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熱門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7 08:34:16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熱門17篇)
時間:2023-12-07 08:34:16     小編:念青松

讀后感不僅是一種對書籍的回饋,也是自我理解和認知的過程,有利于個人成長和修養(yǎng)的提升。讀后感的寫作可以參考他人的觀點和見解,但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表達風格。讀后感是讀者通過閱讀書籍所獲得的思想碰撞和心靈啟發(fā)。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關鍵在于仔細閱讀、深入思考和準確表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精選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一

一位百歲老人的人生感悟,向前是人生清零的邊界,向后是這一生的酸甜苦辣,書中所寫的關于肉身與靈魂的看法,關于人間百態(tài)的點滴感悟,凡此道來的娓娓話語都值得我們?nèi)ド钏肌?/p>

關于生命的思考,楊絳先生本人也在苦苦追尋,肉身在不斷衰老,而靈魂卻在不斷升華,當身體走向盡頭的時候,靈魂又該如何安放?個體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生命是無止境的。

關于教育,楊絳先生認為好的教育應該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而不是耳提面命式的,她本人的成長歷程及女兒的成長都是最好的印證。關于婚姻,楊絳先生認為無論何時相互理解都是首要的,夫妻首先應該是知心朋友,若不知心,怎會久伴。

生命是一條孤獨的河流,每一程都會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對于我來說,二十多歲的年紀,談一輩子太長,談人生閱歷太淺,能做好的只是堅定腳下的路,無愧于那一份赤子之心,走在人生邊上,啟迪心靈,走在人生路上,回首不忘初心。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二

《走到人生邊上》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之時的著作,其首次坦陳自己對于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等根本問題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隨筆對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證。此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楊絳先生對鬼與神、關于人、靈與肉等問題的思考與認知。第二部分是是有多篇散文組成的。

對于這本書我所感受到的是對楊絳先生的敬意。作為一位96歲高齡老人,在躺在醫(yī)院病床上時還在思考。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與大部分中國女性老人不同的人性光輝。

在中國,我看到太多年老的老人在老了以后每天就是打麻將、嘮家常、東家長西家短,要不就是做家務。好似他們的生活千篇一律,就這樣在我看來毫無意義的一天又一天的過,然后等到生命的盡頭。如果真的就是這樣過活倒也算是舒心的吧。

但是,我所看到的可不只是這樣。往往伴隨著的是,身體的疾病、奮不顧身的扎入后一輩的生活中,比如帶孫子,管下一代。要么就是覺得孩子不孝啊之類的。當我的身邊大部分都是這樣的老人時,我便思考若我有朝一日變老了,我會變成他們這樣嗎?若是這樣有何意義?大部分的生活都奉獻給了家庭,孩子。然后對孩子說我這么苦這么累都是因為你啊。弄得孩子又無奈又氣憤。

為什么喜歡楊絳先生?因為在她的身上,她的人生經(jīng)歷中讓我感受到活著可以這么好,這么有希望。如今楊絳先生一百多歲了,歲月的風塵難掩她的風華。我的手機中保留了她頭發(fā)花白卻任然埋頭書中認真寫作的照片。這一幕非常打動我。我希望能當我老去的時候,我可以像她一樣,充實淡然的朝天國進發(fā)。

這本書是楊絳先生在九十多歲高齡時的著作。鬼神,靈魂與肉身這些在中國民間中議論千年不斷的東西出現(xiàn)在這本書中。楊絳先生想明白自己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著她的又是什么。《走到人生邊上》的前言中,楊絳先生這樣寫道:“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jīng)活了一輩子了,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從這一段話可以知道,楊絳先生的這本書分兩個部分,一個是人生的'價值,一個是靈魂的去向。

楊絳先生提出人生的價值在于靈魂對肉體的支配。這兩者在同一個個體中相互斗爭又相互統(tǒng)一。人的本性中包含的懶,貪,色等七惡,七惡與人的靈性良心背道而馳。所以這兩者相遇時,人就會出現(xiàn)各種煩惱憂慮,若處理不當自會有一些心理的問題。而當人的肉體經(jīng)過千錘百煉擁有足夠的靈性良心時,人就會要求自己不斷的完善自身,驅(qū)動自己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所以人生在世遇到的一切困難需要我們坦然面對,因為人肉體上的磨練會得到靈魂價值上的累加,靈魂的價值長久不滅。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三

其實我每次看到楊絳的新消息都會慘叫一聲說,她怎么還沒死?!不是不喜歡她,實在是憐她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孤單。她曾經(jīng)翻譯蘭德詩“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彼呀?jīng)準備好了。

我想,死亡之于她,也許真像一個“暑假”,必然是要來的,來了很好;暫時沒有來,那么就安心地等著吧。而在這等待的過程中,她也不甘心讓時光荒廢,讓思維混沌,于是她做些想些有意思的事。

既然她關于生死鬼神的探問對我而言并無新意思,印象稍深的`反而是她講的一系列老故事(勞神父對小姑娘曲折的心意真讓人感動)。還有那個關于死后以怎樣的相貌去見親人。她愿意以十五六歲時清秀小姑娘的相貌與先去者見面,但父親,母親,丈夫,女兒眼中的她各自不同。唯可安慰的是,死去之后,大家都是以靈魂相會,而無關相貌了。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四

此書共分為兩部分,在書中楊絳女士關注了神和鬼的問題,人的靈魂、個性、本性,靈與肉的斗爭和統(tǒng)一,命與天命以及人類的文明等問題。融會了文學、哲學、倫理學精神分析等學科的知識,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后一部分則由注釋《寫在人生邊上》多篇散文構成。在《論語趣》一文中,楊絳女士提到,錢鐘書先生和她都認為,孔子最喜歡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顏回,最不喜歡的是不懂裝懂、大膽胡說的宰予。

“有修養(yǎng)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響他的判斷選擇。要等感情得到了相當?shù)臐M足或發(fā)泄,平靜下來,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驅(qū)使?!边@是楊絳先生《走到人生邊上》一書中出現(xiàn)的一句話,也是我讀完這本書后記憶最深的一句話。

人生路慢慢,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fā)生什么,誰也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會經(jīng)歷什么,但是唯一能讓自己掌控的也就只有自身的修養(yǎng)了。其實對于我一個二十出頭的小伙子來說,我并不能說自己有多好的修養(yǎng),但是每次我看到一些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我就特別崇拜他們。

在我看來,修養(yǎng)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以前我是個非常沖動的人,在遇到任何意外事情的時候,都非常慌張,遇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的時候,總是非常的情緒化。其實這些毛病我自己非常清楚,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改。直到有一次,和一個變化很大的'朋友聊天時,他談起說他在“修身養(yǎng)性”,看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書。其中有一本就是今天談到的《走到人生邊上》。我這個朋友以前就是一個玩世不恭的人,結果因為一次事情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之后性格大變,開始看起書來。他曾跟我說過,楊絳先生是一個非常來不起的人物,她所經(jīng)歷的一切,好像是在告訴我們這代年輕人要熱愛生活,并且要懂得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義,而在為人處世當中,一定要謙遜,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也正是因為朋友的變化,讓我對人的性格有了更深的領悟。也讓我在參軍之后,不再像從前一樣的浮躁,當然在親自讀完這本書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感受到的東西,遠遠比朋友口中所談論的要多得多。

一個人的素養(yǎng)往往體現(xiàn)這個人的待人處事方面,有人說你“公德心”、“道德感”其實這都和我們的素養(yǎng)息息相關。老師要講師德,軍人也是一樣的,各行各業(yè)都有各種職業(yè)道德,這也是我們必須要遵守的,現(xiàn)在作為一名普通的解放軍,我也應該隨時管理好自己,隨時對自己有高要求,做一個有素質(zhì)的軍人。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五

看了楊絳先生《走到人生邊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摯樸,平實的語言。無華的語言中又充滿了哲理,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勞神父》讓我很有感觸。

這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寫的一本書,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在一次機遇偶然的情況下讀完了它,最開始被吸引還是里面的鬼故事內(nèi)容。這本書所講述的內(nèi)容正如書名一樣直白:走在人生邊上。像是和自己的一生進行對話一樣,有生死、有命運、有靈魂、有鬼神,跨越了近一個世紀,將生、老、病、死的非常平靜的述說著。

楊絳先生說,九歲那年勞神父跟她講故事,并送她一盒巧克力。巧克力貼上了十七,八層廢紙,要求必須在回去的'火車上才能拆開。楊先生一直以為勞神父的用意是要勉勵她做人要堅定,勿受誘惑;到九十歲的某一夜晚才頓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帶回家,和爸媽一起分享,僅此而已。哈哈。實在有趣。

楊絳先生一生歷經(jīng)坎坷磨難。到百歲之齡仍在學習反思,對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發(fā)透徹,返樸歸真。其實有時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簡單的,只是我們想多了,不是嗎?沒有那么多的勵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說教,中心思想和內(nèi)涵引申。

曾經(jīng)有人問,為什么喜歡看米老鼠和唐老鴨,答案就是,好看。喜歡有時候真不需要理由。大道至簡,如日東升西落一樣平常。簡單就是快樂。

鬼打墻、鬼附身、古代刑場這些非常靈異的事情,在這本書里都進行詳細了描述,這些東西本不適合在這里被提及。書里面提及了楊絳先生年輕時候的一個同學,家里般進了非常大的一個院子,這個院子以前是清朝的一個斷頭臺刑場。自從搬進去住之后,一家人接連變故,非常瘆人。從一個老人家的說出這些,說實話,我是信的。楊絳先生對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人的信念都進行了思考,修身之道、品德修養(yǎng)。人的可貴之處在于人的本身,無盡的苦惱?!霸鵀殪`性良心奮斗的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最妙曼的”。

讀完《走到人生邊上》,感嘆楊絳女士在九十多歲的高齡下,那么平靜的對待生活、平靜的思考。作者一輩子經(jīng)歷了非常多的苦難,生離死別,到臨了對人生看的無比通透,無比豁達。這種心態(tài),是令人無比讓人敬佩的。

活下去。也希望每個人的晚年能夠有幸??鞓返幕貞?。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六

《走到人生邊上》是楊絳先生在九十六歲時候?qū)懙?,寫了兩年?/p>

我驚嘆于先生在九十六歲的高齡思維還如此清晰敏捷,書中的引經(jīng)據(jù)典想必是閱讀了很多的書籍,查閱了很多資料。

想來或許學習、閱讀和思考是保持大腦活力的良方。

讀過楊先生的《我們仨》,知道了學者之家的一些趣事,不禁感嘆經(jīng)歷過人生大風大浪的學者也有著平常人家的家庭瑣事和樂趣。

在我看來,楊先生也是樂觀之人,雖是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遇到?jīng)]有太多生活常識的錢鐘書,也能挽起袖子做羹湯,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嬌小的身軀散發(fā)著強大的力量為他們的小家遮風擋雨。

《寫到人生邊上》是楊先生對生死、鬼神、人的本性以及靈與肉的思考,楊先生找來很多的資料來回答自己的問題,雖然沒有給出非常明確的答案,但是卻可以引起讀者的很多思考。

在書中楊先生說到“靈性良心不能壓倒血肉之軀,只能適度讓步。靈性良心完全占上風的不多。肉體之軀吞沒靈性良心的倒也不少。而最常見的,是不同程度的妥協(xié)”。

有些人雖然有各種欲望,但是為人卻能堅守自己的底線,活得很坦然。但也有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昧著良心去坑害別人,這就是肉體之軀吞沒靈性良心。

楊先生也相信人性本善,所謂修養(yǎng)就是憑借靈性良心來克制自己。這是一種功力,在修煉中逐漸增強,逐漸堅定。在日常生活中,是有很多的機會來修煉自己的,尤其在如今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充滿金錢誘惑的社會??酥婆畈挠?,真是非常需要定力,這種定力也會根據(jù)自己的不斷努力而變得更加的堅定。

但是楊先生也說“靈性良心完全消滅肉欲,可說辦不到”,這也就是人們常常說的“人性”。

楊先生在書中寫到“我們思考問題,不能輕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輕心大意的否定。這樣,我們就失去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宮,在迷茫中懷疑、失望而絕望了。我們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設想其中或有緣故。因為上天的神明,豈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p>

這給我一個很好的提示,真的遇到思考不通的問題,我們其實可以放一放,人生如此安排自有道理,只是人之愚昧豈能參透生命的真諦。

如此看來,所有的疑惑倒也可以如實的去面對,往后走一走再回頭看或許也能找到答案。

“修身——鍛煉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萬物的目的,該是堪稱萬物之靈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惡雜糅,還需鍛煉出純正的品色來,才有價值。這個苦惱的人世,恰好是鍛煉人的處所,好比煉鋼的工廠,或教練運動員的操場,或教育學生的教室。這也說明,人生實苦確是有緣故的?!蔽姨貏e喜歡這句話,這就是先生的大智慧。

先生一輩子經(jīng)歷很多的苦難,面對很多生離死別,卻如此通透的看待人生,這是如何的豁達。讀書也好,思考也好,都是為了能獲得智慧,讓自己在面對任何阻礙和困難的時候都能像先生那般從容的面對。

即使過程非常的難受,結果或許也不盡人意,但是把它當成自己鍛煉靈性良心的道具,這就是另一種境界。如先生所說“受鍛煉的是肉體,由肉體的媒介,鍛煉出來的是精神”。

這本書最后的注釋,講了幾個平常的故事,都挺有意思的。我特別喜歡勞神父的故事,當我看完這本書還把勞神父的故事講給七歲的兒子聽,對于他將來是否能記住我不做期待,我只是想通過講出來而讓自己更記住這個寓意深長的故事。

楊先生九歲那年,勞神父送給她一盒用十八層廢紙包裹住的精美糖盒的寓意,雖然楊先生說她到九十歲才明白勞神父的心意,但是她到九十六歲仍然能記住勞神父給他講的故事,并對九十年前的過往記憶如此深刻,說明這件事本身在她的人生中已經(jīng)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走到人生邊上》是一位智慧老人在晚年的思考,雖然對于中年的我們來說人生還很長,但是從先生這些自問自答中我們能獲得一些認知,讓自己對生命和自然充滿敬畏。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七

楊絳先生老年說的話必定是有一定道理的,她也悟出了很多很多道理,下面,我來就她的這本《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一書中結合她所說,說說我的看法。

走到了人生的邊上,楊絳先生對生活一定有很多的感悟,雖然她自己覺得自己老了,但是她并不是那種消極的人吧可以說。她說:“我們不能因為看不見而斷為不存在?!边@是在討論鬼神的存在與不存在,也許鬼神是有的,也許鬼神也是沒有的。

“我認為,身后的事,無由得知,我的自問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边@是一種活在當下的生活態(tài)度,我覺得人就應該要這樣,就事論事。

“每個人如回顧自己一生的經(jīng)歷,會看到某事錯了,某事是不該的。但當時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無知,或虛榮,或驕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該做的事,或該做的沒做,犯了種種錯誤。而事情已經(jīng)過去。靈性良心事后負疚抱愧,已追悔莫及。當時卻是不由自主?!被蛟S每個人回顧自己的過往中都常常為自己的做的不好的事愧疚,包括我自己,但是我們總是在事后才會領悟,有的事情只有做過才知道會是怎樣,才會知道以后該是怎樣。我回顧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的時候,我也時常感到后悔愧疚,不好意思。然后又漸漸忘掉,除非經(jīng)過某件事除非有人提起,又不會太注意這些不好的事,這真的是一種復雜的心理,可是認真來說,這又不是很復雜。

人各有命,或許我們的命好,或許我們的命不好。我們不能選擇我們一出生下來就有的環(huán)境,但是我們卻可以選擇我們自己以后的命。就像農(nóng)村百姓殉國,也是自己選擇自己的命,這是一種高尚!

“聲名顯赫的人,死后沒多久,就被人淡忘了。淡忘倒也罷了,被不相識,不相知的人說長道短,甚至戲說,惡搞,沒完沒了,死而有知,必定不會舒服”可見后世人對死去的人的`評論,如果是贊揚,那必定會令人欣喜,如果是批評,那定會令人不舒服,說到這里,問題也來了,我們不能隨便評價別人,不能隨便請假某件事情的好壞。

我們常常在照鏡子的時候認為自己多么多么好看,認為鏡子里的自己有時候才是真正的自己,其實并不然,有的鏡子會把丑照成美,商場里的大鏡子一定是會把人照的美美的,不然怎么能夠讓顧客買衣服呢?我們自己單獨照鏡子的時候也是這種心理,自己總是好看的吧,鏡子里的自己多么多么好看。但是有時候我們只有真正的認清了自己,才能夠做一個足夠好的人。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八

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按基督教的說法,人生一世是考驗。人死了,好人的靈魂升天。不好不壞又好又壞的人,靈魂受到了該當?shù)膽土P,或得到充分的凈化之后,例如經(jīng)過煉獄里的燒煉,也能升天。我認為這種考驗不公平。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賦不同。有人生在富裕的家里,又天生性情和順,生活幸運,做一個好人很現(xiàn)成。若處境貧困,生性頑劣,生活艱苦,墮落比較容易。

佛家輪回之說,說來也有道理。考驗一次不夠,再來一次。但因果之說,也使我困惑。因因果果,第一個因是什么呢?當然,各種宗教的各種說法,都不屬我自問自答的探索。但是,我尊重一切宗教。不過,宗教講的是來世,我只是愚昧而又渺小的人,不能探索來世的事,我只求知道,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一輩子,能有什么價值。

匹夫匹婦,各有品德。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養(yǎng)。俗語:“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得”就是得到的功德,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價值。修來的功德不在肉體上而在靈魂上。所以,只有相信靈魂不滅,才能對人生有價值觀,而相信靈魂不滅,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

其實,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純由理性推斷出來的。人類天生對大自然有敬畏之心。統(tǒng)治者只是借人類對神明的敬畏,順水推舟,因勢利導,為宗教定下了隆重的儀式。虔信宗教的,不限于愚夫愚婦。大智大慧的人、大哲學家、大科學家、大文學家等信仰上帝的虔誠,遠勝于愚夫愚婦。

一個人有了信仰,對人生才能有正確的價值觀。佛家愛說人生如空花泡影,一切皆空。佛家否定一切,唯獨對信心肯定又肯定。“若復有人……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凈信者……得如是無量福德……若復有人,于此經(jīng)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為什么呢?因為我佛無相,非但看不見,也無從想象。能感悟到佛的存在,需有“宿根”“宿慧”,也就是說,需有經(jīng)久的鍛煉。如能把信仰傳授于人,就是助人得福,功德無量。

我站在人生邊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價值。人活一輩子,鍛煉了一輩子,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成績。能有成績,就不是虛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離開人世了。靈魂既然不死,就和靈魂自稱的“我”,還在一處呢。

這個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爐,燒煉出一批又一批品質(zhì)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質(zhì)也不相同的靈魂。有關這些靈魂的問題,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亂想罷了。我無從問起,也無從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薄安恢獮椴恢??!蔽业淖詥栕源?,只可以到此為止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九

這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寫的一本書,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在一次機遇偶然的情況下讀完了它,最開始被吸引還是里面的鬼故事內(nèi)容。這本書所講述的內(nèi)容正如書名一樣直白:走在人生邊上。像是和自己的一生進行對話一樣,有生死、有命運、有靈魂、有鬼神,跨越了近一個世紀,將生、老、病、死的非常平靜的述說著。

鬼打墻、鬼附身、古代刑場這些非常靈異的事情,在這本書里都進行詳細了描述,這些東西本不適合在這里被提及。書里面提及了楊絳先生年輕時候的一個同學,家里般進了非常大的一個院子,這個院子以前是清朝的一個斷頭臺刑場。自從搬進去住之后,一家人接連變故,非常瘆人。從一個老人家的說出這些,說實話,我是信的。楊絳先生對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人的信念都進行了思考,修身之道、品德修養(yǎng)。人的可貴之處在于人的本身,無盡的苦惱。“曾為靈性良心奮斗的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拔覀冊绱丝释\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最妙曼的”。

讀完《走到人生邊上》,感嘆楊絳女士在九十多歲的高齡下,那么平靜的對待生活、平靜的思考。作者一輩子經(jīng)歷了非常多的苦難,生離死別,到臨了對人生看的無比通透,無比豁達。這種心態(tài),是令人無比讓人敬佩的。

作者:華琴。

楊絳楊先生,我在國館中看過對她的介紹,也在高中語文閱讀中看過她的性格,同樣在微博里瞥見說能被稱為先生的女子為數(shù)不多?!蹲叩饺松吷稀?,楊先生高壽,即便是老了,腿腳不靈活也依然堅持寫作和閱讀。她在承受了阿媛和錢鐘書先后離世的慘痛后,“我們仨”走散了,卻也依然沒有消極。她說,“拉一位古代的大皇帝作陪,聊以自豪吧!”。讓我想到王小波,萬壽寺里失憶的年輕人也同樣有一顆樂觀的心和自嘲的勇氣,我崇敬這些人。

她分析肉體和靈魂的關系,也論神與鬼的問題。在一個無所牽掛的老人心中,會想到這些問題,那么答案也應該是一輩子的事情。何其有幸可以讀完一個人一輩子的思想,只是這其中的感悟,就像勞神父給楊絳的那盒巧克力,她九歲聽到的話,一直到九十歲才恍然大悟。你說孔子到底有沒有女兒呢?如果有他對他女兒又是如何呢?

今天天氣有點冷,讓我讀到“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世上哪有那么多功名顯赫之人。你我不過皆為凡人,所以即便如此我們也是有著自己的快樂,即使后人記不住你。那么我們又何苦為了身后名而勞神呢?大抵俯仰無愧于天地即可。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十

楊絳楊先生,我在國館中看過對她的介紹,也在高中語文閱讀中看過她的性格,同樣在微博里瞥見說能被稱為先生的女子為數(shù)不多?!蹲叩饺松吷稀?,楊先生高壽,即便是老了,腿腳不靈活也依然堅持寫作和閱讀。她在承受了阿媛和錢鐘書先后離世的慘痛后,“我們仨”走散了,卻也依然沒有消極。她說,“拉一位古代的大皇帝作陪,聊以自豪吧!”。讓我想到王小波,萬壽寺里失憶的年輕人也同樣有一顆樂觀的心和自嘲的勇氣,我崇敬這些人。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十一

從微信上分享了一篇文章《楊絳: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寫的是百歲老人楊絳。讀完此文,我當時在微信上留下的感想:

1城里的人想沖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所謂的圍城,不出去不知道天地廣闊,不進入不知道圍城里的微妙。

2不要小看身邊任何人,說不定清掃廁所的就是一代文豪。

3該知難而退就順勢而為,因為心不所屬。

偏執(zhí)。

年初四,又分享《百歲老人楊絳,做主的是人,不是命》,這是一篇摘選自楊絳《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的短文。之前沒有看過這篇文章,只是初二的感慨,感覺這篇文章寫的不錯,就又分享了。有同事看后問《走到人生邊上》,好想讀完如評論家所說,讀出:出生嬰兒般的純真與美麗,奈何閱歷淺,無法體會大家之美。問我讀過嗎?我確實沒讀過,上班后同事,就把一本商務出版社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拿給我,我也是n年后看這種純文學的書籍。

在現(xiàn)在什么都講究快的社會,能靜下心來讀讀書,是人生一大快事。之前,看書主要看些有關電子軟件,工作需要的技術書籍,很少看這種純文學的。用兩個晚上囫圇看完了近200頁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

筆者用通俗易懂的筆調(diào),將自己近百年的所見所聞娓娓道來,不摻雜各種說教又表達自己的信仰和觀點。楊先生認為人有靈魂,人有個性,人有本性。靈與肉斗爭與統(tǒng)一。命與天命,天命不可違,但可以通過自己改變命運,當初寧當教員不當校長,是她改變自己命運的行動。她相信命運,也相信鬼、神。對算命先生也不是不信。同時她對孔孟之道很推崇?!疤烀^性,率性之謂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薄叭说谋拘允翘焐模豁樦`性良心為人行事,就是該走的路。。。。。。應該時時刻刻順著自己的靈性良心?!闭緯荚诒磉_自己的.樸素唯物主義或者是樸素的唯心主義。這種思想,沒有摻雜那種經(jīng)過各種說教的唯物論。

“初生的嬰兒還不會笑,但夢里會笑,法國人稱“天使的微笑”,做媽媽的多半見過,是無法形容的寧靜甜美。以后嬰兒能笑了,但不能笑出“天使的微笑”了。嬰兒長大,能聽懂大人贊許,也會劃手劃腳表示歡歡;假如聽到大人責罵,也會哭,。。。。。。待到小娃娃知道“自稱”我時,孩子開始有“我”,各種罪惡都漸漸露出苗頭來?!保╬34-36)。

由于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沒有說教,只是表達她自己的內(nèi)心記憶或者是對生命的理解,恰如初生嬰兒“天使微笑”一樣,發(fā)自內(nèi)心。也許讀出:出生嬰兒般的純真與美麗,就是指的這個。

這本書,對現(xiàn)在社會的價值觀應該有很大的影響,只是讀到的人不多。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十二

其實,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純由理性推斷出來的。――楊絳《走到人生邊上》。

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自欺欺人,這就是所謂“妥協(xié)”。――楊絳《走到人生邊上》。

每個人如回顧自己一生的經(jīng)歷,會看到某事錯了,某事是不該的。但當時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無知,或虛榮,或驕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該做的事,或該做的沒做,犯了種種錯誤。而事實已成過去。靈性良知事后負疚抱愧,已追悔莫及,當時卻是不由自主。

[

]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十三

這本書是楊絳先生在九十多歲高齡時的著作。鬼神,靈魂與肉身這些在中國民間中議論千年不斷的東西出現(xiàn)在這本書中。楊絳先生想明白自己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著她的又是什么?!蹲叩饺松吷稀返那把灾?,楊絳先生這樣寫道:“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jīng)活了一輩子了,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從這一段話可以知道,楊絳先生的這本書分兩個部分,一個是人生的'價值,一個是靈魂的去向。

楊絳先生提出人生的價值在于靈魂對肉體的支配。這兩者在同一個個體中相互斗爭又相互統(tǒng)一。人的本性中包含的懶,貪,色等七惡,七惡與人的靈性良心背道而馳。所以這兩者相遇時,人就會出現(xiàn)各種煩惱憂慮,若處理不當自會有一些心理的問題。而當人的肉體經(jīng)過千錘百煉擁有足夠的靈性良心時,人就會要求自己不斷的完善自身,驅(qū)動自己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所以人生在世遇到的一切困難需要我們坦然面對,因為人肉體上的磨練會得到靈魂價值上的累加,靈魂的價值長久不滅。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十四

看了楊絳先生《走到人生邊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摯樸,平實的語言。無華的語言中又充滿了哲理,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勞神父》讓我很有感觸。

楊絳先生說,九歲那年勞神父跟她講故事,并送她一盒巧克力。巧克力貼上了十七,八層廢紙,要求必須在回去的火車上才能拆開。楊先生一直以為勞神父的用意是要勉勵她做人要堅定,勿受誘惑;到九十歲的某一夜晚才頓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帶回家,和爸媽一起分享,僅此而已。哈哈。實在有趣。

楊絳先生一生歷經(jīng)坎坷磨難。到百歲之齡仍在學習反思,對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發(fā)透徹,返樸歸真。其實有時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簡單的,只是我們想多了,不是嗎?沒有那么多的勵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說教,中心思想和內(nèi)涵引申。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十五

《走到人生上》一書于20xx年看了一點以沒多大興趣結了尾,20xx年的一月份再次拾起這本書,就沒再放下了。想知道楊絳先生在人生邊上的自問自答,期望能帶給我一些認識和思考。

整本書下來,楊絳先生的謙虛,她看問題的透徹,她一直尋求答案的態(tài)度,她一直修煉自己的努力,讓人越發(fā)的敬愛她。

命與天命,人性,神鬼,人類的文明,人需要鍛煉,修身之道,人生的價值等等問題她都做了回答,有些又好像沒有回答,很多問題,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需要的是你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回答不了的問題就交給時間,大約知道問題的答案就去實踐,去證實。特別認同先生在人生的價值里的回答,人活了一輩子,鍛煉了一輩子能有成績就不是虛生此世了。是的,無論是生活里哪一方面的鍛煉,能做到有成績,也算沒有白來一遭。

人生有命,有的人一生下來就含著金鑰匙,有的人吃喝溫飽會成為問題,各有各的命。一直不太喜歡命由天定這個詞,生活中好像很多事情自己都不由自主,但是實際關鍵的時刻,做主的還是自己,是自己的認知自己的性格自己的需求去做這個主。相對而言我更喜歡性格決定命運這個詞。生下來的條件,沒有辦法去改變,但是你可以通過努力,通過鍛煉通過好的性格去改變你的命運。

一直認為自由是不受約束,不需要忍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現(xiàn)在看來,我的自由太表象了。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含忍和自由是辯證的統(tǒng)一。含忍是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學會含忍。就覺得打開了另一塊未知的思維,好像莫名覺得有點兒道理。雖然我還無從解釋。

或許是覺得不需要忍受的生活不存在吧,自由必然是跨過這個區(qū)域在某個我看不到的地方。

文章里也有不那么認同的一些觀點,意見暫時保留,看看伴隨時光的流逝會發(fā)生一點什么變化吧。

人生一世,無非是認識自己,洗練自己。經(jīng)過時間的洗禮,越來越贊同認識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達到自己真正舒適安逸自由的狀態(tài)。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十六

這是著名女作家楊絳先生的作品,讀過之后,讓我受到了很多啟發(fā),指導我更好的成長!

如果說“老先生”用這樣一種自問自答的方式回首她的人生,那么讀者就是從這本書中讀到什么是它包括靈魂、個性、本性等一系列的內(nèi)容!這是楊絳先生站在人生邊上對人生的探討,正如許多人好奇,人的生命起點是什么,終點又是什么,到底有沒有天堂和地獄?不管有還是沒有,九十多歲的楊絳先生可能比我們想得更深入一些,而我就像是一個偷吃糖果的小孩子,品嘗到了她的人生感悟!還是比較喜歡作者注釋里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一些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其中最愛的一對喜鵲的愛恨離愁,可能這是楊絳先生記憶中最深刻的一些人和故事,卻讓我覺得讀后回味無窮.....

也許幾十年后,我站在人生的邊上,再去細讀楊絳先生的這本書,我會理解她的胡思亂想,會理解她對于“人”方方面面的探討,這是在經(jīng)歷過伴侶去世與愛女離去十年后對人生的看法一深刻、精辟、韻味無窮!正如她所說的“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jīng)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十七

來到學校圖書館,面對很多的書,不知道選擇哪一本。平時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回家還要帶孩子,似乎閑下來能自己看看書的時間很少。在圖書館里轉了一圈,正當我有些茫然的時候,楊絳的《走到人生邊緣》映入我的眼簾,這本書為什么吸引我,那是因為我看到封面上的介紹,這本書主要討論了:神與鬼的問題,有關人的問題,靈與肉的斗爭和統(tǒng)一。

看到這些問題我覺得有點觸動,因為我原本就是學政治專業(yè)的,哲學是我的主修課。看到這些問題的探討,似乎把我?guī)У搅水斈甑恼n堂上。這幾年來,我畢業(yè)以后,先教語文、再教數(shù)學,甚至教過除美術和音樂以外的很多科目。但是在小學的教學中,唯獨是沒有機會教哲學的。所以,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心里在想,久違了,哲學!

楊絳九十六歲開始討論哲學,她只和自己討論,她的討論與學術無關,甚至與她暫時棲身的這個熱鬧世界也無關。她討論的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同時是她自己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她是在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準備。走到人生邊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著她的又是什么。她的心態(tài)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卻有一種令人欽佩的勇敢和敏銳。她如此誠實,以至于經(jīng)常得不出確定的結論,卻得到了可靠的真理。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獲平靜地上路。

在前言中,楊女士如此寫道:“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jīng)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這一段話點出了她要討論的兩大主題,一是人生的價值,二是靈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們讀下去便知道,其實這兩個問題是密不可分的。

在討論人生的價值時,楊女士強調(diào)人生貫穿靈與肉的斗爭,而人生的價值大致取決于靈對肉的支配。不過,這里的“靈”,并不是靈魂。楊女士說:“我最初認為靈魂當然在靈的一面??墒亲屑毸伎贾螅荏@訝地發(fā)現(xiàn),靈魂原來在肉的一面?!弊x到這句話,我也很驚訝,因為我們常說的靈與肉的斗爭,不就是靈魂與肉體的斗爭嗎?但是,接著我發(fā)現(xiàn),她把“靈魂”和“靈”這兩個概念區(qū)分開來,是很有道理的。她說的靈魂,指不同于動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個看不見的靈魂附在一個看得見的肉體上,就形成了一條人命,且各各自稱為“我”。據(jù)我理解,這個意義上的靈魂,相當于每一個人的內(nèi)在的“自我意識”,它是人的個體生命的核心。在靈與肉的斗爭中,表面上是肉在與靈斗,實質(zhì)上是附于肉體的靈魂在與靈斗。所以,楊女士說:“靈魂雖然帶上一個‘靈’字,并不靈,只是一條人命罷了?!蔽覀儾环涟选办`”字去掉,名之為“魂”,也許更確切。

肉與魂結合為“我”,是斗爭的一方。那么,作為斗爭另一方的“靈”是什么呢?楊女士造了一個復合概念,叫“靈性良心”。其中,“靈性”是識別是非、善惡、美丑等道德標準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標準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認為,“靈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據(jù)我理解,這個“靈性良心”就相當于孟子說的人性固有的善“端”,佛教說的人皆有之的“佛性”。這里有一個疑問:作為肉與魂的對立面,這個“靈性良心”當然既不在肉體中,也不在靈魂中,它究竟居于何處,又從何方而來?對此楊女士沒有明說。綜觀全書,我的推測是,它與楊女士說的“大自然的神明”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這個“大自然的神明”,孔子稱作天。那么,“靈性良心”也就是人身上的神性,是“大自然的神明”在人身上的體現(xiàn)。天生萬物,人為萬物之靈,靈就靈在天對人有這個特殊的賦予。

接下來,楊女士對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討論。她的結論是:這個目的決不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而是堪稱萬物之靈的人本身。天地生人,著重的是人身上的“靈”,目的當然就是要讓這個“靈”獲勝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決定了人生的目的。惟有人能夠遵循“靈性良心”的要求修煉自己,使自己趨于完善。不妨說,人生的使命就是用“靈”引導“魂”,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靈魂”。用這個標準衡量,楊女士對人類的進步提出了質(zhì)疑:幾千年過去了,世道人心進步了嗎?現(xiàn)代書籍浩如煙海,文化普及,各專業(yè)的研究務求精密,皆遠勝于古人,但是對真理的認識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一句話,文明是大大發(fā)展了,但人之為萬物之靈的“靈”的方面卻無甚進步。

尤使楊女士痛心的是:“當今之世,人性中的靈性良心,迷蒙在煙雨云霧間?!边@位九十六歲的老人依然心明眼亮,對這個時代偏離神明指引的種種現(xiàn)象看得一清二楚:上帝已不在其位,財神爺當?shù)?,人世間只成了爭權奪利、爭名奪位的戰(zhàn)場,窮人、富人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惱之中……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人世間,好人更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保護自己,就不得不時刻防御。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斗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處吃虧……”不難看出,楊女士說的是她的切身感受。她不禁發(fā)出悲嘆:“曾為靈性良心奮斗的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p>

以上是我閱讀后的點滴感受。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781987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