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讀后感(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6 15:25:10
登鸛雀樓讀后感(模板16篇)
時間:2023-12-06 15:25:10     小編:JQ文豪

讀后感是對作者思想和寫作技巧的評價和思考。讀后感的寫作要注重邏輯結構和條理性,避免碎片化的敘述和思路混亂。下面是一些讀者們分享的讀后感,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了同一本書的多樣性。

登鸛雀樓讀后感篇一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大山阻擋下,白天的太陽落到了山的那邊,樓下的黃河浩浩蕩蕩向大海流去。想要看得更遠,只有登上更高的一層樓去了。從鸛雀樓上向遠處眺望,山的阻隔下,我們看不到山后的落日。樓下的黃河正浩蕩得流入大海。如果想要看得更遠,那么就要站得更高。

王之渙,盛唐大詩人,一生不愿參加愛科舉考試,但仍擔任過主簿,縣尉等官職。他是邊塞詩派的代表人物,詩風因而以豪邁雄壯為多,可惜遺留下來的卻很少,《全唐詩》里僅收有6首。

這是一首說理詩,也是一首寫景色的詩。

理,是一個很有用的道理,景色,是一番很壯麗優(yōu)美的景色。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其實是一句經典詩句,從孩童到耄耋老者,知之者甚多。這句詩所闡明的道理,想要看得遠就要站得高,一般人都有體會。這里用來說明鸛雀樓的宏偉,既是樓,就應該有它做為樓的用處,有的為了增加使用面積,有的就是為了人們登臨后看得更遠。因為鸛雀樓的高,才讓人們有幸看到了白日依山盡的開闊景象?;蛟S詩人想到是因為有山的阻隔,所以看不到那美麗的夕陽,于是自然得產生了后面的感概。我是這樣理解的。

情景交融是一種很高的境界,這首作品的長處也正是如此。

登鸛雀樓讀后感篇二

《登鸛雀樓》這首婦孺成誦的名詩,毛澤東曾六次揮毫書寫。1992年該詩被香港選為十大最受歡迎的唐詩之一,日本漢語課本精選五首唐詩將其列在首篇。作為中國人自勉前行的詩作,古往今來,多少人在尋覓它的遺跡。

(一)“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千古絕唱是我在兒時課本上讀到的,它雖然是一首詩,但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這首流傳千載,飽含哲理,寄意無限的即景抒情詩,引諸向往。多少年來,曾有過多少人尋覓它的遺跡,欲知鸛雀樓的命名所在,故址所在,建筑規(guī)模,建毀始末,期盼登上鸛雀樓極目遠眺,欣賞王之渙把高山、大海、落日、黃河、巧妙地組成的宏偉壯麗畫卷,然而多少年來人們總是失望而歸。

鸛雀樓在南北朝時,北周蒲州守將宇文護所建,它至金章寧明昌(公元1190年至1196年)年間還屹立如故,到元初方毀,此后一直未得修復。鸛雀樓的故址,據(jù)《蒲州府志》與《永濟縣志》記載:在蒲州城西南黃河州諸上。鸛雀樓所在地——山西省永濟市,永濟古稱蒲坂,夏商周以前,堯和舜都在這里建都,這里曾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登鸛雀樓可以俯視“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置身其上,猶如樓在高空天際,“鳥在林梢腳底看”。鸛雀是一種鳥名,又名冠雀、觀雀。似鶴而頂不丹,頸嘴皆長,全身色灰白,羽尾色黑。巢于高樹,喜棲高樓。

《登鸛雀樓》它不僅僅是一首詩,可以讓人領略昔日大唐王朝詩人王之渙壯志凌云的胸懷走進他的夢幻世界,和他一起感受世間的蒼穹;名而它更象一幅不老的國畫:西下夕陽的余暉、奔騰黃河的水流、迭菪起伏的山脈、水天一色的景象。那樣富有感染力,那樣迷人,讓人流連忘返;它也是一壇千年老酒,喝一口品下,醇香四溢回味無窮,陶醉在其在,其樂無窮;更象人生一個前行的座右銘,是自勤勉勵,奮發(fā)向上,登高望遠的一曲華章。

(二)鸛雀樓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文化名樓(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鸛雀樓)之一。四大歷史名樓遙相呼應,各有千秋,其它三樓在長江流域,唯只有鸛雀樓在黃河流域。所以說,鸛雀樓是黃河文化的標志和象征??匆姌桥_亭閣,我們仿佛走進了中華文化的藝術殿堂,聽見了歷史前行的腳步聲,用心靈在感受著盛唐文化的凝重,聆聽詩人奮進的心聲。一個樓臺亭閣,就是一個神話,就是一個故事,就是一個夢想,就是一個文化堆積的建筑物。一個樓臺亭閣,就是一部檔案,記載著昨天的故事;就是一個音符,譜寫在中華交響樂的篇章中;就是一本書,書寫在浩瀚無垠的歷史長卷中。

詩因樓而生,樓因詩而名。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雖然只有二十字,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這首詩的前兩句寫的是景,但一開口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表,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王之渙,字季凌,生于668年,卒于742年,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唐開元初年,王之渙曾任冀州衡水主薄,后誣去官。王之渙少有俠氣,去官之后,漫游黃河南北,強自克制,功于文學,十年后名聲大振。在李白、杜甫還不出的時候,王之渙、王昌齡、高適已經名躁一時,從各種史科記述王之渙的生平看,王之渙的詩作并不少,而《唐才子傳》說王之渙與王昌齡是“皆出模范”。由此可見,王之渙在唐代詩壇曾是負有盛名,風靡一時的人物。

王之渙可以稱作我國詩壇的放歌驕子。存世詩現(xiàn)在只有六首,他的作品,以邊塞詩見長,詩境廣闊,激人奮進,其冠世詩作《登鸛雀樓》幾乎成了唐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涼州詞是他邊塞詩的代表作,“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被稱為盛唐絕名的“壓卷之作”。

(三)國運昌,百業(yè)興,歷史名樓,盛世重修。隨著旅游事業(yè)的日趨興盛,鸛雀樓的修復,已經引起各界人士的極大關注。1992年9月開籌備工作。2002年國慶節(jié),新修復的鸛雀樓正式對國內外游人開放,這實中是一件喜事,一件讓華人高興的事:一件幸事,因為鸛雀樓700多年都不復存在,新世紀開始,我們終于可以親身體驗“更上一層樓”的感覺。10月下旬的一天,秋高氣爽,晴空萬里,我踏上了登新落成鸛雀樓的行程。行至黃河灘涂,高高聳立的鸛雀樓依稀可見車在公路上飛速行駛,鸛雀樓越來越近。

走進鸛雀樓一樓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毛澤東手書“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書法藝術作品。

據(jù)介紹,毛澤東書寫王之渙的詩作共有兩首,從毛澤東先后六次手書《登鸛雀樓》詩,充分說明毛澤東對王之渙的作品的摯愛與鐘情,濃厚的藝術情感洋溢于筆墨之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詩書結合的完美境界。

應該說,《登鸛雀樓》一詩不僅僅因為它朗朗上口,不僅僅因為它淺顯易懂,更因為它是華夏兒女心中的一座豐碑,感人肺腑,催人奮進。

登上六層樓,我們已經攀至詩人王之渙登高放眼才能拓出更美好的嶄新境界。鸛雀樓是黃河文化的標志,是中華民族自強有不息精神的象征。

這里有樓、有詩、有情、有景,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登此樓,真有凌空欲飛之勢,即可鳥瞰那波濤滾滾、浩瀚無涯的黃河,感受“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奔騰洶涌的氣概;又可望那阡陌交織、坦蕩無限的大地,遙望“堯王訪賢,舜耕歷山,大禹治水”華夏根祖的歷史風貌;也可以南望起伏連綿的條山,還可以隱約西覽雄偉壯觀的西岳華山,領悟臺灣歷史學家姚榮齡先生“中華”緣于永濟,“中”指太行山脈的中條山,“華”指秦嶺山脈的華山的論斷。正由于鸛雀樓立晉望秦,西為華,東為夏,正好座落在華夏歷史座標的中點上。因此,必將吸引國內外更多的華人在這里領略王之渙千古絕唱的豐富內涵,感受中華民族登高望遠的'精神。

登鸛雀樓讀后感篇三

我一遍遍地吟誦著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眼前好像浮現(xiàn)了一幅壯觀的畫面。一輪落日正金光奪目,在連綿起伏蒼蒼莽莽的群山西面緩緩落下,落下,終于隱身到西山背后去了;腳底下的黃河流水,波濤滾滾,哆嗦遠去,遠去,為投入大海的懷抱而奔騰不息?!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詩的前兩句中,詩人僅用了十個字,就描寫出了天,地,山,水,畫面壯闊雄渾,令人心曠神怡。使人不得不發(fā)出感嘆,多么雄渾的景象,多么壯闊的大自然!

但是詩人知道,大自然實在太大,自己的眼界還很狹小,要想進一步地開闊視野,眺望那更遠更壯觀的世界,還需要登上更高的地點,于是發(fā)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感想,當我再一遍地誦讀《登鸛雀樓》,仿佛看見詩人正攀登上了鸛雀樓的頂端,向更高處眺望更遠更美的景色?!坝F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詩人登樓過程中的具體感受,但它給予我們的啟示卻深刻得多。站得愈高,看得愈遠,人生也是這樣,只有不斷攀登,不斷進取,不斷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輝煌。我突然想到自己的學習,要想獲得更好的成績就要更加地努力,不滿足于現(xiàn)在,才能攀得更高,看得更遠,獲得更多的知識,學到更多的本領。愛迪生靠著永不放棄的精神,嘗試了上千種材料,翻閱上萬本書籍,最終發(fā)明了電燈,造福人類。貝多芬在耳聾的精神挫折下,不放棄對音樂的執(zhí)著和追求。他勇于挑戰(zhàn)命運,從而留下了驚天動地的偉大樂章。作為三年級的我,被這種可貴的精神深深震撼,更加懂得了“登高望遠”的精神。我就想起了老師常說的一句話“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其中蘊涵了許多深奧的道理。

其二。

從王之渙《登鸛鵲樓》這首詩中,讓讀此詩的人都能很快的領悟到一種磅礴的氣勢,詩人開闊的胸襟給了讀者以開闊的視野,這種氣勢的力量是強大的,如果一個萎靡不振、意志低沉的人,在鸛雀樓,又讀了這首詩,他肯定會有所悟的,這是自然給人的力量和人總結的一種啟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之所以喜歡這首詩,是因為詩般整體都有我下的東西,或者是追求的東西.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樣這是如此美妙的一個景觀,太陽快要落山了,它似乎又在留戀些什么,流連在山峰之巔,群山,天空中的落日,還有落日在天空中所呈現(xiàn)的顏色,這三者是足以構成一副大氣的攝影作品,攝影家會為了這樣一個鏡頭,而在一個恰當?shù)牡胤蕉咨弦惶?去等類似鏡頭的出現(xiàn),而且還覺得挺值得的.但不僅如此,在這,還能在高處目睹黃河的壯觀,黃河作為我國的第二大河,其壯麗是可想而知的,而群山,天空中的落日,黃河、落日在天空中所呈現(xiàn)的顏色,還又偶爾的鸛雀光臨,這樣的景色是許多攝影師所去追求的.而這一切的美,在鸛雀樓,在登高后,在一個天時地利人合的點,這就能捕捉到.因此,盼望有一天我也登上鸛雀樓,去體味王之渙當時的感受,并用相機,把它定格在歷史的'瞬間,給我的登高人生一點“留言”.所以,登高是機遇.

事實也是這樣的,每一個高度,必然有一定的視野范圍,就像溫度一樣,每一個高度有其自身的溫度,每一千米就有8攝氏度的差異.在鸛雀樓,“欲窮千里目”還是可以“更上一層樓”的,它有樓梯啊,有一條明路,可是在人的一生中,有許多人還是有上進心,進取心的,但是他們的路需要自己去開拓,要經過自己的努力,踏實地去走出來地,這樣地“登高”似乎比等鸛雀樓難多了!

登鸛雀樓,只要你地腳愿意走,就可以去登高,可以去望遠.現(xiàn)實生活中,不是人人想登高望遠就能做到地,其外界地影響因素還有很多,所以,有成功的人,他們可以坦然地站在高處,欣賞他們不同視野,寬闊視野,所能望見的,而有許多人總是在平地徘徊,甚至還喂了排除那些阻礙的因素而努力,登高更無從談起了,他的眼見就只有在平地所能看到的范圍了.所以,登高還是要機遇幫助的.

登高望遠有多少人是不想去做的,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的,原因就是很多人在等待機遇,而有少數(shù)人在“制造”機遇.有句話說:機遇總是青睞于那些有準備的人的,而這里的“制造”就是指為機遇而做準備,有許多人正在做“守株待兔”的事,“守株待兔”,僅僅是偶遇,他們就是在低處所見到的視野,所能做出的行為動作就只有如此了.

我自己的登高也會有或多或少的阻礙因素,但我知道,我不能去等待機遇,而要去“制造”機遇,在“制造”機遇的基礎上去排除阻礙,搬走登高路上的石頭,或跨石而過,我才能更好地,更順利地登上新的高點,去領略新高度帶給我的新視野!

我向往著!我也努力著!

登鸛雀樓讀后感篇四

古詩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遺產的瑰寶,它以豐富的內容,動人的意境,和諧的韻律,完美的形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兒童。低年級的古詩教學應順應兒童喜讀好背,記憶力好,形象思維強的特點,將瑯瑯的誦讀、動人的詩畫帶入課堂,讓學生體會詩歌的神韻和美感,在經典的陪伴下快樂成長。

對對子——讀詩悟意。

《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里面的對仗非常講究,許老師從對仗入手教古詩,別具匠心,教學新鮮又有趣。課堂中許老師從魯迅小時候對對子的故事導入,讓學生了解了對對子是怎么回事,激發(fā)學生對對子的興趣,并趁熱打鐵讓學生連線對對子,拍手讀對子,在感受了對子的節(jié)奏和韻律的基礎上讀古詩,感受讀詩的樂趣。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一遍又一遍的誦讀,古詩意就自然顯現(xiàn)了。

簡筆畫——披文入境。

唐代大詩人王維說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好詩就是一副動人的畫卷,一個形神兼?zhèn)涞乃囆g作品。如何引導低年級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字里行間的情意呢?許老師用簡筆畫的形式以畫代講,摒棄了繁瑣的分析感悟。在對詩歌內容了解以后,許老師借勢引導: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學生在自讀思考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詩中描繪了“白日”“山”“黃河”。怎么畫出這山這水這一輪紅日呢?詩中的哪個字告訴我們了?學生在讀詩感悟中又發(fā)現(xiàn)白日“依”山“盡”,黃河“入?!绷鳎處熅瓦@樣帶領學生邊研究古詩邊畫畫,根據(jù)學生的指導畫出詩人登鸛雀樓看到的美景。此時再讓學生看圖反復誦讀“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在讀中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黃河水滾滾東流的磅礴氣勢,太陽依山而落的壯美。

送祝?!卣寡由?。

幾個輪回,壯觀的黃鶴樓美景已印在學生的`心中,融入了瑯瑯的誦讀之中。當然學古詩不僅要了解字面的意思,表達的意境,還要和詩人對話,看透詩人內心蘊藏的動機。“更上一層樓”表面上是說詩人還想進一步看盡遠方景物,就再登上了一層樓,實則表現(xiàn)了詩人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有了這層鋪墊,許老師把學習延伸到了課外,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讓學生用“更上一層樓”來祝福他人。學生在這個語言環(huán)境中練習說話,想象表達,對圖片中的人物送祝福,對老師送祝福,把古詩學習的外延擴大,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古詩教學要充滿情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注重古詩的拓展和延伸,尋找適合的教學方法,把古詩教活教美。

【知識擴展】王之渙簡介。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其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奔矣鲬魰?。

王之渙現(xiàn)存生平資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遷居至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因被人誣謗,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shù)千里,籍其高風;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圭爵,酷嗜閑放?!?。后復出擔任文安縣尉,在任內期間去世。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寫詩,多引為歌詞,常與王昌齡、高適等詩人互相唱和,名動一時。他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是浪漫主義詩人。靳能《王之渙墓志銘》稱其詩“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曒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钡淖髌番F(xiàn)存僅有六首絕句,其中三首邊塞詩。他的詩以《登鸛雀樓》、《涼州詞》為代表作。章太炎推《涼州詞》為“絕句之最”:“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p>

人物生平:

《唐才子傳》說王之渙為薊門人,或因他年少有俠氣、從五陵年少游、擊劍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銘記載,之渙“本家晉陽,宦徙絳郡”,則晉陽(今太原)為其原籍,家居絳州(今山西新絳縣)。墓志銘說王之渙卒于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55歲,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王之渙出身于太原王家,為當時名門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為后魏絳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絳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縣令。父王昱,鴻臚主簿、浚儀縣令。從曾祖到父親,雖然皆為官,但均為小官。王之渙排行第四,自幼聰穎好學,年齡還不到20歲,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壯,便已窮經典之奧。他少年時豪俠義氣,放蕩不羈,常擊劍悲歌。到了中年,他一改前習,虛心求教,專心寫詩,在十余年間,詩名大振,與王昌齡、高適等相唱和。后來,他曾一度作過冀州衡水縣主簿,時間不久就被人誣陷。于是,王之渙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縣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渙是盛唐的著名詩人,他寫西北風光的詩篇頗具特色,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熱情洋溢,韻調優(yōu)美,朗朗上口,廣為傳頌。為盛唐邊塞詩人之一?!包S河遠上白云間”,僅七個字,祖國壯麗山河景色躍然紙上??上脑姼枭⑹乐兀瑐魇乐鲀H六首,輯入《全唐詩》中。

因史料關系,后世對王之渙身世所知甚少,但他作為一個名詩人,卻幾乎盡人皆知。他那首膾炙人口的《涼州詞》。正好有10多個梨園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來此會宴,他們三人便在旁邊一面烤火一面觀看。王昌齡提議說,我們各擅詩名,究竟誰勝于誰,今天我們可看她們所唱誰的詩多,誰便為優(yōu)者。第一個歌妓唱的是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在壁上為自己畫了一道。第二個唱的是高適的“開篋淚沾臆”,高適也為自己畫了一道。隨后王昌齡又添得一道。王之渙說,這幾位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應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誰的詩。若唱的不是我詩,剛終身不敢與你們二位爭衡了。待那名妓唱時,果然為王之渙之詩,三人不覺開心笑起來。諸伶因他們大笑而見問,知是王之渙等,非常高興,即拜請他們人席。旗亭畫壁,遂成典故。元人還編成雜劇上演。從此可見當時王之渙詩名之盛。

登鸛雀樓讀后感篇五

鸛雀樓,故址在當時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層,站在這座樓臺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條山,下瞰可觀滾滾東流的黃河水,是唐代的游覽勝地。

詩人首先運用粗線條大筆勾勒畫面,這里,其著眼點不在樓之一隅,而是從遠眺及鳥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樓閣的總體,騰挪跌巖,摹山繪水,讓讀者從山水的生機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詩人筆力扛鼎、大氣磅礴的風發(fā)意氣?!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兩句,給讀者展現(xiàn)的是夕陽西下、黃河東流的壯闊遠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涞牧Ⅲw圖畫。在這幅圖畫中,落日飛霞、遠山如黛、黃河耀金、大海涌波,都表現(xiàn)了登高遠眺的特點。“依”、“流”二字具有畫龍點睛之妙,經過它們的點染,自然景物頓時具備了活潑潑的生命?!耙馈弊忠幌础跋﹃枱o限好,只是近黃昏”

那種感傷凄涼的語調,展現(xiàn)了落日告別遠山時含情脈脈的神態(tài),顯示了其充滿生命和力量的內質;“流”字仿佛是注入這幅圖畫的一條動脈,讓我們領略到“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那昂揚、壯闊的氣勢,俯視到噴珠濺玉的驚濤駭浪,甚至可以諦聽到奔騰咆哮的黃河的濤聲。加上“白日”、“黃河”等不同色調的對比運用,更使畫面具有了立體的層次感。

詩的前兩句著力渲染登樓所見的山水壯觀,繪下了極其壯闊的境界。但是詩人興猶未盡,他接著用如椽大筆,飽含激情,寫下了千古佳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比粢F極千里之遙,讓全部的山河之美盡入胸懷,就需要不斷前進。這雖然寫的是當前實感,卻已隱約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胸襟抱負。由于前兩句作了很好的鋪墊,后兩句既是詩人深邃思想經過感情濃縮后的結晶,又與前面的景物銜接自然,渾然一體,從而就使全詩的境界大大拓寬,構成一幅表兮獨立、逸乎凡響的登樓遠眺圖。

在這首詩中,詩人沒有拘泥于山水樓閣本身的具體形態(tài),而是善于迅捷地抓住山水與鸛雀樓之間最突出的視覺特征,給讀者創(chuàng)造一種豪放的眼界開闊感。

紀游詩難為,而那種奔意氣,聳高格的覽勝紀游詩為之則更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詩之所以能成為千古之絕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意境雄闊,意氣風發(fā),咫尺之間而能給人以千里萬里之感,讀后令人眼界開擴,襟臆浩蕩,使人受到鼓舞,從中汲取到向上的精神力量。

《登鸛雀樓》的意境雄闊與詩人氣吞寰宇的襟抱是有著密切關系的。王之渙生活在盛唐時代,國力強盛、人心振奮,使他具有積極向上、不懈追求的時代精神和恢宏的政治氣度。沒有吞吐千山萬壑于胸間、指揮重巒疊嶂于掌下的大氣度,難成大手筆;有了這包舉宇內的大氣度,詩人才會揮遣自如,神思泉涌。

詩人并不是俗手丹青,僅以描摩為能事。我們的詩人還兼有哲人的氣質。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語極平直,然蘊蓄深遠,余韻無窮。登高望遠,這是一般常識。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遠者惟求其更遠,這種細膩入微的心理卻只有哲人才能賦與它以重大意義。這其中隱含著人的無限的進取與探索精神。俗話說“人往高處走”,又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都是對現(xiàn)狀的不滿足,都是進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純粹的哲人以說教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可以使人膜拜,而詩人似的哲人則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說話,足以使人感奮與追求。

登鸛雀樓讀后感篇六

鸛雀樓,在兒時的夢中。感謝王之渙那首千古名作,讓我多少次吟誦,多少次向往。

鸛雀樓,亦稱鸛鵲樓,是北周宇文護鎮(zhèn)守河東時修筑的瞭望臺?!镀阎莞尽防锩枋觯骸胞X雀樓舊址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p>

目睹北周烽火狼煙,歷經大唐盛世繁華,捱過五代戰(zhàn)亂紛爭,熏染兩宋金風細雨,淹沒于元初剽悍鐵騎,直至公元2002年9月26日得以風采重現(xiàn)。這一天新修復的70余米高的鸛雀樓落成慶典,在數(shù)十響的禮炮聲中,樓名牌匾被款款揭起。歡呼聲中,鸛雀樓現(xiàn)出一種風骨,一種氣度,一種浴火重生后的大氣芳顏。

穿過厚重的門墻,偌大的盛唐廣場在松柏老樹和古典建筑的環(huán)繞中,唱和著大唐的音韻,帶著歷史的光影,令人眼界豁然頓開。樓從人面起,拔地凌空的鸛雀樓赫然矗立眼前。

臺基高陡,登而生怯?!吨杏埂防镌唬骸熬又?,如遠行,必自邇;如登高,必自卑。”先哲所言,斷無所錯,而今躬身親行,俯首贊同。爬至正門,腰膝酸軟,但興致不減,這或許就是名樓的魅力所在吧!門樓上豎著“文萃李唐”的大匾,左右立柱上刻著由中國書協(xié)主席沈鵬先生題寫的楹聯(lián):“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黃河第一樓。”俯視前方,綠野平疇,隱現(xiàn)在薄霧輕紗中。微風徐起,樓檐角上的風鈴叮當作響,抑揚頓挫,似在吟誦那首千古名作,激起游客遐思飛揚。

更上一層,登至樓中廳堂。一尊尊蠟像活靈活現(xiàn),形象生動:女媧補天,嫘祖繅絲,舜陶河濱,大禹治水,鹽池鹵鹽,化鐵鑄器,臼米濾酒……薪不盡火益?zhèn)?,華夏五千年文明從河東沃土搖曳而來。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蓖踔疁o,感謝你那次登臨,引來千百年追尋的腳步;感謝你那次激動,激起多少人豪情萬丈;感謝你那次吟誦,攜著千古名樓永生!

登鸛雀樓讀后感篇七

詩人眼前所呈現(xiàn)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tài)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種動態(tài)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扒Ю铩薄耙粚印?,都是虛數(shù),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坝F”“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

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jù)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登鸛雀樓讀后感篇八

從王之渙《登鸛鵲樓》這首詩中,讓讀此詩的人都能很快的領悟到一種磅礴的氣勢,詩人開闊的胸襟給了讀者以開闊的視野,這種氣勢的力量是強大的,如果一個萎靡不振、意志低沉的人,在鸛雀樓,又讀了這首詩,他肯定會有所悟的,這是自然給人的力量和人總結的一種啟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之所以喜歡這首詩,是因為詩般整體都有我下的東西,或者是追求的東西。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樣這是如此美妙的一個景觀,太陽快要落山了,它似乎又在留戀些什么,流連在山峰之巔,群山,天空中的落日,還有落日在天空中所呈現(xiàn)的顏色,這三者是足以構成一副大氣的攝影作品,攝影家會為了這樣一個鏡頭,而在一個恰當?shù)牡胤蕉咨弦惶?,去等類似鏡頭的出現(xiàn),而且還覺得挺值得的。但不僅如此,在這,還能在高處目睹黃河的壯觀,黃河作為我國的第二大河,其壯麗是可想而知的,而群山,天空中的落日,黃河、落日在天空中所呈現(xiàn)的顏色,還又偶爾的鸛雀光臨,這樣的景色是許多攝影師所去追求的。而這一切的美,在鸛雀樓,在登高后,在一個天時地利人合的點,這就能捕捉到。因此,盼望有一天我也登上鸛雀樓,去體味王之渙當時的感受,并用相機,把它定格在歷史的瞬間,給我的登高人生一點“留言”。所以,登高是機遇。

事實也是這樣的,每一個高度,必然有一定的視野范圍,就像溫度一樣,每一個高度有其自身的溫度,每一千米就有8攝氏度的差異。在鸛雀樓,“欲窮千里目”還是可以“更上一層樓”的,它有樓梯啊,有一條明路,可是在人的一生中,有許多人還是有上進心,進取心的,但是他們的路需要自己去開拓,要經過自己的努力,踏實地去走出來地,這樣地“登高”似乎比等鸛雀樓難多了!

登鸛雀樓,只要你地腳愿意走,就可以去登高,可以去望遠?,F(xiàn)實生活中,不是人人想登高望遠就能做到地,其外界地影響因素還有很多,所以,有成功的人,他們可以坦然地站在高處,欣賞他們不同視野,寬闊視野,所能望見的,而有許多人總是在平地徘徊,甚至還喂了排除那些阻礙的因素而努力,登高更無從談起了,他的眼見就只有在平地所能看到的范圍了。所以,登高還是要機遇幫助的。

登高望遠有多少人是不想去做的.,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的,原因就是很多人在等待機遇,而有少數(shù)人在“制造”機遇。有句話說:機遇總是青睞于那些有準備的人的,而這里的“制造”就是指為機遇而做準備,有許多人正在做“守株待兔”的事,“守株待兔”,僅僅是偶遇,他們就是在低處所見到的視野,所能做出的行為動作就只有如此了。

我自己的登高也會有或多或少的阻礙因素,但我知道,我不能去等待機遇,而要去“制造”機遇,在“制造”機遇的基礎上去排除阻礙,搬走登高路上的石頭,或跨石而過,我才能更好地,更順利地登上新的高點,去領略新高度帶給我的新視野!

我向往著!我也努力著!

登鸛雀樓讀后感篇九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古詩出自王之渙的作品。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意思是:夕陽沿著山沉落,黃河向大海奔流。詩人寫了登樓的感覺,景物壯闊,氣概非凡。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思是:如果你想看到更高更遠的地方,就請再登上一層樓吧。

比如說你想要見多識廣,想了解更多的知識,別人就常會來告訴你:“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如果你想見多識廣,想了解更多的知識,就需要不斷努力,勇于攀登。

人生處處要用到這句千古名句,處處要有這句千古名句來教會別人做人的道理,處處要用這句千古名句來激勵自己。

古詩是人類知識的源泉,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吧!

登鸛雀樓讀后感篇十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云海蒼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這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宏大,讀后令人振奮。

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shù),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

這首詩由兩聯(lián)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黃河中的一個小崗上,后被洪水沖沒。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山名)下瞰大河??梢姏_沒是宋以后的'事了。

登鸛雀樓讀后感篇十一

教學目標?:

1、????????????????????????????通過學情調查,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習8個生字,認識1個偏旁,學寫“入”,“欲”兩個生字。

3、初步理解字義和詩句,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

教學難點?:

提示最后兩行詩句所蘊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課前對學生進行學情調查。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二課時: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教學,進一步讀好、背好古詩,

學寫其它5個生字。

教學過程?:(略)。

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根據(jù)母語的習得規(guī)律,認定學習語言是主體能動地把在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語文課上的語言學習,則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讀書活動內化課文語言,同時接受課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過程,語文教學強調主體因素,重視整合效應,明確提出以培養(yǎng)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以字詞的訓練為“緯”來構建語文教學的整體框架,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的基本教學策略。教完古詩《登鸛雀樓》后,對此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一、學情調查,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現(xiàn)代教學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教學不但要掌握全體學生發(fā)展的共同特點,而且要熟悉學生發(fā)展中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才能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擴大發(fā)展的局面。教學是師生間的教和學的雙向活動,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因此對學生的學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對學生知識背景的調查。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于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2、對學生能力經驗的調查。

二年級的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于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fā)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3、對學生需求的調查。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根據(jù)他們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查時,設問:“誰愿意做代表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游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于樂,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尋文明像,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國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鑒教授說:“要想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密地聯(lián)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的經驗和頭腦中貯存的相關信息模塊,作為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準備和敲擊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讓動態(tài)的圖與靜態(tài)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在學習第一行詩句時,我充分運用他們已學過的課文《夕陽真美》中的相關語句,來幫助學生進一步入境悟情,教學效果顯著。此外,在本節(jié)課中,我也注意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根據(jù)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并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著,按學生的意愿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由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長在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以上幾點是我執(zhí)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這節(jié)課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比如,我這節(jié)課主要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來組織教學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總擔心放開了會收不攏,所以在體現(xiàn)學生學情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對學生的學情預測得不夠準確,起點稍低了點,沒有充分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由于還不夠老練,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計好的恰當?shù)脑u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悅感。還有,對多媒體的操作還不夠熟練。一是“黃河入海流”的畫面本應圖、文、聲立體輸出,結果“黃河水”只聞其聲,不見其景,當時我只能隨機應變,運用音樂創(chuàng)設的情境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去描述,仿佛看到的情景及自身的感受。二是在學生寫字時我是配的優(yōu)美典雅的古箏樂,結果課件并未播放。

登鸛雀樓讀后感篇十二

《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作者王之渙,詩的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發(fā)感想。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描繪黃昏夕陽西下時,山河蒼茫壯闊的美麗景色。用“依”和“盡”來表現(xiàn)一輪紅日依傍著山巔逐漸下落的狀態(tài);后兩句寫登樓所思,抒寫詩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遠”的深刻哲理,也賦予上兩句景物描寫更豐富的內容。這首詩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詩畫面寬廣,景色壯麗,具有闊大雄渾的氣勢。詩中的哲理,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斷努力,不斷追求進步,人生的境界才會不斷擴展升華。

【目標預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習8個生字,學寫“欲”、“入”、“依”這三個字。

3、理解字義和詩句,初步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提示最后兩行詩句所蘊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深刻道理。

【設計理念】。

這節(jié)課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想象力。學生通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并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fā)情趣,拓展思維,充分體現(xiàn)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

【設計思路】。

先理解詩題,簡介詩人,讓學生對鸛雀樓地理位置和名字由來有所了解,為初步理解詩意做好鋪墊;接著充分發(fā)揮學生自學本領,讀通順古詩,初步理解字義和詩意;然后,利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入情入境,想像意境,悟出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破題質疑。

1、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介紹作者王之渙,簡介《登鸛雀樓》(顯示簡易地圖)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

3、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引出課文中的古詩。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借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讀通順課文。

2、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三)、理解詩句,學法指導。

1、學習第一行詩句。

(1)、請小朋友輕輕地讀,一邊讀一邊看書上的插圖,看看哪幾個字圖上有的,想想什么意思,所以,這次讀的要求是:看圖讀,想意思。

(2)、理解“白日依山盡”(卡片出示)。

重點運用多媒體課件動態(tài)顯示“依山盡”的過程,(太陽慢慢落下)。

(3)、指導朗讀。

小朋友,太陽慢慢地落下去了,那么這行,特別是“依山盡”該怎么讀呢?讀得快些還是讀得慢些,各人讀一讀,一邊讀一邊想太陽慢慢下山的情景。

過渡:小朋友用“看圖讀,想意思”的方法學會了第一行詩句,下面就用這種方法學第二行詩句。

2、學習第二行詩句。

(1)、各自看圖讀,想意思。

(2)、理解:黃河入海流。(卡片出示)。

a.詩句中那個詞圖上有的,什么意思,誰讀懂的?

b.小朋友,黃河水是向前流動的,它流呀流,那么,它流到哪里去了呢?理解“入”。

(3)、指導朗讀(電腦顯示黃河滔滔的水聲,黃河水奔騰不息滾滾向前的壯觀畫面)。

小朋友,讀這行詩句時,要想像黃河流向大海的氣勢,要讀得高昂一些。

3、小結:

這第一行和第二行詩句就是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的壯麗景色?,F(xiàn)在我們把這兩行詩句連起來讀一遍,一邊讀一邊要想像太陽慢慢落山的情景和黃河流向大海的氣勢。

4、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1)、各自看圖讀,想意思。

(2)、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卡片出示)。

(顯示:將底層的人物移至二樓,再移至三樓。)。

b.理解詩句,重點是“千里目”和“欲”。

5、總結。

(1)、朗讀全文。

(2)、詩人王之渙在鸛雀樓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3)、根據(jù)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么位置?畫好再涂上顏色。

(四)、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師小結。

(五)、識記生字,指導寫字。

1、識記生字,讓“入”和“人”進行比較。(編兒歌)。

重點指導“依”字的筆順,(動態(tài)顯示筆順)接著看“依”每一筆的起筆位置,右邊部分的第三筆撇從橫的中點開始,豎提從撇腹起筆,緊靠豎中線。

仔細觀察“欲”左右兩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2、學生描紅,要求:按筆順描紅,注意姿勢三個“一”。

(六)、感悟詩境,欣賞吟誦(配樂)。

(1)、顯示課文的多媒體動畫,請學生扮演王之渙在鸛雀樓上吟誦。

(2)、請全班同學一起立在鸛雀樓上觀賞吟誦。

板書設計。

想登高才能望遠(簡筆畫)。

登鸛雀樓讀后感篇十三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里目:眼界寬闊。

7.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賞析。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均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清代詩評家也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边@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登鸛雀樓》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特別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時至今日,該詩還幾次出現(xiàn)在中國國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場合。

登鸛雀樓讀后感篇十四

1、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認字,鞏固看拼音識字的能力。

2、讀詩體會這首古詩的節(jié)奏和韻味美,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會背誦。

3、認識本課的八個生字,學會筆畫“豎折”,并學寫“山、日”。

1、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

2、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識字能力。

體會古詩的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

一、導入新課

1、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游,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4、你們想讀這首詩嗎?請你準備好,小聲地方跟著老師讀一讀。學生活動:學生手指書邊讀詩邊認字。

5、自己再讀一讀,在不認識的字上點上點。

6、這次咱們指著書大聲地跟著老師讀,注意點點字的讀音。

二、理解古詩意思

1、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

3、見到美景,你再來讀詩,讀出你的高興與喜悅吧!

4、我們看著黑板上的詩,聽著音樂,配上手上的動作,現(xiàn)來讀讀。

5、誰愿意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做好指讀姿勢。

三、讀文后識字

過渡句:古詩大家都會讀了,這些字你認識嗎?(字詞課件)

1、文中“白日”“依山盡”變紅,指名讀。

2、“黃河”“入”變紅,指名讀、搶讀。

3、“千里目”變紅,小老師帶讀。

師:這些變紅的字詞,回去了,你還認識嗎?

點擊變紅的字詞,回到詩中,邊點擊生邊讀。

4、出示詞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還認識嗎?

(生字卡)黃、入、海、流、千、更、層、樓、

5、生字寶寶見到你們這么聰明又跑回詩里了。

看書,做好指讀姿勢,我們再來讀詩??纯催€認識他們嗎?

6、這么美的詩你們能背下來嗎?孩子們試著自己背一背。給一定時間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導書寫

1、過渡語:太陽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詩句里的字會寫就更好了。

2、學習新筆畫:豎折

板書:豎折

3、看哪個字用上“豎折”了?“山”

4、觀察“山”字的結構,兩筆與“豎折”的關系。

帶著學生在田字格中寫“山”。

5、在田字格中臨寫“日”。

觀察“日”的結構、筆順、感知“日”的筆順。

總結:先里頭后封口或先內再外。

6、自己喜歡寫哪個字就寫哪個字。

五、作業(yè)

將今天學習的古詩背給家人聽。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所以,我根據(jù)學生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提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于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fā)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二、以生為本,主動學習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根據(jù)他們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查時,設問:“誰愿意做代表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游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于樂,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讓動態(tài)的圖與靜態(tài)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根據(jù)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并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著,按學生的意愿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由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長在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登鸛雀樓讀后感篇十五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前查資料多媒體課件鼓勵學生背誦古詩詞

教學過程:

1、(課件示鸛雀樓圖)很久以前,在我國山西有一座樓閣,示“鸛雀樓”詞,指名讀。(表揚已經認識這幾個生字的學生)(識字大王)

說說名字怎么來的如有生在課前已查到,鼓勵學生說,并獎勵查閱資料的認真。(查資料能手)

課件示“鸛雀”圖,說名字來歷:因這座樓上常有這種叫“鸛雀”的鳥飛來棲息,所以被人們取名為“鸛雀樓”

這首詩的題目就叫—屏幕跳出“登”,指名讀題,齊讀。

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來學這首詩。請小朋友先自己練讀古詩,看誰能不光把古詩讀準確,而且能和所有生字娃娃都交上朋友,先讀生字表中的生字。

(如有很多學生情不自禁地背出來的話,逗他們說不要上這一課了,談話中引導說出還要更準確地讀好詩、背好詩,學習生字,理解詩意等,讓他們都能認真地上課)

4、檢查生字

課件示沒有拼音的詩,且閃爍生字“雀、樓、依、入、欲、窮、目、更”

看,古詩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們招手了,我們來和他們打打招呼吧。你認識誰就和誰打招呼,不會的可以請小朋友幫忙!

指名一后進生上臺做小老師領讀,讀對全體跟他讀。(——你今天真勇敢,小手也舉得這么高,就請你)(給他帶上進步的桂冠)

再請一名學生(也給你帶上進步的桂冠)

5、檢查讀詩

生字都認得了,那讀好詩句就不成問題了,誰來讀

開小火車讀每句詩,注意引導讀出詩的節(jié)奏。(課件可畫停頓線)

6、那誰能把這首詩連起來讀好呢指名讀,齊讀。

7、指導質疑

請小朋友自己再輕輕地讀讀詩,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問。

古詩跟我們平常的課文比起來,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難度。但小朋友別著急,我們還是有解決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嗎(1我們可以借助課文里的插圖,因為這些插圖跟古詩的內容有很大的關聯(lián)。2反復讀,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多讀了,自然就懂了。3發(fā)揮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詩的一大好幫手)

學習方法示于卡片。

1、我們先來看看文中的插圖,圖上畫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色感覺怎樣)

2、我們再來仔細地讀詩,先讀詩的第一句話。示“白日依山盡”,指名讀。

問:白日指什么(必要時解釋為何稱“白日:可能是因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陽區(qū)分開來,所以稱為白日;可能是因為當時山谷里的云霧很重,遮擋了太陽的光線,使得太陽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太陽怎樣呢看圖,讀句,想。

依山是說太陽下沉時是怎樣的(緊挨著西山)

依山盡是說太陽——

指名再說說這句詩描繪的情景。

我們來把這個壯觀的情景畫下來吧怎樣畫呢

簡筆畫:連綿起伏的山讓生添畫“白日”,再次感受“依山盡”。

多美的夕陽下山圖呀!這句話誰能讀好

指名讀,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讀出了什么樣的情景)再指名讀,齊讀。

3、那第二句寫的什么呢讀“黃河入海流”

這句詩向我們描述了怎樣的情景指說。

從這句詩的哪里知道黃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黃河水流是什么樣的呀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示圖,交流。示詞,認讀。

誰再來說說這句話描繪的情景,爭取用上我們說過的詞語。

黃河入海的源頭在鸛雀樓上是看不見的,因為離得很遠很遠,作者這樣寫是他在發(fā)揮——想象。

我們也來發(fā)揮想象,把黃河奔騰入海的情景畫出來。指名板畫。(必要時師幫助)

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呀!

那我們能用我們的朗讀表現(xiàn)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嗎指名,評,男女比賽,讀出氣勢。

4、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著連綿起伏的群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么開闊呀!這氣象是多么雄渾啊!我們把這句話連起來好好的讀讀,美美的欣賞一下這種壯麗的景觀。(示第一句話)

指名,兩邊賽讀,齊。

他在想什么

引:千里目指想怎樣

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必須要——

哪個字表示還要登樓示“更”。(只要再登一層就足夠了嗎一層并不是真的一層,而是還要往上的意思。)

引導說:詩人想:要想——,就必須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話,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這是因為——讓生試說。

板貼:登高才能望遠

指導讀。評。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層樓

從你們的朗讀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那不斷進取的決心

5小結

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古詩“登鸛雀樓”,喜歡嗎那把它連起來好好地練練,呆會請你起來朗讀,老師還幫你們準備了配樂呢!

自由練習,指名,賽讀,齊讀。(可老師參與)

(活脫脫一個小王之渙呀!)誰也來做一回王之渙我們一齊來吧!

回去背給爸爸媽媽聽,讓他們也欣賞欣賞!

小朋友,其實象這樣好的古詩詞呀,古詩書上有好多好多。我們平常應該多去讀讀、背背。我們要讓我們的小腦瓜里多積累一些好的古詩詞,因為這對你以后的學習是非常有好處的。

老師知道,我們二2班的小朋友已經在這樣做了,是吧那誰來向大家展現(xiàn)一下你的小本領呢指名背詩。

過:下面我們要來練另一樣小本領了。

1、記生字

這課的生字怎樣記住他們呢看田字格,同桌一起記。

交流:先說說難記的,再讓編出字謎的小朋友說說。

相機區(qū)別:人跟入,目和木

或:哪幾個字要提醒小朋友別寫錯或用錯

2、指導寫

問:哪些字感覺比較難寫,需要老師教的

示字,說說要注意什么寫此字。(背景音樂)

結束:小朋友今天表現(xiàn)非常出色,老師要獎勵你們一句祝福的話.

示:祝小朋友身體健康,學習更上一層樓!

齊讀

登鸛雀樓讀后感篇十六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這節(jié)課學生要通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幻燈、畫紙,彩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破題質疑。

1、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3、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借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啟發(fā)和鼓勵學生用查字典和聯(lián)系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5、師配音范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四)反復誦讀,啟發(fā)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么?(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看到的?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法?詩人看到了什么?(板書:白日盡黃河流)。

2、出示投影,教師指圖描述。(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著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么位置?畫好再涂上顏色。

4、小組內互相描繪。(培養(yǎng)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后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蘊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引導學生領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8、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fā)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五)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師小結。

板書設計:

(唐)王之渙。

白日盡黃河流。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768771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