邊想象詩句描寫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畫下來。

(3)小組交流。

3、出示詩句,再請幾個小組代表讀一讀,說說詩句的大概意思,在學生發(fā)言的過程中教師隨機指點。

三、感情朗讀。

1、指導朗讀。

2、讀過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這種感受是從那些詞句中體會到的?

3、把想象到的畫面畫下來,

畫好后,

再交流一下,重點說說畫了些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畫?

四、練習朗讀并熟讀成誦。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這首古詩。

2、指名背誦。

五、布置作業(yè)。

1、熟練的背誦《望天門山》。

2、把詩句默寫在課文插圖上。

3、課下自學李白的詩。

望天門山。

天門開。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來。

教學這首詩,通過讓學生看圖片,學生真正理解了詩句,感受到了李白詩的豪放。

1、了解《題西林壁》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詩句的意思,了解詩歌內容。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理解《題西林壁》的內容,體會詩的意境,有感情朗讀課文。

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

講解、討論、總結。

投影器。

一、復習檢查。

1、背誦第一首古詩:《望天門山》。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二、學習第二首詩,板書:題西林壁。

1、用自己的話說題目的意思。介紹作者:蘇軾。

2、出示投影片,

讀初《題西林壁》。

指名朗讀,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3、指導學生借助注釋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釋詞句的意思。

(2)在學生講解的基礎上,著重指導以下詞語:

嶺,指連綿起伏的山嶺。

峰,巍然聳立的險峰。

遠近高低,講詩人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

2、指名學生講解全詩大意。(廬山從正面看,是一道連綿起伏的山。

嶺;從側面看,是一道巍然聳立的。

山峰。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象。不認識廬山的真實面貌,那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

為什么不識廬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結合投影思考回答。

結合這句話體會它蘊含著一個什么道理呢?(討論發(fā)言)。

認識事物。

3、指導朗讀。

4、學習生字。

(1)說說寫“緣”字要注意什么。

(2)書寫生字。

三、作業(yè)。

1、背誦《題西林壁》。

2、預習《三峽之秋》。

板書設計:

遠近。

《題西林壁》這首詩字面意思淺顯,學生看看注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我把重點應放在了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首先,看課件,從不同角度看廬山,再聯(lián)系畫楊桃一課,采用討論學習的方法探討這首詩的含義,采用采訪的方法交流討論的心得。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古詩篇三

教學內容:

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羅隱《蜂》。

教材分析。

《蜂》一詩,借對蜜蜂辛勤勞作的描寫及其意義的反思,贊頌那些象蜜蜂一樣貢獻了一生,不求名利,為人類造福的勞動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詩的題材非常特殊,寫的是正在從事緊張勞動的冶煉工人,這類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詩中是絕無僅有,而且就是在中國整個詩歌藝術寶庫中,也是十分罕見的,工人們這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不畏艱辛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發(fā)出贊美和欽佩之情。

教學目標:

1、讀懂二首古詩,了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不畏艱辛的精神。

2、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3、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誦這二首古詩。

教學重點。

1、了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不畏艱辛的精神。

2、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了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場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不畏艱辛的精神。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學習第一首古詩。

(一)、背誦導入,理解課題。

2、有會背李白的嗎?學生背《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是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知道這首詩的文眼是哪個字?李白為什么會如此之愁呢?(安史之亂、社會衰敗,受小人陷害,懷才不遇……)。

3、激情談話,介紹背景,了解李白。

4、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秋浦歌其十四》。(師板書課題)秋浦,在今天安徽貴池一帶,是唐朝銅、鐵的重要產地。李白在天寶年間流寓于此,寫下了秋浦歌共17首。

(二)、獨立思考,初步感知。

1、看準字形,讀準字音。要求把詩句讀通讀順。

2、檢查反饋:請學生讀古詩,其他學生聽后評價。

3、我們學習古詩除了讀準字音還要做些什么?(弄明白詩意)。

4、請同學們自己默讀古詩,自己思考古詩的意思。要求先不著急,自己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

5、課件出示“赧郎”的注釋,讓學生再次獨立思考古詩的意思。

6、請同學逐行說說自己對古詩的理解,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補充。再連起來完整地理解詩的大意。

(三)、精讀古詩,具象畫面。

古詩一、二句,作者從視覺的角度,向人們展現(xiàn)了一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1)讀一、二行,作者給我們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課件出示現(xiàn)代煉鐵中鋼花四濺的畫面)。

學生1:只見爐火熊熊燃燒,映紅了整個天地,在夜幕中遠遠望去,景色非常壯觀;從爐中噴出一股股紫色的濃煙,時而有腥紅的火星從爐煙中歡快地跳出來。

學生2:遠遠望去,爐中的火燒得正旺,紫色的煙霧不斷地向空中升騰。半空中字眼裊裊。如流星的火星跳的非常歡快。

……。

(2)通過“亂”這個字,你體會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詞之妙。

學生1:體會到了冶煉工人們非常辛苦,工作艱辛危險。

學生2:我體會到了工作雖然艱苦,但是這些工人工作熱情很高。

學生3:我體會到了火星飛舞,像夏夜的螢火蟲。

……。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詩人在親臨這種火熱的勞動場面后,所引起的興奮、欣喜而又夾雜著新奇、贊嘆的多重感情體驗,然后通過品讀來回味。

古詩三、四句,作者從視覺、聽覺的角度,通過正面描寫,體現(xiàn)了工人們那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的精神面貌。

(1)“郝”什么意思?郝的本意是因為羞愧而臉紅。冶煉工人為什么臉紅?

學生1:因為熊熊燃燒的爐火烤紅了他們的臉。

學生2:因為繁重的體力勞動,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們各個使足氣力,臉掙的發(fā)紅。

學生3:可能是在寒夜里凍得發(fā)紅,火光又映照更顯通紅。

學生4:因為勞動的緊張,在月色的籠罩下和爐火的輝映中,一個個顯得精神煥發(fā),紅光滿面。

……。

(2)在這樣的勞動狀況下,工人們的心情如何?怎么體會到的?

學生1:繁重的體力勞動,并沒有壓垮他們,相反,他們在這種艱苦的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豪邁與振奮。

學生2:他們才能夠一邊揮汗如雨地工作,一邊情緒昂揚地放歌,那高亢的勞動號子,此起彼伏,響徹夜空,編織成一曲粗獷的勞動創(chuàng)造一切的贊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為之激情蕩漾起來!

(3)想象一下,工人們是怎樣勞動的?

(4)詩中“動”你認為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他們的勞動號子應該是怎樣的調子,該怎么讀三四行詩。

學生1:我認為“動”的意思是驚動,因為詩中詩中說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靜,工人們的勞作驚動了寂靜的夜。我認為他們勞動號子是響亮的。(讀)。

學生2:我認為“動”的意思是“震動”,因為照亮天地的爐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合作努力。他們一起發(fā)出的號子必定是震動河川的。號子是激昂鏗鏘的(讀)。

學生3:我認為“動”的意思是“感動”,工人們勞動中的錚錚號子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顆失落的心,使他為之一振。號子是雄渾有力的。

學生4:我認為“動”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們還這樣揮汗如雨,那么他們的白天也一樣辛苦,勞動人民的艱辛震撼著李白的心。號子是振聾發(fā)聵的。

……。

(5)還有什么震撼著此時的李白?“寒川”難道就是冰冷的河面嗎?

學生:工人們這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無比艱辛;積極奉獻……。

學生:“寒川”是李白那顆冰冷的心。

(6)教師小結:如果說詩歌的前三句是通過主要是通過畫面來表達詩人內心所受到的視覺沖擊的話,在詩歌的結尾,則是通過音響效果來重現(xiàn)詩人當時所感受的聽覺震憾。他在這一瞬間,已經全然忘記了自己滿頭的白發(fā),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貴,體驗到勞動的崇高,于是他的內心再也無法消沉,他的靈感又一次煥然噴發(fā)。

(7)指導朗讀。(試讀、指名讀、配樂讀,齊讀、試背。)。

(8)齊背古詩,邊背邊想象情景。

(9)聽《秋浦歌》歌曲,練唱,注意詩句中每個字的寫法。

(10)默寫古詩,同坐互批。

(四)回顧學習經過,總結提煉學習古詩方法步驟。(課件出示)。

(1)讀通古詩。

(2)理解詩意。

(3)體會詩的情境和思想感情。

(4)誦讀古詩。

(五)根據方法,自學古詩《蜂》詩。

(六)拓展延伸。

《秋浦歌》共十七首,我們只學了其中的兩首。同學們課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們來個《秋浦歌》品頌會。

專家意見:

有幸聆聽到特級教師潘文彬校長和楊新富校長的熱心指導,他們在仔細聽完之后,給出了非常中肯的改進意見。這是我本次上課的一大收獲。

其一,他們指出,像這類同為勞動體裁的古詩兩首的教學,要對這兩首詩做一個整體的認讀感知。因為從編者的角度可以看出,他們之所以從紛繁復雜的古詩將他們選在一起,是因為他們都是一個共同中心主題,那就是贊美勞動的。所以我們在授課中不能機械地一課時學習一首古詩,人為地將古詩內在的聯(lián)系割裂開。

其二、這首寫于唐天寶年間(公元954)的秋浦歌系列古詩,它主要反映的是安史之亂后,唐王朝的逐步衰敗的歷史,李白在目睹冶煉工人的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的同時,他更感受到了他們無比的艱辛,從詩句中的“亂”、“明月夜”、“寒”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國家經歷戰(zhàn)亂,黎民百姓的勞役之苦。寒冬的夜晚他們都要揮汗如雨,那可以想象他們白天呢?因此他們指出對古詩的理解和深度挖掘一定要緊密聯(lián)系歷史,把古詩教學放到那段歷史中去,這樣把握的方可更準、更深。課堂教學基調定的更為接近詩人創(chuàng)作初衷。

其三、高年級古詩教學要積極借用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學習積累。比如對古詩的初步理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可以直接進入“學生仔細讀詩思考之后,還有什么不理解的。”然后由學生提出,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非常簡約而富于實效。這樣在這堂課中,就有更多時間去個性化地誦讀古詩,具象古詩中的畫面。在具象個工人勞作畫面的教學中,還不夠細致到位。學生的想象,教師的課件提示,如果時間充裕,學生會有更多精彩描述的。

借此對兩位專家給與予的幫助再次表示感謝。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古詩篇四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3個生字,理解詩句中的詞語,說說古詩的大概意思。

3、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教學重點: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生動形象,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導入:這節(jié)課,我們來讀《古詩兩首》中的《所見》。

二、簡介作者: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作者,袁枚,清代詩人,號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人。注意不要把“枚”和“牧”混淆。

三、初讀:

1、請大家自由地讀一讀《所見》這首詩,自己解決生字問題。

2、檢查生字自學情況。

a、自己拼讀;

b、指名領讀;

c、生字描紅;

d、交流書寫注意點;

e、組詞理解生字。

3、齊讀古詩,讀出詩的節(jié)奏。

四、品讀古詩:

1、想象每一句詩所描繪的情景。

師:請大家自由地讀一讀這首詩,邊讀邊想象,你能想象到哪些畫面呢?

學生自由地讀了一遍,然后停了下來。

師:多讀幾遍才能想象得更豐富更具體。

學生又讀了幾遍,然后漸漸停了下來。

師:誰來讀讀第一句?

學生舉手,指名一學生讀“牧童騎黃?!?。

師:讀了這一句,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個牧童騎著一頭黃牛在向我們走來。

師:能說一說是一個怎樣的牧童嗎?

生:這個牧童十歲左右,他戴著草帽,光著腳丫。

師:能說說是一頭怎樣的黃牛嗎?生:是一頭高大健壯的黃牛,它的肚子吃得飽飽的,全身的毛很光潔。

生:黃牛邊走邊甩尾巴,腳步聲是哧通哧通的。

師:能把剛才想象到的內容連在一起來說一說嗎?大家可以先自由地練習一下。

學生練習后,有人舉手,指名學生具體地描述第一句所表現(xiàn)的情景。

師:接下來誰來讀讀第二句?

學生舉手,指名一學生讀“歌聲振林樾”。

師:知道“林”的意思嗎?

生:是樹林。

師:知道“樾”的意思嗎?

生:指林中成陰的地方。

生:這是一片茂密的小樹林,這里有挺拔的楊樹,有婀娜的柳樹,有像綠色寶塔一樣的水杉,有正掛著一串串白花的槐樹,還有些我們說不出名字的樹。

師:讓我們置身于這樣的小樹林,感受一下,陽光怎么樣?風又怎么樣呢?生:這些樹長在一起,枝繁葉茂。擋住了陽光,走在里面有涼快的感覺。當風兒吹過的時候,樹葉輕輕擺動。

生:振。

師:我們一般在什么心情下唱歌?

生:高興,愉快。

師:猜測一下,牧童因為什么而感到高興呢?

生:他把大黃牛照顧得很好,大黃牛聽他的話,所以他很高興。

生:他在放牛的時候看到美好的景色,所以感到高興。

生:今天要做的事情做好了,回家后可以玩了,所以他感到高興。

生: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師:“意欲”是什么意思?“鳴蟬”又是什么意思?

生:“意欲”是想要的意思。“鳴蟬”是正在鳴叫的蟬兒。

生:蟬兒在樹上不知疲倦地“知了知了”地唱著歌。

生:他從牛背上下來,把嘴巴閉得緊緊的,站到樹下,等待機會。

師:你們猜,牧童能捉到蟬嗎?

生:我猜牧童是個捉蟬的高手,他一定會捉到那只蟬的。

生:我覺得也有可能黃牛會發(fā)出叫聲,驚動蟬,所以牧童不一定能捉到蟬。

生:……。

師:牧童停止唱歌,或者大家想象黃牛發(fā)出叫聲究竟對蟬有沒有影響呢?請大家課后閱讀《昆蟲記》的相關內容,你會找到正確答案。

學生背誦這首詩。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假如你就是詩人,你當時是怎樣的心情?為什么?請讀出你的愉快與喜愛之情。

3、指名誦讀并點評。

五、作業(yè):

課后請大家把《所見》一詩所描繪的情景寫下來。

【教后記】。

《所見》是一首淺顯易懂的古詩,詩人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生動的牧童行歌捕蟬圖。畫面動靜結合,活潑有趣。作者在對鄉(xiāng)村自然的描摹過程中,抒發(fā)了自己對鄉(xiāng)村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根據課程標準中第三學段學生學古詩的要求,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想象這一方面。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在老師的提示下,先進行簡單的想象,然后對所想象的內容逐步進行擴展,使所想象的內容不斷得到豐富,學生也在想象中不知不覺地進入詩的意境。當學生天馬行空的思緒糾纏于牛是否會發(fā)出叫聲及是否會影響捕蟬的效果時,我想到了開學初布置大家讀《昆蟲記》的事,于是立即用《昆蟲記》結束了學生的爭論。由于課上的想象主要是圍繞一句句詩進行的,為了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印象,所以將作業(yè)設計為改寫《所見》。匆忙與浮于表面是這節(jié)課最大的不足。顧校長聽了我的這一節(jié)課,肯定了我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效果,同時也向我指出:留給學生想象的時間一定要充分;在可能的情況下,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更深一層地去理解古詩。我想,不光是古詩教學如此,其他課文的教學也應該考慮這兩點。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古詩篇五

1、會正確書寫“壁、橫、嶺、側、峰、廬、緣”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古詩。

4、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并聯(lián)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1、繼續(xù)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朗讀詩歌,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詩歌的理解。

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自學能力。

4、想象詩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文學修養(yǎng)能力。

通過學習,激發(fā)學生彼此尊重,平等相處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歷史,熱愛中國悠久文化,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讓學生從中體會要想取得進步,就要不斷的攀登。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想象畫面,理解詩句。想象讀、合作讀。

搜集有關兩位詩人的的資料,預習課文,自學生字遇到不懂的記下來。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掛圖。

借用已有經驗導入新課,親切自然。

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體會詩人的情感,領悟深刻的內涵,在豐富語言積累的同時,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提高審美修養(yǎng)。

課內向課外延伸,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幫助學生感受古詩的節(jié)奏、韻味。

1、師:同學們,以前我們學習了很多的古詩,你能給大家背誦幾首嗎?(學生背誦古詩)教師對于背誦好的要給與表揚。

2、師:今天我們就再來一起欣賞兩首古詩。

1、學生自由讀詩,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教師指名讀古詩。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古詩,邊讀邊想,你弄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2、引導學生交流讀后的收獲,并隨機提出問題。

3、引導學生重點理解兩首古詩后兩句的意思,并體會其中所蘊含的含義。引導學生先理解詩句的表面意思。

《登鸛雀樓》的后兩句寫要看到更廣闊更遠的自然風景,就要再往高處攀登。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欲、窮”的意思?!坝?,“想要”的意思?!案F”,“窮盡”的意思?!额}西林壁》的后兩句寫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重點理解“緣、此山”的意思?!熬墶保耙驗椤钡囊馑??!按松健保笍]山。

4、朗讀古詩,說一說你有什么體會。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詩句談體會,談看法。教師不要一味地強調自己的觀點,要多聽聽學生的見解,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感受、去領悟,教師只須相機引導。(教師引導學生《題西林壁》與《望廬山瀑布》對比)。

5、讀一讀,想一想在什么情況下可以引用古詩中的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想象讀——邊讀邊想象詩中景色;

2、合作讀——和伙伴合作對讀、輪讀;

3、“搖頭晃腦讀”“拍手擊節(jié)讀”。

4、指名讀,齊讀。

1、小組討論如何記憶字型,如何把字寫好看。

2、指導重點字的書寫。

促進課外積累。

“緣”字:要認真觀察結構、筆畫,注意把字寫緊湊?!皫X”和“峰”這兩個字在比較中學習。

3、學生獨立書寫。

回家搜集誦讀古詩,并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古詩篇六

教學反思:

《秋浦歌》《蜂》是唐朝著名詩人的巨作,在導入課題時,我運用本學期學過的一首古詩《回鄉(xiāng)偶書》的作者引出李白(因為我在《回鄉(xiāng)偶書》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過李白與賀知章是好友的事實),此環(huán)節(jié)也可幫助學生復習與鞏固《回鄉(xiāng)偶書》的作者。然后,我又向學生介紹了有關李白浪漫主義色彩中的豐富想象的知識,要求學生在學習李白的詩歌時要多讀多想。果不其然,學生對于浪漫主義的概念猶如霧里看花,什么都不知道,但也按照要求在古詩學習中多讀多想了,畢竟學習李白的詩不是一根筋到底的事,還要多繞幾個彎。

李白的這首詩,字里行間充斥著濃濃的愁味,所以,我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中,也緊緊抓住“愁”這一詩眼,開展了朗讀教學的訓練,來理解與體會詩人的情感。在中間的教學過程中,我還加入了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的寫作背景,個人認為寫作背景的加入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和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整堂課下來,學生的反映還算積極,也確實投入進了古詩的境界中,細細地品著詩歌。只是我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些許失誤以及課堂的時間關系,使學生缺少了一次鍛煉想象表達能力的機會。

《古詩二首》聽課反思。

公開課我是從來不敢涉及古詩的,但是在市級優(yōu)質課中一位老師講的古詩二首讓我眼前一亮,這位老師自身素質非常好,并且在講述《秋浦歌》時,是用聞、聽、看、思這種方法來講的,短短的四句詩,孩子們的想象力充分地得到了開拓,讓人感覺原來古詩也可以這樣講。于是我回來也試著用這位老師的方法進行了課堂設計,效果的確不錯,看來每篇課文的設計都有很多方法,只是我們怎樣去思考而已。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古詩篇七

教學目的:

1、對照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會認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3、會朗誦、背誦兩首古詩,會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教學掛圖。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2.指名由學生自由背誦古詩。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望天門山》。板書課題。

1、對李白進行簡要介紹。

2、第一步:1).談談你對李白的了解。

2).說說你對題目的理解。教師點撥。

第二步:

1.小組合作,利用字典、注釋、插圖自學古詩互相交流。

重點詞:天門、楚江、中斷、天(通)、至此回(在這里打轉)。

2.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請?zhí)岢鰜泶蠹医鉀Q(集體解決)。

4.抽學生說說本詩的意思。教師可做適當講解。

5.再讀這首詩,邊讀邊想描繪的'畫面。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學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畫面畫下來,結合畫面講述。

第三步:

1.再用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學生能體會多少就體會多少,教師適當點撥)。

2.交流。

第四步:

1.體會作者的贊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先自由讀,再讀給全班聽。

2.背誦這首詩。

三、學寫生字。

1、學生自由準備,為要求會寫的4個生字組詞,想給哪個字組就給哪個字組,能組幾個就組幾個。

2、觀察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師指導書寫并示范。

4、學生在課堂作業(yè)本上寫,教師巡回指導。

四、作業(yè)。

1.背誦本古詩。

2.搜集、背誦李白的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大家還記得嗎?請大家一起背一背。

2、這節(jié)課我們將去領略另一首古詩的迷人風光。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

二、學習生字。

1、請小朋友們自由讀古詩,在讀的同時用鉛筆勾出生字,多讀幾遍。

2、誰愿意當小老師教大家認讀生字?(師出示生字卡片)。

3、獨立思考:用什么方法識記這些生字最快。

5、對生字進行擴詞訓練。

1、對蘇軾進行簡要介紹。

2、第一步:1).談談你對蘇軾的了解。

2).說說你對題目的理解。教師點撥。

第二步:

1、組合作,利用字典、注釋、插圖自學古詩互相交流。

重點詞:瀲滟、空蒙、奇、西子。

2、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請?zhí)岢鰜泶蠹医鉀Q(集體解決)。

4、學生說說本詩的意思。教師可做適當講解。

5、讀這首詩,邊讀邊想描繪的畫面。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學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畫面畫下來,結合畫面講述。

第三步:

1、用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學生能體會多少就體會多少,教師適當點撥)。

2、交流。

第四步:

1、體會作者的贊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先自由讀,再讀給全班聽。

2、背誦這首詩。

四、完成課后練習。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古詩篇八

1、認讀5個字。能按要求寫出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憑借課文提供的情境,展開想象,培養(yǎng)聯(lián)想與想象能力。

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關鍵詞句的意思。

在文中營造的美麗畫面中,表現(xiàn)了作者的童真童趣。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詩中的童趣。

窗上結冰花的這種現(xiàn)象學生很少見過。

一、談話導入。

你們誰還記得我們這學期學過的詩歌的名字?今天呀,我們一起再來學習一首小詩:玻璃窗上的童話。一起讀讀課題好嗎?這節(jié)課,請你充分發(fā)揮你的想象力,讓我們一起走進玻璃窗上的童話世界吧!

二、初讀檢查字詞。

請你讀讀課文,注意把字音讀準確。

剛才在同學們讀書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字的音讀得不是很準確,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逐步出詞:貼到、玻璃、描畫。

指名/這一組(糾正字音)/齊讀。

(二)出句讀句。

“我把紙貼到玻璃上,輕輕地描畫。”

1、把它們放到句子中你還能讀準嗎?自己讀。

2、你為什么這么讀?

3、這個詞他讀的多好呀!誰也能像他這樣再來讀讀這個句子?

(三)處理()的()、()地()。

1、還可以輕輕地()?

2、小詩里除了“輕輕地”,還有這兩個詞呢!自己讀讀。

3、可以怎樣填呢?

(四)貼卡片:豐富多彩、神奇。

1、這里還有兩個詞語呢,我們來搶答。

2、什么是豐富多彩,又神奇的?

3、冰花是什么呀?課前,同學們收集了有關的資料,誰能來說說?

三、精讀感悟。

小作者看到這些冰花有什么感受?讀讀課文想一想。

從哪兒看出來的?默讀課文,用波浪線畫出相應的句子。

(一)第2節(jié)(16分)。

1、指名回答,提出文本。

2、引發(fā)聯(lián)想,化文字為圖像:這些冰花什么樣?

(1)通過讀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2)你能讀出來嗎?讓我們和你一起感受?

(3)帶感受讀。

3、啟發(fā)想象:還有什么樣的冰花。

(1)如果這時你就站在玻璃窗前,你還會看到什么樣的冰花呢?

(2)瞧,它們就在你的眼前了,想一想,這些冰花什么樣?

4、敘說新詩,師生共同完成。

(1)呀,有這么多美麗的圖案呀!那么它們會發(fā)生什么故事呢?

還想說是嗎?好,請同學們4人一組說一說,有一個同學來記,一會兒請你們組派一名代表來匯報,看看哪組寫得最神奇,最有趣!

(2)美麗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說也說不完,寫也寫不下,最后我們用……來表示。

(3)瞧,你們說得多棒呀!這就是一首小詩啦,這里有每一位同學腦海中美麗的童話故事,自己讀讀你們的作品吧!

5、讀句“它們把我迷住啦,看哪,看哪,眼都不想眨?!?/p>

6、小結,提取情感,回2小節(jié)整體。

你們這時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呀?

那就請你帶著這樣高興的心情讀讀1、2小節(jié)吧!

(二)第3節(jié)(3——5節(jié)10分)。

1、找到文本,初讀。

2、提供情景,激情。

(1)課件演示,引發(fā)疑問。

我把紙輕輕地放到上面,哎?怎么了?你說。

(2)規(guī)范語言,激情。

誰能用上老師給的句子來說一說?

圖畫很快融化,()沒有了,()沒有了,()也沒有了,這一下,壞啦。

生:只要求填出即可。

3、提取情感。

師:沒有了,沒有了,你們說的也沒有了,一切都消失了……這時你什么心情呀?哦,傷心,你們呢?都來說說。

把你們的感受讀出來,讀第3節(jié)。

(三)第4節(jié)。

1、從學生回答入手,引出文本。

(1)先說說你畫的是哪里?

(2)為什么?

2、引導學生說理由,提取情感。

3、讀感受。

(1)難過得都要哭了,你能把這樣的感受讀出來嗎?

(2)齊讀。

(四)第5節(jié)。

1、從學生回答入手,引出文本。

生:這些畫常出現(xiàn),我每天都去觀察、畫說明我很喜歡。

你從哪看出來的?能讀讀嗎?

2、請你帶著這樣的心情和同桌同學互相讀一讀第5節(jié)。

(五)小結文章的心情線索。

小作者從發(fā)現(xiàn)冰花,在高興之余,感嘆它們的美麗與神奇,到冰花消失時心里的傷心與難過,再到聽了爸爸的話,知道冰花在冬季常常來到時的欣喜。在過程中,經歷了多次的`感情變化。而我們,也隨著體味了作者的心情,深深地為這些冰花所吸引了。讓我們一起再來朗讀這首小詩。

四、拓展。

今天你學到的玻璃窗上的童話,還會有()的童話?就像爸爸說的,只要你們都有一雙會發(fā)現(xiàn)的眼睛,到處都有童話。

五、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一首小詩,在學的過程中,同學們抓住了重點小節(jié)的重點詞句展開了想象,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也能夠試著用上這些方法,好嗎?課后,請同學們把課后的第2題寫詞語完成,并在你的作文本上續(xù)編第2節(jié)。好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兒,下課。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古詩篇九

1、知道一個優(yōu)秀的少先隊員在家里和在學校里有個一樣愛勞動,一樣樂于助人。

2、回正確地拼讀注音的字,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心事、委屈、一本正經”等詞語的意思。

3、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看法。

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心事”大呢感詞語,說說平平的對與錯

客觀、公正地評說平平

1課時

今天,咱們要來認識一個朋友,學習一個和少先隊員有關的小故事。

1、自己讀課文,可以同桌為單位。要求:讀準字音,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分小組朗讀課文,注意帶讀字的認。

3、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呢?填空幫助理解:

(時間),平平在家里一心想著(什么事),而不肯(干什么)

引:那平平為什么要一心想著向誰學習呢?讓我們一起再來仔細地讀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你能說說平平的心事是什么嗎?

“心事”是什么意思?那你有過心事嗎?平平因為有沒有評上優(yōu)秀少先隊員,而難過,有了心事,說明他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平平想象()一樣(),但卻不肯幫奶奶();平平想學()的(),但卻不肯幫表妹()。

3、學習第5段

媽媽聽了平平的話,是怎樣教育平平的?(出示句子、齊讀)。

如果你是平平的奶奶或媽媽,你還會怎樣對平平說呢?(自由思考)

請你自己擬一個話題寫一篇短文

參考題目:平平變了

平平落選后…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古詩篇十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本課1個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fā)教育。

【教學重、難點】。

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同學們,通過以前的學習和課外閱讀,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成語。下面,我們先來進行一場“成語大比拼”活動。請看大屏幕。

師:的確,中華民族有燦爛悠久的文化,成語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們要多多學習成語,積累成語。今天我們就再學一個成語故事:自相矛盾。

2、板書課題,觀察課文插圖,理解“矛”和“盾”。(出示多媒體)。

1、想知道這個故事的內容嗎?請自由朗讀故事。

2、那誰愿意來讀讀課文?

3、這個故事講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1)教給學生概括故事主要內容的方法。(先說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經過、事情的結果。)。

(2)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戳”(教師板書字形,動作演示“戳穿”)。

在這個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

(4)他是怎么賣他的`矛和盾的?(邊叫邊夸)順勢幫助學生區(qū)分“買”和“賣”。

(5)文中用了一個什么詞?(夸口)(板書)。

3、“夸口”是什么意思?(說大話。)他是怎么說的?他先夸自己的。

(盾——-堅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著又夸自己的。

(矛————銳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1)誰來讀讀這位楚國人的話。

(2)誰再來學學這位楚國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3)聽了這位楚國人的話,有人買嗎?為什么?

對,他們沒買,因為他們聽出了這位楚國人話中有問題。有什么問題?

(他說話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觸)。

4、如果你是其中圍觀的人,你會怎樣想?怎樣說?

指導讀好問話。(設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讓學生品味語氣。)。

(1)你是一位孩子,叔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一位中年人,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一位老人,年輕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圍觀者的反問中,那個楚國人有什么反應?

(1)只能——“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張著嘴巴說不出話來。)。

(2)“張口結舌”還可以換成哪些詞?

在圍觀者的反問中,那個楚國人____,回答不出來了。(啞口無言,目瞪口呆,理屈詞窮,無話可說……)。

(4)他為什么張口結舌?他敢試給大家看嗎?為什么?

(5)拓展思維練習:如果試的話,會有什么的結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說明盾不______,這跟他說的哪一句話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說明矛不________,這跟他說的哪句話相抵觸,這兩種結果,最終都使他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

1、通過學習課文和剛才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說話、做事不要相互抵觸,要前后一致,實事求是。

看看下列句子有無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我估計他今天一定不會來參加會議了。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

4、廣場上到處是五顏六色的紅旗。

5、我國的藝術珍品很多,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畫就是僅有的一個。

6、我的家庭作業(yè)全做完了,只剩下兩道數(shù)學題沒有做。

七、質疑提問。

八、作業(yè)布置:

1、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2、課外閱讀2—3個成語故事。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古詩篇十一

2.有位小朋友她的寶貝可多了,你想不想看看是些什么?就讓我們大家把課文打開,看看都有什么。

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用自己的方法識記生字。

2.教師抽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卡片。

禮物發(fā)芽懂得一套書。

精彩寄托果斷滋潤。

(2)理解詞語。

漸漸指針精美。

期盼幼小博大。

1.同桌互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教師范讀,指導學生讀出長短句的停頓。教師重點指導第三節(jié)。

3.學生朗讀自己喜歡的.小節(jié)。說說為什么喜歡這一小節(jié)?4.組織學生討論詩歌描述的畫面、內容和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重點指導:

我收到了哪些禮物?

我從一粒種子生根發(fā)芽,讀懂了哪些自然?(種子在春天會生根發(fā)芽,生長時需要陽光,水。植物給大地帶來了綠色,可以吸收有害氣體,釋放出氧氣。)。

為什么說小小禮物寄托著親人的關愛和期盼?你收到過親人什么禮物?

5.仿照課文前四自然段寫一段話。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古詩篇十二

蕭蕭梧葉送寒聲,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江上秋風動客情.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知有兒童挑促織,遙知兄弟登高處,。

夜深籬落一燈明.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白蘇軾。

天門中斷楚江開,水光瀲滟晴方好,。

碧水東流至此回.山色空蒙雨亦奇.

兩岸青山相對出,欲把西湖比西子,。

孤帆一片日邊來.淡妝濃抹總相宜.

胡令能。

逢頭稚子學垂綸,。

測坐霉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處處梅。(王安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古詩篇十三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感情朗讀全文,體會人物品質。2.學習語文天地d4中的第二題。

3.學會寫文中10個生字。

導學過程:

同學們本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這個規(guī)矩不能有”一課,你們還想讀嗎?

1.學生自讀課文,回憶內容。

2.指導再讀彭總的話:“……這個規(guī)矩不能有!”你們知道這個規(guī)矩指什么規(guī)矩?彭總為什么說“這個規(guī)矩不能有”?可討論指名回答。

3.引導學生再讀彭總的話,結合語文天地,注意問號和嘆號的用法,體會說話人的.心情。

4.再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1.可分組分角色演演。

2.指名演的好的上臺演。

1.學生觀察字形,引導會區(qū)別:搞—稿辯—辨—辮奉—春,會用形聲的方法記字。特別注意鬼9畫。

2.學生練習寫字。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古詩篇十四

1、從課文中了解克隆羊“多利”的來歷,體會科學的神奇。

2、認識8個生字。

從克隆羊的誕生,初步了解克隆技術。

掛圖。

一課時。

一、搜集資料:

克隆,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在報刊雜志、影視廣播、網絡中可以搜集到關于它的大量信息。事先讓學生掌握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克隆資料。

二、助學課文。

1、閱讀課文,說說什么是克隆?

2、聯(lián)系自己搜集的`資料,說說什么是克?。?/p>

三、延伸拓展。

話題討論:假如我會克隆……。

要求:展開科學,合理的想象,圍繞一個意思把話清楚。

四、同桌互查生字的識記情況。

小練筆:假如我會克隆……。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古詩篇十五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4、《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5、《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6、《春日》。

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7、《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8、《嫦娥》。

唐: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古詩篇十六

1.“群鳥”指的是貓頭鷹、老鷹、烏鴉、麻雀、小燕子。

2.群鳥向鳳凰學藝。

3.群鳥向鳳凰學習搭窩的本領。

(二)聯(lián)系上下文想一想,回答括號里的問題。

許多鳥都向鳳凰學過搭窩,可是有的仍舊不會搭,有的搭的窩很粗糙。(哪些鳥仍舊不會搭,哪些鳥搭的窩很粗糙?為什么?)。

1.貓頭鷹仍舊不會搭窩,沒有窩住。因為貓頭鷹最不虛心,剛聽鳳凰講個開頭,就認為沒有什么好學的就飛走了。(讀有關課文。)。

2.老鷹、烏鴉、麻雀搭的窩很粗糙,因為他們學到一點兒就走了,以為自己會了。

老鷹聽剛說要在樹上搭窩,就想,原來就是找個樹杈,就飛走了。所以老鷹的窩只是幾根樹枝搭成的。(讀有關課文。)。

烏鴉聽說要把叼來的樹枝,一層一層地壘起來,以為自己會搭窩了,就飛走了。所以烏鴉的窩是用許多樹枝壘成的。

麻雀雖然把窩搭在房檐下,卻不舒服,因麻雀只聽鳳凰說應該把窩搭在房檐底下,不怕風,不怕雨。他想和我想的一樣就飛走了。他并不知道應該怎樣搭窩。(讀有關課文。)。

(三)只有小燕子搭的窩,不僅漂亮,而且又結實,又暖和。(小燕子搭的窩為什么這么好?)。

小燕子認真地聽完鳳凰講怎樣搭窩,學到了本領。

小燕子很虛心,從頭至尾都認真聽鳳凰講怎樣搭窩,聽完還向鳳凰表示感謝,他真學會了怎樣搭窩。(讀有關課文。)。

(四)誰能給這些鳥的學習態(tài)度,按從差到好排排隊,并說出排隊的理由。

貓頭鷹最不虛心,剛聽了個開頭,就認為沒有什么好學的,就飛走了。他沒學到本領,不會搭窩。

老鷹、烏鴉、麻雀都是學到一點兒就走了,以為自己會了,他們搭的窩都很粗糙。

小燕子學習態(tài)度認真,搭的窩最漂亮、結實又暖和。

五、按課文內容填表。

六、教師先指導填一行,再讓學生獨立做,然后訂正。

七、小結·提問:這篇童話講的是一個什么故事。

這篇童話講的是貓頭鷹、老鷹、烏鴉、麻雀、小燕子向鳳凰學習搭窩的本領,結果有的仍舊不會搭,有的搭的窩很粗糙,唯獨小燕子搭的最好。

八、作業(yè):練習朗讀課文。

板書(同上表)。

第二課時。

一、指名朗讀課文。

二、提問:小燕子學習用泥壘窩一共有幾道工序,按順序說說各是什么。

先在書上找出有關的句子,再回答問題,并用帶點的詞說話。

“你要先叼泥,用唾沫把泥拌勻了,再一層一層地壘起來,然后叼些毛和草鋪在窩里?!?/p>

1.叼、拌;2.壘;3.鋪。

用“先……再……然后……”造句。

三、學習了這篇童話,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一)不虛心就學不到本領。

(二)不認真學習,就學不好本領。

(三)要耐心地學完,才能學到本領。

(四)只有虛心、認真、耐心地學習,才能把本領學到手。

四、指導朗讀。

朗讀課文要注意讀出各種鳥的不同語氣。

(一)鳳凰:自始至終都在認真地教,它的話要讀得親切而耐心。

教師示范:“學本領要有耐心;沒有耐心,什么也學不成?!?/p>

學生每人自己練習,只讀鳳凰說的話,然后指名朗讀。

(二)提問:讀貓頭鷹的話,應是什么語氣?

貓頭鷹不虛心,認為鳳凰“不見得有什么真本領”。應讀出驕傲的語氣。(讀貓頭鷹的話。)。

(三)提問:讀老鷹、烏鴉、麻雀的話,應是什么語氣?

1.老鷹、烏鴉、麻雀只聽了一部分就以為學會了,也表現(xiàn)很不虛心,應讀出洋洋得意的語氣。

2.課文中三、四、五小段寫鳳凰的話時,為什么后面都用了省略號?

這里表示鳳凰的話還未說完,這些鳥就不耐心地打斷鳳凰的話,朗讀時這些鳥的話,要和鳳凰的話緊緊接上。

練習這三段朗讀時,只讀對話,不必讀提示語。對話的連接要緊湊。

3.分角色朗讀練習。

(1)一人讀鳳凰的話,三個小組分別讀一種鳥的話,注意語氣和對話的銜接。

(2)指名4人練習朗讀。

(四)學生戴頭飾,分角色朗讀課文(有條件的可排練成課本?。?。

板書設計。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古詩篇十七

1、出示馬掌圖片,認識馬掌。

2、簡介給馬兒休馬掌的作用。

3、出示馬掌釘圖片,認識馬掌釘?shù)挠锰帯?/p>

4、導入新課:相傳,在很久以前,英格蘭的理查三世與亨利伯爵準備決一死戰(zhàn),來爭奪英格蘭的王位,在戰(zhàn)場上,理查三世因為一匹馬而戰(zhàn)敗,丟了自己的國家,丟了王位,究其原因,卻是因為少了一個馬掌釘,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個馬掌釘。

1、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

2、標出段落序號。

3、分段開火車讀課文,評議正音。

4、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5、指名反饋,評議補充。

6、出示提示,要求按提示把課文分為四個部分。

(1)準備決一死戰(zhàn)。

(2)釘馬掌,少釘子。

(3)掉馬掌,打敗仗。

(4)相傳,一個馬掌釘丟了一個國家。

7、指名反饋分段,評議。

1、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發(fā)生的原因。

(2)理解“決一死戰(zhàn)”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學習課文第二部分,了解釘馬掌的過程。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指名說說:這個部分主要寫什么?

(3)談談:從中你覺得馬夫與鐵匠各是什么樣的人?說說你的理由。

(4)教師適時點評,引導感受馬夫與鐵匠做事馬虎,責任心不強。

(5)學生練習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因為馬夫與鐵匠做事馬虎,急于完成任務,結果理查的戰(zhàn)馬上釘了三個馬掌,掛了一個馬掌,理查騎上這匹戰(zhàn)馬又是如何作戰(zhàn)的,請大家課后繼續(xù)讀課文。

2、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1、男女生分角色齊讀課文1—12自然段。

2、指名說說這部分主要寫了什么?

3、導入:理查騎著掛著一個馬掌的戰(zhàn)馬去決戰(zhàn),結果又如何呢?

1、指名讀課文第13—15自然段。

3、指名逐題反饋,評議。教師適時引導體會。

4、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幾自然段,體會掉馬掌給理查帶來的悲痛與絕望。

1、指名讀民謠。齊讀。

2、引導體會民謠中用詞的'準確、精練:少、掉、倒、敗、丟。

3、討論:因為一個馬掌丟了一個國家,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說說你的理由。

4、學生暢所欲言。

5、教師點評,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透過表面情況去看本質:因為馬夫與鐵匠的一個疏忽,少了一個馬掌釘,掛了一個馬掌才釀成理查的慘敗,使他丟了自己的國家。

1、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2、說說:你學習這篇課文后得到什么啟示?

3、明理:做事要有責任心,不能馬虎,敷衍了事,否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古詩篇十八

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生字詞。

情感目標: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泉水和瀑布的優(yōu)點,鼓勵學生形成勇敢和合作的品質。

能力目標:學會與他人合作,體驗合作的快樂。

1、從具體的語句中體會泉水和瀑布的特點。

2、體會小河、泉水和瀑布這三個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向大海奔去的愉快心情,從中感受合作的快樂。

一、導入新課,激情引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首先,請同學們翻開書,自由讀讀課文,注意帶拼音的字的讀音,把課文讀通順。

2、下面請同桌之間互讀課文,互相聽聽生字的讀音讀的準不準,課文讀的是否通順流利,找一找課文有幾個自然段。

4、這篇課文是通過對話的形式來寫快活的小河的。小河在流淌中,遇到了誰呢?請你快速看課文,用筆圈出來,然后在小組內讀一讀他的對話。

三、小組探究,深入理解。

(一)小組學習要求。

(出示)閱讀提示:

1、讀小河與大山、泉水、瀑布的對話。

2、說出從他們的對話中,你知道了什么?

3、有感情地讀讀他們的對話。

說一說怎么進行學習。

生:先讀一讀它們的對話,在小組內說一說自己的理解,最后有感情讀課文。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764936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