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書籍與讀者之間的心靈碰撞和交流。那么,如何寫一篇有力有深度的讀后感呢?首先,不要過多涉及情節(jié)、劇情,要注重自己的思考和解讀。其次,可以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經(jīng)歷和感受,將作品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展示作者的觀點和思想。最后,要言之有理,結(jié)構(gòu)清晰,語言簡潔明了。希望以下幾點建議可以幫助你寫出一篇出色的讀后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發(fā)和思考。其中包含了不同類型和風格的讀后感,有勵志感慨,有思辨探究,也有情感抒發(fā)。希望大家可以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和思考角度,寫出一篇有價值的讀后感文。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期待你們的分享和探討。
北大日記讀后感篇一
今天,我們學了《王冕學畫》這篇課文。
古時候,有一個叫王冕的小孩子,因為家里很窮,就給人家放牛。他一邊放牛,一邊畫畫。后來,他成了一位了不起的畫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刻苦學習,不怕困難,就一定會取得好成績。
我要學習王冕在困境中刻苦學習,堅持不懈的精神。
北大日記讀后感篇二
一些照片,一點文字。兩個孩子,一只狗。很私化,很小,但卻很平和,給人以最質(zhì)樸的感動?;蛟S,這就是這本書成功的原因吧。
之所以買這本書看起因很簡單,緣分。一種莫名其妙的相似。我曾對不先生說,我想要的生活就是,兩個孩子,一只狗,一幢有陽光照耀的遠離城市喧囂的房子,一部車子,一份不緊不慢的工作,一點閑暇,一點喜好的事情可做,我生足以。
我們?yōu)橹畩^斗。
北大日記讀后感篇三
學習雷鋒,好榜樣這首家喻戶曉的民歌時常在我耳邊響起。在三月學雷鋒月里,我們身邊涌現(xiàn)出許多活雷鋒,看著這情景,我又拿起了那本看了無數(shù)遍《雷鋒日記》。這本書雖然已經(jīng)看了很多次,但是每次看,我都深有感觸,淚流滿面。雷鋒出生在1940年簡家村的一個冬天里,他一生從事革命事業(yè),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人民,他曾經(jīng)在日記里寫著:青春啊;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于這些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雷鋒叔叔是多么偉大啊,他雖然離我們而去了,可他的螺絲釘精神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雷鋒叔叔艱苦樸素的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他那穿破了的衣服,補好了再穿,在軍隊里,其他日常用品他也少領(lǐng),自己夠用就行了。與雷鋒叔叔相比,我們實在慚愧,衣服劃破了一個小洞,丟掉;鞋子舊了,馬上換掉;書本臟了,把他扔掉;我們生活在這個年代的人都不懂珍惜,從來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來沒想過這些生活都是革命者用寶貴的生命換來的,這種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應(yīng)該格外珍惜才對?。?/p>
雷鋒叔叔那默默奉獻、忘我勞動、盡職守、艱苦奮斗、生活簡樸的精神,在我們心中永放光芒!我記得雷鋒叔叔又這樣的名言:
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火熱,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要像嚴冬殘酷無情。
??!雷鋒叔叔,我敬佩您!我為我們中國有這樣一位英雄而感到自豪!
今天,我讀完了《雷鋒日記》,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記載了一個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戰(zhàn)士的成長經(jīng)歷和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雷鋒,是我們湖南人的驕傲,是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他做好事從不留名。他的戰(zhàn)友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自己換下的臟衣服,準備拿去洗時卻已經(jīng)全部洗好了;家里有困難急需用錢時,自己還沒來得急寄過去,家里已經(jīng)捎信說錢已收到。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這一切都是雷鋒做的。大家恍然大悟跑去向雷鋒致謝時,他卻淡淡地說:戰(zhàn)友們,我們都是兄弟,這些事何足掛齒,都是我應(yīng)該做的。是?。±卒h就是這樣一個人和魯迅先生一樣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讀了《雷鋒日記》我知道了他的這種優(yōu)秀的品質(zhì)與他的成長是分不開的。雷鋒的童年十分悲慘:父親被日本人殺害了;哥哥在資本家的工廠里打工,在工作時把手折斷啦,工廠不但不賠償,還將他哥哥趕出了工廠,由于家里不能支付昂貴的醫(yī)藥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哥哥活活的病死;弟弟又被饑餓折磨而死;母親接受不了這接二連三的打擊自殺了;這本來的五口之家,只剩下雷鋒孤苦伶仃一個人。堅強的雷鋒沒有被困難打倒,勇敢地活了下來。在黨的關(guān)懷下,雷鋒穿暖了衣服,吃上了飽飯,走進了學堂,拿起了書本,過上了溫飽的生活,還送他走進了學堂。他讀書十分用功,就像一顆釘子一樣不斷的鉆研,不斷地擠刻苦的學習知識。他無論何時何地,哪怕是下地干活,喂豬種菜時口袋里都放著一本書,只要有空就打開書本認真的讀起來,所以雷鋒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長大后的雷鋒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無產(chǎn)階級戰(zhàn)士,他愛黨,愛人民,愛祖國。他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人,時時處處都為他人著想。他雖然只活了22歲,他的死也是為了幫助別人而死,真是比泰山還要重。在他短暫的生命中,他為人民做的無數(shù)的好事,人們至今還在流傳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
讀完這本書,我告訴自己:雖然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條件優(yōu)越了,但是也要以雷鋒叔叔為榜樣,發(fā)揚艱苦奮斗的作風,繼承雷鋒叔叔全心全意為他人服務(wù)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做一個雷鋒式的好少年。
北大日記讀后感篇四
13歲的小女孩陶雪洛,踏上一艘名叫“海鷹號”的船,要去她的故鄉(xiāng)羅得島,上了船以后她才知道原來說好一起去的都沒有來,現(xiàn)在船上只有她一個人和那些水手、船長。在途中發(fā)生了一些事情,本來雪洛是和船長站在一起的,隨著事情的發(fā)展,雪洛覺得船長不是一個好人,她又和水手們站在一起。后來船長殺了他的大副格林,把罪嫁禍給了雪洛,還給她判了死刑。最后雪洛憑著自己的機智和勇氣揭開了真相,船長被淹死了,大家都選雪洛當了船長,開啟了她又一次的航海旅程。
雪洛是多么勇敢地面對陌生的處境呀!我們要向她學習,對生活的熱愛的激情,面對困難的勇敢和頑強,最后戰(zhàn)勝自己,取得了勝利。
北大日記讀后感篇五
讀《男生日記》有感前幾天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楊紅櫻阿姨的《男生日記》,我今天終于讀完了。
故事的主人公有不愛說話的吳緬、活潑可愛的精豆豆、天使般的冉東陽、富翁的兒子石磊、鬼鬼祟祟的古龍飛、肥頭大耳的魯肥肥和沙麗等等。其中我最喜歡吳緬他們的歌廳義演這一篇。大概里面講訴了吳緬、精豆豆、魯肥肥、古龍飛等等同學們?yōu)榱速Y助一個上不起學的同學的學費,就組織了一場歌廳義演。一晚上的義演當中同學們有吹薩克斯的、唱歌跳舞的、說笑話的、合唱的……三四個小時的功夫就收入了一萬四千多元錢,這些錢不僅資助了一個同學的學費還可以多幫助好幾個同學呢。
小朋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幫助別人,快樂自已!
北大日記讀后感篇六
上冊一出來就迫不及待的買來收藏了,精致的封面,考究的紙張,每一副畫面都配上生活化的標注,雖然僅僅是照片,沒有太多文字,但是從相冊中能看到主人和家人相親相愛的點點滴滴。
很喜歡森友志充滿溫馨的家庭生活照片,請問出版方什么時候能夠引進下冊,很期待??!
北大日記讀后感篇七
讀完《狼牙山五壯士》,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狼牙山五壯士》講的是抗戰(zhàn)時期,八路軍某部七連六班五位戰(zhàn)士為掩護眾和主力撤退,誘敵上山,英勇殺敵,最后,他們把敵人引上絕路,在班長寶玉的帶領(lǐng)下縱身跳下了萬丈懸崖,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一首氣吞山河的壯詩篇的事。
記得有一次,我在做數(shù)學題的.時候,遇到了一道難題,想了半天,仍想出來,那時,夜已很深了,我懶著再去想它,于是,我便把這題空著,心想明天照老師說的抄進來不就得了?我為自己的小聰明沾沾自喜起來。不知不覺,我養(yǎng)成了不愛動腦筋的壞習慣。但沒想到,期末考的時候,我這個學習委員,各門平均成績才81分!這就是面對困難退縮的結(jié)局。
北大日記讀后感篇八
昨天,我看完了小小飛虎隊的大結(jié)局了!那一集是多么得好玩啊,我和爸爸看的又高興又激動,我高興的差點從沙發(fā)上跌下來!我為什么高興呢,那是因為他們都平安無事,而且他們還取得了勝利;我為什么激動呢,那是因為他們愛祖國、勇敢、聰明和友愛。我覺得我們應(yīng)該向他們一樣愛祖國,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今天,我用魔尺拼了一把加特林機關(guān)槍,這把機關(guān)槍可威風了,就是有點小!我哥哥來了,我拼錯一個地方,我哥哥給我找出那個錯誤,并幫我改這個錯誤,我也要學哥哥這種細心。
北大日記讀后感篇九
最近我看完了一本特別有趣的書,《安妮日記》。
通過這本日記,我看到的是一個心地善良,活潑可愛,個性率直,但卻有時多愁善感的女孩。太有主見,愛思考,唯一受別人的影響,她堅強,有毅力,再遇到委屈的時候,人以微笑面對生活。
因為戰(zhàn)爭的原因,少女安妮在秘密小屋度過了青春期,如果沒有戰(zhàn)爭安妮會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是一名才華橫溢的作家呢?還是一名特別有才華的人呢?…………可是都沒有,在秘密小屋,過了25個多月后,秘密小屋的所有人都被送進了猶太人集中營。最后,秘密小屋的八個人,只有安妮的父親一人生還。
北大日記讀后感篇十
在山腳、在溪邊、在路旁、在公園……當你偶然發(fā)現(xiàn)了迎春花的倩影時,你一定會立刻想到:春天來了。
“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憑君語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贊美迎春花的詩句。宋代晏殊有“偏凌早春發(fā),應(yīng)誚眾芳遲”的詩句。是的,迎春花是“春天的使者”。當花草樹木還在沉睡之中,當寒風還沒有完全消失的時候,迎春花就最先開滿了枝頭。一簇簇淡黃的小花,是那么素雅,那么清新,充滿了生機。有的朝下,如同倒掛的金鐘;有的朝上,像揚起的小喇叭在吹奏“春天交響曲”。特別是它那股遠遠飄來的清香,浸透了空氣,也浸透了人們的心,使你強烈地感覺到:春天就在我們的身邊。
迎春花又名金腰帶、滿條金,原產(chǎn)我國。為木犀科落葉灌木。枝細長直出或拱形,稍4棱。葉對生,小葉3枚,幼枝基部有單葉,卵形至矩圓狀卵形,先端急尖?;S色,外染紅暈,單生在去年生枝的葉腋,葉前開放,有清香。花期2——4月。其柔條紛垂呈瀑布狀,十分美觀。地栽的迎春花能長得很高大,就是不施肥,花照樣開得茂盛,金燦燦的惹人注目。
迎春花喜溫暖濕潤和充足陽光,怕嚴寒和積水,稍耐陰,較耐旱,以排水良好、肥沃的酸性沙壤土最好。可用扦插為主,也可用壓條、分株繁殖。扦插,春、夏、秋三季均可進行,剪取半木質(zhì)化的枝條12——15厘米長,插入沙土中,保持濕潤,約15天生根。壓條,將較長的枝條淺埋于沙土中,不必刻傷,40——50天后生根,翌年春季與母株分離移栽。分株,可在春季芽萌動時進行。春季移植時地上枝干截除一部分,需帶宿土。
北大日記讀后感篇十一
我讀了《蘆花蕩》這篇戰(zhàn)爭故事。文章主要講述了:一個老爺爺護送大菱和二菱去找部隊。途中,大菱被日本鬼子的槍打傷了,老爺爺很傷心,他對這兩姐妹深感愧疚。第二天,老爺爺為大菱去找日本鬼子報仇,他打了勝仗。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知道這個老爺爺是一位有愛國抗日的熱情;有老當益壯的氣概;有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過于自尊與自信;智勇雙全的英雄行為。
這篇文章在寫作上也有許多特點,比如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語言描寫、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用上這些寫法更加形象的寫出了老爺爺對敵人的痛恨。
在充滿詩請畫意的蘆花蕩里,一個干瘦的老爺爺,整天自如的穿梭著,他讓抗日將軍感到快樂,讓日本鬼子感到膽寒。
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熱血,有仇恨;他愛憎分明,英勇機智,他是一只勇敢的魚鷹!
看看老爺爺,想想我自己,差距太大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只要遇到一點困難,就會退縮,就會想要放棄。有一次,我去爬山。爬到一半,我不耐煩地說:“到了沒有???那么久。”又走了一會兒,我說:“怎么那么遠?不爬了!不爬了!”看了這篇故事后,我感到十分慚愧。有時候,我放學回家,看到一條小狗,雖然很可愛,但我被嚇得心驚肉跳,心里一點都不安寧,一直“怦怦”地跳著。但《蘆花蕩》里的老爺爺面對敵人時很自信,并不怕敵人。而我在面對一條小狗都怕得腿腳直哆嗦。假如我就是故事中的老爺爺,當我面對敵人時我會怎么樣呢?是投降,還是鼓起勇氣跟敵人對抗。讀完這篇文章后,我會毅然決然地跟敵人對抗。
我要向老爺爺學習,做一個勇敢、堅強的人。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北大日記讀后感篇十二
安妮?弗蘭克在寫完這日記后,留下了一句話,她說:“我能感受到百萬人所遭到的苦難,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生活看做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边@句話已經(jīng)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令我一生受用不盡。也許我們會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輕言放棄,但如果我們不放棄必定會成為美麗的開端。
《安妮日記》里的文字很簡短,但這本書之所以可以讓我為之感動,就因為它的真實、樸素,卻又飽含真理。
北大日記讀后感篇十三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吃墨的故事》。寫的是大書法家王羲之小時候練字的故事。
王羲之小時候練字非??炭唷R惶?,他一邊練字,一邊吃饅頭,不時還蘸一下醬。寫著寫著,他練得太入迷了,竟然把饅頭伸到墨汁里,蘸著墨給吃了。正是因為王羲之的勤奮刻苦,加上他的善于動腦,長大后,他成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書法家。
我們應(yīng)該學習他那種專心致志,刻苦學習的精神。
北大日記讀后感篇十四
放暑假了,我和小主人一樣高興,不知道什么事令我和小主人那么興奮吧!那當然是不用再看到那煩人的黑板,不用再做那些沒完沒了的試卷,不用再聽到老師那整天只知道嘮叨的話了.總而言知一句話一身都輕松多了.
20xx年7月2日天氣晴。
暑假一放,這一天真把我累壞了,小主人每天不是看電視就是玩電腦,整天不讓我有片刻的休息.哎她開心了,可我累死了.
20xx年7月3日天氣多云。
今天我的心情很陰暗,起床時我一照鏡子,啊!我的媽呀!我的眼睛紅的像一只小白兔.哦!可能是昨晚小主人看電視看的太晚了吧!只要小主人高興就行了.如果小主人能愛護我就好了!
北大日記讀后感篇十五
《北大授課》是余秋雨先生在北京大學講授“中華文化史”的課堂實錄。北大學生在課堂爭論中展示出的深厚學養(yǎng),余秋雨先生在“閃問”“閃答”中表現(xiàn)出的睿智,在教學中展示的真知灼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結(jié)合這本書對我收獲最大的幾個方面談?wù)勎业母惺堋?/p>
一、破除偏見。
其實在讀這本書之前,知道本書的作者是余秋雨,我心里多多少少是有一些抵觸的。因為長久以來,聽到看到了很多關(guān)于余秋雨的負面消息。比如,余秋雨沒有文化,經(jīng)常用錯典故;余秋雨參加各種活動,作為評委(如青年歌手大賽),太喜歡出風頭;余秋雨娶漂亮老婆,私生活不檢點……對余秋雨的抨擊是全方位的,從作品到人品。我也如烏合之眾,隨波逐流,對余秋雨心懷偏見,在近幾年沒有再讀他的作品。
初讀《北大授課》,只讀到前面的“閃問”“閃答”便為余秋雨的睿智所折服。面對敏感話題,甚至是一些尖銳的提問,余秋雨幾乎不會“打太極”,他都是正面回應(yīng),而且回答一針見血。比如他勸告臺大學生“我們年輕一代,不要在整體上鄙視世界上任何一個龐大的人群。很多傲慢,都來自無知,終究是文化的毒藥。”當學生問到如何面對外界的詆毀時,他說“沒有陰影的高樓,一定還未曾建造;沒有藤纏的大樹,一定還氣象未到?!弊x到這里頓時覺得作者真的是一個睿智而通透的人,才能如此坦然地面對外界的非議。
回頭想想,從《文化苦旅》開始,到《千年一嘆》《中國文脈》等等,讀過的余秋雨的作品真的不少,讀的時候也確實覺得作者文采斐然,見地不凡。那我為什么還會被外界的評論所左右,不能客觀的看待這位優(yōu)秀的學者和作家呢?我想是因為自己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只能人云亦云。感謝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余秋雨,重新把書架子上落灰的《文化苦旅》拿出來再讀。
二、收獲新知。
余秋雨先生在授課時,明顯先快后慢,從具體時代來說魏晉前講得多,而且比較細致,對元明清甚至唐詩宋詞都一帶而過。通過余秋雨和學生的共同講述,讓我關(guān)注到了從前不曾好好關(guān)注的文化。
在課上余秋雨差不多花費了一個月的時間講清末破解甲骨文的意義,余秋雨將它稱為“童年的歌聲”。通過前三課,我才知道在一個民族風雨飄搖之際,發(fā)現(xiàn)一種文化童年的歌聲,喚醒古老的民族記憶是一件多么意義重大的事情。之后講到諸子百家,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墨子的解讀。在諸子百家中,我比較熟悉的只有孔孟和老莊,當然對他們的學說和主張也只是一知半解。墨子雖然在高中歷史教材中學到過,但也僅僅知道他的“兼愛”“非攻”。讀了這兩課,才知道墨家學說對于塑造民族品質(zhì)的重大意義和墨子學說的跨時代意義。同時對墨家的神秘團體“巨子”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那種城池失守就要自殺的規(guī)矩,總讓我想到日本的武士。在緊張的課時中,余秋雨先生專門抽出一節(jié)課來講顏真卿,確實讓人驚訝。在我印象中的顏真卿只是一位書法家,而在余秋雨看來,在顏真卿書法藝術(shù)成就之上的是他的偉大人格。在這本書里,老師和學生的一些發(fā)言都讓我重新認識一些歷史人物,不禁深感自己的無知。
三、得到啟發(fā)。
這本書除了在知識方面讓我收獲新知之外,也在教學上給了我一些啟發(fā)。
在授課方式上,這門課程采用討論的方式進行授課,讓學生在相互的思想交鋒中逐步提高認識,在學生討論的基礎(chǔ)上教師進行糾正、總結(jié)、提升。不同觀點的交流和碰撞,產(chǎn)生智慧的火花,連我這樣的局外人都受益匪淺,想必對課堂上的北大學生來說應(yīng)該會獲益終生吧。
在授課之前,余秋雨告訴學生應(yīng)該對下一次授課的內(nèi)容做一些準備,但是又不要準備的太多。做一些準備就是我們的預(yù)習,不要太多準備應(yīng)該是怕學生先入為主,就難以兼容并包,吸收他人的觀點。但是我在教學中總是希望學生預(yù)習得越多越好,預(yù)習得越仔細越好,從未想過過度預(yù)習的壞處。過度預(yù)習會禁錮學生的思維,這是在日后的教學中應(yīng)該注意的。
余秋雨在《告別》中說,這門課程是對歷史文化的重新選擇、重新發(fā)現(xiàn)、重新創(chuàng)造。我也在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中重新認識了作者,重新認識歷史文化。
北大日記讀后感篇十六
1.自從報了文科班之后,就把北大作為一個神圣的地方在心里頂禮膜拜,但也自知北大是才子之地,自己沒有這金剛鉆。每當聽到有
關(guān)于
北大的消息,都會有一種油然而生的崇敬之情,不論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讀罷這篇文章,北大又在我的心目中進一步的明晰起來。此文最妙一句就是“我的軀體是父母給的,精神世界卻是母校給的”,這句話師大畢業(yè)兩年的我沒有太多的感悟,因為我從來都不認為師大是一個好學校,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師大的四年,我的精神世界確實是有了很大的改變,因為在中文系還有幾個很值得尊敬的老師,應(yīng)該說他們教給了我很多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正如北大給大家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shù)殿堂而是精神圣地。于是會想起湯化老師的孔孟之道、陳節(jié)老師的治學嚴謹、朱以撒老師的淡然不羈、顏純均老師的如獅子般的醇厚內(nèi)涵等等,如果沒有了他們,那么大學對于我來說,意義就不大了。所以,一個好的大學,關(guān)鍵在于他的人文積淀,而人文積淀又是靠這些大師級的人物在默默地支持著,如果沒有了他們,北大就不再是北大了。
2.23號的'推介會雖然人多,但相信對戶型滿意的人并不多。
作為華潤這么大的一個項目,規(guī)劃設(shè)計的質(zhì)量應(yīng)該是要有保證的。
但是設(shè)計看,也許設(shè)計師是海龜或者南方人,幾乎沒有北京
生活
經(jīng)驗。設(shè)計師口口聲聲的各種理念,到底是不是符合市場需求呢?
其一、鼓吹的南加州風格,運用了很多室外空間和柱廊??墒潜本┦悄霞又菝?北京的氣候能像南加州一般陽光明媚么?房子能蓋得和南加州一般低么?既無天時又無地利,南加州風格實現(xiàn)了也只是一層華而不實的皮。
其二、花廳設(shè)計,完全來自南方的理念。好朝向肯定做不成花廳,不好的朝向作了花廳也養(yǎng)不活花呀,這里可是北京不是深圳。以三居為例,讓設(shè)計師現(xiàn)在去住住朝北一整面落地玻璃的房子試試吧,恐怕能看到的只有枯枝敗葉、感受到的是陣陣寒氣?;◤d有頂么?有頂就不可能有陽光,其實就是一個去掉一面墻的朝北大房,而且是要算面積;沒頂,那就只能是頂層戶型,不就是屋頂露臺么。
其三、
校園
情節(jié)、掛羊頭賣狗肉——說的是北大清華中科院、做的卻是北美校園??纯茨愕目蛻羧?,他們心中的校園情節(jié)是美國校園么?喜歡美國的人,出國了就不再回來;回國工作的,大多是不適應(yīng)或不欣賞美國文化;還有沒出國的,也絕對不會對美國文化有太多熱情,如果有的話,當年就已經(jīng)出國了。鐘樓、拱廊這些東西都是舶來品,如果設(shè)計師去看看北大清華,他總結(jié)出來的特性應(yīng)該是西式大樹草坪+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混合體,北大的未名湖和清華的荷塘月色,才是中國校園自然與文化環(huán)境的代表。當然,平心而論,華潤的規(guī)劃和設(shè)計,相對于周邊的項目,還是下了很多功夫,還是希望能有追求有理念有創(chuàng)新有賣點的。但是住宅不是公建,理念要落地,賣點要實在,功能性和經(jīng)濟性始終是住宅規(guī)劃設(shè)計的基矗了解生活,尤其是了解當?shù)氐纳?,了解當?shù)厣畹母鞣N需求和習慣,是設(shè)計師的必修課。
最后還是要說幾句好話,我很欣賞華潤敏銳的市場觸覺,提出的1+2、2.5和1.5的套型,都是很有市場針對性的,目前能做出這種設(shè)計的開發(fā)商并不多。但是,到底控制在多少面積才是市場切入點,需要進一步精心研究,如果做好了,應(yīng)該能在市場錯位開發(fā)中取得不錯的
成績
。北大日記讀后感篇十七
過去讀的文學史、美學史、哲學史、文化史都是很學院的,從遠古到現(xiàn)代,一章一節(jié),有板有眼地闡述下來,雖然其源流、脈絡(luò)清晰,也不乏真知灼見,但讀著讀著,就覺得四平八穩(wěn),枯燥乏味,時常半途而輟。這次讀余秋雨先生的《北大授課——中華文化四十七講》,一展卷閱讀,就被那鮮活淺近的語言、機敏的閃問閃答、思想撞擊的火花和優(yōu)雅的風格魅力,深深吸引住。我也仿佛走進北大課堂,在余秋雨先生引領(lǐng)下,走進那風生水起的文化現(xiàn)場。
《北大授課》前部分是余秋雨先生與北大、臺大學生的閃問閃答,后半部分選擇了中華文化歷史上的重要文化事件和文化現(xiàn)象來講,從古至今依次講到甲骨文、商代文化、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屈原、司馬遷、文化三國、魏晉名士、云岡石窟、佛教東來、唐朝文化、宋代文化、元代文化、明清文化、辛亥前后的文化等等,授課從發(fā)現(xiàn)甲骨文開始,又在破解甲骨文結(jié)束,形成了一個環(huán)形結(jié)構(gòu)。但從全書來看,四十七堂講座先秦就上了二十堂,從漢代到南北朝占了十三堂,唐朝占了七堂,南唐李煜開始,宋元明清到二十世紀新文化運動,也只占七堂,顯然全書詳古略今,采用了金字塔的結(jié)構(gòu)。這中間有駐足考察,詳細評說;有奔跳跨越,古今比較,中外對照,先慢后快,形成了以金字塔結(jié)構(gòu)為主,以環(huán)形結(jié)構(gòu)為輔的疊加結(jié)構(gòu)形式。
文化與科技的發(fā)展有很大差異,科技在古代很落后,越往后越發(fā)達,中國現(xiàn)在神十載人巡天,蛟龍下洋探底,真的是“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九洋捉鱉”,往后還將更發(fā)達;而文化則似乎不是這樣,先秦諸子百家已把文化推向最高峰,推向極致,接下來雖然高峰疊起,但總的來說,都難以超越先秦,甚至可以說只不過是反反復(fù)復(fù)咀嚼諸子百家而已,往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還很難超越。歐美文化也大抵是這樣,一路下來很難超越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因此,余秋雨先生的講座在先秦停留了很久,而元明清則大步流星,一跨而過。
從諸子散文、歷史散文開始,歷代文人墨客的作品,大多數(shù)都是語言通俗易懂的。諸子散文、讀曹操的詩、司馬遷的《史記》、蘇東坡的散文、關(guān)漢卿的《竇娥冤》、曹雪芹的《紅樓夢》,早的隔了兩千多年,遲的也兩三百年,但只要有興趣,肯費一番功夫,都能讀懂。在沒有推行白話文之前,只要識字斷文,那些現(xiàn)在看起來難懂的“之乎者也”,都是不難懂的。余秋雨先生可貴的寫作品格,就是繼承了古人這種文風。他的散文也好,學術(shù)專著也好,課堂講議也好,語言都非常通俗,充滿時代氣息,沒有擺弄又長又臭的西式長句,沒有濫造使人暈乎的學術(shù)概念。這是余秋雨先生被人喜愛,其著作成為暢銷書的一個重要原因。真正深刻的道理,真正獨到的見解,真正博大的思想,都是用樸實無華語言表達出來的。那些語言深澀,故弄玄虛,使讀者摸不著頭腦的著作,沒有幾本會是好書。
余秋雨先生的語言不僅淺近樸素,明白曉暢,更重要的是一掃學究氣,靈活機智,搖曳生姿。而讀他的文章,不僅接受學術(shù)啟發(fā)帶來的快樂,而且享受詩情畫意的熏陶。對史料性的知識,沒有占太多的篇幅去介紹,更多的是在史料之上,在常識之上,對文化事件和文化事象的獨到解讀。在解讀過程中,與學生互動,一不小心就冒出振憾人心的真知灼見,并且詩情漫涌,構(gòu)成了一個個“風生水起的文化現(xiàn)場”。我以為余秋雨先生的著作征服讀者,主要在于語言魅力,語言信息量大,充滿詩性張力,又富于邏輯。而他的敘述,他的觀點,他的結(jié)論,來自他的深厚學養(yǎng),來自他的思維力量,古今中外,信手拈來,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人信服。如在講到漢武帝與司馬遷時,他說:“漢武帝把刑后的司馬遷狠狠提升一把,提升得比原來還高,又不說明理由。提升了,還會注意他踉蹌走路的背影,欣賞在這位大智身體上留下的暴虐。我發(fā)現(xiàn),越是有成就的皇帝,越喜歡玩這種故意顛覆理性的游戲,并由此走向乖戾。漢武帝的這次乖戾,落到了偉大的司馬遷身上,成為他在執(zhí)政過程中最為可恥的紀錄,比連打幾個敗仗更可恥?!苯Y(jié)論是“極端權(quán)力即使由英明雄主掌握,也必然走向非理性,然后走向罪惡。”獨特的視角,使人折服的結(jié)論,說的是一千多年前的歷史,仿佛又在言說現(xiàn)實。人在變,社會在變,歷史在變,可是文化還是那個文化,根還是那條根,悲劇還是那處悲劇。這就是余秋雨先生的功力,余秋雨先生的魅力。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8081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