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總結(jié)可以激發(fā)我們對于學習和工作的熱情和動力??偨Y(jié)一定要客觀真實,不夸大、不縮小實際情況。以下是一些總結(jié)的典型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聲聲慢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一
2、理解李清照在詞中的表達出的“愁”
教學重點。
李清照此詞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shù)風格。
賞析、誦讀法。
第一課時。
《聲聲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靖康之難以后,詞人的丈夫已故,他們精心收集的金石書畫,都已散失、詞人飄泊江南,由一個無憂無慮的貴婦人,一變而為流落無依、形影相吊的寡婦、國破家亡,引起的國恨家愁,像鉛一樣壓在她的心頭,在這位女詞人的心里點燃了愛國思想的火花、這是女詞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寫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獨凄涼的境況、全詞所寫,不外一個“愁”字,但與她南渡以前所寫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內(nèi)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1、作者簡介。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過很好的教育,其父親李格非是學者兼散文家,母親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學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書畫,很早就受人注意、史書記載說她:“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李清照十八歲嫁了太學生趙明誠,趙愛好金石之學,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yǎng)、婚后,他們過著美滿和諧的生活,夫婦在一起常常詩詞唱和,欣賞金石拓片。
但作為一個才華出眾、情感豐富的女子難免對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義的態(tài)度,所以盡管生活是滿足的,李清照也常常會感到一種惆悵、這種惆悵是來自社會對女子的壓抑還是由于她對生活有著更高的追求不能實現(xiàn),就不得而知、只是這種惆悵常常出現(xiàn)她前期的詞中,與溫馨、喜悅相互交織、她的兩首《如夢令》似乎正好反映出這種復雜的情感: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歐鷺。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前一首表現(xiàn)了無憂無慮、開朗活潑的性格,后一首則流露了她對年華變遷的悵惘,似乎青春也在這暮春的風雨中被摧殘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詞大多數(shù)寫自己對愛情尤其是離別之情的感受,屬于詞的傳統(tǒng)題材、但過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來寫這一類詞,往往隔著一層、而李清照寫的是自己親身感受與內(nèi)心體驗,因此她的詞就格外真摯細膩、委婉動人、她從女性的心理出發(fā),以女性特有的筆法來組織,因而別有一番風味,如: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頭,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
《醉花陰》。
但其后不久,時代的巨變打破了李清照閑適恬靜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這初,趙明誠任江寧知府,李清照也“載書十五車”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寧、第二年趙明誠去世,接著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處流亡,曾被人誣陷通敵,再后來,趙明誠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丟失,她的境況也變得越來越艱難、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錄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筆調(diào)回憶了她與趙明誠烹茶賭勝、賞玩金石的歡樂,敘述了南渡后輾轉(zhuǎn)流離、坎坷不盡的經(jīng)歷,抒發(fā)心中郁積的哀慟、由于一連串的變故,李清照的性格由開朗變得憂郁,如今的情懷正如《武陵春》中所寫的: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作李清照居金華時、久經(jīng)飄泊,獨在異鄉(xiāng),盡管春日雙溪風光綺麗,但在她的眼中,卻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觸景生情,越發(fā)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這一類詞中沒有正面描寫民族災難的場景,也沒有直接呼喚英雄主義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個人遭遇,在她心靈深處刻下抹不去的傷痕、她的詞中這樣寫道:
“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菩薩蠻》。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清平樂》。
我們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從前詞人所常寫的所謂“閑愁”,而是由鄉(xiāng)關(guān)之思、身世之苦,失去親人的悲哀和理想破滅后的失望所交織而成的、因此,這“愁”字往往表現(xiàn)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厲。
2、全詞賞析。
緊接著寫詞人悲苦心境產(chǎn)生的原因、“乍暖”兩句,本應說由于環(huán)境不佳,心情很壞,身體也就覺得難以適應、然而這里不說境之冷清,心之慘戚,而獨歸之于天氣之“乍暖還寒”、接下來,本應說借酒澆愁,但愁仍難排遣、可此處不明說,卻言談酒不足以敵急風、用意上含蓄,行文上騰挪、其實,這仍是開頭三句的延伸、所謂情在詞外、“雁過也”三句,將上文含情未說之事略加點明、正是此時,一群征雁掠過高空,在急風、淡酒、愁緒難消的情景中,它們的摹然闖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無空谷足音之感、但這感,不是喜,卻是“傷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詞人亦是北人,避難南下,似乎是“舊時相識”、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卻只能客寄江南,“舊時相識”在異鄉(xiāng)相逢,使得這種種情債匯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詞人的天涯淪落之感。
最后一句,總括上文,是說在“愁”之外另有一層深意:“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次第”三字極其有力,一筆收住,總括上述種種情景;“怎一個愁字了得”又放開一步,開拓出一種含蓄的境界,讓人想象,發(fā)人深思、詞人滿紙嗚咽,筆筆寫愁,難道除了“愁”外,還有什么難以言傳的心事?這明明是提醒人們,這里除了悲歡離合、春憂秋愁一類私愁外,更有時代的、民族的、國家的“公”愁在、這結(jié)尾,能調(diào)動讀者的思想活動,從而擴大并深化了主題,大有“回腸九疊后,猶有?;啬c”的藝術(shù)效果。
背誦這首詞。
聲聲慢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二
2、朗讀。
3、理解該詞,體驗情感。
理解本詞;體驗情感;品味語言。
導入:人字是一個象形字,演變到今天,你們猜想為什么會上尖下大?(學生言說)。
(學生言說)(教師總結(jié))我們就圍繞“天、地、人”三個字學習婉約派詞人李清照的慢詞《聲聲慢》。
感受;思悟;體驗:
1、朗讀詞。
2、尋找與“天”有關(guān)的內(nèi)容。
乍暖還寒時候、黃昏、秋天(黃花)晚||風、細雨。
3、學生活動,交流。
4、教師指導,共同明確。
風急、滿地黃花堆積、梧桐更兼細雨、雁、||窗兒。
1、人的活動:尋尋覓覓、三杯兩盞淡酒、有誰堪摘、守著窗兒。
2、人的所感: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最難將息、怎敵、正傷心、獨、怎一個愁字了得。
3、人的性別、身份、經(jīng)歷?
聯(lián)系背景資料。
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和著血淚寫下的千古絕唱。
1、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觸景生情)。
2、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移情入景)。
3、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ㄔ⑶橛诰埃?。
參考:用酒消愁是不頂事的,只能更增愁苦?!把氵^也"三句,是說南來秋雁飛過的時候,正好托它帶信,可是丈夫已死,這信寄給誰?想想只有"傷心”。再一看,這只雁原來是曾經(jīng)替她給丈夫帶過信的"舊時相識",這就叫她更難過了。
“憔悴損”是指黃花而言,還是指人而言?正確的解釋是指人?!包S花堆積”即菊花盛開,自己由于憂傷愁苦而憔悴瘦損,無心摘花。
從“守著窗兒”以下,寫獨坐無聊,內(nèi)心苦悶之極,比“尋尋覓覓”三句更深一層?!蔼氉栽跎煤凇?,弦外之音好象老天有意不肯黑下來,使人更為熬煎、難過。特別是聽到“點點滴滴”的梧桐雨,“這次第”即這一連串的情景(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只用一個“愁”字怎能概括得盡。
1、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女詞人。著名學者李格非之女。十八歲時,與宰相趙挺之子趙明誠結(jié)婚,生活安適美滿。他們以詩詞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書畫、金石。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誠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補充資料:
寫完(金石錄(三十卷)宋秘閣修撰,知湖州事,東武趙明誠撰)后,叫丫環(huán)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寶預備好,擺到院子里菊花畦邊。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箋用鎮(zhèn)紙壓著,端起酒杯,前塵往事,驀地升上心頭,她接過把三杯酒傾在地上,說道:“明誠,我們夫妻慘淡經(jīng)營幾十年的金石書畫,一毀于戰(zhàn)火,再毀于盜寇,如今已所剩無幾了。今后,我活一日,便與這些書畫廝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許,那些被毀的書畫,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愛惜,不肯讓它留在人間吧!如果是那樣,我也就心安了……。”然后回屋寫起金石錄后序來,在金石錄后序中她最后寫道:
“嗚呼!余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
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郁之情從心頭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奮筆疾書,寫下《聲聲慢(尋尋覓覓)》。
2、迭字運用,創(chuàng)意出奇。
下半闋又用「點點滴滴」兩組迭字,贏得歷代讀者無比贊嘆。有認為創(chuàng)意出奇者,有認為情景婉絕者?;蛞詾楣び阱憻?,出奇勝格;或以為造句新警,絕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為新,以俗為雅」;或以為公孫大娘舞劍器手,或以為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妙。
尋尋之未見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覓覓』;覓者,尋而又細察之也。覓覓之終未有得,是良人真?zhèn)€去矣,閨闥之內(nèi),漸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內(nèi)也。繼而『清清』,清清,內(nèi)也,非復外矣。又繼之以『凄凄』,冷清漸蹙而凝于心。又繼之以『慘慘』,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終之以『戚戚』也,則腸痛心碎,伏枕而泣矣。
聲聲慢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三
1、以新課標要求為依托。新課標提出鑒賞古典詩詞的要從如下方面進行:在了解作品相關(guān)背景的基礎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獨到的思考;了解詩詞的表現(xiàn)手法,體會其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培養(yǎng)積極的鑒賞態(tài)度,注重審美體驗,在詩歌的鑒賞中陶冶情操,提高修養(yǎng)。
2、以有效課堂為原則。有效的教學設計是有效課堂的重要保障,本著有效課堂的原則,進行一切設計。
文本:此詞是清照后期詞的代表作,是詞人熔鑄亡國之恨、喪夫之痛、流離之苦、懷鄉(xiāng)之思、寡居之凄寫成的。因詞人生活的變化,詞的風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發(fā)展為哀婉凄涼、憂憤深沉。而作者這種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通過具有特定屬性的意象營造富于深蘊的意境,加之創(chuàng)造性的連用疊詞等來渲染和傳達的。
學情:
1、作為高一學生,雖了解一定的詩詞鑒賞技巧,但在實踐中往往不能運用這些技巧,準確把握詩歌的情感。
2、與長于用典的辛詞相比,清照詞擅用口語、鋪敘日常生活,這更容易被學生理解、接受,清詞備受學生喜愛,學生鑒賞的積極性會很高。
1、通過反復誦讀,體會并掌握疊詞的效果及作用。
2、捕捉詞中具有特定屬性的意象,并結(jié)合意象特點、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事跡感知詞中凄涼意境,深入體味詞人“愁”的深刻內(nèi)涵。
3、掌握基本的詩詞鑒賞技巧,并熟練運用這些技巧分析其他詩作,提高詩詞鑒賞水平。
設計目的:明確學習任務,做到有的放矢。
1、品味意象豐富內(nèi)涵、感知意境、深入體會詞人別樣“愁”情。
2、運用詩詞鑒賞基本技巧準確把握古典詩詞中作者的情感。
誦讀感悟法自主鑒賞與合作探究相結(jié)合
設計目的:誦讀是詩歌教學的重要手段,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要引導學生學會讀書,學會讀詩。自主方能突顯個性解讀,合作彌補個性之不足。
詞采秀千秋,看風雅流傳,才情自古無男女;
生年交兩宋,究悲歡轉(zhuǎn)換,命運從來系國家。
沒錯,她就是易安居士李清照。在古代男權(quán)社會,她卻憑自己的才情在南宋詞壇豎起一面鮮明的旗幟,她的詞作哀婉凄美,令多少文人雅士折服。她不僅僅是我們女同胞的驕傲,更是我們山東的驕傲。因為她是我們山東人。我們曾經(jīng)學過她的什么作品?。浚ā度鐗袅睢罚┙裉煳覀円黄饋硇蕾p她婉約詞中的杰作《聲聲慢》。
1、學生自由發(fā)言。(課前準備任務查閱李清照相關(guān)資料)
2、教師相機補充(幻燈片出示):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濟南人,南宋婉約詞派的代表。其詞被稱為易安體。南渡是李清照詞的分水嶺。
前期:李清照自幼受過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書畫。18歲嫁與宰相趙挺之子金石考據(jù)專家趙明誠,夫妻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詩詞唱和,生活美滿。前期詞以抒發(fā)對愛情的追求和對自然的熱愛為主。詞風真摯細膩、清新明快。
后期:宋朝南遷,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趙明誠染病身亡。她變?yōu)榱髀錈o依、形影相吊的寡婦。她四處流亡,曾被人誣陷通敵。再后來,趙明誠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丟失,她的境況也變得越來越艱難。在孤獨困苦中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后期詞反映戰(zhàn)亂痛苦生活,感時傷懷,懷舊思鄉(xiāng),表現(xiàn)流離之苦、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哀婉凄涼。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根據(jù)預習時對這首詞的理解讀出感情來)
(2)分別請一到兩名男生、女生誦讀,其他同學聆聽,點評,教師總結(jié)誦讀要領。
(3)師播放范讀錄音,配以《漢宮秋》的樂曲和“黃花滿地,雁排長空,一女子翹首凝望”的圖畫,營造氛圍,進入意境,感受音韻美。
(4)通過讀,你所感受到的詞的情感基調(diào)是怎樣的?(悲凄低沉)
師多媒體引導:詩詞中有詩眼、詞眼之說,“眼”,傳神之所。“詞眼”就是最能傳達詞人內(nèi)心情感的字詞。以形容詞、動詞居多,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
1、這首詞的詞眼是什么?詩人又是怎樣表現(xiàn)的呢?
(學生結(jié)合預習情況,再讀全詞。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
2、生自由回答,師歸納明確:詞眼:“愁”,詞人借助于一系列意象及恰當?shù)谋憩F(xiàn)手法來表現(xiàn)詞眼的。
【預設問題】哪些意象?(讓學生關(guān)注意象的屬性)
意象:酒、風、雁、花、梧桐、雨
(淡)酒、(急)風、(過)雁、(滿地)黃花、梧桐、(點點滴滴)的細雨
表現(xiàn)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奇的疊字的運用;強烈感情的反問句的運用。通過這些表達了詞人無限的孤寂凄苦之情。
3、帶著體味,學生再次有感情地齊讀全詞。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漢姆雷特”,詩歌注重個性化閱讀,鑒賞佳句,融入意境,體味情感。
1、學生再讀全詞,選擇自己喜歡的詩句佳句,并選擇一角度加以鑒賞。
小帖士:a選擇含意象的詩句的同學,賞析時結(jié)合意象的特點、屬性品味;
b思考后,形成書面文字。
2、學生自由選取詩句賞析。小組內(nèi)自由討論交流,互相推薦、自由回答。對于名句教師可稍加點撥做重點鑒賞,其余簡略分析。
【師預設重點佳句】
1、首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具體設計】(如果學生沒關(guān)注疊詞,可以如下引導)
a賞析時讓學生各刪去一個與原詞比較讀,感受疊詞的魅力。
b引導學生,結(jié)合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挖掘隱含信息,體味其中深情。
僅此三句,一種由愁慘而凄厲的氛圍已籠罩全篇。讀來不覺累贅,只覺徘徊低迷,婉轉(zhuǎn)凄楚,極富音樂美,詞人的情感似乎也加倍了。
疊詞作用:音樂美、增強情感。
2、“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具體設計】
在學生賞析的基礎上,引用古典詩歌中些酒的詩句,把握“酒”的意象內(nèi)涵,重點品析“淡”。
明確:“酒”愁的象征,酒“淡”,其實是說愁“濃”,一個“淡”字,表明作者愁的是晚境何等凄涼,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3、“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p>
【具體設計】引導學生把握“雁”的特定內(nèi)涵。
秋天,北雁南飛,詞人亦是北方人,避難南下,故說“舊時相識”。雁可回北方,人卻客居江南,在異鄉(xiāng)相逢,更添天涯淪落之感。
明確:“雁”離愁的象征
4、“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具體設計】引導學生把握,“黃花滿地”內(nèi)涵。(備用幻燈片引導)
強烈的反問,“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般俱矒p”是自己因憂傷而憔悴。黃花更顯出一個人無限的孤寂凄苦之情。
5、“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p>
【具體設計】:把握“梧桐”“細雨”特定內(nèi)涵,在學生賞析基礎上,可引導學生用發(fā)揮想象,幾十字描繪詩句所展示的凄慘的情景,體味情景交融效果。)
結(jié)論:“梧桐”悲秋、悲涼的心境。
【預設示例】梧桐葉落,細雨霏霏,細雨落在梧桐上,又點點滴滴灑到地上。將凄涼的景色與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緒,使詞的意境更為深遠。
【小結(jié)深情】:清照“愁”的內(nèi)涵。(結(jié)合賞析歸結(jié))
懷鄉(xiāng)之思漂泊之苦亡國之恨喪夫之痛
如何準確把握詩詞的情感,鑒賞古典詩詞?
1、走進作者,知人論世。聯(lián)系作者經(jīng)歷背景
2、尋找詞眼,整體把握。抓直接抒情句子、直接表現(xiàn)情感詞。
3、捕捉意象,關(guān)注特點。詩人往往借助意象、營造意境、傳達情感。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較穩(wěn)定的含義。如柳——惜別之情,明月——寄托相思,雁——雁足托書,盼望親人的消息,梅、蘭、竹菊、鶴——君子的象征。同時還要注意描寫這些意象用了什么樣的字眼,從這些字眼再體味作者的情感。如明月——寒月——缺月——殘月。這些雖都是月亮,但修飾語不同,意象也不同。
4、明確技巧,品味效果。表現(xiàn)手法和技巧多種多樣,恰當?shù)募记蓪Ρ砬檫_意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注意技巧的鑒賞。此詞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手法??v觀全篇,“乍暖還寒”的天氣,晚來的急風,南去的大雁,滿地的菊花,梧桐細雨,句句寫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獨凄涼的境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韻致。
多媒體出示李清照《一剪梅》全詞及背景。
【問題設置】這首詞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如何抒發(fā)的?(結(jié)合詞句具體闡釋)
細雨滴梧桐、黃花堆滿地、雁叫聲聲思,所有的景象在詞人的筆下都具有濃郁的愁情,可以說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聲聲慢》運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手法,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風格和錯落和諧的韻律,營造了一種化不開、驅(qū)不散的孤獨失落氛圍,讀著它,我們似乎聽得見階前滴雨,長天孤雁,看得見梧桐落葉,黃昏孤燈。
1、讀李清照前期的詞二首《如夢令》和《醉花陰》,與本詞作比較閱讀,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寫三百字左右的文章。
2、背誦全詞。
充分的準備、精心的設計是高效課堂的前提,但課堂不僅僅是個預設的過程,更是生成的過程。在精心的準備也會有意料之外。自覺這個設計在課堂實踐中應該算收到了較好效果。沉淀下來,重新審視這堂課、這個設計,應該有優(yōu)點,同時也存在諸多不足。
1、預期目標設計,切乎學情、可操作性強、有針對性,完成的很好;
2、猜謎加圖片導入,既引發(fā)了學生興趣,同時助于調(diào)整學生情緒;
3、個性鑒賞環(huán)節(jié)設計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
4、設計原則就是“有效”,所以每一環(huán)節(jié)設計盡量落到實處。
1、課堂節(jié)奏還不夠緊湊,有些前松后緊;教師掌控課堂能力,對課堂效率有直接影響,在設計時,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考慮不夠細致。
2、面對課堂意外處理不夠機智,浪費了時間。在播放的范讀錄音時,音箱故障,效果很差,但我還是堅持放完了,而學生反映木然。其實可以直接跳過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來范讀,我想效果會更好。
3、對于“詞眼”問題的討論環(huán)節(jié)設計有些過于追求“小組討論”的形式,部分同學沒有參與進來。而從學生的反應來看,這一問題可以學生獨立思考直接交流,這樣能節(jié)省一些有限的教學時間,留給后面“個性鑒賞”環(huán)節(jié)更多的交流時間。
4、反饋練習相對單薄。學生掌握了鑒賞詩詞的基本技巧,也可以運用,但絕對談不上熟練程度,而且所選的詞特定意象較少,可以選含有“柳”“梅”“菊”等意象的詩句反饋強化。
“高效課堂”說來易,做到難??梢哉f“細節(jié)決定效率”,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認真考慮每一個目標的設定、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安排、每一個問題投放是否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是否契合學情、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等。畢竟衡量課堂效率的標準不是我們講了多少,而是學生學了多少。課有盡,思無窮。
聲聲慢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四
《聲聲慢》是李清照的代表詞作之一,感情深婉細密,耐人尋味。因此,我把《聲聲慢》的教學重點定位為:通過朗誦、探究等讓學生品味這首詞的情感,理解詞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屬性,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特色。
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首先,通過朗誦讓學生初步體會這首詞的情感;
接著,在朗誦的基礎上加深對這首詞的理解,真正走向《聲聲慢》的更深處。同時小組相互交流對這首詞感受,總結(jié)這首詞的意象和意境,情和景的關(guān)系,使學生對《聲聲慢》這首詞有一個整體把握。
最后,為了讓學生對李清照有較深刻的認識,我設置了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以檢測的形式來判斷學生對這首詞的理解。
通過以上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本節(jié)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我想,這主要得益于我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的討論——交流——探究這一教學模式。
學生都主動、積極地思考,學習效果較好。同時,學生可以向我大膽地提出不同的觀點及疑惑,我也可以向?qū)W生提出問題,引導他們思考,這樣便于實現(xiàn)真正的師生互動。
當然,我在教學中也有不足之處,一少部分學生對整首詞的把握不夠全面,在引導學生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另外,課堂容量偏大,使得學生不能完全消化知識。
聲聲慢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五
《聲聲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動過多少人。當時,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難的過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丟失殆盡。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嘗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作者寫下了《聲聲慢》這首詞,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fā)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
通過詞句品讀和場景再現(xiàn),體味詩人的情感。
理解李清照在詞中表達出的“愁”
以猜字謎方式導入?!帮L起了,葉落了,心碎了”,(愁板書)(聰明!)秋天的時候我們特別容易發(fā)愁,敏感一點的同學難免有時候會見月傷心,聽風落淚。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一位將愁字寫絕了的女詞人李清照的《聲聲慢》。
在中國的詞壇上,有一位才情出眾的女詞人,她的詞作哀婉凄,美打動了無數(shù)后人,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婉約詞中的杰作《聲聲慢》。
李清照,字漱玉,號易安居士,出東濟南人、宋代婉約派人的代表之一。
補充介紹:李清照出身于書香門第,良好寬松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使她出落成為一個外美如花,內(nèi)秀如蘭的才女。十九歲嫁給宰相之子趙明誠,夫妻兩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諧,經(jīng)常一起踏雪尋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題詩作畫,堪稱神仙眷侶。但是好景不長,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高宗皇帝趙構(gòu)倉皇南逃,李清照夫婦也跟隨著南下,一路歷經(jīng)戰(zhàn)亂。不久深愛他的丈夫趙明誠病逝離開了她,她又被誣陷通敵買國,一個失去丈夫的弱女子,在這種情況下能怎么辦?她只能終日凄凄惶惶急急忙忙的追趕著那個南宋小朝廷。在流離失所之中在戰(zhàn)亂之中在匆忙之中,她與丈夫多年收集的視如生命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丟失了,多少痛,多少傷啊。在心灰意冷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她答應了當時一個財政部長求婚,帶著名節(jié)被毀的恥辱,只想晚年能過一些平靜安定的生活。誰知這個人,卻是個衣冠君子,娶李清照只是為了得到她身邊尚存的金石古玩,一到手就撕下文人的面紗,對李清照拳打腳踢。李清照冒著牢獄之災,解除樂這段痛苦的婚姻。晚年的的李清照無兒無女,只能一個人孤苦伶仃住在杭州城里的一個孤清的小院過日子。名滿天下的一代才女競淪落到這樣的田地。
所作詞,前期多寫閨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風光,風格清新明麗(板書)。后期多反映戰(zhàn)亂痛苦的生活,風格沉郁凄愴(板書)。
《聲聲慢》是她在遭受國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丟失殆盡,嘗遍顛沛流離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1、全體男同學朗誦詞作,女同學細聽,挑他們讀得不準確的地方。
2、女同學齊讀,請輕聲而滿蓄李清照的傷痛情感(女聲在“二泉映月”背景音樂下彌漫了整個教室)。
3、師總結(jié):我特別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學讀書時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學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種種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換位成李清照,去用語言表達那無盡的傷痛!
問:這首詞中作者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天氣、淡酒、秋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板書)。
問: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意象探究:。
明確:1、淡酒“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在一個寒冷的夜晚,詞人獨自一人守著窗口,寒風不停的襲來,喝了好幾杯酒,卻仍抵擋不住寒風,身上很冷,總覺得這酒很淡,酒性不烈!實際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詞人的憂愁太濃,愁得用酒都無法消除,所以才感到這酒是很清淡!詞人的愁苦就是再濃的酒也不能讓她從中解脫出來啊,愁比酒濃得太多了!這里的什么字讓我們感受深刻?“淡”自古以來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舉出幾句嗎?(學生舉出自己所知道的有關(guān)酒的詩句。)。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看來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秋風怎么理解“晚來風急”?秋風渲染什么情緒?
聲聲慢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六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
2、鑒賞李清照作品的婉約派風格。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了解作品風格與社會環(huán)境個人遭遇的關(guān)系。
2、體味詞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營造的意境以及詞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滲透目標。
在詞的藝術(shù)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詞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別樣“愁”情;。
2、了解個人生活遭遇與作品創(chuàng)作的密切關(guān)系;。
3、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屬性。
[教學方式]:對比閱讀教學、探究學習。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出示幻燈片1,對聯(lián):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柳深處;金石錄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遺風。(李清照)。
(此對聯(lián)為郭沫若手書,李清照紀念堂位于趵突泉公園東北隅漱玉泉的后端)。
出示幻燈片李清照自畫像,引出《如夢令》、《醉花陰》:
(師)畫中這位嫻靜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誤入藕花深處”,不遠處有一群水鳥驚飛四散。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當你看到這幅畫時,你會想起哪句詩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出自李清照的《如夢令》)。
出示幻燈片2:〈如夢令〉文字。
問:此詞寫了詞人怎樣的感情?——(樂。寫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鄉(xiāng)溪亭游玩時的情景。通過這首詞,我們看到了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無憂無慮的生活和閑適的心情。然而,這樣的心情是否貫穿她生命的終始呢?)。
出示幻燈片3:《醉花陰》文字。
問:此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感情?——愁。
什么樣的“愁”?——離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簡介(先讓生回答師做最后總結(jié))。
出示幻燈片4:李清照簡介。
[明確]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嶺。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門世家,父親李格飛師從蘇軾,著名經(jīng)史學家;母親王氏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能詩能文;李清照從小耳濡目染,也聰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詩作詞。18歲嫁給門當戶對的太學士趙明誠為妻。兩人情趣相投,你耕田來我織布,對不對?no,應該是你吟詩來我作對。趙還熱衷與金石的研究,李還與其共同致力于金石書畫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篤厚,家庭美滿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后(1127年)北宋滅亡。從此,李的個人命運也隨著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李一家被迫南遷避難,兩年后(1129),其夫趙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個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經(jīng)歷了珍藏多年的金石書畫丟失事件、再婚離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嘗盡了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國之恨。
李清照的詞前期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后期的詞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凄涼,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出示幻燈片5:知人論詩(其人其詩)。
今天我們一同走進她后期的一篇的作品《聲聲慢》。
二、朗誦,初步感知詞人別樣愁情。
1、一男生讀,一女生讀,全班齊讀。
2、聽錄音:一同感受這首詞中作者的情感。
3、自由品讀一分鐘,感受詞的意境。
出示幻燈片7:品讀提示1)、聯(lián)系詞人的生活遭遇來品讀。
2)、抓住詞中選擇的意象來品讀。
1、問:讀了這首詞你讀出了什么?(愁情)詞人又是如何將抽象的愁絲具體化的?(借助意象)。
出示幻燈片8:意象釋義。
2、找出意象:學生找出并回答。
出示幻燈片9:詞中六意象(酒、,風,雁,黃花,梧桐,雨)。
3、分組討論鑒賞: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
(1)第一組:酒代表發(fā)言。
出示幻燈片10:酒。
問:為何說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涼慘淡。
出示幻燈片11:一些關(guān)于酒表示愁情的詩句。
后師明確:最初飲酒是樂事,要與神靈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邊飲酒一邊做游戲這在宮廷宴會誰最常見。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囑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蘇軾〈赤壁賦〉“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漢末,天下**,連年戰(zhàn)爭,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曹操就發(fā)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感慨。這種憂是時光流逝而未建功立業(yè)的苦痛。最終這種“憂”也不能排解“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唐朝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與詩的產(chǎn)量成正比?!袄畎滓欢肪瞥霭倨?,可以說李白的詩是一篇篇醉出來的?!俺榈稊嗨?,舉酒消愁愁更愁”
艱難苦恨煩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國之恨)。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離愁)。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
——柳永《雨霖鈴》(離愁)。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離愁)。
得出結(jié)論:酒是“愁”的象征。
(2)第二組:風代表發(fā)言。
出示幻燈片12:“秋風”意象“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得出結(jié)論:秋風渲染愁情。
(3)第三組:雁代表發(fā)言。
“過雁”意象分析。“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問:為什么作者看到過雁會“正傷心”?
因為“卻是舊時相識”這正是傷心的由來。本該北歸的大雁卻向南飛來,而詞人當時也正在南方避難,真可謂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然而這過雁不正是以前經(jīng)常為詞人傳遞相思之情的那一群過雁嗎?(《一剪梅》:“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過雁還是那只過雁,只不過物是人非,收信的那個人已經(jīng)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過雁不禁悲從中來。
出示幻燈片13:“過雁”意象。
鴻雁傳書為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來,寫國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
得出結(jié)論:歸鄉(xiāng)之思鴻雁傳書。
(4)齊讀上闋,再次體會、
(5)下闋:由遠及近,轉(zhuǎn)入對自己庭院內(nèi)眼前殘秋之景的具體描繪,進一步表達愁情。
(6)第四組:黃花代表發(fā)言。
出示幻燈片14:黃花意象。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史正志《菊譜》:“菊草本也,以黃為正,所以概稱黃花?!薄澳啦幌?,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
這兩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菸蛄愕木栈ǘ嘞笞约恒俱驳娜蓊仭⒐驴囡h零的晚境,再無當年“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這里,作者的感情已漸漸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壯志難酬之愁)。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李煜《相見歡》(亡國之愁)。
(7)自由回答:梧桐雨。
出示幻燈片15,16:梧桐及雨意象。
梧桐一葉知秋,本身就是牽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僅滴在耳邊,更滴向心頭。
“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天明”
——溫庭筠《更漏子》。
梧桐:牽愁惹恨秋雨:凄冷愁絲。
(8)出示幻燈片17:全詞意象:寒風淡酒,長天孤雁,憔悴落花,
階前雨滴,梧桐落葉,昏黃孤燈。
(9)齊讀下闋。
(10)結(jié)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是對前文的概括,“乍暖還寒”、“晚來風急”、“舊時雁過”、“滿地黃花”等這些情景,浸滿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這些呢?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家國之恨、孤獨之病等等,僅用一個愁字又如何概括得盡呢???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眼前這一切使詞人的哀愁重重疊加,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形容,于是詞人再也不用什么鋪墊、渲染、對比,而是直截了當?shù)卣f“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連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遜色了。因為李后主的愁還可形容,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的。
(11)出示幻燈片18:小結(jié)。
感時、傷世、懷人。
一字一淚,滿紙嗚咽,煢煢獨傷,悲深愁絕。
(12)聽配樂朗讀,深入感受、
(13)學生齊讀。
(14)作業(yè)出示幻燈片19:比較閱讀〈醉花陰〉、〈聲聲慢〉兩詞的不同愁情。
聲聲慢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抓住意象,體驗意境,了解李清照詞的婉約風格。
2、知人論世,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創(chuàng)作的密切關(guān)系。
3、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深入探究的習慣,鍛煉學生的思辨力和表達力。
過程與方法:
1、以學生活動為主,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讀讀,議議,品品。
2、讓學生通過本詞的學習,掌握鑒賞詞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yǎng)學生詩歌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2、理解李清照心中的國愁、家愁、情愁。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了解個人生活遭遇與作品創(chuàng)作的密切關(guān)系。
2、學習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提煉生動感人的意象來表現(xiàn)心境的方法。
難點:
體會詞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學生活動為主,品讀法,討論法,教師為學生的情感體驗給予一定的指導,對學生的發(fā)言作好點撥、補充和總結(jié)。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音頻、視頻文件。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活動。
課前準備(幻燈一:出示畫面“宋詞鑒賞”和《聲聲慢》音樂。)欣賞音樂,預習課文。
一、回憶舊課導入新課。
(3分鐘)。
師:輕拂歷史的塵煙,漫步文學的殿堂。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一位女詞人的情感世界。而這位女詞人,就是被稱為古代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幻燈二:出示李清照的畫像。)關(guān)于李清照,其實,我們在初中就學過她的作品。請大家看看屏幕上的這幅圖,能猜出是哪首詞的畫面嗎?(幻燈三:出示“鷗鷺驚飛”圖。)。
師:是呀,當輕舟穿行于荷花叢中,看著鷗鷺驚飛的美好景色,我們似乎也可以感受到詞人心中洋溢著的那種愉悅,體會到她開朗、活潑的少女情懷。然而,斗轉(zhuǎn)星移,經(jīng)歷了一些人事變遷后的李清照,又給我們娓娓道來怎樣的心情呢?她又是如何表達這樣的情感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聲聲慢》。(幻燈四:出示課題和圖片。)。
請大家自由朗讀這首詞,體會作者的情感。
學生回憶初中學的李清照的作品《如夢令》,齊背出——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二、對比感知把握情感。
明確——《如夢令》歡愉、輕松、高興……。
師:如果我們用一個字來概括這首詞的詞眼,你覺得應該是哪個字呢?明確——“愁”。(幻燈五:出示“愁”。)很好!情感基調(diào)的把握是我們鑒賞詩歌的重要方法,而大家對《聲聲慢》這首詞的情感把握得非常準確。對,就是一個愁字!
師:不僅我們讀出了李清照的愁,就連一位法國詩人克洛岱也讀出了李清照詞中的愁,并且還把《聲聲慢》改寫成了一首法國詩?,F(xiàn)在,我們就來讀一讀他的這首《絕望》。(幻燈六:出示《絕望》。)。
師:這首詩翻譯得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絕望》:改寫的詩,簡直就是一種發(fā)泄。只有一些聲嘶力竭的吼叫,情感的表露太直白,太淺露,甚至有些“泛濫成災”了。雖然也表達了一種絕望、痛苦,但是只有一些抽象的概念,沒有意象,沒有意境,毫無美感可言。
《聲聲慢》:表達情感的方式是含蓄的,更多的是借助一些意象來傳遞愁情,有一種含蓄、蘊藉的美。即便是直接抒情的句子,也不像克洛岱那樣直白淺露。
師:大家找找李清照直接抒發(fā)愁情的句子,體會一下。
明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小小一個愁字,又如何道得盡女詞人的痛苦和哀傷呢?一個反問加感嘆句,加重了語氣,也加強了情感的表達,可見愁緒深遠無邊。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p>
動作——環(huán)境——心理,用了十四個疊字,由外到內(nèi)、層次鮮明地寫出詞人不能擺脫失落感和孤獨感的心理過程,而且在音律上形成一種急促、跳動、鏗鏘的節(jié)奏和旋律,刻畫了一個面容憔悴,晚景凄涼的形象,奠定了全詞悲苦愁絕的感情基調(diào)。
(注意對這兩句的誦讀指導。)。
(注意讀完后的及時鼓勵。)學生區(qū)別兩首詞的不同情感,并尋找《聲聲慢》的詞眼。
學生齊讀法國詩《絕望》,并將其和《聲聲慢》進行比較,看看表達情感的方式有何不同。
學生尋找詞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仔細品讀,體會寫法上的不同。
學生在分析這兩處直接抒情的句子時,讓全班齊讀品味,特別是疊詞的句子,要讀出一種緩慢、低沉。
學生聽錄音,跟讀。然后全班齊讀課文。
三、品讀意象賞析意境。
(幻燈八:出示問題。)。
師:大屏幕上有六片葉子,每一片葉子代表著一種意象,請大家把詞中的主要意象找出來。(幻燈九:出示葉子。)。
明確——淡酒、急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
師: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呢?它們營造了怎樣一種畫面和意境呢?又是如何表達愁情的呢?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合作完成對其中任兩個意象的賞析。(注意誦讀貫穿始終。)。
師:在作者筆下,淡酒無味,急風欺人,過雁舊識,黃花堆積,梧桐葉落,細雨霏霏,營造了一種冷清凄涼的意境,傳遞出孤寂和愁苦。而淡酒、急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這些有深刻文化意蘊的意象把愁情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了,與《絕望》的聲嘶力竭相比,更多了一些讓人想象的空間,意蘊更加豐富,也更耐人尋味。而這也恰恰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
(幻燈十:出示意象的小結(jié)。)學生找出詞中的主要意象,并小組合作、探究完成對意象的分析鑒賞,自主學習,討論交流,展示成果,教師作相機指導。
四、知人論世解讀愁情。
(5分鐘)師:有人說《聲聲慢》是濃縮了李清照一生痛楚的千古絕唱。而李清照也被稱為“寫愁第一高手”,那么,李清照的愁,究竟是什么呢?她又為何而愁呢?大家能不能結(jié)合初中學過的知識,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時代背景來解答一下這個問題呢?(幻燈十一:出示為何愁?)。
(注意在學生回答后進行補充。)(幻燈十二:出示作者介紹。)。
明確——情愁--獨居之苦。
家愁--喪夫之痛。
國愁--亡國之恨。
師:李清照少歷繁華,中經(jīng)喪亂,晚景凄涼。她曾擁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她曾擁有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但是金人的鐵錘砸爛了她所深愛著的國家,也砸爛了她公主般幸福的生活。于是她開始了后半生的磨難。在磨難中她體味情愁,咀嚼家愁,品味國愁?!俺睢背闪怂姼鑴?chuàng)作的主題。(幻燈十三:出示情愁、家愁、國愁。)。
學生回憶初中所學知識,明確鑒賞詩詞不能孤立地解讀文本,要聯(lián)系李清照生平經(jīng)歷和時代背景,知人論世。
五、小結(jié)詩詞鑒賞方法。
(2分鐘)師: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大家能不能總結(jié)一下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幻燈十四:出示詩詞鑒賞方法。)。
明確——找詞眼,把握情感基調(diào)。
抓意象,賞畫面,品意境。
知人論世,聯(lián)系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學會及時總結(jié)學習方法,這是一種知識的遷移能力。一名學生回答不全的,其他學生可以補充回答。
六、文本對話。
拓展提高。
(6分鐘)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進一步了解了李清照這個經(jīng)歷坎坷的女子,體會了她筆下別樣的愁情。那么,此時此刻,你心中是不是有一些話想對李清照說呢?讓我們欣賞一首由《聲聲慢》改編的歌曲,在歌聲中,請大家敞開心扉,走進女詞人的內(nèi)心深處,和她進行一次情感的交流,把你想對她說的話寫下來,可以是詩,可以是歌,可以寥寥數(shù)語,也可以文采飛揚!(幻燈十五:出示《聲聲慢》歌曲。)。
師:雁過南窗月滿樓,梧桐細雨點離愁。
秋風落葉寄情思,自是寫愁第一流。
學生暢談學習后的感悟,走進女詞人內(nèi)心,進行交流,以進一步深入地理解詩詞的情感。
七、課后作業(yè)。
(1分鐘)1、用形象化的語言寫寫自己生活中的“愁”。
2、推薦閱讀李清照另兩首寫愁的名作《武陵春》《一剪梅》,用所學方法鑒賞評析。(幻燈十六、十七:出示作業(yè)。)。
結(jié)語:現(xiàn)實生活中,但愿快樂幸福與我們永遠相伴;閱讀世界里,希望大家能走近李清照,真正體會到那份美麗的憂傷與憂傷的美麗!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聲聲慢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八
教學重難點:體會詞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別樣“愁”情:
1.了解個人生活遭遇與作品創(chuàng)作的密切關(guān)系。
2.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屬性。
(課前五分鐘循環(huán)播放“李清照畫像”幻燈片,配以王祖賢唱的《聲聲慢》曲,意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營造氣氛,讓生更易融入到詞的意境當中)。
出示幻燈片1:李清照自畫像。
(師)畫中這位嫻靜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誤入藕花深處”,不遠處有一群水鳥驚飛四散。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當你看到這幅畫時,你會想起哪句詩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出自李清照的《如夢令》)。
出示幻燈片2:〈如夢令〉文字。
問:此詞寫了詞人怎樣的感情?——(樂。寫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鄉(xiāng)溪亭游玩時的情景。通過這首詞,我們看到了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無憂無慮的生活和閑適的心情。然而,這樣的心情是否貫穿她生命的終始呢?)。
出示幻燈片3:《醉花陰》文字。
問:此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感情?——愁。
什么樣的“愁”——離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簡介(先讓生回答師做最后總結(jié))。
出示幻燈片4:李清照簡介。
[明確]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嶺。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門世家,父親李格飛師從蘇軾,著名經(jīng)史學家;母親王氏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能詩能文;李清照從小耳濡目染,也聰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詩作詞。18歲嫁給門當戶對的太學士趙明誠為妻。兩人情趣相投,你耕田來我織布,對不對?no,應該是你吟詩來我作對。趙還熱衷與金石的研究,李還與其共同致力于金石書畫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篤厚,家庭美滿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后(1127年)北宋滅亡。從此,李的個人命運也隨著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李一家被迫南遷避難,兩年后(1129),其夫趙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個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經(jīng)歷了珍藏多年的金石書畫丟失事件、再婚離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嘗盡了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國之恨。
李清照的詞前期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后期的詞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凄涼,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我們來看她的一篇后期的作品〈聲聲慢〉。
1.生齊讀。
2.師范讀。
問:讀了這首詞你讀出了什么?在感情上,與〈醉〉的共同點是什么?——“愁”
出示幻燈片6:“愁”字。
問:整體感知——詞人描寫在殘秋的所見所聞所感來充分展示了她所處的冷清悲涼的環(huán)境氣氛及其飽經(jīng)國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內(nèi)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
3.生個人自由朗讀,給出自讀提示。
聲聲慢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九
注重誦讀,以讀為上,以讀為美,是漢語言教育的一個優(yōu)秀傳統(tǒng)。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fā)展語感?!?、“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問題,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新課標還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激發(fā)學生對母語的熱愛。教學設想是:體現(xiàn)“人本”教學理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體現(xiàn)詩歌鑒賞課的特色,增加課堂的文化含量,利用多媒體技術(shù)創(chuàng)設藝術(shù)情境;重視意境的挖掘、情感的把握、語言的品味、形象思維的訓練及誦讀訓練。所以我這節(jié)課設計思路是:以誦讀為主線,誦讀涵詠感受美—合作探究解讀美—聯(lián)想想象再現(xiàn)美—聲情并茂分享美。
設計亮點:
2、《聲聲慢》與法國詩人克洛岱改寫的《絕望》進行了對比,來彰顯中國古典詩詞意象那種蘊藉含蓄的藝術(shù)之美。
3、從宏觀層面拓展了意象,擴大了視野,探究了愁如何成了秋的文化象征符號。
4、小組合作探究有實效,能當堂反饋學習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
5、誦讀pk環(huán)節(jié),小組展示誦讀成果,由全班同學做大眾評委,以掌聲的分貝決定名次。這既是個人的展示,又是群體的分享。充分調(diào)動了同學們參與的熱情。
1、小組合作探究法:真正放手讓學生通過閱讀、上網(wǎng)查找等方式,整合李清照的歷史資料,在對李清照的一生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的基礎上,集合全組智慧探究問題。
2、活動法: 恰當?shù)幕顒?如誦讀pk環(huán)節(jié)),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3、利用網(wǎng)絡博客這一記錄平臺,讓學生享受發(fā)表的快樂。
長期以來,學生辛辛苦苦寫出一篇作文,讀者就只有老師,從唯一的讀者那里得到的鼓勵認可少得可憐,尊重需要與自我實現(xiàn)需要長期無法得到滿足。而網(wǎng)絡是一個非常便捷的發(fā)表平臺,利用它進行課堂片段寫作訓練,讓學生把自己的習作傳到班級博客,讀者就成了全體師生。這既能使學生感受到發(fā)表的快樂,也能使他們不隨便應付差事,同時也方便師生共同點評。
效果分析:
1、小組合作探究有實效。能根據(jù)查找的資料和文本的內(nèi)容以及小組的思考,提出有價值的觀點,這就訓練了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恰當運用信息技術(shù)這個學習的認知工具,拓展了學習空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2、學生在班級博客踴躍發(fā)言,語言及思維的訓練非常有效。
3、從誦讀pk環(huán)節(jié)的當堂反饋情況看,學生欣賞美再現(xiàn)美的能力有了顯著提高。
聲聲慢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十
選擇《聲聲慢》作為課賽的課題起初就是一種單純的喜歡,是嘆服開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边@14個疊字的精妙嗎?是被結(jié)尾“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無盡的愁緒所打動嗎?其實,自己也說不清楚??墒?,當題目被敲定后,開始進入準備階段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一切并非自己想的那么容易!
首先,對詞本身并沒有深入的理解,仍然處于一個很淺顯的層次,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此低程度的把握很顯然是不夠的。
其次,所謂:“知人論事”,要想深入文章的精髓,要想聽作者內(nèi)心的呼喚,就必須了解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而對于《聲聲慢》這首詞,如果拋除作者的生平不去了解,就要用一課時的時間,所以對于時間的把握很重要。
這節(jié)課有一些值得進一步發(fā)揚的方面,比如:對品詩步驟的引導、誦讀的指導、學生討論等。以上幾方面,領導、老師以及語文組的前輩們給予了我一定的認可,同時也給我提出了諸多寶貴的意見,讓我受益匪淺。現(xiàn)將自己的反思和前輩們的意見整理如下:
1、課堂不夠緊湊。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精心設計的,但因為上課時有點緊張,有疏漏。因而上完后感覺課堂不夠緊湊。由此看來,自己的個人素養(yǎng)還應加強。
2、課堂應急機智不夠靈敏。課前,自己精心設計了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及教學內(nèi)容,但由于前部分的問題處理結(jié)束之后已經(jīng)用了相當長的時間,自己沒有做出很好的應變措施,及時的刪減一些內(nèi)容,還是按部就班根據(jù)自己的設定進行,以致影響了后面教學任務的完成。導致了后面的環(huán)節(jié)都是匆匆?guī)н^,整堂課給人的感覺就是前松后緊。
3、學生在班上討論時,應讓學生站起來,這樣效果會好一些。因為既然是討論,那就應該讓學生動起來,不能僅僅局限在小組內(nèi)部的討論,小組與小組間的討論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這雖然是一個細節(jié),但也會影響上課效果,不可忽視。再有當學生起來回答問題做出展示的時候,沒能做到小組的評價獎勵機制,導致了學生的積極性以及競爭意識較弱。
4、對于詩詞的鑒賞,沒能加強學生自主鑒賞詩詞的能力,在學生展示環(huán)節(jié)只是幾個學生頻繁展示,應該做到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的展示當中,應注重全體學生的發(fā)展。
5、課堂上的環(huán)節(jié)銜接過渡準備不好顯得生硬,應做好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過渡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
另外,還有兩個弱點:
1、自己在課堂上對于授課語言的表達還不是很規(guī)范,細節(jié)問題處理的不夠好,給人感覺不嚴謹,隨意性較強。
2、口頭禪非常多。“對不對”“是吧”之類的詞不知道說了多少遍,這讓人聽來會感覺不舒服。
聲聲慢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十一
2、理解李清照在詞中的表達出的“愁”
教學重點
李清照此詞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shù)風格
【教學方法】
賞析、誦讀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背景導讀】
《聲聲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靖康之難以后,詞人的丈夫已故,他們精心收集的金石書畫,都已散失、詞人飄泊江南,由一個無憂無慮的貴婦人,一變而為流落無依、形影相吊的寡婦、國破家亡,引起的國恨家愁,像鉛一樣壓在她的心頭,在這位女詞人的心里點燃了愛國思想的火花、這是女詞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寫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獨凄涼的境況、全詞所寫,不外一個“愁”字,但與她南渡以前所寫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內(nèi)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詞賞析】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過很好的教育,其父親李格非是學者兼散文家,母親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學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書畫,很早就受人注意、史書記載說她:“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李清照十八歲嫁了太學生趙明誠,趙愛好金石之學,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yǎng)、婚后,他們過著美滿和諧的生活,夫婦在一起常常詩詞唱和,欣賞金石拓片。
但作為一個才華出眾、情感豐富的女子難免對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義的態(tài)度,所以盡管生活是滿足的,李清照也常常會感到一種惆悵、這種惆悵是來自社會對女子的壓抑還是由于她對生活有著更高的追求不能實現(xiàn),就不得而知、只是這種惆悵常常出現(xiàn)她前期的詞中,與溫馨、喜悅相互交織、她的兩首《如夢令》似乎正好反映出這種復雜的情感: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歐鷺。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前一首表現(xiàn)了無憂無慮、開朗活潑的性格,后一首則流露了她對年華變遷的悵惘,似乎青春也在這暮春的風雨中被摧殘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詞大多數(shù)寫自己對愛情尤其是離別之情的感受,屬于詞的傳統(tǒng)題材、但過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來寫這一類詞,往往隔著一層、而李清照寫的是自己親身感受與內(nèi)心體驗,因此她的詞就格外真摯細膩、委婉動人、她從女性的心理出發(fā),以女性特有的筆法來組織,因而別有一番風味,如: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頭,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
《醉花陰》
但其后不久,時代的巨變打破了李清照閑適恬靜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這初,趙明誠任江寧知府,李清照也“載書十五車”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寧、第二年趙明誠去世,接著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處流亡,曾被人誣陷通敵,再后來,趙明誠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丟失,她的境況也變得越來越艱難、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錄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筆調(diào)回憶了她與趙明誠烹茶賭勝、賞玩金石的歡樂,敘述了南渡后輾轉(zhuǎn)流離、坎坷不盡的經(jīng)歷,抒發(fā)心中郁積的哀慟、由于一連串的變故,李清照的性格由開朗變得憂郁,如今的情懷正如《武陵春》中所寫的: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作李清照居金華時、久經(jīng)飄泊,獨在異鄉(xiāng),盡管春日雙溪風光綺麗,但在她的眼中,卻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觸景生情,越發(fā)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這一類詞中沒有正面描寫民族災難的場景,也沒有直接呼喚英雄主義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個人遭遇,在她心靈深處刻下抹不去的傷痕、她的詞中這樣寫道:
“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菩薩蠻》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清平樂》
我們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從前詞人所常寫的所謂“閑愁”,而是由鄉(xiāng)關(guān)之思、身世之苦,失去親人的悲哀和理想破滅后的失望所交織而成的、因此,這“愁”字往往表現(xiàn)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厲。
緊接著寫詞人悲苦心境產(chǎn)生的原因、“乍暖”兩句,本應說由于環(huán)境不佳,心情很壞,身體也就覺得難以適應、然而這里不說境之冷清,心之慘戚,而獨歸之于天氣之“乍暖還寒”、接下來,本應說借酒澆愁,但愁仍難排遣、可此處不明說,卻言談酒不足以敵急風、用意上含蓄,行文上騰挪、其實,這仍是開頭三句的延伸、所謂情在詞外、“雁過也”三句,將上文含情未說之事略加點明、正是此時,一群征雁掠過高空,在急風、淡酒、愁緒難消的情景中,它們的摹然闖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無空谷足音之感、但這感,不是喜,卻是“傷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詞人亦是北人,避難南下,似乎是“舊時相識”、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卻只能客寄江南,“舊時相識”在異鄉(xiāng)相逢,使得這種種情債匯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詞人的天涯淪落之感。
最后一句,總括上文,是說在“愁”之外另有一層深意:“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次第”三字極其有力,一筆收住,總括上述種種情景;“怎一個愁字了得”又放開一步,開拓出一種含蓄的境界,讓人想象,發(fā)人深思、詞人滿紙嗚咽,筆筆寫愁,難道除了“愁”外,還有什么難以言傳的心事?這明明是提醒人們,這里除了悲歡離合、春憂秋愁一類私愁外,更有時代的、民族的、國家的“公”愁在、這結(jié)尾,能調(diào)動讀者的思想活動,從而擴大并深化了主題,大有“回腸九疊后,猶有?;啬c”的藝術(shù)效果。
1、背誦這首詞
2、課外閱讀李清照的詞,體現(xiàn)其藝術(shù)風格靖康之變后,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于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zhuǎn)為沉郁凄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凄涼的景況、《聲聲慢o尋尋覓覓》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diào)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nèi)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復吟唱,徘徊低迷,婉轉(zhuǎn)凄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已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彌漫開來,久久不散,余味無窮、心情不好,再加上這種乍暖還寒天氣,詞人連覺也睡不著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還能在短暫的時間內(nèi)逃離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難以入眠,于是詞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來、披衣起床,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再說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獨引起的,而飲酒與品茶一樣,獨自一人只會覺得分外凄涼。
端著一杯淡酒,而在這天暗云低,冷風正勁的時節(jié),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頭白鴛鴦夫伴飛,唉,雁兒,你叫得這樣凄涼幽怨,難道你也像我一樣,老年失偶了嗎?也像我一樣,余生要獨自一人面對萬里層山,千山暮雪嗎?胡思亂想之下,淚光迷蒙之中,驀然覺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為自己傳遞情書的那一只、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舊日傳情信使仍在,而秋娘與蕭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一奇思妙想包含著多少無法訴說的哀愁??!
好不容易等到了黃昏,卻又下起雨來、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的,無邊絲雨細如愁,下得人心更煩了、再看到屋外那兩棵梧桐,雖然在風雨中卻互相扶持,互相依靠,兩相對比,自己一個人要凄涼多了。
綜觀李清照這首寫于晚年的《聲聲慢》,無論從藝術(shù)角度還是從遣詞造句方面來說,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為李清照,易安詞不愧為易安詞。
聲聲慢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十二
三、德育滲透目標
在詞的藝術(shù)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情感
1、體會詞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別樣“愁”情;
2、了解個人生活遭遇與作品創(chuàng)作的密切關(guān)系;
3、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屬性。
對比閱讀教學、探究學習
一課時
一、導入:出示幻燈片1,對聯(lián):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柳深處;金石錄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遺風。(李清照)
(此對聯(lián)為郭沫若手書,李清照紀念堂位于趵突泉公園東北隅漱玉泉的后端)
出示幻燈片李清照自畫像,引出《如夢令》、《醉花陰》:
(師)畫中這位嫻靜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誤入藕花深處”,不遠處有一群水鳥驚飛四散。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當你看到這幅畫時,你會想起哪句詩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出自李清照的《如夢令》)
出示幻燈片2:〈如夢令〉文字
問:此詞寫了詞人怎樣的感情?——(樂。寫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鄉(xiāng)溪亭游玩時的情景。通過這首詞,我們看到了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無憂無慮的生活和閑適的心情。然而,這樣的心情是否貫穿她生命的終始呢?)
出示幻燈片3:《醉花陰》文字
問:此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感情?——愁
什么樣的“愁”?——離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簡介(先讓生回答師做最后總結(jié))
出示幻燈片4:李清照簡介
[明確]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嶺。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門世家,父親李格飛師從蘇軾,著名經(jīng)史學家;母親王氏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能詩能文;李清照從小耳濡目染,也聰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詩作詞。18歲嫁給門當戶對的太學士趙明誠為妻。兩人情趣相投,你耕田來我織布,對不對?no,應該是你吟詩來我作對。趙還熱衷與金石的研究,李還與其共同致力于金石書畫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篤厚,家庭美滿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后(1127年)北宋滅亡。從此,李的個人命運也隨著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李一家被迫南遷避難,兩年后(1129),其夫趙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個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經(jīng)歷了珍藏多年的金石書畫丟失事件、再婚離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嘗盡了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國之恨。
李清照的詞前期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后期的詞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凄涼,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出示幻燈片5:知人論詩(其人其詩)
今天我們一同走進她后期的一篇的作品《聲聲慢》
出示幻燈片6:〈聲聲慢〉文字
二、朗誦,初步感知詞人別樣愁情
1、一男生讀,一女生讀,全班齊讀
2、聽錄音:一同感受這首詞中作者的情感。
3、自由品讀一分鐘,感受詞的意境
出示幻燈片7:品讀提示1)、聯(lián)系詞人的生活遭遇來品讀
2)、抓住詞中選擇的意象來品讀
三、鑒賞〈聲聲慢〉
1、問:讀了這首詞你讀出了什么?(愁情)詞人又是如何將抽象的愁絲具體化的? (借助意象)
出示幻燈片8:意象釋義
2、找出意象:學生找出并回答。
出示幻燈片9:詞中六意象(酒、,風,雁,黃花,梧桐,雨)
3、分組討論鑒賞: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
(1)第一組:酒代表發(fā)言
出示幻燈片10:酒
問:為何說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涼慘淡。
出示幻燈片11:一些關(guān)于酒表示愁情的詩句。
后師明確:最初飲酒是樂事,要與神靈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邊飲酒一邊做游戲這在宮廷宴會誰最常見。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囑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蘇軾〈赤壁賦〉“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漢末,天下動亂,連年戰(zhàn)爭,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曹操就發(fā)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感慨。這種憂是時光流逝而未建功立業(yè)的苦痛。最終這種“憂”也不能排解“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唐朝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與詩的產(chǎn)量成正比?!袄畎滓欢肪瞥霭倨?,可以說李白的詩是一篇篇醉出來的?!俺榈稊嗨?,舉酒消愁愁更愁”
艱難苦恨煩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國之恨)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離愁)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
——柳永《雨霖鈴》(離愁)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離愁)
得出結(jié)論:酒是“愁”的象征
(2)第二組:風代表發(fā)言
出示幻燈片12:“秋風”意象“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得出結(jié)論:秋風渲染愁情。
(3)第三組:雁代表發(fā)言
“過雁”意象分析?!把氵^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問:為什么作者看到過雁會“正傷心”?
因為“卻是舊時相識”這正是傷心的由來。本該北歸的大雁卻向南飛來,而詞人當時也正在南方避難,真可謂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然而這過雁不正是以前經(jīng)常為詞人傳遞相思之情的那一群過雁嗎?(《一剪梅》:“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過雁還是那只過雁,只不過物是人非,收信的那個人已經(jīng)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過雁不禁悲從中來。
出示幻燈片13:“過雁”意象
鴻雁傳書為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來,寫國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
得出結(jié)論:歸鄉(xiāng)之思鴻雁傳書
(4)齊讀上闋,再次體會、
(5)下闋:由遠及近,轉(zhuǎn)入對自己庭院內(nèi)眼前殘秋之景的具體描繪,進一步表達愁情。
(6)第四組:黃花代表發(fā)言
出示幻燈片14:黃花意象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史正志《菊譜》:“菊草本也,以黃為正,所以概稱黃花。”“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
這兩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菸蛄愕木栈ǘ嘞笞约恒俱驳娜蓊?、孤苦飄零的晚境,再無當年“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這里,作者的感情已漸漸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壯志難酬之愁)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李煜《相見歡》(亡國之愁)
(7)自由回答:梧桐雨
出示幻燈片15 ,16:梧桐及雨意象
梧桐一葉知秋,本身就是牽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僅滴在耳邊,更滴向心頭。
“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天明”
——溫庭筠《更漏子》
梧桐:牽愁惹恨秋雨:凄冷愁絲
(8)出示幻燈片17:全詞意象:寒風淡酒,長天孤雁,憔悴落花,
階前雨滴,梧桐落葉,昏黃孤燈。
(9 )齊讀下闋
(10)結(jié)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是對前文的概括,“乍暖還寒”、“晚來風急”、“舊時雁過”、“滿地黃花”等這些情景,浸滿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這些呢?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家國之恨、孤獨之病等等,僅用一個愁字又如何概括得盡呢???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眼前這一切使詞人的哀愁重重疊加,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形容,于是詞人再也不用什么鋪墊、渲染、對比,而是直截了當?shù)卣f“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連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遜色了。因為李后主的愁還可形容,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的。
(11)出示幻燈片18:小結(jié)
感時、傷世、懷人
一字一淚,滿紙嗚咽,煢煢獨傷,悲深愁絕
(12)聽配樂朗讀,深入感受、
(13)學生齊讀
(14)作業(yè)出示幻燈片19:比較閱讀〈醉花陰〉、〈聲聲慢〉兩詞的不同愁情
聲聲慢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十三
上完這堂課后,總體感覺學生對大數(shù)的認識,掌握較好,由于大數(shù)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萬以內(nèi)數(shù)的基礎上,對大數(shù)的認識和學習。本課讓學生認識的數(shù)是一些較大的數(shù),學生在生活中接觸比較少,為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觀察上海各個區(qū)的人口,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感受大數(shù)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感,體驗數(shù)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提高用數(shù)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jù)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和認識規(guī)律,并結(jié)合“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教學理念再進行教學,可能效果比較好,在教學后,我覺得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知識遷移,積極調(diào)動學生已有知識經(jīng)驗。
學生在前面所學的100以內(nèi)數(shù)的認識、1000以內(nèi)數(shù)的認識、10000以內(nèi)數(shù)的認識,以及相鄰兩個計數(shù)單位間的十進關(guān)系等知識和經(jīng)驗,都可以在這節(jié)的學習中發(fā)揮積極的遷移作用。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激活學生的相關(guān)知識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認識所有的計數(shù)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了解相鄰兩個單位間的十進制關(guān)系,并在教學中加深對十進制關(guān)系的理解。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使學生在學會的同時,學習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2、注意建立數(shù)感,結(jié)合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現(xiàn)實情境。
數(shù)學來源與生活,大數(shù)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為了讓學生感受日常生活與大數(shù)的這種聯(lián)系,我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了解我國第五次進行人口普查的數(shù)據(jù),并且讓學生說說生活中見到過的大數(shù),使學生感受大數(shù)在生活中的應用。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建立數(shù)感。對于數(shù)位順序,數(shù)位,數(shù)級,計數(shù)單位及每相鄰兩個計數(shù)單位間的進率,位數(shù)等知識,不把它當成現(xiàn)成的結(jié)論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體會、去獨立思考、去和同學合作交流,從而理解這些知識。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計數(shù)器),讓學生自己制作數(shù)位順序表。
3、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本課的難點是中間和末尾有0的數(shù)的讀法,在教學時,我不直接給出結(jié)論,而是注意留給學生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間,讓學生通過探索、發(fā)現(xiàn)、討論、實踐、交流獲得。學生自己進行歸納,總結(jié)出讀法,學得扎實,印象也深刻,這一教學效果比教師直接給出要好得多。同時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設計生動有趣的教育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對學生的多種評價:在上課過程中,我時不時給學生積極發(fā)言、積極參與的同學獎章,給予他們鼓勵,就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在不斷總結(jié)和表述思維的過程,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同時也是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另外指名學生模仿老師出題讓其他同學回答,由出題的同學給回答問題的同學加分,這是生生間的評價。
需要改進之處:
在備課時,應做到備學生,在課前的教學設計中,我更多得關(guān)注老師采用何種手段去教,忽視了學生應該采用什么方式在學的問題,導致課堂氣氛,學生放得不夠。告戒自己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一定要多學習、多探討、多請教。真正做到用新的課改理念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做到自如駕馭教材,做好學生求知的引導者、點撥者。放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
聲聲慢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十四
大家好!上完go straight on.一課,我對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進行了反思,現(xiàn)在和大家交流一下:
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話:“教育應當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經(jīng)驗是教育的靈魂。 離開了生活和經(jīng)驗就沒有成長,也就沒有教育?!毕胂胛覀兊挠⒄Z課堂是不是很多時候僅限于對課文文本的學習?所謂的自主學習也僅限于對課文中的詞、句的預習和鞏固。學生們大多是為學而學,而非為用而學。當“所學”不能為“所用”服務時,學生們當然提不起興趣。所以,本課中我盡量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在生活中也能運用所學的英語進行交流,從而感受學習所帶來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比如,在課堂中我設計了“爭當優(yōu)秀小導游”這一活動。我發(fā)現(xiàn)當學生們看到鳳凰湖、法華寺、海濱公園等自己熟悉的景色時,眼睛閃爍著興奮的光芒。急切的想?yún)⑴c、想表達。我還觀察到一位平日十分沉默寡言的小女孩,今天也非常興奮的在組內(nèi)說著自己的想法。相信,在生活的土壤里學生們一定會學的更快樂、更有效。
我們都知道小學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又特別喜歡表現(xiàn)??啥潭痰恼n堂40分鐘,怎么能讓每個孩子都得到表現(xiàn)和發(fā)揮呢?這時候小組互助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但從以往的經(jīng)驗來看,小組合作學習的結(jié)果往往不能讓人滿意。有的小組“你爭我奪”搶著發(fā)表意見,有的小組“安安靜靜”誰也不肯說話,有的小組把“討論會”變成了“茶話會”,看似熱熱鬧鬧,談論的卻是教學以外的話題。 所以,本節(jié)課的每個小組活動,我都設計了“任務引領”,讓學生圍繞著“任務”進行活動。而且我還設計了“目標達成評價表”對每一次活動都有評價,通過自評、組評、師評,對學生的活動起到了監(jiān)督和引導的作用。也讓學生清清楚楚的看到自己的任務達成情況。
活動前有“引領”,活動后有“檢測”整節(jié)課的小組活動做到了“忙”而不亂,“鬧”而有序。每個小組都基本達成了教學目標。
有人曾經(jīng)說過:歌曲于靈魂就像水于我們的身體一樣重要。孩子們是天然的音樂愛好者,他們的音樂感與節(jié)奏感較強,學一首歌往往比學一段話更容易。所以在本課之初,我利用歌謠引入新課。讓學生們跟著熟悉的兔子舞的節(jié)奏,配合活潑的動作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引起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起學習的積極性,迅速進入英語學習的情境中??粗⒆觽儦g快的表演動作,聽著他們甜美的童音回蕩在教室的上空,我不由自主的問了一句“are you happy?”我相信那句聲音響亮,又充滿激情的“yes”是他們由衷的心聲。也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英語學習的環(huán)境中。同時也在無意識中記住了本課的重點單詞left ,right和straight。
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大約15分鐘左右就會分散精力并對學習內(nèi)容產(chǎn)生厭倦。所以,在學習turn left.和turn right時,讓學生們站起來邊轉(zhuǎn)邊讀。讓學生邊做,邊學,邊體驗,孩子們學得更快了,記得更牢了,體驗的也更深刻了。
在對本課重點 turn left. turn right. go straight on.進行機械操練時,我再次設計了一個小chant。熟悉的音樂,郎朗上口的節(jié)奏,孩子們像背兒歌一樣,輕松的掌握了這些句子。
在本節(jié)課中,我力求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快樂”中求知,在“活動”中學習。雖然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但也存在著諸多不足:
1.交際活動操練不足
2.作業(yè)設計層次不足
在作業(yè)環(huán)節(jié),我的設計是:畫出你家到學校的小地圖,并和你的朋友進行交流。從第二天的檢查情況來看,很多孩子完成的不是很理想。有的孩子畫不出來,有的孩子談論不出來。是不是我應該設計一定的分層作業(yè),讓孩子們“跳一跳”都能“夠到桃子”。讓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
聲聲慢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十五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9個生字,理解14個新詞語的意思。
2、會按照課文后面的思考題邊讀邊想,理解課文內(nèi)容;能借助課文的重點詞句講述爆竹的傳說。
3、通過討論,明確燃放爆竹的利弊,注意安全。
教學要點:
初讀課文,學習本課生字新詞;了解爆竹的歷史。
一、揭題、讀題、設問。
二、預習課文(課前)。
預習要求;
1、讀通全文,劃出生字新詞,讀準生字讀音。
2、思考課后習題2、3:(結(jié)合單元訓練重點:邊讀邊思考)。
(1)爆竹的名字是怎樣來的?
(2)說說爆竹的傳說。
(3)爆竹跟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火藥有什么關(guān)系?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讀生字。要求讀準生字讀音。提出不懂的新詞,師生共同合作解決。
2、指名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四、學習課文,交流預習題1。
1、爆竹的名字是怎么來的?
課文第2節(jié)就寫了爆竹名字的來歷。
a、自由讀第2節(jié),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進行概括整理,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板書:鋸成一段、保留竹節(jié)、受熱、空氣膨脹)。
b、師提出復述要求及注意點。(熟讀、抓住重點詞句)。
c、自由讀前2節(jié),準備復述。
d、指名復述。(要求是最基本的,不要太高。)。
e、師生共同評議復述情況。
五、作業(yè)練習。
1、填空:"爆竹"這個名字是這樣得來的:原來,最早的爆真的是用()做的,人們在竹子上取一段竹筒,保留(),把這樣的竹筒放進(),竹筒受熱里面的()發(fā)出"啪"的一聲,從而成為爆竹。
2、查字典寫帶點字的意思。震耳欲聾()街頭巷尾()每逢佳節(jié)()。
3、完成語文作業(yè)本第1、2、3、7題。
聲聲慢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十六
作為語文教師,寫教學反思是我們每天必做的事情了,只有寫教學反思,我們才會發(fā)現(xiàn)在教學中的優(yōu)點與不足在哪里,然后總結(jié)歸納,提出更好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學的進步。這是我寫的是課文《邊城》教學反思日志。
《邊城》是沈從文的一部中長篇小說,課文節(jié)選了有關(guān)端午節(jié)翠翠巧遇儺送、大佬等人物的場景,語言樸實,韻味無窮。然而在學習過程中我的心頭卻縈繞了深深的痛。
首先,激趣閱讀就沒有達到預定效果。自認為是小說所以在設置時給了簡介,給了背景介紹,給了作家作品相關(guān)知識,要求學生自讀。但課上我發(fā)現(xiàn)閱讀效果不好。
其次,導學目標不夠具體。我們的學生已經(jīng)是高一的學生了,我認為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已形成,故給了綜合鑒賞題(品味語言)。結(jié)果在審題上又有學生吃虧。
最后,課上教師導學過程不夠靈敏。課上發(fā)現(xiàn)問題雖及時停止了繼續(xù)學習,但未能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以致此課師生收益都不大,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雖然在第三課時及時調(diào)整了學習方法,但該導學課實施過程的缺失卻至今讓我耿耿于懷,我懷疑自己所做的努力,我懷疑自己的教學理念。可是學生的讀書習慣卻讓我痛上加痛,他們告訴我:老師即使你說得再好,我們也不可能讀這樣的文字,它離我們太遠了。找到了根我才釋懷,我知道我依然缺了一樣東西:應該平實地帶領他們穿行于語文學習中,而不是憑感性。
今天我們師生都有了新的認識和發(fā)展,都能心態(tài)平和的閱讀和學習了。我注重教學過程的每一步實施,學生注重學習的每一個細節(jié),咬文嚼字已經(jīng)成為目前我們學習語言的一個法寶。
現(xiàn)在看到學生的時步,我也心慰了。課文《邊城》教學反思日志暫時就是這樣了,通過這次的教學反思,我相信對于其它課的教學是有所幫助的。
聲聲慢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十七
《小屋》是作者童年的家。那里是一個物質(zhì)生活貧乏,但精神生活異常豐富的地方。瘸腿的大門,方方的窗子,光光的火炕,木呆呆的箱子……都留下了童年美好的回憶;媽媽對兒的聲聲呼喚,兒依偎在媽媽的身邊,聽媽媽講書中好聽的故事……懷戀之情讓作者無法割舍。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無限樂趣和作者對童年生活的難忘之情。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北驹O計力求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內(nèi)容,品味優(yōu)美詞句,感悟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眷戀之情,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通過朗讀、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使學生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高。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5、6自然段。
2.通過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體會作者對裝滿童年記憶的小屋的留戀和喜愛之情。
3.培養(yǎng)學生的自讀自悟能力,陶冶學生熱愛生活、珍惜時光的情操。
4.認識“秸、笆、沃”3個生字,會寫“巢、沃、蹈、勾”等10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
1.通過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體會作者對裝滿童年記憶的小屋的留戀和喜愛之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5、6自然段。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導入
1.創(chuàng)設情境。
(播放歌曲《童年》)同學們,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寶貴的時期,童年給我們每個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憶。請說說你童年的快樂時光。
2.談話導入。
(多媒體出示畫面“小屋”圖片)在那綠油油的田野深處,有一間裝滿兒童作家王立春整個童年記憶的小屋,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走進那間小屋,去感受作者對快樂童年的美好回憶。(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用“——”標出易讀錯和不理解的詞語。
2.再讀課文,說說作者在文中主要寫了什么?(寫了童年時在小屋生活的快樂時光,表達了對那段童年生活的難忘之情。)
三、細讀探究,品味感悟
(一)細讀探究,體會小屋的簡陋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3、4自然段),畫出描寫小屋的語句,想一想,小屋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學生匯報,概括出小屋的特點就是“簡陋”。
3.體會小屋的“簡陋”。
請找出關(guān)鍵詞語,說說作者是怎樣描寫小屋的。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在以下幾處引導深入體會:
(1)門是“瘸瘸”的。
因為門是由“幾根長短不齊的木棒結(jié)成的”,立不穩(wěn),所以是“瘸瘸”的,用“瘸”來形容這樣簡陋的門,擬人化的描寫,生動有情趣。
(2)窗口是一只方方正正的大“眼睛”。
窗戶只有一個,可見小屋的小;把窗口說成“眼睛”,又讓人感覺到語言的生動,富有童趣。
(3)地上站立的兩個箱子,木呆呆的,綠色的鼻子,總也不會笑。
用擬人的手法寫箱子的笨拙。一切簡陋陳設,在“我”的眼中,都是富有情感的,都是充滿情趣的,都像是“我”童年的伙伴。
(4)北墻上掛著一面擁滿半邊花的鏡子。
此處要向?qū)W生說明,鏡子用的時間長了,背面的水銀會脫落,留下許多斑塊,就像花一樣,把鏡子上的斑塊說是“擁滿半邊花兒”,可以看出在“我”的心里,小屋的一切都是美的。
4.請再一次快速瀏覽3、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描寫的?(由屋外到屋內(nèi)的順序)
教師小結(jié):文中作者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有序的描寫,小屋雖然簡陋,讀后卻感覺充滿了愉悅,處處流露著作者對小屋的喜愛之情。
過渡:這樣一間簡陋的小屋,為什么會讓“我”終身難忘呢?
(二)細讀探究,感受小屋帶給作者童年的快樂。
1.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回憶了童年的哪些快樂?從哪些語句中能體會到作者的快樂?把相應的詞句畫下來。
2.前后桌4人小組交流畫下的語句。
3.全班交流,感受作者童年的快樂。
預設:
(1)伙伴們在小屋里玩耍的快樂。
從“震天動地地喊”“扭著荒誕不經(jīng)的舞蹈”“莫名的喜悅”看出“我”和伙伴們玩得自由、盡興。小伙伴們在一起,不需要什么好的游戲形式,沒有像樣的玩具,就是放縱心情,就是釋放童真,就感到無比的快樂。這種快樂,讓“我”終身難忘。
(2)在大自然中找到的快樂。
在第6自然段中運用多個“abb”式詞語,寫出了令“我”神往的小屋外的世界。語言生動,富有韻律。
第7自然段中連續(xù)幾個“拼命”,真切地展示出了“我”玩得是多么的盡興。段尾的反問句,更是生動地寫出了我對外面世界的留戀。
(3)深入探究:寫難忘小屋,為什么又要寫小屋外面的世界給我?guī)淼目鞓纺?
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讓學生明白,這是為下文在小屋中讀書,體會書給“我”帶來快樂做的鋪墊。盡情玩耍的年齡,也是需要學習、讀書的年齡。先有了“心野野的撒在外面”,再有下文的媽媽要把“我”的心攏回來。既想著要在外面撒野,心中又放不下小屋,所以作者說“夢里我變成小鳥要飛了,小屋卻系在翅膀上,好沉好沉”。
(4)在小屋里聽書、讀書的快樂。
喜歡聽媽媽讀書,讓“我”了解到書中的故事,書中的世界;自己讀書,心被緊緊地栓在了小屋南角的那個裝滿書的箱子上。所以這時的小屋是滿滿的。
4.從5—9自然段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練習有感情朗讀。
(1)自由練讀。
(2)指名讀。師生共同評議朗讀情況,教師適時指導,要讀出愉悅、歡快的心情。
過渡:小屋,不僅僅養(yǎng)育了作者,也給了作者難忘的童年時光。當作者要離開這與他朝夕相伴12年,給了他無窮快樂的小屋時,心中又有著怎樣的深情呢?到文中親身感受一下吧。
(三)細讀探究,體會作者離開小屋時的感受。
1.學生自由讀文,想一想,從哪看出“我”不舍得離開小屋?
2.讀文后交流讀書收獲。
(1)從“車輪卷起一股煙兒,淚撲嚕嚕掉”看出對小屋的不舍,“我”是流著淚離開小屋的。
(2)從“小屋小了”“小屋遠了”看出對小屋的不舍,從“小了”“遠了”可以感受到“我”離去時,眼睛一直在望著小屋。
(3)從窗子“愣愣地望著我”和大門“傻傻地踮著腳”看出對小屋的不舍,這樣的表情描寫,表面是寫窗、門,實際是寫“我”離去的心情,自己不明白為什么要離開。讀了讓人感到離別的惆悵。
(4)“我”長大了,可念念不忘小屋,要背著小屋去逛大海,更深切地表達了“我”對小屋,對童年時光的懷念。
3.朗讀指導。
請同學們選擇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讀。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華
1.請你再一次瀏覽全文,此時作者筆下的“小屋”又讓你有了怎樣的感受?
(物質(zhì)生活貧乏,但精神生活異常豐富)
2.談一談在你的家里,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5、6自然段。
2.小練筆:寫寫你自己的小屋。
第2課時
一、回顧課文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背誦5、6自然段。
3、通過學習課文,你有什么感悟?
二、積累內(nèi)化
1.學習生字、
(1)先獨立認讀要求會認的字,同桌之間互相考一考,認一認。
(2)對要求會寫的字進行擴詞練習。
(3)指導書寫。
學生匯報生字的寫法,教師重點指導“巢”的字頭部分是3筆寫成,注意收筆,不要寫得太寬。
2.練習,比一比,再組詞。
蹈()躁()睬()蝸()
滔()噪()踩()鍋()
3.摘抄文中的好詞佳句。
三、實踐活動
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童年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或童年最有意義的事。舉辦“童年的記憶”交流會,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陶冶學生熱愛生活,珍惜時光的情操。
四、小結(jié)
本文寫了我的童年時代在小屋居住的一段生活經(jīng)歷,通過寫自己對小屋情感的三個階段,寫出我成長歷程和對小屋眷戀感恩之情。
教學反思: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常常會走入誤區(qū): 要么把語文課上成了語言文字訓練課,上成了純粹的技術(shù)課,這就使學生怕語文,不愿意學習語文。教出來的學生呆板,沒有創(chuàng)新意識,不會運用,知識也成了死知識。要么就是為了開掘文本的人文價值,強化人文的感悟,置文章的語言文字于不顧,一味地去“感悟”“體驗”,忽略了詞句的積累、句式的訓練,丟失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使教學變得空洞而不夠踏實。
教學實踐證明,語文的工具性只有與人文性統(tǒng)一,它才能煥發(fā)強大的生命力。語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為基礎,它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源遠流長,發(fā)揮語文育人的作用。
本課在教學設計時,盡量尋找一個結(jié)合點,走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首先是改變了過去單一開掘人文價值的做法,在教學中盡量輔以對字、詞、句、段的訓練與品讀,同時在訓練中蘊涵對學生情感的教育,讓學生學會熱愛,學會珍惜,學會感恩。
本文寫作方法上始終以兒童視角、兒童語言、兒童心理敘述故事。同時,他賦予小屋以人的情感,把一個簡單的搬遷,寫得充滿了濃郁的感傷和牽掛。
但是在引導學生體悟作者對小屋的情感時,處理得比較簡單,不夠細膩,應該逐步分析每一個我對小屋的情感變化,從孩子的視角,體味“懷念”這種情感。
此外,在本課教學導入時,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較為成功。但在后面的教學中沒有延續(xù)這種做法,教學效果就不夠圓滿。應該圍繞“我”對小屋的情感變化,繼續(xù)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就會使對課文的理解,以及訓練達到雙贏的效果,更加圓滿地走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聲聲慢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十八
教學反思是教師針對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分析思考、探索和解決尋找解決方案。反思總是指向教師自我的,教師既是研究的對象,又是研究的主體。教師反思的過程,是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努力提升課堂的有效教學。教師將自己的教學設計思想付諸于實踐后,再不斷地進行反思調(diào)整。只有通過反思,才會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只有通過反思,教師可以不斷地更新教學觀念,提升教學水平,進而對教學現(xiàn)象和問題形成獨立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只有通過反思,才能不斷地克服被動性、盲目性,掌控教學活動中的自主性、目的性。
在備課時,光靠經(jīng)驗或一本教材、教參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深入鉆研、領會教材,關(guān)注學生,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才能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教材,駕馭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把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許多教育者都有這樣的感受,科學的教學設計是一節(jié)課成功的關(guān)鍵,教師在教學中合理設計,加上老師潛移默化的指導對教學效果果有著重要的作用。
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合理的教學模式,結(jié)合有關(guān)學科特點,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jù)地思考問題。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qū)W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既根據(jù)自己的實際,又聯(lián)系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課堂教學設計。把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生活實際聯(lián)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知識淵源于現(xiàn)實生活。這樣獨特的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的認知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
通過學習《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彌補了我十七年教學生涯中的許多不足。我知道了在教學中,只要在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教學過程,教學體系上以全新的思路進行改革,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那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就不是一句空話了。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在基于實踐的教學研究中經(jīng)驗的不斷積累,新的教學思想也必然在新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逐步確立。從有經(jīng)驗的教師成長為專家型教師的一個條件是教師對教學不斷地進行研究與反思。設計教案的過程就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反思是教師成長的最好經(jīng)歷。
聲聲慢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十九
理解李清照在詞中表達出的“愁。
一課時。
課前2分鐘打開“二泉映月”音樂。
《二泉映月》是我國一首著名的民樂,使瞎子阿炳通過如怨如訴的二胡聲演繹的人世間的悲涼。我自己靜而聽之,莫不為之動容!這是用音樂表達悲愁的經(jīng)典。今天,我們要來學習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用血淚和著文字表達愁苦的文學經(jīng)典《聲聲慢》(板書)。
李清照,字漱玉,號易安居士,出東濟南人、宋代婉約派人的代表之一。父親李格非是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jù)專家,李清照早年生活優(yōu)裕,與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閨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風光,風格清新明麗(板書)。后期多反映戰(zhàn)亂痛苦的生活,風格沉郁凄愴(板書)。
《聲聲慢》是她在遭受國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丟失殆盡,嘗遍顛沛流離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1、全體男同學朗誦詞作,女同學細聽,挑他們讀得不準確的地方。
2、女同學齊讀,請輕聲而滿蓄李清照的傷痛情感(女聲在“二泉映月”背景音樂下彌漫了整個教室)。
3、師總結(jié):我特別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學讀書時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學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種種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換位成李清照,去用語言表達那無盡的傷痛!
問:這首詞中作者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天氣、淡酒、秋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板書)。
問: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
1、“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在一個寒冷的夜晚,詞人獨自一人守著窗口,寒風不停的襲來,喝了好幾杯酒,卻仍抵擋不住寒風,身上很冷,總覺得這酒很淡,酒性不烈!實際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詞人的憂愁太濃,愁得用酒都無法消除,所以才感到這酒是很清淡!詞人的愁苦就是再濃的酒也不能讓她從中解脫出來啊,愁比酒濃得太多了!這里的什么字讓我們感受深刻?“淡”
2、“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雁過也”這句話,不僅寫得有形,而且有聲,渲染出了一各哀哀欲絕的凄苦氛圍,讓我們仿佛與作者一同聽到了長空中那南飛雁一聲聲凄厲的哀鳴。這哀鳴,聽來猶如杜鵑啼血,讓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急風、淡酒、愁緒難消的情景中,它們的摹然闖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無空谷足音之感。但這感,不是喜,卻是“傷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詞人亦是北人,避難南下,似乎是“舊時相識”。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卻只能客寄江南,“舊時相識”在異鄉(xiāng)相逢,使得這種種情債匯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詞人的天涯淪落之感。
3、過片“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边@三句話直承上文。
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仰望則天空過雁,俯視則滿地殘花。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紛紛,堆積了一地,花都憔悴了,菊花雖然曾經(jīng)開得極其茂盛,甚至在枝頭堆積起來,然而,現(xiàn)在卻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開時搞來戴在頭上,而今,誰又有這種興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孤苦飄零的晚境,正是愁上加愁。急風欺人,淡酒無用,雁逢舊識,菊惹新愁。
4、“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敝饕獙懧曇?,以聲襯情,尤其是“點點滴滴”一語,極富“頓挫凄絕”感。當作者正在為落花惋惜、為自己憂苦之時,偏偏又下起了雨;雨打在梧桐葉上,啪啪地響著,一直到黃昏都沒有停止。這雨點雖然是打在梧桐葉上,可在凄苦的作者聽來卻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聲聲,是那么強烈,它敲擊著、震憾著作者的心扉,簡直讓作者不能自抑!
1、“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詞一開頭就讓人心不寧,景亦冷,情凄苦,種種情緒彌漫開來。起首三句比較形象,七組十四個疊字,猶如信手拈來,看似平平淡淡,實則顯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字無一愁字,卻寫得字字含愁,聲聲是愁,造成了一種如泣如訴的音韻效果。今天的我們抓住文字感受到了作者當時的心態(tài)!
2、“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明確:此詞于篇末托出一個“愁”字,這種愁遠非李清照前期詞中那種輕淡的春愁、離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國之痛,孀居之悲,淪落之苦,而顯得格外厚重。全詞除結(jié)句一語道破外,都沒有直接說愁,而是從刻畫冷清蕭索的環(huán)境來烘托慘慘悲切的心境。無論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氣,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風,天上的過雁,滿地的黃花,窗外的梧桐和黃昏的細雨,無一不是生愁助愁牽愁的,簡直是觸處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
師:(打開“二泉映月”音樂)讓我來隨著音樂給大家朗讀一遍這首詞,大家最好是半閉著眼去到李清照那個凄涼的感受中。細細體會人世間的悲涼。
請在文中任選一個你印象最深的場景,發(fā)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把詞人形象描繪出來。注意“愁”的細膩勾畫)。
堪稱千古絕唱的《聲聲慢》,不知曾感動過多少人,一個女詞人,經(jīng)歷了戰(zhàn)亂離散,終于因著詩詞,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跡。她作為女詞人的代表,給森然的中國詩壇帶來了幾多水氣,幾多溫馨,以其特有的女性氣息感染著無數(shù)后人。讓我們記住這位個性鮮明、超越塵俗的女性,記信這位別開生面的獨創(chuàng)性作家----李清照。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悽悽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侯,
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
晚來風急?
雁過也,
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
點點滴滴。
這次地,
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二十
在這次的班班通教學賽課活動中,我選擇了七年級上第四單元的課文《空城計》。這篇文章堪稱三國演義中的經(jīng)典。也是最能體現(xiàn)諸葛亮才能的名篇之作。對于這篇課文,我們有許多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講過,同樣的教材,同樣的知識。怎樣才能上得具有新意?怎樣才能把我們的白板教學與課堂緊密結(jié)合起來?怎樣才能讓學生能在教學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在課堂中真正體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這些問題我反復琢磨、研究,最終設計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以期能給課堂教學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
通過實際的教學過程,我有如下的反思與體會:
一、 如何將白板教學熟練地運用于教學之中
白板教學是一門新生的教學方式,它讓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性更強。但如何熟練地運用好這門工具,還需要我不斷的去學習與探究。在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白板中的拖動功能、遮擋功能、播放功能等形式展開教學。在教學中能讓學生主動參與,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其互動,但我認為互動的時間還不夠。在運用白板時還有些功還不能準確熟練的掌握,這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的運用并改進才行。
二、 學生的課堂活動還要加強
在本節(jié)課,學生的課堂活動除了對字詞的檢查之外,其余就是學生對問題的探討。整個過程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學生的參與性比較強。但在問題的設計上,我認為并不十分完美。梯度感不是很明顯。在教學中,如能加上學生的主動表演可能效果會更好,但這需要老師更多的參與與指導。
三、 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及時評價
初中學生,需要是得到他人的真誠評價,特別是老師的評價他們會更在意,這也能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熱情。在課堂上,我及力的去做到這一點,但由于時間的關(guān)系,對于個別學生的評價還是不夠及時,語言不夠豐富。這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另外,針對不同的學生,我們應采用不同的方式去進行引導,讓他們能在老師的引導下按自己的意思表達想表達的內(nèi)容。
總之。通過這節(jié)白板公開課的教學,使學到了許多知識,同時也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還應不斷學習,力爭把白板教學掌握得更好。讓其真正能為老師服務,為我們的學生服務。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8093170.html】