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者在讀完一本書或文章后,對其中的內(nèi)容和情感作出的反應和總結(jié)。它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評價所讀的作品,也是一種對自己閱讀經(jīng)歷的回顧和思考。寫讀后感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節(jié)發(fā)展、主題思想等方面的內(nèi)容,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和閱讀能力。寫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讀后感需要具備哪些關(guān)鍵要素?以下是一些經(jīng)典的讀后感分享,希望能夠激發(fā)大家對閱讀的熱情和寫作的靈感。
金剛經(jīng)讀后感字篇一
一位母親連喪失二個孩子,很錐心來尋求印度偉大心靈導師克里希那穆提請求幫助,克氏靜靜地聽著,也無同情的姿態(tài),指著前面說,你有沒有看見那朵花落了嗎?那位母親終于醒了,一朵花重疊在生命上,她開始尋找生命,是孩子的,是花的,也是自己的。
人性為何如此痛苦,并不是生命背負太深,也不是沒放下,而是對生命不自知,無明,因而也不會放好。生命是一種缺失,是一種視角問題,道德解決不了心理問題和生命認知問題。生活被掩蓋在迷茫不自知中,困在飼哺我們狂野的自我的牢籠之內(nèi),被掩蓋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燥動氛圍空間。生命恒常韻律其實離我們很近,卻又千里之外,生命需要了心,以此來尋求你的生命安祥之地,終結(jié)輪回不決的煩惱之源。
資料。
同樣有一個故事來自印度,一個名叫黑指的婆羅門來拜見佛陀,雙手各拿一個瓶,佛陀說了一聲放下,深透著威嚴,于是黑指把兩個瓶子端正放好,站好身,佛陀又說了一聲放下,黑指很不解。人生其實要放下什么?放下欲望和我執(zhí),其實又有幾個人能了知,并放下,準確的.說是要放好位置。即便他能覺悟,但他又能放好嗎?人性的端正是他要學會分享自己的真實、自由,上德。
快樂與痛苦都是從本然中來去,無窮無盡。法國哲學家認為:“除了思想,沒有什么會給你平靜和快樂。”自知者明,自覺者智,人性的上德會更超越于思維,思維會讓人停止一次的沖突,而本性的光輝卻會阻礙黑暗的輪回。如果想要取得快樂,你要從痛苦中來。純真給予人性很大的空間,可是人們會被自固于一物一事一人中,難以自拔,因而許多人缺乏對生存平衡的把握。我們的教育之中失敗之處是過于強調(diào)“爭”字,成功或先進就會抹殺人性的品質(zhì).因而成年后人會受限于成功競爭,而放棄了了心,要不就是處在心理壓力的幽谷,要不就是突破道德底線害人害已。我們的社會都需要-種深層的心性思考。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一切是無中生有,無的哲學,從宇宙形成,到我們的思想和煩惱的形成也是如此,而我們?nèi)松赡馨阉l(fā)揮極致,也造成散亂至極。無了,生命之中快樂與煩惱此起彼伏,也讓隨它而去,煩惱是生命無上師,記著擁抱住本性,快樂和煩惱都會放好。
走到落葉輕舞的冬日有一種厚重感,不是在腳下而是在心上,它被淡淡快樂認知所包裹著?!吧⒈M浮云落盡花,到頭明月是天涯......
金剛經(jīng)讀后感字篇二
近五年,隔年的七月我都會看一部驚險又刺激的電影——《變形金剛》。今年也不例外,我早早得催爸爸媽媽帶我去看,在上映后的第二天,我們終于在長長的人流中買到了票,走進了放映廳。就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在最后的緊要時刻,擎天柱汽車人奇跡般地出現(xiàn)了,和地球人一起并肩作戰(zhàn),在能量柱快要啟動的時候,薩姆終于把能量柱的主柱給關(guān)閉了。這時,我不禁為薩姆捏了一把冷汗,為他的成功感到了喜悅!
我被主人公薩姆的英勇、機智、果斷的品質(zhì)給深深吸引住了,他從一個高中生到成人的這三部電影中,是和汽車人的感情以及保護地球的信念在支持著他,在面對強敵和危險時,他總會勇敢得面對,并用自己的感情和信念打敗強敵,拯救了地球!
金剛經(jīng)讀后感字篇三
看著衰老的狼叔百病纏身,癡呆的教授全靠癲癇發(fā)威,x戰(zhàn)警其他人全部在背景中打完醬油,就感覺導演是單純在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你看,就好像往你常吃的小吃里瘋狂放屎一樣,英雄落幕我沒意見,理由呢?整部電影看完,x戰(zhàn)警們死的不清不楚,除了是教授自己下的手外就沒什么信息了。
新變種人不再出生莫名其妙,25年沒有新變種人出生,普通人已經(jīng)把當初能威脅人類生存的變種人當做笑話看,最后被拯救的變種人孩子們還是基因工程制造的,為什么呢,電影中的反派博士介紹自己時說過一句他要先消滅變種人再制造自己的變種人,憑什么做到的沒人知道,當初就知道變種人是攜帶x基因的人,遍布全球,與人類完全混合,許多攜帶者終生也沒開發(fā)出超能力,一個美國x武器計劃負責人的兒子,生物公司的頭頭,用的什么技術(shù)讓新變種人不再出生的,秒天秒地秒全人類的巔峰時代的x教授也做不到啊,殺了全部變種人容易,但誰也根本不能讓全世界所有攜帶x基因的新生兒不再開發(fā)出能力啊。
原來的變種人消失的莫名其妙,x戰(zhàn)警其他人被教授自己給一鍋端了我可以理解,學院的孩子們呢,戰(zhàn)斗中又不會帶上他們,萬磁王派系的變種人呢,更何況從頭到尾x戰(zhàn)警和萬磁王派系也只是變種人的小部分,世界各地的變種人都死了?20多年剛剛讓學院的孩子們成長為巔峰狀態(tài)的中年戰(zhàn)士,就這么消失了?完全不合理。
金剛狼和教授活的這么low莫名其妙,教授是多有錢的一個人哪,整個學院都是他家的財產(chǎn),開發(fā)了無數(shù)黑科技,就算x戰(zhàn)警被他自己搞死了,孩子們都四散了,他的錢總不會飛了吧,誰敢說在美帝這么一個資本主義社會這么大一個財團說沒就沒了,鋼鐵俠活的這么風騷,蜘蛛俠活的這么苦逼,顯著說明了有錢人是美帝的統(tǒng)治階級,跟是不是英雄無關(guān)。不管教授干了什么天怒神怨的事,人還能活的好好的錢就沒了,鬼都不信那。金剛狼一個活了兩百年的人,技能無數(shù),最后去開出租車賺錢?你說他是美隊這種完人我就信了,他一個鼓勵小朋友搶劫,自己還搶劫的超能力精英戰(zhàn)士會缺錢。。。
無視這些詭異的設(shè)定,就當你是官方你說的都對,強行自降智商看電影也毫無爽點啊,老狼叔一路苦逼,從頭到尾沒有爆發(fā)過,你一路百病纏身我就忍了,最后一戰(zhàn)了,注射了劇毒的興奮劑,就是給自己開了個加速,到達戰(zhàn)場就虛了是什么鬼,死都死的像屎。全劇焦點小狼女更詭異,出場戰(zhàn)斗還挺酷炫的,腳上帶爪愣被教授扯上公母獅子(她和狼叔不一直是狼么)后我還指望她大發(fā)神威呢,結(jié)果之后除了亂嚎以外全部作用就是開車和開了一槍,你是童工司機么。反派制造的狼叔弱的讓人驚嘆,爆發(fā)的時候也跟流浪狗被搶了骨頭一樣。正反派主角不給力就罷了,配角們真的是來打醬油的啊,博士裝了一路,在大優(yōu)勢中被一槍撂倒,教授全程就是個拖累,仿冬兵的雇傭兵隊長我就呵呵了,他是來搞笑的么。
作為一部超級英雄電影,金剛狼3爽點全無,強行把它當文藝片看呢,當情懷呢,演技不上線讓人很為難哪。。。希望大家都能默默躲開漫威丟出的這坨,就當它沒有存在過。
金剛經(jīng)讀后感字篇四
漫畫改編風潮象一劑強心針,猛扎好萊塢的心口。至少在票房排行榜上轟轟烈烈,入目的頗為壯觀,究竟是短期還是長期行為?既然市場是好萊塢衡量影片的標準,那不仿順其自然,改編風潮則愈演愈烈。近期有多少動漫風登上國內(nèi)銀屏,《蜘蛛俠》、《忍者神龜》、《靈魂戰(zhàn)車》,可又有多少是中國動漫迷心中的記憶,也許從來沒有一個動漫角色如“變形金剛”那樣在國內(nèi)培養(yǎng)出一大批忠實粉絲。
一份來自幼時的懷舊情感,它決定了《變形金剛》票房構(gòu)成的大部分,這部分觀眾不論影片如何都會懷著一份朝圣的心走入影院。在進入影院朝圣之前,我的心其實并不虔誠,因為我始終難以對影片抱有信心。當?shù)弥~克爾貝成為影片的主宰者之后,我不懷疑他能讓影片變得眼花繚亂,可我也毫不懷疑他將讓影片變得索然無味。在懷疑之余,仍存一份僥幸,希望影片不至于太過令人失望。
事實上影片最后讓我陷入困意來襲的境地,影片全然不同于動漫的故事情節(jié)讓所有動漫粉絲們產(chǎn)生了陌生感,較為散亂的多線索故事情節(jié)令人無法集中注意力,更為令人感到失望之處在于,人類更大程度地跌升為影片的主人公,那些汽車人或者霸天虎則完全淪為??岬木G葉,全然丟失了血肉性格。沒有了性格的變形金剛無異于普通機器人,哪里還有討人喜歡的特色,而人類角色則更多是在變形金剛們打斗之余起添加笑料的作用,笑料又無可避免地相當老套。
邁克兒貝毫無疑問的是一位出色的匠人,他總是熱衷于將金錢投入到表層的炫麗上,他的成功與失敗幾乎是對等的。有些人極其喜歡他的火爆動作場面,但也有人討厭他將技術(shù)凌駕于內(nèi)核之上,與他在《珍珠港》中的失敗一樣,他的作品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你不能期望一部龐大投資的影片卻沒有一個靈魂。他執(zhí)導的《變形金剛》同樣沒有靈魂,但是這部影片票房的成功與否并非來自與邁克爾貝,即便換個導演,只要不是太糟同樣會有觀眾為這部影片買單。
周末早晨睡的正美著,一個短信把我叫醒,“九點四十榕泉廳特價,請你看變形金剛?cè)绾巍蔽倚殊熘p眼看看了鐘,已經(jīng)九點二十九了。天啦,盛情難卻,以最快的速度洗漱完畢,刮了刮頭發(fā)就踏著燦爛的陽光出發(fā)了,到了影院已經(jīng)10點過幾分了,朋友已經(jīng)在門口等我,原來他也沒到多久,在一束手電光的引導下我們坐了下來。“怎么買這么近的票”我一坐下來就問?!拔乙矂偟讲痪?,只剩前面的了?!迸笥押軣o奈的說。我回頭看著后面幾百人黑壓壓的一片,只能一聲嘆息開始觀影了。
沒看到影片開頭,從一個小機器人通過網(wǎng)絡(luò)侵入空軍一號開始,相信很多人都多多少少看過動畫片的,情節(jié)很簡單,就是汽車人和霸天虎爭奪能量塊,而人類山姆掌握有能量塊藏匿之地的線索,就在他曾祖父的眼鏡里。而其實,美國政府秘密組織第7區(qū)早就掌握了一部分機器人的秘密,于是,一場汽車人、美國軍隊和霸天虎之間的戰(zhàn)爭開始了。最終當然是邪不勝正,以汽車人和人類的勝利告終。
影片情節(jié)很簡單,導演邁克爾。貝最擅長此類強視覺沖擊和大量爆炸的影片,從以前的《珍珠港》可見一斑?!蹲冃谓饎偂芬膊焕猓捌教幎际潜?,火光沖天,瓦礫滿天飛。而劇本的蒼白無力卻往往是這類影片的硬傷。從頭至尾,影片就像是一場早已知道結(jié)果的重量級拳擊賽,雖然雙方選手頻頻揮出重拳,卻很少跌蕩起伏,雖然場面讓觀眾激動的握緊了拳頭,但卻始終未能讓我為影片中的人物命運和情節(jié)發(fā)展握出一手冷汗。
影片情節(jié)平鋪直敘,其實至少有兩個切入點可以為影片增加更多緊張的氣氛。比如那個變形為山姆手機混到他身邊的'小機器人,本來以為會有無間道般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緊張情節(jié),但影片并沒有鋪展開來,人物命運也沒有因此而瀕臨危險,可惜可惜。另外那個隱藏能量塊藏匿地點的眼鏡也沒有發(fā)揮什么作用,原來其實軍方早已將能量塊控制在一個周圍墻壁有十幾個足球場厚的工程大壩中,本來可以展開汽車人和霸天虎對眼鏡的爭奪將情節(jié)變的更加緊張和曲折,最后卻是軍方直接把能量塊介紹給大家,呵呵,可笑可笑。另外以前動畫片中的大奸角紅蜘蛛也沒發(fā)揮什么推波助瀾的作用,到影片最后被威震天罵了一句:“你真讓我失望”后就好像銷聲匿跡了。倒是大黃蜂的人物性格刻畫的還算豐滿。
還有一個缺憾,就是最后汽車人和霸天虎在進行最后的巷戰(zhàn)決斗時,由于對部分汽車人和霸天虎機器人的相貌和特點印象不深刻,導致我完全是在看打群架的熱鬧,根本分不清是誰在打誰,呵呵。也有可能是我坐的太近的緣故吧,但是我還是感覺導演和攝影是在眉毛胡子一起抓,卻沒有突出局部的重點。光是有整體的震撼卻沒有局部戰(zhàn)斗的緊張刺激。
其實影片還是有一些亮點的,比如那些美國式的幽默和樂觀精神,影院經(jīng)常會聽到觀眾們開心的笑聲,另外電影音樂也十分過癮,除了新金屬風格的搖滾樂,還有氣勢恢宏的交響音樂,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大黃蜂為了掩護山姆而被第7區(qū)的特工綁住而冷凍的那一段,背景音樂悲壯中帶有一絲煽情,不錯。但最后不得不說說影院放映員的低素質(zhì),片尾字幕和音樂剛放了兩分鐘就停了,氣得我夠嗆。只能把電影原聲碟淘來好好聽聽了。
金剛經(jīng)讀后感字篇五
相傳,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鷲山上請佛祖釋迦摩尼說法。大梵天王率眾人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佛祖,隆禮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金婆羅花,意態(tài)安詳,卻不發(fā)一語。大家面面相覷,不解其意。唯有摩訶迦葉破顏一笑。佛祖當即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比缓蟀哑剿厮玫慕鹂|袈裟和缽盂授與迦葉。這就是禪宗“拈花一笑”和“衣缽真?zhèn)鳌钡牡涔?。中國禪宗把摩訶迦葉列為‘西天第一代祖師’。
“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倍U宗作為佛教中最重要的一支流派。以頓悟為特色,用以心傳心為法門,不立文字,無跡可尋。故萬法本空,非空,非非空。這是一種境界???,非空,非空亦空。如何理解?“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比f法因緣生因緣滅,究其本質(zhì),當體即空,無所有。但法就是法,真空不礙妙有。孤明歷歷,如鏡中幻影。事求則應,事去則滅。謂之真空。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貪執(zhí)。如禪宗公案所說,銅鏡執(zhí)與此相,那此鏡是不空彼相,銅鏡也就失去了能照的本性。
究其本相,為不空之空。世人貪執(zhí)我慢,故佛陀告誡大眾要萬般放下,破除我執(zhí)我慢,又因其人身有六根,六塵。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應色身香味觸法六塵。六塵是外境,六根是內(nèi)境。外境加內(nèi)境產(chǎn)生身心現(xiàn)象,心為外境所轉(zhuǎn),也就是被六塵所動,就會以六根造作善惡,好壞等行為,即造業(yè)。故《金剛經(jīng)》把六根、六塵形容為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宣稱若人能夠徹悟六塵世界的虛幻不實,當下就是解脫自在。
與“萬法本空”相對的還有另外一句話,叫做“諸法無我”?!爸T法無我是佛教對主體的獨特意識,本義為軌持,即‘軌生物解,任持自性?!T法無我認為一切存在都沒有獨立不變的主體或主宰者,一切事物都沒有起著主宰作用的自我或靈魂,世界上沒有單一獨立、自我存在的、自我決定的永恒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因緣而生,都是相對的、暫時的?!焙唵蔚卣f,就是指一切事物,都是特定條件的因緣和合,是可分的,是多體的。任何一個物質(zhì),有其組成成分,每個組成成分又有其組成,可以無限推演下去,這樣找不到一個不可分的實體存在,一切是緣起性空,是沒有不可分粒子的大空性,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從過去到現(xiàn)在到未來,人是這樣,其他一切事物也是這樣,是無基無根的空,這就是諸法無我!
與“諸法無我”相對應的也有一句話,叫做“諸行無常”。《涅盤經(jīng)》偈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所有事物的運行都是無常變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而只有有了生與死的概念,才會感到所有事物的無常生滅;如果沒有生與死的分別,就不會感到諸行無常了。運動是絕對的,一切事物都是瞬間變化,沒有絲毫靜止。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看見種種的物質(zhì)和東西都一剎那不停的流逝著,遷流變化。世界的一切事物沒有一樣是永恒的。任何東西都有它形成的時候,形成過后會保持一定的相貌。過了一個時期,它慢慢的壞掉,最后消失的無影無蹤。故而稱之為“空”。我們所認識的這個世間,世界上的物質(zhì),我們的身體和生命,以及心念。沒有一物不是生滅變化的。故說“無?!?/p>
眾生的身心是眾多因緣聚合的結(jié)果,即是我們過去有種種的業(yè)因緣,它們湊合形成我們現(xiàn)在的身心,所以它是一個聚合體,以佛法來說,即是五蘊。五蘊就是因緣和合的結(jié)果。當中并沒有一個實體是“我”。我是誰?是我們把這副皮囊叫做“我”。是“假名我”。我們眾生給每樣東西名稱后,就認為它是實在的。但佛陀說不是,是假的,是一個名稱而已,“假名我”亦復如是。在這個名稱里面,并沒有一個實體存在。但是我們凡夫?qū)⑦@些假名我執(zhí)著以為真,佛教稱之為“我執(zhí)”。而《金剛經(jīng)》破的就是我執(zhí)。故而:萬法本空,非空,非非空。是則為解。
金剛經(jīng)讀后感字篇六
因某些機緣,抄錄了一部金剛經(jīng),今日拿出讀誦,有感略述如下特與同修分享。
我們凡夫和佛的差別就是一念之差,念頭轉(zhuǎn)過來就是佛,反之就是凡夫,就怎么簡單。也就是常語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怎么放下屠刀呢?就是金剛經(jīng)說的我相、人相、壽者相、眾生相。簡單的說就是放下我們的分別心和執(zhí)著(我執(zhí)和法執(zhí))。我簡單的說一個比喻,比如一尊金佛像,他在人們的眼里是一個佛像,而其實質(zhì)是金子的。也許很多年后,這個金佛像,也許不在是佛像,而被熔化打成了戒指。其實質(zhì)還是金子,它在人們的眼里就成了戒指了。金子比喻我們的真如自性,金子永遠是金子是不生不滅的',金子由佛像變成戒指比喻我們眾生的生死輪回。這個比喻也許不是十分的恰當,只有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本性,才能不被外境所轉(zhuǎn)。
佛在金剛經(jīng)中說,凡所有相,皆屬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自性不能向外求,自性本來具足。跟剛才比喻一樣本來就是金子。佛是一真法界,是沒有分別的,也跟剛才的比喻一樣不論怎么樣變,它的本質(zhì)是金子。佛像和戒指是本性金子變現(xiàn)出來的。佛也說了,不能以色相和音聲見如來。佛在最后說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所有這一切都是一合相。我們應該轉(zhuǎn)變我們的觀念,就是放下屠刀,才能得解脫。
金剛經(jīng)讀后感字篇七
《金剛經(jīng)》是一部無論你是否有佛教信仰都應該聽過佛教經(jīng)典,但我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是因為奶奶信佛,感覺它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但是對于奶奶的盲目崇拜,時常誠心的誦念卻并不了解其中的經(jīng)義,當時并未曾上心,可以說是完全不信,心里只有兩個字“迷信”。然而成長中發(fā)現(xiàn)家里愛好國學的長輩也對該部經(jīng)文很是推崇,甚至買了很多相關(guān)的書籍來參閱并逐句解讀,但是年少的我并沒有念想和心境去學習國學,更何況是這樣艱深難懂的經(jīng)文,同樣覺得這是有一定宗教迷信的。直至讀大學時期,因為專業(yè)的一些因素接觸越來越多的國學,才了解“儒”、“釋”、“道”并沒有觀念中一直存在的迂腐、迷信,反而越來越感受到其中的韻味與魅力,一種文化的精華,一個民族的智慧,盡管三家的觀點并不盡相同,但卻有很多想通之處。想到這里,我感覺我放下了執(zhí)著,放下了對中國古典文學一直以來被灌輸?shù)氖窃闫傻膱?zhí)著,心境闊然而開朗。
因為對佛學不是很了解,缺乏閱讀原文的能力,因此選擇了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師的《金剛經(jīng)說什么》,從中感觸最深的莫過于放下執(zhí)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應該過多地停住在某一件事或某一個人上,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未來的還在明天,能把握的只有當下。這也讓我了解到放下執(zhí)念其實也有兩個境界:其一是在沒有悟道的前提下,對于事情過于執(zhí)著,事情已經(jīng)過去了,成為過去式的時候,我們還經(jīng)常在糾結(jié)為什么會這樣,但是其實我們是沒有辦法坐上時光機回到過去,再去改變這件事的結(jié)局,我們應該活在當下,總結(jié)這件事情發(fā)展成這樣的原因,做有針對的調(diào)整,防止同類情況再次發(fā)生。這樣才會在生活中變得更加坦然,才能真的做到失敗是成功之母。
其二是在悟道的前提下,對于當下的所悟所得,并不能針對于所有的事情,如果強行將頓悟的道理硬套在所有的事情中使用,那么這樣的執(zhí)著的道最終也只能變成歪理?!耙换ㄒ皇澜纭?,不同的時空就會有不同的適用的自然規(guī)律,立足點的不同看問題的思維角度也就產(chǎn)生了變化。就像“謙虛”這是一個很好的美德,但是過度的謙虛或責任面前的謙虛,就會把這樣美德變成了矯情和顯得不夠擔當。
這里的放下執(zhí)著并不是消極的,不糾結(jié)事情的結(jié)果并不是說一開始就不確定目標,沒有規(guī)劃,然后隨心所欲,達到或達不到期望的結(jié)果都無所謂。其實恰恰相反,不執(zhí)著更重要的是強調(diào)把握過程,對于一件正確的事情,在整個過程中努力了,盡一切辦法克服困難去完成,如果最終沒有達成期望,那么因為已經(jīng)盡力了,沒有遺憾和后悔,就不需要再糾結(jié),但可以有總結(jié),從中更好的成長!
金剛經(jīng)讀后感字篇八
《金剛經(jīng)》時,只覺得它神秘。在讀完它時,感覺到了一種無物。金剛經(jīng)只不過千余字,但它所含有的內(nèi)容卻很豐富,不然也不會有僅千字的經(jīng)文,需五萬字的講解了。靜下心好好看看,其實金剛經(jīng)的篇幅短小,主題集中,并不難解。讀經(jīng),個人的體會是勿將佛、菩薩、羅漢等看成神話,須把他們當作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看待。他們所說,所談的“經(jīng)典”、理論、主義等,雖然有深奧之處,但絲毫不比任何人類現(xiàn)存的其他理論更為復雜和難以理解。而且,如果僅僅取金剛經(jīng)這篇僅有數(shù)千字的“對話錄”來看,其所包容的內(nèi)容更是有限。在這部經(jīng)典中沒有談?wù)摲鸾坛Uf的因果、輪回、五蘊、八識、等等,整篇經(jīng)文用各種表述所反復強調(diào)的只是一個主題。當然可能這個主題比其他各種佛學概念更為接近佛學的核心地帶,這個主題意譯為“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音譯為“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督饎偨?jīng)》中的禪學智慧很多,但主要宗旨是講“空”的哲理。提出了“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無相就是破除一切相,不住一切相,把虛妄的假相打破。才能不被外境所迷惑,認識到自心的本來面貌。無我就是打破我執(zhí),認識到”我“的空性,我本無我,四大假合無住就是于法無所住。無論善惡,一切事情都是過眼云煙,都不能放在心中,如果執(zhí)著于色,身,香,味,觸,法之上生意念,就要受到六塵所蒙蔽。金剛般若就是無所執(zhí),無所得的妙智慧。
而何為菩提心,佛經(jīng)當中自然沒有明確的定義。我心中所謂菩提心,是指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起的布施之心。菩薩是大乘佛教特有的修行者的稱謂,已經(jīng)能夠參透和理解佛法,并進一步踐行和傳播佛法的人,是從羅漢到佛的中間階段。布施是菩薩踐行和傳播佛法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如施舍財物,講經(jīng)傳道都算布施。
禪宗以修心為主,而《金剛經(jīng)》中修行的根本也在修心,一切問題都圍繞”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展開,而且《金剛經(jīng)》認為,眾生自心本來是清凈的,《金剛經(jīng)》破除了諸相,把修行的根本落在”無所住而生其心“上,只要做到了,無住生心,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隨緣自在,就可以掃除一切虛妄。達到觸處皆春的境界。菩提心產(chǎn)生和維持的方法就是”不著相“,具體說就是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一切相。這里首先有必要解釋”不著“和”相“兩個概念,所謂”相“以哲學術(shù)語來說就是一切表象和觀念(包括一切感覺經(jīng)驗和理性抽象),”著“則是各種態(tài)度的總和,對這些表象和觀念的相信、懷疑、認可、反對、注意、排斥、肯定、否定等一切都是”著“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其次有必要解釋的是”壽者相“這個概念,老子的《道德經(jīng)》有云:”死而不亡者壽“,可能就是”壽者相“的.中文詞源,死而不亡者可以理解為”靈魂“,在這里與”眾生相“相對,我個人將其理解為是一種”鬼與神的表象與觀念“。佛教是無神論也可以在這里找到依據(jù),神的相也是相,不可著。
佛告訴須菩提,如果菩薩著了我、人、眾生、壽者等相”即非菩薩“,更不用說有菩提心了。所以菩薩布施的時候應當不住相布施,無所住而生其菩提心。在這里佛只是給出了結(jié)論,并未論證”為什么著相了就不是菩薩“。佛在此處只留下兩段意味深長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坝终f:”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的意思可能是講,若著相就不是佛弟子,是入了邪道,根本理解不了佛法。所以我們只要知道著不著相是佛教和邪教的分水嶺就可以了。佛祖同樣在在金剛經(jīng)中,直截了當點醒我們:對待有相,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對待空相,我們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里的應無所住破的是有相;而生其心,破的正是空相。一切都空了,無所住了,卻生出心來,此心妙也不妙?換句話說,到了破得再無能破的境界后,想想看,千破萬破,唯有破盡一切有相、一切空相的那個金剛不破。破除萬相,此金剛頓現(xiàn)眼前。此金剛何也?那便是真心,便是自性。露出這不破的金剛心來,何有敢有?何空敢有?何何敢有?誰敢不粉碎?誰敢不稱臣?所以,金剛經(jīng),以頓悟金剛真心為歸宿,為目標。金剛一出,十方粉碎,天下歸焉。一部金剛經(jīng)便是向眾生宣告:天上天下,唯我金剛心獨尊,惟我金剛?cè)缛绮粍印?/p>
佛祖說佛法,不靠論證來,靠的是實證來。佛祖也說法,但說的是自己證得的諸法實相。怕眾生不解,不斷舉例說明,但說的還是自己親自所證的境界,佛法不靠思得,不靠議得,只靠修行,在心上去實證而得。所以,佛法不可紙上談兵,不可論證,只可心上實證。實證就是靠心上修行證得。未修成佛前,我們實證不了這一觀點的正確性。這時,怎樣做才如法呢?一方面,我們可相信老佛祖的判斷。要信入。也即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祖說的佛法,不需向我們這些凡夫證明。事實上也不可能證明。佛法乃是心法。心之境界,如何向人證明?信入,可是大根器人才能做到的。另一方面,佛祖在此經(jīng)結(jié)尾,教導我們,可觀入。也就是把眼下當成夢、幻、泡、影、露、電去觀。當成夢幻去觀,當然便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了。這時,雖是以夢做比去當成,但能持之以恒,必起妙用。
金剛經(jīng)對我們提出的要求便是不住相。我們一定要明白,事實上,佛也好,眾生也罷,任誰也是不能住相的。別以為眾生真的住相,佛也沒有住相的能力,何況眾生?住相,是眾生自以為住相,是眾生錯以為住相了,所以,佛祖說眾生住相是妄想。修佛便是把這有相可住的妄想破掉,讓眾生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事實。修佛,是讓我們不住相,而去住性,即住真心,事實上,誰不住真心了?都住真心的,凡夫也住真心的,只是凡夫錯認自己住相,錯認不住真心而已。性相一如不二,真心妄想也是一如不二,只是凡夫錯認它們是二不是一而已,這錯認,便是妄想。
所以,佛祖反復強調(diào),不要太介意佛法所說,否則也是著相;另一方面,也不要太不介意不是佛法所說的,否則也是著相。非法相不可取,法相也不可取,取法相是著相,取非法相也是著相。(”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啊彼^佛法,即非佛法。“”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啊比鐏硭梅ǎ朔o實無虛。“”一切有為法,如幻如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啊弊怨攀ベt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埃?。
每個人讀經(jīng)時,因所處層次不一樣,感想與境界便不一樣。就如看一幅畫,一個農(nóng)夫,一個學者,一個畫家,感受不一樣,是正常的。誰的感受都可說出來,那僅是說的自己感受,別以為誰都得這樣想。千想萬想,可畫之本意是不變的。達畫之本意才是目的。畫家自己也明白,自己確實清楚自己在畫什么,這便是本意??勺尶串嬚呷ダ斫猓斎槐闶侨f人萬解。
[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在這花花世界中,繁榮冷落,歡顏悲泣,新舊交替,對于凡夫的我,早已感知和認可了。而水月道場,空花佛事,前塵來生,卻是那么無明。
如果注意馬路上每個人,不同的表情,各異的穿著和舉止,還有車流如龍,樹影婆娑,高高低低的建筑物和附著在上面的五彩霓虹,一切都確實地存在著。誠然逝者如斯,這一刻過去了,就不會再有,但是我仍可以站在不隨這一刻消失的踏實的土地上。我想,任何宗教都是對未知奧秘的探索,都是從”人“的角度闡述處世的哲學,而佛學又是對中華民族影響廣泛而深刻的一門,其中必然有精深的道理讓歷史的風塵未能將其煙滅吧。我可能是與佛有緣的人,但卻不是頗具慧根的人,對于此經(jīng),在沒有確實求證之前,只能做理性考量了。暫放下信與疑,道出諸多感想。一切都是迷幻,我所在的世界,有著自己的快樂。不曾迷戀,又怎會放下。又如何達到【凡有所相,皆是虛妄】。
金剛經(jīng)讀后感字篇九
“別揭開這五彩面紗,蕓蕓眾生都管它叫生活……”
--雪萊《別揭開這五彩面紗》。
有一個女人,年輕時父母寵愛有加,出席于各種各樣的社交場所,希望能找到有錢的公子作為一生的真愛。如她所愿,各個年輕公子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只是真愛可能總是會遲到,這個女人等啊等啊,始終沒能等到屬于她的那個有錢公子。然而光陰似箭,即使她美麗的臉蛋還能經(jīng)受得住時間的摧殘,卻難以對抗周圍的流言蜚語。就連母親也因她的挑剔、一直沒有嫁作人婦而對她冷眼相待。
終于,在時間的唆使下她匆匆忙忙下嫁一個她未曾正眼看過的小伙子。
這匆匆忙忙卻使她的生活不大快樂,然而婚后再次遇到一個人給她的乏味的日子打上了一份興奮劑。好景卻不長,在丈夫發(fā)現(xiàn)事情的真相后,她也才知自己陷入的是泥潭。
渾渾噩噩經(jīng)歷一系列事情之后,她才明白原來自己的丈夫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而經(jīng)過這些事情的改變,她才得以蛻變,變成一個真正的她自己,與過去惡臭不堪的她說再見了。
這個女人便是凱蒂,《面紗》中的女主角。
《面紗》這個故事來源于毛姆1919-1920xx年游歷中國的親身經(jīng)歷創(chuàng)作而成。他說“這一次,我筆下的人物卻是我臻于豐滿的故事量身定做;這些人物源自我在不同場合中相識已久的人們。”
而“凱蒂”的父親,則被全家人當成了一個工具,一個名利攀升的工具,一個賺錢的機器人,是家庭責任的束縛使他長年累月喘不過氣,無論做什么,都要考慮其他人的想法,乃至凱蒂的母親死去以后,他才得以喘口氣,乃至后來升遷以后才會想要逃離這個家。他不愛這個家,這個家也沒有愛過他。只是血緣關(guān)系將他們綁定在一起。
瓦爾特,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也許他能掌控他的生活,卻無法阻止自己愛上一個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女人。實際上,像凱蒂這樣的女人,永遠不會愛上瓦爾特。在發(fā)現(xiàn)凱蒂出軌以后,他并沒有立馬與凱蒂分道揚鑣,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使凱蒂看清了查理的真面目。
最初的凱蒂是一個貌美卻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優(yōu)點的女人,她匆匆忙忙嫁給瓦爾特,以為能就此擺脫原生家庭,擺脫原來的人;然而,生活如何,常常不是由環(huán)境決定的,只有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的英雄。并且,婚姻并不會隨著時間而自己慢慢變好,只有婚姻里的凱蒂與瓦爾特相互磨合才能更好。脆弱的凱蒂陷入生活的泥沼,沉浸在虛假的愛意里,是瓦爾特帶她認清了這一切。在湄潭府的日子,她才逐漸認清她自己。
最后的凱蒂,終于浴火重生,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又回到了家鄉(xiāng),回到這個她曾想遠離的家。
她說:“我想要個女兒,我會親自把她撫養(yǎng)成人,不讓她重蹈我的覆轍。”
“在教育我的女兒時,我要讓她心靈自由,我要讓她獨立自主。我把女兒生下來。帶到這個世界上,就會真心愛她,養(yǎng)育她,而不是為了有朝一日替她找個男人?!?/p>
“我希望她能無所畏懼,坦蕩做人。我希望她具有獨立的人格,能擁有真正的自我,因此就不會太依賴別人。我希望她能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且要活得比我好?!?/p>
凱蒂是真正長大了,她終于成為了她自己,獨立自主的她自己。
八月長安在《你好,舊時光》里有一句話,她說“以后一定要做一個好媽媽把我所沒有得到的尊重和理解,都給你”
原生家庭的影響確實很大,在一個充滿愛與責任以及包容心的環(huán)境里,才更加容易成長為真正的自己。人心中的成見雖是一座大山,但是自己的命運是在自己的手上,自己是誰只有自己說了算。
金剛經(jīng)讀后感字篇十
《金剛經(jīng)》是國人最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之一,與《心經(jīng)》齊名。今能看到1600多年前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怎不今人感慨涕淚,法喜充滿,我輩由衷地感激古代高僧大德,嘔心瀝血翻譯經(jīng)書,并代代相傳弘法至今。
《金剛經(jīng)》義理甚深。打個不恰當?shù)谋扔鳎悍鹜优e辦體悟空性高級研討班,座下學員多是菩薩級別的,須菩提尊者雖然只是聲聞乘四果位的阿羅漢,但以“解空第一”資格當學習委員(當機者)。我們一時看不懂經(jīng)文義理,但可慢慢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初學可以從最淺顯處契入。比如:
一:佛陀是釋迦牟尼佛,是佛弟子的本師(我的老師),世代尊敬,故稱世尊。如來,是佛號之一(有十個名號)。
二:須菩提,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有“解空第一”的美譽。
三:“如是我聞”是倒裝句,意為“我聽佛是如此說的”。此經(jīng)是由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難尊者誦讀的,阿難有“多聞第一”的美譽。又:十大弟子的舍利弗,有“智慧第一”的美譽。
四:“于意云何?”意為你的意見如何啊?16了,這么優(yōu)美的文字!《金剛經(jīng)》全文五千余言,讀來朗朗上口,讀罷渾身舒坦。
五: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意為不要執(zhí)著于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不是沒有,而是不執(zhí)著。
六:所說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著名的三句式。不理解,先記住。
七: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形容宇宙的浩瀚無邊無際,我們眾生所處的娑婆世界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宇宙,多么偉大啊!無法想像的偉大。
九:記住佛陀的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還有最著名的偈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真可謂,言簡意賅,精妙絕倫!
十:我們凡夫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處處住相,事事執(zhí)著。《金剛經(jīng)》中的無相、無我、無所得的義理,開示我們放下執(zhí)著,“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不但要放下我執(zhí),而且要放下法執(zhí)。
我把自己的讀經(jīng)體會與朋友們分享??傊?,一分恭敬一分收獲,朋友們努力精進吧!
金剛經(jīng)讀后感字篇十一
世間并沒有一個叫做極樂世界的地方,但極樂世界卻無處不在;世間并沒有地獄,但地獄卻無所不在。萬物并非真有,緣起的那一刻名有,但也并非真無,緣滅那一刻名無,但有無相生,無論生是有或是無,其性本空,都是虛相,相同的東西,不同的緣法,會出現(xiàn)完全不同的認知,世間沒有任何一樣恒定不變的東西,這就驗證了“凡所有相,皆本虛妄”。
我們通過眼耳鼻身意來感知這個世間,來攝取外相,一般人認為是六根控制我們的心,要六根清靜了,心才能清靜,其實不然,心清凈六根自然就清靜了,修行的初期我們需要持戒,持戒是輔導,為的是能更好的回觀自己的心,心才是主導,可以說,心外無物又無法,要成正果,所有相都要破,即使是佛相和法相,所有我們能感知的東西都是眾緣和合的結(jié)果。
我們住在舒適的房子里,不過是要符合世俗的要求,面積要夠大,通風夠好,視線要夠遠,裝修夠富麗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對人類文明的一種繼承,說到底還是對知識的執(zhí)著。要想求得解脫,一方面我們不要有任何執(zhí)著,執(zhí)著是痛苦的根,執(zhí)著金錢就會被金錢所奴役,執(zhí)著美食就會被美食所奴役,執(zhí)著身體就會被身體所奴役,世事無常,任何緣都可能離我們而去或從不曾到來,所以執(zhí)著會使人不自在,不自在就是痛苦,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要想真正的離苦得樂就得遠離所有相,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世間萬物并無自性實體,自身并無好與壞,美和丑,由此產(chǎn)生的苦和樂是一種心理感受,是心念,地獄對佛來講也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對地獄眾生來講仍是地獄,所以沉淪了了就易墮落,清靜了才能超越。
我想到了本人的境遇,我在40歲以前性子很急,心浮氣躁,同時工作也比較繁忙,所以40歲以前我?guī)缀鯖]有見過花開,也沒有聞過花香,其實,年年歲歲花相似,本人六根健全,怎么可能沒有見過花開,是因心中無花,即使花入眼簾仍無緣相見,更別提花香了,其它萬物何嘗不是如此,只有心清凈了,才能感知一切,其實花一直都在心中,要等你覺悟到這就是花,這時候才能稱之為心中有花,不止是花,所有的善惡美丑等等等等都在我們心中,人活著覺悟是沒有終點的,覺悟就是要以法為準則來學習來訓練發(fā)心,否則就是愚癡了,所謂一切善法皆為佛法,所以佛法并不狹隘。心中有花業(yè)果一旦成熟就能見花,獲得的這種快樂是內(nèi)在的,花的存在與否不重要,花是妄相,是心的印射,快樂的源泉是心中有花即能見花,此時的快樂是真實的,因為她不依賴任何外在條件而存在,我們要嘗試著學會欣賞萬物,這樣心會慢慢遠離嗔恨變得細膩柔軟,慈悲寬容,這就是離苦得樂的開端,并不虛幻,人生的各種際遇不過如此。現(xiàn)在的社會,像我這樣被現(xiàn)代忙碌生活而蒙蔽了心智的還大有人在。所以學佛講起心動念,緣起是在心里,外在的條件不過是助因。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應該怎么做了,修法就是要讓自己有一顆純善的心,無時不刻都能心存善念,我給世間以至善,世間還我以至美,這是基本的因果,禪曰明心見性,擁有一顆明心就能散發(fā)出無窮的力量,不會被錯誤的導向,更不會迷惑,才能讓我們的生活自在圓滿,體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既然萬物皆本虛妄,那何必要執(zhí)著一個個根本不存在的外相,我們此生為人甚是難得,因為人最容易開啟自性的大門,在六道中人離佛最近,每個人心中都有純正的佛性,佛就在那一念之間,但人的身體終究也只是妄相,必將逝去,所以要懂得珍惜。所謂佛就是徹底的覺悟者,因沒有執(zhí)著,分別和妄想,所以每一念都是快樂的,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快樂都不曾增減,其曰極樂。其實快樂已經(jīng)在我們心中,就等著我們?nèi)ビX悟,等著緣分去觸發(fā),但無明遮蔽了我們的智慧,讓快樂漸行漸遠,更多的人只能在痛苦中輪回。世間的人們對外在的事物太過關(guān)注,要學習怎樣把焦點從外部轉(zhuǎn)移到內(nèi)部來,正本清源,滅去無明,追求真實的自我,讓我們隨緣的同時更加惜緣,讓我們更加精進努力,凈土在我心中,紅塵就是凈土,善念在我心中,當下就是極樂世界,我在我心中,此岸即是彼岸,那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呀。
金剛經(jīng)讀后感字篇十二
千余年來,《金剛經(jīng)》作為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經(jīng)典,在中國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說,《金剛經(jīng)》是人類智慧的終極凝聚,是最為上乘的經(jīng)文。南懷瑾老師的《金剛經(jīng)說什么》,以淺顯易明的解讀及三十二首偈頌,對《金剛經(jīng)》的主旨作出研究總結(jié),其文深入淺出,得到讀者的巨大共鳴。《金剛經(jīng)》流傳千年,社會上各種注釋極多,整整一部經(jīng),始終圍繞一主題,即“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一切現(xiàn)象均為性空幻有。此一說高屋建瓴,較為難懂,南師用最通俗易懂的話,對經(jīng)中疑難之處均作出詳盡的解釋剖析,從而揭開了《金剛經(jīng)》的神秘面紗。
南師講到,早在佛陀在世時,便告訴眾弟子,在宇宙虛空中,像太陽系統(tǒng)一樣的世界,是無量數(shù)、不可知、不可量,如恒河沙一樣多?,F(xiàn)代科學已經(jīng)證實,宇宙中類似于太陽系、銀河系的星系、星團,確實浩渺無數(shù),不可度量。而我們?nèi)祟愒趶V闊無垠的宇宙中,大可忽略不計,人類認為十分強大的煩惱牽纏在宇宙中看來,是那樣地微不足道。佛的境界不同于普通人的境界,不是因其有多強的神奇法力,只是看問題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換言之,佛法不是什么奧妙理論,只是以更為寬廣的視野為基,教給眾人一些想開問題的方法,以便于使人平靜應對各種現(xiàn)象,而不至于陷入思維的怪圈中受到來源于自己心理上的打擊或傷害。
南師在書中有言:“家庭、父母、子女、夫婦相聚都不堅固,終歸要分散的。佛經(jīng)上常有一句話:聚會必有消散。聚攏的因緣完了,統(tǒng)統(tǒng)要分散。”這在日常中未免有些不合情理,然而,佛經(jīng)中所講的人之快樂,是常樂、清凈,不隨聚散離合而變化,人在正視世間事理并明了、接受的基礎(chǔ)上,不因事物顯現(xiàn)而喜,也不因事物完結(jié)而悲,超然于暫時性的`悲喜之上,得到的卻是通達、了然,始終如一的平靜與恒樂。
“一個有大智慧、大氣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斷,就像香象渡河一般,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過?!闭\然,一個人思想做到隨時安然是非常困難的,而如何把煩惱降伏下去,南師講佛陀答得很輕松:“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在這個時候,就是當下,一念之間,這么一寧靜的時候,煩……已經(jīng)不見了。如果硬要想一個辦法把煩惱降伏下去,各種辦法只會徒增心里煩亂。只要每時每刻,順其自然,事情一來,心反映出喜怒哀樂,但一切事情過去了就不留?!爱斘覀冊谶@個位置上坐下來的時候,一切都已經(jīng)沒有了?!蹦蠋熡猛ㄋ椎恼Z言講:“今天有一個人瞪了你一眼,害你夜里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個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無所住,我們看著一邊,那一邊就如夢一樣過去了,沒有了^一切都不要去管它?!逼鋵嵞軅θ藗兊?,往往并不是事情本身,事情只顯現(xiàn)了一剎那,而人的思想?yún)s可以將它無限延長。如果是這種情況,那么歸根結(jié)底,傷害人的正是自己的思想。
世間法的作風是,人們即使按佛陀教誨去布施,布施后也總想得到一定的好報,而佛法布施的真義是——布施,就是將所有的一切統(tǒng)統(tǒng)都放下,布施完了就完了,無施者,無受者,也無施事。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可以如此理解,我們?yōu)槿嗣穹?wù)是自自然然的事情,服務(wù)完了就完了,就算沒有回報,我們也同樣去做。其實,真正的福報,本不在于各種暫時性的名聞利養(yǎng),這就如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類寵物一樣,雖然能得到種種物質(zhì)上的歡娛享受,卻根本無謂自主智慧,如在車輪下喪命的寵物就數(shù)不勝數(shù),因為沒有智慧,其禍福完全操縱于他人或外物。能得到的一切有形之物終將毀壞,而真正的福報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脫了現(xiàn)實世界而得的大成就。
金剛經(jīng)讀后感字篇十三
《金剛經(jīng)》是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佛經(jīng)之一,“金剛般若”象征般若智慧如同金剛,銳利無當,能夠摧毀一切,它的特點在于破除。其破相破空破佛法,無住生心不染塵的大智慧、大境界,不僅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入了活化因子,而且對現(xiàn)代人也有著諸多有益的啟迪。佛法是愈病良藥,但世人執(zhí)藥成病,故經(jīng)文指出說法無法可說,得法而于法無得,以契證人現(xiàn)在的本來面目。《金剛經(jīng)》具有破相破空破佛法,無住生心不染塵的大智慧、大境界的原因也在于此?!督饎偨?jīng)》破除“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污染人心性的塵埃,主張保持心靈的空明,不可為其束縛,因此必須予以破除?!吧?、聲、香、味、觸、法”六種,佛語里稱為“六境”,六境本屬物質(zhì)或觀念世界的構(gòu)成,但從因果關(guān)系上講屬于人所把握的對象,故又稱“六塵”。六塵的言外之意是人的感官被蒙蔽,使主體的心性向外索求,蒙染塵埃。釋迦牟尼佛在這里講“不住色布施,不住聲、色、香、味、觸、法布施”,是把心性的無所住與被塵俗世界污染的尷尬現(xiàn)實進行比較。
在佛看來,俗人無不在這三界里受苦受難,一生下來就染上諸因緣的業(yè)力,并繼續(xù)蒙染現(xiàn)世的利欲,以致今生今世,甚至來世都無法償還盡業(yè)報的苦惱。而造成人迷失真心真性的媒介就是人自己的感官和思維: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和能思能想之心。因此,六境是六根的染缸,人目之見色、耳之聞聲、鼻之嗅味、身體之觸覺事物、心官之把捉妄念,沒有一樣不是濁氣滯重,置身其境,再返清歸空就難了。
《金剛經(jīng)》認為“一切法無我”,一切法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我空法亦空。在粉碎我、法的基礎(chǔ)上,金剛般若進一步破除佛相。即使如來的一切外在之相,也都是假象。如來以身象出現(xiàn)是為了順應世人常情。為防世人“斷滅”之見而權(quán)立虛名,所以“三十二相”皆是假象。除此之外,《金剛經(jīng)》還破除一切物象?!胺菜邢啵允翘撏?。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經(jīng)文結(jié)束時的偈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釋迦牟尼本人放棄王子的地位,一心走向佛的清凈世界,我覺得他一定對他所處的時代的骯臟事物有非常刻骨銘心的認識體驗,他對現(xiàn)世的角逐深惡痛絕的這些理論,一定也是他本人飽經(jīng)人生磨難后才向世人奉獻的厚愛?;剡^頭來,看看當今現(xiàn)實中有多少人是在欲海中沉淪,在世俗的物質(zhì)利害中失性迷本的,便會感受到佛氏之語中的真摯告誡。
金剛般若對外相、虛無、佛法毫不留情的破除,以睿智深邃的金剛慧目洞察大千世界的一切,雖然萬象紛紜遷變不停,生活于其中的主體,卻不失本心的寧靜,因為他的心已不住于任何一際:“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北憩F(xiàn)了佛法的空明之境。佛起拈花指之手勢,閉目合唇未言。而內(nèi)外之清凈,法度之澄明,昭然偈言?!督饎偨?jīng)》言: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這首《見性偈》,在浩瀚的禪宗詩偈中,無疑是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一首了。慧能負薪,聞客誦《金剛經(jīng)》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而出家求法,經(jīng)由五祖弘忍的點化,而成為衣缽傳人。無住生心,便是自在解脫的人生,便能以開放的胸襟應宇宙自然自由自在的清純之美,一如《金剛經(jīng)》所說“一切法是佛法”。
《金剛經(jīng)》關(guān)于空間的理論分析室非常獨特的。釋迦牟尼以十方上下虛空作比喻來形容人的福德。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里的空間概念是佛教無位法中最上位無為法中的概念,即非因緣和合而成的、元生滅變化的絕對存在的空間,它是無邊無際、永無變易的,足以容納一切物質(zhì)現(xiàn)象的“空洞”式空間。廣漠無極的虛空是具體物質(zhì)的憑依。釋迦牟尼連著用十個方向來表示人對虛空的方位感覺,它們是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和上下。人對虛空的感覺是模糊的,也是清晰的。因為理性早已把它規(guī)定好了,它就是物質(zhì)的所在。但虛空本身并無助于眾生的因緣和合,因為它“非有情”,不具有主動性和受感性,它的容納事物是“無為”的安排,自身并不會感覺到這個世界的什么。反過來講,人對虛空的感覺也異于人對諸現(xiàn)象的感覺,因為虛空的無礙、無盡、無量特性,人所能感覺的只是它的永恒的象征,模糊而無任何標志的征象。相比之下,福德是一種“內(nèi)虛空”,是在人的“有為有情”的大前提下拓開的無邊無際、永無變易、足以容納三世的福瑞的妙有真無!所以,釋迦牟尼告訴須菩提:如果眾生按照我所說的去做,以不住事物的形相為安住心性的唯一途徑,那么,他所擁有的福德就像無為虛空一樣是不可思量的。
釋迦牟尼指明了由菩薩到真佛在佛性之具體表征上的根本區(qū)別:菩薩是有佛性但非真佛,故須修正以達真境,而真佛則是與生俱來的福德,故無須修煉。在眾生與菩薩之間,是淫濡于欲望、形相、思慮的苦海與超離于欲望、形相、思慮而得以用有情證元為之間的界限。因此,眾生若有覺就可發(fā)有情之愿,進而得智慧般若的法門,修煉成無上正等正覺,使佛性真正歸于自我,獲得永恒自由的解脫。
通過對《金剛經(jīng)》以及其他佛學知識的學習,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社會上存在很多對佛學的錯誤認識,有太多的人把佛學跟迷信連在一起,我覺得佛法恰恰是我們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從佛法中獲得大智慧,然后讓身邊的人也能在這種智慧中得到寧靜的解脫。
金剛經(jīng)讀后感字篇十四
偶得“金剛經(jīng)”一讀,獲益匪淺。一直以為晦澀難懂、不明所以的經(jīng)文,卻原來是教授眾人開悟方法。以佛陀與弟子一問一答的形式,保羅世間萬象,并一一作答,而開化眾人。
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間萬物,不論是卵生、胎生等,都以同樣的心對待。
等等、等等,類似聽聞后所得之意,待以慢慢道之……。
讀懂金剛經(jīng),天下無功法……。
文中所提四句偈,是修行之法,應是所有經(jīng)文的精華:即空身、空心、空性、空法。
一偈空身:身體所謂“九孔不凈,四大假合”,無非是借此幻身,學佛修行爾。
二偈空心:應常常觀察自心,以真性心行事,不妄念隨波流轉(zhuǎn)。
三偈空性:常觀自性,自覺自知,寂然不動,靈寂寂然,無為常為。
四偈空法:隨本心真誠行事,不執(zhí)著于事于人.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7813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